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读后感600字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1
1.进步的肯定。
时代在进步。70年代的中国人,穿着破烂的衣服,带着土鳖的雷锋帽,家里有个黑白电视机就算富贵人家了。到了80年代,起码饭不愁吃衣不愁穿了,但对大部分人而言大家电洗衣机还是梦一般的存在。到了90年代,娶媳妇时新三大件——电视冰箱洗衣机成了基本要求,不论城市农村,大部分家庭有了至少一件大家电。然后是2000年以后,街上的私家车越来越多,大部分人的住房越来越宽敞。这三十年是进步巨大的三十年,放在古代,绝对是一朝的盛世。虽然偶有波折,虽然有人时运不济,但总体而言,所有人都在向前走。
对这样的进步,我们应该有所感谢心怀感恩,感谢身上的枷锁越来越少,感谢公平公正越来越多,更应该感谢所有中国人的努力。
2.三十年的反复、波折。
这三十年,虽然在前进,但难免曲折。为了保护国企,有几次大的宏观调控,打击了不少新生的私营力量;为了稳定,中断了对政1治改革的探索;为了税收,搞了分税制造成了房地产经纪的扭曲增长。三十年里,大浪淘沙的同时也埋没了多少英豪,褚时健、潘宁、李经纬、温州的八大王,皆在反反复复的**中折戟沉沙。有些人是幸运的,他们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安全度过了摸石头过河的漫漫长夜,熬到了曙光初现;有些人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没有干爹亲爹,企业被吞、个人流亡,从此杳无音讯。这三十年如同大海里的浪潮,进进退退,有的人被抛上了荒凉的岸边,有的人找到了寺恣。
3.成功的人共同点。
成功失败以何而论?是钱的多少,还是名的大小?没有一个合适的尺子来度量。姑且以财富而论,看看这三十年里涌出的人有什么共同特点吧。
第一是胆大。在改革开始之时,只有模糊的政策,没有实际的细则。每迈出一步,都可能是错,导致深陷囵圄之祸。那些在这黑夜中成功的人,都是胆量极大的。
让我敬佩的希望的刘氏兄弟,先从辞去公职回到农村创业,得顶住多少乡亲的蜚短流长;去珠海创业的史玉柱,也是辞了公职,之身去到珠海,找个屋子吃着泡面埋头40多天开发软件,何等痴狂;华西村的老书记,就冒着身家性命在村里偷偷搞加工,改革开放时抓住机会把村子搞成了全国闻名的富裕村……
那是一个撑死胆大饿死胆小的时代。有的人胆大,因为他们本就赤贫再无可以输的;有的人胆小,因为他们身在安逸稳定的国企,贪恋这美好的生活;还有的人胆大,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好爹、好叔叔伯伯。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2
读完《激荡三十年》,豁然开朗。这样一个巨大的国家,想要过河,谈何容易?船是没有的,因为没有哪个国家愿意让我们崛起。游泳也是如此,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样子货比划比划还可以,核心技术是没有的。抬起头来趟水过河呢,河水中暗流汹涌,想要站直了别趴下,没有个抓手做支撑,也是万万走不动的。剩下的就只有潜入河水,在水中找到一块大石头,死死抓住,站稳了脚跟就赶快寻找下一块大石头,中间还要抽空呼一口气,有时候好不容易抓到了一块大石头,还是松动的,甚至有时候还非常凶险,稍有不慎,就会被河水冲走。
我们的国家就是这样一步步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从浅滩走入河水,激流中奋斗,如今我们来到了河水的中央,这里看似平坦,实则暗流涌动,但是我们知道,目标就在前方,只要目标不变,艰苦奋斗,终能到达。
1978年,当中国从一片泥泞中站立起来的时候,发现前方的路已经不见了,未来在哪里?怎么走?整个国家陷入了迷茫之中。但是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被困难打倒过,小岗村的手印按下了中国重启的按钮,中国这辆巨型机车发动起来了。随之而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的先行者用这样或者那样的方法开始尝试进行经济建设。国家也发动起来了,邓访日、访新加坡,每到一地,必然问计于当政者、企业家,目的只有一个,如何才能搞好经济建设。很快中国的经济开始进入了快车道,外资从观望到试探,从小规模投资到大规模进入,中国经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复苏了。
正当中国经济大踏步前进之时,谁也不会想到,经济过热、通货膨胀随之而来,这些对于没有经历过市场经济的中国而言,都是陌生甚至于可怕的东西,其危险性丝毫不亚于经济停滞所带来的崩溃。但是中国依然没有在这样巨大的危险面前低头,我们知道无论多大的危险,社会依然要前进,困难依然要面对。经济调控、打击投机倒把、惩治经济犯罪,一时间国家肃然,经济活动戛然而止。今后的路如何走,姓社还是姓资,社会主义道路还能不能走下去。邓同志高瞻远瞩,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问题,从中央的高度迅速调整认识,发展经济是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不可以因噎废食。由此中国经济再次走入了快车道。
之后的中国经济一直沿着经济过热、宏观调控的路线在发展,但是我们也看到,通过逐渐的左右调和,中国慢慢走向了正确的道路。企业发展走上了正轨,国家经济逐渐稳定,我们安全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全球性经济事件,GDP常年保持在高增长的水平上,并最终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当然在随后的十年,我们不出意料地成为了第二大经济体)。
如今回头看去,国家的发展没有一帆风顺,没有既定路线,没有可以参考借鉴的教科书,我们只能靠自己。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的党带领国家,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摸着石头过河,把我们这样一个落后贫穷的国家逐步发展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大国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3
回到历史本身,78年以后中国企业的发展说白了就是国营、民营、外资企业三股势力的斗争史,至今依然。相比国营企业出身正统以及外资企业实力强大,民营企业家们除了敏锐的嗅觉和顽强的斗志之外真的拿不出什么与对手抗衡。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的群体,令人难以置信地让自己的企业在体制外壮大,在资源、市场、人才、政策、资金甚至地理区位都毫无优势的前提下实现了高速成长。这其中自然有机遇问题,也回避不了原始积累的灰色性,但毋庸置疑的是民营企业家在开创事业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一往无前的气质,对我们年轻人的成长更具借鉴意义。我突然想到一个人——史玉柱。和大部分中国人一样,我向来都把“史玉柱”三个字视作黄金搭档、脑白金的代名词,可如今读了书中关于他的故事,看到一个“巨人”闪耀登场、迅速覆灭、然后顽强重生的过程,看到一个民营企业家绝不言败的传奇人生,心里竟生出几分敬佩。失败、挫折是人生无可逃避的课题,对于成功、顺利的向往甚至会加大解题的难度,那么,在前途未知独自前行的人生路上,又有几个人能交出史玉柱那样的答卷呢?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撇开中国企业的具体案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意志的变动轨迹对于个人的发展也是有所启示的。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再到可持续发展,从无条件保护国营企业到大规模推广国退民进再到国家坚决垄断命脉行业,从开放沿海城市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一路走来,虽然政策设计常有反复或者模糊不清的情况,政策效果也常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国家为完善体制机制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且改革的意志无可阻挡。反观我们自己,从蹒跚学步对人生作出第一次尝试那刻起,不也是踏上一条无可回头的成长之路吗,注定要不断地接受考验、不断地走岔走弯,并为此不断地调整自我、不断地明确目标。其实我们的人生同样是“摸着石头过河”,就像国家的改革实践那样,经历过诸多次激情尝试后才能够把准方向稳步前行。只不过个人对未来的预期无法与国家相比,所以我们还要懂得“三十岁之前做加法,三十岁之后做减法”的道理。当我们不再年少青春,不再敢说“大不了从头再来”这句话时,我们就必须学会理性思考并慎重选择,以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将有限的精力投到自己认定的事业中去。
阅读《激荡三十年》,无疑是一个百味杂陈的体验过程:亲切,因为和这段历史有25年的交点;陌生,因为向来处身事外不问天下;激动,因为青春的躁动被企业家的故事挑弄起来;遗憾,因为匆匆走过一个充满机遇的年代。所幸的是,作为一个小人物我至少没有在改革的跌宕沉浮中成为牺牲品。90年代末的基金黑幕给大众留下的教训是惨痛的,它提醒小人物们千万不要被财富左右理智,集体的疯狂可以瞬间叩响天堂之门,但必将猛地跌进地狱之渊。在此我并没有给出价值判断的意思,每一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参与历史的方式,每一种方式又都暗示着历史的必然选择,然而就像湖光千色,水波是冷的那样,光阴百代,时间也是冷的。时间会冷却所有的喧嚣和躁动,只留下有秩序有理性有韧劲的力量,稳稳推动历史前行。如果这么讲,曾经波澜不惊的生活倒勉强可以算是有秩序有理性有韧劲的了。只希望下个三十年,我们这些小人物能多一份热情和自信,以及对这个时代的担当。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4
阅读《激荡三十年》,是一个百味杂陈的过程,带入感、激动、愤青乃至莫名的悲壮,直至最后一页。带入感,因为对这段历史有交集或者说自己就是伴随着这个时代成长起来的,清晰地记得自己上大学时还需要带粮票,那时学校食堂的馒头也才3分一个,及至后来的中关村兴起、2000年互联网泡沫、股市狂热,再到当下的移动互联网,回忆没有任何门槛;激动,主要是被企业家的故事挑弄起来的热情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躁动;愤青乃至悲壮,则更多地是看到种种失败以及背后无以言尽的曲折痛苦,特别是这种失败背后的体制和时代原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无奈与无力感。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不可否认的是当市场的主体已经实现了从产品生产到商品生产再到资本运营的阶段,对于经济的管理却还在计划与市场的泥淖中拉锯。为每一个改革的失败者惋惜,为每一步历史的跨越感动喟叹。这是令每一个了解、历经这段过程的人心潮澎湃的三十年。空间跨度如此之广,所述人物、事件如此丰富详实,《激荡三十年》展示给我们的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成败得失。当年那些曾轰动一时的争论或者个案在今天的一代人看来,或许早已成了历史的饭后谈资,但当我们透过时光的长河以另一种方式触摸曾经离我们很远却又分明很近的中国改革史,一种悲情油然而生。在时时因为好奇而掰开手指计算1978-2008那三十年里每一个充斥着原始资本积累中不可避免的血腥和铜臭味道的故事时,这种震撼又远远超出听故事所能得到的快感。这是从骨子里流淌着中国人不屈躁动血液的三十年。
1978年以后中国企业的发展史就是国营、民营、外资企业三股势力的斗争史,至今依然。三十年间市场主体的力量变换与博弈,是文中最为精彩的演绎。在时光的推进中,我们看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大地上纵横捭阖、异彩纷呈。相比国营企业出身正统以及外资企业实力强大,民营企业家们除了敏锐的嗅觉和顽强的斗志之外真的拿不出什么与对手抗衡。法律的壁垒、政策的障碍、民众观念的落后、媒体过犹不及的关注和利润最大化的贪婪本性,更是常常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身败名裂,成为后来者的垫脚石。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的群体,令人难以置信地让自己的企业在体制外壮大,在资源、市场、人才、政策、资金甚至地理区位都毫无优势的前提下实现了高速成长。这其中自然有机遇问题,也回避不了原始积累的灰色性,但毋庸置疑的是民营企业家在开创事业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一往无前的气质。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5
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分明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历史,然而我们却对其知之甚少,仿佛无比遥远。《激荡三十年》仿佛给我开辟了一条时光隧道,虽然无法亲历那个年代,但是通过另一种方式触及了离我们感觉遥远而实际最近的中国经济改革史,仍旧感同身受。细细琢磨着1978—2008年中每一个充斥着“原罪”的商业故事,不知不觉的被时代气息深深地感染与震撼。
在吴晓波笔下所有的改革风云人物中,健力宝的李经纬赢得我深深的同情。这个悲情的南方汉子失败后仰天含泪不发一语的照片很长时间里萦绕在我的脑海。作为政商博弈的参与者,李经纬成为制度的牺牲品已成必然,但作为产权改革的实践者,李经纬的失败必将载入中国改革史。在当年那一轮“国退民进”的产权改革中,李经纬的“以身试法”某种意义彰显了资本在政治搅局中的脆弱,而整个产权改革中暗箱操的大环境客观造就了政府企业间产权分置时的互不信任,“宁与外客,不与家人”的策略使之倒下的不止是一个李经纬,正如吴晓波在最后略带戏谑的写到“地方政府表现出的易于轻信和不善博弈的稚嫩,让我们看到中国公司改革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景象”。这也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理解了张瑞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那耐人寻味的八字箴言背后难以言尽的苦处。
改革开放的种种成就是政治家智慧与企业家智慧交织的结果。然而过去经济还是由政府主导的,普通的人们在其中取得的种种成就,抓住的种种机遇都是由政府政策造就的,有的甚至可以称作政治变革的副产品。民营的企业在政策面前更像是一叶扁舟,那一把握下一刻自己的命运。在未来,还是期待一个更完善的制度,一个系统更稳定的社会。中国经济,至少在企业方面,应该有更多无关政治的商业智慧而创造。不过把握政府的脉搏,跟上时代的潮流仍然是最重要的,因为在潮流、时代面前,人永远是渺小的。
今天中国的虽然有点虚浮,但是你不能否认它的强盛,与1978年时落后而穷困的中国已经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即使从1949年开始中国没有走上发展的“最优道路”,但是如今的中国未必与所谓的“最优道路”差多少。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相似的,虽然这个过程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相互独立的逐步进行,渐进的路径与速度各不相同,但是我相信肯定会在一个时间点上汇成一股河流。
——题记
那是一个烽烟四起的时代,也是一个豪情壮烈的时代。天下大乱之时,有志之士振臂一呼,遂得群雄逐鹿之局面。乱世出英雄,实乃时势所需。这些英雄给那个时代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也留给了后人永恒的膜拜。人们不知道那个时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只是在心中深深的记住了一个名字:三国。
时光穿梭,跨越千年。沧海桑田,人跟物都已非,只有历史在不断向前。这一次,历史的坐标定格在另一个点——时间:公元1978年,空间:中国的经济。这个点从它出现那一天次,便注定了它会成为一个标志,因为,从此会展开另一段“没有硝烟的三国时代”。尽管时间变了,这片土地也有了一个新的名字。
1978年的中国,发生了太多的大事。上天赋予了那个时点太多的使命,它缔造了一个伟人,他开创了一个时代,它造就了一群英雄。他们或出身草莽,或出身名门,但是英雄不论出处,哪样的出身并不妨碍他们成为那个时代最闪亮的人物,也不能动摇他们在后人眼中的地位。
如今的中国,已经遥立在世界之林,三十年的高速发展让新中国崛起于东方。经济的腾飞带动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让中国彻底摆脱了那段任人宰割的屈辱岁月。然而在30年前,新中国刚诞生没多久的时候,中国的经济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还是落后很远,而此时计划经济的动力显然不足以支撑起整个中国的发展,国企经营懒散低效,各类物资极度匮乏,中国急需能带领国家做出困境的人,而历史将这项使命赋予在一位老人的肩膀上。他就是邓小平,一个开创时代的伟人。
改革开放前夕,中国经济陷入了迷茫的时期。大家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却又找不到指引的光芒。顾准是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人,然而没有见证到改革开放的开端就去世了。他拆下肋骨,当作火把,照亮黑暗,惠及了整个神州大地,他坚信着的“中国的神武景气终将到来”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
三十年的变迁
这最近的三十余年,是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三十年。很难想象没有这段时间的变革,我们又会体验怎样的生活。然而史料繁杂、众说风云,只是想略微了解的话,《激荡三十年》不妨为至上之选。它可以在你脑内自动构建出一部关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纪录片,旁白就是书上的文字。
1978年,国家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始呈星火燎原之势,科学和教育两条腿还未开始爆发力量,通往世界的大门重新打开。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改革之初尚还有我们现在难以理解的法律政策:在1983年之前,一个今天已经消失的经济犯罪名词——“投机倒把”在当时是一个很严重的罪名,要被抓去,甚至坐牢。直到深圳特区建立时,仍有官员批评说:“特区除了国旗是红色的以外,已经没有社会主义的味道了”。甚至有某省一位官员在参观完深圳后回家伏床痛哭,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这些被过去观念束缚的官员并未意识到,市场经济能迸发出多么大的能量,并且这种能量是在刺激经济快速发展,而非影响体制稳定。
到了90年代,经过全国上下十余年的努力,顽固的计划思维被打破了,人们打开怀抱接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许多亏损的国营企业被民营企业逼入死路。这些民营企业以民族企业自称,展开了反击国外企业的复兴之役,中国经济进一步繁荣。国企则靠股票上市和“抓大放小”,在民企的围堵中喘了口气。商业战争的硝烟与杀气,在20世纪末的中国大陆愈演愈浓。
企业强则经济强,经济强则国家强。凭借政府的政策开放和企业家的自力更生,过去拒绝商品流通的中国如今已经和世界贸易难以分割。我们有意识、有信心走出去,还能坚强地抵抗金融风暴的冲击。西方发达国家也终于意识到曾经被自己欺压的“东亚病夫”如今茁壮成长到可以与他们一战甚至胜利,开始以反倾销的手段企图阻挡中国伸进世界各个角落的触手。这场贸易战打得很艰难,不论是国内企业还是政府都蒙受了一定的损失,对方也有战败之时。“勤劳的中国人”不一定赢,但一定会赢下去。至少到现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表现已颠覆了整个世界对我们的认知。
对我的变化
作为一个95后,在读这本书前对改革开放都没什么概念,也感觉不到什么是改革开放。但是改革开放确确实实是在影响着我的生活,从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就从吃的来说,小时候期待着过年,不止是因为可以穿新衣服,还因为年夜饭都是一年都吃不到一两次的好菜,各种大鱼大肉。而现在,鱼肉已成为我们餐桌上的家常菜,我们不再为基本的温饱问题而发愁,而是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食粮。
教师:段丽君
有些书就是这样,看完合上之后,内心却依然久久无法平静。昨晚读完《激荡三十年》后,没经过梳理的各种纷杂念头折磨着我。今早,脑子里却突然冒出大时代三个字,这跌宕起伏的三十年,不正是一个大时代吗?都说《激荡三十年》是一本近代中国企业史(1978年-2008年),可是作者吴晓波没有用过多冰冷的数字或模型淹没了历史创造过程中人的因素,整本书侧重在写“人的命运”,本来,历史本来就应该是对人自身的描述。
书中记载了接近百位的企业家的成长经历。他们当中,如今也许有人成为了福布斯富豪,有人成为了振兴民族企业的功臣,有人成为了阶下囚,或又有人成为了人海中的一个普通人。在1978年-2008年的中国,在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在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大环境下,正是这样的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他们当中的有些做法也许在现在看来可笑,甚至愚蠢,但是,他们却是他们所在的年代的缔造者之一,他们推动整个中国社会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之势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他们从默默无闻的“小人物”逐步成长为了时代的弄潮儿。
这是一本以写人为核心的历史书。1978-2008年的中国社会,出没着这样一个族群:他们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他们勤劳、聪慧、他们具有对于摆脱贫穷的渴望以及与生俱来的赌徒意识;他们的浅薄使得他们处理任何商业问题都能够用最简洁的办法直指核心,他们的冷酷使得他们能够拨去一切道德的含情脉脉而回到利益关系的基本面,他们不畏天命使得他们能够百无禁忌地去冲破一切的规则与准绳,他们的贪婪使得他们敢于采用一切的手法和编造最美丽的谎言。
这三十年,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全书仿佛一幅画卷缓缓展开,浮现如此之多传奇般的企业家,诸如陈天桥、郭广昌、丁磊、任正非、柳传志、李东生、鲁冠球、李书福、马云、史玉柱、张瑞敏等等,仿佛竟是《三国演义》中层出不 1
穷的英雄任务一般。他们中许多许多故事至今读来依然让人感动不已。印象最深的是两个故事。陈天桥毕业后顺风顺水到陆家嘴集团工作,迅速当上董秘,决定辞职创业之时,单位正准备要分房子,就有人好心劝他分了房子再说,他却想,难道我这辈子,自己还挣不了一套房子?相比陈天桥,更让人感动的是李书福,为了进入被央企垄断的汽车行业,曲折反复,忍受了多少,付出了多少,只为了心中那个造汽车的梦想,也正是因为吉利的出现,中国的车价才从云端被拉到了地上,成为央企、外企心中的恨。读了那么多英雄的故事,我们自己,是不是该多一点决心,多一点魄力,多一点坚持呢?人生的起起伏伏,谁能预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成败都言之太早,只是,想有一个精彩的人生吗?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撇开中国企业的具体案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意志的变动轨迹对于个人的发展也是有所启示的。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苏南模式温州模式再到可持续发展,从无条件保护国营企业到大规模推广国退民进再到国家坚决垄断命脉行业,从开放沿海城市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一路走来,虽然政策设计常有反复或者模糊不清的情况,政策效果也常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国家为完善体制机制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且改革的意志无可阻挡。反观我们自己,从蹒跚学步对人生作出第一次尝试那刻起,不也是踏上一条无可回头的成长之路吗,注定要不断地接受考验、不断地走岔走弯,并为此不断地调整自我、不断地明确目标。其实我们的人生同样是“摸着石头过河”,就像国家的改革实践那样,经历过诸多次激情尝试后才能够把准方向稳步前行。只不过个人对未来的预期无法与国家相比,所以我们还要懂得“三十岁之前做加法,三十岁之后做减法”的道理。当我们不再年少青春,不再敢说“大不了从头再来”这句话时,我们就必须学会理性思考并慎重选择,以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将有限的精力投到自己认定的事业中去。
阅读《激荡三十年》,无疑是一个百味杂陈的体验过程:亲切,因为和这段历史有25年的交点;陌生,因为向来处身事外不问天下;激动,因为青春的躁动被企业家的故事挑弄起来;遗憾,因为匆匆走过一个充满机遇的年代。所幸的是,作为一个小人物我至少没有在改革的跌宕沉浮中成为牺牲品。90年代末的基金黑幕给大众留下的教训是惨痛的,它提醒小人物们千万不要被财富左右理智,集体的疯狂可以瞬间叩响天堂之门,但必将猛地跌进地狱之渊。在此我并没有给出价值判断的意思,每一个人都有权利选择参与历史的方式,每一种方式又都暗示着历史的必然选择,然而就像湖光千色,水波是冷的那样,光阴百代,时间也是冷的。时间会冷却所有的喧嚣和躁动,只留下有秩序有理性有韧劲的力量,稳稳推动历史前行。如果这么讲,曾经波澜不惊的生活倒勉强可以算是有秩序有理性有韧劲的了。只希望下个三十年,我们这些小人物能多一份热情和自信,以及对这个时代的担当。
《激荡三十年》给了年轻人一个梦,梦里述说着:当年身无分文的王石在深圳街头倒卖玉米时的迷茫和毫无方向;34岁的工程技术员柳传志还在每天日复一日地以看报纸来打发上班的时间;还有那三个刚刚考进华南理工无线电专业的20岁出头的小伙子李东生、陈伟荣、黄宏生;又或那个刚从四川监狱中服刑出狱的还带着很重地方口音的牟其中。就是这样一个个小人物,他们凭着“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敏锐,他们感觉到了时代的变迁所带来的机遇,同时凭借着他们的勤劳、聪慧、以及对于摆脱贫穷的渴望和与生俱来的赌徒意识,造就了一个个又一个或成功或失败的中国企业传奇!
这本《激荡三十年-上〃下》是由青年学者吴晓波历时六载完成的。书中通过1978-2008三十年间改革开放后的成果,从民间的角度出发,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
作者不是将一些事件、人物孤立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笔下的历史是可以触摸的,是可以被感知的,它充满了血肉、运动和偶然性。他把人物和事件放在一个国际形式和国内的政策这样的大背景中,以整体和个别相结合的描述手法,将一部中国企业的曲折发展历程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这里面有成功,有傍徨,有失败,也有艰辛。我们能够看到改革开放之初先行者们的人生百态:“傻子”年广久的瓜子生意经;“温州八大王” 与以后“温州模式”在夹缝中的前行之路;“土皇帝”禹作敏从癫狂到毁灭的唏嘘与悔恨;“皮革换飞机神话”缔造者牟其中的狂想之旅......一段段故事勾勒出一幅在“摸着石头过河”过程中人们的探索、跃进和幻灭的浮世绘。
回到历史本身,78年以后中国企业的发展其实就是国营、民营、外资企业三股势力的斗争史,至今依然。相比国
营企业出身正统以及外资企业实力强大,民营企业家们除了敏锐的嗅觉和顽强的斗志之外,真的拿不出什么与对手抗衡。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出身草莽,不无野蛮,性情漂移,坚忍而勇于博取”的群体,令人难以置信地让自己的企业在体制外壮大,在资源、市场、人才、政策、资金甚至地理区位都毫无优势的前提下实现了高速成长。他们是我们新时代的英雄,他们在带领团队实现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拼搏历程中,不仅有力的推动我国改革开放、也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推波助澜;不仅探索了企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更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新时代英雄赞歌。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撇开中国企业的具体案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意志的变动轨迹对于个人的发展也是有所启示的。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可持续发展,从无条件保护国营企业,到大规模推广国退民进,再到国家坚决垄断命脉行业,从开放沿海城市经济特区试点,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一路走来,虽然政策设计常有反复或者模糊不清的情况,政策效果也常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国家为完善体制机制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阅读《激荡三十年》,无疑是一个百味杂陈的体验过程:
亲切,因为和这段历史有二十多年的交集;陌生,是因为亲历许多大事件却浑然不知;激动,因为青春的躁动被企业家的传奇挑弄起来;遗憾,因为匆匆走过一个充满机遇的年代却没留下什么。我们如同大部分人一样,不过是历史这汪洋中的沧海一粟;然而湖光千色,水波是冷,无论光阴如何流转,时间总是冷静的---它会冷却所有的喧嚣和躁动,只留下有秩序有理性有韧劲的力量,稳稳推动历史前行。
改革开发的到来,为中国这个国家注入了许多生机与活力,由于开始时制度的不健全,也成为了一群具有商业头脑的商人、文人、哲人奋斗的国度。但回到,转头一望,许多企业在一夜间灰飞烟灭,也有一些企业坚强的活着,例如,联想,它的专注,让它从代理IBM的产品转而成为并购IBMPC部门。许多的思考带来的是一丝苦痛,也带来了一些欣慰。
看赢在中国,我们发现了创业的力量,看激荡三十年,我们发现的是一些感悟。20,这一年的经济经历了美国次级贷、越南的投资泡沫,中国股市市场的波动,我们能够在这一氛围中,闻到的是一股躁动。这股躁动来自于物质世界,也来自我们贪婪的内心。不禁思考,如何才是自我的发展之道,如何才是我们必须选择的方向。
在现时,还有太多的不安定,还有许多的复杂事物等待我们解决,但经济的趋势模糊,而产业的全球一体化,也让我们变得更加迷茫。唯有沉下心态,看看我们过去走的路,做的事,无论对错与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去思考,思考未来我们的布局与定位。
上:体制的力量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祖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春天的故事》
改革开放了,中华大地忽如一夜春风来,人们都在谈论如何行动起来挣钱,被释放的精灵在基本没正形的规则之下蓬勃生长着,不知道边界在哪里,一定的权力和责任被下放,在经历了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后,人们感受到了分封的快乐。
还记得小时候,在中国的边城-新疆伊犁地区的一个小城里:这儿离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边界仅40分钟车程,路边散落着的店铺偶尔出现“商店”字样,在当时颇为时髦。更有“代销点”这样的字眼出现在用白石灰粉刷的土墙之上。饶是如此,也是当时镇上核心商圈里的洋气代表,里面有2毛一包的五香瓜子,有1毛一支的冰棍,还有火柴,一包6盒,盒子上简单的印刷着“天山”字样,几笔简单勾勒的山体形状呈现在粗糙的泥土色牛皮纸包装盒上。店内物资堆积,光线昏暗,店主和顾客之间永远有那个涂着黄漆的木质框架玻璃柜台,墙壁上挂着“深圳,改革开放”内容的海报,作为店内装饰。让人顿时觉得店主很时尚。这个物资虽不至于匮乏却也并不丰富的时代,不需视觉效果、陈列效果、窗明几净、微笑服务,一样生意兴隆的小店儿,就是一家生活来源。并且算是小滋润......这是91年,我的故乡小镇的一个侧面。
这个时候离78年已有14年之久。虽然远离沿海和内陆,但是人们突出樊笼之后争相为生活而奋斗的状态早已定格。各种私人商业机构涌现:背着照相机到各乡照相的照相员、在家扎风筝售卖的乡里乡亲、从特殊渠道买做月饼的设备在乡里生产月饼、买一台面条机就在村里开卖自制挂面、做一架马车往返于各乡镇的非机械化“六根棍”,这些所有的商业现象已极大的脱离了农业生产为本、集体所有制的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的新模式下,人们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释放和激发,每个人都把掩藏在脑海深处的创意、点子;以及隐藏在身体中的能量一股脑的挥洒出来,不管是年轻热血小伙子、亦或是将迟暮之中年人,都陡然爆发了:为点子而充满激情的奔走执行,为生活的更美好而充满热血的创造。
作为身边的真实感受,改革开放之解放思想和新体制深深的变革着中国社会,政府为了经济发展、为了解决返城的知青工作,放开了个体经济。如鹰的重生,整个社会洋溢着青春的骚动,小虎队的流行曲、古惑仔的装扮、邓丽君的甜歌......和着焕发青春气息的民族,轻快的向前奔跑。政府连同公民一起卷起裤腿摸着石头过河,一边鼓励着个体经济,一边谨慎的观察。随时颁布政策规范改革开放中的具体事务。
刚刚结束物资匮乏的年代,改革直接促进了生产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日后让民族引以为傲数十载的“中国制造”,改革开放让很多市场资源得以为个体经济使用,有些人选择了投机,成为皮包公司;有些人凭着智慧整合了市场有效资源,赚得了第一桶金。结果导致前者最后遇到国家管制而锒铛入狱,后者却傲立潮头,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1978至1992这个时间段,改革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国家通过至上而下的管控,群众通过自下而上的寻求发展。最终在相遇后,在国家鼓励真才实干,为社会做出正向贡献的政策下,投机倒把的企业或个人终被淘汰出局,第一波企业沉淀下来,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及管理制度也在摸索中探寻着方向并不断完善。
这个阶段,国家寻找到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利器-改革开放,而在这个宏观的方向指导下,更深更细的政策得以制定,很多企业开始尝试解决企业产权,以鲁冠球、王文京为代表的企业经营者成功了,这种改制极大的调动了劳动人民的积极性,解决了企业和主管部门、劳动者和管理者的矛盾。但是并不意味着国家对社会的整体管控已走上正轨,这种在个别领域的突破多还是群众自下而上的反馈和争取。很多不利现象在这一时期爆发,摸着石头过河导致一些政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持续的负面影响,发展过程中的监管不力产生的贪腐现象严重。权力部门利用手中权力严重的干扰了市场自由的发展。经过不断地探索,国家开始寻求市场化机制和计划机制并行管控,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各种矛盾,却由于计划管控的平衡尺度未拿捏准,也抑制了经济的自由发展,与当时很多国家转型向自由市场经济的做法不同。
在这个阶段,很多管理科学也被实践,很多成了日后管理科学的实践基石,如河北石家庄第一塑料厂的厂长张兴让发明的“满负荷工作法”等。
而中国制造在疯狂的发展后,快速发展都会伴生的负面影响出现了:产品质量低劣。生产制造业繁荣后,钱的往来增多,金融业随之抬头,股市出现。运作资本开始出现在企业家的思维中。
国家自上而下,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出台政策调控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违市场经济,尤其是当时世界范围内盛行自由市场经济,但是却也避免了社会矛盾的恶化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可控,没有带来毁灭性的经济危机。
改革开放的趋势已定,其过程却也不乏走走停停,但是在改革者坚定的信念支撑以及正确的策略方法指导下。表面上的改革是姓“社”还是“资”的硝烟在弥漫着,争论如江面上迷眼的乱风,实质性的经济变革却如水底之群鱼,坚定地向前游行。
这一阶段国家的改革开放中实行的策略方式很有研究意义:因全球范围内无可参照范例,一切都是摸索尝试。确定改革后,发掘释放生产力的本质,据此制定改革手法,在实行过程中鼓励群众放开手脚施展,作为管理者予以监督和观察,随时站在更高的角度调整和规范,以避免不可控现象的发生。关注发展过程中的优秀典型-那些脚踏实地专注于创造,跟着政策指引发展的企业家,而非钻空子的投机者,对他们的需求予以关注和研究。作为发展过程中的制度制定依据。关注舆论的动向,对不同于既定方针的不同声音注意引导,以给执行者足够的信心,使政策得以鉴定的贯彻执行。
每一次变革都蕴含着很多机遇,不管是国家的改革抑或是企业的改革。或者我们人生中的变化,勇于从变化中寻求机遇成就自己,这个世界最大的不变就是永远都在变化。
当我们发现事物的本质后,即应勇于改变。坚定的听从内心选择,去为实现目标而坚持不放弃。如我们的改革开放,有进有退,有不同声音,但是我知道这一定是社会发展的正确选择;又如改革开放中那些下海的人们,勇敢的褪去了在当时看来极为光鲜的外衣,勇敢的与国家一同踏进改革的洪流,都终有斩获。
很多人都会发现改革中存在的很多漏洞,一些人义无反顾的唯短期利益是图,短时间内获取了无数财富,终因收手不住而锒铛入狱,而经得住诱惑的人最终沉淀下来,走的更远获得更多的尊重。古语有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一念之间饱含了多少曲折,小恶小善皆由心起,心念却是行动的主导。下:平衡的艺术
在过了第一阶段的看似无序的繁华和躁动后,开放的环境中积极的实践积累起经验,国家和人民都摸到了一些感觉,市场经济正逐步加大影响并改变着这个国家。但在这个经济浪潮里,一些有智慧,善于发现和攫取市场资源的企业家们,暂露头角,而这些突出重围得以呼吸到很少人争抢的“新鲜空气”的人们,无不感到一种独特良好感觉,这些受当年开国领袖们深深影响的一代人,突然感受到领袖们的感觉,其中一些人开始忘我。在放开管控的环境里,国家的影响力似乎变得有些弱了,而摸着石头过河走过一段之后,部分先头部队抵达了一片繁华胜地,部分人开始滋生骄横情绪。诚然,这部分人群成功背后隐藏着自己无数的汗水,而实际情况是大家似乎忘记了当年是国家放开政策才得以实现。导致了一批批的悲剧发生,尤以大邱庄事件为突出。这样的特例在改革过程中时有发生,而国家的适时引导以及处理方式在让万马奔腾的社会中起到警示作用,为整体社会的安定和有序打着基础。
这一阶段中国的生产力极大增强,而市场营销资源却未曾爆发式跟上制造业发展,一些企业还在埋头于生产制造的时候,部分聪明的企业家开始抬头贪婪的抢夺市场营销资源,巨人公司的各种产品、爱多VCD、秦池酒,这一个个当年响当当的产品名称在经过广告这个新鲜的手段刺激下,迅速的被消费者接受,而起家于非商背景或经验的企业家们,并没有很好的处理好广告这把利器,短期战术获得的利益冲昏了头脑,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的选择中,很多人选择了前者,不断地有巨星陨落,此时回头看来,才发觉这一颗颗的明星却犹如流星,耀眼的划过天际倏忽不见。
这一阶段赫赫有名的标王秦池酒业,因为搭上了央视广告这列疾驰的机车,迅速从偏安一隅的小厂成为全国知名的大企,在当年大众最主要靠电视娱乐的年代,中国消费者脑海中并没有多少产品名称充斥的着时代,秦池看准了也选对了营销手段,而实际企业生产能力却未跟上,以假酒勾兑,让企业身败名裂。这些没有经验的企业家,在名和利之间没能平衡好导致功业毁于转念之间。
通观开放到这个时期,全国已经很热,大家热热闹闹的大干快上,不停的有各地明星冒出,舆论导向中鲜有负面提及,每个人头脑中都充斥着向前冲,快出名的想法。大家被头脑中那痛痛快快的一刻不断地刺激着,很少人看到华丽背后的深渊。
而也是这样的环境中,造就了一些至今为止给我们很大教训并激励着大家的案例,巨人集团的史玉柱先生,对营销的特殊见地让他赶上了改革开放大发展的黄金时期,以科技路线赚的第一桶金,同样没能平衡好欲望,倒下了,却在几年后重新崛起。清理了倒闭欠下的债款,并开创了保健品和网游行业的多个营销先河。这种坚强的意志以给我们深深的感染。
经过十几年的积累,改革开放欲加透彻,中国与世界也有了越来越多的交流,经济、文化都在接收着西方的冲击,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的餐饮领域变得强大无比,柯达、三星等外企也以其先进的科技产品影响着新一代中国人,中国在接受着外来文化冲击的过程中,也不断的通过输出“中国制造”在向世界推销着中国,一批弄潮儿不断地出国求学,立志回国创业,科技企业在他们手里茁壮成长,成为了日后中国科技文化产业的脊柱。
在改革开放中,冬天总是在交替的出现,这也印证了哲学里的一些思想和观点,但同时也如同哲学里说的另一个观点:改革在一直向前进。这期间前总理朱镕基对国家经济的铁腕运营让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矛盾得以一定程度的解决,没有造城灾难式的后果,朱镕基承诺的五年内完成三件事情:一是力保人民币不贬值,二是激活经济、启动内需,三是用三年时间让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直至今日也在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尤其是启动内需。这个政策启动了让房地产行业由此深深的影响人民生活,也让当时很多苦苦挣扎的房地产企业一夜之间过上了舒坦的日子。
接着由朱镕基亲自操刀的柯达对中国胶卷功业实施全行业收购,更为明确的显示出了“国退”的决心,这也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政府更专注于自己的行政职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刺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而让国家的收入更丰,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在国家的发展呈现如此战略方向的同时,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也在萌芽,从最早的流传最广的一句广告词开始“中国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中国互联网启蒙了,瀛海威成了先烈,但这根本阻止不了直至现在还影响着我们的新浪、搜狐、网易的出现。在中国互联网行业,甚至出现了数家在全国网络行业里领先的企业,这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日后在B2C和C2C领域成为霸主-马云的创办的阿里巴巴,在创办10年后,它也越来越像一个帝国,尤其是淘宝网的迅猛发展,在中国C2C以及电子商务领域一骑绝尘,成为了绝对的行业第一,而马云对于淘宝这个日后发展成为相当于中国陕西省GDP的机构的管理风格里,很明晰的看出朱镕基主政时期经济改革中的方式方法:马云对淘宝定位为平台,在整个行业都在招聘技术人才的时候,马云有先见之明的提出互联网行业要多引入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在平台上造就了无数的明星商家,造就了无数财富人物的情况下,马云也未曾利用便利在平台上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也使得急速发展的淘宝未失公允,导致怨声载道商家逃离。
这一时期对“国退民进”改革的拥护和贯彻,也为日后中国民营企业冲入“世界五百强”阵营奠定了基础,虽然这一决策中伴随着很多不好的现象,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也曾深度的调查过其间的很多企业并提出质疑。但对于长远的发展来看,这一决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有利的。而很多企业在参与改制后,也进一步的激发了生产效率,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很多现代企业运营中对员工的考核与之相比成了缩影。从很多负面的例子看:如广东三水李经纬主导的健力宝最后改制失败,从此一蹶不振。国家这一决策还是颇值得玩味。
90年代起至今,财富在人民手中不断地积累,一个外国人胡润在中国推出了富豪榜,榜单每年都有变化,越来越多的非传统行业进入榜单,这些新经济代表人物在财富获取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阳光下赚钱。把握住新经济脉搏的科技行业人士,用很短的时间将财富从0积累到数以十亿、百亿计,让人艳羡的同时不禁感慨这个行业里流行的一句话: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了。然而也正如俞敏洪老师所说,不断地积累自己的厚度,在机遇来临的时候有能力去抓住他。回望历史,让自己更懂珍惜更懂充实自己的重要性。
“中国制造”在经历几十年蓬勃发展后,也陷入了危机。质量问题以及处在产业链下端,让“中国制造”屡屡受挫,民营企业家季琦提出“中国服务”概念,而随着东南亚诸国科技的发展,制造能力得以提高,而相对低廉的人力成本让中国制造不再有优势,而经过全球经济浪潮洗礼的的中国企业家适时的提出向产业链上游转移,注重企业内功修炼。以及塑造中国服务的产业方向,也给新一轮的企业竞争指明了方向。
纵观这30年,出现了很多昙花一现的风云人物,也有很多一直走到今天,堪称改革开放的活化石企业家,他们在这期间也去的了骄人的成绩,也获得过很多人的推崇,但是理智以及坚持让他们走到了今天,更为人们崇敬,而在历经沧桑之后,也能更稳妥的执掌企业向更高的目标冲锋。正如当年繁华的中关村里走出的一些企业家所言:在这个时代里,要懂得让自己剩下来,很多时候剩者为王。这句话里饱含了历经沧桑和洗礼的智慧。
在用“改革开放”这个英明的决策彻底激活了中国之后的30多年里,国家就经济的发展不断的实践着,跌宕起伏。最终造就了中国在沉寂了百年之后再次爆发,在全球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入世让举国欢腾,全球华人为之振奋。回望着30多年的发展,改革开放却是一副宏伟巨制的华丽篇章,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对小到我们日常生活、大到运作企业都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在对当年背景有一点了解了之后再来看《大江大海》,有很多匪夷所思的故事内涵其中,震撼了几次之后开始产生了怀疑,我也相信作者本意是反战,以自身个例拓展开来讲述那个纷乱时代对不同的个人和他们的家庭产生了怎样的冲击,读后感《激荡三十年跌荡一百年读后感》。间或换角度到大战场讨论人道问题,然后却看得我十分别扭,开始以为是成长教育背景所致,但是大篇幅的我国目前执政党军官的凶暴残忍与国民党军官的仁慈友善形成了鲜明对比。个人以为即使是真实的事例也不代表部队中的所有人。目前在看的《人在欧洲》,龙提出了一个“无意识的思维栅栏”,即报刊等传媒宣传的东西有可能运用了一些先行定义及某些共有的思维模式在潜移默化的约束甚至改变读者的判断力。我认为龙自己也形成了“无意识的思维栅栏”,如果是更加贴近国民党的台湾人民读起来,也许不会像我这种成长于红色背景的人这么敏感的发现这个问题,也就被“无意识的约束”了。
(引申阅读:《李敖揭批龙应台:1949哪来的大江大海?》,角度不同,感受不同,体验不同,想法不同)
没想到下出来的时候,上已经买不到了,看来真是一本好书,不过这也难不倒我,现在当当上买不到的,淘宝上基本都能买到。我在淘宝上定了一本,发现还要便宜,合算合算。
这本书从78年开始,一直讲到,说的就是这三十年中,风起云涌的改革大潮如何改变几代人的命运,人们又是怎样各显神通的去趟过这条历史大河的。
让我惊讶的是第一代改革开放者们那种渴望,那种不顾一切的拼搏精神。陈春先、柳传志们怎样从兜售廉价的电子表开始,开创他们的大事业;史玉柱当年青涩的照片,背后则是一段中国IT史诗;88年的物价闯关,让全国的百姓发疯一样的抢购各种物资,居然让滞销两年多,积压了各大仓库的电风扇一扫而光,云南、贵州这些地方还为了抢购毛线在大街上大打出手。
君安、万国、申银的这些证券市场的教父如何崛起,如何鼎盛,如何呼风唤雨,又是如何衰落;杨百万是怎么靠倒腾国库券发家;袁庚怎样搞大了蛇口、深圳,怎么一手扶持起了现在的招商银行,平安保险。那些现在富豪榜上的首富们,当年怎样筚路蓝缕,胼手砥足的赚到事业的第一桶金,刘氏兄弟,唐家兄弟;万科的王石原来也是倒爷出身,而且大倒特倒,游走在政策与法律边缘。
至于在这三十年中,沉沉浮浮的英雄好汉更是不胜枚举,把他们的名字烙印一样打在几代人的脑海里。傻子年广久前两天还出现在第一财经的嘉宾席上,红塔的褚时健,长虹的倪润峰,承包的马胜利,裁缝步鑫生,都曾是一代红人。
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与其对应的地下金融,各种小厂的兴起,假冒伪劣,走私逃汇,太多太多,改革真是一部摸着石头过河的历史,看完了才知道原来今天的日子是这么来的,不过也因为这样,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寒假期间我读了吴晓波写的《激荡三十年》,心中有种抑制不住冲动,看到三十年的壮举,我有了烈士鲜血染红旗的悲壮,以及舍身就义的激动。该书激情洋溢,洞彻见底的剖析让我们依稀又置身于那个不知水深却又激流勇进的时代,也让我们三思再思时代的车轮究竟是如何载重碾压下厚厚辙痕以记录下那个激情、喜悦、呐喊、苦恼和悲愤交织的年代。时间的流逝带走的是拼搏的青春和心力的澎湃,而留下来的是财富的积累和人生履历的丰富。感怀往昔的变迁,我们无法忘记那个时代一个个件事的背影,因为他们就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改革者。
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然又有几个人能看出在经济的发展中蕴含的玄机呢!作为改革开放的元年,78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这一年是激荡起伏的开端。而开端又岂会是一帆风顺呢?思想的解放才算是真正拉开了改革的序幕。春江水暖鸭先知,作者通过介绍柳传志等让我们重新看到了中国企业是如何迈出第一步的。意识形态的交织,体制的残缺等等都影响着改革的推进。而在改革中,随着民营经济的加入和外资企业的参与,中国经济呈现出多元化,也是在这多元化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激荡的年代,高速的发展,我们总会惊叹取得的成绩,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很多,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社会公平的问题,环境保护的问题,对人的尊重问题,不正是我们现如今面对的问题吗?作者在书中也阐述了很多理性的思考和忧虑。作者指出任何被视为奇迹的事物,往往都很难延续,因为它来自于一个超常规的历程。这种看法,我很是赞成。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我们很容易看到里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善于解决问题,也同样冷酷破坏,他们也是善良和贪婪的结合体。因为在任何时候,财富会改变一个人,就如同繁荣会改变一个民族一样。现如今,我们就经常陷于这样的难题,许多既得利益者的所作所为,都让我们感觉发展不是公平的,改革也是可以怀疑的。思量之下,问题多多,据刚刚的报道,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GDP的超速增长,并没有提高普通工人的幸福感,我们的人均收入在世界上的排名也远在日本之后。因此我们要纵览这激荡的三十年,为未来的发展探出一些可鉴的东西。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600字】推荐阅读: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11-14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读后感09-13
未来三十年读后感06-08
《改革开放三十年读后感》09-20
三十年同学聚会寄语12-11
三十年同学相聚主持词11-02
三十年同学会简短致辞07-06
改革开放三十年心得07-11
相识三十年同学聚会致辞12-11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