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与民族主义(精选8篇)
21世纪是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跨越式发展的世纪,我们能否从世界政治经济的总格局出发,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推动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推向前进,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振兴的步伐,关系到跨世纪宏伟蓝图能否真正实现。通过学习江总书记“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胡锦涛同志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中国穆斯林同样对中华民族的命运担负着崇高的历史责任。
一、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今年二月,胡锦涛主席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贯彻落实这一重大部署,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动,努力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更好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党的十六大已经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了出来,而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明确地提出来,在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而确立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贾庆林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好民族、宗教工作至关重要。不久前颁布实施的《宗教事务条例》,是党中央高度重视宗教工作、切实加强对宗教工作领导的重要体现,也是宗教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是党和政[找文章到好范文-/-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府在宗教工作方面的一项长期任务,也是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的重要责任和义务。我们要高举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旗帜,坚持“三个离不开”,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宗教与民族关系,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二、适应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伊斯兰教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昌明,但宗教仍然发挥重要影响。宗教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交融互动、相互作用的,任何宗教都必须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精神状况相适应,才能生存,并通过变革求得发展。宗教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与之相协调,是宗教本身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也被宗教长期发展的历史进程所证明。
1、伊斯兰教的社会和谐观
在中国古代人们主张“以和为贵”、“息事宁人”、“阴阳以柔”的和谐思想,人们尽量避免事物双方的矛盾,从而促成社会的团结与稳定。伊斯兰教同样也是以和谐为美的思想,这种和谐思想根源于人们对宇宙及身边事与物的参悟。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体现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人与自然均是安拉的被造物,并且自然先于人类而诞生,但自然确是为供人享用而创造的。安拉创造了人类,并赋予人类高贵及其它生命体所不及的优待。安拉为人类提供饮用:“我派遣滋润的风,我就从云中降下雨水,以供水你们饮料”(15:22),安拉为人类提供衣食:“他创造了牲畜,你们可以其毛和皮御寒,可以其乳和肉充饥,还有许多益处。”(16:5)自然为人类服务,而人类对自然必须加以善待,并非征服。人类应当遵循生命法则,在长期利益中保护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和相互往来。伊斯兰教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不是建立在自然法则约束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信仰之上的,就像对自然生命的善待出于对安拉的敬畏一样。《古兰经》中说:“你们把牲畜赶回家或放出去吃草的时候,牲畜对于你们都有光彩。”(16:7)因此,伊斯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辅助、相互渗透,近似于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人与人的和谐同属于和谐的另一因素。伊斯兰教有关人与人的和谐共处有别于中国古代的“息事宁人”,并且伊斯兰教将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分为了若干种。在婚姻家庭中,丈夫有丈夫的责任,妻子也有妻子的义务,《古兰经》中有这样一个比喻:“她们是你们的衣服,你们是她们的衣服。”(2:18),这正体现了夫妻间的亲密无意和互相体贴,从而构筑起丈夫与妻子间的和谐。在母亲与子女地关系上,穆圣说:“天堂在母亲的脚下。”不仅以血缘维系母子情深,并以信仰的最终归宿引导穆斯林去积极维护母子间的和
谐。在社会中,商人之间同样要保持和谐、以诚相待、以公平为经营之首要原则,没有“无奸不商”的谬论,例有把持安拉之称的忠告,从而使得商人与商人经营者与消费者建立起维护正常经济秩序的和谐。“天下穆民皆兄弟”是伊斯兰教对人与人间和谐关系的最高总结,别说是有血缘之亲,即便是陌生的路人,似乎都有种内在的默契。
2、伊斯兰教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伊斯兰教从产生之日起就与社会现实相适应,伊斯兰教之所以逐渐由阿拉伯人的民族宗教演变为世界性的大宗教,就在于伊斯兰教在不断与新传播地区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相互影响与渗透中得到发展,这一过程就是伊斯兰教不断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以适应在新传播地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过程。
穆斯林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从她的先民踏上中华大地的那一天起,就与中国这块古老的东方大地及这块大地孕育的中华文明结下了不解之缘。综观回族、伊斯兰教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无论其文化载体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如何变化,而唯一不变的就是心系中华、共依共存、同担荣辱、一起发展的爱国主义传统,其渊源与伊斯兰教文化的形成一脉相承,有着丰富的内容。
就拿我们云南来讲,云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处于大分散状态的回族,除主要与汉族杂居外,还与白、彝、苗、纳西、藏、傣等兄弟民族交错而居,或与村为邻,或同村而居,互相间有着密切联系。故云南回族的语言和文化,除受汉族的强烈影响外,必然受共同居处的其他兄弟民族的影响。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曼乱、曼赛两寨的穿傣服说傣语的“傣回”(帕西傣)、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穿藏服说藏话的“藏回”、大理白族自治州穿白族[找材料到好范文 wenmi114.com--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服装说白族话的“白回”、“小凉山”宁蒗彝族自治县的“彝回”一样,都是早期回族进入傣、藏、白、彝族地区,与当地民族长期来往、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他们与当地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开发和创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促进了团结、积极向上的人文景观,和谐社会的建设群体效应。
三、实现宗教与社会和谐相处,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当前,保持安定有序、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没有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因此,人人都应为促进社会和谐出力,为社会安定有序尽责。近段时期,日本在历史等一系列问题上的错误态度以及所采取的伤害中华民族感情的错误行为,引起了北京、上海等地部分群众和学生自发组织的涉日游行活动,对于广大群众和学生的这种爱国热情,我们是充分理解的。但是,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一定要冷静理智,依法有序。我们要深刻理解“稳定压倒一切”和“发展是硬道理”的含义,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把满腔的爱国热情转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这一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中国伊斯兰教界在新时期明确提出“爱国是伊玛尼的一部分”,把爱国和爱教统一起来;如我们云南穆斯林素有维护国家统一的传统,并且确认爱国属于伊玛尼(信仰)的一部分。翻开翻开中国近代史可以看到,回族只有统一祖国的功劳,绝无分裂祖国的行为。即使是民族斗争的特殊时期,云南回回民族一方面为了所对民族压迫与宗教歧视而进行浴血奋战,另一方面又要在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不忘捍卫祖国的利益。在伊斯兰教道德方面,大力宣传“弃恶扬善”,“公平平等”,“不奸淫、不偷盗、不说谎”等道德规范,这些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相符合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用这些伦理道德规范教育广大穆斯林群众,对维护社会安定、民族团结、人际关系和谐,对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都起着积极作用。因此,充分发挥中国伊斯兰教教义、教规和伦理道德中的积极因素,是团结和动员广大穆斯林积极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促进中国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重要环节。
实际上,以伊斯兰教道德思想教育广大穆斯林群众履行道德的这一过程,也就是促进三个文明稳步发展的过程。宗教从其最终仍属受动于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而言,总体上正在无可逆转地实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它的稳定社会的功能,在我国新的发展时期恰恰应该受到积极的开发和运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作为教职人员,我们同样要认真学习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用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定信仰,团结奋进,积极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坚决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自觉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责尽力。
“苏非”这个词来自阿拉伯文sufi,意思是“穿羊毛衣的人”。一般认为,它由阿拉伯文suf(意为“羊毛”)变化而来。因为穿这种衣服是为了表示自身的“俭朴”,故人们称这种人为“苏非”。[6]
要研究“苏非”这个名称必须从他们的内心的思想和精神活动出发,跟他们的外部打扮和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相结合,外部的服饰不能决定内部的思想和精神动态,而内部的思想和精神活动决定他们穿这种服饰,并忘掉现存的世界(dar fana),最后达到永久的王国(dar baqa),跟真主达到一个最密切或亲密的状态。
2 苏非派的《古兰经》思想来源
尽管人们对苏非派的起源问题,有不同的说法。但它作为一种神秘主义的派别,却有真正的根源于伊斯兰教内部的因素,因为它在一个伊斯兰环境中产生并且发展,在《古兰经》和伊斯兰教义中找到了自己的理论基础。也可以说《古兰经》里面也有神秘苏菲主义思想。
第一:《古兰经》里面也有一些神秘主义的想象,这是苏非派产生和发展的首要的原因。例如经文说:它在一夜之间,使它的仆人,从禁寺行到远寺,他在远寺的四周降福,以便我昭示他我的一部分迹象。(17:1)难道我没有为你而开拓你的胸襟吗?(94:1)
神秘主义者确信穆罕默德确实见过真主以及天使。这使他们坚信穆罕默德不是凡人(注意;但并不是神灵),“又是人通过内心的思想修养(fikr),精神上的自我检查(muhasabah),最终归于内心满足(rida)的状况”[4]。
第二:有的神秘主义者认为《古兰经》中有些不易解释的经文是他们信仰的基础。这是苏非派产生的又一个原因。例如经文:
他降示你这部经典,其中有许多明确的节问,是全经的基本;还有别的许多隐微的节文。(3:7)
根据经注家的看法,经文分为两类。一类是明确的,即经文的意义清楚,明白;另一类是不是明确的,指那些经文意义含混和无法理解的。
可见,这第二类是神秘主义产生的基础。
于是,真主以这样的观点被描绘成对信仰者比“他的命脉”还近,对于目睹人的真正言行和了解他的真实思想,他是如此无所不在和无所不知的。[4]
第三:经文中关于宗教礼仪的有些原则规定也是神秘主义发展的理论基础。
有的经文本身就含有某些神秘主义因素,这些因素提供了苏非派在伊斯兰教内部发展的理论基础。经文说:
夜里,你应当以小部分时间向他叩头,以大部分时间赞颂他。(76:26)
经文明确规定穆斯林每天应当进行副功拜,如长时间地祈祷、夜祷、跪拜、叩头和赞颂真主,并在必要时应静坐,守夜和斋戒。可是,经文没有具体规定礼拜时间的长短,赞颂经文的内容和赞颂的次数多少。所以一些神秘主义者“不拒绝礼拜仪式的合法性,坚信信仰的精神方面,这种信仰在他富于服从或献身的精神时,产生一种与那种信仰的纯洁相称的精神情况(hal)[4]。
第四:《古兰经》关于真主创造人和万物,以及人和万物复归真主的经文是神秘主义产生的基本根据。伊斯兰教并不是出世的宗教。它肯定真主赋予世人各种今世的物质福利,允许他们尽情享受今世生活(见《古兰经》11:15,3:45等)。同时我们从经文中看到,他强调现实生活的短暂,虚拟和享受的局限(9:38),现实生活是欺骗(31:33),唯有来世生活永恒久长。由于人们要享受现实生活,难免会受物欲诱惑,误入歧途,作恶,或是检查正道,自制,行善。这就有一个在后世接受真主的末日审判的问题。经文说:他初次创造你们,你们只被召归于他。(41:21)我们必定归于我们的主。(43;14)
按照这些节文,真主造化一切,一切向真主复归。复归的目的是在末日接受真主的审批。经文这种思想后来成为神秘主义的基础。
3 苏非派的外来影响
那种认为它是完成根源于《古兰经》或伊斯兰教的或西方的影响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是不全的,只起着第二位的作用。下面谈一谈苏非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和苏菲派受到的各种外来思想。
第一:苏非派产生的历史背景。伊斯兰教从兴起到宗教体制的形成,大概经历了约3个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圣战》中得到的物质财富的增多使在政权层面也出现了尖锐的矛盾,执政者们越来越不关心宗教事业和发展,而关心的是政治了。伊斯兰教产生不久出现的这种情况引起了一些普通穆斯林的反抗,对社会生活中一些道德破坏,腐败,迷信等情况他们在意识形态方面也出现相应的反应。为了保持自己信仰的纯洁性,为了保持传统的伊斯兰教教义,他们就离开了现实的社会,而开始自己的流浪生活。
第二:苏非派的外来影响。有一些学者认为苏非派的产生主要是外面来的思想起着最主要的作用。其中有人认为它是受新柏拉图主义的留意说的影响,还有人认为,受诺斯替教———诺斯替派的一些,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他是受到东方思想的一些影响。上面所说的几种观念都有自己的根据,笔者认为,都是合理的,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伊斯兰教产生以后在穆斯林占领的广大地域,伊斯兰和其他地方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发展,当然这个时候产生的苏非主义也是受到当地的一些地方思想的影响。
总之,探讨伊斯兰苏非主义来源的的时候我们的目光应该落在伊斯兰教本身和苏非主义的一些神秘的内心的精神动态。
参考文献
[1]马坚译.古兰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蔡德贵.当代伊斯兰阿拉伯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金宜久.宗教研究指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马志德。法赫里.伊斯兰哲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5]样启辰.“古兰经”哲学思想[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
[6]金宜久.伊斯兰教的苏非神秘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95.
[7]吴云贵.伊斯兰教义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1995.
[8]艾哈迈德·爱敏《: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第一册黎明时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关键词:詹姆斯·乔伊斯 犹太 世界主义 爱尔兰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詹姆斯·乔伊斯本人已经多次直接表达了《尤利西斯》对犹太人的特别关注。1920年,乔伊斯在一封信中谈到,《尤利西斯》是“一部两个民族(以色列和爱尔兰)的史诗”。将以色列和爱尔兰并置在一起,赋予它们史诗的意义,可见乔伊斯的良苦用心。然而,不少读者认为乔伊斯的所有作品都是描写爱尔兰尤其是都柏林的,因此就过分强调乔伊斯的民族解放思想。这种解释不无道理,也有许多的证据,作者自己也承认过要揭露都柏林这个“瘫痪的中心”的种种丑恶和弊端。但是必须指出,这种理解是相对狭隘的。实际上,乔伊斯并非如叶芝等爱尔兰作家那样,一味沉浸在对民族主义的表达中,将自己的眼界局限在狭小的区域,而是有着更开阔的视野和深层的追求,这是一种更为宏大的主旨和精神境界——世界视野。
乔伊斯是地地道道的爱尔兰人,并非犹太人,这是值得我们庆幸的。由此我们可以抛开单纯的民族问题,以今天的眼光,立足于开阔的空间,讨论没有国界的乔伊斯的世界视野。
一 乔伊斯的人道主义
作为爱尔兰人尤其是都柏林人的乔伊斯,在排犹倾向激烈的欧洲,能够强烈地对一个到处被人排挤、受人欺凌、饱经磨难的弱小民族给予关注和表达,这种情感可以在以下因素中得到解释:首先,爱尔兰和以色列的民族命运有着相同的经历,被欺压侵略,丧志主权,没有自由,许多人无家可归,到处漂泊流浪,受尽折磨,由此渴望独立自治,盼望和平的生活。正是两个民族相似的经历引起了乔伊斯的兴趣和关注;其次,乔伊斯自己作为一生流浪异国他乡的漂泊者,深切感受到了流浪的滋味,感受到了无家可归的痛楚,由此对“永世”漂泊的犹太人产生了亲近感和认同感,体现了一种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将以色列和爱尔兰并置在一起,这正是乔伊斯的有意安排。而这两个民族经历的惊人相似,也足以令人诧异不已。自公元70年罗马人摧毁“第二圣殿”到1948年以色列复国,這期间犹太人经历了将近1900年的流浪生涯。在这漫长的流浪岁月里,他们经历了种种折磨、压迫、屠杀。在犹太人旅居的国度里,他们始终是社会动乱的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和战争的首批伤亡者。尤其在二战中,多达500多万犹太人死于希特勒之手。
和以色列相似,爱尔兰也长期处于被殖民统治的地位,广大人民过着受压迫受奴役的生活。公元12世纪,爱尔兰进入了封建社会;1169年,英军侵入了爱尔兰;1171年,英王亨利成了爱尔兰的君主,从此英国人开始在爱尔兰大肆掠夺资源和财产。1964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克伦威尔登陆爱尔兰,侵占了三分之二的土地。1864年,“谷物法”被废除之后,爱尔兰的佃户被驱赶出国,流浪海外。此后,大批的爱国人士不断起来斗争,发起各种民族独立运动。
正是对民族自由解放的追求,对重建家园的热切渴望,构成了两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斗争史。饱受压迫欺凌的奴役生活,无家可归的流浪状态,这一切深深地激励着他们的斗争,漂泊的犹太人和被压迫的爱尔兰人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在乔伊斯看来,这两个民族是饱受苦难的典型,尤其通过对犹太民族苦难与斗争历史的描写,《尤利西斯》超越了一己民族的悲欢,呈现了人类普遍的生存处境,体现了乔伊斯的人道主义精神与世界主义情怀。
富有戏剧性的是,1948年,以色列和爱尔兰相继宣布独立,建立了自己的主权国家。虽然乔伊斯在1941年去世,没有亲眼看到爱尔兰和以色列的独立,但他却在《尤利西斯》中记述了它们争取民族独立的辛酸历程。同时,这部书也记载着乔伊斯这颗“漂泊的心”的辛酸历程。
当1921年《尤利西斯》在美国的《小评论》杂志连载时,其主编玛格丽特·安德森称:“他为自己而写,为那些有志于探讨命运如何欺凌、伤害自己的人而写。”1936年,乔伊斯曾经对一位丹麦的评论家说:“你得自己尝到流亡的滋味,才能理解我的书”。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位非犹太人在流浪和漂泊生涯中,具有了和犹太人相似的情感经历与生命体验。因而能够理解和接受他们拯救自我和世界的“救世”情怀。
二 超越地方主义与民族主义
爱尔兰人(以公民等为代表)在对待民族和社会问题上,显得封闭、保守、愚昧,具有极端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尤其是表现在对犹太人的恶毒攻击和敌视上。而犹太人(以布鲁姆为代表)则表现出宽容的态度和宽宏的视野。虽然受到了侮辱和歧视,他仍然没有丧失对人的同情和关怀,希望世界和平以及与各民族的共处,明显表现出一种世界主义的视野和倾向。通过这种对比,乔伊斯批判了爱尔兰以及欧洲人的狭隘观念,以及地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偏见,展现了他的世界视野。
犹太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指犹太人作为“上帝”的“选民”所秉承的普遍的救世情结或人道主义情怀。在布鲁姆身上,体现了乔伊斯要摆脱狭隘的地方主义困境的精神,寄托了他向往世界和平、安宁与幸福的美好愿望,以及要超越种族、国家界限的世界主义诉求。
布鲁姆的人道主义情怀冲破了他卑琐的外在表现,呈现了他完整全面的人性与高尚的情怀,“(热心地)高尚的事业!我在哈德路十字桥上,看见一名有轨马车车夫折磨那匹已经被马具磨破皮的可怜牲口,我就责备他。”不光是对人的同情,连对动物他都是满怀怜悯,不愿看到残忍局面的发生。可以说,布鲁姆是乔伊斯苦心经营的象征性的形象,是他情感和思想的隐蔽的代言人。
其实,在小说中,布鲁姆就是作为“弥赛亚”来拯救他的民族与世界的。虽然他的形象在一般人眼中是猥琐的,极其平庸的,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或者说,只是人性的一个层面。实际上,布鲁姆的真正人格表现在其他方面。在他身上具备着承受苦难,呼唤和平与正义的人道之心,他有一种极其宽容与博大的关怀感和拯救罪孽中众生的救世理想。他就是上帝的“选民”和“圣子”,唯一的救世者。在第十一章的最后,“布鲁姆·以利亚”乘着战车飞上了天空:
人们看到,战车中的他全身身披金光,服装似太阳,容貌似月亮,而威仪骇人,使人们都不敢正视。这时一个声音自天而降,呼唤着:以利亚!以利亚!他的回答是一声有力的叫喊:阿爸!上主!
犹太人认为,以利亚就是上帝派来拯救世人的先知。在第十五章里,梦游中的布鲁姆做了都柏林的市长,向他的市民宣讲施政纲领,说要领导他们进入一个新时代,“一个未来的黄金城市,未来世界的新海勃尼亚的新布鲁姆撒冷。”这正是永世流浪的犹太人所向往的圣城,一个没有仇恨与战争的和平的安宁世界。显而易见,布鲁姆身上充满了浓郁的救世情结,他追求“爱”与宽容,反对仇恨与侮辱,是以利亚的象征,要带领人们进入没有压迫与欺凌的人间天国。
布鲁姆在他的施政纲领中还阐发了自己的仁慈的统治方式,强调种族之间应该打破藩篱和仇恨,进行广泛的交流:“我主张改革全市公共道德,推行明白实在的十诫。旧世界要改为新世界。团结一切人,犹太人、穆斯林、非犹太人……世界通用世界语,世界大同……宗教要自由开放,国家要自由无宗教。”
在处理民族矛盾和社会问题时,与民族主义者的基金态度相比,布鲁姆反对暴力,主张和平,主张平等。在斯蒂芬谈到自己在小酒馆里和那帮闲汉发生冲突,被公民追打的事件时,布鲁姆发表了对种族仇视的批驳,对暴力冲突的不满:“我反对任何形式、任何模样的暴力和偏激。它从来就达不到任何目的,也阻止不了任何事情。革命必须用分期付款的方式实现。因为人家住在相邻的街上而讲另一种方言就恨人家,可以这么说吧,一看就知道这是不折不扣的荒谬。”显而易见,这正是对爱尔兰人狭隘观念的批判,是对地方主义和种族主义偏见的超越。
三 通向世界主义
虽然斯蒂芬和布鲁姆属于不同的种族,然而在小说中,他们在几乎相同的时间里思考着大致相同的问题,并且在许多问题上取得了一致。他们互相救助,隐秘地感觉到了对方的吸引力和亲近感,像一对父子那样产生了精神的沟通。我们可以把这一重要现象理解为一种暗示,一种民族间和平交流范式的象征。
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让斯蒂芬和布鲁姆分别代表爱尔兰人和犹太人,通过两人的相互寻找和心灵相通,通过他们的互相信任和帮助,体现了他要追求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存,相互平等交流的愿望。斯蒂芬和布鲁姆在许多地方都是相似的,他们都具有反抗性,都反对狭隘的种族思想,追求艺术的独立与自由表达,对许多社会现象表示不满。反叛的爱尔兰青年斯蒂芬,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布鲁姆青年时代的化身。
毫无疑问,布鲁姆和斯蒂芬的精神血缘是浓烈的,难以割舍的。在这文本中许多东西都是隐晦的表达,但还是清晰可循的。在第十五章,斯蒂芬回忆起自己拒绝了母亲让他忏悔的请求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宗教的反抗精神和独立人格。布鲁姆把喝醉的斯蒂芬从列兵那里解救出来,在他看着斯蒂芬的时候,把他和自己死去的儿子联系了起来。布鲁姆对斯蒂芬的救助暗含了一种宗教情结,即以色列对世界的拯救。《圣经·旧约·以赛亚书》曾预言,以色列的救世主最终将成为“非犹太人之光”。
第三部的标题是“回家”,以布鲁姆和斯蒂芬的结束游荡归来,象征着各民族之间达成了对话的基础。乔伊斯明确指出了二人的“共同的类似处”:二人对艺术均敏感,对音乐尤甚于雕塑与绘画;二人均喜大陆生活方式甚于岛国生活方式,愿在大西洋此岸而不愿在彼岸居住;二人均由于早年家庭教育的影响已根深蒂固,并已继承一种固执的非正统抗拒心理,对宗教、民族、社会、伦理等方面的许多正统观念均表示怀疑。
而二人在一整夜的游荡中形成的相互理解与深刻的精神认同,则象征着他们之间民族差异的消融与跨越,从而走向进一步友好对话、和平共处。在二人的交谈之中,“二人中是否有一人公然提及二人之间的种族区别?没有。”但是他们自己非常明确对方的身份,也明白对方对自己身份的认识:“他想他想他是犹太人,而他知道他知道他知道他不是。”
斯蒂芬感覺到布鲁姆的深沉苍老的声音中积累着过去的历史,而在布鲁姆的眼中,斯蒂芬则是一个敏捷年轻的男性形象,其中预示着未来的命运。他们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共同的祖先,相似的民族经历,这正象征着世界各民族共同的起源和公共的生存环境。他们对和平解放生活的追求无疑是人类各民族共同的缩影。
因此我们说,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有意将以色列和爱尔兰的历史并置一处,通过民族特性的对比,批驳了狭隘的种族主义和地方主义,这就使文本摆脱了单纯的民族视线,具有了宏阔的世界视野。通过犹太人布鲁姆的世界情怀,乔伊斯展现了他强烈的犹太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寄寓的“世界主义”倾向与世界视野,使这部20世纪的“天书”带上了现代“启示录”的色彩。
四 结语
正是以犹太意识为基点,《尤利西斯》超越了单一的民族情怀和狭隘的地方主义,由自身与民族的苦难升华到对人类状况的普遍关注,由此进入了“世界主义”。而它的史诗性结构形式和变幻多端的艺术技巧,则展示了乔伊斯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以及对如何更好表达这种理解的艺术方式的深层变革。这样,乔伊斯反叛家庭、宗教、国家的约束,流亡欧洲大陆,进行艰苦卓绝的艺术追求的生命历程,就具有了一种内在的精神的依托和合理解释的根据。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恰恰是乔伊斯人格与思维的完整体现,表现了他精神逾越的生命体验与心路历程。
参考文献:
[1] 彼得·寇斯特罗,林玉珍译:《乔伊斯传》,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
[2] 詹姆斯·乔伊斯,金 译:《尤利西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
[3] 金 :《西方文学的一部奇书》,《世界文学》,1986年第1期。
[4] James Joyce,Ulysses.New York:Random House,1961.
马倩妮
本文从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入手,简要概括了穆斯林葬礼的基本礼仪,在此基础上对穆斯林葬礼中所蕴含的伊斯兰丧葬文化进行了剖析。
《穆斯林的葬礼》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第一部表现回族人民特别是现代都市回族人民的生存境况和内心情感世界的史诗性作品。全书近五十万字,时空跨度大,人物众多,内涵丰富,气势恢宏,具有鲜明的伊斯兰宗教文化和回民族文化特色。冰心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写到:”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了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书里每一个细节,我都很陌生。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作品向我们展示了回族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婚礼、葬礼、节日、饮食等种种带有伊斯兰文化色彩的风俗习惯,大大开阔了非穆斯林民族读者的视野。本文拟就小说中所描写的穆斯林丧葬礼俗做一番探析,由此探寻其广阔深远的宗教、文化内涵。
一、《穆斯林的葬礼》中所描写的回族丧葬情节
《穆斯林的葬礼》用不小的篇幅描写了回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仪式,使之成为情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突出的例子如葬礼和婚礼。小说中,共描写了两次葬礼。这两次葬礼前后呼应,具有对比的意义,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梁亦清是一个中国传统的穆斯林形象。他手艺高超、擅长琢玉,但为人木讷,又不懂得生意场上的互相倾轧,最终在资本商汇远斋老板蒲绶昌的压榨下含恨死去,从而引发韩子奇、梁君璧誓为之报仇及后续情节的发展。
梁亦清的葬礼标志着小说情节的开端,亦表现了穆斯林葬礼的基本特点:土葬、薄葬、速葬,最为简朴不过,同时却隆重而庄严。”„„伊斯兰教的葬礼是世界上各民族、各宗教中最简朴的葬礼,没有精美棺木,没有华贵的寿衣,没有花里胡哨的纸车、纸轿、纸人、纸马,没有旗、锣、扇、伞的仪仗,没有吹吹打打的乐队,没有满天抛撒的纸钱„„一心归主的穆斯林,不需要任何身外之物来粉饰自己。”惟有庄重念诵古兰经的声音陪伴死者宁静地入土。
韩新月作为霍达精心塑造的美好形象,美丽聪慧、纯洁善良,对人生、事业、爱情都抱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但因病被迫辍学,来自于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又使其对爱情绝望,终致夭折。
新月的葬礼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高潮,是对其短暂一生的总结,也是作者感情的大爆发。在此,作者强烈真挚地祈求真主助佑穆斯林埋葬吃人的文化生态环境:”穆斯林们肃然跪在墓穴前,默默地为新月祈祷;美香燃起来,神圣的经声在墓地回荡: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全世界的主,至仁至慈的主,报应日的主。我们只崇拜你,只求你佑助,求你引导我们上正路,你所佑助者的路,不是受谴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误者的路„„”
书中的这两次葬礼,都是在极具伊斯兰宗教文化色彩的氛围中进行的。从病人临终前的提念”清真言”,到洗涤亡人时纯净简朴的”洗礼”;从没有任何陪葬品、只穿白色的”克番”下葬,到”朵斯提”质朴真诚的”拿手”礼;从阿訇和乡老在”伊玛目”率领下为亡人站”着那则”,到下葬时,由亡人亲属试墓穴大小、平整与否的”试坑”,再到守葬、阿訇诵经,直至封闭墓穴等穆斯林丧葬礼仪,这一切无不是穆斯林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亡人表达情感,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了穆斯林葬礼的隆重、庄严和质朴,”它是为亡人举行的一次共祈„„是忠实的灵魂对于真主的无限崇敬,是每个人衷心情感的倾泻,是为了全体穆斯林包括亡故的人而向真主发出的切望于将来的吁请。”
那么,小说中所描述的两次葬礼习俗是由什么决定的,它又具有怎样的礼仪和特征,我们可以从下文中寻到答案。
二、伊斯兰教义下,穆斯林葬礼的基本礼仪
临终前:无论男女老幼,家人和亲属都要向他(她)提念:“清真言”,“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目的则是要亡者临终前不忘主圣,从而得到信仰。
无常(咽气)后:家人闭拢亡者双眼,扣合下颌,顺其四肢,使其靠右侧而卧,头北足正。南面朝天房,并以白布覆盖其体,然后在家门外贴出丧单,并请专人向街邻亲友报丧。
盖面:听者在收到丧讯后,应尽快赶到亡人家中,看看亡人的遗容,向丧主家属表示哀悼。并送一些钱物等实用品,帮忙尽快安葬亡人。
洗礼:又叫“着水”、洗“埋体”(亡人遗体),即给亡人洗小净和大净。男子
无常后请阿訇净洗,女子无常后则请本族老年或中年妇女净洗。洗法如同活人一样,即由上至下,先右后左,唯不漱口呛鼻。净洗完毕用净布将水轻轻拭干,并在亡人七窍涂抹麝香,以除味防虫。牺牲于战役中的烈士不洗大净,为其穿上血迹斑斑的衣服安葬即可。这是对殉教者尊重的一种表示。
穿“克番”(丧衣):穆斯林只用白布裹身,忌用殉葬品,克番一般男三件女五件,并各有其不同的尺寸要求。布料一般为白棉布,不可采用绫罗绸缎和其他昂贵的布料。克番上写有经文,意为:“我作证,除真主外,别无主宰;我又作证,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表示死者生前是个敬畏真主的、有信仰的人。
殡礼:殡礼又称“者那则”,是穆斯林葬礼中的主要宗教仪式,也是活人对亡者最后的祈祷礼,是最隆重的、最庄严的,也最简朴的。殡礼的参加者必须有大小净,且不致悼词、不鞠躬、不扣头。只是众人由伊玛目或亡人的至亲带领,领拜师相对亡人的胸膛而站,众人随立其后。举义,抬手,赞美真主,念诵四次“泰克比尔”,祈求真主赐福亡人,使其天园有位。同时反省自己,求主宽恕。
埋葬:殡礼结束后,就将亡人抬往专门的回族墓地。一般由四人来抬,其他人帮扶轮换。至墓地后,一般先由亡人亲属试探墓穴的大小、是否平整,再将遗体从匣中取出,缓缓送入所挖之墓坑内。亡人足南首北面西,以示朝向圣地麦加。用土坯砌好偏洞口以后,再将墓坑填满。埋葬时需念诵《古兰经》的若干章节。因伊斯兰教不主张修饰坟墓,故只立标记以便识别即可。
丧葬毕,一般当天不在家准备茶饭。有的地区穆斯林在四十天、百日、周年等日子,亡人的家属要亲自或请阿訇念诵 古兰经!的相关章节、炸油香和请阿訇上坟,以示纪念,并祈求真主怜悯亡人、宽恕亡人。
三、伊斯兰丧葬文化的主要特征
显而易见,既然葬礼的主体是穆斯林,那么伊斯兰丧葬文化就必然呈现出与非穆斯林民族的丧葬文化相异的特征,相较之下有以下几点:
(一)土葬
如不是特殊情况,穆斯林一般实行土葬,并且,这种土葬方式十分彻底。不用棺材,坟底也不铺木板、石板、水泥等非土物质,墓坑的具体结构,个个教派则有所不同。以中国的格底目教派为例,墓坑一般深约4米,长约2米,宽约1米,内置土梯。在墓坑底部西侧挖一偏洞,称为偏堂,是亡人的安身之处。偏堂
外观呈圆拱形,拱顶距坑底约有1米;内部则南低北高,长度约为1.8米,宽度则不到1米。穆斯林将亡人遗体直接放入偏堂中,让遗体腐化后立即被泥土吸收,以附合伊斯兰教人之出于泥土、归于泥土的教义。
(二)速葬
速葬即三日必葬。一般早上无常,下午埋葬,下午无常,次日埋葬。如果亲属不在场,也最多等三天,三天内必须埋葬亡人。穆斯林认为,“亡人入土如奔金”。若停放遗体时间过长,就是对亡人的不敬。如《穆斯林的葬礼》中韩新月死后,她的父亲舍不得离开她,不断地向妻子乞求:“让女儿多留一天,再多留一天,女儿走了,就再也见不到了!”“韩新月又在家住了两天,该走了,决不能超过三天,非走不可了。”
而且,穆斯林不提倡把遗体运回故乡,主张死在哪里就葬在哪里,在穆斯林中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话“天下的土地,埋天下的回回”。如果不具备土葬条件,比如在海上航行时,就可以在船上举 行净仪和殡礼,将亡人投入海中,为之水葬。
(三)薄葬
薄葬即葬必从俭,提倡节约,反对浪费,是穆斯林的又一传统美德。无论亡人生前是富甲一方还是一贫如洗,是位高权重还是潦倒低贱,他们的葬礼一律禁用棺材和陪葬品,遗体一律用同样尺寸同样质地的白布包裹,墓穴以同样的面积挖掘,殡礼以同样的方式举行。在《穆斯林的葬礼》中有这样一段描写:“穆斯林的葬礼隆重,庄严而简朴,没有丝毫的浮华。它是为亡人举行的一次共祈„„它没有鞠躬和叩头,只有站立和祈祷。没有音乐。穆斯林的祈祷不需要任何音乐来伴奏,它是对真主没有任何扰动的静默,它以特殊的形式而永垂不替,以庄严地站立去感觉真主的真实存在,去沉思他的伟大、光荣和慈爱。”
四、从伊斯兰丧葬文化看穆斯林的生死观、人生观
上文提到,伊斯兰丧葬文化的主要特点即:土葬、速葬、薄葬。而这些都是在穆斯林独特的生死观、人生观的直接影响下,以其为基础,产生、发展、确立的。
穆斯林实行土葬,是由于伊斯兰教认为,人是由真主用泥土创造的,实行彻底的土葬,可以使人与泥土化为一体,最终回归本源。
当一个穆斯林无常后,其遗体必须在三天之内被埋葬,以表示对亡者的尊重,体现亡人入土为安的意义。薄葬则体现了穆斯林的简朴本质,伊斯兰教认为,既然人是赤身来到今世,就应孑然一身地离开。除了“信仰和善行”可以伴他(她)进入后世外,人世的任何物品,对亡者都毫无作用。
中国穆斯林称人的死亡为“归真”,意即皈依真主。当亲人气绝时,家人朋友感到悲痛、泣不成声,都是人之常情。但不能大声哭喊和捶胸顿足,要表示忍耐和顺受。如《穆斯林的葬礼》中梁亦清死后,他的大女儿梁君璧“跪在父亲的身边,望着那张苍老、疲倦而又死不瞑目的脸,她的热泪刷地滚落下来。但是,她没有叫喊,没有摇晃着亡人诉说一切,她知道,父亲已经归去了,在他离开人间走入天园的时刻,是不应该打扰他的,让他静静地走,从容地走,带着’依玛尼’ „„崇高的信仰。”。同样,当一个穆斯林听到同胞去世的消息后,应顺应主命,以诵念“我们是属于安拉的,我们都将回到他那里”(《古兰经》的经文)以示悼念。
在伊斯兰看来,生老病死都是真主的旨意和安排,死亡也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它仅仅连接着今世与后世,是真主的前定,是短暂今世的结束和永久后世的开始。人的肉体死后,人的灵魂却不会消失,人的意念或精神仍然存在。
伊斯兰教信仰后世,确信末日审判。《古兰经》说:“今世生活,只是游戏、娱乐、点缀、矜夸,以财产和子孙的富庶相争胜;譬如时雨,使田苗滋长,农夫见了非常高兴,嗣后,田苗枯槁,你看它变成黄色的,继而零落。在后世,有严厉的刑罚,也有从真主发出的赦宥的喜悦。”就是说今世的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人的最终归宿还是在后世。
当然,伊斯兰并不否定今世,其认为短暂的今世 是到达永久后世的必经阶段,所以人活在今世时,在谨守“五功”的同时,就应当正直善良、诚实忠厚、坚忍不拔、宽容大度、慷慨仗义、谦虚谨慎。需知,无论金钱权势、身份地位,每个人最后都会有同样的归宿——一个土坑,一片漆黑,是福是祸,全凭生前。《古兰经》说:“竞赛富庶,以使你们疏忽,直到你们去游坟地。”每个人都应为自己生前的行为负责。因为“在今世与后世,安拉以坚固的言辞使信道者坚信,安拉使不义者误入迷途,安拉是为所欲为的。”由此可以看出,伊斯兰注重“两世”的平安、吉庆与祥和。
一、全世界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有多少个国家?其中有几个国家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信仰人数有多少?
答: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全世界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有90多个国家,其中42个国家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信仰人数近12亿。
二、伊斯兰教何时走入中国?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几个民族?
答:早在大唐高祖武德年间(618~626年),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门下四名大贤曾远来中国,其中一位传教于广州,一位传教于杨州,两位传教于泉州,这两位大贤逝世后葬于泉州东郊的灵山,后人称之为“圣墓”,一直留存至今。唐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曾派出使节到长安,面见高宗皇帝,介绍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从那之后“西域”的穆斯林,由于种种的机缘来到中国,而且居住下来,繁衍了世世代代的子孙,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我国56个民族中有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撒拉、塔吉克、乌孜别克、保安、东乡和塔塔尔等10个民族。伊斯兰教是10个民族的全民族性宗教,人数约2000万。
三、何谓伊斯兰教?
答:伊斯兰教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服从”、“和平”。“顺从”就是诚信创造宇宙万物,化育众世界,全知全能,独一无偶的真主;顺从他的旨意,对他虔诚崇拜;希望他的恩惠,惧怕他的惩罚。“和平” 1 就是和平博爱,人我一体,对人以真理相告并相助,以忍耐互相劝勉彼此和解,共同沐浴于和谐无忧的安拉的慈惠中。对自己修身养性,不伤害自己的心性,不损伤自己的身体,保持正确的信仰和健康的身心,完成生存的使命。伊斯兰教重视清洁讲究卫生,信仰纯清无染,独一无偶,至清至真的安拉;《正教真诠》:“纯清无染之谓清,诚一不二之谓真”,所以伊斯兰教又名清真教。穆斯林的教育和宗教活动中心,叫做清真寺。伊斯兰教最基本的信条“凯里麦〃团伊拜”叫做“清真言”。阐述伊斯兰教义的著作,取名《清真大学》、《清真指南》、《清真释疑》等。穆斯林常把“清真”作自己的标志。如把食品叫做清真食品,餐馆叫做清真餐馆等等。
四、穆斯林的生活礼仪有哪些? 答:1.穆斯林见面互道“散俩目”。
2.遇到重大的事情,穆斯林之间互相拿手。
(1)开斋节、宰牲节等重大节日和学业成就,受到奖励,任务完成等等,见面时互相拿手,表示祝贺。
(2)跟亡人家属见面拿手表示安慰。
(3)两人有隔阂交换意见,互相拿手表示言归于好。
拿手时念:“按拉混麦算力阿俩,穆罕默定,卧尔俩,阿力穆罕默定。”(“哎主啊!你慈悯穆罕默德和穆罕默德的全体家属吧”。)
3、穆斯林向真主鞠躬、叩头,绝对不向任何人和偶像叩头,也不接受别人对自己叩头。习惯上,尊敬的礼节是拱手道“散俩目”。
4、穆斯林的生活交往,取与给都以右手为贵,事事之以右为先。
5、在厕所和淋浴时,不面向西或向东,不说话也不答话。(特殊情况例外)
6、穆斯林不以衣饰炫耀自己,生活有禁戒,行为有礼仪。衣服装饰应端庄朴素、简洁高雅,表现出穆斯林的高尚的道德和蔼的态度和正直的行为,男子表现出男子的气概,妇女表现出妇女的气质。妇女更应具有自己的尊严与端庄。
7、穆斯林做任何事情在开始时要念:“台斯米”。完成任何事情,要念:“艾力罕目度令俩黑!”遭到困难时念:“俩哈来,卧俩滚卧台,因俩宾俩希里尔令伊里尔最咪。”
8、印沙安拉乎。
除真主外,宇宙间的任何人与物都不能满足人的意愿。我们要做一件事情和所有愿望,惟祈求真主相助。穆斯林把自己的心愿托附于安拉时,要念:“因沙安拉乎!”(如果真主允许的话,即信说“托靠主”)
9、阿敏乃。
穆斯林在面向安拉时,应有所祈求和感恩。礼拜、诵经和各项善功之后,以及自己的心愿祈求真主准承,都要念“阿敏乃”。(真主啊!你允许我的祈求吧!)
念“阿敏乃”进一步纯浩我们的信仰,净化我们的心灵,进而求得仁慈的真主的接纳祈祷是一切功修的精髓。真诚的“都阿一”在真主的许约中充满了希望。
捧都阿时最简单的念法:“阿敏乃,呀然拜里尔来米乃!”
(哎!调养众世界的主!你准承吧!)
10、穆斯林应时常念“俩一俩嗨,因烂拉乎。”这是热爱真主,顺从真主的表白。
五、穆斯林见面互道“色俩目”有什么要求?
答:“按色俩目尔来一库目。”回答:“我尔来一库闷色俩目。”为了最好的言词表达,可回答:“我尔来一库闷色俩目,我热哈麦同拉嘿,我拜热卡图乎。”以表示亲切对问安者的重视。
“色俩目”来自安拉的安宁。互道“色俩目”寄予穆斯林弟兄间无比真挚的情感,双方自然进入一种亲切的友谊之中,即如偶有隔阂,在“色俩目”的往回之间也会得以冰释。“色俩目”能使素不相让的穆斯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穆圣叮嘱我们“先道色俩目后谈话。”又说:“最先道色俩目的人,最接近真主。”
六、穆斯林道“色俩目”应注意哪几点?
答:(1)进门的人向门内的人先说“色俩目”。
(2)站着的人向坐着的人先说“色俩目”。
(3)先走的人向伫立的人说“色俩目”
(4)乘骑的人向步行的人说“色俩目”
(5)年轻人向年长者先说“色俩目”。
(6)人数少的向人数多的先说“色俩目”。
(7)知识少的人向知识多的人先说“色俩目”。
(8)进入会场或离开会场应说“色俩目”。
(9)进家先道“色俩目”,房中无人时道:“按色俩目尔来哪,我尔俩尔巴地印俩嘿”。
(10)听到有人向自己说“色俩目”,必须立即回答“色俩目”,这是副天命(帅热则克法耶)。一群人听到“色俩目”,至少有一人答以“色俩目”。否则这群人的都有责任。
(11)“按色俩目尔来库目”。“按”指代真主的安宁。道“色俩目”仅说:“色俩目阿勒库目”,去掉了“按”字,就舍去了真主的尊名,背离真主者无“色俩目”。这个色俩目,没有必要回答。
(12)说“色俩目”时弯腰是受禁止的。
七、哪些场合不宜说“色俩目”?
答:(1)有人正在宣礼、礼拜及诵读《古兰经》时,不宜说“色俩目”,以免打扰。
(2)赤身淋浴时,不宜说“色俩目”。
(3)在污水塘、厕所以及其他污秽的地方不宜说“色俩目”。
八、穆斯林对可食动物与宰牲的要求是什么?
答:(1)对饮食的要求,吃饮维持生命是主命;暴饮暴食,饮食过量是可憎恶的行为;绝食之死是犯罪。吃饮前念“太斯米”,饭后念赞主词,饭前洗手的均是圣行。
《古兰经》命人吃合法的、佳美的食物,禁食自死的动物、血、猪肉和酒以及未诵真主之名而宰的可食动物。
酒是非法是(哈拉目),酒为污秽,饮酒有罪,以酒获益是非法所得(哈拉目)。凡是含有酒精的成份,能使人致醉的,不管是葡萄、果类还是谷物所酿造都是酒(包括啤酒)。认为酒合法是勃信,属“库夫尔”。
(2)可食的动物
①兽类:草食反刍的,如牛、羊、驼、鹿、糜、獐、兔等。②禽类:食谷物性情温良的,如鸡、鸭、鹅、鸽、雉雁、鹑、鸠等。
③鱼类:有头尾、身有麟,脊有刺,腹下有鳍的,如鲤、鲫、鲢鱼等鱼,唯漂浮于水上的鱼不可食。灾荒年月蚂蚱为可食动物。其他的禽猛兽均为禁食的动物。
牛、羊、驼等可食与禁食的部位:
①佳美可食的:筋、骨、油、肉、肝、肺、脾。②可食但须去污的:腰、心、肠、肚、管、头、蹄。③禁食的:血、**、**、膀胱、禁用词语、苦胆、胰子等。(3)宰牲。宰牲时必须赞诵真主的尊名,才算合法可食,否则为非法而禁食。鱼和蚂蚱无须宰。宰牲的主命条件:
宰牲都必须是穆斯林。应念请真言、作证词、分信词和《古兰经》。常带大小净,看守五功谨守斋拜。
宰牲时必须高赞主。牲灵之生,凭主造化;牲灵之无,亦须凭真主之明证。
宰牲的的圣行条件: ①用锋利的快刀。
②宰牲时间应在晨礼之后,昏礼之前。(赶上刀例外)
③割断回管,即食管、气管和两大血管,至少断其三管,并且血要滴净。宰在喉结之下,并割断食管和气管。
宰牲的当然条件:
①牲灵面西
②遮盖其眼睛。
③牛、羊、驼大牲,只绑两条前腿和一条后腿。
宰牲的念词:
奈歪图,艾耐艾孜白哈,哈扎戏里哈哇尼,必艾目林俩希太阿俩。必斯米俩哩,安拉乎艾可拜尔。
(我举意,凭着真主的尊名,宰这个牲灵。真主至大!)宰牲可憎恶行为(买克鲁亥): ①撩倒后掂刀。②牵拉头蹄到屠宰地。
③牲畜尚在晃动而剥皮。
九、简单说出伊斯兰教的五大功修是什么?
答:伊斯兰教的核心部分是念、礼、斋、课、朝是伊斯兰教的五大基柱,是穆斯林博爱他人,修身养性,主身处世,健康身心的基本功修,必修功课,心有念功,身有礼功,生有斋功,命有朝功,财有功课,使得穆斯林的身心生命有纪律约束;履行五功是穆斯林信仰的标志,是每一个穆斯林必须遵守的宗教义务。
十、简述念功的重要牲?
答:念功是语言与心里诚信的表白。念词涵义由内心诚信,口舌招认,身体力行三部分组成。是穆斯林端正思想、坚定信仰的心理健康教育,即真心诚意。穆斯林今生读清真言、作证词、分信词一遍是生命经常赞念是圣行、是善功。
十一、念功分哪几部分?其内容是什么? 答:念功分六大部分。即清真言、作证词、总信词、分信词、大赞词、背诵《古兰经》。
(一)清真言
俩一俩嗨,应烂拉乎,穆罕默德,热苏论拉希(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使者。)
(二)作证词
艾十海独安,俩一俩嗨、印烂拉乎,卧哈代乎,俩舌雷凯来乎;我艾十嗨独安乃,穆罕默德乃,阿布独乎、我热苏芦乎。
(我作证:万物非主,唯有真主,他独一无二;我作证:穆罕默德是主的仆人和使者。)
作证词是以身人证,应反复声明表达内心坚信。
①这是信仰的基础,所谓信仰就是心中诵念,心中诚信,二都缺一不可,必须是知其意,信其理。
②清真言是穆斯林一生中,听得最多念得最多一种语言。③这是本教的誓词,皈信伊斯兰教时,同意宣读,公开表白。④悔过自新、重新诵念,以表示向安拉虔诚的忏悔。
⑤病危时本人不断诵念“清真言”,或家人代念,以坚定伊玛尼,免得信仰上受迷惑。此时伊玛尼一得永得,一失永失。
⑥每个穆斯林必须把“清真言”伴随自己一生,生命终前说的或听的最后一句话也应是“清真言”。
(三)总信词
阿曼图,宾俩西,开麻乎我,必艾思麻一西,我随法提西,我改必力 图,折米尔,艾哈卡米西。
(我归信真主如其本然,凭一切尊名与德牲,我承领主的全部教法。)
(四)分信词
阿曼图、宾俩西,我麦俩一开提西,我苦图必西,我柔苏哩西。我力要米力阿黑勒,我力盖德勒,咳雷西,我善雷西,迷难拉西,台而俩,我里拜而西,拜而代里毛提。
(我归信真主,归信主的一切天仙们,归信主降的一切经典,归信主的一切使者,归信后世的日子,归信好歹的定夺,一切从主上来,归信死后复活,是真是实。)
(五)大赞词
苏卜哈难拉西;卧里罕目独林俩西;我俩一俩嗨,印烂拉乎;晚拉乎艾可拜热;我俩哈来,我俩滚卧台,印俩兵俩,戏里尔林意里尔最米。(赞主清净;一切赞颂全归真主;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真主至大;我本无力,不能免罪,唯求尊大的真主相助。)
穆圣说:“大赞词是防火狱的盾牌。” 今世无限、无尽的念诵,前行天园,盾防火狱。
(六)背诵《古兰经》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七世纪代,阿拉伯半岛原为多神教信仰地区,后来因受到犹太教和__的影响,逐渐向一神教过渡。后来汉志地区有人根据社会需要,反对崇拜偶像,因此就创造一种不太拘泥于教条与仪式的一神教,即“哈尼夫教”。该教尊古莱氏人的部落主神“安拉”为唯一的神,相信“天命”、“复活”、“惩罚”、“报应”等。它的产生为伊斯兰教打下了思想基础。但是,哈尼夫教不具备统一阿拉伯民族的条件。因为当时不重视教义理论建设,又缺少一位能接受“安拉”启示的先知,所以,穆罕默德目睹多神教的落后和阿拉伯半岛的分裂,于是进入希拉山洞沉思。
据传他在洞中听到天使加波列大向他传达真主的声音,并确信真主选他为“先知”。真主向他启示,他将成为真主的使者。于是,穆罕默德向人们转达真主“安拉”的恩典。力量和威严。因为穆罕默德宗教宣扬“一切顺从安拉“,故称“伊斯兰”。伊斯兰教的教徒就是顺从安拉的人,故称“穆斯林”。
但是穆罕默德受到古莱氏多神教徒和奴隶主贵族的残酷迫害,于公元622年,便率领麦加的穆斯林转移麦地那,这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也因此被定为伊斯兰教历的元年。穆罕默德在“凡穆民皆兄弟“的“大一统”口号下,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建立了封建神权的国家。
并且迅速地发展传教到周边地区,因此便成为世界性宗教。
伊斯兰教历来都是倡导两世并重的, 这在《古兰经》中有大量的记载, 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人们由于过多的追求后世而不注重今世, 甚至有为了后世而放弃今世的现象发生。少部分穆斯林往往对经典进行片面的理解, 导致了人们对今世和后世的理解出现了断裂, 只注重后世, 忽略了今世的存在, 他们一心扑在纯宗教功修上, 而忘却了伊斯兰教提倡的众多的社会功修。今世和后世是紧密相关联的, 离开今世谈后世将导致退步和虚无, 离开后世谈今世将导致宗教意义的完全散失。因此不能割裂今世和后世二者之间的关联。对《古兰经》分析可以得出, 伊斯兰教是要求两世并重的。
迷惑世人的, 是令人爱好的事物, 如妻子, 儿女, 金银, 宝藏, 骏马, 牲畜, 禾稼等。这些是今世生活的享受;而真主那里, 却有优美的归宿[1]。
你们应当知道, 今世的生活, 只是游戏、娱乐、点缀、矜夸, 以财产和子孙的富庶相争胜;譬如时雨, 使田苗滋长, 农夫见了非常高兴, 嗣后, 田苗枯槁, 你看它变成黄色的, 继而零落。在后世, 有严厉的刑罚, 也有从真主发出的赦宥和喜悦;今世生活, 只是欺骗人的享受[1]。
从这些经文中可以看出, 伊斯兰教是注重后世的, 今世的一切只是安拉对人类的一种考验。如果过分追求今世而不顾及后世的人, 在后世是没有福分享受乐园中优美的生活的。
穆萨 (摩西) 说:“我们的主啊!你把各种装饰品和今世生活的各种财产给予法老和他的贵族们———我们的主啊!———以致他们使民众背离你的大道。我们的主啊!求你毁掉他们的财产, 求你封闭他们的心。但愿他们不信道, 直到看见痛苦的刑罚。”[1]
既然是后世重于今世, 那么是否今世就可以放弃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今世没有了, 后世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古兰经》中提到安拉要造化亚丹一事的记载:
当时, 你的主对众天神说:“我必定在大地上设置一个代治者。”他们说:“我们赞你超绝, 我们赞你清净, 你还要在大地上设置作恶和流血者吗?”他说:“我知道你们所不知道的。”[1]
在这节经文中, 安拉要造化人类, 是出于什么目的呢?众多的《古兰经》注解对这节经文作出了各种解释, 虽然说法众多, 但实际意义基本是一致的———安拉创造人类是有意义的, 也即是说安拉创造今世是有目的的:
我创造精灵和人类, 只为要他们崇拜我[1]。
安拉给人类规定了一系列的功修, 规范人们在认识安拉的道路上愈加尽心竭力。宗教功修自不必说, 穆斯林日常生活中的五大功修便是最基本的。除了纯粹的宗教功修之外, 安拉还给人类制定了一系列的社会功修。现在好多的穆斯林已经把伊斯兰教的善功局限于单纯的宗教功修, 殊不知一切社会功修也无不属于敬畏安拉之范畴内。
正义是信真主, 信末日, 信天神, 信天经, 信先知, 并将所爱的财产施济亲戚、孤儿、贫民、旅客、乞丐和赎取奴隶, 并谨守拜功, 完纳天课, 履行约言, 忍受穷困、患难和战争。这等人, 确是忠贞的;这等人, 确是敬畏的[1]。
你们当崇拜真主, 不要以任何物配他, 当孝敬父母, 当优待亲戚, 当怜恤孤儿, 当救济贫民, 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 当款待旅客, 当宽待奴仆。真主的确不喜爱傲慢的、矜夸的人[1]。
安拉交代了不仅要相信他的存在同时崇拜他, 还要孝敬父母, 优待亲戚, 怜恤孤儿, 救济贫民, 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 款待旅客, 宽待奴仆等等, 对这些社会功修的履行也是体现对安拉的热爱。
二、后世强于今世的历史原因
先知穆罕默德在宣教的时候把矛头指向了贵族阶级, 《古兰经》中对这个阶层的抨击恰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此《古兰经》和圣训中都称赞肯施舍财富的人, 而对吝啬的人作了批评:
至于吝惜钱财, 自谓无求, 且否认至善者, 我将使他易于达到最难的结局。当他沦亡的时候, 他的财产于他有什么裨益呢[1]!
艾卜·胡莱勒的传述:他听见安拉的使者说:吝啬的人和慷慨的人譬如两个穿着齐胸至锁骨铁甲的人。施舍的人他施舍时, 铁甲就随之宽松, 拖长, 放开他的肉体, 拖至他的脚梢, 覆盖他的足迹。吝啬的人他想施舍一点东西, 可各个环节都粘住各部位, 他想要它宽松, 它却宽松不了[2]。
《古兰经》中也直接表扬了肯施舍的圣门弟子如艾布·白克尔, 圣训中提及鼓励施舍的条文就更多。
敬畏者, 得免于火刑。他虔诚地施舍他的财产, 他没有受过任何人的应报的恩德, 但他施舍只是为了求他的至尊主的喜悦, 他自己将来必定喜悦[1]。
据苏优蒂《古兰经降示背景》记载, 这节经文中提到的他指的就是艾布·白克尔, 他是麦加的一个贵族, 跟随穆罕默德信仰了伊斯兰教, 并为穆罕默德的传教事业捐献了大量的财产。
他 (艾布·白克尔) 把自己的钱财施于如下两种人: (1) 真主引其走上正道, 而蒙受敌人百般折磨、迫害的弱者和不幸者。 (2) 那些因皈依伊斯兰教而遭到其主人折磨的懦弱者和奴隶……艾布·白克尔出钱赎买了许多这样的奴隶, 并释放了他们。他在信教的时候, 曾拥有从经商中赚取的四万迪尔汗银币的积蓄, 信教后仍在赢利。然而, 十年后, 当他向麦地那迁徙时仅剩下五千迪尔汗[3]。
艾布·白克尔最终和穆罕默德一同迁往麦地那。他的善举为广大的穆斯林树立了榜样。众多的圣训也说明要做不忘恩的富人:
伊本·买斯欧德的传述:他说:安拉的使者说:只有两种人值得羡慕:一种人安拉赐给他财富, 他专为真理而费用;一种人安拉赐给他知识, 他以此明辨是非, 并教诲他人
阿丁仪·本·哈提穆的传述:安拉的使者说:你们谨防火狱, 即使施舍半枚枣。
艾卜·伍玛麦·苏旦仪·本·阿吉兰的传述:他说:安拉的使者说:阿丹的子孙啊!你施舍多余的财物那对你更好!留下多余的财物会伤害你;留下够用的不受责备;首先考虑你赡养的人的生活;上面的手比下面的手更好[2]。
穆罕默德一方面谴责富人的为富不仁, 同时也劝导人民要忍耐, 通过坚韧的信仰将会获得安拉的喜悦。即使今世没有得到富贵, 但是在后世安拉却为敬畏者准备了永恒的乐园, 而今世是要消亡的。
《古兰经》中, 凡是提到完纳天课的地方, 也提到了谨守拜功, 或者力行拜功, 这两项功修同时并列出现, 也说明了天课的重要性, 有关不缴纳天课, 或者缴纳数量不够的, 也有详细的条文对其进行规范。
真主说:“我确与你们同在。如果你们谨守拜功, 完纳天课, 确信我的众使者, 并协助他们, 并以善债借给真主, 我必勾销你们的罪恶, 我必让你们进入下临诸河的乐园。此后, 谁不信道, 谁已迷失了正路。”[1]
缴纳天课成了富有的穆斯林的一项主命功修, 这是伊斯兰教国家的一项重要的税收来源。借助这项功修, 穆罕默德团结了大量的人员, 使得社团的力量与日俱增。
三、重新界定今世的价值地位
今世是后世的桥梁。如果一个人要想在后世获得乐园的报酬, 就应该积极地面对今世。在今世不仅要抓住伊斯兰教的信仰功修———认、礼、斋、课、朝, 而且还要抓住一切的社会功修。
当礼拜完毕的时候, 你们当散布在地方上, 寻求真主的恩惠, 你们应当多多地记念真主, 以便你们成功[1]。
你说:“我的信道的众仆啊!你们当敬畏你们的主。在今世行善者, 得享美报。真主的地面是宽广的;惟有坚忍的人, 得享受完全的、无量的报酬。”[1]
在今天的伊斯兰教中人们似乎更多关注的是后世, 而把为今世谋利看成是不好的, 把为今世追求富足统统定为是不屑之事, 事实上先知穆罕默德也向安拉祈求富足, 求安拉保护免遭贫穷。
主啊!求你保护我, 免遭贫穷、缺失、低贱;主啊!求你保护, 不去欺凌人, 或受人欺凌……主啊!求你保护我, 免遭贫穷、昧主、作恶、不睦、虚伪……主啊!求你保护我, 不受饥饿;饥饿不是好受的……圣训“有产者拿走了最高品级……”证明, 富人倘若感赞主恩, 履行主的义务, 那么, 他们的行善机遇非穷人所能比。因此, 圣训中又说:“那是主恩, 赐予他所意欲者。”[4]
纯仪式的宗教功修是人们的内心修为的提炼, 而社会功修是维持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离开了这些功修, 社会将不会发展, 也正因为如此, 伊斯兰教不主张人们向安拉祈求早死, 因为人死了, 一切善功就将终止。
先知穆罕默德说:“你们不要祈求早死, 因为人死了一切功修就终止了, 但是人活着却可以干更多的好事情。如果你们一定要祈求的话, 你们就说:‘主啊!如果活着对我来说更好, 你就让我活下去, 如果死了对我来说更好, 你就让我死去’。”[5]
因此, 今世的作用是非常凸显的, 没有今世, 就无法去谈后世。在今世做好宗教上的功修是应该的, 但是伊斯兰教的宗教功修不能仅仅局限于清真寺或者是相关的宗教场合, 宗教功修除了纯仪式的功修之外, 还有大量的社会功修也是重中之重。
摘要:伊斯兰教提倡“两世吉庆”, 但在历史发展中, 由于过多的强调后世的重要性而忽略了今世的作用。根据《古兰经》和圣训的精神, 研究穆斯林的今世观和后世观以及这两种观点背后的深层原因可以发现今世和后世是并重的, 按伊斯兰教法之观点, 不应该因为后世而放弃今世, 而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今世, 今世乃后世之桥梁。
关键词:今世,后世,《古兰经》,圣训
参考文献
[1]古兰经:第3章第14节[M].马坚,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3-476.
[2][叙利亚]伊玛目闹威·叶哈雅.利雅得圣训集[R].内部资料, 1999:156.
[3][埃及]穆罕默德·侯赛因·海卡尔.艾布·白克尔[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5.
[4]优素福·格尔达威.穆斯林行为中的优先选择[M].罕戈, 译.香港: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 2005:157.
[关键词]埃及伊斯兰政治;穆斯林兄弟会;萨拉菲派
导论
埃及的政治伊斯兰主要由两大力量构成:穆斯林兄弟会(以下简称穆兄会)与萨拉菲派。在思想方面,萨拉菲主义有很长的历史传统,对中东伊斯兰复古运动都有影响,穆兄会前期亦深受其影响。但穆兄会立场温和,既有保守外壳又有改革内核,萨拉菲派则保守复古;在社会影响力方面,穆兄会成员更加多元化,社会基礎范围更广。在政治方面,传统萨拉菲派主张远离政治,穆兄会的思想则包含政治行动主义,并有较长的政治实践历程。
1928年,哈桑·班纳(hasan al-banna)在埃及创立穆斯林兄弟会,致力于传播伊斯兰信仰、弘扬伊斯兰文化,从事慈善事业、普及教育。建立教俗合一的政治制度,遵循伊斯兰教法成为了穆兄会的基本纲领。自成立之日起,穆兄会的政治实践活动就与当局不断发生冲突。在法鲁克国王时期,穆兄会反对王室和贵族,发起和组织示威游行等政治活动,由于其激进的立场和不断壮大的势力,遭到了当局的取缔,领袖班纳亦被暗杀。随后,穆兄会转向地下,得到了农民、工人、学生和士兵等城市下层的支持,社会基础更加广泛化。纳赛尔时期,阿拉伯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奉行回归传统思想的穆兄会长期处于高压之下,导致以赛义德·库特卜(Sayyid Qutb)为代表的极端思想出现,对暴力的崇尚也达到顶峰,穆兄会内部开始分化为温和派和极端派。萨达特时代,由于怀柔的宗教政策,穆兄会重新崛起,正式放弃武力斗争,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与当局展开合作。但70年代后期,由于在埃以和谈、伊朗伊斯兰革命等问题上与萨达特立场相反,双方关系恶化,穆兄会再一次遭到镇压与取缔。穆巴拉克时代,穆兄会继续遭到镇压,面对不利形势,穆兄会坚持温和立场,积极致力于慈善与社会服务,群众基础不断扩大。2000年埃及政治环境出现改善后,其支持的独立候选人开始在议会获得席位,在2005年更获得了占总数20%的席位。之后,埃及官方对伊斯兰主义者实施高压政策,穆兄会又被排斥在了议会之外。
从追求民族解放到致力于民主化运动;从崇尚暴力、保守复古转变为放弃暴力,采取温和改良的立场;从社会服务组织转向追求合法政党地位,积极参与议会选举。面对不同的政治环境,穆兄会的政治实践与参与方式始终在变化。
萨拉菲(al-Salafiyyah)源于阿拉伯语“先辈”一词,萨拉菲派劝诫穆斯林应恢复伊斯兰原初精神,严守先知穆罕默德及四大哈里发时期的伊斯兰教教规。
萨拉菲派内部分化严重,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埃及的萨拉菲派分为保守萨拉菲、政治萨拉菲与“圣战”萨拉菲。保守萨拉菲坚持政治无为的历史传统,主张远离政治,反对民主。政治萨拉菲以光明党为代表,努力适应现代政治理念,积极融入政治进程,探寻伊斯兰发展道路,但与穆兄会相比意识形态仍相对保守,对于伊斯兰原则不容任何妥协与改良。“圣战”萨拉菲派主张暴力(“小圣战”)和不主张暴力(“大圣战”)的分支,尤其是主张暴力的分支派别,在中东剧变中活动猖獗,对地区国家安全形势构成严重威胁。[1]
一、埃及伊斯兰主要政党概况
2011年1·25革命后,埃及伊斯兰政党陆续成立,主要分为温和派、萨拉菲派与其他派别,派别之间的界限往往不分明,内部亦充满合作与斗争。穆兄会背景的正义与自由党是温和政治伊斯兰的代表,民众基础最为强大;光明党是政治萨拉菲的主要代表,立场保守,坚持实行伊斯兰教法。此外,还有诸如中间党、苏菲派和杰哈德派(圣战派)等其他伊斯兰小党。本节主要介绍正义与自由党和光明党,其他政党由于民众基础较弱,社会声望不高,影响力较小,暂不在本节进行讨论。
(一)、正义与自由党
埃及正义与自由党(Freedom and Justice Party )脱胎于穆斯林兄弟会(Muslim Brotherhood )。穆兄会首次建党尝试于1996年,但遭到当局的反对。2005年,穆兄会在人民议会选举中获得20%的席位,随后宣布其2007年建党的计划,但由于当时组织内各派意见不一致导致搁浅。
2011年2月21日,穆兄会总教导穆罕默德·巴蒂阿宣布成立自由与正义党。巴蒂阿宣布自由与正义党并非纯粹的伊斯兰政党,对所有埃及公民开放——无论穆斯林还是基督徒都可加入。穆哈默德·穆尔西(Mohamed Morsi)当选为主席,阿萨姆为副主席,库塔坦为总书记,同时基督徒思想家拉菲克·哈比比为副主席。
在革命后的立法选举中,正义与自由党占据议会多数。2012年6月,党主席穆尔西赢得总统大选。2013年7月3日,国防部长塞西发动军事政变,穆尔西下台。2014年8月9日,埃及最高行政法院判决解散自由与正义党,清算其流动资产,充公国库。
自由与正义党坚持全面按照伊斯兰准则来进行渐进性改革,改革的领域包括个人、家庭、社会、政府与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实现正义,司法独立,建立世俗政府,依靠协商与民主和平移交权力。尊重个人自由与权力,维护国家统一,重视平等与社会公正,保护妇女权力,加强青年教育和可持续发展。宣传并深化基于伊斯兰的价值观和思想,成为个人与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自由与正义党能允许埃及科普特基督徒加入领导层,是其温和包容特点的最大体现。[2]
(二)、光明党
阿拉伯之春后,萨拉菲派开始进入政治舞台崭露头角。萨拉菲派内部有力量开始从传统的政治无为向政治行动派转变,政治萨拉菲相继成立政党,其中以光明党(All-Nour Party)实力最强。光明党在2012年议会选举中成为议会第二大党,成为政治萨拉菲主义的代表。
nlc202309032152
光明党建立于埃及1·25革命后,属于原教旨主义萨拉菲派政党。光明党以捍卫伊斯兰教为理念,坚持伊斯兰教法原则成为国家立法源泉,认同埃及的阿拉伯属性,阿拉伯语是埃及人的母语。在革命后的第一次议会选举中,由光明党主导的萨拉菲联盟获得156个席位中的33个,成为仅次于穆斯林兄弟会的第二大执政势力。[3]
二、正义与自由党的上台
2011年1月25日,埃及爆发大规模群众示威游行,要求总统穆巴拉克下台。穆斯林兄弟会等伊斯兰组织在短暂的观望后很快加入到游行中,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穆巴拉克下台后,穆兄会成立自由与正义党,卡塔特尼任总书记,穆尔西任党主席,阿尔亚尼与基督徒思想家哈比比任党内副主席。萨拉菲派也相继成立了光明党、建设与发展党、美德党等一些政党。
2012年1月23日,革命后的首次立法大选中,新成立的自由与正义党获得胜利,赢得了40%左右的席位,以光明党为主导的“萨拉菲派联盟”获得了20%的选票。自由与正义党总书记卡塔特尼当选人民议会(下议院)议长。2月25日,协商会议(议会上院)选举最终结果,自由与正义党赢得106个席位,占全部180个参选席位的59%,萨拉菲派的光明党获得43席,占参选议席的23.9%。但在6月14日,最高宪法法院裁决议会部分席位非法,武装部队最高委员会下达命令解散议会。随后,军方又在举行第二轮总统选举之际颁布法令,削减新总统的权力并收回立法权等权力。从这时起,穆兄会与世俗派军方的冲突与较量开始逐渐浮出水面。
2012年6月24日,穆兄会代表穆尔西在总统决胜轮中赢得51.7%的选票获胜。30日,军方向穆尔西移交权力,完成权力交接,穆尔西宣誓就职,埃及诞生首位民选总统。历经80多年坎坷磨难后,穆斯兄会终于掌握了国家的政权。
自由与正义党与光明党等伊斯兰政党赢得埃及大选,原因如下:
(1)社会基础强大:穆兄会与萨拉菲派等宗教团体,组织严密,运作有效。穆兄会在埃及拥有庞大的慈善网络,在底层穆斯林中具有良好的口碑。萨拉菲派通过宣教、慈善等手段,在偏远城镇、农村等保守地区中享有很高的支持。
(2)世俗政府腐败:穆巴拉克时代,埃及政府腐败风气弥漫,效率低下,用人唯亲,各世俗派政党也屡屡爆出丑闻。普通民众已对一潭死水的埃及政坛深深失望,形象廉洁的伊斯兰政党自然成为希望的寄托。
(3)宗教感情。埃及穆斯林对伊斯兰教具有深厚的宗教感情。无论是温和伊斯兰还是萨拉菲派,其核心都根植于伊斯兰宗教传统与社会文化,民众对其有天然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4)政治安排有利。埃及军方决定通过修宪而非重新制宪的方式完成政治过渡,宪法修正案已在全民公决中获得通过。大选将按照议会选举——制订宪法——举行总统选举的顺序进行。穆兄会和光明党趁自由民主派立足未稳,赢得埃及剧变后首次议会选举。[4]
三、正义与自由党的执政与下台
1.政治方面。2012年7月8日,刚上台的穆尔西就对军方发起了挑战,要求被军方解散的议会复会。8月12日,穆尔西解除了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职务,任命原军队情报首长塞西为武装部队总司令兼国防部长。当日,穆尔西还解除了海军司令、防空军司令和空军司令的职务。他还下令取消军方6月17日頒布的严格限制总统职权的补充宪法声明,同时颁布新的宪法声明,收回立法权。
2012年10月10日,新宪法草案初稿公布,其中规定伊斯兰教法是立法的主要来源,总统有权任命最高宪法法院院长,在新宪法生效后,从去年动荡开始至今颁布的所有宪法声明将被废止,不能以任何方式对此提出异议。在涉及伊斯兰教法地位、科普特教徒权益和总统权力等条款方面,埃及宗教势力和世俗势力双方分歧严重。反对派认为,将“伊斯兰教法原则”作为立法的主要来源,世俗社会、妇女和科普特教徒的权利将因此受到威胁。[5]尽管如此,11月30日,伊斯兰势力占绝大多数的制宪委员会投票通过宪法草案最终版本。12月,新宪法举行公投,草案以63.8%的高支持率获得通过,但实际只有32.9%的选民参与了投票。
2012年11月22日,穆尔西颁布新宪法声明后发布总统令,免去总检察长职务,并任命新任总检察长。穆尔西的宪法声明规定,总统有权任命总检察长,在新宪法颁布及新议会选出前,总统发布的所有总统令、宪法声明、法令和政令均为最终决定,任何方面无权更改。自此,穆尔西集立法、司法与行政大权于一身,其权限甚至超过了穆巴拉克。这引起了人们的担忧与不满,继而在多座城市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迫于压力,12月9日,穆尔西宣布废除该宪法声明。这次事件,使穆兄会与反对派之间本已存在的裂痕继续加深。
2012年12月26日,穆尔西颁布总统令,宣布在全民公投中获得通过的宪法正式生效,这部带有伊斯兰教法色彩的宪法的出台再一次引发了强烈抗议。世俗派和反对派担心,埃及将从一个有着深厚世俗传统的现代国家变为实行“沙里亚”的伊斯兰神权国家。
2013年,自由与正义党在内阁改组等问题上与反对派一直存在巨大分歧。反对派希望组建民族拯救政府,确定政府的世俗化属性,却被穆尔西和穆兄会一直拒绝。由此引发一波又一波的示威游行。6月中旬,穆尔西突然任命了7个有穆兄会背景的省长,导致大量的群众走上街头。路透社引述军方的消息称,全国有多达1400万人参加示威,相当于埃及近17%的人口。
2.经济方面:“1·25”革命后,埃及经济支柱旅游业低迷不振,经济增速由此前的5.2%下降至2%,外汇储备大幅下降,曾一度不足135亿美元。埃镑对美元持续贬值,粮食、能源的进口成本进一步增加。
穆尔西政府在执政之初曾提出“百日计划”、“能源补贴改革”、“旅游业振兴计划”等目标。但由于埃及局势一直动荡不安、政府基层工作人员腐败依旧且效率低下,计划变成了“空话”。穆尔西政府转向外界寻求资金援助,意图通过吸引投资、举借外债的方式来摆脱经济困境,然而却是杯水车薪、收效甚微。穆尔西执政一年后,埃及的经济、民生数据竟比革命前还不如:本币较去年贬值10%;刚刚结束的财年头11个月,财政赤字占到GDP总量的11.8%,比前一财年同期飙升50%;今明两年GDP增速预计只有2%和2.3%,不到2011年革命前(年均6%)的一半。面对居高不下的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穆尔西及自由与正义党束手无策。引起了人民的普遍失望与强烈的不满。
nlc202309032152
3.外交方面:上台后,穆尔西政府的外交活动可谓“可圈可点”。首先,穆尔西及自由与正义党调整过于依赖西方的外交基调,推行以保证埃及利益为目的的平衡、独立外交,在东西方国家间保持新的平衡。穆尔西上任后,首访沙特阿拉伯,建立信任,争取援助。之后就访问了中国,希望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吸引更多的中国投资,进一步推动中埃各方面领域的合作。随后又参加了在伊朗举行的不结盟会议,成为了30年来首位访问伊朗的埃及总统,对地区稳定有着重大意义。在对以色列方面,穆尔西任命埃及驻以色列埃拉特市总领事为新任埃及驻以色列大使。以色列驻埃及前大使伊莱表示,此次任命表明埃及新政府重视与以色列关系。
穆尔西和自由与正义党主政埃及一年,总体成绩并不令人满意。在政治方面,面对来自反对派和军方的压力,穆尔西权力意图在短时间内扩大权力以应对挑战。虽然宣称要建立宪政国家,却又要在宪法中加入伊斯兰教法为立法渊源,操之过急的执政方式使得世俗派和科普特民众感到不安和害怕。此外,尽管穆尔西本人已辞去自由与正义党的主席职务,离开了穆兄会。他实际仍然在为穆兄会争取更大的权力,造成更多的阶层对穆尔西及穆兄会的不满和反感。在经济领域,穆尔西和自由与正义党缺乏执政经验,面对埃及糟糕的经济困境,并没有拿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手段,伊斯兰并未成为解决一切的道路,让普通民众感到失望与迷茫。穆尔西执政的唯一亮点在外交,实行平衡、独立的外交策略,为埃及增强地区话语权,维护地区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这并不能弥补穆尔西与穆兄会在政治与经济层面的失策与失败,由于上台前承诺的政治改革与经济振兴没有实现,下臺的命运无可避免。
2013年6月底,反对穆尔西的游行示威愈演愈烈,在全国多个地方爆发激烈冲突。7月4日,在反政府动乱持续数日后,埃及军方解除了总统穆尔西的全部职务。国防部长塞西宣布废除临时宪法,提前举行总统大选,并委任最高宪法法院院长曼苏尔为过渡总统。此后,伊斯兰力量和埃及军方之间长期存在的敌意骤然激化,国内暴力冲突不断升级。军方以高压回应动乱,8月14日对支持穆尔西的示威者营地进行清场,造成千余人死伤。2013年8月17日,临时政府总理贝卜拉维要求解散穆斯林兄弟会,并将其从法律上定为非法组织。10月9日,埃及社会团结部部长宣布,将穆兄会从非政府组织名单里删除。2014年3月,500多名穆兄会成员被判处死刑,穆兄会被列为恐怖组织。8月,埃及一法院正式宣布解散自由与正义党。
小结
自由与正义党的被解散与穆兄会被列入恐怖组,是埃及政治伊斯兰的重大挫折。2013年12月3日,埃及新宪法草案出炉,禁止以宗教为基础成立政党。塞西政府颁布法令,禁止一切宗教政党的存在。这意味着未来短时间内,埃及将很难出现新的伊斯兰政党,政治伊斯兰势力很难东山再起。
由于光明党等伊斯兰政党在七月罢免穆尔西行动中支持军方,塞西政府默认了这些伊斯兰政党的存在,作为与之合作的“奖励”。尽管有埃及律师向法院提交诉讼,以违法宪法为理由,请求裁决解散光明党,但遭到拒绝。尽管如此,光明党的活动受到政府的很大限制,萨拉菲派内部分裂严重,不同派别之间互相指责,光明党受到的责难尤为严重,被指责与世俗政府合作,背叛萨拉菲主义,背离伊斯兰教原则。
综上所述,埃及伊斯兰政治短期内将不会对埃及政坛造成重大影响。穆兄会的势力再次转入地下,重新回到了蛰伏的状态。仅存的伊斯兰政党将主动或不得不做出调整,向着更加适应埃及社会状况、更加适应现实政治的方向变化。
参考文献
[1]包澄章,中东剧变以来的萨拉菲主义.阿拉伯世界研究.2013(06)
[2]卡塔尔半岛网百科:自由与正义党http://www.aljazeera.net/encyclopedia/movementsandparties/2014/6/24/
[3]卡塔尔半岛网百科:光明党http://www.aljazeera.net/encyclopedia/movementsandparties/2014/6/24/
[4]丁隆,后穆巴拉克时代的埃及穆斯林兄弟会.阿拉伯世界研究. 2012(01)
[5]背景资料:埃及新宪法草案的问与答http://news.xinhuanet.com/2012-12/15/c_114039931.htm
作者简介
王光远(1985.02--);性别:男,学历:在读博士,籍贯:北京,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现有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国别与区域研究
【伊斯兰教与民族主义】推荐阅读:
伊斯兰教的节日和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