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厂三十周年讲话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厂三十周年讲话(共6篇)

建厂三十周年讲话 篇1

在这硕果飘香的金秋时节,我们欢聚在这里,隆重庆祝华电福建安砂水电厂建厂30周年。在此,我谨代表安砂水电厂全体员工,向莅临本次庆祝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向30年来为安电的发展、壮大奉献了青春和热血的老领导、老员工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30年来关心、支持安电发展的兄弟单位、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我也代表厂部、厂党委向全厂员工和家属致以诚挚的问候!

30年的创业足迹,30个春秋的风雨传承,汇聚了一部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发展史。回顾历史,我们心潮澎湃。在这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刻,让我们共同翻开安砂电厂建厂30年来的辉煌历史篇章:——三十年来,安电人艰苦创业,默默奉献,使电厂旧貌换新颜。

1969年6月,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在九龙溪上建设安砂水电站。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安砂水电站是在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中拉开序幕的,1970年3月,“三通一平”工作全面展开。1974年5月,开始第一台机组的安装。1975年8月8日,福建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了“福建省安砂水电站”。1975年11月1日,#2机组经试运行后正式投产发电。从此,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九龙溪畔诞生了!1975年12月26日、1978年10月22日#

3、#1机组相继投产发电。来自五湖四海的有志儿女走进了安砂水电厂,从此,他们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安电人”。

作为一个离永安市区45公里的山区水电厂,投产运行初期,员工住的是茅草屋、干打垒,喝的是九龙溪水,吃的是粗茶淡饭。生活区四周荒草芜坡,荆棘丛生,野兽出没,一片苍凉。建厂后的十几年间,“安电人”面对极其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毫不畏惧、勇往直前,默默无闻地开掘着这片热土,无怨无悔地履行着神圣的光明使者之职责。

“草帽、背壶、锄头、镰刀”是安电人艰苦创业、建设家园的4件宝。30年沧桑巨变,通过安电人的艰苦创业,如今电厂已旧貌换新颜。往日的荒凉变成了环境优美、风景如画、果实累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温馨家园;昔日的荒山变成了果园;茅草屋、干打垒变成了整齐美观的员工福利公寓房,员工喝上了经过净化处理的清洁水,吃上了富有营养的工作餐。文化、体育、娱乐场所健全完善。自1989年起,我厂先后在永安城区建成了6栋员工住宅,生活基地和办公场所搬迁到了城区,解决了员工及子女生活居住、入托入学、就医看病等困难。从此,安电人过上了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生活。几辈人的不懈努力,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此,我代表全厂员工对曾经为安电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做出巨大贡献的各位老领导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三十年来,安电人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

安全生产是企业稳定、发展和各项工作的基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电力企业始终不变的宗旨。安砂水电厂历任厂领导都把安全生产放在“第一”的高度来认识,不管电力体制怎样改变,始终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认真念好安全生产“老三篇”,树立“安全在于规范,规范在于落实,落实在于细节”的管理理念,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

1986年,被省政府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1989年,被省经贸委授予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1990年,被省经贸委授予安全管理先进企业称号;

1994年,获省电力系统抗洪抢险先进单位称号;

1996年,获全国电力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称号;

1993年到1999年,连续7年获省电力工业局安全文明生产“双达标”单位称号;

2000年,首获全国“安康杯”竞赛先进单位称号;

2001年,发电部获国家电力公司“九五”期间安全生产先进集体称号;

1998年到2002年,连续五年安全生产获国家电力公司表彰;

2004年获华电集团公司安全生产先进集体称号;

2005年3月,被华电福建公司授予安全生产四星级企业„„。

截止2005年10月31日,实现连续安全生产3192天,累计总发电量近170亿kW.h。为福建省的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上成绩的取得,凝聚了安砂水电厂几辈人的大量心血,在此,我代表厂部、厂党委对曾经为我厂安全生产工作作出贡献的老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仍奋斗在安全生产工作一线的员工同志们表示深切的慰问!

——三十年来,安电人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设备整治,设备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

安砂水电厂机组原始自动化水平低,基础自动化元件不可靠。随着运行时间的增长,设备也逐渐老化、陈旧,缺陷不断暴露,严重影响发电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为了改变这一落后的状况,三十年来,历任厂领导高度重视设备管理,把设备管理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列入厂长任期目标,在狠抓设备检修质量的同时,坚持维修与技术改造相结合,依靠自身技术力量,积极与科研单位、院校、生产厂家合作,实施以“无人值班工程”为龙头的一系列技术改造。先后对发电机辅助设备、变压器、开关、继电保护及自动化、通讯、水工、大坝设备、公用及其他设备、信息系统进行了143项次的技术改造。通过对陈旧设备的改造,设备的健康水平、自动化水平和运行稳定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安全文明生产提供了保障;通过对信息系统的改造,现代化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也得到显著提高。

#1水轮发电机改造将于今年年底实施,它拉开了我厂机组增容改造的序幕,在今后的几年中,我厂将逐步完成#

2、3机的增容改造,挖掘发电潜能,提高水能利用率和增加发电效益。

——三十年来,安电人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不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

人是企业最宝贵的资产,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由于安砂电厂受历史、地理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投产初期新招入厂的员工普遍文化程度偏低。为了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历届厂领导都十分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和人事教育培训体系,教育员工要具有不断学习、掌握丰富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本领。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培训,分别与原泉州电校、华北电力大学联合在厂内举办中专、专升本学历函授班各一期。同时,按“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大业务技能的培训力度,组建“双师型”专业技术队伍,编写《生产专业技术题库》8分册共40多万字,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专业讲课、以师带徒等团队学习活动,大大地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员工通过自学、函授等方式获取本科学历28人、大专学历86 人、中专学历31人。员工中有8 人拥有高级职称,29 人拥有中级职称,7人拥有技师职称。坚持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治事原则,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培养造就了一支具有较高职业道德,良好敬业精神,掌握过硬生产知识和操作技能,能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技术创新的生产技术、管理人才队伍,为企业的稳步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十年来,我厂先后向省电力公司、华电福建公司、水口水电厂、棉花滩水电厂、沙溪口水电厂、眉州湾火电运营公司、厦门嵩屿电厂、华能福州电厂,以及厦门供电局、永安供电局等许多兄弟单位输送了自己的优秀员工,有的已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为我省电力事业传播了星星之火,为我省电力事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三十年来,安电人坚持以改革为动力,加强内部管理,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作为一个老厂,有许多好传统,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改革的进行,其内部机制的弊端就逐渐显现。1982年初,根据原省电力局的部署,开始企业全面整顿工作,查找企业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制定整顿实施计划,在完善岗位责任制、经济责任制方面下苦功,形成“任务——责任——考核”的管理系统。1986年10月,遵照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管理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着手开展企业升级工作,以“抓管理、上等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为指导思想,组织发动全厂员工,从抓管理、抓基础、抓班组入手,全方位、广角度、多形式地推动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1988年12月被授予省级先进企业称号,由于在创建活动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二级企业标准,1990年,被国务院企业管理指导委员会和生产委员会批准从省级先进企业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1992年起,积极稳妥地进行了“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和用工与分配制度的深化改革,在企业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实施了双向选择、竞争上岗、动

态考核、岗位轮换、提前转正、末位降级、绩效挂钩、效益工资定额承包和专业技术带头人等管理考核办法,逐步建立起了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上岗靠竞争、收入凭贡献、职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岗位动态管理”的科学用人机制和薪酬激励、约束机制。“三改”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增强了企业的活力,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劳动生产率。1996年初,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制定了“1996—2000年五年创一流规划暨厂长任期目标”,通过实施科教兴厂、文明建设、安居乐业三项工程,推进思想观念和管理方式两个转变,2000年元月,首家通过省电力系统“一流管理水电厂”验收。2004年,为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在1997年建立的企业标准化体系的基础上,组织人员重新修订各种规章制度200多项,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于严格落实,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纳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形成工作有标准、行为有准则、办事有程序、考核有依据的良性格局。实施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推行内部模拟市场,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开展营运改善和创优秀发电企业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原国家电力公司副总经理陆延昌视察安电时曾称赞道“厂小志气大,厂小贡献大”,“年年有进步,年年有贡献,年年有创新,年年有变化”。安砂电厂各部门、班组及全体员工,成绩面前找差距、永不停步创一流,紧紧围绕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形成了机关抓作风、生产部门抓安全、后勤部门抓服务、综合产业抓效益的良好氛围。

——三十年来,安电人充分利用人才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综合产业。

大力发展综合产业是安电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份。安电是一个“老、小、偏、多”(电厂老、容量小、地处山区、人员多)的发电企业,发展综合产业存在着许多困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主辅分离、网厂分开”、新科技的投入使用、生产水平的提高,企业内部必然要出现富余人员。安电历届领导班子十分重视发展综合产业,行政一把手亲自抓、亲自管,综合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主业安置富余人员提供就业渠道,为全厂员工增创了效益。

安砂电厂综合产业始于1984年成立的劳动服务综合公司,早期主要从事服务性工作以及种养殖业,属于福利型、安置型企业,以解决职工家属和子女就业为主。1994年,为了促进综合产业的快速发展,将原先的大集体性质的劳动服务公司改制为股份合作制公司——福建省安砂水电厂经济发展总公司,主要经营水力发、供电,机电设备及零星材料的批发和零售。此后,我厂综合产业开始走上民营化的道路,广大员工顾全企业发展大局,出钱出力支持综合产业发展,在员工的理解支持下,安砂电厂综合产业渡过初创阶段迅速成长起来。

多年来,综合产业依托主业资源和技术人才优势,着力打造水电支柱产业链,在水电资源开发、水力发供电、机电设备安装检修、水电站承包运营等环节实施专业化运作。先后承包了2个水电站的运行维护管理;控股收购了2个小电站;控股开发了5 个小水电站;参股开发了4 个水电站。工程技术人员,面向生产、面向市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合作,自行或合作开发了“计算机监控系统”、“无触点动力开关”、“微机准同期装置”、“微机测速装置”、“微机电话录音系统”、“微机大屏幕信息显示系统”、“热工仪表微机自动检测及管理系统”、“变压器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产品,在电力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利用永安生活基地作为综合产业走向市场的战略平台,积极发展制作销售办公民用家私、广告装潢等商贸服务产业。

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安电综合产业已形成集小水电开发、运行维护管理、科技产品研发、机电安装、工程测量、物业管理、商贸为一体的多元化发展实体。综合产业的发展壮大,为企业的人员分流、提高员工收入、稳定员工队伍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在今后的综合产业发展过程中,安电将以华电集团公司“坚持以电为主、综合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为主题、以效益为中心,坚持调整、整合、培育、提高”的综合产业发展战略方针为指导,结合企业实际,努力开拓综合产业工作发展的新局面。

——三十年来,安电人坚持“三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努力构建和谐安电。

多年来,安砂电厂历届党政领导十分重视企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三个成果同时要。先后荣获“国家二级企业”、“全国电力系统双文明单位”、“福建省文

明单位”、“福建省首家一流管理水电厂”、“福建省电力系统双文明单位标兵”、“华电福建安全生产四星级企业”、“福建省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福建省质量优胜企业”等诸多荣誉称号。涌现出许多先进英模人物,有国家抗洪抢险劳模、省级劳模、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省部优秀共产党员、三明市劳模等,他们是安电人的骄傲。

企业的党建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工会共青团工作、武装保卫工作和离退休工作等,编织成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的后防网络,保障了企业“三个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企业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办企业蔚然成风;各类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层出不穷;员工队伍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社区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系一方稳定。这一切,促成企业工作稳步向前。

安砂电厂经过多年的发展,沉积了许多优良的传统和精神文化,在融入华电大家庭之中,安电如何做华电人、说华电话、创华电业、凝华电情成为我们新一轮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点,我们以厂庆三十周年活动为契机,积极培育提炼先进的、富有安电特色的理念、精神、道德和作风。形成了“学习、创新、务实、诚信”的企业精神,“主导产业做精、综合产业做强”的企业目标,“精心做好每件事”的工作理念,“胜任岗位就是人才”的人才观,“凡事有人负责 凡事有章可循 凡事有据可查 凡事有人监督”的管理观,“以人为本 安全第一”的安全观,“敬业精业”的职业道德观和“学以致用”的学习观等。这些经过长期实践提练出来的企业文化,是安电的宝贵财富,它包含了自强不息的群体意识、科学进步的经营哲学、服从大局的价值观念、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厚重的文化积淀,其深层内涵已一脉相承地融入安电人之魂,将对凝聚人心、安居乐业、促进安电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十年来,安砂电厂的隶属关系虽几经变更,发展过程几经考验,但企业精神始终承续,企业文化代代相沿,创业激情永褒活力,创新意识与日俱增,追求光明和发展的步伐至今不变,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空前增强,企业上下逐步形成“爱己爱人爱企爱国做优秀员工,做实做新做强做大创优秀企业”的良好氛围。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这支队伍的独特魅力。

纵观安砂电厂三十年的历史,既是艰苦奋斗的历史,又是竞争创新的历史,更是与时俱进的新篇章。新陈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我们不会忘记,30年来为安电的发展、壮大做出贡献的领导和员工们;不会忘记地方政府、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和华电福建公司对安电的亲切关怀和鼎力相助;不会忘记所有为安电的发展付出心血和汗水的人们。

回顾过去,我们感慨万千,倍感自豪;展望未来,虽任重道远,但我们信心百倍。承载昨天的辉煌,我们仍要只争朝夕;着眼于光明的未来,我们将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再创佳绩。因为,我们有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和华电福建公司的正确领导,我们有地方政府和兄弟单位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与帮助,我们有一支团结进取、敬业勤奋、诚信开拓、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我们有一支能征善战特别能战斗的员工队伍,我们还有企业30年来积累的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面对电力体制深化改革和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稳步发展的新形势,安电人将以昨天的成绩为新的起点,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为安砂电厂这块热土洒下辛勤的汗水,成就美好的未来!不论是在岗还是退休,不论是家属还是子女,每一位成员都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在为生活美满、家庭幸福竭尽全力做好工作,努力把我们的企业做强、做大,实现安电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一定能也一定会再创新业绩,再谱新篇章!

祝安砂电厂前程似锦、兴旺发达!

祝员工家属生活美满、家庭幸福!

建厂三十周年讲话 篇2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同志们、朋友们:

在举国上下喜迎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 今天, 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 隆重纪念首钢建厂90周年, 表彰为首钢改革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我代表首钢总公司对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的到来, 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隆重纪念首钢建厂90周年, 表彰为首钢改革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 就是要继承工人阶级的光荣传统, 弘扬首钢精神, 激发广大职工的爱国热情, 增强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深入推进“创新、创优、创业”, 完成搬迁调整, 团结一致, 继往开来, 为建设21世纪新首钢而努力奋斗。

首钢1919年建厂, 经历了解放前30年, 解放后30年, 改革开放30年, 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之路, 为中国工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前的30年, 首钢历经沧桑、饱受磨难。早在首钢的前身———石景山钢铁厂初建之际, 一批投身实业, 立志救国的有识之士壮志难酬, 抱憾终生。老一辈首钢人历经军阀战乱的困苦与惊扰、饱受日本侵略者的压榨与欺辱、见证了国民党统治的腐败与昏庸, 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石景山钢铁厂举步维艰, 难以为继, 30年累计只生产了28.6万吨生铁。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隆隆炮声中, 首钢人脱离苦海, 获得新生, 从那时起, 他们在内心深处牢牢扎下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坚定信念, 立下了大干钢铁, 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

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 首钢工人阶级发扬主人翁精神, 艰苦创业, 奋发图强, 迅速恢复生产, 进行大规模扩建, 使企业不断成长壮大。首钢人钢铁报国的雄心壮志在一片废墟上萌芽、生根、开花、结果。苦战14昼夜, 建成小转炉, 结束有铁无钢的历史, 刻苦攻关, 建成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 翻开我国炼钢生产新的一页, 建成了集采矿、烧结、焦化、炼铁、炼钢、轧钢为一体的钢铁联合企业, 成为全国十大钢铁生产基地之一, 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首钢工人阶级“顶破天花板, 才能见青天”的创业豪情, 是首钢光荣传统和优秀文化的重要基石, 成为首钢人为祖国富强甘于奉献的力量源泉。

改革开放后的30年, 是首钢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首钢人解放思想, 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 率先实行承包制, 成为我国工业企业改革的一面旗帜。采用37项新技术, 对二高炉大修改造, 首次引进国外二手设备建成第二炼钢厂, 1994年, 钢产量达到824万吨, 列当年全国第一位。1995年以后, 推进集团化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企业快速发展,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成为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首钢人以“做天下主人, 创世界第一”, “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的创新魄力和执着精神, 进一步丰富了首钢优秀文化, 为首钢人实现钢铁强国之梦, 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进入新世纪, 首钢迎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首钢坚决贯彻中央和北京市的指示精神, 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规律, 顺应首都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 率先进行搬迁调整, 成为我国第一个向沿海搬迁的大型钢铁企业。迁钢、首秦、顺义冷轧、首钢京唐钢铁厂第一步工程相继建成投产, 新钢厂总体技术装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实现了向高档板材和精品长材转型的历史性转变, 标志着搬迁调整的新钢厂、新布局、新优势基本形成。

首钢京唐钢铁厂项目主体工艺装备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220项, 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占三分之二以上。第一次自我设计、自主集成、自己建设我国首座5500立方米高炉;第一次自主研发、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无料钟炉顶技术, 全干法除尘技术, 顶燃式热风炉技术;第一次按高纯净度钢生产模式设计的炼钢厂, 是世界第一个单体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的炼钢厂;第一次在大型高炉和转炉之间, 采用铁钢联合运输铁水在线脱硫等技术, 大幅减少了热损失和环境污染。

在搬迁调整中, 首钢人奉献奥运、兑现承诺, 安全压产400万吨, 高质量制作奥运主火炬塔, 以实际行动, 为国家、为奥运成功举办做出重要贡献和特殊奉献。在搬迁调整中, 首钢人表现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许许多多的首钢人远离北京、远离故乡、远离亲人, 兢兢业业地工作, 夜以继日地拼搏, 用自己的行动履行首钢工人阶级的庄严诺言。他们的情感已经寄托在创业上, 他们的精神已经转化为前进的强大力量, 他们的期望已经铸就未来发展的伟大目标, 他们创造的业绩使首钢更加充满希望。他们把老一辈首钢人钢铁强国之志融化为拼搏进取的巨大力量, 把代代传承的光荣与梦想铸就在建设世界一流的钢铁精品生产基地的伟大实践中, 把“创新创优创业, 建设21世纪新首钢”作为核心价值追求。首钢工人阶级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他们是艰苦奋斗的开拓者, 是钢铁强国的圆梦者, 是科学发展的践行者, 是新一代“最可爱的人”!

首钢90年风雨历程, 90年沧桑巨变, 是中国社会巨大变化的生动写照, 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真实缩影, 是一部大气磅礴的创业史诗。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 钢产量从179万吨增加到1214万吨, 销售收入从14.43亿元增加到1320亿元, 资产总额从16.89亿元增加到2070亿元, 职工人均年收入从739元增加到4.6万元, 累计产钢1.9亿吨, 向国家上缴税费576.6亿元, 首钢职工的生活、企业的综合实力发生了巨大变化。先后荣获“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奖”、“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改革开放30年全国企业文化杰出品牌奖”、“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首钢人在创新实践中谱写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几代首钢人执着追求的产业报国之梦, 钢铁强国之志, 正在成为现实。

首钢的每一步发展和成就, 都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 离不开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毛主席亲自给首钢职工写信, 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同志多次来到首钢和工人们促膝长谈, 邓小平同志亲临首钢视察, 江泽民同志除夕之夜亲切慰问首钢职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关心首钢的发展和搬迁调整, 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李克强、贺国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首钢和曹妃甸视察。总书记指示我们“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着眼长远、整体规划,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 狠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地把曹妃甸工业区规划好、建设好、使用好, 使之成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 坚定了全体首钢人献身祖国钢铁事业的信念和勇气, 我们一定要落实好总书记的指示, 把新首钢建设好。

首钢的每一步发展和成就, 都离不开兄弟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离不开国际友人在技术、人才、管理、设备等方面的悉心指导帮助。我们要珍惜在开放合作中建立的友谊和取得的成果, 以更加开放的胸怀, 携手共进, 实现共赢, 促进首钢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钢90年的发展, 凝聚着几代人的智慧和汗水。90年来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首钢人谱写了一部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辉煌史诗。首钢工人阶级为国家、为社会, 为中国钢铁工业和首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做出了无私奉献, 涌现出许多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 他们是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 是首钢光荣传统与优秀文化的旗帜, 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的名字, 永远镌刻他们所创造的业绩, 永远褒扬他们身上所集中体现的工人阶级的伟大精神!

今天,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等领导同志将亲自为劳动模范颁发奖章, 这是劳动模范的光荣, 更是对我们的鼓舞和鞭策, 我们要学习劳模精神, 弘扬光荣传统, 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在首钢建厂90周年之际, 我代表首钢总公司, 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帮助首钢的各级领导、兄弟企业、国际友人和社会各界人士, 向首钢全体职工、离退休人员及家属, 向所有为首钢的发展付出艰辛、付出汗水、付出才智、付出牺牲的人们, 表示衷心的感谢, 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首钢90年的历史昭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实业救国之梦才能得以实现;只有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 才能不断解放生产力, 真正走上强国之路;只有坚持科学发展, 才能实现人、技术、环境的和谐一致;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 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才能真正实现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当前, 首钢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党中央提出, 21世纪头20年, 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北京市提出未来发展目标定位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全国钢铁产业发展迅速, 钢铁企业的结构调整、资产重组、产业优化升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高端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首钢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和战略转型期的双重压力和挑战, 完成搬迁调整, 建设21世纪新首钢的任务更加繁重。我们一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扬首钢人光荣传统, 深入推进创新创优创业, 努力打造3000万吨钢企业集团, 在北京发展高端产业和都市产业, 为建设21世纪新首钢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坚实的技术、人才和管理基础, 努力把首钢建设成为自主创新型、运行高效型、循环经济型、和谐发展型企业, 在产业综合竞争力上达到一流企业集团水平, 并向国际一流的大型企业集团迈进。

我们要按照中央领导的要求, 打好搬迁调整攻坚战, 确保首钢京唐钢铁厂第二步工程顺利进行, 到2010年底基本形成970万吨钢生产能力, 促进华北和环渤海地区钢铁布局调整, 为中心城市钢铁企业搬迁调整探索经验, 为我国钢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

我们要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为我国钢铁工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抓住国家钢铁产业调整振兴机遇, 通过新项目建设和跨地区钢铁企业兼并重组, 到2012年钢产量达到3000万吨左右。要做大做强一批战略性新产品, 经过几年的自主创新, 提供整船、整桥、整车、整栋高层建筑的优质钢材, 使首钢的产品更专、更精、更深、更强。

我们要加快在北京发展高端产业、都市产业和土地开发工作进度, 为首都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大力发展高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汽车零部件产业、动漫文化创意产业, 发展总部经济, 做好首钢工业区土地开发, 打造1000亿产值的产业, 继续为北京经济发展做出新贡献。

我们要继承光荣传统, 倡导时代精神, 再创首钢伟业。首钢90年历史铸就的优秀文化, 是推进战略转型的重要力量源泉, 是持续创新发展的永恒动力。我们要发扬“三敢”“三创”精神, 在困难中激发前进的动力, 在挑战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在压力中提高企业综合素质, 不辜负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期望, 不辜负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厚爱, 不辜负一代又一代首钢人的心血和奉献, 担负起建设21世纪新首钢的历史使命。首钢人、首钢魂, 将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永远激励我们奋勇向前!

同志们、朋友们, 首钢取得的成就已经载入史册, 新的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正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的事业崇高而神圣, 我们的前景光明而美好, 我们的责任重大而光荣。只要我们继续坚持解放思想, 坚持改革开放, 坚持科学发展, 就一定能够实现新首钢的宏伟目标, 为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衷心祝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首钢全体职工、离退休人员及其家属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建厂三十周年讲话 篇3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职工同志们:在9月金秋季节,在共和国建国60周年之际,我们满怀喜悦之情,欢聚一堂,共同庆祝××电厂××岁生日。在此,我谨代表汉新公司全体职工,向前来参加庆祝活动的各级领导、来宾,社会各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年来,给予××电厂亲切关怀,无私帮助的国家电网公司、省电力公司、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兄弟单位、社会同仁表示真诚的感谢!向曾经为××电厂的发展做出无私奉献的离退休老领导、老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年来,××电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设备爆管频繁到机组稳定运行××电厂走过一条自强不息的奋斗之路。形成总资产××亿元,累计发电××亿千瓦时,通过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培育出了“求真、务实、科学、有效”的企业精神,最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以人为本”的文化治厂方针,××年制定了建设安全型、学习型、效益型和现代化、多元化、人性化的三型三化企业发展战略。上世纪末,××电厂顺利地实行了公司制改造,职工的身份发生了转变,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进一步强化,管理关系进一步理顺。随着电力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我们抓住机遇,从建章建制入手,经过××年的努力,企业管理形成了由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构成的标准化体系,制定了相应的配套考核措施。为企业管理向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迈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推行了全面质量管理和安全性评价,顺利通过了iso9002认证,我们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以加强安全教育、全面提高安全意识,建立人、机、环境协调统一的安全文化为基础,以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科学兴安为保证,以全过程安全控制为重点,做到把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阶段,确保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年,××电厂以巩固一流成果为契机,拉开了企业二次创业的序幕。二次创业以“创新”为核心,把规范管理做为创新内容,确保企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在规范管理方面,我们从改革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入手。按照有利于统一指挥,有利于协调协作,有利于信息传递的原则,对企业内部管理机构进行调整和重组,使各部门和职责更加翔实、细化、明确,达到了指挥到位、协调方便、信息快捷的目的。满足了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需要,也使职责不清问题得以解决。在中层干部管理上,每年从德、勤、能、清四个方面进行考核评议。在部分岗位实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充分体现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公平竞争原则。构筑信息高速公路,建立了企业局域网,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在二级单位初步试点了星级员工评定方案。我们逐年加大对职工政治、业务技术培训的力度,在全员中广泛开展“做知识型员工、创学习型部室、建学习型班组”的活动,月推敬业爱岗好事迹,年评标兵能手、劳模,用身边的榜样激励职工争先创优;坚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鲜明、主旋律突出的教育活动,倡导职工读《谁动了我的奶酪》、《致加西亚的信》、《没有任何借口》等书籍,促进了职工“向上、振奋、高尚、奉献”精神风貌的形成。坚持开展摄影、网页制作、明珠之夏系列文体活动。坚持开展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教育,使职工充分理解“企业发展靠职工,职工生存靠企业”的道理。在企业发展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我们都毫无保留地向职工讲清楚,使职工清楚认识到我们所面临的严峻现实,增强自信心,进而产生战胜困难的精神动力。依靠广大×电职工,我们以狠抓基础、稳中求进,以安全为保证,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在狠抓企业内部管理的同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职工收入逐年递增。××年的辛勤耕耘,使我们在企业的不断发展中深刻体会到:一是领导班子核心作用的发挥是搞好企业的关键。我们把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立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把提高班子的政治理论水平,廉洁自律意识,增强大局观念,塑造团队精神作为企业班子建设的长期工作目标。通过各种渠道采取有效的措施,开展有益于强化班子建设的各类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二是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使企业整体思路清晰、明确、主线突出,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生产管理逐步向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迈进,保证了企业方针目标的顺利实现。三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企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多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提倡全员参与企业管理,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职工敬业爱岗、无私奉献蔚然成风,展现了×电人拼搏向上的风貌,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四是各级党政领导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以及上兄弟单位的有力帮助,保证了企业更好地健康发展。回首××年,风雨同舟!创业××载,无怨无悔!憧憬未来,×电风光无限好!展望未来,更须努力,“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年,弹指一挥间,如白驹过隙,但是对××电厂而言,却是××年的坎坷奋斗之路!它为企业再创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还很漫长,不管前方铺满鲜花,还是遍布荆棘,我们都将一往无前!在企业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将在省电力公司和董事会的领导下,紧紧抓住“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机遇,依靠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继续发扬“求真务实”精神,使管理进一步加强,改革进一步深化,创新进一步发展。

共2页,当前第1页12

范文网【】

建校三十周年庆典仪式上讲话稿 篇4

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同学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中学建校三十周年庆祝活动。这是××中学发展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全市教育工作的一件大事。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中学全体师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向参加庆祝活动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三十年的风雨历程,三十年的灿烂辉煌。三十年来,在××中学历届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下,学校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中学由一所普通中学发展成为我市的一所重点学校和示范中学。特别是最近几年,全校上下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抓管理求质量,抓改革求发展,务实创新,教书育人,不但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也为发展教育事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这次建校三十周年校庆活动,既是三十年发展成就的.全面展示,又是三十年发展历史的全面总结。通过举办校庆活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谋求发展。要把各级领导的关心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变成加快学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动力,激发工作热情,凝聚发展力量。要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积淀丰厚的精神文化,铸造特色和风格,把××中学办成全市乃至全省一流名校。

希望××中学和全市的每一所中学,都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培养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希望全社会一如既往的关心教育事业,创造良好环境,支持学校发展,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建厂三十周年讲话 篇5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十七日

同志们:

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华中科技大学改革开放30周年。借此机会,我讲一讲我对改革开放30年来学校发展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我先声明一下:第一,不可能全面回顾。因为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几所学校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有很多可圈可点的故事可以讲,我不是对这30年历史的全面回顾。第二,提及的人物只是代表中的代表。我在讲话过程中可能会提到某些同志。包括我们谈主要领导,有时候可能提到院长或校长,而书记是联系在一起的,但是不一定都一一说到,这一点要声明一下。第三,不讲学校下一步的发展战略和举措。因为这些在以前很多场合已经讲过。第四,主要讲我们的传统,改革开放给我们的启示,以及我们对未来的展望。第五,不当之处我个人负责。因为我讲的内容没有经过常委会开会讨论。

我主要讲三个问题:一是30年的开放之路,是对历史的简单回顾;二是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就是讲启示;三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是对我们未来的展望;最后是结语,讲敢于竞争,善于转化。一、三十年开放之路

华中科技大学是在2000年由三所学校合并而成,并校前三所学校的历史都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历史。这30年对于华中科技大学(包括并校前的几所学校)而言,是伟大的30年。在这里,我对2000年以前的历史分别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1、原华中工学院和华中理工大学

1978年我进入华中工学院读研究生,1981年留校任教。这段时间是九思同志主政时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深深感受到了学校改革开放的气息。首先表现在延揽人才上。在这方面,九思同志的气魄是别具一格的。譬如说,当时有一些别的单位认为是麻烦的人,他却作为人才引进来。这在今天看来不是什么问题,但是在那时是不一般的。还有我们1981年留校,九思是怎么对待我们的,也让我至今难忘。我们是第一届硕士生,留校的时候根本不需要我们提出申请,配偶的商调函就直接由人事处发出去了。在那个年月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原华中工学院应该是在工科院校中率先开始综合化的,九思同志很早就认识到综合化的重要性。大家知道,当时的华中工学院主要是一个工科学校,但是,九思在考察了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几所学校之后,认识到单一的工科不适合大学今后的发展,所以他提出要走综合化的道路。显然,他这时就表现出了其开放的视野。随后,华中工学院在发展文科、理科等方面分别有了一些举措。今天看来,他实施的综合化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九思还提出,“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这在当时也是开一代先河的,因为传统的中国大学,即使是那些一流大学,在此之前基本上也是以教学为主。可见,九思的眼光是很独到、很难得的。

在九思担任院长时期,包括后来黄树槐同志任校长期间,我们在学科整合方面也相继做了一些很好的工作。激光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们的激光后来能够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够拿到国家工程中心,这与他们当年的工作是密不可分的,没有他们那时候在学科整合方面的气魄,我们的激光不可能有后来的地位。黄树槐同志还提出“异军突起,出奇制胜”,这个口号直到今天都是非常适用的。今天,我们学校的发展同样需要考虑怎么异军突起,怎么出奇制胜。

在杨叔子先生任校长期间,他率先高举人文素质教育的大旗,在中国高等教育界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今天,在全中国高校里都形成了广泛的共识。他的一些讲话长久地留在了我们记忆中,他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不打自垮。”“我们的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等等。这些话说得何等深刻!所以,从那以后,历任校长都非常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我们很好地传承下来了。

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周济同志担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期间,提出并实行“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学研产三足鼎立”等办学方针,又使学校的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原同济医科大学

从八十年代开始,原同济医科大学的外事活动非常活跃,特别是与德国的联系。1984年10月12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和夫人率德国代表团一行43人到同济参观,这些外事活动的开展,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今天,我们也作过努力,希望德国的总统或者总理能够访问武汉,访问我们学校,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努力还没有成功。

裘法祖院长提出“让医学归于大众”的理念,进一步强调医学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他全面推进全英语、全德语和双语教学,医学教育学分制,以及长学制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等教育模式改革;率先在我国发展了从动物试验到临床应用的器官移植技术、“多器官联合移植”等治疗手段,在当时居于亚洲领先乃至世界先进水平。

在吴在德教授任校长期间,1985年下学期,学校根据中央关于教育、科技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在管理体制方面:在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了《管理改革的初步方案》《扩大基层自主权实行方案》《基金管理试行条例》《财务管理办法》等。在教学方面:在有条件的系和专业,试行学年学分制;开辟第二课堂,成立课外科研小组,开展科研和学术活动;开展专业目录论证和开办七年制医学教育的准备工作等。在科研管理方面:设立校科研基金,资助重点项目,举办成果推广学习班和新技术培训班。这些措施的实施整体提升了同济医科大学的形象,奠定了其在全国医学界的地位。

3、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在白明华、任周宇同志任院长期间,1992年新增研究生教育。随着国家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科学研究工作在学校工作中也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教学、科研、生产的结合更加紧密,以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道路桥梁设计、市政工程设计等城市建设“一条龙”服务成为学校履行社会责任的一大特色。1998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

在丁烈云同志任院长期间,学校开展了办学思想的大讨论并形成共识,这就是紧跟时代步伐,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和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立足湖北,面向中南,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基本建设服务。师生员工坚信“小城市能做大文章”。

4、华中科技大学

2000年合校之后的情况大家比较熟悉。在这段时期,樊明武校长提出了“国际化”的办学方略,这也是开放的表现之一。樊明武还提出“凡事有章可循”,希望加强制度和管理规范方面的建设,做了一些很好的探索。这里,我就不详细去讲了。

二、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华中科技大学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历史,到底给我们哪些启示?

1、历史告诉我们,发展需要改革开放。

我们学校的历史应该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个道理。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学校今天这样快、这样好的发展,也不会有华中科技大学今天的地位。

2、历史告诉我们,开放需要党的领导。

就整个国家而言,这毫无疑问的。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扎实推进的,我们学校的改革开放也一样。党指引方向。不管是在哪个校长主政时期,我们的党委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党委的领导下,我们有集体的智慧,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做校长以来就有充分的体会,尤其是重大的问题,有党委的领导,有常委们的集体智慧,做校长的也会感到更有底气,我相信其他的校长也是这样。所以说我们学校的改革开放永远都不要忘记党的领导。

3、历史告诉我们,开放需要内在理想。当年,还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九思就为华中工学院树立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对外来讲,他把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作为华中工学院一个标杆;对内来讲,他希望华中工学院能赶上清华。也许同志们会说,直到今天,我们既没有赶上MIT,也没有赶上清华大学。是的,确实如此。但是,我们的心目中有这个标杆和没有这个标杆是不一样的。赶MIT也好,赶清华也好,都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不可能在几任校长手上完成这个历史使命。我们心目中有这么一个标杆,就有了一个内在的理想,那么,我们做事情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行事方式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活力也是不一样的。我在今年的暑期工作会议上也强调这个问题。标杆非常重要,我们的大学应该有什么样的标杆,我们的院系也应该有相应的标杆。

内在理想还表现在其他方面,譬如说,杨叔子先生谈人文素质教育,这也是教育的一种内在理想。周济同志在做大学校长的时候,也有他的内在理想,就是大学怎么服务社会,我们怎么把华中科技大学办成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所以,我们谈改革开放,不能只追求某些数据。我希望同志们在思考未来的改革开放时,都能考虑到我们的内在理想。

4、历史告诉我们,开放需要执著追求。

要做一件事,追求是不是执著,效果是很不一样的。九思同志当年办文科的例子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当时华中工学院申请办中文系,教育部不批准,但九思很执著,他采取迂回前进的方法,先办了一个语言研究所。因为成立研究所不需要招生,所以就不需要教育部批准。于是就招来一批从事文科研究的教授,等到有一定实力后,再申请办中文系就水到渠成了。

还有黄树槐校长当年发展数控的例子。此前,国家在数控研发方面也有过相当的投入,但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有人喻之为“三打祝家庄,屡战屡败”,很多人因此灰心丧气,认为数控没有什么搞头。但黄树槐很执著,他认为,发展数控是中国的重大战略需求,我们一定要搞。于是,在他的推动和坚持下,我们建立了数控中心,承接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关于数控的重点课题。即使在数控中心由于种种原因,发展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他依然没有丧失信心。后来在周济同志的带领下,我们的数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了。

周济与光谷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周济同志是“武汉•中国光谷”的首倡者之一,也是主要的推进者之一。当初,周济同志和罗清泉同志一起号召推进光谷的建设,湖北省有不少人,包括我们的一些高级领导,斥之为吹牛,很不以为然。但是他们非常执著,认为要搞,后来中国光谷不是起来了吗?今年早些时候,罗清泉书记在一个报告中讲到,“武汉•中国光谷”的产值,就是主要指标,比当初的规划仅仅晚了一年,而晚一年的原因是前几年国际市场的光纤价格出现了大幅度下滑。如果不是这个原因的话,他们当时制定的目标完全可以如期实现。

因此,只要我们的干部有执著的追求,就没有什么干不成的事情。

5、历史告诉我们,开放需要国际视野。

前面我谈到,当年九思同志在访问加拿大、美国、日本的几所学校后,大大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以至于他后来有一系列的正确举措。应该说,我前面提到的综合化发展战略也是和他的国际视野有关系的。如果我们大学的领导,院系的领导没有国际视野,若干年以后我们别说建成国际一流,恐怕连做到国际知名都是很困难的。

我们对有些事情的思考是否具有前瞻性,实际上和我们的国际视野有相当大的关系。上世纪90年代后期,当时的华中理工大学把生命和信息作为学校发展的龙头,作为学校的特区,也是很具有国际视野的。当时,我在机械学院担任院长,心里有点不服气,心想,凭什么就把生命和信息作为学校发展的特区和龙头,而不把机械这个学校的强势学科作为特区和龙头?现在看来,那个时候的举措是非常正确的。大家可以看到,今天,在信息领域,我们有了光电国家实验室;在生命科学领域,这些年我们的生命科学院有了蓬勃的发展,连耶鲁大学在中国挑选生命学科的人才也把我们列入挑选的对象。在其选拔人才的5所大学里,我们是其中之一,其他几所分别是北大、清华、复旦和浙大。我们这所学校的生命学科的历史有多长?我们的邻居武大在这方面的基础就比我们要厚得多。可见,我们能有今天这样的地位,是和当年我们学校的领导具有国际视野是分不开的。

6、历史告诉我们,开放需要解放思想。

我认为,解放思想始终是和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⑴ 解放思想能够使我们与时俱进。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们推行的“学研产三足鼎立”的办学方针就是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当时的中国社会需要大学的科技创新,因为科技创新能够在国民经济主战场上发挥巨大的作用,我们就是适应了这个需求。同样,90年代后期,我们的后勤社会化改革能够成为中国高校在后勤改革方面的一面旗帜,也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⑵ 解放思想能够使我们抢抓机遇。机遇无处不在,也稍纵即逝,只有少数人能够抓住机遇,多数人都是在不知不觉中让机遇溜走了。我们有很多同志,包括某些领导干部,只顾埋头“拉车”,不抬头“看天”。埋头“拉车”不是不需要,我们也需要,但是你不抬头“看天”,你就不知道哪里有机遇。光电国家实验室就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坦率地讲,前几年,如果在中国大学里对光电学科进行评估排名的话,我不知道我们能不能进前5名。然而,我们却最终争取到了光电国家实验室,这就是我们抢抓到了机遇。一方面,我们看准了国家发展光电产业的机遇,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准了湖北省武汉市对光电产业的兴趣和决心,于是,我们利用方方面面的资源,最终成功地拿到了筹建光电国家实验室的资格,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⑶ 解放思想能够使我们超越现实。前面提到的九思办文科就超越了当时华中工学院的现实,因为当时我们在文科方面根本没有力量。90年代后期,我们把生命科学作为华中理工大学发展的龙头和特区,同样也是超越了当时的现实。所以说,我们做事情真要有超越现实的气概。

⑷ 解放思想能够使我们敢为人先。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但我骄傲地告诉大家,敢为人先也是我们学校的一个传统。比如说,九思当年“招降纳叛”,那不是敢为人先?别人不敢要的人他敢要,因为他认准了这个人有才。又比如,1998年我们学校搞的“精官简政”。那时候,因为学校机关总体规模压缩,我们裁减了一批干部和行政人员,有些同志应聘到产业、后勤等部门。今天看来,当初我们实行这样的改革是十分不易的,也是需要极大魄力的。此外,后勤社会化改革也是别人没做过的,我们率先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成功,因为我们有这种传统和气概。

7、历史告诉我们,开放需要以人为本。

我们讲改革开放,讲发展,如果做不到以人为本,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不可能取得实效的。在学校里,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杨叔子先生当年提倡人文素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以人为本,九思的人才战略也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含义很多,我们今天讲办“开放式高等教育”,本质上也是以人为本。我认为,最大的以学生为本是怎么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好的教育,我们办开放式的高等教育,就是希望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8、历史告诉我们,开放需要总揽全局。

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我也在学习,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学校改革开放的历史,很多事情给我以启示。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今天是和大家来谈我的学习体会。对于我们领导同志来讲,总揽全局尤其重要。学校的发展、院系的发展都需要我们相应地总揽全局,我作为校长深感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不够,我也在认真地学习我们的前人在这方面的好思想、好做法。我前面谈的那些理念也好,举措也好,都是前人总揽全局的表现。今天,我们还需要思考,无论是在大学的教育理念上,还是在科技的发展方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否需要进一步更新,做到与时俱进,甚至是超越现实,我们怎么真正融入国家的科技创新体系,等等,这些都是涉及到宏观和全局的问题。我也希望我们广大的干部、教师,包括我们的同学,都可以在这方面提出一些好的建议。

三、以更加开放的姿态

1、我们需要在管理机制上进一步开放。

这些年来,我们在管理机制改革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譬如说机构重组、我前面提到过的“精官简政”、我们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等等,这些都是管理体制的变革。今后,这个任务依然很严峻。现在,我们在学校里反复强调多学科交叉。我们不能有一点新的东西就成立一个新的学院或者是新的系,少数是可能的,但不可能很多。更现实的做法是成立若干个多学科交叉的中心或者实验室。我们正在筹划建立若干个多学科交叉中心,如创新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WISCO联合实验室等。今后,我们还要建立更多的多学科交叉中心。比如说能源。目前,我们正在思考成立可再生能源多学科研究中心,这不仅仅是能源学院的事情,还涉及到多个院系,包括电气学院、材料学院、光电国家实验室、化学与化工学院等等。还有环境问题,这可是全世界都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是否应考虑设立环境保护多学科交叉研究中心?如果筹划的话,那也不仅仅是环境学院的事情,同样也会涉及到化学、材料、电气、能源等多个学科。所以,我们面向未来的多学科交叉中心怎么和现有的院系体制更好地结合起来,需要我们在管理机制上拿出一些新的办法,需要我们进一步开放。

2、我们的开放需要冷静。

开放需要冷静,冷静也需要解放思想。开放的目的是发展,发展不能够心浮气躁。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大家仔细想想,科学发展观难道不就是冷静思考的结果?发展是硬道理,这句话没有错,但是我们不能够讲数据是硬道理。基本上,我们很多人把发展理解为某些数据、某些指标。在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在学校快速发展的早期阶段,数据和指标很重要,也很必要。但是,随着学校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一定的阶段,我们要逐步过渡到更加注重内涵发展。所以,2005年我上任的时候就强调要把学校的注意力从规模发展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我希望未来的华中科技大学能够让质量告诉社会,告诉世界,我们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也就是说,我们要靠质量,而不是靠规模取胜。

我们未来要逐步让规范管理学校。我们现在的管理中还有很多不确定的东西,人治的成分极大,应该逐步让规范和制度来管理学校。在我的心目中,华中科技大学应该逐步发展到靠格调和品位来赢得社会的尊重。每一个学校都想赢得社会的尊重,真正的一流大学,尤其是那些世界一流大学都具有很高的格调和品位。我很难告诉大家格调和品位具体是什么,但是大家可以通过具体的事情去理解。譬如说,“有奶便是娘”。我们有些同志打着“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旗号,在追求指标和数字增长的时候,就是这么做的。这显然不是什么高格调,而是有失品位的事情。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学校也好,院系也好,都要引起对此的重视。

3、我们需要以开放的思想凝聚人心,集聚人气。

一个学校,如果没有一个和谐的校园,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发展,更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大学。那么,和谐校园表现在哪些方面?我认为,和谐校园表现在方方面面,但有两条是最值得我们关注的。一是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发展理念的认同。这一条非常重要,没有对学校发展理念及重大举措的认同,我们谈何和谐?二是学校要始终关注师生的切身利益。

最近,我深切地感受到,校内存在某些不和谐的因素,我坦率地承认这一点。学校存在不和谐的因素,作为校长,首先我要负主要责任。然而,我们各级领导班子在维护校园和谐方面似乎也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最近,我听说有相当一批老同志对学校的一些举措有意见,进一步了解以后,我认为,大家的有些要求是正当的,但是,这里头也掺杂着一些“莫须有”的事情。比如说学校要把离退休职工的1000块钱拿掉。这是没有的事情,我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实际上,学校领导班子的一致意见是,在离退休老同志的待遇方面,我们要尽可能地宽松,学校要尽可能地照顾到他们的利益。另外一件事是关于光谷同济医院的建设问题。因为今天我讲话的时间有限,也受限于今天大会的主题,我不可能跟大家详细地解释我们为什么要建这所医院,如果有必要的话,近期我们可以安排一个专门时间,我给关心这件事情的同学们和教师们做一个交流和沟通。

作为学校的领导班子,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学生和教师的批评。路钢书记也非常强调这一点,学校领导班子在这方面是有共识的。前面谈到的不和谐因素,主要问题在于我们的交流和沟通的渠道不畅,不畅通责任还在我们。今后,我们要在这方面下更大的功夫。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在新时期,我们的各级领导同志不应该把它丢弃,而要进一步发扬光大。

即使有时候某些批评是非理性的,甚至是无情的,我们也要以理性面对非理性,以爱心面对无情。应该说,网上关于光谷同济医院的讨论,大多数同学在帖子中的言论是很理性的。大家觉得建这所医院有什么缺点,有什么问题,提出问题,提出质疑,这很好。有些问题可能是学校没想到的,提出来正好可以帮助我们采取措施去避免,去改进。但是,也有少数同学在帖子中的言论是非理性的。譬如说,有同学在帖子中说学校完了,学校已经没有未来了,等等。对待非理性的言论,我们会采取最大的容忍。还有同学在帖子中表示,再也不会怀念这所学校了,言语中表露出对学校的无情。我想,即便如此,学校还是会以爱心面对少数同学的无情。

我希望华中科技大学的爱心能够惠及我们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我前面提到过离退休老同志,对于老同志我们要用爱心去关爱他们的老年生活。因为第一,他们为学校的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没有他们过去的奉献,就没有学校的今天。第二,我们都会慢慢地变老,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关爱老同志呢?关心老同志的生活,首先是我们学校班子的成员要做好,但是更重要的,我们基层、院系的同志们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以前在机械学院自动化教研室工作,后来是自动化研究所,我们有一个习惯,尽管科研奖金跟老同志没有关系,因为他们已不再从事科研工作,但是历来我们的课题组、研究所发奖金,都会给他们也发一些,给多给少根据自己的力量。那时候,我们还一家一家地送奖金,这就体现了一种关爱。按照国家政策,应该给予离退休老同志的待遇,学校是没有理由去剥夺的,请同志们放心。

当然,学生是学校里最大的群体,我们的爱心更应该表现在对学生的关爱上。最近,我在想一个问题,也跟学生口的同志讲过几次。谈到对学生的关爱,大家比较容易想到那些正常完成学业的学生,而容易忽视那些将要退学的学生。每年我们都有一批学生因各种原因不能修完学业,不得不离开学校。对于这样的学生,在他们离开学校之前,我能不能见一下他们,跟他们聊一聊?见他们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作为校长,我认为他们也是我们的孩子。虽然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学校让他们退学,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在他们离开学校的时候,我能不能够对他们说,华中科技大学依然牵挂着你们!同志们,我举这个例子,是希望我们华中科技大学的爱心能够真正地惠及那些我们常常不能够想到的地方。今年由于一些原因,我最终没有跟那些同学见面,但我希望今后能够做到,或者至少和他们中的一些代表见见面,聊一聊。我们院系的同志是不是也可以考虑一下。关于校园和谐问题,在这里我还想特别地呼吁一下,我们这所学校发展到今天,已经赢得了很好的声誉,树立了很好的形象,也形成了很好的文化和传统。但是,我们毕竟不是百年老校,不是世界一流大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的声誉、形象、文化,还是很脆弱的,需要我们所有的人去维护。

对于学校的领导,尤其是校长,如果你们发现他有不端行为,或者重大失误,大家可以强烈地批评,在任何场合都可以。但是,如果不属于上述行为,有些事情只是利弊之间、得失之间的事情,在利弊和得失还没有被充分证实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要对这个学校进行贬损呢?前年的文华学院毕业生授学位的事情被少数同学称之为“学位门”事件,这件事不仅在我们学校的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还被弄到了校外的媒体上,挂到了校外的网站上。但是社会上却没有贬损我们,没有耻笑华中科技大学。相反,我们自己的同学却表现得不够理性,有少数同学在网上贬损自己,耻笑自己,羞辱自己,这是为什么?一般来说,所谓什么门,所指的是一个丑闻。今年,我们有些同学又造出一个“医院门”。我不是说大家不可以批评,当然可以批评,哪怕是很激烈的批评也没有问题,但是,我们难道犯得上去羞辱自己、贬损自己吗?当然,我在这里只是呼吁,并不是责怪同学们。我反复强调,出现这些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责任在我,也归因于我们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但是,个别同学也要反思一下,你们有些做法是否有欠理性。

四、结语——敢于竞争,善于转化

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华中科技大学的改革开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在攀登高峰的道路上,我们仍然存在很多的困难,但是困难总是与希望并存;在争取一流,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我们面临巨大的挑战,但是挑战总是与机遇同在。所以,我想对同志们说,让华中科技大学的历史告诉华中科技大学的未来,敢于竞争、善于转化。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这是我们争取一流、赶超先进的唯一选择。

首先,我们要有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视野。譬如说,我们讲学科建设,就需要学科视野。搞学科建设仅仅停留在做学问上面,这样的视野是不够的。搞学科建设要看到社会的进步,看到世界的发展。举例来说,能源问题可能是未来世界面临的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如果一个研究材料的学者能够通过对新材料的研究,应用于世界新能源开发中的某些关键问题,或者是开发出解决这些关键问题的技术,我们说这个学者一定具有很开阔的视野,因为他能够看到材料学科以外,与能源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我们要以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精神去攀登高峰,首先要有开阔的视野。

要具有开阔的视野,就需要我们不仅要看到现在,还要看到未来。那么,视野中的未来一定是基于我们对社会、对世界的深刻的认识和预测。我们的视野不仅要触及中国,还要遍及世界。中华在崛起,我们国家要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对华中科技大学来说,我们的发展也要给自己确立一个标杆,如何确立?我想,即使我们想成为中国的一流大学,也要把世界一流大学作为我们的标杆,为什么呢?因为30年、50年后,如果我们的预测没有错的话,中国的一流大学很可能就是世界的一流大学。因此,我们的视野应该放得更远一些。我们现在进行院系规划,推进学科发展,大家的视野一定要既着眼于现在,又着眼于未来;既看到中国的情况,又看到世界的前沿;既考虑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又考虑社会发展趋势,等等,希望大家经常性地去思考这些问题。

其次,我们要有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信心。应该说,在中国的高校中,我们已经具有相当的实力,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还有光荣的传统,所以我们完全应该有信心,也能够与那些一流大学去竞争,只要我们自己不去唱衰自己。我再次呼吁,不要自己唱衰自己,也请我们的同学代表认真想一想,我这句话对不对。如果我们连信心都没有,我们怎么去竞争,又怎么去转化,更何谈一流!

第三,我们还要有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艺术。我仔细品味过当年九思同志强调的“敢于竞争、善于转化”。如果仅仅只有敢于竞争的豪气,而没有一些策略,没有一些举措,那这个豪言壮语最终会变成吹牛。一定要善于转化,也就是说,我们要善于把困难转变成机遇,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把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这是需要艺术的,也是需要策略的。

第四,我们还要有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斗志。简单地说,斗志就是一种不服输的气概。华中科技大学有一个非常宝贵的传统,那就是不服输,不信邪。我希望九思同志提出的“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这八个字能够成为我们华中科技大学的一种精神,永远传承下去。这八个字包含了很多的内涵,它概括了我们前面讲到的所有内容。我前面谈到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未来我们怎样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去实现学校更大更好的发展,都包含在这八个字当中,这八个字也是我今天讲话的总结。

同志们,今天我并未谈到学校今后发展的具体举措,但是,只要我们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有“敢于竞争,善于转化”的视野、信心、艺术和斗志,我们就能够有足够的智慧和能量,去转化劣势,去竞争一流,去追求卓越。

30年,弹指一挥间。未来,我们需要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执著的努力。同志们,为了我们心目中的那座高峰,那根标杆,去攀爬吧!我说过华中科技大学应该像喻园中的桂花一样,为了我们心目中的那个大学百花园中的桂花,去耕耘吧!

再过30年,华中大要长久地让老百姓去品味,让学子去陶醉。

建厂三十周年讲话 篇6

1 艰苦创业玉汝于成

滇水在滇西大地上诞生,是历史的选择,是市场的呼唤,是智慧的结晶,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滇水之前,拥有八个地、州,幅员辽阔,各类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较好的滇西,没有一个“大水泥”生产企业,经济建设所需的高标号水泥只有从昆明、开远调进,长途运输既不经济也不合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因素。为了改善云南省水泥工业生产布局的不合理状况,有关部门从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从昆明往西勘察寻找满足建设大型水泥厂的石灰石矿山,对祥云清华洞、弥渡蔡家地、大理普和箐、大青山等地进行建厂选点论证。1982年,在完成了建厂条件初步比较的基础上,云南省建材局正式向国家建材局提出了《关于建设滇西水泥厂的报告》,滇水由此拉开了筹建工作的序幕。在以后长达10年的筹建中,为了完成厂址选择、工艺论证、项目立项、开工准备等各项工作,筹建人员不畏困难、不辞艰辛、不怕劳苦,三番五次奔走于昆明、成都、北京等各级有关部门,办理项目审批各项工作。其间,由于种种原因,滇水项目几度被迫停建、缓建。几经周折,在省、州、市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省建材局、省计委等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1991年11月6日云南省政府成立了“滇西水泥厂建设指挥部”,滇水项目被列为云南省“八五”重点工程,终于在1992年8月26日正式开工建设。

1993年由于国家投资体制改革,建设资金不到位,刚刚开工不久的滇水又一次面临停建的威胁。生死攸关当头,滇水人没有退却,他们当机立断,四处奔走,八方求援,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在云南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玉溪卷烟厂和云南省、大理州、市投资公司四家经过科学论证和共同协商,于1993年7月15日共同发起设立了“云南红塔滇西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把滇水改制成为云南省建材行业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同时被列为“云南省第一批规范化股份制试点企业”。1993年9月18日,公司在大理州经济开发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了工商登记注册,滇西水泥厂建设指挥部完成了向云南红塔滇西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的重要转变,滇水由此步入了现代企业制度的轨道,滇水工程建设也由此获得了新的生机。

公司成立后,一直困扰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各股东方按计划注入建设资金,较好地保证了一期工程的顺利进行,也为二期工程续建,三期和四期工程建设,实现规模化生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各参建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两年多的紧张建设,一期工程于1995年6月建成投产;二期工程于1994年10月开工,1997年3月建成投产;三期工程于2000年5月开工,2001年8月建成投产;四期工程于2007年5月开工,2008年5月建成投产。至此,滇西地区一个年产优质水泥300万吨的大型现代化水泥生产基地已全面建成,巍然屹立在洱海东岸的大青山下。

滇水的建成投产,不仅开创了云南省首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还成为了我国在“三高”(高海拔、高风速、高地震裂度)地区建设的第一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滇水的建设,既为我国高原地区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提供了宝贵的技术经验,还缩短了云南省水泥工业生产技术与国内外的差距,填补了滇西地区大水泥生产的空白,促进了云南省水泥工业布局和产品结构调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为经济建设提供了优质产品,在云南建材工业史上树立了一座意义深远的里程碑。

2 质量品牌名扬市场

质量是产品走向市场的通行证,是企业的生命和市场竞争的基础。公司建成投产后,第一件事就是产品要走向市场,而产品能否被用户顺利接受,能否顺利通过市场的检验,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公司作为新建企业非常清楚产品质量意味着什么,从第一条生产线建成投产之日起,公司就把抓质量、创名牌作为工作重心,从不放松。20年来,三任公司经理班子,始终坚持质量立业、质量兴企的理念,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持之以恒抓质量管理和品牌培育工作。1995年公司产品投放市场以来,在与众多强手竞争中,能够迅速站稳脚跟,实现快速发展,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司坚持了优质产品、优质服务的思想,始终为用户提供质量过硬的水泥产品,用优质水泥开拓市场、满足市场、服务市场,从而得到了用户的信赖和市场的认可,实现了以优取胜的目标,培育了自己的名牌,确立了公司的品牌地位。

20年来,公司通过不断努力,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建立了具有A级资格的化验室,配备了先进的化验仪器、检验设施,在生产环节设置了16个质量控制点,54个检验项目,制定了“以科学的管理、先进的工艺、周到的服务、完善的质量体系,坚持持续改进,向客户提供优质的上登牌水泥,满足和超过他们的要求和期望”的质量方针以及质量目标,建立了全员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和考核制度,主动采用国际新标准,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公司从1999年开始持续开展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产品质量认证,以及产品采用国际标准认证活动,成为云南省水泥行业通过国际标准认证最多、质量管理体系最健全、产品质量最稳定的企业,把“上登”品牌牢牢建立在过硬的产品质量基础上。2011年,公司又以全省开展“质量兴省”战略为契机,积极开展“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4A级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管理水平。

品牌是企业的灵魂,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在狠抓产品质量的同时,公司高度重视企业形象设计、品牌宣传和培育工作,按照现代化大型企业的要求,在全省水泥企业中率先进行CI系统设计,引入“5S”环境管理模式,强化生产现场环境管理,大力开展绿化、美化工程,塑造“产品、厂品、人品”三品合一的企业形象;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在公司建立了售后技术服务室,深入用户和市场,全方位认真开展销售服务工作,提高用户满意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户外广告宣传方式,强化企业形象、产品质量、“上登”商标的宣传,积极参与各级品牌申报评级工作,不断提高企业和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投产以来,公司荣获的260多项荣誉中产品质量和品牌方面的荣誉最多,多次荣获了云南省建材工业质量管理优秀企业、全国建材行业质量管理优秀企业、云南省质量效益型企业特别奖等荣誉,公司生产的上登牌水泥,1999年以来连续四届被评为云南省名牌、2003年以来连续三届被评为云南省著名商标,还荣获了中国驰名品牌、国家免检产品等荣誉,成为引领滇西地区水泥市场潮流的主导产品。上登水泥商标已成为誉满滇西、名扬市场的知名品牌。质量品牌给公司带来了市场、创造了效益,成为公司市场竞争的显著优势。

3 市场竞争挺立潮头

市场是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根本依托。水泥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竞争十分激烈,只有下苦工夫,持之以恒地研究市场、开拓市场、培育市场、服务市场,才能在激烈竞争中拥有立足之地,获得生存发展。

投产之初,公司按照立足大理,覆盖滇西,配套服务重点工程建设的市场定位,致力于市场基础工作建设,在滇西八个地州经济较为发达的乡镇择优建立了近百个水泥经销网点,在市场区域的各个方位建立了长期合作的多个水泥粉磨站,选择了物流货配实力较强的多家运输企业,在竞争激烈的水泥市场中开拓了运转流畅、稳定可靠的营销渠道,使产品较好地覆盖了整个滇西地区,还远销藏南、川西,出口缅甸。与此同时,公司加强营销队伍建设,在公司内以招聘方式择优选拔录用营销人员,培养了一支基础素质较好的营销团队;建立了营销考核制度、营销工作管理制度,成立了售后技术服务中心,制定了《用户服务管理制度》、《定期走访制度》、《用户服务控制程序》、《顾客投诉意见处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营销工作管理办法。

通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公司建立了信息、运输、营销三大网络,重点工程、基础市场、商品熟料三大市场,营销队伍管理、营销工作管理、售后技术服务三个机制,建立了与企业产能相适应的市场规模。1995年6月投产以来,公司产销水泥(含商品熟料)1 910多万吨,供给的重点工程达数百项。主供项目主要有广大、大丽铁路,楚大、大保、保龙、龙瑞、保腾、永武、大丽等高速公路,祥临、六曼、中松、德维等二级公路,丽江、迪庆、泸沽湖机场,大朝山、小湾、功果桥、金安桥、鲁地拉、阿海等大型水电站,起到了为重点工程建设生产供应优质水泥的配套服务作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4 产品研发硕果累累

滇西地区是云南省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滇西地区开工建设了一大批交通、能源、水利和城建重点工程。这些项目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地质情况复杂,桥梁、隧道、大坝等重要建筑对水泥性能有特殊要求,省内水泥难以满足施工需要。作为滇西地区水泥行业的龙头企业和云南省第一家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公司义不容辞地承担了特种水泥的研发任务,把新产品研发当作一项支持重点工程建设的重要政治任务和关系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

公司组织制定了新产品研发计划和方案,组建了省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和混凝土试验室,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混凝土试验工作,为新产品研发提供基础资料。加强与设计科研机构和专业院校合作,培养了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创新能力较强的新产品研发队伍。加大投入改善技术装备,克服重重困难,认真开展研发工作,反复进行试验,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攻克技术难关。通过不断努力,投产以来公司成功研发了中热水泥、低热微膨胀水泥、高抗硫酸盐水泥、道路硅酸盐水泥4个特种水泥,通用P.I、P.II62.5R级水泥、P.O52.5、42.5低碱水泥等一系列技术含量较高的高性能水泥新产品,较好地完善了公司的产品结构,满足了重点工程需要,多项产品还填补了云南省水泥生产的空白,提升了云南省水泥生产技术水平,荣获多项技术创新奖,创造了十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其中,中热水泥成为世界最高双曲拱坝小湾水电站大坝混凝土专供水泥,公司共供应小湾大坝中热水泥130多万吨,从未出现质量问题,得到了业主、施工单位和我国多位水电建设专家的高度评价,荣获云南省建材行业技术革新一等奖、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三等奖、国家水电顾问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三等奖。目前,我公司生产的中热水泥已广泛用于“三江”流域的金安桥、鲁地拉、功果桥、里底、乌弄龙和缅甸伊江上游密松水电站等建设工程。低热微膨胀水泥被列入“云南省科技攻关及高新技术发展计划”,供应云南文山马龙塘水电站、金沙江上游阿海水电站等重点工程,荣获全国建材行业技术革新二等奖、云南省建材行业技术革新一等奖。高抗硫酸盐水泥供应昆明掌鸠河饮水工程,荣获云南省建材行业技术革新二等奖。低碱水泥52.5、42.5级水泥,供应大丽铁路。通过新产品开发,公司产品达到15个,实现系列化、差异化,取得了四个特种水泥和通用硅酸盐水泥等级最高的62.5R级水泥生产资质,可生产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矿渣水泥、火山灰水泥、粉煤灰水泥、复合水泥6大系列34个强度等级的水泥产品,还储备了超细水泥、快硬水泥、抗冻水泥等特性水泥。较好地优化了产品结构,创造了商机,真正建立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产品创新机制,使产品紧跟市场需求变化,企业挺立市场竞争潮头,实现了工艺技术优势向产品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转化。公司也因此成为云南省水泥行业新产品研发能力最强、生产资质最全、水泥品种最齐、供货实力最强的企业。

通过新产品研发工作的开展,公司培育了一大批科研技术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进一步提升了标准化管理水平,被全国标准化委员会吸收为委员单位,参与制订了国家标准3个,即GB200-2003《中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硅酸盐水泥、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GB2938-2008《低热微膨胀水泥》、GB/T1346-2011《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全性检验方法》国家标准;参与修订了行业标准2个,即建材行业标准JC/T452-2009《通用水泥质量等级》、JC/T602-2009《水泥早期凝固检验方法》,成为水泥行业的知名企业。

5 技术创新紧跟潮流

早在筹建时期,滇水就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窑外分解水泥生产工艺在我国还是新事物,当时在工艺选择上,滇水就瞄准了这种新工艺,并进行了科学的论证。一、二期工程建设时,公司放眼国内外先进技术装备,大胆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熟料锻烧采用当代先进的窑外分解新工艺,窑尾系统采用从日本小野田公司引进的五级旋风预热器带RSP分解炉的预分解系统,率先在云南省建起了两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并迅速实现达标达产,公司一、二号窑成为全国窑外分解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第一批、第三批达标达产生产线,受到国家建材局的表彰。2000年5月建设三期工程时,在设计思路上公司又进一步突出了工艺技术装备的先进性,大量采用了水泥生产领域的最新技术,如喂煤喂料设备均从德国申克公司引进,窑头燃烧装置采用法国PILARD公司新型燃烧器,废气处理系统采用德国鲁奇公司技术制造的电收尘器,水泥包装设备引进德国哈佛公司六嘴自动回转包装机,在国内水泥行业第一家采用现场总线和现场智能仪表。2007年5月建设四期工程,公司从设备大型化、生产规模化出发,采用了大型立磨、第三代新型篦冷机、新型闭路联合粉磨系统等新装备。并于2004年和2011年,用新型篦冷机替换了2#、1#单筒冷却机。在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公司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把科技进步摆在重要的工作位置,不断加强投入,不断改造提升生产技术装备,坚持深入开展技术革新活动,努力使企业处于技术领先水平。投产以来,公司荣获国家级优秀QC小组奖2项,省级优秀QC小组奖4项,省建材行业QC成果奖36项。

近年来,公司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思路,紧紧围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重点环节,大力开展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工作,实施了一系列新的项目。积极利用“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推广的余热发电高效节能新技术,在省内率先投资建设了两座余热发电站,使装机达到12MW,实现了4条生产线的余热循环利用,成为云南省余热节能示范企业,取得了较好的环保和经济效益。目前,公司还着手开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和飞灰处理应用技术研究,积极向绿色节能环保产业转变。此外,公司还有计划地开展高压变频调速和高效电机改造,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投入,完成了4条生产线主机设备高压变频调速节能技改23项,低压变频改造14项,取得了显著的节能效果,超额完成了大理州政府下达的“十一五”期间3000t ce节能目标任务,成为大理州建材行业首家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的企业,被云南省环保局列为“云南省清洁生产示范企业”,荣获“云南省节能优秀奖”等多项荣誉,受到云南省人民政府的表彰奖励。

技术创新不仅为公司发展建立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同时也直接促进了云南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作为我国“三高”地区(高海拔、高风速、高地震裂度)和云南省建成投产的第一条窑外分解水泥生产线,公司的科技进步模式为我国西部地区建设窑外分解水泥生产线提供了成功经验,起到了技术示范和依托作用, 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甘肃、青海、四川、重庆、贵州等地新建的窑外分解水泥生产项目都基本上参照了公司的工艺设计思路和技术装备选型,而且还委托公司培训了生产技术人员1 000多人次,公司还应邀委派专业技术骨干到甘肃、重庆、贵州等地对新投产的窑外分解水泥生产线进行现场生产技术指导,在行业内受到了一致赞誉。2011年公司被评为“大理州经济开发区科技创新优秀企业”。

6 管理规范实现输出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现代化的企业更需要现代化的管理。我公司是云南省第一批股份制规范化试点企业,是云南省建材行业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公司把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优良传统融合在一起,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强化管理增活力,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工作,不断提升企业组织管理水平。经过20年的探索,公司基本建立了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管理体系,形成独具滇水特色的管理模式,成为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显著优势,为管理、人才、技术、品牌输出创造了有利条件。

建立了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1993年公司成立后,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股份制规范化试点企业的要求,对企业体制、管理制度、经营机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在企业体制上,公司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班子,确立了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经营、依法纳税;实现了两权分离,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重大决策和日常经营决策分离的改革目标。近年来,公司按照上市企业要求进一步健全机制,完善制度,规范权责,制定了审计、战略、提名、薪酬和考核委员会、预算、审计、担保、信息披露和董事会秘书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了“三会”工作程序和议事规则,使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完备,机制运行更加规范。

转换了企业经营机制。公司成立后,重点围绕劳动用工、干部人事、工资分配三项制度不断深化改革,制定实施了《工资考核分配办法》、《全员劳动合同制管理办法》、《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聘用管理办法》、《基层技术管理人员聘用管理办法》、《劳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在分配上按照工效挂钩考核的原则调整工资结构, 实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在劳动用工上按照企业自主用工,员工自主择业的原则,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在干部人事上按照考核竞聘,择优录用,岗动薪变的原则,实行管理人员聘用制。在组织机构上,公司按照扁平化、高效能的原则,根据工程建设、生产经营、企业发展等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来设置组织机构,不断进行改革调整,建立新的组织管理模式,较好地适应了生产经营需要。

建立了规范的内部管理体系。公司坚持依法治厂,制度管人;以德治厂,道德育人的管理宗旨,按照国际标准制定和完善公司管理制度,通过开展ISO测量管理、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产品质量认证,以及国际采标认证工作,全面修订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物资、能源、质量、环境、安全、营销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建立了适应生产经营和市场变化的完备的内部管理体系和以经济责任制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较好地保障了企业生产经营高效规范运行。

通过长期努力,公司基本上建立了各负其责、相互监督、有效制衡、协调运转的法人治理结构,管理人员竞争上岗、能上能下,职工双向选择、能进能出,分配有效激励、能增能减,机构扁平精简、高效运转的经营机制和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企业体制、经营机制、管理制度三者得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增强了企业管理活力和市场竞争动力。2010年11月,通过激烈竞争,公司在众多水泥企业中脱颖而出,成功取得了中电投腾越水泥公司的托管运营业务,实现了管理和技术输出。托管一年多来,腾越水泥公司内部管理发生了明显变化,生产经营取得了可喜业绩,得到了中电投的认可和较好的评价,进一步验证了公司管理效能。

7 党群共建保障有力

党组织是企业的政治核心,肩负着政治领导和保障企业发展政治方向的重要任务。建厂以来,公司高度重视党群、思想政治、企业文化建设等各项方面工作,为工程建设、生产经营提供了组织、政治、思想保障,较好地促进了企业健康发展。

1994年公司相继成立了党委、纪委、工会、共青团组织,并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不断加强企业党建工作。公司按照“两手抓、两促进”的要求,始终把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和奖惩,在公司内建立了抓党建促生产、抓党建保发展的党建工作机制。十七大以来,公司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在公司内部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解放思想大讨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四强四优”、“四群”教育、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企业党建工作,提高企业党建科学化水平。建立完善了《党支部目标管理考核办法》、《精神文明考核细则》、《“三培养”工作制度》、《党员示范岗创建方案》、《党员民主评议和年终总结评比制度》、《党员承诺制度》、《党员学习制度》、《党费管理制度》、《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营销部门定期轮岗和回避制度》、《公司营销人员廉洁自律及诫勉谈话制度》、《关于职工廉洁奉公的规定》、《关于窗口部门做好文明服务及廉洁自律工作的规定》、《公司基层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聘用管理办法》、《公司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考核聘用管理办法》等党建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民主管理和党群工作,较好地提高了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使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确保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在企业得到贯彻落实,保证了企业发展的政治方向。目前公司已设立了14个党支部、党员214人,其中管理人员66人、生产一线党员117人,基本实现了将支部建到车间、将党员培养成为人力资源骨干力量的目的。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党员和先进党支部,公司党委荣获2010~2012年度云南红塔集团有限公司投资控股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党组织,自控中心党支部荣获大理州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受到上级党委表彰。

公司历来重视人力资源培育,早在建厂初期,就提出了把滇水建成“既出优质产品,又出优秀人才”的现代化水泥企业的战略目标,并把人力资源建设作为一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建立了人力资源招聘、培训、使用、薪酬、激励等管理制度和人才培育新机制,采取请进来、送出去、企校联合办学、签订师带徒传技合同、开展技能竞赛、鼓励自学、岗位成才等方式,培育和储备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人才和业务管理骨干,并涌现出了全国建材行业劳动模范、云南省第七届优秀企业党委书记、云南省第十一届优秀企业家、云南省云岭优秀职工、大理州技能竞赛冠军、大理市劳模等。目前公司已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的人才队伍,人力资源较好地满足了生产经营、新技术吸收运用、新产品开发和企业发展的需要,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显著优势。

公司十分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从建厂开始就将企业文化理念植入工程建设工作,坚持不懈地培育滇水文化。通过20年的努力,公司形成了“严字当头、艰苦奋斗、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凝聚理想,共筑辉煌”的发展理念,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确立了知名的质量品牌,制定了质量、环保方针,干部和职工守则,形成了有效的管理模式、培育了综合素质较好的员工队伍,在企业营造了一种富有发展生机,具有时代特征,又体现企业特点,具备强大凝聚力的文化氛围,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精神源泉和文化支撑。

8 业绩辉煌彪炳史册

公司建厂20年,是创业的20年,是发展的20年,也是取得辉煌业绩和丰硕成果的20年。在这20年里,公司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营业绩稳步提升,职工收入逐年增长,社会回报日益增多。

生产规模扩大。公司从建厂初期1条生产线、年产熟料30万t起步,在20年里相继建成投产了4条生产线,使年生产能力达到300万t,产能增长10倍。1995年投产以来,生产规模连续17年保持滇西地区第1位,2011年继续蝉联云南省水泥行业单厂水泥产量第1位,2011年熟料产能排名全国水泥百强企业第86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云南省优质水泥生产基地和优质商品熟料供应基地,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营业绩提升。产销产品从1995年投产之初的2.24万t,提高到2011年的250.54万t,增长111.85倍;销售收入从1995年的7 415.48万元,提高到2011年的8.69亿元,增长11.7倍;税利总额从1996年的746.2万元,提高到2011年的1.67亿元,增长22.4倍;税收从1996年的48.4万元,提高到2011年的8 368万元,增长172.9倍;利润总额从1996年的16.5万元,提高到2011年的9 692万元,增长了587.4倍。2012年公司销售收入排名中国建材企业500强第244位,中国建材最具成长性企业100强第62位。

社会回报增多。公司的建设和发展凝聚着全体职工的心血,饱含着社会各界的关爱。而获得发展的滇水也正日益扩大着对社会的回报,努力践行着国家增税、股东增利、职工增收的理想追求。投产以来,公司累计生产熟料1 600万t以上,生产水泥1 680万t以上,销售产品1 910万t以上,实现利税12.35亿元,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经营业绩的增长,投资回报和职工收入也稳定提高,社会回报日益增多,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荣获国家环境保护百佳工程、全国建材行业先进集体、云南省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特别奖、云南省百户优强工业企业、云南省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云南省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大理州优强企业、大理市纳税十强企业等数百项荣誉。

企业发展走上新征程。发展是硬道理, 是首要任务。公司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企业发展工作, 团结带领职工一心一意谋发展, 聚精会神抓项目, 较好地推动了公司持续发展。近年来, 公司紧紧抓住“桥头堡”建设的重大战备机遇, 深入实施发展战略, 引入华新水泥公司在景洪建成了一条2 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取得了中电投腾越水泥公司2 500t/d生产线托管运营业务, 拉开了新一轮发展的序幕, 走出了资本、管理、人才、技术、品牌输出发展的扎实步伐, 开创了用新项目推动新发展, 用新目标聚集新力量, 用发展事业凝聚人心, 用发展业绩报答股东、报答员工、回报社会的工作新局面。

上一篇:六年级描写关爱作文500字下一篇:寒假结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