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言文》有感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文言文》有感(推荐8篇)

读《文言文》有感 篇1

石狮市第四实验小学 六年一班 许东英

在文言文中有前人优良的思想、品行、作风可以作为借鉴,以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邴原泣学》写了古人求学精神;《顾荣施灸》告诉人们要一视同仁;《岳飞抗金》是有多么伟大的情怀!还有重情的宋弘、大公无私的裴光德、断案如神的程颢,都是我们值得我们学习的人。

古人有母爱如海、父爱如山的说法,当然他们也做到了孝道之美。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孝感动天、亲尝汤药都是一些古代出名的孝子。现在啃老族、虐待老人的事情层出不穷,这难道就是人人口中说的中华孝道吗?当我们渴望美国的自由式时,我们是否学会美国孩子的成熟?而美国孩子早就知道了如何孝敬父母了···

文言文中有匡衡凿壁偷光、王冕僧寺夜读、任末削荆为笔等,这些故事讲述了古代学者是多么的好学且能学以致用。而现在“学渣”成群,还要老师家长逼、追学,而且还“非暴力不合作”!能真正爱学好学的学生真的没有几个了。就身边的人为例,哪一个不希望早点下课,早点放学?人生就是一场是个课堂,学无止尽是最终目的,我们要珍惜这场课堂,不要下课了才想着课堂上的美好。

读《文言文》有感 篇2

李炳亭老师主编的《问道课堂》一书,用它独特的视角和触碰人性的理念唤醒了我的梦,让我完成了一次对话自我的蜕变。这本书既是在传播有思想含量的技术,又是在传播有技术含量的思想,带给我践行的力量,赋予我教学的智慧。

书中说:“高效课堂的本质是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的同时形成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是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一生幸福的基础。”“高效课堂倡导教师从实践入手,从方法和途径中寻求突围,找一个支点,切实撬动课堂系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相长。”

而我在文言教学上找到的支点就是“解读学生,以学定教”。即读懂学生的内心需要,然后对症下药,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成就教学之美。

在文言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准确解读所教内容与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障碍之间的落差,再从满足学生需要、化解学生心理问题的角度处理教学,师生都会很轻松。

《核舟记》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文言说明文,可为了分数还得去理解,去强记,学生很容易产生枯燥无趣感。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我们可以进行一次体验性教学设计,先给学生展示与课文描述相近的桃核,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核舟”的小,进而体味中国古代工艺品的精巧。之后,在重点环节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每人用白纸折一只船,课上要求学生把课文中写到的人和物,按照课文中所写的位置画到自己所折的纸船上,看谁画得最符合课文描写的状况,并对照课文中具体的描写给对方提出修改建议。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确实是枯燥的,但现在却将它隐含在画画的过程中了,要画好,就必须读懂课文,要读懂课文,就必须研读文言字词句,学生学习、讨论和质疑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效果就会向前迈进一步。从教学形态看,这节课看似是在搞活动,却在主动的状态下让学生完成了细读和深读,达到了深入学生内心、体会领悟文言词句韵味的目的。

《三峡》是一篇山水小品文,学生也没有兴趣点。想个办法,发现该文带“山”字旁和“水”字旁的字很多,我们可以从赏“字”教学开始。比如“峡”字,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所以,我们如果来欣赏“峡”,就不仅仅要品它的山,还要读它的水。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带“山”字旁和“水”字旁的字,并想想它们的意思。学生通过圈、找、想、说,掌握了每个生字的意思,体会到了文章遣词造句之妙,便自然生成了对三峡的神往与热爱之情。

同时,根据调查,我们的学生在文言“诵读”和“悟读”方面有心理期待。因为不会读,所以不愿意读,读不出味道,也读不出深层的情感。其实课堂朗读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极为重要的途径,也是实现高效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

诵读要讲究方法,追求情境,让学生读而有兴趣,使诵读也能成为学生的“最好刺激”,不能为读而读,把诵读仅仅视作一个教学环节,而应视之为师生共同涵泳和品味的精神大餐,这样的诵读教学才更醇美,更令人陶醉。如果学生能在涵泳、诵读和记忆的基础上陶冶性情,积累文化,丰富语感,进而改善人格,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才是很有效的语文教学。

为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我们可以采用“变形诵读法”,也可以采用“换字、添字诵读法”。

《湖心亭看雪》是二段文,为了更好地体味文章简练朴素、不事雕琢的自然和本真,我们可以把它变形为五段文,让学生把节奏慢下来,在舒缓的朗读中体味该文的飘逸、清秀之美。

《记承天寺夜游》中,为了品悟苏轼在描写景色时传达出来的喜悦和快乐,我们可以先把“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中的“盖”换成“是”,让学生体会改动后读起来有什么不同。学生认为改动后苏轼发现是竹子、柏树影子时的惊喜没有了。接着再请学生试着把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如:庭下如积水空明,(咦?啊?)水中藻荇交横,(喔!)盖竹柏影也。此时,空明的意境和恍然大悟的惊喜已经在读中得到了彻底的渗透。这种巧妙诱导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去深入文本,自主学习的诵读比由教师来告诉他们如何读出“快乐感”效果好得多,它强调了学生的“自主体验”,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诵读的价值在于“诵读的转化过程其实是一个上下寻觅、左右求索的过程,找到了适切的言语声音形态,也就是走进了文本,读者与文本实现了融合”。它可以让阅读者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依靠朗读这个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让学生去直接领悟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这是其他教学方法难以达到的境界。所以,不管怎样处理,诵读都必须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让他们从怕读、不会读,自然地进入敢读、愿意读的境界。这样的诵读有助于学生沉浸文言,走进作者的心灵。

“悟读”是指学生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读出深层的情感和感悟,能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文言文需要一些方法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感悟。我们可以通过“补充内容”和“读中设问”来促进悟读。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中最能表现作者内心情感的一句话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为了解读“闲”的深层意蕴,我们可以适时补充苏轼的一段资料,如:苏轼被贬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欲见空明之月,须有空明之心”,这快乐、悠闲背后是苏轼一颗清空了世俗名利与个人得失的宁静、空灵、纯真的赤子之心!一种超越了生死心灵的大自由!

《陋室铭》在课文研读部分让学生再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注意语句的语法结构,二是关注描写的内容。读完之后可以设疑:为什么不紧接着前面两个句子的韵律再写“室不在陋,有德则馨”?学生很容易根据其句式变化得出结论:为了强调“我”和“德馨”这两个词。

李炳亭老师说:“从方法中寻找方法,从问题中解决问题,这是高效课堂的行动哲学。”我认为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前提应该是读懂学生,尊重他们的需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走在文言教学的路上,我们会发现解读学生和解读教材一样重要,因为我们教学价值的点就是“被需要”。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需要,才能成就我们的教学享受,让孩子们获得心灵的自由与释放。只是这段路需要我们用漫漫长路来积累慧心。

很庆幸,在生命平静的过程中,我竟然还能继续萌发追寻“高效课堂”的思想。这让我感觉到,渴求新知的内心仍具备足够的力量。朝夕相处的学生让我认识到作为一个教育者的任务实在很重,曾经无知者无畏,而当你略窥堂奥,越是有切肤之感,越会在敬畏之中生出一种庄严感和神圣感。

文言文教学四“读” 篇3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91-01

虽然文言文不是现实中的语言,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已不再使用,但它是现代文的源泉,还在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所以,要学好现代文,必须有坚实的文言基础。学好文言文的法宝,脱离不了语言环境。文言文教学尤其突出一个“读”字,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之一,它可以使我们在“读”中走进文本,感悟文本,来达到学习的目的。

一、准读—感知

准读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这是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其他学习环节的基础。首先在学习新课前学生通过预习解决生僻字的读音,认读词语。不少文言词语使用率很低,有些词语可能在其他地方不再接触,因此要強化认读。认读中要注意通假字、多音字等文言现象。读准字音是理解文言词语的基础,要读准节奏把握句子的停顿及情感的处理。语音停顿一般靠语意来确定,也可借助文言虚词进行判断。节奏把握不当就不能正确理解文章。文言文内容和形式学生都较陌生,学生自行朗读达到准读的要求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后模仿朗读,给学生感染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教师也可以范读,通过听读让学生来感知课文,或者点名读,师生共同评议。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读文中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准“妻”“妾”“客”在与邹忌对话时的语气。又如《曹刿论战》要读出大王和曹刿语气,还要读出曹刿的自信。读准虽只是停留在学习的表面,但要求学生进行吟诵读出古文的味道。

二、译读——理解

学习文言文教师一般都重视翻译,但翻译过程中往往忽视朗读。我认为,译读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语言。教材一般对难以理解的词句都作了注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按读原文看注释说译文的过程进行译读。译读过程中教师因归纳一些基本的翻译方法,如换词法、加字法、推断法等等。译读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即组织对每课的文言词语归类,如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通过归类的比较区别,增强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师还应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合作,学生合作让学生获得理解。如《孔孟论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自主译读,无法解决的问题画出注明,和同组学生进行交流解决,最后教师简单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再读课文根据生活实际做出对语句的理解。

三、析读——欣赏

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为经典名篇,理解词语字面的意思这只是学习的初步基础,关键的学习还是赏析读课文。从思想内容上,这些文言文或抒情言志,或记述经历,或咏祖国的河山之情,或记事阐明道理等等,表达了古人对真善美的追求。从写作手法看,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旨意含蓄丰富,语言通俗形象,气韵生动。学生只有在老师的带领下透过语言,多角度赏析作品,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艺术探究问题。通过反复的诵读可以了解文章的主旨和挖掘潜在的教育功能。如诵读《劝学》学生能够体味到我们今天仍在强调学习的意义目的所在,知道学习应该具备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诵读《岳阳楼记》体味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所以析读时,要读出情感,读出文章的气势。

四、背读——感悟

文言文的学习是需要背诵的。背诵不是简单的记忆,背会就行,它是对文本深化的认识、会贯通的过程。一方面字的识记、词句含义的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把握,都要熟读成诵来强化。另一方面,背诵可以更好地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做到入口入心。背诵的过程不是反复朗读和机械化的死记硬背,教师应给与必要的引导,如理解背诵、竞赛背诵、分角色背诵、理清思路背诵、词句摘录背诵等。经典名文教师还要进行示范背诵以此来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背诵是读文的最高层次,应该读出韵味,读出美感,读出个性。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用心品味,背诵名篇、名句,形成记忆。

总之,文言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因此,学好文言文,多读可以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知识,培养语感,以达到能够熟练阅读其他古代作品的目的。放声的反复诵读,它可以使我们对文言文有丰富的感性知识。而且,古代的作品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阅读可以充分地领略古文的音乐美,增加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如何读懂文言文 篇4

(1)

每次考试结束,总有同学抱怨文言文阅读题难,读不懂。这一堂课,我们就想结合“十一”给同学们布置的假期练习二的文言文阅读材料,讲一讲如何读懂文言文的问题。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主要还在于词语,词语是读懂文章的关键。词语的意义用法没有搞清楚,根本谈不上句子的理解、信息的筛选、文意的分析;词语掌握好了,其他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2003年北京市的《考试说明》,第一条就是“常见实词、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把实词虚词的表述合在一起说,把意义和用法合在一起说,比原来考纲的表述更加科学。活用,归根到底,还是 词语的 用法,实在没有必要把它再独立出去。在表述中,实词虚词都强调了“在文中”的理解,也就明明白白告诉我们,在阅读中,词语的理解,强调的是语境义,也就是说,在掌握了多义词的多种义项之后,还要能够确定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做到“因文定义”。所谓的知识能力的迁移,推断能力的培养,都和这一点分不开。

文言词语难记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它的多义性,一是它的活用性。而无论是多义词的定解,还是活用词的判断,都离不开上下文,也就是常说的“语境”。

一个词语,无论它有多少个义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也只能表达一种意思。比如,“谢”,在文言文中有如下几种常见的义项:道歉、推辞、告别、感谢、告诉、凋落。如果不考虑语境,《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理解成“感谢”也未尝不可。但如果联系上下文看,刘邦“距关,毋内诸侯”,想在关中称王,惹怒了项羽,准备以四十万大军来攻打刘邦,项伯私下答应刘邦,回去替他说情,并且告诉他,第二天要早一点来“谢”。这时还不能肯定这个“情”能不能说下来,要说“感谢”,实在是早了一点。所以,我们就应该把它理解为“道歉、谢罪”,这样文意就通了:项伯的意思是,一方面他自己为刘邦说情,另一方面,刘邦也要亲自去赔礼,说软话,才有可能解除这次危机。同样,《孔雀东南飞》中“阿母谢媒人”一句,如果不考虑上下文,把这个“谢”理解为“感谢”也合乎情理:自家有女儿,别人来给说媒,做母亲的当然要“感谢”了。但再看下文,这样理解就有问题了,“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她“岂敢言”,不敢作主,那么前面显然就不是感谢了,而是推托,婉言谢绝。

一个词语,是一般用法还是临时的活用,也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断。比如,同样是《过秦论》,“于是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和“序八州而朝同列”两句中都有一个“朝”字,它的基本意义都是“朝拜”,但是,代入两句话中,就有区别了。第一句可以理解为“强一些的国家请求服从,弱一些的国家入(秦)朝拜”;第二句的主语是“秦”,如果理解为“秦给八州排列了一下次序,到与他同等地位的诸侯国去朝拜”,恐怕就难以理解了:秦国君臣,惨淡经营一百多年,经过六代人的努力,国力空前强大,有足够的力量主宰中原,支配八州,怎么还会到与他同列的诸侯国去朝拜呢?显然,这样理解从情理上是说不通的。因此,我们可以判断,这个“朝”字,应该是使动用法,“使(同列的诸侯国)朝拜”秦国,而不是秦主动的去朝拜比他弱小得多的各个诸侯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读懂文言文,首先要具备的就是根据上下文,确定词语意义的能力。因此,我们这堂课的重点就放在词语的理解和推断上了。

从命题来说,我们“十一”发的练习中的两段文言文阅读,都是仿照 2002年高考北京卷的形式,选的议论性的文字。在阅读过程中,还是要整体把握,首先要运用课内学过的文言知识,读懂所给的文段,了解这一段文字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用哪些材料来证明他的观点,然后再看试卷问了哪些问题,又是怎样问的。在此基础上,联系全文,一一进行解答。

从 2002年开始,文言文的翻译采用主观题的形式,从同学们答题的情况来看,读懂大意还不算困难,但要逐字逐句的落实,直译,就有些含糊了。所以,在阅读时,应该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首先要读懂关键的语句,养成一种推断的习惯,了解什么叫直译,什么叫意译。这样在具体的翻译中才能做到准确无误。下面我们就以第二套练习为例,来具体的讲一讲如何读懂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问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7 —— 11 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 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其亡何也?”曰:“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

乎?”(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改动)

本次练习,我们的文段节选自刘向的《说苑·卷八·尊贤》,这是一段议论性文字,阅读起来难度比记叙性文字要大一些。阅读时,要从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入手,找到本段文字的观点句,再看看文章用什么作论据来论证这个观点,又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理清文章论证的脉络,就可以做题了。

这篇阅读材料,一共四段,第一段提出观点,是典型的议论性文字。第一句开宗明义,就推出了全文的观点:作君主的,想要治理好天下,名传后世,就一定要尊贤下士。然后就用了一个比喻,从反面论证为什么要尊贤下士;紧接着,就像《谏太宗十思疏》开头段一样,设喻说理,以“ 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 ”为喻,来证明“ 欲霸王者托于贤 ”的道理。然后又用任用贤臣则兴,任用佞臣则亡的事例,进一步证明要尊贤的道理。

第一句“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是文段的观点句,前半句的重点词语在“垂”上,这个字的常用义是物体的一头挂下来,由此引申为“流传下去”。成语“永垂不朽”“名垂千古”中的“垂”都是这个意思。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 推断的方法之一,就是 利用我们掌握的成语 中相同的语素进行比较。后半句“必尊贤而下士”重点在“尊”和“下”,“尊贤”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为“尊重贤人”不难理解;但是,“下士”的“下”,恐怕就和我们现在的用法有较大的区别了。但是,如果稍稍作一下语法分析,就可以看出,“下士”是动宾关系,这里的“下”应该是动词,这种情况,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中就出现过,“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句中“下士”译为“谦虚地对待士人”,熟悉课文,只要一读,就能联想起课文中的句子,自然很容易就可以判断出这个词的意思。即使不熟悉课文,也应该知道这里的“下”是方位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以君王之尊,居于士人之下,自然是“谦虚地对待”了。《谏太宗十思疏》中“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中的“下”也是相同的用法,为什么就不能译为“谦虚地对待”呢?这实际告诉我们,文言词义的理解,离不开上下文,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具体意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文定义”。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第二个推断方法,熟悉课文内容,学会参照比较。因为高考的文言文阅读,虽然说选文是课外的,但它实际考查的知识还是课内的,它考查的是知识的迁移能力,在复习中,我们要学会运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的问题,学会因文定义。

接下来的两句,前一句是一个比喻,“ 夫朝无贤人,犹 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 望,犹不能致其 意 之所欲至矣 ”,重点要掌握三个词语:“犹”,“ 犹 如”;“望”,“愿 望 ”;“意”,“心 意 ”。我们的现代汉语,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古代汉语发展变化而来的。古汉语的单音词,在演变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时,往往是以这个单音词为其中的一个语素,用它的几个不同义项为另一个语素,分别构成几个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例如“望”,有这样几个常见义项:远看,心愿,期盼,名声等,它的这几个义项分别演变为现代汉语的“远 望 ”“愿 望 ”“期 望 ”“名 望 ”等,这一演变特点,也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推断。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第三个推断方法:对句中的一些文言单音词,可以 用包含这一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去推断,带入原文中,能解释得通,一般来说就应该是正确的解释。[“犹”(犹如)“意”(心意)也是如此。]

紧接着就是设喻说理,“ 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 ”,这前后两句中的两个“致”“至”,在《劝学》中都出现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同样的“至(致)千里”,为什么用字不一样呢?对此就要运用“六书”知识,对字形做一下分析了。“至”,象形字,《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鸟飞从高下至地也”,用来表示“到达”的意思;“致”,形声字,形旁“攵”表示手的动作,作为声旁的“至”又表到达,这两个字的区别也就在于此:没有反文的“至”,表示动作主体的自主行为,像鸟落地一样,不必借助外力就“ 到达 ”了,所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用这个“至”;而有反文的“致”,加上了一只“手”,表示借助外力“ 达到 ”,所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一句就要用这个“致”了,它要借助“舆马”这个外部条件。同样道理,句中的“ 其意之所欲至 ”,是自己的愿望,是没有外力情况下的“至”,而前一个“致”,就没有排除外力的作用。后面“致远道者”要“托于乘”,用加反文的“致”也就不难理解了。“绝江海”的“绝”和《劝学》中的“绝江河”的“绝”用法完全一样,熟悉课文的同学,语感强的同学,一读就能知道这是“横渡”的意思。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第四个推断方法: 运用“六书”知识,推断词语的意思。

高中文言文助读翻译1-150 篇5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4、宗悫乘风破浪

宗悫字符干,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是宗炳字少文,此人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有强盗来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跟着他喜好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所以没有被乡亲称赞

5、祖逖闻鸡起舞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6、画家赵广不屈

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就侍奉在左右,时间长了就擅长画画了,尤其是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一样。建炎年间,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擅长画画,就掳走了妇人。赵广毅然推辞作画,金兵用刀子威胁,没得逞,就将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赵广其实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以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又过了几年,赵广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大多是赵广的手笔

7、苏武牧羊北海上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陈涉年轻时曾经跟别人一起受雇佣给富人家种地。有一天,他放下农活到田埂上休息,对秦王朝肆无忌惮的征调劳役、不断加重对老百姓的压迫和剥削的社会现实忿恨不平,就决心摆脱压迫和剥削,改变目前的社会地位,并对他的同伴们说:“假如将来我们中间有谁发迹富贵了,可不能相互忘记啊。”同伴们讥笑他:“受雇给人家种地,怎么能发迹富贵呢?”陈涉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道:“燕雀哪里会懂得鸿鹄的凌云壮志呢

9、项羽志大才疏

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读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学剑,又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但是等到他大概知道其中意思的时候,又不愿意深入学下去

10、孔门师徒各言志

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说:“何不各自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希望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享,就算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渊说:“希望我没有夸耀长处,也没有表白功劳。”子路对孔子说:“愿意听孔子的志向。”孔子说:“希望由于我活着,能让老人过得安适,能得到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让年轻的人怀念

11、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随身用二匹马三头骡子装书。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向退休的差役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对着书进行核对校正。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没有值得什么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然有忘记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看书仔细认真的查看

12、欧阳询揣摩古碑 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13、文征明习字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4、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

15、孙权喻吕蒙读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16、陆游筑书巢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象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确实这象鸟窝

17、董遇谈“三余”勤读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18、智永与“退笔冢”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象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19、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20、张溥与“七录斋”

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然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诵过了,就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此才算完。右手拿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的皮肤都冻皱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把他读书的房间称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起草,当着客人面写作,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他的名声在当时最响

21、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年近七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炳烛而学?”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其君主的呢?”师旷回答说;“我怎敢戏弄我的君主呢!我听说过: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点燃蜡烛照明,比摸黑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好啊

22、高凤专心致志

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妻子曾到田地(工作),在庭院里晒麦,让高凤看守着鸡。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使麦流走了。妻子回来感到惊讶询问,高凤才醒悟过来

23、叶廷珪与《海录》

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怨恨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24、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25、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26、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不久)就广泛地搞通了众多流派的各家学说。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书。

27、欧阳修“三上”作文

钱思公虽然出身富贵,但很少有别的爱好。在西京洛阳时,曾对官府中的下属官员说:(我)平生只喜欢读书,坐着就读经史,躺着就读各类杂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小辞,都从未有片刻不拿书的。谢希深也说,宋公垂一样在史院,每当去厕所,一定夹着书前往。背诵的声音琅琅,远近都能听见,他的好学就像这样。我所以告诉希深说:“我生平所写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就是马上时,床上时,厕所里时。只有这时才可以构思罢了。”

28、林逋论学问

求学的人提问,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29、欧阳修诲学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30、王安石伤方仲永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

61、齐桓公登门访士

齐桓公召见小臣稷,一天去了三次没被允许见面。跟随的人说:“有万量马车的国君,召见平民百姓,一天去三次都没被允许见面,也该停止了。”齐桓公说:“不是这样的。读书人轻视有权有钱的人,所以一定轻视他的国君;他的国君(如果)轻视其他国君,也轻视他的城民。即使稷轻视有权有钱的人,我又怎么敢轻视其他国君呢?”去了五次之后,终于允许见面。天下人知道后,都说:“桓公尚且放下架子对待平民百姓,何况我们这些国君呢?”于是一同前往朝拜齐桓公,没有不前往的。

62、陆贽论人才 人的才能和德行,从古代到现在就很少(有人)全部具备,如果任用长处然后补充缺点,那么天下没有不能被录用的人,只看见短处就舍弃长处,那么天下就没有可以录用的人了,再加上感情有爱恨之分,志趣有所不同,如果圣明的像伊尹、周公,贤德像墨翟、杨朱,求他们好坏,谁能避免被讥笑?从前子贡问孔子:“一个乡村的人都喜欢,那该怎么办?”孔子说:“不能肯定。”“一个乡村的人都讨厌,那该怎么办?”“不能肯定。不能因为乡村的人喜欢就认为好,不喜欢就讨厌他.”那是因为好人和坏人行事必定不同,就好像小人讨厌君子也像好人讨厌坏人,要认真调查清楚实情,听君子的话那么小人之道就会废止,听小人的话那么君子之道就会消失。

63、物各有短长

甘戊出使齐国,要渡过一条大河。船户说:“河水那么浅,你都不能靠自己的力量渡河,又怎么能做出使齐王高兴的事呢?”甘戊说:不是这样的,你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老实谨慎地做事,辅助主人不战而胜;骐骥、騄駬这样的好马,可以日行千里,而把它们放在家里,让它们去捕老鼠,还不如小猫;干将这样锋利的好剑,工匠用来伐木还不如斧头的作用大。而现在在河中摇船,进退自如,我不如你;游说那些国君,国王,你就不如我了。64、汉武帝下诏求贤

汉武帝下诏书说:“大概有异乎寻常的事业,一定要依靠不同一般的人才能完成。因此,有的千里马飞速奔驰而却能日行千里,有些有本事的人背着世俗讥议的包袱,却能建立功名。难于驾驭的马,放纵不羁的人才,只不过在于人们如何驾驭、如何使用他们罢了。命令州郡长官考察并向上推荐当地官民中具有超等杰出的才能、可以作为将相以及能出使极远国家的人。”

65、宋仁宗重用王安石

皇帝(宋仁宗)想启用王安石,唐介说:“安石难以担当大任。”皇帝说:“(他)文学方面不可信任吗?经术方面不可信任吗?吏事方面不可信任吗?”唐介答:“安石好学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讨论的时候,他的思想行为不切实际事理,如果他做了官,(他的)政策肯定经常变更。”皇帝却不这样认为,最终(还是)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对(王安石)说:“别人都不了解你,认为只知道儒家经术,不清楚世务,”王安石答道:“儒家经术正是用来规划处理世务。”皇帝说:“你认为现在应该先实施什么政策?”王安石说:“要改变现在的风气、礼节、习惯,公布新的法令,(这)正是现在所急需要做的事。”皇帝深信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66、唐太宗论举贤 唐太宗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67、何充直言不讳

王含作庐江郡郡守的时候,贪污很厉害。王敦袒护他的哥哥,有意在与很多人说话时夸口说:“我的哥哥在庐江郡一定做得很好,庐江郡的人都称赞他。”当时何充担任王敦的文书,也在座,就脸色严肃地说:“我何充就是庐江郡的人,我所听到的与这种说法不同。”王敦一下子没话可说了。在座的其他人都为何充担心,很不安。而何充显得态度平和,神色自如,和平常一样。

68、吕僧珍不仗势

吕僧珍在位期间,公平对待属下,不徇私情。堂兄的儿子吕宏起先以贩葱为业,在吕僧珍就任以后,就放弃贩葱业想求他在州里安排个官当当,吕僧珍说:“我蒙受国家大恩,没有什么可以报效的。你们本来有适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职业,怎么可以胡乱要求得到不该得的职份!还是应当赶快回到葱店去吧。”吕僧珍老家在市北,前面建有督邮的官署,乡人都劝他迁移官署来扩建住宅。吕僧珍恼怒地说:“督邮这官署,从建造以来就一直在这里,怎么可以迁走它来扩建我的私宅呢?”他姐姐嫁给于氏,住在市西,小屋面临马路,又混杂在各种店铺中间,吕僧珍经常引带着仪仗队到她家,并不觉得辱没了身份。

69、刘庭式娶盲女

齐地人刘庭式还没中举时,心想迎娶自己的同乡的女儿,两家已草成婚约然而还没给女方送礼。到刘庭式中举,自己的未婚女友因患病,两眼都瞎了。女家是农耕之家,很穷,不敢再提起婚事。有人规劝他迎娶那家小女,刘庭式笑着说:“我的心已经许配给她了。虽然她两眼瞎了,怎能违背我当初的本心呢。“最后迎娶了盲女,并和她共同生活到老。

70、范式言而有信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张(今山东金山县)人。年轻时在太学求学,成为众多求学者之一,与汝南张劭是同窗好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离开太学返乡,范式对张劭说,二年后我将到你家拜见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于是约好了日期。后来当约好的日期快到的时候,张劭把这件事告诉他母亲,请他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母亲问:你们分别已经两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么认真地相信他吗?张劭回答:范式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违约的。母亲说,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就为你酿酒。到了约好的那日,范式果然来到。大家一起饮酒,尽欢而别。

71、王坦直言惊益王

益王是宋太宗的第五儿子,叫赵元杰。曾经修建了一座假山,召集僚属饮酒,众人都夸赞假山,而王坦却独自低着头。益王强迫他看(假山),他说:“我(在这里)只看到血山,根本没看到什么假山。”益王很惊讶,问他(只看到血山的)原因,姚坦说:“我在田间时,看见州县的官吏督促交税,上下一起逼迫,父子兄弟被鞭打痛苦不堪,血流满身。这座假山都是用百姓租税筑成的,不是血山又是什么呢?”当时(太宗)皇帝也在修建假山,还没完成,听到王坦的话之后马上命人砸毁(假山)。

72、饿死不吃“嗟来之食” 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愿吃嗟来之食,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

73、“殿上虎”刘安世

安世身材魁伟,容貌端庄,声如洪钟。起初任命为谏官,还未受命,回到家里对母亲说:“朝廷不因为我安世不贤,让我任谏官。倘若就任这个官职,那就要有胆识也敢于伸张正义而无所畏惧,以自己的生命来担负起职责。如果冒犯了皇上,灾祸贬官就会立刻到来。皇上正以孝道治理天下,如果说我以母亲年老为托辞,应当可以避免任此官职。”母亲说:“这就不对了。我听说谏官是皇上面前的敢于直言诤谏的重臣,你父亲一生都想做这样的官却未能做到,而你有幸任此官职,你应当献出生命来报效国家的大恩。纵使遭罪被流放,不论远近,我一定会随你去的。”(安世)于是接受了官职。他在职多年,神色严肃立于朝廷之上,主持公道。他当面指斥,在朝廷上谏争,有时碰上皇上大怒,(他)就握着手板退一步站立,等皇上怒气稍解,再上前争辩。旁边陪侍的人在远观看,缩着头害怕得身上冒汗,把他称作“殿上虎”,一时间没有人不敬仰他。

74、娄师德与狄仁杰

狄梁公与娄师德一同作相国。狄仁杰一直排斥娄师德,武则天问他说:“朕重用你,你知道原因吗?”狄仁杰回答说:“我因为文章出色和品行端正而受到重用,并不是无所作为而依靠别人。”过了一会,武则天对他说:“我曾经不了解你,你作了高官,全仗娄师德提拔。”于是令侍从拿来文件箱,拿了十几篇推荐狄仁杰的奏折给狄仁杰。狄仁杰读了之后,害怕得连忙认错,武则天没有指责他。狄仁杰走出去后说:“我没想到竟一直被娄大人容忍!”而娄公从来没有骄矜的表现。75、司马迁赞李广

《论语》讲:“一个在上位的人,他自己行为正直,不下命令,教化也能推行;他自己行为不正,即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听从。”这正好用来说明李将军。我看李将军诚诚恳恳严肃认真,像一个质朴的乡下人,不善于讲漂亮话。但是当他死的时候,普天下的人,不论是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全都沉痛地哀悼他。这是因为他那忠诚朴实的品德,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士大夫面前啊。谚语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话讲的虽是平常小事,却说明了一个大道理。

76、何岳得金不昧

秀才何岳曾经在夜间走路时,捡到银子二百多两,不敢和家里人说这件事,担心家人会劝告他把银子留下。第二天早晨他带着银子回到拾到银子的地方,看见一个人回来寻找。何岳问他那人银子的数目和封存标识,回答全都符合,于是就把银子还给了他。那个人要分一些银子给他来感谢他,何岳就说:“我拾到银子而别人又不知道,银子全都可以成为我的财物啊,我为什么要贪图这几两银子的好处呢?”那个人感谢了他才就离去。何岳曾在当官的人家教书的时候,那个当官的人有时要去京城,寄存一个箱子给何岳,箱子里面有几百两银子。告诉何岳等有机会的时候再来取回。他一离开就是几年,没有任何消息。何岳听说那官员的侄子有别的事到南方来,就把箱子交给那官员的侄子托他带回给那位去京城官员了。何岳是一位穷秀才,他捡到银子就还给别人,短时期内不起贪心还可以勉励:但那官把银子寄在他家多年,却毫不动心,这种高尚的品质远远超过了普通人!

77、钱金玉舍生取义

钱金玉做松江县的千总官,性情刚毅果敢,崇尚廉洁的气节。道光壬寅年间(1842年)鸦片战争爆发。钱金玉正在休假回乡探亲,听到消息,立即收拾行装动身。他的亲友阻止他说:“战事正紧急,是祸是福不可知晓,您正在休假,上级官员又没有文件催促您前去,为什么急急忙忙地回去呢?”钱金玉不听,回到吴淞口后,就跟从军队守卫西炮台,和士兵一起吃饭睡觉,一起行动,他们用努力作战的话相互勉励。到了东炮台陷落后,枪弹炮弹全都落到西炮台。钱金玉奋勇指挥战斗,浴血奋战几个小时,左臂中了三弹,却毫不后退。他身边的士兵哭着说:“您有老母亲在,不能死。”钱金玉笑着辞谢说:“哪里有享受国家俸禄却在国家有难时逃避的道理呢?希望你不要为我母亲担心。”不久,一颗枪弹飞来,击中了左胸,他于是倒下了。在临死的时候,他还大喊“卖国贼害了国家”不停。

78、郑玄谦让无私

郑玄想注《春秋传》,还没有完成。这时有事到外地去,与服子慎(虔)不期而遇,同住一个客店,起初彼此互不认识。服虔在客店外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注这部书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觉得服虔的见解多数和自己相同。于是走到车边,对服虔说:“我早就想注《春秋传》,目前还没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话,看法大多与我相同。现在,我应该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给您。”这就是服氏《春秋注》。

79、李绩煮粥侍姊

唐英公李绩,身为仆射,他的姐姐病了,他还亲自为她烧火煮粥,以致火苗烧了他的胡须。姐姐劝他说:“你的妾那么多,你自己为何要这样辛苦?”李回答说:“难道真的是没有人吗?我是想姐姐现在年纪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即使想长久地为姐姐烧火煮粥,又怎么可能呢?”

80、海瑞遗物

都御史海瑞,死在官衙的屋子里。他在南京做官的同乡人,只有户部苏民怀一个人。苏民怀检查清点海瑞做官的俸禄,竹箱中只有八两银子,两丈麻布,几件旧衣服罢了。像这样的都御史怎么会多呢?王凤洲对海瑞评价说:“不怕死,不爱钱,不结党。”这九个字写全了海公的一生,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这评论吗?

81、腹朜大义灭亲

墨家有一个领袖叫腹朜(月改黄),居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国的惠王(对他)说:“先生你的年事已高,又没有别的儿子。寡人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你的儿子了。先生你这件事就听我的吧。”腹朜(月改黄)回答道:“墨家的法律说:‘杀人的人处死,伤人的人处刑。’这是用来禁止杀人和伤人。而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法,是天下(人应该遵守)的大义啊。王您虽为了他开恩而命令官吏不要杀他,腹朜(月改黄)我却不可以不按照墨家的法行事。”腹朜(月改黄)不听惠王的,还是杀了儿子。儿子,每个人私人所爱啊,忍受私利而行大义,领袖[腹朜(月改黄)]可说是公道啊。82、闵仲叔辞侯霸

太原有个叫闵仲叔的人,世人都说他是有气节的人,即使是周党那样廉洁清高的人也自以为不如闵仲叔。周党见到闵仲叔口中含着豆子来喝水,给他生蒜,闵仲叔接受了却没有吃。建武年中,闵仲叔受司徒侯霸的征召做了官。等到他上任,司徒侯霸不谈及治国正事,只是嘘寒问暖罢了。仲叔遗憾地说:“开始受到您的任命时,我又高兴又害怕,现在见到了您,我既没有了兴奋也没了恐惧。如果您觉得仲叔才智不足以来谈论政事,您就不应该征召我来做官。既然征召我来却又不用我,这是对人认识不清。”于是他辞去官职,扔下一封抱怨信走了。

83、杨震论“四知”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这样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银子)羞愧地出去了。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

84、祁黄羊去私

晋平公问祁黄羊说:“南阳这个地方缺个长官,谁适合担任?”祁黄羊答道:“解狐适合(补这个缺)。”平公说:“解狐不是你是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都城的人(都)称赞(任命解狐)好。过了一些时候,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少个掌管军事的官,谁担任合适?”(祁黄羊)答道:“祁午合适。”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平公(又称赞)说:“好!”,就又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又一致)称赞(任命祁午)好。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话,真好啊!(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85、宋濂不隐真情

宋濂曾经在自己的家中与客人饮酒,皇帝派人进行秘密的监视。第二天,皇帝问:在座的宾客是哪些人?吃了什么食物?宋濂一一将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好啊,你没有欺骗我。皇帝曾经私下召见大臣们,向他们询问朝廷的官员谁好谁坏,宋濂只列举那些好的来回答。他说:那些好的官员能和我友好相处,所以我知道他们。那些不好的官员,我不了解他们。

86、裴佶姑父外廉内贪

唐朝人裴佶,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裴佶小时候,他姑夫在朝中为官,名声很好,被认为是清官。一次,裴佶到姑夫家,正赶上姑夫退朝回来,深深叹口气,自言自语地说:“崔昭何许人也,众口一致说他好。这一定行贿得来的美誉。这样下去,国家怎么能不混乱呢。”裴佶的姑夫话还未说完,守门人进来通报说:“寿州崔刺史请求拜见老爷。”裴佶的姑夫听了后很是生气,呵斥门人一顿,让门人用鞭子将崔刺史赶出府门。过了很长工夫,这位崔刺史整束衣带强行拜见裴佶的姑夫。又过了一会儿,裴佶的姑夫急着命家人给崔刺史上茶。一会儿,又命准备酒宴。一会儿,又命令给他马吃草,给他仆人吃饭。送走崔刺史后,裴佶的姑姑问他姑夫:“你为什么前边那么傲慢而后又那么谦恭?”裴佶的姑夫面带有恩于人的神色走进屋门,挥手让裴佶离开这里,说:“去,到学堂休息去。”裴佶出屋还没走下门前的台阶,回头一看,见他姑夫从怀中掏出一张纸,上面写着:赠送粗官绸一千匹。

87、李林甫口蜜腹剑

李林甫为宰相后,对于朝中百官凡是才能和功业在自己之上或受到玄宗宠信或官位快要超过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除去,尤其忌恨有文学才能而进官的士人。有时表面上装出友好的样子,说些动听的话,而暗中却阴谋陷害。所以世人都称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88、秦桧专横跋扈

秦桧到了后来权势更加厉害,平时都有几个军士,穿着黑衣、手持棍棒站在秦府门口,走过路过的人稍微朝门里看几眼,就会受到训斥。曾经生病告假一二天不上朝,另一个执政大臣独自在朝堂上应答皇上,这位大臣不敢说他什么,只是一直在皇上面前极力赞颂他。第二天秦桧来早朝,突然问这位大臣:“听说你昨天在皇上面前说了很久?”执政大臣害怕地说:“我只是赞颂您的功德举世无双,讲完了就退下来了,实在没讲别的。”秦桧嬉笑着说:“太感谢了!”原来已经唆使官员上奏,这位执政大臣刚回到家里,内阁弹劾他的副本已经送到他的家里。秦桧的狠毒竟然到了如此地步。

89、治国必先富民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凭什么这样说?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90、治国犹栽树

唐太宗对侍臣说:“以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了京师,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隋炀帝仍旧不满足,并且东西讨伐,用尽兵力发动战争,老百姓苦不堪言,所以导致了灭亡。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的。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这使得天下平安无事。于是就能不兴徭役,谷物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才会枝繁叶茂。帝王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会不安居乐业呢?

德宗向陆贽询问当今最为急切的事务。陆贽认为,往日导致变乱,是由于上下之情不相通。劝说德宗接触下情,听从谏诤。于是他进上章疏,大略是说:“臣认为当今最为急切的事务,在于详细察明众人的心志,若是人甚为希图的,陛下先去施行它,众人甚为憎恶的,陛下先去除掉它。陛下所希图和憎恶的与天下人相同,而天下人不肯归向的事情,从古到今,都是没有的。一般说来,治与乱的根本,与人心密切相关,何况正当变故发生、人心动摇时,处于危贻疑虑、人心向背的关头!人心归向,那就会万事振兴;人心离异,那就会万事倾危。陛下怎么能不审察众人的心志,与他们同好同恶,使民众向往归附,以安定国家呢!这一点就是当前所最为急切的啊。” 92 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于是臣僚们毛骨耸然,不敢再弄虚假,都尽力做实事,齐国因此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濮州的刺史庞相寿因为贪污而被解除职任,自己说曾经在唐太宗作秦王是在他手下工作.皇上可怜他,想让他重新归来担任(职务).魏徽规劝说:“ 秦王身边宫内宫外的故人很多,恐怕人人都依赖亲情私交,足以使善良的人害怕.”皇上开心的接纳了他,对相寿说:“我今天总秦王,是一府的王,现在居于重要的地位,是整个国家的主人,不能够独自偏私故人,魏徽等大臣所坚持的是对的,我怎敢违背!”皇上赐他帛之后打发他走,相寿流着眼泪而去.94 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小国,夹在齐国和楚国的中间,侍奉齐国呢,还是侍奉楚国呢?” 孟子回答道:“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护城河,筑牢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这样就好办了。” 95 一天,齐景公问晏子说:“对一个国家来说,最大的忧患是什么呢?”晏子回答道:“最大的忧患的社庙的老鼠。”齐景公不解地问:“这是什么意思呢?”晏子回答说:“社庙的墙壁是把许多木条联结在一起,外面抹上泥土而成的。老鼠喜欢到那 里寄居。人们想要消灭它们,用火去熏,怕烧坏木头;用水去灌,又怕毁坏泥墙。因此,老鼠凭借这个,作威作福,使人们很难根除。说到国家,也有社鼠,就是国君亲信的那些小人。他们在朝中隐瞒善恶,蒙蔽君王;在外卖弄权势,欺压百姓。如果不杀掉这种人,就会酿成祸患,但要杀他们,他们则是国君的宠臣,国君的心腹,人们无可奈何。这些人实在是贻 害国家而又难以根除的社鼠啊!” 96 唐太宗在翠微殿,问侍臣:“自古以来的帝王,虽平定中原华夏,但不能使西北方少数民族臣服。我才能不超过古代帝王,而成绩比他们大,不知什么原故。请你们坦率说说。”群臣都说:“陛下功德像天地一样广大,其他万事万物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唐太宗说:“不能这么讲。我之所以有如此功劳,不过做到五条罢了:一是自古帝王多忌妒胜过自己的人,我见别人优点,把它当作自己的优点对待,好像自己优点一样。二是每人的行为能力,不能十全十美,我弃其短取其长。三是一般的君主,看到好的,恨不得把他抱在怀中;看到不好的,恨不得把他推到深渊之中。而我见贤才,则尊敬他;见表现不好的人,则从爱护的角度教育他。使贤与不贤的人都各得其所。四是君主多半不喜别人当面批评,对直言者暗中加害或公开打击,没有那个朝代不这样。而我即位以来,直言者比比皆是,没有一人因此而免职。五是传统以汉族为贵,歧视少数民族,而我一视同仁加以爱护,所以少数民族依靠我,像依靠父母一样。以上五条,是我能有今天成就的原因。” 97 贞观(李世民年号)三年,太宗(李世民)对司空(官职)裴寂说:“每当有人呈上奏报的折子,内容很多,(看不过来时)我总是把折子粘在墙壁上,每天出入都要看看,用这种方法勤勉不懈怠,想方设法做到了解臣子们要表述的情况。常常思考政事,有时到了三更才休息,也希望你们这些臣工们也用心政事不知疲倦,来报答我的心意。” 98 戊子,皇上对侍奉的大臣说:“我看《隋炀帝集》,文章语句深奥,也认为尧、舜好,桀、纣不好,但他做事为什么相反呢?”魏徽说:“君王即使品格高尚,天资聪明,尤其当自己弱时接受别人的帮助;因为智者献出他们的谋略,勇者竭尽他们的力量。隋炀帝凭他的才智,骄傲,固执己见,因此口重诵尧、舜而做桀、纣的行为,当不知道(他的过错)以至于导致灭亡。”皇上说:“以前的不远,我应该以此借鉴。”

唐太宗:「房玄龄跟随我平定天下,冒著百死一生的生命危险,可见创业之困难。魏徵与我治理天下,担心我因富贵而骄傲,因骄傲则怠惰,怠惰的话则有亡国的危险,可见守成也是不容易的事。然而创业的不易,已经过去;守成的困难,还需要各位和我一起戒慎行事。」

子奇十六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人追赶。追赶的人回来说:“子奇一定能够治理好阿县的,同车 的人都是老人。凭借老人的智慧,由年轻的人来作最终决定,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整整有条。魏国的人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管仲被捆绑,从鲁国到齐国,在路途中又饿又渴,经过绮乌地方时向边防人员讨吃东西,绮乌的边防人员跪着喂他,很尊敬他,边防人员乘机私下里对管仲说:“你适逢侥幸被流放到齐国没有死还被齐国任用,将要拿什么回报我?”管仲说:“如果真能像你所说的那样,我将要任命贤能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评定有功劳的人,我用什么报答你呢?”边防人员怨恨他。

商鞅立木建信 法的条令已经完备,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迁移到北门的人给他十金。民众认为奇怪,没有一个敢去搬的,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搬迁了那根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商鞅用这个来表明自己不欺骗民众,终于公布了法令。

汉文帝外出行至中渭桥,突然有一个人从桥下跑 出来,惊了文帝御驾的马。于是命令侍卫人员抓住他,交给廷尉查办。张释之审问这个人,他说:“是长安县人,进城后听说皇帝要来,就躲在桥下。过了很长一会儿,认为皇帝 已经过去了,可是一出来正好碰上车驾,我就跑开了。”张释之根据情节判决,并上报说,“这个人冒犯了车驾,判处罚金四两。”汉文帝生气地说:“他直接惊了我的御马;幸好马 性驯顺,要是别的马,岂不就;伤害了我吗?可是你却只判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皇帝 与全国百姓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条文就是这么规定的,要是加重处理了,法律就不能取 信于民了。当初,皇帝叫侍卫人员把他杀掉也就算了,现在既已送交廷尉处理,而廷尉的责任就是公正地掌管全国的法律,必须严格按照法律办事。如果廷尉不公正,偏向一边,各地 执行法律就也会有轻有重,老百姓就要慌恐不安,无所适从,请皇帝慎重考虑!”汉文帝沉思了一会儿,说,“你的判决是对的!”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郑国 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 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 好坏。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这 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 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 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 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 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然明说:“我从现在起 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小人确实没有才能。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

孔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说:“照这些话看来,人们说子产不仁,北打下如估” 105

何易于,不知是什么地方人和通过什么途径做官的。他担任益昌县令。益昌离州有四十里远,刺史崔朴曾经在春天带者宾客乘船路过益昌附近,让百姓挽纤拉船,何易于亲自挽纤拉船。崔朴惊讶地问情况,何易于说:“现在是春天,百姓都在耕种养蚕,惟独我没事做,可以担负那劳役。”崔朴惭愧,和宾客们急忙骑马离开了。

106李离过听自刑

李离,是晋文公的法官。他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发觉后就把自己拘禁起来判以死罪。文公说:“官职贵*不一,刑罚也轻重有别。这是你手下官吏有过失,不是你的罪责。”李离说:“臣担当的官职是长官,不曾把高位让给下属;我领取的官俸很多,也不曾把好处分给他们。如今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却要把罪责推诿给下级,这种道理我没有听过。”他拒绝接受文公的命令。文公说:“你认定自己有罪,那么我也有罪吗?”李离说:“法官断案有法规,错判刑就要亲自受刑,错杀人就要以死偿命。您因为臣能听察细微隐情事理,决断疑难案件,才让我做法官。现在我听察案情有误而枉杀人命,应该判处死罪。”于是不接受晋文公的赦令,伏剑自刎而死。107

汉宣帝刘询即位,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渤海及其邻郡年成不好,盗贼纷纷出现,当地郡守无法捉拿制服。皇上想选拔善于治理的人,丞相御史推荐龚遂可以胜任,皇上任命他做渤海郡太守。当时龚遂已经70多岁了,被召见时,由于他个子矮小,宣帝远远望见,觉得跟传闻中的龚遂不相合,心里有点轻视他,对他说:“渤海郡政事荒废,秩序紊乱,我很担忧。先生准备怎样平息那里的盗贼,使我称心满意呢?”龚遂回答说:“渤海郡地处海滨,距京城很远,没有受到陛下圣明的教化,那里的百姓被饥寒所困,而官吏们不体贴,所以使您的本来纯洁善良的臣民偷来您的兵器,在您的土地上玩玩罢了。您现在是想要我用武力战胜他们呢,还是安抚他们呢?”宣帝听了龚遂的应对,很高兴,就回答说:“既然选用贤良的人,本来就是想要安抚百姓。”龚遂说:“我听说治理秩序混乱的百姓就如同解紊乱的绳子,不能急躁;只能慢慢地来,然后才能治理。我希望丞相御史暂时不要用法令条文来约束我,让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不呈报上级而按照最有效的办法处理事情。”宣帝答应了他的要求,格外赏赐他黄金物品派遣他上任。

108陶侃二三事

陶侃在广州,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朝把白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罢了。”陶侃生性聪慧敏捷,恭敬有礼,为官勤恳,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检查管理,没有遗漏,不曾有片刻清闲。招待或送行有序,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见一个人手拿一把未熟稻谷,陶侃问:“你拿它做什么?”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见的,就随意拿来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又拿别人的稻子戏耍!”陶侃抓住他鞭打他,因此百姓勤于农事,家中充足。造船的时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前积雪,地面还潮湿,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等到桓温伐蜀时,又用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陶侃综合料理事物极其细密,都是这样。

109徐有功断狱秉公

皇甫文备是武则天时的残酷官吏,和主管刑法的徐有功判决案件,诬陷徐有功勾结叛贼,并将他们的罪上书给武则天。武则天只让徐有功解脱被诬陷的罪责。不久,皇甫文备被他人告发,徐有功却宽宏地讯问他。有人说:“他从前要陷害你致死,如今你反而想救他,这是为什么?”徐有功说:“你所说的是个人的怨恨,我所遵守的是法律。怎么可以因为个人恩怨而危害司法的公正呢?”

陈留人董宣当洛阳令。湖阳公主的男仆杀人藏入主子家府,官吏抓不着。有一天湖阳公主外出,奴仆驾车。董宣带领一班人等侯在洛阳城北面西头门,拦住车,用武器逼住,宣布杀人犯罪状,当场把杀人犯抓住杀掉。湖阳公主立即回宫向光武帝哭诉。帝大怒,召董宣,要用木槌打死董宣。董宣叩头说:“请允许我说一句话再死。”帝说:“你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中兴汉室,如果纵奴杀人,将何以治天下?我不须槌死,我自已死。”说完以头撞柱,血流满面。帝令小太监上前抓住董宣,要他向湖阳公主叩头认错,董宣不从,强制之,董宣两手撑住地面,就是不肯叩头。湖阳公主对帝说:“你过去是布衣,藏匿逃亡者,官吏不敢入门,乃今贵为天下,威权不能行之于一个地方官员身上吗?”帝笑着说:“天子不能与布衣相提并论。”于是下令:“强项令出去!”赏钱三十万。董宣把赏钱分赐下属。由此,董宣能搏击豪门贵族。京师内,无人不为之震动。

111.岳飞侍奉父母特别孝顺,家里没有侍妾,吴玠向来钦佩岳飞,想和他结交,将美女打扮后送给他,岳飞说:“皇上十分操劳,难道这是大将们享乐的时候吗?”岳飞拒绝没有接受。吴玠非常佩服岳飞。有人问岳飞:“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岳飞说:“文臣不怜惜钱财,武臣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岳飞的军队每次休息的时候,岳飞督促将士们从山坡下来,跳过壕沟,都穿着沉重的铠甲锻炼。有一个拿了百姓一缕麻绳捆绑柴草的士兵,立即斩首示众。士兵们夜晚休息,人民都打开门,欢迎他们进来,却没有一个敢进入的士兵。军队的口号是“宁愿冻死也不拆老百姓的房子,宁愿饿死也不抢夺老百姓的财物。”当士兵生病 的时候,岳飞亲自为他调药。各位将领守卫边疆时,岳飞的妻子慰问他们的家人。有为国战死的将士,岳飞的妻子为他们哭丧,并且养育他们的遗孤,岳飞接到奖赏,都分给他的部下们,不侵犯他们丝毫的利益。岳将军善于用少数人击退众敌。凡是有军事活动,都召集各位统军头领,商量约定后才打仗,所以每打一仗,都能很快地战胜对方。突然遇到敌人,不会轻举妄动。所以,敌人称岳家军说“撼动大山容易,击败岳家军困难。”

112宋襄公治军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作战。宋军已经排成列了,而楚军还没全部渡过河。司马子鱼说:“敌人多,我们少,在他们没排成列时,请允许我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等他们过了河而没排成列,子鱼又把刚才说过的话对宋襄公说了一遍。宋襄公说:“还不行。”等他们排成列后攻击,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他的侍卫被杀。国民都归罪于宋襄公。宋襄公说:“品德高尚的人不使受伤的敌人再次受伤,不捉白发老人。古代作战的人,不凭借险要之地。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不攻击没排成列的敌人。”子鱼说:“你不懂作战。对劲敌,我们拥有险要的地势而敌人没排成队列,是上天在帮助我们。堵截然后攻击,不也可以吗?你尚且还有畏惧。现在的强劲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年纪到了很老的人,抓住了,对白发的人又有什么可以可怜的呢?让士兵明白战败是可耻的,然后让他们作战,是为了杀敌,伤了敌人而没杀他,怎能不再伤他?如果怜惜被两次伤害的人,就不如别伤害他;怜惜白发老人,就不如投降他们。全军,是用来作战的;鸣金击鼓,是用来激发士气的。有有利的条件而利用,凭借险要的地势进攻敌人是可以的;盛大的击鼓声激起高昂的士气,进攻那些没列阵的军队也是完全可以的。

113

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穆公报告说:“百姓不能忍受君王的命令了!”厉王发怒,寻得卫国的巫者,派他监视公开指责自己的人。巫者将这些人报告厉王,就杀掉他们。国都里的人都不敢说话,路上彼此用眼睛互相望一望而已。

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我能止住谤言了,大家终于不敢说话了。”召公说:“这是堵他们的口。堵住百姓的口,比堵住河水更厉害。河水堵塞而冲破堤坝,伤害的人一定很多,百姓也象河水一样。所以治理河水的人,要疏通它,使它畅通,治理百姓的人,要放任他们,让他们讲话。因此天子治理政事,命令公、卿以至列士献诗,乐官献曲,史官献书,少师献箴言,盲者朗诵诗歌,朦者背诵典籍,各类工匠在工作中规谏,百姓请人传话,近臣尽心规劝,亲戚弥补监察,太师、太史进行教诲,元老大臣整理阐明,然后君王考虑实行。所以政事得到推行而不违背事理。百姓有口,好象土地有高山河流一样,财富就从这里出来;好象土地有高原、洼地、平原和灌溉过的田野一样,衣食就从这里产生。口用来发表言论,政事的好坏就建立在这上面。实行好的而防止坏的,这是丰富财富衣食的基础。百姓心里考虑的,口里就公开讲出来,天子要成全他们,将他们的意见付诸实行,怎么能堵住呢?如果堵住百姓的口,将能维持多久?”

厉王不听。于是国都里的人再不敢讲话。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114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视生病的朋友,恰逢胡贼围攻这座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现在快死了,你可以赶快离开。”巨伯回答道:“我远道来看你,你让我离开,败坏„义‟而求活命,哪里是我巨伯的行为!”贼兵已经闯进,对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之人皆逃避一空,你是什么样的男子,竟敢独自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有重病,不忍心丢下他,宁愿用我的身躯替代朋友的姓名。“贼兵相互告诉说:”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却闯入了有道义的国土!”便率军撤回。全城人的生命财产到得到了保全。

115.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鲍叔却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将这事声张出去。后来鲍叔辅佐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会合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心汉,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划策,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困窘和无法收拾,而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享受齐国的俸禄,有封地的就有十几代人,常常是著名的大夫。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而称赞鲍叔善于识别人才。

116.当子厚被召回京城而又复出为刺史的时候,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遣放之列,被判罪前往播州。子厚流着眼泪说道:“播州不适宜人居住,而梦得有母亲健在,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以致于无法向母亲说明一切,况且也决没有让母子同赴贬所的道理。”准备向朝廷上疏请求,愿以柳州更换播州,即使因此再次获罪,即使死了也不遗憾。此时正好又有人将梦得的事报告了朝廷,梦得于是改为连州刺史。呜呼!人在困窘时才最能表现出他的气节和道义。当今的人们平日里互相敬慕爱悦,相邀饮宴,追逐游戏,强颜欢笑以示谦卑友好,握手发誓以见肝胆相照,指天画日,痛哭流涕,表示死也不会背弃朋友,似乎像真的一样可信。然而一旦碰上小的利害冲突,哪怕只有毛发一般细微,也会反目相向,装出从来不认识的样子。你已落入陷阱,他不但不伸手援救,反而乘机排挤,往下扔石头,前面说到的那种人都是这副嘴脸。这种事情恐怕连禽兽和异族都不忍心去做,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当他们听到子厚的为人风度,也应该感到稍许有些惭愧吧

117

黄仙裳早年参加童子试,被州太守陈澹仙所赏识,后来陈做了给事中,因为犯罪被关押在牢狱中,很贫困。黄卖掉了他靠近城墙的土地,得到了一百两银子,把所有钱都给了陈,还和他一起在监牢里住。陈后来被释放,两人同时离开南京。陈死后,黄赶赴桐乡吊唁他。到的时候,正好是陈的忌日,大哭哀号,把过路人都感动了。

118

季札第一次出使,去造访北方的徐国的君主。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不说出来。季札心里也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119.包惊几对朋友间的友情很忠诚,与吴东湖是好朋友。吴东湖死后,包惊几照料吴家极其周到。后来,当包惊将自己的女儿要出嫁的时候,他听说吴东湖的女儿将要嫁人,但因家中贫穷不能自备嫁妆,他就把自己女儿的嫁妆送给她,自己的女儿晚了一年才出嫁。当时的人们都以此赞扬他。

120.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121.萧何远虑

沛公进了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府库,分取金帛财物,唯独萧何首先进入宫室收取秦朝丞相及御史掌管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等文献资料,并将它们珍藏起来。沛公做了汉王,任命萧何为丞相。汉王之所以能够详尽地了解天下的险关要塞,家庭、人口的多少,各地诸方面的强弱,民众的疾苦等,就是因为萧何完好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的缘故。萧何向汉王推荐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122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123汗文帝誉周亚夫

汉文帝继位之后第六年,匈奴大举侵入边境。于是让宗正刘礼做将军,驻军霸上;让祝兹侯徐厉做将军,驻军棘门;让河内郡太守周亚夫做将军,驻军细柳:用来防备匈奴。皇帝亲自慰劳军队。来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皇帝车马)径直驰进军营,将军及其下属骑马送迎。不一会到了细柳军营,军士官吏身披铠甲,手持锋利的兵器,拉弓搭箭,把弓拉圆。皇帝的先遣侍从到了,不能进入军营。先遣侍从说:“皇帝将要到了。”军门的都尉说:“将军命令说:“军队中听将军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过了不久,皇帝到了,又不能进入。于是皇帝就派使节拿着节杖下诏令给周亚夫:“我想要进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才传话打开营垒的大门。营门的军官对跟随的车马人说:“将军约定,军营中不能驱马快跑。”于是皇帝就控制马慢慢的走。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行军礼说:“穿戴铠甲头盔的军人不行跪拜之礼,请求用军礼拜见。”皇帝被感动了,改变脸色,显出严肃的样子,手抚车前横木。(皇帝)派人告诉说:“皇帝尊敬地慰劳将军。”完成劳军的礼节就离开了。出了军营门以后,大臣们都很惊讶。汉文帝说:“哎呀!这是真正的将军啊!先前霸上、棘门军营,像儿戏罢了,那些将军本来可以袭击而俘获呀。至于周亚夫,能够侵犯他吗?”汉文帝称赞了很久。

124疏广论遗产

读《文言文》有感 篇6

读背是文言文教学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无论语文教学怎样改革,读背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加强读背,才能使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也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要切实转变观念。要认识到读背是文言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多读多背一些名篇佳作,既可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开阔知识视野。文言文的教读,固然需要作些讲解,但更重要的是读和背。其实,对于古文中的许多疑难问题,教师没必要一一作分析讲解,而应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己去感悟、去理解。

二、要激发学生读背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读背古文的兴趣,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多讲名人诵读成才的事例,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读背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应对要求读背的语言材料的重要性、趣味性、规律性以及美感特征作必要的“点拨”与引导,以唤起学生朗读背诵的欲望、信心和热情。另外,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诵读,避免单调枯燥,如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在游戏活动中读、听教师示范读、运用多媒体教读等等。

三、要教给学生读背的方法。读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归纳出如下一些易于练习、实用性强、效果显著的方法:

(1)理清层次法。任何一篇文章或一个段落都有其内在的行文思路,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这个思路。思路把握了,也就从宏观上把握了全文的纲。教师可以把这个“纲”板书出来,学生则根据这个“纲”来背记。

(2)感知试背结合法。这种方法就是对要读背的材料品读上几遍后就尝试回忆,然后再品读,品读后再尝试回忆,循环往复,直到把材料回忆起来为止。

(3)创设情境法。即巧妙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设置生动形象的场景,让学生通过直观画面来背诵。

(4)比赛记忆法。也就是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以比赛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快速背诵文言文。比赛时,学生的神经高度集中,背诵速度自然就快。

(5)复习巩固法。教师要给学生讲明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使学生能及时复背已背过的课文;教师也要及时检查学生背记的情况,以便让学生在反复中牢固记忆。当然背记的方法是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以指导,对学生不能只有要求而没有指导。

文言文中的美读教学 篇7

一.用诵读感染心灵

读, 就是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诵读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在文言文教学中, 我发现许多学生不愿或不能很好地诵读文言文, 究其原因, 其一, 教师没有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绝大多数学生在读时不懂得控制语气和语调, 不懂得掌握节奏, 诵读课文时读错、读漏的现象十分普遍。其二, 教师缺乏对诵读正确的认识, 认为让学生能死记硬背课文即可。其三,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 一些教师急于求成, 认为诵读不是快捷有效、能迅速提高考分的捷径, 也就置之不理了。

根据目前文言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要强调诵读时读出感情, 这才是阅读文言的较高境界。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读古人文字时, 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 一吞一吐皆由彼, 而不由我, 烂熟后, 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皆在我喉吻间, 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 久之, 自然铿锵发金石声。”可见, 阅读不能急于求成, 必须平心静气, 不急不躁, 而且还要经常读, 长期读, 充分品味, 读出文本里蕴涵着的情感意蕴。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他认为, “有很多地区……往往不注意读, 随口念一遍, 就算是读了, 发音不讲究, 语调不揣摩, 更不用说表示逻辑关系, 传出神情意态了。” (叶圣陶, 《阅读的秘密在哪里》) 叶老一针见血的指出了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通病, 究其原因, 一是受到了教学进度的限制, 二是缺少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教学意识。有的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 课上不引导学生读, 没有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课后也不安排学生读, 即使安排了, 在没有教师的监督下, 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学生好的阅读习惯没有养成。阅读时不去涵咏、咀嚼, 不动感情, 至多只求读通、读顺而已。他们的目标定在考试要求上, 考试考什么, 我就学什么, 别无他求。这样, 学生在学文言文时, 什么课前预习、什么查阅工具书等等, 都不去管他, 完全成了为考试而学习的考试族。其中, 诵读的缺失, 留下极大的隐患, 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张必锟先生针对文言教学提出了“一个转变”和“一个转移”的教学方法。“一个转变”是指课堂教学要从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练习诵读为主;“一个转移”是指把立足点从讲翻译、谈语法转移到指导学生诵读上来 (张必锟, 《关于文言诵读的几点考虑》) 。这两个“一个”的核心, 其实是要求加强诵读教学。课堂上教师讲得过多,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 占据了学生在读中独立领会和欣赏的时间。有些文言, 若不诵读, 它的好处、妙处难以分析出来;有些在文言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只能靠学生自己诵读, 反复的有感情的吟读, 然后才能有所意会。于漪老师在《面面观》一文中说:“……要反复诵读,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 读出气势, 如出自己之口, 如出自己之心”, 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我们的教学只能依靠学生自己去“读”, 激励学生在优美的语言实践中充分吸收古代文化遗产的精髓, 高质量的积淀文言语感。

要让诵读感染心灵, 一方面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必须先读准字音, 读对句读, 这是最起码的阅读准备。诵读法是我国古代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是读书人最常用的方法, 现延续至今, 仍然有其可取之处。宋代朱熹提出的“熟读精思”, 其步骤是:“诵数已足, 而未成诵, 必欲成诵。遍数未足, 虽已成诵, 必满数遍。”要求读要有一定的量, 这样才可以达到琅琅上口的程度。读时“须要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 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要是多诵数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 其义自见, 谓熟读则不待解说, 自晓其义也。”朱子的理论总结, 确定了“诵读”在我国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

我们强调诵读者不是文章的旁观者, 诵读应该积极热忱的感受作品, 用自己的心去体味作品内涵。一个字、一个词, 在诵读者的心目中, 不应该仅仅是白纸黑字、抽象的概念, 而应该是有生命的客体、有活力的具象。诵读者应该读出古人那种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纯真的心灵、博大的胸怀;诵读也要能激荡着读者的胸怀、陶冶着读者的性情, 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 在生动的美感愉悦中, 提高读者的精神境界, 从而修身养性, 其乐无穷。包建新在教《归去来兮辞》时, 联系辞赋的语言特点, 讲究诵读吟咏, 入境体情, 采取自由读、接力读、齐读、思读、比读等形式, 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 体会文本语言的妙处。

这是一个富有启发意义的教学案例。 (包建新:《文言文教学:需要转变的几个基本观念》, 《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版) 》, 2005年第11期) 。

因此, 诵读是我们文言文教学中必须要加强的。通过诵读, 实现从字、词、句到段、篇, 从文字到语音、语义, 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使人在反复诵读中捕获作品的艺术形象, 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 体味作品的语言艺术, 通达作品的奥妙之处, 化古人的神气为自己的神气, 在潜移默化中感染自己的心灵。

二.用美读愉悦情感

文言文阅读教学应该讲究美读。高中所选的文言文往往是文质兼美, 字字玑珠的美文。通过美读, 可以唤起学生无穷的联想与想象, 让学生走进作者生活的年代, 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感悟, 形成主体与审美对象的感应。而我们目前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中, 书声琅琅鲜闻, 更不用说美读了。

叶圣陶曾经提出:“所谓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读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 设身处地, 激昂处还他个激昂, 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叶老的美读观强调的是在读的时候, 通过把握声音节奏, 读出作者写作时的感情, 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强调读者与作者在心灵上的默契。这样, 我们也就陶冶了情感。

美读时还要读出文章的不同节奏。朱光潜先生曾这样描述不同语言对他所发生的感应作用:“我读音调铿锵节奏流畅的文章, 周身筋肉仿佛作同样有节奏的运动;紧张或是舒缓, 都产生极愉快的感觉。如果音调节奏上有毛病, 我的周身筋肉都感觉局促不安……” (朱光潜, 《散文的声音节奏》, 《阅读与鉴赏 (高中版) 》, 2004年第6期。) 苏格拉底也曾说过:“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深处, 如果教育方式适合, 它们就会拿美浸润心灵。” (苏格拉底等著, 《历史上最伟大的演说辞》,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因此, 读文言文时要注意语言的节奏, 诸如《劝学》、《陈情表》、《过秦论》、《阿房宫赋》等文章, 读起来能使学生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地步, 产生难以忘怀的共鸣。这样, 学生沉浸其中, 才会“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 一遍比一遍体会深切。”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下册) 69页,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刘德福在《滕王阁序》的教学设计中, 将美读分为三个层级:第一级, 介入技巧, 疏通文句;第二级, 介入想象, 理解景画;第三级, 介入情感, 把握基调。第一级是最基础的, 美文中的每一句吟诵, 都强调语调、节奏、停顿、重音等技巧;第二级可以唤醒吟诵者对事物情景的回忆与展望;第三级融入自己的感情, 体会作者的感情基调。文本在一级又一级美读中逐渐感染学生 (刘德福:《语文多媒体教学设计:<滕王阁序>美读》, 鲍雨斋语文课改网) 。这样的教学设计, 体现了对美读的高度重视, 非常值得提倡。

美读能强化语感, 还在于吟、咏、唱、诵等美读形式本身就涵盖了语感的内容。记得刘国正先生回忆他的语文老师善于用吟诵的方法时说, 先生很少讲, 但“喜欢吟咏, 吟到得意处, 音节铿锵、声震瓦屋。我也跟着吟咏, 跟着铿锵, 许多诗篇的妙, 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因此, 要想让学生进入角色, 教师首先自己得进入角色, 或提前进入角色。吟咏前, 教师已经酝酿好感情, 只等一触即发了。这种美读, 自然能带领学生穿透语言的外壳进入内涵, 进而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感悟能力, 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要是在这样的语言训练中, 不断咀嚼、涵泳, 就不会感到文言文枯燥无味了。

这样读文言文,把握更全面 篇8

纵观近两年全国各地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都有一道对阅读材料内容归纳概括的综合考查,它要求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综合归纳、概括的能力,这是统率全篇的“核心题”,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也是高考失分的“重要雷区”。

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根据选文材料的不同,要求分析归纳的角度也有不同的变化。如2014年全国I卷和全国II卷、广东卷、海南宁夏卷、辽宁卷等是这样考查的:“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015年山东卷则是这样考查的:“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从上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措词不完全相同,但其实质都是一样的,即对文言文内容的全面理解与把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这一知识点的考查牵涉到文章的全篇,应用性、综合性都很强,我们在做题时只有采取“全面阅读、探究细节”的方式才能顺利地做出来,才不致于挂一漏万,留下遗憾。

[通读全文,全面把握]

例1 (2014年北京卷第9题)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生意场的交往也不一定都是斤斤计较的,宋清就是一个例证。

B. 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境界。

C. 计较蝇头小利不仅是一般商人的本性,也是某些士大夫的通病。

D. 宋清与人交往不仅异于普通商人,也高于某些以士大夫自居的人。

解析 经过全面阅读,我们可以发现本题中的B项的说法与原文不太相符。B项中说“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看来这里的说法是宋清认为做生意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追求高尚的做人的境界。这里把做生意与赚钱截然分开了。宋清真是这样认为的吗?我们通过全面阅读可以认定本项是错误的。阅读文本中第一段中说“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意思是“我宋清只是个赚钱来养活妻小的人罢了,并不是个有道的人”。看来宋清做生意也是要赚钱的,他要赚钱来养活妻小,显然本项中的“宋清认为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与此意不符。我们再来看后面的内容,也从不同的侧面印证了宋清做生意是为了赚钱的。第二段最后一句说“其远取利皆类此。”,其意思是“宋清赚钱取利看得长远,大都像这个样子。”由此,我们通过整体阅读,前后印证,不难发现宋清认为做生意也是为了赚钱,但要眼光长远些。这才是他对做生意赚钱的正确观点,因此本项是错误的。

答案 B

[依据要点,局部探究]

例2 (2010年全国卷I第10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祎兼有堂堂仪表和雄健才思。他自幼聪明而有才智,成人之后伟岸而有风度,明太祖将他与当时的名儒宋濂相提并论,还认为他在才思方面胜过宋濂。

B. 王祎凭借自己的才干和政绩受到朝廷礼遇。明太祖创建礼贤馆,将他招至馆中,后又升迁为侍礼郎;有时太祖虽不能完全听从他的建议,但也会褒奖他。

C. 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编撰《元史》时,他与宋濂同为总裁,书成后任国史院编修官;奉命讲授国史,能充分说明道理,善于开导学生。

D. 王祎出使云南时采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他先是晓谕梁王,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不及。

解析 本题中的各项初看都有一定的道理,都符合原文意思,但仔细一探究,却发现了问题。C项中说“王祎具备很高的史学家素养和教育才能”。但探究相关内容,却发现不是这样的。“很高的史学家素养”中“史学家”的评价高了,原文只是说他擅长史事,离“家”的评价还有距离。“奉命讲授国史”这句与原文也有出入,原文说得是“奉诏预教大本堂”明代大本堂是太子读书之处,所以应是教太子读书。

答案 C

点拨 由上述命题及答题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在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可运用这样一些方法:①提取精要法,即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②综合句意法,即对于那些没有明显中心句、重点句(段)的文段,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句意进行综合归纳。③整体透视法,即对于有些写景抒情类的散文,若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甚至曲解文意,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

[把握关键点,从细节入手]

例3 (2015年广东卷第8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棣深谋远虑,迅速出击居庸关,打败了俞瑱;然后进军怀来,一举击溃敌军,活捉宋忠、俞瑱。

B. 俞瑱逃往怀来,投靠宋忠;朱棣打算乘胜追击,于是分析了敌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制胜之策。

C.为了稳定军心,鼓舞士气,宋忠用欺骗手段来蒙蔽下属,但被敌方间谍获知,最终未达到目的。

D.宋忠失败的原因在于轻率浮躁,加上计策失当,不少部下临阵哗变,以致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

解析 本题中我们把握住关键点,从细节入手就可轻松地找到答案。本题意在考查同学们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考查同学们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四个选项都是用现代文的语言形式对原文内容进行的概述,实际上语言形式的变化反映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与否,本题设置的每一个选项所需要的阅读区间都不是很大,设置的错误点也不是很大,不需要大家分析全文才能得出结论,只要认真阅读相关内容,把握住关键点,完全可以找出选项与原文的不同。本题中的C项“但被敌方间谍获知”中敌方间谍是错的。原文中,“获贼间谍”,意为“(朱棣)抓获了敌方(派来)刺探军情的人”,知其人为宋忠部下。我们答题时如能抓住这个关键性的细节,本题就相当好答了。

答案 C

[重回整体,检查拨正]

例4 (2015年山东卷第12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本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叔伯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重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碗。

解析 我们在经过了前面的三步之后,还要回过头来用所获取的整体和局部的信息进一步推敲、求证答题是否准确、完整。如本题中的C项,申甫被皇帝召见并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这与原文很是一致,我们几乎发现不了它是错误的。但经过我们又重新地回到整体,又重新地阅读,却发现了它的毛病所在。原文是“臣不才,愿以死自效”在前,而“遂立授……而甫为京营副总兵”在后,中间的这个“遂”字则表明二者之间的先后关系。而本项把二者之间的先后关系说反了,显然与原文不符。由此可见,这一重回整体的做法,对于答题检查拨正所起的重要作用。这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答案 C

上一篇:感恩父母从小事做起下一篇:职工个人生活用品、劳保用品领用及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