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二语文阅读专题训练(精选7篇)

初二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篇1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指导

(一)记叙文有关知识 1.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人、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2.记叙文的分类

根据描述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的,叙事的,写景的和状物的记叙文。3.记叙文的六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4.记叙文的顺序

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

(2)倒叙:先写结局,然后再追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追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原来的事情接叙,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就叫插叙。5.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

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但是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各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有不同的作用。

记叙:交代事件,把人物和事件介绍给读者,写出人的活动,事件的发展情况。

描写:在叙述的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用一些修辞方法对人物和事件加以具体形象地描绘,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避免了单纯记叙的平淡枯燥。

说明:补充交代记叙文中需要交代的事物。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是作者直接发表评论,点明记叙的意图,揭示所叙事物的本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办法,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抒情方法:有的直接抒情,有的在记叙描写和议论中抒情。7.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

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作用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模拟试题】

母亲的三句话 周华诚

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然而,母亲常常能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来。在心中,我牢记着母亲的三句话。

小时候,每年冬天都要下好大的雪,漫山遍野白雪皑皑。为了让家里养的两头猪能在年前卖个好价钱,母亲每天都要把它们喂得饱饱的。尽管下了雪,母亲也每天都要到白雪覆盖的地里去砍一担白菜回来。有一次我跟母亲到地里去,空旷的田地北风呼啸,刮得皮肤生疼。我们从雪层下扒出白菜,只一下两下,我的手就冷得刺骨,似万箭穿心。偷偷看母亲,却见她一点也没有冷的意思,“哗啦哗啦”地扒开结冰的雪层,拔出已被冻结的白菜,扔到雪地上去。我又扒了几下,实在忍受不了,便袖手站在一旁,问母亲不冷么。母亲答道,不冷。见我很惊讶的样子,母亲继续说,对自己说不冷不冷,也就不冷了。

我一下怔在那里,忽然觉得懂得了母亲。我学母亲的样子弯身下去,扒开厚厚的雪,一下,两下,三下,每一下,我都咬着牙对自己说,不冷,不冷。

从此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记起雪地里母亲的话,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读小学时的一个黄昏,我把牛从5里外的邻村牵回家。那时,我只会在前面远远地拉着牛绳走。然而这牛却跟我作对——我牵得紧,牛却偏要走得慢。我用力拉,它使上性子就是不肯迈步。这牛脾气!我只好一边骂牛一边心急。

眼看着天越来越黑,沿路村庄里昏暗的灯一盏盏都亮了起来。我心一急,就从路旁折了一根荆条,绕到牛屁股后面狠狠地抽了它一下。这下可好,牛一惊,挣脱了牵在我手中的缰绳就向前狂奔起来。当我没命地跑了半个多小时赶上牛的时候,牛正悠闲地在村口的路边吃草。母亲也站在那里等我。当我把牵牛的事一说,母亲反倒笑开了,母亲说,你把绳子牵得太紧,牛鼻子疼了,它当然不会跟你走了。我恍然大悟。

18岁那年的高考,由于我思想压力太重,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竟失利了。后来母亲跟我说,别把考大学看得跟命一样重。想起你小时候牵牛的事了么?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第二年的夏天,我终于以优异成绩被江南一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录取。离家上学那天,母亲送我到村口,眼睛红红地对我说,你现在长大了,我不能把你永远拴在身边„„

毕业后到一企业里工作,因对工作不很满意,心里觉得很委屈。两个月后的一天,老板批评我整天板着脸孔并要扣我奖金时,我一时火起,跟老板吵了几句,气得他拂袖而去。

正好那几天母亲到城里来看我,知道这件事后说,孩子,一头牛不可能永远拴在一个桩上,你也不会永远待在一个地方,但是干什么都要尽量干好。你不顺心我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办法,有事儿没事儿时,你就小声唱歌。

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下地,母亲总一边干活一边在嘴里小声地唱歌。在母亲的歌声里,那些繁重而枯燥的农活儿不知不觉被我们一样一样地干完了。

后来我养成一个习惯,不管是骑车上班,还是工间休息,我都轻轻地哼着歌。尽管我从小缺乏音乐细胞,但我相信,母亲从小教我的那些旋律,定然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

这,就是母亲给我的财富。

(有删改)

1.阅读文题,联系全文,想想看,你从文题中得到了什么?(回答两点即可,2分)

2.通观全文,正文部分主要写了三件事,由三件事分别引出三句话,每句话蕴含一个生活道理。(4分)

第一件事写的是拔白菜,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第二件事写的是__________,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第三件事写的是__________,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遇到不顺要乐观。3.语言品味(4分)

(1)“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中“冬季”一词该如何理解?(2分)(2)开头交代“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其用意何在?(2分)4.说说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这样安排有何作用?(2分)

5.读了本文后,“我”觉得:母亲的话如绵绵春雨,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请仿照划线例句再续写一句话,表达母亲的话对“我”的影响。(2分)

6.“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感悟吗?请简述。(3分)

《拔掉那颗蛀牙》

①她恨全家人。

②她在家中的地位很尴尬。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要生,结果生下她,还是女儿。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母的理念就是,闺女是要嫁出去的,对这个家无关紧要,能养着就不错了!③姐姐不吭气。她却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结果挨了打。

④那时,她就发誓,她要报复所有人,她要让他们知道她的厉害。三个孩子中,她的学习是最好的,因为,没有别的地方突出,她就拼命地学习。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

⑤她沉默寡言,经常一个人抱着书,把自己关在屋里。即使看书,母亲也要嚷,不要费电了。于是,她去邻居的窗下,借着光,可以看到半夜。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坚强到不会掉眼泪。全镇只有一个考上县里的高中的,那就是她。父母不想让她去读,读高中要住校,仅吃饭一个月就要花好几十块。她说:“我不吃学校的饭,我自己带饭,带几个馒头,可以吃一个星期。”

⑥终于去读了,竟然觉得无比自由。一周回家一次,带够一周吃的馒头。冬天还好,馒头不馊。夏天,有时馒头馊了,她舍不得扔,还要吃掉。吃到拉肚子,一趟趟跑厕所,可她从来不哭。整整三年,她始终是全年级里的第一名。

⑦高考成绩下来,她是市状元,去北大读书,整个县城都轰动了。所有人都说,看人家,吃了三年干馒头,照样上北大。

⑧去了北大之后,她仍然沉默寡言,打好几份工,为的是不要家里一分钱。而且,她冰冷的内心拒绝温暖,怕别人算计自己。

⑨整整四年,她把自己交给了书本,又以学校最好的托福成绩考到美国公费留学。整个县城又轰动了——这是那个小城中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呀。可是,她没有回家去,没有给父母撑那个虚荣的面子。现在,她是自己的了,与他们毫无关系。

⑩去美国之后,她还是一个人,无人交流,内心一片空白。没有亲情的感觉,不相信男人,她的世界里,只有她自己。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说,你太自闭,而且内心充满了恨。有恨的人,必定不快乐。你应该学会去爱,只有爱,才能拔掉那颗蚀了你心灵的蛀牙。

⑾她呆了:是吗?有这么严重吗?一向是别人对不起她啊,所以,她一直拒绝和家人联系。半夜,她第一次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母亲居然没有听出她的声音来。叫了一声“妈”之后,母亲哭了,哀号着,哭着骂着,叫着父亲的名字:“二妞来电话了,二妞来电话了„„”父亲抢过电话,叫着:“妞妞,妞妞„„”再也说不出话来。再接着,姐姐和弟弟都跑了过来。声音哽咽着,好像她恩赐了他们什么。放了电话,她发了一夜的呆。第二天,又发呆。她决定回国。

⑿是一刹那间决定的——回国!多少年没有回家了!她带着大包小包——每个家人的礼物,下了飞机,直接乘出租车回老家。一进门才发现:家,破旧了。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爱发脾气的母亲老了,正在树下择韭菜,满头白发;喜欢打人的父亲在脏兮兮的椅子上躺着。父母抬头看到她的时候,眼神里都是慌乱的,伸开两只手,不知要干什么说什么了,好像她是客人——她太洋气了,与多年前那个瘦瘦黑黑的小丫头判若两人!甚至,母亲扑过来后,站在她面前,没敢抱她。

⒀不知沉默了多长时间,她终于叫了一声“妈!”。母亲哭着,抹着眼泪。她以为自己足够坚强,以为不会再流眼泪了,但当父亲过来抱住她说:“孩子,回来啦!”她的眼泪,到底还是泉涌般出来了。

⒁她把带回来的钱分给大家了,父母一份,姐姐一份,弟弟一份。父母养老,姐姐能买城里的房子了,弟弟要开个超市,这下,也有资金了。做完这些后,她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幸福。

⒂拔掉了那颗恨的蛀牙,原来可以如此快乐。

1、联系全文说说标题《拔掉那颗蛀牙》中的“蛀牙”指什么?

2、请根据故事情节——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仿照下面的例子在括号内填写恰当的内容。(字数在10字以内)地位尴尬,滋生仇恨——疏远亲情,充满仇恨 ——()——()—— 回报亲情,收获快乐

3、联系上下文,体味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小小的心,长满了恨,恨是一颗芽,日日夜夜地“茁壮”成长。(“茁壮”为何加引号?有什么深刻含义?)

(2)两颗老枣树还在,正在开花,有淡淡的芬芳。(此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4、选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小说,并有一定的警示意义,试结合全文作简析。

晨(刘白羽)

①淡淡的朝阳刚把树梢照亮。顺了石柱攀缘到三层楼上来的老藤树比来时茂盛多了,有些柔韧的枝蔓伸展开来,带着绿叶,向人轻拂,似在表达它的欣快之感。在露珠晶莹的树叶丛中,一只小蝉用稚哑的嗓门,轻轻嘶叫。愈来愈明亮的阳光却显示:将要来临的又是十分炎热的一天。但,不论回头将怎样火热,甚或会从燠(yu)热之中来一阵风掣电闪,现在这早晨却如此清新、宁静。

②如若仔细地分析一下,这清晨之可爱究竟在何处呢?是这清凉,是这朝露,是这潮湿泥土的芬芳,是这云霞

烂漫的宁静。是的,我想是这一切。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新的起点。在一个人的生活之中,不知要经历多少曲新复杂的道路——他焦灼,困难,轻松,欢乐。而千千万万早晨之中

的每一个早晨,当它到来的时候,都使你感到建第一次和它接触一样新鲜。它永远那样清新澄碧,而又永远那样鼓舞人意。人们在日常谈论中,常常用“朝气”与“暮气”这两个极端相反的字眼,评判一人一事,来说明那是生气勃勃的,还是气息奄奄的。这个“朝气”就是从永远给人清新之感的早晨发展而来的。朝气——使人想到:精力充沛,双眸明亮,两颊鲜红,向新的未来迈开脚步。也许这未来之中充满莫可测的事变,而那早晨总还是那样令人欣喜,令人振奋,以无限情意督促人们起步。

③今天早晨就是这样可爱,我望着它就像第一次看到早晨。那几片朝云,给阳光照得像嫩红的玫瑰花瓣一样轻柔、绰约、缥缈、悠然。病中,我常常感觉到:愈是在困苦的时候,愈觉得清晨之可贵。因为我们送走了芙,而又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这一天的逝去与一天的来临,便标志着人生又迈出了新的一步。我现在浸沉于晨光的快感之中,我思索着,这个清晨像什么?很像早霞中升起来的一片白帆,也就是每一个早晨都在我们生活的航道上升起的白帆。它是那样洁白,它是那样漂亮,但它标志着永远向前,而且标志着坚定不移的方向。

④在我沉思默想时,不知不觉的,那一片片的云由红色而变得发白发亮,像给强烈光线照得透明的、轻柔的羊毛卷一样,它们朝着蓝天远处冉冉飞去,就如同白帆朝远天航去一样。

⑤突然,一切一切,偌大的天空和地面都变得出奇的宁静,蝉声没了,人声没了,那赫然闪耀的宇宙中充满一种庄严肃穆之感。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

1、第①段依次描写()、沾满露珠的藤树的绿叶、()等景物,表现了早晨的“清新、宁静。

2、第②段和第③段,把清晨比作“新的起点”、“生活的航道上升起的白帆”有什么含义?

3、第③段和第④段,先后用“玫瑰花瓣”、“羊毛卷”作比喻,描述了朝云怎样的变化?

4、文末为什么说“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请结合上文,谈谈你的理解。

初二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篇2

一、专题阅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传统阅读教学,大多以教师的讲析为主,教师习惯于周密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问题,循循善诱,将学生导入早已设好的圈套之中。而学生呢,他们也早已习惯于教师的安排与灌输,久而久之,在思维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惰性,他们对语文学习的许多问题已完全失去一种好奇心和惊讶感,更不要说创新思维的培养。

语文专题阅读完全打破了“循规蹈矩”、“请君入瓮”式的语文教学模式,是一种让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形式,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彻底改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使语文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师生共同设计专题研究的命题、目标和学习过程,把学生跟随教师指示的意识减少到最低程度。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不需要把大量时间放在撰写教案和讲解分析上,而是放在精心选择专题研究的命题和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和指导学生优化学习过程上。教师备课只需要备学生学习的学案,让学生承担专题活动的具体设计与主持过程,给学生以独立思考,选择判断的机会与权利,让学生用参与研究学习的亲身经历取代课堂上的“静听”,从而获得语文学习的真知。

二、专题阅读致力于培养学生探索研究的能力

人的思维是在问题情境中得到激发的,如果没有这种问题情境,就无法调动个体思维的积极性。借助于问题情境,人才能努力发现、寻求、创造解决问题的新的方式与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倘要他们有一种发自内心的驱动力,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他面临有意义的问题。语文专题阅读,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探究性学习的状态。语文专题阅读的命题,在教材甚至教参中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这无疑给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自由探索、大胆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一作家的相关文章的集群阅读也是一种很好的课文联读的方式。这种课文联读的方式,为某个作家构筑了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精神空间,并从这一独特的窗口中,最大限度地展示出这个作家整个心灵世界和人格特征。从这个作家精神空间的背景出发,学生对单篇课文的感知活动能够更多获取课文言语形式传达出的相关信息,从而达到对课文的创造性理解和把握。在《新语文读本》中,编者匠心独具地设计了一个“苏东坡在黄州”的专栏。在这一专栏中,编者安排了林语堂《苏东坡传》以及苏东坡在黄州时期的诗词赋十四篇,从而构成了一个“苏东坡在黄州”的言语世界和精神世界。这种相关课文的专题性集合,让每个单篇课文都从自身封闭的结构中解放出来,与其他课文建构起一种全新的、自由而开放的结构,文本间交互辉映,互动对话,并彼此唤醒了一些被埋没在个别课文中的生命。学生透过这些精彩纷呈的作品,不仅可以倾听到苏东坡在黄州时期整个心灵世界的声音,而且对其中的个别作品的感知与把握也必然更深刻、更丰满、更亲切,从而,一个才气横溢、人格精神丰满高尚的苏东坡也就栩栩如生地站在读者的面前,与读者进行了一次激动人心的千古对话。这样的专题性研究学习无疑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创造性的感知能力。

三、专题阅读将语文课堂自然延伸到课外

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是从教材的整体去把握,而是从局部入手,对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进行条分缕析,把语文教学简单地演化成为一个个知识点的训练。这样的教学,把原本人文性很强、工具性很强的语文学科变成了抽象的学科理论知识。随着课堂教学形式的强化,教师的精讲取代了学生鉴赏与领悟,抽象的语法训练取代了学生生动的语言言说,语文课本成了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语文学科愈来愈远离了书海,远离了自然与生活,远离了学生发展的需求。语文专题阅读,其实是一种集约化的教学模式,它充分显示了综合性、开放性的原则。专题阅读的综合性、开放性,首先体现于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语文活动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新的语文知识,而且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审美情感、意志人格、人文精神诸方面的培养都有所变化,多角度、综合地、立体地实现学习目标。专题阅读的综合性、开放性还体现于学习资源的多渠道。通过专题阅读可以自然地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整合,使语文学习得到纵向或横向的拓宽,并以此让以往分散、隔离的语文知识成为真正有价值、有生命活力的知识系统,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基础知识转变为发展性学力。

在专题阅读中,尽管有的学生达不到高顶,解决不了问题,但这同样能够让他们从攀登的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语文专题阅读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不仅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深造以及进入社会后从事各项工作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语文教师,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学习是富有意义的。尽管面临着没有教材,没有现成经验等诸多困难,但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就一定能够走出一条宽广明亮的道路来。

参考文献

[1]尤屹峰.对话: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最好途径.语文教育研究,2003.5.

[2]林明英.语文“专题”教学探微.新教材解读,2004.11.

[3]倪文锦主编.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

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篇3

一、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完成1-3题。

天才

刘万里

孩子是个考试天才。孩子的母亲是个教师,父亲是个局长。孩子还在肚子里时,父母就给他制订了宏伟的计划,上名牌大学,出国留学。为了养成孩子爱学习的习惯,从幼儿园开始,父母就开始实施他们的计划,不准孩子看电视,不准孩子玩游戏……孩子也争气,照着他们的计划成长着。孩子小学、初中、高中一直都是班上的第一名。

高考成绩出来了,孩子考得非常好,全省的高考状元。

记者闻讯后涌进了他的家,面对记者的提问孩子不知道说啥。孩子的母亲化解了尴尬的场面,“孩子这几天累了,有啥问题就问我吧,我是他的代言人。”

很快,孩子收到了北京某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孩子拿着通知书傻笑了半天,然后就发呆。

母亲说:“我带你出去玩。”“没意思。”母亲又说:“那你在家看电视。”“没意思。”母亲说:“那就玩游戏。”孩子还是说:“没意思。”

后来孩子整天坐在那里发呆。母亲问他话,他就呆呆地望着母亲一言不发。连续几天孩子都是这样,母亲想是不是孩子身体不舒服,就带孩子去医院,一检查啥都正常。母亲偷偷咨询了几个教育专家和心理医生,他们说孩子可能得了考试综合征,只有考试才能提起他的精神。就像一个战士,没仗可打他们内心就很寂寞。

回家后,母亲说:“你今天想吃啥?我给你做。”

孩子木然地望着母亲无语。

母亲又重复一遍,孩子依然木然地望着母亲。

母亲毕竟是个教师,她用笔在纸上写道:你今天想吃啥?A包子、B米饭、C面条、D稀饭。

孩子接过纸条,突然来了精神。双目炯炯有神。他在“B米饭”后边打了一个“√”。

母亲非常高兴,看来孩子一切正常。她又在纸上写道:你今天心情如何?A好、B非常好、C一般、D糟糕。

孩子高兴地在“C一般”后边打了一个“√”。

吃完饭后。孩子坐在房间发呆。母亲见时间不早了,就说:“孩子,睡觉去吧。”孩子木然地望着母亲,好像根本没听见母亲说啥。母亲在纸上写道:你现在的任务是:A睡觉、B不得不睡觉、C一定睡觉、D还是睡觉。孩子陷入沉思,最后笑了笑。在“A睡觉”的后面打了个“√”。然后就乖乖地睡觉去了。

开学报到的日子快到了,母亲就开始给孩子准备行李,她突然想到孩子长这么大,他从没做过家务从没洗过衣服……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从没跟陌生人打过交道,这如何是好?

母亲失眠了。第二天,孩子把房间翻得很乱,把床都掀了起来,母亲问:“孩子,你在找啥?”母亲见孩子没反应,她立即在纸上写道:“问答题:你在找啥?”

孩子在纸上写道:“我做了一个梦,他们都在找童年,我不知道童年是啥东西,我醒来后就找童年……”

母亲眼里有泪,她转身悄悄擦了。

1. 这篇小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 小说中的孩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怎样的主题?

3. 有人说“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认识。

二、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完成1-4题。

金嘴

劳马

到北京出差,晚上没事,我去大学里看望老同学“焦大头”。

焦大头显然是绰号,表明他脑袋的大小与众不同。

大学时,大头与我住上下铺,是班里的“神侃”,能说善辩,只要话一开头,后面就全归他了,一个人包场,讲三四个小时不待喝口水的,真正的“金嘴子”。

毕业后,他留校任教。据说讲课效果极好,名气很大,全国各地到处讲演。他的职称也比别人评得早,已成了知名教授了。同学们聚在一起时,经常会提起他,都认为大头是“后天发展先天”,天生就是做教师的材料。

大头的夫人也是我们班上的同学。如果按脑袋的体积取外号的话,没有比“小头”的称呼最贴切的了。但从没有人这么叫过她。

毕业后我们已有二十多年没见面了,我一直想找个机会听他天南海北古今中外地“神侃”一番,读大学时听他讲话真是享受。

敲开房门,“大头”迎了出来。“请”,他把我让进了客厅。“大头”明显有些老态,脑袋“亮”了起来,年轻时的满头浓发已不知去向。

“夫人呢?”我想见他的另一半。

“不在。”他答。

“怎么样,这些年过得挺滋润吧?”我问。

“还好。”“大头”的语调和表情都很深沉。

“听说你讲课出了名,满世界地飞来飞去,都快讲疯了吧?”我打趣道。

“哪里,哪里。”“大头”以前从没这么谦虚过。

“据说你讲课收入颇丰,出场费很高,跟歌星差不多了,是吧?”我希望他能把话头接过去。

“传说,传说。”他又缩了回去。

“同学们跟你联系多吗?”我想换一个话题。

“不多。”他只迸出了两个字。

我喝了口他递过来的白开水,环顾了一圈客厅,逐一评点了房间内的所有摆设和装饰。

“大头”总是笑眯眯的,偶尔“嗯嗯”几声。

“你怎么样?”沉默了好一阵子,他终于说出了一个完整的句子。

我只好把毕业后工作、学习、生活的一切细节向他作了详尽的交代,他似听非听地点着头,显得兴趣不大。

我又对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许多当今无聊的男人们感兴趣的话题一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试图激起他的谈兴。要知道这可是“大头”的强项,大学期间若是碰到这类话题哪有别人插嘴的份儿。

“大头”听得挺认真,但一直没有共同探讨的意思,还是“嗯嗯”“噢噢”地点着头。

我极扫兴,后悔不该大老远地来看他。

“你怎么不说话了,别光我一个在这瞎侃,我正想听听你这位大教授的高论呢?”我有些不自在了。

“嗓子不好。”他指了指咽喉处。

“是吗,到医院看过吗?大夫怎么说?”我替他着急了起来。

“没事。”他口气很平静。

我又喋喋不休地向他推荐各种保健方法和治疗方案。

“不用了。”他摆摆手。

我又干坐了一会儿,便告辞了。

一路上,我总觉得他的病有些蹊跷,莫不是患了绝症?在我的记忆中,他可是一个健谈的“金嘴子”,若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警察都堵不住他的嘴。

回到宾馆后,我心里一直惦记着“大头”的病,一夜未合眼。第二天,我拨通了“大头”太太的手机,我先安慰了她几句,并表示我的担心。

她先是笑了一阵子,接着就愤愤地告诉我,“大头”的病纯粹是让钱闹的,是财迷心窍的怪病。

据她说,“大头”讲课赚了不少钱,越来越意识到自己讲的话含金量很高。现在除非你付钱,否则他就懒得开口,就连夫妻之间也很少交流。

她在电话的那头越说越激动,讲了不少“大头”掉进钱眼里的极端例子。说有一次好不容易跟她聊聊天,临了伸手向老婆要报酬,她一气之下扇了他一耳光,他这才缓过神来,意识到自己不是在给别人上课……

我呆呆地握着手机,嘴里一直“嗯嗯啊啊”着,不知说什么是好。

1.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大头”这一人物形象。

2. 本文在情节结构上有何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3. 有人认为“一路上,我总觉得他的病有些蹊跷,莫不是患了绝症?在我的记忆中,他可是一个健谈的‘金嘴子,若不是有什么难言之隐,警察都堵不住他的嘴”是多余的叙述,你觉得呢?

4. 小说以“金嘴”为题,有着特别的意味,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完成1-3题。

高产羊

卜伟

何书记的二妹全家搬到了县城,临走时,把家里养的一只羊送给了他。何书记懒得养,就把羊交给了食堂的厨师大李帮忙饲养。

第二天,何书记刚刚起床,大李就端着一大碗羊奶送来。他说:“何书记,这是您的羊产的,以后您就不用再买奶了,我每天给您送来。”等大李走后,书记夫人说:“大李这人不错,实在。”

大约给书记送了半年的羊奶后,大李被任命为乡食堂的司务长。厨师小王负责给书记送奶。何书记还没起床,小王用自行车推来整整一锅的羊奶,何书记很诧异。小王解释说:“不知道什么原因,这羊特能产奶,而且越产越多。”

何书记考虑,把这种羊在全乡推广,农民一定能发家致富。于是,他就给二妹打电话,问这是什么品种的羊,特能产奶。二妹听后非常吃惊,她说:“大哥,那可是只公羊啊!”

1. 这篇小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2. 谈谈你对小说结尾的看法。

3. 小说结尾写到何书记的妹妹告诉他“那可是只公羊”,结合小说文本,你能推测何书记会如何处理“送奶事件”吗?

参考答案

一、1.分析:从人物形象来把握:本文塑造了一位专制、剥夺孩子享受童年权利的母亲,与一个只会考试没有快乐的孩子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孩子的形象的把握,让我们反思“母亲”教育方式的失败之处。

从故事情节安排来把握:小说运用夸张的手法,强调孩子在应试教育下的异化,结尾“母亲眼里有泪,她转身悄悄擦了”更是引起读者对专制、应试教育的反思。通过以上两点我们不难找到小说的主题。

参考答案:这篇小小说通过叙述孩子的母亲为了追求分数,而无情剥夺了孩子玩乐的权利,最终把孩子培养成没有童年快乐的考试机器,塑造了一个只会考试不会生活,只会服从不会思考的孩子形象,批判了现今家庭教育的功利化、专制化倾向与应试教育的弊端。

2. 参考答案:⑴结合情节分析人物。文中的孩子是一个从小在父母的“计划”下逐渐失去自我,只对做题有兴趣的考试“天才”。小说结尾处写孩子“不知童年是啥东西”,写出了孩子被剥夺童年快乐的可怜与可悲。⑵结合人物分析主题。小说通过孩子这个人物,揭示了“孩子的教育固然重要,但身心健康更加重要,父母为孩子设计的未来,往往让孩子付出失去自我的沉重代价”的主题。

3. 参考答案:“文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意思是文学取材于生活现实,却不是生活现实的照搬照写,它必须经过作者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

小说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的功利化、专制化倾向与应试教育的弊端。但小说通过对“母亲”和“孩子”这两个艺术形象的集中概括,巧妙地安排了情节冲突,使这一社会问题表现得既尖锐又不失真,让读者能从真实的事例中体会到作者对这一弊端的批判与担忧。

二、1. 参考答案:“大头”是一位能言善辩,有口才,学识渊博却因财迷心窍而迷失自我、对人冷漠、虚伪的知识分子形象。(先用一句话概括人物形象)“大头”读书时能说会道,个性张扬,被称为“金嘴子”,成为知名教授后因越来越意识到自己讲的话含金量高,没有报酬坚决三缄其口,甚至面对亲人与朋友也如此。(从情节与对人物的描写来分析)可见他是一个财迷心窍、虚伪的知识分子形象。

2. 参考答案:(1)小说一开始就写“焦大头”“能说善辩”,既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又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期待二十多年后的“金嘴子”的风采;接着,小说设置“我”与“焦大头”见面后对方惜字如金的悬念,吸引读者一步步去探究原因,增强情节的紧凑性和可读性。(指向情节本身)(2)小说在叙述情节中通过人物二十多年前后的鲜明对比,突出主人公被商业化了的精神状态,丰富了人物的性格;揭示出“在商业社会中,人性易于被金钱左右”的主题。(指向人物、主题)

3. 参考答案:不多余。正因为有了与印象中的“金嘴子”不同的感受,“我”才有了对他“嗓子疼”的担忧,符合小说的逻辑,同时也为下文我给“大头”太太打电话这一细节做了铺垫。

4. 参考答案:“金嘴”既是题目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既是对在“我”印象中“大头”能说会道的形象概括,又是对他“见钱口开”现状的恰当总结。

三、1. 参考答案:这篇小小说以“高产羊”为线索,以羊的产奶量越来越大为悬念引起读者的关注,以语言、行动描写为主要方式展开故事情节。小说由“二妹”送“何书记”一只羊写起,“何书记”把它先交给“大李”,后交给“小王”帮忙饲养,而羊奶的产量越来越高,“大李”也因给书记送了半年奶而获得书记的信任与赞扬,最终被任命为食堂司务长。最后“何书记”想把这种羊在全乡推广时却发现这原来是一只公羊,从而揭示了本文的主题。

2. 参考答案:(1)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戛然而止。随着小说情节的展开,在读者心中,大李先是“不错、实在”,后是小王更不错,何书记实为心系百姓的父母官,但随着“二妹”的吃惊“那可是只公羊啊”,读者才恍然大悟:“不错”的大李和小王,原来是阿谀逢迎的人,父母官原来是闭目塞听的人。(指向情节、人物)(2)小说的结尾意味深长,更利于表现小说主题。让读者恍然大悟的同时,也讽刺了社会上下属对领导极尽巴结之能事,领导不考察事实真相、闭目塞听的现实。(指向主题)

3. 参考答案:①拒绝接受小王继续送奶,并且严肃批评大李和小王这种巴结奉承的行为。从何书记打算把这种高产羊推广全乡希望农民发家致富这一情节可看出来,何书记是个心系百姓的好官,他的为人也应当是正直的。因此当他得知大李和小王的造假行为时一定会批评并阻止这种行为。

②继续接受小王送的奶,假装并不知道这是只不能产奶的“公羊”。从大李在给书记送了半年的羊奶后被提拔为司务长这一细节看出,大李并不是靠个人的真才实学得到的提拔。而小王送了比之前更多的羊奶,说明他也希望能像大李一样得到好处。可从侧面反映出何书记为官不正的缺点。

初二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篇4

(一)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2.“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4. “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5.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6.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

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二)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军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而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匪崇僖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阁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己全部为我解放。

1.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A.河南全境已大部为我解放 B.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坏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2.本段表达方式的主要持点是()A.采用倒叙 B.在记叙中穿插说明

C.以说明为主,记叙为辅 D.顺叙、倒叙、插叙全都用上

3.用横线画出说明的文字。这段说明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它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芦花荡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卜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1.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2.“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3.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4.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5.“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6.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蜡烛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①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②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 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③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 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④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 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⑤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1.画横线部分应填入的词语最合适的的一项是()A.抬 肃穆 珍爱 B.举 严肃 珍爱 C.抬 严肃 可爱 D.抬 肃穆 可爱 2.“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这一句与下文的 相呼应。

3.“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一句中,“惟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文段⑤中的“火焰”有着丰富的内涵,请写出它的象征意义。

5.文段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请从第①段中找出运用准确两个动词 ;请从第②段中找出运用准确的两个形容词。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先生:

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1.雨果对圆明园总的评价是什么?

2.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3.在讲述园中之物时,作者是按着怎样的顺序进行的?都介绍了哪些内容?

4.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5.这封信表达了雨果怎样的思想? 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6.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从世界许多地区应邀在南斯拉夫讨论“放逐与文学”。所有的作家都看到和感染到克拉库耶伐次山谷中重现的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历史。历史是沉重的。现实呢? 安格尔 在餐桌上写诗。只见他写下第一行: 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

中国大陆有三位作家在座。杨旭站起来说话了:“我从南京来。1937年,日本军队攻进南京时,有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那一场屠杀受害者有30万人!我们在南京也建立了一座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1937年,我五岁,我是那一场大屠杀的幸存者。今天我对南斯拉夫人在受害者面前所表现的感情,完全理解。我注意到:今天的仪式上有许多青年和少年。我们这些大人应该对孩子们负责:永远不要有战争了。”

西德作家明赫白缓缓地站起来,他沉重地说:“„„我有犯罪感:感到是我杀害了那些孩子。我们简直就是禽兽!所有集中营都必须粉碎!你们允许我和你们在一起,我非常感激„„”

他说不下去了,坐下来掩面哭泣。

另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南京大屠杀是事实。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也有广岛原子弹,也有一片沉寂。” 安格尔低声对我说:“我要问他三个问题:中国人侵略过日本吗?中国人屠杀过日本老百姓吗?美国在日本进攻珍珠港之前扔过炸弹吗?他们先发动战争!他们先杀人!”安格尔接着问我是否应该站起来反驳他呢? “不必了。他和那位西德朋友一对照,就是很好的反驳。”

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1.文中西德作家明赫白的发言和日本人的讲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2.写出文中对西德作家明赫白的敢于反省持赞赏态度的语句。

3.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发生于________年____月,我遇难同胞达____________人。4.请写出四个你所知道的中外著名战役的名称。

参考答案: 新闻两则

(一)1、占领 控制 封锁 切断

2、“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防线” “同日同时”指的是“21日下午五时”

3、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4、“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5、我东路军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

6、明确具体地交欢迎登录《100测评网》进行学习检测,有效提高学习成绩.代时间,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特点

7、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二)1.C 2.B 3.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介绍背景,说明南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突出解放南阳的重要意义。芦花荡

1.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女孩子报了仇。2.“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 3.为后面写水下藏有钩子埋下伏笔。4.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5.用“找”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 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和愚蠢。

6、这里的景物描写意在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蜡烛

1.A。2.“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或“它将永远燃着”或“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3.不能删去,因为“惟一”强调了“珍爱”的独一无二,如果删去,则无法表现蜡烛的珍贵性。4.“火焰”象征着人类抵抗侵略的无畏勇气,象征着人民对战士的深沉的爱。5.动词:跪、蹲。形容词:肃立、庄严。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2.(1)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3.由概括到具体到再概括。依次介绍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4.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讽刺强盗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5.不仅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也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敬重。6.略。亲爱的爸爸妈妈

1.作者通过将西德作家的忏悔和那个日本人的狡辩进行对比,告诉人们要正确认识历史,深刻反省历史,危害和平的势力还存在,要提高警惕。2.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3.1937;12;30多万。4.略。

初二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篇5

小说简介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

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9月23日,该小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一、语言文字运用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些年来,电视荧屏上肤浅的电视剧。偶然看到《平凡的世界》这样的电视作品,许多人都觉得不大习惯。有时,我们麻木又          地跟随遥控器穿梭在不同的频道间,满眼皆是、的电视剧,它们轻飘飘地掠过我们的眼球、大脑,最终什么也留不下。当下的国产电视剧,够多,够长,也够华丽,但偏偏不够重。

()作品失重带来的是品味失重、观念失重,甚至是趣味失重。于是,尺度大的、无厘头的电视剧竟然最受欢迎。在这一形势下,《平凡的世界》多次出现在微博热搜榜上,是一个有趣且令人振奋的现象。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多如牛毛   没心没肺   嬉皮笑脸   矫揉造作

B.纷至沓来   没心没肺   插科打诨   装模作样

C.多如牛毛   大大咧咧   插科打诨   矫揉造作

D.纷至沓来   大大咧咧   嬉皮笑脸   装摸做样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的,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讲爱情的,没有温暖的重量;讲亲情的,没有动人的重量;讲历史的,没有古朴的重量;讲战争的,也没有血肉的重量。

B.讲爱情的,没有温暖的重量;讲亲情的,没有血肉的重量;讲历史的,没有动人的重量;讲战争的,也没有古朴的重量。

C.讲爱情的,没有动人的重量;讲亲情的,没有温暖的重量;讲历史的,没有古朴的重量;讲战争的,也没有血肉的重量。

D.讲爱情的,没有动人的重量;讲亲情的,没有温暖的重量;讲历史的,没有血肉的重量;讲战争的,也没有古朴的重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品失重带来的是观念失重、品味失重,甚至是趣味失重。于是,尺度大的、无厘头的电视剧竟然最受欢迎。

B.作品失重带来的是品味失重、观念失重,甚至是趣味失重。于是,尺度大的、无厘头的电视剧竟然最受欢迎。

C.作品失重带来的是趣味失重、品味失重,甚至是观念失重。于是,尺度大的、无厘头的电视剧当然最受欢迎。

D.于是,尺度大的、无厘头的电视剧竟然最受欢迎。因此带来了作品失重引发的是趣味失重、品味失重,甚至是观念失重。

【答案】1.    A

2.    C

3.    A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纷至沓来”指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多如牛毛”,像牛身上的毛那样多,形容极多。第一处,文段中要表达的意思是“肤浅的电视剧”数量多,因此应该用“多如牛毛”,这就排除BD。第二处,“没心没肺”,在文中的意思是指不动脑筋,没有心计,指的是人的思维被肤浅的电视剧这只无形的手牵着,无意识表现出来的形态,故使用“没心没肺”恰当;而“大大咧咧”,形容随随便便,满不在乎,多指人对事物的看法,主观性强一些,用于此处不当,排除CD两项。第三处,“嬉皮笑脸”形容嬉笑而不严肃的样子,用于形容肤浅的电视剧是可以的,但“插科打诨”指戏曲演员在演出中穿插些滑稽的谈话和动作来引人发笑,并不能表达对肤浅电视剧的看法,这就排除BC两项。第四处,“矫揉造作”,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装摸做样”故作姿态,故意装作了不起的样子,多用于人,不能形容肤浅电视剧,排除BD两项。故选A项。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本题中,前面说“当下的国产电视剧,够多,够长,也够华丽,但偏偏不够重”,后面说“作品失重带来的是品味失重、观念失重,甚至是趣味失重”,由此可知,括号里应是说“作品失重”的表现;分析四个选项可以发现,主要列举的是“讲爱情的”“讲亲情的”“讲历史的”“讲战争的”作品,从语境来看,“历史”应是古朴的,“战争”是要流血掉肉,爱情是要“打动”人心的,亲情是要“温暖”人心的,这就可以辨别出来了。故选C项。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作品失重带来的是品味失重、观念失重,甚至是趣味失重。于是,尺度大的、无厘头的电视剧竟然最受欢迎”,“品味失重、观念失重”语序不当,应是“观念失重、品味失重”。B项,“品味失重、观念失重……”逻辑层级不对,应为“观念失重、品味失重,甚至是趣味失重”;C项,“趣味失重、品味失重,甚至是观念失重”语序不当,且“尺度大的、无厘头的电视剧当然最受欢迎”与文意相悖,文中的意思是“这样的电视剧不应该受到观众的喜爱”;D项,“因此带来了作品失重引发的是趣味失重、品味失重,甚至是观念失重”句式杂糅,选项把“带来了作品失重引发的……”和“作品失重引发的是……”两句杂糅。故选A项。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时间的痕迹确实在路遥的作品中清晰可见。从1982年出版的《人生》,到之后的《平凡的世界》,,。,。李敬泽认为:“拿起《平凡的世界》,千百万的读者会觉得这好像说的就是我的事,就是我的情感。”

①他激励着无数茫然的人

②在大时代的涌动中往前走

③凭着生命的热情

④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⑤路遥的文字记录下了改革开放之际亿万中国人命运的根本转变

⑥诉说着四十年间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运动与变革

A.⑥③④⑤①②

B.⑤⑥①③②④

C.⑤①②③④⑥

D.⑥②③⑤①④

【答案】B

第一处,前面“从……到……”属于句子的状语成分,其后应有主语,而⑤中“路遥的文字”既充当了主语,又照应了前面的“《人生》”“《平凡的世界》”,故选⑤。

第二处,横线内容应紧接前面的内容,⑥中“规模空前的运动与变革”照应了⑤中“亿万中国人命运的根本转变”,且“诉说着四十年间”也符合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的内容,故选⑥。

第三处,横线的内容应是后面横线内容的总起,又承接上文,对比剩下的四个选项,①中“他”紧承前面的作者“路遥”,“激励着无数茫然的人”也是他作品中的内容从而激励他人,故选①。

第四、第五和第六处,内容递进,对比剩下的选项②③④,根据逻辑常识,应有“热情”,从而“往前走”,在路途上“寻找生命的意义”。

故应按照③②④的顺序。

故选B。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①相比以“狗血”话题为宣传噱头并以收视率为商业目的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塑造了以孙家两兄弟为中心的众多鲜活形象,讲述了人物间朴实真诚的情感经历和他们对梦想的执着追求。②该剧以其独一无二的厚重历史感,将城乡的发展历史真实地体现出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③此外,该剧用直接的叙事风格讲述了当代农村的生活百态,给观众带来了全新体验;用沉稳的故事节奏为观众提供了一片能够平心静气调慢节奏的净土;在喧嚣的电视圈中给观众表达了一剂强有力的镇定剂。

(1)文中的三个句子,其中一句既有语病,也有标点错误,请指出并进行修改。(3分)

该句是:

语病修改:

标点修改:

(2)根据该段文字,请分条概括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受到好评的原因。(3分)

【答案】

(1)该句是③句。

语病修改:将“表达”改为“注入”。

标点修改:将该句中的第二个分号改为逗号。

(2)原因:①人物形象鲜活;②历史感厚重(真实体现城乡发展历史);③叙事风格直接,故事节奏沉稳。(3分,每点1分。其中第③点中只答一半内容不得分)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路遥是陕西榆林人,在《平凡的世界》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谨以此书献给①_________”。一句看似简单的话,倾注着路遥对于陕北黄土地的无限心血和热爱,同时路遥也将“黄土地”贯穿到了整部作品中。在《平凡的世界》中,②_______,例如用“圪崂”、“山峁峁”、“塄坎”等来形容黄土地的地貌;用“门楼”、“硷畔”来反映黄土地的村舍。除此之外,路遥还多次运用了黄土地特有的信天游来抒发人物的感情。③_____________,不仅恰如其分的将小说中人物含蓄羞涩的感情表现出来,更暗含着路遥对陕北黄土地文化深沉的爱。

【答案】

①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

②路遥采用了大量的“黄土地”方言

③陕北信天游的运用

7.请将下面这个长句改为四个语意连贯、衔接自然的短句。可以调换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平凡的世界》是作者创作的一首将日常生活中人的高尚品质和情感用他擅长的朴素的语言去书写并从其中挖掘出感人甚至让读者震撼的东西从而通过看似平凡的普通人物和日常化的劳动生活而显出不平凡的朴素的诗。

【答案】

①《平凡的世界》是一首朴素的诗。

②作者善于用朴素的语言去书写日常生活中人的高尚品质和情感。③挖掘出感人甚至让读者震撼的东西。

④使得看似平凡的普通人物和日常化的劳动生活显出不平凡来。

8.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阅读《平凡的世界》)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60~-90字。

【答案】

《平凡的世界》像一把火炬,点亮了我前进的激情;

《平凡的世界》像一阵春风,滋润着我青春的心田;

《平凡的世界》像-座灯塔,指引着我航行的方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县城的大街小巷比平时少了许多嘈杂。街巷背阴的地方,冬天残留的积雪和冰溜子正在雨点的敲击下蚀化,石板街上到处都漫流着肮脏的污水。风依然是寒冷的。空荡荡的街道上,有时会偶尔走过来一个乡下人。

只有在半山腰县立高中的大院坝里,此刻却自有一番热闹景象。午饭铃声刚刚响过,从一排排高低错落的石窑洞里,就跑出来了一群一伙的男男女女。他们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踏泥带水、叫叫嚷嚷地跑过院坝,向南面总务处那一排窑洞的墙根下蜂拥而去。偌大一个院子,霎时就被这纷乱的人群踩踏成了一片烂泥滩。

在校园内的南墙根下,已经按班级排起了十几路纵队。各班的值日生正在忙碌地给众人分饭莱。莱分甲、乙、丙三等。甲菜以土豆、白菜、粉条为主,里面有些叫人嘴馋的大肉片,每份三毛钱;乙菜其他内容和甲莱一样,只是没有肉,每份一毛五分钱。丙菜可就差远了,清水煮白萝卜——似乎只是为了掩饰这过分的清淡,才在里面象征性地漂了几点辣子油花。不过,这菜价钱倒也便宜,每份五分钱。主食也分三等:白面馍,玉米面馍,高粱面馍;白、黄、黑,颜色就表明了一种差别;学生们戏称欧洲、亚洲、非洲。

从排队的这一片黑压压的人群看来,他们大部分都来自农村,脸上和身上或多或少都留有体力劳动的痕迹。贫困山区的农民尽管眼下大都少吃缺穿,但孩子既然到大地方去念书,家长们就是咬着牙关省吃节用,也要给他们做几件见人衣裳。当然,这队伍里看来也有个把光景好的农家子弟,那穿戴已经和城里干部们的子弟没什么差别,而且胳膊腕上往往还撑一块明晃晃的手表。有些这样的“洋人”就站在大众之间,如同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他们排在非凡的甲菜盆后面,虽然人数寥寥无几,但却特别惹眼。

在整个荒凉而贫瘠的黄土高原,一个县的县立高中,就算是本县的最高学府吧,也无论如何不可能给学生们盖一座餐厅。天好天坏,大家都是露天就餐。好在这些青年都来自山乡圪崂里吃过饭呢?

今天可不行。所有打了饭菜的人,都用草帽或胳膊肘护着碗,趔趔趄趄穿过烂泥塘般的院坝,跑回自己的宿舍去了。不大一会儿工夫,饭场上就稀稀落落的没有几个人了。

现在,只有高一(1)班的值日生一个人留在空无人迹的饭场上。这是一位矮矮胖胖的女生,她面前的三个菜盆里已经没有了菜,馍筐里也只剩了四个焦黑的高粱面馍。她在等待最后一个姗姗来迟者。

就在这时候,在空旷的院坝的北头,走过来一个瘦高个的青年人。他胳膊窝里夹着一只碗,缩着脖子在泥地里蹒跚而行。小伙子脸色黄瘦,而且两颊有点塌陷,显得鼻子像希腊人一样又高又直。他撩开两条瘦长的腿,扑踏扑踏地踩着泥水走着。他那身衣服尽管式样裁剪得勉强还算是学生装,但分明是自家织出的那种老土粗布,而且黑颜料染得很不均匀,给人一种肮肮脏脏的感觉。脚上的一双旧黄胶鞋已经没有了鞋带,凑合着系两根白线绳;一只鞋帮上甚至还缀补着一块蓝布补丁。裤子显然是前两年缝的,人长布缩,现在已经短窄得吊在了半腿把上。

他独个儿来到馍筐前,先怔了一下,然后便弯腰拾了两个高粱面馍。

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

他站起来,用手抹了一把脸,端着半碗剩菜汤,来到西南拐角处的开水房前,给菜汤里掺了一些开水,然后把高粱面馍掰碎泡进去,就蹲在房檐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他突然停止了咀嚼,然后看着一位女生来到馍筐前,把剩下的那两个黑面馍拿走了。是的,她也来了。他望着她离去的、穿破衣裳的背影。

自从开学以来,每次吃饭的时候,班上总是他两个最后来。这并不是约定的,他们实际上还并不熟悉,甚至连一句话也没说过。

他蹲在房檐下,一边往嘴里扒拉饭,一边在心里猜测:她之所以也常常最后来取饭,原因大概和他一样。但他对她的一切毫无所知。因为班上一天点一次名,他现在只知道她的名字叫郝红梅。她大概也只知道他的名字叫孙少平吧?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整体朴实厚重,文中“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烂泥塘般的院坝”“山乡圪崂”等陕北方言词语的使用,使小说具有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B.孙少平是特定年代农村青年的典型,他连五分钱的菜都吃不起,处境已非“贫困”所能形容,但他并未消沉,敏感而自尊的内心正是向上人生的一种表现。

C.通过将大多数贫困学生与吃甲菜、戴手表的“洋人”学生进行对比,蕴含着对“鹤立鸡群”“毫不掩饰自己的优越感”的极少数学生的批评。

D.县立高中学生将学校食堂的主食按颜色戏称为欧洲、亚洲和非洲,从中可以看出他们虽处在极端艰苦贫穷的环境中,但依然保持着乐观。

2.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3.作为一部在中国当代具有史诗特征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如何做到艺术上的真实的?

请结合节选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1.C

2.(1)景物描写:描写了雨丝、雪花,渲染了初春黄土高原雨雪交加、严寒的自然环境。(2)拟人手法:“雪当然再不会存留”“消失得无踪无影了”写出春雪消融之快,也符合早春的乍暖还寒的特点。(3)一语双关:“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既指自然界的暖春没有到来,也指中国改革开放(让人民富裕、幸福)的新时代还没有到来。

3.①典型的环境:无论是写早春的黄土高原的乍暖还寒、县城街巷的寒冷空荡肮脏,还是县立高中的简陋纷乱,都具有非常典型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真实地展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落后贫瘠的黄土高原的社会状况。②典型的情节:连用动词,结合视觉听觉等角度写学生争先恐后热闹纷乱地吃午饭的情节,这样平凡的日常,普通而又真实,如在眼前,极富现场感。③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对孙少平的肖像、穿着、动作等细致入微的刻画,与他自尊、敏感,而又勇敢面对贫困的性格形象相吻合,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点睛】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1、渲染故事气氛: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2、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故而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3、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4、暗示社会环境: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副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

5、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开门的是个男青年。

少平一惊:这张脸太像晚霞了!

不过,他很快明白,这是晓霞她哥田晓晨。

“你是少平吧?”晓晨在客厅里问他。

他,点了点头。

“我父亲在里边等你。”晓晨指了指敞着门的卧室,便垂头不再言语了。

孙少平通过客厅,向里间那个门走去。

他在门口立住了。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小桌上那个带黑边的像框。晓霞头稍稍歪着,烂漫的笑容像春天的鲜花和夏日里明媚的太阳。那双美丽的眼睛欣喜地直望着他,似乎说:亲爱的人!你终于来了……

像框上揽结着一绺黑纱。旁边的玻璃瓶内插几朵白色的玫瑰。一位老人罗着腰坐在沙发上,似乎像失去知觉一般没有任何反应。这是晓霞的父亲。

孙少平无声地走到小桌前,双膝跪在地板上。他望着那张亲爱的笑脸,泪水汹涌地冲出了眼眶。

他扑倒在地板上,抱住桌腿,失声地痛哭起来。过去,现在,未来,生命中的全部痛苦都凝聚在了这一瞬间。人生最宝贵的一切就这样早早地结束了吗?

只有不尽的泪水祭奠那永不再复归的青春之恋……当孙少平的哭声变为呜咽时,田福军从沙发上站起来,静静地立了一会儿,说:“我从晓霞的日记中知道了你,因此给你发了那封电报……”

他走过来,在他头发上抚摸了一下,然后搂着他的肩头,引他到旁边的沙发里坐下。他自己则走过去立在窗户前,背着他,望着窗外飘落的朦朦细雨,声音哽咽地说:“她是个好孩子……我们都无法相信,她那样充满活力的生命却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她用自己的死换取了另一个更年幼的生命。我们都应该为她骄傲,也应该感到欣慰……”他说着,猛然转过身来,两眼含满泪水,“不过,孩子,我自己更为欣慰的是,在她活着的时候,你曾给过她爱情的满足。我从她的日记里知道了这一点。是的,没有什么比这更能安慰我的痛苦了。孩子,我深深地感激你!”

孙少平站起来,肃立在田福军面前。田福军用手帕抹去脸上的泪水,然后从桌子抽斗里拿出三个笔记本,交到少平手里,说:“她留给我们的主要纪念就是十几本日记。这三本是记述你们之间感情的,就由你去保存。读她的日记,会感到她还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孙少平接过这三本彩色塑料皮日记本,随手打开了一本,那熟悉的、像男孩子一样刚健的字便跳入了眼帘——……酷暑已至,常去旁边的冶金学院游泳,晒得快成了黑炭头。时时想念我那“掏炭的男人”。这想念像甘甜的美酒一样令人沉醉。爱情对我虽是“初见端倪”,但已使我一洗尘泥,飘飘欲仙了。我放纵我的天性,相信爱情能给予人创追的力量。我为我的“掏炭丈夫”感到骄傲。是的,真正的爱情不应该是利己的,而应该是利他的,是心甘情愿地与爱人一起奋斗并不断地自我更新的过程……孙少平的视线被泪水模糊了。他合住日记本,似乎那些话不是他看见的,而是她俯在他耳边亲口说给他听的……当田福军搂着他的肩头来到客厅的时候,晓晨旁边又多了一位穿素淡衣服的姑娘——她不是晓晨的妻子就是他的未婚妻。他们要带他去吃饭。

但少平谢绝了。他说他已经吃过饭,现在就回他住宿的地方去。田福军让晓晨到值班室叫了一辆小车,把他送到了火车站附近的那个旅馆。回到旅馆后,少平立刻又决定当晚搬到黄原办事处住。他明天要赶回黄原。

他明天一定要赶回黄原!因为后天,就是晓霞和他约定在古塔山后面相会的日子。她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还要和她如期地在那地方相会!

中午十二点刚过,他就走出旅社,从东关大桥拐到小南河那里,开始向古塔山走去——走向那个神圣的地方。

对孙少平采说,此行是在进行一次人生最为压严的仪式。

他沿着弯曲的山路向上攀登。从山下到山上的这段路并不长。过去,他和晚霞常常用不了半个钟头,就立在古塔下面肩并肩眺望脚下的黄原城了。但现在这条路却是如此漫长,似乎那个目的地一直深埋在白云深处而不可企及。

他看了看手表,离一点四十五分还有一个小时;而他知道,再用不了二十分钟,就能走到那棵伤心树下。他要按她说的,准时走到那地方。是的,准时。他于是在亭子间的一块圆石上坐下来。

心脏开始狂跳起来——上了那个小土梁,就能看见那个小山湾了!

在这一瞬间,他甚至忘记了痛苦,无比的激动使他浑身颤栗不已。他似乎觉得,亲爱的晚霞正在那地方等着他。他满头大汗,浑身大汗,眼里噙着泪水,手里举着一束野花,心衰力竭地爬上了那个小土梁。

他在小土梁上呆住了。泪水静静地从脸颊上滑落下来。

他来到杜梨树下,把那束野花放在他们当年坐过的地方,此刻,表上的指针正指向两年前的那个时刻:一点四十五分。

(有删改)

(注)本文节选自《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33章。田晓霞,省报记者,是省委副书记田福军之女,与矿工孙少平相爱。两人两年前曾约定在黄原城古塔山的杜梨树下再相会,但在约定日期的前几天,她主动前往报道洪灾情况,帮助疏散群众,奋勇救了一个小女孩,自己却被汹涌的洪水卷走,英勇牺牲。田福军得知女儿深爱着孙少平后,给孙发电报,让他来跟田晓霞做最后的告别。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到田福军家中,看到田晓霞的遗像,孙少平泪水涌流,失声痛哭。照片上晓霞越显得青春美丽,纯真烂漫,就越凸显出少平内心的巨大痛苦。

B.田福军并没有因为与女儿相爱的孙少平是个矿工而轻视他,相反,他为少平给了女儿爱情的满足而感到欣慰和感激,可见田福军的开明与慈爱。

C.在少平心中,黄原城古塔山的杜梨树下是个神圣的地方,一点四十五分是个神圣的时刻,斯人已逝,赴约准时,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十分鲜明。

D.从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沉而热烈的情感,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描摹人的言行神貌,均笔下含情,真切深挚,令人动容感怀。

2.为什么“对孙少平来说,此行是在进行一次人生最为庄严的仪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3.田晓霞有怎样的思想性格?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并分析。

【答案】

1. C

2. 因为对孙少平来说,此行①是完成自己与田晓霞的约定,②更是对二人刻骨铭心的爱情的纪念,③还是对田晓霞的祭奠与怀念。

3.①热爱生活,充满活力。她写日记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她的笑容灿烂,眼神欣喜。

②舍己为人,品格高尚。她主动奔赴抗洪前线,帮助疏散群众,并为救小女孩献出生命。

③纯真热情,大胆追求爱情。身为省委副书记的女儿,她没有门第观念,大胆爱上了矿工孙少平。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主要集中在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艺术手法、人物形象等内容的考核。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题干要求选出“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C项,“作品的浪漫主义风格十分鲜明”说法错误,文本此处的情节具有一定的浪漫性,但作品的风格是现实主义的。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能力。要求回答“对孙少平来说,此行是在进行一次人生最为庄严的仪式”的含义,答题时注意句不离段的原则,同时注意句中重点的词语,此题注意抓住句中的“人生最为庄严的仪式”,其包含“完成自己与田晓霞的约定”“对二人刻骨铭心的爱情的纪念”“对田晓霞的祭奠与怀念”三层含义,因此说是“庄严的仪式”。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能力。要求概括田晓霞的思想性格,答题时首先梳理文章的情节,然后根据情节概括性格特征,此题注意根据文中的“她写日记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她的笑容灿烂,眼神欣喜”“她主动奔赴抗洪前线,帮助疏散群众,并为救小女孩献出生命”“身为省委副书记的女儿,她没有门第观念,大胆爱上了矿工孙少平”概括其“热爱生活,充满活力”“舍己为人,品格高尚”“纯真热情,大胆追求爱情”等性格特征。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村里和家里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候,孙少平却陷入了极大的苦恼之中。三年的教师生涯结束了,他不得不回家当了农民。

他倒不仅仅是为此而苦恼。迄今为止,他还不敢想象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当农民就当农民,这没有什么可说的。无数像他这样的青年,不都是用双手劳动来生活吗?他,农民孙玉厚的儿子,继承父业也可以说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但他不能排除自己的苦恼。

这并不是说他奢想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处境———不,哪怕比当农民更苦,只要他像一个男子汉那样去生活一生,他就心满意足了。

无论是幸福还是苦难,无论是光荣还是屈辱,让他自己来遭遇和承受吧!他向往的正是这一点。

按说,要做一个安份守己的农民,眼下这社会正是创家立业的好时候。只要心头攒劲,哪怕纯粹在土地上刨挖,也能过好光景。更何况,像他们家现在还有能力办起一个烧砖窑,那前程不用说大有奔头。发家致富,这是所有农民现在的生活主题。只要有饭吃,有衣穿,有钱花,身体安康,儿女双全,人活一世再还要求什么呢?

谁让你读了那么些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个大世界……如果你从小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劳,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加上你的体魄一定成为一名相当出色的庄稼人。

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既然周围的人不能理解他的苦恼,少平也就不会把自己的苦恼表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他尽量要求自己用现实主义态度来对待一切。

毫无疑问,对孙少平来说,在学校教书和在山里劳动,这差别还是很大的。当老师不必忍受体力劳动的熬苦,而且还有时间读书看报……虽说身在双水村,但他的精神可以自由地生活在一个广大的天地里。如今,从早到晚天天得出山,再也没有什么消闲的时光看任何书报了。一整天在山里挣命,肉体的熬苦使精神时常处于麻痹状态———有时干脆把思维完全“关闭”了。晚上回到家里,唯一的向往就是倒在土炕上睡觉,连胡思乱想的功夫都没有。一个有文化有知识而爱思考的人,一旦失去了自己的精神生活,那痛苦是无法言语的。

这些也倒罢了。最使他憋闷的仍然是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很羡慕村中那些单身独户的年轻庄稼人,要累就累得半死不活,毕了,无论赶集上会,还是干别的什么事情,都由自己支配,这一切他都不能。理性约束着他,使他不能让父亲和哥哥对他的行为失望。他尽量做得让他们满意,即是受点委屈,也要竭力克制,使自己服从这个大家庭的总体生活。

他一个人在山里劳动歇息的时候,头枕手掌仰面躺在黄土地上,长久地望着高远的蓝天和悠悠飘飞的白云,眼里便会莫名地盈满了泪水,山里寂静无声,甚至能听见自己鬓角的血管在哏哏地跳动。

外面等待他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难以想象。当然,有一点是肯定的———一切都将无比艰难;他赤手空拳,无异于一丛飘蓬。

唉!有时他又动摇了,还是顺从命运的安排吧!生活在家里虽说精神不痛快,但一日三餐总不要自己操心;再说,有个头疼脑热,也有亲人的关怀和照料。倘若流落在它乡异地,生活中的一切都将失去保障,得靠自己一个人去对付冷酷而严峻的现实了……

可是,到外面去闯荡世界的想法,还是一直不能从他心灵中勾销。随着他在双水村的苦闷不断加深,他的这种愿望却越来越强烈了。他内心为此而炽热地燃烧,有时激动得像打摆子似的颤抖。他意识到,要走就得赶快走!要不,他就可能丧失时机和勇气,那个梦想就将永远成为梦想。现在正当年轻气盛,他为什么不去实现他的梦想呢?哪怕他闯荡一回,碰得头破血流再回到双水村来,他也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聊以自慰了;如果再过几年,迫不得已成了家,那他的手脚就会永远被束缚在这个“高加索山”了!

经过不断的内心斗争,孙少平已经下决心离开双水村,到外面去闯荡世界。

有人会觉得,这后生似乎过于轻率和荒唐;农村的生活已经开始变得这样有希望,他们家的事业也正在发端之际,而且看来前景辉煌,他为什么要去不属于自己的世界自寻生路?那个陌生的天地会给他带来多少好处?这恐怕只有天知道!

临走的前一天晚上,他打捆好了自己的行李。一条开洞的黑羊毛毡;被褥是早年间姐姐出嫁后留下的,已经缀了许多补丁———三根断麻绳续在一起,便扎住了这出门的全部行囊。

第二天早晨,从米家镇开往黄原的第一辆长途汽车过来后,挤在公路边上为少平送行的全家人,都举起胳膊拦挡车。

车一停住,少平就立刻提起那卷破烂行李挤了上去。他尽量笑着挥手向亲人们告别,而并不知道两颗泪珠早已从他的脸颊上滑落下来……

(摘编自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11章)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详细叙述了孙少平对于留在双水村继续劳动还是到外面闯荡世界内心的内心彷徨与挣扎。

B.文中说三根断麻绳“便扎住了这出门的全部行囊”,既说明了孙少平行李少,又暗示其梦想的并不远大。

C.文章通过对孙少平心理的细致刻画,塑造了一个不满足于双水村生活,开始摆脱狭隘眼光的年轻人形象。

D.选文中两段第二人称的叙述既可以看做是作者对主人公所说的话,也可看做主人公自己的内心独白。

2.批评家曾镇南评价路遥小说的叙事艺术有“特有的那种巨大的情感力量”。请结合选文分析这种叙事的情感力量是如何体现的。

3.选文开头说“孙少平陷入了极大的苦恼之中”,孙少平的苦恼来自何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答案】

1.B

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题中B项,“又暗示其梦想的并不远大”错,根据上文“只要他像一个男子汉那样去生活一生,他就心满意足了”“到外面去闯荡世界的想法,还是一直不能从他心灵中勾销”“一条开洞的黑羊毛毡;被褥是早年间姐姐出嫁后留下的,已经缀了许多补丁”可知,孙少平是有着远大的理想的,三根断麻绳表现的是他生活的贫困。

故选B。

2.(1)体现在不同人称运用上。运用第三人称细致刻画人物心理活动,运用第二人称直接展示主人公进行内心独白,让读者对主人公产生同情和理解。(2)以作者身份直接议论,表明对人物的支持、理解和同情。

3.三年的教师生涯结束了,他不得不回去当了农民;渴望出去独自面对生活的考验,主宰自己的命运的想法和生活现实的矛盾;双水村的贫瘠、封闭、落后的生活状态无法满足他内心对丰富的精神世界的追求。

【点睛】

初二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篇6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缅怀军需编缉响尾蛇

跟屁虫礼尚往来

B.平添箴默官邸隔离代

根状茎委曲求全

C.急躁赝品脉膊供求率

购置税出类拔萃

D.诬赖效尤晕眩国子监

红眼病老羞成怒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从托举女童的“最美路人”到拾金不昧的“最美的哥”;从救学生的“最美教师”到救患者的“最美医生”,无不彰显着从善如流的道德风尚。....

B.实干兴邦,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出的治国结论;在新的历史时期,临.渊羡鱼、夸夸其谈的工作作风必须改变。...

C.当乌坎村吸引了大批境外记者关注,山西的干部必然也能感同身受到国际国内问题....

互联的复杂,从而更加谨慎地对待身边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

D.如今人们虽然不再击筑,筑声也在历史的深处缥缈难闻,但其精魂却在大地上沉淀下来,一有合适的机缘,那正义的筑声又如阳春白雪般飘荡开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上海市动物疾控中心对近期打捞上来的黄浦江上游漂浮死猪抽检的34份留存样品进行了禽流感专项检测,未发现禽流感病毒。

B.有些地方的公款吃喝现象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官员们只是变得更加小心,将“阵地”从社会酒店转移到内部食堂、私人会所。

C.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D.的确,我们很难简单地概括出中国文学的传统,但谁又会否认先秦文学中的《诗经》《楚辞》不是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峰?

4.2012年10月11日,莫言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12日《大河报》以“莫言空前,莫言绝后!”为标题进行了报道,盛赞莫言的成就。此标题一出,立刻在众报道中脱颖而出。请赏析此标题的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校文学社举办课文中“最美女性形象”评选活动,请从下列人选中任选一个向组委会写一段推荐词。(5分)

要求:①用对偶句式;②语言准确,鲜明;③不超过35字。

入选人物:刘兰芝 窦娥 林黛玉

人物: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日前,武汉市某中学进行月考后,各班级陆续召开家长会,反馈学生的月考成绩。会前,班主任在黑板上写下了“不好好学习的两种下场:逛不完的菜市场、穿不完的地摊货”。

请你以微博的方式对班主任写的“话”进行评价,不超过50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句名篇默写(6分)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

甲: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1)长太息以掩涕兮,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2)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定**》)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孟子·告子下》)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6)______________,枉用相存。

(曹操《短歌行》)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谈凡·高

吴冠中

①每当我向不知凡·高其人其画的人们介绍凡·高时,往往自己就先激动,却找不到确切的语言来表达我的感受。以李白比其狂放不适合,以玄奘比其信念不恰当,以李贺或王勃比其短命才华不一样。我童年看到飞蛾扑火被焚时,留下了深刻的难以磨灭的印象,凡·高,他扑向太阳,被太阳熔化了!

②凡·高是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狂热的感情而为人们熟知的。但他不同于印象派。印象派捕捉对象外表的美,凡·高爱的是对象的本质,犹如对象的情人,他力图渗入对象的内部而占有其全部。印象派爱光,凡·高爱的不是光,而是发光的太阳。他热爱色彩,分析色彩,他曾跟从一位老乐师学钢琴,想找出属于色彩的音乐,他追求用色彩的独特效果表现狂热的内心感情,用白热化的明亮色彩表现引人堕落的夜咖啡店的黑暗景象。

③我从青少年学画时起,一见凡·高的作品便倾心,此后一直热爱他,到今天这种热爱感情无丝毫衰退。我想这吸引力除了来自其绘画本身的美以外,更多的是由于他火热的心与对象结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作品能打动人的心灵。古今中外有千千万万画家,当他们的心灵已枯竭时,他们的手仍在继续作画。言之无情的乏味的图画汗牛充栋,但凡·高的作品几乎每一幅都显露出作者的心脏在跳动。

④凡·高不倦地画向日葵。他说:“黄色何其美!”这不仅仅是画家对感觉的反应,其间还包含着对宗教信仰的感情。对于他,黄色是太阳之光,光和热的象征,他眼里的向日葵不是寻常的花朵。当我第一次见到他的向日葵时,我立即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我在瞻仰一群精力充沛、品格高尚、不修边幅、胸中有郁勃之气的劳苦人民肖像!看过凡·高的《向日葵》的人们,他们的深刻感觉永远不会被世间无数的向日葵所混淆、冲淡!凡是体验过、留意过苦难生活、纯朴生活的人们,看到这画当会感到分外亲切。它令人恋念,落泪!

⑤凡·高热爱土地,他的大师风景画不是景致,不是旅行游记,是人们生活在其间的大地,是孕育生命的空间,是母亲!他给弟弟提奥的信写道:“如果要生长,必须埋到土地里去。我告诉你,将你种到德朗特的土地里去,你将于此发芽,别在人行道上枯萎了。你将会对我说,有在城市中生长的草木,但你是麦子,你的位置是在麦田里„„”

⑥他画铺满庄稼的田野、枝叶繁茂的果园、赤日当空下大地的热浪、风中的飞鸟„„他的画面所有的用笔都有运动倾向,表示一切生命都在滚动。从天际的云到田垄的沟,从人家到篱笆,从麦穗到野花,都互相在呼唤,在招手,甚至天在转,地在摇,都因画家的心在燃烧。

⑦凡·高所画人像的背景即使是一片单纯的色调,也凭其带有强烈韵律感的笔触推进极微妙的色彩变化,就像是流水的河面,其间还有暗流和旋涡。人们经常被他的画意带进繁星闪烁的天空、瀑布奔腾的山谷„„他善于在极复杂极丰富的色块、色线和色点的交响乐中托出对象单纯的本质神貌。

⑧无数杰出的画家令我敬佩,如周昉、郭熙、吴镇、仇英、提香、柯罗、马奈、塞尚„„我爱他们的作品,但并无太多要求去调查他们绘画以外的事。可是对另外一批画家,如老莲、石涛、八大山人、波提切利、德拉克罗瓦、凡·高„„我总怀着强烈的欲望想了解他们的血肉生活,钻入他们的内心去,特别是对凡·高,我愿听到他每天的呼吸!

(选自《吴冠中谈凡·高》)

8.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凡·高的绘画主要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表达技巧和内涵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④段画线的句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凡·高作为伟大的画家,他的创作有着超越技巧的内在精神。请结合原文,联系现实,思考其价值。(7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三十四

1.D [解析] A.“编缉”应为“编辑”;B.“箴默”应为“缄默”,“隔离代”应为“隔离带”;C.“脉膊”应为“脉搏”。

2.B [解析] A.从善如流:听取正确的意见及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快。B.临渊羡鱼:比喻只有愿望而没有措施。C.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一样。一般不带宾语。D.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艺术性较高、有难度的歌曲。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3.A [解析] B项搭配不当,“停止”和“现象”不搭配,应改为“消失”;C项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应去掉“与否”;D项多重否定不当,删去“不”。

4.[答案] 此标题采用双关手法,(1分)“莫言”既指作家,又有不要说的意思。(1分)标题既盛赞莫言巨大的文学成就,又表明在他之前中国曾有大批的优秀作家,之后也将涌现更多的优秀作家。(2分)

[解析] 赏析标题可以从标题的修辞运用情况、标题的表达效果等角度思考。

5.[答案] 刘兰芝:秀外慧中纫如蒲苇千秋颂,情真意挚坚若磐石万代传。窦娥:六月飞雪草木含悲只为冤情撼天地,素练染红山河变色全因孝女震古今。林黛玉: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聪慧气质羞须眉,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秀丽风韵冠红颜。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然后规范运用题干中要求的修辞。

6.[答案] 示例一:人生的道路有很多种,对成功的评价也不仅仅是穿高档货,班主任的说法未免目光短浅,有些急功近利。

示例二:教师的用心可以理解;但最好还是选择充满创意和幽默感的话语,放松学生心情。(答案开放,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对班主任写在黑板上的话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态度,既要理解老师的心情,也要看到其偏颇之处,然后自然连贯得体地表达出来即可。

7.甲: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乙:(1)哀民生之多艰(2)赢粮而景从(3)也无风雨也无晴(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6)越陌度阡

8.[答案] 第①段运用类比和比喻的手法,以充满感情的笔触揭示了凡·高狂放的性格、执着的信念和对生命的热情等精神特质,表达了作者对凡·高的热爱与敬仰之情。(3分)揭示主旨,统领全文,奠定了全文深沉而热烈的感情基调。(3分)(只概括不分析酌情减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先从内容方面思考,再从主旨、情感、表达技巧等方面思考。

9.[答案] ①以绚烂的色彩,奔放的笔触,表达狂热的感情。②力图渗入对象的内部,表现对象的本质。③火热的心与对象结成不可分割的整体,能打动人的心灵。④偏爱黄色,不倦地画向日葵,包含着对宗教信仰的感情。⑤多画自然景物,所有的用笔都有运动倾向。⑥善于通过极复杂极丰富的色块、色线和色点托出对象单纯的本质神貌。(6分,每条1分)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及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要逐段进行仔细筛选、归纳,全文多处对凡·高的绘画特点加以表述。

10.[答案] 运用比喻手法,将画中的向日葵想象成一群劳苦人民。揭示画作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即精力充沛,品格高尚,充满郁勃之气。(2分)运用对比(或反衬)手法,以自己的“渺小”突出了凡·高的伟大,写出作者对凡·高的崇敬之情。(2分)这一句生动恰当地传达出了自己欣赏凡·高名画《向日葵》时的独特感受。(1分)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散文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具体指出运用了哪些手法(主要是修辞手法),表达出了什么样的内容。

11.[答案] 从文中可见凡·高热爱生命,信念执着,热爱土地,植根土地;用火热的心观照一切,倾注宗教信仰般的感情;表现内心的热烈,传递生命的力量等精神。(3分)现实中,不乏以“手”作画,为艺术而艺术的现象,这样的作品往往无关痛痒,无病呻吟。我们应以凡·高为师,汲取其精神营养,让艺术成为真正的艺术。(2分)推而广之,“热爱”“扎根”“观照生命”这些内涵,也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蓬勃发展的基石。(2分)

刍议小学语文阅读训练 篇7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篇好的文章, 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 让你垂涎三尺, 想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 一段好的导语, 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有一种好奇心, 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 我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 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 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 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 ‘雨’对我们大家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 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 就像我们的好朋友, 谁也离不开谁, 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好,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 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 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 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 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 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 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 过浅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 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 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 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 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 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 而且要准确地断句, 有一定的感情, 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 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 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 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 学生才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 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 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授, 就像一个妈妈, 反复唠叨孩子, 孩子必起逆反心理, 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 在讲课文时, 我尽量做到精讲多读,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我只当配角, 不当主角;只当导演, 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 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落。通俗易懂的句段, 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 反复念, 让其读出情感, 领悟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 让学生自读, 自疑, 自己解决问题, 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 我再适当点拨。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 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 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 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创设意境, 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 给他们提供阅读的情境, 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 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 我在上每篇课文前, 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 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 说明文制作电动课件等。这样, 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 既是一种欣赏, 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 陶冶了情操。

上一篇:中医工作计划总结下一篇:浅谈如何加强企业执行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