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统筹
地区金融与地区经济发展要科学统筹
一、费力的招商引资、轻松的`资金外流,到惊人的存贷差 包头市经济是投资拉动型,又是老工业基地,上新项目、技术改造、内外引联对包头市的经济总体拉动是极其重要的.
作 者:宋炳刚 作者单位:包头市正信企业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刊 名: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THEORY RESEARCH OF UNITED FRONT 年,卷(期): “”(3) 分类号: 关键词:思想有多远, 发展就有多远。我省标准化工作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都与解放思想有着内在的联系, 存在的差距与不足, 也与思想还不够解放紧密关联。因此, 在标准化战略服务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 全省标准化战线上的领导和同志们都需要在思想上来一次大的解放。要从消极等待的被动心态中解放出来, 从按部就班的工作模式中解放出来, 从知难怕难的畏难情绪中解放出来。要树立勇创一流、主动作为、知难而进的思想, 既要在发展目标上科学规划, 也要在实现路径上率先突破, 只有这样, 标准化事业才会实现大发展、大跨越。
要始终抓住队伍建设不放松。
人强事兴、人弱事衰。推进标准化工作, 必须依靠一支作风硬、素质高、业务强的标准化工作队伍。这就要求各级质监部门要始终抓住队伍建设这个关键, 一方面要注重把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开阔的视野、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强责任心的同志充实到标准化队伍中来。另一方面, 要在现有人才队伍的条件下, 注重抓好教育培训, 不断提高队伍素质。教育培训有多种手段, 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启发大家的自学意识。各级标准化工作者要树立终身学习、持续学习的观念, 做到学习之中有工作, 工作之中有学习。通过学习, 学会运用标准化思想, 提出发展思路, 破解发展难题, 从而造就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标准化人才队伍。
要始终抓住宣传造势不放松。
一是和谐发展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和谐发展既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一种实践模式。它体现在学校工作中,就是要做到“不偏不废”,统筹抓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统筹兼顾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科以及不同的学生群体,统筹关注工作的不同方面、不同阶段和不同层面,从而保持工作的整体性、均衡性与可持续性。然而,和谐发展并非平均用力、均衡着力,和谐发展应当与重点突破协调统一。所谓重点突破,就是区分轻重缓急,分清先后主次,集中精力抓主要方面和关键环节,并以此带动学校工作的全面提升和整体突破。实现学校办学质态的可持续提升,这仍是当前要突破的重点工作。所以,既要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又要立足社会评价教育的实际,既要坚持全面育人的目标,又要突出扬长学生的个性,始终坚持以教育质量为中心,始终坚持以提高教学质态为重点,努力在质量提升上实现新的突破,这是和谐发展与重点突破有机统一的具体体现,更是现代学校具体而生动的发展实践。
二是行政指导与自主发展的关系。 弱化对学校的行政指导,或者忽视学校的自主发展,对学校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利。创造性地寻找行政指导与自主发展的最佳结合点,让学校在这个结合点上更好地适应环境需要,释放出最大潜能,产生最大活力,创造具有特色的业绩,这是发展现代学校的应然追求。行政指导是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政策法规要求,围绕学校和教育发展需要而作出的教育行政行为,是教育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现代学校应该更加重视行政指导的作用,自觉贯彻各项教育政策法规,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的行政指令,做到贯彻不走样、执行不打折,形成政令畅通、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但强调行政指导的作用,并非就得弱化学校的主动性与能动性。要把上级的行政指导真正转变为具体的学校行为,当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学校对上级行政指导的理解、认同,必不可少的基础是学校对上级要求的“内化”,而这些与学校主动性与能动性的发挥密不可分。从另一方面来看,学校作为独立的办学实体,如果缺少自主发展、自我发展的能力,一味地依赖行政指导,一味地等、靠、要,就可能产生精神疲软症、路径依赖症和工作乏力症,必将与当前行政指导趋于宏观的发展要求不符,与当前学校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的发展趋势相背离。所以,现代学校迫切需要增强自主发展、自觉落实和自我提高的意识,既善于在纵比中发现成绩,增强信心,又敢于在横比中找到差距,明确方向,努力提升自主发展的水平与能力。
三是市场法则与经营学校的关系。 当前,正值时代转换、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市场机制成为调节资源流向和配置的重要杠杆,任何管理行为都无法回避市场法则的影响。现代学校置身于社会大市场背景下,无法游离于市场体系之外,无法规避市场机制的影响与作用。所以,用市场法则经营学校,不仅成为一种可能,也成为一种必然。现代学校应有主动融入市场的意识,有培植市场和利用市场的能力,有敢于、善于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发展的胆略和智慧。现代学校理应自觉遵循市场规律,坚持优胜劣汰的原则,建立奖优策劣的机制,更加充分地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要求;坚持经营人心的策略,了解服务对象的心理需要与价值取向,以新颖的形式和有价值的内容满足合理需求和诉求;坚持以竞争力取胜,追求办学效益的最大化,以教育质量的提高、升学质态的提升来增强影响力,以过硬的办学质量、良好的社会声誉、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引起社会的关注,赢得社会的回报;坚持走品牌发展、品牌致胜之路,着力打造树得起、叫得响、过得硬的学校品牌,增强学校品牌的创造力、影响力和生命力。
四是学校发展与教师发展的关系。 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本依靠,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所受社会青睐的学校,可能缺少大楼,也可能缺少先进的教育设备,但肯定不缺高素质、有作为的教师团队。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教师是学校的首要任务。学校让教师个性得到自由张扬,能力获得有效培养,才华得到充分展示,并因此让学校全面、持续、健康发展,这是教师发展的幸福之路,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随着硬件、生源等条件的日趋均衡化,随着学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教师越来越成为影响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实践证明,谁能在发展教师上抢得先机,谁就能在学校发展上快人一步。所以,一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现代学校,理应把发展教师作为首要任务,善于构造学校与教师发展的共同体,营造浓厚的氛围,创造更多的机会,搭建更好的平台,引领教师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发展教师来推动学校的持续发展。
五是以人为本与学校管理的关系。 人是管理的核心,管理的真谛就在于发挥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因此,现代学校管理应该是以人为本的人本化管理。在管理实践中,我们在强调人本化管理的同时,要防止一种倾向,就是放松管理、放任管理或者疏于管理。真正意义上的人本化管理,不是削弱管理的力度和强度,而是在严格管理中更多地彰显人文关怀,在人文关怀中实施更加严格的管理。从这点来看,它是一种更高境界、更高层面和更高要求的管理,其真谛在于以教师和学生为本,能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能以实现和维护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利益为根本目标,确立人尽其才的科学管理追求,创建关注个性需要的宽松管理氛围,搭建注重素质提高和潜能发挥的平台,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要,从而让师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获得更有价值的发展。这是现代学校的应然取向,也是现代管理的现实诉求。
六是精致管理与常规管理的关系。 精致管理是现代管理的新理念、新策略,它交融、整合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以真善美为目标,注重管理过程和管理细节,努力求得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高。常规管理是学校工作的基础内涵,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一所常规管理水平低下的学校很难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常规管理迫切需要有一种全新的理念来引领和支撑,现代学校迫切需要在常规管理上有一次质的跨越。实践证明,精致化管理理念应该成为现代常规管理的根本理念和强大支撑。精致化理念指导下的常规管理,能使常规管理过程趋于精致化和精细化,使常规管理走向管理的内涵深处,融合有效性管理的要求,彰显人本化的个性特点,凸现服务的根本宗旨,从而使常规管理成为细节化、过程性、高质态的现代管理实践,使现代学校管理水平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和高度。
七是学校中心与教学核心的关系。 教书育人是学校肩负的根本任务,而教书育人的根本渠道在课堂。所以,学校工作的中心是教学,教学的核心在课堂。从这点来看,唯有抓好了课堂,才能抓好教学,也才能抓住学校的中心,抓对路,抓出成效。然而,强调课堂的核心地位和教学的中心位置,并不是说其他工作就不重要。事实上,学校工作内容多、环节多,有些工作虽不是中心,但往往影响中心,有些环节虽不是核心,却事关核心。如果我们弱化这些工作或者忽视这些环节,看似是对教学中心位置的强化,对课堂核心地位的突出,但实质上却是对中心工作和核心环节的忽视与弱化。所以,现代学校应该牢牢抓住教学这个主轴,始终紧扣课堂这根主线,有效地统筹各方面资源、各种力量、各项工作、各个环节,有效地服务于教学,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把视点和焦点聚于教学,把力点和重心置于课堂,变革教学思想,转变教学行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八是名师引路与团队制胜的关系。 现代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有两种,即引领和推动的力量。有了坚强的引领力量,学校发展才能方向明、线路对、步子稳。有了有效的推动力量,学校发展才能基础牢、起动早、步伐快。二者缺一不可。现代学校能否具备这两种力量,关键看是否有可以引路的名师,是否有可以致胜的团队。有名师引路,方能有坚强的引领;有团队致胜,才能形成有效的推动。一所学校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往往是名师引路和团队合作一起作用的结果。有鉴于此,现代学校理应坚持“双轮驱动”,既注重名师培养,着力造就德艺双馨的名师,充分发挥名师对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引领作用;又注重教师团队打造,着力培养德能兼备的教师团队,引导教师用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用高超的技艺吸引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引领学生。
九是传统课堂与现代课堂的关系。 现代教育呼唤现代学校,现代学校离不开现代课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推广与应用,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明显增强。然而,一些现象值得我们反思。有些课堂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传统的教具在课堂上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幻灯;传统的板书在课堂上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课件;教师的纸质教案在课堂上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电脑。课堂的现代气息似乎很浓,但实际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却不尽如人意。有些课堂教学片面追求教学进度和速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低学段内容高年级化的倾向,忽视了学生可接受的程度和讲授的深度,严重违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消化率、巩固率和产出率难以保证,课堂教学看似高效实则低效,知识传授看似有效实则无效。究其原因,在于放弃了对传统课堂形式和内容的科学传承,放任了对现代手段、方法的简单重复使用,传统与现代在课堂上缺少有机结合与统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课堂,是对传统的扬弃而不是简单的丢弃,是优良传统与现代理念、现代课堂元素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叠加,是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动而不是学生的被动接受。所以,现代学校应该反思眼下的课堂模式,引导教师有效继承传统课堂的精华,准确把握现代课堂的真谛与要义,努力构建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的现代课堂。
十是特色立校与科研兴校的关系。 对于现代学校而言,特色和科研同等重要,两者不可或缺。所谓“特色”,就是创新,是学校在正确把握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特点主动去适应环境,寻求最佳的生存状态。学校的成长和发展,基本路径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在“达标”的基础上形成“特色”。特色使得学校工作在形成特色的领域里有了较大改观甚至发生质的飞跃,并可能由于特色的迁移作用而使学校整体工作更上一层楼。所以,一个富有特色的校园必然是充满魅力的校园,一所具有特色的学校必然是拥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学校。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是增强教学有效性和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研就是第一生产力,是现代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强化科研领先、科研制胜、科研引路的意识,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校本教研为重点,切实增强教育教学的科技含量,努力在科研上走出新路,形成特色,创出品牌,这是一条科研兴校、特色立校的发展之路。
诚然,统筹好以上十个关系,不可能涵盖现代学校发展的全部过程和所有环节。但是,如能统筹好上述十个关系,减少认识和实践中的误区,就能让现代学校发展离我们的期待越来越近,也能为现代学校的科学发展找到出路,趟出新路。
作者系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局局长
(诸城市委组织部 谷宏伟李长春)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如何因地制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是当前各级政府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山东省诸城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体制机制,把农村社区化建设作为切入点,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开辟出了一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一、统筹工农互补共融,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该市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思路,狠抓县域内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形成了县域工业依靠支柱产业拉动、支柱产业由骨干企业体现、骨干企业靠知名品牌支撑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目前,以中纺金旭、德利源为主的“纺织城”,以福田汽车为主的“汽车城”,以桑莎、新郎为主的“服装城”和以外贸、得利斯为主的“食品城”四大工业城已初具规模。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和机械制造业三大主导产业的产值、利税已占到诸城工业的80%以上。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实缴税金过千万元的企业分别达到108家、75家、28家,有9家进入国家大型工业企业行列;拥有国家级品牌36个、省级品牌80件,品牌拥有量居全省县级之首。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 融合工业与农业,改变工业和农业分离的格局是破解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一大措施。近几年,为加快扩张现有龙头企业、培植发展新的龙头企业,该市从土地、资金、税收、加工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目前,全市已有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20家,其中潍坊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55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数量和综合实力均列全省各县市区首位。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全市90%的农产品得到了就地加工转化,带动了22万户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占全市农村总户数的90%。全市培育起肉鸡加工、生猪加工等十大产业,形成了年加工肉鸡1.2亿只、生猪650万头、瓜菜90万吨、粮油800万吨的生产能力。2008年,农业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民实现收入370亿元,其中纯收入46.4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形成了工业带动农业、农业支持工业、一、二产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积极推动二三产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是该市为做大做强镇域经济的另一重要举措。诸城市把城区企业向农村延伸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激励等措施,推动有条件的城区企业将生产链条延伸到农村;镇村主动承接城区大企业的转移,积极融入工业主导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配套协作项目,形成了城乡一体的产业链条,促进了城乡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目前,该市已有100多家城区企业向农村延伸,镇村为城区骨干企业配套的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500多家,有10万多名农民在家门口变成了工人。全市已发展起汽车、食品、纺织服装、建筑建材等支柱产业以及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木器家具等潜力产业。工业产业集群和骨干企业群体支撑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带动全市70%的村(居)、80%的企业协作配套。目前,该市8处乡镇(街道)建起了中小企业创业服务基地,培育发展起了密州花卉、林家村辣椒、桃园花生等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规划建设了辛兴、昌城、舜王等特色物流园区。
二、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围绕构建以中心城区——乡镇(街道)驻地——农村社区中心村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山东省诸城市统筹搞好中心城区、13处乡镇(街道)驻地、208个农村社区中心村系统规划建设,初步实现了道路、供水、供气、供热、治污、信息等基础设施的城乡联网,城乡“联通”使诸城城乡居民享受到了同质生活。该市先后投资12亿元,完成了对境内国省道、城区主要道路的拓宽改造,城区与周边乡镇全部实现了一级路连接,乡镇与乡镇之间基本实现了二级道路连接;投资10亿元,加快实施村村通柏油路工程,新修农村公路2385公里,柏油路通村率达到100%。延伸现有22条客运线路,新开辟6条线路,使该市208个农村社区中心村全部实现了通客车。树立“大水务”观念,组建水务集团,整合全市饮用水资源,扩大龙光山水、康源两大城市水厂的供水范围,建设乡镇自来水供应站和村级自备水源,加快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自来水村庄普及率达到了100%。推行地源热泵供热技术,以循环水技术为主,地源热泵技术为辅,形成了从市区到乡镇的网络状供热管网。在此基础上,该市与中石化天然气总公司合作,启动了天然气长输管线建设工程,3年可实现城乡供气管网全覆盖。依托金安、恒阳、同路、龙光、良丰热电五大热源,加快城乡供热管网建设,并开始规划建设8处乡镇热源,5年可基本实现城乡集中供热。为建设城乡一体的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该市通过BOT运作方式和发行治污减排债券,融资11亿元,先后建成了舜河、银河两大城区污水处理厂并正常运营,开工建设了5处乡镇污水处理厂和5处乡镇输污管线,城乡污水可基本实现集中处理,全面改善了城乡生活环境。大力发展“数字诸城”,建成了全省县级唯一的覆盖全市所有村庄的智能化治安防控网络,光缆传输网和宽带网、警务监控系统已经覆盖全市,数字技术在诸城得到广泛应用,为统筹城乡发展铺设了“信息高速公路”。
三、统筹农村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该市在农村全面开展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民”的农村社区化建设与服务。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的原则,将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在社区内选择一个交通比较便利、班子基础比较好的村庄,作为社区服务中心所在村。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一般掌握在2公里、涵盖5个村、1500户左右。2008年6月,该市规划建设的208个农村社区及社区服务中心,已全部建成运行,农村社区基本实现了公共服务对全市村庄的覆盖。为强化服务功能,该市在每个农村社区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内设一个办事服务厅和若干个服务站室,同时在每个农村社区成立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越来越多的部门、单位通过农村社区这个平台找到了深入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形成了靠近群众、服务群众的新机制。社区通过引导村民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规范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生产性服务,以及开展便民超市、农资超市、便民食堂、代办代收有关证件费用等市场化便民服务,整合了政府公共服务资源,推动了县域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广大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医疗、养老、低保、救助、警务、农技、防疫等基本的公共服务,实现了公共服务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在这种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基础上,该市还加大对社区中心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城中村建设与改造,有序推进撤村建居步伐,并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周边村的群众向社区中心村融合聚集。目前,该市已有十几个社区的农民开始了向中心村聚集的步伐。新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了统筹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成熟发展。出门走路不到10分钟就来到设施齐全的社区医院,吃完饭还可以到社区文化广场健身、跳舞,在诸城已成为现实。
四、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推进城乡精神文明一体化。该市以建设文化强市为目标,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努力构筑城乡联动、纵横辐射的市、乡镇、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动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发展。首先加大投入,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保障。该市设立了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投资600万元购置图书,镇村配套基础设施,建成了233处城乡社区图书室;投资8000万元实施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入村率达到100%;投资2000万元建设了市、乡(镇)、村三级远程教育站点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乡镇(街道)全部规划建设高标准的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其中多数达到800平方米以上。村级主要依托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设立文化大院,全市208处农村社区全部建立了文化大院,建成社区图书室233处、阅览室380多处,配备图书120万册,配齐了文体活动设施,有效地解决了农民文化生活乏的问题。其次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建设的“四馆”、“三园”、“两大工程”、“一节”,构成了市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基本框架。“四馆”就是建设新博物馆、名人馆、常山民间艺术收藏馆和超然台博物馆;“三园”就是建设体育公园、龙骨涧国家地质公园,改造恐龙公园;“两大工程”就是名人故居(旧居)修复工程、汉王山遗址和韩信坝等名胜古迹恢复重建工程;“一节”就是筹办大舜文化节。在此基础上,整合全市公共文化资源,形成了“两大公共文化长廊”,即以“龙骨涧国家地质公园-恐龙公园-恐龙博物馆”为主线的恐龙文化长廊和以“大舜苑-潍河公园-刘墉祖居万亩板栗园-烧烤文化园-体育公园-超然台-王尽美纪念馆-常山民间艺术收藏馆”为主线的大舜文化长廊。再次依托社区文化活动阵地,组织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台、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电影公司和艺术团的人才、资源优势,组织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让公共文化贴近百姓、服务农民。全市现已组建腰鼓队、秧歌队、舞蹈队等各类民间文艺队伍600多支,举办各种演出、展览5000多场次,累计有50多万群众观看了演出、展览,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了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提高了农民素质,促进了乡风文明。
五、统筹城乡就业,推进城乡劳动保障一体化。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就业问题解决不好,社会就无法稳定,经济发展就无从谈起。该市积极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将劳动保障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全力向农村倾斜,全力向农民倾斜,不断扩大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覆盖面。一是健全完善城乡就业互动平台,努力实现城乡就业服务机构一体化。建立以市人力资源市场为龙头,以乡镇(街道、开发区)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中心为支撑,以208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基点的三级服务网络,形成城乡一体、三级联动、信息互通、服务便捷、规范有序的统筹城乡就业机制。二是健全完善城乡就业信息网络,努力实现城乡就业信息一体化。市人力资源市场通过劳动保障信息网向各乡镇(街道)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中心、各社区服务站及时发布劳动力供求信息,形成统一开放、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供求信息网络。今年以来,已有147家企业通过信息库发布各类招聘信息,提供就业岗位15951人。三是健全完善就业培训体系,努力实现城乡就业培训一体化。积极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培训,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依托诸城高级技工学校等机构,共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近3年来,通过培训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2.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万人。四是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努力实现城乡养老保障一体化。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实现参保人数和保险费同步增长。目前,全市累计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到64578人,占全市农村适龄参保群众的20.8%。五是建立完善多元化医疗机制,努力实现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集中力量建设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框架的三位一体、健全完整的全民医疗保障体系。该市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的基础上,从去年开始每年出资1000万元,按照最低缴费基数的20%对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进行补贴。对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由市乡财政、村集体、被征地农民个人按照40∶50∶10的比例缴纳养老保险金。通过公共财政的补贴、扶持、引导,该市已基本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障体系。六是不断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努力实现城乡劳动保障维权一体化。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开展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整治非法用工和查处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等专项检查。将劳动争议调解职能向乡镇、向社区延伸,建立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今年以来,妥善处结劳动争议案件95起,法定期限内结案率达98.9%。同时,该市还配套出台文件,建立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城乡一体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加快了以农民变市民为核心的户籍制度改革。在这里,传统意义上的农民正逐步转变成为社区居民,跟城里人一样享受到各种社会保障。
六、统筹城乡组织联建,推进城乡基层党建一体化。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该市按照“组织联体、城乡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城带乡、共同发展”思路,积极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大力推行城乡党组织联建,走出了一条通过组织制度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
科学设置城乡联合党组织。根据城乡基层党组织的现状,引导综合实力强的城区居委会、企业、部门(单位)党组织与集体经济薄弱、管理相对落后的村党支部,跨区域、跨空间组建联合党组织。一般是1个城区党支部和农村2—4个村党支部成立一个联合党组织,联合党组织的书记由城区党支部书记担任。本着“按需对接、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综合考虑城区居委会、企业、部门(单位)与村庄在产业上的相近性、优势上的互补性、资源上的共享性和功能上的带动性等因素,采取组织“定对”、自由“结对”等办法,以村居联建、村企联建、部门村庄联建等形式,建立城乡联合党组织。目前,该市已建立村居联建党组织37个、村企联建党组织64个,部门村庄联建党组织89个,加入联合党组织的村370个,占全市村级党组织的40%。明确城乡联合党组织的职能定位。联合党组织实行属地管理,由联合方上级党(工)委直接领导,组织上是一个整体,经济上相对独立,主要职责是帮助被联合村健全规章制度,提高干部素质,完善基础设施,找准发展路子。联合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协调联合各方开展党建工作;指导所联合村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群团、合作经济、民间协会等组织并开展工作;帮助所联合村搞好新农村规划、建设;统筹联合各方实现优势互补,加快经济发展。目前,通过城乡联建党组织这个平台,全市共有21个强居、28家企业向联合村投入资金5亿多元,帮助新上合作项目77个,达产后可创造9000余个就业岗位;参与联合的市乡部门共向联合村提供信息780多条,帮助新上项目57个,有力地促进了所联合村经济发展。
城乡联合党组织的建立,带动了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提升了乡村文明的程度。十里四居有多年养殖水貂、狐狸的传统,近年行情又好,无奈地处城区,发展受限;而转头山、前姜庄等村多为山岭薄地,农民也想搞养殖,有土地但缺资金、技术。联合党总支成立后,双方整合资源,问题迎刃而解。目前,占地1600亩的养殖基地一期工程已竣工,靠天吃饭的450户农民变成养殖专业户。
——赴四川省都江堰市考察报告
崇礼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张明伟
2011年11中旬,由市委党校组织的2011年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对四川省都江堰市实施城乡统筹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听取讲座、实地考察、相互交流,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深受启发。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都江堰城乡统筹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以都江堰水利工程而得名,被誉为“天府之源”。全市幅员面积1207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和1个科技产业开发区,人口63万,城市人口20万。从2003年起,成都市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发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统筹城乡的“自费”改革试验。而都江堰市则在这场改革中一直充当着排头兵的角色。经过八年的“自费”统筹城乡改革,地处成都城市圈第三圈层的都江堰市, 通过推行“三个集中”,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实施了财政集中支付、土地统规统供、统规统建安置、失地农民保障和规范化服务性政府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改革。目前,都江堰市跻身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行列,并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拥有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和大熊猫栖息
地世界自然遗产“双遗产”品牌。都江堰市也是四川省经济综合实力“十强县(市)”。“十一五”期间,都江堰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五年居成都市第三圈层第一位。而都江堰的地区生产总值也跃升至第三圈层的第一位。
(一)运用市场机制,推进“三个集中”,谋求规模化发展,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功实践。
一是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机电产业为主的集约环保型工业,推动工业集中发展。建立了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的推进机制,龙鼎镁铝、青城万发数字机顶盒、遛洋狗食品等10个项目顺利建成投产。全市工业集中度达62.5%。累计投入4.57亿元,完善了园区骨架路网,实施了110KV变电站建设,全面启动日处理能力达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建成拉法基第二条生产线、普什宁江数控机床等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市场竞争优势突出的大项目。完成全社会更新改造投资17亿元,完成工业投资28亿元,优势企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关闭违法排污企业25家,彻底退出了多年来都江堰市高耗能、低产出的工业发展形态,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新的贡献。“5.12”汶川地震后,都江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恢复面达94%。基本完成工业集中发展区6.67平方公里土地储备,复式工业厂房、污水处理厂、道路等配套项目加快建设。拉法基第三条生产线、普什宁江精密数控机床产业化基地等48个工业项目加快建设,新引进江翰工业园、晨明电动车等15个亿元项目。二是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坚持建标准、做规模、创品牌的思路,强力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特色农产品,核心优势逐步形成。基地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日昇猕猴桃园区二期
2000亩基地建设全面推进,成为全国首家欧盟和中国良好农业操作“双认证”农产品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猕猴桃鲜果出口基地。川芎成功通过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验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建成农户科学储粮新型小粮仓500户,建成崇义2075亩粮食规模化经营综合试点区。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南宝蜂产品出口和创汇额成为省内同行业“单打冠军”。培育壮大祥瑞食品、新联水产、兴达蔬菜等一批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显著提高。全市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到140余个,带动农户8.8万余户,带动面达68%。都江堰市特色农产品在成都国际农博会荣获17项金奖。三是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都江堰加大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力度,及时编制了农民集中居住区实施方案,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完成了172集中居住区规划方案。目前,实施了66个农民集中安置点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落实了总建筑面积约170万平方米16个安居房(廉租房)项目,其中11个安居房(廉租房)项目133万平方米开工建设。
(二)转变政府职能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动力。为了尽快改变农村发展落后对城市整体发展的制约,大量的政策向农村倾斜,都江堰市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建立了城乡融通的管理体制和为农村地区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改善农村了生产条件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三)科学制定城乡规划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依据。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城乡一盘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县城、区域中心镇为重点,建立了科学分工、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规划,以及与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农村空间布局规划,精心编制了经济社会发展
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形成了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城乡规划体系,体现了“三个集中”的原则,为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城乡统筹、全方位推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持系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手段。
一是大力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全面推行了并联审批和集中服务,较好地解决了政府管理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着眼于促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先后进行了规划、农业、水务、交通、林业和园林等涉及30个部门的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二是大力推进公共服务改革。先后推进城乡户籍、就业制度改革、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城乡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三是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了归属清晰、产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坚持用制度去规范保障各项工作稳步落实。四是深化农业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城乡统筹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的意见》和《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意见》,加大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五是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行了以基层党组织书记公推直选、开放“三会”(党委常委会或全委会、人大常委会、政府常务会)、社会评价干部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形成了以群众满意为价值取向、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结合,促进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和改善村“两委”建设,完善农村基层治理结构,构建在党的领导下,以政府管理为基础、村民自治为核心、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乡村治理机制,逐步改“代民作主”为“农民自主”。
二、推进城乡统筹给我们的启示
(一)推进城乡统筹,必须明确思路,规划先行。思路和规划是建设的先导,只有做到思路清晰、科学规划,城乡统筹才能有计划、有步骤、科学地向前推进。都江堰市的特点,就是有一个关乎长远、指导未来五到十年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不仅城乡建设整治有规划,城乡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也都有规划。
(二)推进城乡统筹,必须强化保障,加大投入。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距,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诸多矛盾,单靠农村、农民自己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各级财政必须加大这方面的投入。都江堰市坚持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以富民惠民为核心,贯穿“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加大财政投入,凡是该给的、能给的都尽量给农民,让广大农民群众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真正得到实惠。
(三)推进城乡统筹,必须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须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用于实践。特别是农村土地流转、“城中村”综合改造、失地农民安置、户籍制度改革等问题,都需要在政策上给予指导和支持。都江堰市在这些方面都进行了积极地改革和探索,有的还突破了上级政策,在实践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推进城乡统筹,必须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推进城乡一体化,其根本目的是使长期处于弱势群体的广大农民受益。只有政府参与和主导,才能有效协调并解决好各种矛盾和利益关
系,才能建立起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和投融资平台。在依靠政府主导推动的同时,还要引入市场机制,用市场化运作方法,拓宽资金筹集渠道,解决政府投资不足的问题。
(五)推进城乡统筹,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始终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法,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不搞“一刀切”、“一个模式”。另外,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发展提高、逐步完善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结合实际,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思想,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
(六)推进城乡统筹,必须突出主题,尊重民意。城乡统筹推进的利益主体和实践主体是农民。只有依靠农民群众,让农民群众唱主角,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必须转变服务和管理方法,不可急功近利,追求政绩;必须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形势需要,对农民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科学地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农民的创造潜能,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三、关于推进我县城乡统筹的建议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学习了都江堰市的先进经验,也看到了我县存在的差距。我们要认真学习他们的经验做法,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加大对我县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力度。
(一)提高城乡一体化规划水平,尽快完善配套政策体系。要把全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已有规划的基础上,聘请有资质的国内专家学者,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全县城乡一体化
发展的总体规划。同时,要坚持条块结合,农工部、城建、国土、公安、交通、发改、财政等部门要制定城乡统筹转向规划,出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配套政策。各乡镇也要加快完成本辖区的城乡一体化规划。
(二)切实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县、乡两级财政要加大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投入,重点要解决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事关全局性的问题,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确保对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总投入的增长幅度。
(三)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合理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思路,区分精品农业和特色农业两大板块,依托特色蔬菜龙头企业带动,逐步建成具有崇礼特色的新型农业产业体系。要积极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与基地建立紧密型产业链,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要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考虑,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要重点改善偏远乡村办学条件,实施“村小合并转移”工程,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要探索乡镇卫生院由市、县医院托管的模式,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进一步扩大农村低保对象保障范围,逐步统一城乡低保标准。要积极完善救助制度,尽快实现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
(五)拓宽农民工转移渠道,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
理限制和乱收费。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要把农民工及其所携家属在城镇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等工作列入各有关部门和相关社区的管理责任范围,确保他们能够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
(六)加快“城中村”综合改造和土地流传步伐。要本着“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市场运作”的原则,坚持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建管兼顾,借鉴外地建设新民居的经验,尽快完成西湾子镇东村、西村和东沟门村的城中村改造工作。要利用好土地修编这个契机,尽最大可能增加城乡建设和绿化用地,为将来发展留够空间。要借鉴外地土地流转的好经验、好做法,以稳定农村先行土地政策为前提,妥善处理农民离土“进城”与稳定土地承包政策的关系,开展好土地承包经营权整村流转工作。
(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探索我县城乡统筹建设的新路子。要成立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中村再造、土地经营权流转、户籍制度改革等9个方面的专项推进组,构建覆盖全县、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组织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各乡镇都要成立由党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城乡统筹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形成县、乡两级主要领导抓城乡一体化工作的良好局面。
“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和魄力,谁欺行霸市就让谁身败名裂;谁制假售假就让谁倾家荡产;谁搞商业贿赂就让谁家破人亡!”
——省委副书记**昨日如此向市场违法犯罪行为“宣战”
本报讯(记者何雪华)昨日下午,广东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举行开展“三打两建”建设诚信社会专题座谈会,省委副书记**、副省长刘志庚、省政协副主席姚志彬等领导及约40名来自各民主党派,文艺、科技、经济、教育等界别的委员,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出席了座谈会。
商业贿赂向政府决策层渗透
在会议上,**认为,过去一年广东有效地打击了欺行霸市,制假售假、商业贿赂等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不过应该清醒地看到,当前工作形势依然严峻,上述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并且手段越来越多变,方式越来越隐蔽,加上打击能力难以及时跟上形势的变化,容易给违法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他介绍,在欺行霸市方面表现为黑势力用暴力手段恐吓威胁竞争者,达到垄断某个行业、某个市场,获得巨额暴利的目的,抬高了社会交易成本,阻断了正常的经济往来,冲击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最终威胁到整体的经济安全。“从我省近年来查处的案件来看,一些地方的公职人员充当了黑恶势力的保护伞!”**狠批道。
而在商业贿赂方面,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蔓延的势头并没有完全遏制住,而且由国有企业单位向私营企业单位渗透;由经济热点、资金高密集的领域向政府决策层面渗透;由掌握财物的单位负责人向部门具体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渗透。
两个副书记负责“三打两建”
**说,去年12月15日汪洋同志主持的广东省委常委会决定,2012年全省组织开展打击欺行霸市,打击制假售假,打击商业贿赂,建设社会诚信信用体系,市场监管体系的“三打两建”行动。会议明确由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朱小丹牵头负责“两建”工作,由省委副书记**负责牵头负责“三打”工作,“省委让两个副书记,一个负责‘三打’,一个负责‘两建’,这说明省委高度重视这一工作”。
**表示,下一步将着力组建省“三打”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员单位包括省政法委、省检察院、省法院、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公安厅、省卫生厅等27个省直单位,根据工作的进展可能还要增加海关等部门。春节后“三打”方案形成并机构到位后,将第一时间召开“三打”工作的动员大会。
“依靠群众抓‘三打’,搞好‘两建’为人民”,这项工作长期而艰巨,要注重形成短期内高压态势和震慑的作用,更加注重建章立制,更要突出发挥依靠和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依靠人民群众去打,要让制假售假、欺行霸市、商业贿赂淹没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
昨日的座谈会上,38名与会的政协委员或特邀委员抢着就“三打两建”话题发言。何锦超委员发言时表示,目前社会发展严重的障碍之一就是“三打两建”所针对的时弊,“建议让赚黑心钱的人一辈子都担心东窗事发。”
会议精彩瞬间
借“段子”讲道理
在昨日的会议上,省委副书记**说起一个在微博上流传的“段子”,“在制假售假方面,从苏丹红到三聚氰氨和瘦肉精都刺痛着我们的神经”,“早上喝一杯三聚氰氨牛奶,吃两个染色馒头,夹一根瘦肉精火腿肠,切一个苏丹红咸蛋,中午买避孕药喂的鱼,毒豆芽、膨大西瓜,回到豆腐渣房子里,开一瓶甲醇勾兑酒,吃一串加了止泻药的麻辣烫,饭后抽根高红烟,看本盗版小说,再用装了盗版软件的走私电脑上网,晚上钻进了黑心棉被窝里面睡觉,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关键词:统筹城乡,科学发展观,就业
一、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五个统筹发展中, 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了第一位。针对农村存在上亿农业富余劳动力的状况, 从就业的角度看, 则必须走统筹城乡就业的道路。统筹城乡就业已经从法律的高度明确为国家政策。即将实行的《就业促进法》第二十条规定, “国家实行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 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引导农业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本文将围绕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与统筹城乡就业的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二、统筹城乡就业的意义
对于农村改革发展而言, 统筹城乡就业是促进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维护城乡劳动者共同利益的一种战略性选择。因此, 统筹城乡就业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有利于我国就业问题的根本性解决。
我国目前城乡劳动力市场是分割的, 国家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政策也基本上以城镇为主。树立统筹城乡就业的新观念, 完善各项政策和法律, 创造统筹城乡就业的公平环境, 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应当是今后一段时间解决城乡统筹就业问题的重点。只有把统筹城乡就业作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统筹城乡就业要求把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对待, 在科学把握城乡就业发展规律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 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 以实现良性互动与整体健康发展。
2、有利于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
一方面, 统筹城乡就业可以促进城乡就业水平, 大大地提高城镇化水平。另一方面, 在城市化进程中, 围绕都市农业发展, 发展新兴农业以及相关涉农产业, 发展乡镇农业企业, 有效扩大农业内部的劳动力就业容量, 充分发挥农业作为消化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作用,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这也是统筹城乡就业的务实之举和战略思维。因为根据中国国情, 城市地区不可能一下吸收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大量农村劳动力涌进城市, 那么, 一方面, 城市无法承载大量劳动力压力, 并形成新的城市危机。另一方面, 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无法实现转移的目的。
3、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实现“充分就业”, 不仅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而且是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任何社会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和平衡体。可以说, 在一个职业社会, 各种矛盾都与就业矛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没有就业, 就没有和谐的社会基础可言;没有就业, 就没有和谐的经济基础可言;没有就业, 就没有和谐的人文基础可言;没有就业, 就没有和谐的政治基础可言。那么, 社会和谐永远就是一种“乌托邦”, 而不是一种社会现实状态。中国政府要从就业问题的实际状况出发, 始终将就业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把“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 通过统筹城乡就业, 促进充分就业, 夯实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筹城乡就业的措施
统筹城乡就业, 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必须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应坚持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不断完善政府职能, 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化。因此, 政府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完善职能, 来统筹城乡就业的发展。
1、推进制度创新,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户籍制度是阻碍城乡统筹就业的制度性原因, 它决定或制约其它城乡统筹就业制度的力度和广度。在中小城镇应废除城乡户籍制度, 采用户籍登记管理制, 让城乡劳动力在身份上实现平等。推进就业管理体制的创新, 建立与统筹城乡就业相适应的就业服务管理体制, 取消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 废止各种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 打破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 逐步建立城乡平等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2、在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中转换就业方式。
土地流转是破解城乡统筹发展体制障碍的动力所在, 有利于城市资源流向农业化规模经营, 有利于农民共享土地增值效益, 有利于农民就业方式的变革。要朝着规模化经营方向迈进, 各种农业生产补贴资金就要向大户集中。要积极探索农村土地转包、租赁、股份制等多种流转模式, 研究农民以承包地换社保、以宅基地换住房的具体办法。做好这篇文章, 促使农民从小块土地耕种的生产方式中走出来, 实现规模化经营或彻底走向城市就业, 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城乡就业这盘棋才能下活。
3、鼓励城乡劳动者创业, 构筑劳动者创业的政策平台。
在现阶段, 我国就业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创业问题。虽然我国已经从法律上确立了“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但是, 就业增长最终还是将高度依赖于创业的增长。唯有创业的增长, 才是真正的创造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必须建立城乡劳动力创业的长效机制, 运用就业政策工具, 为创业者提供经济政策包括财政、金融、税收、信贷政策支持和法律制度支撑, 在全社会弘扬创业精神, 科学制定创业教育规划, 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激发全民族创业热情, 鼓励千百万人创业, 使绝大多数劳动力人口成为创业者, 从而彰显创业对就业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促就业 躬耕为民保民生[J]. 红旗文稿, 2009, (6) .
[2]、文显平, .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就业发展[J]. 知识经济, 2008, (8) .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统筹】推荐阅读:
进一步强调科学发展观06-24
科学统筹科学管理06-05
科学发展观论述09-12
科学发展观演讲稿与科学家 获奖感言10-31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06-13
科学发展观剖析材料10-21
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12-11
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思想11-14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06-17
大学生科学发展观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