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春雨的古诗词赏析
《春雨》
唐代: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好事近·梦中作》
宋代: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春雨》
唐代:徐凝
花时闷见联绵雨,云入人家水毁堤。
昨日春风源上路,可怜红锦枉抛泥。
《咏雨》
唐代:李世民
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
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
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
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
《别严士元》
唐代: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宋代:欧阳修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绮罗香·咏春雨》
宋代:史达祖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它、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
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送和甫至龙安微雨》
宋代:王安石
荒烟凉雨助人悲,泪染衣襟不自知。
一、了解作者, 识别风格
俗话说“文如其人”。由于作家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不同的风格。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 李清照的诗则婉约含蓄。这都与他们的生活时代及人生经历有一定的关系。又如当我们在赏析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时, 我们只有了解他的人生经历, 才能体会到他在蝉中所寄寓的情感。骆宾王在39岁时含冤入狱, 所以他在《在狱咏蝉》写道:“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这两句写出了他有冤难伸的艰难处境, 充满了对人世不平的情感。又如王维, 他不仅能作诗, 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他以写山水田园诗出名, 他的诗作被苏轼说为“诗中有画”。我们学过的《山居秋瞑》, 这就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可见, 了解作者的身世及作者的创作风格, 直接关系到对作品的正确解读。
二、分析标题, 解读注释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时分析标题, 就能打开赏析诗歌的大门。因为有的诗歌题目就交代了很多重要的信息。如自居易的《送杜十四之江南》题目中交代了内容 (送别) 、对象, 看到此题, 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诗中的感情基调:依依惜别之情。又如李觏《秋晚悲怀》, 题目就点明了感情基调。鉴赏诗歌时我们除了要重视标题, 还要解读注释。诗歌中的注释不是每道题都有, 而一旦有了。就比较重要。它往往就是我们理解诗歌内容甚至解答题目的症结所在, 是命题人给我们的提示,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的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有关情况。例如, 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命题者在注释中给了一个重要信息:李德裕原为宰相, 政绩显赫。这首诗是他被贬为崖州参军时所作。这样一来, 读者通过对诗歌中这一注释的解读, 就容易分析出诗歌的感伤基调。
三、感悟诗情, 品析意象
古诗词中, 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客观物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这种融入作者主观之意的客观物象, 我们称之为“意象”。作品通过特定意象的组合, 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 与诗人的思想感情融合为一, 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我们赏析诗歌要看它描写了哪些意象, 即写了什么人、什么景、什么物。这些意象具有什么特征, 构成什么样的意境, 从而进一步剖析诗人借以抒发的情感。李华的《春行即兴》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 有草有水, 有山有树, 有花有鸟, 是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 但诗人又不是纯粹写景, 而是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诗中“鸟空啼”之景显示出了山中的宁静, 从中透出一丝伤春, 凄凉之情。在教学杜甫的《登高》就可抓:急风高天, 哀猿清渚, 白沙飞鸟, 萧萧之落木, 滚滚之长江——这一幅肃杀之景, 让学生把眼前景与心中情联系起来, 体味出诗是用“急风哀猿”“天高鸟回”“萧萧落木”“滚滚长江”之景营造出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 来烘托诗人长年漂泊, 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怀。
四、品味平常语。炼字炼意
品味平常语。即“炼字”、“响字”。因“平常之语”易收“含不尽之意于言外”之效, 大多是富有赏鉴价值的“诗眼”所在。如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与“空”两个副词恰恰是本诗的诗眼.只有悟懂了它们。我们才能够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 而诗人的万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发的。假如我们不能理解这一点。我们就体验不到诗人表现出来的感伤叹惋的情调。又如宋代《悟道诗》中“归来自拈梅花嗅, 春在枝头已十分”, 一个“嗅”字既勾画出了梅的精魂, 也写出了作者为清香所醉而流露出会心喜悦、玩昧不倦的神态;同时。还凸显了“道不远人”的哲理, 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又如杜甫的名句“江碧鸟愈白, 山青花欲燃”中, “燃”字不仅表现出花的红艳、绽放的特征, 还赋予花儿以动感, 化静为动, 准确生动地表达了花朵竞相开放, 生机盎然的景象。又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 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
五、技巧切入, 引出诗意
技巧切入.是由诗歌的某一表达技巧切入设题.测试点往往并非技巧本身.而是诗歌的情感主旨。此谓言在此而意在彼, 因此, 赏析技巧能更准确, 更深入地把握诗歌内在的情思。古
人评《独坐敬亭山》有云:“‘两不厌’妙矣, 传‘独坐’之神。”古人为什么这么说?请你作出合理的鉴赏。解析:“两不厌”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表面写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 含情脉脉;实际上, 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 愈能表现人间的无情, 愈能突出“独”字, 从而艺术地表达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怀。
诗歌是美的, 是感情与灵性的结合。是意象与情趣的融合, 只要能做到在感性中理解, 在灵性中体悟。
曲江对雨
唐代:杜甫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曲江是杜甫长安诗作的一个重要题材。安史之乱前,他以曲江游宴为题,讽刺诸杨的豪奢放荡。陷居时期,他潜行曲江,抒发深重的今昔兴亡之感。而平乱之后,则大多寓凄寂之境于浓丽之句,表达深沉的悲感与愤慨。
春夜喜雨
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描绘的是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朝雨
唐代:杜甫
凉气晚萧萧,江云乱眼飘。风鸳藏近渚,雨燕集深条。
黄绮终辞汉,巢由不见尧。草堂樽酒在,幸得过清朝。
面脸丹如朱顶鹤,髭髯长似绿毛龟。
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间祭灶时。
赏析:在小年这天祭灶是一项在汉族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因为过一天之后灶神要上天去拜见玉帝,所以要好好恭送灶神上天,求他上天多言好事,带回吉祥。这首诗前二句写了灶神的相貌,后二句写了祭灶的活动。
《祭灶词》宋·范成大
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赏析: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神龛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奏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为天”,所以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首诗就详细的描写了祭灶神的食物的丰富以及“男儿酌献女儿避”等民间传统。
《小年》宋·文天祥
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
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
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
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
二十四日(宋·文天祥)
壮心负光岳,病质落幽燕。
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
岁时如有水,风俗不同天。
家庙荒苔滑,谁人烧纸钱。
赏析:这两首诗写在小年时,燕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是文天祥当时兵败被俘,英勇就义的地方。节日的百感交集、对家乡的思念、视死如归的决心,在这两首诗中一览无余。
《庚子送灶即事》鲁迅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关键词:古诗词,诗词赏析,实践,思考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教师应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及发展。语文素养的培养成为当今课改的教学方向。朱光潜先生曾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古诗词赏析能力的培养。诗歌注重形象思维,重在陶冶性情,熏陶感染,扩展想象,好的作品能引起大家共鸣,但是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的差别、历史环境的局限、学生阅读背景的欠缺、诗歌意象的丰富性、教师教学上的指引不足,农村初中学生阅读背景的欠缺,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水平较为低下,制约农村初中学生古诗词赏析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提高学生们的赏析能力呢?
一、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作者所处的时代的局势,当时的主流思想、价值观,作者的经历等,都会对他产生影响,随之会在其作品中反映出来。了解这些情况,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春望》通过扬州战前和战后的强烈对比,间接评价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伤害,反映了诗人厌战的思想。从此例可以看出,知人论世,联系现实,是理解思想内容的不二法门。
二、打破常规,学会鉴赏
1.赏“好词”
古诗词,语言精炼,字字珠玑。诗人注重锤字炼句。学生要欣赏诗歌语言的凝练美,就要把握关键字词,领会用字词的妙处,体会其准确、传神,揣摩其富有的韵味、意味。如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的“上”字使人仿佛感觉到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又如:常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再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这些字,在赏析时需要要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准确性和含义上的巨大包容性。一般赏“好词”时可以从词性、修辞等方面入手。
2.赏“佳句”
抓住关键句、重点句、中心句、对偶句等进行赏析,主要把握诗词的主旨,感受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时而尾联却一笔宕开写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不朽名句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结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本句中作者直抒胸臆,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为国家不惜慷慨赴死的民族英雄。又如杜甫的《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充分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毅力,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3.赏“思想感情”
古诗词以含蓄为贵,诗人直抒胸臆、情感外露的并不多见,往往融情于叙述、描写、议论之中。情感体味是学生“披文入情”的能力,即顺着文辞的通道进入并解析作者情感世界的能力。要读懂诗歌的思想感情,学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从题材看古诗,可分为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怀旧诗等很多类,各类诗歌感情的抒发也有规律可循。如《归园田居》是一首田园诗,田园诗往往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情,表达远离污浊官场的洁身自好情怀。照着这个思路理解《归园田居》,一般不差。又如《静夜思》是一首思乡诗,思乡诗一般表达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按照这个常识理解《静夜思》,大体可以。
其次是分析诗歌的意象。几千年古诗写作传统的沿承,使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已固定、明确,如杨柳、孤蓬、浮云用来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用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如《村晚》里出现了青草、池塘、远山、落日、牧童、短笛等意象,尤其牧童是“横坐”牛背,短笛是“无腔”“信口”吹,这些都描绘出乡村生活的悠然宁静,作者如此描绘乡村晚景,他的喜爱、欣赏之情自然是蕴藏其中的。这样的诗一般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再次是把握表露情感的词语。古诗词的标题、正文部分有时会有一些直接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如《春夜喜雨》中的“喜”,《书愤》中的“愤”,《示儿》中“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最喜小儿无赖”的“喜”等。又如《静夜思》中,也出现了很明确的表露心绪的词语“思”,另外“霜”“明月”等词也含蓄地透露了作者的情感。
赏析古诗词情感,为了表达精确,还可以积累一些专业性词语,如“离愁别绪、恬淡闲适、清高孤傲、孤寂惆怅、凄苦烦闷、伤感不平、苦闷无聊、乐观旷达、轻松愉悦、壮志未酬、忧国忧民、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在赏析古诗词情感时经常用到,有备无患。
4.赏“技巧风格”
表达技巧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主要应掌握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常见的抒情方式有借景借物抒情、寓情于景和托物言志。借景或借物抒情指诗人看到某种景象或客观事物时有所感触,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寓到此景此物中,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寓情于景指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通过对景物或场景的描写刻画,间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以上三种抒情方式属于间接抒情,此外还有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接抒发了诗人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爱国情怀。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则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表达比较含蓄。
此外,阅读古诗词还要掌握古诗词中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用典、烘托、虚实、象征、铺垫、比兴、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和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设问、反问、双关、对偶等。学生要能够准确地判断出诗歌中用了什么手法,并能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来体味古诗词的韵味和修辞美。
三、抓住节奏,感受韵感
诗而歌之,诗词都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平仄结构、顶针结构———无不使得诗词极富有节奏感、韵律美,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整首叙事长诗一气呵成,犹如琵琶演奏一般,韵律部分往往是由诗词中描写形象、抒发感情、体现着感情起伏变化的关键词语构成的。体会其节奏、韵律美,是深入体会诗篇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魅力的一个有效方法。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佚名《伯牙绝弦》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泛/汉江临眺》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佚名《上邪》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初至山中/入山寄城中故人》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西门》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佚名《荆轲歌/渡易水歌》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戴老师从题目入手, 先引着孩子们“读”, 用古诗平仄音调的规律诵读。当孩子们都读正确了, 戴老师说:“古诗还有另一种读法呢?”于是就“唱”了起来, 孩子们也跟着一起唱。最后, 老师还一边打手势, 一边吟唱, 孩子们也情不自禁地举起小手, 学着他的样子, 舞起来。整堂课就这样亦吟亦咏, 且歌且舞, 诗意盎然。孩子们在形式多样、流溢情趣的反复诵读中, 既读懂了诗句的意思, 又充分感受到了诗的意境, 获得了审美的喜悦。透过戴老师执教的《静夜思》, 笔者得以窥见吟诵的无穷魅力, 分享如下:
一、吟诵, 于平仄中悟诗情
“平声哀而安, 上声厉而举, 去声清而远, 入声直而促。”
戴老师按照平仄的规律来读诗——平长仄短, 告诉学生《静夜思》的“思”在这里解释为“心绪, 情思”。
顺着这份心情, 戴老师从题目入手, 教平仄, 悟情感。
先看题目, 仄声为主, 学生们体会到诗人此时情绪低落。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人的情感, 使学生对诗题、诗情有了较深刻的体会。最后让学生朗读题目, 因为有了“平长仄短, 平扬仄抑”的初步认识, 学生将题目读得意味深长。
释题之后, 戴老师依然是以平仄为切入点, 要求学生在默写诗文之后, 标出这首诗的平仄, 进而连线, 画出诗人的情感线。
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追寻着这条用平仄标记形成的情感线, 我们猛然发现:最动情之处, 最伤感之时, 偏偏都与那“月”有关。诗人起初的心情是高兴的, 然而一看到月光, 一想起自己远离故乡, 远离亲人, 心情即刻起了波澜;愈想愈冷, 乃至如霜;举头低头, 黯然神伤, 起伏跌宕;最后还是那轮明月, 温暖了孤寂而冷落的心。一切情皆因“月”而起, 看似简单的平仄标记中竟然饱含深意!这便是平仄的魅力、古诗的魅力, 更是戴老师的教学魅力。
在戴老师的指导下, 孩子们用声音读, 用情感读, 更用心来读, 读出了韵律, 读出了节奏, 读出了形象, 读出了情感, 读出了魅力。师生或摇头晃脑, 或手舞足蹈, 或悠闲自在, 或悲喜交集。学生俨然也成了诗人, 教师陶醉、学生陶醉, 自然而然地就进入到古诗意境之中。
二、吟诵, 于想象中品意境
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 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 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 才能让干瘪的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教学中, 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者的生活、作者的世界。戴老师恰好巧妙地做到了这一点:
师:思故乡啊思故乡, 李白会思念故乡的什么?
生:会思念家乡的亲人和朋友们。
生:思念美好时光。
师:是啊, 思念美好的时光, 或许就是这几个小孩, 也是在这样一个静静的夜晚, 仰望着天空看月亮……
戴老师围绕“月亮”和“故乡”, 引领学生在吟咏中放飞想象, 感悟李白绵长的思乡之情, 体会他那颗孤独寂寞的心。学生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 展开想象, 通过形象再现, 让自己走进李白无忧无虑的童年。随后戴老师话锋一转:
师:其实20多年后, 在这样一个静静的夜晚, 李白看到的还是那一轮明月, 可是他的心情还像儿时一样欢快吗?这时候是怎样的心情?
生:悲伤、低落。
……
师:李白真的能看到故乡吗?他唯一能看见的是什么?
生:月亮。
两次想象使学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时过境迁, 漂泊在外的李白历尽沧桑, 壮志未酬, 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进而沉浸于氤氲的情景之中。这情意, 是乡情, 是亲情, 更是诗情!
三、吟诵, 于无形中会诗意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都知道:诗是不可解的。诗不能诉诸理性, 诗只存在于直观、直感和直觉中, 对于诗的了悟是当下的、瞬间的, 也就是所谓的“意会”。“意会”是一种比“言传”更本质、更真实的生命方式。但是, 诗的学习, 尤其是古诗的学习, 我们不能不考虑学生的言语解读习惯和言语思维方式, 不能不尊重学生的生活积累、人生积淀和文化底蕴。更何况, 课堂上面对的只是一群三年级的孩子。我想, 戴老师一定意识到这一点, 于是, 他是这么处理的:
师:这根心情线看到了么?你能读出它的起起落落吗?
(生跟着老师读)
师:还有一种读法和刚才不一样, 聪明的你一定要用耳朵听, 用眼睛看, 甚至用心去感受。这一回跟刚才又有什么不一样, 请听 (老师吟诵) 。
生:老师是用唱歌的方法把这首诗唱了下来。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还有别的感受吗?
生:老师把这首诗的意思都唱出来了。
……
师: (古人念诗) 当把诗念得很熟练, 以至于了解了诗的意思, 体会了诗的情感, 与诗人产生共鸣的时候, 情感就表达出来了。想不想试一试? (师生一同吟诵)
课堂上戴老师没有“教诗”, 没有那种“庖丁解牛”式逐词逐句、支离破碎的解释和分析, 他选择了诵读, 不管学生懂与不懂, 让学生先读了再说。让《静夜思》在诵读中流淌,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读正确、读流利”的问题, 而是对诗作为一种“完形”存在的尊重和理解, 让“诗”凭着自己的言语存在说话, 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她的诗意。在学生通过诵读沉入诗境后, 戴老师适时地引入李白的另一首诗《古朗月行》中的相关诗句, 不同的心境让同一轮明月蒙上了不同的光晕。而此刻, 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 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 也拨动着师生们的心弦。在诵读中, 师生一起举头仰望, 一起低头沉思, 俯仰之间, 神驰万里, 将诗人对故乡的无尽思念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重视诵读, 读出诗意
赏析古诗词, 诵读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效的方法。朗读容易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提高学习兴趣。通常所说的“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等, 都是强调诗歌教学中朗读教学的重要作用。通过朗读来进行诗词教学, 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让学生边听边读、边学边思考, 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有效的训练, 还能营造学习气氛, 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的佳境。常见的朗读方式有: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等。
二、注重积累, 读透作品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诗词作品, 这些诗词是进行新的诗词赏析的基础。原有的归纳积累的知识是打开新的赏析大门的钥匙。因此, 小学生一定要注重平时知识的归纳和积累。
1. 要积累一些背景知识
诗词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它必然渗透着个体的鲜明的感情倾向和价值取向, 必然带有时代的痕迹或烙印。要想准确地理解一首诗词, 就要把它放置还原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 放置还原到作者创作的彼时彼境中去。
2. 要积累一些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
古代诗人常将自己的情感隐含在诗词意象之中, 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才能领会意象组成的意境以及意象透射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思想倾向, 才能对诗词有全面和深入的把握。
3. 要积累一些常见的典故
利用典故于自己的诗词之中, 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方法, 如果在这方面积累少了, 理解诗词, 不但会费解, 而且有时会闹笑话。诗词中理解典故需要把握两点, 一是典故本身的内容, 二是作者用典的意图。例如,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5个典故 (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 , 这些典故的运用, 借用历史事实很好地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4. 要积累各类诗词的赏析方法和技巧
了解诗词的结构和艺术手法, 面对新的诗词会有切入的角度。
5. 要积累名言佳句
古诗词是语言中的精华, 言语简单却形象生动, 往往都是言简意赅、一字千金的, 寥寥几字却能让人心灵震撼, 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积累诗歌名句, 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赏析能力, 而且在赏析诗词的过程中陶冶情操。
三、留心标题, 领悟情感
标题或是诗歌的灵魂, 或是诗歌的线索, 它暗示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体现诗人的匠心。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从标题的“送”字可看出是送别诗。送别诗往往写的是诗人送别时所见所想所感, 表达作者依依不舍之情, 或抒发送友人时的离愁别绪。
四、把握意象, 悟出诗情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 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 意境是诗的画面, 诗情是诗的内涵。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 咏物所言之“志”, 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 就是“意象”。赏析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 再由意境感悟诗情。
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所写的景与物, 但这些意象又不再是单纯的景和物了, 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情感, 使这些物象附着上某些特点, 这些独特的物象实际上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如李贺的《马诗》中,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这两句诗, 作者所写的意象是“大漠沙”“雪”和“燕山月”“钩”, 它们体现出了边关的荒凉和空旷的意境, 表达出了作者对边关战士一身浩气的寄托。又如, 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这两句诗的“舟”和“江雪”也有“孤”和“寒”的特点, 作者孤独的心情从这些物象很容易体会到。
有时从景物的色彩也可看出作者的情感基调。暧色调自然是积极的、欢快的、昂扬的感情基调, 而冷色调则就是一种悲苦的、孤寂的、冷清的基调。如王维《田园乐》中“桃红”“柳绿”这些暖色调, 就暗含作者愉快的心情。因此, 把握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特点, 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情感了。
五、寻找诗眼, 理解意蕴
春天来了,小院里那花、那草、那树。
那花儿多姿多样的,漂亮极了。有的已竞相开放,摇曳多姿,花瓣上还带着晶莹剔透的露珠,它们用露珠呵护着自己的.脸蛋;有的含苞欲放,看它们的样子好像很着急,它们也希望能早点绽放,好与绽放的花瓣媲美;还有的花瓣已经枯萎,在春风的吹拂下,纷纷下落,如同仙女散花。啊!好一派迷人的景色。
那草儿已从地里悄悄钻出,它们像刚睡醒的娃娃。地面上到处是绿油油的,它们虽然没有花儿一样艳丽,但是它们的生命力比花儿强多了。花儿只能绽放几天,就会枯萎,而小草却有顽强的生命长时间保持苍翠。
那树枝上也长出翠绿的、鲜嫩的新叶。在春雨的滋润下,叶子渐渐变绿了;在太阳的照耀下,叶子渐渐变大了;有些桃树、梨树上已绽放出花瓣。远远看去,那绿色的树叶夹着粉红色的桃花和白色的梨花,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的画面。
唐代:徐凝
花时闷见联绵雨,云入人家水毁堤。
昨日春风源上路,可怜红锦枉抛泥。
春雨
唐代:齐己
欲布如膏势,先闻动地雷。云龙相得起,风电一时来。
霢霂农桑野,冥濛杨柳台。何人待晴暖,庭有牡丹开。
春雨
唐代:窦群
昨日偷闲看花了,今朝多雨奈人何。
人间尽似逢花雨,莫爱芳菲湿绮罗。
春雨二首
唐代:李建勋
春霖未免妨游赏,唯到诗家自有情。花径不通新草合,
兰舟初动曲池平。净缘高树莓苔色,饥集虚廊燕雀声。
闲忆昔年为客处,闷留山馆阻行行。
萧萧春雨密还疏,景象三时固不如,寒入远林莺翅重,
暖抽新麦土膏虚。细蒙台榭微兼日,潜涨涟漪欲动鱼。
唯称乖慵多睡者,掩门中酒览闲书。
好事近·春雨细如尘
宋代:朱敦儒
春雨细如尘,楼外柳丝黄湿。风约绣帘斜去,透窗纱寒碧。
美人慵翦上元灯,弹泪倚瑶瑟。却上紫姑香火,问辽东消息。
春雨
唐代:唐彦谦
绮陌夜来雨,春楼寒望迷。远容迎燕戏,乱响隔莺啼。
有恨开兰室,无言对李蹊。花欹浑拂槛,柳重欲垂堤。
灯檠昏鱼目,薰炉咽麝脐。别轻天北鹤,梦怯汝南鸡。
入户侵罗幌,捎檐润绣题。新丰树已失,长信草初齐。
乱蝶寒犹舞,惊乌暝不栖。庾郎盘马地,却怕有春泥。
菩萨蛮(春雨)
宋代:萧汉杰
春愁一段来无影。著人似醉昏难醒。烟雨湿阑干。杏花惊蛰寒。唾壶敲欲破。绝叫凭谁和。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
长安春雨
唐代:罗邺
兼风飒飒洒皇州,能滞轻寒阻胜游。
半夜五侯池馆里,美人惊起为花愁。
春雨早雷
唐代:张说
东北春风至,飘飘带雨来。拂黄先变柳,点素早惊梅。
树蔼悬书阁,烟含作赋台。河鱼未上冻,江蛰已闻雷。
美人宵梦著,金屏曙不开。无缘一启齿,空酌万年杯。
春雨不闻百舌
唐代:顾况
看齐
看齐转头象闪电,
排面左右成一线;
不齐碎步快调整,
队列作风要体现。
报数
向左转头快报数,
声音宏亮要短促;
最后一名不转头,
后列排尾报“缺”数。
集合
集合动作静、快、齐,
依次站进队伍里;
自行看齐要对正,
严肃紧张守纪律。
解散
解散口令一下,
队伍就象爆炸;
迅速离开原地,
大家意气风发。
立正
脚跟靠拢膝内压,
挺颈收颌眼睁大。
挺胸收腹再收臂,
精神振奋看眼神。
稍息
听到口令快出脚,
三分之二距离好;
记住出脚莫搓脚,
上体立正姿态好。
停止间转法
转动速度是一秒,
旋转足跟猛靠脚;
两眼横切水平线,
重心稳固姿态好。
齐步
脚跟先着地,
脚腕稍用力;
膝盖向后压,
体重向前移;
两臂自然摆,
协调成一体。
正步
脚踢一阵风,
脚掌与地平;
落地适用力,
后脚照此行;
上体微前倾,
手指轻握拢;
摆臂肘部弯,
小臂成水平;
腕高看衣扣,
离体一拳头;
后摆量三拳,
把好距速行。
跑步
预令握拳提腰际,
上体前倾推弯曲;
动令下达速跃出,
前掌着地莫忘记。
紧急集合
听到信号速起床,
不准开灯快着装;
武器装备都带齐,
快到指定集合场;
动作迅速又静肃,
完整确实敌情强。
着装
睡前服装要放好,
起床着装容易找;
帽衣裤袜再穿鞋,
装具顺序配戴好。
打背包
先叠被子后拿带,
横三压二捆背带;
背包上端雨大衣
两侧方可捆米袋;
鞋子横插被中央,
锹镐竖插头朝上。
野训
传令
从前向后
前者把头回,
后者快步跟;
声音小而轻,
边走边传令。
从后向前
快步跟前兵,
二人并肩行;
边走边传令,
口令要传清。
问答口令
口令内容要记清,
问答词句要讲清;
问者因地先隐蔽,
注意来把对方盯;
进到适当距离上,
令其站住问口令;
声音大小要适宜,
只限对方能听清;
对方口令答不出,
令其举手后查明。
训练“十子”歌
身体上挺顶帽子,
练军姿挺胸脯子,
量步幅用尺子,
练摆臂拉绳子,
腰不当家别棍子,
踢腿慢绑沙袋子,
脚腕无力踢石子,
脚尖上跷绷脚脖子
头型不正别针子,
纠正军容照镜子。
简易信号
(一)
电筒照, 口技叫,
扔石头, 作记号,
拍枪托, 敲铁锹,
吹喇叭, 鸣枪报。
(二)
背向敌方电筒照,
根据季节口技叫;
距敌近时拍枪托,
距敌远了敲铁锹;
敌前潜伏扔石头,
行军途中作记号;
攻击开始吹军号,
紧急情况鸣枪报;
只要信号规定好,
组织指挥最可靠。
防脚泡歌两首
(一)
徒步行军前, 首先准备好;
穿上旧鞋袜, 大小要合脚;
鞋垫要平整, 鞋底抹肥皂;
行军速度匀, 始行最重要;
掉队大步跟, 千万不可跑;
休息倒泥沙, 揉搓腿和脚;
发现快起泡, 贴上橡皮膏;
亦可用盐搓, 每晚勤烫脚;
如果已打泡, 切忌胡乱挑;
消毒穿马尾, 或用火针烧;
不可涂煤油, 三天即可消;
走路不可痛, 千里行军好。
(二)
要想行军不打泡,
平时锻炼很重要;
鞋袜要穿半新旧,
鞋子最好大一号;
袜子内面涂肥皂,
补钉太多可换掉,
步伐均匀脚放平,
一旦有沙及时倒;
公路行军走两旁,
走了一阵要对调;
小路行军走中间,
走软避尖不走凹;
途中休息晾晾脚,
晚上睡觉脚抬高;
烫脚穿泡要及时,
否则水泡加血泡。
感冒
平时军体要锻炼,
抵抗力强不感冒;
常做鼻部按摩操,
不怕冷气防感冒;
洗脸经常用冷水,
适应环境不感冒;
常用盐水漱漱口,
口腔清洁防感冒。
防寒
(一)
迟穿棉, 逐渐添}
室内减, 室外穿。
(二)
下哨喝碗姜辣汤,
开胃生暖防冻伤。
(三)
乘车机动背风靠.
戴好护鼻和口置;
带队干部勤检查,
互相督促防睡觉。
行军
山地行军
上山要放慢,
步伐要均匀;
上身需前倾,
脚步要平稳;
下山勿跑跳,
脚下要踩准;
脚尖先着地,
脚跟再踩稳;
腰部稍挺直,
侧身来行进。
山地雨天行军
上山身前倾,
脚步要加重,
前掌多用力,
稳步向前行。
下山身子稍后仰,
尽量走在草丛上。
加快速度走碎步,
重心落在脚后掌。
丛林地行军
扎紧袖口和裤腿,
戴好手套鞋穿紧,
行进速度不宜快,
脚下看准手把稳;
间隔距离不宜近,
前边走过莫紧跟;
前后左右照应到,
树枝弹回打伤人。
雪山行军
气候多变化, 下午风更大;
欲过雪山时, 午前要翻跨;
雪山若无路, 要走阳坡处#
当心入雪窝, 滑冻皆防护}
休息应避风, 选择向阳处;
谨防身受凉, 切莫脱衣服。
包扎
包扎要轻巧。
伤口要全包,
打结避伤口,
包扎要牢靠,
松紧适宜好。
指压止血
熟悉血行线
牢记压迫点
手压近心处
压力向骨面
迅速把它摸
千万莫迟延。
止血带止血
止血皮带左手拿,
后头五寸要留下,
右手拉紧环体扎,
皮带前头交左手,
中食二指中间夹,
顺着肢体向下拉,
前面头环中央插,
保证整体不松垮。
架枪
班长跪姿枪支地,
队员依次枪靠齐,
角度把握要适当,
交叉放好要牢固,
班副最后齐努力。
找水
两山夹一嘴,
中间必有水;
山象螺盘旋,
山脚能挖泉。
节约
干渴时, 不暴饮,
呷水解渴少量饮;
半小时, 呷一口,
一壶一日水足够;
不吃甜, 不喝酒,
避免口渴和脱水;
吸烟者, 不克制,
燥干口腔和嗓子;
一盆水, 多功效,
脸身鞋袜衣和脚;
灌木丛, 居民地,
低洼潮湿利作息;
供水时, 按标准,
锻炼适应求生存;
防疲倦, 抗酷暑,
补充盐脂要适度。
休息
秋季搞训练,
容易患感冒;
途中小休息,
地点选择好;
避风又向阳,
不可脱衣帽;
执勤和“解手”
穿衣戴好帽;
夜间走与训,
辣汤要供到;
避免迎风吹,
“三扣”要穿好。
拉练
生存能力
着重训练
适应炎热,
学会伪装,
突出“三防” (防中暑、防感冒、防蛇咬虫叮) ,
做到“三有” (袋中有药、水中有盐、包中有布) ,
建立“三组” (体力互助组、宣传鼓动组、安全监督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