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诗词鉴赏(通用10篇)
秦观的《江城子》这首词写柳,妙“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释】
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变做:纵使。
【鉴赏】
此为少游前期的暮春别恨之作。词之上片由“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下片由“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到“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的描写,进一步抒发愁情别恨。
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这儿话别。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所谓说“恨悠悠,几时休?”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此词写柳,妙“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妙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
【翻译】
早春的西城外,杨柳如丝般的轻柔,牵动游人离别的忧愁,扑簌簌的泪难收。还记得当日多情,曾为情郎一系归舟。碧野红桥边的踏青泛舟已成过去,如今感伤人不见,江水空自流。
美好的时光不会为少年停留,离恨悠悠绵长,简直是无止无休!柳絮飘飞的落花时节,我又登上了江楼。即便是眼前浩浩的春江都变做泪水,也流不尽我这无尽的离愁!
【作者简介】
秦观,北宋中后期著名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熙宁十一年(1078年)作《黄楼赋》,苏轼赞他“有屈宋之才”。元丰七年(1084年)秦观自编诗文集十卷后,苏轼为之作书向王安石推荐,王安石称他“有鲍、谢清新之致”。 因秦观屡得名师指点,又常与同道切磋,兼之天赋才情,所以他的文学成就灿然可观。他后来于元丰八年(1085年)考中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引荐为太学博士,后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哲宗于绍圣元年亲政后(1094年)“新党”执政,“旧党”多人遭罢黜。秦观出杭州通判,道贬处州,任监酒税之职,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徽宗即位后秦观被任命为复宣德郎,之后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
其散文长于议论,《宋史》评其散文“文丽而思深”。其诗长于抒情,敖陶孙《诗评》说:“秦少游如时女游春,终伤婉弱。”他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历来词誉甚高。然而其词缘情婉转,语多凄黯。有的作品终究气格纤弱。代表作为《鹊桥仙》、(纤云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满庭芳》、(山抹微云)等。《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满庭芳》中的“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被称做“天生的好言语”。南宋张炎之《词源》:“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生平详见《宋史·文苑传》。著有《淮海集》40卷,以及《淮海居士长短句》、《劝善录》、《逆旅集》等作品。。其所编撰的《蚕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极善书法,小楷学钟王,遒劲可爱,草书有东晋风味,行楷学颜真卿。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赠秦观为“直龙图阁学士”,后世称之为“淮海公”。
未仕期
秦观在未仕期间,大多在故乡高邮居家耕读,为科举做准备。然而亦时常游历于江淮吴楚之间,徜徉于山光水色之中。 在这段期间秦观的主要出游地有二:一为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秦观同孙莘老、参寥子游访漳南老人于历阳惠济院,浴汤泉,游龙洞山。又往乌江拜谒项羽墓,极尽山水名胜。此次出游共赋得诗词三十余首,并作《汤泉赋》一篇,以记途踪。二为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秦观前往越州省亲,适逢苏轼自徐州徙往湖州,于是便乘苏轼官船一同南下。途经无锡,与苏轼同游惠山,又经吴兴,泊西观音院,同访诸寺。端午过后,遂别苏轼赴越,中秋时,与参寥子、辩才法师同游龙井,其后又与郡守程公辟游玩鉴湖、拜谒禹庙,相得甚欢。直至岁末年关家书催归,秦观始依依不舍的乘船北上。写下著名的《满庭芳》(山抹微云)来描述离别情意,透露出对此段漫游岁月美好的缱绻不舍。
“学而优则仕”是天下读书人的梦想,秦观亦不例外,然而秦观的科举征途却屡遭挫折。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秦观第一次参加科举应试,却是抱着满满的.期望换来落第的命运,于是他便马上“杜门却扫,日以诗书自娱” ,可见这一失败,对他而言,是精神上的打击。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秦观再次应试,却依旧名落孙山。科举的接连失利,使得秦观心境更加忧愁悲郁,认清了“风俗莫荣於儒,材能咸耻乎未仕” 的社会现实。因此只好改变态度,学习时文并向时人投献诗文,望获举荐。“功夫终不负有心人”,秦观在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参加第三次科举考试,终于成功考取进士,踏上其同样屡遭挫折的十年仕宦之途。
入仕期
朋党倾轧是北宋政治上的大难题,更是令朝廷不安的一大乱源。秦观入仕之时,适逢北宋朋党斗争日益激烈之际。秦观于此亦身不由己地陷入了这场政治漩涡之中,无法自拔。 元丰八年(1085年),秦观登科以后,任定海主簿及蔡州教授。因其亲附苏轼,被视为“旧党”,从此党争的迫害便从未间断。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鲜于侁,共以“贤良方正”荐秦观于朝,无奈却被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加以诬告。元祐五年(1090年)方由范引纯引荐,得以回京任秘书省正字。元祐六年又因“洛党”贾易诋其“不检”而罢去正字。接二连三的政治迫害,使得秦观大受打击,对政治开始灰心,且有退隐之意。元祐七年(1092年),秦观授左宣德郎,又由秘书省正字,左迁国院编修官,参修《神宗实录》,甚得恩宠。数月之间,拔擢连连。此三年亦为秦观仕宦期间最顺遂的时候。宦达未久,元祐九年(1094年)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哲宗亲政。“新党”之人相继还朝,“旧党”之人则连遭罢黜,秦观历时七年的贬谪生涯从此开始。
贬谪期
太皇太后高氏崩逝,哲宗亲政。政局瞬变,“旧党”出京。秦观作为“旧党”核心人物,亦在所难免。 秦观首先被贬为杭州通判,因御史刘拯告他重修《神宗实录》时,随意增损,诋毁先帝。因而在前往杭州途中又贬至处州任监酒税。在处州任职之时,秦观学佛以遣愁闷,常与佛寺僧人谈佛聊禅,并为僧人抄写经文。他的词作《千秋岁》在回忆当年盛会时,抒发了很深的感慨与愁情: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无奈小人诬陷,状告秦观私撰佛书,便又因此获罪。《宋史·文苑传》云:“使者承风望指,伺候过失,既而无所得。则以谒告写佛书为罪,削秩徙郴州”。削秩是将所有的官职同封号除掉,是宋朝对士大夫最严重的惩罚。贬黜南蛮时,秦观心情悲怅,早已绝了希冀,便作《踏莎行》词。虽将《千秋岁》的直抒换为比兴,没有“愁如海”之类的字眼,然而内心深处却依然郁结难解: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二八龄①,
涌新词。
多情妩媚,
婉约韵清丽。
宋代词坛独一帜。
压须眉,
臻极致。
靖康之变②飘异地。
徽钦俘,
中原泣。
一叶孤舟,
飘摇不失志。
烟雨人生情真挚。
易安体③,
千古一④。
注释
1出身官宦世家的李清照,有着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在十五六岁的花季时代就已显示出过人的艺术才华,深厚的文史功底、深远的政治见识。
2靖康之变是指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兵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变。李清照也随难民流落江南,飘流异地。
3李清照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以在诗词创作方面的巨大成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作家。可以说好在词坛中自成一派、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昨时浓醉杏花畔,玉团扇,笼薄汗。
三点疏妆,何日不曾拦。
淡笑离时衣处寒,轻寄语,莫失还。
路长堪比天涯残。
上高楼,望遥山,途远江河,白夜晓声烦。
泪幽昆仑缓玉案,凉拒扇,苦潸然。
秦观原作《江城子》
对比悦读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百科名片 《江城子》,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韵。或谓调因欧阳炯词中有“如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其中江城指的是金陵,即今南京。宋人改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
木兰花 王滢
金风梧桐雁不归,潇潇暮雨锁清愁。
别时渐行渐无影,提笔相思何处寄?
庭院落英尽销魂,万花千言皆是念。
故借夜月寻幽梦,梦里相逢别时泪。
欧阳修原作《木兰花》
对比悦读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江城子密州出猎①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②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
亲射虎,
看孙郎。④
酒酣胸胆尚开张。⑤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⑥
会挽雕弓如满月,⑦
西北望,
射天狼。⑧
【作者】
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历尽仕途坎坷: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卒谥文忠。他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于传统的花间词风外别立一宗。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所革新。
【注释】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评】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苏轼此时38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要聊且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下面一层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在一次出行中,孙权的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打死了老虎。这就在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古诗原文
浣花溪上见卿卿,脸波明,黛眉轻。绿云高绾,金簇小蜻蜒。好是问他来得么?和道:莫多情。
译文翻译
那天,在春日融融的浣花溪边,我初次遇见了爱人你。当时你多么美丽:明媚的眼波,轻淡的黛眉,高绾的秀发好似绿云,秀发上发髻援簇。情不自禁地问你:“能不能呆与我约会?”你却调皮地一笑,轻绽樱唇吐出一句:“莫自作多情”。
注释解释
江城子:词牌名,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有单调四体,字数有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种;双调一体,七十字,上下片各七句,五平韵。
浣花溪:一名濯锦江,又名百花潭,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郊,溪畔有杜甫故居浣花草堂。每年四月十九日,蜀人多游宴于此,谓之浣花日。唐名妓薛涛亦家于溪旁,以溪水造笺,号“浣花笺”。卿卿:男女之间的昵称。
脸波:指眼波。
黛眉轻:谓眉画得淡淡的。
“绿云”二句:绿云:浓密的乌发。高绾(wǎn):把头发高高盘绕起来打成结。簇:从聚。
好是:当时俗语,最是、真是。
和笑:含笑。
创作背景
这首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作者在浣花溪上见到一个可爱的姑娘,很想和她约会,却又怕她拒绝而没敢开口,只是远远看着姑娘的倩影离开。后来,诗人追忆自己与少女初遇到定情的情景,写下了这首词。
诗文赏析
这是张泌词中一首描摹心理情态的佳作。用简练的手法,生动地记述了一个有趣的生活片断。作者见到个可爱的姑娘,很想和她约会,却又怕被拒绝,终于不敢启口。
词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写的,开头一句,先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卿卿”,含有爱慕之意。接着,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描绘姑娘美貌,从她的脸,一直写到她的装束。“眼波盼”一句,正好与“浣花溪”呼应。姑娘的眼睛是那样的明亮,那样的动人。古人常用流波、眼波等语汇来形容眼光流眄,如同水波一般清澈。汉代枚乘的《七发》中就有“揄流波、杂杜若”这样的名句。后世黄庭坚《渔父》词:“ 新妇矶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而这幅美人图一经点睛,人物可爱的形象立刻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作者又以工笔细绘,以衬托她那动人的秀丽。“黛眉轻”一句,是说那姑娘的眉毛画得又细又长;“金簇”“小蜻蜒”是形容姑娘发髻上的装饰品。这一连串的描写层次分明,说明作者观察的细致,同时也揭示了他对姑娘的景慕之心。词的最后两句,在前面为姑娘写像的基础上引出,作者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情,很想约姑娘幽会一次。可是作者却仿佛从那姑娘庄重和蔼的神态中,看到了他对自己的轻率的善意批评。作者将自己内心的话动,借助想象中的两人对话来描写,颇有新意。对话中的`姑娘形象也被烘托得愈加亲切,可爱、完美。至于作者自己的窘态,虽然没有出现只字片语,但读者似乎觉得,这个小伙子一定为自已多情的荒唐举动脸红了。
关键词:苏轼,江城子,艺术手法
苏轼 (1037—1101) ,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州 ( 今四川眉山 ) 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24岁步入仕途, 后即被卷入激烈的党争之中, 历经宦海浮沉。先历任杭州通判, 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后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累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最后又被远谪广东惠州、海南儋州。直到宋徽宗即位, 他才遇赦北归, 次年死于常州, 卒谥“文忠”。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悼亡之文举不胜举, 有散文之悼, 如韩愈《祭十二郎文》、袁枚《祭妹文》等 ;也有诗歌之悼, 如杜牧《清明》、白居易《寒食野望吟》等 ;但以词写悼亡却是苏轼的首创,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即是文学史上第一首悼亡词。该词千古传诵, 感人至深。本文试结合词作思想内容, 谈谈这首悼亡词的艺术手法。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
一、时空对比
这首词写作的时间是宋神宗熙宁八年 (1075) , 距苏轼的妻子王弗逝世正好十年。苏轼时任密州 (今山东省诸城市) 知州, 距离家乡四川眉州千里之遥。苏轼不满自己的外迁, 颇为失意, 又身在异乡, 思乡之情在所难免, 尤其想起他的亡妻王弗, 更是“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于是词人巧妙地采用时间的对比 :十年前的美好往昔和十年后的凄惨境遇 ;空间的对比 :目前所处之地和千里之外的家乡。而更加不能跨越的还远不止这些, 还有“生死两茫茫”, 一切都无从知晓, 思之却不得见, 只能梦中相逢, 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愈显悲凉。
二、虚实结合
这首词艺术上的显著特色以虚映实, 虚中见实, 虚实结合。这首词内容为“记梦”, 题记也明确写明了做梦的日子, 故可以确认词人的“梦”是真实的, 不是假托。在上片中,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深切执着的思念之情, “无处话凄凉”又道尽了现实中的诸多不如意。而到了“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词人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在一起, 把夫妻生离死别后词人内心的满腔忧愤, 外化为苍老的容颜和衰败的身体之中。这一年东坡只有四十岁, 但却已经两鬓斑白。而爱妻明明已经离开人世十年之久, 却要“纵使相逢”, 这样的假设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愈是如此, 愈能显现词人感情的深沉和悲痛。对“记梦”来说, 到下片的头五句才切入主题。漂泊在外的游子凭借梦的翅膀忽然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故乡, 妻子依稀当年模样, 正在窗前梳妆打扮, 夫妻意外相见, 却没有卿卿我我的亲昵行为, 亦没有抱头痛哭的尽情宣泄, 反而是隐忍克制的“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此处“无言”, 实含万语, 真是“无声胜有声”。一个虚幻的梦境, 把现实的各种喜怒悲愤都融入进来, 但当年生活的种种美好, 却已不复存在。于是这个看似相见欢的梦境却让人感到无限凄凉、无限感伤。“明月夜, 短松冈”, 又从梦境回到现实, 词人想象葬于眉州老家的爱妻, 在每年的这个时候, 为了想念亲人, 挂念丈夫, 应该也是柔肠寸断的吧。梦境是虚幻缥缈的, 但是梦中人的感情却是深沉真挚、实在可感的。也可以说, 词人正是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 才使其感情显得格外地情真意切。感情的表现, 在做梦前和梦境中, 前后一致 ;而随着进入梦境和梦中复醒, 又进一步深化 :当真是生离死别相思甚苦 ;相思却不得见, “无处话凄凉”亦苦 ;积思念而成梦, 幽梦无言泪流千行更苦 ;而梦醒之后只看见冷月凝照松冈, 则苦到极致。
三、衔接自然
词作在上片中写尽了相思而不得见之苦, 到下片则转入写梦。因相思而入梦, 一切顺理成章。相思是入梦的基础, 而梦境是思念的幻化。上片中虽不涉及梦境, 但“思”即是“梦”, 仍旧契合“记梦”的题意。下片境换而意相连, 词人巧妙转换笔墨, 借助“夜来幽梦忽还乡”作为过渡, 十分自然地转入写梦, 其中一个“幽”字道出了梦境的缥缈朦胧。夫妻已经永不得见, 而梦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 也可以打破人世与黄泉的幽隔, 二人在梦中相逢, 梦使诸多不可能化为可能。一个“忽”字写出了词人于千里之外借助梦迅速归乡, 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以往无数个日日夜夜, 想望殷切而不得见, 现在忽然就回到家乡, 而妻子也近在咫尺, 这不是太快也太容易了么?也因为太快太容易, 就隐约透露出这是一种虚幻不实的梦境。词人入梦轻快, 但感情却极为沉重, 此刻隐含着亦喜亦悲的复杂感情。
四、分合顿挫
“十年生死两茫茫”是将二人生死相别, 这就是所谓的分。然而即使如此, 时间和空间并不能阻挡二人彼此的相思, “不思量, 自难忘。”这是合, 并且在这分合之间使用了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不”和“难”整首词读起来抑扬顿挫, 利于感情的表达。“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王弗葬于四川眉州, 与诗人任职的山东密州远隔千里。千里之外, 妻子孑然一身埋于孤坟, 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 肝肠寸断。一句“无处话凄凉”, 既写出了词人自己十年来的仕途坎坷和潦倒失意, 也写出了夫妻之分。“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这三句当是词人在向亡妻诉说“凄凉”了 :即使我们能够相逢, 你看见我现在这般饱经沧桑两鬓斑白的模样, 也一定认不出我了。何况生死异路, 又怎能重逢?不能重逢而殷切盼望重逢, 假设重逢, 所以用“纵使”一词。“纵使”表让步, 设想夫妻双方之合, 分合的效果使感情的发展更逼近了一层。下面说即使相逢而不能相识, 这比不能相逢, 更使人痛苦不堪, 感情的跌宕起伏也更大。
五、叙述白描和细节描写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描写相见之时的情景, 还有对以往美好生活的回忆, 通过质朴自然的语言描写, 表现出沉挚的感情, 形成悲凉的意境。感情容量很大, 表现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特别是“小轩窗, 正梳妆”这样的生活细小特写境头, 含蓄地写出亡妻的美貌与多情, 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表现得深婉而执着。“明月夜, 短松冈”描写冷月清光洒满大地, 长满青松的山冈之下, 亡人长眠泉下, 该是多么孤寂凄哀啊!身处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定是悲痛难言, 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词人也不免肝肠寸断。作者将真挚而深沉的怀念之情, 付诸于梦中的景物, 这种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 更让读者潸然泪下。
六、语言明白如话
在词作中, 感情冷涩凝绝, 声声幽咽, 让人压抑沉重, 但用词却清新自然明白如话。“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死别, 生死永诀, 幽明路隔, 二人都茫然不知对方, 悲苦之情笼罩全词。“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十年时间之久, 千里空间之遥, 于时于空都无相逢的可能, 致使凄凉之情无处倾诉。“纵使相逢应不识”, 退一步讲, 即使相逢, 也不相识, 都缘于自己已是“尘满面, 鬓如霜”。诗人不以用典取胜, 不以僻词生色, 纯用平常话语道出, 但是一字一泪, 千百年来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
纵观全词, 诗人将现实和梦境, 生者和死者交织在一起来描写, 紧扣记梦来写悼亡之情, 感情起伏跌宕, 有悲有喜, 虚实结合, 结构严谨。用词不假斧凿, 不事藻饰, 洗尽铅华, 却感人至深。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用“有声当彻天 , 有泪当彻泉”评赞此词。读此词, 确实能看到它字字浸着血泪, 能听到作者锥心裂肺的恸哭之声, 感受到诗人对亡妻倦倦不已的思念。
参考文献
[1]简成茹.生死隔绝悠悠情——苏轼《江城子》赏析[J].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1.备教材:《江城子·密州出猎》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是苏轼在密州任上的作品,也是豪放词的开山之作。
2.备作者:苏轼,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平生就有报国立功的信念,但因和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和,自动请求外任,创作这首词的时候,他年已临近四十,此时正逢西北边事紧张,西夏多次进攻边境的时代背景。
3.备学生:从学生的角度看,词的赏析从九年级才开始慢慢接触,可以说对词并不陌生,但却缺少系统的赏析词的角度和经验,更不用说像品味古诗那样的从容和淡定。所以,课堂引导学生赏析这首词很重要,当然,教会学生感悟和赏析词作也是这学期当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
4.备教学重难点:由于初中生的社会阅历与古文积淀水平有限,所以教学重点为抓住“狂”,通过品味、朗读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难点为让学生理解三个典故的含义从整体上体会作者的感情。
二.课堂展示
第一,朗读环节。词本来就是用来唱的文体,吟诵应为其基本的学习手段,当然也是基本的教学手段。本堂课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对子互读,学生示范领读,让学生感受体会后,再来齐读。因为不理想,教师又示范朗读一次,这细致而充分的朗读,在理解文意与示范朗读方面是有益处的。但细想来,却又有大缺陷。首先这样的朗读过分集中,使得本来书声琅琅的课堂,只在此时热闹了一时,却并未贯穿始终。这使得朗读的效益大减,只起到理解文意与为读而读的作用。
第二,赏析环节。品读是对词的语言、情感及词作者的形象进行深入理解的过程,这样的分析是为了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深切的体悟词境、词情。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依图索骥,对文本进行赏析,之后进行交流、补充及深入。课后想来,这样的环节设计,虽然步步为营,学生有法可依,但学生所找到的是做题的感觉,训练了方法,却少了情感的感受。
第三,创作环节。学生对于围绕作家及其作品创作对联、诗词曲是本堂课提高拔升的部分。并不希望学生仅仅停留在简单的作品赏析积累的层次,更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历代名家的伟大人格和伟大名作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感染学生的人格精神。
三.课后反思
其一,关于课堂切入点和教学思路的思考。这堂课整体呈现出前松后紧的特点,关键原因就出在课堂切入点和教学思路上。介绍作者过于冗杂、混乱,赏析部分欠缺清晰的思路。就像谢老师所说,如果赏析部分一开始就高屋建瓴的提出:“为什么老夫要聊发少年狂?”大概整个赏析的过程就不会显得混乱。
其二,明确教学的对象与目的,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这一堂课是针对初三年级的以词为教材的阅读示范导学课。既然受众是初三的学生就应注重教学的深度及积累归纳。为此教学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从“文如其人,依文解意,据情品文,人如其文”的思路去读赏一首词。同时在品析中引导学生复习品析诗词的角度,而在“典故”这一方法的品味中让学生回忆复习以往所学的关于自比于古代圣贤的诗、词、文,同时联系实际生活中对明星的追捧,引导学生体会这自比后的自信与坚决。而针对阅读示范导学这一目的,努力发掘可示范的材料、方法和对象,因此有了众名人经典的评价赏析范例。
其三,关于阅读示范导学和理解。在课前只简单的认识到文本与教师的示范价值。而在课后,却发现学生也有相当的示范价值存在。在课堂的许多环节可以让学生示范,然后再来讨论修改,再进一步示范。课前仅仅认识到示范就是让学生学习能有模仿的对象,课后讨论认识到定位与时机也相当重要。面对众多的材料,教师应对这一材料所拥有的示范价值要有了解,更要对这一材料及方法所能达到的效果有个清醒的定位。如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本意只在让学生了解东坡词的特点,但这一则材料更可让学生学一学前人是如何评价一首词的,用怎样的句式与手法更能将词的特点准确而生动地表达出来。而这则材料如出现在整首词学完之后,如果出现在学生了解文意之后,引导学生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将“出猎”入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这也是豪放词的一大特色,那么这一文本的应用价值会更高。
纵观整堂课,有亮点,也有遗憾的地方。至于带给我的思考:到底为什么要教语文、语文课到底教什么、语文课怎样上才算有语文味和厚重感,将会一直指引我以后的语文教学,也不得不感慨:短短的四十分钟的一堂语文课,要上得高效厚重,其实远非那么简单。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长相思﹒聊寓悲悼之悰》(林懽):愁未忘/怨未忘/石烂山崩恨岂亡/茫茫蓬海长/掩洞房/卧洞房/耿耿音容况在傍/徒添双鬓霜。
一、作品背景
苏轼在《江城子》中悼念的是原配妻子王弗,十六岁的王弗嫁与十九岁的苏轼为妻。王弗年轻貌美,贤良聪慧,恰与苏轼情投意合,这对少年夫妻伉俪情深,举案齐眉。然而造化弄人,王弗二十七岁便与世长辞,让苏轼相思一生。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新党排挤打压,此时,宦海沉浮流离他乡的苏轼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在抑郁不得志的惆怅中更显悲切。虽然整首词没有一个字直接描写诗人的想念之情,但是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淡淡的哀伤。
《长相思﹒聊寓悲悼之悰》是林懽为妾侍梁娘而作的悼亡词。在朝鲜时代,身份地位等级尤其严苛,即使是生活在两班贵族阶层,其妾侍或者是庶出也如同贱民身份一般不被尊重。林懽会如此怀念一个身份地位的妾侍是有原因的,梁娘是当时屈指可数的名门望族之后,但因为其庶出的身份做了妾侍。丁酉再乱时,林懽家族坐船逃难,行至荣山江河口遭日军所劫,日军洗劫了船上宝物,并要求献上美人一名。梁娘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锦衣华服,盛装打扮只身前往敌船,用自己的美貌使整个家族幸免于难。当载着梁娘的敌船渐渐消失在家人的视野时分,梁娘跑到日军船头纵身一跃,就这样毅然决然的消失在荣山江。这个名门望族的美人用死拯救自己的家族,捍卫了自己的贞洁。
二、两首词的比较
(一)从结构上比较
《江城子》整首词结构往复曲折。上阙写实,开篇以纪实的手法缓缓地道出爱妻虽早已天人永隔,十年茫茫人生路也不过如此,无需刻意思念,便自难忘。下阙由实感过渡到梦境,描绘出一幅饶有趣味的生活图,有庭院,有娇妻,一切如旧,梦里相见,唯有用不知悲喜的眼泪来诉说衷情。突然梦醒了,诗人被拉回到现实,开始诉梦醒哀伤。“瑞士心理学家容格在《人和他的象征符号》中说:梦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苏轼的这首词,正是用梦“连接”了他感情世界的过去,眼前与未来的。”[2]
《长相思﹒聊寓悲悼之悰》一词虽然未用到梦境,但是词的结构与《江城子》十分相似,也采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曲折有致,恰如其分的表达了诗人情感经历。上阙写实,开篇直抒胸臆,对日寇的仇、怨、恨以及对亡妻的爱在诗人的心里交织着,即使粉身碎骨也不曾忘,这份复杂的感情好似这这茫茫蓬海之水,生生不息的在心里翻滚。下阙由实感突然过渡到与爱妻初相识的场景,洞房花烛夜,恩爱的场景再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然而这一刻的幸福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下一秒就又回到真实的感情上来,陡增伤感。两首词都是采用由实——虚——实的表现手法,三转三叹,且句式工整,错落有致,行文非常美观。
(二)从韵律感比较
唐朝政治经济发达,唐诗宋词对周边国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宋词通过唐乐传到朝鲜半岛,高丽时期作为宫廷乐曲而存在,而后在宫廷中流传开来成为君臣宴席上的文字游戏。慢慢的才流传到文人阶层,作为词文学发展起来,在对宋词的接受过程中朝鲜词人由最初的模仿到后来自成风格的创作都非常注重格律。苏轼在《江城子》中的平仄相间和对仗声韵的去而复返,奇偶相错,前呼后应形成了一种回环之美。这种平仄正是构成汉语言尤其是诗歌声律美的基本条件。另外上阙以茫、忘、凉、霜、行的ang 为韵脚同样下阙以乡、妆、行、冈的 ang 为韵脚。除此之外苏轼在上下阙的第二行内部分别用了量和窗也押了 ang 韵[3]。同样,林懽《长相思﹒聊寓悲悼之悰》中上阙以忘、亡、长的ang 为韵脚,下阙以房、傍、霜的ang 为韵脚,用字非常准确,可看出林懽在词的押韵上已经游刃有余,以他为代表的朝鲜中后期词人在词的创作上已经相对成熟了。《江城子》与《长相思.聊寓悲悼之悰》两首词对押韵都非常讲究,所以朗朗上口,很有音律的美感。韵脚ang的发音也饱含悲恸情绪在里面,阅读起来读起让人从音律的体验上更加感伤。
(三)从情感表达比较
在表情达意上,苏轼的感情经历很有层次的推进,开篇写到对亡妻的爱意早已无法执手相诉,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更是阻断了诗人感情寄托的最后一条道路。这份情感变得无处安放,词人像是在与现实谈判,无果。万般无奈下他试探的提出“纵使相逢”, 但是转念一想自己这“尘满面、鬓如霜”的落魄形象不见也罢。这样以退为进的情感表达更加体现了词人心里对妻子的思念和政治失意的悲怆。接下来梦里千里归乡,用白描的手法展现出妻子生前的生活情境,这样的梦境将苏轼的情感推向了顶峰。虽然没有一句直抒胸臆的表达思念之情,但是,此时词人对亡妻的所有思念与爱意终于完完全全的迸发出来,无声胜有声,惟有泪千行。苏轼在词里并没有很突兀的表达自己的情绪,而是是一步一步的加深,感情由最开始的压抑到最后的迸发水到渠成,委婉又不失真实。
《长相思﹒聊寓悲悼之悰》虽然在题材、词的结构、词的押韵与《江城子》非常相似,但是在感情表达上,林懽有自己的表现风格,这或许与林懽武臣的身份有关系,性格豪爽果断不像文臣含蓄,所以开篇抒情就不似苏轼般委婉,他的感情表达很直接很强烈, “愁未忘、怨未忘、恨岂亡”三句排开,长驱直入颇有气势。对日军侵略者的敌视仇恨、对已经牺牲爱妾刻骨铭心的思念,国仇家恨放在了开篇三句。但是词人并没有在这份强烈的感情下乘胜追击,而是用了柔软的蓬海水作为感情的缓冲和铺垫,“茫茫”二字表现了自己未能保家卫国的惆怅和永远失去爱人的悲伤无助。在前句的缓冲下,下阙便为我们描绘出他与爱人耳鬓厮磨的场景,这里的描写与《江城子》下阙的描写手法非常相似,苏轼用了梦境依托,林懽是用回忆来呈现,洞房花烛,记忆犹新。没有一个词直接抒发对爱妾的想念之情,但恰巧是对生活场景细细碎碎的描写,更见林懽对梁娘思念之切。音容笑貌犹在枕边,至死不能忘怀,只是词人自觉已垂垂老矣。下阙的侠骨柔情和上阙的字字铿锵明显是两种不同的情绪,好似触及了林懽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他对梁娘的爱意,所以他表达思念都变得温柔哀伤。林懽在《长相思﹒聊寓悲悼之悰》中的情感表达方式与苏轼在《江城子》中情感表达方式有不同之处,苏轼是层层推进自己的感情,在最后得以寄托和升华,林懽在开篇就爆发出自己的情感,而后再慢慢消化之前的复杂情绪,让这份感情留有余味。
三、结语
苏轼与林懽虽然是不同时期,不同国籍的词人,但是两者都通过悼亡词来表达自己对亡妻的深深怀念和刻骨铭心的爱意。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比较,两首词作品从语言、结构和韵律上相似颇多,可以看出朝鲜中期词人对宋词的接受比较完整,虽然模仿的痕迹仍有,但是已经开始创作有自己风格的作品,并且朝鲜词人在情感的抒发上也有了自己的表达方式。两部作品没有高低优劣之分,辞藻间流露出对亡妻的爱意和思念感动了每一位读者,带给我们来之文学的永恒享受。
参考文献:
[1] 李承梅,金时邺(韩).韩国词文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6:159-160.
[2] 于钧佩. 层深而浑成——析苏轼《江城子·记梦》的结构特点[J]. 大连党校学报, 1994(3).
一、同中之异
从内容上看, 两首词都写了作者政治失意后的生活, 都写到了军事战争, 但前者侧重写梦境, 后者侧重写现实。这是因为, 辛弃疾在政治上屡遭打击, 长期闲居, 报国无门的痛苦使他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 在梦中驰骋杀敌;而苏轼是在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自请外任期间写下《江城子·密州出猎》的, 这时的他似乎更需要通过现实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来向朝廷证明自己的主张。
从主题上看, 两首词都表达了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比《江城子·密州出猎》多了一份壮志难酬的悲情。同为白发, 苏轼道“鬓微霜, 又何妨”, 表现出老当益壮的豪迈情怀;而辛弃疾却慨叹“可怜白发生”, 时不我待, 功业未就, 壮志难酬的悲愤溢于言表。
从表达方式上看, 两首词都进行了场面描写, 都集叙事、抒情、言志于一体, 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通过“剑”、“吹角”、“连营”、“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弓”等军事意象的描写勾画出了一幅幅恢宏壮阔的战地场景;而《江城子·密州出猎》则用“发”、“牵”、“擎”、“卷”、“射”、“看”等一系列动词描写了声势浩大的出猎场面。
二、异中之同
从写作目的看, 辛弃疾写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为了赠给志同道合的战友陈亮, 与之共勉的;而《江城子·密州出猎》则是苏轼在一次出猎后写下的生活随笔式的小词。但两首词都是为了向世人、向朝廷传达一种政治理想, 这一目的应该是相同的。
从结构上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突破了词分上下片的程式, 而是首尾两句写实, 其余八句, 一气贯通, 描写梦境, 充分体现了辛弃疾在词体上的创新精神;而《江城子·密州出猎》则以“狂”字贯穿全篇, 上片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 下片由实而虚, 就个人情绪抒发感怀, 进一步写了词人“少年狂”的胸怀及打猎中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但一致的是, 两首词都是上下片内容连贯, 注重虚实结合。
【江城子诗词鉴赏】推荐阅读:
子路堤小学古诗词诵读活动方案09-12
经典诗词 高中必备诗词 高考诗词必背02-07
诗词鉴赏: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03-02
夏至诗词鉴赏06-04
中秋诗词鉴赏06-07
岁暮诗词鉴赏07-02
诗词鉴赏课11-01
秋分诗词 欣赏苏轼描写秋分的诗词10-13
诗词古韵鉴赏07-11
御街行诗词鉴赏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