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2024-12-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精选10篇)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篇1

孩子的性格塑造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不教而教,孩子不学而学”,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

现在家庭教育的问题是“物质满足多、精神给予少、成绩关心多、心理指导少”。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孩子成长的土壤,这片土地的肥沃与贫瘠完全在于家长怎么去耕耘。我们知道最了解孩子性情以及成长情况的只有家长,孩子和家长由血缘维系在一根纽带上,这就是家庭教育天然的优势,是学校教育无法比拟的,因而可以说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既直接又深远。

以我个人来说,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是:尊重,平等,有奖有惩,统一战线。

尊重,是尊重孩子的性格,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比如孩子不喜欢音乐,那么家长执意要培养一个音乐神童的想法就要停止。一个活泼的女孩子,偏偏要把她培养出一个古典气质的美女,这也是有难度的。这是尊重孩子的性格,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家长要做的是帮他们走上一条正确的路,而不是帮他们选择一条我们认为正确的路。至于尊重孩子的自尊心,我想很多家长都能理解,不要在人多的时候训斥他们,可以批评但不要挖苦讽刺等等。

平等,就是别让自己高高在上,不要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情。

有奖有惩,孩子做对了,要奖励,不一定是物质的,一句赞扬的话,一个亲近的拥抱对他们来说都是很好的奖励。做错了,就要惩罚,但是要讲究方式方法,决不能影响到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生长发育。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篇2

一、儿童钢琴教育的意义

(一) 开启智能

钢琴演奏是由人的“眼、脑、手、耳、脚”五个器官同时协调配合来完成的“精细工作”。在学习钢琴中, 复杂的手指活动可使音乐脑 (右脑) 的神经元受到刺激, 产生兴奋, 手指的活动所产生的信息使右脑的新生脑突触不断增加, 而脑突触的多少最终决定着人的智力水平和智力方向。可见, 学习钢琴可以提高人的智能, 使人的左右脑平衡发展, 使人更聪慧、更具创造力。

(二) 提升素养

谢洛夫说:“音乐是灵魂的直言, 音乐能够以相当规模反映全部的人类生活, 那就是当灵魂出于悲哀、痛苦及快乐的感觉而激烈的时候。”音乐伴随人生, 人生离不开音乐。

成为钢琴家的孩子毕竟是少数, 其实大多数孩子学习钢琴是要学会用音乐表达情感、讲述感人的故事, 从而培养独立的音乐理解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 逐步成为情感丰富、乐观、懂得爱、正直的人。音乐能最敏感地触及人的心灵, 使人产生真善美的感悟。

钢琴作为一种乐器, 它仅仅是一个媒介、一种中介, 通过这样一件具有非常广泛优越特性的乐器为中介来学习音乐、了解音乐、领悟音乐, 并作用于我们的人生, 作用于我们的生命, 这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三) 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钢琴演奏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复杂的手指活动和音乐心理活动, 可使音乐脑 (右脑) 的神经元受到刺激, 产生兴奋, 活跃思维。由于手指的活动和音乐心理活动所产生的信息在短时间内剧增, 势必需要大脑的脑突触来承担这一工作。天长日久, 右脑的新生突触就会不断增加。因此, 学习音乐、学习钢琴均可开发大脑, 尤其是钢琴演奏可以充分发挥大脑的音乐潜能,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因此, 钢琴演奏过程就是一个演奏者用脑和感情去挖掘隐藏在乐谱行间的思想, 使写下的音符复活, 把生命注入其中, 从感知到再现的过程, 这一过程将造就演奏者敏锐的内心洞察力和创造力, 以及表达作曲家内心世界的演奏能力。

二、儿童钢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习的盲目性

孩子学琴其实都是由大人 (家长) 决定的, 家长能不能对这个学习有一个正确的目标, 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不但关系到能否以正确的方向引导孩子学习, 而且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效果的好坏和从中获益的多少。纵观各种学琴动机, 我们发现有赶时髦的、凑热闹随潮流来学的, 有为升学有一技之长加分的, 有望子成龙的, 有受攀比心理驱使的, 有父母有音乐的梦想要由孩子来实现的, 当然也有发现孩子有这方面的天赋或希望培养良好素质的。这其中最突出的一种表现, 是纯粹为考级, 而且是盲目追求考到高级别为出发点和目的。

对于这种持续的甚至是带有严重不足和盲目性的“钢琴热”, 我们的社会应该是抱什么态度呢?我认为首先是肯定, 其次要引导。一开始便以钢琴作为专业追求来学习, 是不恰当的。盲目的追随是不持久的, 唯一正确的, 是从孩子的艺术素养、音乐素养进行美育教育出发, 旨在全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 培养一代新人。

(二) 弹得太少

就考级而言, 中国的孩子不是弹得太多, 而是弹得太少, 钢琴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 尤其是实用主义对考级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以致很多孩子把精力长期集中于考级曲目的练习, 甚至除了考级曲目不再弹任何其它作品, 钢琴的学习变得枯燥、乏味。这说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没有足够的信心, 而儿童对自己的弹奏水平也同样不自信。其实, 弹奏曲目和科学饮食的道理一样, 人只有吸取多方面的营养才会健康。如果每天只吃同一道菜, 这样下去肯定会出问题的。教师让儿童花费大部分时间刻板地练习有限的曲目, 通常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还会影响儿童学琴的积极性。道理很简单, 弹好考级曲目与整体弹奏水平的提高之间有联系, 但两者并不等同。明白这一点对于钢琴基础教学来说很重要。钢琴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舍弃一些重视枝节而忽略关键问题的做法, 及时调整一些不恰当的教学环节。正确的做法是在考级曲目规定范围之外, 家长和教师应该有计划地根据儿童的实际水平横向多弹一些与所考级别程度相当的作品。

(三) 教育资源匮乏

专业钢琴教学师资十分紧缺。目前从事儿童业余钢琴教学的教师中, 真正受过专业训练并具有一定钢琴教学经验的教师只有少数。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努力, 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努力培养合格的师资, 另一方面采取措施提高现在正在从事钢琴教学的教师的水平。

三、儿童钢琴教育的方法

家长和教师只有真正彻底地领悟到儿童钢琴教育的价值, 并以这种价值观引导孩子的钢琴学习, 才能算真正明白为什么要学习钢琴。那我们如何通过钢琴教育来实现它呢?

(一) 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失去“兴趣”, 再能干、再有经验的教师恐怕也无能为力。有了兴趣才有动力, 对于儿童来说,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兴趣对于儿童的学习、生活等一切活动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可以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才能。因此, 教师和家长要从培养儿童的兴趣入手, 做到耳濡目染———多听, 曲不离口———多唱, 琴不离手———多练。

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学琴的积极性忽高忽低, 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指出其不足时一定要注意方法, 不要挖苦、讽刺, 以免使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用易于儿童理解的生动语言启发他们。例如, 儿童喜欢形象思维, 最好多用一些比喻方法, 将乐曲的内容、情境讲给孩子, 另外也可有意识地给孩子听音乐和看一些音乐演出等。教师和家庭应该在规范严谨的前提下, 去营造生动活泼和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 要从培养儿童对艺术的兴趣入手, 以加强艺术修养为目的, 保持一颗平常心, 这样才能使孩子学得轻松、愉快。此外, 期望值不要太高。如果不断给孩子加码, 会加大儿童学习的心理负担, 使之失去学习兴趣, 教师和家长要清醒地认识到理想和现实的距离, 耐心地督促其练习和学习。

(二) 选择适合的音乐资料

在选择音乐资料时, 家长要尽可能选择适合儿童年龄、心理、生理等特点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最好是有一定的形象性、生动性, 能更好地提起孩子们的兴趣。例如:“音画性”音乐, 它可以打开孩子想象的大门。家长只要把这些作品对孩子略加描述提示, 孩子就会张开想象的翅膀, 进入美妙的艺术境界;描绘性音乐, 可以培养孩子形象和意境感受能力, 这样的音乐作品既有“音画性”因素, 又有情感色彩和情节因素。它们一般能塑造出鲜明的音乐形象, 构成优美的意境。针对儿童的心理, 还要多选择一些儿童耳熟能详的童谣, 或用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乐曲替代一些死板的练习曲, 从音乐中学习技巧。对于那些必弹的练习曲、奏鸣曲、复调, 教师可以通过对音乐的分析, 对音乐背景的讲解, 从中提炼出作品的音乐性, 使儿童在练习过程中不单单是进行手指的机械运动, 而是从技巧中体会音乐。

(三) 了解儿童本身的特点

一般情况下, 儿童的行为都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他们不像成年人经常可以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在儿童时期, 早期教育的影响和自身语言系统的初步发展能促使儿童的自觉性逐步发展起来, 从而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这种最初的个性倾向在人的一生中, 都会保留他的痕迹, 因而在人的心理发展上具有一定的作用。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 就培养他们的全面素质, 是非常明智的举措。

(四) 重视家庭中的音乐教育

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 人生的襁褓期就是在母亲或祖母的“摇篮曲”中度过的。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音乐素质, 这不仅能提高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感受力, 而且能使家庭生活更加融洽、和睦。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孩子的音乐感觉,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耳濡目染———让孩子多听。因为这样可以训练孩子的内心听觉, 从而培养孩子的音乐理解能力。

2. 在休息天, 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查阅、了解一些音乐资料, 可以把从电视、电影中听来的乐曲在家里试奏。孩子弹的任何曲子都应该多给以鼓励, 少训斥孩子的学习, 而是启迪、发掘儿童与生俱来的那种习性 (把音乐和语言、唱歌、舞蹈结合起来) , 使儿童通过游戏、即兴性的演奏, 通过音乐表露自己的感受、情感, 通过语言、动作、表演和音乐的全面结合, 去学会音乐, 掌握音乐。强迫孩子练琴, 或是以牺牲孩子其他兴趣爱好为代价去练琴, 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和事倍功半的。

培养孩子, 首先要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学习钢琴, 学习音乐, 首先要知道音乐本身是有活力, 有激情, 有创造力的。

总之, 钢琴作为一种乐器, 它仅仅是个媒介、一种中介, 通过这样一件具有非常广泛优越特性的乐器为中介来学习音乐、了解音乐、领悟音乐, 并作用于我们的人生, 作用于我们的生命, 这才是儿童钢琴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摘要:目前儿童钢琴教育中存在功利化、技能化的现实趋势, 本文针对现代家庭如何正确对待儿童钢琴教育, 从儿童钢琴教育的意义、存在问题、教育方法和如何树立正确的儿童钢琴教育观方面阐述了儿童钢琴教育的过程应伴随德育和美育的引导、和谐观的融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赏识教育的实践过程, 以期对现代家庭树立正确的儿童钢琴教育观有所启示。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篇3

关键词:早恋,重组家庭

早恋一直是个敏感的话题,中学生的早恋问题,一旦处理不好,便会出现南辕北辙的局面。

在本学期开学后不久,我发现本班学生A男和B女悄悄谈起了恋爱,在没有老师在教室的情况下,两人经常坐在一起。一次一位同学不小心踩了B女掉在地上的眼镜, A男不问缘由打了那位同学。期中考试后,A男和B女的成绩退步厉害,这对于处于青春期的A男和B女成长极为不利,极需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一、调查问题

A男出生在一个较富裕的家庭,父亲是某单位干部,在孩子5岁的时候,A男父亲与其母亲离婚,离婚后,母亲从来没来看过A男,其后,父亲又再婚,生下一个女儿(与A男相差10岁)。A男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被父亲送到寄宿制学校学习,尽管A男哭着求父亲想待在家里,不愿意每天住在寄宿制学校,但还是被父亲送到了外区县的寄宿制学校,A男到了寄宿制学校后,只要遇到不顺他心的事情,想到的便是武力解决,一度成为老师最头疼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在A男读初三的时候,被父亲接到了身边,在父亲的苦口婆心,老师和家教的帮助下,考上了所在地的一所高中。此外,A男在读初中时便开始谈男女朋友,父亲对于A男谈男女朋友之事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对于儿子用武力解决与同学的矛盾,也认为是孩子血气方刚的表现,并不反对。

B女的父亲是个企业职工,初中文化,在B女小学的时候与其母亲离婚,离婚后,母亲对女儿关心甚少,甚至连女儿的生日也能忘记。父亲对女儿较严厉,与女儿沟通较少,主要以打骂解决问题,女儿比较怕父亲,任何心事都藏在自己心里,在学校和在父亲面前是两种表现,在学校较活跃,在父亲面前则几乎一言不发。其后父亲再婚,后妈带过来一个与前夫生的儿子。其实B女父亲和后妈对B女还算可以,甚至愿意花一两万块钱培养孩子的美术兴趣,但是B女对A男和老师都说父亲和后妈对她颇为苛刻,在家里有一种被孤立的感觉。

在军训期间,因为要准备班级的文艺节目,A男(会一些乐器)与B女(唱歌很好)接触较多,在开学后没多久,在学生自己私下建的群里,A男与B女已经以“老公老婆”互称。

二、合理归因

两个在重组家庭成长的孩子,因为类似的遭遇,共同的兴趣互生好感,迅速以男女朋友相称。但是A男和B女以男女朋友相称后,毫无心思学习,每天的心思都在对方身上,在没有教师在教室的情况下,甚至在同学面前毫无顾忌地交往,B女甚至以A男为她与同学动手而觉得很有面子,觉得终于有人为他出头。客观地说,父母的离异与再婚对A男和B女的影响较大,这是两个从小缺少家庭温暖的孩子。A男和B女如果能够以男女同学正常交往,应该是能互相进步的,但是因为从小缺少爱,让两人迅速互相吸引,A男的家长对于A男没有原则的宠溺,B女的家长只知道一味地以骂解决问题,非但没能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而在所谓的“爱河”里越陷越深。

三、合力施助

期中考试后的家长会,我跟两家的家长分别进行了沟通。

跟A男的家长主要沟通A男现在事事以武力解决问题,在应该学习的大好时光心思全然不在学习上,如果父母一味地纵容对A男的将来发展极为不利。跟B女的家长主要沟通如果一味以为打骂B女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而不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对B女的发展也极为不好,应该多给B女家庭温暖。

由于我们都是本着为学生着想,家长与教师终于达成了共识,帮助孩子认识问题,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在学校我没有刻意点破A男和B女,分别找他们谈话,主要以引导为主,希望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未来负责,珍惜自己的大好前程。俗话说:“距离产生美”,我还不动声色地把他们的位置调到了一起,A男和B女反而在上课的时候不再胡思乱想,认真听讲了。

在家中,A男的父亲与儿子进行了认真的父子对话,对于小时候对孩子的疏于管教表达了父亲的歉疚,所以会一直顺着儿子。但是告诉儿子武力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那样不仅会伤害他人,也会伤害自己,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讲的是心,与同学还是要友好相处。对于恋爱问题,父亲告诉儿子这是男女间一种正常的好感,但是应该以两个人共同进步为前提,大好年华,不应该白白荒废。虽然A男表面上没说什么,但是父亲对他的关心还是对他有影响的。

B女还是很怕父亲,在后妈的帮助下,一家人与她进行了长谈,虽然收效甚微,但是父母该有的态度与关心还是表现了出来,B女应该也能感受到父亲对她的关心,慢慢融入家庭。

慢慢地,A男和B女的学习成绩有所提升,由于父母花了心思在他们身上,他们也渐渐感受到家庭温暖,过了很长一段时间,A男和B女从男女朋友变成了好朋友,正常交往,互相进步。

一切教育都是为了人,教育是为了一切的人。早恋是个敏感的话题,尤其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彼此之间产生好感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家长和教师只是一味地责骂,他们反而会越反叛。A男和B女由于家庭环境,本身就缺乏爱,这时候,能帮助他们的便是爱,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家人,老师的关爱,慢慢回归家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恋爱观。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篇4

西充太平镇小学何寿茂

2014年8月

通过本次中小学教师全员远程培训学习,我对教师职业正确的教育观有了新的体会。教师的素质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提高,其观念也要与时俱进。

改变教师形象,更新教师观念。回想自己所走过的路,那种严师出高徒,不怒而威的观念一直是我坚持的目标。教师总是高高在上,与学生缺乏师生间的交流,教学上缺少师生互动,与学生不能平等相处。通过本次学习,我认为现在的教师和学生相处不能用以前的模式了。现在的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知识面广,更加富有想象力,追求时尚和个性,喜欢刺激,爱挑战,爱面子,敢说敢做,生活的更加真实。老师在他们心中已经不再是什么都知道的权威。作为老师,需与时俱进,应该尊重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关爱学生,做他们真诚的朋友;了解学生,理解他们;向学生学习,博得学生的信服。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篇5

为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教育,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拒腐防变、抵御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根据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省纪委第五次全会和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市委决定在全市各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政绩观、权力观”主题教育。经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认真研究,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政绩观、权力观,重点解决好思想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努力抓好队伍建设,使党员干部切实做到“为民作表率、务实谋发展、清廉葆本色”,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为加快常德工业化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务求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一是要切实按照“为民”的要求,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解决好脱离群众、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与民争利等问题;二是要切实按照“务实”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弄清楚“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道理,解决好贪图虚名、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问题;三是要切实按照“清廉”的要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处理好权力与服务、地位与责任、公仆与主人、“为官”与做人的关系,弄清楚“权力属于谁、掌权为了谁、怎样掌好权”的问题,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二、活动步骤

整个教育活动从5月初开始,至9月底结束。分为四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集中教育阶段(5月初至6月下旬)

1.分级召开“三观”教育动员大会。

2.开展以下三项专题教育:

①学习《江泽民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

②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两个条例”)。

③学习“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

3.采取以下三种学习形式:

①组织撰写研讨性理论文章。围绕《江泽民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和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各区县(市)委书记、区县(市)纪委书记和市直单位纪检组长(纪委书记)在《常德日报》、《常德纪检监察》、常德廉政网等载体上展开笔谈。

②组织学习贯彻“两个条例”的专题报告会。

③印制并下发“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教育卡片。

4.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推介一批“艰苦奋斗、勤政为民”的先进典型。

(二)对照检查,自我反思阶段(7月初至7月底)

1.在认真开展自我反思、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召开好高标准的民主生活会。

2.利用市警示教育基地武陵监狱开展现身说法说纪活动,结合彭晋镛案展开专题讨论。

3.集中通报一批违反“为民、务实、清廉”要求的反面典型,并编印下发《三观教育反面典型警示录》。

4.落实好新任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诫免谈话、纪委负责人和下级党政负责人谈话等“三项谈话”制度。

5.围绕教育乱收费、医药购销、农民减负、农民工工资、公路水上“三乱”、城市拆迁、治理报刊散滥等热点问题,开展自查自纠活动,切实解决好与民争利的问题;围绕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切实开展自评自纠和民主评议活动,促进部门和行业的作风建设。

(三)整改提高,整章建制阶段(8月上旬至9月上旬)

1.针对在上阶段查摆出来的问题,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2.出台《中共常德市委关于进一步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政绩观和权力观的意见》。

3.对整改措施到位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督查。

(四)交流经验,总结验收阶段(9月中旬至9月底)

1.在市级媒体上进行“三观教育巡礼”等类型的系列报道,集中展示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成果。

2.各地各单位上报活动总结。

3.召开“三观”教育活动总结大会。

4.编印《常德市“三观”教育理论研讨文章汇编》。

三、几点要求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篇6

育活动工作总结

按照团市委主题教育的总体部署,**团县委从8月2日开始开展了“树立正确成长观”主题教育。我县严格按照主题活动阶段安排,认真动员学习,深入调查研究。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不断提升工作能力,通过工作实践不断巩固和加强教育活动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1、全面动员,提高认识

8月2日,团县委召开了主题教育动员大会,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了这次大会。刘书记就如何开展主题教育作了重要讲话,要求每一位团干部要认识到这次主题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提高思想认识,将教育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谋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要坚持将教育活动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与推动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创新发展结合起来,与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团市委要求的 “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广泛动员广大团干部明确了开展集中教育活动的目的意义、指导思想、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增强了参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确保了集中教育整顿活动有步骤、有重点、高标准、高质量开展。

2、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为了搞好这次主题教育,团县委统一部署,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了主题教育办公室,制定了《**团县委关于开展“树立正确成长观”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主题教育积极性高,集中学习实行签到制,大家都能够按时参加集中学习、讨论,从来没有迟到、早退现象,收到了显著效果。

3、结合实际,开展学习

在学习阶段,团干部坚持按照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做到了学习时间、地点、人员、学习内容、学习效果的五落实。一是对方案进行了讨论。组织主题教育领导小组成员对《**团县委关于开展“树立正确成长观”教育活动实施方案》进行了讨论,组织大家就活动的具体时间安排和阶段划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解,使全体党员和干部职工做到了学习目标明确,思想准备充分。二是积极组织学习。结合工作实际,利用工作空挡组织全体团干部集中学习、讨论,每人完成了1万字以上的学习笔记,并撰写心得体会3篇。

通过学习动员阶段的学习,提高了团干部的理论素养。由于学习时间的充分保证和精心组织安排,团干部进行了一系列比较系统地学习,提升了理论素养。

二、主要成效

1、团干部的宗旨意识、自律意识进一步增强。通过开展主题教育,进一步增强了团干部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决策的自觉性,提高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一是牢固树立了宗旨意识。通过集中教育,广大团干部进一步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谋群众之所盼,干群众之所需已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自学行动。二激发了先进意识。我们在主题教育中,紧紧围绕主要工作,进行了深入讨论,有效地激发了团干部争先创优,争做贡献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探索和建立“树立正确成长观”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了教育培训机制。包括团干部学习制度、集中教育培训制度、学习效果督察制度、学习测试问答制度。通过坚持这些制度,把团干部的集中教育和经常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使团干部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有效机制,增强了学习教育的规范性和自觉性。二是建立健全了管理监督机制。实行团干部目标管理、设岗定责,制定出台了纪律作风管理制度、考勤制度、党员干部责任制、结对共建制度。通过设计有效载体,搭建有形舞台,确立可行目标,让单位风气“活”起来,让团干部“动”起来,激发团干部奋发向上的动力。

现代家庭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篇7

作为孩子的家长, 我有同感, 但我能进一步认识到:孩子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主观能动的独立个体, 并且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不同因素的影响, 这些个体之间又存在着差异。所以, 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为孩子制定什么样的成长目标?什么样是龙?什么样算是凤?应该从孩子的实际出发, 因孩子而异。不能用一个模式、一个标准要求孩子。在具体教育中, 应面对不同的孩子,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 动态地制定目标。

一、正确认识孩子是有效教育的前提

平时经常听到一些家长对孩子说:“你就是我身上掉下的肉, 你就是我肚子里的蛔虫, 我最了解你。”事实并非如此, 若那样, 教育就简单了, 就不会有那么多家长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发愁、为孩子迷恋游戏而苦恼、为孩子的说谎而气愤, 也不会有徐力杀母、考不好或失恋而自杀等悲剧发生。孩子虽是父母所生, 但他 (她) 是父母的遗传变异, 是有思想有自己愿望的独立个体。平时父母了解的只是一些直观的东西, 而对孩子的生理、心理、兴趣、愿望、男孩女孩性格差别又了解多少呢?比如人脑发育过程就有时间表, “3岁看大, 7岁看老”, 为什么这样讲?因为7岁时, 人脑发育已完成90%。如果父母懂这些, 会清晰、理性地知道该做什么。再比如男孩, 小男孩不会走时就想跑, 跌倒了爬起来还要跑。男孩的成长是向外争着长的, 新陈代谢速度快, 思维、眼光、胆识都是不断的想冲出去, 但妈妈们往往用女性思维要求男孩。放在手心看着, 一旦跑出视野就紧张, 就要冲上去保护, 而这对男孩的成长是种干扰和破坏。孩子不能安静地做自己的事, 不能做出自己的决定, 不能解决自己面对的问题, 最终不能独立自主。并且这些特点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环境下表现也不一样。五六岁时的优点十来岁不一定保留, 十来岁时的缺点小时侯不一定有。孩子从一出生, 就在不断成长中, 每天都在变, 新的东西不断出现, 当然也有人性中的弱点。作为家长, 只有读懂孩子这本“天书”, 正确认识他, 才能给予他真正的关心, 施以有效的教育。

二、遵循个别差异, 因材施教

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 家长对孩子也逐渐有了认识。那么, 怎样引导呢?还需要家长摆正心态, 不要眼睛盯着一个目标:某某名牌大学、某些所谓好专业、某某学习尖子;不要盲目攀比:人家能上一类咱也上, 人家出国咱也争取。家长们要记住, 世上没有几个傻子, 但不傻不一定都是学习尖子, 因每个孩子的兴趣爱好、理想愿望、个人毅力等都有所不同。在具体教育中, 就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引导。我也听过看过一些成功家长的介绍, 也接触过一些成功的孩子。这些孩子的共性是:有毅力、以学习为乐趣、对待学习一丝不苟, 学习习惯好、聪明, 无需家长太多关照。遇上这样的孩子, 真是家长天大的福分。面对这样的孩子, 只须家长在关键时候提提醒、尽力创造条件开阔孩子视野、提高孩子的能力。当然这样的孩子毕竟少数, 多数孩子天性爱玩儿, 有的甚至把玩儿放在第一位, 玩儿够再学, 学时也是应付, 遇上这样的孩子, 家长老师都头痛。可是这些孩子什么道理都懂, 就是学习习惯不好、缺乏毅力。这就需要家长老师耐心地引导、督促, 对其提出一致的要求。帮助孩子科学地安排学与玩的时间、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采取赏识教育, 使其逐渐体会学习乐趣。千万不要把孩子玩儿的时间挤没, 使其产生厌学情绪。另外, 学习的内容应是多方面的, 既要学习文化知识, 更要注重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修养, 促使孩子全面成长。一些家长从小给孩子灌输的就是:上好小学才能进重点中学, 上重点中学才能考重点大学, 上重点大学将来才能有好工作, 有好工作才能有钱, 有钱才能生活得好, 孩子的最终目标就是有钱。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孩子的理想就是自我, 孩子的目光是狭隘的、心理是脆弱的。表现出自私、自傲甚至自卑, 经受不起挫折和打击。这样的孩子, 即便是考上好大学, 将来也未必有多大出息, 因为自我这块天地太小了。要想使孩子有出息, 家长就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逐步引导孩子从报效祖国出发, 树立远大理想。

三、尊重孩子主权, 目标切合实际

家长在和孩子一起成长中, 边引导孩子、边规划着孩子的发展目标。我认为, 目标应该有, 但不能太具体、定得太死。应随着孩子的不断成熟、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 不断地调整目标, 把目标作为一个宏观的努力方向, 给孩子留有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平时常听一些家长说:“我孩子长大学理工类”、“当大学老师”;有些学生甚至高考前还说:我的目标是上警官学校, 结果报志愿时一权衡却又学了医。家长让学理的, 孩子却学了文;让当大学老师的, 反倒经了商。再如, 文摘报登一篇文章, 说一位母亲当着许多人的面说自己孩子不行 (她儿子在东北一所大学上学) , 其实别人都夸她儿子具备一个优秀人才的素质。可她妈妈认为, 那算什么本事, 有本事考北大、清华。妈妈一脸的抱怨, 1米75的儿子站在一边把头垂得很低;还有北京的一个大学生说:最怕他妈妈不满的眼神, 妈妈无孔不入地提要求, 她痛苦的眼神、一脸的怒气像一盆盆污水, 劈头盖脸朝你泼过来, 不分场合地点, 让你自卑、让你觉得对不起她。那可真是一把看不见的软刀子, 扎着你, 让你流血但不敢喊疼。我想浙江金华的徐力, 可能就是被他妈妈的软刀子扎急了。以上事例, 听了让家长心酸, 可那正是家长拿着一个所谓的理想目标, 来圈定不断成长中的孩子的结果。家长这种不顾及孩子成长的时刻表、不顾及孩子的个性特点, 不自觉地重复着过激的、情绪化的行为, 用各种方式催促孩子奔向自己的理想目标。一旦孩子达不到, 痛苦就会随时袭来, 为了摆脱痛苦, 他们要迁怒孩子, 把责任归罪于孩子。孩子在痛苦的压力下挣扎, 心灵渐渐被扭曲。看着这样的孩子, 家长的心理平衡吗?不觉得把孩子推上绝路了吗?这样, 孩子到底成龙了还是成凤了?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篇8

关键词:优化教学;激发思维;体验时空;培养素养

中图分類号:G633.2

在《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提出,“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初中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飞跃阶段。这一阶段,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愿望特别强烈。从年龄跨度上客观地反映出这是对学生进行行为品德、社会责任教育的最佳时机。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政治实践活动课教学对于丰富政治课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着更深刻的教育功能。

一、营造和谐氛围,优化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和谐是师生之间一种心灵的默契,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真诚交流、友好互助的和谐氛围,有利于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积极互动,实现学生个性的张扬与发展。

著名战地摄影家,匈牙利人,罗伯特·卡帕说过: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 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说出这样的话是何等的豪情万丈和对自己的职业的何等热爱。作为教师,要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由“教学活动中的主宰者”转为“合作学习中的领路人”,重视学生的自我感受和独特见解,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思想和观点,视学生为合作者和真诚的朋友,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发展思维、张扬个性。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一些细节暗示。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时,我总是面带微笑地说:“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当学生回答问题因为紧张而出现停顿时,我总是走到他的跟前,用鼓励的目光注视着他,轻轻地说:“别紧张,慢慢来,我们相信你!”这样,无形中就将老师和学生置于平等的地位,为课堂教学营造了愉快的心理氛围。当少数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我没有一味地惩罚和责骂,而是巧妙地侧面提醒学生,让学生领悟到我对他的尊重和鼓励。这样,学生不仅没有表现出对立和排斥的情绪,反而自觉地纠正不良行为和习惯,进而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二,教师要努力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思维亮点的舞台,提倡思考的个性化,并与学生共同感悟思潮的跌宕与情感的涌动。学生来到学校,不仅带着他们的热情、他们的梦想,而且还有他们的畏惧、他们的烦恼。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在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生活经验、心灵感受、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差异,及时捕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最有价值的成果、最具新颖性的视角、最具创造性的见解,给予尊重、信任和鼓励。例如,我们可以尝试这样一种方法:在教室的板报上开辟了“时事与教材”园地,让学生把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最新认识和体会展示出来,后面由老师添加鼓励性评语。我想,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公布于众,学生心中会产生喜悦、兴奋、自豪的成功体验,从而以积极主动乐观的态度去进行探究,从而得到知识、方法、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

二、发挥主体潜能,激发学生思维

大文豪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是学生对知识产生一种求知地欲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点拨,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如在讲解“青少年要敢于又要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时,我举了这样的事例:有三位初中女生在街上看见一个通缉犯,她们完全可以悄悄的离开,当作没有看见,但她们心中的一股正气使她们决定抓住这个通缉犯。面对凶恶狡猾的犯罪分子,正面接触显然是事倍功半的做法,于是她们商量后决定:为了不打草惊蛇,一个同学负责去报警。其余两个同学上前佯装问路,借此拖延时间;但犯罪分子太狡猾,随便说了两句就匆匆离去,好在这两位同学以把他的体貌特征及衣服颜色、款式记了下来并记住离开的方向;几分钟后,警察赶到,按刚才两位同学的描述迅速追赶,二十多分钟后,顺利的将通缉已久的罪犯抓获,与此同时,介绍行之有效的方法:记住犯罪的相貌特征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的教学

三、贴近生活实际,拓展体验时空

“没有体验就没有经验”。生活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源头活水,生活中教学的资源无处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根植于现实生活,才具有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教师应主动建构教学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把各种有益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引进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生活的脉搏,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探究的热情。

其一,我们要关注时代发展,精心设计符合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由、自主、充分地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自动、自控地展开求知活动,从中感受体验的意义和成功的喜悦,获得知识、心理、情感上的满足。让学生在走向社会中认识身边发生的事情,有利于摆脱对材料的陌生感、距离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话说,使学生的思维从单调、枯燥的抽象理论里放飞出来自由地翱翔,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我们要依据教学内容,通过设计实践性课外作业,组织开展专题性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投身于日新月异的大千世界,使他们体会到“从做中学”、“社会是大学校”, 从而深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实践活动中遇到困难,往往能使学生产生新的认知要求,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同时,大量丰富的实践活动能增加学生的信息储备,为他们的创新想象和创新思维提供丰厚的原料。此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看与教学有关的电影、电视、录像,开展时事新闻发布会、辩论赛、演讲比赛、参观访问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追求新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去观察、去探索、去创造,使学生的思维、表达、实践、合作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四、树立正确思想,培养公民素养

常言道,“寸有所短,尺有所长;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差异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差异也是一种资源,要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关注和尊重,都获得应有的发展。在一个优秀教师的眼里,学校中没有“差生”,只有学有困难的学生。对他们更需要特别的关心和帮助,尤其需要尊重。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的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在孩子的成长的过程中,再没有比自尊心更重要的了。因此切不可单以成绩论英雄,教育的任务就是在学生身心发展普遍规律的指导下,分析每个学生个体的特殊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地发展潜能,使每个学生各得其所,从而成为社会需要地有用人才,“万紫千红,百花齐放”,借以满足未来社会地多种人才结构需求。为了做到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一些地区对教师提出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地一切”,教师面带微笑进入课堂;面对全体学生提问;不论学生是否答对,要让学生体面坐下,要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她每次取得成功地体验。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角色丛,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在家是个好孩子,在校是个好学生,出门是个好公民。在政治课教育和教学中,通过学生的交流学习,能够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师生之间的知识交替与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要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善于关注时代贴近生活,使思想政治课从“枯燥无味”到“引人入胜”、从“消极接受”到“主动参与”,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平等的交流中得到展现,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强化,从而切实提高新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单亲家庭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 篇9

1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单亲家长们和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成了生活的唯一希望。家长对孩子的生活亲力亲为,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甚至采取各种办法来限制孩子的活动,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生怕孩子出问题。这样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独自去体验生活。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就不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了,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2 、简单粗暴不可取

有的单亲家长教育孩子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打骂,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恐惧不安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逐渐会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孩子因害怕惩罚而逃避家长,不愿意回家,这样很容易被坏人骗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教育孩子一定要切忌简单粗暴,要学会正确引导。

3、让孩子定期和父亲(母亲)见面

家长要合理安排时间,定期让孩子和父亲(母亲)见面,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双方的爱。

4、让孩子参与社会活动

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偏见,导致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家长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鼓励孩子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不要逃避社会,学会主动与人交流,培养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性格。

5、学会倾听

家长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让他讲满10分钟,不管对错,先不要批评他,让孩子确信你在倾听。然后,你闭上眼睛整个回想一遍,再和孩子交流。孩子在感情、就业等问题上,和你不一致很正常,让孩子说出他自己的理由,如果交流没有效果,可以搁置几天再尝试。家长要学会寻求外界的帮助,无论是自己的朋友,还是心理咨询师,都能帮助你更好地克服家庭障碍。

6、给孩子安全感,不要把孩子作为报复对方的武器。

父母离婚后,孩子会失去安全感。所以,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即使父母离婚了,他也不会失去父母对他的爱,这一点非常重要。让他感受到即使他只和父亲或母亲生活在一起,但他的生活和以前一样安全、稳定,他不必担心什么。做到这一点,需要父母双方的合作,这对大多数离异的夫妻来说比较有难度。和离异的人合作,你可能很不情愿,但你不能把你们之间的恩怨迁移到孩子身上。

7、不要无原则地迁就、溺爱孩子

在丧偶或离异之后,家长往往更加宠爱孩子,什么事情都迁就孩子,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这样很容易导致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变得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甚至瞧不起含辛茹苦养育他们的父母。无原则地迁就、溺爱孩子是很危险的,家长切记不要这样做~

END

正确的家庭教育应掌握7个要领 篇10

同一起跑线作为北京成立时间最早,自编教材最为完善,最专业的婴幼儿早教机构,在教育儿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特地整理后与家长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日,网上流传着一个“斗智斗勇”的帖子《和青春期作战》,此作战系列已经写成“战1”到“战4”四部曲,内容主要是记述了一个乖巧的女儿进入青春期后的种种表现,如半夜偷看爱情小说、不愿与父母沟通、开展“地下党”工作等。这可让父母伤透了脑筋,不过发帖的妈妈在每次的“战斗”与“侦查”中摸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对策。

继前段时间蹿红网络的《斗妈大全》后,这又出了个“斗女法宝”,真是热闹。但是心理专家表示:其实,这位妈妈的教育方法并不是最好的,“打”、“压”、“吓”或许可以一时驯服孩子,但是会伤害到孩子的身心,如果累积到一定程度,导致逆反心理,那样会更加难以管理,是家长不负责任的表现。家庭教育中不应该是“斗”与“被斗”的关系,而是应该把握正确的要领。

心理专家提示正确家庭教育的7大要领:

1、抱着尊重和体谅的心情去对待孩子

尊重就是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在成人之下,受成人支配的。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就要满足孩子这种对独立的需求。当孩子做事情出差错或者不够完满的时候,成人能接纳他,体谅他。如果我们不体谅孩子,一看孩子做得不好,不如意,就上手替代,孩子就会觉得自己不行,渐渐失去信心。大人还要试图去了解孩子,孩子每一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明天的能力和今天的能力就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抱着谦卑的态度去认识孩子,了解孩子。

2、常和孩子一起工作或游戏

家长每天要分配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玩。在和孩子一起工作或玩耍时,要用正确的语言,文明礼貌的语言和孩子多交谈,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用语习惯。通过与孩子一起玩耍、游戏,能了解到孩子的性格、脾气以及能力的成长。而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注和爱。这对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与孩子的快乐成长都是很重要的。

3、和孩子建立弹性的亲子关系

成人要追随孩子的发展成长。孩子逐渐走向独立,成人对孩子就不必事事帮他。不要过于啰嗦,要看到孩子的能力和成长。要做到有弹性的亲子关系,就是家长了解孩子能力的发展,对孩子能做的事情能放手让孩子去做,只是在孩子确实需要帮助的时候才去帮助他。这样成人和孩子双方都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工作、生活。

4、注重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有了自信心,孩子的自发性和独立性才能得到发展。怎么去让孩子生长自信心呢?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应该是鼓励的、肯定的。不要总是说孩子这不对,那不好。这些贬义的用语对孩子自信心的树立都是不利的。孩子做事情,即使做不好,也要肯定孩子做事的良好愿望。

5、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

孩子愿意模仿成人,成人要给孩子独立做事的机会。孩子做事慢,时间观念差,我们就要耐心,给他足够的时间。孩子是愿意做事的,有时听见成人老说“磨磨蹭蹭”,实际上这是因为孩子工作和成人工作的目的不一样。成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取得结果,因此会尽快地完成工作。孩子工作的目的则是为了享受过程,积累这些新的经验。所以孩子做事会比较慢,成人觉得孩子磨蹭,其实他是在体验这个过程。要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材料和耐心,让孩子有独立做事的机会。只有通过孩子独立做事,孩子才能成长。

6、让孩子从小过有规律的生活

给孩子提供的环境应该是有秩序的,而不是凌乱的环境。要给孩子订立一些家庭中生活的规则。比如吃饭应该到哪里去,喝水到哪里去,大小便如何进行,玩儿到哪个区域。哪个房间是游戏的房间,哪些东西是可以动,哪些东西是不能动的等等。这样孩子的生活就有了可遵循的规律,同时也养成了孩子的秩序感和纪律性。

7、给孩子创造与同龄儿童接触的机会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接触的都是成人,他需要和同龄孩子接触、游戏。在庭院中、在休闲时、在游乐场中,我们都要让孩子去接触与他年龄相近的孩子,发展社交能力,知道如何与他人相交往,避免在一个封闭的家庭环境中,失去交往的机会与乐趣。

同一起跑线学重点小学考前思维特训班招生简章中国儿童教育精品教材奖 最有前途的学前教育机构 中国儿童教学突出成就奖

中国十大品牌学前机构奖

上一篇:如何激励团队下一篇:初二语文想象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