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性皮肤

2024-10-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敏感性皮肤(共8篇)

敏感性皮肤 篇1

最近跟一些顾客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一般人都容易把皮肤过敏与敏感性皮肤混淆掉。天绿康皮肤修复中心现在就给大家分析一下什么是皮肤过敏,什么是敏感性皮肤,因为只有把这两者区分开来之后,我们才能对症下药。

那什么是皮肤过敏,什么又是敏感性皮肤呢?皮肤过敏就是皮肤正处于过敏状态,表现出很多过敏的反应症状。而敏感性皮肤则是因为我们在皮肤正处于过敏状态时未能及时处理,或者处理不得当,使得皮肤受损,未能完全恢复,从而使皮肤处于一种脆弱的状态,一点小小的因素就会造成皮肤再次过敏。如果拿皮肤过敏看成是急性病,那敏感性皮肤则是一种慢性病。比如一个人得了急性肺炎,如果不及时治疗,或者是治疗方式不正确,则会错过最佳治疗期,从而变成慢性肺炎,它的反应没那么强烈,但治疗起来却会比较难,需要更长的时间。皮肤过敏与敏感性皮肤就是这样的一种关系。

敏感性皮肤 篇2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主要的研究对象为在2014 年6 月到2015 年6 月期间内, 我院一共收治的女性面部敏感患者60 例。按照随机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 例。分别给予一般常规治疗和吡美莫司乳膏治疗方法。对照组中, 年龄范围为18-43 岁, 平均年龄为26.5 岁。研究组中, 年龄范围为20-41 岁, 平均年龄为25.4 岁。对于参加本次调查研究者均意识清晰, 且自愿参加研究。均排除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以及不愿参加本次调查研究者。经过医护人员的仔细分析和对比后发现, 两组患者在年龄、背景、学历、病情、文化等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P > 0.05) , 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使用一般常规治疗方法, 研究组接受吡美莫司乳膏治疗方法:主要使用百分之一的吡美莫司乳膏涂抹在面部患处, 一天2 次, 两次用药时间间隔为12h, 连续涂抹12 天。

1.3 效果评价

最终结果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 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有面部瘙痒程度、灼烧感、皮肤弹性、皮肤干燥、皮肤鳞屑、皮肤红斑六个方面, 每个临床表现3 分制, 满分为18 分。分数越低则代表恢复情况越良好, 分数越高则代表恢复情况越差。患者对治疗的满意结果可分为满意、非常满意以及不满意。治疗总体满意率= (满意+ 非常满意) /30x100%。

1.4 统计学处理

将研究结果的数据输入SPSS22.2 软件包, 采用统计学分析数据, 用 ( ±s) 用以表示计量, 用百分数 (%) 、例数 (n) 用以表示计数, 如果数据分析结果显示P < 0.05, 那么可以判断两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接受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后, 对照组和研究组在面部瘙痒程度、灼烧感、皮肤弹性、皮肤干燥、皮肤鳞屑、皮肤红斑总体评分为分别为 (10.1±0.7) 分和 (5.4±1.2) 分。组间数据对比后发现, 研究组在面部瘙痒程度、灼烧感、皮肤弹性、皮肤干燥、皮肤鳞屑、皮肤红斑等指标总体评分优于对照组 (P < 0.05) , 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在接受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后, 研究组的治疗总体满意率 (93.3%) 要比对照组要高 (86.7%) , 组间数据对比具备显著差异 (P < 0.05) , 具备可比性。其中, 对照组中, 治疗满意、非常满意以及不满意分别为16 例、10 例、4 例;研究组中, 治疗满意、非常满意以及不满意的分别为19 例、9 例以及2 例。

3 讨论

对于女性来说, 对于外在形象有着很高的要求, 但受到敏感性皮肤带来的困扰, 面部经常回出现刺痛、灼烧以及瘙痒等症状, 虽然不会危及到生命安全, 但影响到外在形象, 增加心理痛苦, 严重降低日常生活质量。为此, 加强对敏感性皮肤诊断治疗显得及其关键和重要。

近几年有相关研究发现, 外周或者中枢神经功能变化, 特别是皮肤神经功能活动不断增强都会导致女性出现敏感性皮肤。瘙痒、刺痛、灼烧等等都是敏感性皮肤的主要临床表现症状, 并和TRPV-1 所诱导的症状极其复合。TRPV-1 受体可由温度、离子等等多种化学因子来激活, 而蛋白酶、神经生长因子、缓激肽等多种炎症活性物质可经过相应的TRPV-1 受体引致敏感, 最后受到生理温度的进一步激活, 最终表现为交叉敏感。 相关文献还指出, TRPV-1 受体功能发生失调是会进一步诱导敏感性皮肤[3,4]。吡美莫司乳膏属于一种钙调磷酸酶的抑制剂, 可对钙调磷酸酶进行抑制, 进而给TRPV-1 受体磷酸化产生影响, 可有效的降低或者终止患者面部灼烧感、瘙痒感等等, 对皮肤的感觉神经功能起到显著地调节作用[5]。

女性在接受治疗的过程当中, 除了尊医嘱严格涂抹药物之外, 在饮食上应注意调节, 饮食以清淡为宜, 禁止酸辣刺激食物, 禁止烟酒, 保持心情平和, 养成科学作息规律, 保证充足的睡眠。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切忌未清洁双手在脸上挠痒, 避免发生更多面部感染, 增加治疗难度。

本次研究结果可知:1. 研究组在面部瘙痒程度、灼烧感、皮肤弹性、皮肤干燥、皮肤鳞屑、皮肤红斑等指标总体评分优于对照组 (P < 0.05) , 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接受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后, 研究组的治疗总体满意率 (93.3%) 要比对照组要高 (86.7%) , 组间数据对比具备显著差异 (P<0.05) , 具备可比性。其中, 对照组中, 治疗满意、非常满意以及不满意分别为16例、10例、4例;研究组中, 治疗满意、非常满意以及不满意的分别为19例、9例以及2例。结果进一步表明了, 对于面部敏感性皮肤女性患者来说, 采用吡美莫司乳膏治疗方法, 效果显著, 干燥、红斑、鳞屑症状得到极大改善, 增加了皮肤光滑度, 患者满意度高, 该治疗方法值得患者信赖, 值得在皮肤临床中大力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谢志强, 兰宇贞.吡美莫司乳膏治疗女性面部敏感性皮肤的疗效及其神经源机制[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4, 23 (04) :667-669.

[2]邢有兰, 赵艳霞.吡美莫司乳膏在皮肤科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4, 12 (02) :221-224.

[3]蔡薇, 何黎.敏感性皮肤研究进展[J].皮肤病与性病.2015, 16 (03) :88-91.

[4]吴琰瑜, 王学民.敏感性皮肤的测试及其评定[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4, 15 (04) :177-180.

浅析“皮肤敏感” 篇3

据统计,世界上大约40%的人受过皮肤敏感症状的困扰,其中女性比男性严重,几乎半数女性有皮肤敏感经历,尤其是面部皮肤敏感更是使很多爱美女性苦恼不已。

皮肤敏感的原因非常复杂,目前的研究结果提示其与种族、年龄、性别、个体遗传基因、环境、部位等都有关系。一般婴幼儿和女性容易出现皮肤敏感症状;面部容易出现皮肤敏感症状;身处湿热、肮脏环境容易出现皮肤敏感症状;使用同样的化妆品,亚洲女性抱怨有皮肤刺激性的人明显比欧美白人多,其中大多抱怨有皮肤刺痛、瘙痒、紧绷感等主观症状,而没有红斑、水肿或毛细血管扩张等客观症状。另外亚洲人对辛辣食物、温度变化和风的敏感性都比较高,还很容易出现皮肤瘙痒感。黑人男性似乎最不容易出现皮肤敏感症状。不过Loffler H等邀请420位不同种族自愿者填写自我评价皮肤耐受性的特别问卷,其中包括自认为的可能刺激因素,以及其它皮肤问题,同时接受基础的经表皮水分流失量(TEWL)、皮肤血流量和角质层水分等生物物理指标的测量。此外,研究者还用0.5%十二烷基磺酸钠溶液在其中120位自愿者的前臂进行斑贴试验。结果提示皮肤耐受性的自我评价结果与生物物理检测指标之间没有相关性,斑贴试验前后的皮肤基础值与皮肤耐受性的自我评价结果也不相关。由此,作者 认为人们的自我评价是其出现皮肤敏感症状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说皮肤敏感是一个主观感觉问题。可皮肤敏感的根本原因也许不能全部简单地归结于人们的自我评价,即自我评价属“敏感皮肤”的人,其皮肤就会很容易受刺激。毕竟“敏感皮肤”还常有红斑、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等客观表现,而且很多研究发现“敏感皮肤”的生物物理指标与正常皮肤明显不同。比如Seidenaris S等检测“敏感皮肤”和正常皮肤的TEWL 、角质层水分、pH值、皮脂和皮肤颜色,发现“敏感皮肤”的TEWL、pH值和红斑指数均较高,而角质层水分、皮脂均比较低,不过仅角质层水分和红斑指数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作者认为角质层水分降低提示“敏感皮肤”的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对水溶性物质发生刺激反应的可能性增加;而红斑指数的增加提示“敏感皮肤”的血管反应性较高,因此容易出现敏感症状。

此外,皮肤敏感还与刺激物的性质和季节有关。Basketter DA等用0.1%至20%十二烷基磺酸钠溶液浸湿斑贴试验贴片,然后贴在100位自愿者的前臂外侧,4小时后除去贴片,观察揭去贴片后24、42和78小时的刺激反应。他们发现,在夏季,只有45%的人接触20%十二烷基磺酸钠后有刺激反应,然而在冬季,该刺激的反应率竟高达91%。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十二烷基磺酸钠是一种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1%溶液的pH值在7.5-9.5之间,20%溶液的pH值则远大于9.5,属于强碱性物质,强碱会使皮肤发生干燥、脱水,蛋白质变性,脂肪皂化等一系列严重损害,属原发性刺激物;同时,在寒冷的冬季,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很少,甚至不分泌,皮肤缺乏自我保湿、滋润能力,周围环境也比夏季干燥得多,由此冬季皮肤本来就比较干燥、缺水,因此,能引起皮肤干燥、脱水的强碱性物质——20%十二烷基磺酸钠在冬季比在夏季更容易刺激皮肤出现敏感症状,这类皮肤敏感症状属原发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与夏季经常发生的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生机理完全不同。在夏季,强烈的日光会将环境中一些无刺激性的化学灰尘、烟雾等,衣物和化妆品中的某些防腐剂、香料、活性成分(包括天然的和合成的)等,以及某些食物和药物等转变为有刺激性的有毒、有害性原发性刺激物或变应原;同时,各种动植物的生长、繁殖旺盛,由此也产生很多分泌物、排泄物、尸体等代谢产物,这些物质都是潜在的皮肤刺激物。另外,夏季的环境温度和湿度都较冬季高,皮肤血液循环旺盛,各种细胞功能活跃,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旺盛,大量的汗液、皮脂不但滋润了皮肤,对酸、碱等原发性刺激物还有很好的稀释和缓冲作用,从而减少其刺激性,但湿热环境中的湿润皮肤的通透性会明显增高,因此,在夏季,外界物质更容易进入皮肤(尤其是水溶性物质),皮肤敏感症状更常见,这类皮肤敏感症状大多是刺激物使皮肤发生变态反应引起,只有少部分是直接的刺激反应引起,两者的发生机理完全不同,不过在日常生活中确实很难将两者加以严格区分,有时两者还会同时存在。因此,由于夏季环境中潜在的刺激物较冬季多,皮肤在夏季湿热环境中比较滋润,对外界物质的通透性较高,所以夏季容易出现皮肤敏感症状,其中大部分是由变应原引起,只有少部分是由原发性刺激物引起;而冬季的皮肤敏感症状较少,且与夏季相反,其中大部分是由原发性刺激物引起,只有少部分是由变应原引起。酸和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原发性刺激物,它们都会使皮肤干燥、脱水,并由此引发一系列损害,尤其是强碱性物质对皮肤的损害更深、更严重。正常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对皮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能在一定范围内削弱碱性物质的伤害。Wilhelm KP等的研究明确提示,皮肤表面pH值与刺激物诱导的接触性皮炎的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即皮肤表面 pH值越高,越偏碱,则刺激物诱导的接触性皮炎越严重。

不过,无论如何,“敏感皮肤”都是在某些刺激因素(包括各种刺激物和温度、风等各种物理因素)作用下才出现敏感症状的,而人体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刺激因素的反应性是不尽相同的,这与皮肤局部的解剖结构不同,以及皮肤的屏障功能、通透性、血管对外界刺激物的反应性等生物物理特性不同均有关。因此,身体不同部位皮肤接触或使用完全相同的化妆品或药膏后,皮肤敏感症状不一定出现在每一个接触部位;温度等物理因素的骤然变化也不会使身体每个部位都出现皮肤敏感症状。即使是面部这么一个部位,皮肤敏感症状也不一定出现于全面部,因为面部不同位置皮肤生物物理特性也有所不同,这可能正是面部皮肤敏感症状经常只出现在某些部位的原因。为此,F. Distante等深入研究了“敏感皮肤”和非敏感皮肤面部不同部位的皮肤生物物理特性,笔者在此将其研究方法和结果简要介绍如下。

材料和方法

研究人群:20位年龄在19-45岁(平均36 ± 2)的高加索白人女性,其中10位为“敏感皮肤”。界定其为“敏感皮肤”的标准如下:

* 用棉签涂抹1毫升10%乳酸水溶液在其鼻唇沟处,3分钟后出现刺激反应者;

* 自称皮肤敏感者;

* 至少观察到下述表现之一者,

a) 在情绪紧张、饮酒、进食辛辣食物或温度快速变化时会出现皮肤发红;

b) 在寒冷气候或寒风中,皮肤会出现发红、刺痛、紧绷感;

c) 面部使用化妆品或接触水、洁面皂等后会出现皮肤充血、刺痛、灼热、瘙痒、脱屑等。

非敏感皮肤则自称皮肤正常,并且刺激反应阴性,缺乏 “敏感皮肤”所有的主观症状。

进行研究前,所有自愿者都使用相同的洁肤产品和护肤霜,连续7天,最后在进行测试前12小时不再使用任何化妆品。

测量仪器:具体如下

* 水分蒸发仪(Tewameter TM 210, Courage & Khazaka, Germany):测量皮肤屏障功能指标,即经表皮水分流失量(TEWL);

* 电容仪(Corneometer CM 825, Courage & Khazaka, Germany):测量皮肤角质层水分;

* 激光多谱勒(Perimed Pertiflux PF 4001, Sweden):测量皮肤血流量。

测量部位:共测量面部7个位置的皮肤:

位置1:前额中部;

位置2:与位置1在同一水平位的右前额。

位置3:双侧颧骨中央。

位置4:双侧鼻侧眶下面颊。

位置5:双侧下颌角与鼻唇沟连线中点处面颊。

位置6:双侧水平位距口角1厘米处。

位置7:下颌中央。

结果

自身不同位置皮肤的生物物理特征

1. TEWL

* 无论“敏感皮肤”还是非敏感皮肤,其下颌(位置7)、鼻侧眶下面颊(位置4)和口角旁(位置6)的TEWL均较高,而颧骨中央(位置3)、下颌角与鼻唇沟连线中点处的面颊(位置5)以及前额(位置1和2)均比较低。

* 下颌(位置7)的TEWL明显高于面部其它所有位置(p<0.001); 鼻侧眶下面颊(位置4)明显高于颧骨中央(位置3)和下颌角与鼻唇沟连线中点处面颊(位置5)(p<0.05),也明显高于前额(位置1和2)(p<0.05)。

2. 皮肤角质层水分

* 无论“敏感皮肤”还是非敏感皮肤,其下颌(位置7)、颧骨中央(位置3)和鼻侧眶下面颊(位置4)的角质层水分含量均较高,而下颌角与鼻唇沟连线中点处的面颊(位置5)和前额(位置1和2)均比较低。

* 颧骨中央(位置3)角质层水分明显高于前额(位置1和2)(p<0.05),还明显高于口角旁(位置6)和下颌角与鼻唇沟连线中点处的面颊(位置5)(p<0.001)。另外,在非敏感皮肤自愿者,下颌(位置7)角质层水分还明显高于前额(位置1和2)(p=0.001)。

3. 皮肤血流量

* 无论“敏感皮肤”还是非敏感皮肤,其鼻侧眶下面颊(位置4)和下颌(位置7)的皮肤血流量均较大,而颧骨中央(位置3)、下颌角与鼻唇沟连线中点处的面颊(位置5)和前额(位置1和2)均比较低。

* 鼻侧眶下面颊(位置4)皮肤血流量明显高于颧骨中央(位置3)(p<0.05),也明显高于下颌角与鼻唇沟连线中点处的面颊(位置5)(p<0.001),还明显高于右前额(位置2)(p<0.05)。

不同个体皮肤生物物理特征

1. TEWL

* “敏感皮肤”任何位置的TEWL均较非敏感皮肤高;

* “敏感皮肤”颧骨中央(位置3)的TEWL明显比非敏感皮肤高(P<0.05)。

2. 角质层水分

* “敏感皮肤”任何位置的角质层水分均较非敏感皮肤低,不过未发现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样本量太小有关。

3. 皮肤血流量

* 除右前额(位置2)外,“敏感皮肤”任何位置的皮肤血流量均较非敏感皮肤高,不过未发现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样本量太小有关。

F. Distante等认为自己的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皮肤屏障功能的降低和血管反应性的增高是”敏感皮肤”受刺激后容易出现敏感症状的原因。

干性敏感皮肤怎么护理好呢 篇4

第一步:洗脸

关键词:温水、温和的洗护用品,洗面次数正常,手法轻缓

干性敏感性皮肤洗脸要注意:

一、温水清洁。

二、使用性质温和的乳剂型洗护用品更合适。

三、每日两次清洁即可。

四、手法要轻缓,敏感和干性部位要少摩擦,用乳剂型洗护用品接触到,再轻轻洗去即可。

而敏感性皮肤,除了要保证补水功课做好之外还要确定,不能过敏。所以选择抗敏的护肤品很重要。而抗敏护肤品中也有可以预防青春痘的成分,比如洋甘菊、葡萄籽抗氧化剂等。也可以保证皮肤不会因为敏感而致痘。

第二步:平时保养要注意

关键词:随时随地补充水分、注意防晒

上面说了,干性和敏感性皮肤补水非常关键。

而防晒也是干性和敏感性皮肤必做的功课。往往这类皮肤更容易收到阳光的晒伤而导致红肿,而油性混合性皮肤则要比这类皮肤的情况好一些。

干性和敏感性皮肤的青春痘也更容易长炎症性青春痘,这就更要注意防晒了。

干性和敏感性皮肤比起油性混合性皮肤要幸运的一点就是,不必担心过油的防晒霜带来的致痘危险。所以,记得要选择合适自己的防晒霜。

第三步:饮食调理

敏感性皮肤和干性皮肤则要注意,要避免凉性食物。这类食物通常会令敏感性皮肤和干性皮肤的特质更加明显。

相反的,应该选择一些温、平性的食物来进补。这样可以促进机体代谢,而改善皮肤过干过敏的特质。

第五章 皮肤的保健和皮肤的护理 篇5

第一节 皮肤的保健

一、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及时消除附着于皮肤上的灰尘、污垢及各种微生物和化学物质,不仅可保持皮肤的清洁、光泽和湿润,还可避免鳞屑、皮脂、汗液和灰尘堵住毛囊口,防止病原体由毛囊和皮脂腺开口处进入体内,从而防止皮肤病的发生。

二、合理使用护肤品

不同的个体,皮肤的差异较大,因此应根据皮肤的不同类型选择护肤品进行保养。

(1)油性皮肤以年轻人居多,易出汗、油腻,尤以上额、鼻翼周围、下颏和口周等面部中线部位较为明显。皮脂分泌旺盛,毛孔粗大,易患痤疮。保养以温水清洗为宜,选用中性肥皂,外用水包油型乳剂(霜),如冷霜、雪花膏等。

(2)干性皮肤皮脂分泌少,皮肤失去光泽和弹性,面部有紧绷和刺痛等不适感,对日晒和风吹敏感,严重时脱屑。此型皮肤不宜过多洗涤,可选用中性面皂和清水洗面,外用油包水型乳剂(脂),如香脂等。

(3)中性皮肤介于上述两型之间,皮肤细腻而富有弹性,多见于青春发育之前的少女。可选用中性面皂洗面,大多数护肤品均适用。

(4)混合型皮肤 见于大多数妇女。表现为面部T形区(前额、鼻部及下颏)呈多脂型表现,而两颊、眶周呈干燥型表现。T形区用水包油型乳剂,其余部位用油包水型乳剂。

(5)敏感型皮肤 皮肤脆弱、无光泽、脸颊易红、皮脂少、表皮薄,对多种香料敏感。应以软水及中性面皂洗面,外用儿童护肤品。

此外,护肤品的选用还应注意年龄和季节的特点。

三、增强营养,改善体质

注意饮食生活,多吃水果和蔬菜,充分摄取动物蛋白质和微生素,减少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避免暴食、偏食和挑食等不良习惯。保持生活起居的正常规律,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是增强营养、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重要环节;定期的面部和头部按摩,可改善血液循环和局部营养,保持皮肤的弹性和张力。

四、预防皮肤衰老

长时间户外活动可用遮光的护肤品,避免紫外线对皮肤的灼伤。老年人的皮肤萎缩、干燥,应少用肥皂,洗后用30%甘油和维生素E霜外用。此外,外用含有营养物质的护肤品并配合正确的按摩,可延缓和减少皱纹的产生。

第二节 皮肤病的护理

一、概述

皮肤病的护理质量对皮肤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有重要影响。正确掌握护理的原则和技术,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使疾病较快地治愈。皮肤性病科疾病的护理不仅与其它科疾病一样,必须树立整体观念。同时还具有本科疾病的一些特殊要求。

(1)皮肤性病科的多数病人虽然生活能自理,但精神负担较重,如性传播疾病、慢性湿疹、银屑病等患者。对这类患者要特别注意心理护理,告诉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主动配合治疗,积极地与疾病作斗争。注意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工作状况和思想情况,不仅可以更好地发现有关病因,而且可以尽量减少对疾病不利的精神因素出现。

(2)对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明确致敏原并避免与致敏原再接触是防治该病的关键,如避免食用有关的致敏食物、药物及可能的致敏因素。对于接触过敏患者应帮助患者从生活、工作条件及皮试反应等方面发现致敏物质,有条件时可试行排除或小量再接触试验,以确定致敏原。

(3)对于瘙痒性皮肤病,应积极寻找病因,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不要搔抓、热水烫洗,不宜使用刺激性外用药物。

(4)对传染性皮肤病,包括性传播疾病、麻风、疥疮、真菌病和皮肤细菌感染等,应特别强调预防为主的原则。对病人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施行消毒隔离,注意个人卫生,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宣传有关这些疾病的发病原因、主要症状及危害性的知识。将防治知识交给病人及家属,使协同做好防

治工作。

⒌ 对于重症药疹及天疱疮等皮损较重患者,要加强护理。注意消毒隔离,室内温度适宜,勤翻身。创面较大时要用消毒床单,每日换药。根据皮损情况,可撒布灭菌滑石粉,用消毒药液清洗渗出部位,小面积溃疡可用2%龙胆紫液涂布,渗出少的也可用消毒凡士林纱布外敷。脱屑、皲裂和干燥的皮损,可涂布消毒植物油。对于无感染的大疱,可暂保持完整,有感染时可剪开疱壁,用消毒敷料包扎。要保持眼、鼻、口腔及外阴部的清洁,防止继发细菌感染。眼结膜有炎症病变及渗出时,可用2%硼酸溶液冲洗,外用抗生素软膏,防止结膜粘连以预防角膜感染、溃疡和穿孔的发生。

二、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护理

(1)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时,要密切注意有无继发感染,如病人出现发热,毛囊炎,疖,咳嗽,咯痰等。

(2)由于激素能抑制蛋白合成,加速其分解,故治疗中京戏给予高蛋白,高钾,低钠饮食,多吃新鲜蔬菜,适当控制饮食热量,以免体重增加

(3)观察有无消化道溃疡出血等症状,如腹痛,便血等

(4)要告诫长期服用激素治疗的病人不可骤然停药,以免病情反复或加重,(5)注意观察血压,体重和精神状态的变化,并及时报告医生。

(6)长期服用激素治疗者在安排病床时应注意与感染性疾病患者隔离。

三、应用免疫抑制剂时的护理

(1)静脉注射药物时不可外漏,避免引起局部疼痛,肿胀或者组织坏死,如果发生应立即局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以稀释药物,同时可用0.25%普鲁卡因溶液局部皮下封闭,加冰袋冷敷

(2)静脉注射前后应用生理盐水滴入血管,防止静脉炎发生

(3)密切有无出血倾向,血尿,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脱发,闭经及口腔溃疡发生,并报告医生处理。注意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卫生,可用复方硼酸溶液漱口。

(4)注意观察有无继发感染发生。

四、内用药物治疗的护理

皮肤病的内用药物治疗范围很广,从专科护理角度要求,除要熟练掌握每一种常用药物的化学结构,主要作用,常规剂量,配合禁忌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外,在投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向病人说明用药的目的和可能出现的反应,切实了解病人是否有对药物过敏史和其他过敏史。

(2)投药后,特别是注射药,要定期了解病人有无预期的意外的反应。前者应用妥善的解释,以消除病人的顾虑,使病人配合治疗;后者应及时与医师联系,以便共同采取应急措施。

(3)对于患过敏性皮肤病者,在投药前更应严格核对所投药物是否有交叉过敏的可能性,如有疑问应及时提出,并与医生商榷,以杜绝事故差错发生。

五、外用药物的护理

(1)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外用药物的使用方法。要熟悉并掌握药物的浓度及作用,如低浓度(1%-2%)的雷琐辛有止痒及恢复上皮的作用,而高浓度(20%)则有腐蚀作用;又如1%-2%硝酸银为肉芽刺激剂,但20%以上则为腐蚀剂。所以外用药深长要适当,一般先用低浓度,适应后可提高浓度。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时要严密观察用药应,可先局部使用,后扩大使用面积。

(2)要注意个体的耐受性及部位等,根据年龄,性别,部位的不同区别使用不

同浓度药物。如婴幼儿,妇女及面颈部不宜用刺激性强,浓度大的药物。

(3)熟悉外用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对于易致敏和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将

用药方法及用药后可能发生的过敏或刺激现象以及发生之后如何处理等详细告诉患者。用药不当影响疗效,甚至作用相反。

(4)停药有两种情况:一是症状完全消退,方可停用,否则疾病易复发;二是

药物有刺激性,过敏或者中毒现象发生时,立即停药并作妥善处理。

(5)用药不宜复杂,药时不宜过多,以免发生化学反应引起不良后果或造成浪

费。

六、电解疗法的护理

(1)治疗过程中要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机器的输出功率

1.(2)若有灼伤应及时处理并找出原因。

(3)术后涂以2%的龙胆紫溶液抗生素外用制剂。

(4)注意保护治疗部位的皮肤,避免刺激和磨擦。

七、电烙疗法的护理

(1)术后局部涂以2%龙胆紫或抗生素外用制剂。

(2)局部注意保持干燥,一周内局部不接触水。

(3)每天涂2%的龙胆紫溶液2次,直到痂皮脱落

(4)外阴,包皮及肛周的皮损术后尽量减少活动,以减轻磨擦,同时要穿宽大透气的衣裤,便后要用1:8000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然后用吹风筒吹干。

八、高频电外科疗法的护理

(1)治疗前患者和工作人员均应注意与地绝缘,治疗部位的金属物品应移去

(2)患者不要触摸机器,水管及他人,以防电击

(3)机器连续使用时间不得超过10min,每次治疗应有3-5min的间隔时间。操作人员如手有汗应戴手套或用布裹住手柄。

(4)关闭机器前不能自手柄中拔出电极。

(5)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及机器的情况,有异常时应及时处理。V(6)治疗后电极用75%酒精搽拭消毒。

市场竞争的敏感性分析 篇6

企业总是在竞争中壮大,如果能提前预支竞争对手的信息和策略企业更容易成功!

现企业市场竞争的四个层次分别是:

一、是产品竞争。看谁的产品质量高、功能强、外形好。竞争到一定程度大家的产品差别不大了,就进入了第二轮竞争——市场营销竞争。

二、是竞争。在这一竞争的核心是著名的4P:产品、定价、促销和通路如何进行最佳组合。在上一个层次就是战略竞争。

三、是战略竞争。如何在目标、环境、资源、竞争对手、企业优势之间综合考虑制定出企业的的最佳战略以致胜。

四、是企业文化层次的竞争——最高层次的竞争,企业能够几十年、上百年的成功主要是取决于这一层次的竞争结果,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不可能长期生存和制胜。

而当前的网购有几个现象, 从经驗中我发现过去的一些网站竞争指标的敏感性也有变化。

1)当天来当天买的比率在下降。

2)被动网购的比例在增加。

3)现ROI的度量偏重于最后一公里。

4)从着重UV转移到Share of Time, Share of mind

敏感性皮肤 篇7

关键词:微针疗法,自血疗法,面部敏感性皮肤,临床疗效,安全性

面部敏感性皮肤是一种皮肤的高反应状态,是指健康成人面部皮肤对护肤品和环境因素易出现感觉不适(灼热感、刺痛感、瘙痒感、紧绷感)的主观症状,以及常伴有红斑、水肿、脱屑、潮红等客观症状,临床以女性患者为主[1]。欧洲、美国、中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其发生率分别为38.4%、44.6%、23%[2,3,4,5]。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部分学者认为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及经皮水分丢失增加有关[6,7]。有研究表明,微针疗法可有效激活皮肤组织自我修复功能[8],自血穴位注射疗法可激活和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目前已应用于多种皮肤病的治疗[9]。基于此,本研究尝试采用微针联合自血穴位注射疗法治疗面部敏感性皮肤,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于长沙美莱医疗美容医院皮肤科就诊并确诊为面部敏感性皮肤患者60例,所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组30例,男2例,女28例,年龄18-48岁,平均(36.23±6.26)岁,病程8周-50月,平均(9.54±3.26)月;对照组30例,男3例,女27例,年龄19-47岁,平均(37.18±6.44)岁,病程7.5周-48月,平均(9.48±3.35)月。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齐同可比性。

1.2纳入标准[10]

(1)自觉皮肤灼热,伴或不伴有刺痛、瘙痒、干皱及紧绷感;(2)皮肤在红斑的基础上有毛细血管扩张,伴或不伴肿胀、丘疹;(3)上述症状在温度变化、精神紧张、日光照射等外界刺激下加重;(4)经知情同意,愿意接受微针联合穴位注射治疗且遵守治疗方案,能复诊。

1.3排除标准[11]

有以下任何情况之一者不在研究对象范围:(1)有严重心、肾、肝、内分泌等系统疾病或患有肿瘤和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患者;(2)妊娠、拟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不符合面部敏感性皮肤诊断的患者;(4)整个研究过程中不能保证不接受其他治疗方法的患者;(5)自行中断治疗的患者;(6)直接参与此项研究的人员。

1.4治疗方法

1.4.1术前准备:治疗前清洁患者面部皮肤,留取正面及45度角左右两侧照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微针治疗者外涂复方利多卡因乳膏10g/人(北京清华紫光制药厂生产,10g/只),并用保鲜膜封包1小时。1小时后去除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术区诗乐氏消毒后准备治疗。

1.4.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予微针治疗,每4周1次,具体操作方法:选用0.5mm微针,呈“米”有序滚动,动作应平稳均匀,同一方向、同一角度滚刺3-5遍,以皮肤微红无出血点为宜,术后即刻涂抹伊肤泉舒缓修液(广州远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生产许可证:XK16-1089451,卫妆准字:29-XK-3472号,执行标准:QB/T2660,卫生许可证:GD-FDA(2011)),直至全部吸收。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自血穴位注射疗法。患者取卧位或坐位,操作者戴无菌手套,常规消毒后以注射器抽取4ml肘静脉血;注入双侧曲池、血海穴,每穴1 ml,注射完成后,迅速拔出针头,棉签压迫止血,每周2次。对照组则在此基础上以等剂量生理盐水注入双侧曲池、血海穴,每穴1 ml,注射完成后,迅速拔出针头,棉签压迫止血,每周2次。两组均治疗12周。

1.5疗效判定及观察指标

1.5.1症状体征评分情况分别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主观症状和客观症状情况,进行评分。设计为4级积分法,评分标准如表1所示。参考文献[12]。主观症状积分由患者通过调查表格方式完成。客观症状积分由操作医生通过调查表格完成。

1.5.2有效率分别计算患者治疗前后的主客观症状总积分,参考文献[12],按照公式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T)=(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治愈:T≥90;显效:50≤T<90%;有效:30%≤T<50%;无效:T<30%。有效率为治愈、显效、有效病例所占百分比。

1.5.2有效率分别计算患者治疗前后的主客观症状总积分,参考文献[12],按照公式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T)=(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治愈:T≥90;显效:50≤T<90%;有效:30%≤T<50%;无效:T<30%。有效率为治愈、显效、有效病例所占百分比。

1.5.3 TEWL检测面部经皮水份丢失(Transepidermal water lose),缩写为TEWL,是国际上广泛认可的用于评价皮肤屏障功能的重要参数。经皮水份丢失的数值越低,皮肤的保护性屏障功能就越好;其数值越高,皮肤的屏障功能就越差。该研究中,使用皮肤多功能测试仪(德国CK公司MPA9型)检测治疗前后的面部经皮水份丢失,以评价不同治疗方法对面部皮肤屏障功能的恢复作用。检测条件为室温20~21℃、相对湿度40%。TEWL(g·h-1·M-2)参考范围:(0~15)为健康状态、(15~25)为亚健康状态、>25为疾病状态。TEWL检测由我院经过培训的护士专门操作,不参与诊疗过程。1.5.4不良反应定期随访,并记录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程度、有无特殊处理等。

1.6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过程中,由于地域、交通及个人耐受原因,试验组脱落病例为2例,对照组脱落病例为1例。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观症状、客观症状及总症状评分情况对比

试验组治疗后的主观症状、客观症状及总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之前(t=17.964、19.725、14.785,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t=9.967、5.468、24.223,P<0.05)。结果见表2。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试验组患者痊愈17例,显效5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患者痊愈13例,显效4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82.76%。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3。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两组患者TEWL比较

试验组治疗后的TEWL评分显著低于治疗之前(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果见表4。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

2.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中有1例出现面部灼痛感,2例出现穴位处轻度淤斑,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43%;对照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面部灼痛感,2例出现穴位处轻度淤斑,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能忍受,未作特殊处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5。

3讨论

敏感性皮肤又称自身感知性敏感性皮肤(Self Perceived Sensitive Skin),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以往认为其发病与皮肤屏障功能破坏,利于刺激物穿过,引起皮肤对无害刺激产生反应有关[13],近年研究表明,敏感性皮肤的产生与外周神经功能异常和中枢神经功能改变有关[14],组织病理可观察到毛细血管扩张及炎症浸润[15]。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或吡美莫司乳膏是目前广泛用于治疗敏感性皮肤的药物,外用该药物对治疗刺激症状较好,但效果慢且长期使用容易产生相应的副反应,如酒渣样皮炎[16]。微针疗法(Micro-needle Treatment)是一种利用微细针状器械实施皮肤软组织刺激或处理,以期获得治疗或美容作用的医疗技术。具有重塑胶原结构、促进组织损伤自我修复等作用[8]。近年来,微针疗法在皮肤科中的应用逐渐广泛,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使用微针疗法治疗面部损美性疾病如痤疮、黄褐斑等[17,18]。本研究拟将微针疗法引入敏感性皮肤的治疗中。

中医认为面部敏感性皮肤是因为禀赋不耐,外感风热之邪,皮肤腠理不密,热毒蕴于肌肤而发病,治疗应以益气固表,祛风清热,凉血活血为主。自血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为指导,将患者自身静脉血注射到特定穴位,集中医传统疗法的针刺、放血、穴位注射3种疗法于一体,通过穴位吸收血液这一较长时间的刺激可以激发和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放血可以祛瘀生新止痛;自血以有效的抗原刺激,引起不发热的非炎症的蛋白应激作用,促进机体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吞噬作用以及抗体的产生,抑制过敏变态反应,改善机体的微循环,加速疾病治愈[9]。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脉气所入,是祛除周身之风的常用穴,具有疏风解表、调和营卫,舒筋通络之功,既能解肌又能宣肺,对相表里肺经具有调节作用[19]。血海为足太阴脾经脑穴,乃本经脉气所发,具养血活血、调和营卫、祛风止痒之功[19]。自血疗法作用于曲池、血海二穴,共奏益气固表、理血祛风、调和营卫之功。

4结论

药妆时代:皮肤敏感与抗敏抗刺激 篇8

近年来,化妆品购买人群快速增加,消费者愈发关注皮肤敏感和因皮肤敏感引发的相关皮肤问题,该领域也成为化妆品行业和医学行业研究的热点,引起国内外众多化妆品公司和科研工作者的极大兴趣。

法国Biometrics and Epidemiology Department CE.中心的Guinot C., Malvy D.和Mauger E.三位博士对18,780名(男:n=10,462;女:n=8,318)消费者进行了一项“自我报告皮肤敏感度”的调查,调查人们在过去一年间的过敏经历。结果表明, 61%女性和32%男性自我报告有敏感性面部皮肤。按照发病症状的多少,研究人员将皮肤敏感分为三种主要模式:模式Ⅰ(面部毛细血管扩张,与血管反应相关的颜面潮红)、模式Ⅱ(对特定环境条件产生的皮肤反应,如光敏感)、模式Ⅲ(接触性皮炎,接触某种物质后出现皮肤反应)。在同年龄组中,女性发生模式Ⅰ、Ⅱ、Ⅲ的几率(分别为78%,72%和58%)明显高于男性(分别为56%,48%和28%)。

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光敏感、化妆品接触性皮炎被认为是皮肤敏感症状的三种主要表征,是敏感人群关注的主要诉求点。

1.三种敏感肌肤问题的发病机理介绍

1.1面部毛细血管扩张

面部毛细血管扩张,俗称面部红血丝,是由毛细血管壁弹性降低,脆性增强,导致血管持续性不均匀的扩张甚至破裂,面部皮肤泛红,肉眼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常伴有红色或紫红色斑状、点状、线状或星状损害的现象。

1.1.1 常见病因及发病机理

形成面部红血丝的原因复杂多样,大体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毛细血管扩张常有家族史,属遗传所致。敏感肌肤常遇到的是继发性毛细血管扩张,主要病因有以下几种:

①化学因素刺激性扩张:在化学、过敏等病理因素损伤组织细胞时,溶酶体膜易破裂,释放出多种水解酶和致炎因子,引起一系列炎性病理变化。水解酶释放可产生细胞自溶,并可损伤其他组织细胞;组织蛋白酶释放能造成炎症组织损伤,分解破坏毛细血管的基底膜,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肽酶的释放可促进缓激肽的生成,使局部血管扩张,并引起疼痛;通透因子的释放可直接迅速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肥大细胞溶解因子(又称组织胺释放因子)的释放能促进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并通过组织胺扩张毛细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趋化因子的释放能吸引单核细胞向炎症区域移动,造成白细胞聚集浸润。

②物理因素刺激性扩张:长期在野外工作,遭风吹,紫外线照射、高温、冻疮的刺激使毛细血管的耐受性超过正常范围,引起毛细血管扩张破裂,造成面色红或紫红色。当外界温度明显变化时,通过收缩和扩张毛细血管,以控制血流量来调节体温。当温度骤变,超出了它的耐受范围,也会引起了毛细血管扩张。

③高原性气候性扩张:当机体由于高原缺氧引起血液粘度增高,红细胞数量增多,红细胞聚集加强,红细胞硬度增加变形能力降低。血小板聚集加强使血小板聚集及pH值变化,影响血液粘度和临界毛细血管半径。其中血小板的聚集体的形成可明显增加微血流阻力,甚至可造成微血管堵塞。血液粘度增加,临界微血管半径增多,使微血流阻力增加,微血流淤滞,引起毛细血管扩张。

此外激素依赖性、局部或全身疾病的并发均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但两者为医学上常见,在化妆品领域防治的难度较大。

1.2紫外线诱导皮肤过敏

对人类皮肤的影响主要表现为UVA和UVB的综合作用。大剂量接受紫外线照射可引起皮肤晒伤、晒黑、皮肤光敏反应甚至皮肤癌等皮肤过敏损伤。

1.2.1 常见病因及发病机理

皮肤日晒红斑是日光引起皮肤光生物学损害的常见表现,主要由UVB 所致。从组织学的角度来看,紫外线红斑的本质是一种急性光毒性炎症反应,其中真皮内血管反应是产生红斑的基础。实验观察表明,紫外线照射后出现红斑的早期,真皮乳头层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内细胞成分增加,内皮间隙增宽,结果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游出,液体渗出。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毛细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周围出现淋巴细胞及多形核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同时表皮基底层可出现液化变性,棘细胞层部分细胞可表现为胞质均匀一致,嗜酸性染色、核皱缩、深染,即所谓“晒伤细胞”。 这种变性细胞周围可有海绵样水肿,空泡形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

皮肤日晒红斑的影响因素主要与患者的皮肤类型、照射的部位和肤色、生理和病理因素有关,此外与紫外线照射的强度或剂量、紫外线的波长等外在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

①皮肤类型:按照皮肤对紫外线照射的反应性,将人类皮肤分为6型:Ⅰ型皮肤日晒后极易出现红斑而不出现黑化;随着皮肤类型的增加皮肤发生红斑反应的能力逐渐减弱,黑化能力则逐渐增强;至Ⅵ型皮肤时皮肤的红斑反应消失,即日晒后不发生红斑而仅表现为重度黑化。 皮肤的上述不同反应说明了人类皮肤在发生日晒红斑方面的能力差异,这种差异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

②照射部位和肤色:人体不同部位的皮肤对日晒红斑的敏感性存在差异。一般而言,躯干部皮肤敏感性高于四肢,上肢皮肤敏感性高于下肢,肢体屈侧皮肤敏感性高于伸侧,头、面、颈部及手、足部位对紫外线最不敏感。如以躯干部皮肤敏感性为100%作标准,人体其他部位皮肤对照射的敏感性为:胸背部100%,上肢50%-75%,下肢25%-50%,面、颈部25%-50%,手、足背部25%。

肤色深浅对皮肤的日晒红斑反应性也有一定影响。皮肤的颜色主要由表皮中黑素小体的含量及色泽所决定,黑素小体可吸收紫外线以减轻其对深层组织的辐射损伤,从而影响日晒红斑的形成。经常日晒不仅可使肤色变黑,也可以形成对紫外线的耐受性,使皮肤对日晒红斑的反应性降低。

③生理及病理因素:老年人对紫外线的红斑反应降低,老化皮肤的血管及细胞成分均减少,从而红斑反应减弱;女性在月经期和妊娠期对紫外线敏感性升高,产后则明显降低;多种系统性疾病和皮肤病及接触外源性光感性物质可明显影响皮肤对紫外线照射的敏感性。

④外在因素:在特定条件下,人体皮肤接受紫外线照射后出现肉眼可辨的最弱红斑需要一定的照射剂量,即皮肤红斑阈值,通常称之为最小红斑量(minimal erythema dose, MED)。依照射剂量的大小,皮肤可出现从微弱潮红到红斑、水肿,甚至出现水疱等不同反应。不同波长的紫外线照射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红斑效应。UVC引起的皮肤红斑呈粉红色,红斑反应强度并不随照射剂量增加而明显增大;UVB引起的红斑呈鲜红色,随照射剂量增加其红斑反应迅速加剧,其中在波长289nm处皮肤红斑和紫外线剂量有较好的线性关系;UVA引起的红斑呈深红色,其情况类似UVC,即照射剂量与红斑反应呈非线性关系。

1.3化妆品接触性皮炎

化妆品接触性皮炎是皮肤与化妆品接触后诱发的急慢性皮肤炎症反应。我国卫生部确定的五家皮肤病诊断机构2003和2004年统计数据显示,接触性皮炎在六大类化妆品皮肤病中最为常见,两年的发病率分别占化妆品皮肤病总发病率的82.6%和93.3%。

1.3.1 常见病因及发病机理

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通常将其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和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是由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介导的抗原特异性皮肤过敏反应,以抗原刺激后局部皮肤出现一系列的皮肤炎症细胞浸润、炎症介质释放为特征,属于迟发IV型变态反应。其本质是抗原在已致敏个体身上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其发生机制如图1所示。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可分为致敏(诱导)期和激发期两个时期。

②刺激性接触性皮炎(ICD):指正常皮肤接触刺激而引起的组织细胞损伤。ICD形态变化广泛,在急性期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水肿、脱屑和角质形成细胞囊泡化样变;在慢性期主要表现为皮肤裂隙、苔藓化和角质化过度。通常认为,只要接触物的刺激强度超过皮肤耐受阈值,任何人均可发病。

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相比,ICD缺乏半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刺激物的主要目标是针对角质层的屏障功能。角质层类脂物屏障的损伤与角质细胞黏合力丧失以及因表皮水分缺失引起的脱屑有关。ICD发生时经常伴有皮肤基础生物物理指标的改变,包括电容值的降低,经皮失水率(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 TEWL)的增加,pH值增高并伴有皮质水平下降。

2. 抗敏抗刺激的市场现状

2.1中国化妆品的销售现状

在中国国家统计局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08》显示,中国的化妆品类销售总额从2006年的558.8亿元上升到2007年 的710.9亿元,增长幅度高达到27.3%,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其它行业,其中,植物类药妆的销售额从2006年的41.9亿元猛增到85.3亿元,增幅高103.6%。同比化妆品商品零售价格分类指数(上年=100)从99.8增至100.2,同期国内总指数分别为101.0和103.8,均高于化妆品商品零售价格分类指数。这一数据表明在化妆品总销售额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化妆品的零售价并没有明显增长,说明国内购买人群的在快速增加。

2.2 抗敏化妆品的市场现状

2008年9月到11月期间,北京工商大学植物资源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对目前中国抗敏抗刺激化妆品的市场现状进行了调查。此次抗敏抗刺激化妆品的市场调查共调查化妆品集团公司27家,一线护肤品牌77个,其集团公司分布情况见列表所示。

此次调查发现,除个别彩妆品牌外,所有护肤品牌均推出针对敏感肌肤的产品,并且数量和类型均在增加,表明敏感肌肤市场正受到厂商的普遍重视。

国外品牌,如雅漾、理肤泉、薇姿等专业品牌产品线相对成熟,产品数量较多;国内的佰草集凭借其“中草药个人护理专家”的差异化品牌形象,在洋品牌充斥的高端化妆品市场,逐渐成为一朵奇葩。但其余品牌针对敏感类皮肤的抗敏抗刺激产品相对数量不多。

笔者认为主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如下:

其一、易敏人群的相对数量较少,真正有迫切抗敏需求的人群相对数量依然较少。但化妆品的安全性在国内外逐渐受到消费者的严重关切,随着环境的恶化以及消费者对其自身安全性的重视,抗敏抗刺激化妆品的需求在近一两年必将呈现急剧上升的趋势。

其二、真正有效果的添加剂较少。功效添加剂是化妆品功能的基础,此次调查发现市场上主流抗敏产品添加剂主要集中在洋甘菊、甘草、Ve、红花油、马齿苋、芦荟、红景天提取物等及少数添加剂上,其他添加剂更多集中在皮肤修复保养方面。功效性添加剂的缺少严重制约了产品的开发。

2.3 植物抗敏添加剂的市场现状

植物资源(包括中草药)是我国的传统药品原料来源,符合未来市场对化妆品天然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中国中医药对植物的开发和利用世界领先,深层挖掘利用这一宝藏,开发研制出符合现代生活理念的系列化妆品,具有极大的市场。据统计,“植物(包括中草药)配方系类产品”已成为化妆品市场的主流,其市场份额超过400亿元。

以欧莱雅和资生堂为首的国际品牌也纷纷在国内寻求合作,希望在中国能找到针对敏感人群合适的植物和添加剂。开发含有独特功效的植物资源活性物质添加到化妆品中,研制天然抗敏化妆品已成为化妆品行业发展最活跃的主题之一。

目前在化妆品中应用的具有抗敏功效的植物添加剂,包括马齿苋、洋甘菊、黄芩苷、蓝蓟油等在内,市场上约有20余种。

2.3.1 马齿苋

马齿苋中含有丰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氨基酸,对血管平滑肌有收缩作用,并且此种收缩作用兼有中枢性及末梢性,可以起舒缓皮肤和抑制因干燥引起的皮肤搔痒的作用。还具有防止皮肤干燥、老化,增加皮肤的舒适度以及清除自由基等性能。

马齿苋提取物在化妆品中具有抗敏、抗炎消炎和抗外界对皮肤的各种刺激作用,还有祛痘功能。特别对长期使用激素类化妆品产生的皮肤过敏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马齿苋提取液适用于各种化妆品中,可添加到洗面奶、沐浴露、膏霜、乳液和喱中,也可添加到各种护发品中(在护发品中有抗头皮屑功能)。

韩国的新生活推出了添加马齿苋为主要功效成分的美之娇系列化妆品,其中美之娇倍护防晒喷雾是一种以喷雾形式赋予皮肤防晒的产品,其中含有的Ve成分、茶叶、桑根皮、马齿苋等植物提取物可保护敏感肌肤,对皮肤的刺激小、使用感舒适、同时赋予皮肤出色的保湿和舒缓效果。国内的北京同仁堂和佰草集均有为马齿苋为功效原料的敏感肌肤护理品。

2.3.2 洋甘菊

洋甘菊抗敏成分主要为蓝香烟油,其具有非常好的抗过敏作用,可以改善血管破裂现象,有效修复血管,恢复与增强血管弹性,改善肌肤对冷热刺激的敏感度,舒缓肌肤过敏度,为肌肤提供天然的保护屏障,有效修护皮肤受阻角质层,帮助角质层增长。

日本的资生堂推出洋甘菊•安妮抗敏修复系列产品,产品宣称含有茶树精华和洋甘菊精华等,对敏感肌肤具有极好的防护效果;碧柔公司推出BR专业护理6件套。该套产品富含洋甘菊提取液、丝氨酸、亚麻油酸、修护因子等主要成分,适合敏感及换肤后脆弱、受损性肌肤。柔和舒缓,补水保湿,激发细胞蛋白质升生化合成,能重建皮肤免疫系统,改善肌肤红肿、敏感症状,令肌肤恢复健康。此外兰蔻、欧莱雅、BE等国际品牌均有以洋甘菊为主要功效成分的产品面市。

2.3.3 黄芩苷

在研究小鼠同种皮肤瘙痒反应实验中,黄芩苷对Ⅰ、Ⅱ和Ⅳ型过敏反应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同时对小鼠瘙痒反应亦有明显抑制作用,表明黄芩苷对瘙痒症状有抑制作用。实验还证明黄芩可抑制组织胺引起的豚鼠离体回肠收缩,表明该药具有拮抗组织胺的作用,有明显的抗过敏效果。此外黄芩还可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反应,表明该药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黄芩苷在化妆品中的应用局限在国内以中药配方为指导的化妆品上,多数都为本土品牌,国际大公司中只有极少数推出过黄芩化妆品,国内也由于各方面的制约,未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2.3.4 蓝蓟油

蓝蓟油,富含Omega3及Omega6油脂酸,促进细胞再生,作用于炎症,可恢复细胞膜的流动性,使得细胞间交换更加通畅,使皮肤保持弹性与紧致。蓝蓟油是目前已知的唯一适用于敏感肌肤的抗衰老成分。

蓝蓟油是非常优秀的植物性化妆品原料,在欧洲已经有比较成功的相关产品,在国内目前本土产品刚起步。欧瑞莲化妆品公司推出了以蓝蓟油为主要成分的舒缓系列,能舒缓肌肤敏感症状,用后感觉清爽舒适。并含天然保湿因子透明质酸钠,在补水的同时,强化肌肤自身锁水能力。不含香料和酒精。经皮肤学测试,适用于敏感性肌肤。

3. 中医思想在抗敏抗刺激中的应用

3.1 抗敏抗刺激添加剂和化妆品开发中的问题

目前国际社会对天然药物的需求量日益扩大,在世界药品市场上,植物药市场份额高达270亿美元,其中接近10%的植物药应用于化妆品。近几年欧盟植物药妆市场发展快于化学药品市场,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利用天然药物来预防疾病,植物药妆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药用植物11146种(含亚种、变种),分属385科、2312属。如此多的植物如何筛选出具有化妆品功效的活性成分成为添加剂开发技术上的难点。活性成分的大通量筛选已经成为学术的热点,在活性提取过程中,利于生物转化技术剔除和转化植物中自身含有的有害成分也受到各大公司和学术团体的重视。

针对敏感类皮肤的护肤品开发,如何真正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思想,在化妆品开发中如何做到和谐配伍?如何最大化的发挥植物药妆针对问题肌肤的疗效功能都成为抗敏抗刺激化妆品开发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3.2 “君臣佐使”思想的应用

“君臣佐使”是中医药处方原则,是对处方用药规律的高度概括。《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二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君、臣、佐、使。君指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指辅助君药治疗主证,或主要治疗兼证的药物。佐指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药物。使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

该思想在抗刺激添加剂和化妆品开发中具有指导意义。在添加剂开发方面,充分利用“君臣佐使”思想,达到各功效成分的和谐配伍,从而发挥其整体优势。在抗敏化妆品开发方面,“君臣佐使、和谐配伍”的思想尤为重要。现在的化妆品早已不是过去的单纯乳化那么简单,消费者更加重视其内涵的思想和理念,将中医的“君臣佐使”思想融合到抗敏抗刺激的化妆品中,不仅从机理解释上具有突破意义,对消费者,也更容易接受。

3.3 “治未病”思想的应用

“不治已病治未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

《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为预防医学的座右铭。

从“治未病”角度出发,将其思想应用到敏感类皮肤的防护以及相关敏感症状的消除和养护上,突出以“防范”为主的思想,加强皮肤自身屏障功能,不但要消除已经出现的症状,而且要防止症状的再次发生,不但要防止症状的再次发生,而且要注意阻挡和消除引起该症状的起因、并在起因未产生之前就采取防护措施,这样才能掌握问题肌肤抗敏抗刺激的主动权,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上一篇:毕业综合实践研究下一篇:我的智慧校园优秀作文400字左右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