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英语教学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大学英语教学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精选9篇)

论大学英语教学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篇1

论大学英语教学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大学英语是高等院校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基础教育课,它在大学生素质培养方面具有其它课程教学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它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拓宽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多项思维模式训练,提高其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更快地顺应时代潮流,实现与时俱进.

作 者:李惠敏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外语系,河南,焦作,4540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32)分类号:H3关键词:大学英语 素质 作用

论大学英语教学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篇2

高校院系资料室以其收藏资源的相对丰富和专业性强而成为专业发展、学科建设的支撑要素, 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查阅资料和撰写论文的重要场所。在大学培养开放型、研究性人才的过程中, 图书馆和专业资料室的教育职能更大程度上得以体现, 因而加强高校院系资料室的建设、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使之与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相得益彰是高校院系资料室的工作目标之一。院系资料室在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体现在:

1.1 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是大学生专业入门的一个窗口

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中要从大一新生抓起, 大一新生对于自己的专业尚未形成清晰的概念和认识, 应加强专业引导, 使得其对专业有个前瞻性的了解。入学调整适应期越短, 专业入门越早, 越能培养学生在专业上的探求兴趣, 使得他们在大学中习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深入和宽广。要引导学生熟悉资料室藏书结构, 从而使他们了解自己的专业应掌握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 储备哪些相关知识, 构建怎样的知识框架体系。引导新生通过对专业基础书籍的借阅, 提高专业认知程度, 实现专业入门。

1.2 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是大学生专业素养养成的保障

大学专业人材培养质量是衡量一个大学的专业水平标志之一, 大学专业人材培养质量不仅依托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优秀的师资, 也要有丰厚的文献资源作为坚强后盾。专业文献资料对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具有引导作用, 是学生习得专业知识、撰写专业论文、进行知识创新的资源保障。

2 院系资料室培养大学生专业素质途径方法

2.1 加强与专业任课教师、辅导员老师及学生会组织联系交流、互通信息, 为大学生专业素质提高构建专业咨询队伍

专业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 结合任课课程知识结构, 推荐专业阅读书目, 在阅读方法和内容上以予指导, 并按一定要求布置专业训练。资料室可给以予关注, 教师和学生之间起中间桥梁平台作用, 总体跟踪学生的专业素质养成进度。

学院依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制定有素质拓展训练方案, 辅导员老师是素质拓展训练具体推行者和指导者, 针对具体每个专业应达到的相应专业水平制定有推荐书目和专题书目。相对应的技能训练, 分解到每个学期应是多少量, 定期进行检查指导, 资料室可协助辅导员老师的开展活动, 使学生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切实落到实处, 促使专业素质养成。

保持学生会和其他社团组织的联系, 了解并参与学生会和社团组织的各种读书活动, 通过开展读书评书活动、协助学生社团创刊组稿, 举办专业技能竞赛等活动, 推进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

2.2 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特点和需求给予学生不同的辅导和协助

在不同的学习阶段,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文献资料的需求表现出一定的特点。如低年级学生侧重于知识面的拓宽和专业入门, 高年级学生侧重于专业知识大量汲取和毕业论文设计的投入, 研究生阶段则注重研究性学习能力的习得和养成。

2.2.1 加强低年级专业引导教育, 培养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

低年级学生由于对自已的专业定位认识不够, 加之对室藏布局、藏书特色缺乏足够了解, 利用文献资源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资料室要向他们介绍专业文献资源分布状况及相关的规章制度, 让他们熟悉资料室, 规范他们利用文献的行为方式。学生通过文献检索课程学习, 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技能。资料室则应指导他们实际运用, 提高专业信息的搜索、筛选和鉴别能力, 使学生在查阅文献时真正做到得心应手。

2.2.2 开展高年级毕业设计信息查询服务, 保证毕业设计的

顺利完成。

高年级的学生在毕业设计的选题、撰写过程中会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 在收集、甄别的基础上加以提炼、融会和贯通, 最终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呈现。资料室可开设一些相关课题讲座, 对他们信息的高层次需求作个别辅导, 提高他们的信息创新能力。

2.2.3 提供研究生丰富文献资源, 保障他们的自主性学习和个性化学习实现

研究生学习以研究性学习为主, 在内容选择上具有广泛的开放性和创新性, 这要求资料室资料室在室藏建设工作过程中, 应听取研究生建议, 为研究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结构合理、专业特色鲜明的的室藏, 切实保障他们对文献信息的需求。

2.3 院系资料室在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过程中的方式方法

2.3.1 研究大学生专业文献资料需求, 做好专业导读工作

首先, 做好专业培养计划的研究工作, 对于专业培养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结构要求要做到胸中有数, 保证导读工作有的放矢地展开。

其次, 要研究大学生专业文献资料需求状况和利用特点。利用借阅登记、个别询问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 了解和掌握大学生专业文献信息需求状况和利用特点。通过上述信息的汇总统计, 分析利用类型、利用目的和利用需求量。

再次, 根据学生专业文献资料需求状况和利用特点, 推荐和介绍与他们的需求相关或相近的文献资料, 做好专业导读工作。可结合室藏文献资源, 编制推荐书目、相关专题参考书目, 使文献资源广为学生所利用。

最后, 及时对资料室的导读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 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改进的目标, 以期做得更好。

2.3.2 组织大学生开展多形式读书活动, 切实做好素质拓展工程质量的检查工作

依托专业素质拓展量化工程做好阅读和写作等各项专业技能的训练。对照每个阶段应达到的专业素质考核量, 布置检查作业量的完成情况。还应定期举办专题辅导讲座、专业知识竞赛、读书汇报会等活动、通过互评互学, 观摩和锻炼并举, 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

2.3.3 组织学生中的志愿者参与文献资源管理工作

资料室可吸收学生中的志愿者参与文献资源管理, 通过对书刊的整理、签收、入藏和上架引导学生熟悉藏书资源和环境, 培养学生对书籍的亲和感, 激发他们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3 院系资料室在大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中的工作要求

3.1 创建优雅环境、营造良好学习的氛围

宽敞明亮、安静整洁的环境有利于营造浓郁学习氛围, 是保证学生在书海遨游、汲取养分, 进行信息创新的前提。

3.2 加强室藏建设, 丰富室藏文献资源

加强室藏建设, 要依据院系的重点学科和专业设置情况, 有针对性有重点地进行室藏的构建工作, 突出文献资源的专业特色和多元化。如本院系专业教师的论文和著作、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论文, 对学生的论文写作有直接的启迪思路和开阔视野的作用, 要注重收藏。其次要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数据库, 实现实体室藏和和虚拟室藏的有机结合, 夯实专业人才培养资源根基。

3.3 更新服务观念, 做好传统的文献资源管理工作, 使之规范化、标准化

资料室应有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采用科学的服务方式整理信息, 为读者的学习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资料室应使室藏文献的采访登录、编目加工、典藏分配、检索咨询等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 通过校园网发布室藏文献资源信息, 便于师生有针对性的查询和使用, 从而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4 结语

总之, 资料室要着眼学生的全面、长远发展,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新观念, 努力为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优良平台。在促使大学生专业素质养成的同时, 推动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建设, 提高院系资料室文献资源利用率。S

参考文献

[1]杨海芝.院校专业资料室与图书馆建设在大学生专业培养中的作用.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8, 8.

[2]刘红英.高校图书馆要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服务.现代情报, 2003, 6.

论大学英语教学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创新;语文素质;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1-0119-01

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课堂的束缚,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语文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好问,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这对语文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使该学科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全面实施素质化教育。

在当前形势下实现语文素质化教育首要的就是敢于创新教学。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教学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语文教学法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把创新教育如何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新形势下,对语文课的素质化教育和创新教学,笔者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愿与大家探讨。

1增强创新源泉,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要提高教师素质,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到以下几点:

1.1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教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

1.2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

1.3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

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这就需要教师做到:①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的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②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

2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学

初中语文课素质化教育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渗透创新教学,运用“读、议、讲、练”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读”是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提高读的质量,结合实际,把握好重难点,提出“读”的提纲,同时要精读,读懂,掌握基础知识;“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互相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教师要把握好主题,明确议题,开拓思维,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讲”是教师对关键问题的点拨,教师对重点知识给予精讲,及时对学生纠编,解疑;“练”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对教学及时反馈,及时补缺,使学生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形成“知识树”。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我们应根据不同课题,结合学生实际,采用行之有效的创新的教学方式,如:探求式、导读式、讨论式等。总之,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创新能力的教学原则。达到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Innovative Teaching Contribute to the Cultivation of Chinese Quality

Han Haifeng

Abstract:Education today is more or less innovative. Innovation becomes the mainstream of the times. This essay focus on the function of innovative teaching.

论大学生培养综合素质能力 篇4

合素

史磊

经济

贸易分院10营销班

2012年7月6日

论大学生培养综合素质能力

经济贸易分院史磊

【摘要】在迅速发展的我国教育事业中,素质教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世界各国都把培养人才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人能否称之为“人才”,是由其自身素质决定的,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已不再是一句空话,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关键词】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问题 人才 人格魅力 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素

一、在市场经济崇尚个性发展大潮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与以前所倡导的已大有不同。比如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时,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应当是“以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而不应该是“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在对待“奉献与索取”这一关系的问题上,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观念已与时代不符,应根据实际情况“多奉献多索取,少奉献少索取,不奉献不索取”。这些现象表明,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已相当鲜明,与过去那种千篇一律的思维方式大不相同,有了创新意识;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中“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也有所抬头,对事业献身精神和对集体奉献精神有所减弱。

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的世界性的成功,意味着人类已经开始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里,需要全新的、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国家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是资金问题,甚至也不是技术和设备问题,而是全国十多亿人的素质问题,我们国家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是一到人均却都排在世界倒数几位。但有很多国家资源不多,甚至很贫乏,却很发达,如日本、瑞士、瑞典、新加坡。资金可以积累,还可以引进;技术可以发明创造、也可以引进。但是人口素质是无法引进的,必须靠我们自己去提高。学校教育,除了要让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学生在各方面发展,提高素质以适应时代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才,这对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极为重要的。高等教育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必然要求我们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也是面向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进入21世纪,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更加需要大量能够在祖国建设中担当重任的高级人才,以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加速与世界接轨的步伐。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大学生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三、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素

人的素质就是人自身具有的能够对人的活动发生作用的稳定的基本品质。素质的基本特征有四个:一是内在性,即素质是人自身具有的品质,是人在生长、学习、实践过程中把从外界获取的物质、能量、信息加以内化,逐步积淀而成的,是机体化、机能化、心灵化的东西,而不是人的资历、学历、地 位、身份之类的外在属性。二是主体性,即素质是在人认识、适应和改造外部世界的活动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属性表现出来和产生作用的品质,主体性是素质最本质的特征。三是基本性,即素质是人自身具有的能够对人的主体性活动发生作用的品质中最主要、最具有迁移作用的部分,而不是具体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四是稳定性,即素质是以较为固定的思想倾向、智能特征、行为方式表现出来:

1科学素质 包括旺盛的求知欲、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必要的知识技能结构、一定的智能基础、积极的创造精神等。这是学生将来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挑战所必需,是他们将来获取谋生手段和发展自身的必要条件。

2道德素质 包括良好的品德素养、健康的思想情操、正确的政治方向、远大的理想抱负等。这是调节个人的行为、处理个人与他人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必需,是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最重要的条件,是学会做人的根本。

3劳动素质 包括热爱劳动的态度、自觉劳动的习惯、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简单的劳动技能等。这是少年儿童将来投身改造自然、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的基础,也是通过实践促进其他各种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需要。

4交往素质 包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人际交往、群体合作等方面所要求的素质。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各种活动的。“他们相互间不是作为纯粹的我,而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 发生交往的。”

以上素质构成了人的个体素质结构中的主要要素,包括了大学生将来认识、适应、改造环境和发展自身所需素质结构中的主要方面,它们还相互联系而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因此,将这几种素质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素,促进全面发展。

四、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能力

1、自我决策能力自我决策能力是一个人能否独立思考,果断处事和独立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面临求职择业,别人的意见和忠告各种各样,最终要靠自己决定,这就是对自我决策能力的一次检验。在未来的工作中,每一件事情每一个问题以及它们的变化进展都不可能像在学校那样有老师给你作指导,而必须靠自己迅速作出决定,及时予以处理。因此,具有良好的自我决策能力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重要的。

2、适应社会能力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现实生活常常不尽如人意,五彩纷呈的现实生活使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眼花缭乱,很不适应。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向社会后才能尽可能地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3、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是人们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藉,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

4、表达能力,一个人要想让别人了解你,重视你,更好地发挥你自己的才能,其前提就是要有表现自己的能力。要准确表现自己,就离不开出色的表达能力。不仅在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后,会立即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而且,在求职择业的时候就会有深切的感受。比如撰写求职信、自荐信、个人材料,回答招聘人员提问,接受用人单位的面试等,第一个环节都需要较强的表达能力。

5、社交能力社交能力实际上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社会上的人际关系远不如学校中的同学、师生关系那么简单。大学生步入社会后,要与各种各样的人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协调好工作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不仅影响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

状况,而且影响着他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业的成就。因此,大学生自觉地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非常重要。

6、组织管理能力虽然不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会从事管理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从业者都会不同程度地需要组织管理才能,现代社会职业表明,不仅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组织管理才能,其它专业人员也应当具备。

五、人格魅力的作用

源自较高的综合素质,体现人的性格特征,是一个人心理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它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思想情感、性格气质、学识教养、处世态度等。

1.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上,表现为对他人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信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勤奋认真。

2.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在思维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尤其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在情绪上,表现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情绪稳定而平衡,与人相处时能给人带来欢乐的笑声,令人精神舒畅。

4.在意志上,表现出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忍不拔,积极主动等一系列积极品质。

六、总结

论大学英语教学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篇5

摘要: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要想能够可持续发展,应当具备多种素质,诸如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素质、身体素质、人文精神素质等等,在诸多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灵魂,是基础,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然而,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的扩招,就业环境恶化以及社会环境等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已经有所下滑,如何提高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经成为现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对如何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字: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现状;诚信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习惯于为生活而奋斗,随之而来的压力、烦恼、困难也不可避免。面对学习、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况、突发事件,在思想上怎样能找到一个平衡点值得深思。社会上缺失道德的事情屡见不鲜,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2006年的“虐猫事件”、2008年的“艳照门”、2010年的“我爸是李刚”„„近些年来,频频被曝光突破了人们道德底线的事情逐渐增多。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我们也看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某些消极因素,如唯利是图、功利主义、金钱万能等丑恶腐败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些大学生在这样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和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思想也发生了变化,甚至人格出现了扭曲。主要表现为:

(一)、道德认知不够,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重智育,轻德育。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竞争日趋激烈,要使自己在社会上立足,必须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和具备相关的能力。再加上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过多地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中,希望自己在将来走入社会后,通过考试或者掌握过硬的技术,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导致大部分学生重智育轻德育。

2、部分大学生学风浮躁,专业不专。当代大学生中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大一不知道不知道什么, 大二不知道知道什么, 大三知道不知道什么, 大四知道知道什么。”很多学子奉行“六十分万岁”的原则, 上课记笔记, 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 考场中作弊, 考完全忘记。另外, 为了扩大求职的范围, 在大学校园里, 考本成为一大景观。包括英语水平考试、计算机水平考试、专业师的考试、应用技能的考试。特别是一些冷门专业的学生, 常忽视专业课的学习, 造成专业不专, 本末倒置。

3、价值观倾向功利化。个别学生政治责任感不强,他们加入党组织的出发

点,就是有利于找工作。部分大学生甚至不愿上政治理论课,不愿意担任社会工作,不愿参加公益性活动。特别是有的学生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利益和集体荣誉,价值观倾向利益化,社会意识认知水平偏低,在对事物的理解上存在一些感性、错误认识。在价值观的选择上,行为方式更多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过于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在实现人生追求中,一些大学生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甚至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往往把个人利益作为自己立身行事的准则,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奉献意识较为薄弱。

(二)道德情感的缺乏,易滋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错误思想的形成。

1、缺乏同情心和正义感。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曾以本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过一个有关大学生思想道德的问卷调查,其中对在公交车上看到老弱病残的做法调查统计显示,78.5%的人会主动让座,13.4%选择“别人不让,我也不让”,6.7%的人会假装没看见,还有

1.4%的同学不管怎样都不让。通过这项调查,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部分大学生的道德情感的缺失。

2、强调自我,忽视他人。一些大学生曲解个性化教育的真正含义,以为提倡个性就是自我中心、自我设计、自我实现,把个人同集体、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割裂开来,有的竟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和集体利益之上。在大学生的演讲稿和话语中运用最多的一个词汇就是“实现自我”。为了实现自我,部分学生对国家集体利益漠然置之;为了实现自我,部分学生喜欢独来独往,同学关系紧张;为了实现自我,部分同学出现偷盗、借财物不还等损害他人利益;为了实现自我,部分同学考试作弊、弄虚作假;自我意识的膨胀使个别学生相信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意义就在于“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使得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歪曲化。

(三)、道德意志的薄弱,对不良诱惑的免疫力低。

1、理想信念意识不强。大学生道德心理发展还不成熟。部分学生还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对人生没有规划。近几年,由于就业难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有些大学生认为上大学没有前途,把时间浪费在打扮、攀比、追星等上面。有的大学生出现厌学甚至逃避学习的行为,对学习毫无兴趣,照抄照搬别人的作业,考试舞弊等现象等,从而荒废了学业。

2、受网络等媒体负面影响较大。网络的普及给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为大众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可是在大学校园里,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是学校非常头痛的问题。很多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的世界里, 将所有时间泡在网上, 甚至几天几夜不睡, 耗在网吧, 在游戏中打打杀杀, 只为了升级, 最后荒废了学业。

3、接受新思想的能力强,但对传统美德的认同度滑坡。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出现了许多新思想,大学生对这些思想的接受能力较强。但是随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家境富裕的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吃苦,在学校吃不饱穿不暖,便出手阔绰,对孩子的生活作风管理不到位,导致部分大学生用钱如流水,毫无勤俭节约的意识。甚至部分大学生认为:助人为乐、艰苦奋斗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了。少数贫困大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追求超前消费,摆阔气、穿名牌、互相攀比。新时期,大学生的基本道德观念初步形成并日益稳定,道德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部分学生呈现出功利主义的特点。在公德践行能力方面,部分大学生对公德践行能力较弱、自理自立能力差、劳动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严重、乱扔垃圾、考试作弊等,对传统美德的认同度滑坡。

4、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档化。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的熏陶下,青年学生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相互攀比,超前消费,奢靡度日。生日及节假日往往成为他们物质消费的庆典,狂欢宴饮,挥洒人生。

(四)、道德行为的失范,诚信缺失。

1、道德行为的失范。社会纷繁复杂、价值多元化,他们人格尚未健全,未必能分辨得出善与恶、美好与丑陋、大方与自私。因此容易出现被混淆视听、分不清对与错、道德缺失的情况。在人行道为红灯,但此时恰好没有车辆经过的情况下仍旧还有许多大学生随大流,跟着人群违反交通规则;在公共盥洗室看到水轮头没关紧的情况下仍旧有很多大学生无视而过;在宿舍或者教室出现长明灯的情况下仍旧有部分大学生选择不关灯;也还有许多大学生因为怕脏怕累不参加学校组织的义务活动等等。这些现象无一不是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的体现。

2、诚信缺失。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即要求做人应当诚信不欺,恪守信用。常言所说的“言必行,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就是讲做人要诚信。尽管目前各个高校对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处理措施都十分严厉,有的高校甚至还要求学生签订考前责任书,但仍然有人屡屡铤而走险,考试作弊现象依旧屡禁不止,从常规的期末考试,到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各类考试中普遍存在。国内耨高校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大学生作弊情况的问卷调查,有31.5%的学生认为考试中作弊现象很普遍,5.3%的学生认为作弊是取的好成绩的捷径。某高校对其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考前准备作弊以及考试过程中随即作弊的学生各占36%和21%。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严重性,考试作弊已经成为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表现之一。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引导学生思想素质提升。

师德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高校的每一个教职工都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其一言一行,都对大学生发挥着教育指导作用。“教师的思想品德对青年学生心灵成长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不仅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还要以自身正确的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表现去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学生自我教育机制。

德育有利于引导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而良好的文化为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创造了积极的文化氛围。大学生可塑性强,其思想性格、道德情操等正在形成的过程中。在这个时候,有无文化的介入和渗透、有什么文化的介入与渗透,其结果大不一样。因此,高校要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势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三)、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环境,营造思想道德教育氛围。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承担的责任,需要它们三者共同努力,为思想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大环境,对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

败现象,帮助学生客观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我们也要努力营造校园小环境,包括环境美化净化、文明行为习惯、科技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活动等内容,使大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加大社会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四个环节构成的,只有知识传授,而无情感陶冶、意志磨练和行为引导,不是完整的德育。实现内化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道德认识,提高道德责任感,培养道德情感。我们要努力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从而发挥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功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参考文献:

[1]王桂平.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途径研究《.衡水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论大学英语教学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篇6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12-01班 学号:541206080144 姓名:吴天呈

写在开始之前:

<<我是一名摄影家>> 不久的将来,总有一天,有人也许会问你:

为什么你要当一名摄影家?

你将这样回答: 我要当一名摄影家,因为它使我融入周围的世界。

我要当一名摄影家,因为它使我得到心灵所需的甘露

和餐桌上必备的面包。我要当一名摄影家,因为它使我有能力观察人间万象并记录下人类的伟大成就

我见过那自由的大地 和勇士的家园

我也见过生命的开始和结束 我见过邻人穿街而过

和走遍全球

我也曾记录过建设者的巨掌

和破坏者的魔爪。我曾拍下欢乐的笑颜 和辛酸的泪滴。我也曾摄下纯真的自然

和世故的人生 我曾拍过美艳的人体 和纯净的心灵。

我也曾拍过人们辛勤的劳作

和轻松的娱乐。

我拍摄过大自然的雄伟壮丽 和人类的鬼斧神功。我也曾摄下花团锦簇之景 和豪情奔放之人。啊!这一切 我眼中的世界,尽在我的记录之中。啊!我是一名摄影家!

——摘自《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

摄影是了解、认识、反映社会现实的形象化手段,也是陶冶情操,裨益心灵,蕴含审美理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是与科学技术连结在一起的文化艺术。在大学中进行系统的摄影基础理论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动手能力、技术水平,进而培养高尚的健康的心理素质、综合的思维能力和高雅的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培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极为有益。

一、摄影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兴趣健康高雅、广泛深厚、稳定专

一、积极有效,往往是衡量一个人兴趣品质的标志,一个人的兴趣品质又往往影响着这个人的心理智能能否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比照绘画、音乐等其它艺术形式,摄影具有的易学、易会、易见效果的特色,充分体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的精神。摄影教学本身就具有愉悦教学的功能,它可以使学习变成精神享受,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视觉愉悦中,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消除一般教学的枯燥性与乏味性。同时,教师可以用图形、图像媒体和多媒体为手段进行教育,使教育内容可见度大为提高,教育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教育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增强学生观察问题、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显著地提高教育效率,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摄影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摄影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它的艺术表现对象是人、自然与社会,每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性格等,表达了作者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各种传统和现代的摄影教学手段,以美的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为特点,从情感上打动学生,感之以形,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实现对美的事物从感知到理解再到欣赏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摄影能让学生主动地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美,留意在生活中遇到的事物,关注现实世界并发掘它具有的价值,尤其是审美的价值。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可以提炼的,可以感动人的美好的事物。虽然我们所处的现实并不是完美的,但它是实在的、活生生的,在各种矛盾中、在现实的冲突与撞击中,才更会显示出生命的活力与真实朴素的美。在摄影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出发,而学生时代的生活最重要的主题就是校园文化生活。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从校园生活中挖掘素材,发现现实生活的美。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多举办一些摄影的观摹展示,或是拍摄活动,如以“校园一日”为主题,让学生通过摄影从多方面多角度来体现自己的生活学习、文体活动。让他们自己去观察体验自己的生活,发掘有价值的事物。

三、摄影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摄影主要是培养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根本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个过程中,它所表现的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最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摄影在素质教育中也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智能的核心是思维能力。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如果只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形象思维能力,会制约人的智力素质的全面提高。科学实践证明,按单一知识结构培养的人,不会有健全的联系系统要健全思维,提高智力素质,必须通过美育教育。

在所有的学科教育中,摄影的最大优势就是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因为审美、创造美的过程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想象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科学创造离不开想象。摄影教育的形象性,教会学生怎样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摄影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感受、领会、想象、创造的过程。一个人不会想象,也就不懂得创造。直觉思维是摄影艺术创造的思维方式,直觉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创造性的突破往往是通过发现隐蔽关系和创造性想象来实现的。因此,在摄影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调动其想象力,在表现上运用力学透视、光学、色彩等知识来处理一系列问题,继而创造出一个新的艺术形象来。因而,摄影选修课的开设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摄影培养、提升大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大学生理解了关于照片中应当追求什么之后,就可以开始教会学生对于如何观察、摄取他周围世界中美丽景物,并有自己的方法和见解。这种发现周围世界中美的景物的能力和技巧,会让大学生能够用一种新的眼光去观看、分析和评价一幅美丽的照片。而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们将会开始用一种新的标准、新的方式去观察世界,从而用新的目光来抓取美的镜头了。

强调观察和发现是必要的,观察与感觉,构思与表现是优秀摄影人必备的条件,而训练有素的摄影人具有特殊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保持着艺术知觉的选择性,充分的体现出对被摄体客观效果的准确判断能力。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说:“摄影就是在一瞬间里及时把某种事件的意义和能够确切地表达这一事件的精确组织形式记录下来。”可以说,观察就是摄影人的一种艺术素质,摄影创作离不开观察,因为它不仅是表现取舍被摄体的方式,同时也是感受和理解被摄体的过程,只有具备观察能力,在创作时才能恰当的选择被摄体、表现形式、用光、意图和技术技巧。对于摄影创作来说,与画面构成紧密相关的拍摄位置的选择,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能直接影响所构成画面上艺术形象的表现。用光也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画面的光线效果和决定画面是否具有艺术质量。根据创作意图和被摄体特征用光,因为用光是摄影人的一种创作思想,一种创作理念。即使是同一被摄体,不同质地,不同颜色和不同形状,用光相同,所构成的画面效果也不相同。学习摄影必须研究和探索不同的光源所构成不同的的光线效果,所产生的不同表现意图。因此,摄影能更加提升大学生的观察能力。

五、摄影培养、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作能力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的普遍存在动手操作能力、创造力、学习能力较差的现象。而摄影就为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极好的途径。

随着社会的进步,照相技术已经比较普及,照相机也早已经飞入了寻常百姓家,许多大学生有意愿也有经济能力购买传统的廉价照相机。照相机这种设备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高级玩具”,它充满了知识性、趣味性、实验性和创造性,可以培养并充分展示人的创造性心理功能及动手操作的能力,随时随地都可以“玩”,经过不断的使用、操作,逐步能自如地实现创作的意图。大学生的每一次拍摄活动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根据创作主题的要求,首先要选定拍摄主体,观察并选择适当的光线,确定光圈、快门的数值,并在取景对焦等步骤进行之后完成拍摄,有的甚至还要经过暗房操作进行冲洗胶卷和放大照片,这样才能完整的进行一次拍摄活动。毫不夸张地说,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如果能够熟练使用自己的普通照相机拍出一批有一定艺术水平的照片,还能研究和动手排除一些小故障,使设备使用得心应手,这就说明了其科技知识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艺术修养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因此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技术交流,可通过参赛、投稿、办展等形式检验学生实践水平,也可通过方便的网络系统展示作品、开辟论坛,赢得广泛评论,增强创作信心。总之要以开放思维实施教学。引导有兴趣的学生拍摄组图、系列报道、命题创作等,锻炼学生对主题及摄影全过程的把握能力,达到思想性、艺术性、现实性、审美性的完美结合。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摄影的实践活动具有灵活多样的特征,没有固定的目标,没有不可变的模式,强调学生个体的独创性,是一种生动的、鲜活的、极具有形象性的教育形式,对于培养和拓展学生智力、创造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学生在创造新的作品时,可以体会到实践的价值和他们自身存在的价值。他们可以在这些创作活动中激发自己的艺术创作灵感,可以感受到自己创造的潜能,可以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六、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

摄影有助于开发心智潜能直觉是萌发创意灵感的基本内在动力。直觉思维是摄影艺术创作和拍摄活动的根本思维方式。摄影拍摄和艺术创作时的心理(思维)过程可分为动机和动力(为什么拍)、题材和对象(拍什么)、表现手法(怎样拍)三个阶段。“为什么拍”,是指要调动起拍摄望和审美激情,对将来熟悉或不熟悉的拍摄内容进行预测,这个预测主要是靠直觉感,当端起相机面对纷繁无序、丰富多彩的客观事物时,就要思考“拍什么”,即使面对已确定好的拍摄对象,也要判断何时按门,这个思考判断也是靠直觉感。当然,这三个阶段是一个完整连续的、有时是很短暂的过程,直觉思维的发生是一种自觉与不自觉的行为,是一种说不清楚、道不明白的心理感觉。摄影对象所具有的唯一性、整体性、现场性、瞬间性的特征又制约和规定着摄影的思维方式,所以摄影者在按动快门的瞬间,怎样构图、怎样曝光、怎样变换角度、怎样调换色彩等一系列技术及艺术技巧的处理,都主要靠直觉来把握,这种靠直觉思维来拍摄的方法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抓拍。直觉思维要求一种异常敏锐的直觉眼力,这种眼力是由各种力(物理力、生理力以及理智力、感受力、意志力等)的相互作用所维普资讯产生的一种“合力”,是人的摄影活动和人在生活中形成的感性积累、情感体验积累和知识经验积累。直觉思维使拍摄者处于一种非自觉、非理性的状态,这种自觉不自觉的状态发挥了人的右脑功能,从而可以有效地开发和培养人的心智潜能。

当今,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明显存在一些的薄弱环节:如独生子女人数越来越多,这一群体从小被呵护太多,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着许多不足和误区。另外,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许多大学生缺少艰苦奋斗的进取精神。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从多方面努力,而积极开展摄影活动也是引导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好途径。一方面,可以通过欣赏好的作品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增加社会责任感。从风光摄影作品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秀丽、壮观之美时,会引起由衷的赞美和对祖国的热爱;从纪实摄影作品中领悟到所揭示的社会问题时,会引起对自身的反思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例如,提起在我国家喻户晓的“希望工程”,首先映入人们脑海中的就是那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大眼睛的小姑娘》成为希望工程宣传的经典作品。作者解海龙在其希望工程系列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炽热的人道主义情怀,感动了许多国内外善良的人,大家纷纷慷慨解囊,奉献爱心。通过摄影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们更加关注社会,增强了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另一方面,大学生积极参加摄影实践活动,可以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在摄影实践中,成员的互相帮助和个人体力、意志的磨练,克服了困难,加深了团队中同学间的友谊,既陶冶了情操,培养乐观开朗的性格,又培养了坚韧不拔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团队协作精神,潜移默化中个人的心理障碍也会逐步得到消除和矫正,这也更好地为毕业后适应社会创造了条件。

其实,摄影创作没有什么奥秘,在创作过程中必须掌握带有普通意义的创作规律,这种规律只能体现在摄影的独特规律之中,需要丰富理论知识和长久刻苦的磨练。只有良好的愿望和激情满怀的按快门不行,还要求摄影人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审美判断能力和高度的构成画预见能力,以及娴熟的技术技巧等。摄影创作具有无限丰富的潜力,客观的条件对于摄影人来说有着明显的依赖性,只能捕捉到镜头前有限的被摄体,一个又一个的精彩瞬间的流逝,在摄影创作中就是一种遗憾。优秀摄影人的本领就是在主客观有限条件中求得无限,使冷冰冰的照相机富于感情,赢得永恒。摄影选修课能针对性地向大学生施加审美教育,从而减轻当下不良审美文化的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健康、健全的审美意识。因此,探讨推广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摄影选修课具有必要性。

论大学英语教学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篇7

一、美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美育是我国实行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关键,可以使学生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升华,但同时美育也并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要通过四年的潜移默化、浸润无声的教育将美的因素渗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成为其自然而然的行为。

1.美育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素质包括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力素质等,通过人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出来,具体到大学生身上即大学生能够完成某件事的能力。传统的教育侧重于智力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美育侧重于心理、情感素质方面的培养。在变化万端的现代社会,必须通过美育教育培养出具备心灵美、高尚情操和综合素质的学生,使学生自觉地摆脱低级趣味和不健康的行事方式,实现更好的自我成长。

2.美育有助于形成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人格指人的品德、性格和气质,健全的人格结构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而大学期间人格的养成主要靠美育。通过学校系统的审美教育,可以纠正大学生的人格偏差,如消极、悲观、冷漠、狭隘、虚荣和妒忌等心理问题,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结构。

3.美育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知识体系。美的教育包括艺术美、科学美、自然美和社会美等,所以美育的知识也涉及方方面面。从全面发展来看,大学生在高校并非只需要进行专业方面的教育,美育教育能提供专业外的各学科知识,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思维广度大有裨益。

二、我国美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美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共同构成我国的教育体系。完善的美育教育体系应该将美育与智育、德育、体育等融为一体,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但是,我国的大学生美育教育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1.美育课程体系的缺失。美育课程是传递美育知识的重要渠道,但目前高校的美育课程一般都以选修课的形式开展,将一些简单的、少数几门艺术类课程当作是美育教育,这是对美育很肤浅的认识。非艺术类的学生只能在全校选修课中选择少数几门艺术类课程,课时少,学习过程也比较随意,很难满足学生对美育课程的需求。

2.美育师资队伍的缺失。课程体系的建立需要有相关体系的教师队伍的支撑,但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美育教师队伍,往往只是相关院系开设几门选修课的几个老师。老师之间没有沟通,课程之间也缺乏联系性。美育是一个长期灌输的过程,并非几门课程、几名教师就能解决的。在数量繁多且又重要的专业课中一般都不会涉及美育内容,学生很快就把学习的少数几门美育相关课程忘的一干二净。

3.美育实践环境的缺失。目前很多高校都有相关的美育活动比如文艺晚会、辩论赛、各类运动会等,但是这些活动有着美育的形式,却少了很多美育的思想。比如学生更注重的是最后的结果,为了争得名次而忽略了对过程的享受和情感的培养。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学校可以拓展美育活动面,开展非竞赛类的美育活动,比如去孤儿院、敬老院慰问孤儿和老人,去各个行业进行志愿者服务等,这样可以对学生的性情产生很大的触动和影响。

三、在大学中发展美育的措施

由于我国高校对于学生的美育教育还处于缺失的阶段,美育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所以要普及美育教育,必须从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入手,加强美育理论的渗透和美育实践的作用。

1.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在基础通识教育课程中开设公修的美育基础课程,选修课中开展较专业的兴趣课程,通过讲座提升美育素质都是课程体系建设中可以采取的措施。在基础通识教育课程中,开设美学原理等基础理论课程,为学生打下审美的基础;在专业课程中开设相关艺术课程,如绘画、音乐、舞蹈、电影等课程,让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兴趣发扬;在讲座中,聘请美学专业的教师提升学生对美的认识,让学生更加理解美育的意义,并将其内化为自然而然的行为和思想。

2.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建设专业的美育教师队伍,有专门承担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老师。只有有了一支专门的教师队伍,才能对美育课程体系做出全面的规划,使美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坚持和发展下去,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另一方面将美育教育渗透在各类课程的教学当中。

3.拓宽美育实践途径。通过和谐的校园环境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和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让学生体验美、实践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情感。学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渠道让学生充分接触到科学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多种美的形式,而不能太单一化。

大学美育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积极完善大学的美育教育体系、推广美育教育也是目前大学亟需探索的方面。大学生也应该积极投入到美育的学习和实践当中,培养自己理想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纪春林.论美育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J].高等教育,2015(8).

[2]巩琦.论美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

论大学英语教学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篇8

【关键词】艺术教育 ; 创新能力 ; 大学生素质教育 ; 科学需要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40-02

进入新的世纪,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在对过去的20世纪的教育工作进行历史性的回顾,对新世纪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及发展思路进行新的思考。从艺术教育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从九十年代开始,在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无论是从它的地位、作用,还是从效果看,都有许多可喜的发展。作为文化素质教育重要组成内容的艺术素质教育,已成为高科技时代人才培养不可忽视的方面,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由于20世纪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普遍享受着高科技成果带来的物质文明。然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从科技繁荣中看到了巨大的危机,科学技术不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全部问题,暴力、恐怖、色情、吸毒、黑客、邪教、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成为了令人类最为忧心忡忡的话题。面对社会道德水平的普遍滑坡,世界各国特别是世界各国的教育界都在深刻反思着上个世纪以来教育的缺陷,探寻着如何找回国民素质中缺失的那一部份。1988年1月,当代三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得主聚集在巴黎开会,会上发表宣言,第一句话就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也就是说,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让人文精神为科技发展导航,已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而作为文化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艺术素质教育,已成为高科技时代人才培养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艺术素质教育更成为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备受关注的重要内容。

1.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面对国际间的激烈竞争,尤其是更为激烈的人才素质竞争,我国教育界普遍认识到:民族文化素质是民族立足之根。文化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重要基础,而艺术素质是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艺术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我们知道,创新素质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想象思维和联想思维。任何艺术形式,都与脑的思维密切相关,它们是创造者想象力的产物。欣赏者只有通过想象思维,才可能去感受艺术美的内涵。艺术素质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艺术知识的传授、艺术形象的分析,艺术能力的培养、大大的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灵感思维(灵感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而且,艺术作品必须是个性化的、具有独创性的,这对发展学生个性,挖掘学生个性中的潜能,有着积极地作用。21世纪的大学生,除了具有广博的知识外,更为重要的是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人格、高层次的文化品位。

丰子恺说:“圆满的人格好比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足。缺了一足,鼎就站不住。而三者之中,相互的关系又如下:‘真、‘善、为‘美的基础。‘美是‘真、‘善的完成。‘真、‘善好比人体的骨骼,‘美好比人体的皮肉。真善生美,美生艺术。故艺术必须具足真善美,而真善必须受美的调节。……照这意义说,艺术以人格为先,技术为次。倘其人没有芬芳恻隐之怀,而具有人类的弱点(傲慢、浅薄、残忍等),则虽开过一千次个人作品展览会,也只是‘形式的艺术家。反之,其人向不作画,而具足艺术的心,便是‘真艺术家。故曰,无声之诗无一字,无形之画无一笔。在现今的世界,尤其是在西洋,一班人所称道的艺术家多是‘形式的艺术家。而在一般人所认为非艺术家的人群中,其实有不少‘真艺术家存在着,其生活比有名艺术家的生活更‘艺术的”。

在芸芸众生中,从事艺术活动的人是极少数,绝大多数的人是不搞艺术的。然而不搞艺术不等于与艺术无缘,因为大家都要接触艺术,欣赏艺术。对于艺术的欣赏,如果只是看看、听听,甚至是无动于衷地看看和听听,可能收效甚微,不起什么作用,艺术能否感染人,要看能否浸透到对方的心灵之中。只有将艺术所塑造的形象、意境、旨趣与观众读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才能发挥艺术的作用,也才能从艺术作品中受到益处。这关系是双向的,所以叫作“共鸣”。所谓艺术素质教育,同样是双向的,只有深入于受教育者的心灵之中,成为他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才是真正发挥了作用。

2.艺术教育是促进现代化教育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实现

现代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而艺术对德、智、体三育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艺术教育帮助高校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能力,它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以情感交流为纽带,通过寓教于乐的特殊教育手段,“以美传真”、“以美引善”、“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愉心”,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认为“美育可以培养青年不顾祸福、不计生死、与人同乐、舍己为群之美德”。通过艺术教育可以帮助青年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能够自觉抵制一些低级庸俗的文化的干扰冲击,引导他们追求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从而起到提高修养、陶冶情操的作用。而艺术教育在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智力促进作用就更为突出了,我们所熟知的许多著名科学家同时又是极出色的艺术天才。如爱因斯坦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手,诺贝尔是一位不错的诗人,我国古代科学家張衡既是散文家又是一位诗人。这都说明艺术和智育的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艺术和体育是相得益彰从美妙的艺术体操、冰上芭蕾、花样游泳等运动中就可以一目了然。由此可见,艺术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endprint

3艺术教育有利于教育对象个性的发展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审美是一种最具个性色彩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性格的人对同一审美对象,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通过美育,每一位受教育者可以在适合自身独特需求的审美天地里,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张扬。美育不仅为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创造了一个自由天地,而且,他还是优化教育对象个性品质的有效手段,它可以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既丰富多彩,又扬长避短,从而大大提高他们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质量和发展水平。

4.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教育对象的创新能力

审美必须借助于想象去发现和品赏审美对象的深层次意蕴,因此艺术非常重视想象力的培养。而丰富的想象力极大地促进了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其容易产生新的思想、新的创造。科技的发现与发明,常常是以大胆的甚至是被一般人视为离奇的想象为实践的先导和成功的桥梁,一个科学家如果具有深厚的审美素养,能使他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和灵动的状态,从而为其创造性活动提供足够的能量。高等教育是培养创造性人才,必须要注意到美育在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的特殊功能。哈佛大学校长民尔·路凳廷在“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校长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有一段精彩的表述他说:“大学应当成为科学家欣赏艺术,艺术家欣赏科学的场所。”杨振宁先生在北大演讲时也是把物理学问题与艺术现象结合起来阐述的。更有意义的是李政道博士自1992年以来,连续三次倡导有科学家与艺术家一起参加“科学与艺术”研讨会。钱学森在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他“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授奖大会上曾专门对他的夫人、女高音歌唱家蒋英表示了深切的感激之情。因为蒋英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由此可见,以培养想象力主要特征的艺术教育对科学创新具有多么重大的价值。

5.普通高校应全面开设艺术必修课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是个薄弱环节,不少大学生缺乏应有的欣赏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影响了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难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比较差,因此,我们要进行艺术方面的综合性训练。钱学森说:“从思维科学角度看,科学工作总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的,然后才是科学论证。换言之,科学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源于艺术,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 后才是科学。相反,艺术工作必须对事物有个科学的认识,然后才是艺术创作。在过去,人们总是只看到后一半,所以把科学和艺术分了家,而其实是分不了家的;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的科学发明成就很多是受音乐启发而来的。”目前,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艺术专业的教育,另一种是非艺术专业的教育。

艺术专业教育多设在各种专门的艺术院校中,如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电影学院等,在这些学院中再分系、分专业。有的艺术院系设在综合性大学中。另外还有艺术师范的教育系统,则主要设在师范大学和示范学院中。

本文所研讨的“艺术教育”,主要不是艺术专业而是非艺术专业的艺术教育。也就是说,高等院校所设的各种类型的艺术的专业,有自然科学的、有社会科学的、不论什么专业,都要开设有关的艺术课程,进行艺术教育。这是美育的必须,是全面素质教育所不可缺少的。有一种误解值得注意,现在一提“素质教育”,有人便理解为“艺术教育”。对于非艺术专业来说,艺术教育当然是一种素质教育,然而不能说素质教育都是艺术教育。事实上每个专业、每门课都是全面素质的一部分。人们之所以产生这种联想,是因为在这之前艺术教育被淡漠了,使教育失去了平衡。在这种情况下适当的强调一下艺术教育是有必要的,但不能在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划等号。如果两者等同岂不意味着艺术院校学艺术的大学生素质就高了。事实上艺术院校在提高全面素质方面是很差的。由于过分强调了技巧的训练,放松了理论的修养,对文史、外语都不关心。艺术学科的硕士和博士,每年的应考者大多数是因为外语和基础知识不足而落选。这种情况,正说明素质教育的失衡,不是在艺术本身,而是在其他方面。艺术教育也决不仅在于改变学生美丑不分这种表面层次,事实上要比这深得多。它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所以我们决不能把艺术教育孤立起来看,而必须全方位多层次的去考察它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艺术教育除了自身赋予的规定性外,还应把这种教育贯穿渗透到德育和智育中去,德、智、体、美、劳五者相互渗透,缺少哪一项教育都是不完善和有缺陷的。例如我校有一个大学生艺术团、一个军乐队、每次招生广告贴出去以后,同学们都踊跃报名,但活动起来非常困难,视唱、音准、节奏感都有很差,学唱歌曲得一句句地教,进度很慢,这反映了大学生音乐知识水平普遍较低。

以前曾调查过几个班,结果表明在150人中,上音乐课不足三年的35人,上过四年以上的72人,没上过音乐课的43人。许多同学说他们的音乐课仅仅是唱唱歌而已。150中不识谱的占60%,即使识谱的人中,有不少也是半识和识一点,会乐器的就更少了。至于对世界闻名的交响音乐作品的欣赏能力就更低了。

所以,建议普通高校尽快开设一定数量的艺术必修课,满足广大同学对艺术的要求。同学们衷心希望有关部门和领导能为此事多尽点力量,让《热情》奏鸣曲驱散心中的烦恼和忧虑,让《命运》交响乐鼓起生活的勇气,培养起热爱美、追求美、创造美的高尚情操、为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尽心尽力,发扬“匹夫有责”的精神,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创造高校艺术教育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格劳特,帕里斯卡.西方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2]錢仁康.欧洲音乐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艺术教育.河北美术出版社,1988.

论大学英语教学在大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篇9

【论文关键词】职业能力 探讨

【论文摘要】围绕实训室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就如何发挥实训室的潜在教育功能,在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上进行了探讨。

一、高职院校实训室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实践教学在整个高职教学中占主导地位。高等职业学校特别是工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除具有广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综合能力(高素养、动手能力强,肯动脑,有团队协作能力等的综合)和创新意识,其中综合能力培养主要来自实践性教学环节。只有彻底破除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据专业特点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制定出一系列较强针对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二、实训室在学生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中的功能定位

1.基本技能提升是实训室基础功能。以实训室为阵地,让学生独立进行实训的准备和操作,并进行讲授练习,是提高学生基本技能的一种有效途径。重视了技能培养的程序化和有效性,将实训内容项目化,对每一个项目的技能培养要求、培训时数、指导教师能力要求和人数配置、技能考核等标准,都做出明确的规定,并采取步进式考核方法,对学生完成实训项目情况一环一环地进行考核,未达到上一个环节考核要求的学生不得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实训,有效地保证了实训教学的质量,对学生基本技能的提升有了必要的保证。通过实训室针对实训内容反复实践和训练,也可以自行设计、开发创新型的.实训项目或内容,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检测、判断和处理高新技术设备故障的技能。通过改造、设计、制作、采购等方式大量引入汽车检测专业所需的实训设备,将现在企业在用的设备或产品的相关培训前移至实训室,以直观、系统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设备的实际操作技能以及对产品的了解,而且对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和拓展视野,增强动手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紧跟社会与企业的发展现状,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学生供不应求。强化基础技能,学生参与教学设备的开发,以实验室作为基础平台,学生参与开发了大量的教学设备用于实际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

2.团队意识营造是实训室的重要功能。(1)在实训中营造团队合作气氛,引导协作意识。我们将实训任务分配给学生,整个实训室资源充分的由学生调用,在这个小团队中树立合作的观念,鼓励他们彼此协作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在实训项目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营造良好合作氛围。通过了解学生的喜好,特长,关注点,将人与实训任务一一相互匹配,让大家能够取长补短,使团队合作成为可能。我们始终注意与引导团队在面对问题时,团队成员要坐在一起研究,各抒己见,探讨问题的根源,并寻求解决办法,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2)在实训中进行团队合作训练。首先是成立实训小组,对实训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与疑问,看法不一定相同,通过沟通交流,找原因想办法;其次是引导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建立模型,对其产生原因、表象、分析过程、解决方案以及各环节潜在失效模式进行归纳,转化为标准化的手册,使一个问题成为一类问题,建立标准化的解决模式;最后是将此标准化手册作为学生学习资料、传阅并存档,使得团队的学习成果充分展示,也显示了团队协作的成功和重要性,使学生明白良好的团队协作,是取得成功的最基本的保障。(3)团队的组建和管理是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前提,和谐进取的团队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才能有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的训练,学生上岗后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3.依托实训室,深化素质教育。(1)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富有创新精神,具备多岗位适应能力,实训室的实践环节并非仅仅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和经验技术,更为深刻的内涵是通过实践环节,使学生具有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创新能力,这是职业能力中最重要部分。(2)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实训教学是体现出认知、分析、逻辑和分析的理性方面,人文教育更多是体现情感、意志、直觉及综合的非理性方面,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充分发挥实训教学在人文教育中的主要载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注重从智力、情感、道德及行为的整体与和谐的育人观来考虑,才能最终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去适应各种竞争和挑战。(3)以实验室的规章制度与工矿企业的规章制度接轨,既突出人性化的管理,也有铁一样的纪律保证,在实训过程中规范了学生行为,端正了学生态度,摒弃了常见的不良习惯,学生个人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向才毅.职业学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职教论坛.(9)

[2]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开学初升旗仪式简报下一篇:机械维修工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