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历次重要会议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党的历次重要会议(通用5篇)

党的历次重要会议 篇1

1.一大,1921年,上海

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二大,1922年,上海

(1)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意义。

(3)瞿秋白在其中最早提出“统一战线”的概念。

(4)中共二大之后,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为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而斗争的新征途。

3.三大,1923年,广州

(1)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保持共产党在在组织上、政治上的独立性。

(2)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基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4.四大,1925年,上海

(1)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加强党对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领导,以及在宣传工作、组织工作和群众工作方面如何迎接大革命的高潮。

(2)四大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3)四大的缺点和不足是:虽然提出了领导权的问题,但对于如何争取领导权,缺乏具体明确的方针,只讲对群众运动的领导权,而完全忽视了对政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提出了农民是革命同盟军的问题,但没有提出土地革命这一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思想。

(4)大会明确将资产阶级分为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5.五大,1927年,武汉

(1)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案,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并决定党的重大方针政策

(2)五大虽然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6.八七会议,1927年,汉口

(1)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

(2)会议撤消了陈独秀的总书记职务,结束了右倾机会主义(投降主义)路线的统治;

(3)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当的主要任务。

7.六大,1928年,莫斯科

(1)大会肯定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的社会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确定: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中心任务:工农民主专政的实现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力量:工农阶级;革命的前途:社会主义;革命的形势:两个高潮之间,新的高潮即将到来。【革命路线】

(2)批评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王明的左倾盲动主义,提出加强党的无产阶级基础。【继续批评左右倾错误】

(3)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这次会议也存在着缺点,即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仍旧把城市工作放在全党工作的中心,这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消极的影响。

8.古田会议,1929年,上杭县古田村

人民军队的建设问题。有效地纠正了由于红四军党内组织基础最大部分是由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成份所构成,由于红军尚在幼年时期,当的领导机关缺乏一致的坚决斗争,而产生和发展的各种错误倾向。领导干部之间消除了隔阂,统一了认识;全军上下增强了团结,军队中呈现出一派崭新的精神面貌。

9.中共六届四中全会,1931年

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占统治地位,重要表现有:在革命性质上:混淆了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把反资和反帝并列;在革命形式上:强调革命高潮的到来;在革命道路上: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在军事方面:军事教条主义,用所谓的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

10.瓦窑堡会议,1935年,瓦窑堡

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彻底地解决了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的问题。

11.遵义会议,1935年,遵义

(1)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

(2)这次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到了成熟。

12.中共六届六中全会,1938年,延安

(1)主要是总结抗战以来的斗争经验,纠正王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明确党在民族革命战争中的地位,以争取抗战的胜利。

(2)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3.七大,1945年,延安

(1)大会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科学的概括和阐述,从而使其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被正式确定下来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2)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

1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西柏坡

(1)毛泽东详尽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现状以及党应采取的基本政策;毛泽东第一次提出执政党的建设问题。

(2)毛泽东同志在大会上提出:两个转折: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两个务必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5.中共七届三中全会,1950年,北京

(1)会议的主要议题是确定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任务,以及实现这些任务所必须开展的各项工作和战略策略方针。

(2)毛泽东向全会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指出:全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重要任务,是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

(3)报告中把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作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一个重要条件。

(4)毛泽东在会上还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提出:“我们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个方面进攻。”“我们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不反对我们。”

16.八大,1956年,北京

(1)大会讨论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的建议》。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确立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来。任务: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

(3)八大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会议主要确定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新结论,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强调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重申了党反对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

(4)陈云提出改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方法:以国家集体经营为主体,以个人经营为补充;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以在国家许可的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17.中国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北京

(1)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召开全党和全国人民认真贯彻执行,争取在15年或更短的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会后,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大跃进”高潮。

18.中共八届九中全会,1961年,北京

(1)会议正式通过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要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经济。

(3)会议确定1961年经济工作要贯彻以农业为基础,把农业放在首位的方针,要求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支援农业。

19.九大,1969年,北京

(1)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林彪代表党中央作的政治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其中党章把林彪作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入总纲。

(2)九大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使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20.十大,1973年,北京

十大的召开,继续了九大的“左”倾的错误。

21.十一大,1977年,北京

(1)大会总结了同“四人帮”的斗争,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重申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

(2)党的十一大召开,虽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从而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北京

(1)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3)制定了关于加强农业发展的决定;

(4)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5)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重新评价了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

(6)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在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的起点。

23.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1979年,北京

(1)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总结理论宣传战线的基本教训,把思想理论上的重大原则问题讨论清楚,统一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来,以及研究全党工作重心转移之后理论宣传工作的根本任务。

(2)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他在讲话中首先概括了三中全会以后各项工作的成绩,同时也指出经济上存在的困难和一些干部群众在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他指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搞建设要适合中国国情,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国情有两个特点,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少。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中央认为,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3)四项基本原则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根据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逐条论证了重新提出这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和意义,并强调指出,每个党员不允许在这个根本立场上有丝毫动摇。

(4)他还论述了民主问题与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重申努力发扬民主,是党在今后一个长时期内坚定不移的目标。

24.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北京

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重新建构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确立了毛泽东的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5.十二大,1982年,北京

(1)明确规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提出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高度精神文明,制定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方针,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

(2)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做了重要补充: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再次肯定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26.十三大,1987年,北京

(1)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2)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7.十四大,992年,北京

(1)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

(2)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

(4)大会作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三项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28.十五大,1997年,北京

(1)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2)大会指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进一步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一步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做全面部署;确立跨世纪发展宏图;明确回答了邓小平逝世后中国怎样继续前进这个重大问题。

29.十六大,2002年,北京

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1)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

(3)十六大报告一个鲜明的亮点和特色,就是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系统地深刻地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

(5)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个重要论断,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的科学内涵,揭示了发展与执政、兴国与执政的内在关系,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发展为己任,以兴国为目标,以富民为取向。同时也表明,在党面临的一系列任务中,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根本任务、中心任务。党和国家其他任务都要围绕这个“第一要务”来进行。

(6)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

30.十七大,2007年,北京

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1)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这次大会的突出贡献,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大会报告中,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是: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4)大会要求:第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第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31.十七届五中全会,2010年,北京

会议集中讨论审议“十二五”规划建议,勾勒出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民主民生方面的发展路径与图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1)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4)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5)全会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2.十七届六中全会,2011年,北京

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来,中共首次将“文化命题”作为中央全会的议题;也是继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共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其战略部署和政治意义备受关注。

(1)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3)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4)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 “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6)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7)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8)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

党的历次重要会议 篇2

作为“十二五”的起始之年, 较之于过往两会对GDP数字的强调, 2011年的两会劲吹“幸福之风”。如何让普通民众感觉更幸福成为2011年两会的一道亮点。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 把民生追求更加深刻地融入发展进程, 一个个民生“路线图”、“时间表”昭示人们, 改善民生成为更加自觉主动的国家行为。

人们欣喜地看到,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等方面内容, 已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写进“十二五”规划建议。这是一个重大变化, 也是一个最大亮点。以前我们强调“国富”, 这次突出追求“民富”, 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把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

国富是民富的基础, 民富是国富的依存。改革是实现民富的关键所在, 通过改革让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 是“十二五”期间“国民共富”的鲜明路径:居民收入增长将和经济发展同步, 劳动报酬增长将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缔造“幸福中国”, 关键是加强社会建设, 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办好群众的事情, 解除群众的困难。中央立足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提出的新课题, 在“十二五”的民生布局中举足轻重。

近年来, 虽然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发展明显加快, 但社会管理相对滞后, 影响了社会建设的整体推进。在体制机制、基层基础和破题办法上都存在“短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核心内容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而公正规范的行政行为, 完善平等的公共服务, 对人们的幸福和尊严至关重要。它强调的是“底线均等”, 不是给人民分一次蛋糕、发一次赠品那么简单, 其根本意义在于从制度上保障, 让全体人民公平公正地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住房、看病、上学、就业……涉及广泛的民生难题常常与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着密切联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须从增加群众幸福感提速。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既要正视问题不回避, 更需谋求破题不懈怠, 不断变革、创新、发展。面对社会转型期的新形势、新课题、新矛盾, 着眼早认识、早安排、早动手, 党和政府积极加以应对。

缔造“幸福中国”, 重要的是要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为此, 政府是责任主体, 起着“兜底”的作用。2011年两会, 在众多网民关注热点话题的选项中, “社会保障”一直位居前列。这显示, 人们对编织一张完整严密、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网充满期待。

“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 事关全民衣食住行和看病、养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是‘十二五’时期政府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着力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指出。

按照规划建议设计的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将重点放在农村社会保险体系、城镇职工和居民社会保险制度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三个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 取得重要突破。“十一五”时期, 我国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连续5年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但与国际上一些同等收入国家比较, 社会保障还有差距。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研究, “十二五”时期若保持年均8%的经济增长, 我们就有可能实现人人享有义务教育、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适当住房救助和基本养老。

缔造“幸福中国”, 还需要加快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这在“十二五”的规划建议中被着重加以强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经历了由温饱不足到初步小康、再到迈向全面小康的里程碑式变化, 消费结构也随之由生存性向改善型、发展型转变, 部分群体已迈入享受型消费阶段。

“经济越发展, 越要重视加强社会建设和保障改善民生。各级政府一定要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段阐述声声响亮、字字千钧。“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成为2011年最响亮的声音、最重大的主题, 而“幸福感”也成为2011年两会上最振奋人心也是最令人憧憬的词汇。

2010年两会“声音” 开启“尊严时代”

2010年是全面实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作为洞悉中国政经现况与未来走势的重要窗口, 2010年的“两会”舞台一如往昔般百花齐绽。在纷繁万绪的议题背后, “尊严”二字首次出现于政府工作报告, 在代表委员与社会公众间掀起阵阵热浪。

“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一句貌似平常的朴实话语道出了中国发展前行的症结所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大量物质财富, 国际地位亦“水涨船高”。回顾这一历史进程, 对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强调与重视使得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整体发展的均衡推进, 从收入分配差距日趋扩大到社会保障体系欠账较多, 自经济拉动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至创新领域的动力匮乏, 皆为可持续发展的短板所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令上述这些矛盾愈加凸显,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挖掘内生潜力成为中国当务之急。

在此背景下, 房价、教改、医改、养老等传统民生议题在2010年“两会”被社会各界投以前所未有的关注目光。与政府工作报告中“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和坚决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论述可相呼应的是“两会”期间祭出的两记重拳: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关于加强房地产用地供应与监管的19条新规;中华全国总工会建议全国人大将“欠薪罪”写入刑法。

毋庸置疑, “囊中羞涩”会让幸福感打折, 但幸福与尊严的内涵绝不止于物质富足。人们渴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到平等、公正的待遇, 这不仅是每个个体享有尊严、自我超越的重要前提, 也是增进中国改革攻坚与民意表达良性互动、夯实民主政治根基的有效途径。从这个角度着眼, 2010年“两会”选举法修正案实现的“同票同权”, 以微博流行为代表的公众参政、议政热度提升等, 皆为可喜的政治文明进步成果。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 修改选举法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次大会通过了选举法修正案, 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举措, 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能够更好地体现人人平等、地区平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 有利于充分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选举法的修改, 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发展, 是我国人权事业的重大进步。

2010年全国两会, 深深拨动人们柔软心弦的“尊严论”与中国“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一脉相承, 其所带来的巨大社会感召力将为中国实现科学发展注入强大的道德源动力。与此同时, “尊严论”的提出彰显了中国这个崛起中大国的追求和睿智。

面对多年以来外界始终存在的各种担心与忧虑, 2010年两会为驶入“尊严时代”的中国提出了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直面解决国内问题与实现“人的尊严”作为不断前行的根本基点, 通过强健自身肌体履行大国责任, 为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2009年两会“声音”破冰“经济严冬”

2009年的两会, 是在我们面临前所未有困难和挑战的特殊背景下召开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使得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速出现了持续下滑的势头;外贸出口急剧萎缩, 工业生产困难重重, 就业问题十分严峻;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 政府的紧急行动和从容应对, 给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给全国人民带来信心和力量。“在挑战中发现机遇、把握机遇、用好机遇”, 成为2009年两会的最强音。

2009年的两会向外界传递出的一个鲜明的讯息, 形势越是复杂, 任务越是艰巨, 越要头脑清醒, 越要求真务实。信心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 建立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大政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之上。危机当头, 政府工作报告用8个“来自于”全面分析了我们的信心源泉。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 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 这就是我们的信心最重要、最根本的依据之所在。

对于2009年这个经济严冬, 中央迅速制定了一系列应对挑战、着眼长远的调控手段和政策措施并付诸实施。例如自2008年底以来, 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福建福清核电站等一批投资千亿元规模的重大项目集中上马。仅2009年安排的6000亿元铁路投资, 就可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

出手快, 出拳重, 是本轮宏观调控最大亮点——体现了速度和力度的有机统一, 向外界发出了应对挑战、战胜困难、力保增长的强烈信号。既解近忧, 又谋长远, 体现快与好的统一;既保增长, 又保民生, 彰显共享与发展的统一。

加快结构调整, 以优化结构保增长;更大力度推进自主创新, 以科技进步促增长;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扩大消费拉动增长……围绕如何扩内需、保增长, 调结构、上水平, 抓改革、增活力, 重民生、促和谐, 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

外贸依存度过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粗放型增长造成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金融危机席卷而来, 越发凸显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应对金融危机, 归根到底要走科学发展之路。这是我们走出危机、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唯一正确的前进方向。

越是在困难的时候, 越要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 为中国更长时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是2009年两会得出的重要结论。

坚定信心, 以时不我待的精神, 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 既为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极努力, 又为今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条件, 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成为推动发展上水平的过程、成为更长时期发展打基础的过程。

“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主线, 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 全面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政府工作报告从7个方面对2009年的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中央明确提出了2009年的工作重点。政府工作报告从我国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这个大局出发, 着眼当前, 放眼长远, 对2009年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具体部署, 目标明确, 任务突出, 措施得力, 凝聚起亿万人民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挑战和机遇从来都是并存的。金融危机, 既是一次我们外部巨大的考验, 又是一次难得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机遇。2009年两会, 党和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展现的决策力、执行力和卓越的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让人们更加坚定了克服困难、再创新局面的信心。

2008年两会“声音”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步伐铿锵

2008年中国两会之所以引起世界前所未有的关注, 是因为其主旋律勾勒出了中国未来五年坚定地“走自己的路”的“路线图”, 让人们聆听到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铿锵有力的脚步声。在海内外媒体对两会的解读中, “民主”与“民生”成为2008年两会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

2008年两会, 民主新风扑面, 其中3点尤其令人耳目一新:一是人大代表结构进一步优化, 领导干部代表减少, 一线工农代表增加;二是会场内出现了更多也更为激烈的观点交锋, 热点话题得到广泛讨论;三是会场外民众广泛参与, 人民大会堂的议政之声与街谈巷议共鸣, 仅通过互联网“向总理提问”的民众就有上亿人次, 体现了公民对国家政治生活的热情和有序参与。人民大会堂会场里出现的民主新气象, 使人们看到了中国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坚定信念和无限希望。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从经济社会发展四项预期性目标, 到九项重点工作,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民生问题像一根红线, 贯穿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始终:

——更加突出宏观调控。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 就是要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充分发挥财政促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增加对薄弱环节、改善民生、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支出;同时, 进一步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

——更加突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无论是财政投入、政策支持, 还是体制改革, 都有很大的力度。

——更加突出经济结构调整。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 推进自主创新,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力促发展方式转变。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重点领域和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

——更加突出节能减排。十项措施表明了节能减排的紧迫性, 攻坚力度的加大, 也预示着新的一年将会取得更大成效。

——更加突出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到来之际, 从国有企业改革, 到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从优化出口结构, 到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改革开放将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机制保障。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推进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 重视发展老龄事业, 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 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2008年两会注重民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从党的主张化为国家意志、社会共识。政府工作报告用较大篇幅总结、部署社会建设的成就和任务, 对人民的期盼进行了全方位回应;民生议题成为人大、政协以及司法机构的工作重点, 以致媒体上出现了“民生立法”“民生司法”等新概念;广受关注的国务院机构改革, 一个明显的特点是涉及民生的部门职能加强。

“民主新气象, 民生新希望”。2008年两会上民主与民生水乳交融, 反映了现代社会民生和民主的相互倚重, 让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论断, 得到了生动具体的体现。民主政治的发展, 利于民众充分表达利益诉求, 更好地参与国家事务, 更有效地监督公共权力, 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根本保证。

2010年的全国两会上, “低碳”成为关键词, 不仅频频出现在代表委员们的议案、提案和建议中, 也体现在会议期间的各个细节里。循环使用的布袋, 废报纸制成的铅笔, 信息化的办公方式……向全社会倡导低碳生活新理念。

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详细版1 篇3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上海→嘉兴)

1921年7月23至8月初,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76号)举行。出席大会的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湖南小组毛泽东、何叔衡,湖北小组董必武、陈潭秋,上海小组李达、李汉俊,北京小组刘仁静、张国煮,济南小组王尽美、邓恩铭(水族),广州小组陈公博,日本东京小组周佛海,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共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荷兰人)、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俄国人)也出席了会议并致词。大会最后—天会议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此次会议的中心任务是讨论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和《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党纲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决议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中共“一大”选举陈独秀、李达、张国焘三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1941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以七月一日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

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上海)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2名(有一名代表姓名不详),代表全国195名党员。这些代表是:中央局委员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上海的杨明斋,北京的罗章龙,山东的王尽美,湖北的许白昊,湖南的蔡和森,广州的谭平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代表李震瀛,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局代表施存统。

鉴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遭到法国巡捕破坏的教训,“二大”采取了较为严格的保密措施。大会决定以小型的分组会为主,尽量减少全体会议的次数,每次会议都要更换地址。大会共进行了8天,举行了三次全体会议。陈独秀主持大会,并代表中央局向大会作一年来的工作报告;张国焘报告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经过以及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的情况;施存统报告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情况。

大会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和远东大会的精神,分析了国际形势和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讨论了党的任务,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共产党章程》以及《关于“世界大势与中国共产党”的议决案》、《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关于议会行动的议决案》、《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议决案》、《关于少年运动问题的决议案》、《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等9个决议案。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执行委员会,陈独秀、邓中夏、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另选出三名候补执行委员。陈独秀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蔡和森、张国焘分别负责党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大会根据世界革命形势和中国政治经济状况,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大会宣言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它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这是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党的最高纲领。为了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大会提出在目前历史条件下的最低纲领,这就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 1 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广州)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31号(现恤孤院路3号)召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陈潭秋、恽代英、瞿秋白、张国焘、李立

三、项英等来自全国各地及莫斯科的代表近40人出席大会,他们代表了全国420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参加了会议。陈独秀主持会议并代表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报告。

大会的主要议程有三项:

(一)讨论党纲草案;

(二)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

(三)选举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陈独秀在报告中,着重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决定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依据和过程。代表们就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经过讨论,大会接受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指示,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文件。这些文件的中心思想是,党在现阶段“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文件还规定了要保持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的独立性的一些原则。

大会选举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罗章龙、谭平山(后由于谭调职,改为王荷波)5人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委员长,毛泽东为秘书,罗章龙担任会计,负责中央日常工作。

党的三大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原则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扬民主,在分析中国社会矛盾和明确中国革命性质的基础上,正确解决了建党初期党内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存在的重大分歧,统一了全党的认识,正式确定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策略方针,使党能够团结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党的三大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孙中山先生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召开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胜利地举行了北伐战争,促进了中国革命的高涨。但是,大会对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和军队问题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

党的三大结束的当天,代表们来到黄花岗烈士墓前,在瞿秋白同志的指挥下高唱国际歌。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就在雄壮有力的国际歌声中胜利闭幕了。

4、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1月11日至22日 上海)

为了总结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加强对革命运动的领导,回答党所面临的许多新问题,1925年1月11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大会的有20人,代表着全国994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参加了大会。陈独秀代表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了工作报告。

大会围绕当前的中心工作,通过了《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等11个议决案,并选出了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新当选的中央执行委员共9人: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项英、瞿秋白、彭述之、谭平山、李维汉;候补执行委员5人:邓培、王荷波、罗章龙、张太雷、朱锦堂。在随后举行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陈独秀当选为中央总书记兼中央组织部主任,彭述之任中央宣传部主任,张国焘任中央工农部主任,蔡和森、瞿秋白任中央宣传部委员,以上5人组成中央局。

党的四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对于民族革命运动之议决案》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政党应该知道无产阶级参加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乃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参加”。“无产阶级是最有革命性的阶级”。所以,民主革命“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关于工农联盟,《对于农民运动的议决案》阐明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的原理,强调了农民在中华民族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取得的。此外,大会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作了较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又要“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这表明,此时党已把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要点提出来了。

党的四大作出的各项正确决策,为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作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此后,全国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大革命的高潮来临了。

5、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 武汉)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大革命遭到了局部的严重失败。此后,全国形成了三个政权,即原来的北洋军阀政府,上海、南京的蒋介石反革命政权和武汉国民政府。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尖锐激烈的斗争,需要中国共产党对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果断行动,才能挽救革命。党的五大就是在这种非常状态下召开的。全体党员期望这次大会能正确判断当前局势,回答大家最为关注的如何从危急中挽救革命的问题。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有82人,代表着57967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罗易、鲍罗廷、维经斯基等出席了大会。

陈独秀代表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向大会作了《政治与组织的报告》,为其过去的错误进行辩护,继续提出一些错误主张。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罗易作了题为《中国革命问题和无产阶级的作用》的讲话。代表们对陈独秀的错误进行了批评。会前,瞿秋白针对陈独秀、彭述之等的机会主义理论和政策,写成了《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一书,着重论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问题。会上他把该书发给大家,并作了系统发言。针对陈独秀报告关于统一战线上的错误,蔡和森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小资产阶级政党(国民党)过去之弱点及现在动摇,说明能领导革命到底并取得胜利的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我们应以坚决的无产阶级的领导去制胜小资产阶级的动摇与犹疑。毛泽东批评了陈独秀在对待农民问题上的错误,主张把农民组织和武装起来,迅速加强农民的斗争。

大会通过了《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议决案》《土地问题议决案》等,选出了由31名正式委员和14名候补委员组成的党的中央委员会。大会第一次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由正式委员7人、候补委员3人组成。

党的五大虽然批评了陈独秀的错误,但对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如何对待武汉国民政府和国民党,特别是如何建立党的革命武装等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都未能作出切实可行的回答,因此,难以承担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挽救大革命的重任。而真正结束中央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制定正确的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方针,是在3个月后的八七会议上完成的。

6、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 汉口)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原俄租界三教街41号(现鄱阳街139号)召开紧 3 急会议。瞿秋白、李维汉主持会议。共产国际代表罗明纳兹就召开这次会议的重要性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报告。瞿秋白代表中共中央临时常委会作报告。瞿秋白在报告中分析了当前政治形势,指出了中央领导机关的右倾错误给革命事业带来的严重危害,提出了党的工作方针和任务。会议坚决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会上,许多同志发言总结大革命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发言指出,“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会议选举了中央临时政治局,苏兆征、向忠发、瞿秋白、罗亦农、顾顺章、王荷波、李维汉、彭湃、任弼时等9人为委员,周恩来、邓中夏、毛泽东、彭公达、李立

三、张太雷、张国焘等7人为候补委员。

7、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 苏联 莫斯科)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道路。在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以及革命性质、对象、动力、前途等关系革命成败的重大问题上,迫切需要召开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认真加以解决。由于国内当时正处在极为严重的白色恐怖中,很难找到一个安全的开会地点,加上1928年春夏间将相继在莫斯科召开赤色职工第四次大会、共产国际第六次大会和少共国际第五次大会,考虑到届时中国共产党都将派代表出席这几个大会,而且中共中央也迫切希望能够得到共产国际的及时指导,遂决定党的六大在莫斯科召开。1928年3月,共产国际来电同意中共六大在苏联境内召开。4月2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开会研究召开六大的问题,决定李维汉、任弼时留守,负责中央日常工作,邓小平为留守中央秘书长。1928年4月下旬起,瞿秋白、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和100多位参加六大的代表相继分批秘密前往莫斯科。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南部的纳罗福明斯克地区五一村帕尔科瓦亚大街18号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142人,其中有表决权的正式代表为84人。

瞿秋白代表第五届中央委员会作《中国革命与共产党》的政治报告,周恩来作了组织报告和军事报告,李立三作农民问题报告,向忠发作了职工运动报告,共产国际代表布哈林作了《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的报告。大会通过了关于政治、军事、组织、苏维埃政权、农民、土地、职工、宣传、民族、妇女、青年团等问题的决议,以及经过修改的《中国共产党党章》。

党的六大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六大认真地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对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根本问题,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它集中解决了当时困扰党的两大问题:一是在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问题上,指出现阶段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引起中国革命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二是在革命形势和党的任务问题上,明确了革命处于低潮,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党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积蓄力量。这两个重要问题的解决,基本上统一了全党思想,对克服党内存在的“左”倾情绪,实现工作的转变,起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性,党的六大对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革命的敌人、党的工作重心等问题认识不足,但这仍然不能掩盖党的六大本身主要方面和路线的正确性。

8、古田会议(1929年12月下旬 上杭)

即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1929年12月下旬在福建上杭古田举行。大会根据中央九月来信(9月28日,中共中央向红四军前委发了指示信。这封信是陈毅根据 4 周恩来的谈活和中央会议的精神起草并经周恩来审定的)的精神,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红军的建设经验.批评了各种错误思想,坚持以无产阶级思想来建设党和人民军队。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的决议案,强调红军是“—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服从党的领导,树立无产阶级思想,纠正单纯军事观点、极端民主化、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流寇思想、盲动主义残余等;强调红军不但要打仗,而且要担负起宣传解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等项任务;并且要在军内外建立正确关系,对敌军采取正确政策等。这个决议案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9、遵义会议(1935年1月15—17日 遵义)

1935年1月15—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政治局委员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陈云、博古,候补委员王稼样、刘少奇、邓发、何克全,参加会议的还有红军总部和各军主要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以及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共产国际驻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及担任翻译工作的伍修权也列席了会议。会议揭发和批评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共中央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批评博古在报告中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进行辩护的错误。会议最后制定张闻天起草决议。张闻天在会后根据多数人的发言特别是毛泽东的发言,起草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决议明确指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以及退出苏区后遭到的严重损失,其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决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根本原则。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而周恩来为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会后,在行军途中,根据会议精神,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随后,军委决定设臵前敌司令部.以朱德为司令员,毛泽东为政委。接着又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样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遵义会议结束“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共从幼年达到成熟。

10、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17日 瓦窑堡)

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举行政治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刘少奇、邓发、张浩(林育英)等人。23日,通过《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决议确定“把国内战争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和“扩大红军”的方针;同时,提出了抗日游击战争在战略上的重大作用。25日,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会后,毛泽东于27日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又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系统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决议和报告指出了在新的形势下,不仅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广大知识分子是坚决抗日的基本力量,而且充分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也有与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即使是地主买办营垒,也可能发生分化。党的基本策略是“组织千千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战线。因此,必须反对“左”倾关门主义,同时要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11、洛川会议(1937年8月22—25日 洛川)

1937年8月22—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举行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和各方面主要负责人共23人。毛泽东在会上作关于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会议通过《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 5 十大纲领》。会议分折了全国抗战开始以后的新形势和战争的持久性,指出共产党同国民党的争论已经不是应否抗战的问题,而是如何争取胜利的问题,并指出争取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反对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会议决定: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使游击战争担负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争取全国人民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会议决定新的中共中央军委由11人组成,毛泽东为书记,朱德、周恩来为副书记。

12、中共六届六中(扩大)全会(1938年9月29-11月6日 延安)

1938年9月29-11月6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举行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参加会议的中央委员17人,中央各部门和全国地区负责人38人,共55人。会上,王稼祥传达了共产国际的指示。毛泽东作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和会议总结,要求全党同志认真地负起领导抗日战争的重大历史责任。全会通过《中共扩大的六中全会政治决议案》,批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的路线。全会重申党的独立自主地放手组织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的方针,确定把党的主要工作放在战区和敌后,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全会强调全党必须自上而下地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国际经验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反对教条主义。会议还通过了《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机构的决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等几个组织建设方面的文件,以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巩固党的团结统一。这次会议基本上克服了王明的右倾错误,统一全党的步调,为实现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进行了全面的战略规划,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迅速发展。

13、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 延安)

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夜,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召开。出席七大的代表共755名,其中正式代表547名,候补代表208名,代表全党121万党员,分为中直(包括军直系统)、西北、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华中和大后方8个代表团。在七大代表中,年龄最大的近70岁,最小的才20岁左右。

在庄严的《国际歌》声中,大会秘书长任弼时宣布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毛泽东致《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开幕词,号召全国人民全力争取光明的前途和光明的命运。毛泽东向大会提交了《论联合政府》的书面政治报告,并就报告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其他问题作了长篇口头报告。朱德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和关于讨论军事问题的结论,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和关于讨论组织问题的结论,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的重要讲话。大会充分发扬民主,对重要报告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讨论,尤其对毛泽东的政治报告,先后讨论修改达9次之多。七大原定会期较短,大会开始后,代表们纷纷要求延长,大会发言人数也突破了原定人数。大会经过深入讨论,一致通过了关于政治、军事、组织方面的报告,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军事决议案和新的党章。七大的一个重大历史功绩是确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即“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条政治路线阐明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是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阐明了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就要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阐明了加强党的领导是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

为加强党的领导,毛泽东号召全党要发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区别于其他非无产阶级政党的显著标志。

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领导机构。其中,中央委员44人,中央候补委员33人。随后召开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康生、高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张闻天、彭德怀为中央政治局委员;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主席。选举任弼时为中央秘书长,李富春为副秘书长。这是一个具有很高威信的、能够团结全党的坚强的领导集体。

1945年6月11日,大会举行隆重的闭幕式。毛泽东致闭幕词。他说:“我们开了一个胜利的大会,一个团结的大会。”他在闭幕词中向全党发出了鼓舞人心的号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毛泽东的这篇闭幕词,会后经整理修改后,以《愚公移山》为题,收入《毛泽东选集》第3卷,成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经典之作。

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其重要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代表大会。它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从而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这次大会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载入史册。它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党的七大另一个重大历史性贡献是将毛泽东思想写在了党的旗臶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刘少奇在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深入论述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毛泽东思想作了较为全面、系统和科学的概括,揭示了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本质特征,使全党对毛泽东思想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经过20多年的艰苦探索,把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1941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提法。同年6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野战政治部指示:要宣传“我党领袖毛泽东同志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关于中国革命的各项学说和主张”。9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进一步肯定了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1943年7月5日,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先使用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明确提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概念提出后,很快被全党同志所接受。在此前后,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陈毅、邓小平等同志纷纷发表文章或演说,论述毛泽东同志的思想。1945年4月,党的扩大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了毛泽东的理论贡献,指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产生以来,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便是此种结合的代表。”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同志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

七大之后,全党同志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团结一致,为推进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努力奋斗,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胜利。

14、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5日-13日 西柏坡)

1949年3月5日-13日,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到会中央委员34人,候补委员19人,列席12人。集中讨论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夺取全国胜利,在新形势下党的工作重心实行战略转移,即从乡村转到城市的问题。毛泽东指出:二中全会,可说是城市工作会议。城市工作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会议着重研究和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后,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分析当时中国经济成分的状况和党所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二中全会号召在胜利面前,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二中全会规定,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街名、企业的名字,防止对个人的歌功颂德。

15、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1956年9月15-27日,在北京举行。出席正式代表1026人,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候补代表86人(另有21人未到会)。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作政治报告,邓小平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朱德、董必武等作了重要发言。大会讨论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的建议》。会议主要确定了以下几方面内容:(1)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新结论,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2)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方针;(3)强调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4)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重申了党反对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会议选举了中央委员会正式委员97人和候补委员73人。

16、庐山会议

1959年7月2日-8月1日在江西庐山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7月2-15日,会议的议题是总结经验,纠正错误,着重讨论毛泽东提出的19个问题,包括形势、任务、体制、宣传、综合平衡、群众路线、协作区关系、公共食堂、农村初级市场、以生产小队为核算单位等问题。毛泽东在会议开始时讲话,指出大跃进的主要教训之一,就是没有搞综合平衡,过去安排国民经济的次序是重、轻、农,没有执行《论十大关系》确定的序列。应当反过来,以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重工业要为轻工业和农业服务。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使用“农、轻、重”的概念,是对《论十大关系》的重要发展。7月14日,彭德怀针对当时客观存在的问题,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陈述他对1958年以来左倾错误及其经验教训的意见。7月23日,毛泽东在大会上讲话,认为彭德怀的信表现了“资产阶级的动摇性”,是向党进攻,是右倾机会主义的纲领。因而在会议后期开展了对彭德怀、黄克诚、张闻天、周小舟等人的错误批判。

17、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经济建设问题上,从纠正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和全党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出发,必须采取一系列新的重大措施,对陷于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对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着手认真的改革。

全会重新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政治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袭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等“左倾”错误观点。

全会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决定在组织上健全党规党纪,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接受和制造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

全会还审查和解决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其中包括关于1959年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等人的错误批判和错误结论、关于薄一波等61人案件、关于“反击右倾翻案风”和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以及对邓小平1975年工作的评价。全会认为,过去那种脱离党和群众的监督,设立专案机构审查干部的方式,弊病极大,必须永远废止。

全会提出了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的要求,制订了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同意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发到省、自治区、直辖市讨论和试行。为把农业搞上去,必须首先在农村实行改革,推行联产计酬责任制。全会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为了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搞好党风,全会决定建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全会选举产生了中纪委书记、常务书记、副书记、常委和委员。

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18、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1年6月27-2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一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实事求是地评价了建国32年来的功过是非,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19、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2年9月1-11日在北京举行。出席正式代表1545人,候补代表149人。代表全国3965万多名党员。邓小平主持大会开幕式,并致开幕词。胡耀邦代表党中央作了题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叶剑英、陈云在大会上作了重要讲话。选举了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李先念致闭幕词。《报告》明确规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制定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提出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高度精神文明,制定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方针,强调要把党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根据新党章规定,党中央不再设主席,只设总书记。大会决定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

20、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20日在北京举行。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阐明了加快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21、中国共产党十二届六中全会

1986年9月2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基本指导方针,是新时期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22、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936人,特邀代表61人。代表全国4600余万名党员。会议主题是加快和深化改革。邓小平主持大会开幕式。大会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23、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五中全会

1989年11月6-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五中全会关于同意邓小平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决定》。决定江泽民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杨尚昆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刘华清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杨白冰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秘书长。

24、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2年10月12~1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2000人。代表5100多万共产党员。江泽民作了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决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大会同意关于不再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的建议,并向中央顾问委员会和老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大会还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

25、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11~14日在北京举行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臵起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26、中国共产党十四届四中全会

1994年9月25~28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作了重要讲话。全会集中讨论了党的建设问题,并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

27、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五中全会

1995年9月25~28日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8、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1997年9月12~1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2074人。代表5900多万共产 10 党员。江泽民代表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臶,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报告着重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臶不动摇。报告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报告还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载入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29、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三中全会

1998年10月12~14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作了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高度评价农村改革2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创造的丰富经验,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

30、中国共产党十五届四中全会

1999年9月19日~2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认为,完成十五大确定的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任务,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大力促进国有企业的体制改革、机制转换、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31、中国共产党十五届六中全会

2001年9月24日~26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全会高度评价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全面分析了进入新世纪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认为这次会议着重研究党的作风建设是适时和必要的。

32、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臶,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报告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重大问题,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江泽民指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臶,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大会指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 11 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会同意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认为提出这个奋斗目标,对于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会认为,在党章中明确规定,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有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在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这次大会,坚持以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为指导,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全党的奋斗目标,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进程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33、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

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决定提交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全会强调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全会认为,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作出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决策,是对全党新的重大考验。

34、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

2004年9月16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一致认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全会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全会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要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会同意江泽民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决定胡锦涛任中央军委主席。

35、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

2005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为后十年顺利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会议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会议认为,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会议强调,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36、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

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全会强调,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全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七大于2007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舟山市天主教历次代表会议简况 篇4

一、舟山市天主教第一次代表会议

舟山市天主教第一次代表会议于1995年9月在沈家门天主教堂、青少年宫召开。省天主教爱国会郭慕天主任、宁波教区贺近民教区长出席。

舟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出席。

会议通过了筹备工作报告、舟山市天主教爱国会章程和舟山市天主教第一次代表会议决议。会议选举产生了舟山市天主教爱国会第一届委员会。经委员会选举:

顾石峰为主任。

金仰科、林友福、郏山君为副主任。

二、舟山市天主教第二次代表会议

舟山市天主教第二次代表会议于2000年6月26日至6月27日在定海天主堂召开。宁波教区贺近民主教出席。舟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出席。市委徐显伏副书记讲话。

会议通过了郏山君代表舟山市天主教爱国会第一届委员会所作工作报告、舟山市天主教爱国会章程和舟山市天主教第二次代表会议决议。会议选举产生了舟山市天主教爱国会第二届委员会。经委员会选举:

金仰科为主任。

林友福、郏山君、徐明德为副主任。

郏山君为秘书长(兼)。

副秘书长:吴美君、郁新兆

常务委员:金仰科、林友福、郏山君、徐明德、吴美君、毛文权、陈养玉、贺永臣、虞雪飞。2000年7月林友福调离舟山,2002年1月8日补选施维贤为副主任。2004年6月金仰科调离舟山,王江飞为主任。

三、舟山市天主教第三次代表会议

舟山市天主教第三次代表会议于2005年6月7日至6月8日在定海天主堂召开。省天主教爱国会郑家茂秘书长、宁波教区胡贤德主教出席。舟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出席。市政府马万里副市长讲话。

会议通过了郏山君代表舟山市天主教爱国会第二届委员会所作工作报告、舟山市天主教爱国会章程和舟山市天主教第三次代表会议决议。会议选举产生了舟山市天主教爱国会第三届委员会。经委员会选举:

王江飞为主任。

劳仲杰、郏山君、徐明德为副主任。

郏山君为秘书长(兼)。

副秘书长:徐丽娜、郁新兆、严赛飞。

常务委员:王江飞、劳仲杰、郏山君、徐明德、徐丽娜、郁新兆、陈养玉、贺永臣、虞雪飞。2006年6月18日劳仲杰调离舟山,白树平为副主任。

舟山市天主教第一次代表会议

第一次代表会议: 于1995年9月在沈家门天主教堂、青少年宫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舟山市天主教爱国会第一届委员会。顾石峰为主任,金仰科、林友福、郏山君为副主任。

第二次代表会议:于2000年6月26日至6月27日在定海天主堂召开。会议通过了郏山君代表舟山市天主教爱国会第一届委员会所作工作报告、舟山市天主教爱国会章程和舟山市天主教第二次代表会议决议;选举产生了舟山市天主教爱国会第二届委员会,金仰科为主任,林友福、郏山君、徐明德为副主任,郏山君兼秘书长,副秘书长有:吴美君、郁新兆,常务委员有:金仰科、林友福、郏山君、徐明德、吴美君、毛文权、陈养玉、贺永臣、虞雪飞。

党的重要知识汇总 篇5

1、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年龄规定

年满18岁方可递交入党申请书。根据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等党内有关规定,申请入党的人必须年满18岁,由本人向党组织提出书面入党申请。这是因为,一个人成年后才可能有比较确定的政治判断力,并确立自己的政治信仰和终身志向。党章中规定的“年满18岁,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指的是申请时间。入党时间指的是支部大会同意接收其为预备党员的时间。

2、“入党志愿”与入党申请书的区别

“入党志愿”,应紧扣三个方面的内容填写:一是对党的认识;二是政治信念、入党动机和心愿;三是对待入党的态度和决心。填写时,一定要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实事求是地写出自己思想认识的发展、变化过程和真实的思想情感,不能照抄有关资料,也不能简单的照抄入党申请书。

填写“入党志愿”时,发展对象已经经过党组织较长时间的系统教育和精心培养,并经历了一定的实践锻炼,思想认识等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与写入党申请书时相比,已明显不同;填写“入党志愿”不需要像入党申请书那样要有标题、抬头、落款和日期。

3、入党积极分子应具备的条件

对入党积极分子原则上也应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来衡量。但毕竟入党积极分子刚要求入党不久,对他们不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入党积极分子一般应具备的条件是:(1)积极拥护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2)对党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积极要求入党,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3)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等方面表现突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进分子。(4)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念,作风正派,团结同志,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

4、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的程序

入党申请人能否被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不能由党委或党支部的个别负责人指定。确定入党积极分子,一般有以下程序:(1)釆取党员推荐、群团组织推优等方式,从入党申请人中推荐入党积极分子人选。(2)党支部认真听取有关方面意见。(3)支部委员会(不设支部委员会的由支部大会)充分讨论,研究决定入党积极分子。(4)党支部将入党积极分子有关情况报上级党委备案。

5、入党积极分子可否参加讨论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 讨论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可以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实践表明,这样做是党组织培养教育入党积极分子的有效方法,对入党积极分子本人来说,也是一次加深对党的认识、提高政治觉悟和党性观念的学习机会,有利于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可以在会上谈自己的感想和认识,但不能参加表决。每次讨论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吸收哪些入党积极分子参加,由支部委员会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参加的人数一次不要太多,这样可以使参会的入党积极分子从中受到鼓舞和激励,其他入党积极分子也会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6、发展对象应具备的条件

确定入党积极分子为发展对象,应具备以下条件:(1)一般应经过党组织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和考察。(2)完成了规定内容的培训教育。党组织要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知识等内容的教育。(3)基本具备党员条件。确定入党积极分子为发展对象,必须符合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对先进性不明显、群众威信不高、不具备党员条件的,不能确定为发展对象。

7、从列为发展对象到讨论接收预备党员需要多久?

《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对从列为发展对象到讨论接收预备党员的时间没有作出具体规定。这是因为,列为发展对象以后,党组织还要做好政治审查、短期集中培训、支部委员会审查、基层党委预审等工作,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基层党委预审发展对象合格后,党支部一般应在一个月之内提交支部大会讨论接收预备党员事宜。

8、发展对象政治审查的主要内容

发展对象必须经过政治审查,才能发展入党。政治审查必须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坚决纠正忽视政治审查,或因为怕麻烦、图省事简化政治审查、不搞政治审查等问题。

政治审查是一件十分严肃的工作,应由党性强、作风正、能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正式党员负责,非党群众不可参加政治审查工作。发展对象仍处在接受考察阶段,要自觉接受和积极配合党组织的政治审查工作,但本人不能负责自己的政治审查工作。党组织指派发展对象开展政治审查工作,或发展对象携带外调函自行办理政治审查手续,都是不允许的。

9、发展对象政治审查的主要内容

党组织对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的主要内容是: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政治历史和在重大政治斗争中的表现;遵纪守法和遵守社会公德情况;直系亲属和与本人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

直系亲属和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主要是指父母、配偶、子女和抚养其成长的亲属,以及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面貌、职业、政治表现及其与本人的关系等。对于同本人没有或很少联系、影响不大的非直系亲属,可不列入政治审查的范围。

10、政治审查结论性材料的内容

党组织对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后,要形成政治审查结论性材料。政治审查结论性材料一般包括的内容有:(1)发展对象本人的简历及直系亲属、主要社会关系情况。(2)政治审查中提出的问题。包括问题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情节以及组织上是否作过结论。同时,要说明是本人主动说清的还是组织调查出来或他人检举的。(3)调查结果。写明经调查已清楚的问题,以及还没弄清的问题或疑点。(4)结论性意见。经过对调查情况的综合分析,提出是否影响发展对象入党的结论性意见。除特殊情况外,政治审查结果在一年内有效。

11、从列为发展对象到讨论接收预备党员需要多久?

《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对从列为发展对象到讨论接收预备党员的时间没有作出具体规定。这是因为,列为发展对象以后,党组织还要做好政治审查、短期集中培训、支部委员会审查、基层党委预审等工作,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基层党委预审发展对象合格后,党支部一般应在一个月之内提交支部大会讨论接收预备党员事宜。

12、入党时间

指的是被确定为预备党员的时间,也就是支部大会通过,组织上吸纳你为预备党员的那天。

13、党龄

是指成为正式党员的年数。党龄表示一个党员在党内生活和工作的实际经历。因为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间主要是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考察,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能像正式党员一样参与党内事务。所以,只有正式党员才计算党龄,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不算党龄。

14、党费

按照党章规定向党组织交纳党费,是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起码条件,是党员对党组织应尽的义务。

按月领取工资的党员,每月以工资总额中相对固定的、经常性的工资收入(税后)为计算基数,按规定比例交纳党费。

党员交纳党费的比例为:每月工资收入(税后)在3000元以下(含3000元)者,交纳月工资收入的0.5%;3000元以上至5000元(含5000元)者,交纳1%;5000元以上至10000元(含10000元)者,交纳1.5%;10000元以上者,交纳2%。学生党员每月交纳党费0.2元。

15、党的组织生活会

通常是指党员参加所在支部的党员大会和党小组会,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单独召开的党内民主生活会。党的组织生活是党的生活的一部分。党的组织生活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指“三会一课”。

16、党的民主生活会

党员领导干部召开的旨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组织活动。民主生活会制度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一大法宝。

17、三会一课

俗称的“一课三会”制度,是指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按时上好党课。“三会一课”制度是党基层支部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也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

18、党员证明信

是党员临时外出参加组织生活的凭证,即党员临时组织关系。党员临时外出、开会、实习、学习、考察不超过半年,持党员证明信,证明其党员身份。

19、党员档案和组织关系是否可以分离?

是可以分开的,但是党员档案和人事档案必须放在一起。如果是预备党员,转正时,把党员档案中《入党志愿书》从人事档案中借出。一般情况下,党员档案最好和组织关系在一起。20、党员档案和组织关系是否可以分离? 是可以分开的,但是党员档案和人事档案必须放在一起。如果是预备党员,转正时,把党员档案中《入党志愿书》从人事档案中借出。一般情况下,党员档案最好和组织关系在一起。

21、预备党员与正式党员的权利与义务有哪些异同?

预备党员除了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之外,在行使党员的其他权利和义务方面,与正式党员都是一样的。

22、预备党员是否能参加民主评议?

预备党员必须参加民主评议党员活动。预备党员参加民主评议,评议的内容、要求和方法步骤均同于正式党员。但是,在表彰、处理阶段,与正式党员有所不同。民主评议党员每年进行一次,一般安排在年末,时间半个月至一个月。

23、预备党员是否能参加民主评议?

预备党员必须参加民主评议党员活动。预备党员参加民主评议,评议的内容、要求和方法步骤均同于正式党员。但是,在表彰、处理阶段,与正式党员有所不同。民主评议党员每年进行一次,一般安排在年末,时间半个月至一个月。

24、预备党员能不能当党小组长?

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间,还需要接受党组织的考察和教育。而这种考察和教育,多是通过党小组来完成的,如果预备党员当党小组长,就不能很好起到对预备党员培养教育的作用。因此,党小组长应该由具有一定党性修养的正式党员来担任。预备党员不能担任党小组长。

25、预备党员不宜被评为优秀党员 预备党员可以参加评选优秀党员的活动,在评选过程中,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不宜被评选为优秀党员。这是因为预备党员还没有取得正式党员的资格,正在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考察。预备党员表现突出,党组织可以进行表扬,或推荐他们作先进生产(工作)者。

26、预备党员不能提前转正

预备党员不能提前转正。按照党章规定,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一年。实践证明,这是对预备党员进一步教育和考察的比较适当的期限,时间短了难以起到预备期的作用。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间表现突出,说明他合格地经受住了党组织的考验,可以作为党组织决定其按期转正的依据。

27、预备党员在预备期期间发现其新的问题,预备期满时又尚未查清,应该怎么办?

党组织应积极进行调查,待问题全部查清并作出结论后,再结合本人的具体表现办理转正手续。结论没有问题,一贯表现好的,应按期转为正式党员;问题轻微或仍然存在一些缺点错误的,应延长其预备期;如问题比较严重,本人表现不好,应取消其预备党员资格。

28、哪些情况下需要延长预备党员预备期?

(1)入党时有某些缺点,在预备期间转变不明显,不完全具备党员条件,但本人愿意继续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考察,决心按照党员标准去做的;(2)入党时基本具备党员条件,但入党后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出现一些缺点,经党组织指出后,愿意改正的;(3)入党后犯了一般性错误,本人检查认识深刻,下决心改正错误的;(4)入党后虽然一般表现尚好,但政治素质较差,党组织认为应该继续进行教育和考察的。

29、预备党员在预备期期间工作调动比较频繁,其转正问题应如何办理?

预备党员在预备期期间因工作调动所到过的单位党组织,只要接到该预备党员的党组织关系,就应负责对其进行考察和教育,并在其调离时,对其表现情况向预备党员所到单位党组织进行负责的介绍。预备党员预备期期满时,现所在单位党组织应对其进行认真的审查,根据其表现情况,并参考原单位和其曾到过单位党组织的意见,按时讨论其能否转正的问题。

30、支部大会讨论预备党员转正时,本人因病或因事不能参加怎么办?

若预备党员因病长期离开工作岗位治疗或者休养,党组织可根据其病情,选择适当时机召开支部大会讨论其转正问题,本人不能缺席。对于因事或身体原因不能参加支部大会的,可延期讨论其转正问题。

31、大学毕业生中的预备党员,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其转正手续如何办理?

大学毕业生中的预备党员,没有落实工作单位的,其党员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应认真做好教育和考察工作。如预备党员预备期满,本人已向所在党支部提出书面转正申请的,如党支部对其情况比较了解,认为确已具备党员条件的,可以办理转正手续。

32、党的组织制度

党的组织制度主要包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即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原则、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党的选举制度,党内议事规则等。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制度主要是指党员参加所在支部的党员大会、党小组会以及支部委员单独召开的民主生活会。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的组织制度的核心内容,民主集中制原则执行得如何,是关系党内政治生活是否正常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国家震荡局势是否安定的重大问题。党的组织制度是指对党的组织原则、组织机构和组织纪律

上一篇:某市卫生部对外宣传工作总结下一篇:乡镇干部2006年终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