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收发系统

2025-0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文收发系统(精选8篇)

公文收发系统 篇1

1、进入OA系统:在 IE地址栏中输入:http://192.168.0.102:1200 选择正式业务系统,输入用户名及密码及验证码就行

2、公文起草:在“我的公文系统”的“发文管理”的下面选择“发文拟稿

“公文类型” →“公文密级” →公文标题” →发文字号” →“归档日期” →“说明” →“签收人员” →“公文步骤” →“发起公文”发文结束。

发文后,在我的发文下面能看到我刚才发发送的公文,包括时间及状态,同时也可以

才的所

了。

3、公文审核:进行系统后,我的小密书会自动弹出来,同时带有语音提示“,这时

了,这时就能看到我需要审批的内容了

这里就知道是谁在什么时间发送过来的,还有内容,同时还有批注模式等,最下面,能看到是否初稿,打印等功能,如需盖章(电子印章)则先“选择印章”,再输入印章密码admin,同时也能发表审批意见,如同意执行等,最后确定就行了。

4、公文签收:在“收文管理”下“公文签收”“已签收公文”“已归档公文

→ 查看发文标签、正文、附件→“保存”→选择“签发”或“查看”。公文发文流程流程图

公文收发系统 篇2

作为铝电解生产型企业, C企业将大量精力聚焦在生产一线, 而忽视了基础管理, 尤其是在公文办理上长期沿用纸质形式, 在下发时, 呈几何级数曾长的文件复印量, 造成了纸张的大量浪费。这种状况, 既不便于对公文进行电子化存档、查询、调用等, 又影响文件的使用效率。

随着C企业上级企业综合信息平台项目 (Office Automation System, 简称OAS) 的逐步推进, 以计算机和网络手段处理和传输的公文──电子公文, 逐渐开始在各二级企业推广普及。为更好地实现与上级企业实时沟通无障碍, C企业严格按照标准配置设备:服务器为IBM Web 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 V6.1、IBM Tivoli Directory Server 6.0, 采用双机热备HACMP技术运行, 后台使用AIX操作系统, 以JAVA语言、J2EE架构标准、JSP编程、ECLIPSE开发工具等软件作支持, 前台运行ORACLE 10G数据库, 同时以TSM备份管理作保障。

2 C企业公文管理现状

C企业纸质公文化模式。是一种传统的纸质文件的传阅方式。其优点是红头文件白纸黑字, 一目了然, 权威性高、可信度强;缺点是这种手工操作的公文处理过程, 要耗费相当大的人力与物力, 重复劳动、办公效率低, 且在传阅过程中易将公文损坏或遗失。

如图1所示, 传统的办公模式已无法再满足C企业的实际办公要求, 现在C企业的办公信息化管理已不能仅限于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提高工作效率。

3 C企业电子公文收发系统应用情况

经上级企业指导, C企业研发了电子公文收发系统, 具体流程如图2所示。

3.1 C企业电子收文

3.1.1 接、签收文件

C企业电子公文收发系统的接收端是通过B/S结构来接收公文, 通过身份验证进入系统后可以接收、查看文件简要信息, 并可以查看文件正文内容。同时, 点击签收确认按钮, 可实现公文签收功能, 发送文件签收回执。

3.1.2 来文提醒

C企业的电子公文收发系统中文件发送, 可以通过有效的信息提醒方式, 通知接收单位接收指定公文。在设计的系统中可以通过SMS、邮件提醒、即时消息等方式来提醒。

3.1.3 查看电子版文件

在电子公文收发系统首页的“待阅文件”中, 会显示C企业发送到各单位的文件, 如图3所示。

点击文件标题, 即可查看文件的电子版, 如图4所示。

3.1.4 打印纸质文件

插入公文加密key (U盘) 后, 点击页面右侧按钮栏中的“企业收文打印”按钮。系统会弹出公文的发放份数。最终弹出打印窗口, 在份数一栏输入打印份数, 点击确定即可。

3.1.5 查询或打印已办文件

通过“自助服务”'“待办事宜”'“已阅文件”, 可查询所有已办理完毕的文件。

对“已办文件”, 如有未打印的文件, 或已打印的份数未达到发放份数的文件, 可点击标题打开文件, 使用“企业收文打印”按钮打印文件。

3.2 上报发文

3.2.1 基本发文上报

登录系统后, 点击顶部的菜单“上报文”。点击“向上级企业上报单”, 弹出上报单页面, 如图6所示。

填写上报文稿纸、录入正文、套红头后, 在已经选择的文件上, 加盖设计好的电子公章, 即可上报上级企业。

根据发文单格式自动填写相应数据, 输出到指定打印机, 方便存档, 发文登记单的数据方便查询、统计、分析。

3.2.2 文件发送、跟踪

通过设置打印份数功能, 限制在公文收发系统中用户端打印带有红头和红章公文的次数。

通过选择“发送”功能按钮, 实现将公文发送到指定接收地址的用户。

在电子公文收发系统中, 可以对发送出的文件接收情况进行跟踪, 以了解确切的文件接收情况以及办理签收情况等。同时, 在系统管理端, 可以通过接收日志了解更多的文件接收状态。

对于在电子公文收发系统中, 由于某些原因错发的文件, 系统提供错发文件收回的功能。

收回的方式有两种:对于收文方没有接收登记的文件, 系统直接取消收文方的查看权, 并从收文列表中删除;对于已经接收、登记打印的文件, 系统会向收文单位发出通知;错发文件的收回由错发文件的发送方执行。

4 应用效果分析

(1) 提高办公效率和工作质量, 节约了成本。C企业通过电子公文收发系统应用前后相关指标数据的对比显示, 在纸张使用数、传阅人工花费时间、文件遗失率、办文工作周期等指标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①节约人力、纸张等成本。应用电子公文收发系统后, A企业综合办人员接受上级企业红头文件无需长时间的等待, 很少出现文件办理延误现象;而对于发文, C企业不用再将各类文件传真后寄出, 而是简单点击即可实现公文上报, 大大缩短了公文向上级单位报送的过程时间。既方便查询, 又节省了纸张。②提高了办公效率。在应用电子公文收发系统前, 纸质文件只能是“流水”操作, 以“串行”方式传阅, 一旦哪个部门工作延误, 就会滞留不前;而在应用该系统后, 以电子文本方式大大简化了工作流程, 提升了文件传递速度, 缩短了办文周期。③过程管理科学规范。C企业综合办作为公文管理的牵头部门, 可以为文件收发、阅办、落实和结办等环节考核建立了良好的数据基础;此外, 计算机规范的处理程序促使文件传阅过程更为规范化, 减少因人工传阅时间空间上的耽搁而造成的损失。

(2) 促进全员协作, 增强了凝聚力。C企业应用了电子公文收发系统后, 与上街企业之间、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 信息反馈更加畅通, 为发挥各级干部、员工的智慧和积极性搭建了有效平台。

5 结束语

本文系统地讨论了C企业电子公文收发系统的结构、特点和目标, 通过对其分析、设计和实现, 给出了系统模型, 并按企业收文、发文、打印、错文回收、查询等办文流程, 将电子公文的流转过程作了详细阐述。

电子公文收发系统虽然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 然而其在业务运作、信息处理、实施及系统功能要求等方面具有相当的典型性。

参考文献

[1]陈怿.基于WEB的电子公文收发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北京邮电大学》, 2011.

[2]徐红广, 谢玉基.电子公文办理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梧州学院学报, 2007, 6, :36-40.

[3]董相志, 陈伟波, 柳新华.我国电子公文的发展演变与前景[J], 中国行政管理, 2006, 11, :63-64.

公文收发系统 篇3

小区智能化最终表现在终端设备上。对访客来说,主要是主机、围墙机;对物业管理处来说,是管理机;对业主来说,则是分机、门禁;对于一个系统,其辅助设施和施工方法对智能化的集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布线要求、交换机交换信息的方式等。管理处、业主、访客三者之间的沟通,除了靠平常所说的实时的语音、图像信息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法,那就是短信。

视频短信

所谓视频短信,就是中心发送给住户的短信以视频(PAL制)方式发出,住户通过其可视分机显示的一种短信。在楼宇对讲系统中,管理中心机与门口主机间已经铺好视频传输用的同轴电缆,主机与分机之间也有视频传输网络。因此,中心向住户传送视频信号的通道已具备。如果用相应的软件保证信号畅通,则构成视频信息系统。

视频短信最大的优点就是成本低。它只需要在中心电脑上增加一块双显卡,便充分利用了可视对讲系统的资源,并且有良好的性价比。但是,视频短信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不管是录像分机还是普通可视分机,都影响正常的对讲功能。对于录像分机,中心向目标住户分机发送信息时,占用对讲通道;对于普通可视分机,当住户向中心提取短信时,占用对讲通道。不仅如此,当中心采用同屏显示卡时,发出视频信息,中心电脑同样显示所发短信,一方面,短信的保密性不强;另一方面,中心电脑不能再做其它事。

为扬其优势,改良其劣势,研发工程师们熬费苦心,针对占用对讲通道的问题,在传输网络上增加视频通道,中心处改用网络交换机进行信息交换。当然,工程费用略有所增加。针对同屏显示影响中心电脑工作的问题,双显卡改用视频解压卡(神龙VOD)。当中心电脑要发送视频信息时,电脑将其工作放入后台处理,不影响前台工作,同时保密性也得到提高。

Ethernet实现数字短信

众所周知,高档住宅小区宽带进入家家户户。利用Ethernet组成的小区智能可视对讲系统优势在于数字通信快捷、可靠,传递的信息量大。在布线方面,相对而言,省去了些麻烦。

所谓数字短信就是通过智能终端(如管理中心电脑)编辑的文字信息,借助数字网络,用数码方式传送出去,接收端(如分机),能按规定方案还原成发送端的文字信息。

实现数字短信收发的终端(分机),就像一台特制PC,具有网线RJ45接口,与外部交换数据,输出设备一般用TFT-LCD屏,通过按键(或触摸屏)操作实现人机对话。

Ethernet可视对讲,其存在很多不利因素:

1、网络共享,需要多方协调

应用Ethernet接口分机,表面上不用布线,但它毕竟是有线接口的,必须借助已布设好的Ethernet网络。而网络是营运商投资建造的,在网络建造方面,要增加可视对讲的数据,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投入方面相对会增加。因此,在筹建整个小区智能化工程时,网络营运商、房地产开发商、物业管理商三家协商,分清责、权、利关系,才有可能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转及可视对讲的正常使用。

2、可靠性问题

可视对讲系统广义上说,它包含安防报警。局域网络的组成设备较多,软件复杂,随时有可能受到病毒的攻击,导致服务器瘫痪,因此,局域网络正常运转的可靠性会打折扣,建立在此网络技术上的报警系统很显然失去了安全的保障,不符合国家安规。

3、图像、声音时延问题

可视对讲虽然只需要2Mbits的带宽,在局域网内问题可能不大。但是,大型小区,管理中心与某些楼栋、围墙机距离远,很可能不能连接在同一网关内,这时,对讲两个终端跨网关,不在同一局域网内。当网络繁忙时,数据传输速率可能远低于2Mbits,通过软件处理,声音也许马马虎虎可以接受,但图像方面,一是CPU处理产生时延,二是网络障碍产生时延,导致图像丢帧,十分不流畅,若是监视情况,就失去了实时性。

4、图像品质不够理想

图像数字化后每帧数据非常庞大,为了降低传送带宽,必须按先进的算法进行压缩,压缩后的数据经Ethernet传送,虽说数据不失真,但因为有损压缩算法,接收到的数据还原成图像总是没有“原质原味”,像素也有限(352 x 288),当用大屏显示时,图像看起来相当不舒服。

5、成本比较高,性能不好

用一台电脑配上优秀的软件,当然可以实现可视对讲、安防报警、短信收发。但是这样做,不但费用高,且体积大,不便于安装使用。最好的办法就是按照系统的实际要求,量身定做,做成嵌入式系统。要完成如此复杂的系统,牵涉到的技术面广,既要求懂计算机硬件技术,又要求懂计算机软件技术,还要熟练音、视频压缩标准、网络传输协议等,研发成本高,即使通过很好的规划,产品开发成功了,但它的应用范围狭隘,价格比电脑低不了多少,功能却相差甚远。

普通实用数字网络完成短信收发

可视对讲系统的常规方案就是模拟网络+实用数字网络。模拟网络包括音频网络与视频网络,音频网络传输音频信号,视频网络传送图像信息。所谓的实用数字网络就是用于楼宇对讲所必须的联络应答信号以及小区安防报警、门禁控制信息等的传输通路。数字网络在不同的区段有不同的通信方式和通信协议。楼外主干网常用RS485、LONWORK、CAN总线。楼内主干网(主机到解码器之间)一般不采用长线驱动IC网络(如RS485),因为一方面造价成本较高,且容量有限;另一方面要求两芯线且连接要求严格,比较优的方案是采用一芯数据线,按RS232协议,用15V电压做通信电平,增强系统抗干扰能力,完成半双工通信。解码器与分机之间距离近,多数情况是一对一,相互干扰相对来讲没有那么恶劣,因此用5V电压作通信电平,自定义传输协议。

对讲系统中的数字网络虽说速度不高,但满足小区智能对讲、报警、门禁等要求绰绰有余,也就是说,该数字网络有大量的“空闲”,正像一条公路,路宽车少。我们利用了这一优势,将数字短信的收发这辆“大卡车”驶入该公路。车多流量大,安全很重要,那么交通规则至关重要了。这里的交通规则,就是我们的通信协议。通信协议规定了发送数据的原则,避免了“撞车”事故,确保数据传送畅通可靠。

管理员给住户发送短信时,通过管理中心电脑的应用软件,编辑信息内容,发送时电脑将信息(文字)转化成机内码传送至交换机缓存区,交换机按照信息的目标地址,选中其相应的数字通信支路,再将信息数据包发送出去。信息包中,含有收信人的详细地址。对于主机,接到交换机的信息包后,从包头中查出“收件人”,立即与解码器取得联系,解码器做好接收信息包的准备,此时,主机将去掉包头中第一层地址后的信息包继续下传。解码器接收信息包完毕,弄清该包是哪一户(哪个端口)的,然后,通过解码器与分机数字短信专用通道,将去掉包头的信息包发送给分机。分机一边接收数据,一边将数据写入记忆库。接收完毕后,面板上的短信指示灯变红色。

分机要发送短信至中心管理机,与管理中心机发送信息方式一样,只是反向而已。在这里不再重述。

当然,要在分机或管理机上实现短信管理,汉字驱动是最基本的技术。我们公司OSD汉卡就是为这量身打造。

从上述分析可看出,用普通对讲网络实现数字短信收发,有其明显的优势:

①在已有的楼宇对讲系统下,不用多布线;

②该网络自建,没有必要跟其它商家协商;

③功能专一,可靠性提高;

④简单,容易维护,造价低。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种低造价高性能的实用系统受到广大客户的青睐,也是将来几年内楼宇对讲的主导产品。

模拟+数字共同完成短信收发

分机用纯数字网络接收信息,优势多多,但它也有一个不可被人接受的事实,那就是成本太高。如何解决成本和性能之间的矛盾问题呢?我们又推出一种新方案,数字网与模拟网共同完成信息传递。

应用一字符视频发生器,根据楼宇结构,安装在主机或楼层解码器内,可以实现短信的发送与接收。从中心到字符视频发生器,短信走数字网络,不影响可视对讲,从字符视频发生器到分机,走模拟网络,便于普通可视分机的接收。

升级系统后QQ不能收发文件了 篇4

问:我将电脑中的Windows 操作系统升级到了Windows XP SP2操作系统,程序安装、上网一切正常,可通过QQ发送MP3歌曲给朋友时,却发现总是传不过去,而且也不能接收,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答:这是由于Windows XP中的拨号程序默认打开了系统的防火墙,导致了网络传输受阻,

你可以通过关闭“Internet连接防火墙”功能来实现文件传输。操作步骤如下。

(1)在“开始”菜单中找到并打开“网上邻居”,然后在“网络任务”栏中选择进入“查看网络连接”项,接着用鼠标右键单击“本地连接”后选择“属性”命令。

(2)在打开的本地连接属性界面中选择“高级”标签,在“Windows防火墙”栏中单击“设置”按钮。

公文交换系统 篇5

电子公文交换平台是一个跨地区、跨单位、跨部门交换型的公文应用平台支持安全可靠的政府型、集团型电子公文信息交换,可有效提高政府及集团办公效率,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作为长江数据电子政务解决方案的核心应用平台,电子公文交换平台具有良好的系统兼容性和伸缩性,可灵活挂接其它办公自动化系统及相关业务系统,是一个实用、安全、高效的政务应用平台。

实现跨部门、跨单位之间电子公文的安全传输。通过提供统一的业务平台,不同部门、不同单位完成电子公文的发送、传输、接收以及打印等业务操作。

1.1.平台整体框架

电子公文交换平台根据全市电子公文交换标准,提供发送公文、接收公文、发送回执、接收回执、流程监控和消息通知等各种Web Service接口。全市各部门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必须能支持电子公文交换平台接口的调用。

各部门OA系统自行维护部门内部的办公流程,电子公文交换平台专用于维护跨部门的办公工作流程。由此构成一个全市各部门(包括各部委办局单位、县、市、区等)数字办公流转的两级层次结构。

目录和认证服务用于统一维护全市各政府部门的组织结构,统一管理用户帐号和权限,进行用户身份认证。电子公文交换平台同时建立与档案局的归档接口和消息通知平台接口,提供自动归档和手机短消息通知服务。

1.2.业务办理

分为收文待办与发文待办分别对公文按多种方式进行统计,如按未查看、待签收、待回复等等。

1.3.功能介绍

电子公文交换平台主要由发文管理、收文管理、文种与红头制作、电子印章管理、收发文监控、收文提醒、检索与统计、系统日志、组织机构管理、公文模板库、权限管理等功能模块组成。

从上图可以看出,电子公文交换系统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公文传输、数据接口、日志管理,以及系统维护。其实,系统维护和日志管理是任何应用系统都必须具备的基础性功能;另外,公文传输实现公文交换的基本业务,完成公文的跨部门的交换业务;考虑到公文交换系统必定要同办公自动化系统通讯,数据接口是保证数据一致性而规定的接口规范。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业务处理环节中,必须保证每个环节的“安全性”。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传输过程中的红头文件的安全性是最大的顾虑,因此,公文的安全性,以及公文传输过程的安全性,成为最设计公文交换系统时重要的需求和必须首要考虑的因素。关于这点,CA安全体系相关技术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总之,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平台以办公自动化为基础,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现有网络平台条件,与OA系统能够无缝紧密地连接,加快政府机关之间无纸化公文传输的进程,提高公文流转的速度,进而可以提高政府机关行政事务的处理效率。1.3.1.发文管理

 发文操作

将已制作好的公文草稿导入到电子公文交换平台(也可以采用引入附件的方式或通过本平台公文编辑工具在线套用公文模板进行编辑),用于电子公文的分发。经过套印红头、电子签名后的电子文件才真正成为“电子公文”文件。 公文盖章

对导入电子公文交换平台的电子公文,进行电子印章的加盖,加盖电子印章后,公章在公文中的位置、公文的正文内容均不能再进行任何修改。 公文分发

选择收文单位,设置公文原件打印份数,再将公文分发给各收文单位。 公文催办

发文单位可以对收文单位发送公文的催办信息,催办信息根据收文单位的个性化设置不同采用不同的催办方式,比如SMS方式、邮件提醒方式、即时消息方式、声音提醒方式。

1.3.2.收文管理

 公文收回

若公文分发时有误,发文单位可以对发送出去的公文按单位进行收回处理。收回的方式有两种方式:对于收文单位还没有签收的公文,平台直接删除收文单位所接收到的公文;对于已经签收的公文平台会向收文单位发出通知,由收文单位进行退回操作。 公文签收

收文在首次打开阅读时,系统会自动发送签收回执,并可以查看公文。 收文打印

严格按公文流转的安全机制实现,公文在发给本单位时已经由发文单位确定原件可打印的份数,每打印一次原件都记录在案,并通知发文单位,当超过打印次数时,平台自动提示:“您已超过打印次数”,确保原件的打印次数与发文单位的要求相符。收文单位还可以通过平台向发文单位申请打印次数,并注明申请原因,经过发文单位审核批准后,收文单位可再次打印公文。 公文归档

各单位可以对各自收到公文进行归档操作。 收文回执

对发送出的文件接收情况进行跟踪,系统能自动记录其公文签收人、签收时间、签收状态等。 收文提醒

设计了公文接收的提醒功能。提醒可以为SMS方式、邮件提醒方式、即时消息方式、声音提醒方式等。

1.3.3.后台管理

 检索与统计

允许公文交换平台用户采用简单和高级两种方式检索符合条件的公文内容,并可以完成对公文的统计,如按公文标题进行简单搜索或按公文标题、发文单位、来文单位、收(发)文日期、文号、主题词、密级、紧急程度等多种要素进行组合搜索。 系统日志

实时跟踪、记录所有操作人员的使用日志,具体包括:系统登录人姓名、登录时间、登录人计算机IP地址、公文发送日志等。 组织机构管理

对需要使用此电子公文交换平台的单位进行统一管理,通过系统设置可对组织机构的变动随时作出调整。 权限管理

提供了平台用户管理,也可由CA中心向电子公文交换平台用户颁布证书,并可以绑定用户相关权限,比如用户信息修改、提交用户证书信息、对本单位用户的收发文可进行统一维护等等。

1.4.平台架构

1.5.平台特点

 可伸缩性强,适用任何规模

平台适用于各种级别的政府机关或大型集团,充分考虑纵向网、横向网及混合网络模式下的文流转特性,为政府和集团单位构筑不同应用规模的安全、高效、实用的电子公文交换平台,实现跨不同网络、不同网段下的公文交换。 无缝整合,支持异构系统

用户不仅可以直接使用平台进行公文报送、接收,也可将现有的、分散的多个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紧密集成,实现异构系统收发文交换管理。 实时集中管理模式

平台采用先进的实时集中管理模式,各级单位的公文文件、政务信息都可以在此平台中进行科学、规范管理和有序地进行交换。 可扩展、可集成

平台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各个模块独立实现,并具有标准接口,可在现有平台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同时还可以与第三方应用程序、各类WEB应用集成,使信息交换更加快捷、方便。 印章锁定

平台上加盖电子印章的文件将被锁定,不能随意复制、修改、移动,防止文件盗用滥用。 报表统计

公文传输系统解决方案 篇6

1、系统简介

公文传输系统完成公文、会议通知和资料下发、公文上报,平级单位间公文交换等功能。适用于党政机关、行政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大专院校的公文传输管理系统,有效解决办公难题。

办公室每天有大量的文件需要处理,一份文件有时候要印刷几十份,甚至上百份。大量文件的转发、传阅、发送、签收、审核让办公室里文件堆积如山,杂乱如麻,让办公室的工作效率及其低下,对办公室应发挥的重要职能也有影响。希望您借助电子公文传输管理系统来帮助您,让您从文件堆中解脱出来,提高文件的传输效率,同时也减少大量纸张的浪费,缩短公文分发、上报的时间,详细及时的了解文件发送签收情况,而且便于文件的统一管理和分类。

电子公文传输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公文分发、会议通知和资料分发、文种与红头、电子印章管理、收发文监控、收文提醒、检索与统计、常用政务信息传送、组织机构管理、公文模板库、权限管理等功能模块组成。

2、系统功能

2.1、前台用户功能

公文发布和上报

在发布和上报文件时,输入文件文号、标题、类型、发文(上报)单位、选择文件正文等,然后设置文件接收的人员、单位、群组。同时,可以对以往发布和上报的文件内容和属性进行修改重新发布。

公文签收

对其它单位的来文,未签收的文件系统都有标识提示,可打开文件进行签收,下载打印。对本单位的发布的文件随时监控接收单位签收文件的情况报表,包括未签收单位、已签收单位,签收时间等。

公文分类查询

文件类型统一由管理员设定,用户可以按照类型查询文件。例如:市发、市会通、市办发、市组织、市政发等。

会议通知发布和签收

在发布会议通知时,输入会议名称、组织单位、开会时间、会议资料,还可以设置通知是否需要反馈和签到等,然后设置文件接收的人员、单位、群组。同时,可以对以往发布的通知进行修改重新发布。

会议材料发布和签收

会议结束后,形成会议纪要或决定,会议组织者可以把相应的材料发布给会议参加人或单位。

会议通知和材料签收反馈情况

会议通知或会议材料发布者,可以随时查看会议参加单位签收通知或材料的情况。

信息发布

请求办理事项

此模块将为领导与各下级单位、各委办局之间提供沟通渠道。对领导来说,方便对下级单位进行交办事项(如:领导需要下级单位提供某些信息;领导需要下级单位处理某些问题等);对委办局之间来说,方便单位之间工作的协调。被请求单位在收到领导的指示或其他单位的需求后,做出回应。

报送信息

此模块主要为办公室收集各单位信息,所收集信息是政府刊物的内容来源。其他单位也可利用此模块向有关单位收集本单位所需的信息。

专题报告

该模块直接向各委办局及领导提供信息。各委办局再将需要报送的专题信息输入此栏目。

刊 物

每个单位都会定期发布刊物。这些刊物将是领导了解本单位工作情况,获取信息的窗口或单位之间交流的桥梁,在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分为全年和每月动态。全年动态的主要内容是:工作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工作思路、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等。每月动态的主要内容是:上月工作进展、本月工作安排。

检索与统计

公文传输管理系统中的检索引擎允许公文交换平台用户采用简单和高级两种方式检索符合条件的公文内容,并可以完成对公文的统计,如按公文标题进行简单搜索或按公文标题、发文单位、来文单位、收(发)文日期、文号、主题词、密级、紧急程度等多种要素进行组合搜索。

2.2 后台管理功能

用户和群组管理

系统初始化时,先由管理员对要使用本系统的人员和单位进行注册、登记相关信息。人员注册的内容,大致包括用户名、中文名、所属部门、所属群组。

组织机构管理 对需要使用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的单位和部门进行统一管理,通过系统设置可对组织机构的变动随时作出调整。由系统管理员对参与电子传输的各单位进行编码、并对各单位的名称等信息进行管理。

用户管理

由的管理员对使用电子公文传输管理系统的人员分配登录名,并根据工作需要授予不同的角色和权限。用户权限管理

“最高管理员”,所有功能。

“超级发文者”,增加、修改、删除用户,发布和管理文件,会议。

“高级发文者”,发布和管理自己所发的文件,会议。

“普通发文者”,发布和管理自己所发的文件。

“阅读者”,只能查看、签收文件和会议。管理员可对用户分配相应的权限。

文件类型管理

管理员进行文件类型维护,添加、修改、删除文件类型,分配和管理有权限发布某一类型文件的用户。

管理已发布文件

管理员统一管理所有已发布的文件,其它用户只能对自己发布的文件进行管理。可以查看文件签收情况或修改文件信息重新发布。

管理会议通知

管理员统一管理所有已发布的通知,其它用户只能对自己发布的通知进行管理。可以查看通知签到情况和反馈情况。

管理会议材料

管理员统一管理所有会议材料,其它用户只能对自己发布的会议通知管理相应的会议材料。可发布会议资料会议、修改、删除会议资料。

管理公告

管理员统一管理所有公告,其它用户只能对自己发布的公告进行管理。可修改、删除公告材料。

数据库管理

本软件具有数据库压缩整理、备份和恢复功能。

数据备份、恢复和压缩

数据库要以定期压缩,以提高速度。恢复数据库时,注意当时备份的日期,否则一经恢复,备份日期后的数据将会丢失。

公文模板库

平台预先设置公文模板库,起草公文的时候可以直接从公文模板库中选择相关的模板,公文模板库分为法定公文和事务性公文两大类,公文模板库除了有既定可选的模板外,还提供对该公文模板的添加、更新功能,可以根据政策的变化调整公文模板库中的公文模板,方便地进行扩充,使其能够适应灵活的变化。

高效信息收发软件系统设计分析 篇7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各种信息的需求及使用量大幅增加, 高效的数据传输能力越来越重要。为此, 人们对及时、可靠、高效地汇集和分发各类数据的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信息收发系统就是这样一个可将各种渠道获得的数据汇集到一起并将其提供给信息处理中心的核心处理系统, 该系统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后续各类处理服务器的服务质量。

下面针对现代化信息汇集分发的要求, 首先从该系统整体效能入手, 提出了一套高效的系统解决方案, 通过各种优化策略, 实现了实时、准确、高效地获取并分发数据的功能, 并通过对实现系统的检测, 进一步分析了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点。

1系统需求分析

信息收发系统是整个大系统的信息汇集核心与前站, 一般处于前端数据采集之后及进入各处理中心前。它负责将外部各种来源的数据汇集起来, 根据数据包中描述的内容, 进行分类并分派给指定的服务器进行后续处理。因此, 信息收发系统是整个大系统的关键信息节点, 集信息收集、预处理和信息分发于一体, 其典型场景的描述如图1所示。

信息收发系统可获得终端信息和外部系统信息。各终端信息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上传至其汇集节点, 然后再统一提供给信息收发系统。外部系统则可按照既定格式提供系统所需信息。

系统收到的信息按照频度、种类和处理要求等可大体分成实时高频度短数据包信息和非实时长报文数据, 而信息收发系统的效率就取决于对实时高频度短数据包的处理能力。

信息收发系统的需求描述如下:

① 及时获取各数据源发送的各类数据;

② 初步检验数据的正确性, 并根据数据包中的相关信息将其分派给指定的处理服务, 对于不能根据数据内容进行分派的则根据其数据源地址将其分派给缺省的处理服务;

③ 对原始数据包进行存储, 支持事后对原始数据进行检查和分析;

④ 具有持续处理海量、高频度短数据包的能力;

⑤ 高实时性, 要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和送达数据;

⑥ 系统具有良好的易操作性、易维护性。

2系统设计

2.1通信模式

鉴于以上对信息收发系统的要求和网络传输特点, 首先需确定系统所采用的通信协议。传输控制协议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与用户数据报协议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是工作在传输层的2个核心协议, 其主要差别如表1所示。

通过表1所示的TCP和UDP协议间的差别, 经过对信息安全性、可靠性及系统性能权衡后, 最终在系统设计中选择了TCP协议。

2.2系统功能与流程

2.2.1 系统功能

根据系统需求及上述分析, 可以确立信息收发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① 数据接收与解析:接收外部数据源发送来的各种数据, 并通过解析数据初步验证其的合法性;

② 数据存储:将接收到的数据按照一定格式要求进行存储;

③ 数据分派:按照解析后的数据内容及预先设定的分类规则进行分类分派, 对于不能分类的报文则分派给缺省的服务;

④ 传输用户管理:管理与本系统建立通信连接的用户及其相关信息;

⑤ 分发规则管理:对数据分派中依据的分类规则进行维护和管理;

⑥ 日志管理:将系统中出现的错误和特别情况进行记录和查询;

⑦ 信息查询:可以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 查询接收数据的索引信息。

2.2.2 系统流程

信息收发系统是一个信息流动的中心, 不仅表现在其内部大量信息的流动, 还与信息源、信息收发系统以及各类后续服务之间有着既定的关系, 其主要流程关系如图2所示。

图2中斜虚线表示信息发送端、信息收发系统、服务接收端3者之间的信息流动, 步骤①~步骤④完成网络连接的建立、创建各种线程等初始化工作, 步骤⑤和步骤⑥完成信息在3部分间的传输, 步骤⑦和步骤⑧结束整个数据的发送接收过程。

此外, 在系统的设计中采用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 分别建立了多传输连接管理、分发规则、接收数据和日志等多个对象, 以便完成系统的主体功能。针对本系统而言, 在完成系统功能的基础上, 研究重点是如何提高系统效率。

3提高效能的各种策略

所谓“高效”的信息收发是对系统整体性能方面提出的要求。系统的性能从整体上讲是系统提供给用户的众多性能指标的混合体, 既包括硬件性能, 也包括网络能力和软件性能。从软件开发的角度来看, 系统性能方面需要着重考虑的是系统架构、数据库设计、软件设计和代码实现等几个方面。下面主要从软件角度来进行分析与研究, 鉴于系统的硬件依赖性, 也对硬件选型和网络环境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3.1网络环境与硬件设备

网络是信息收发的基础, 其主要的性能指标主要有3个:带宽、时延和带宽时延积。在进行网络传输保障与优化时, 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 考察网络中延迟是否影响到应用;

② 网络持续的可用时间, 即网络的可用性;

③ 带宽是否影响了网络性能;

④ 网络负载是否过重, 以至由于拥塞而导致数据包的丢失;

⑤ 网络的基线标准水平如何。

若网络环境不是造成系统性能的瓶颈, 则服务器的性能就成为提高硬件性能的关键。作为通信服务器, 其性能指标以系统响应速度和作业吞吐量为重点, 再尽可能选择那些扩展性强、易管理、高可靠性、能适应未来业务发展而费用能够承受的服务器。

3.2软件系统结构

从信息收发系统的功能来看, 该系统主要包括:数据接收与解析、数据存储、数据分派3大主体功能。从这3项主体功能初步分析可以得出, 数据存储是耗时最多且频繁占用系统CPU和内存的处理。为了减少数据存储与数据收发间的互相影响, 采用了对数据接收、存储和分发分别建立独立的线程的设计思路。

在信息接收、发送线程中, 其处理的是高频度、小数据量的数据包, 且分发的服务端的个数有限。因此, 在高性能服务器的支持下, 采用单一线程能够完成收发任务, 就没有必要采用多线程的网络模型, 这样使得数据接收、存储和发送的实现更简洁, 结构更清晰。

存储的传输数据需要为其他应用服务且有支持事后查阅的能力。由此, 系统中采用数据库来存储接收的数据。其存储的物理位置可以在本地, 也可以存储于独立的数据库服务器。这就需要根据实际应用的数据访问量, 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灵活选择。

此外, 还可以通过对数据库的优化提高数据存储及读取的效率, 这里不再赘述。

3.3网络I/O模型

信息收发系统开发的是一个服务器应用, 要在一个给定的时间同时控制几个套接字, 且性能要求高。

Windows套接字I/O模型中, 重叠I/O模型比起select、WSAAsyncSelect、WSAEventSelect以及阻塞等模型来, 更能使应用程序能达到最佳的系统性能。重叠I/O模型使用重叠数据结构 (WSAOVERLAPPED) , 一次投递1个或多个Winsock I/O请求, 并通知缓冲区收发系统直接使用数据, 进而缩短了数据使用时间。而且, 其CPU占有率和SOCKET连接数也有很好的表现。

管理重叠I/O请求的完成情况有事件对象通知和完成例程2种方法。这里采用事件对象通知并对其进行了封装。

3.4内存管理

如何在软件运行时合理地对计算机内存资源的分配和使用, 是提高系统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 除采用传统的优化的方法外, 还特别注重了以下几个方法的运用:

① 在进行内存管理时首先需注意内存页面的合理配置, 尽量保持页面连续、大小适当且能够及时清理不再使用的页面;

②可以通过调整高速缓存区域的大小和及时释放内存空间的方法, 提高数据交换的速度;

③ 针对高频度小数据包的特点, 避免采用频繁对内存的申请与释放操作。运用空间换时间的思想, 采用内存块管理技术, 将内存操作降到最低;

④ 定义的内存管理操作。在系统中采用一致的内存管理机制, 提高效率, 避免了内存泄露;

⑤ 精炼存储数据, 优化数据结构。

在采用上述诸多措施与手段外, 还运用了服务器进程的优化和同步等编程技术, 进一步提高了系统效率。

4系统验证

采取了将接收、处理、分发的处理过程分配在不同线程的软件结构, 并运用重叠I/O模型及软件编程各种优化措施之后, 进一步对信息收发系统的效率进行了验证。

4.1验证环境

验证的软件环境采用了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 SQL Server 2000完成数据存储, 开发平台选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 2003。

硬件设备分别采用了DELL台式计算机和IBM工作站2种硬件设备作为信息收发服务器。其硬件配置如下:

① DELL台式机的CUP 为2.79MHz, 内存512 MB, 主板为INTEL 945芯片组;

② IBM工作站的CPU为Celeron 2.53 MHz, 内存为512 GB。

此外, 为保证信息收发系统的正常运行, 还分别开发了数据驱动源和后端接收服务的模拟程序。

4.2验证方法

为了获得第一手原始素材, 采用程序检测法进行系统性能指标的测试和验证。即在信息收发系统中的关键点处加入程序测试探针, 并记录测试数据, 尽可能获取接近真实情况的测试数据。

信息收发系统性能中处理时间为关键指标。因此, 分别在数据接收、内存转换、库存储和发送处理的前后采集时间, 获得各处理所花费的时间, 并加以整理与评估。

为进一步验证数据包大小、数据量、发送频度以及接收服务端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程度, 在验证过程中, 按照上述条件改变数据驱动源提供的数据, 以便得到更详尽的验证结果。

5结果分析

在DELL台式机上进行的部分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其中频度为800条/s。

由表2可以看出, 系统的处理时间与分发对象的种类、分发频率关系不大, 而数据量的大小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数据量总体较小的情况下, 采用合理的系统结构、I/O模型以及对内存的有关管理, 可以完成信息收发的功能。若数据量过大, 则需选择高性能服务器。

在IBM工作站上进行的部分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其中频度为800条/s。

数据量、数据获取频度与数据库存储时间之间的变化趋势如图3所示。

由此可见, 数据接收、发送及内存转换所占时间的比重都很小, 不是提高效率的关键。而数据库存储耗时长, 成为提高效率的关键环节。经过对数据库进行适当优化后, 系统整体效率有明显提升。

6结束语

系统性能的研究与评价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方向。信息收发系统的作为信息系统的汇集与分发的关键环节, 其系统性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系统整体性能要从系统角度分析, 针对各种影响因素采取优化策略, 并将其应用于系统中。此外, 还针对实际应用情况进一步进行了验证与分析, 从中找出了影响该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通过上述研究, 对提高此类系统的性能提出了参考模式, 对类似系统性能的提升具有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BONDI A B.The Software Architect as the Guardian of SystemPerformance and Scalability[C].Vancouver, Canada: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in Software Architecture, 2009:28-31.

[2]CHANG J M, GEHRINGGER E.A High-performanceMemoryallocator for Obiected-oriented System[J].IEEE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1996, 45 (3) :357-366.

[3]任泰明.TCP/IP协议与网络编程计[M].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

[4]罗军舟, 黎波涛, 杨明, 等.TCP/IP协议及网络编程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5]赵文辉, 周加林, 徐俊, 等.网络存储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OA系统中高校电子公文管理探讨 篇8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OA系统;公文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5-0060-03

一、引言

公文是党和政府机关在处理公务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党和国家的秘密事项大都以公文的形式来传递。高校公文一般来源于上级领导机关及相关业务部门。[1]公文是高等院校依法治校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公文处理工作是高校办公室的一项重要职能,科学、规范、安全、高效的公文运转和管理,是衡量办公室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2]

办公自动化(OA,即Office Automation),是指把办公的特定流程或环节和日常的事务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办公文件在不同办公室、不同地区的流转、审批以及发布等方面实现方便的共享以提高办公效率。[3]当前,OA系统已成为我们日常进行公文处理的主要手段,它改变了以往纸质公文管理的传统理念,而公文流转作为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核心,是实现无纸办公的重要标志。[4]其生成的电子公文已成为高校电子政务的管理对象和主要载体,具有特定效用的凭证性信息,是学校正常运行的信息支持和信息保障。[5]虽然电子公文具有优于纸质公文的很多优点,但也伴随着不少问题,如何解决电子公文管理中的缺陷,成为本文探讨的关键点。

二、应用OA系统处理高校行政公文的优点

1.加快工作流转时效,提高公文处理效率

在使用OA系统处理行政公文之前,公文呈送批转的整个过程中都依靠公文秘书一人完成,难免会影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应用OA系统之后,高校的全部公文流程均利用网络形式来实现,操作简便,工作人员仅需登录到系统利用对相关功能键的点击即可完成公文处理的各个环节。此外,工作人员还能够利用跟踪处理,即时地对文件的全部管理流程进行监控,催办不同环节的文件,从而提高全过程的办公效率。[6]

2.节约办公资源成本,促进节能环保效应

纸质文件时期,文件需要专人印制、装订、分发,下发时还需通知各二级单位专人领取,造成了纸张和人力的极大浪费,同时人力有限造成的时间不及时和文件的漏发、错发,影响着相关工作的开展。通过OA系统办理公文,只需选择用户定向发送,并提醒他们及时阅处,接收用户即可上网查阅,节约了大量纸张和人力资源,节能效果非常明显。

3.增强协同办公能力,推进信息共享公开

传统形式下的纸质公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只可供一人的阅读,存在着信息的独占性。

在应用OA系统之后,系统人员不仅对来自外部的信息加强了有效采集,而且通过系统的公文流转,学校的行政公文在相同的地点和时间可供多人阅读,给予了多用户检索下载的功能,实现了各部门间的协作与信息共享,大大推进了信息公开的进程,加强了高校对校内事务的统筹安排以及监督管理,为学校的政策决定提供了有力的信息保证。

4.降低人为因素影响,规范公文处理流程

就传统形式下的审核、修改公文环节而言,受到了极大的人为因素制约,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无法确保文件的质量与及时性。而在OA系统中,公文处理系统通过固化科学的办公流程和建立标准化的模块,任何节点的操作人员都不可以跨节点操作,并且所涉及到的全部修改痕迹都会详细地保存在系统当中,并且会正确地进行备份,这样就用系统规范了流程,保证文件在控制范围内有序办理。

三、OA系统中高校行政公文管理的问题分析

1.平台标准各异,文档一体化功能难集成

高校中OA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的建设往往因时间先后顺序和软件开发团队的不同使得系统存在着数据平台各异、数据结构多样以及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分别开发的应用系统因没有考虑数据共享的公共接口而变成一个个独立运行的系统,致使系统集成度和互联性较差,OA系统中存有全部已办理完毕的内部发文、信息资料和上级部门的所有公文、邮件、信息资料、传阅流转记录等,这些信息如不经过程序的处理,只能单独存放在OA系统里,归档时,还需要手工扫描、录入等,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而且不便于日后的检索和查找利用。

2.保密难度增大,涉密文件流转安全难保障

高校在办公室公文管理的收取、制发和传递的过程中往往会接触到不少涉密公文,特别是当前多数高校在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之后,这些以往机要的上级来文或者尚未公开的学校内部行文因为从锁住即可保护的纸质文件扩展存为放在电脑中的无形电子信息,系统易受非法人员、黑客和病毒的入侵,传输过程中数据也可能被截取、修改或删除,保密难度增大。而一些公文管理人员为了方便传阅, 直接扫描成电子版后盲目将涉密性或内部保密的公文通过网络传阅,极大地增加了网络泄密的概率。这些都为办公室公文管理的保密工作提出挑战。

3.伪造篡改容易,公文唯一合法性难鉴定

传统的公文是否有效与其是否具有公章直接相关,这种“红头+公章”的公文处理模式仍会延续到公文处理系统中。[7]当前在OA系统的实际运用中,对于一些需要领导最终签字确认的公文往往还是采用纸质稿送至领导签字,需盖章的最终行文在定稿后采取加盖传统公章的方式进行确认,这种延续传统的签字盖章的方法使得公文在流转的最后环节很容易受到人为的伪造、复制和窜改,很难确保公文的唯一性、合法性、可追溯性,也无形中增加了资源的浪费。

4.登录查阅频繁,信息催办提醒难即时

在OA系统中包括校领导在内的所有系统用户几乎每天都要办理一定数量的文件,当负责收发文的办公室秘书上传相关文件后,由于OA系统本身并不具备相应的提醒功能,用户往往不能及时进行办理。为了不错过重要文件的处理,用户经常要频繁登录系统查看是否有新的待处理文件,或者由负责收发文的办公室秘书通过手发短信进行一一提醒,这必将导致工作量的增加,而且由于信息反馈无法及时送达等原因造成办事人员相互推诿,责任无法落实,极大影响了用户的工作效率。endprint

5.时间空间限制,远程移动办公难实现

当前在很多高校都存在着人员常需外出学习考察或由于校区分散存在多地办公的现象,这就使得传统的集中办公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虽然OA 系统已打破传统办公环境固定的局限性,使得办公人员可以在家里、也可以在其他校区、亦可以出差在外处理工作事宜。但其完全依赖于互联网络,领导如若身边没有电脑或者网络,那么许多待办公文就依然无法随时办理,特别在一些时限较为紧迫的文件急需在外领导签约批示时,难免就会带来流程的运转停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办公效率。

四、解决OA系统中高校行政公文管理问题的对策

1.统筹全局系统规划,实现文档一体化的全程管理

统筹全局的系统工程规划,通过技术对接,实现OA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通过两个系统的协同工作,进一步寻找两个系统的结合点,将相关功能界面合二为一,使用户能够在同一个界面实现两套系统的流转和信息转换,使得档案管理功能有机地嵌入整个办公自动化系统之中,构筑起办公自动化系统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实现电子文件归档、查询、存储保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实现电子文件规范化管理。

2.建立公文管理责任制 ,提升电子文件的管理安全

为了保证公文保密工作的严肃性, 要建立责任严明的公文管理责任制度。涉及公文传阅的各个部门都应配备专门的公文管理人员,负责公文的收取、登记、传阅工作。 办公室机要秘书的涉密计算机必须做到物理隔离,严格按照密级文件的流转程序进行相关文件处理,通过身份验证、传输加密、防写防打印、数字签名手写签字辅助认证等安全技术防范电子文件在流转过程中的非法访问和随意删改,确定发送范围无误方可发送,并对接收涉密文件的部门适时按照保密要求进行检查监督。

3.使用电子签章技术,确保公文的唯一合法

在OA系统中,正文模板应集成了电子签章,手写签名等内容,在公文落款处直接加盖以数字技术模拟实际签名或印章的电子签章,当电子文件流转到盖章环节时,选中需要盖章的正文进行电子盖章操作即可,若印章加盖错误,还可以撤销印章。但必须保证要采用加密设备、用户与电子印章绑定的方式,指定用户才有权使用该文件。接收方对收到公文只能在指定允许的打印机上按指定份数打印,文件内容及版式不可更改,从而有效防止文件被恶意篡改,保障公章使用的安全性和唯一性,保证电子公文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和不可抵赖性。

4.搭建即时通讯平台,保证待办提醒的及时有效

通过OA系统中相关业务流程模块与即时通信平台所提供的信息提醒借口进行集成,使其组织结构和系统用户与OA系统保持完全一致,并自动实现同步,如中国电信的企信通、中国移动飞信、微信以及腾讯公司的腾讯通等。开发OA系统即时通讯特性的应用,从而使得当OA系统中有待办代阅公文时,系统能第一时间自动进行消息提醒,方便用户及时办理相关业务,改变传统“人找事”的行为模式为“事找人”的服务模式,进而提升行政办公执行力,提升办公室工作效率。

5.对接移动应用终端,提高系统远程办公能力

通过建立移动办公系统平台,以智能手机终端为载体,使用移动3G 等无线网络与服务系统进行连接,将高校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无线扩展,建立起一套可移动化应用的办公信息系统。出差中的领导、公文办理人员在没有电脑或没有网络的情况下,通过一部智能手机,在手机网络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登录OA办公系统,帮助用户克服空间和时间对办公环境的限制,实现远程异地的公文处理,极大地方便了在外出差人员办公,大大提高了公文管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五、结束语

总之,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行高校行政公文处理,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办文流程,及时更新技术,全面提高公文管理效率,必将使高校管理工作更加快捷有效。

参考文献:

[1]葛爱英,陈宗文.高校公文保密工作的现状与长效机制的建立[J].高教论坛,2011(1):116-117.

[2]何情.做好新时期高校办公室公文处理中的保密工作[J].办公室业务,2013(2):64.

[3]方铭.办公自动化(OA)系统的在企业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7):71-72.

[4]关豪英.电子政务中公文管理系统的应用[J].煤炭技术,2011(11):22.

[5]陈伟斌.高校电子政务中电子文件管理的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42-144.

[6]熊俐嘉,李鹏.公文管理中OA系统的应用和展望[J].办公室业务,2013(07):127-129.

[7]付政.OA系统中公文流转方案设计[J].科技资讯,2011(24):16.

上一篇:暑假奇遇读书笔记300字下一篇:童年读后感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