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林清玄散文集》有感(精选11篇)

《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篇1

有些东西使你不得不静下心来,慢慢品味。

——题记

经一个同学推荐,寒假在家里翻了翻林清玄的散文集,却在不经意间就喜欢上了他的文章,喜欢上了他的文字,更喜欢上了他那种清静的生活......林清玄的散文里总有一股清新的气息,许是有流水的声音,许是洒进了阳光的温暖,又许是有风吹过的清凉。总之,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静,在冬日人烟稀少的书店,当你坐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已有弹奏琴弦飘出的琴音安抚了你浮躁的心。它让你不知不觉地静下心,不知不觉地专注于这字里行间的温柔。这便是一本书的魅力所在。林先生的散文,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冲上一杯淡淡的金银花,独坐在发出温和的光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每当自己心情烦乱的时候,总是想想林先生说的话,安抚我的心灵,让我一次次回归平静。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他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我那原本浮躁不安的心会旋即安定下来,解开心锁,放下心中的负担。“弱智的孩子在母亲的眼中是那么天真、无邪,那么值得爱怜,我们自己对待正常健康的孩子则是那么严苛,充满了

条件,无法全心地爱怜。”这是作者在第一篇《浴着光辉的母亲》中所写到的,里面讲述的是一个母亲带着弱智的孩子坐公交车。在车上,母亲不断的安慰儿子不要怕,因为他第一次坐公交车。仅仅是如此,或者说不仅仅是如此,一车的人都用崇敬的眼神看着母亲,仿佛看见了母爱的光辉。而林清玄自然不止在这里赞美了母爱,而是思想抑或感叹现在的人什么时候能用这种眼光看自己的母亲。是啊,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最多的母爱不是来至自己的母亲吗,站在这长长的母爱河中,日夜沐浴在这光辉的母爱河中,何时我们弯下腰,看看底下那一泓给予自己的清水。接下来是关乎我们的,就是对待我们,这些正常的孩子,父母亲们的眼光却是那么苛刻,充满条件,无法全心的爱怜。我也深有感触,现在的孩子似乎都觉得爷爷奶奶比爸爸妈妈好,包括从前我,因为爷爷奶奶的爱和眼光总是如此慈祥,充满着全心的爱怜。还记得小的时候,妈妈的脾气不太好,每当妈妈罚我打我的时候,奶奶总是会拦着妈妈,有时还会打到奶奶,就奶奶那身子骨,可想而知有多痛。有一天晚上,我惹奶奶生气啦,她说她很快会死去的,那晚我躲在被子里哭啦,可是我忍住没有出声,因为奶奶就睡在我身旁。现在,我也只能说爸爸妈妈不比爷爷奶奶差,仅因为知道他们是爱我们的,知道他们这么做那么做都是为了我们。他们的眼神、行为蒙蔽了我们的感受,甚至让我们感到疑惑。作者在最后“叹”道:“但愿,我们看自己孩子的眼神也可以像那位母亲一样,完全无私、溶入,有一种庄严之美,充满爱的光辉。”

他说:“把全身心倾注于迎面而来的每一刻,终有一天会发现,不只春风会吹抚树叶,一片树叶也会摇动春风,带来全部的出天,春风与树叶是同时存在的。”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了,记得在我犹豫是否坚持的时候,是林先生的这句话,让我又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一次又一次地坚持了下来。是的,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许多挫折,许多挑战,不管你有没有准备好,不论你是不是愿意,我们总是起步在旅途中,消失在旅途中,人生是一个漫漫的旅行,没有终站,只是走到了偶然的地方,力尽而止。很多时候,我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也会关闭心中那扇窗,彼时,就算沐浴在阳光下,也会无法走出心灵的阴暗,但只要我们相信光明的所在,光明不仅在于阳光,更在于人心,一个人内心有了光亮,他的心中便会充满对世界的热爱,他会去用一颗包容的心原谅别人,宽恕自己,即使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也会一样坚强、热切,对生命坚信。千山越过水不浊,万花落尽春不尽。

他说:“生命是在水上写字,第二笔还未落下,第一笔已流到远方。”时光如潺潺流水,抓不住的它一点点地在流逝,生命一点点地在逝去,再长也不过数十年,人生有多少个十年能让我们挥霍呢?珍惜吧!大学,就这么过了一个学期,我又做了什么呢?当初的理想呢,我与它的距离又变小么?

《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篇2

散文创作是一种最自由的文学形式, 在题材选择上正如作家周立波所说:“举凡国际国内的大事, 社会家庭的细故, 掀天之浪, 一物之微, 自己的一段经历, 一丝感触, 一撮悲欢, 一星冥想, 往日的凄惶, 今朝的欢快, 都可以移于纸上, 贡献读者。”题材选择广阔多种, 均能从平凡的事物中挖掘深意, 这是林清玄、毕淑敏散文创作的共同之处。但是, 他们散文创作题材在主要类型上还是有较大的分别。

记叙日常生活题材在林清玄散文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数量。中间多记叙生活中自己与朋友亲人的一些小事。如《分到最宝贵的妈妈》讲述朋友因为分家没有得到任何财产, 却被兄弟把母亲分过来并为这样的兄弟情谊感到伤心, 作者从母亲是最珍贵的角度劝说, 使朋友由伤感转向开心这样一件小事。

毕淑敏的散文, 与林清玄的叙写人情不同, 她从城市经济生活的角度切入, 用细腻锐利的眼光去观照现实生活, 现实性更强。《特区女牙人》表现了一位相貌平平的女商人在风险、机遇、诱惑并存的特区里充分施展才能并取得斐然成就。作者意味深长地向世人宣示:即使是在当今滚滚的商品大潮中, 并非所有的女性都会被污染, 靠才能而昂首挺胸地行走在城市之中而容貌并不出众的优秀女性比比皆是, 她们属于真正意义上成功的女性。

毕淑敏与林清玄的散文都离不开对人的关注。

林清玄以反思现实弊端为主题的散文数量不少。他深切关注诸如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性情浮躁、环境污染等现代生活的弊端, 对此充满了忧虑和宽容。在《黄昏菩提》中他提到 “城市某些令人忧心的品质”, “这种品质使我们在吵闹的车流里, 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寂寞;在奔逐的人群与闪亮的霓虹灯里, 我们更深地体会了孤独;在美丽的玻璃帷幕明亮的反光中, 看清了这个大城市冷漠的质地。”他在作品中提到亲眼看见的车祸、争吵和混乱的景象, 对生活在都市的人们的“惊疑、焦虑、匆忙、混乱”以及“无知”充满感慨, 在结尾处却又从辩证的角度看待这些都市现代生活的弊端, 并以这些弊端作参照, 促使自己不断进行完善, 因此“感恩这人世的缺憾, 使我们警醒不至于堕落。感恩这都市的污染, 使我们有追求明净的智慧。”

文学艺术是作家与读者的一种心灵对话。与林清玄散文的自警不同, 毕淑敏散文更多地透析别人的心理疾病, 关注他人的心理健康。毕淑敏在散文中常常设身处地和另一个生命进行沟通, 运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和知识去疗治人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优点零》深入阐述了许多孩子对自己错误认识会带来的危害:“看不到自己优点的人, 必也看不到他人的优点。他们的谦恭, 可能是高度自卑下的懦弱。他们的服从, 可能掩饰这妒忌和反叛……”毕淑敏之所以在散文中深切关注人类心理健康, 是源于她那颗清澈如水的医心:“我们要关怀自己的心理健康, 保护它, 医治它, 强壮它, 而不是压迫它, 掩盖它, 蒙蔽它。只有正视伤痛, 我们的心, 才会清醒有力地搏动”。和毕淑敏相比, 林清玄的散文对人心灵的关注用笔较少, 一般只在文末提及, 引起读者思考, 没有毕淑敏表现得那么深刻和专业。

在结构上, 林清玄的小篇幅散文大多采取“叙写事物+感悟”式结构, 我们可以称为“两段式”。体现林清玄的此类结构的作品很多。如《下满的围棋》前面七段写两位下围棋的老人与围观者对下棋速度讨论的小片段, 在第八段即文末借第二位下棋老人的话引出作者的感悟:“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 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 也不要匆忙的走人生之路。”《放生的麻雀》后半部分由朋友的话“有些麻雀关在笼子里, 早就忘记了怎么飞翔;有些是失去想飞的心”推及到人, 道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 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 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引人深思。两篇散文的结尾部分与开头部分照应自然, 水到渠成, 凸显了主旨。

毕淑敏虽然也有《心境防割》等少量“两段式”结构的散文作品, 但其散文大多是以一个话题为切入点, 围绕话题组织材料, 或并列或递进, 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 得出感悟和启示。这种结构可称为“串珠式”, 较林清玄散文作品的结构复杂。以《提醒幸福》为例, 毕淑敏围绕“提醒幸福”这个主题, 由“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切入, 说出了人们长期以来只提醒、警觉灾祸的习惯, 却在大多数时候忽视幸福, 呼吁大家“请从此注意幸福”, 进而对一些人“幸福需要提醒吗?”“幸福不提醒也跑不了”的思想根源进行剖析, 再罗列出幸福的种种特征:“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 “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 常常在黯淡中降临”, “幸福有时会很短暂”……唤醒人们要提高对幸福的敏感:“当它 (幸福) 到来的时候, 激情享受每一分钟”;经常记住幸福, “那我们岂不是拥有了更多的幸福!”结尾处对全文进行了点睛式的概括:“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 就像在寒冷的日子里经常看看太阳, 心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

在表现方法上, 林清玄作品多采取叙述、描写, 写景、抒情等, 惯用联想和象征手法表达内心的感受。毕淑敏散文作品在采用叙述、描写的同时, 还较多地穿插议论, 修辞方式上更多使用比喻和比拟等表现自己的观点。

林清玄散文多在联想、象征中抒发情感和表现哲理, 于细微、平凡之处有所发现。如《猫空半日》结尾处写道:“有时候, 我们喝一壶茶, 直到某种联想, 某种韵律, 是从生活的温暖与真实冲泡出来, 那么不仅是茶, 连人情世界都是蜜绿澄清、香醇甘饴独特的韵味了。”

毕淑敏的散文则经常用生动浅显的比喻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她告诫人们外表的“化妆同人类的自信与果敢实在是不相干的东西, 犹如大厦需要钢筋铁骨来支撑, 而决非几根儿华而不实的竹竿”, 提醒人们不要忽略对内心的磨炼:“磨砺内心比油饰外表要难得多, 犹如水晶与玻璃的区别” (《素面朝天》) 。而在《寻觅优秀的女人》中则写道:“智慧是女人纤纤素手中的利斧, 可斩征途的荆棘, 可斫身边的赘物。面对波光诡谲的海洋, 智慧是女人永不凋谢的白帆”。通过利斧, 荆棘、赘物;海洋, 白帆等两组关系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智慧对于女人的重要性。她深入观察到了男人和女人不同的内心世界:“男人的内心像一颗核桃, 外表是那样坚硬, 一旦砸烂了壳, 里面有纵横曲折的闪回, 细腻得超乎想象!女人的内心像一颗话梅, 细细地品, 有那么复杂的滋味。咬开核, 里面藏着一个五味俱全的苦仁”。

林清玄和毕淑敏两人的散文虽然有共同点, 但还是有较大差异, 究其原因, 除了性别因素和地域因素的不同外, 两人生活经历、职业习惯和知识构成的不同也是重要的方面。

从生活经历和职业习惯来看, 林清玄15岁前一直生活在家乡, 熟悉乡村生活, 并在童年的记忆中深深印上了烙印, 因此有许多作品的题材反映乡村生活。15岁后, 林清玄去了台南求学, 之后当了记者, 居住在城市里, 对工业化现代都市生活的弊端愈加了解, 由此更加怀念田园式的乡村平淡质朴的生活, 导致了他的散文较多地表现了对现实都市人都市生活弊端的反思。毕淑敏的生活经历则更为多彩:她从16岁开始离开北京到西藏当兵, 经过藏北高原风雨的十几年历练后, 转业回到北京一家卫生所当内科主治医师, 后来又弃医从文, 走上专业创作之路, 读完心理学博士课程后又当过心理咨询师。多彩的生活经历为毕淑敏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 因此她的散文题材牵涉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所表达的种种主题思想源自许多活生生的材料的启迪。

从思想知识构成来看, 林清玄在中年转入对佛理和禅性的研究, 成为一个居士, 反映到他散文上表现为时常在文末发表自己的感悟,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散文“两段式”结构的形成。毕淑敏作为一个医生, 并且学习了心理学博士课程, 因此在题材上有专门对人们心理分析的作品。多年从事医疗工作, 毕淑敏养成了严谨缜密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在她的作品上, 表现出普遍较为理性, 富有论说色彩的特点, 材料的组织也严密细致,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串珠式”散文结构的形成。

摘要:林清玄所写散文写出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真切体悟, 不经意间使得读者的心灵在平凡人平凡事中受到触动。毕淑敏散文更关注人心灵的东西, 对人生的感悟和人生哲理常发人之所未发, 给人以生活的启示。两人的散文作品具有共性, 又在题材、主题、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有明显的不同。

关键词:林清玄,毕淑敏,散文,比较

参考文献

[1]林清玄.林清玄散文[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

[2]毕淑敏.性别按钮——毕淑敏散文精粹96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傅德岷.散文艺术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6.

[4]陈潇.毕淑敏的三个人生角色[J].中国女性, 2003 (4) .

林清玄散文浅析 篇3

关键词:林清玄  语言  散文

林清玄是台湾的一位高产作家,他的成就以散文为主。其散文常常从平凡的小故事中幻化出玄妙的哲理,他用一颗菩提之心关注现世人生,悲悯情怀是林清玄的情感内核,也是其散文的精神特质。同时他的散文有着质朴、清新、真纯的特点,以及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清新优美,富有禅理。

一、深刻的思想内容

(一)浓厚的佛教意识

林清玄散文的内容首先是对此岸世界的关注,由此上升到对彼岸世界的向往,沟通这两重世界的精神桥梁则为佛教的道德情怀和审美体悟。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理性把握是以佛学为依托的,浓厚的佛学色彩无疑是他散文中最具个性的地方。“林清玄的散文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清而不玄,在清清朗朗的文字下往往藏的是玄远的佛心禅意。”[1](P89)他皈依佛教,但并非远离尘世,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感悟生命。“林清玄在博大精深、烟波浩瀚的佛教艺术和佛家哲学的海洋里潜泳泅渡,将之化为气息,化为血脉。”[2](P2)他的散文中含有佛理,佛理通过散文来体现,这样更好地表现出了林清玄慈悲、仁爱的精神。

由于受到佛教精神的影响,佛学的慈悲仁爱、普渡众生的道德关怀主宰了林清玄的价值取向,使得他的散文有着强烈的平民情怀和平等意识。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宗教情怀的道德关爱,林清玄散文更为关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破产的农民、退伍的士兵、忙碌的小职员、谋生的商贩,甚至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妓女、流浪者,等等,都成为作者笔下鲜明的主角。在《四随》中作者写道:“在通化街入夜以后,常常有一位乞者,从阴暗的街巷中冒出来。乞者的双腿齐根二断,他用厚厚包着棉布的手掌走路。用断腿处点地,挫了一下,双手再往前撑。”[3](P221)作者以细致而真实的笔触勾画出了乞者的生命际遇,将乞者的一举一动描写得非常详细。最后通过自己对乞者的布施,使得自己与乞者的心灵在那一瞬间得到了相通:乞者感到了快乐,“我”也感到了快乐,“因众生而喜”。这就将作品的主题上升到了佛教普渡众生的博爱情怀。

如果说林清玄的宽厚仁爱之心主要表现在对弱小者的关怀上,那么“忍让”的精神,则在他自己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反映出一种感恩和知足,随遇而安,超尘脱俗的气质。其实,这已经开始和佛家所谓的超脱境界不谋而合。”[4](P120)在灾难的面前,他不怨天尤人,更不猛烈抨击,而是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并将其化解。在一篇散文中,他提到了自己因为失恋,痛苦得甚至头发都掉光了,当时感觉自己就像一只丑陋的癞蛤蟆。最终林清玄还是通过自我调节,战胜了人生中的这次磨难,并从这次失败的爱情经历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面对自身的“丑陋”和内心伤痛的双重打击,林清玄并没有放弃继续活下去的勇气,而是以佛法来抚慰自己受伤的心,不责怪别人,也不痛恨上天的不公,而是坦然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不幸。

(二)深刻的人生哲理

“每读林清玄的散文,总会被他的文字感动,他的作品总会在不经意间温暖迟睡者的心灵。林清玄的散文向来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漏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专注。”[5](P107)的确,他的文字优雅、恬静,哀而不伤,却能道出深刻的人生哲理,给读者以力量。

20世纪80年代正是台湾经济复苏的时期,处于经济体制、社会体制转型时期的都市人,在获得丰厚的物质财富的同时,痛感精神财富的贫乏,于是他们追求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理想,力图在嘈杂、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宁静。林清玄散文的智慧性体现在他挖掘出了这样的心态,通过对生活中所见所闻的描述及偶然的顿悟满足了现代人精神的渴求。他将沉静的智慧融合在散文里,将人生的思考、智慧的哲理像一支支镇静剂般注射进一颗颗躁动的心灵。例如《蜡烛的心》中有这么一段对话:

“这蜡烛还有油,怎么就熄掉了?”孩子说。

“蜡烛的心烧完了,当然就熄了。”爸爸说。

“没有心的蜡烛不会烧,没有心的人呢?”孩子说。

“没有心的人和没有心的蜡烛一样,不能照亮别人。”爸爸说。

没有心的蜡烛,虽然有油,还是一样会熄灭,不会有光明。从而由物及人,没有心的人和没有心的蜡烛一样,是不能够照亮别人的。这短短的几句话,寥寥数语,却带给读者沉静的思考和深刻的智慧,浅显易懂,却又意味深长。林清玄的散文总会有意无意地给读者以智慧的启迪,使读者有所思有所悟,犹如有心的蜡烛一样,将读者的心田照亮。

(三)浓郁的乡土情结

林清玄的文章贴近生活,有很浓郁的乡土气息。他出生于高雄一个农民家庭,勤劳、朴实的父亲深深地影响了林清玄,给了他诚恳憨厚的气质和虚怀若谷的胸襟。恬静而与世无争的乡村生活,培养了他与大自然难以割舍的情感,通过林清玄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善于从一些看似平静安宁的生活中领悟出哲理。他散文作品中展示的是一幅幅富有情趣的自然风光图与民俗画,这些都源于真实的生活。

在《拾穗》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稻田中收割的时候,大人们一行行地割稻子,我们做小孩子的跟在后面,把那些残存的掉落的稻子一穗穗捡拾起来,一天下来,可以捡到一大把。”作者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祥和、安宁的乡间生活,没有嘈杂声,没有浮躁气,这就将读者带入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清净世界。读林清玄笔下的文字,恍如回到唐诗中描绘的自然优美的田园风光,还有作者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与热爱,和着淳朴的乡土气息,都在悄无声息地浸润着读者的心灵。

二、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一)自然亲切

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林清玄散文的语言特点是再好不过了。他的散文没有刻意去运用艺术手法,而是以通俗易懂的口头化语言进行描述,读起来自然流畅,这也是他的散文吸引读者的魅力所在。

不加雕饰、平实朴素是他散文最基本的特色,这样的语言风格与作者纯朴的人生观有很大的关系。在《有生命力的所在》中有这么一段话:“我带朋友到忠孝东路去逛地摊,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形成一个市集,从延吉街开始一直排到复兴南路,全部都是铺在地上的地摊。”从“市集”到“地摊”,作者运用朴实的语言,直奔主题,看似在记流水账,但又水到渠成,在平实的叙述中表现了文章浓厚的生活气息。

林清玄的语言在平实朴素的基础上,表达出来的是一种亲切感,这种亲切感主要体现在散文内容和人物的选择方面。如《四随》中有言:“卖玉兰花的人里,有两位中年妇女,一胖一瘦;有一位消瘦肤黑的男子,怀中抱着幼儿;有两个小孩,一个十岁,一个八岁;偶尔,会有一位背有点弯的老先生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也加入贩卖的阵容。”卖花的人、小孩、背有点弯的老先生以及老妇人,这些人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或是自己的朋友,或是自己的长辈。林清玄将这些人用日常生活这条线串联起来,像是和大家在拉家常一样,没有了距离感、陌生感,没有多余的修饰,却能让读者感受到美。

(二)准确生动

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经教育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6](P23)林清玄先生正是这样做的,他对于词汇的选择是斟酌再三的,表现出了深厚的语言功底。

他散文的语言虽以清丽为主,但有些地方的比喻也是相当精妙的,可谓是从人所寡言之处言之,形象生动而又不失真。写弥漫的雾:“雾掠过果树,像一条广大的河流般。”写漫山的红叶:“红色的山上,枫叶在每一处转弯的地方如猛扑过来的湖水,一波又一波连绵不断。”写阳光的灿烂:“阳光的金粉一串串从叶梢间穿过,落在满地的小草上。”写少女的头发之美:“她的头发像披在山上的阳光。”他将流动的雾比作河流,飞舞的红叶比作湖水,阳光比作金粉,少女的头发比作阳光。比喻相当准确,栩栩如生,使本体和喻体相得益彰,表达效果恰到好处。

(三)风趣幽默

谈到林清玄的文章,大多数人总是会想到哀伤和忧郁,似乎充满了压抑。但是只要你细细地品读他的文字,就会发现在淡淡的忧伤中,更多的则是他的风趣和幽默,这主要体现在他的散文用语上。在一篇文章中他写道:

果然,那只蚊子还停在天花板上,动也不动,儿子说它是:“以静制动”。

我说:“既然打不中,我们让它逃生吧。”

我把纱门打开,用扫把挥驱那只蚊子,不,李连杰,他在空中转了一圈,迅速飞出窗去。

儿子说:“唉,这只蚊子的李连杰竟然懂得人的想法,真是蚊子中的大智慧呢!”[7](P405)

蚊子不仅有武功,还相当地高,甚至可以称作“蚊子中的李连杰”,懂得“以静制动”。作者以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奇特的联想,将自己的幽默很好地展现出来,能将小小的蚊子和著名影星李连杰联系起来,能将蚊子描写得如此让人忍俊不禁,这是只有林清玄才具有的幽默风趣吧!

三、别样的艺术特色

(一)体现生命的本真

一个真正的作家,首先,他写的文章应该是真实的,关于生活、生存抑或是别的,必须体现“本真”的东西,否则文章就失去了生命力。

在林清玄的诸多篇章中,我们能够感觉到生命的本真。他的散文一洗时下的华丽造作之气,为当代散文打开了一扇明亮的天窗。这里书写的是真性情,祛除了生活的琐碎杂质,表达的是他心灵中单纯的忠于生命的思想。他的散文所表现出来的真诚,源于他的菩提之心,而菩提胸怀,又成就了他散文的真诚,二者融为一体,使文章散发出一种回归本真的艺术特点。其中一篇名为《清净之莲》的散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偶尔回到家里,打开水龙头要洗手,看到喷涌而出的清水,急促地流淌,突然使我站在那里,有了深深的颤动,这时我想着:水龙头流出来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时间、心情,或者是一种思绪。

偶尔在乡间小道上,发现了一株被人遗忘的蝴蝶花,形状像极了凤凰花,却比凤凰花更典雅,我倾身闻着花香的时候,一朵蝴蝶花突然飘落下来,让我大吃一惊,这时我会想:这花是蝴蝶的幻影,或者蝴蝶是花的前身呢?

偶尔在山中的小池塘里,见到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的浅地中昂然抽出,开出了一句美丽的音符,仿佛无视于外围的污浊,这时我会想:呀!究竟要怎么样的历练,我们才能像这朵清净之莲?[8](P20)

文中描写的“水龙头”“车流”“乡间小道”“蝴蝶花”“小池塘”“睡莲”,这些景物再平常不过了,有谁没见过呢?确切的说,我们大家几乎每天都会见到。林清玄以我们熟悉的事物来写文章,不仅让读者觉得真实可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简单平凡的事物体现出真实的情感。他以一颗真诚、向善之心去写文章,将自己真挚的情感融于文中,还生命一个本真,毫不掩饰,更不会矫揉造作,这也是其散文吸引读者的一个原因。

(二)情景合一的艺术追求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林清玄,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有着宗教信徒式的虔诚崇拜,他将自我的存在融化到自然景物之中,使散文有意无意地达到了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的艺术境界。

在《月光下的喇叭手》里,作者以感伤动人的笔调,描写一位饱经沧桑的退伍老兵的故土情怀。贫困和衰老消磨了老人的外在形体,安慰他的是暂时麻醉神经的烈酒,但是,在月光下吹奏起陈旧的喇叭,还有那一支怀乡的曲子,满眼都是泪水:“然后靠在我的肩上呜呜地哭起来。”喇叭手是一个代表,在月光下苍老的喇叭手身上,喇叭作为一种情感符号而存在于文本之中,象征了无数流离失所的老兵对家乡的思念和不舍。结尾写道:“在冬夜寒冷的街心,我遇见一位喇叭手,春天来了,他还是站在那个寒冷的街心,孤零零地站着,没有形状,却充满了整条街。”散文笼罩着忧郁而感伤的色调。月光下的乡愁显得更加浓厚,作者把乡愁和月光相结合,使得“情”和“景”相互融合,把凄凉的气氛烘托到了极点。

林清玄把自己的文化情感、价值取向和对祖国的热爱相结合,将自己的情感和理性的历史活动融为一体,使得散文从整体上来看,达到了情景合一的境界。

(三)寓言的特色

林清玄的文章总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给读者讲述着某种道理,是典型的陈述加感悟式散文,以事喻理,明白晓畅。但是他带给读者的不仅是感悟,更是透过笔墨教给人们感悟的方法,让读者也学会了在平凡的生活中感悟不平凡,做一个对生活“有感”的人。

在《寓言故事》中讲了这么一则小故事:在一个国家有两个非常杰出的木匠,手艺非凡。有一天,国王请两位来一比高下,命令他两位各自雕刻一只老鼠,看谁的作品更逼真些。

三天后第一位木匠手下的老鼠栩栩如生、纤毫毕现,连鼠须也会抽动。第二位手下的老鼠只有老鼠的形象,却没有老鼠的相貌,远看勉强是只老鼠,可是后来他却获胜了。因为第二位木匠主张胜负应该由猫决定,到底是不是真像老鼠,猫的眼光应该比人锐利得多。结果是几只猫一哄而上朝第二位木匠的老鼠扑去,争相抢夺,而那只栩栩如生的老鼠却被冷落到了一边。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第二位木匠选用了鱼骨做材料,猫在乎的根本不是像不像老鼠,而是在乎它那独特的腥味!”[9](P28)猫能不认识老鼠吗?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它凭什么去判断呢?不是以老鼠的相貌、体形,而是它的味道。第一位木匠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虽然老鼠栩栩如生,还是失败了。第二位木匠则抓住了猫的本性,用带有腥味的鱼骨作材料,吸引得几只猫都扑向了并不像老鼠的老鼠。林清玄通过简单的寓言故事,提醒读者看待事物应该看到它的本质,要抓住最关键的东西。

林清玄和毕淑敏的文章都能给人以启示,但是林清玄这种寓言式的散文,对人心的关注并不是很多。“和毕淑敏相比,林清玄的散文对人心灵的关注用笔较少,一般只在文末提及,引起读者的思考。”[10](P89)所以林清玄的散文主要是让读者自己去幡然悔悟、受到启发、得到教育。

总之,林清玄的成就主要在散文,他以苦行僧的姿态对待生活,体验生命。他的文章大多数都含有佛理、佛法,哲理趣味也比较浓,用日常生活教会读者处世的方法,朴素深刻,意味深长。

注释:

[1]吴艳:《论贾平凹、林清玄的佛理禅蕴》,语文学刊,2008年,第1期。

[2]楼肇名:《林清玄散文》,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3]林清玄:《清语玄声》,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

[4]柏以慧:《林清玄散文创作与他的“家园”意识》,鸡西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5]李奕萍:《浓情诗意总相宜》,文学教育,2009年,第10期。

[6]覃碧卿:《林清玄散文的审美魅力》,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7]林清玄:《寻找幸运草》,北京: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8]林清玄:《心的菩提》,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9]吴周文:《智慧的面对与哲学的境界》,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10]黄敬秀:《林清玄与毕淑敏散文之比较》,文化论坛,2009年,第2期。

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篇4

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他的文笔多么优美,语言多么华丽,而是这本书的前言,也就是写作目的。前言一共分为五个小故事,都使我深受启发,其中“小小的心,大大的世界”最令我印象深刻。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中外小孩子的对比:外国的孩子一出生就有许多的愿望、目标,而中国的孩子却显得保守,兴趣和向往常任由父母控制。林清玄是这样评价这件事的:认识幸福,比认识世界更重要;关照自己,比关照外界紧迫得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只有在小的时候确定志向,朝这个方向去努力,长大了,才会有所收获,有所回报。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在报纸上的一则新闻:据一份调查显示,从小就确立志向的孩子长大了有75%几率圆了自己的愿望,甚至有10%的几率被提拔,受到了重用;但是从小没有确立志向的人,只有5%的几率获得成功。这则新闻同样告诉了我们从小确定志向,坚持不懈努力的重要性。

读《林清玄散文》有感 篇5

别样的相逢,善意的笑,提着喇叭的老者与作者喝酒闲聊。在旁人看来,这无非是一件令人惬意的事情。谈笑间,老人提起了他难以忘怀的过去,出人意料的是,作者与老者竟是同乡。感慨间,作者借过喇叭,吹出一曲淡淡的乡愁。平凡的生活中苦乐交织,带给人无穷的回味。告别老人,又是一个新的故事,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故事中。即使是一个小小的乞者也能够带给作者深思。每当作者回忆起小时候的点点滴滴,就会想起自己最喜爱的一篇佛经。宗教并不全是迷信,有时也会带给人灵魂的洗礼,启示人们世间的真谛。字里行间,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体现了真情的流露,时间的变迁。一个个富含哲理的小故事,连同着作者的亲身经历,看似深奥,又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它们纵横交错地穿插着作者的记忆,在脑海中隐约可见。曾经的记忆渐渐拼凑成一副副动人的画卷,往事如流水般涌现出来,是那么清澈、透明。

当清晨的第一抹�光照射大地,当一天的劳动将要开始,作者的心头总会涌过一丝喜悦的情感。劳动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可以让我们在其中收获一些意外的惊喜,丰富我们的课外生活。一些顽强的植物总会在寒冷的冬天里,静静的等待着春天的降临,等待着冲出土壤的时刻。那时,已经是生机盎然的春天了。然而到了秋天,山上的芒花,一夜之间竟染满了山坡,优美的山间景色令人流连忘返,丝毫不输春天的生机。植物的博大精深,还 需要我们细细去参透,去领悟。它们有各自的特性,酸甜苦辣影响着它们在人们口中所谓的“美味”,偶尔有些还 会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陶冶人们的情操。生命的进程不一定是平淡无奇的,只要我们有愿望,有理想,在追寻理想的道路上,就一定会发现一些有意义的事,值得我们去回味,去享受它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快乐。

三生石的故事甚是感人,并流传的很广。这种轮回的故事,对于人们来说,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的。所以它成为了中国的一块非常有名的石头,据说还 有很多典故就是在这里诞生的。除了关于轮回的故事,还 有许多民间传说也是被人们广为流传的,这些故事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想象力。在作者精心营造的氛围下,这些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更能带给人美好的遐想。用指尖轻轻翻过柔软的纸,不忍破坏如此美好的意境。于是看的更加认真,更加仔细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佛寺里的生活那么的有意思,怪不得作者要住在佛寺里。其实寺庙里那种清静悠闲的生活,也是我所向往的,只可惜没能去尝试一下。如果有这样的一次机会,我一定要像作者一样去好好清静一番,忘掉尘世的喧嚣。

两个香甜可口的红心番薯,勾起了作者幼时的回忆。每当作者抱怨每天都吃番薯时,他的父亲就会激动的说起少年时的往事,说多了,在作者心中就成为了一种“番薯训诫”。这或许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子女的方式吧。正是因为有一段这样的童年,作者在以后的日子里才会留意番薯的踪迹。这份珍贵的回忆伴随着红心番薯带给作者的感触,深深的`埋藏在作者的内心世界里。作者的弟弟与作者有着相同的容颜,但是个性却截然不同。直到有一天,作者亲眼目睹弟弟的死亡,那天,作者伤心至极。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弟弟离开了,作者强烈的惦怀着弟弟,这种思念的情感,在文章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见一斑。一株株银合欢盘踞了整个山坡,它的生命力之旺盛是令世人所惊叹的。虽然银合欢对人们来说没有多大的用处,但在作者心中,它低矮、亲切、摇曳在风里是那么好看,表达了作者对银合欢的喜爱之情。

作者去非洲旅游,看到了尼罗河畔美丽的景色。这里是作者梦想多年的地方,却让作者感到了失望,因为在他眼前出现的,是一条脏黑的河流,这条河彻底打破了我们的幻想。除此之外,作者还 去了世界各国,领略到了异国的风土人情,这些都给作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增强了我们这些读者对世界各地的了解程度。

读林清玄的散文有感 篇6

林清玄,台湾人,现代著名散文家,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清新而不失大气,文章中虽然没有什么大道理,但是却蕴含着一些思想。我最喜欢的是他的《星落尼罗河》。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去埃及旅游看见尼罗河的所见所闻。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又是埃及的母亲河,几千年来养育了世世代代的埃及人。在没见到尼罗河之前,林清玄曾经幻想着尼罗河是一条清澈干净的河流,但是当林清玄第一次看见尼罗河只不过是一条浑浊不堪的“臭水沟”时,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导游说:“都市,是任何自然的敌人。”

跟随者旅游团沿着尼罗河继续往前走,远离都市的繁华,罗河水越来越干净,当林清玄随着旅游团来到一个小山村时,他所见到的尼罗河和第一次看到的河水截然不同。只见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的树木郁郁葱葱,到处是鸟语花香。想起导游的那就话“都市,是任何自然的敌人。”还真的很有道理。工厂排出的工业废气,汽车排出的尾气,人类制造的垃圾,这都是生态环境的敌人。

来到罗河就一定要去看亚瑟文水坝。亚瑟文水坝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水坝。以前每年到了汛期,尼罗河水就会泛滥,河水冲毁了下游的庄稼,埃及人为了防止尼罗河水泛滥,冲毁庄稼,在20世纪初,耗时30年的时间修建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坝。但是50年过去了,埃及人逐渐意识到当初修建这个水坝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因为虽然尼罗河水每年都会定期泛滥,但是河水退去后给下游带来了肥沃的土地,滋养了下游的庄稼。现在建立了水坝,导致下游的水越来越少,两岸的庄稼也渐渐枯萎。埃及人不知道再过几十年尼罗河水还会存在吗?

读《林清玄散文自选集》有感 篇7

林泉,清欢,玄想,这就是林清玄。我最近在阅读他的一本书,林清玄散文选集。这本书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像林泉一样清澈,读了能品出清欢的滋味,文中有或浓或淡的玄想,这本书犹如是森林的一棵草,一棵树,一朵花,一滴露融汇而成的,那么简单,那么纯朴,是本好书。我初读目录,发现里面有大大小小的故事短片,后来慢慢品读,才发现每个片段里都有一个教育我们的观念,其中的“,智慧;离散,学习成长;忍苦艰,人生才能显现价值。”我觉得这就是这本书主要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国家的教育非常有帮助。

其中,在卷二里的一篇“好的孩子交教不坏”这篇散文让我深有感触。它里面主要提倡的是“好的孩子教不坏,坏的孩子教不好”这个道理,然后举了个例子,假如一个孩子是一粒榕树种子,不管怎么培育,也永远不可能被培育成最昂贵的红豆杉。“红豆杉可以做雕刻做家具等,平凡的榕树又何尝不能做风景,不能让人在庙前乘凉呢”这句话让我深有感触,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红豆杉,可有些孩子也许只是榕树种子,那又怎样呢?如果全中国都是红豆杉,那谁来做榕树?谁来做松树?也许有些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别人一样,所以经常和孩子说“你看谁谁谁多好,你也要像他一样”这种话,我在卢勤的一本书中看到这句话“教育的目的,在于对不同的孩子发挥潜能,孩子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寻找最真实的自己。家长因该在乎的是你的孩子明天要比今天棒”。是啊,在如果孩子是榕树种子,因为这些话会不高兴,减弱了他本来对自己的自信,最后只能成为小榕树,与其让孩子成为不可能成为的红豆杉,还不如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大榕树,不是更好吗?鼓励孩子比批评、责怪更好,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严师出高徒的,有些时候,批评反而可以让孩子变的叛逆。我相信,所有的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有些时候有些贪玩,然后在批评中,反而学坏。让我们别做任何东西,我们要做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自己的坏,那又怎样呢?

读了这本书,我收获了许许多多,最重要的,是怎么做好一个“人”……

林清玄散文集感悟 篇8

在阅读的过程中《玫瑰奇迹》令我感慨万千。 散文中写到作者兴起一个念头----去曾住过的旧居看看, 在路上, 他用平常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 猛然发现人生不过如此, 每一个对当下因缘的注视, 都是不可失去的奇迹。

是的, 生命中每一个偶然的擦肩而过都当作是生命的奇迹, 那么人的生活地里将都是美好。 就像作者回顾旧居, 发现某些有某些事似乎都已渐渐逝去, 可从前的回忆如真如幻, 无法忘却。 来是偶然, 去是偶然, 在时空的隧道中, 人与人的相见, 人与事的擦肩, 多么巧妙。 一弹指顷 , 我们寄居在宇宙之间, 以为那是真实的, 可是蓦然回首, 发现只不过是一些梦的影子罢了。

生与死虽是必然, 在生与死的历程中, 却是那么美丽的奇迹。 人之渺小, 人与人相遇那刻产生的友谊是偶然的擦肩, 珍惜生命, 珍惜朋友, 珍惜一切 的一切, 将会是我们人生中最美丽, 耀眼的奇迹。

《下下签》让我更加明白生命的意义, 作者在屏东乡下旅行, 进庙抽中了一张下下签, 从而进行了对“下下签”思考的意义。

人生在世, 难免不如意。 一张下下签, 对于某些人来说是灾难的预兆, 他的人生也许注定会遭到大劫,从而落魄不堪。 但我认为, 下下签并不全代表神灵的预示, 实验室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酝酿灌顶的效果, 实验室让你警醒, 激励, 开启奋斗着美好的人生。 居危思安的含义从中体现无疑。 生命的启示, 在于用心体会,理解。

《林清玄散文集》读书笔记 篇9

政史地组刘瑞灵

很喜欢散文这种文体,清灵自由,看过很多作家的散文集,沉醉于这些让人身心熨帖的文字,寒假放假前,偶然在学校图书馆翻到一本《林清玄散文集》,顿觉眼前一亮。

林清玄的散文里总有一股清新的气息,也许是有流水的声音,也许是洒进了阳光的温暖,又许是有风吹过的清凉。总之,这一切都使你安静,安静的在冬日温暖的家中翻开这本书,不知不觉地专注于这字里行间的温柔。

本书共分为六个专辑,第一辑冷月钟迪,暖暖的歌,星落尼罗河,月光下的喇叭手,木鱼馄钝,鸳鸯香炉。。。听这些文章的名字就觉得温暖和轻松,生活中点滴的感悟,场景中的似曾相识都似清风拂面,舒服惬意。

第二辑是走向光明的所在,美丽的心、放生的麻雀、两个汤圆、植物的地盘、房租总会到期、不孝的孩子。。。这些文章让人深思,从小小的事情中悟出自己的人生。让我们在简单的事情中思考并从中感悟,得到收获和境界的提升。

第三辑生命的意义,第四辑情的菩提,第五辑心的菩提,第六辑平常茶平常道。每一专辑中都分享有十几篇小文章。这些文字或睿智、或诙谐、或清灵或厚重;或引人思考,发人深思,或让人轻松,心有所悟。喜欢这样的能触动内心的文字,会让你在不经意间产生共鸣。

比如《幸福的开关》这一篇写到作者小时候对汽水特别奇妙的向往,写到自己小学时偶尔喝到的那瓶汽水的幸福感,以及喝完汽水打开房门走出来,发现阳光是那么温暖明亮,好像从天上回到了人间的描述一下击中我的心,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光,第一次吃到烧鸡时的那种幸福感。林先生告诉我们:生命的幸福不在于人的环境,人的地位,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而在于人的心灵如何与生活对应。因此幸福不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贫困着有贫困者的幸福,富有者有富有者的幸福。。。生命力,从来都是有笑有泪,生活中,人人都有幸福和烦忧,这就是人间世界最真实的相貌。

这篇文章让我感悟到的就是要知足常乐,要乐观面对人生,要用心体会生活带给我们的幸福感,亲爱的朋友,你读后的感悟是什么呢?去读读这本散文集吧,清玄先生会告诉你答案。

推荐书目《林清玄散文集》

林清玄散文集精彩片段 篇10

确实,在视觉上,垃圾纸片与白蝴蝶是一模一样,无法分别的。我们对美的感应,与其说来自视觉,还不如说来自想像,当我们看到“白蝴蝶在海上飞”和“垃圾纸片在海上飞”,不论画面或视学是等同的,差异的是我们的想象。 ——《海边的白蝴蝶》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林清玄散文集500字

2.林清玄散文名言

林清玄散文集读后感 篇11

清淡、朴实,这是我打开林清玄散文集所阅读到的气息和独属于它的那一份味道。

其实,在手拿这本林清玄散文集,翻开它的第一页,阅读第一篇文章时,我就被它那淡雅、细腻的文字所震惊。因为据我所知,林清玄是一位当代男性作家,而在我的印象中,男性作家的笔风应都是充满阳刚、坚毅的。但林清玄不同,他的笔风婉转、细腻,丝毫不逊色于当代女性作者,可是又在多愁善感之中保留了些许傲然,这种柔与刚的结合,被他的文字诠释得恰到好处,即不会太做作,也不会过于刚强。犹如一片花瓣落在水面而引起的涟漪,在我们的心上留下一道淡淡的水痕,想去忆及其源头时,却发现那痕迹早已消失不见,我想,这便是林清玄的文字所给我们带来的感觉,若隐若现,随风而逝。

在林清玄散文集中我最深有感触的是一篇名为空白笔记簿的文章。这篇文章没有过多的优美景物描写,也不似长篇大论的感悟,只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点儿个人小感慨而已,但是我们却从未发现。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去一家精致、讲究品位的书店买书,却发现每本笔记本的价钱都要比一本书要贵上许多,对此而感到疑惑不解,便询问店员小姐,店员小姐却给了作者这样意想不到的一席话:书都是别人写的,写得再好也是别人的思想,笔记是给自己买的,自己的想法当然比别人的想法卖得贵了。看到这里,我有和作者同样的感受,在这家书店里的笔记本之所以卖得比书贵,就在于它所要记录的是单独自己的想法,不与别人相同。为自己的内心而写,然而,自己的想法自是他人无法随意剽窃与买卖的,因为它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是不可估量,可以用金钱所去衡量的。

我喜欢文中的这一几句话:“可是有谁愿意给自己的今天写些什么呢?愿意给生活的灵光一闪写些什么呢?唯有我们抓住生活的真实,才能填补笔记的空白,若任令生活流逝,笔记就永远空白了。

读完了这篇文章,就使我想到了所看过的一次评论当今都市人们快节奏生活方式的电视栏目。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在如今这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定然是需要的,只不过,在生活中,我们必定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慢下来,这或许,便会找到在以前的生活中,所不被发现的乐趣,才能抓住生活的真实。这样的一丝一缕,便会勾勒出你心中的那本笔记本。

在急速流过的生活中,我们能留下的便是那一本充满了生活气息的笔记。只不过,在从前,我们缺少了一颗甘于安定的心与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罢了。

读林清玄散文有感

林清玄,1953生,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读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而他的散文又带着些禅学的味道,看破俗世。

无关风月的布袋莲。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顽强。放羊的中年汉子的羊虽然将榕树叶和布袋莲吃得一干二净。可来年的春天,这生命意然又新生了!我喜欢:“当然,伤口的旧痕是不可能完全复合的,被吃掉的布袋莲也不可能重生,不能复合不表示不能痊愈,不能重生不表示不能新生,任何情感与岁月的挫败,总有可以排解的办法吧!逝去的岁月一去不复返,哭泣的时间,一日又可能悄悄溜走。为丢失的哭泣,不如珍惜眼前的。

时间,人类最热门的话题。一只鸟又飞走了以一个孩子的戏话,感悟时间的可贵。令我感概万分的是:“我每次想到时间宝贵,就会想起这件往事,生命里的每一秒都是一只宝贵的鸟,它不断地张开翅膀飞去,仿佛天上鹭鸶成行。”时间像鸟儿为谁停留,独属于谁。

更恒久的价值时代,一个创新的时代,更多的青年去追求时尚,不再珍惜过去的更朴实的东西,就这样被我们遗忘在角落。这世界虽然浮华短暂,但只要我们愿意坚持一些更恒久的价值,就会发现还是有许多事物愈久愈醇,愈陈愈香。如果我们细细发现,老人有许多旧东西是不愿意丢掉的,每一件物品中可能藏着故事或是还可以用,就算堆得满房子是,也不肯丢掉一件。

喜悦的香每一个人都必须经历挫折,这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含笑,一种春天开的花,含苞花最香。它的花期很长,为人带来笑意。如果我们遇到了挫折,请像含笑一样,微笑面对。正如“愿我们也可以像含笑花,一年四季都带着微笑面对世界。”

林清玄一个用一生看人生,俗世的男子。他看破人生,感悟人生。

林清玄,禅学与散文的顶锋人物!

读林清玄散文有感作文

读过很多散文,我最心仪的,是林清玄先生的。

最早读过林先生的“菩提系列”,那时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风,深厚的底蕴,以及对人生、对世界的参悟深深地吸引了。最近,我又特地购买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书是从林清玄这位多产的台湾作家数百万字的作品中,遴选出的二十余万字的散文精华,是沙海中淘出的金子,令人百看不厌。过后,许多片段泊在记忆中,不时地熠熠闪光。对这本书,我更是爱不释手,常置于桌边案头,不时拿来欣赏。

林先生的散文,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冲上一杯淡淡的香茗,独坐在发出温和的光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曾经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烦乱的时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边,安抚我的心灵,让我一次次平静下来。这些文章,犹如一道道山泉,带着它的淙淙流水声缓缓地走到我们心中,让我们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林清玄的散文总有一种哲学的意味和一点“禅”的味道。读他的散文犹如一次心灵的洗礼,总能给人深深的启迪。

上一篇:游东方绿洲小学生作文下一篇:我想养动物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