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提升教学品质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智慧提升教学品质(共8篇)

以智慧提升教学品质 篇1

以智慧提升品质 ——丝绸文化背景下的学科教学研究

执笔:薛法根、娄小明

文化就像空气,你虽浸润其中,却往往难以体察,而又须臾不可或缺。一方文化养育了一方人,滋润着他们的心灵,支撑着他们的精神;一方文化孕育了一方教育,丰富了教育的内涵,提升了教育的品位。丝绸文化是我校师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土壤,自觉汲取丝绸文化的精神品质,积极融入学校教育、课堂教学,将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校园生活质量和学科教学品质,有利于我们自由、滋润地成长。

一、学科教学的文化启示

《文心雕龙》曰:“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盛泽的丝绸经济生活孕育了盛泽的丝绸文化,盛泽的丝绸文化化育了盛泽人的精神和品格。千百年来,盛泽先民在从事蚕桑劳作、开创丝绸行业的进程中,凝聚了 “仁爱”、“尚智”、“精细”、“坚韧”的精神品格,四者之间相互促成,水乳交融,共同构成了丝绸文化的逻辑起点和现实基础,开启和陶铸了盛泽先民的文化心智。丝绸文化之所以那样旖旎,富有摄人心魄的魅力,就在于具有仁爱、尚智、精细、坚韧和包容、开放的精神品格,以及神秘性和想象力。

作为丝绸文化背景下的学校

教育,应该建基于采桑织绸这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植根于这种特殊的丝绸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才能顺应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并积极触发学生血液中沉睡着的文化基因,激活他们内心孕伏着的仁爱、尚智、精细、坚韧和包容、开放的精神品格,消解当代时尚文化中的消极影响,融合周边文化的健康因子,保持、生发他们内在的丝绸文化精神品质,促进他们健康、自由、充分的生命成长。

作为学科课堂教学,不仅仅要融合丝绸文化内容,以丰富课堂学习生活,更要的是融合丝绸文化精神与品格,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与品位,使师生获得智慧的成长。丝绸文化背景下的学科教学,需要以“仁爱”为底色,“尚智”为核心,“精细”为特质,“坚韧”为保障。

学科教学呼唤“仁爱”之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仁爱”的缺失将使课堂失去教学的生命意义。教师应该像蚕桑先民一样,对孩子怀着敬畏、圣洁之心,虔诚地布施甘霖。这样充盈着“仁爱”光辉的课堂教学,就有了期待,有了温暖,有了宽容,有了尊重,有了保护……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有了“儿童”意识,充满了文化的关怀。

学科教学需要“智慧”生成: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和情意的熏陶,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儿童内心“尚智”的本质追求,创造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和环境,开发儿童的智慧潜能,锻炼思维品质,使儿童得以智慧地发展。

学科教学讲究“精细”运作: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培育心灵的科学与艺术,任何疏忽都可能造成儿童心灵永远无法弥补的伤害。教学,需要教师谨慎地运用科学的方法与艺术的手段,“精耕细作”。教学的无数个细节中,透露的正是我们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慧心。

学科教学崇尚“坚韧”品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是一项需要倾尽一生精力的工作,“教人六年,为人想六十年”,“用一生备一课”,我们需要用坚韧之心去守望自己的理想。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困难是学习品质的试金石,你攀登的困难有多大,获得的智慧就有多大,这就是“坚韧”的教学价值。“坚”,是信念的坚守;“韧”,是百折不挠的勇气,对坚韧的追索是教学智慧的行为。

如此,我们就能创造一种具有丝绸文化特质的卓越的教育,而丝绸文化“仁爱、尚智、精细、坚韧”的文化基因,又能通过这种教育,造就一大批社会人才。

二、学科课堂的人文关怀

课程内容、文化精神,都需要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影响,而主阵地是学科课堂教学。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生活质量;用什么样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高质量地实施学科课程、高效能地传承丝绸文化精神,需要建设高品质的学科课堂教学:用文化滋润课堂生活,以智慧提升教学品质。

1.让文化滋润课堂,滋养学生,提升学科教学品位。课堂教学是师生校园生活的主要方式,必须扎扎实实抓好课堂教学,提升师生的文化教育质量。这种文化的浸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的协调,将丝绸文化和学科文化中的目标、思维、体态、范规、行为等在功能上相互依赖,结成一个整体,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二是文化的创新,将丝绸文化整合到学科文化中去,或者用学科文化去改造丝绸文化,产生新的校本文化。三是模式的建构,生成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建构新的教学策略,构架新的行为体系,产生新的评价制度,营造新的教学环境,使丝绸文化生活方式与学科教学方式结成一个整体。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上突出丝绸文化发展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渗透丝绸文化核心要素,在教学方式上顺应丝绸文化精神品质,在教学反馈上符合丝绸文化规律要求,在教学环境上展示丝绸文化本质内涵。一方面使学科课堂教学彰显出各自的特性,符合学科教学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科教学都烙上丝绸文化的底色,突出文化的整体效益。

2.让教学触发智慧潜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以智慧提升教学品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离开校门的时候,也可能有些知识没有学到,但他必须是一个聪明的人”,而“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在人的复杂的、多方面的活动中,知识的生命是怎样进行的。”这句话揭示了智慧教育的本质联系——知识与生命的共同建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丝绸文化比学科文化的时空范畴更加广泛,将两者整合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的功效,而其中的评价标准就是学生的生命价值是否得以显现。用学生的认识结构去比照教学结构才是一种智慧的教学,用学生的个性发展去评价课程体系才是一种智慧的课程,用学生的身心发展去衡量师生交流才是一种智慧的交往,让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生命活力得以加强,生命潜能得以发挥,让个性鼓起生命的风帆,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生活,让学生、教学、知识获得共同生长,这才是一种智慧的教学。

三、教学策略的文化生成

在“文化课堂、智慧教学”的学科教学理念观照下,我们积极变革教学行为,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形成教学特色。

1.从“书本教学”回归“生活教学”,重构课堂生活。

丝绸文化的核心就是基于人的存在、为了人的发展,便于人的操作的“仁爱”品质。“仁者爱人”,一种“仁爱”理念关照下的课堂必然是以人为本的课堂,人的一切生活要素就是就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但是曾几何时,对文本的过分追求成了教学活动的主宰。如果我们的学科教学仅仅停留在学科书本知识的教学,而与儿童鲜活的生活隔离开来,就会使课堂教学枯燥、呆板,儿童便将课堂学习排除在自己喜爱的生活之外。教师只有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会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会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儿童就会在课堂教学中找回自己的生活乐趣,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

2.从“结论性教学”回归“情境性教学”,生成教学智慧。智慧是灵动的、发展的,是思维敞开之境的澄明。知识是智慧的成果,智慧是知识的关照,“对智慧的最大尊敬就是运用它”,实践的智慧只有在知识的运用中才能成立。因此只有将知识还原成过程,设置成情境,以一种有机的组织形式展现出来,而不仅仅是作为标本,才能传承人的智慧。对智慧的学科教学必然需要传授结论性的核心知识,那种只求过程体验不注重梳理归纳结论的教学是片面的,会带来教学的散漫与无目的。但同样的知识结论,是教师直接讲授的,还是儿童主动获得的,所代表的教学有天壤之别。丝绸文化的精神就是“尚智”,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智慧特征将知识点转化为待探究的问题,有了问题情境就有了理智的挑战,儿童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如此才能实现让儿童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得到发展,并生成教与学的智慧。

3.从“记忆型教学”回归“思维型教学”,提升思维品质。

学习的过程需要“坚韧”品质的终身相随,它是思维的长途跋涉,而不仅仅立足于文本知识的简单获得。如果将教学仅仅定位于知识的记忆,而忽视思维的内化;仅仅满足于认知的简单,忽视困难带来的愉悦,那么这样的教学不是智慧的教学。学习需要记忆,没有记忆就不可能产生学习,教学应该促进儿童有意义的学习,在儿童记忆发展的黄金时期,给予适时的训练,激活记忆潜能。但学习不能只有记忆,而没有思维,尤其是儿童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纯粹的记忆型学习泯灭的是儿童生命智慧的无限潜能,使学习由刻苦变成了痛苦。“思维型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中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对知识保持一定的神秘感,对坚韧的学习态度保持一种兴趣。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通过自身的深度思维获得属于自己的见解、产生自己的思想,获得学习思维所带来的内在愉悦感,以增强学习的信心,体会学习的力量,砥砺坚韧的学习意志。具有思维品质的教学才是高品质与高质量的。

4.从“批量化教学”回归“个性化教学”,促进风格形成。教学是一项精细的劳动,这个班的教学不同于那个班的教学,昨天的方法无法适用于今天的课程,教学的情境性、偶然性、湍流性需要教师有一颗细腻的心,根据教学的现实(师生、环境、课程)作出个性化的探索。教学是应该面向全体同学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为人才的批量生产而服务的。但是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如果仅仅是作流水线式的程序化操作,那么其结果可能是大量不合格人才的出现。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自身的教学特长,创编有效的教学素材,构建独特的教学模式,形成自我的教学风格,使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教师获得个性化完善,课堂文化产生个性化魅力。

当然,四种教学策略与四种文化理念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渗透、交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

学科智慧教学的本质特征是创新,创新是对规范的突破与超越,创新与规范是辨证统一、相互融合的,缺少规范的创新不是真正的创新,缺少创新的规范也不是真正的规范。丝绸文化背景下的学科教学研究为我们树立了一种规范,更加唤起了我们创新的欲望:如何突破学科的视野,来唤醒人生命的本质;如何突破课堂的时空,去走入思维的自由之境;如何去创新丝绸文化,回归智慧的解放……这都需要我们建立一种大智慧、整体智慧、动态智慧的智慧教育。

薛法根,男,1968年生,江苏省吴江市桃源人。本科学历,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为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近十年来,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十杰”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并于1998年获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金奖,2002年获第五届全国“十杰教师”提名奖,2007年被评为全国小语年度人物。

以智慧提升教学品质 篇2

长期以来, 老师们习惯于以教为基础, 先教后学。教师教多少, 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 学生就怎样学。教师自以为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了学生, 课堂一分钟都没有浪费掉, 其实这种教学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和体验成功的机会。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 使教师可以少教, 使学生可以多学。”这种以“少教”达到“多学”的愿望, 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课堂教学效益。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语文教学需要反思与探索。教学活动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要通过教师的工作使学生爱学、会学。新型的师生关系与传统模式不同, 教师的作用不是停留在原始的“传道、授业、解惑”上, 而是要帮助、指导、引导学生, 通过创设全新的教学环境, 启迪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发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在活动中体验到乐趣, 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 启发学生不断探究, 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引发创新精神。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 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 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 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 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 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 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 善于倾听, 吸纳他人的意见, 学会宽容和沟通, 学会写作和分享。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既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 又是一个可操作的实践性很强的课题,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它指向现代教育的核心问题, 与课程改革的精神高度一致, 完全符合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和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少教多学”理念倡导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和新课改理念可谓是不谋而合。“少教”是在教师彻底掌握了学生“多学”的情况下的“少教”。“少教”的背后是教师的辛勤的付出, 是教师的心血、汗水, 它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导性, 精选教学内容, 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教得更好, 课堂教学重点必须从教学内容的数量转向对教学质量的高度重视上来。“少教多学”的实质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让学生在行为上、情感上、思维上都能积极投入自主学习。

“少教多学”理念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得益彰。一名课题实验学校校长在年会学术研讨交流会上指出:“一位普通老师教授给学生知识;一位好老师是阐明、解释;一位比较好的老师是加以论证;极好的老师是激励和鼓舞学生去主动地学习。最好的老师, 他必须是一名学者、向导和指导者”。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没有一个学生是相同的,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把学习还给学生, 我们所做的就是引导、激发、合作、激励。“少教多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无疑为上述理念在教学中的真正落实提供了契机, 有助于把教师从低效高耗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 有助于教师切实有效地、集中精力地指导学生的“学”。课题组坚持面向基层, 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为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使教学一线的实践者变成研究者, 最终让学生受益。有课题组专家的引领, 有基层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有我们实验教师的积极参与, 课题研究一定会顺利、有序地开展起来, 一定能取得丰硕的成果。

凝聚智慧 彰显特色 提升品质 篇3

要感谢东航集团的委托课题项目。是她,激发了我们对工作中所遇到的细微而具体、庞杂而琐碎的现象,通过理论层面上的思维和语言予以抽象概括。这一充满羁绊的心路历程无疑使得我们重获激情与感动,触摸到通过艰辛努力所收获的点滴喜悦。这种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了推进试点工作的强大合力。开展“职务犯罪立体预防课题研究”是上海社科院法学所以课题项目为抓手,大力实施科研精品战略的重要把手,是坚持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服务,推进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要坚持发挥特色,彰显社科院比其他科研机构思想理论色彩更强,更为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在破解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难题上做文章,努力做大做强科研工作,把法学所建设成坚强的党的阵地、熔炉和思想库。

要感谢课题组的各位成员。课题能最终完成,无疑是各位组员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结果。无论是选题、写作还是定稿,成员们都浸透了诸多心血。回想当初课题立项时组员们击掌明志,牺牲周末休息时间专研课题框架,因探讨设计路径的选择问题而争执得面红耳赤,这些场景,至今想来历历在目,倍感温馨与感动!

虽然课題目前暂时告一段落,但我深知还有许多不足待日后完善。同时,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长效机制研究仍在发展和变化当中,课题的研究方法、问题的提法和一些观点难免存在不当之处,只有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加倍勤勉,才能报答关爱我们的人。

树立服务意识,提升教育教学品质 篇4

德阳五中 周玲

教育开启了人类的智慧之门,使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社会的兴衰都取决于教育和教师的工作。社会发展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进入了信息社会,学校功能和教师作用也随之发生改变,信息社会的学校和教师的功能该如何定位呢?

信息社会的到来,因特网的普及已将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大量信息接踵而来,学校和教师再也不是知识的主宰者。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选择性获取知识,学校不得不面对各种信息传播机构的竞争,教师也将随时面对被淘汰的危险,作为知识的拥有者的道路是有限的,不如转变观念,做知识的服务者,它的潜力将是无限的。只有树立服务意识,才能提升教育教学品质,才能永葆学校的青春活力!

树立服务意识,首先就是为学生服务,应做到:

1、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善于尊重学生、平等相待。

传统意义的“传道、授业、解惑”是对为师者业务职能的概括,今天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从“传道”者转向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解惑”者转向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从“授业”者转向解决问题的参与人。教育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的活泼、和谐、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完善的智能结构,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健全的身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在求知中增才智,在求知中学做人。教育正在向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师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而要想成功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教师首先要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增强服务意识。

幼儿园的小朋友希望老师是姐姐,小学的学生希望老师像妈妈,中学的学生更希望老师是朋友,作为朋友就需要平等、尊重和真诚。因而要了解学生请从朋友开始,才能读懂他们复杂而细腻的心情。

2、传达积极情感。

在我们的教学中会发现通过大量的言语向学生传达我们的思想却并不一定能得到学生的认同,而我们不自觉的表情、行为却起到了熏陶的作用,而且这种感染力有时非常强大。所以不仅要“言传”还要重“身教”,传达出崇高向上的情操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师是神圣的职业,正如伟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太阳底下没有比教师更崇高的更优越的人。”教师肩负着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开发人的智力和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使命,对社会发展,对人的成长都起着重要作用。但教育职业既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又汉有丰厚的物质待遇。教师在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容易出现悲观失望的情绪,教师尤其要重视把自信和顽强的意志表达出来。在心理活动课“我之最”活动中,我们让学生发现优点和特长,我们看到了学生的自信。

在“拍卖你的生涯”活动中,我所传达的这种情感使一个学生获得了这样的体验:

无论是因抉择失误、好高鹜远造成的伤害,还是为目标努力受到的挫败,我们都应该学会面对,学会永不放弃,誓不言败,因为:

不会每一个日子都是阳光灿烂。人生就是在阴晴雨雪中曲曲折折。

不会每一个日子都被蜜糖裹着,人生就是在酸甜苦辣中爬爬滚滚。

不会每一个日子都有光环罩着。人生就是在得失浮沉中坎坎坷坷。

3、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还要坚持终身学习,服务在学生主体地位上更多体现在差异性教学和学法指导上。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每个人都会面临落伍的危险。研究表明,一个科技人员应用知识的总量,大约只有 20%是在传统的学校学习中获得的,其余80%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为适应需要而获得的。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人们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要求。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自己学,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比如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教会学生善于观察,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我们发现有时学生学习困难是因为注意力不集中引起的,就需要教师帮助他们运用心理学的一些方法来引起注意,尤其是加强有意注意。

其次是为教师服务。

教师既是一个个体也是一个团体。如果能将个人成长目标与集体发展目标协调一致,就能充分发挥教师潜力和集体的合作力量。在社会各行职业中教师心理压力也排在前列,为此还要重视团体互助、积极推出名师,各方面营造良好教学教研环境,为教师服务。

再次就是为学校服务。

如果教师和学生是教育事业中的舵手,而学校就是承载他们的航船,精心打造学校品牌,提高办学质量,丰富校园文化非常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要为学校服务就要树立主人翁意识,既要教书育人又要善于宣传学校,因为名校是教师头上的光环。

最后就是为家长服务。

家长才是学校真正的支持者和消费者。教师要用教学业绩回报家长,用满腔爱心感动家长,用科学教育知识帮助家长,才能真正与家长心心相印。

以智慧提升教学品质 篇5

突出语文味练就语文功 一提升教学品质之教学实践观

张敬义

王旭明先生认为,语文其实是一种技能,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语文究竟是什么?语文要干什么?我们坚信,随着对语文教学研究的深入,所有的讨论最终直指语文教育的本真品质。小语“教学品质”要追求语文的独特品质,要有本真的“语文味”。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我们要调整教学目标和策略,创设语文学习的最佳环境,畅通语文学习的绿色通道,以促进学生良好的语文品质的形成。

基于此,我对语文品质课堂提出如下观点。

一、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突出“读昧”

从事语文教学的人都十分清楚,读是阅读教学的根本大法。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意”“文”兼得,靠什么?一靠多读。多读不是读一遍两遍,多读的品质表现在要运用各种读的方式读好多遍,做到以读见悟、熟读成诵。课文读熟了,其中的词语、句式、谋篇布局以及修辞手法等,就能在学生的脑子里形成各种写作的“范型”,当学生下笔写文时,这些“范型”就能自动“检索”,任凭驱遣。二是多读必须有效。多读不是傻读,它的品质还表现在读思结合,让文字与心灵碰撞、交融。三是指导必须到位。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较弱,对有些问题理解不清楚,教师利用范读,可以把声音、语气、表情、动作、神态等多种信息传递给学生,可使学生心领神会。四是指导必须有法。凡文章皆有美的韵律,如语言的音乐美、文字的绘画美、词句的含蓄美、层次的节奏美、情感的真挚美、意旨的哲理美,等等。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进程中感受言语形象――读出形,感受言语情感――读出情,感受言语智慧――读出理,感受言语蕴含――读出神……让学生感于目,会于心,动于情,发于声。这样,文章语言的逻辑性、生动性和表现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认同并接受。五是有法必须积累。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所言:“在语文教育中,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文泉源就会干涸。”学养深厚的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耀南博士在《谈背诵》中说:“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惟,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积累更多更美的语言是明智的选择。有了丰厚的语言积累,就有了厚实的听说读写资本。

二、咬文嚼字,赏词析句,突出“品味”

我们知道,文章是字、词、句、篇的组合体,是语言要素构成的精神产品。思维,作为智力的核心,总是和言语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地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目前的阅读课堂“品味”不足,突出表现在:品什么,抓不准;如何品,没方法。

阅读教学既要对课文宏观整体把握,又要指导学生微观精细阅读。课文是语言内容的载体,抓住了文本语言就等于抓住了阅读的源头,就能搭建起学生思考活动的平台。“在汉语句子里,每个词儿都排在那儿,要你斟酌,要你从不同的关系中去考察,然后才能往下读。”课文具有隐秘性的特点,需要我们教师借助自己的一双慧眼引导学生去发现文本中有趣、有味、有品质的关键词句。文章的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标题、文眼、警句、重点段、过渡段,人物言行的闪光点等精彩部分,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品质聚焦点。比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五上),在引导学生品评林冲人物特点的教学过程中,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自主读出林冲的“武艺高强”“谦虚”“有礼貌”,然后一步步由浅人深,由模糊到清晰,由表象到实质,发现并提炼出了人物身上独具的品质――让!扣住关键词语“躬身施礼、起身让座”读出林冲的“礼让”,抓住关键词语“不敢,不敢”读出林冲的“忍让”,咬住关键词语“只好、请教”读出林冲的“谦让”,揪住关键词语“扫”读出林冲的“宽让”,并与自满粗俗、傲慢无礼、盛气凌人、蛮横嚣张的洪教头进行对比,以此感悟林冲的“礼让、忍让、谦让、宽让”,让我们感受到林冲的高修养,使人物形象在阅读中得到凸显和放大。

着手于语句、着眼于关联是关键。“品味”语言品质,其思路应是从内容的表达出发,从 篇章的整体着眼,训练学生结合语境,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语言的语境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品味语言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品出“言外之意”“味外之味”。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它的声音,辨它的色彩,掂它的分量,摸它的“体温”,将“言”和“意”牢牢地粘在一起。比如,《第一朵杏花》(苏教版四下)一文中有这么一句话:“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对于这一句的教学,教师可问学生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揣摩。通过“捧出”与“开出”“长出”等词语的比较,从而体会到“开出…长出”用起来平淡,没有情味感,而“捧出”用在此句,生动传神,既写出了竺爷爷兴奋、喜悦的心情,又把杏树的“热情”和第一朵杏花的美丽展现在我们面前。教学这一句话抓住“捧出”这一富有情味感和表现力的词语,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察作者的情感轨迹,通过朗读传达出作者蕴含的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三、圈点批注,读写结合,突出“写昧”

现在的阅读课大多注重口头训练,而忽略了精当的动笔练习。张田若先生早就指出,阅读课要把“写”挤进去。清代的唐彪曾经说过:“读书而无评注,即偶能窥其微妙,日后终至茫然,故评注不可以已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若能坚持让学生圈点批注、读写结合,便能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品质。

“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学生边读边悟边写,在书本上留下思维的痕迹,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可以安排三次动笔。初读阶段,写中感知文本。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他们的思维往往停留在具体感知的事物上,不善于在具体感知后进行抽象概括,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比如,学习叙事的课文,可以让学生用两三句话写出故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用连贯的语言写出来。精读阶段,写中感悟文本。这一次的写实际上就是批注式阅读,是让学生与文本展开心灵对话的`过程,让学生抓住文中关键的词和关键的句子,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批注式阅读以读为主,读写紧密相连。从语言的维度解读,在语境中积累与感悟语言;从现实生活的维度解读,在阅读中调集生活积累,在阅读中丰富生活积淀;从文化的维度解读,书中丰富微妙的精神世界会使人逐步升华为追求真、善、美的文化人;从应用的维度解读,调动和激活学生已有的语感,促使语言的发展。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思文题(含义),思文意(内容),思文旨(主旨),思文脉(层次),思文字(语言)……边读边写,读因写而深化,写因读而丰富。写要为升华情感而写,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写出自己的见解来。比如,《桂花雨》(苏教版四上)一课,最具有文化意蕴的是母亲说的一句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细品这句话,抓住外地的“桂花”与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进行比较,体会母亲表达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写:花是故乡的贵,月是故乡的_______ ,水是 ________,人是_______…

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读懂“写了什么”,更要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因为“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是个秘密,教师就是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品味探索语言形式的秘密。读写结合训练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着眼于写法的迁移。每篇课文视其自身的特点以及该阶段的作文教学要求,可以让学生模仿课文中典型的句式、段式以及有效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第二,着眼于内容的生发。内容的生发点往往在课文的省略处、可变处、升华处……抓住它“借题发挥”是对儿童生活、儿童情感、儿童语言和儿童智慧的唤醒。第三,指导练习要扎实。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在感悟内容和写法的基础上,“拎”出读写结合点,进行必要的铺垫练习或示范,化难为易,然后指导学生进行练笔。

四、凝昕细辨,和而不同,突出“听昧”

倾听是接受、分析、理解、分享的过程。倾听是用耳朵读,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倾听是语文对话的基础。阅读课要教会学生倾听文本的声音,倾听其他学习者、老师之间对话的声音。学会倾听需要―个长期的过程。目前的阅读课存在的问题是热闹大于安静,言说多于倾听。

培养学生的倾听品质,关键要把握好三点:一要听出学习目标、要求和方法。目标和要求是行为的先导。教师可以用叙述或提问等形式,用缓慢而明确的语言给学生发出学习指令,然后教给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习。要求学生听清楚教师的每一句话,具备专一的心力,脑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听出要点和依据。在别的同学发言时,不随便插嘴,要尊重别人,要听完别人的话,要听出要点和依据,再发表自己的见解。三要听出和而不同。当别人发言有错时,学会评价别人的发言,做到不重复他人的意见,自己的意见要建立在他人发言的基础上,或提出新颖的想法。

当然,教师也要“善听”。佐藤学教授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他认为我们应当追求“用心地互相倾听的教室”,而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学会倾听要求教师面对学生时,从眼神、语言、表情和身体姿态各方面,充满关注和期待,这对学生是无比重要的精神力量。

五、讲清道明,有理有据,突出“说昧”

学生的课堂发言,不仅是教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的途径,也是一种学习的资源,其作用在于引发更大范围的思考,给其他同学以启发。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品质的过程。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比较平直、简单,不像成年人那样多方位和复杂化,所以有些学生在课内回答问题时常常出现词不达意、支离破碎的情况。那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品质呢?

语文教学的真实效果,最终会落实在学生的语文表现上。教者的高明之处,就体现在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自己去表现:动口、动笔、动脑,大胆展示学习成果。口头表达一般需要先想后说。想,即组织内部语言的过程。比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苏教版五上),当学生对林冲的“让”有了充分理解时,教师可以提问:“那洪教头是不是坏人呢?”这一问题极具挑战性,需要学生再次深入研读课文,才能有理有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接下来的教学也验证了这一点。学生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洪教头是一个坏人”;另一种观点则持反对意见,认为洪教头虽然目中无人、傲慢无礼,有许多缺点,但是本质上还算不上很坏,原因是他被打倒以后,他羞愧满面,灰溜溜地走开了。据此就可以引导:“洪教头在回家的路上会怎么想呢?拿出笔来写一写。”好的语文教师就是一个为学生打开语言之路和智慧之门的人,带着他们去回忆、思考、想象、表达。

以智慧提升教学品质 篇6

龚德国

湖南省安乡县第一中学

摘要:语文教育是影响学生个人语文品味的重要因素,同时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其文学情操都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核心素养”对于教师日常教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秉持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还要对当前语文教材中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进而有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其语文学习能力。

关键词:思维品质;核心素养;语文教学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点内容,尤其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体现尤为明显。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除了要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外,还应体现出学生在后续学习发展中所需的综合素养与个人能力。笔者认为,基于培育提升思维品质的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应以三个方面为入手点:文化修养、发展能力、综合素养,进而更好的提升当前语文教学效率,满足当前新课改要求。

1.以人文精神培养为立足点,突出学生文化修养的意义

不管是在哪一个学科中,文化基础素养都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文化基础素养,就必须要明确文化修养存在的重要意义与实际价值,进而更好的突出语文学科的本质。从某一角度来看,高中语文中本就蕴含着一定的人文性质,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应充分利用教材来培养人文底蕴。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除了人文底蕴外,高中语文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重任,在科技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除了要求文化相互融合外,还应适当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其真正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不管是人文底蕴还是科学精神都是文化基础素养中的重要部分。人文底蕴更强调的是人文性、知识性的相互融合,在语文知识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这不仅是新课改的必然需求,也是未来高考语文命题的必然趋势;而科学精神强调的是在科技化、现代化背景下,将自身思维与观念进行实时转化,进而使得高中语文学科除了要注重理性思维培养外,还要注重科学精神培养。

在人教版必修一课本《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审视当前文章性质,分析新闻稿的整体结构。但是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告诉学生新闻稿的撰写格式,还应帮助学生理解、领悟新闻存在的实际价值与意义。所以在《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过程

[1]中,教师应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两个角度对其进行整体剖析。首先,站在人文底蕴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该文章所呈现出的文化知识有以下两部分:第一是对当前新闻稿的撰写形式及结合方式进行整体分析。所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当前课文段落顺序引导学生分析出文章的标题、电头、背景灯组成部分,并对各个部分的撰写方式进行了解;第二是对新闻稿中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飞天梦”历程进行了简单梳理,体现出了我国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相关工作人员积极进取的重要意义。通过此种引导方式教学,学生可以对当前文章内容及相关知识有深入认知。但是对于本篇文章而言,科学精神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在本篇文章中,结合了多个历史故事,并融合了当时时代背景,让学生们切身感受到了我国科学工作人员不放弃、执着追求梦想的科学精神。在整节教学过程中,实现了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的互相融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理解相关知识,还可有效培养其文化基础素养。

2.以学生未来发展为关注点,将高中语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将课本教材与学生实际生活进行结合,在语文教学中加大培养学生自主发展核心素养力度,进而为其后续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语文知识时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代表其具备一定的工具性,但是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自身也具备了多种能力培养能力,如:读、写等,对于学生个人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就阅读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说,不管是对于未来学习还是事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是其必备的基础能力。由于高中生正处于从少年至成人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要加大自主发展素养培养力度,进而为其后续人生发展提供保障。

在人教版必修二的第四单元的演讲稿教学为例,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演讲稿的写作与自身关系相对较少,因为自己在未来人生、学习发展中可能不会参加演讲类活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这样,演讲稿的写作技巧与日常生活中的多种写作活动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比如一篇完整的演讲稿,注重的条理性与逻辑性,但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撰写申请书时也需要注重条理性与逻辑性,小到加入社团、大到加入共产党都需要用到申请书。不仅如此,在了解演讲稿技巧后,还可依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有效转换,将其应用到其他写作过程中。此种知识、技能的迁徙能力正是学生核心素养的直接体现。所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自主写作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写作能力,将课本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进行深入融合,进而实现学生自我需求与自主发展的统一,达到举一反三。

3.以语文内在价值为深入点,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综合素养

积极参与社会综合能力也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部分。一般情况下,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综合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实践创新、责任担当。创新是决定国家发展、社会发展的决

[2]定因素,而责任是现代社会文明社会公民必备的个人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而不断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实现社会参与素养的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达成上述教学目标,应将实践创新、责任担当切实融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使其转变自身思想,而后将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比如在人教版必修四的《雷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初期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当前文章各个细节进行深入探究,而后将文章中的高潮部分进行情景再现,进而更好的让学生了解文章中各个人物的自身特点。比如可以对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相遇过程进行改编,进而更好的表现出周朴园的人物特点,体现出学生的责任担当与实践创新能力。在对文本进行深入阅读后不难发现,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感虽然深情却也是扭曲的,他的记忆仍停留在20多年前。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27年以来周朴园如何怀念鲁侍萍、如何折磨自己的结发妻子等各个细节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对于周朴园这一人物形象就更为深刻,了解到了周朴园既热情又冷漠、既深情又绝情的双重人格。而通过此种教学方式,还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于学生参与社会综合素养也有明显积极作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贯彻新课改理念,以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为立足点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进而更好的提升其语文综合能力运用能力,为其后续学习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以智慧提升教学品质 篇7

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步骤如下:

下面以不等式的概念的教学为例, 对数学概念教学的具体操作进行阐述。

一、积累经验, 分化属性

师:在我们以往的数学学习中, 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很多是关于相等的数量关系的问题, 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大家观察一下你的周围, 回忆一下你的日常生活, 有哪些不等关系, 请给大家举例。

师:既然生活中有那么多不等关系, 那你知道数学中表示不等关系的符号———不等号有哪些呢? (板书5个不等号) 因为有不等关系的存在, 不等式就应运而生。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和研究不等式。

师:首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个实际问题:某班有27人去公园参加活动, 票价每人5元;若一次购票满30张, 每张票可少收1元。有的学生决定买27张, 但有的学生认为买30张花钱少。聪明的你会选择怎样的购票方式呢?为什么呢?

生:买30张票, 4×30=120元。 (按实际人数) 买27张票, 5×27=135元。30>27, 120<135。买30张票比买27张票花钱少, 合算。 (在倾听学生的回答时, 教师边板书)

师:回答得很好!那么是否任何情况下都是买30张票比按实际人数买票合算呢?一个人也是买30张票合算吗?请4人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 (合作探究)

若有x名学生前去公园参加活动 (总人数少于30人) , 那么至少有多少学生参加, 买30张票比按实际人数买票合算?

(在讨论了2分钟左右, 10个组中只有2个组得到了我预期中的答案, 我决定再引导一下)

师:同学们能否像列方程解应用题那样, 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买30张票合算? (2分钟后, 纷纷有小组举手表示已完成讨论)

组1:当人数大于24人, 即x>24时买30张票合算。

(还没等第1小组组员解释做法, 另一小组马上有人举手, 似乎有些迫不及待)

组2:我认为至少有25人, 即x≥25买30张票合算。

师:其实两位组员代表回答得都对, 因为人数肯定是正整数。我们再请组员解释一下得出结论的理由。

组3:买30张票所花的钱:30×4=120;按实际人数购买所花的钱:5x, 若5x=120, 则x=24。当有24个人参加时钱一样多, 当x>24时买30张票合算。

师:合算的意义是什么呢? (众学生零碎回答, 钱少, 5x<120) (教师在倾听学生的回答中, 边板书:x>24, 即:x≥25, 5x<120)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个实际问题, 这其实是含有不等关系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中出现了30>27、120<135、x>24、5x<120。大家说说, 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式子两边都用不等号连接。

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从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着手, 让学生回顾文字语言到符号语言转换下的格式, 再从等式模型自然地变式得出表示不等关系需要产生新的数学模型———不等式, 体会到学习不等式的意义, 并通过类比语言转换得到用符号表示的不等式。

二、概括共性, 形成概念

师: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像上述这样的式子。

师:根据科学家测定, 太阳表面的温度不低于6000℃。设太阳表面的温度为t (℃) , 怎样表示t和6000之间的关系?

生:t≥6000。

师:你是怎么得到的?生:从题目“温度不低于6000℃”得到。

生:x≠3。

师:v≤40、t>6000、x≠3这些式子和前面学过的等式有什么不同?

生:这些式子都表示不等关系。

师:用“=”连接的式子叫等式, 那么上述的这些式子是否也能给个名词呢?

师:用不等号<、>、≤、≥、≠连接而成的数学式子叫做不等式。

应注意的是, 数学概念的获得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概念的形成, 二是概念的同化。概念的形成是学生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同类事物的关键属性, 而概念的同化是用定义的方式先向学生直接揭示, 学生再利用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来理解新概念。对于数学概念的获得, 不能单纯地用其中一种方式, 应更多地兼顾数学概念获得的“经济性”和“直观性”, 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教学。

三、符号表述, 类化概念

例1:根据下列数量关系列不等式:

(1) a是正数;

(2) y的2倍与6的和比1小;

(3) x2减去10不大于10;

(4) 设a、b、c为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如何列出上述不等式?

生1: (1) a>0; (2) 2y+6<1; (3) x2-10≤10。

师:你是怎么得到的?

生1:找出题中的关键词:正数、小、不大于, 再写不等号。

师:如果a是负数如何列?非负数如何列?

师:第 (4) 题的答案是?

生1:a+b>c。

生2:不对, 应该是a+b>c, a+c>b, b+c>a。

师:为什么需要3个不等式?

师:你认为列不等式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生2: (1) 先确定不等式两边的代数式; (2) 找出关键词, 选择合适的不等号。

类化概念就是将新概念与已知的旧概念作比较, 找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通过概念的类化有助于把握概念的实质, 同时概念的类化也是概念组织和深化的基础。

四、纳入系统, 组织概念

师:已知x=3, 你能在数轴上表示x的位置吗?

师:x≤3表示什么意思?

师:小于等于3的数有多少个?

师:你能在数轴上表示这些数对应的所有点吗?

师:很好, 不等式x≤3在数轴上表示3左边的所有点, 包括3在内, 用实心点表示。

师:现在让我们来回顾这个不等式的3种表示形式。

符号语言:x≤3。

文字语言:小于等于3的全体实数。

这样的系统化非常有必要, 联系性本来就是数学知识的特性。课例显示了数学学习的不断“数学化”———从实际经验中的具体抽象到不等式是一次数学化, 从不等式再抽象到数轴表示是更高层次上的一次数学化, 即组织化。要让学生有将数学概念进行系统化的思想意识和方法, 需要长期有意识的引导, 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

五、巩固训练, 应用概念

例2:一座小水电站的水库水位在12~20米 (包括12米、20米) 时, 发电机能正常工作。设水库的水位为x米, (1) 用不等式表示发电机正常工作的水位范围, 并把它表示在数轴上; (2) 当水位在下列位置时, 发电机能正常工作吗? (1) x1=8; (2) x2=10; (3) x3=15; (4) x4=19。请用不等式和数轴给出解释。

师:我们学习过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 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首先应该怎么做?

生:审题, 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

师:这个问题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生:水位在12~20米 (包括12米、20米) 。

师:水库的水位为x米, 那x与12和20之间有怎样的不等关系?

师:用不等式如何表示?

生:12≤x≤20。

师:可以更加直观地反应x与12和20之间的关系吗?

生:可以用图象数轴表示:

师:第 (2) 题怎么解决?

生:把x1=8、x2=10、x3=15、x4=19表示在数轴上, 利用图象就可以得出结论。x3、x4满足不等式12≤x≤20, x1、x2不满足。

师:如何用文字语言表述?

生:当水位在15米、19米时, 发电机能正常工作;当水位在8米、10米时, 发电机不能正常工作。

这样的学习, 通过对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分析, 引入不等式的概念, 让学生初步了解不等式及其解的意义。注重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经历“尝试———猜想———验证”的过程中, 学习和接受知识, 强调学生的探索和归纳, 改变“教师给出法则, 学生模仿”的模式,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尽力创设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情境。在教学中渗透着数学建模思想, 即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 再把符号化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随后进行符号运算和推理, 最后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

以智慧提升教学品质 篇8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精辟地概述了教育的本质。真为“德”之首,诚为“德”之本,育人先育德。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以“德”文化为整体架构,以“崇德、励学、善为、笃行”校训文化为基石,强调一个人只有先学会做人,才能把事做好。崇德与励学表现了学校对“品”与“知”的重视,善为与笃行则进一步强调学校践行“行”与“为”的态度和能力。

一、管理育德,刚柔并济

队伍建设以德为先。学校提出了“教师12修炼”,每学期有“师德讲堂”,印发的教师工作笔记本、教师工作手册,甚至办公室,都有“施州民族小学教师12修炼”,旨在通过耳濡目染、朝夕熏陶,提升师德。学校坚持把党建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最大的政绩来抓,通过抓“党员先锋示范岗”和常态化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活动、课外访万家活动,激浊扬清,凝聚正能量。

学生素质习惯第一。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校提出了“施州小学学生八个好习惯”(见人问声好、走路靠右行、清洁自己做、饭菜吃干净、写字姿势正、做操有精神、每天勤读书、主动常提问),每天的大课间,全体学生齐读,强化习惯养成;通过“小交警”“学生会”和教师值日岗,督查学生习惯养成;通过宣讲“学生行为习惯一日常规”,落实“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上学、上课、课间、做操、升旗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行为要求。

二、环境育德,情境相谐

书香雅其行。学校以建设书香校园为抓手,让“德”“润物细无声”。学校以“忠孝雅诚”“施小之星”“生活实践小看台”为主题打造四横四纵走廊文化,以“书法艺术”为主题建设校园书法文化长廊和翰墨书法工作室。以校史馆为载体的学校展示厅,引领师生向善、向上,在传承经典中陶冶道德情操、在学习身边人物故事中不断追求进步。学校以校图书室、阅览室为基础,建设班级图书角、书法角、校园书吧和数字移动图书查询终端,让校园真正成为书的海洋。

绿色美其行。播种绿色,净化心灵。学校依托“文明交通教育基地”,精心规划、设置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给校园道路命名赋予“德”的寓意:“崇德路”“善为路”“励学”“笃行路”……因为道路标识的提醒,孩子们的行为有了不自觉的约束。

三、课程育德,滋养生命

德育先行,贵在育德。育德树人,课程是主阵地。学校在充分依托国家规定的基础性课程进行德育有机渗透的前提下,自主开发校本课程,以期达到经典润心、艺术育人、社会造就人的教育效果。

阅读经典。学校自主开发了以《三字经》《弟子规》《二十四孝》《诗词楹联》等国学经典为主要内容的“忠”“孝”“雅”“诚”系列诵读课程,分年级确定必背内容,并实行期末检测;开辟了20分钟晨读空间,引导学生在大声吟诵中感其境、动其心;开展了书香班级评比活动,通过各班展示班级图书数量、图书借阅数量、读书笔记、读书交流会等,营造“人人诵经典、个个有诗文”的书香氛围,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高远志向。

艺术陶冶。民族文化是学校的根,是学校发展的营养,传承本地非物质文化也是学校的义务,更是学校“德”文化的血液。学校着眼恩施民风民俗,把学生身边的艺术,特别是优秀的“三民文化”引入校园,移植课堂,形成了独特的校园艺术教育特色。2010年秋,学校组建了“走向明天——民乐管乐训练基地”和“书法教育基地”,开发了民乐、管乐、声乐等13类课程,每周为孩子提供5课时的免费训练。特色课程的全面开设,使学生在节奏与旋律、色彩与线条、汉字与墨韵中陶冶美、创造美、传承美。同时,1-6年级全面开设写字课,3-6年级开设软笔书法课,全体教师参与汉字书写训练。

健康推动。学校依托“足球特色试点学校”的建设,开发了篮球、足球、乒乓球、花样跳绳、武术、健美操等体育类课程,形体舞、街舞、爵士舞、拉丁舞等舞蹈类课程,每周为有这些爱好的学生提供2小时培训。同时,创办球类俱乐部、课间花样跑操和每天半小时的晨练微课程,为学生的健康身体打底子。学校坚持“寓德育于体育教学之中”,在学生学习体育技能技巧和体育锻炼时,进行意志品质、艰苦奋斗的教育,以及文明礼貌、行为规范、团结协作和劳动观念的教育,在体育竞赛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科学启迪。学校长期坚持落实周一下午2小时的科技制作、科幻画、七巧科技等科技类课程。设置趣味智力角,为学生搭建课余“玩”的平台,启迪“玩”的智慧,使学生在想象中发现美,在游戏中创造美。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故事,领悟科学家的崇高品德;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文明习惯。

家校共建。为有效搭建“家校共育、家校共管”平台,学校请家委会参与班级管理,通过“家长义工”“家长讲堂”等,实现了“小手牵大手”与“大手牵小手”双互动,孩子影响着家长,家长也影响着孩子,家长之间共同影响、共同进步,达到了“文明齐步走”的良好教育效果。

四、活动育德,形神兼修

学校充分利用每一次活动,“寓德育于实践活动之中”,精心设计每一次德育主题活动,真正达到一次活动培训一批人、影响一群人的效果。

搭建平台。学校对升旗、重大节日、开学(毕业)、班队会等德育常规活动进行精心设计,达到了“周周有升旗主题”“节日有文化内涵”,开学典礼、开班典礼、毕业典礼别开生面,每两周有一次主题班会或队会。这些活动的开展,无疑会成为孩子人生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全员争星。学校开展了“争施小之星”主题教育活动。学校依据《施小之星评价细则》和《争星计划表》,以个人争“施小之星”为切入点,以小组争“星星小组”、班级争“我班最亮”、年级争“群星璀璨”为主线,形成不断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为让目标管理更加具体,我们又将“施小之星”分为“文明之星、健康之星、智慧之星、劳动之星、特长之星”五星。学校还搭建了“星光舞台”,展示星光优胜者。连续三个月都能争得同一颗星的学生,通过申报,可以在“施小星光大道”展示自我风采,成为校园偶像。

校园三节。学校定期举办民族文化节、阳光体育节、校园科技节。校园民族文化节以诵经典、展心得、赏书画、唱民歌、奏民乐、跳民舞等不同形式精彩演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全面展示素质教育成果。阳光体育节全面展示学生的身体素质、竞技技能和团结协作精神。校园科技节,以讲科学家的故事、七彩科技小制作、科技小发明、科技实践活动为主题,营造浓厚的科学文化氛围,全面提升孩子的科学素养。“校园三节”以其丰富的内容,多元的跨学科资源,灵活的学习方式,使师生信其道、养其习、懂其礼、明其仪、知其行。同时,每年的“校园三节”活动都会评选“精神文明道德风尚奖”,对在活动中组织得好、讲文明、讲风尚的团队进行表彰,努力体现“德艺双馨”的活动成果。

四项教育。学校坚持以“师德师风教育、文明行为教育、安全法纪教育、健康卫生教育”四项专题活动为载体,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设计文明礼仪月、安全教育月、健康卫生月、感恩回报月等月主题活动,陶冶师生情操,净化师生心灵,全面推进学校“德”文化建设。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施小人将会继续以“德”文化为根基,以“崇德、励学、善为、笃行”校训文化为基石,以“书香校园”为抓手,以“校园三节”为平台,以“四大基地”(书法基地、民乐培训基地、交通安全基地、生活实践基地)为支撑,以“五大工程”

上一篇:浅谈音乐教学中的语言下一篇:安全带使用前如何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