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大纲(精选5篇)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篇1

2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编制大纲

二〇一三年七月

总 体 要 求

实施方案是试点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依据。通过试点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实施,科学指导试点建设,促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和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促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加快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促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和民生水利发展。

方案的编制实施,要坚持人水和谐,科学发展;坚持保护为主,防治结合;坚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坚持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坚持地方自筹,国家扶持;坚持深化改革、健全制度的基本原则。要按照《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

[2013]1号),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眼流域整体布局,充分考虑当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条件,确定可监测、可评价、可实现、可考核的工作目标和指标体系,搭建科学合理的建设布局,安排具体可行的工作任务,统筹谋划,科学制定。

方案编制要注意与流域综合规划、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做好衔接;要注意相关建设对所在流域以及区域上下游、左右岸的影响;要注意城乡统筹兼顾,解决城镇化发展中突出的水问题;要注意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可达性,有关工作应具有一定规划基础;要注意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避免采取过分的人工干预措施。

一、概况

(一)自然状况

介绍试点地区的气候、地理、地貌等状况;水文地质、水资源分区以及水资源数量、质量等状况;对试点地区所在流域内相关的上下游、左右岸的自然条件进行概要描述。

(二)社会经济

介绍试点地区社会经济的概况,如人口数量及结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及分区等;介绍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确定的试点地区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

(三)水生态系统状况

介绍试点地区有关主体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水功能区划等对试点地区的要求。介绍试点地区水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和重要动植物分布,介绍主要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河口、沼泽、湿地等水生态系统基本情况等。介绍区域内相关保护区或生态敏感区的分布情况及保护目标等。

二、现状评估与问题分析

(一)水生态文明现状评估

介绍试点地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水资源优化配置、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水生态文明理念宣传等情况,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以及供水、用水、管水等方面对水生态文明现状进行评估。

(二)存在的问题

分析当前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问题成因予以分析。

(三)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和可行性

阐述当前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已有基础、有利条件,论述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性。

三、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按照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及我部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部署,结合试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试点地区水资源、水环境特点和问题,提出试点工作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范围及试点期

试点范围:根据试点建设需求分析,确定合理的建设范围。

试点期:一般按3年安排。

现状基准年:以2011年为宜,也可用水情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最新统计数据。相关数据要与地区年鉴、水资源公报等资料相协调。

(三)工作目标

目标应分为总体目标和试点期目标两部分。

总体目标应围绕区域发展和《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要求,提出与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要求相适应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远期目标。

试点期目标是试点工作验收的依据,应尽量细化、量化。目标应

具有区域特色,且可监测、可评价、可实现、可考核。

要对应目标建立相应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应涉及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管理、水文化等有关方面。各项指标应明确数值要求和责任单位。

(四)总体布局及主要任务

确定试点建设总体布局和主要任务。主要任务应统筹考虑水生态文明建设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的相关工作和要求,重点围绕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构建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严格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方面提出,既要切实解决当地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存在的突出问题,又要突出地方特色,具有一定示范效应。

四、主要实施内容

应按照试点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逐一分解确定各项任务的实施内容。应明确实施内容的目标、具体措施、总体进度、责任主体等。工程措施要有规划依据和前期工作基础,具备实施条件,内容可包含河湖水系连通、水污染治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湿地保护、节水、生态景观等工程,要明确各类工程措施的作用和效益。非工程措施方面,要将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核心,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为突出试点的示范效应,可提出试点期重点示范项目,并予以详细说明。要注意对试点实施前背景资料的监测和收集,制定与指标体

系相配合的监测方案和评估计划。

五、组织实施

(一)进度安排与任务分工

根据试点实际情况和主要工作内容,设定工作时间表并明确分解各部门任务。工作时间表应体现较明确的建设周期、实施进度安排、阶段目标等。

(二)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应以地方投入为主,坚持地方自筹、国家扶持的原则,按照相关国家标准和规定,对建设资金投入进行科学核算、总体安排。

试点地区应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

六、预期效益分析

在科学预测建设效果基础上,分析试点在社会、经济、生态方面的预期效益。效益分析应结合试点期目标和指标体系,尽量提出量化的预期效益。

七、保障措施

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篇2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 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 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载体[1]。2012年全国水利风景区建设与管理会议中强调, 要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2013年1月, 水利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 对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明确部署, 并启动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 也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2]。水利部把“确保鄱阳湖一湖清水”作为国家战略, 江西省确立了“生态立省”的理念, 为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保障鄱阳湖一湖清水, 有必要对鄱阳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试点研究并推广。

莲花县位于江西省西部、萍乡市东南部, 境内河溪纵横, 水系发育, 其中赣江主要支流禾水发源于该县, 禾水在莲花县流域面积969 km2, 占全县流域面积的91. 2% , 区域年平均降水量为1609 mm, 森林覆盖率达66. 7% , 河湖水质优于Ⅲ类水。近年来, 莲花县坚持“生态立县, 绿色发展”战略, 已先后荣获全省首届十佳绿色生态县、全省污染减排先进县、首批省级生态县、首届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十佳县等荣誉称号。莲花县依托莲花节作为该县水生态文明独具特色的宣传阵地和建设载体, 为莲花县的水生态和水文化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本研究以赣江重点支流禾水源头区莲花县为研究对象, 分析水生态文明现状特征, 探讨该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以及建设措施, 为下一步实现水生态文明提供基础, 同时为保障鄱阳湖一湖清水提供依据。

2 莲花县水生态文明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有关水生态文明的研究多出现在近两年, 由于研究者不同的理解, 迄今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根据水利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以及相关专家的意见[3,4,5,6,7], 水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水和谐, 可持续发展; 其关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管理、水景观和水文化等方面。根据水生态文明建设内容, 结合莲花县水生态文明现状分析区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关键问题。

2. 1 水安全问题

水安全重点从防洪治涝、安全饮水和灌溉工程等几方面进行分析。1防洪方面。目前, 莲花县城河道两岸堤防不足3. 0 km, 主要依靠河道两岸地形防御洪水, 在已建堤防中, 仅禾水东门桥上游右岸0. 6 km防洪挡墙达到防御20年一遇洪水标准, 其余堤防防洪能力较低, 均不足20年一遇洪水标准。城区局部河段淤塞严重, 其跨河设施较多, 影响河道行洪, 对防洪安全构成了威胁。2治涝方面。莲花县位于禾水上游地区, 以山地、丘陵为主, 主要依靠两岸地形及天然沟渠排除涝水, 尚未形成完整有效的防洪治涝体系, 如遇大水年份涝灾损失严重。3饮水安全方面。城镇饮水工程老化严重, 供水保证率低, 影响居民用水; 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标准低, 难以满足居民用水需求, 并且工程规模大多偏小。4灌溉工程方面。灌区渠道淤积, 渗漏严重, 建筑物老化, 损坏严重, 田间配套工程不足, 部分灌区供水无法完全保障。

2. 2 水环境问题

莲花县河湖水环境状况总体良好, 然而由于农村污水排放缺乏有效管理、水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水环境治理工程建设滞后等原因, 水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主要表现在: 农村生活垃圾随意堆弃, 农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畜禽养殖污染和矿区废渣淋溶废水直接入河, 并且河流存在不同程度的淤积和堵塞; 饮用水源地仍然受部分农业面源、固体垃圾和畜禽养殖污染的影响, 并且水源地监测能力尚不健全;部分农村饮水工程和浅水井分别存在微生物和大肠杆菌超标的现象。

2. 3 水生态问题

莲花县位于禾水源头区, 总体水生态状况较好, 但也存在一定问题, 如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河道和水库淤积; 矿区废土废矿渣随意堆放、倾倒等造成局部水体污染, 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森林质量不高, 尚未充分发挥其涵养水源、保护水土和调节气候等功能; 外来水生植物影响大, 湿地有沼泽化趋势。

2. 4 水资源管理问题

水资源利用较为粗放, 水资源利用率较低, 尚未形成完善的水资源监控体系, 水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管; 管理体制不顺, 管理手段落后, 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执法力度不够。

2. 5 水景观问题

据莲花县旅游资源普查结果显示, 境内共有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单体27个, 占境内旅游资源单体总数的12. 56% , 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在全县旅游资源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资源类型丰度较好, 具有良好的水景观建设基础。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和开发, 受人为干扰严重, 局部自然山水景观受到破坏。水利风景区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水利工程的景观度不高, 景观设施建设落后于水利工程建设。

2. 6 水文化问题

莲花县是全国唯一以花卉命名的行政县。水文化建设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不仅在理论上没有形成严密成熟的体系, 而且对现有的水文化资源保护不够, 致使水文化优势得不到合理的利用。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公众的水生态文明理念还需大力提升。

3 推进莲花县水生态文明建设措施

莲花县水生态文明建设遵循水生态文明内涵和理念, 把尊重和保护自然的观念融入水利发展的各个环节, 通过水利发展思路的转变, 加快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 在发展水利的同时, 高度重视水生态环境保护, 减少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 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生态效益。在工程建设的同时, 充分挖掘水文化, 建设具有当地历史底蕴和文化特色的水文化, 从精神层面上实现莲花县公众的生态文明; 加强保障和管理制度的制定, 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实, 为进一步实现区域和流域生态文明提供基础。

3. 1 推进传统水安全工程建设, 发挥其景观、生态功能

根据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传统的水安全保障工程, 建设过程中应尽量与生态、环境和景观效益结合在一起, 在保障水安全的同时, 发挥其生态景观效益, 改善人居环境, 进一步促进公众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及保护意识。

a. 防洪方面。新建的防洪工程要充分考虑景观与生态的要求, 将防洪工程建设成兼具防洪、生态与景观功能的现代生态水利工程, 除防洪有硬化护岸的要求外, 全面建设生态护岸, 发挥防洪工程的生态景观效益。管理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洪涝易发区的管理, 制定灾害风险区的管理办法, 划定河道管理范围与堤防安全保护区, 严禁对河道的侵占和无序围垦; 2建立健全监测、预警及通信系统; 3建设决策支持系统; 4加强洪水前期预报。

b. 治涝以排为主, 滞、蓄、截相结合, 按照“高水高排、低水提排、围洼蓄涝”的原则进行治涝。

c. 安全饮水是水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条件。根据莲花县水资源条件、人口分布和现有供水工程等因素, 新建15个集中式供水工程, 3个地下水供水工程和若干蓄水池。

d. 灌溉工程方面。为有效解决缺水问题, 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对现有水源工程进行除险加固、挖潜配套与节水改造, 并根据灌区发展与需水预测需要, 新建一批经济指标优、见效快的水源工程。其针对灌区的建设, 构建生态灌区体系建设, 分别从源头节水、过程植物吸收以及生态沟渠排水构筑三道水污染防治体系, 使农药化肥等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 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同时, 通过已建水源工程除险加固改造、新建灌溉水源工程规划和已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对田间灌排沟渠、田间道路等工程进行完善配套与加固处理, 对农渠间田块进行土地平整, 并逐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在此基础上, 通过量水设施、通信调度和信息化建设等几方面的管理, 提高灌区的管理水平。

3. 2 整治排污口, 加强地表水和地下水保护, 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

水环境整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生态文明阶段的重要需求, 在满足基本安全基础上, 从生态环境改善上提出的又一基本需求, 是促进人水和谐的重要举措。水环境整治措施重点从入河排污口整治、地表水饮用水源地保护措施、地下水保护措施和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进行。1入河排污口整治。入河排污口整治对于区域纳污总量实施意见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改善区域水环境提供重要支撑。对区域内7个入河排污口建立台账信息, 加强监管, 整顿偷排乱排等现象, 确保所有入河排污口全部达标排放; 在排污口安装水量和水质自动在线监测设施, 以便对其排污状况实行实时监控。2地表水饮用水源地保护。沿河村庄建造生活垃圾处理设施10 ~ 20处; 新建沼气池, 实施改水改厕, 减轻面源污染; 并在河段急变处疏浚清淤。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河道型水源保护区, 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必要的隔离防护设施, 如在水源保护区的边界建护栏、围网等。3地下水保护。依托萍乡市地下水监测站网, 积极推进莲花县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集中式供水水源区和农村饮水工程保护区设置严禁活动带和限制活动带。保护区内要在各种醒目的位置设立警示牌, 要出台相应的管理条例和制定处罚措施。4水环境整治工程。水环境整治工程是实施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综合工程措施, 对于改善区域水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重点对莲花县区内集中排放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水等污染源进行整治, 同时对城市绿化、河道和沟塘进行整治, 保护区域水环境。

3. 3 推进生态保护、恢复与管理, 减少水土流失, 保护水生态

水生态保护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 通过改善水环境, 保护水生态, 可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创造新的服务就业和服务产业[8], 进一步促进人水和谐发展。过去水利工作的保护偏重于水资源保护, 即水质和水功能区的管理, 而水生态文明要求扩展水功能区管理的内涵, 除原有水质管理内容外, 应该增加水功能区中水生态系统保护、水域栖息地功能保护的内容[4]。1湿地保护与管理。建设河滩湿地生态安全屏障、湿地公园, 依托该水库发展生态养殖与休闲游钓渔业, 将重点湿地申请列入湿地保护区, 扩大莲花县湿地保护区范围, 提升湿地保护区影响力。2生态脆弱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在河流山溪源头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以补植改造为主, 在尽量保持原有生态条件下, 修补稀疏、残破林, 并根据林分内林隙的大小与分布, 灵活选择均匀补植和局部补植, 并在禾水流经的县城区域保护水质和布置生态净化工程。3水土保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包括坡耕地治理工程、坡面拦蓄工程、沟道治理工程等, 在建设水土保持工程的同时, 加强执行情况和水土保持效益的监测和评估。

3. 4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加强水资源监测、考核和管理,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根据2013年1月水利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根据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内涵, 水资源管理重点从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监测以及水资源监督和考核3个方面采取措施, 为进一步落实区域3条红线, 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依据。

a. 节水型社会建设: 1农业节水。通过优化配置农业用水、完善农业节水工程措施和开展节水灌溉技术示范区建设实施农业节水工程。2工业节水。通过用水计划管理, 加强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系统节水改造及非常规水源利用等措施, 降低工业企业单位产品取水量。新建工业企业需按照高标准节水要求建设, 严格进行水资源论证。现有的企业要结合技术改造对系统用水进行改造, 淘汰落后的用水技术设施。3城镇生活用水。加强城镇建设项目监督管理; 加强用水定额制定工作, 逐步扩大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的实施范围, 推动公共建筑、小区和住宅节水, 推广城市建筑的中水利用技术, 制定促进中水利用的政策; 积极组织开展节水器具和节水产品的推广和普及工作; 针对村镇居民用水分散、村镇供水设施简陋、饮水安全保障程度低、用水效率低等特点, 积极推行村镇集中供水, 保障饮水安全。

b. 水资源监测。依托现有的水文站和水资源监测站, 合理布置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监测点, 分别在支流入干处、乡镇界断面布置地表水监测站点, 在集中式供水水源区和分散式开发利用区、生态脆弱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区布置地下水监测点。

c. 水资源管理与考核。加强对防洪抗旱、河道、水利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和水利行业安全监督等方面的管理, 制定本区内水资源考核制度, 保障水资源管理的实施, 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提供依据。

3. 5 传统水利工程向生态水利工程转变, 发挥水利工程景观功能

水景观的建设重点依托水利工程的建设, 在满足水利工程传统功能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景观生态效益, 满足生态文明社会发展阶段人类的景观需求。水景观建设重点从景观拦河坝控制工程、湿地公园和水利风景区的建设进行考虑。建设莲花陂拦河坝控制工程和石陂拦河坝控制工程; 建设莲花湿地公园, 并打造神泉湖风景区和合江滨水度假区, 为充分发挥拦河坝水利工程和水库的景观功能提供基础, 同时为发挥水利工程的生态景观功能提供依据。

3. 6 充分挖掘、保护、宣传水文化, 制定水文化制度

水文化是人们认识和利用水资源, 实现“以人化水”和“以水化人”的整个互动过程和成果的总和。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工程技术问题, 也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管理问题, 需要加强全民道德或者文化建设, 使广大民众自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8]。水文化建设重点包括水文化工程及其保障制度体系建设, 其中水文化包括历史水文化工程遗产的保护、现代水文化工程建设和水文化宣传教育, 水文化宣传主要从莲花文化、油菜文化、水文化展示和水文化培训教育4个方面进行宣传, 扩大莲花县水文化的影响。水文化制度体系建设重点是把水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4个方面, 进而促进整治、经济、文化、社会与生态五位一体文明的实现。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詹卫华, 汪升华, 李玮, 等.水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及路径探讨[J].中国水利, 2013 (9) :4-7.

[2]彭金平.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建设吉安水生态文明[J].水利发展研究, 2013 (4) :48-50.

[3]左其亭.水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探讨[J].中国水利, 2013 (4) :1-3.

[4]马建华.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思考[J].中国水利, 2013 (10) :1-4.

[5]DB37/T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标准[S].

[6]王文柯.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践思考[J].中国水利, 2012 (23) :33-36.

[7]陈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和途径探讨[J].中国水利, 2013 (4) :4-6.

小农水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篇3

实施方案编制提纲

工程特性表 目录

第一章

项目提要

1.1项目背景

简要说明项目实施背景和有关法规、政策、文件等方面的依据以及规划设计过程。

1.2项目所在地经济社会简况

简要说明项目所在县(市、区)的人口、农业、经济、财政、农民收入等方面的情况,以及项目区(灌区)人口、耕地、灌溉面积。骨干水利工程及水利设施现状运行情况。

1.3建设目标与任务

1.3.1项目县建设目标与任务

简述原申报项目建设方案的三年建设目标与任务(分叙述)。

1.3.2目标与任务

详述项目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1.3.3项目完成情况

叙述三年建设目标已完成情况、进度情况等。

1.4项目范围及建设规模

应包括本实施的灌溉面积,按乡镇分田、土统计出来,其中新增灌溉面积不少于30%。

1.5项目建设内容

简述本项目拟建设的主要内容,如蓄、引、提水源工程和相应的输配水设施数量及相应主要指标。

1.6工程投资及资金筹措

简述工程概算总投资,各相关费用(如建筑工程、机电设备安装、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临时工程、独立费)等,说明资金筹措方案。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项目区现状、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分析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从政府重视和群众支持、资金筹措、设计施工能力、管护运行机制和水源保障等方面,分析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第三章

项目区水量供需平衡

3.1水文气象特征

详述项目区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降雨季节特征、蒸发量)和主要自然灾害等有关情况。

3.2.1灌区规划

明确本项目的灌溉区域、工程总体布置方案,应按水源情况描述供水、输水、配水方案和主要建筑物规划布置。

3.2.2水源情况

详细说明灌区的水源分布,蓄水、引水、提水水源的基本参数,及各水源所控制的灌溉面积、种植结构,准确评价已有的水利工程运行现状。

3.3设计保证率、灌溉制度及灌溉定额

3.3.1设计保证率

根据《灌溉与排水设计规范》(GB50288-99)的规定,灌溉设计保证率为75%~85%,针对贵州省小型农田水利的综合情况考虑,一般灌溉设计保证率取80%,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模式灌溉保证率按85%~~95%取值。

3.3.2 灌溉水利用系数

灌溉水利用系数应根据《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18—2004)的规定,节水控制目标,结合渠系水利用系数、管道水利用系数等进行推算得出。

3.3.3灌溉制度和定额

应根据灌区内种植结构和灌溉方式进行灌溉制度设计,定额主要依据《贵州省行业用水定额》(DB52/725-2011),按各地区在用水定额中分区的不同,进行灌溉制度设计。

3.4水量供需平衡分析

3.4.1需水量计算

根据灌区内的灌溉面积、作物组成,以及灌溉制度的设计,计算灌区内各种作物的需水总量,同时根据作物灌溉制度设计,计算最大灌水率及灌溉水利用系数,并推算出最大引用流量。

3.4.2来水量计算

应根据3.2.2条水源情况,计算得出设计保证率下灌溉时段的水源来水量情况,在充分考虑其他用水户并扣除用水量后的来水量,才能进行供需平衡。

为简化水量平衡计算,应当注意的是:在对有调蓄能力的水利设施进行水量平衡计算时,小

(一)型水库以上(含)应进行兴利调节计算,山塘及小

(二)型水库,利用《贵州省中小型水库α~β关系模型的编制与应用》的“α~β关系模型”演算,山塘容积很小则可以直接用2倍库容来进行水量平衡计算。

3.4.3水量供需平衡

通过上述需水量与来水量的计算,可进行项目的水量供需平衡计算。需要注意的是,当水源为拦河坝引水时,由于拦河坝基本不能进行调节,故不能以总来水量进行平衡,而须以灌溉时段的来水流量与同期最大需水流量来进行平衡。

而当水源为机泵提水时,则应以提水流量、水池调节与灌区需水流量三者来进行水量平衡计算。

第四章

工程地质

4.1勘察工作概况及工作量

简述应做的勘察工作内容。

4.2工程地质简况

简述项目区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土壤、岩性、构造及稳定性、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物理地质现象等。

4.3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

应详细对主要工程的地质条件进行评价,同时提出详细的处理措施和建议,坝体最大高度大于15m的山塘或拦河引水坝,无论是新建还是除险加固,都必须采取钻探等有效的地质勘察手段,来准确的判定工程地质条件,并将相应资料作为报告附件一起报送。

4.4天然建筑材料

应对项目区天然建筑材料的分布、储量、质量和开采运输条件进行评价,当天然建筑材料缺乏时,提出人工材料来源及质量评价和建议。

4.5结论及建议

在水源条件缺乏的地区,可适当采用集雨灌溉工程,设计时应确定系统布局、集雨场型式、面积,汇流方式及汇流渠系布置、渠道结构、主要建筑物,集雨设施型式、容积、结构设计。

5.4.2 输配水工程

(1)渠道工程:应说明渠系地形地貌及地质条件、渠道配水方式、流量、水力坡降、水流流态、冲刷、淤积等水力计算条件、方法,提出计算成果;渠道断面形式、设计尺寸及水力要素设计指标。

渠道主要建筑物(如渡槽、倒虹吸管、陡坡、跌水等):说明各类建筑物的过水能力、水力衔接条件、消能防冲计算方法,提出计算成果;确定主要建筑物的工作水位、工程布置、结构型式、高程、坡降、断面尺寸及运行条件;说明主要建筑物的结构及稳定计算方法并提出计算成果;说明主要建筑物的地质条件、地基处理、防渗措施。量水设施设置应与渠道及渠系建筑物结合布置。

各渠道建筑物在渠道纵剖面图中应体现出来。

(2)管道输水工程:应确定放水口间距、灌水周期、设计流量、田块规格、管网布局、干支管水力计算及管道管径和用量、主要建筑物等。选定管道的型式、管槽高程、断面尺寸、长度等;说明水力计算条件和方法,提出计算成果;确定管道布置,选定管材、管径及安全保护措施,主管上应有排沙、排空设置。(水稻灌溉建议不采用管灌)。

5.4.3排涝工程

排涝设计标准是确定排水工程规模的依据。通常采用受涝区发生一定频率或重现期的降雨不成灾为标准。降雨是确定排涝标准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作物的耐淹程度(包括耐淹深度及历时)及承泄区的水位高低都直接影响着排涝工程的规模和投资的大小。

设计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应根据排涝面积、地面坡度、植被条件、暴雨特 性和暴雨量等情况,以及农作物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等条件确定。旱作区一般可

77.2编制原则及依据

依据:关于发布《贵州省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试行)》及贵州省水利水电工程系列定额(2011版)的通知(黔水建【2012】6号)。

价格水平:采用实施方案编制期上一季度的价格水平。

7.3基础单价计算

7.3.1人工预算单价

采用《贵州省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试行)》及贵州省水利水电工程系列定额(2011版)的通知(黔水建【2012】6号)。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应根据人社部发[2011]75号通知,结合工程项目所属的分区津贴计列。

7.3.2材料预算单价

采用《贵州省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试行)》及贵州省水利水电工程系列定额(2011版)的通知(黔水建【2012】6号)。

若主要材料和砂石料预算价格低于上述单价时,按预算价格进入工程单价;若主要材料和砂石料预算价格高于上述单价时,按上述单价进入工程单价,预算价格与限价差额以补差形式计算列入“材料价差”项,并按规定计取税金。

主要材料从工地仓库以后的人工二次倒运费分摊进入材料预算价,不应单列二次倒运费。

7.4概算项目组成及独立费用取费标准

投资概算的概算项目组成由建筑工程(第一部分)、机电设备及安装工程(第二部分)、金属结构及安装工程(第三部分)、临时工程(第四部分)及独立费用(第五部分)组成。独立费用取费标准具体如下:

第一部分~第四部分工程费用按定额执行。

独立费用分建设管理费、招标业务费、工程建设监理费、勘测设计费、经济技术咨询及审查工作费、工程保险费六个部分,其中: 建设管理费:按上述一~四部分之和的3.0%计列;

1011系,确定项目实施与质量监督的管理措施。

第十章 建后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

10.1 工程运行期管理

提出运行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管理模式,应拟定管理机构的人员编制(集中连片的中型工程)分散的小型工程要全面组织农民用水协会进行管理。

10.2 管理范围及保护范围

确定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并确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尤其是管理区提出工程经过的村庄和人员密集区的安全防护措施或警示标志,同时结合项目特点,提出其他安全措施。

10.3 工程管理设施

复核工程管理单位所需管理区面积,明确管理区位置;复核工程管理设施数量,对于改、扩建工程,应说明管理单位现有设施及使用情况;说明工程观测和监测设施及设备数量,并提出设施及设备的维护管理要点和技术要求。

10.4 工程运行机制

应充分考虑并完善已成的水源及灌区

其他

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 篇4

2014-03-22 03:18:00 来源: 人民日报(北京)有0人参与

今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二届“世界水日”,第二十七届“中国水周”的宣传活动也在今天拉开帷幕。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水与能源”,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是“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山川秀美关键在水,建设美丽中国关键也在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将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价改革、水权交易等纳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重要内容,为我们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江河湖泊是地球的血脉、生命的源泉、文明的摇篮。我国河湖众多,水系复杂,流域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2909条,水面大于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有2865个。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江河湖泊治理与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河湖生态建设和水资源节约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我国河湖管理和保护仍然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不少河湖开发已经接近或超出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水体污染、河道断流、湖泊萎缩、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践行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统筹、水域水量水质并重、预防保护治理齐抓,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河湖水域不萎缩、功能不衰减、生态不恶化,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一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源头防控治理。抓紧开展江(微博)河水量分配,健全覆盖省市县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体系。进一步落实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计划用水等制度,推动建立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强化以水定发展规模、定产业方向、定城镇布局,大力推进工业、农业、生活节水,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水功能区和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逐步实现清水入河。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超载河湖和区域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做到严防严控严管,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二是健全规划体系和约束机制,加强河湖空间用途管制。加快完善河湖管理、河道采砂、岸线保护等规划,建立健全规划治导线管理制度,依法划定河湖管理和保护范围,开展河湖水域岸线登记和确权划界工作,实行河湖开发利用和保护分区管理,强化规划实施评估和监督考核工作。建立占用水域岸线补偿制度,建设项目确需占用水域的,要严格按照等效替代原则实行占用补偿。严格执行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涉河建设项目审查、河道采砂许可、洪水影响评价等制度,规范涉河建设项目和活动审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是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增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自然河湖水系、大中型调蓄工程和连通工程为依托,加快规划确定的河湖水系连通骨干工程建设,支持区域河湖水系连通,推进中小河流水系连通,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着力提升水资源调蓄能力、水环境自净能力和水生态修复能力。全面实施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统筹考虑水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关系,合理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充分发挥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的综合效益。

四是开展水生态治理和修复,促进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深入开展江河上中游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坡耕地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减少入河湖泥沙,防治面源污染。加强重要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生态保护区预防保护,综合运用调水引流、截污治污、河湖清淤、生物控制等措施,开展生态脆弱河湖治理修复。继续实施退田还湖、退渔还湖,加强圩区管理,恢复天然河湖水域面积。实行地下水总量与水位双控制,加大华北平原区等严重超采区治理修复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推广农业高效节水,有序实施耕地休养生息,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抓好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促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

五是提升河湖管理保护能力,推进科学治水依法管水。建立健全河湖管理、节约用水、水功能区管理等法律法规,强化水行政监督执法,严厉打击非法取水、超标排放、侵占水域、违法设障、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维护良好河湖管理秩序。积极运用卫星遥感等先进科技手段强化河湖动态监控,加强省界等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完善取水、排水、入河湖排污口计量监控设施,建立中央、流域和地方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全面提高水资源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流域生态需水、河湖健康评估等重大问题研究,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

六是深化水利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水生态文明长效机制。积极推进流域综合管理和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落实河湖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因地制宜推行“河长制”。开展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建立国家水权制度,积极培育水市场,推进流域、区域、行业和用水户之间的水权交易。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的水价形成机制。加快建立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重要水生态修复治理区和蓄滞洪区生态补偿机制,推动上下游不同地区间开展横向生态补偿。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让水生态文明意识深入人心,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在全社会形成节水、爱水、护水、亲水的良好风尚。

(作者为水利部部长)

加强河湖管理 建设水生态文明(图)2014-03-21 09:23:00 来源: 天津日报(天津)有0人参与

分享到

      网易微博 易信 新浪微博 腾讯空间 人人网 有道云笔记

本版西青区河道风光摄影

编者按

2014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二届“世界水日”,3月22-28日是第二十七届“中国水周”。同时,今年是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施行三周年,也是修订后的《天津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正式颁布实施的时间。

2014年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水保法》活动的宣传主题为“加强河湖管理 建设水生态文明”。

此次宣传纪念活动,旨在全区营造人人关心水、保护水环境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动“四清一绿”工作和《水保法》《实施办法》的贯彻落实,促进全区水环境管理工作上水平。

2014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

宣传口号

1、搞好河道环境整治 造福子孙后代

2、搞好河道环境整治 构建人水和谐社会

3、搞好河道管护 共创美好家园

4、大力整治河道水环境 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5、保护环境常抓不懈 保持清洁持之以恒

6、保护生态环境 倡导文明新风

7、金钱是一时的财富 环境是世代的瑰宝

8、大力搞好河道整治 努力改善河道环境 不断提高生活水平

9、加强河道管护 创造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

10、积极推进农村河道综合整治 努力营造整洁优美人居环境

11、全民参与 全员动手 整治环境 建设人水和谐的新农村

12、全民开展河道整治 共创健康和谐环境

13、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让河道岸更绿、水更清、流更畅

14、保护青山绿水 营造美好家园

15、保护生态环境 维护生命健康

16、请勿乱倒乱抛 保护河道环境

17、加强河道水质保护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18、让我们共同营造优美的水环境

19、加强河道管护 维护良好环境

20、加强河道长效管理 创造和谐优美环境

21、治理“脏乱差” 要靠“你我他”

22、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营造清洁整齐优美环境

23、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促进西青又好又快发展

24、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25、人人关爱水生态环境 全民参与综合整治

26、整治城乡环境卫生 改善城乡容貌秩序

27、维护河道美好环境 告别乱泼乱倒陋习

28、整治城乡环境卫生 优化西青发展环境

29、环境整治人人参与 美好环境家家受益

30、大家小家是一家 爱护环境靠大家

31、市民素质高一分 城乡环境美十分

32、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保护水环境,并有权对污染损害水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

33、禁止向河道排放油类、酸液、碱液或剧毒废液

34、禁止向河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生活垃圾和其他废弃物

35、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破坏水土保持设施

36、破坏水土保持设施及功能的,应当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

37、生产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保证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原则

38、禁止损毁堤防、护岸、闸坝等水工程建筑物及水利附属设施

39、河道管理范围内禁止从事建房、开渠、打井、种植高杆作物、设置拦河渔具,弃置垃圾等行为

水生态文明建设调研报告 篇5

根据XX市政协工作安排,XX区政协高度重视,以区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牵头,在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组成专题调研组,通过召开相关部门座谈会,深入现场了解情况,走访部门及群众,查阅相关资料,集中力量于9月对全区生态水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区总面积97.1平方公里,整个地势是西部高、东部低、西南高、东北低,为荥阳山间平原向东延伸的一部分。XX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78立方米,是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2,是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10。全区年平均降雨量640.9毫米,且降水时段分布极为不均,年降雨量的70%集中在汛期的6-9月份。境内水系相对完善,有贾鲁河、须水河过境河流2条,均属淮河水系;中型水库常庄水库,位于贾鲁河支流贾峪河上,目前运行正常;小型水库刘沟水库,位于须水河上,现为干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河干渠穿辖区而过,XX区段共计14.1公里,现已通水;有西流湖、植物园内湖2座湖泊。

XX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主动作为,紧紧围绕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按照全域生态水系、循环水系的理念,立足辖区实际情况,规划了“二纵二横二库五湖”区域生态水系布局。二纵,即须水河、贾鲁河自南向北贯穿;二横,规划新开挖秀水河,自西向东沟通须水河与贾鲁河。南水北调干渠自东南向西北贯穿;二库,即常庄水库和刘沟水库;五湖,规划在须水河与秀水河交接处开挖须水湖,以南水北调渠为中心线,北南各开挖市民湖、九曲莲湖,与西流湖、植物园内湖共同构成五湖。水源利用市邙山干渠到郑州XX区生态供水工程供水。规划实施后,全区水域面积率达12%。

二、存在问题

(一)多部门管理。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水系管理部门较多,涉及市区两级水务、城管、环保、园林、南水北调管理部门等,特别是相关管理职能在市直相关部门,而工作运转、责任落实却在区直部门,造成职责不清晰、权责不一致。就XX区来说,在管理上,须水河、贾鲁河、常庄水库属于市水务局管理,西流湖、植物园内湖属于市园林局管理,南水北调运河属于垂直管理,刘沟水库属于XX区管理;在执法上,河道、水库清障由水务部门承担,具体工作由区级政府落实,水污染执法由环保部门承担。管理部门、执法部门众多,给水系规划、建设、保护造成很大不便。

(二)水利用不足。长期以来,我们对城区水系规划建设的内涵认识不深,对城区水系综合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历史欠账较多,没有真正把它与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由于这些客观因素,我们在水系建设方面基础工作薄弱,特别是水系规划、开发利用缺乏超前性,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城市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需要。比如,XX区辖区水系相对完善,有贾鲁河、须水河等天然河道,以及西流湖、常庄水库等,可以开发利用水资源较多,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辖区河道基本干涸,湖泊、水库可用水资源较少,现有的天然水资源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全区生产生活用水主要依靠黄河水,局部靠超采地下水、牺牲部分农业用水实现的。总体上,供需缺口巨大,水资源匮乏,水利用不足是制约我区水系建设的重要因素。

(三)水存在污染。近年来市区两级政府投入资金对城区水系进行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常庄水库是XX市饮用水备用水源,西流湖、植物园内湖属于景观水系,水质相对较好。但随着发展的快速推进,目前水系上游仍有个别生产、生活污水、垃圾排入水系,使河流成为纳污河道,其污染负荷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这些污染集中在须水河、贾鲁河上游河道。另外,须水河、贾鲁河沿线现有的污水管网,局限于建设时的客观条件,管道雨污不分、内径不足,超负荷运转,经常导致污水溢出管网,流入河道,使河道受到一定程度污染、水质恶化。

(四)存在防汛隐患点。XX区地势是南高北低、西高东低,近年来随着全域城市化的不断推进,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建设推进较快,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切断了原有水系的平衡和连通性。特别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建设时,相关单位考虑到沿线排水问题,规划建设有排水渡槽,连通运河两岸排水。但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原来规划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使建设好的渡槽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经排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XX区段当前存在3个防汛隐患点:水泉沟渡槽、大李庄沟渡槽、付庄沟渡槽,存在排水出口正对村庄和道路、排水通道狭窄、排水沟不畅通、泄洪通道堵塞等问题,前一段汛期时,给城市防汛工作带来很大压力。以大李渡槽为例,该渡槽收集富民路以西、中原路以南、防汛路以北、西四环两侧广大区域来水,水量较大,但大李渡槽下游现今已无排水通道,原有自然沟壑通道现已经被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建设占用,基础设施已经开始建设,来水没有出路,存在重大防汛安全隐患。

(五)机制不健全。生态水系建设是一个新课题,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系统工程。目前,生态补偿机制、投入保障机制、市场化运行机制等管理运行机制尚不健全,亟待完善,特别是现有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性资金投入,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方面机制不活。

三、意见建议

(一)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生态水系建设、推进水生态文明,需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对水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建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加大改革力度,对涉及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部门职能进行整合,由一个部门进行集中管理,建立务实高效、运转有序、责权一致的管理体制。

(二)加强规划衔接。实现人水和谐相处,规划必须先行。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区水系规划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加快城区科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我们对水系规划建设认识不足,没有把它与城区开发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在各种专项规划的衔接上对接不到位。建议我们在当前水系规划的基础上,按照水的特点和运行规律,市区联动,统筹规划,建设完善的水系网络,把城市水系纳入区域水系和整个城市建设之中。特别是水系规划要与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规划相协调一致,并强化规划的具体落实,防止侵占水域、破坏水系。

(三)强化节水意识。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世界先进水平的2—3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我们要严格落实节水优先的方针,充分认识节水的极端重要性,依法加大节水、用水管理力度,珍惜、合理利用水资源,切实把节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建议一是加强对城市节水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和企事业单位对水资源短缺严重性的认识,增强保护、节约水资源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掌握科学的节水知识。二是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节水器具,改变旧的用水观念、用水习惯,养成正确的用水观念和用水习惯,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良好生活方式。三是探索实行城市生活饮用水和清洁用水相分离,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开发商在新建居住小区时,同时建设饮用水管道和清洁用水管道,实现全民节水。

(四)重视污水处理。城市污水量稳定集中,不受季节和干旱影响,经净化处理后的城市污水(中水),是城市稳定的再生水资源,且数量巨大。目前我们的城市中水利用率不高,还有很大的利用空间。建议:一是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尤其是新区建设时,要高标准建设城市污水管网,并且管网建设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前瞻性,必须实现雨污分流。二是要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目前XX区桐柏路以西、航海路以北的城市污水,主要由五龙口污水处理厂收集处理,长期超负荷运转、运力不足,建议市相关部门加快建设并启用双桥污水处理厂。三是提高中水回用率,使经过处理达标的污水能够循环使用,作为城市园林绿化、工业回用、市政道路养护、景观用水、洗车等行业用水。

(五)提高水系周边土地价值。 生态水系的建设,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增加城市的吸引力,满足市民的精神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水系周边土地利用价值,促进招商引资,带动旅游、房地产等产业的`发展。建议树立经营水系的理念,把水系建设与周边的道路、绿化、景观、治污、建筑、产业,以及拆迁改造等结合起来,通过水系建设不断提升水系周边土地的利用价值,通过土地的升值反哺生态水系建设。

(六)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市、区两级政府分别对水生态文件建设作出了安排部署,并着手实施了相关水利工程建设,建议要加快相关工程进度。一是水源建设项目要加快推进。市政府已经规划建设邙山干渠到郑州XX区生态供水工程和牛口峪引黄工程,以解决郑州须水河、贾鲁河的水源问题。目前,XX区供水工程已经启动,建议加快工程进度;牛口峪引黄工程建议尽快启动。二是尽快启用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补充常庄水库水源,将水库水位提升至合理高程。三是支持XX区加快生态水系各项工程建设。XX区水系规划建设市政府已经进行了批准,建议市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使XX区生态水系各项工程顺利推进,力争到我市XX区生态环境有一个质的飞跃。

(七)解决资金问题。生态水系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单纯依靠政府资金投入,这是远远不够的。建议一是要稳定并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市、区两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环境保护和城市建设的优惠条件,落实相关金融支持政策。二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功能,撬动社会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积极吸纳民间资金参与城市水环境治理和管理,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水环境治理的热情。

(八) 加紧对防汛隐患点治理。目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开始试通水,对防汛隐患点的治理迫在眉睫。建议在市里的统一指导下,根据隐患的不同情况,制定应急措施:在南水北调干渠左岸或右岸红线外,开挖、疏浚沟道,或者修建挡水墙,将洪水引入下游自然沟道或市政雨水管网;同时每个隐患点成立一个应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紧急情况下的防汛抢险工作,组织防汛抢险队伍,制定应急迁移方案,一旦遇紧急情况立即转移群众。

上一篇:游玩迪士尼的作文下一篇:个人借款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