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蝶恋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体会词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让学生掌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鉴赏佳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本词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欣赏词中的佳句,把握本词的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三、1、欣赏范读,感知词味
(听教师配乐朗读前提示学生注意:①字词的读音 ②朗读的节奏 ③情感基调)
2、朗读课文,把握大意
(1)学生配乐齐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停顿,读出情感,学生读完后进行简单的评价指导。(2)学生自由读,结合课文注释梳理全词。字词梳理:①伫:久立。②危楼:高楼。
③黯黯:因离别而伤心的样子。④疏狂:生活放纵散漫,不受礼法约束。⑤强乐还无味:又。⑥消得:值得。(3)全班再次齐读。
四、出示自学提示,合作探究。(1)出示自学提示。
1.词的上阕词人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2)学生思考——讨论
五、自学检测
(1)出示问题:词的上阕词人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1、提问——教师板书,分析
2、出示答案 明确:“危楼”、“细风”、“草色”、“烟光”、“残照”“阑”等几个体现愁思的意象,组成了一幅凄美、感伤的黄昏春望图。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春景和春愁极其自然地融为一体,表现了词人的愁苦之情。
(2)师问:词人此时是一种愁苦孤独的心情,那么他是如何排遣这种“春愁”的呢?
1、学生稍思考——齐答——教师点拨 明确:借酒浇愁,对酒当歌。
2、师再问:这种排遣方式有没有效果呢?
3、学生思考——齐答——教师点拨
明确:这种排遣方式没有效果。词人想借醉酒狂歌来排遣相思的痛苦,但是借酒消愁愁更愁,无论怎样勉强作乐,还是乐不起来。
(3)出示问题:“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1、提问——教师点评
2、教师明确,出示幻灯片:
我愿意为了她而消瘦,为她而颜容憔悴。
“不悔”体现了词人的坚贞、执著,“憔悴”体现了词人的相思之苦。
本句画龙点睛,直抒胸臆,一语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语直情切,荡气回肠。【明确】赏析诗句的步骤: ⑴描述诗句
⑵抓住关键字词(如动词、形容词等)和表现手法分析原诗句 ⑶效果、情感
六、拓展延伸
(1)出示问题:联系生活,说说原句中的“伊” 还可以指什么?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理解? 师提示:联系你自己的经历或熟悉的故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如:司马迁、鲁迅、周恩来……
(2)学生思考,交流(3)出示答案:
明确:这两句所构成的境界,不仅可以用来表现真挚爱情,也可用以表达对理想、事业、目标、学问等(梦寐以求的事或物)的执著追求和坚定的信念……。
七、小结:这是一首怀人之作。
上阙写登楼伫望的情景,以“春愁”为核心描摹春愁之景,笔意婉约含蓄。
下阙先写词人欲借醉酒狂歌来解相思之苦,但借酒消愁愁更愁,无论怎么勉强作乐,还是乐不起来。通过这样一再铺垫,最后才揭明“春愁”原来就是“相思”,但词人 “终不悔”。
全词曲折达意,千回百转,荡气回肠,感人至深。
八、配乐齐读,再次体会词人的情感。
九、拓展阅读(1)出示问题 蝶恋花--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远知何处。
1、起句写了什么景物?寄寓作者什么感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2、本词的“词眼”是哪个词?谈谈你的看法。(2)学生思考——交流——师提问、点拨(3)出示答案
1、起句描写了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默默饮泣。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色彩移于客观景物,寄寓了作者的哀愁。
采用的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离恨
十、课堂回顾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1、鉴赏诗词的方法。①朗诵吟咏,感知词味 ②鉴赏意象,体会情感 ③抓关键句,赏味情理
2、赏析佳句的方法。
3、诗人执著追求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十一、布置作业
1、《一课一练》的练习
2、课外积累
通过互联网或其他途径查找有关描写为实现理想执著追求的佳句,把它抄写到积累本上。板书:
蝶恋花
柳永
上片:景 危楼 细风 草色 烟光 残照 凭阑
情
情景交融
春愁
下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直抒胸臆)教后反思:
作为宋代诗词历史上的一代大家,柳永的词虽然有名却更多是花前月下和刻骨相思的作品,这给教学带来的难度还真是不少。课堂教学下来,感觉学生并不真正地感悟该词的情感。不过又如何感悟呢?
江城子 密州出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词的内容,感知苏轼豪放的词风,初步形成欣赏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品味语句,与文本对话,进入词的情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苏轼尽忠报国的壮志豪情,了解他复杂的性格。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苏词背景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豪放派的词风)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曾致书鲜于子骏表达自己的这种自喜:“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
2、听诗朗颂.学生听范读时老师要求,拿起笔在诗中标出重读、停顿。
四、理解内容
补充注释与典故分析。
1、太守:即苏东坡,作者自称。写本词时,作者任密州知州。
2、孙郎:即孙权。《三国志·吴志》载:“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废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3、遣冯唐: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 帝听了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里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敌。
4、射天狼:天狼,星名,一名犬星,“主侵掠”,这里指代西夏军队。
5、释词
黄:黄狗。
苍:指苍鹰。
千骑:形容从骑很多。
擎:举着。这里是说胳膊上架着。
平冈:指山脊平坦处。
胸胆尚开张:胸襟还放得开。
鬓微霜:鬓角略微白了一些,指已近老年。
会:应当。
五、内容与形象分析
1、由典故运用,我们可以看出,词人苏轼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2、再来分析词的内容,看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个英雄形象的?
明确: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英武的英雄气概了。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 “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作者以“老夫”自称,表现了作者对人生易老的感慨。“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写了作者出猎时的装束,给人一种英姿勃发之感。“千骑卷平冈”“倾城随太守”写出了出猎场面的宏大、壮观。“亲射虎,看孙郎”表现出了作者要像孙权那样射杀猛虎的豪情。整个上片主要是场面描写,写出了出猎场面的宏大。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好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好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一句用高度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报国志向。“天狼”是星名,古人认为,天狼星主侵扰,这里指西夏。
六、以本词为例,概括豪放词风格。
七、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宋词,初步接触风格迥异的宋词两大流派,对诗词的意境、形像、风格的分析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希望大家下去以后广泛阅读,深入思考,认真分析,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诗词。
2、完成《一课一练》
板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
出猎场面→气势盛大
报国之志→豪迈奔放
抒发诗人报效国家的壮志和豪放的气概
教后反思:
学习这首词,不能撇开词本身去分析豪放派的特点,而要紧紧围绕词,让学生从词出发,去体会,去感悟。
定**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
1.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词篇。
(板书课题)2.简介写作背景
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3.关于《定**》
《定**》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1)找同学朗读,大家感受一下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二、重点探究、拓展
1、那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根据情况来确定是否介绍写作背景,也可以让学生找出比较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板书:任(“徐行”)
——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板书:无(“回首”)
***
2、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板书):归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一心渴望退隐,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情。”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这也是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背景)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 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3、大家再考虑:东坡为何不躲雨?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四、个性阅读
是不是大家都喜欢苏轼?
是或不是。那请联系本词来说说。——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
——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五、学习评价
鉴赏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评价,用一句话说说他的人或他的词。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带着我们对风雨的理解、对东坡的理解我们再齐读一遍。
六、反馈达标
我们围绕“雨”说了这么多,原文的“雨”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么说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
——隐喻义,双关。很好,如果考试,这儿很可能成为考点。最后我们来做一件入世之事:给这首词拟几道赏析题。
——“一蓑……”刻画了苏轼什么样的形象?(抓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常是重点)——“归去……”苏轼要往哪归?结合苏轼生平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轻”怎么理解?竹杖芒鞋行于泥地真比马轻?
——“迎”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抓字词来解读,很符合出题常规)
——本单元标题语说东坡词“新天下耳目”,怎么理解,请举例说明。
七、小结: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完成《一课一练》 教后反思:
苏轼的《定**》向人们展示的是自己面对人生逆境时的那种旷达自如的胸怀,这一富有哲理意味的宋词,如果只让学生停留在对文本的翻译上,那么领会哲理思想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我用“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了解文本、熟知文本。在一遍遍的朗读中,学生们找到了重要词语,读出了内容,更读出了内涵。再次“品”,抓住关键词语“莫听”、“谁怕”、“何妨”、“任平生”,帮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领会这些词语的深层含义,从而使学生逐步领悟到作者面对人生风雨时的那份豁达心态与不凡气度。
总之一堂课下来,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感觉到他们是有所得的。课虽上完了,但教学的延伸与拓展还有待于我的进一步思考:如何帮助这些成长中的孩子们正确看待挫折、怎样战胜困难,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浣溪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领会作者利用生活的声、色来反映主题的好处。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学生自学,比较的方法学习该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并学习作者心怀黎民的胸怀和高尚品格。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词中隐含的对于黎民的关怀和结尾的艺术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以及该词背景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二、学生自读,初步领会诗词含义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该词
2、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对诗词大义的理解
3、请学生说说对诗词的理解
三、品味诗词的妙处
1、采取学生合作,教师引导的方式抓住字词,逐步品味诗词中心怀黎民的太守形象
2、在教师引导下品味诗词艺术上的魅力
四、自我创作
在理解诗词含义以及品味诗词的内涵及艺术性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合理地联想和想象,自己将诗词改写成精炼的小散文。
五、交流作品、评价
六、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
2、完成《一课一练》
教后反思:
比较前两首诗词,这首诗词所起的补充作用更加明显,尤其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苏轼其人。因为相对简单的内容,所以放手给学生更合适。既能训练他们的写作和表达,也能当堂反馈学习的效果。
李清照词二首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以品读、联想、表达的形式,感受作者惜春伤春的情怀,体会作者闲愁之深、相思之苦。
2、知识与技能:通过朗读、比较、品析,体会婉约词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惜春伤春的情怀,体会作者闲愁之深、相思之苦。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深入文本,通过反复朗读、比较分析、品味鉴赏,体会作者多愁善感的情怀以及婉约词的特点。
2、《如梦令》中作者借海棠花“应是绿肥红瘦”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二、交流预习,了解作者
介绍李清照生平简介,强调她的家庭背景、经历的主要事件、婚后生活、以及在思想上的进步性和创作上的成就。
三、朗读品味,整体感知
1、全体朗读李清照的《如梦令》。
2、借助注释和预习,个体朗读,通过品味,说说词中写了些什么?通过联想,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
根据词的内容,学生会描述看到“昨宵雨狂风猛,女主人一觉醒来,余醉未消。”听到了侍女和女主人的对话“海棠花怎么样?”“一夜又是风又是雨,海棠花还是老样子。”女主人感叹“你可知道什么!你再细看,红的渐少,绿的渐多啊!”
四、质疑解疑,解决难点
1、散读《如梦令》,对词中还不理解的句子,进行质疑,对词进行整体把握。1)、女主人为什么要借酒消愁?她有什么愁?
2)、她的愁绪与海棠花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惜海棠花? 3)、“绿肥红瘦”有何象征意义? 4)、作者想借这首词表达什么情感
2、背诵《如梦令》,简介婉约词的特点
五、引入新词,比较赏析
1、学生朗读李清照的《一剪梅》。
2、在预习的前提下,说说《一剪梅》和《如梦令》在写作背景、写作内容、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如梦令》作于作者少女时,《一剪梅》作于丈夫远离后,《如梦令》能看到、听到和想到,而《一剪梅》看到的是“红藕香残”,“独上兰舟”,感受到的是“玉簟秋”,“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和“才上眉头,却上心头”。
作者借《如梦令》表达自己惜春惜时的情怀,《一剪梅》表达了女词人对丈夫的相思之苦,两人心心相印,情爱笃深。
两首词都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如梦令》由自然景物春天雨夜入笔,而《一剪梅》由户外之景、室内之物对清秋点染,都有此烘托词人物的情怀。
六、领悟学法,知识迁移
总结赏析诗词方法:抓住意象,理解诗词内容;结合经历,体会作者感情。
七、作业布置:
1、联系整首词,想象李清照感叹“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时的心理活动。
2、课外收集、阅读、摘抄另一首婉约词风的作品。教后反思:
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为伊消得人憔悴。
[译文]
他久立在高楼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黯黯然地升起从遥远无边的天际。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什么人会理解他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
打算让这疏懒放纵的心情喝得醉醉,可是对着美酒要纵情高歌,勉强取得欢乐反而觉得毫无意味。衣衫丝带渐渐觉得松宽了,可他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颜色憔悴
【品评】
这是一首怀人词。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危楼”,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游目必远。“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长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接着,“草色烟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断天涯时所见之景。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拟把疏狂图一醉”。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结穴“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贺裳认为中的“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妾疑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诸句,是“作决绝语而妙”者;而此词的末二句乃本乎韦词,不过“气加婉矣”。其实,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镜里不辞朱颜瘦”,虽然语较颓唐,亦属其类。后来,在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作者介绍:
无边思绪为谁醉 ?
青楼阁歌声悠悠,怡红院歌女翩翩起舞。这一切都无法让我心动、舒展,万般无聊皆是“恨”,我离开这儿,到外边走走,感受一下春色春景。
依偎在高高木楼桅杆上,风儿轻轻吹过来,凉丝丝的,好不惬意,放眼望去,花儿朵朵为谁开、幽香扑鼻惹人醉。在这美好的春色里,一种愁思又浮现于我眼帘,哎,天有多高远,我的愁绪就有多长,一种相思两种别离,活人真难。
青青草儿,还有那袅袅炊烟在夕阳照射下多么美好哟。春色虽迷人,但我愁绪万千,又有谁知晓我此时依偎木楼桅杆思绪呢。
万般无奈下,我不得不返回青楼阁,继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搂着歌妓一起开怀畅饮,狂欢乐喝大酒,用酒来排解我的春愁和相思,放声高歌更觉无味,借酒消愁愁更愁。
时间如流水,青春却短促。
心仪的你,自从相见那一刻起,你离我而去,人去楼空,而我离不开你,没有你都是我的`错,时间、现实都告诉我许多。你知道吗?我多少次在梦里把你手儿牵,一梦醒来都冰冷一片。做人,贵在自知之明,我无钱无势,屡屡金榜题名时榜上无名,在万般无赖下,我游离于青楼阁,为歌妓谱曲作词,漂浮不定,沉沦沮伤。山在转,水在流,岁月不饶人,我发福了,人老了,但我不知道我曾相识的意中人还好吗,不管怎样我将永远不放弃、不言弃,为了你,我发誓,一生苦苦等候,直到音容憔悴、人老珠黄也不悔对你的深深思念和牵挂。
我放声呼唤, 回来吧,亲爱的!虽然我不富有,但是有我的痴心,我能带给你快乐,与我一道分享这美丽的大好时光,我将生生世世爱你,疼你,过着天人合一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共担待人世冷暖。为了你,我可以不沉湎于醉生梦死的青楼阁,甚至我可以不喝酒不作词呀,远离尘封。
亲爱的,你还好吗?相见是那么短暂,一去,就成了我们之间永久的回忆。告诉我,你我今生无缘相守一生,但我将永久把你牵挂,思念,因为相识不容易,相识是一种缘分、一种友谊。海呀,为我作证,只有枯竭时:石头呀,也为我作证,只有石烂时;天呀,你为我作证吧,等到夏天下雪,冬天打雷,即使天动石开,我也不改变对你思念。等候,苦苦等候就是一种忠诚!
心灵的呼唤就是对你最好的表白,我老了,我不再是当年风流倜傥的柳永。三、四十年后,你的妩媚,你的娇容,今犹在。漂泊、沉沦是我命;美女、酒色常浸泡;哎,花红柳绿虽为好,终究云烟消云散。斗转星移,沧海桑桑。
青楼阁情深深雨朦朦,都比不上你的红酥手!
青楼阁情深深雨朦朦,都容不得我枯藤老树!
蝶恋花
宋代: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词。
上片写登高望远,离愁油然而生。“伫倚危楼风细细”,作为全词的第一句,便把主人公的外在形象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了出来。“危楼”二字表现出作者的立足点非常高,因此放眼望去,所看到的风景也很广阔。“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伫倚”,则见出主人公凭栏之久与怀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伫倚”的结果却是“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说“生天际”,这三字既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象,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又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连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呢?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了。“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春草,铺地如茵,在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此时的季节正是“春”,又看到了生命力顽强的春草,不禁使人联想到绵绵的思愁就像春草一样连绵无尽。再加上“残照”二字,就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而“无言谁会”句既是徒自凭栏、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见伊人、心曲难诉的慨叹。“无言”二字,若有万千思绪。有“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
下片“拟把疏狂图一醉”,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这一句写出了他的打算。此时,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对酒当歌” 。强颜欢乐后却顿感索然“无味”,证明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进而体现了“春愁”的缠绵。从“拟把”到“无味”,笔势开阖动荡,颇具波澜。到此为止,柳永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至此“衣带渐宽”二句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以表达资金及对“伊人”的忠贞。“终不悔”,即“之死无靡它”之意,表现了主人公的坚毅性格与执着的态度,词境也因此得以升华。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被他借用来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大概正是柳永的这两句词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他久立在高楼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面对从遥远无边的天际而产生心情沮丧忧愁。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什么人会理解他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
打算让这疏懒放纵的心情喝得酒醉,对着美酒要纵情高歌,但勉强取得欢乐反而觉得毫无意味。衣衫丝带渐渐觉得松宽了,可他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颜色憔悴。
蝶恋花
宋 柳永
sòng liǔ yǒng
zhù yǐ wēi lóu fēng xì xì , wàng jí chūn chóu , àn àn shēng tiān jì 。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cǎo sè yān guāng cán zhào lǐ , wú yán shuí huì píng lán yì 。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nǐ bǎ shū kuáng tú yī zuì ,duì jiǔ dāng gē , qiáng lè huán wú wèi 。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yī dài jiàn kuān zhōng bù huǐ ,wéi yī xiāo dé rén qiáo cuì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格律对照
(上片)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下片)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仄。
作者简介
柳永是北宋时期著名词人,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后世人钦佩的才子。他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他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他的“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至今仍为人所传唱。
他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他有功名用世之志,但是最终让他青史留名的却是抒发郁闷与情感的词作。他在科举上的悲剧与词作的受人推崇,留下了许多的轶事趣闻。其中最为著名的应当是“奉旨填词”了。
柳永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进而踏上仕途,但是却遭遇了一次次失败。失败之后,柳永最好作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情。当时柳永的词作流传度很广,为世人所熟知。仁宗早年之时亦好词,自然也听过柳永的词作。不过仁宗继位之后喜好儒雅风格,而柳永的词作却大多艳丽,所以不为仁宗所喜。及进士放榜时,仁宗就引用柳永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说:“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遂刻意划去柳永之名。
此后每每有人推荐柳永,仁宗都暗自压下,只说让柳永“且去填词”。这才有了“奉圣旨填词柳三变”之说。
柳永官宦世家出身,自幼就有功名抱负,不过可惜的是却在科举考试上连连受挫,未能登科进第。后来还是因为圣上隆恩,才得以暮年及第,最终却也转官落魄,止步于屯田员外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柳永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以毕生精力作词,并在词中以“白衣卿相”自诩。此后柳永便有了白衣卿相的称呼。
柳永自幼出生官宦世家,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教育,深受儒家思想的.系统训练,养成功名用世之志。等到后来离家,路过江浙一带,见到靡靡之音和世俗繁华之后,浪漫而放荡不羁的性格便显露出来。青楼烟花之地,竟成了他常去之地,不愿离开。等到后来科举落第之后,更是沉溺烟花巷陌,都市的繁华、歌伎的多情,给了柳永精神上的慰藉。
柳永时常出入烟花之地,与歌姬名妓交流,常常作词以赠。当时的名妓殊丽都以得其词作相赠为傲,所以柳永的词作多为艳丽曲风。最著名的便是,他曾作四首词,分别赠“四娘”,一时传为佳话。
梁艳玲
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相关常识,了解作者经历,作家作品。
2.解决字音诵读字形识记问题,粗略疏通文意。
3.从抒情方式中直接抒情的角度初步了解作者两首诗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解决诗词鉴赏中知人诵读的基础问题。2.弄清抒情方式中的直抒胸臆。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
二、词的有关知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得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三、柳永的生平简介:(投影)
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补充柳永词《鹤冲天》
(结合现实生活解说柳永的影响力)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得知,柳永是最早的歌坛偶像,其在当时的影响力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超女”。他的“粉丝”,也是历史上最狂热最忠诚也最具规模的“粉丝”。
论数量,当时民谣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就说明柳永的“粉丝”到处都有,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多得不计其数。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超女”的“粉丝”。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柳永又称柳七,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论影响,柳永的“粉丝”也是不得了的。连宋仁宗都成了他的最大“粉丝”,虽然他羞于承认,还对柳永有几分嫉妒。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柳永的名词《望海潮》使得金主完颜亮大举进攻南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
基于柳永词的艺术魅力和他对当时社会效应,我们今天来学习他的《望海潮》、《雨霖铃》这两首词。
四、《望海潮》
1、自读,正音,诵读
2、相关背景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3、.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二、具体分析
朗读练习
(1)教师范读后作朗读要求。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阙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2)学生朗读体味。)
(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二)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祝愿。
三、亮点探究
1、.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提示: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等方面。
2、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提示: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3)、“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加以赏析。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这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3、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解释何为“点染手法”。
《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两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两句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其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
(2)《望海潮》运用了点染手法,请加以说明。
①从全篇看,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几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具体看对西湖的描写。
“形胜”、“繁华”四字点出了杭州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烟柳”等句作染,通过具体的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大都市的风采。雕栏画栋,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平,百姓富足,此乃“繁华”也。
②“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4、总结:(主旨)
这首词着力描写钱塘(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
《雨霖铃》
一、相关背景
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艳科”,旖旎温柔的“情语”,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风格的杰作。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与情人话别之作。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二、赏析
这首词是写作者离开京城时,与情人在长亭话别的情景。笔调恣意渲染,声情哀怨缠绵,可以从中看到柳永慢词的艺术特色。
词中首先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寒蝉凄切”,点明节令;“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气候。这是秋天骤雨刚停的黄昏,是舟楫齐备、急待出发的时刻。对这些景物的描写都是为抒发离情别绪服务的。词人巧妙地把自己忧伤的感情融入对景物的描摹中,以“寒蝉”“长亭”“骤雨”这一系列形象烘托出一种凄冷沉郁的气氛。正当离人依依难舍时,船夫偏又催促起航了,他们只有泪眼相向,“无语凝噎”,万千话语只能堵在心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用一个“念”字引出了对别后情境的设想:行人消逝在烟雾弥漫的江面上,傍晚时分,浓重的雾气使人透不过气来,极目南望,令人不胜伤感。上片,词人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幽清的景色、铺叙白描的手法,把离别的情、景、事织成了一片幽清的词境。
下片,词人从实写眼前之景转到预想别后之情,虚实相济,利用时间的跨越,多方位地表达了自己的惜别之意。“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词人先宕开一笔,说离人伤别,自古如此,是多情使然;忽然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这样就拓宽了词的境界,下面再设想别后生活就显得顺理成章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宵酒醒,伊人不见,风清月冷,情何以堪?“杨柳岸”“晓风”“残月”本是无情物,但是在满心愁绪的词人眼中,却都成了“情语”。而“经年”的“千种风情”便从此失去了意义,因为知音已远,良辰不再。这首词情事纷陈,铺叙委婉,语言清畅,音节幽咽,充分表现了慢词的优点和柳词的艺术特色。
三、亮点探究
1、精读《雨霖铃》。教师范背,学生划出节拍,按教师范背的提示标出韵脚,然后诵读。
韵脚:切、歇、发、噎、阔、别、节、月、设、说。
2、思考、讨论:(1)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2)怎样体现“虚实相济”的特点?
【明确】(1)上片写恋人离别,下片写别后心情。(2)起头“寒蝉”三句交代离别的节令(寒蝉)、时间(晚)、地点(长亭)、气候(骤雨初歇),这三句不只是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是情景,融凄苦之情人景,暗寓离别之意。“都门”二句是情事,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将人物置于矛盾这样集中的情境之中。进出“执手”一句,语言极为通俗,感情也极真挚,伤极痛绝之情态毕现。至此,写的是实景实事实情,“念去去”二句是他的内心独白,“念去去”三句读时要一字一顿,声断气不断,这二句是别后想象之景,茫茫辽远的空间充满了浓密深沉的烟霭,在半虚半实间突出了离愁的深切。下片是虚写。下片开头“多情”一句承接巧妙,是对上片的归结,写人间离别伤感是普遍现象,“更那堪”又转入现实,“冷落清秋节”既照应首三句,又以景寓情,更深地开拓了诗境。“今宵”一句是名句,词人想象今宵酒醒之后的所见之景,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凄清的画面使离人更感孤单,言外之意无穷,以别后想象之景写离愁。“此去”四句是直接抒情,问句作结,言外之意是与离人分别以后,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兴致了。下片虚写着重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读罢回首上片,我们方能从景物中体验情思,从实境中探寻虚境。意境由实境与虚镜组合而成,实境就是具体物象以及由物象构成的艺术整体的境界,虚境就是实境中所包含的一种象征境界。词中的事、景、态都是实境,词人的情思就是虚境。我们要透过实境看虚境。
3、【提问】《雨霖铃》词自上片“念去去”一句之后是写对别后情形的设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述自己今后的生活情境和内心情感的?
【明确】一个“念”字引出了很多的思绪:“去去”是说他将越行越远,直到楚天尽头;他感到实在难以忍受这清秋季节的远别;他更怕夜里酒醒后,看到在残月冷辉中,杨柳依依,晨风吹拂的景致,心里倍感凄凉。他愁的是这一去将连年不归;想到今后将非常孤独、寂寞,美丽风景无心观赏,相思之情无处述说,他就更加忧郁、悲伤了!
4、【提问】这首词的上、下片是怎样巧妙过渡的?
【明确】长调的过渡最不容易,既不能“全脱”,又不能,“明黏”。这首词上片的歇拍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的是半虚半实的写法,由此过渡到下片的虚写,真是既不“全脱”又不“明黏”。下片的开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词家称这类句子为“换头”,意思是跟上片的起拍句字数不一样),也承接得巧妙:先宕开一笔,说离别使人伤心,自古而然,是由于多情的缘故,似乎有些自慰的意思;忽然又转到现实中来,说在这“冷落清秋节”中离别更使人难以忍受,更深地开拓了诗的境界,下面再说别后生活的设想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5、【提问】“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为什么特别动人?
【明确】这首词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跟“寒蝉凄切”一样,也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为什么特别动人呢?第一,它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广幅鲜明的画面。关于杨柳和残月,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菩萨蛮》)关于风,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七哀》)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李清照《念奴娇》云:“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闲滋味”其实正是愁滋味。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布置作业
1.反复背诵两首词,体悟词中意境。2.完成课后练习。
《柳永词二首》教学过程二 赏析诗歌中的景与情
一、情景导入:
1、歌曲播放《菊花台》
菊花残 满地伤
你的笑容已泛黄
花落人断肠 我心事静静躺
北风乱 夜未央
你的影子 剪不断
徒留我孤单在湖面
成双
2、诗歌展示:长亭送别
——王实甫 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古人眼中的景与情:
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胡应麟《诗薮》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希文《对床夜话》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
作诗本乎情景,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谢榛
二、教学目标
1.领悟柳词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2.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情与景,提高审美情趣。
三、两首词对比阅读鉴赏
1、《望海潮》一词通过哪些景物描写绘出了都市繁华美丽的景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2、《雨霖铃》本词哪些句子写景?分析词中景物有何特点?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试着对本词写景部分进行情景扩写
四、拓展训练:歌曲《烟花易冷》感受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繁华声 遁入空门 折煞了世人 梦偏冷 辗转一生 情债又几本 如你默认 生死枯等 枯等一圈 又一圈的年轮
浮图塔 断了几层 断了谁的魂 痛直奔 一盏残灯 倾塌的山门 容我再等 历史转身
等酒香醇 等你弹一曲古筝 听青春 迎来笑声 羡煞许多人 那史册 温柔不肯 下笔都太狠 烟花易冷 人事易分 而你在问 我是否还认真
千年后 累世情深 还有谁在等 而青史 岂能不真 魏书洛阳城 如你在跟 前世过门
跟着红尘 跟随我 浪迹一生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始终一个人 斑驳的城门 盘踞着老树根 石板上回荡的是 再等 雨纷纷 旧故里草木深 我听闻 你仍守着孤城 城郊牧笛声 落在那座野村 缘份落地生根是 我们
4、根据歌词,改写成古诗词
例1: 未见君已十秋春,战火连绵归期问。
烟花易冷情意真,不忘誓言心愿等。
故里已是草木生,孤城至今剩何人?
牧童伴笛多过问,枯等永恒白发生。
例2:听,牧童笛声,闻,孤村野城。
感,烟花易冷,叹,人事易分。
等,泪不归人,待,轮回缘生。
【柳永蝶恋花】推荐阅读:
柳永《蝶恋花》翻译06-04
《蝶恋花》赏析柳永01-07
柳永蝶恋花全文及翻译11-18
蝶恋花别范南伯 柳永01-30
柳永 颁奖词07-08
柳永词漫谈01-08
读柳永读后感06-18
柳永词两首 教案10-01
宋词·柳永《采莲令》赏析11-16
续写柳永雨霖铃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