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的用法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典故的用法(精选9篇)

典故的用法 篇1

100个常见典故及其用法

中国典故成千上万,但孩子们都知道它们的真正含义吗?如何孩子知道还能在小升初语文考试中应用典故写一篇文章或者在文章中轻松应用典故将作文写的足够好,那就完美啦!

1、夸父逐日:追求真理、理想信念、献身精神等。

2、神农尝百草:开拓创业、勇于实践、不断探索等。

3、精卫填海:矢志不渝、持之以恒、敢于奋斗等。

4、尧舜禅让天下:可以论证出于公心、选贤举能、欣然让位等。

5、大禹治水:奉献精神、公而忘私、勇于实践等。

6、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眷恋故园、忠贞气节等。

7、周文王礼遇姜子牙:礼贤下士、起用人才等。

8、周公吐哺:当政者心怀天下、延揽贤士等。

9、周成王桐叶封第:言而有信、谨言慎行等。

10、曹刿论战:知彼知己,审时度势、一鼓作气等。

11、管仲、鲍叔牙之交:人的诚挚友谊、信任、彼此关怀等。

12、董狐的直笔:耿直仗义、不畏权势、实事求是、忠于职守等。

13、晏子使楚:不卑不亢、聪明机智、维护人格国格等。

14、赵简子与中山狼:不辨敌友、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等。

15、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奋发图强等。

16、鲁班发明锯子:类比思维、触发灵感、造福后世等。

17、孙武操练女兵:严于律令、整军经武效果惊人等。

18、西门豹治邺:破除迷信、革故鼎新、兴利除弊等。

19、商鞅变法:改革求新、富国强兵、动机与效果背反等。

20、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谏纳谏、广开言路、勇于接受批评等。

21、孙膑、庞涓斗智:气量之宽窄、智谋之高下等。

22、孟尝君养士:重视人才、招贤纳士、一技之长皆有用等。

23、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突破传统、努力学习引进等。

24、孟子母亲择邻而居:正确引导子女、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等。

25、冯谖孟尝君狡兔三窟: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留有后路等。

26、庄子谈庖丁解牛:得其要道、掌握规律、应刃解难等。

27、李冰修都江堰:功在当代、泽及后人、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等。

28、扁鹊见蔡桓公:病须早治、讳疾忌医、后患无穷等。

29、苏秦悬梁刺股:立志自强、勤奋刻苦、持之以恒等。

30、田单以火牛阵攻燕:不屈不挠、智勇抗敌、创新开拓等。

31、廉颇与蔺相如:大智大勇、改过从善、团结保国等。

32、赵括纸上谈兵:脱离实际、空谈误国、用人要看真本领等。

33、毛遂自荐:敢于挺身而出、肯定自我、为国排忧等。

34、甘罗十二为上卿:年轻有为、建功立业、破除资历辈分等。

35、荆轲刺秦王: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冒险犯难报知己等。

36、叶公好龙:言行脱节、自取其咎等。

37、秦始皇焚书坑儒:扼杀文化、荼毒人才之不可取等。

38、赵高指鹿为马:颠倒是非的可恶与仰人鼻息、投人所好的可鄙等。

39、项羽、刘邦鸿门宴:滥施宽容、坐失良机、酿成后祸等。

40、刘邦约法三章:严于纪律、立信安民方可成大业等。

41、韩信受胯下之辱:胸怀远大、大勇若怯、不计一时得失等。

42、萧何追韩信:珍视人才、敢于重用无名之辈等。

43、张良与圯上老人:尊重老者、经受考验、终获厚待等。

44、董仲舒三年不窥园:专心致志、发奋读书等。

45、司马迁撰《史记》:为了事业牺牲一切、孜孜不倦、奋斗不已等。

46、苏武牧羊:忠于国家、保持气节、威武不能屈等。

47、马援马革裹尸:立志报国、义无反顾、效命沙场等。

48、班超出使西域:当仁不让、为国扬威、交流开拓等。

49、董宣强项抗圣命:不媚上、不枉法、坚持原则、冒死抗争等。

50、孔融让梨:谦逊礼让、克己待人、尊敬年长者等。

51、曹孟德老骥伏枥:年高者壮心未已、理想永存、向往奋斗等。

52、曹植七步成诗:不可同室相残以及奇才急智等。

53、曹冲称象:少年英才、聪明过人以及独辟蹊径破难关等。

54、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诚心实意招揽人才等。

55、诸葛亮七擒孟获:服人以德、攻心为上等。

56、刘禅乐不思蜀:丧失气节、得过且过、寄人篱下等。

57、周处除“三害”:为民除害、改恶从善、战胜自我等。

58、祖逖闻鸡起舞和击楫中流:修身健体、严格要求和不忘收复故土等。

59、王羲之临池学书:刻苦练功、勤学不倦、矢志求成等。

60、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甘于清贫、不媚权贵、保持高尚情操等。

61、范缜《神灭论》:保持真理、不畏诘难、勇敢创立新学说等。

62、李春修赵州桥:微贱者的才智、古科技的昌盛等。

63、隋炀帝亡国:骄奢淫逸、专横跋扈的恶果等。

64、唐太宗重用魏征:大胆启用反对过自己的人、勇于纳谏等。

65、唐三藏取经:外出学习的艰难和学习的执着、顽强、矢志不二等。

66、鉴真东渡日本国:为了信仰、为了宗教传播的冒险进取、不屈不挠等。

67、日本派出遣唐使:外邦的虚心学习与古代的文化交流等。

68、杨贵妃与荔枝:当政者的荒淫无度、耗费民脂民膏等。

69、杨家一门忠烈:忠贞爱国、奋勇抗敌、英灵含冤等。

70、包拯刚正不阿:秉公执法、不徇私情、不畏权贵等。

71、欧阳修“三上”苦读:珍惜光阴、见缝插针、日积月累等。

72、司马光砸缸:聪明少年临危镇定、机智救人等。

73、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甘于攀登、勇于探索、无限风光在险峰等。

74、王安石伤仲永:人的变化、环境影响、人才的失落等。

75、杨时立学程门:求师的谦逊真诚与执着恳切的精神等。

76、岳飞抗金与被害:爱国报国、奋勇抗敌、陷害忠良等。

77、梁红玉抗金兵:女性的爱国精神、顽强斗志等。

78、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忧国忧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

79、文天祥的正气:忠心爱国、成仁取义、视死如归的无畏精神等。

80、元世祖厚待马可·波罗:恩德怀远、东西文化等。

81、黄道婆改进纺织术:传播技术、致富乡里、无私奉献等。

82、王冕学画:勤奋苦学、坚持不辍、终获成功等。

83、朱元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要充分准备、待机成事等。

84、郑和下西洋:大胆创举、开拓海外交流、发展贸易等。85、于谦两袖清风与临难护国:为官清廉自律、临危不惧、勇当大仁等。

86、海瑞冒死上疏:刚正不阿、敢于直言、秉公执法等。

87、李时珍跋山涉水写“本草”:忠于事业、不畏艰难等。

88、徐光启学习西洋科技:破除保守思想、放眼海外、虚心学习先进技术等。

89、袁崇焕的含冤而死:主观武断、偏听偏信、毁灭人才的后果等。

90、东林党人关心国事:知识分子忧国忧民、谏言议政等。

91、徐霞客游历天下:执着、勤勉、不惧艰难险阻的实践精神等。

92、李自成起义的成败:兴亡盛衰、变化在自身等。

93、夏完淳少年英烈:爱国抗敌、视死如归等。

94、清初的文字狱:压制思想、扼杀文明的可悲等。

95、林则徐的“睁开眼睛看世界”:有识之士放眼天下、学习外国等。

96、太平天国内讧:团结兴邦、分裂误国、同心同德方可成事等。

97、武训办义学:尊师重教、兴学育人的献身精神等。

98、火烧圆明园:侵略行径的可耻、国家贫弱的不幸等。

99、严复撰《天演论》:优胜劣汰、思想启蒙、先觉者的历史作用等。

典故的用法 篇2

曾, 即曾参。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平?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我每日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划事情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此谓之“曾三”。

颜, 即颜回。孔子告诉颜回:“非礼勿现,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回说:“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意思是, 我虽然不聪敏, 愿意按照这话去做。颜回是“四勿”的践行者。此谓之“颜四”。

禹, 即大禹。《淮南子·原道训》:“圣人不贵尺之璧, 而重寸之阴, 时难得而易失也。禹之趋时也。”意思是, 大禹这位圣人不以直径一尺大的璧为贵, 而重视短暂的光阴, 因为光阴难得而易失。大禹重视光阴。此谓之“禹寸”。

“吃茶去”的典故 篇3

《五灯会元》载:赵州从谂禅师,师问新来僧人:“曾到此间否?”答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一新来僧人,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禅师:“为何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从谂禅师问一位新到的僧人说:“你曾到这里来过吗?”来人答道:“我曾来过!”从谂禅师对他说:“吃茶去!”又问另一位新来的僧人同样的问题,僧人答道:“我不曾来过!”从谂禅师对他说:“吃茶去!”院主感到疑惑不解,就问从谂禅师:“为什么到过这里和没到过这里的人都要吃茶去呢?”从谂禅师叫:“院主!”院主随声答应。从谂禅师说:“吃茶去!”)

禅宗讲究顿悟,认为何时何地何物都能悟道,极平常的事物中蕴藏着真谛。茶对佛教徒来说,是平常的一种饮料,几乎每天必饮,因而,从谂禅师以“吃茶去”作为悟道的机锋语,对佛教徒来说,既平常又深奥,能否觉悟。则靠自己的灵性了。

赵朴初爱喝茶,也常以茶入禅诗。他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饮茶诗,其中《茶诗入禅二首》之一《吃茶》(五绝)即引用此典:

七碗受至味

一壶得真趣

空持百千偈

不如吃茶去

并为《赵州禅师语录》题诗,

云:

万语与千言

英语典故的汉译策略研究 篇4

在英语典故的汉译过程中, 究竟应该以直译为主还是以意译为主, 翻译界向来说法众多, 直到今天依然没有一个定论。但相信有一点大家都会认可, 即无论是直译还是意译, 只要译文能传达出原作者的创作动机, 并且文章顺畅、用词精准、容易理解, 大部分译语读者能够接受, 那就是一篇成功的译文。

二、英语典故的翻译策略:直译与意译

1、直译

采用直译法, 可以保留典故原有的形象特征和民族特色, 采用直译的典故多半是英语和汉语在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直译的特点是直观、醒目, 能使译语读者清楚明白。

(一) 、直译

They were only crying crocodile tears at the old man's funeral because nobody had really liked him" (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

译文:“在老头的葬礼上, 他们只不过挤了几滴鳄鱼的眼泪, 因为在他身前, 没人真正喜欢他。”

此例中, “crying crocodile tears”译为挤了几滴鳄鱼的眼泪。通过直译, 使读者对典故的内涵一目了然, 很容易理解原文的意思。

(二) 、直译加注

注释是为了向译语读者介绍原语文化的相关知识, 以增进读者对原文的了解。翻译时对典故加以适当的注释, 能够真实地再现原文信息。

They did not reopen the Pandora’s Box they had peeked into1972.

译文:他们在1972年曾挖掘过这些丑事如今却不再打开这个潘多拉的盒子。

注:潘多拉的盒子, 出自希腊神话, 里面装着各种灾难和祸患, 被Pandora私自打开后, 产生了种种灾祸。

该例在原文中回忆了洛克菲勒石油财阀所干的一些丑事, 作者使用“Pandora’s Box” (潘多拉的盒子) 这个典故, 概括揭示了这些丑事, 行文简练, 观点突出。

直译加注, 解释典故中的人物、事件, 可以使译语读者在了解典故背景的前提下, 更好地理解典故所在语境中的内涵。

2、意译

采用意译法, 在进行翻译时可以舍弃典故本身而仅仅译出它的喻义, 这样对译语读者而言, 就便于理解和接受, 译文的语言也显得简洁流畅。意译的特点是, 着重于意思的翻译, 而不拘泥于表面文字。目的在于传达原语的意思, 而非形式。

(一) 、意译

To offer him money is 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he is already very wealthy.

译文:给他钱是多此一举, 因为他已经很富有了。

此例中, Newcastle即纽卡索, 是英国的一大产煤区,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的意思是把煤运到纽卡索。把煤运到产煤区, 显然多此一举。此处意译处理为“多此一举”, 直白易懂, 读者看后一目了然。

(二) 、意译加注

加注, 解释典故中的人物、事件, 可以使译语读者在了解典故背景的前提下, 更好地理解典故所在语境中的内涵。

She is Cinderella of the family;nobody paid special attention to her.

译文:她是这个家庭中的灰姑娘, 没有人特别关注她。

注:“Cinderella”是童话中的一个人物。她非常漂亮, 但是却被继母奴役, 每天都跟煤渣为伴。后来得到仙姑帮助, 与一个王子结为夫妻。现在引申为“一时尚未被赏识的人”。

此例中, 把“Cinderella of the family”中的“Cinderella”译为“灰姑娘”, 并加注释, 使译语读者对其来源有了清楚的了解, 更好地理解了典故在语境中的内涵。

(三) 、释义

释义, 是意译的一种方式, 是对典故进行的简短解释。在进行解释性翻译时, 译者要理解所译典故的精神实质并进行恰当翻译。

While it may seem to be painting the lily, I should like to add somewhat to Mr.Alistair Cooke's excellent article. (March, Guardian Weekly)

译文:我想给阿利斯太尔·库克先生的杰作稍加几笔, 尽管这也许是为百合花上色, 费力不讨好。

此例中, “painting the lily”译为“为百合花上色, 费力不讨好”。

释义在典故翻译中经常用到。但是经过释义翻译, 原语中典故的暗含意思在译语中完全丧失。直接传达典故的内涵意思, 使译语文本显得直白, 不能激发译语读者的有效思考。

三、结论

翻译作为一种实践活动, 把理论和技能融为一体, 我们要在一些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直译和意译是相辅相成, 并行不悖的, 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恰当选择。在英语典故的汉译过程中, 直译和意译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 二者有其各自的功能, 我们反对任何否定或忽视直译与意译并存的观点, 也反对强调其一而忽视另一方的观点。总之, 我们要恰如其分地把握直译与意译, 达到正确的传达英语典故内涵的最终目的。

摘要:典故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点和鲜明的文化个性, 是语言的精华、文化的浓缩。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英语典故的翻译进行论述, 旨在讨论直译与意译在英语典故汉译中的运用, 实现翻译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英语典故,直译,意译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华泉坤, 盛学莪, 陈正发.《英语典故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关于文言典故的运用 篇5

一.明用与暗用

所谓明用,是指不但照录原文,而且还指明出处,用典故效果明显,让人一看就知道所说的意思。例如:

(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论语·为政》)

(2)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吾薨,百官总已以听于冢宰三年。”(《论语·宪问》)

上面两句用典故出自《尚书》,例:(1)以“孝”“施于有政”回答了有人的提问;(2)句以当时的状况回答了子张的“高宗谅阴,三年不言”的疑问,用典十分明显。有的用典引用原文略加变化,有的典故的出处却不具体指出。例如:

(3)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4)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裴松之《江表传》)

例(3)管子指管仲,名夷吾,春秋时政治家。齐国的国相,辅佐桓公成霸业。“仓廪实而知礼节”,这句话出自《管子·牧民》。例(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志》。有些文章用典的明显程度要差一些,只是间接表示有出处;有些用典的明显程度更差,我们只能凭口气推测是有出处;有的有“正如古人所说”的意味,所以还是把它们归入明用典故之列。例如:

(5)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6)如优孟摇头而歌。(黄宗羲《柳敬亭传》)

(7)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渔家傲》)

(8)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白居易《春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以上四句,例(5)语出《孔子家语》,又见《荀子·王制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例(6)的“如”表示以前出现过,这以前是指《史记·滑稽列传》。例(7)典出《庄子·逍遥游》,也从《庄子》“鹏徙南冥”演化而来。例(8)用典出自于《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引文的“公”指武后(即武则天)的宰相狄仁杰。狄仁杰任人唯贤,以致朝廷里的文武大臣大多是他推荐的,故“通鉴”始见此典。

汉魏以后,明用文言典籍的情况并不多。虽然明用的好处明显,一般容易理解,也不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找出处。但是,从数量方面看,暗用文言典故的情况更多一些。这是因为,暗用典故可随意组织,像是随手拈来就可以融入自己的文章,显得十分自然。就写作者个人方面看,表现自己熟悉古典知识,驾驭语言文字的技巧高,有炫耀自己才学的动机,严格说这是旧时文人的坏习气,影响很坏。因为文言明用典故太多,作品难读,这是暗用多于明用的重要原因之一。暗用典故的情况有以下几种:一是有些虽然不表示用典,可是照录原文;二是有的有所减,有的有所增,有的改动一部分,变化更大;三是拆散原文,随意组织。例如:

(9)以文为诗,自昌黎(韩愈)始;至东坡(苏轼)益大放厥辞,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清代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

(10)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杜甫《贫交行》)

(1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12)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曰仁,曰义,曰礼,曰智,曰信,谓之五常,言可以常行之也。(柳宗元《时令论下》)

(13)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王勃《滕王阁序》)

(14)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白居易《长恨歌》)

例(9)语出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笔下开生面”,稍有改动。例(10)出自《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例(11)出自《论语·季氏》作“生生而知之者”这里有所增。例(12)“三纲”始见于班固《白虎通·三纲六纪》。班固云:“三纲者,何谓也?君臣、父子、夫妇也。”“五常”初指五种伦常道德。《书·泰誓下》“今高王受,狎辱五常。”这里引用改动比较大。例(13)出自《论语·季氏》:“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例(14)出自《史记·封禅书》:“自威(齐威王)、宣(齐宣王)、燕昭使入海求蓬莱、方丈、瀛州。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药在焉。”这里就是依据原文的意思,随意组织,化入自己的文字而为之。

二.好处与弊端

文言文中常用典故,是因为这样表达有好处,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1.引古论今,可以加重表达的分量。因为引用古事古语大多都是圣贤之事,圣贤之语;名人之事,名人之语,他们的事和话其正确性,勿庸置疑,说服力和感染力更强。例如:引用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勉励人们动脑筋思考,认真读书,恐怕比一般的用自己的话说说效果要好得多。2.引用古事古语,比用自己的话省力。例如:引用《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喻示人不经过培养和锻炼不能成材。引用《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言谓忧患可激人奋发图强,安逸快乐使人死亡,等等。如果不引用,那表达效果就会差很多。3.用典可以用简洁的词句表达较多的意思。例如:引用孔子《论语·卫灵公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达为人处事要将心比心,体谅爱护他人。或者说自己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不要强加在别人的头上去。有人甚至认为,《圣经》中有一条黄金法则“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自己就应该如何对待别人”。而我国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圣经》的“黄金法则”更远、更美,意义更深远。在用典的诸多好处中,这以简驭繁的好处分量最重,力量最大,历来被更多的文人所采用。4.用典以唤起联想和想象。例如:引用《庄子·天运》中“东施效颦”的典故,可以联想到古事“东施”与“西施”的故事,“观古今之异,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想象许多盲目模仿的事例,其讽刺意味尤为深刻。5.用典可以使语言表达委婉,平常不好说的话,可以用典来表示。例如:《资治通鉴》所记淝水之战,苻坚亲率大军向江南进发,而谢安成天表现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离开府邸到处游逛,直至深夜才回家。驻守荆州的大将军桓冲生怕京城有失,说:“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我们大概会被散着头发、衣襟朝左边开像落后的民族那样了”。“左衽”的典故出于《论语·宪问》,这话的言外之意是说我要当亡国奴了,“亡国”的话不好明说,用典就委婉多了。

用典也有弊病,一是古今之事,古今之语并不完全切合,引用后表达的意思反而似是而非。例如: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实际上他当时才二十几岁,也没有李广将军抗击匈奴的战功赫赫。二是有些暗用的典故,近乎由谜面猜谜底,会造成迷惑,让人难于理解,有的望文生义,甚至作茧自缚。例如:陶渊明《归去来辞》“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如果不知道它出自《诗经·周颂·清庙》,就难于了解其确切含义,甚至会误解。暗用典故,还有更甚者,有的人挖空心思用僻典;有的人可用今语却偏偏用古语。例如:苏轼的咏雪诗曾用“玉楼”“银海”,王安石知道是出自道书,大为赞叹,但一般人却不知道,读不懂。

三.凝缩与影响

旧时的文人大都看到用典可喜的一面,不只是愿意用典,而且把其中的有些典故凝缩为词语(包括成语),放在手边反复地用,并相互转发,就像我们现在发短信一样,不过不是用手机,而是口头转述和书信往来,其中以成语居多,用多了,也就约定俗成,其根基之深,势力之大,影响至今。例如:冰心《樱花和友谊》中有:“消息传来,隔着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人民都感到非常的高兴。”成语“一衣带水”源于《南史·陈纪下》“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但即使做教员,也不过是五日京兆,坐在革命的摇篮之上,随时可以滚出去的。”成语“五日京兆”比喻任职时间有限,或遇事不作长久打算,源于《汉书·张敬传》。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解释》:“现在许多人讲民生主义,但是离题太远,堕入五里雾中,这也是国人不求甚解的过程。”成语“五里雾中”,字面意思是五里范围的浓雾,借以形容迷离恍惚的境界,典出《后汉书·张霸传》。郭沫若《洪波曲》:“他便一口咬定:‘公仆煽动工棚。这自然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成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表示想加害他人,即使对方没有过错,也可以罗织罪名作为理由,源于《左传·僖公十年》。

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典故,凝缩成固定的短语。这种成语典故简洁精辟,用途广泛。吕叔湘先生说“成语之妙,在于运用”。因此,用典不仅在文言写作中广泛运用,而且延伸到现代文的写作中,许多现代作家都喜欢在写作中运用成语典故。

铜镜中的远古典故 篇6

这枚铜镜直径18.2厘米,重量有1179克,镜背构图巧妙奇特,你看:铜镜上部峰峦起伏,层层水波在山间小溪中欢快地跳跃,奔向快乐的彼岸,岸边一棵婀娜多姿的柳树下,一人蹲坐,一人牵牛而站,俩人作促膝谈心状。水边蹲坐的是许由,在河边洗耳,而牵牛人是巢父,巢父是许由的朋友,他俩在河边有一段饶有趣味的对话。据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上记载:“尧让天下于许由……(由)不受而逃去。……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牛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于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行,人道不通,谁能见之?子故浮游,欲求闻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以上这段对话,不仅趣味横生,且发人深思,给我辈芸芸众生的启迪不言而喻。

历史上许由、巢父镜有多种版本,吉林省德惠地区出土过一面,直径有14.1厘米,画面上框还有铭文:许由洗耳,巢父饮牛。笔者所藏之镜,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孔祥星老师评为是所有许由、巢父镜里、构图最美的山水人物画,体现了宋代高超的古镜制作艺术。

传说中的许氏始祖是尧帝时有名的贤士许由。许由字仲武,阳城槐里(今河南省登封市)人。他是古代一位淡泊名利的高士,尧把帝位让与他,他推辞不受,隐于箕山。尧又到箕山,三次拜请他出任九州长。许由厌恶此话,到河边洗耳。他死后葬于箕山,被尧帝封为箕山公神。

宋金时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新的高峰期,受其影响,铜镜上的图案一反战国、汉唐镜的装饰风格,出现了山水人物故事镜,并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许由、巢父的故事虽然反映了一种淡泊明志,不事功名,纯粹自然和生命的隐逸思想。但是,在当时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年代,这种思想对许多年轻人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所以说,许由、巢父镜是一面直接透视人性和人心的“史鉴”铜镜。

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典故研究 篇7

在英文写作实践中, 典故的应用效果是有目共睹的, 寥寥几笔, 就将一切深意蕴含其中了。同其他任何先进和科学的语言一样, 完美的现代英语表达体系也得益于历史中各种典故的滋养。从英语人物典故的三大来源来看:力大无穷的Hereules、冷酷无情的Shyloek、智慧超人的Solomon等等, 都已经将人物形象生动的描述到了英语作品之中, 成为家喻户晓的人名。希腊、罗马神话、莎士比亚戏剧和钦定《圣经》, 这三种文学现象构造了英语经典典故的王国, 这也说明了英语典故一定程度上是多发源于文学领域的, 这一历史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直到20世纪, 人们通过工业革命, 实现了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科技领域的新发展, 大大的改变了人们现有的生活方式, 社会变革、政局动荡和战争风云让陈旧的思想意识受到冲击, 人们开始慢慢接受新的事物, 但所有新事物、新现象, 以及产生的新思想、新经验, 都要利用语言来表达和传播, 于是, 在这种社会情况下, 一批继往开来的作家活跃起来, 同时, 由于这些作家反映现实的作品与人们的生活吻合、矢而久之, 作家在作品中惯用或创造的表现形式、作品中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乃至作家本人的名字, 都会被人们学习和引用。

2 典故文化与翻译

典故就是将诗歌中的古代故事和有历史的词语加以再次利用。从大体上看, 英语典故主要来自《圣经》、希腊罗马神话的谚语和《伊索寓言》等, 它们在长时间的发展中, 不断吸收欧洲各民族的文化精髓, 因此, 在体现语言文化差异方面更优于其他作品, 当中的语言更据由典型性和代表性。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 第一次将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 他指出, 语言是文化的形式, 英语和汉语是两门语言, 文字类型和系统都不同, 组织方式和表达习惯也迥异。所以, 翻译典故还要注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表达方式的迥异, 文化缺省是指译者在与对方读者交流时, 由于有相同的文化背景而对译文文化背景的省略翻译。典故与其他语言现象相比有独特的一面, 就是其鲜明的文化特征。

2.1 译例分析

2.1.1 直译

所谓直译法, 就是在根据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使用错误联想的情况下, 在译文中保留英语典故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 不使用翻译语言来代替。这种方法有利于加强中国读者和观众对原始语言的了解和知晓, 可以不断丰富其汉语的表达方式, 能使东西方文化能更好的交融。典故成语是文化的重点组成部分, 也是将一个名族的多彩现象表达出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力量不断进步, 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更加频繁了, 文化领域呈现出融汇通合的趋势。有的典故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流传了, 有的优秀典故还发展到世界各国的文化宝库中, 几乎家喻户晓。对于那些中国广大读者早已耳熟能详的外国典故, 为了保证其的原滋原味, 我们可以根据字面意思直译出来, 不需要加入解释性的词语。

例如:Everyone in the family bullied her and made her todothe housework.She was indeed a Cinderella.

译文:她们家的人都欺负她, 强迫她做家务。她确实是个“灰姑娘”。

虽然“灰姑娘”是欧洲童话故事里的人物, 但在中国, 却是无人不知灰姑娘的故事, 也将“灰姑娘”作为表示现在被压迫的女孩的名词。因此把“Cinderella”直译出来, 不需要再加解释, 这不但能增加读者的理解能力, 还会激发读者的想象。直接翻译还保留了原著的味道, 又能引起读者正确的联想。关键是, 读者能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仔细品味这个名词的意义。

2.1.2 直译和增译相结合

增译也叫上下文增译, 是在译文中明示出原语读者视为当然而译语读者不知道的意义。增译的过程其实是从外到内的, 将原文表层结构还原成深层结构的过程, 就是把原文省略掉的部分在加进来, 将它的另外一层深意表示出来。

例如:The study had a Spartan look.

译文 (1) :这间书房有一种简朴的景象。

这种译文虽然用释义的方法解释了典故, 并明示了在文章中的含义, 但却失去了应有的名族内涵。“Spartan”是古希腊的一个重要城市, 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十分关键的地位。“Spartan”可理解为“期巴达人, 斯巴达式的”, 斯巴达人在希波战争中勇敢抵御了波斯人的入侵, 在伯罗奔尼撒之战中战胜了雅典王朝, 斯巴达人是勤劳吃苦、勇敢的象征。在这个基础上, 应翻译为:

译文 (2) :这间书房有斯巴达式的简朴。

译文 (2) :保持了原语的“洋”味, 具有强烈的异国情调, 同时较好地弥补了主义的丢失。

3 英语文学作品与圣经和神话典故

3.1 英语文学作品与圣经典故

西方作家大多都受到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的影响是, 这种影响还是根深蒂固的。但这种影响却是十分积极的。例如:一些作家直接把圣经和神话故事当作写作材料, 有的把圣经和神话故事的寓意加入到作品中, 以起到警示和鞭策的作用。早期的英国文学与圣经和神话传说都有较深的渊源, 因此, 英语诗歌中也有大量典故的存在, 读者掌握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诗歌作品。如威廉布·莱克的《羔羊》中的第二节:

Little Lamb, who made thee

Dost thou know who made thee?

Little Lamb, I'll tell thee,

Little Lamb, I'll tell thee:

He is called by thy name,

For he calls himself a Lamb.

He is meek and he is mild;

He became a little child.

I a child and thou a lamb.

We are called by his name.

Little Lamb, God bless thee!

Little Lamb, God bless thee!

诗的第一节是由一个小孩问一头羔羊, “是谁创造了它”, 第二节做出了回答, “他也叫羔羊”。里面的“他”, 不是其他人, 而是耶稣, 在《新约》中, 耶稣称自己为羔羊, 如《启示录》5:“曾被杀的羔羊是配得权柄、丰富、智慧……”, “但愿颂赞、尊贵、荣耀、权势都归给坐宝座的和羔羊”。加入读者对圣经有一定的了解, 就能很快速的理解这首诗歌。

文艺复兴时期, 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多次引用《圣经》典故和思想。《威尼斯商人》是将世界上的仁慈、宽恕和博爱精神集中一体的杰作, 剧中的安东尼奥是基督徒的, 他的一言一行都蕴含了基督精神。当他舍己为人, 借钱给朋友, 帮助朋友还债时, 表达出耶稣的一种博爱、仁慈情怀, 在法庭上, 他坚持正义, 甘愿受罚, 默默承受将要到来的苦难, 将耶稣的奉献精神完美的呈现了出来。显然, 莎士比亚是以基督徒为模型塑造了安东尼奥这一形象。

4 结语

英文作品的翻译最终目的, 是要将读者带进这个作品的世界, 理解该作品所表达的深意。王斌说“:把译语文化与源语文化各立于一根钢轨上, 相互看得见, 却永远摸不着。”问题就在于译者对作品的判读和读者对作品的判断之间的差异, 在不影响译者理解文章的情况下, 将原著中的真实含义表达出来, 避免文化缺省失真, 让读者更够更好的理解整个作品, 明白当中的典故所要表达真意, 以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英文作品的典故应用中, 《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起到了积极作用, 同时, 它们也奠定了西方文学的基础。英语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典故, 可以看出, 《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对于西方文学的巨大影响。在理解英文作品时, 只有对《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有大致的了解, 才能明白作者应用这个典故的真正意思。读者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的有关知识, 这样才能深入理解文学作品, 甚至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孙雪娥, 何树勋, 廉洁.英美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修辞效果及其翻译[J].商洛学院学报, 2009, (5) .

[2]李弗.不能不知的外国典故[J].幸福 (悦读) , 2009, (4) .

[3]许宏.典故翻译的注释原则——以尤利西斯的典故注释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 (1) .

毛泽东诗词翻译中典故的再现 篇8

1典故

典故即传统意义上所指的旧的制度或旧的例行,也可以指汉代官名中肩负着代为掌管礼、乐制度等的那些史实者。典故这一名称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中所提及到的“亲屈至尊,降礼下臣……事过典故。”后来,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典故延伸成了一种常见意义上的有关典章制度、历史人物以及类似名人传记的故事或传说。《辞海》、《辞源》中指出典故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辞海语词分册》(音序本),典故包含典制和掌故,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这与《现代汉语词典》中所定义的“典故即诗文中所引用或沿用的古代书籍中的那些经典并为世人所晓的优美词句或脍炙人口的故事”有相似之处。本文探讨的典故主要包括毛泽东诗词中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历史名人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和句子。

2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的运用

典故是语言的浓缩和精华。一般来说,典故使用得好,不仅可以增强诗词风格的生动性、形象性,还可以增加诗词的气氛,耐人寻思,含蕴深厚。“举事以类义,授古以证今。”总揽《毛泽东诗词》,除去重复使用的典故,毛泽东巧妙地运用典故多达80余处,体现了毛泽东深厚的语言表达功力和高超的典故运用技巧。

2.1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为了大力拓展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意境包孕,《毛泽东诗词》 中大量地引用了典故,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 具体如下:《清平乐·蒋桂战争》中为了提高诗词中所要呈现的讥讽意味作者借用了民间所流行的故事传说“一枕黄粱”。在 《七律·答友人》中作者通过借用典故“九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支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向读者描绘了一幅神话传说中七仙女降临凡间、五彩斑斓的唯美画面。同时,古代社会中所流传的历史传说“湘妃滴泪成斑竹”也是典故的典型运用,典故中

不仅写出了传说中大家所想象的仙女,还勾勒出了青青的翠竹。字里行间,湘妃和斑竹的形象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从而更加映射出了诗歌中图画的清新意境、色彩的鲜明饱满和形象的生动逼真。除此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和“搅得周天寒彻”也都是毛泽东诗词中典故应用的典型体现。

2.2历史名人

《浪淘沙·北戴河》中的“东临碣石有遗篇”源于曹操的“东临碣石”,都借以表达现代题材与内容,恰到好处,形象生动。 除此之外,毛泽东诗词中大量引用传说,历史以及现实中的人物,如:吴刚,嫦娥,牛郎,华佗,魏武,舜尧,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金猴,孙大圣,庄屩以及张辉瓒等等。

2.3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和句子

《采桑子·重阳》中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所引用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都来自于著名诗人李贺的原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七律·答友人》中“我欲因之梦寥廓”源自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贺新郎·别友》中所借用的“挥手从兹去”就是直接采用了著名文学大师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在“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中“横塘”也引用了典故,在古诗中常作女子居住之处。同时,《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可上九天揽月”也仍然是对李白诗句中“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巧妙化用,借以创造出诗歌中所蕴含的一种全新的意境内涵。除此之外,为了表达出作者心中所要阐述的观点即当时国际反华走狗势力的末日即将来临,作者诗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的“正西风落叶下长安”就灵活化用了唐代著名诗人贾岛的“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菩萨蛮·黄鹤楼》中,作者借此题目抒发了革命家的截然不同的感慨。《菩萨蛮·黄鹤楼》 中,作者借此题目抒发了革命家的截然不同的感慨。

3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的翻译

一直以来,典故因其内涵的丰富饱满性、文字的简练性以及为世人所颂的脍炙人口的故事、传说或词句而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深厚的文化积淀。含蓄委婉是典故所包含的最大精妙和独特之处。一般来说,每个典故都有其文化历史背景。诗人或作家正是通过对典故的借用、化用等等使其文本言在典中,而意在典外。因此,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中,典故的再现无可厚非地就摆在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那么要采取什么用的方法或手段有效地向读者传递原诗词中典故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隐含意义,但在同时又能更好地保留原诗词中所蕴含的味道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典故再现中的重中之重。

例1一枕黄粱来自《清平乐・蒋桂战争》中的“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Showering misery through the land,

Yet another Golden Millet Dream.(外文版)

Sowing on earth but grief and pair,

They dream of reigning but in vain. (许译版)

“一枕黄粱”这个故事来自于唐朝一位著名的说书人沈既济:古时候,有一个书生叫卢生。有一次,他在一家小客栈毫不保留地向一个道士坦诚了自己的贫穷与不幸。然而,道士在得知这位书生的悲催经历后只是给他送了一个枕头,并安慰他, “你一觉醒来后,就会收获到你所梦寐以求的名和利。”书生听了道士的话内心大喜,便枕着枕头进入睡眠。而当时,客栈的店主正好在煮着一锅香喷喷的黄米。自然而然这个书生在梦中梦见自己成了一个高官,并过上了自己所奢求的奢华生活。 然而,当他醒来时他发现,他面前除了火炉上的一锅黄米粥外, 其他什么都没有。自那以后,老百姓就借用这个典故来表达一个人心中永远都无法实现的愿望或幻想,最后就有了“黄粱美梦”这个脍炙人口的成语。 毛泽东同志在这两句诗中借用典故“一枕黄粱”讽刺抨击军阀混战的凶险狡诈的丑恶嘴脸,无情地揭露出军阀们对争权夺利的自私以及贪婪,毫无保留地断言军阀们必将走向失败和灭亡的宿命。外文版采用直译“Golden Millet Dream”导致了非英语为母语者的困惑,无法领会“一枕黄粱”的深刻内涵义。许渊冲英译版中的“The dream of the reign-ing but in vain.”与原典故“一枕黄粱”意义相呼应,译文通顺达意,读者也能轻易明白其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例2穷寇勿追霸王来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With power and to spare we must pursue the lottering foe,

And not ape Xiang Yu the conqueror seeking idle fame.(外文版)

With our courage unsepent pursue the foe o’erthrown!

Do not fish like the Herculean King for renown. (许译版)

“穷寇勿追”是古人在战争中奉行的一条军事原则,意思是不要去追穷途末路的敌人,以免敌人情急反扑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毛泽东这里的“穷寇”是“反其典而用之”,指败退的敌军战败且力量损失将尽(连能拼同归于尽都不行),但这批敌军不及时消灭以后会卷土重来——是强调不给敌人重整旗鼓的机会。“霸王”是指楚国贵族出身的项羽,秦朝灭亡后称西楚霸王。后来,项羽与刘邦争做帝王,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2年兵败,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乌江边自刎身亡。外文版和许译版对“穷寇勿追”的翻译虽然措辞各异,但表达流畅无阻,都较好地再现了原文典故。对于“霸王”的翻译许译版却相对逊色。Herculean一词来源于希腊罗马神话里面的大力神Hercules,以西方文化的词汇阐释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难以真正做到文化和典故的“再现”。但是,外文版的“Xiang Yu the conqueror”则较好地保证了“项羽”这一著名的中国历史人物对外传播的可能性,有助于历史人物形象的具体和丰满。

例3天若有情天亦老来自《采桑子·重阳》中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

Nature do not grow old as fast as man,

Each year the Double Ninth comes round. (外文版)

Man ages too easily but heaven never gets old,

Double Ninth comes yearly in the same mould. (辜正坤版)

“天若有情天亦老”本是说铜人辞汉,清泪潸然,汉宫花木, 莫不依依,青天如若有情,见此亦当魂销。毛泽东通过借用“天若有情天亦老”给予了原诗句完全崭新的意义。原诗句中有限的人生和无限的自然相对衬而言,警醒世人要把个人溶入集体中,个人亦将取得永生。也就是说,要把有限的生命献给无限壮丽的革命事业,让小我化入大我、以有涯积为无涯,尽可能多发些光和热,生命才更充实更宝贵。在其诗词中,作者借用 “难”和“易”来表达他对自然界和人生不同变化节奏的深刻感悟,并高度归纳了人生宇宙的客观发展规律:时光的流逝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两译本在传递原诗句典故和意境的过程中,外文版相对更胜一筹,更好地再现了作者的深刻情怀。同时,“nature”一词能更好地反映人的对立面―自然。

除此之外,对于不同的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或历史和现实人物,不同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如“吴刚和庄屩”的翻译采用音译的较多,“Wu Kang”和“Wu Gang”,出现错误的只有江苏版和中外版,因对汉字的误认,将其译为了“Zhuang Qiao”,实际上应为“Zhuang Jue”。也有不少采用意译的。如“金猴和孙大圣”。如湖南版将其意译为“Golden Monkey”和“Heaven’s Rival Monkey King”。但是,一般来说,为了让国外读者更好地理解典故中所呈现的神话,历史和现实人物的深刻内涵,更为理想的翻译方法是音译加意译的翻译方法。

4结论

由于中西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典故翻译的过程中药能较好地再现其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意义,让更多的外国读者欣赏和感悟到毛泽东诗词的恒久魅力并不是一件易事。但是,不能因其难而止步不前。只要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尽可能地遵循忠实性原则,体现源语文化特色,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的文化内涵,考虑读者接受性,诗歌中的典故再现以及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之间的精神桥梁不是不可能的。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我国汉语语言特点的典型代表之一,而其中典故的运用更是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凝聚与精髓。毛泽东在其诗词创作中博采众家,大量用典。通过探讨毛泽东诗词中的典故,阐述了毛泽东诗词典故翻译过程中的有效实现途径。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典故,翻译

参考文献

[1]辜正坤.毛泽东诗词[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李崇月.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的英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1-4.

[3]李静.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的英译探析[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8(1):123-124.

[4]外文出版社译.毛泽东诗词(汉英对照)[M].外文出版社,1999.

[5]许渊冲.毛泽东诗词选[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3.

[6]曾青.毛泽东诗词中典故的文化翻译[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5):130-133.

[7]赵甄淘.汉英对照毛泽东诗词[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典故 篇9

达摩克利斯之剑

从前西西里国王住在一座美丽的宫殿里,大权独享。国王有个朋友名叫达摩克利斯,他常对国王说:“你拥有人们想要的一切,你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有一天,国王让达摩克利斯穿上王袍,戴上王冠,坐在宴会厅的桌边,但当达摩克利斯举起酒杯时,突然发现头顶用马鬃倒悬着一把锋利的宝剑,不禁吓得面如土色。国王说:“你怕那把随时可能掉下来的剑吗?它一直悬在我的头上。或许哪个大臣垂涎我的权力想杀死我,或许邻国的国王会派兵夺取我的王位,或许我的决策失误使我不得不退位。风险永远是与权力同在的。”

后来,人们用达摩克利斯之剑来比喻时刻存在的危险。

金苹果之争

密尔弥多涅斯人的国王珀琉斯和女神西蒂斯邀请众神参加婚礼,唯独忘了争吵之神厄里斯。厄里斯将一个金苹果扔在宴席中,说是要送给最美丽的女神。当时的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爱神阿佛洛狄忒都想得到这个金苹果,争执不下。宙斯就把裁决权交给了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为了让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自己,三位女神都答应给他最大的好处。赫拉许他成为最伟大的国王,雅典娜许他成为最勇敢的战士,阿佛洛狄忒许他娶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为妻。帕里斯把金苹果给了阿佛洛狄忒,惹怒了天后赫拉和智慧女神雅典娜,她们发誓要对特洛伊人进行残酷的报复。后来,帕里斯在阿佛洛狄忒的帮助下掠走斯巴达艳丽绝世的王后海伦,娶作妻子。斯巴达国王为报夺妻之恨,联合了其他希腊各城邦,开始了对特洛伊的复仇战争。天后赫拉和智慧女神雅典娜也借此机会对特洛伊进行报复,帮助斯巴达人进攻特洛伊,从而爆发了长达十年的战争。金苹果之争用来比喻挑动是非、制造祸端。

和平鸽和橄榄枝

《圣经》故事中说,上帝看到人类犯下了不少罪孽,决定要把人类和一切动物都消灭掉,除了一个叫诺亚的好人。上帝令诺亚造了一只长方形木柜式的船避难,叫作“方舟”。诺亚带了一家老小以及各种动物进入方舟,此后持续天降暴雨,除了方舟上的生命外,所有的人和动物都被洪水无情吞没了。后来常用“诺亚方舟”来比喻避难所。

诺亚方舟随大水到处漂荡,几个月后停在了亚拉腊山上。过了很久,洪水开始退去,诺亚想探测洪水退到了什么程度,于是放出了一只乌鸦,可乌鸦飞出去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诺亚又放出了一只鸽子,这一次鸽子回来了,嘴里叼着一段新采下来的橄榄枝。方舟上的人非常高兴,从这段橄榄枝可以知道洪水已退去,陆地已出现,平安已来到。

后来人们就把鸽子和橄榄枝当作和平的象征,把鸽子称为和平鸽。

上一篇:1.《春》教案下一篇:描写回报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