校本课程国画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本课程国画(精选8篇)

校本课程国画 篇1

课程名称:国画 课程类型:艺术类、选修 课程资源:自编 开发主持:李敏

学习对象:三——六年级学生

学习时间:每周2课时,一学期36课时

一、课程背景

国画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艺术。把国画作为我校校本课程,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特长爱好,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实施国画教学,有利于整合我校的资源优势,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促进我校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中国画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悠久历史和伟大成就,认识中国画的形式和艺术特色,懂得如何分辨和运用墨色,能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用笔和用墨方法。掌握基本的绘画方法。通过临摹和写生能画出比较优秀的国画作品。能够鉴赏一部分优秀国画作品。

掌握中国画的分类及其工具特点,了解和掌握部分特殊工具的使用。懂得画面的构图处理和中国画的一般形式处理方式。能自如地表现所绘对象,创作出独特、优秀的美术作品。

(二)具体目标

1、让学生懂得如何分辨和运用墨色。明白“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又如何在画面上运用。

2、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用笔和用墨方法。明白中锋、侧锋、逆锋等运笔方法和其产生的不同意趣效果以及在画面的运用。

3、掌握几种基本的传统花鸟画法。

4、了解墨色和宣纸可产生的一些特殊效果并学会使用。

5、贯穿写生练习。并能把写生的内容用国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三、课程内容

(一)基础知识讲解及写生步骤详解(教给孩子具体工具的运用技巧及简单国画学习)。

第1-2周,指导学生具体工具的运用,国画握笔姿势的矫正和习惯培养,及用笔、用墨、用色。

第3-10周,指导学生学习简单蔬果的绘画,如:白菜、茄子、葡萄。枇杷。

(二)国画组合(教授构图方法并指导完成优秀的绘画作品)。

第11-12周指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

第13-18周指导结合优秀作品分析构图,并创作。

四、课程实施与评价

(一)课程实施

先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明国画的特点,再让学生临摹进而创作,教给学生一些巧妙的绘画技巧,活动时一个项目一个项目的进行练习。初段

1、工具材料介绍。笔、墨、纸、砚以及颜料的性质特点。

2、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良好的坐姿。

3、掌握正确的执笔、用笔和用墨方法。

4、利用墨与彩调配产生的变化与宣纸特性,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体验彩墨的乐趣。

5、让学生初步了解在画国画时水分的控制及笔和墨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国画表现能力,会画简单的瓜果、昆虫画。如:南瓜、山水、辣椒、樱桃、蜻蜓等。

中段

1、继续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良好的坐姿。

2、认识笔、墨、色彩。

墨: 焦、浓、重、淡、清。

笔:用笔的中锋、侧锋、顺锋、逆锋、提按顿挫等方法及以之造型的特点。

色彩:了解颜色名称,掌握简单的间色调配。

3、继续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较熟练地运用中、侧、逆锋及掌握墨色浓、淡、干、湿、焦的变化。

4、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临摹中国画。

5、欣赏近代中国画作品。

6、学会表现花卉、昆虫画的一些基本方法。

7、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自由组合配画。

8、学会收拾整理画面字画国画欣赏,并能落款命题等。

高段

1、继续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中国国画,较熟练地运用中、侧、逆锋及掌握笔、墨的变化。

2、较好地掌握国画的一些技法字画,培养他们的国画表现能力。

3、欣赏古今中国画名家作品。

4、介绍一些国画的基本构图知识,并能给画面命题题款。

5、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临摹简单的当今名家水墨花卉、山水、人物。

6、组合创作较大幅及完整的花卉、山水画。如:丝瓜、牵牛花、葡萄、葫芦、山水等。

7、学习树木、山水的绘画技法,创作体现秦巴山水和地方风土人情的作品。

8、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大胆创作。

(二)课程评价

1、通过孩子的出勤情况给予评价。

2、通过孩子的临摹情况给予评价。

3、通过孩子的学习态度给予评价。

校本课程国画 篇2

一.国画的变化

1.社会需求的变化

国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在古代绘画的发展领域中,国画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在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夏商周时期绘画被应用于礼教;到了汉代,绘画不仅被运用于礼教,也开始倾向于人事之实际,上至帝王,下到民众,描绘现实风俗同时抒写历史事迹。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国画不仅运用于人们的欣赏,在日常生活、记录历史史实等方面都也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油画、日本画及其他画种的传入,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开设了装潢设计、环艺设计、形象设计等新兴学科,现代社会对绘画的要求不仅止于绘画本身,更加关注的是由绘画所延伸出的独特的艺术设计、审美水准。国画的首要地位被其他画种充斥着。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日益更新,市场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国画的用途没有像古代那样的广泛,已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商业对产品包装,以及人们对生活条件的需要。这些种种变化直接带来了中国画在表现形式以及运用技法上的进展与突破,许多的中国画家都在绘画风格表现形式上做出了尝试,因此,现代的中国画不仅继承了传统绘画的特色,还融入了现代因素,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几千年来,中国画的“创新”和“复古”交替运作,这是传统绘画样式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独特的运动方式。

2.教育方式的变化

时代发展了,国画的表现形式变化了,国画教育的改革也不断地深化。中国古代的绘画不仅追求绘画本身的价值,更在于传达一种感情,所谓的“不求形似”,既是当时的画家的一种自我解脱,也反映了画家的一种终极目标,当然中国画的内容与形式是多种多样,但是不管什么样的内容形式,它所展示的是画家的一种心态,一种生活状态,一种学识修养的抒发,一种学养积累以后的表达。因此,古代的绘画学习,更加注重的是一种文人画教育,注重学习者在书法、诗文和国学基础的教育。而现代大学美术教学大都崇尚技法,讲究纯技法教学,追求“由技入道”的教学方法。如在目前国画本科教学中,除了书法方向的学生开设有一些如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等专业文化课程外,其他专业几乎都没有专门开设国画专业的文化课程。相当一部分的美术院校都是将大部分的时间、人力及物力花费在系统的专业技能课程上,从而忽略了国画学习中学生文化认识方面的提高,即眼界的提高。我们学习国画的学生本身大都是通过素描、色彩等考试入校的,入校以前对中国画的学习较少,甚至有部分学生从未接触过。入校后学校和学生本身都没有注意到文化基础的教育和学习,这就使得大部分的美术院校课程的设置只培养学生工匠式的学习,学生的眼界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对中国画的把握和理解没有整体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课的学习,最终使其创作的作品缺乏文化高度,只达到状物取象的效果,而在传神及画的意境上较少企及。

二.面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1.国画教学中专业课程与文化课程相契合

国画教学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专业课程,二是文化课程。专业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系统扎实的传统技法基本功,重在技能训练;文化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画理、流派演变、材料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各种诗性、形象性、认识思维性的文化知识,重在学生眼界的提高。

因此,我们说要提高国画专业教学的效果,必须多关注以艺术本体文化为主的人文素质教育,例如,开设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古典诗词创作与欣赏等专业文化课程,从艺术的深层结构来洞察文化,这类课程可以丰富学生深层的文化学识,使学生对艺术的研究创造不流于表面,不会被一切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不仅能描述“是这样”的状态,还能回答“为什么是这样”的提问,使学院式教育成为真正做到艺术教育和艺术培养的教育机构和部门。除此之外,作为学习绘画的学生,精选不同历史时代国画经典作品进行欣赏和讲解是至关重要的,解读品鉴与欣赏可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中国画的立意与取象以及不同的取象作画表达方式,中国画形象的观念性与文化的指向性,中国画立意的艺术特征。看懂画,会欣赏好画就意味着提高了眼界。中国画是怎样立意的,又是怎样将立意在作画中用绘画语言来表现,从而体现出意境。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认识和眼界,让学生体会“画”外之意,体会“画”中意象。

以上的两种课程的设置, 都是从提高学生的眼界和技能两方面“双管齐下”, 将“由技入道”、“由理入道”和传统文化三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为大学四年每一个专业技能训练的环节起到转折、递进及提升的作用,真正培养出具有文化修为的国画专业人才,而不是“美术商品制造者”的工匠型人才,从而体现国画的“文化性”。

2.增设实用课程

目前,各大高校国画类的毕业生在面对社会就业的问题时,是相当困惑的。现代的社会需要更多的是设计类的应用型人才,这让很多学习国画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遇到了极大的压力。为此要求高校在为国画专业的学生开设课程的时候,增多实用美术和电脑课程来迎合市场之需,注重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实用美术,多安排专修国画的学生了解学习设计的软件及设计理念。让学生在有指导的前提下,选择自己更为感兴趣的设计专业作为第二专业,发挥特长,最终使学生在经过专业的学习训练后,面对就业压力,并为将来继续学习国画打下经济基础,寻求在国画意思上的辉煌成就。

3.国画课程与相关学科衔接,拓宽国画课的涉猎范围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从应用角度来说,国画教学可以与其他相关学科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走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例如,对国画教学注入一些设计课程理念,用设计思维丰富国画创作,也可以将国画的元素应用于设计,这样也赋予了设计作品以中华文化的底蕴,以此实现中国画专业学生由专变博的拓宽式教学,为学生从毕业到就业的顺利衔接做铺垫。除此之外,在课程设置中,合理安排多媒体教学的配比。随着网络的普及、多媒体的介入扩充了国画的教学途径。课上教学录像可以从千里之外一睹名家风范,获得名师的指点;图文并茂的课件更加直观生动,丰富多彩,专业的艺术网站资讯丰富,方便快捷。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拓宽了教学情境,优化了教学信息,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结语

校本课程国画 篇3

关键词:国画;留白;价值;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28-01

国画中的留白非常的讲究,也有一定的特色,引发观者的联想。除去写意国画中一些常见的意象表象形式外,还有一类特殊的意象表现形式,即国画大师中的“马一角”和“夏半边”,他们的留白已经形成了各自特色的一种画风。留白在国画中有以下几种价值。

一、可以提升和强化画面的造型任务

中国画注重笔墨,同时也讲究留空白。即画面不需任何渲染,不需考虑笔墨,只留下宣纸的固有底色。“留白”,又称“布白”,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洋画之处。西画中所表现的白色现状,是因自然界物体的固有色以及受光部分等实在因素而产生的。我们中国画的白表现的则是一种虚无,是形象以外的无象之处。它并不说明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画了,才处于被动性地留白,这点,常被老外们所误解了,认为还未画完。对深刻的中国画理而言,这是个初级的,简单化的观念。

留白,它所营造的是一个主动空间的艺术效果。国画讲究计白当黑,以虚为实,以实求虚,留白就是主动地利用画面白色空间位置,去承担画面的造型任务。按照中国画的阴阳辩证的方法论原理,白是黑的对立面,是黑的形式凭借,没有白,黑也就无法存在,离开了白形,黑色形象也就无法依托,离开了“无”,“有”本身也就消失了。这就是计白当黑的道理。中国画讲究黑白衬托,比如,山石托出了瀑布与泉水的形状。白色常常体现行云流水,云雾炊烟的景象此,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画中,塑造用线与及留白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线条自身的粗细、虚实特点与作者之间的沟通。清画家石涛所说:"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淘泳乎我也。"笔墨所具有的这种抒情写意性,是由于画家在运笔中出现的各种变化和力度,使线条自身具有了自身千变万化的姿态。一方面,线条丰富多姿的形态与空间的留白可以唤起欣赏者对现实生活的万般物象中类似物体形态美的各种联想,使一些比较抽象的线条成为现实事物形体美的一种间接曲折的反映,因而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不同感受和留白处的想象。

二、可以增强画面的意境情趣

大自然多姿多彩,人生也多姿多彩,然而,留点空间留点白,这画面,这世间会变得更加精彩。多一份空白多一份娴静,多一点空间多一份空灵。西方美学那样讲究对理性的认知和推理,而中国传统的艺术更多是以感性的方式来领悟大自然体味人生感悟。西方绘画中黑、白色不是色彩,而中国画则不同,白色画纸本身的白也是属于色彩。所以在国画中,画家们都极其重视画面中的“留白”, 意境形式通过虚实相生的处理手法形成。如齐白石大师在画面的顶端画了一直小鸟,画纸的底部画了几条小鱼。虽然只是寥寥数笔就体现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意境情趣。体现了画家在用笔和留白上的精妙之处,大片的留白唤起观者的心理感受,通过留白的意象处理可以更好的感染大众,唤起观者情感上的诸多共鸣,使他们在感受作品意境情趣的同时也把握住主题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因此画面通过留白获取意象以加强作品的格调情趣来提升画面的吸引力是国画的利器之一。国画大师中的“马一角”和“夏半边”,他们的留白是非常多的,已经形成了各自特色的一种画风。唐代张彦远所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也强调了国画中用笔留白与立意造型的关系。立意必须造型、造型须用线条,留白的多少便成了中国画基础的基础并很有讲究。如何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和量感及动感,线的运用,体现了中国画家对客观形象的概括、提炼和理解能力,体现了他们驾驭物象的巨大创造力,如在山水画中,披麻皴则给人以松软的感觉,斧劈皴给人以坚挺硬朗的感觉等等。另一方面,画家把个人情绪、意趣、思想都灌注在运笔过程中,使得画家个性的特征在线条和留白中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达到抒情、畅神、写意,从而表现画家审美理想、心灵、气质、人格。在他们的画中也就体现出了不同的意境和情趣。

三、可以提高画面的视觉传达魅力

清代笪重光《画鉴》中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景。”传达出了给人的视觉上的魅力。国画中的留白意象是画者的独到见解,精心策划,是一种特殊的画面处理手法,求取“笔墨虽未到,而意境已极至”的画面表现效果与思想魅力。因此,国画中的留白多少已经是构成画面整体效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留白使画面呈现出浓浓的意蕴美,在传达出主题内容的同时也加强了画面的艺术性,留白使画面获得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传达效果,给观者视觉及心理以美的享受。

国画中留白的视觉传达魅力,不仅体现在国画中,对现代平面设计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现代设计界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把中国水墨画的元素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如靳埭强、陈幼坚、陈少华等著名设计大师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运用了中国水墨留白的元素。国画元素本身的审美感与文化内涵自然而然成为现代平面设计所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究其原因,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我们通过“虚”来指代“留白”,“留白”又更好地衬托出画面中的“实”,相生相克。画面中的“虚”蕴含了“景”的“虚”,暗含了“情”的“虚”,通过“实”与“虚”的完美配合,使设计的平面作品更具有视觉传达魅力。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3]钟敬文.视学传达设计原理[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4]刘墨.中国画论与中国美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儿童国画课程 篇4

1、示范握笔的姿势。

2、示范用笔的几种方法。第二课时:《练习握笔和用笔》 教学内容:

学生练习握笔和用笔,教师一边指导。

第3周 第一课时:《复习握笔和用笔》 教学内容:

1、教师继续示范上周的握笔、用笔。

2、学生复习上周的握笔和用笔。第二课时:《小蝌蚪和金鱼的画法》 教学内容:

1、教师示范画小蝌蚪,学生临摹练习。

2、教师示范画金鱼,学生临摹练习。

第4周 第一课时:《学习用墨和用水》 教学内容:

1、教师示范几种用墨的方法。

2、画画过程中的小技巧。

3、学生练习用墨。第二课时:《叶子的画法》 教学内容:

1、教师示范画调墨画叶子。

2、学生练习调墨画叶子。

第5周 第一课时:《学习用色》 教学内容:

1、介绍12种国画颜料,认识某两种颜料相加,会产生新的颜色。

2、让学生接触颜料并练习。第二课时:《小小的樱桃》 教学颜料:曙红、胭脂。教学内容:

示范调色画樱桃,学生临摹练习画樱桃。

第6周 第一课时:《红红的荔枝》

教学颜料:曙红、胭脂、花青、藤黄、赭石。教学内容:

1、出示真实荔枝,让学生观察,了解荔枝的表皮及形状。

2、示范调色画荔枝。

2、学生练习画荔枝。第二课时:《一盘水果》 教学内容:

1、示范画出樱桃、枇杷、荔枝、简单的水果盘。

2、学生练习画出水果和盘子。

第7周 第一课时:《大鱼的新衣》

教学颜料:藤黄、花青、曙红、胭脂、酞青蓝。教学内容:

1、用墨水表现千变万化的图纹。

2、教师示范画出鱼的外形和头部,由学生自己给大鱼“穿”新衣。第二课时:《大鱼的新衣》 教学内容:

学生画好大鱼,继续添加海底的植物,海带、海草。

第8周 第一课时:《织大网》

教学颜料:藤黄、花青、曙红、胭脂、酞青蓝。教学内容:

1、让学生了解蜘蛛网的排列规律,观察它的形状。

2、示范画出蜘蛛和蜘蛛网。第二课时:《织大网》 教学内容: 学生练习画蜘蛛,并自己安排画出蜘蛛网。

第9周 第一课时:《虫虫舞会》

教学颜料:藤黄、花青、曙红、胭脂、酞青蓝、赭石。教学内容:

1、让学生感受自然界和谐之美,观察小虫也叶子的形状。

2、教师示范画小昆虫。第二课时:《虫虫舞会》 教学内容:

学生自己想象,表现奇幻的昆虫世界。

第10周 第一课时:《我家的葫芦瓜》

教学颜料:藤黄、花青、酞青蓝。教学内容:

1、播放葫芦瓜图片,认识葫芦的形状和特点。

2、示范画葫芦。

3、学生临摹画葫芦。第二课时:《我家的葫芦瓜》

1、讲解葫芦叶子的分布,示范画葫芦的叶子。

2、学生添加画叶子。

第11周 第一课时:《茄子与红椒是好朋友》 教学颜料:花青、曙红、胭脂、赭石。教学内容:

1、认识茄子和红椒,观察它们的外形,认识它们的颜色,大紫大红是一对好朋友。

2、示范画茄子。第二课时:《茄子和红椒是好朋友》 教学内容:

1、示范画红椒。

2、学生练习帮茄子和红椒安排位置,完成整幅作品。

第12周 第一课时:《澄海狮头鹅》 教学颜料:花青、藤黄。教学内容:

1、播放狮头鹅的图片,特别认识狮头鹅头部。

2、逐步讲解、示范画狮头鹅。

3、学生自由组织狮头鹅的数量。第二课时:《澄海狮头鹅》 教学内容:

1、示范添加水纹,远处岸上的房子。

2、学生临摹添加,或可以自由想象添加景物。

第13周 第一课时:《山村》

教学内容:曙红、花青、酞青蓝、赭石、藤黄、胭脂。

1、了解山村有哪些景物,大山、一排排老房子、石路等。

2、示范画老房子、大山、树、石路。第二课时:《山村》 教学内容:

学生自由安排老房子,可以自己想象添加景物。如:小溪、路人等。

第14周 第一课时:《圆门》

教学颜料:赭石、藤黄、曙红。教学内容:

1、认识传统民居的圆门,通过圆门可以看到屋子里面哪些家具。

2、示范画圆门。

3、学生练习画圆门。第二课时:《圆门》 教学内容:

1、示范添加圆门垂吊着两盏灯笼,屋子里的家具。

2、引导学生添加家具。

第15周 第一课时:《美丽的瓶花》

教学颜料:曙红、花青、藤黄。教学内容:

1、播放不同瓶花图片,让学生感受五颜六色的花朵。

2、示范用透明画法画出瓶花,一边讲解步骤。第二课时:《美丽的瓶花》 教学内容:

让学生尝试自己调配颜色,画出透亮的瓶花,教师一边指导。

第16周 第一课时:《荷花》

教学颜料:朱砂,墨水。教学内容:

1、播放荷花图片、认识荷叶、荷花、荷花蕾、荷叶茎等。

2、示范画荷花叶、叶脉。

3、学生临摹练习。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示范画穿插的荷叶茎及荷花瓣。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国画小学教学 篇5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国画小学教学,教育教学, 林 競 约3880字

摘要本文试从中国画的传统教育与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国画基础教育进行分析比较,结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中国画本身的绘画特点做出初步探讨,并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观点和解决方法。

关键词中国画小学教学新课程标准年龄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中国画是我国数千年华夏文明发展、积淀的产物,是我们有别于西方绘画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它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小学阶段教学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小学教学对引导学生参与民族文化传承、交流,提高全民素质,发展中国画艺术起到重要作用。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国小学教育正从“应试”向“素质”转变,应如何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开展小学阶段的中国画教学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国画的传统教学方式

在当前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教学中,中国画的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缺失。

2.1 过于注重临摹,让绘画变成一种模式

在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学生习作的左(右)上角有一个呈直角扇形的红太阳,原本这是一种很美的画面构成,但由于一些教师的范图中反复地出现这样的构成,儿童多次临摹,逐渐形成固定的模式。以至于无论这堂课的主题是什么,有的孩子一拿出纸张,就不假思索地画上这么一个小太阳。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学画的必经之路,但如果在教学中一味地注重临摹、灌输,无异于抹杀了儿童的天赋,让绘画变成一种模式。长此以往,也许艺术将会变得像1+1=2这般简单、无趣。

2.2 过于注重技法的传授,让绘画远离生活

艺术源自生活,但高于生活。一些深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的教师只会详尽地讲解什么应该怎么画,第一笔落在哪里,如何用笔等等。他们把绘画的技法传授得十分细致,却忽略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比如:学生被教授用一条折线(像横卧的3)画海鸥,却不知道平常画的海鸥形象是在飞翔中从正面观察所得,而如果改变观察的角度,形象就将大不相同。这样的教学不能让学生将绘画和生活联系起来,充其量只能算是技法的再现和已知形象的拼贴罢了。

2.3 以形似为评价标准,让绘画感受不到激情

注重临摹和技法传授的传统教学方式必然导致要求形似的评价标准,形成以像为美的误解,其后果就是学生习作僵化且千篇一律。而事实上“儿童完成作品的重要性比起他们制作这件作品的过程要逊色得多。”艺术教育不应该有所谓的“标准答案”。

由此可见,片面重视知识、技能传授,以临摹为主的灌输式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教学。那么,如何能让中国画的小学教学既实现传承民族文化的目标,又能适应新课程标准和小学生年龄特征的要求呢? 3 适应新课程背景要求的中国画小学教学

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根据美术学习活动的方式分成了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中国画教学主要分布在“造型?表现”和“欣赏?评述”这两个学习领域中。

3.1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美术课程标准》中关于这一学习领域中国画教学的活动建议多次提到“趣味、兴趣”等字眼。对“趣味”的一再强调意味着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为动力,通过自身的多种尝试和实际动手操作以获得的对中国画创作过程中“笔墨趣味”、画

面构成趣味的一种深刻体验。

而其中关于这一学习领域的评价建议表达为:“是否对„„感兴趣”;“能否大胆、创造性地„„”;“能否主动„„”;“能否与同学合作”。这体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育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这样的评价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着自己处理问题,发展个性,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交流互助,切实促进学生发展。

3.2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

在这一学习领域中,应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为主,而不是简单地对某幅作品的观察评论,这就要求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把绘画与人文、生活相联系。《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 ,明白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发现美才能真正在艺术领域中创造美。

(2)让中、西方绘画共同进入学生的视野。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可以孤立存在,中国画亦然。发扬中国画传统也绝不排斥西方文化。在欣赏中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都会产生不同的作品,让中西方文化在课堂上产生碰撞。这将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画的精髓,感受中国画的独特魅力。

(3)让名家名作与学生作品齐聚一堂。新课程背景下的作品欣赏评述不仅仅局限于名家名作,还应当让学生欣赏评述自己和同学们的作品。学生作品的欣赏不仅感觉更亲切,还有助于帮助学生发现他人作品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以便相互吸收借鉴。在提高欣赏能力的同时,更直接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水平,从而使这一领域的活动更加细致地深入课堂。新课程背景下中国画小学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探讨

小学阶段(7-13岁)的学生在身、心理上都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因此,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状况等方面因素,以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4.1 中国画传统技法运用与学生大胆自由表现的矛盾问题

绘画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新课程背景下适应小学阶段学生年龄特征进行教学的前提。但中国画毕竟是一门有着浓厚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的艺术,要学好中国画,对其技法运用及基本功的学习自是必不可少。要解决这一矛盾,使技法练习与教学的趣味性得以兼顾,最好的方式就是“寓教于乐”。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兴趣推动学生实践,辅以教师指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特殊的国画绘画工具本身对学生们来说就是新鲜、有趣的。因此,可以从材料入手培养学生的兴趣,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随意摆弄,任意作画。这种探索并不局限在绘画材料方面,还可引导学生针对本课学习重点进行独立尝试。在创造性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再适时辅以积极的引导,适当的讲解,及对某些技法的传授,这样必能让学生主动、愉悦地学习,实现创造性表现与传统技法运用的统一。

(2)以作品的方式来练笔。中国画的传统技法很多,在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地以技法讲解技法,不仅不能让学生很快地接受,还会让课堂显得枯燥无味。如在《用彩墨画鸟》(人教版美术第8册,第7课)一课中,不同的鸟羽就适用不同的绘画技法:鸟腹部的羽毛用侧锋点染法;长长的尾羽用中锋勾画法„„单纯地教授技法效果不佳,但若将技法与作品中的形象结合,就使技法变得更简单、通俗、形象。学新的内容时,只要说:“我们可以将画鸟腹部羽毛的方法用在这里。”即便学生说不出“侧锋点染法”这样的抽象概念也必能在脑海中回忆出具体形象,从而轻松、有效地掌握中国画表现技法。

(3)临摹与创作相结合。临摹是最好的启蒙导师。在小学生的中国画学习过程中,临摹作品的重要性也不容忽略。而儿童的创造性是不容忽视的,一旦学生通过临摹掌握了基本的绘画技法,只要再给予他们充分自由发挥的空间,加以适当的引导,辅以必要的帮助(绝非动手帮学生画),他们就有能力进行自己的小创作。在创作过程大胆表现的同时,将中国画的技法运用得

更加完善、熟练,让中国画传统技法运用与学生大胆自由表现之间实现完美统一。

4.2 中国画教学课时少,难度大带来的相关问题

在小学教学中,三年级才正式开展中国画教学,课时较少,而其材料技法的特殊性更加大了教学难度。但儿童画对小学生们来说已有数年“画龄”了,无疑是他们更熟悉,掌握更充分的画种。如果在教学中能把这两个画种结合起来定会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1)可解决课时少造成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问题。在小学美术课程中,中国画教学往往以国画单元的形式出现,是阶段性的教学。如果我们只在国画单元才教授国画,又把它同其它画种相分离,无疑加大了教学难度。若能把中国画和占有很大比重的儿童画结合教学,以自然的过渡、衔接,保持小学美术教学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就不难实现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2)可解决由材料特殊性造成的作品表现问题。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是完全有能力进行创作的。但在有限的中国画课时中,学生们难以自如地运用国画绘画材料,这就使中国画创作面临着不小的困难。相反,他们在儿童画的创作上积累了大量经验,因此,可引导学生以儿童画的创作经验结合中国画的表现技法来完成中国画创作。(3)可解决自信心问题。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中国画材料的特殊性(画错了就很难更改)使许多学生在面对宣纸时不敢下笔,自信心更是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通过两个画种的结合,可以尝试用中国画的笔墨来表现熟悉的儿童画造型。让学生在面对“似曾相识”中国画时,不至过于畏惧,胆怯。同时,可以提前让学生尝试用钢笔或签字笔(同样具有不易更改的特性)画儿童画,在适应并掌握这一特性后,学习中国画时就更容易建立轻松自在的作画氛围,提高自信心。余论

校本课程、地方课程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学写生字“古”“多”“知”“声”等。

2.理解诗句的意思,进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及对落花的惋惜之情。3.感受古诗语言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课前准备:春花图片数张,投影片一框,录音带。教学过程:

一、渲染情境,导入阅读

1.板书课题:古诗两首。指导学生认读“古”“诗”“首”三个生字。2.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内容与春天有关的古诗。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你们知道都有哪些花在春天开吗?这些花一开,春天就更美丽了。

二、初读:读得正确通畅 1.介绍作者和诗题。

说说“晓”字的意思与什么有关,你是怎么知道的?“春晓”是什么意思? 2.教读全诗。板书全诗。

哪位同学会背,背给大家听一听。

说说“眠”“闻”“啼”等字的意思与什么有关。教读全诗:要求把字音读清楚。

三、读中入境,理解诗句之意

1.给学生讲与这首诗有关的故事,请同学们结合故事读诗,猜猜每句诗的意思。2.教师小结诗句的意思。

四、境中体情,理解诗中之情

1.感受“春眠不觉晓”中舒畅的感觉。

春天早晨睡觉与冬天早晨睡觉,哪个感觉更舒服?为什么? 这么舒服,你会说些什么?

让学生读第一句体会这种舒畅的感觉。2.感受“处处闻啼鸟”的美好意境。

哪里有小鸟的叫声?什么是“处处”?请你画出处处都有小鸟在叫的情景。让学生读这句诗来体会这种美好的感受。3.感受后两句诗所蕴涵的情感。

让学生读后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惋惜之情。

五、领悟内化,读出自己的感受

1.练习把四句诗连起来读,看谁读得好。

2.分组进行朗读比赛,要求指出读得好的地方,再提出改进的建议。

六、作业:为爸爸妈妈讲诗的内容,与爸爸妈妈比赛谁读得更好。

教后札记: 《春晓》的诗境清新、淡雅,人物的情感含蓄而真挚。为了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教师采用了讲故事、听音响、看图画等方法,结合学生对诗句的逐步深入的理解,创设了优美的情境,使学生在美好的情境中参与学习过程。

江上渔者

教学目标: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想象诗人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解诗题。

1、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知道《锄禾》这首古诗,谁能背诵。(学生背诵)教师出示古诗:《悯农》,指名朗读评价引导。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江上渔者》(板书课题)。

2、解诗题:同学们,你觉得题目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3、读诗题:

二、读诗解意。

1、学习古诗,多媒体出示诗句。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注意把诗句中字的读音读正确。可以自己多读几遍,也可以读给同学听。

谁愿意再来读这首古诗,并能将诗读正确。指名学生朗读。学生朗读,评价。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我们读古诗,不但要会读,而且要知道诗句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再次仔细地读读诗句,根据下面的注释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然后可以和同学商量,当然也可以找身边的老师请教。(2)学生自由读,了解诗句意思。(3)学生集体交流诗句的主要内容。

4、齐读古诗。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1、小朋友,你们可真了不起,那么快就不但会读古诗,而且已经知道了《江上渔者》这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知道作者范仲淹是怎样写下这首古诗的吗?你们能猜测一下吗?学生猜测。

是不是和大家的猜测一样呢?请大家自由读读上面这段话。多媒体出示句子

2、你能把客人的多和鲈鱼味道的鲜美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学生读

3、如果你是酒楼里的客人,当你吃了肉嫩味鲜的鲈鱼时,你会怎么说? 学生交流: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诗,感受当时人们吃鱼时的欢快心情。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A、教师出示画面: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又仿佛听到了什么? B、看着这画面,看着这滚滚波涛,你又想到了什么?

4、朗读升华情感。

教后札记:

本首诗和《锄禾》有相同的思想意义,都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明白要珍惜劳动成果,相机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能珍惜,学生们能基本做到、想到,还不错。

《敕勒歌》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2.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美丽景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参观雄伟壮观的北国风光。

2.利用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展示北国风光。(教师板书诗题:敕勒歌)

(二)通读全诗,把握诗境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读准诗中“见”的音。)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4.全班齐读古诗。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意 1.解题意。

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唱的牧歌。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引导学生读注释,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见”(同“现”),露出的意思。学生质疑,讨论诗意。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③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

3.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4.感情诵读古诗。

想想,我们应该怎样朗诵这首诗。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宏大的气势。5.当堂背诵这首古诗。

教后札记:

本节课学生们兴趣盎然,能够当堂背诵本首古诗,并且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学生们在学习之余领略了祖国的美丽风光。

家庭防火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一些简单的安全常识.2.使学生掌握一些在家遇到火灾,触电,食物中毒,遇到坏人对付处理方法,有一定应变能力.教育重点:学习防火,防触电,防中毒,防坏人破坏的生活常识,培养有关防范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心、爱护,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险。但是,家庭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备加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下面就谈谈家居安全要注意什么:

1、用电安全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基的用电常识。

1)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电源。2)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3)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

4)使用中发现电器有冒烟、冒火花、发出焦糊的异味等情况,应立即关掉电源开关,停止使用。

5)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直接救人。

2、安全使用煤气

1)燃气器具在工作时,人不能长时间离开,以防被风吹灭或被锅中溢出的水浇灭,造成煤气大量泄露而发生火灾。

2)使用燃气器具(如煤气炉、燃气热水器等),应充分保证室内的通风,保持足够的氧气,防止煤气中毒。

二、发生火灾怎么办

1、要打火警电话119报警,报警时要向消防部门讲清着火的地点,还要讲清什么物品着火,火势怎么样。

2、一旦身受火灾的威胁,千万不要惊慌,要冷静,想办法离开火场。

3、逃生时,尽量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湿衣物包裹身体。

三、小结

教后札记:

只要我们处处小心,注意安全,掌握自救、自护的知识,锻炼自己自护自救的能力,机智勇敢的处理遇到的各种异常的情况或危险,就能健康地成长。学生活动效果非常好。

健康上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列举上网的反面例子,认识到网络的不良影响。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多角度广泛地交流和讨论“上网利与弊”,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遵守文明公约,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能够围绕话题积极思考并从多角度畅所欲言

分析、整理和归纳各种观点,学会上网,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教学方法:演示法: 对话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当你坐在电脑前你第一件事是做什么? 生:上网

师:同学们上网最喜欢做什么?

生:聊天、看新闻、发电子邮件、查找资料等。

二、开始活动:

师:上网对我们青少年有何影响呢? 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回答

师:同学生都谈得很好,那么上网难道就没有负面影响了吗,展示一些青少年上网成瘾后精神异常的图片。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回答

主持:同学们谈了有利一面,又谈到了不利的一面,那么上网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三、深入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师: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发表了个自的观点,那么为什么有些人认为网络是他们的朋友,利用网络来进行学习、娱乐,为什么又有些人因沉迷于网络而放弃了学业,精神异常。

生A:上网因人而异的,最主要是掌握好上网的一个“度”的问题,“度”掌握的好,网络就能发挥它的有利之处,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

生B:适当的上网对于我们身心是有好处的,适当玩玩游戏我们可以繁重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为的是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师:同学们谈得都很好,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些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呢? 生A:家庭中家长和孩子不能顺利沟通;

生B:目前学校只重分数、流行的教书不育人的“应试教育”,使孩子进一步迷失理想,厌恶学习;

生C:大量低级媚俗、光怪陆离的文艺作品和电视节目。师:对于上述三个主要原因,我们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生A:应该与家长多多交流。自己的想法、看法等应该与家长多交流。

生B:多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如体育活动、艺术节、夏令营等。

生C:看一些适合我们青少年的电视节目和文艺作品。如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师:现在许多家长、学校对我们上网的做法是堵,你认为这样的做法好吗?与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相比较,其负面影响显得更加突出而尖锐。要解决这些问题,发挥互联网对青少年的积极作用,摈弃和遏制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中小学生自身要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养成上网的良好习惯。

2、家长要积极主动关心孩子,正确引导上网。

3、学校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加强中学生全面素质教育。

4、占领网络阵地,建立一批有质量、有层次、有特色,能够吸引青少年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要尽快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机制,出台有关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最大可能地防止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或传播不健康信息的行为和现象。

6、加强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工作,正确制定应对措施。

7、加大宣传力度,使青少年认识到互联网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地减少和避免互联网对青少年伤害,使其最大程度地发挥积极作用。

8、在网上经常举办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成材的活动,吸引青少年的积极参与,达到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作用。

四、观点评价

五、课堂小结

教后札记: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对如何上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学们特别是爱上网的同学能意识到上网带来的弊端,发挥它的有利之处,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

《诉衷情》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词句的初步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品读法

情感与态度: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概括、品读、联想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难点:作者在悲愤之中透射出来的爱国情感。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旧知引新,营造氛围)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词人——陆游的心灵深处,品读他的这首《诉衷情》,与词人做一次心灵的对话。

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1.请同学们说说你对词人陆游有着怎样的了解?可以简洁地介绍一下他的生平经历(也可以交流一下他的诗词作品)。

2.在同学交流的基础上出示词人的图片和简洁扼要的介绍

三、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1.同学自由地诵读这首词

2.放录音朗读,学生模仿朗读。

3.同学再齐读,希望同学能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感受作者在词中渗透着怎样的情感。

四、品读词句,理解情感

1.播放词的录音朗读,圈划出直接表现词人情感的词句,交流听后的感受。2.朗读并思考:这种浓郁的情感又是如何通过具体的词句表现出来的呢?(1)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说说作者在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2)这些场景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内心?说一说其中的情感。

3.词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无法实现,叫他如何不悲愤!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词人的心灵深处,体会“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含义

4.配上悲壮的乐曲,请同学们带着情感一起来朗读整首词,再次体会爱国词人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深切悲愤。

五、联想迁移、拓展思维

1.时代的风雨,艰难的现实,爱国的情怀,读着这样的词句,很自然地能让我们联想到了词人的哪些的诗词呢?

2.试用简短的几句话来谈谈你读了这首词后的感悟。

六、课后作业

背诵全词;并积累重点实词。

教后札记:

这首是比较深沉,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慨,在诗歌教学中,怎样让学生通过朗读就能体会到含义是重点,利用录音,基本能够加以突破。

饮食与健康

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以及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

2、增强好好吃早餐、多喝水和良好的烹饪时好习惯的意识。

3、了解健康标志士什么,知道安全饮食的常识。

4、培养关注自己饮食健康的责任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教学重点:知道如何健康饮食?

教学难点:培养关注自己饮食健康的责任感。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讨论:小朋友,在你的印象中,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是健康的?

2、是啊,过胖、过瘦、面色蜡黄„„都不能称为健康的人。看来,一个人的健康直接跟饮食有关,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健康饮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那如何做到健康饮食呢?

二、好好吃早餐

1、同学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心、爱护,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险。但是,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备加注意和小心对待,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重。下面请听一个故事。(故事大概内容:一位小朋友每天早上总喜欢睡懒觉,怕上学迟到又没有时间吃早饭,结果才上了第一节课肚子就开始饿得受不了,更别提上课认真听讲了。)

2、小朋友听了这个故事后,有什么话想说?

早餐对我们有多重要呢?

三、饭前饭后多补水

身体缺水时,新陈代谢大大减慢。所以,人必须及时补充水分。要使人体储备足够的水分,你应该每天喝两升水。这包括喝白开水,或在早餐时喝牛奶、下午休息时喝橙汁、晚饭时喝汤等等。

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的水呢?因为一天下来你会不知不觉地失去两升水的储备。其中,大约有一升水是通过排尿排出体外。另外一升水是通过汗和呼吸排出体外。不过,即使你吃的是固体食物,你也有可能吸收了同样的水分。比如,多吃水果、蔬菜、鱼、蛋和面包,也能补充一些水分。

四、有节制地吃点零食也不坏

零食对任何人都有诱惑力,不吃零食很难做到。如果我们合理选择零食,把握好进食的时间,吃点零食对健康也有好处。有些零食含有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因此,可以适当吃一点零食。平常我们各异的零食具有不同的功能:

花生:花生中富含维生素B2,多吃些花生,有助于防治口唇干裂、眼◆您现在正在睛发红、发痒以及脂溢性皮炎等多种疾病。

核桃:核桃中含有丰富的生长素,能使指甲坚固,不易开裂。同时,核桃中富含植物蛋白,能促进指甲的生长。

葵花籽:葵花籽含有蛋白质、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其中亚油酸的含量尤为丰富。亚油酸有助于保持皮肤细嫩,防止皮肤干燥和生成色斑。

无花果:无花果中含有类似阿司匹林的化学特质,可稀释血液的流动,从而使大脑量充足。

奶糖:奶糖含糖、钙,适当进食能补充大脑能量,令人神清气爽,皮肤润泽。吃零食最好在两顿饭之间,不要在接近正餐的时间吃。临睡钱和看电视时吃,都不是好习惯。零食就是零碎食物,因此,不能吃得太多,只能作为生活的调味品,更不能影响正餐的食欲。

五、良好的烹调促进健康 良好的烹调能减少食物营养损失;不恰当的烹调,会大大降低食品中的营养含量。比如,有些烹调法损失会损失食物中的维生素,而换一种烹调法能使维生素较好地保留下来。

煮:煮过的蔬菜,会损失百分之七十的水溶性维生素,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蒸:蒸比煮,能够保留更多的营养成分,但仍会损失百分之三十的水溶性维生素。微波加热:如果使用较少的水,微波加热能保留部分的水溶性营养成分。烘和烤:烘烤的高温,会损失维生素C。烘烤家禽类食品,需要彻底烤透。

教后札记:

零食与同学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我能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其害处,增长了学生的意,促进了他们的身体健康。

游园不值教案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背诵古诗。2 读懂诗句,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3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把诗句描写的景象画下来,把诗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别人听。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新课:

(出示 春景图)春天,以她那五彩斑斓、光彩夺目而著称,万物苏醒,百花齐放,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使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为她歌颂、赞美,也因此留下了许多名词佳句。谁能背诵一些?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写春天的古诗《游园不值》。(板书课题,出示诗句)二 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一)检查预习介绍作者,指名学生交流 2 检查朗读

(二)理解诗句意思

你想进一步读读,把它读懂吗?

小组合作:把你不懂的地方在小组中提出来,讨论解决。交流:通过自学讨论,你知道了什么? 诗意:

你能用几个词语来夸夸春天的美景吗? 谁也愿意学学诗人来赞一赞?(指名读)读诗:

多么美的景色,多么美的诗呀!如果有优美的乐曲来配一配那就更美了。老师这里有段优美的音乐,很适合这首诗,请你欣赏一下,并配上乐曲练习朗诵这首诗。指名朗诵。

三、拓展

1、诗学完了,但春天的美景还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可以写一写,画一画,也可以唱一唱,把它表现出来。

2、根据《游园不值》这首诗,编一个故事,讲给你的好朋友听。

教后札记:

陆游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充分体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要求学生能够将这种手法运用到习作中去,提高自己跌写作本领。

渔歌子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渔歌子》中的3个生字。2.朗读《渔歌子》。3.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4.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重点:理解《渔歌子》的意思,陶冶爱美的情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学习《渔歌子》 1.简介作者。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3.自学。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4)全班交流。

①指名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学习生字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能够背诵的就把两首词都背下来。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教后札记:

本首古诗带领学生能够领略到“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优美意境,学生们都能在朗朗上口的阅读中加以背诵,体会到了作者的写作背景。

怎样保护自己

教学目标: ⒈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校园安全和校外安全的常识,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安全意识;⒉使学生学会自护,自救的一些方法,发展初步的自护自救能力。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树立初步的校园安全和校外安全意识,发展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教法学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根据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制作自救,自护常识竞赛题。

设计奖品(“平安小精灵”胸章);绘制情景图和制作红,绿灯牌。报道录音。学生—收集各种安全标志,自己制作;收集关于儿童自护,自救的资料;根据自己了解的危险情境和相应的安全常识自编小表演。教学过程:

一、报道导入,揭示主题。

师:请同学们听听这条录音报道说了些什么

播放一则反映少年儿童安全事故(数据和事实)的报道录音。师:听了这则报道,你们有什么感想?生发表看法。

师:我们身边有时存在着危险,要提高警惕,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了象这样的悲剧,会给家人造成什么影响呢?生发表看法。

师:是啊。如果我们每天能平安度过,那就是全家人的幸福。我们只有学会自我保护,才会让家人放心。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结合实际,发现危险。

师:看看这些画面,他们的做法对吗 为什么

(画面显示):a一个女孩爬在高楼阳台上,上半身露在窗外。b一个女孩用湿手插插销。c一个男孩在河里单独游泳。d一个男孩在马路上翻越护栏。

e校园内一群孩子都挤在大门口或教室门口。f雷雨天气,一个男孩在大树下避雨

师:你们发现自己身边还有哪些可能导致危险发生的事 生发表看法。

师小结:你们都是细心的孩子,注意到许多潜伏在我们生活中的安全隐患。除了可能导致危险发生的事,还有一些危险的人。如:锁好防盗门;门铃响时,先看清楚来客是谁,不认识的人不要开门;来访者提出问题时,隔着门和他说话;有陌生人来电话,不告诉对方家中只有自己;晚上开灯后,拉上窗帘,防止别人从窗外看到只有一个孩子在家;如果发现有人隔窗偷看,尽快打电话给亲友或拨叫“110”。师:当你独自在家时,请记住这招:“不速之客来敲门,开门迎接太愚笨,盲目反抗很危险,保护生命有学问”。

三、小组竞赛,信息交流。“自护自救大闯关”

师:当我们看到危险的苗头,应该采取措施及时防范;生活中有些标志常常警示我们要远离危险。

师宣布竞赛规则。(小组自由出示本组收集的标志,其它组抢答,要求说出标志表示的意义。)师:危险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我们要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当危险已经来到了,我们又该怎样对待呢

各小组抽取题目。回答正确或演示正确,顺利闯关,师出示“绿灯”,;反之闯关失败,师出示“红灯”。

(题目:被烫伤了,应该怎么办;火警,报警服务,急救电话号码是多少,要说清哪些情况,可以演示;路遇“小霸王”勒索钱财,应该怎么办;不慎落水时,应该怎么办;看到他人被电击伤了,怎样帮助;被沙尘迷了眼怎么办;耳朵里进了小虫子怎么办;家里发生煤气泄漏时怎么办;遇到食物腐烂变质时怎么办。)。

师:当危险已经发生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慌张,关键是冷静地采取正确的方法。比赛总结。(评选冠军小组,该小组成员均被授予“平安小精灵”胸章。)。师:刚才,大家想了很多好办法应对各种危险情况。不过,我认为我有必要提醒大家一句:当危险真正降临到我们身边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反应够不够快,能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到的自护,自救方法,才能保证平安。师:那么,下次课我们将模拟情境,一起演习演习。看危险发生时谁的反应快,办法多。

四,课后延伸,落实行动。出示“我的安全祝福卡”。

师:课后,请同学们制作自己的安全祝福卡,希望大家发挥自己的设计天才,可以请父母给你参考参考。然后把它随身携带或贴在醒目的位置,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也让家人放心!

教后札记:

浅谈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国画教学 篇7

关键词:小学美术,国画教学,技法

美术是学生了解艺术、陶冶情操、提升素养的重要课程。 国画历史悠久, 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和中国古代美术的典型代表, 是教师引导同学分享历史文化, 积极参与本国文化传承的重要体现。近年来, 国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受制于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方式, 不利于美术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学生自身艺术技能的提高。国画教育往往以传统方法为主, 内容单一枯燥, 绘画技法复杂,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小学生创造性和艺术天性的发挥, 同时也不利于培养小学生对国画的持久兴趣。如何将小学生国画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开发其潜能, 发展和张扬小学生的个性, 让他们画出能够充分表达其内心的、属于自己的画, 从而让他们更广泛、深入地了解美术, 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成为国画教学实践中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结合实际, 善于引导

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 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心智特点及实际能力选择国画教材, 初期以讲授小学生容易接受并能通过简单联系加以掌握的国画技术。针对国画知识中理论性较强的内容, 需要教师注意转换成对于学生通俗易懂的语言实施教学。同时需要注重国画的审美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并考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 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性, 拓宽教学内容, 促进小学生发散思维, 必要时还应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二、体验美感, 增强兴趣

教师利用简单的国画技法为学生展现国画的独特魅力, 增强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例如在国画课程开始前, 教师利用画笔勾勒简单的水墨线条, 形成学生所熟悉的动物图案, 使学生感受到国画简约而不简单的文化内涵。又如, 教师在绘画开始前为学生展示调和水墨的方法,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国画的独特美, 勾起小学生对国画学习的兴趣, 同时带领学生进行国画兴趣练习, 使学生在兴致高昂时加以练习。

三、掌握技能, 训练技巧

学好国画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 教师应着重对学生进行国画基本技能的训练。首先是绘画中的握笔姿势,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训练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 这对于学生国画绘画的长远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其次是训练学生笔墨技巧, 用笔技巧主要是创作中的毛笔绘画方法及蘸墨方法, 用墨技巧则是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不同墨色的差异及使用方法, 并通过对比的方式使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不同的笔墨技巧所塑造的国画艺术效果。

四、学会鉴赏, 热爱国画

学会鉴赏是学生艺术素质提高的重要标志。在小学的国画教学中, 对国画的品鉴是更高层次的国画学习, 美术教师在国画鉴赏过程中引导学生多学习历史上国画大师的作品, 在欣赏中不仅开阔了小学生艺术品鉴的层次, 增加人文素养, 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水平和精神境界。不仅如此, 对国画的鉴赏更是对我国民族穿透文化瑰宝传承和保护的重要途径, 欣赏名家作品, 提升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由此更加热爱国画学习。

五、小结

国画博大精深, 是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加强小学生国画教育, 将会对小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想象力的丰富, 形象思维的发达、创造能力的增强都有好处。因此, 教师在小学国画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特点, 发挥小学生的个性,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 进行更多的创新, 让小学生热衷于学习和表现国画, 并使其创新精神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谭国恩.全球化背景下中小学中国画教学的现状与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侯令.美术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涵养[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校本课程国画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中国画的教学,始于1902年建立的南京两江师范学堂。由此,从过去的师徒制正式转变为近代学校制教学,可视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教育教学的独立,表明了西方学院式教学体制取代了传统中国画教学这一古老的本土艺术体系。中国画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开设中国画课程,无论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和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还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画课程是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课),也是其他课程无法代替的。其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使学生掌握中国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国画教学的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利于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因此,由于培养目标、专业方向、课程设置等差异,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美术学院人才培养的定位存在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模式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小学美术教师,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一是知识目标的培养,掌握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二是能力目标的培养,具备较强的美术与设计技能,能从亊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班级管理,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三是素质目标的培养,具备身心健康素质、政治思想素质、职业行为素质及道德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人师表,并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小学美术教师。按广东客家人常说的一句话,即“万金油”式人才,意思是小学美术学科的通才教师。因此,中国画课程教育教学,无疑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作为未来的小学美术教师,掌握中国画课程教育教学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在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建设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成绩可喜。但纵观近几年高职院校在美术教育专业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课程的设置不科学、课时比重分配不合理、艺术实践课落入了单一化、与教育实践课脱节、毕业创作(设计)缺少深度和作品内涵等诸多方面问题,对课程实施者美术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已成为近年来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就此种现象,笔者认为,它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和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成败。因此,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首先,要解决专业课程设置、课时比重等问题。本文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中国画课程教学实践现状调查为例: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职能是为社会输送所需要的合格的小学美术人才。是广东地区小学美术师资的摇篮,是美术教育教学星火相传的重要场所。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是2001年由原广东老隆师范学校升格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7年底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成为广东省15所中高职对口自主招生的职业院校之一。该院下设7个教学院部,设有48个专业。建院十六年来,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笔者调查发现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出现课程设置不科学、课时比重分配不合理、艺术实践课单一化、中国画课程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环节中出现严重脱节现象、毕业创作缺少深度和作品内涵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表明缺乏对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深入研究,还没有足够引起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已成为制约该院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瓶颈。

一、目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画课程的

教学实践现状

根据笔者调查,当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全日制学生有216人。其中三年制美术教育专业3个班,五年制美术教育专业2个班,2016届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班1个。三年制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由美术简史、中国画、素描、色彩、油画、图案、设计基础、综合绘画、儿童绘画研究、设计软件、立体构成、色彩风景写生、小学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毕业实习、毕业创作(设计) 等必修课构成。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及对该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调查总结,分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中国画必修课与西画必修课课时比重分配不科学

中国画必修课程教学质量,近几年来持续下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对中国画课程失去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有抵触情绪。并出现重西画课程、轻中国画必修课程的现象特别突出。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上不科学和课时比重分配不合理等环节,中国画必修课程设置不科学,形成了学科地位滑落等诸多弊端。例如:三年制美术教育专业西画必修课程分科设置过细(素描、色彩、油画、色彩风景写生),而中国画必修课程分科设置过于简单化(中国画),其实中国画分科设置应为(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因此,中国画必修课程设置不科学,直接导致教学质量下滑。其二,课时比重不合理。例如:三年制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总学时为408节,西画必修课程(素描、色彩、油画、色彩风景写生)学时为336节,中国画课程学时为72节。通过中西绘画课时的分配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课时比重不合理的现象。过分渲染西画必修课程教学实践,只注重学生西画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忽视了对学生国学知识和中国画能力的培养。这不仅给中国画课程教学实施者带来了新的难题,而且,不利于高职院校中国画课程的教育教学,对于中国画知之甚少的学生而言,给学生造成了学习中国画的误导。因此,这些是导致中国画教学质量近年下降因素之一(表1) 。

(二)中国画课程在小学教学实践环节中出现严重脱节

据笔者调查,发现该院学生所学中国画课程在小学教学实践环节中出现严重脱节现象。例如:小学美术课本(教育部审定2012嶺南版)从一年级第1册到六年级第12册教材中,出现古代、近现代名家中国画作品欣赏60多幅。教学实践课有:学画中国画写意蔬果、写意花卉、写意动物(一)及写意动物(二)。树叶和树干的画法、水墨画的画法。学生在实习阶段根本就没有进行中国画课程教学实践。由于实习学校教学硬件设施条件差,指导教师缺乏对小学美术教材的研究,导致学生在实习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环节中出现中国画课程严重脱节现象。教育实习课程目的是学生角色转换的过程,由学生转换成实习教师角色,是学生迈向社会的第一步,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和经验积累的过程。如何实现高职院校中国画课程与小学美术教材内容对接,关键在于导师对学生进行实习前的引导,对小学美术教材进行解读与研究,学校应创造教学条件为学生实现中国画课程与小学美术教材内容对接,防止学科单兵作战的弊端。

(三)中国画课程在艺术教学实践中难于展开

据调查,目前中国画课程在艺术实践中难于展开的现象,已成为高职院校中国画教学实践的困惑问题。由于教师自身专业研究方向的差距等因素制约, 学生自然就是色彩风景写生加风景摄影的主要实践者。中国画艺术实践课对大三学生毕业创作来说具有关键性作用。艺术实践课目的是学生通过“搜尽奇峰打草稿”,大胆探索,揭示人与自然物象的内在规律,也是评价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标准。

(四)学生毕业作品缺少深度和作品内涵

笔者发现,展厅学生作品琳琅满目,西画作品丰富多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学生作品“千篇一律”,缺少深度和内涵。中国画作品与水彩、水粉、油画作品等相比,可以说是屈指可数。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与平日过分渲染西画,忽视中国画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毕业作品缺少深度和作品内涵,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创作实践(设计)课中普遍存在现象。因此,笔者认为,从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学生的毕业作品是学生用艺术语言对生活真诚的情感倾诉,是师生互动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导师教育教学能力与价值的体现。

二、优化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结构、调整

和完善中国画课程教学实践

教育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中国画教学实践是美术教育专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如何提高中国画的教学质量,解决当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课时比重、艺术实践课、教育实习课、毕业创作(设计)课等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笔者认为,加大力度对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和完善中国画教学实践课程。因此,课程的构建与完善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志,它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持续与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从高职院校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角度而言,如何充分做到科学的课程设置、合理的课时比重、丰富的艺术实践,以及完美的课程对接和使学生作品具有可读性,都是需要我们教育者去不断研究的课题。因此,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对推动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课程的改革和中国画课程教学实践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2012级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计划汇编.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编,2012,(04).

[2]2013级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计划汇编.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编,2013,(10).

[3]2014级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计划汇编.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编,2014,(05).

[4]2015级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计划汇编.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编,2015,(05).

[5]戴立德.主编小学美术第一册至六年级十二册[M]. 广州: 岭南美术出版社,2013.

[6]李桐.从私淑到学院——20世纪到30代中国画教学的转型分析[J].艺术探索,2005,(03).

作者单位:

上一篇:临床医学系自荐信下一篇:预防校园欺凌工作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