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案例分析

2024-1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旅游开发案例分析(精选8篇)

旅游开发案例分析 篇1

(一)科罗拉多大峡谷

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上著名的峡谷观光与文化旅游区,历经百余年苦心经营开发,目前已成为世界七大自然奇观之一。

1、开发手段具体阐述

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开发模式属于美国国家公园的建设模式,沿峡谷建设了多处国家公园、国立度假区和国家森林,如岩拱国家公园、印第安遗址公园和布莱斯公园等,作为一个很有特色的国家公园,已经和黄石、约塞米蒂鼎足而立,成为美国影响最大、游客最多的三大国家公园之一。

其旅游开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严格保护自然环境

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严格保护自然景色、野生动物、地形地貌、历史遗迹,在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里没有水坝,在公园内也没有住宿设施。为避免过多的私人汽车开进公园,国家还提供“穿梭”游览车,由当地人兼职司机与导游。

注重科学和生态教育

公园内介绍景点的解说牌和旅游手册中,注重传播科学知识,对游客进行地质学、生态学等科学教育。如画出游人所站地点所看到的岩层的剖面图,一一标出不同岩层的名称、特点、形成年代以及这些特定形状颜色的成因等问题。帮助游人探求地质地貌的变化、了解自然界丰富信息,获取历史文化知识。管理人员培训也特别注重生态科普的教育。

旅游方式和产品的多样化

峡谷地区开辟了多条旅游线路,游客可以通过徒步、自驾车、直升机观光、公交车等多种方式自由观光,此外还开发了漂流、攀岩等特殊兴趣项目供爱好者参与。

2、经验与启示

观光、休闲、度假综合开发

科罗拉多大峡谷面积广阔,其中设立了多处国家公园、国立度假区和国家森林,以世界第一峡谷为大品牌,依托自然奇观的吸引力,以休闲、运动、度假旅游为补充,形成了综合开发的格局。

观景方式和线路的多样化

针对美国自驾车游客较多的特点,峡谷区内建立了便捷的交通系统,实行了灵活的门票制度;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公交服务,并开发了直升机观光项目。游客还可根据兴趣进行徒步、自行车、漂流和攀岩等各种运动,实现了多样化、个性化和便捷化。

教育功能的发挥

国外的国家公园注重发挥教育功能,其解说系统的设计比较完善。大峡谷景区具有自然景观雄奇、动植物生态分布丰富的特点,以自然生态和探险运动旅游为主。因此需要进行以探险和科考旅游市场为主的特定客源解说系统设计,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作为大峡谷景区解说系统建设的出发点,发挥教育功能。

(二)立山黑部峡谷

立山黑部峡谷位于富山县东部的黑部峡谷是夹在立山连峰和后立山连峰

之间的日本最深的V字形峡谷。主要景观有弥漫着硫磺味的地狱谷、火山湖“御厨池”、夏季不化雪的溪谷、秋季的红叶和壮观的电站大坝等。

1、开发手段具体阐述

立山黑部峡谷旅游开发的特点可概括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在开发的过程中注意自然景观的保护,峡谷内的雪壁、原始森林等保存较好,同时水库、铁路、步道、小镇等人文景观也保存了乡土风貌,具有民族特色。

提供多样的观景方式

立山黑部峡谷内利用各种设施,规划成一条完善的观光道路,分段可利用巴士、电车、缆车、架空索道、地下缆车、雪壁步道等七种交通工具欣赏峡谷美景。

休闲度假旅游综合开发

立山黑部是国际级的山区度假胜地,有“云上的乐园”之称,度假设施比较完善,以温泉度假为特色,沿线分布着黑剃温泉、钟钓温泉、名剑温泉等温泉,游客可以中途下车享受温泉浴。

2、经验与启示

峡谷度假旅游的开发新思路

立山黑部峡谷提供了峡谷旅游区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新思路,在自然观光的基础上,以温泉度假为特色,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特产美食等深入全面的开发利用,其度假区的设置主要是两种方式,一是依托山区的城镇建设各种度假接待设施,二是开辟专门的度假区,形成了不同档次的度假产品,实现了旅游业与社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精心设计的观景系统

在峡谷旅游交通系统的设计上,体现了多元化和人性化的特点,利用原有的铁路和公路,分段采用了七种不同交通方式,并且注重交通工具的景观设计和服务,沿途景观优美,中途有多个停留游憩节点,使交通过程真正转变为旅游过程。

(三)暖东峡谷

暖东峡谷位于台湾省基隆市东侧东势坑的暖东峡谷,是基隆郊区著名的游玩去处和区域性生态休闲游的场所。景区内主要景观有泰安瀑布、狮球岭炮台,休闲项目则包括森林浴、露营区、木屋休憩等,其中有一座基隆市童子军活动中心营地,营区约同时可容纳300人露营,森林浴步道的建设也别具特色。

1、开发手段具体阐述

暖东峡谷的开发特色可大致概括为:

定位于区域性生态休闲地

暖东峡谷定位于区域性生态休闲市场,针对周边城市居民,开发了各种山地森林休闲产品,并且能注意与生态教育的有机结合,市场针对性明显,定位策略好。

特产小吃极为丰富

包括海鲜、绿豆凸、凤梨酥、咖哩酥在内的特产品和李鹄饼店、鼎边挫、天妇罗、豆签羹、八宝冬粉、泡泡冰、红烧鳗羹、虾仁羹、虾仁干、熏虎鲨、松元鱼浆食品等小吃的开发相当成功,深受休闲游市场的喜爱,并且成为吸

引物之一。

完善的自助休闲游服务

面向自助游客,提供包括联络电话、交通线路、路线简图、食宿参考、广播电台、紧急求救、医疗院所、警政单位、拖吊保管、汽车维修、加油站等在内的全方位应急救助的联系方式和具体指导,对自助休闲市场可谓体贴备至。

2、经验与启示

生态休闲旅游地建设

暖东峡谷采用的是生态休闲旅游地的开发模式,根据市场的特点,开发自然观光、森林野营、青少年教育等旅游产品,并将美食作为重要的吸引物,为都市游客提供了差异化的体验,符合其亲近自然、远离都市的心理需求。在岩门大峡谷的开发中,必须开发具有特色的山地运动产品,以此作为龙头和突破点,带动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发展。

完善的服务系统

针对生态休闲旅游市场对服务的高要求,为方便游者需提供完善的休闲服务配套系统。包括住宿、饮食和交通设施以及信息服务点、广播电台、紧急求救、医疗院所、安全系统、汽车维修点、加油站等。

(四)乌杜邦峡谷

乌杜邦峡谷属于美国旧金山一个民间自然保护区,本来被规划成一个住宅区,然而,在当地居民的努力下,他们集资买下并很好地保护了这一地区,成立了乌杜邦峡谷开发组织。其附近的Bolinas湖区已经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系统。

1、开发手段具体阐述

乌杜邦峡谷开发组织的使命及其环境教育理念

这是一个私营的,非盈利性质的公益性组织(即非政府组织),使命是:保护并管理其财产,以便为当地动植物提供保护地;通过孩子们在保护地的亲身经历,教给他们自然环境方面的知识,并且使其懂得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对有利于提高乌杜邦峡谷保护和管理水平的措施和研究提供支持。

志愿者和环境教育模式

乌杜邦峡谷以其保护地为课堂,以体验教学法为主导,着重开展环境教育项目。36年前,乌杜邦峡谷开发组织提出了一种在当时的环境教育领域中独特的观念。遵循共同受益的原则招募志愿者:乌杜邦峡谷开发组织的专家和顾问首先对志愿者进行相当于大学水平的自然科学和地方生态学领域的培训,志愿者再负责将这些知识传播给开发组织环境教育项目中的孩子们。项目开展得非常成功,有效且成本非常低。此教育模式已经广泛的为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所效仿。

组织管理

在管理方面,有一个自选出来的理事会,负责制定组织政策和目标。乌杜邦峡谷开发组织不是一个会员制的组织,理事会只有一个雇员,就是行使首席执行长官职能的执行主任。

现在,乌杜邦峡谷开发组织有一个16个全职工作人员,成员之间并无明确的工作范围界限。比如,生物学专家可能被赋予管理职能,而一个行政人员可能不时被鼓励参加环境教育培训,以便参与其项目。

资金来源

作为非政府组织,每年的预算达150万美元。除提供给研究和用于修复栖息地的特别资助外,不接受其它的政府资金或运作资金。

乌杜邦峡谷开发组织还通过一年一次向参观者和以前的资助者发请求信的方式来筹集运作资金。对于所有第一封信在三个月内仍没有回音的人,还将再发出一封提醒信。有时,也会有一些特殊的捐助,比如接受私人基金会和公司的捐款,有时也会有来自联邦和州政府的。这些通常是为了某个专门的项目,比如大黑鸦的研究,学校运输奖学金,伤残研究和清除外来植物项目。

2、经验与启示

开发模式的创新

乌杜邦峡谷采用的是自然保护区经营模式,采取社区开发的发展思路,其组织管理和资金来源、产品开发等方面社区居民组成的乌托邦峡谷开发组织进行。

具体的手段有:以申请科研基金,向参观者和以前的资助者发请求信等方式来筹集运作资金;志愿者服务;开发环境教育产品等。

国内外开发模式对比分析

对比国内外峡谷景区的开发模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国外峡谷景区开发的重要前提均包括对景区自然景观和自然生态的保护;而我国的峡谷景区开发模式尚有待完善,开发生态旅游的指导思想也处于启蒙阶段。

为特种旅游而开发的国外著名峡谷,特别重视自然生态的严格保护,并且将之作为生态科教的野外基地开发;国内此类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且以发展旅游经济为目的,对游客的生态教育和人文关怀意识还有待养成。

为休闲度假目的开发的峡谷景区,国外的开发对生态休闲考虑比较到位,多种交通工具构成多样观景方式,为自助休闲游提供全方位人性化体贴服务;而国内此类项目不多,开发集中在游线和自然景观的再塑造上,观景方式相对单一,为自助休闲游客提供的服务缺乏人性化考虑。

旅游开发案例分析 篇2

自鞍山温泉旅游开展以来, 鞍山温泉旅游的接待人数和温泉旅游收入都逐年增加。2006 年, 接待国内游客16.7万多人次, 国外游客1500多人次;2007 年, 接待国内游客达21.6万多人次, 国际游客达3000多人次;2011年更是创下历史新高, 接待国内游客达43.8万多人次, 国际游客达2.35万多人次。温泉旅游收入也在逐年增加。 (详见表1)

鞍山市政府和温泉旅游区已投资了2000多万元, 先后改造了鞍山接待温泉旅游游客最多、历史最悠久的汤岗子温泉度假区内的迎宾楼和嘉宾楼, 使这两处的接待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 又投入了100多万元, 完善了旅游区内的绿化和环卫设施。另投资2000 多万元, 使景区的康复理疗中心的设施得到了科学的、合理的配置和改造。

2 鞍山温泉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2.1 产品综合开发程度较低, 缺乏文化内涵

鞍山现有的温泉旅游产品过分注重温泉本身的价值, 与旅游结合不够, 产品的体验性、趣味性欠缺。对温泉产品的开发也仅仅局限在简单的浅层次上的开发, 没有深入挖掘温泉产品的内涵, 而对温泉文化的内涵挖掘更是欠缺, 尤其缺乏温泉文化与鞍山整体旅游形象和旅游文化的融合。游客来鞍山温泉旅游能做的就是洗浴、餐饮消费、服务消费及简单的自娱性活动, 旅游活动也极为单调, 难以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 更缺乏市场竞争力。这无疑会影响温泉旅游地的生命周期, 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更不利于鞍山整个温泉旅游的良性发展。

2.2 温泉旅游服务的专业人才比较匮乏

目前鞍山多数温泉旅游地所拥有的服务人员大多是来自于当地居民, 又由于温泉地多数处于比较偏僻的农村小镇, 当地居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 基本没有受过正规的、系统的服务行业的学习与训练, 他们不仅缺乏专业的服务技能和技巧, 更缺乏对温泉知识的掌握。这样的温泉旅游服务人员相对于要求而言是有很大的欠缺的。

2.3 缺乏温泉旅游地的综合资源开发

鞍山的温泉旅游主体大多建在室内, 整个温泉区没有形成良好的外部景观环境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 旅游气氛营造不足, 特别是与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联系薄弱。严格来说还没有形成以温泉为核心的“温泉旅游地”的形象和氛围, 不注重对温泉地周边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这对温泉旅游的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3 鞍山温泉旅游开发的对策

3.1 加强市场调研, 明确市场需求

鞍山温泉旅游在开发过程中不能就资源来论资源, 要重视市场调查和研究, 要在对客源市场详细调查的基础之上进行客源市场的细分, 明确客源市场需求, 就此才可能开发出有针对性、多层次的温泉旅游产品, 满足不同游客的温泉旅游需求。

另外, 所谓“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鞍山温泉旅游也要对其周边地区的温泉旅游形式进行调查研究, 尤其是要对和鞍山温泉旅游已经形成竞争的竞争对手的一切相关信息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 如竞争对手的产品信息、价位信息等, 这样就可以在对自身产品升级换代的基础之上为自身的发展方向有一个良好的规划和设计, 有利于鞍山温泉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

3.2 提升温泉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提升温泉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方式可以从宗教、民俗文化、历史典故上得以体现。像汤岗子温泉旅游地的开发应该做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其历史文化, 丰富其旅游产品的历史文化内涵, 可以采取“温泉游+民俗游”的模式。由于汤岗子温泉不仅有独特的水温高达72度的高温温泉和亚洲唯一的高温达45度的热矿泥, 还留有唐太宗李世民兴建的祈愿亭遗址以及至今保存完好的末代皇帝溥仪洗浴的龙宫、张作霖的龙泉别墅等人文景观, 这些都是别的温泉地所不具有的独特条件。因此, 汤岗子温泉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将单纯的“泡温泉”和民俗观光相结合, 和历史人文景观相结合, 突出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建筑风格上也可以以纯中式建筑和仿唐建筑为主, 在视觉上将游客引领到繁盛的大唐王朝, 从而营造出具有深刻历史文化内涵的温泉旅游地形象。而像千山温泉则可以凭借其处在千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独特地理位置, 将温泉旅游和观光旅游相结合。此外, 千山温泉旅游区又与鞍山著名景区玉佛苑距离较近, 因此还可以将温泉文化和玉文化、佛教文化相融合, 打造独有的“玉温泉”与拥有佛教典故的温泉旅游地。

而对于其他开发较晚、历史典故不多的温泉地, 在构建地域文化内涵的时候, 则应在温泉自身文化上做文章, 将温泉独有的理疗文化发扬光大。并且因其周边的环境还相对自然、原生态, 他们的开发则应当尽量避免城市化的倾向, 进一步改善温泉区的生态环境, 走温泉游加生态游的发展道路, 可以向温泉小镇的发展方向努力, 建造成一个温馨、优美的温泉旅游区。努力营造一个有浓郁温泉文化的温泉村、温泉镇。

3.3 加大温泉旅游产品的综合开发程度, 加强其宣传力度

温泉旅游产品的功能主要涉及观赏、休闲、娱乐、康体、度假等几个方面。温泉旅游地如果只是单纯的沐浴, 往往很难保证全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温泉旅游市场的特征也表明:温泉旅游的淡旺季差异是温泉旅游开发经营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开发温泉旅游产品时, 应当做到分层和有重点, 应开发不同消费时段、不同消费档次、不同消费内容的系列产品, 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对旅游产品进行组合, 形成互补性的旅游产品, 避免近距离内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在宣传上应与旅行社、酒店、旅游中间商等等联合, 甚至可以联合商场做一些温泉旅游宣传活动, 来宣传自己的产品。通过印制宣传品如宣传手册、旅游指南、导游图、画册等进行文字宣传。还可以利用电影、电视、风光纪录片等有声音像形式, 生动逼真的对温泉旅游区进行宣传。也可以请一些名人来进行宣传片的拍摄。更可以利用现在最常用也最容易见到效果的宣传方式——节庆宣传。通过举办温泉节庆来达到宣传温泉旅游的目的。另外, 也应加大在温泉旅游方面的宣传投资力度。

3.4 突出温泉旅游产品的个性化, 重视温泉旅游商品及旅游纪念品的开发

伴随温泉旅游的深入发展, 缺少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是难以取得旅游者的完全认同。鞍山温泉旅游地开发得比较早, 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传说、典故等文化内涵, 利用这些增加地域文化气氛, 则可以开发出独特的多样化的个性温泉旅游产品, 这些都是鞍山温泉地开发的宝贵资源, 突出其与众不同的个性。如李世民东征利用温泉使士兵恢复元气, 从而大获全胜的典故, 就可以是突出鞍山温泉产品理疗、康健品牌的噱头。

另外, 还应重视对旅游商品以及旅游纪念品等的开发。在这方面鞍山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弱的, 应该适当开发一些具有当地特色以及和温泉相关的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 既可以提高当地的经济效益, 又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和旅游收入, 还可以在温泉旅游产品个性化的基础之上, 形成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品牌, 更进一步形成鞍山温泉旅游的品牌。

3.5 加强对温泉旅游地周边资源的整合力度

温泉旅游地周围环境的保护与美化, 是吸引游客长期逗留的重要因素。国际上温泉旅游地开发较早的国家像日本、韩国等, 显著的特点是紧密结合自然地理特征, 注重温泉地区的整体形象的策划和环境的保护与培育。温泉旅游区往往是在环境优美, 并配有功能齐全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的、具有勃勃生机的城镇兴建的。在规划上往往注重生态的保持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历史文脉的延续以及地方特色的保持、旅游氛围的营造等, 游客泡温泉只是做为旅游内容的一部分, 更多的是游览温泉地。

鞍山应该借鉴这些国际上比较成熟的案例, 对其温泉旅游地周边的历史名胜、历史古迹以及自然景观、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等等进行综合性的开发与保护, 形成温泉旅游产品的人工开发环境与原本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总而言之, 温泉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兴的旅游形式, 做为鞍山冬季旅游的重点开发项目, 对鞍山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甚至旅游消费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温泉旅游的开发应具有长远的眼光与国际化的视角, 要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做到在发展温泉旅游的同时, 又保护了温泉旅游资源。温泉旅游地也应结合自身特点, 在政府的指引及监督下适度、合理地进行温泉旅游的开发与利用。旅游企业自身也要把自己放在鞍山总体发展的大环境中, 本着产品开发的个性化和品牌化, 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特点, 从重视质量入手, 在完善设施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 重视温泉旅游的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引进, 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温泉旅游产品与高质量的温泉旅游接待服务。同时, 还应加大宣传力度, 综合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和宣传手法, 让温泉旅游的形象深入到旅游消费者的意识中, 极力打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温泉旅游的品牌, 使鞍山的温泉旅游朝着有序, 健康的方向发展。

摘要:近几年来, 随着旅游者对温泉旅游的需求的增加, 温泉旅游也快速发展起来。鞍山市温泉旅游经过几年的开发利用, 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在开发温泉旅游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在发现和找出目前鞍山温泉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 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这些对策和建议的阐述, 能一定程度上给出解决目前鞍山市温泉旅游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式和解决思路, 进而对鞍山温泉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鞍山,温泉旅游,开发,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国海, 仲桂清.辽宁省温泉资源开发利用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4.

[2]黄郁成.试论温泉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J].江西社会科学, 2003.

[3]焦维军, 高鹏, 杨海红.关于温泉开发的几点建议[J].社会科学家, 2005.

[4]徐菊凤.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理论与实践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 2005.

[5]王艳平.我国温泉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4.

[6]王华, 彭华.温泉旅游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综合分析[J].旅游学刊, 2004.

[7]江波.日本——温泉王国[J].中国地理教学参考, 2005.

[8]焦维军, 高鹏, 杨海红.关于温泉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J].社会科学家, 2005.

旅游开发案例分析 篇3

作者简介:邓亚平(1990- ),女,汉族,江苏金坛人,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规划与旅游规划。单鹏飞(1962- ),男,汉族,浙江金华人,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规划及区域规划研究。袁培培(1989- ),女,汉族,河南三门峡人,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规划与旅游规划。

【摘要】古村落民俗旅游日渐走热,为人们青睐。本文以苏州吴中区古村落为例,分析其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价值,针对当前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文化生态视角出发,思考吴中区古村落民俗文化的生态特性。在文化生态理论内涵的理解下,探讨古村落民俗旅游开发的策略性建议,提出健全民俗文化资源观、明确古村民俗文化生态保护内涵、优化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等几点启示。

【关键词】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开发;吴中区古村落

在旅游成为人们休闲度假流行选择的主体态势下,古村落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文化遗产、优美的乡村生态环境,已然在旅游市场中赢得了众多游客的眼球。同时,伴有乡愁回忆的民俗文化旅游,更具有亲民性和体验性,古村民俗旅游日益为人们所青睐和重视。然而随着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推进和不断走热,其对文化环境的影响愈加明显,文化生态失衡问题日益突出。

苏州吴中区古村落,位于苏州西南角,嵌于太湖之中,11个古村落像颗颗珍珠散落在太湖中的东山岛和西山岛。苏州市级认定的古村落共17个,吴中区独占六成11个,其中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8个,其分别为陆巷、明月湾、三山岛、东村、杨湾、植里、甪里和东蔡。吴中区太湖古村落[1],作为太湖古村落集群面积最大、最完整且高品位的区域,集中反映了太湖之畔吴地特色乡土民俗风情,充分显示出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性与独特性。

然而当前吴中区古村落旅游开发,以古村观光、农家休闲为主,内容单一而非物质文化利用不到位;有形物质遗产备受青睐,深挖经济价值,而忽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内涵,尤其是融于古村生活常态的文化生态环境。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考察吴中区古村落民俗文化旅游,对其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古村落旅游开发的民俗文化视角

古村落旅游以其历史性的旅游空间和传统的社会人文气息,博得诸多游客青睐。古村民俗文化囊括了古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凝聚世代传承的智慧,是古村延续并保持活力的灵魂和魅力所在。一定程度而言,古村落旅游的尽数内容,从古建民居、古街商贸到特色餐饮都属于民俗文化范畴。民俗文化作为古村落的文化瑰宝,是古村旅游的重要内容和发展动力。

吴中区古村落群体性保护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其特色地域文化、民居风貌、建造技艺、民俗风情历代传承,从物质到精神层面都传达着太湖吴地乡土文化,极具保护与旅游开发价值。

(一)耕读传家

吴中古村自古人才辈出,乡举里选之风极盛,有“进士之乡,教授摇篮”之美誉,勤敏为贵,代有其人。太湖第一古村陆巷,南宋文学家叶梦得、明代王鏊连中三元,两朝宰相、两大书香世家为故里传延下淳厚的诗书习教之风,至今儒风习习。“积金积玉不如积书教子,宽田宽地莫若宽厚待人” [2]思想广为村民流传,成为古村人之家风家教。同时坚持“蓄千金而樵汲树艺未尝废”,即使是家有千金财富、位有宰相之高,也不忘上山砍柴修剪果木,或育苗栽种,或下地劳动。至今可见耄耋老人坚持日耕、富贾官员从事耕作,并非完全为了生计,而为承袭一种勤勉的生活习惯。

(二)商帮文化

洞庭商帮作为历史上十大商帮之一,说的即是如今吴中区古村落之所在。因地狭民稠、不堪重赋,借其物产丰富、水路之便,而行贾四方,厚积资产,亦有“钻天洞庭” 赞叹其精明能干,无物不营,糜远不到,无业不精。清末民初由洞庭商人投资开办的上海钱庄就有65家,在上海钱庄业占相当比重,实力雄厚。涌现出席、叶、翁、王、沈、周、吴等一大批富商望族,他们审时度势、和气诚信、乐善好施、重文化教养,使洞庭商人在长江八九百年的经商活动中,经久不衰。

洞庭商人尤珍视乡帮情谊,互帮互助,情重桑梓,敦亲睦族,义举乡里。修桥铺路、兴学施药、办善堂、置义渡,恩报故里。告老有还乡筑宅的传统,可见虽吴中偏隅乡村,巨宅连片颇有衣冠礼乐、博采人文的大邑规范,这都与洞庭商帮文化密不可分。

(三)游艺民俗

吴中古村落游艺民俗异彩纷呈,不亚于苏城之热闹精彩,而为外人所注目与向往。正月猛将活动作为古村春节期间的全民盛会,从初一出巡“贺年”,初五“路头会”接财神,初六“逛会”,初八“出灯”,初九至十二“漫山转”到十三猛将诞辰,各种猛将活动热闹持续。旗伞蔽日,锣鼓震天,威仪甚盛,一村一猛将,一村一节目,人声鼎沸,蔚为壮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山台阁为民间演艺,以高空杂技表演剧艺为主,两孩童被抬至高空,手持道具,一脚悬空,衣裙飘拂,飘然而又惊险,令人惊叹叫绝,为东山一绝。原汁原味、精彩绝伦的游艺民俗文化,独树一帜,为吴中古村落一道靓丽的风采。

(四)本真生活

吴中古村落大多背山而拥太湖,依地势而建,讲究天人合一风水观,古街古巷空间宜人,住宅、祠堂、庙宇、池塘井然有序,封闭式宅院园林化、盆景意趣盎然。大量留存的古民居多由明清时期和民国留存至今,民居风格上延续苏州特有的粉墙黛瓦,在型制上更显内敛与简约,营造法式以“人”为中心,建筑营造技艺精细考究,雕刻冼练彩绘秀美,集“太湖文化”之大成。古村物产丰富,常年花果不断、湖鲜肥美,饮食讲究时令,村民天明即起、午来吃茶,生活自然生态又讲究细致,透露出浓郁的太湖流域的吴地乡土气息。如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碧螺春茶叶炒制技艺、台阁、婚俗及以太湖水产农产为原料的船餐、开捕节等,都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二、古村落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古村落旅游虽如火如荼,然而其民俗文化利用与开发却并不如人意。吴中区古村落保护与旅游开发多年,古迹探幽、观光游览、农家乐休闲、特色采摘初具品牌。而民俗文化旅游近年兴起,以庙会活动、民居体验、时令性登山活动等暂时性群体活动为主、以热闹吸引眼球为主,民俗文化尚未得到全面深入的开发和利用,存在着民俗旅游开发的共通性问题。endprint

(一)民俗文化资源,因“看不见”而被忽视

目前,相关部门对古村落的保护尚集中停留于物质层面,如沿古街立面的整治、古建筑的评定和修缮及村落卫生环境的改善等。即使是开发较早的陆巷和明月湾,对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也关注较少,尚未做出全面而系统的调查与开发。

民俗文化概念有待深化,对其理解不应只包括物质部分,非物质部分更是其生命和灵气所在。区别于传统手工艺、特色服饰、地方特产、大型民俗节庆活动等“看得见”的有型遗产,古村落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的特有历史传说、饮食、乡里民风等无形资产更没有纳入到保护与开发的视野。“看不见”资源——民俗文化的开发脱节致使古村落徒有其形,失散其神,古风古韵打折。

(二)民俗文化环境,变迁与冲击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现代生活方式对古村带来的影响,民俗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变迁,受到冲击。以口传身授方式传承的各种技艺、民间习俗等不断消失,文化内涵被弱化,以农耕渔猎为基础的民俗文化氛围逐渐被淡化。以乡里社会交往为目的的各类活动,如庙会、台阁等活动的市场渐渐萎缩,取而代之的是网络、电视的普及。大量古建民居因缺乏严格的保护,年久失修而失去了旅游开发价值,部分民俗文化景观也因低水平的修补或改造,造成隐性破坏和不可逆转的文化环境破坏和退化。

(三)民俗文化产品单一而合力不足

古村落现有民俗旅游景点的开发,多局限于原有物质载体范围,如陆巷古村落遗风的参观游览及杨湾杨梅节,由于产品单一,旅游空间容量小,旅游活动少,游客停留时间短暂,吸引力低,资源的整体开发层次低。

吴中区古村落民俗文化受同一文化氛围影响,主体民俗文化趋同。同时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割和影响,它们的零星分布使得彼此之间相对比较孤立,其可观性、可娱性和可参与性等条件并不是很充分,难以开发成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品位旅游线路产品,从而导致开发利用上难以协调、不成系统,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提升力度不够强。

三、古村落民俗文化生态认识

(一)民俗文化生态理论

文化生态学是一门将生态学研究方法运用于文化学的新兴交叉学科,关注人类文化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为因果、不可分离的关系。参照自然环境生态,借用“生态”来表示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环境、秩序、状态等[5]。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各类民俗文化事象糅合了创造者和传播者对天—地—人三者关系的理解。民俗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集体性文化,表现为富有情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的一种程式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惯例[6],具有明显的环境适应性和历史延续性,蕴含了其文化生态特性的内在的规律与秩序。因此,全面审视民俗文化,认识、掌握其文化生态性,并尊重民俗文化生态,对多样民俗文化形式的保护,民俗文化内涵的传承,民俗文化活力与旅游发展的可持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古村落民俗文化生态特性

以吴中区古村落为例,南渡中原文化、原始太湖文明与吴文化根基碰撞交融,并在其特有环境感应下融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质而经典的文化生态特性。

1.独特的太湖地域文化。吴中区古村落群像颗颗珍珠散落在太湖之畔,是太湖文化的典型代表。自北宋以后,中原士族的迁入带来了中原文化和吴地文化的碰撞,形成了吴文化的一个亚圈层。既有吴文化的地域背景,又与宋室南渡历史渊源极深,同时又深受太湖特有文脉的影响,在饮食起居、工艺审美、节庆礼仪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特点,可以看成是典型意义上的太湖孕育下的独特地域文化。并表现出可贵的原真性和原始性,是具有保护价值的典型代表。

2.多样民俗群落式富集。吴中区古村落民俗文化资源丰富,保存完整。现存民俗资源中,包括传统节日民俗、游艺民俗、自然崇拜和婚庆民俗、工艺民俗和饮食民俗、乡里民俗和农耕渔猎民俗等,其中被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碧螺春茶叶炒制技艺、东山台阁、婚俗。形成质朴而独特的吴地太湖民俗资源集中分布区,如表1所示。

3.天人合一的本真内涵。民俗是民族的古老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库,代表着民族的智慧。吴中区丰富的民俗资源中,无论是传统手工技艺、营造法式,还是自然崇拜、乡里民俗或传统节庆,无不暗含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本原哲学观,折射出太湖人家独有的儒雅气质和文化精髓。

4.安居乐俗的原生态传承。调研发现,与其他地区古村落民俗资源过度开发、商业化和舞台化不同,吴中区古村落民俗文化由于开发较晚,受商业化影响较小,较好地保有其特色和自发性,在当地呈现为原生自然式安居乐俗的和谐状态。如西山村民修复天后宫,杨湾人集资重建刘宫祠、重塑刘猛将,自主开展庙会等民俗活动的自发行为成为吴中区古村落民俗保护和传承的主要形式。

四、古村落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生态启示

(一)树立文化生态保护意识,健全民俗文化资源观

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冲击、旅游景区化的侵蚀,古村落遭受内外夹击。看得见的是古村环境污染、古建坍塌消失、传统工艺不再,看不见的是古村文化意蕴的淡化、陨灭,人心不古。历史街区拆旧建新,而忽视文化生态环境、割裂文脉式地开展旅游开发,必将陷入生搬硬套的死胡同和古村发展危机,失去了纯朴乡情传统民俗的乡土村落就像失去了灵气的展品,留下的只是一个物质的空壳而已。

古村落民俗,是自古延续的活着的文化,其旅游开发是以保护为基础,合理利用以彰显其地域文化魅力为目标。在民俗旅游开发中,应树立文化生态保护意识,厘清古村落民俗文化生态保护的4大层面:民俗文化景观及空间的保护、传统人文风貌及自然环境的保护、民俗文化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保护、民俗传承人与传播者的保护。突破“看得见”才为资源的误区,将自然环境基础、人文环境底蕴纳入保护范围,健全民俗文化资源观,重新审视和更新民俗文化资源库。endprint

(二)尊重古村落民俗文化生态,挖掘民俗文化内涵

吴中区古村落旅游开发作为社会各界的共识,已取得的发展成果有目共睹,其民俗文化资源正为人瞩目,据了解多个古村均已有民俗旅游开发计划,正处于起步阶段。民俗文化旅游主题作为地区旅游形象的关键词,具有重要影响力。民俗文化旅游应赋予什么主题内涵、展示什么,值得努力探讨研究。如西双版纳以经典的泼水节民俗活动突显傣族水文化,并融入民族服饰、舞蹈等民俗内容,从而树立起西双版纳傣族水文化的旅游形象。因此只有尊重古村落的民俗文化生态,分析其民俗文化资源,依据历史文脉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方能把握民俗文化旅游主题。

苏州吴中区古村落以太湖文化、吴文化为本质特征,其经典内涵是吴文化。在民俗旅游开发中应围绕“太湖吴地人家”这一主题内涵,挖掘太湖文化、吴地风情的特质要素,融入风水文化、饮食文化、节庆文化、信仰文化以及孝道文化、廉政文化等,开发恰当的旅游产品,真实反映太湖吴地人家的生活风貌,构建太湖古村落吴地乡土文化圈,保证其地域性和真实性,诠释其民俗文化的本原内涵。

(三)优化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突显文化旅游效益

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方式历来备受研究,主要可总结为博物馆型、民俗村(寨)型和异地模拟型三种,也有针对“孤岛式”弊端提出生态博物馆概念。文化生态学理论,从文化生态视角对不同文化景观的开发模式作出了分类研究及建议,见表格2,以最大保持原真性、减小破坏性。

吴中区古村落呈群落式分布于太湖之畔,大小11个古村民俗各有特色和亮点,其民俗文化生态也各有差别,原生—次生—再生民俗文化生态类型俱存,因此,按照民俗文化生态要求,需要考量其不同生态类型,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开发模式,深入结合每个村落的个性特征,形成一村一品的民俗旅游特色。

此外,吴中区古村落的民俗旅游开发,还应把握集群化战略和协调原则。一是将古村落群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统一的保护开发体系中;通过资源共享与重组,提升太湖各个古村落民俗文化旅游的整体竞争力;通过旅游品牌与项目的整体开发和创新,提升整体旅游形象,打响“太湖古村落民俗文化传承示范区”、“太湖吴地人家”品牌。二是系统协调保护、传承与利用三者关系,以多元价值利用为手段,既注重对古村落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又防止过度的开发利用,破环民俗文化生态平衡,使古村民俗文化资源利用与保护互生共进,相得益彰,实现古村落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的契合。

五、结语

古村落凝结了灿烂的物质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记忆的活态体现,而民俗文化正是其灵魂所在,对古村落民俗旅游的研究也将随着民俗开发热潮不断深入扩大。本文立足于文化生态理论,结合深入详实的实证调研,尝试探讨文化生态性对旅游开发的要求,对苏州吴中区古村落民俗旅游开发是一次有意义的思考与探究。

参考文献:

[1]沈庆年.古村遗韵——苏州市控制保护古村落寻踪[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208-235.

[2]薛利华.东山人文[M].中国文联﹒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

[3]潘鲁生.关注旅游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生态保护与旅游资产开发[J].山东社会科学,2000(5):108-109.

[4]孙兆刚.文化生态系统演化及其启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 35(5):69-72.

[5]戢斗勇.文化生态学论纲[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22(5):1-7.

[6]巴兆翔.中国民俗旅游[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7]王乃举,黄翔.基于文化生态理论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A].中国市场营销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9:167-174.

[8]郑玉玉.旅游与文化生态保护研究进展[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2, 24(1):105-108.

[9]俞万源,李海山,刘远清.名城文化旅游开发的文化生态思考化——以梅州市为例[J].热带地理,2006, 26(1):66-69.

[10]林美珍,吴建华.文化生态:民俗风情旅游的开发[J].福建地理,2004, 19(2):22-25.

河南省旅游开发现状及分析论文 篇4

题目:河南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专业:宋体四号

学生姓名:宋体四号 指导教师:宋体四号 完成时间:宋体四号

河南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关键词:旅游 河南 “三点一线” 发展战略 生态旅游

内容摘要: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大了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力度,把旅游业的发展作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沿黄地区原有的旅游产业资源的基础上,加快增多了旅游景点的开发。明确我省旅游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认清发展的态势,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我省旅游业的发展体系。

河南省包括17个地级市和一个省直辖市,其中,以郑、汴、洛“三点一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黄河小浪底、开封宋都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 着力开发以古都、名寺、祖根、功夫、宗教为特色的文化观光、寻根朝觐以及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旅游项目,加快了伏牛山、南太行、桐柏—大别山景区的连线连片开发。一:软实力

驰名中外的登封嵩山少林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功创建成为国家5A级景区。并且随着登封市政府正式与港中旅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港中旅嵩山少林旅游文化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以后的嵩山少林香火会更加旺盛,发展态势也会越来越好。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是国家AAAAA级景区,位于洛阳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的营造,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2000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除此之外,嵩山、云台山、宝天曼分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跨入世界品牌的行列。同时,工业旅游、农业观光、会展旅游、科普旅游、旅游节庆活动等新的旅游项目有声有色,呈现出人文景观和自然山水景观交相辉映、综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黄河历史悠久,记录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所以在其附近还有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和西山遗址。

与黄河同样有着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的还有巩义县,巩义县城有许多名人故居及古代庄园,著名的有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杜甫故里、杜甫陵园。此外,还有于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康百万庄园,是我国三大庄园之一。

新郑的黄帝故里以其每年的祭祖大典吸引了不少的游客前往,可是宣传力度大,具体的文化活动应该再多一些,在原来的基础上应该新添一些文化底蕴深厚、内容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文娱活动,借此加强大家的历史文化知识,又使大家娱乐其中。

综合各方面的旅游咨询,可以整合河南省旅游的四条精品路线。首先是沿黄风光古韵旅游:结合商丘黄河故道、开封悬河景观等,突出河南省的黄河旅游的核心地位;其次,功夫文化方面:以嵩山少林和龙门石窟为中心,联合荥阳苌家拳和陈家沟太极拳等与功夫相关和白马寺等佛教寺庙的旅游内容,形成修习武术、参禅悟道的功夫文化旅游路线;再者,古都文化方面:主要依托商城遗址公园、商都博物院、殷墟等景区,显示郑州商文化、安阳殷商文化、洛阳汉魏文化等,带动河南的古都文化游;最后一条是皇帝寻根旅游线路:整合黄帝故里、始祖山、皇帝宫等,体验黄帝文化,寻根拜祖。

北部文化与山水观光旅游组团:包括安阳,鹤壁,濮阳.以殷商文化和太行山水为重点,主要打造殷商古都文化,二帝信仰,古代军事文化,古代哲学,龙文化,林虑山和红旗渠,飞天旅游产品,培育“根源,文源,商源”文化旅游品牌;承担晋冀鲁豫旅游协作的对接职能.中心城市:安阳;副中心城市:濮阳,鹤壁;地方性中心城镇:林州和浚县.(2)东部寻根与宗教文化旅游组团:包括商丘和周口.主导功能是寻根旅游与宗教文化旅游,同时注重“商源”文化培育;重点打造古城文化,商都文化,人文始祖,万姓同根,道德之源,道教圣地的文化旅游品牌;承担淮海旅游协作区的对接 3

职能.中心城市:培育商丘为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周口;地方性中心城镇:淮阳,鹿邑和永城.(3)南部休闲度假与红色旅游组团:包括信阳和驻马店.主导功能是山水休闲度假和红色旅游;重点开发山岳生态休闲和避暑度假旅游产品,水库,湿地与温泉康体休闲旅游产品;培育“山水休闲,避暑胜地”的旅游品牌;对大别山和确山红色旅游产品进行发掘和整理,培育旅游新产品;承担鄂豫皖区域协作对接职能.中心城市:信阳;副中心:驻马店;地方性中心城镇:潢川.(4)西南生态科教,山水休闲与文化观光旅游组团:南阳市范围.重点开发生态科教,山地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大做“四圣”文章;承担鄂豫陕协作区对接职能.中心城市:南阳;区内不设二级中心;地方性中心城镇:西峡,南召和桐柏.(5)西部文化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组团:洛阳,济源和三门峡.主导功能是文化观光与山水休闲度假;重点围绕“河洛文化”培育华夏文化源流品牌,发展自然与文化紧密结合的观光与休闲旅游产品,作为沿黄旅游线的精品旅游区进行打造;承担豫晋陕协作区的对接职能.中心城市:洛阳;副中心:三门峡,济源;地方性中心城镇:栾川,灵宝和卢氏.(6)中部都市文化旅游组团:包括郑州,开封,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等大中城市,大致上与中原城市群重合.主导功能是现代城市旅游,历史文化观光和郊野休闲;打造中原商务,会展,都市文化旅游品牌;重点构筑中岳“大嵩山”旅游产品体系,云台山为龙头的南太行山旅游产品体系,郊野休闲产品体系和城市休闲社区产品体系,打造“至尊中岳”和“武源”少林的国际品牌;以郑州,开封,许昌历史古都和黄帝故里为依托,联动洛阳,安阳,打造“自古中原帝王都”的文源,商源强势品牌.核心旅游城市:郑州,全省旅游交通集散,中转中心,接待服务中心,也是本组团的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开封,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漯河;考虑城市空间布局的客观特征,建议设立漯河为跨组团的副中心城市,主要职能是中转接待和城市旅游.地方性中心城镇:登封,新郑,鲁山,兰考等.4

二:硬实力

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接待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信息、商业、娱乐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蓬勃发展。主要旅游景区(点)的道路交通,景区内部道路及水、电、通信和环卫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全省现有国际国内旅行社909家,旅游涉外、星级饭店425家;有19个城市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局面。

旅游体制创新取得新进展,社会多元化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各级政府在加大对旅游业投资的同时,积极探索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的路子,逐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旅游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民间资本纷纷进入旅游业,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八里沟、栾川滑雪场、西峡漂流等景区均因民间资本注入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旅游发展的内生机制逐步形成。

旅游关联产业蓬勃发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围绕“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培育综合旅游产业体系。一些地方旅游业已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目前,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已达到48万余人,总就业人数达到240万人以上。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城市面貌、重塑河南形象、促进对外开放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三:存在问题

优势景区景点资源整合不够,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待提高。目前,全省旅游景区景点部门所有倾向比较明显,由于产权关系、地方和部门之间利益冲突等,导致政出多门,分头管理,景区缺乏统一规划,景点开发各自为营、孤立作战、分散经营,旅游市场无序竞争,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缺少有效合作,对外宣传推介没有形成合力,影响和制约了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区域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旅游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尚未形成。

旅游产业链条上还存在瓶颈和薄弱环节,综合配套不够完善。旅游六大要素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尚处在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旅游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饮食住宿、保健娱乐等关联产业还不够完善配套,在一些环节上还存在瓶颈。尤其在旅游购物方面,普遍存在旅游商品研发能力弱,文化内 5

涵挖掘不够,产品档次不高、结构雷同,在旅游消费中比重过低等问题。景区文化娱乐项目单调,游客夜间文化娱乐贫乏,有些重要的景区景点食宿条件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旅游外向度低,入境游在全国处于落后位置。2005年我省的入境游人数及外汇收入在全国排名较差,与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主要原因是:旅游目的地产品不精,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强;有效宣传不够,海外知名度不高;国际航线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与国内外大的旅行社没有形成广泛的合作网络。

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尚未清除,旅游产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旅游资源开发仍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旅游市场主体发育滞后,运行机制不健全,尚有一部分还明显带有事业性痕迹,龙头骨干企业不多,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活力不强;管理体制不够协调,有时甚至出现相互掣肘现象,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四:解决方案

空间布局战略调整——从“三点一线”和“一带四区”向“两轴五区一中心” 的大旅游空间格局扩展(以京广/京珠线,陇海/沿黄河线为纵横轴的旅游发展轴线;嵩山,太行山,伏牛山和大别山山水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区和郑-洛-安-汴-许中原古都文化旅游区;以郑州全局性旅游中心城市).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由重视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转变为文化与自然旅游产品开发并重,由相对比较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转变为观光,度假,商务和其它专项旅游并举,形成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都市旅游和专项旅游四大旅游产品系列.产品开发重点——“18个重点旅游产品”.黄河文化复合型旅游带,大中岳嵩山自然与文化旅游区,大伏牛山生态观光与休闲旅游度假区,南太行山山水风光与山前文化旅游区,桐柏-大别山生态与红色文化旅游区,洛阳古都文化旅游区,开封宋都文化旅游区,安阳殷墟与殷商古都文化旅游区,中华商旅博览城,中华文化博览城,中国商业文化论坛旅游区,中华少林武术城,中华万姓园旅游区,河南博物院旅游精品景点,南阳四圣旅游区,商丘古城与商业文化旅游区,许昌三国文化旅游区,黄河小浪底旅游度假区.坚持旅游形象与区域形象同步,积极实施形象工程,塑造和提升目的地和区域整体形象.注重海外营销与国内营销并举;走多元化和个性化营销的路子,在珠 6

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等中远程旅游市场区加强营销攻略.以创建最佳优秀旅游城市及实施“中原崛起”战略为契机,推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旅游发展,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积极优化影响旅游发展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生态环境,从整体上提高河南旅游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力推进市场取向的旅游体制改革,消除束缚旅游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积极推进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拓宽投资渠道,扩大旅游投资规模.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树立大局意识和发展意识,把提供服务,提高效率,优化环境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优化旅游发展的机制环境.积极实施旅游人才工程,加大旅游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造就有利于旅游人才成长和人才使用的优良环境.积极实施旅游信息工程,加强现代科学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和普及,推动旅游科技化,数字化和网络化.通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旅游科技含量的提高,增强河南旅游的竞争力.五:发展目标和战略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中原崛起的战略机遇,树立大旅游的科学发展观,依托中原文化和山水旅游资源,利用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规范,培育大旅游发展的整体动力和发展环境;推动政府主导型向政策导向型的旅游发展机制转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实施精品战略,保障供给,引导消费;立足于打造“华夏文化之源”的旅游品牌,塑造“黄河大观,万象中原”的旅游形象;推进旅游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创造大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实施旅游集约化,跨越式发展战略,实现“中原旅游崛起”,在规划中远期将河南建成现代化旅游强省,旅游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和重要动力产业.短期目标:到2015年,全省接待游客总量突破2.24亿人次,年均增长8%;旅游总收入达到2609亿元,年均增长12%;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5%.全省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旅游设施完善,旅游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达到国际水平;旅游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更加高级;旅游产业链基本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得到进一步提升.中期将旅游业初步培育成河南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旅游大省”的发展目标.长期目标:到2025年,全省接待游客总量达到3.65亿人次以上,年均增长 7

4-6%左右;旅游总收入达到5182亿元,年均增长6-8%;旅游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3%.河南成为成熟的旅游目的地,旅游经济与国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全省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旅游基础设施先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旅游业的产业功能和经济优势得以充分有效的发挥.旅游业培育成河南省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持续发展的动力产业,实现“旅游强省”的发展目标.2012年,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整个产业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整个旅游业发展可以说是一枝独秀,风景这边独好。2012年,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6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36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07%、20.06%,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增速8个和6个百分点。

有了去年好成绩的铺垫,2013年,全省旅游发展提出了更新的目标:接待海内外游客4.1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863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3%、15%。

今年我省要加快建设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我省5A景区数量虽居全国前列,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旅游集聚区、度假区建设仍然滞后,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随着旅游业由传统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等方面转变,我省积极适应旅游新形势,提出2013年“七大加速计划”,即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加速旅游品牌化、投资多元化、营销市场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企业集团化、旅游信息化进程。

旅游纠纷实际案例分析 篇5

地陪小陈带领一个欧洲旅游团参观了某牙雕工艺厂。在返回饭店的途中,客人马丁对小陈说,刚才在牙雕工艺厂看到一件工艺品他很喜欢,想买下送给他太大作为生日礼物,因为当时考虑价格太贵没有买下,现在想想还是要买。他问小陈能否回到饭店后与他一起乘出租车再去趟牙雕工艺厂。小陈认为回到饭店后再去牙雕工艺厂可能厂里已经下班了,不如现在马上就去,说完就让司机调转车头赶回牙雕工艺厂。在牙雕工艺厂里马丁以600欧元买下了那件工艺品。可是当售货员在帮其包装时,马丁发现那件作品有点琅疵,于是决定还是不买了。后来马丁委托小陈以后有机会为他购买同样款式的牙雕作品一件,并留下9O0欧元作为购买和邮寄的费用。小陈马上答应了马丁的要求。一周后,小陈在牙雕工艺厂买到了同样款式的作品并把它通过邮局寄给了马丁。小陈还把购物发票及邮寄收据和余款一起寄给了马丁。

机票价格调整及合同争议

1999年1月20日刘某报名参加某旅行社组织的云南8日游,并在旅行社提供的《旅行协议书》上签字,按合同规定缴纳34900元旅游费,旅游协议规定3月20日组团出游。1999年1月底,国家计委和民航总局联合发文,规定各航空公司国内票价不得以任何形式和名义折扣销售,团体优惠票价不得低于90%。旅行社原订折扣票已无法购到。签于飞机票涨价的情况,和刘某联系协商解决。一是按计划继续出游补齐机票款420元;二是取消此次旅游,退还全部旅游费。刘某考虑已近春节,再安排其他线路可能来不及,就勉强同意补交机票款,按原计划赴云南旅游。

旅途至第三日在中缅边境办理出境手续时,旅行社让刘某交付“边境通行证”和“出境书药费”(缅方入境须知和免疫药品)共计112元。刘某认为,按合同规定只应支付“出境书药费”12元,100元应有旅行社再支付。但为了能完成这次旅游,不是暂时作了妥协。游程结束后返回上海,刘某找旅行社交涉,以旅行社违反合同为由,提出退赔额外加收的机票款和出境及书药费532元。

正确对待旅游者的委托

地陪小陈带领一个欧洲旅游团参观了某牙雕工艺厂。在返回饭店的途中,客人马丁对小陈说,刚才在牙雕工艺厂看到一件工艺品他很喜欢,想买下送给他太大作为生日礼物,因为当时考虑价格太贵没有买下,现在想想还是要买。他问小陈能否回到饭店后与他一起乘出租车再去趟牙雕工艺厂。小陈认为回到饭店后再去牙雕工艺厂可能厂里已经下班了,不如现在马上就去,说完就让司机调转车头赶回牙雕工艺厂。在牙雕工艺厂里马丁以600欧元买下了那件工艺品。可是当售货员在帮其包装时,马丁发现那件作品有点琅疵,于是决定还是不买了。后来马丁委托小陈以后有机会为他购买同样款式的牙雕作品一件,并留下9O0欧元作为购买和邮寄的费用。小陈马上答应了马丁的要求。一周后,小陈在牙雕工艺厂买到了同样款式的作品并把它通过邮局寄给了马丁。小陈还把购物发票及邮寄收据和余款一起寄给了马丁。

正确处理方法:

首先小陈在返回饭店途中应该让领队或全陪继续乘车回饭店,自己与客人马丁乘出租车返回牙雕工艺厂,出租车费用由客人负担。当客人马丁提出请其代购和邮寄牙雕作品时,小陈应该婉拒。如果实在推脱不掉,小陈应该请示旅行社领导并在其领导安排下认真办理委托事宜。事后,小陈还应该把购物发票及邮寄收据复印件保留在旅行社。

评析:

在本案例中导游人员服务心切,只要客人有要求就马上满足。可是他首先忘记了旅游服务中为大家服务的原则。小陈不能因为一个人的要求而让全体客人都乘车再一次前往牙雕工艺厂,应该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至少应该出于礼貌问一下其他客人是否同意。其次,当客人请求小陈代为购买东西时,他应该请示旅行社的领导再作决定,至少应该考虑再三,不宜马上答应。事后,小陈没有向旅行社领导汇报情况。事情办完后,小陈还应该把购物发票及邮寄收据复印件保留在旅行社,以备事后查对。

机票价格调整及合同争议

1999年1月20日刘某报名参加某旅行社组织的云南8日游,并在旅行社提供的《旅行协议书》上签字,按合同规定缴纳34900元旅游费,旅游协议规定3月20日组团出游。1999年1月底,国家计委和民航总局联合发文,规定各航空公司国内票价不得以任何形式和名义折扣销售,团体优惠票价不得低于90%。旅行社原订折扣票已无法购到。签于飞机票涨价的情况,和刘某联系协商解决。一是按计划继续出游补齐机票款420元;二是取消此次旅游,退还全部旅游费。刘某考虑已近春节,再安排其他线路可能来不及,就勉强同意补交机票款,按原计划赴云南旅游。

旅途至第三日在中缅边境办理出境手续时,旅行社让刘某交付“边境通行证”和“出境书药费”(缅方入境须知和免疫药品)共计112元。刘某认为,按合同规定只应支付“出境书药费”12元,100元应有旅行社再支付。但为了能完成这次旅游,不是暂时作了妥协。游程结束后返回上海,刘某找旅行社交涉,以旅行社违反合同为由,提出退赔额外加收的机票款和出境及书药费532元。

分析:

1.刘某指出的理由不正确,旅行社并未违反合同。

2.《经济合同法》规定:“执行国家定价的,在合同规定的支付期限内国家价格调整时,逾期交付的,遇价格上涨时,按原价格执行,价格下降时按新价格执行。”上述规定体现谁违约谁受损,谁守约保护谁的意向,旅行社在合同交付期限内履行合同,并依约履行合同义务,并没有违约行为,由于政府定价的机票价格发生变化,旅行社依据变化的情势履行合同,要求刘某按交付时的价格计价,补足差额是合理合法的。如果旅行社延误出团日期,即是违约,遇到机票上涨时,旅游者可以要求按原价格执行。

3.对合同中格式条款发生争议,通常按字义上的解释“出境费”和“出境书药费”为两笔费用,而合同中只写明“出境书药费”当中也无标点符号,所以旅行社需要支付出境费100元。

4.所以刘某提出的532元退赔费,旅行社只需退付100元

旅行社、旅游者双方违约怎么办

1988年10月,郭某等12名旅游者参加了某国际旅行社组织的黄山4日游,双方签订的旅游合同规定;该旅游团交通为双飞,即从北京飞黄山,游程结束后乘汽车赴芜湖再飞回北京。但合同中没有约定乘哪家航空公司何种机型的飞机。

旅游团游完黄山下来,还有充裕时间,导游在征得旅游者同意后,又带旅游者浏览了翡翠谷西古民居和蛇馆及水晶馆,每人交此段车费,门票费和导游服务费120元。第四天早晨,赴芜湖乘联航飞机返京。郭某等个别旅游者以联航飞机不安全且飞机降落在南苑机场,回家的交通不方便,而部分客人已通知家人在首者机场接机为由,拒绝退房返京,要求从黄山乘国航飞机返京。黄山接待旅行社反复向客人解释,地接社是按合同行程操作,如旅游者对此行程有异议应回北京向组团社交涉,并答应如果旅游者从南苑机场回家交通不方便,旅行社可租车到机场去接。经过协商,只有两名旅游者乘大轿车赴芜湖,其他旅游者滞留在黄山的宾馆,导致误机。

当日下午,郭某等旅游者到黄山市旅游局投诉,诉称导游擅自减少“老街”计划内景点,又违反规定增加游览项目,收费过高,而且旅行社从芜湖返京安排不合理,要求从南京或者杭州飞北京,并赔偿损失费1万元,黄山旅游局及旅游质监所负责人到宾馆处理此旅游纠纷,认定加游的景点收费不合理,退赔所收的全部费用,并对导游做出停团3个月、罚款1200元的处罚,并责成旅行社重新购买芜湖飞北京的机票,待旅游者回到北京后,再由有管辖权的旅游质监所认定误机责任,旅游者坚持不从芜湖返京,这一处理方案未果。

滞留的第二天上午,郭某等10名旅游者又到黄山市政府上诉,在市政府有关人员的协调下,旅行社支付了旅游者从芜湖至北京的返程机票款4330元(旅行社承担了误机损失费590元),滞留两晚住宿费1200元,由旅行社代订黄山至杭州的汽车并支付部分费用200元。旅游者滞留3天后离开黄山。

回京后,郭某等10名旅游者向国家旅游局质监所书面投诉,要求旅行社赔偿旅游费、误工费、年终奖、在杭州的住宿和交通费、精神补偿费共计23210元,国家旅游局质监所经过审理,认为郭某等到人投诉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对其提出的赔偿请求不予支持,决定撤消立案,不予受理。

案例评析

通过这起旅游纠纷,旅行社和旅游者都应该从中吸取一定的教训。

旅行社应该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经营。作为旅行社的导游,应该严格按照旅游合同安排游览活动,不得擅自变更。在保证完成计划内景点游览的前提下,如果旅游者提出增加游览项目的要求,应征得所在旅行社的领导的同意,并与旅游者签订书面协议后,方可实施。旅行社提供的格式旅游合同,应尽可能地做到详尽。本案中,如果旅行社对返京航空公司的飞机,在何机场降落等事先作出明示,就不会发生认识和理解上的争议。

南方旅游公司案例分析 篇6

吸引影响条件

1、选位的影响条件

(1)政府政策与鼓励措施(免收5年的国家和市政税收,由公共财政资助的地方工商学院培训工人)

(2)基础设施条件(免费使用供水和排水系统)

2、定址的影响条件

(1)场所大小和成本(在工业区再建一工业码头,免收成本费)

(2)可扩展条件(同意发行50万美元工业债券,以备未来扩建之用)

其次,还有劳动力费用远低于圣路易斯,工会组织力量较弱,行政管理费用和税收也不算高。当地完备的交通设施,积极的社会态度,当地政府的热情等良好条件

移至小镇将面临的困难

1、管理层因交通等问题易发生人才流失。当地劳动力素质和技术相比较差一些,对生产有影响。企业不能从小乡镇选聘到熟悉的人员,在员工就业培训方面需要加大成本。

2、密西西比州经济不够发达,相应的基础设施就不够完善,往往给企业带来很大的不便。

3、厂址改迁会对其维护现有客户群,供应商等发生影响。未来发展面临市场范围小,密西西比州的瑞支克莱斯特是一个小镇,消费人群少,销售市场可开发性比较窄,如果向外开发新市场就会给企业带来额外成本

4、所处环境的信息交流比较闭塞,对企业技术发展有影响

迁址理由的合理性

合理。提前通知员工公司迁址事宜,使其有所准备。还可以大大的减少生产成本。虽然在当地不能招到熟手,但通过培训,应该可以很快上任。人力成本相对较低,政府优惠政策多,企业能得到相对较多的好处。

企业停止生产需对雇员的责任

企业非因劳动者原因而停工停产的,应当采取会议等方式向职工说明停工停产原因、期限、停工停产期间拟安排的工作任务情况和拟执行的工资支付标准等相关情况,听取职工意见,并依法作出解释答复。

给予员工一定的薪金补偿。企业在停产期间,法律上的责任主要有员工薪金,遣散费,职工的保险费。

僰人悬棺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篇7

一、优势 (Strength)

1、资源特色优势:民族特色就是财富, 一个民族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 民俗风情对于异民族的人就极具魅力和吸引力。旅游景点想要吸引大众旅游者,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具有资源特色优势, 以区别于其他景区的资源制胜。珙县僰人悬棺属于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独具特色, 主题鲜明, 拥有民族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同时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悬棺遗址最集中, 保存最完好的, 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另外僰民族消失的神秘色彩、独到的僰文化和一系列悬棺之迷都是僰人悬棺独特的资源优势, 成为吸引游客的强点。

2、区位环境 (大环境) 优势:僰人悬棺所在地珙县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它北接成都, 东临重庆, 南接云南;地处金沙江、长江、岷江的交汇之处, 素有“西南半壁”之称, 自古以来就是西南的重要城市, 也是西南重要的旅游城市, 他拥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的“蜀南竹海”, 中国石海洞乡之称的兴文石林, 又以中国名酒“五粮液”的所在地号称为“酒都”。所有这些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的游客来宜宾旅游, 从而为僰人悬棺开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客源市场。

3、竞争优势:僰人悬棺堪称“世界之最, 巴蜀一绝”是中国悬棺遗址最集中、保存最完好底地区, 加上神秘消失的僰民族更为这一地区的旅游增添了一份吸引力, 另外文化旅游在现阶段已掀起一股热潮, 越来越多的人偏向于文化旅游景点。

4、资源品位优势:珙县僰人悬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号称旅游资源中的“川南四绝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与观赏价值, 也是研究川南一带少数民族历史发展以及民俗民情的珍贵资料。

二、劣势 (Weakness)

1、产品太单调:珙县僰人悬棺民俗旅游资源已开发的产品绝大多数偏于底层次的“观光型”, 为游客提供的旅游产品单一化。一味的只开发悬棺群的参观, 忽视了僰人历史内涵、悬棺神秘性的吸引力和可开发度, 因此无法吸引大众旅游。

2、资源有所破坏:由于悬棺所在地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环境相对较弱、承载量较小, 游客的涌入造成当地资源的破坏, 部分基础设施毁坏了原始地貌, 以及保护不周造成悬棺被盗破坏了原有景区的整体风貌。

3、基础设施不完善:在珙县县城, 接待游客入住的饭店欠缺而且档次不高, 只有近来修建的一家三星级涉外大酒店僰都大酒店。另外交通条件也不太良好, 虽然从宜宾到珙县是柏油路, 但是路面坑坑洼洼, 并且只能单向运行, 不方便游客进出景区。

三、机会 (Opportunity)

1、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增长迅速:2001年宜宾市国内旅游收入已达到9亿元人民币, 到2005年就已快速增长到25.35亿元人民币。作为宜宾市旅游“三张牌”之一的珙县僰人悬棺, 是供县最具市场吸引力的产品, 如《宜宾市旅游发展规划》所说僰人悬棺民俗旅游区的国内市场很大。所以随着宜宾旅游业的不断增长, 为僰人悬棺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前景。

2、市场前景良好: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 到21世纪原市场份额较大的自然风光旅游产品增长率将下降, 而文化旅游将有强劲的发展势头。它将与探险旅游等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改革开放以来, 促使我国旅游事业蓬勃发展, 渐渐掀起了文化旅游热潮,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偏向于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地区旅游。

3、可以景点互补, 带动游客在区域内活动:珙县除了有悬棺外还在悬棺附近发现了比自贡还早的恐龙化石和巨型溶洞, 因此可以在开发悬棺的基础上, 兼并开发恐龙化石共同吸引游客, 发挥资源整合效应。

四、威胁 (Threat)

1、竞争压力增大:虽然文化旅游在当下不断发展, 但是它是一个广义的名词, 包括很多中类型, 比如民俗文化旅游、遗迹遗址文化旅游等, 归属民俗文化旅游的僰人悬棺与众多知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或国家文化遗产相比, 无论是开发还是对游客的吸引力上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如广汉三星堆遗址。这会使游客在选择目的地时产生比较。

2、知名度不高:在旅游活动中游客一般会产生晕轮效应, 选择有名气的、名气高的景点旅游, 三峡, 武夷山同样有悬棺群, 而这两个地方知名度是高过僰人悬棺的, 所以僰人悬棺在开发时就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游客愿意去三峡、武夷山而放弃这里的局面。

五、僰人悬棺旅游开发策略

(一) 开发原则

1、突出特色化原则:特色是旅游资源吸引游客的动力和灵魂, 对本地旅游市场要挖掘地方性、场景性、产品性的“自我”特色。珙县僰人悬棺拥有独特、神秘的僰人文化, 丰富的内涵和保存最完整的悬棺葬遗迹, 堪称“世界之最”, 在开发时要注意突出它的这些特色来吸引游客。

2、“保护第一, 开发第二”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跨入21世纪的共同选择, 它注重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统一体。不论是文化还是风土人情, 都是人类发展的产物。要实现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应该重点保护好这种文化生存发展和创新的土壤。僰人悬棺在开发过程中, 就要注意对容易被破坏的石灰岩的保护, 防止开发性的破坏, 使僰人悬棺可以永续利用。

3、高品位开发, 防止庸俗化原则:四川民俗文化旅游景点众多, 文化底蕴丰富。只有高品位开发才能使民俗文化旅游健康高速发展, 避免在开发中存在的庸俗、失真等不良现象。珙县僰人悬棺在开发中要注意挖掘其深厚的僰文化内涵, 尽量作到民俗不俗, 俗中有雅, 保证僰人悬棺的魅力得到弘扬和保护。

4、三大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一个旅游景区的开发不单单只是为了增加该地的经济收入, 在对景区进行开发经营的同时要体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着眼社会自然结构和社会公共共同利益, 符合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道德的规范。

(二) 僰人悬棺开发策略

1、打造旅游线路:利用大环境的优势开发旅游线路, 僰人悬棺可以和蜀南竹海、兴文石林合作同时以历史遗存和民族民间文化为载体, 挖掘僰文化, 把独具本地特色的民族民间歌舞、地方饮食与文化旅游结合起来。开发宜宾旅游环线, 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的路线, 提高旅游文化和附加值。

2、修建景区基础设施:如在悬棺景区内修建僰文化陈列馆, 僰文化村, 僰人文化广场, 川南苗寨等, 主要以僰人舞厅、僰乡大厅、悬棺模拟表演场、僰人广场和僰鼓台、博物馆为主。

3、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在此开发旅游产品要注重当地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遵循地方原则, 将旅游产品开发与综合利用本地资源结合起来包括一些标志性的建筑、景点和旅游纪念品。珙县僰人悬棺可以参仿僰人放置悬棺的方法开发一个模拟区, 让游客亲自参与悬棺放置的过程, 体验一把僰民族的葬俗, 充分调动游客的积极性, 另外可以仿制僰人服装和铜制工艺品作为, 旅游纪念品。

4、打造僰人风俗文化节:复原僰人以前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 以及独具本地特色的民族歌舞.展现在游客面前。

摘要:随着文化旅游热潮的掀起, 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价值逐渐受到重视。本文依据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资料对僰人悬棺旅游资源作了具体的分析, 并认为该景区应该以悬棺为主题, 以神秘的僰人文化作为寸托, 注意特色性开发原则, 通过明确的形象定位, 借用文化旅游 (民俗文化) 开发的基本模式, 发挥发挥当地的民族旅游资源的特点, 将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 最终促进景区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僰人悬棺,旅游开发,文化旅游

参考文献

[1]、珙县悬馆.中国旅游网:http://www.cts2008.com

[2]、袁少芬.论民族文化资源开发[J].吉首大学学报2001, 024

[3]、张仲炎, 唐林, 杨红梅, 范远泰.四川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2004, 5.33

旅游开发案例分析 篇8

一、旅游容量的含义

农村旅游生态的发展和其他事物一样受到它的度的制约,一旦冲破这一度的约束,目的地的真正内涵也许会随之而变,这种度我们称之为旅游业极限容量,简称旅游容量,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不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旅游者旅游感受质量等方面带来无法接受的不利影响的旅游业规模的最高限度,也就是能吸引并保持旅游者前往的旅游业资源最高利用程度,一般量化为旅游地接待的旅游人数最大值。从旅游地角度看,旅游容量乃是旅游地在认识到旅游业的消极影响之前所期望吸引旅游者的能力,表现为所期望的最大游人数而非实际有能力吸引的人数;从旅游者角度来看,当旅游业资源利用超过某一程度时,旅游者感觉到这种利用已经过度,原来的好奇心和兴趣荡然无存,因而他们必然会另觅它方从而引起该地旅游规模的下降,它是旅游者寻求其它旅游地之前所愿意接受的最低享受程度。

二、农村生态旅游容量定位分析方法

在对农村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和开发时,必须充分考虑农村生态旅游目的地的极限容量,并将它放到适当的位置。但由于衡量容量的标准因社会环境不同而表现出某种不确定性,以及管理工作对极限容量的影响,使旅游容量的定量分析存在一定的难度,即便有了一些定量分析,也缺乏普遍的应用性。下面是几种较为常见的定量分析基本方法:

1.高峰期需求测定。旅游业的季节性经营要求分别计算出高峰期、平季和淡季的需求,然后確定能在多大程度上允许旅游业在较短的高峰期内超容量运行,因此高峰期使用在旅游容量确定上起关键作用,与高峰期需求有关的测定方法有:用“一定时期抵达人数/更长时期内抵达人数”评估拥挤程度的确定。确定任何时期内均可接待的最大游人数,一般以所登计的具有最大游人数的那个时期的游人数的三分之二作为其他时期均可接待的最大游人数。

2.用空间面积来度量拥挤程度。从物质容量来看,目前主要按照人均占地面积来确定,陆地面积平均占地2m2/人,水面平均8m2/人,山地(指可涉足面积)平均4m2/人(引自《中国旅游报》1987年7月22日《旅游点极限容量的探讨》一文)。这种以每公顷面积的理想人数不能超过某个既定值来度量拥挤程度的作法显然没有将对拥挤的心理感受因素考虑进去。

3.旅游极限有时也同所期望的游人数相关。这种情况多见于所期望的停车场地、旅馆、商店数目的计算之中,人们经常会说,每2000人一个旅馆,每人需要0.2m2商场面积,每个床位需0.2辆小车的停车空间,每公顷停车场停车25辆,等等。

4.限度评估法。如果某个环节如供水有限,那么能接待的游人数估值就是“可资利用的水供给÷每人每天耗水量”;如果停车场地有限,能接待的游人数则为“〔可停留车辆总数(某一时刻)÷每一时期每个游人平均逗留时间〕×每辆车平均载人数”,例如,某一停车场可同时停车100辆,每位游人停留大约30分钟且人均一辆小车,那么10小时内可接待2000名游人,如每辆车载3人,接待量则为6000人;如果预支一定成本开发某个景区,要求至少能收回成本(即保本经营)的游人数为“开发总成本÷预期人均花费”。

5.心理容量的准确数字很难测定,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做法之一是摄像与问卷结合法。对于当地居民心理容量、社会容量的衡量,也只能在综合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主观的推测。

三、影响农村旅游容量确定的因素

1.不同群体对拥挤的感知差异。如果必须在较高的拥挤度和放弃旅游之间做出选择,人们会在多大程度、哪些情况下选择前者呢?这部分取决于旅游者的地域分布及其社会文化背景。有些人爱独处,认为其他人的加入会给他的旅游享受带来不利影响,而有些人厌恶的并不是他人的加入,而是对他们所表现出的某些“不文明”行为反感;有些人出于社交缘故或仅从安全方面考虑,希望有少数人来到旅游地。从地域上看,南欧人比北欧、北美人,亚洲人比欧美人似乎更能容忍高密度的拥挤和近距离的个人空间。这种感知拥挤的差异性还体现在当地居民和旅游者之间,同当地居民相比,旅游者或许能接受更高密度的拥挤。

2.不同类型、不同地域旅游资源开发的旅游容量差异较大。旅游容量的确定要考虑到开发的特定目标,如以自然保护为目的的生态园游人密度应该比其他娱乐性农园低,因此在确定二者合理的容量时,应注意到开发它们的目的。即使开发类型、目的完全一致,不同目的地的旅游容量也有差异;同是农村旅游度假地由于开发目的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其旅游容量应该也是不同的。

3.旅游开发及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旅游容量。大量旅游容量的研究给人造成了一个错觉:似乎每一河流、每一设施都有它固定的容量,研究工作的任务就是寻求这个“神秘的数字”,而管理者就是努力把接待人数控制在事先确定的“神秘的数字”之内,实际上,通过科学的规划工作和管理措施,旅游容量在不同情况下是不同的或者说是可以提高的。

4.旅游容量的确定受时间因素影响。旅游业有着明显的季节性,旅游地只是在高峰需求期上达到饱和状态,其他时期的利用均处在容量范围之内,因此,确定旅游容量要充分考虑旅游需求高峰期。为满足高峰期需要,必须配置足够的设施和设备,然而在高峰期之后,这些设施因需求大幅度滑坡闲置起来,这势必会使我们在确定旅游容量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上一篇: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下一篇:年会主持人开场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