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化”倡议书

2024-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化”倡议书(共15篇)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化”倡议书 篇1

各位同仁、同学: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生命智慧的最高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坚实根基,是中华民族屡经劫难而生生不息的强大纽带。作为高职院校应该自觉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在网络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铺天盖地的信息,让我们视野开阔、畅达便捷的同时,也使得我们视听饱胀,心浮气躁。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唯有读书可以开阔胸襟,观古达今,观人知己;唯有读书能养志安神,尊贵个人,养浩然之正气!

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谨向广大师生提出倡议:

一、学习古圣先贤,诵读国学经典

热爱国学,亲近经典,积极参加国学经典诵读学习活动,不仅要重视专业技术的学习,还要重视学习宽厚的历史人文知识,做到博古知今,古为今用,坚持交流分享读经典的快乐与心得,让“读经典”“诵经典”“品经典”成为我们学习的一部分。

二、文明修身处世,践行传统文化 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将经典的精神变为自觉行为,让儒家的经典忠、廉、孝、爱、义、恭、礼、智、信、让等理念在校园扎根,传颂在校园和社会每个角落。

三、厚德行仁尚和,弘扬国学精神

以“知书明礼,悟道行仁”为主题,继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精神,深刻领会国学的精髓,自觉做一名国学精神的践履者和传播者,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学以致用,济世范俗,共同创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为重振国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中华大地,钟灵毓秀,才志之士,代不乏人,诚望诸位同仁师生,高瞻远瞩,精诚团结,前继往圣,后开来学,各本已立立人之心,行自利利他之事,让国学成为广大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传递美好的感受和思想的启迪,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奠定一生坚实的人文基础。

让我们行动起来,与经典同行,以圣贤为师,进学修身,追求生命智慧,领悟人生真谛,快乐生活,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追求高远的生命宗旨和理念。

xx书院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化”倡议书 篇2

一、诵读的前提,激发兴趣

在古诗词教学中,许多诗词的由来都是有着一定的背景,小学生非常喜欢听故事,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教师就可以从故事入手,给学生讲清诗词的由来, 这样教学,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进而把学生带入到古诗词的诵读教学之中。

例如,在教学《小儿垂钓》这首诗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我先从课前谈话入手:你们在课余时间钓过鱼吗?你们知道钓鱼需要什么条件吗?对于如今的小学生来说,多数都没有钓鱼的亲身经历, 因此,也就无从谈起。在学生沉默的时候, 教师再以讲故事的口吻说道:“古时候,有一个和你们一样大的孩子,在他钓鱼的时候,有个过路人向他问路,可是,他只是摆摆手,不说话,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小儿垂钓》,读完以后, 你就会知道他为什么不回答别人的问话了,你们想知道吗?在这里,在教师故事的引领下,学生的诵读兴趣被激发,为提高诵读效果奠定了基础。

又如,在教学《七律长征》这首诗时, 作为毛泽东诗词中的一首,这首诗写的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在教学时,我发现班里有个学生读得非常好,抑扬顿挫,声音极有磁性。在教学时,我就让这位学生站起来读给大家听,在榜样的带领下,其他学生的诵读兴趣也自然被激发起来,他们跟着这位同学低低地、有节奏地读了起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一片诵读的浓厚气氛,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二、诵读的关键,加强指导

在小学语文古诗文诵读教学中,教学的关键在于教给学生正确的诵读方法。要想让学生达到有感情诵读的目标, 教师就要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方面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诵读水平的目标。 对小学生来说,诵读的关键就在于先把古诗词读通、读顺,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有感情诵读奠定基础。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由于这首诗中难以读准的生字较多,因此,在诵读之前,我把学习的重点放在让学生读准字音和诗句内容上,教师主要帮助学生做好正音工作。比如“宿”“疏疏”“径”“寻”等字教师要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在此基础上,再引领学生读通句子。如此一来,只有读准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诗,才能为学生的高效诵读奠定基础。

诗词诵读同时也很讲究的就是抑扬顿挫,读出节奏。如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为了帮助学生诵读,教师要让学生按照七言诗的停顿要求先划出节奏符号。 “远上 寒山 石径斜,白云 生处 有人家。……”在学生划分出节奏符号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跟着这种节拍抑扬顿挫地读,为了使学生的诵读更有感情,教师还可以借助画面,放飞想象,通过摇头晃脑地读、不求甚解地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诵读,就这样,在反复朗读中,学生跟着节奏走,跟着感觉走,时间长了,学生定会读得越来越入味,越来越有感情。

三、诵读的根本,读出美感

在小学语文经典诗词教学中,开展诵读活动的根本是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也就是让学生在诵读过程的体验中获得审美的喜悦以及心灵上的满足。作为入选语文教材的诗词,大都具有画面感和情谊感强的特点,如在教学《游园不值》这首诗时,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名篇,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赏析,品味中感受到语言美呢?我主要引导学生就诗词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品味。 在学生读完全诗以后,我让学生说说你觉得哪句诗写的美,有学生说“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话写得太好了,有学生认为作者题目《游园不值》中的 “值“字用得好,在语言品味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而且在反复朗读品味中,读出了诗词的美,这种美只沁学生心脾,起到了“诵读有度,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经典诗词常常富于画面感、情境美。 这些画面情境或是浓缩的场景,或是自然的景观,或是简短的故事,就构成了一首精美的诗词。如在教学《江雪》这首诗时, 在学生诵读的时候,我特意选择了一段给人以孤寂、凄凉、寒冷的音乐,然后,让学生配乐诵读,当音乐声响起,配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诗词,学生的头脑中自然浮现出了一幅“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位老人独自在江面上钓鱼”的画面, 这样一来,情景、人、环境气氛,高度合一, 在有感情诵读中,学生仿佛真正走进了诗词深处,走进了作者内心,走进了那个遥远的岁月。

诵读经典 传承文化 篇3

一、走好人生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是我们通过经典诵读要达到的培养目标。

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经典中有哲学,有智慧,有历史,有道德,有文化,有美学,它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涵储着中国人文精神的基因。如孑L丘倡导:“立志有恒”、“身体力行”、“改过迁善”、“隆师亲友”的德育思想;其在知识教育上倡导“勤于学习,广见于闻”、“学而时习,温故知新”、“虚心求学,奋发不息”的思想……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常常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潜移默化间,可陶冶其性灵、开阔其心胸、端正其品行,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生就从这里开始,诵读的所得,亦将伴随其人生经验的成长而茹吐芬芳、绽放光明、终身受益。

二、蒙以养正

怎样对幼稚无知的儿童进行启蒙、培养呢?这就需要“蒙以养正”,教育儿童走正道,做一个正直、诚实、品德高尚的人。因为儿童处于幼稚蒙昧的阶段,记忆力最强,可塑性最大。

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是增强儿童人文底蕴的重要途径,可让学生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理、善良聪慧、乐观坚定。我们要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美丽的校园中,撒播在心灵的田野上,让学生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

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可以把人类最好、最精华的东西教给学生,让其在朗读、理解、诵读的过程中,与一位又一位思想家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

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可培育学生爱国、爱党、立志报国的博大胸怀。诵读篇目中有大量篇幅赞美祖国大好江山,无论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幽静,还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恢弘壮观……

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还可培育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品格。我校在学生午餐及课间休息时间,选择了一些关于节俭的古诗文来吟诵,如“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

同学们在一次次的诵读中,认识了自己的价值,体会了成功的快乐,树立了强烈的自信心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启迪思维

我校作为德育实验学校,将德育工作融合在所有学科中,渗透到每一个细节里,尤其是古诗文诵读,启迪了学生思维,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生从古诗文中知道了做人的道理,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

学生从古诗文中知道了如何学习、如何珍惜时间,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

学生也知道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学生更是因为读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类名言警句,而立下了雄心壮志,并为着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整个校园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一切是那么祥和,是那么美丽——充满了知识和智慧的美丽。

学生的思想是平和的,这都跟“诵读古诗文、做谦谦君子”有莫大的关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了,道德素养也在逐步提高。

语文活动就是人的一种生命运动。离开“人”,“言”无从依附;离开“言”,“人”难以自立。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大都积淀在语言文字之中,人们通过语文活动,吸收了前人创造的文明结晶。

四、纳人悦己

诵读经典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品质。少年习经,终身受益。读经,会鼓舞学生做一个君子,也就是做一个为自己幸福而活着的人。这种幸福是以人格换来的,是永恒而舒畅的。故要让学生有出息,就应当请圣贤来教,也就是让学生“读经”。不然,如果我们的学生都小气好争,遇事不敢担当,号称“聪明”,自以为“识时务”,我们的社会还有希望吗?若社会没希望,我们的子孙还能安稳吗?、

在报纸上读过这样一条报道:某地几名学生私自到一处鱼塘内游泳。在此期间,同学因体力不支,在水中挣扎,生命垂危。已上岸的4名同学因为害怕老师和父母责备,故置同学的生命于不顾,任其溺死,并将其衣服藏在南瓜地里。而《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对这个传之广远的朴素而又古老的道理,即便是目不识丁的乡野村夫也不难理解和接受,可是本性纯朴善良且接受着现代文明教育的4个孩子,对同伴的生命毁灭采取了置之不理甚至藏衣灭迹的态度。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沉痛反省:是什么样的东西扼杀了孩子“性本善”的天性?这“狼”是不是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我们的教育是否需要开设“善良教育”这一课呢?

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有助于儿童人格的形成。比如,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其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但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不少人根本不知道孝为何物。作为一个教育者,经常遇到一些家长倾诉孩子不听话的烦恼,有些家长甚至被孩子气得泣不成声。但是自从学生在欣赏课上诵读了《弟子规》,经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领会到了《弟子规》的精髓,便提升了其文化内涵,陶冶了其情操,也促进了家庭的和谐发展。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学生自然就会树立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胸怀,树立起“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雅量。一个社会总需有几根中流砥柱,“读经”,就是期待我们的下一代担负起这个任务——他或她,小则撑起个人,撑起一家;大则撑起一个社会,一个天下。“读经”,就是想让生命的希望常在,让人间的美好流传,纳人悦己。因此,诵读经典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经典诵读,魅力无边。古韵缭绕,书香阵阵,令人怡然,经典文化的气息,融入了学生生活之中,使我们学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书香校园”。“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学生响亮的口号则是他们认真诵读经典、认真做人的坚定决心。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为了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为了学生将来的“厚积薄发”,我认为,“经典诵读”应持之以恒地认真开展下去。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化”倡议书 篇4

传承儒雅文化

——明德小学特色养成教育展板 “弟子规,圣贤训,首孝悌,次谨信。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每天晨读时间,明德小学各班教室便传出这琅琅诵读声,校园里弥漫着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全面提升学校师生的道德与文化素养,明德小学从2010年建校起便致力于文化校园、书香校园的建设,把经典诵读融入学校德育工作中,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重点,以“诵弟子规,好品行伴我行”为主题,通过在全校大力开展《弟子规》学习教育实践活动,弘扬中华民族“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让学生学会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强化学生的行为养成,提高人文素养,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宣传发动,形式多样

开学初,学校利用班主任会、全体教师会、晨会等载体,对师生进行动员;利用板报、橱窗、宣传标语等阵地,大力宣传《弟子规》的内容和教育活动的重要意义,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各班通过观看视频、开主题班会、朗诵比赛、演讲、文艺表演、组织学生办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做到能背诵、理解、运用《弟子规》,并写好学习和实践《弟子规》的心得体会。

学习理解,实践提升

充分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演讲和班会课,加强爱国主义、传统美德教育,做好对《弟子规》的学习理解。

经典诵读,潜移默化。学校借助各类活动创设情境,突出“实践”与“体验”,在活动中育人,在学生中开展每日诵读活动,通过学经典,促学风。组织以年级组为单位开展主题为“诵《弟子规》,做文

明人”的经典诗文诵读大赛,全面提升学生内涵修养。

塑造品德,提升素养。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对照诵读内容,学校结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文明礼仪习惯” “学习习惯” “安全意识” “感恩习惯”的系列教育活动。通过学生的自查、互查检查活动,全校上下开展一次大规模的“陋习会诊”,以中队为单位,成立“自律岗”,组织发动各中队长、小队长、红领巾监督岗成员找出学生中普遍存在、最需克服的生活陋习。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养成教育方面抓起,纠正自身和周围不恰当的言行举止。学习践行《弟子规》,让学校的德育工作有了抓手,学生们逐渐培养了良好的品质。

感同身受,重受教育。发挥出家长学校积极作用,加强与家长沟通,利用短信、家长会,宣传《弟子规》教育知识,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念,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的结合。

学会感恩,心中有爱。学生在家与父母共同学习《弟子规》,并积极践行,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每天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的劳累;向父母长辈说一句问候语,表达一份感恩之心;与父母做一次交流,共同分享每天的进步和快乐。不少学生通过学习《弟子规》,懂得了基本的做人道理,学会了感恩。

师生共进,共品经典。自开展《弟子规》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每天自觉学习《弟子规》成为师生们的必修课。老师们学生共同学习、践行《弟子规》,与学生共品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并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精神的指引者。

营造氛围,活动育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作文竞赛,班级之间的诵读竞赛,书画展示、评选“诚

实守信好少年”、《弟子规》学习实践征文比赛等活动,营造和谐文明的文化氛围,创建文明校园、书香校园、和谐校园。

继承传统,特色养成

将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引进课堂在学校推广后,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敦厚善良的心性。学生懂得了如何去感恩,养成了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了礼仪修养,懂得了诚信为人,营造了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化”倡议书 篇5

龙背小学 冯家婵

一、活动主题: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美德

二、活动目的:

1、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

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3、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

三、活动时间: 2017年9月20日

四、活动地点: 三(2)班教室

五、活动对象:

三(2)班全体少先队员

六、活动内容: 1.观看优秀人物视频。2.诵读经典美文。

— 1 — 3.队员畅谈活动收获。

(二)教师准备

1.深入学生,详细了解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开好队会做准备工作。2.确定主持人,拟写班会主持词

3、国学视频

(三)学生准备

查找并学习经典诗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八、班会活动具体过程:

(一).导入

主持人宣布活动目的、活动意义

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国学底蕴深厚绵长!中国的国学,是华夏儿女继往开来、和谐发展的文化根基!

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国学,去聆听华夏五千年的心声。

甲:张良对老人的“尊敬”让我们佩服,可见诚信也很重要。乙:下面请次文业同学为大家讲“一诺千金”的故事。

乙:听了这么多的故事,请大家跟着音乐,舒缓一下此时的心情,进入第二个环节:文学擂台赛。请同学们聆听《春江花月夜》、《满江红》的配乐朗诵。

— 2 — 甲:此时,我是小记者,我想请问各位同学,从这首《满江红》爱国古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甲:说的真好,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能流利地背诵出这首爱国古诗,学习先人的爱国情怀,立志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乙:中国不仅是诗的国度,还是一个礼仪之邦。读了《论语》,才知道何为君子?读了《三字经》,才知道何为孝敬?读了《弟子规》,才知道何为圣人?

下面有请第一组同学来读《三字经》,请第二组同学来读《论语》,请第三组同学来读《弟子规》,请第四组同学来读《道德经》。

甲:同学们读得很响亮,可见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渗透着中华经典文化。我想请问:各位同学自己在学习经典诗文时有哪些收获?

姜欣宜同学: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我们明白了“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的道理。

田静钰同学:通过学习经典诗文,我们懂得了“余力学文,温良恭俭让”的做人准则。

赵颖同学:通过学习经典诗文我们应该反思自己过去的表现。„„

甲:最后请班主任做总结。

班主任: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美德”主题班会开展的非常成功,中华传统经典文化中的古诗词和美文,是我们民

— 3 — 族精神的根基,希望大家继续畅游在经典美文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希望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地投入到诵读活动中,在活动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下面我宣布:三(2)中队“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美德”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下课。

九、活动效果:

本次主题队会活动在学生们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了,特别是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所呈现,比如回家再也没有顶撞父母的现象,家长们也反映孩子们比以前懂事多了;在学校生活中,科任教师也反映班里的孩子比以前知道感恩了,能主动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由此可见,看似平凡的小事,但在平凡中展示了本次少先队活动课内容的真谛,对学生起到了重要的教育指导作用。

十、活动反思:

知识是简单的事,心灵的塑造是最难的!把品德教育化为学生心灵内在的需要,经典可以做到这一点。经典虽然深奥难懂,但我们不必要求学生目前都能理解,只要记到脑子里,在成长过程中慢慢领悟自然就理解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引导、帮助他们积累。

(三)需要改进的地方。

— 4 — 1.要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墙的一角。轮流值日,每天找一名同学把国学经典抄写在黑板的一角,让学生抬眼就可以看到,课间就可以背诵,确保每天汲取一点国学经典。

2.要评选优秀家长。激励家长参与,对关心孩子经典诵读,与孩子共同背诵的家长,提出表扬,发“书香家庭”的奖状,激励一些起带头作用的孩子更加努力。

诵读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篇6

弘扬传统文化

——曹镇乡五虎刘小学特色学校创建交流材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每天中午的诵读时间,从我们学校的每一间教室里都传出悦耳的诵读声,响彻校园,早上的晨读,则是诵读古诗,这已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线。这就是我们学校的特色——“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传统文化”。

理念: 通过经典诵读,塑造高尚人格。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教给师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师生自身的修养;让师生懂关心,会合作,构建和谐校园。

方法:经典诵读,境、诵、行、恒结合。

一、“境”就是把诵读国学经典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二、“诵”就是采取形式多样的方法,让学生在快乐中诵读国学经典。并组织进行诵读评价,激发学生诵读积极性。

具体做法是: 每周一诗

1、每天早上预备前,全校学生在教室跟着校园广播诵读古诗。

2、课前一吟,每节课前吟诵一首古诗。

3、课间学生在文化墙自由诵读古诗或边游戏边背诵。

4、每各月每班举办一次古诗朗诵比赛,评出每班“小诗仙”。

5、每学期学校举办一次古诗朗诵比赛。每日诵读

1、每天中午午诵时间,学生在教室跟校园广播诵读《弟子规》。

2、课间学生做各种游戏、采用不同花样背诵《弟子规》。

3、师生、亲子同读。要求老师、家长与学生同步诵读相同的内容。为学生做出表率,同读同悟。

4、每班每月举行一次《弟子规》背诵比赛。

5、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弟子规》背诵比赛。每周一课

每周上一节国学课,由语文老师轮流备课,通过校园音频系统,全校同上一节课。评价办法: 1.每周评价

采用学习小组自评法,评价组员一周的诵读进度和记忆水平。由各班诵读小组的组长担任检测组长,在每周的周末逐一检测本组的同学,并将检测情况报告班长或老师。老师进行抽测并作相应的调整或要求。2.学期评价

采用学期达标升级评价法。在每学期的期末,由各班的语文老师负责评价本班学生的诵读水平:能够背诵必读篇目并达到质量要求的学生,发给通过该篇目的达标证书。为确保诵读质量,学校对通过达标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抽查,不合格率超过10%的班级,将重新组织达标验收。

学生的达标证书共分为五级,采用由低到高的升级机制。达到五级的学生,由学校颁发经典诵读“小博士”荣誉证书。

三、“行”就是践行国学经典。

我校把《弟子规》作为德育课本,使之成为学生行为检查的标准。师生们经常把《弟子规》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对照:“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熟背《弟子规》的基础上,每个班级形成自己的践行特色,老师会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确立班级《弟子规》践行点,并写在黑板的右上方,由教师指导学生把每天的践行点当成一项作业来完成,并帮助学生改变不良习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老师也会让学生自己对照《弟子规》查找不足,让《弟子规》成为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学习课本。

四、“恒”就是持之以恒。

常年坚持下去,真正使师生受到教育,使学校办出特色。展望:师生和谐相处,书香溢满校园

随着持之以恒的常年坚持,此项特色建设的不断深入开展,《三字经》、《孝经》、《诗经》、《千字文》、《论语》、《孟子》、《老子》等经典的进一步推进,“诵读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这一特色一定会在我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那时的五虎刘小学一定是师生和谐、书香满园。校园里没有浮躁与粗鲁,有的只是和谐与默契。操场上生龙活虎,教室内文明温馨,爱心溢满校园,课堂充满活力。处处让人感受到“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且戒之”的德育效果。从五虎刘小学走出去的学生人人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才华横溢,个个懂关心、会合作。

留守儿童工作

我校留守儿童比较多,学校建有“留守儿童亲情家园”。每学期开学我们都要为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并由各班班主任负责,对他们多一些关注,掌握他们的日常情况。并在一些节假日专门为他们组织一些活动,如:给家长通亲情电话、通过视频聊天和家长沟通、组织留守儿童一起过“儿童节”、“中秋节”等,这些孩子也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爱。各级领导给他们送来爱心礼物、市检察院在此设立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基地”、区法院来给他们做心理辅导,区检察院来给他们做安全讲座等。我校在取得一点成果的同时,将继续丰富和完善国学经典教育工作,进一步形成鲜明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办学特色,努力探索、不断创新,争取使每一位孩子在千古美文的熏陶下,切实丰富人文素养,为孩子的成功奠基。

以上是我校在特色学校创建中的粗浅做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曹镇乡五虎刘小学 2014年5月12日

平顶山市湛河区校长交流会汇报材料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化”倡议书 篇7

一、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活动开展的现状

(一) 学生对于经典诵读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区分比较含混

三所小学课堂教学的情况表明, 有两所学校在语文教学与国学经典教学的区分度上不明显。在课堂教学上, 教师对于二者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上基本相似, 学生很多时候感觉上国学课与上语文课区别不大, 甚至把国学经典诵读课当成是语文的附属课。同时, 国学经典的主要呈现方式是古诗文, 背诵古诗文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久而久之, 这容易让学生对经典诵读形成不正确的认识态度, 从而难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热情。

(二) 教材缺乏, 学生的经典读物来源比较单一, 数量较少

表1是根据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经典诵读读物来源的调查。

从表1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的学生所背诵的经典诗文主要来自课本, 只有24%来源于课外读物和其他渠道。据了解, 三所学校为学生订购的经典诵读教材都只有一本。以上表明学校或者家庭提供的经典读物数量较少, 学生所接触到的国学经典读物有限, 学校在教材采用的多样性和对学生知识领域拓宽等方面做的探讨不够, 对经典诵读的认识程度还不够高[1]。

(三) 经典诵读活动形式较单一, 课堂缺乏活力

结合表2、表3的调查数据来看, 课堂是学生经典诵读开展的最主要平台, 但活动形式以学生朗诵及教师讲解为主, 形式单一, 课堂枯燥, 缺乏活力。学生在课外进行经典诵读的主要场所为家庭, 反映出大部分家长注重家庭的人文熏陶, 支持经典诵读的开展。而学生课后进行经典诵读的时间仅有23.84%, 说明学校极少在课外安排经典诵读活动, 但开展课外活动能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 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认可[2]。例如, 课题组通过参与赣州市滨江第二小学组织的校园经典诵读活动, 明显感觉到, 活动对小学生很有吸引力。在活动过程中, 学生们通过朗诵、舞蹈、歌唱等方式, 展现出对经典诵读极大的热情。

(四) 学生个人对于国学经典诵读的态度

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 学生对国学经典内容本身是感兴趣、不抗拒的, 学生喜欢国学经典, 而且能正确认识到国学经典将会给他们带来正面的影响。表5中学生认为国学经典教学能提高应试能力的比率并不高 (12.16%) , 可见学校对经典诵读的态度是宽容的, 没有往应试教育方面进行“助推”。但是我们从表6学生对背诵国学经典的态度数据来看, 喜欢背诵的学生只占一半。在排除掉一些可能由于其他科目带来的背诵困扰和负面迁移的影响后[3], 我们认为, 单一的背诵形式, 可能使学生由喜欢国学到谈“背”色变。

二、改进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活动的几点建议

(一) 既要注重与语文教学的紧密结合又要注意区别对待

国学经典教学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 语文教学为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又对语文教学产生积极影响。国学的知识点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既能加深学生对国学知识的记忆, 又能提高他们的语言思维能力以及文化修养, 从而保持对经典诵读的兴趣与热情[4]。与此同时, 在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的编排与选择上, 还需考虑其与现行语文课本间的相似性与区别性。

基于上文提到的含混的现状, 需要学校和教师在经典教学与语文教学之间保持一个平衡点, 在有效结合二者的前提下突出国学经典诵读的特色, 避免给学生造成其教学与学习性质相类似的错觉。因此, 需要加强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对经典诵读的正确认识, 最好配备专门的国学教师, 形成一套与语文教学既有交叉又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策略。

(二) 注重教材的科学性、定向性与立体性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 是承载学生所学知识的载体, 教材的质量对经典诵读的教学有很大的影响。其内容的选取无疑是一份巨大的工作, 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中华经典作品中选取出适合中、小学生诵读并与其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材料, 是一项值得探讨的工作[5]。国学经典诵读小组根据几所学校的现状及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结合所学专业理论知识, 认为教材的编排选取应该更突出科学性、定向性与立体性的特点。为此, 本课题组围绕上述特点进行了大胆尝试, 编写了一本《国学经典诵读》试用教材, 目前正在相关学校进行实践试验。

科学性, 是指内容的正确性和正面性、各单元的层次性与衔接上的递进性以及整体的系统性。对于刚接触国学经典作品的学生来说, 其教材的内容应该是极具经典与代表性的, 并且内容朗朗上口, 易于背诵;文章的篇幅不应过长, 以精简凝练为主;教材的版式设计应该活泼, 色彩多以鲜艳为主, 科学的教材应该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6]。

定向性, 就是要确定所编教材的基本走向, 即针对何种教学类型、规定教材所编的容量、为怎样的教学对象而编写、需要多少学时学完等一系列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

立体性, 即要求教材编写向立体化方向发展。教材设计和编写不应仅限于一两本教科书, 而应同时考虑配套的教学用具和用书, 尤其是考虑声像文本的制作与现代教育手段的利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我们在教材编写的过程当中, 增设了著名诗词曲目的推荐学习网站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歌曲作品, 希望从视、听结合的角度让学生有更为深刻的记忆[7]。

(三) 注重输入形式的多样性与输出的有效性的统一

输入是指将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教授给学生。在经典诵读形式方面, 应该结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开展丰富、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来增加他们的兴趣, 加强学生对注意力的保持。

虽然经典诵读的主要内容是以古诗文的形式呈现的, 但是学校和教师在对于如何给学生教授知识的形式上应该是要多样性的。例如,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 将古诗文配以古今中外名曲, 以视频、音频、动画的形式呈现;将文章编成各种有趣的节目, 让学生分组进行表演;进行吟诵、接龙、讲故事、游戏, 激发学生的兴趣;早上、中午、放学时分的吟诵, 以及结合室内与室外的场所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玩中学, 寓教于乐。

输出是学生对所习得的经典诵读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是对学生知识的吸收与习得的一个检测。根据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对于学习到的新知识如果不及时进行复习很快就会忘记[8],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一定内容的输入之后, 要求他们进行复习、巩固, 而小学生的自控力往往是不高的, 因此这一环节可以由学校或者课堂教师进行指导, 此阶段多是学生进行各种比赛、讲故事、表演, 并评选出“先进学生”“诵读之星”“最佳进步奖”“故事大王”等来鼓励学生。

我们认为只有将教师对学生所进行的知识输入与学生的自觉输出相结合, 不断地进行交互强化, 才能取得学生对经典诵读知识内化的效果。

(四) 根据内容的有效吸收与否, 分阶段开展国学经典教学

各阶段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是不同的, 因此我们主张形成阶段性教学模式与策略。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 在学生低年级阶段可以主要通过反复背诵国学经典, 只注重强化对知识的记忆, 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效果[9]。对低年级阶段的学生来说, 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来激发与保持学生的兴趣是很重要的。

根据认知学习理论, 在学生的智力水平已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下, 主张在教学中加入学生的认知意识。例如对高年级阶段的学生, 可以通过讲解相关的背景知识、细化知识的讲解,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同时还应注重提高学生经典作品的阅读能力, 指导他们深入理解与领会国学经典作品的内涵。

(五) 形成校园、班级、家庭三位一体的格局

环境对小学生性格的塑造有极大的影响, 尤其是课堂、校园与家庭三者的有机结合可以对学生的品行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习与习得在教学中是两个很重要的概念, 学习是指在课堂环境中通过教师的指导, 有系统、有组织、有意识地获得知识的一种方式, 目前学生所学的大部分经典诵读的知识都是以这样的形式获得的;而习得是指在自然环境下的无意识学习, 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 不仅需要课堂的有序输入, 同样也需要整个大环境下学校和家庭的无意识输入, 让学生“沉浸”在经典诵读的环境中[10]。改善小学生诵读经典的现状, 不能依赖于他们的自觉性, 而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处处见得到、时时摸得着的人文环境, 以此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并理解经典。

此外, 应获得学生家长对经典诵读活动的大力支持, 激发他们本身对经典诵读的学习兴趣, 让广大的学生家长也融入到经典诵读的浪潮中来, 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学生经典诵读氛围的熏陶。

三、结语

水滴石穿贵在坚持。全面推进经典诵读、发挥其对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任重而道远, 这与社会、学校以及家长的通力合作分不开。在进行经典诵读教育教学时, 应该考虑到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因材施教。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经典诵读教育教学的成功与否是经由学生检测的, 应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构建和谐而充满诗性的经典诵读课堂, 从而为学生创设浓郁的书香氛围, 架设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让中华文明与华夏优良传统在中华儿女的身上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王路江, 马俊杰, 王志诚, 等.测量愿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刘虎平.大众文化语境下小学生经典阅读策略探微[J].语文建设期刊, 2016 (14) :7-8

[3]温小军.对实现经典诵读有效性的必要追问[J].语文建设, 2012 (9) :73-75

[4]程红霞.让经典伴随孩子成长[J].华夏教师期刊, 2015 (s2) :81

[5]刘旭相, 孔涛.传承国学经典助推素质教育[J].中国学术期刊电子出版社, 2012 (4) :46-49

[6]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7]张晓军.浅谈信息技术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 2016 (1) :147

[8]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9]邱美容.浅谈经典诵读语文校本课程的研究[J].新课程 (中学) , 2015 (10) :56-57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化”倡议书 篇8

摘 要:古诗文是我国古代艺术殿堂里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永恒的亮点。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更应该珍惜与传承, 重拾校园文化自信,让古诗文这股文化血脉不断流淌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

关键词: 古诗文诵读; 传承 ;校园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0-011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0.074

顺时代之潮流,应传承之重任,甘州区南关学校充分彰显办学特色,于2007年尝试性地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活动。多年来,学校坚持古诗文诵读活动与课堂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建设、文艺竞赛活动、思想道德建设“四结合”的理念,采取“营”“读”“赏”“创”“赛”等模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古诗文诵读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的文化底蕴,塑造了学生的良好品行,构建了真正的书香校园。

一、校园营氛围——润物无声春有功,让古诗文浸润学生的心灵

校园文化是学校一门重要的“隐性课程”,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为营造文化校园,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南关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进行了精心设计,做到了四化:净化、绿化、美化、文化;突出了四性: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人文性,以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嗅到文化的气息。当我们徜徉在校园里,花草树木错落有致,花坛草坪疏密相间,处处让人感受到的是“墙面文化”“草坪文化”“雕塑文化”“教室文化”“楼道文化”等诸多文化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气息。营造出了一种浓浓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南关学校的一砖一瓦皆有意、一草一木皆有情,他们都是会说话的,都带有一种智慧的风景,一种生命的灵动。

二、诵读明哲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学生领悟古诗文的韵味

在经典诵读实践中,学校坚持每天早读前10分钟,学生自由诵读校本课程《晨沐古风》;大课间由语文老师利用校园广播带领学生进行古诗文诵读与鉴赏;班主任每学期以古诗文为内容开展1—2次主题班会,使学生在诵读中升华心灵,塑造健康人格,养成良好习惯。诵读这一首首诗词,如同与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在谈心,耳边仿佛听到他们在谆谆教导,在循循善诱,学生从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学会了做人。

三、赏析悟意境——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走进古诗文的意境

古诗词语言含蓄,句中有句、味外有味,意在言外,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联想、领悟和品味诗词的意境,可以达到学习诗词的目的,感受人生世相的新鲜有趣和丰富多彩。学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按照“知诗人,解诗意;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吟诗句,背诗文;仿古诗,写佳作”的古诗文教学五步法的要求,每学期由语文学科组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古诗文教学教研活动,要求教师有意识地精心给学生设计几堂古诗词鉴赏课,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教给学生鉴赏古诗文的技巧,讲解诗文的大意和所描绘的形象,讲解诗文的感受、心得和体会,讲解诗文的意境、情感和韵律,使学生能准确地领悟诗词的意境,沟通古今情感,陶冶道德情怀,净化自己的心灵,真正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阅读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四、咏唱创新意——操千曲而后晓声,让学生在求知道路上获取难忘而美好的记忆

古诗词是中华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灿烂文化,它短小精悍,并且富有韵律美、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回味无穷。我们通过品读、朗诵、咏唱,不但可以感悟欣赏诗文的意境美,而且还能够穿越时空,和诗人进行交流,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部分古典诗词通过谱曲,改编成歌曲,充分利用古诗文课堂这一舞台,组织学生反复咏唱,要求唱出诗歌的情感、意境。同时,在校园文化活动周期间,学校组织各班级学生进行“诗配画”创意活动,并创办手抄报和展示台,把一件件创意生动、想象丰富的作品悬挂在楼道间显眼位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作激情,展示了学生创作成就,丰富了古诗文创意活动的内涵。

五、比赛促激励——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学生充分汲取古诗文的养分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经典文化,学校借助全区广场文化艺术月这一平台,在全校语文教师的组织下,以年级为单位,举办了形式多样、别开生面的诵读比赛活动,从学生个人的展示到学生集体的参与,从语文教师的展示到全员教师的参与,活动中融入了演唱、舞蹈、器乐合奏、武术、相声等表演形式,你刚唱罢我登场,场面声势浩大,气氛热烈,激情高涨,诵读比赛已不仅成为全校不设门槛的活动,而且已成为全区校园文化的特色精品活动,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一样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工作学习的信心,展示了自我的风采,为创建书香文化校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化”倡议书 篇9

国学经典诵读

(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采莲

一.诵读内容:

1、《江南》

2、《采莲曲》

3、《采莲词》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

1、《江南》

2、《采莲曲》

3、《采莲词》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采莲

一.诵读内容:《千字文》

(一)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5则。2.了解这5则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千字文》前5则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第二单元 清溪

一.诵读内容:

1、《栾家濑》

2、《桃花溪》

3、《兰溪棹歌》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

1、《栾家濑》

2、《桃花溪》

3、《兰溪棹歌》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清溪

一.诵读内容:《千字文》

(二)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千字文》6-10则。2.了解这5则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千字文》6-10则。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劳者

一.诵读内容:

1、《江上渔者》

2、《陶者》

3、《蚕妇》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

1、《江上渔者》

2、《陶者》

3、《蚕妇》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劳者

一.诵读内容:《千字文》

(三)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千字文》11-15则。2.了解这5则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千字文》11-15则。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边塞

一.诵读内容:

1、《塞下曲(其三)》

2、《哥舒歌》

3、《塞下曲》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

1、《塞下曲(其三)》

2、《哥舒歌》

3、《塞下曲》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边塞

一.诵读内容:《千字文》

(四)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千字文》16-20则。2.了解这5则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千字文》16-20则。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气概

一.诵读内容:

1、《凉州词》

2、《剑客》

3、《乌江》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

1、《凉州词》

2、《剑客》

3、《乌江》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气概

一.诵读内容:《千字文》

(五)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千字文》21-25则。2.了解这5则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千字文》21-25则。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沧桑

一.诵读内容:

1、《八阵图》

2、《行宫》

3、《河满子》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三首古诗 2.了解这三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

1、《八阵图》

2、《行宫》

3、《河满子》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沧桑

一.诵读内容:《千字文》

(六)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千字文》26-29则。2.了解这4则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熟读会背。四.教学难点:理解与背诵。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千字文》26-29则。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3)朗读示范。(4)学生自由读。(5)抽查理解及用处。(5)背诵:

六、教学反思:

杨山小学

2017-2018 学年

学习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美德 篇10

多年来,我校坚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活动形式少、缺少共同主题等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而本学期教育局要求的《弟子规》进校园教育活动让我们看到了解决的途径。两个多月来,我们认真谋划,积极探索,围绕《弟子规》进校园活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高度重视,精心部署

学校高度重视《弟子规》进校园活动,成立了《弟子规》研究指导小组,负责研究、指导、检查、学习《弟子规》活动,为《弟子规》进校园活动取得实效提供了保障。

将《弟子规》定为我校校本课的教材,为一、二年级学生配备了带拼音的彩色《弟子规》读本,为三至六年级学生配备了有详细注解和故事的读本。校本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把校本课打造成了五小学生的德育阵地。同时学校规定每天早自习前为《弟子规》诵读时间,让学生有充分来诵读《弟子规》,体会其中的真谛。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围绕《弟子规》进校园活动,学校从不同方面布置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在东侧围墙设置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主题墙,以成语故事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了爱国、勤奋、好学、孝敬、尊师、诚信、自信、善良、节俭等九个应该具备的优良传统;而西侧围墙设置了《论语》主题墙,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至三层走廊内,悬挂了《弟子规》的条幅,一层除了“总序”部分,其余四个摘录“余力学文”中的内容,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层摘录“入则孝”中的内容,教育学生感恩父母;三层摘录“谨”中的内容,教育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除此之外,教学楼内以“人人参与布置、人人都有作品”为基本理念,以“建设主题教育区域”为主要形式,充分利用学校的展牌、橱窗、教学楼摘抄板、教室展牌、黑板报等空间,组织全体师生集思广益,征集以《弟子规》为主题的作品,进行张贴悬挂,构建一个“《弟子规》就在你我身边”的校园文化环境。

三、多种活动,力求实效

要想使各项活动取得实效,关键先要让教师重视起来,学校组织教师观看、学习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钱文忠教授解说《弟子规》节目,每位教师认真做笔记;要求40岁以上教师背诵《弟子规》前三部分,40岁以下教师全篇背诵。

围绕《弟子规》进校园活动学校组织了多个学生活动:

1、品读《弟子规》讲故事比赛,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深入体会《弟子规》,践行好传统;

2、以《弟子规》为必唱歌曲的红歌合唱比赛,让学生通过优美、简洁的乐曲牢记《弟子规》;

3、以《弟子规》为主题的手抄报征集活动,加深学生对《弟子规》的个性理解;

4、《弟子规》书写比赛,一至二年级学生抄写“入则孝”部分,三至六年级默写“余力学文”部分,让学生将学习《弟子规》与书写相结合;

5、组织三至六年级学生观看钱文忠教授主讲的《弟子规》节目。此外,与我校常期开展的“星级学生”评比活动相结合,对那些不能达到“四星”却在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授予“《弟子规》奖章”,具体分为“好学章”、“尚礼章”、“诚信章”、“爱众章”,激励学生将学到的《弟子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学校还组织开展家长会、发放家长读本、调查问卷,在《弟子规》学习上努力做到“孩子带家长,家长促孩子”。

小学阶段扎实推进国学经典诵读 篇11

一部五千年中国文化史,儒释道三家,经史子集浩如烟海,因为孔孟更入世一些,他们讲的多是人情世故,语言也更为朴实,文风也更为扎实,更适合孩子。 都要以人为本。 讲孝道,讲师道,讲仁爱,如果之前没有接触过国学的,最宜从蒙学读物学起。 根据儿童心理认知特点以及年龄特点蒙学读本《 三百千》《 幼学琼林》《 笠翁对韵》等。 如果之前接触过蒙学经典,可以渐进到“ 四书五经”及“ 老庄”。

二、怎样读国学经典

1.时间

每天十五分钟左右读起,循序渐进。 可以早读、午读时间,可以是自习闲暇, 可以是在家里亲子共读。 重要的还是培养坚持的韧性。 这样的安排是依据儿童的身心特点、理解能力,按部就班,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孩童就在这一步步的积累中拓宽自己的“ 见识”,吸取人生的智慧,形成丰富的“ 文化教养”。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感悟。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就是在大量阅读、背诵、积累、运用的语言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2.形式

多彩的活动,培植诵读经典的兴趣通过设计不同的朗读方式, 或快或慢,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低吟浅唱,就是师生对国学经典的语言、节奏、情感交融的过程;诵读理解后,再引导学生讲经典故事、编经典故事、演经典故事……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演讲能力;画经典,用连环画画出名著中的故事或者插图;演经典,表演展示、内化了学生学习的所得。 当学生有创意地把国学的精髓部分用“ 读、唱、讲、品、书”的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时,国学经典便如音乐般流入每个学生的心田,营造了更浓厚的诵读氛围。

3.关于背诵

如果一味强调让孩子背诵,孩子压力大,在短期内记下了,但时间一久又忘了。 不如让学生在轻松、安定、愉快的状态下多读、熟读、常读、长读,水到渠成,背的结果自然就实现了。

诵读经典诗词,传承中华文明 篇12

朗诵稿

男: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孕育了深厚底蕴的华夏文明。

女:源远流长的古典诗词,筑就了经久不衰的艺术瑰宝。

男:它犹如夏日的漫天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女:它仿佛春日的遍野百花,散发着馥郁的芳香。

男:那一曲曲动人心弦的诗词,给了我们美好的艺术享受;

女: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给了我们无尽的人生教益。

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的世界里,去感受诗人朴质、真切的情思。女:今天,让我们共同徜徉古诗词的长河中,去感受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合:七年级班经典诗文朗诵现在开始!

女:第一部分------美景篇

男:田园风光,秀美自然;田园生活,悠闲平淡。请欣赏《过故人庄》。

女:古寺高林,清远深静;曲径禅房,山光潭影。请欣赏《题破山寺后禅院》。男:潮平岸阔,风正帆悬;雁足传书,归心如箭。请欣赏《次北固山下》。

女:莺争暖树,燕啄春泥;花迷人眼,草没马蹄。请欣赏《钱塘湖春行》。

男:夜泊秦淮,耳闻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请欣赏《泊秦淮》。

女:溪亭日暮,荡舟荷丛;流连忘返,沉醉不归。请欣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女:第二部分------励志篇

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建功立业,一统江山。请欣赏《观沧海》。

女:年老何妨,老当益壮;天命何惧,锐意进取。请欣赏《龟虽寿》。

女:第三部分------思乡篇

男:秋雨连绵,夜深不寐;独剪残烛,人心思归。请欣赏《夜雨寄北》。

女:秋野旅人,漂泊异乡;心碎肠断,凄苦惆怅。请欣赏《天净沙秋思》。

女:第四部分------怀友篇

男:人隔两地,难以想从;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请欣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女:时光流逝,旧地重游;故人已去,景物依旧。请欣赏《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女:第五部分------哲理篇

男:困难坎坷,层层叠叠;莫骄莫躁,毫不松懈。请欣赏《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女:注入活水,绿水长流;注入新知,才思泉涌。请欣赏《观书有感》。

男:古诗词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女:古诗词的千古风韵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男:诵读古诗词,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中流淌。

女:诵读古诗词,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让我们学诗、用诗、赏诗、写诗,让经典诗词丰富我们的生活,美化我们的心灵; 女:让我们生活有诗意,心中有诗情,做一名感情丰富,心灵高尚,会生活、懂生活、爱生活的中学生,让我们:

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国学经典 篇13

“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国学经典”,11月28日上午,由阜阳市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太和县王成杰名师工作室协办,太和一小承办的“阜阳市小学国学教育教研活动之磨课活动”拉开了帷幕。太和一小的付丽老师和阜阳市北城小学的叶慧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国学公益课。

两位老师以生动的语言,配合精美的课件,深入浅出地为大家讲授了《论语》、《道德经》节选。付丽老师开课伊始,带领孩子们学习古代拜师礼仪。

然后选用三则《论语》,运用三种方法,让孩子们掌握了学习古文的方法及蕴涵的道理。叶慧老师讲授的《道德经》,渗透了独特的人文精神,教育学生守静处事,清静自行,消除贪念,知足常乐。

两节课的课堂形式活泼新颖,孩子们表现活跃,师生之间的互动使课堂气氛轻松而热烈。

接着,参与听课的老师围绕着这两节课展开了观课、议课活动,两位老师先和大家交流了备课设想。然后,听课老师针对这两节课分组研讨。他们对这两节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老师们纷纷表示,开设这样的课程,不仅能丰富孩子们的课外知识,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还能激发他们对国学的兴趣。

最后,阜阳市教研室周主任对这次观摩活动作了总结: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文化瑰宝之一。让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让我们共同弘扬国学,以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使之熠熠发光!

(太和一小

传承国学经典浸润学生心灵 篇14

一、以诵读经典为载体,接受传统文化滋养

诵读经典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了解中华文化,从中汲取精华,受益终生。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些不良的行为和习惯, 在许多青少年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包括依赖感强、自理能力差、不 知感恩、不 懂合作、无创新精神和冒险意识等。 因此,教师应培养学 生从小诵 读经典的 习惯 ,让学生从国学经典中感悟古人的道德标准,影响自己的言行。如,开展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活动,在学生熟读经典的同时,鼓励学生参加 班上举办 的背读竞 赛、配乐朗读等活动。这样,学生不仅能会读会背这些经典, 而且还能弄清像“解、仇、区” 等字作为 姓氏时读音 的变化。开展诵读活动,能够使学生逐渐养成专注的习惯,感受到语言美、音律美,使学生增加识字量,增强写作能力。

二、以道德典范为榜样,提升学生道德修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 经典诵读虽然优点颇多,但毕竟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差, 对这些经典读物所蕴涵的思想不知所云。对此,教师可以将专家引进课堂,让学生观看《百家讲坛》等名人名家解读《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的视频,通过专家通俗易懂的解读,使学生读懂国学经典的教育思想,使学生领略到名人名家讲课的风采。如,《弟子规》中描述的孝道楷模“卧冰求鲤、黄香温席、鹿乳奉亲、毛义捧檄慰母心”,悌道典范“孔融让梨、赵孝争死、陈昉百犬、程门立雪”等一系列的传统育人故事,都能给学生很好的教育作用。教师在让学生诵读这些经典著作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情景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使学生学会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为人处世应有的基本理念和规范。这对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价值观念, 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做事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以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内化学生文明言行

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懂得自律、懂得感恩。当学生不认真学习时, “幼不学,老何为? ”等话就会浮现在头脑中;当学生和父母顶嘴时,“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等话就会萦绕在耳边; 当学生间发生矛盾时,“势服人, 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等话就会让学生明白平等仁爱的相处原则。学经典能让学生懂得体谅父母、感恩他人;能让学生懂得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就是对教师最大的回报; 能够让学生明白在社会中遵守社 会公德 ,保护环境,礼让他人;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举止文雅, 语言文明,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回报社会。

四、 以家庭为辐射点,净化社会道德环境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重心, 也是整个家庭的希望。所以,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国学经典时, 应鼓励学生把学到的内容背给父母听, 把典故讲给家长听。当学生在家里摇头晃脑地背诵《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经典著作时,能够使家长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事理,提高道德素养,明白为人处事的原则。千百个孩子走进千百个家庭, 能够影响千百个家庭的道德意识, 这千百个家庭中的人又会以良好的道德素养, 文明的言行举止影响身边的人。到那时,我们就能看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的和谐景象。

五、以修身养性为方法,增强民族自豪感

“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化”倡议书 篇15

——参加国培计划(2016)经典诵读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学习心得

宁夏石嘴山市实验中学 穆冬云

2016年10月17日至27日,我有幸参加了由教育部主办,江苏师范大学承办的“国培计划(2016)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学习。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150多位教学一线的教师齐聚江苏徐州国源宾馆报告厅参加了本次活动。这次经典教育培训活动,以期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与国学底蕴,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经典教育课堂教学能力与教学组织能力。培训的日程安排得很充实,10天的培训中我的心自始至终都觉得是深沉的、浓郁的,也在不断地思考与反省。18位专家丰厚的学养、扎实的功底、互动的组织,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也感受到了学员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从而思想受到很大的震动,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现就这次培训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感受学者风采

这次培训中,各位专家和学者兢兢业业、严谨治学的敬业精神使我感动。他们热情开明、平易近人,他们严以律己、身正为范的治学态度令人钦佩。每一次讲座,专家都提前到场,更没有提前下课,他们尽可能减少课间休息时间,恨不得想在最短的时间里把他们的学识传授给我们。有时我们走进教室,教授们已经坐在讲台上等候我们,令我们无地自容。只有一次因为堵车,车晚点了,有位教授为这件小事还不住地向我们道歉。我想,他们作为名师的风采,作为学者的治学严谨的态度也正是体现在这些细微之处,正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

二、聆听精彩讲座

培训班邀请了江苏非常有名的专家和学者给我们学员上课,举办讲座。这些讲座,或深刻,或睿智,或沉稳,或思辨,无不滋润着我的心田。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专家们的身上学到了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他们的讲座折射出一种责任:国家昌盛,系于教育;教育昌盛,系于教师;经典传承,系于我身。

阳光、充满魅力的董蓓老师,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给我们带来了《感受---打开朗诵艺术大门的钥匙》,她指出朗诵就像人们登台阶,由低到高有三个台阶组成:第一个台阶,字词;第二个台阶,气息;第三个台阶,感受。她带着我们进行发音练习、声母辩读、韵母辩读、诵读训练等各种练习。培训时,她特意强调我们要学会使用自己的“感受”来进行文章的诵读,通过眼、耳、鼻、舌、身五个方面去感受诗歌、文章中所蕴含的意蕴,从而通过诵读表达出来。更多时候董蓓老师会亲自给我们做示范。从苏轼的《水调歌头》到李清照的《如梦令》,从朱自清的《背影》到余光中的《乡愁》,从中国古典诗文到现代诗文,从国内到国外,例举了大量的经典作品让大家赏析感受。无论是经典名著还是诗歌小曲,抑或是现代的诗歌散文,在董老师的演绎下,总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呈现在我的眼前。那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亢,亦或是深情款款。她说要根据理解去朗诵,朗诵是言由心声,这正是诵读的意义所在。

上一篇:美丽的夏天高分作文下一篇:剑门道中遇微雨原文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