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重庆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通用9篇)

重庆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篇1

文件

关于开展重庆平安建设志愿服务的意见

为全面贯彻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9‟14号)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平安重庆的决定‣(渝委发„2009‟8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渝委办发„2009‟32号)文件精神,在全社会弘扬“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平安建设志愿服务理念,创新群防群治工作体系,大力开展重庆平安建设

志愿服务,推进“平安重庆”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开展平安建设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

人民群众是平安建设的主体,推进“平安重庆”建设,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组建平安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平安志愿服务,是贯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客观要求;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和发动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新方法;是改进和加强社会服务、管理,服务民生的新举措。广泛开展平安建设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调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形成平安建设人人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有利于整合社会力量和资源,形成社会管理的总体合力;有利于发挥专群结合的优势,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完善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网络;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二、开展平安建设志愿服务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市委三届三次、四次全委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平安重

庆”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广泛组织动员人民群众,以社会化、市场化、职业化、规范化为总体思路,以排查社会矛盾纠纷、社会治安防控、社会稳定信息收集、法律宣传服务等基础性工作为重点,以确保行为规范、管理有序、运转顺畅、保障有力为目标,广泛开展重庆平安建设志愿服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开展平安建设志愿服务的工作目标

(一)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 根据平安志愿者招募条件,各级平安建设志愿者队伍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常年开展志愿服务。志愿者数量原则上不低于本辖区常驻人口的1%,全市平安志愿者到2010年力争达到100万名。

(二)建立四级管理体制,实现组织体系网络化 规范全市平安建设志愿者组织,建立市、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组织体系。市、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相应成立平安建设志愿服务总队、大队、中队、分队。

(三)广泛开展教育培训,实现志愿服务专业化 制定平安志愿者培训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开展经常

性培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基本业务技能培训,规范志愿者队伍的日常管理,严格纪律要求,树立志愿者良好形象。

(四)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实现工作保障机制化 积极争取各级党政支持,努力将平安建设志愿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完善法律保障,定期开展表彰奖励;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吸纳社会资源,基本解决工作经费、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服装标识等费用。

四、平安建设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

(一)组织管理体系

重庆平安志愿服务工作在市综治委和团市委统一组织领导下进行。按照“统一组织、分级负责、属地管理、重在基层、重在服务”的原则。建立市、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组织体系。市综治办、团市委共同成立重庆市平安建设志愿服务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平安建设志愿服务的规划、协调和指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团市委,负责日常工作;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应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加强对平安建设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工作。村(社区)平安建设志愿服务工作由村(社

区)委员会负责领导。

(二)队伍组织形式

重庆市设平安建设志愿服务总队。各区县(自治县)设大队,各乡镇(街道)设中队,各村(社区)设分队,分别负责本辖区平安志愿服务的具体组织和实施。一些重要机关、重点学校、重要厂矿、大型商场、大型文化娱乐场所等企事业单位,可以成立中队,在本单位综治保卫机构领导下开展活动,并接受所属地区的区县(自治县)志愿者服务大队的指导。各大队的负责人应当是总队成员、各中队负责人应当是大队成员、各分队负责人应当是中队成员。

总队、各大队、各中队、各分队根据计划负责本辖区范围内志愿服务行动的具体实施。开展全市性平安志愿服务行动时,由总队负责统一部署,各大队、中队、分队均接受总队的指导;各区县(自治县)在辖区内开展志愿服务时,各分队、中队接受大队指导;各乡镇(街道)在本辖区内开展志愿服务时,各分队接受中队指导。根据需要,总队、大队、中队可临时跨区域调度平安志愿者。开展平安志愿行动时,各分队应坚持“任务分解到人、时段细化

到点”的原则,并统一佩戴由市总队确定的标识。

(三)队伍招募和培训

1.平安建设志愿者的招募。政治思想过硬,责任心强,身体健康,热心并自愿从事治安巡防工作,敢于同各种违法犯罪作斗争,能够自觉履行志愿义务,年龄在18周岁以上的公民,根据自愿原则,可直接到各级平安建设志愿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或其指定的机构报名(如村(社区)委会或本单位的保卫部门)。负责接受报名的领导小组办公室或指定机构进行资料初审后,报上一级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由各区县(自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志愿者资料登记、并将志愿者信息录入中国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同时根据志愿者意愿、特长等要素将其编入相应的志愿者队伍。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负责全市志愿者的身份核查、制作颁发证书。

2.平安建设志愿者的培训。各区县(自治县)综治办、团委牵头,公安机关、法院、司法局、民政局、安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建委、应急办共同负责对平安建设志愿者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平安建设志愿服务宗旨、信念、目标、任务;平安建设志愿服务涉及的相关法律;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关政策规定;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居住安全、交通安全方面的政策规定;应急救援、帮教矫正、青少年心理、社会交流沟通等知识。对突发性、应急性的任务,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决定培训内容。

五、平安建设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平安建设志愿服务以城乡社区、基层企事业单位为基本阵地,以基层平安创建为载体,开展日常活动。

(一)平安建设志愿者在城乡社区主要开展以下活动 1.参加在社区内开展的治安巡逻、守楼护院活动。2.宣传法律知识和安全防范知识,向居(村)民提供咨询。

3.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4.收集社情民意、发现违法犯罪线索,反映群众意见和要求。

5.开展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减少不稳定因素。6.配合专门机构参与应急抢险救援活动。

7.协助专门机关落实重点人员的教育、管理和控制措施。

(二)平安建设志愿者在机关、企事业单位主要开展

以下活动

1.落实单位内部安全防范和安全生产措施。2.宣传法律知识和安全防范知识。

3.反映群众意见要求,发现违法犯罪线索。4.排查、发现各种安全隐患和问题。

5.落实重点人员的教育、管理和控制措施。6.参加所在地综治工作的重大活动。

(三)平安建设志愿者其他活动

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可建立依法开展禁毒、消防、社区矫正、法制宣传等专项工作的平安志愿者组织,其日常活动由乡镇(街道)中队和村(社区)分队统筹安排。

六、平安建设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

(一)建立平安志愿服务的规范制度

市平安志愿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平安志愿服务总队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统一组织管理体系,统一服装标识,并制定全市平安志愿服务计划和长期发展规划。各区县(自治县)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本辖区工作规划,并确保任务层层落实到村(社)、基层

单位,明确到每一名平安志愿者。

(二)将平安志愿服务纳入社会建设的总体规划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平安志愿服务工作,加强领导,将平安志愿服务纳入本地社会建设总体规划,纳入平安建设、综合治理考核范围,并帮助解决志愿服务中遇到的问题。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团体要积极帮助、支持平安志愿者开展服务活动,加强对本单位志愿者的管理,提供工作便利条件。

(三)建立平安志愿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平安志愿服务工作所需经费,按照政府拨款、社会捐赠两结合的方式筹集。平安志愿者招募、培训、表彰、奖励经费,参与平安志愿服务行动必需经费,平安志愿服务日常工作机构办公经费,应按照分级承担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及时到位。各级平安志愿者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经费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并建立严格财务管理制度,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和社会监督。

(四)建立平安志愿服务者的保护机制

各级综治办和公安机关要加强对平安志愿者防范治安的基本技能培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对打击和报

复平安志愿者的违法犯罪人员要及时、坚决地依法处理。对勇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预防、发现、制止重大刑事案件和重大治安事故,提供线索帮助公安机关破获重大刑事案件,或见义勇为事迹突出、治安防范贡献显著的志愿者,依相关规定进行表彰和物质奖励。对平安建设志愿者因见义勇为行为负伤、致残或牺牲的,依法予以抚恤。

各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组织、共青团组织,要按照本意见的精神,结合实际,切实贯彻落实。

(此页无正文)

重庆市社会治安 综合治理委员会

共青团重庆市委

2009年11月26日

主题词:平安建设

志愿服务

意见

发:各区县(自治县)综治办,北部新区法制局,市综治委各成员单位,共青团各区县(自治县)委,市各直属团(工)委,各重点联系单位团委

共青团重庆市委办公室

2009年11月26日印

重庆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篇2

(一) 社会治安必需综合治理

社会治安问题是各种社会消极因素的综合反映。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的进一步加快, 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社会的动态性明显增强, 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动加快, 经济社会活动更加纷繁复杂。30年的改革开放, 使我国处在社会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的转型时期, 社会矛盾在企业凸显。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我国经济发展遇到困难, 突出表现为经济增速放缓, 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停工破产、规模性破产、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受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 社会矛盾和各种纠纷明显增多, 不稳定因素潜滋暗长、抢劫、盗窃、诈骗等侵财型犯罪有所上升, 社会治安出现一些不好的苗头。经过突出严打整治, 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 但存在一些问题还相当严重。一些矛盾和问题越过了经济领域、影响政治和社会稳定。

1. 企业高层存在一些腐败问题, 大案要案触目惊心

腐败问题是经济起飞和企业治安的重大障碍主要因素之一。例:公费出国旅游;争相购买高级轿车;安徽双轮集团董事长刘俊卿案;国资委下属超级特大国有企业中石化“掌门”陈国海折戟沉沙;“中国烟王”玉溪烟厂厂长禇时健案, 尖锐地呈现了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企领导人的貢献与相应激励机制的断裂。

2. 齐抓共管局面尚未形成

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沉沙泛起, 且有扩大趋势。赌博公开化, 一些职工把赌博当作刺激, 把娱乐与赌博等同起来, “六合彩”赌博累禁不止, 并渗透到车间和家庭, 干部、职工、家属视无赌不乐。集体职工宿舍管理不严, 卖淫嫖娼、贩毒吸毒案件时有发生。

3. 生产设备、机动车辆和自行车被盗严重

一些大型企业、重工企业地处相对偏僻, 治安状况较为复杂, 甚至有些是城乡结合部, 环境恶劣, 治安形势严峻。经调查:多数企业都存在摩托车、助力车、自行车被盗现象, 生产设备被盗也是屡见不鲜, 严重困扰着企业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损害职工利益, 使广大职工群众没有安全感。

4. 流动人口多而杂, 管理难度大

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加快, 很多农民工流入企业, 给企业人力资源增加新的元素, 同时增加了流动人口管理的诸多难题。在公安部门侦破的一些案件中, 发现不少伏案在逃的犯罪嫌疑人, 就隐藏在流动人口之中。从而, 加大了企业治安管理难度。

综合上述, 企业治安必需综合治理。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建设的若干意见》, 增强优患意识、责任意识, 才能取信于民, 确保企业治安平稳和生产经营的发展。

(二) 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新形势下, 国有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出台一系列具体改革措施。但一些企业对“两手抓、两手硬”的思想理解不全面、不深刻, 具体表现为抓经济一手较硬, 抓打击刑事犯罪一手偏软, 综合治理工作讲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综合治理工作发展势头减弱。具体表现为:

1. 综合治理办事机构和管理人员不稳定

一些企业综治办在机构改革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削弱, 有的甚至被撤消, 直接影响了综合治理措施在企业的落实。有的管理人员兼职多, 有临时思想, 力量薄弱, 人在心不在, 具体工作难以落实, 影响综治工作的正常开展。

2. 制度不健全, 缺乏强有力的制约激励机制

企业虽然制定了综治措施, 但制度不健全, 措施的落实没有制度保证。企业层层签订了治安综治责任书, 但如何执行检查、奖惩, 缺乏具体的制度。一些部门、分厂、分公司不履行职责, 没有有效地约束。有的企业搞经济责任制, 只管经济效益, 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问题摆在次要位置。

3. 综合治理的法制不健全, 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手段

企业虽然制定治安保卫责任制暂行规定, 技术防范规定, 尚未制定有法规效力的综合治理工作条例、实行属地管理原则的暂行规定和实行一票否决的规定、也末制定实施细则。特别执行一票否决权困难较多, 不少企业尚未充分运用这一权力, 选拔人材重才轻德, 没有真正树立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感。

4. 治本措施力度不够

有的企业由于管理、教育、改造等措施不落实, 不重视普法教育, 未能从深层次消除一些诱发犯罪因素, 职工监守自盗, 青工犯罪、农民工犯罪、“两劳”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突出。有些企业盗窃犯罪活动打击后又有抬头, 一个重要原因是治本措施力度不够, 对流动人口聚居区、废旧收购点、公共娱乐场所治理工作不到位。

(三)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 切实搞好综合治理

企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健全综治领导机构, 搞好矛盾纠纷排查, 加强防控体系建设, 构建平安企业, 以稳定促发展, 以发展保稳定, 才能全面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1.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端正思想健全机构

综合治理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始终把服务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按照中央关于当前各项工作都要“一心一意保增长, 千方百计保民生, 全力以赴保稳定”的总体要求, 着力转变综治工作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综治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综治工作依法保障科学发展的机制, 为经济平稳发展保驾护航。企业党政领导必需重视综合治理工作, 要深刻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发展是硬道理, 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硬任务, 是第一责任”的重要指示精神, 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增强忧患意识, 政治意识, 自觉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做到与生产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问责, 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落实。要组建内部综合治理领导机构, 整合企业维护社会治安的资源和力量, 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 制定工作方案。选好配强综治干部, 加强单位内保组织、治保会、调委会建设。确保综治工作有组织、有经费、有人员、有实效;充分发挥综合治理管理部门的作用, 对综治工作进行组织协调、沟通交流、检查总结。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增强防范和打击刑事犯罪的力度, 保持综合治理深入发展的势头。

2. 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为先、民生为重的理念, 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作为维护稳定的切入点, 作为综合治理的“龙头”紧紧抓住不放。组织动员各方面的力量, 充分运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手段, 把存在的矛盾纠纷排查清楚, 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 防止矛盾激化;要加强信访工作, 彻底解决积累的历史问题, 防止产生新的矛盾纠纷;防止矛盾纠纷累积叠加, 防止上访人员上访滋事。多年来,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充分说明, 尽管矛盾纠纷大量存在, 只要企业领导重视, 主管部门主动工作, 努力化解, 就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 没有平息不了纠纷。相反, 如果我们不重视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 就可能把小事拖大, 甚至酿成极端恶性事件。因此, 对于矛盾纠纷我们一定要经常排查、反复排查、动态管理, 决不能等到酿成刑事案件、形成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再来解决。对于已经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 如企业军转干部、复军人的思想工作稳定问题;劳动争议纠纷处理的遗留问题;离退休人员管理中的问题;职工工资收入等敏感问题;职工与企业的矛盾;职工与职工的矛盾;职工家庭、婚姻、邻里等纠纷, 要逐一登记造册, 逐一落实责任, 逐一跟踪督办, 切实有效解决。重视做好理顺情绪、安定人心的工作, 有利于预防、减少“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3. 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提高治安防控能力

根据企业实际, 构建党委领导, 综治机构组织协调, 以保卫部门为骨干, 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 以社会面防范为基础, 以特殊人群和目标管理为重点, 专群结合, 点线面结合, 人防、物防、技防结合的治安防控体系。近几年来, 鱼峰集团综治委建立了武装保卫部、社区居委会 (企业型社区) 、流动人口管理站、调委会、物业公司“五位一体”的治安管理联动工作机制。从退休职工、下岗职工和低保对象中选聘人员组建巡逻队伍, 加强和提高治安防范能力。要舍得花钱买平安, 加大科技防范力度, 安装区域报警系统、安装防护栏、安装电子监控设备、建治安岗亭、加强巡逻值班等, 通过落实人防、巩固物防、提高技防工作、深化源头防范, 调动各方面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增强预防、发现、控制和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

4. 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 构建平安企业

当前, 我国城乡之间, 地区之间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企业外来务工人员逐年增多, 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发展, 另一方面加大了企业管理的难度。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问题, 也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流动人口的结构、就业、居住、素质观念等等都发生了变化。广西鱼峰集团水泥有限公司就有来自湖北、福建、广西全州等全国各地近十支劳务队。企业所在辖区内有流动人口 (包括劳务工家属子女) 近600人之多。由于远离市区,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居住和上学等诸多问题, 都需要企业相关部门提供服务管理, 并帮助解决。流动人口服务好, 管理好, 可以增强社会发展的动力;否则, 就会引发社会矛盾, 造成社会对立, 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2008年12月《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意见》颁布, 《意见》明确了新时期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政策措施和基本要求。企业是流动人口的主要落脚点, 要更新思想观念, 实现对流动人口由控制管理型向服务管理型转变;要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公平对待的理念, 坚决纠正一些有损流动人口人格尊严和公民权利的歧视性做法;要树立依法保护的理念, 改革管理办法。靠登记发证进行管理是我国社会管理的传统办法, 这一办法在计划经济和封闭的社会条件下是管用的。当前, 要在重视证件管理的同时, 实现由单纯的“以证管人”向“以房管人”和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的转变。加强对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管理工作。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例:改善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 使流动人口有房住, 住得起;有必要的生活和卫生条件;提供计划生育、法律咨询、医疗保险等公共服务。要广泛开展共创平安企业活动, 创造平等保护的法律环境, 使流动人口能够更好地安居乐业, 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共创平安企业。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式谋变 篇3

然而,《瞭望东方周刊》获悉,如今,一些新的“综治”方法和模式正在国内部分城市尝试性地推开。

河北模式:联防队没有处罚权

8月21日,正处北戴河最繁忙的消暑季节,北戴河所在地河北省秦皇岛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刘志刚和往常一样,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

这一天,从北京开往北戴河的国家领导人专列就有三辆,作为北戴河区警卫工作的负责人之一,刘志刚的压力可想而知。

作为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和全国接待任务最重的地方之一,秦皇岛市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过去一直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是每天最多高达百万的流动人口,一方面是频繁来访的国家领导人,这都要求治安环境更加理想。

一位在秦皇岛市工作了10年的警察告诉记者,保安任务的繁重,逼着秦皇岛市改革传统的治安管理模式。大约从5年前开始,秦皇岛从巡查、监控人手,把社区作为治安管理的单元,并将治安工作延伸到全市农村。

和很多地方不一样的是,即便是采用传统的治安联防制度,秦皇岛市的做法也非常规范:统一服装和标志、统一规范和指挥,联防队员的任务就是巡查,没有处罚权力和任务。

秦皇岛市海港区一位50来岁的居民告诉记者,过去他一直认为治安联防队员就是“黑吃黑”的队伍,很多地方的联防队员不仅不能维护治安,反倒成了治安的一大隐患:不过现在,他对秦皇岛联防队的印象改变了。

河北的保定、承德、张家口、邯郸和衡水等城市,也尝试突破传统的“综治”模式。其中一个变化是,将工作重点从过去的抓小偷、罚违章转变到预防和教育。

上海市的治安管理新方法,与河北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据该市闸北区政法委副书记张建国介绍,闸北区抓治安的一个创新,就是“社工”制度。全区招聘的95名社工,主要负责社区闲散青年的教育和矫正工作,每名社工还发展10名社会志愿者,一同对重点帮教人群展开长期、细致的工作。

社会治安是一种“契约”

8月20日至21日,全国“创建安全城市研词‘会”在秦皇岛市召开,来自全国30多个城市的政法委负责人或“综治办”主任交流了他们的工作经验。

华东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院长杨正鸣教授在会议—上发表了《转型社会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演讲。在杨教授看来,当代社会已经实现了从身份到契约制度的转变,政府过去抓治安是将自己视作高人一等,以管理者的姿态出现,而现在应当体现政府的责任意识,从与民众的契约视角来做好治安工作。

由此决定,“综治”工作必须“以人为本”,政府应当意识到,治安工作是一项社会公共管理事务,其目的就是为全体民众提供人性化关怀和安全的环境。

杨教授举了两个国外的例子来说明中外治安防控工作理念的差别。

在日本,每到重要节日,警察要送给居民一只红苹果,在这只苹果上印有亲切的警醒语言,而在中国,通常是由派出所和居委会发给人们一张冷冰冰的白纸,上面的话是命令人们应该如何如何。

杨正鸣曾经在伦敦目睹了一场中国警察在英国学习治安防范的演习。一位中国警察看到一个形迹可疑的人,马上命令其蹲下,检查包裹。这一行为被英国同行立即叫停,该同行解释说,如果没有足够的合理怀疑理由,禁止随意对行人包裹和身体进行检查。

杨正鸣解释说,虽然,在实践中,西方国家也做得不够,但从理念上看,法治国家警察必须尊重人权。

杨教授批评了传统“综治”模式中的保安制度。他认为,现在的保安公司都是由公安部门直接经营,这就不能排除公安机关在“综治”活动中借保安谋私利的可能。

重庆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篇4

玉教基[2009]33号

玉环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玉环县教育局关于印发《2009年玉环县学校校园及

周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的

通 知

各县属学校,镇乡中小学、成技校,民办学校(幼儿园): 现将《2009年玉环县学校校园及周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学校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玉环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玉环县教育局

二○○九年五月十日

2009年玉环县学校校园及周边环境专项

整治行动工作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学校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力度,防范和打击学校校园及周边各类犯罪活动,全力维护学校校园及周边治安稳定,净化校园周边文化环境,确保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保证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促进我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台州市综治委办、台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全市学校校园及周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台教基[2009]45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市县党代会及有关学校安全文件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平安玉环”建设的要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突出重点,依法整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切实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努力营造安全、有序、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

二、工作重点和目标

(一)着力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巡查,进一步强化校园周边的治安管理,依法严厉打击危害师生安全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特别是近来发生在校园及周边的盗窃、敲诈、抢劫师生财物、侵害师生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侵害师生和侵扰学校的流氓恶势力。坚决铲除校园及周边存在的“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并在治安问题突出的地段和校园周边进一步增加执勤点,增加巡逻警力,加强治安巡查。

(二)大力整治校园及周边文化环境。依法规范文化娱乐场所经营秩序;坚决取缔学校周围200米内的网吧和彩票投注点及600米内的彩票专营场所,严厉查处;坚决取缔学校周边的电子游戏室、录像室、歌舞厅、音像报刊出租点;在学生中组织开展“清理小书包、拒绝不良口袋书”活动,坚决禁止不良或有害读物在青少年学生中传播;加强校园网整治,及时删除和封堵互联网上的有害信息。

(三)加强学校周边交通秩序管理。进一步健全学校周边的交通安全设备和警示牌。进一步规范学生接送车管理,坚决取缔接送学生、幼儿的非法客运车,坚决杜绝民工子弟学校接送车出现“超载”现象。对学校周边超速行驶、不按规定让行的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同时,利用“安全教育宣传周”等活动形式,加强师生交通知识和法规教育,有效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四)加强规范学校周边经营秩序。以我县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规范餐饮、商店经营秩序,坚决清理和整治学校周边“三无”饮食场所,清理和取缔学校周边的游商摊贩,确保师生食品卫生安全。同时,加强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防止呼吸道、消化道等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蔓延,做好学生常见病的防治工作。

(五)化解校内外各种不安全因素。深入开展学校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活动,集中排查和整改校内火险、危险品、危房、食品卫生安全等各类安全隐患,杜绝火灾、拥挤踩塌、建筑物倒塌和食物中毒等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及时排查和分析师生对教育、教学、生活等方面的矛盾,及时发现师生思想上的问题。学校要完善处置突发事件预案,努力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工作水平。对影响稳定的苗头和事端及突发事件,要及时疏导、及时处理,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

三、工作方法与步骤

第一阶段(5月上旬):组织部署,调查摸底阶段。

在各学校(幼儿园)对校园及周边开展安全自查的基础上,由县综治办牵头,组织各乡镇政府、辖区派出所和教育、工商、文化、卫生、城管等职能部门,对辖区内所有学校的周边环境情况再进行 实地调查摸底。采取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方式,对发现的问题,逐个登记,逐级上报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阶段(5月中旬至6月中旬):深化管理、整顿清理阶段。根据自查和调查摸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整治重点,进行持续整治,教育局会同县公安、交通、工商、卫生、文化、建设、民政等部门,对中小学和幼儿园及周边环境开展一次集中整治,集中解决一批影响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和治安的突出问题。

第三阶段(6月下旬);总结提高、督查验收阶段。

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巩固整治成果。建立部门联动、协作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强化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和学校三方的相关责任,加大对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检查考核力度,建立健全协作机制,进一步促进各项维护措施的落实。积极宣传整治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对工作不力,措施不落实、整治工作不到位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对因工作不负责任、玩忽职守造成学校、学校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群体性事端的,要严肃追究有关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三、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精心实施。学校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由玉环县综治委办牵头,县公安局、县教育局、县交通局、县工商局、县卫生局、县文化局、县建设规划局、县民政局以及新闻单位密切配合,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优势,主动加强联系沟通,各镇乡要协同作战,上下联动,扎实做好整治工作,切实解决问题,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

2、提高认识,广泛宣传。全县所有学校和幼儿园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本次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校长(园长)要亲自带领学校安全领导小组对本校及周边进行自查,主动与部门配合进一步做好整治工作。同时,要利用网站、墙报、标语及广播等媒体,广泛进行宣传发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通过设立举报、投诉电话、建议信箱等办法,让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关心学生健康成长 的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到专项整治行动中,夯实维护中小学校校园及周边治安稳定的群众基础。

3、加强管理,常抓不懈。各级各类学校要以高度的责任感维护中小学和幼儿园安全,发现安全隐患应及时向当地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报告,便于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各类安全事故和治安案件的发生。广泛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召开家长座谈会,对家长进行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学生和幼儿家长的安全意识。

主题词:学校 安全 综合治理 抄送:县府办,县公安局,县建设规划局,县交通局,县工商局,县文广新局,县卫生局,县民政局。玉环县教育局办公室 2009年5月10日印发

重庆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篇5

青综治办〔2009〕29号

关于印发《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区、市综治办,安委会办公室,公安分(市)局,环保局:

为加快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现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望认真抓好落实。

青岛市社会治安综合 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青岛市人民政府 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

青岛市公安局

青岛市环境保护局

2009年7月20日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暂行办法

为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下称《条例》)等有关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一条 危险化学品包括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蚀品等。

第二条 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和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单位(以下统称危险化学品单位),其主要负责人必须保证本单位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和国家标准的要求,并对本单位危险化学品的安全负责。按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各级、各部门、各岗位安全责任,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

第三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依法经营:

(一)相关证照齐全有效。

(二)生产经营活动符合核准、许可的范围。

(三)无违规转让、出租证照行为。

(四)对剧毒化学品的产量、流向、用途和储存量作如实记录,并采取“五双”(双人保管、双人领取、双人使用、双把锁、双本帐)等必要的保安措施,防止剧毒化学品被盗、丢失或误售或 误用;出现丢失、误售或误用的要立即上报公安部门。

(五)产品要附有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第四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国家标准的生产工艺、设备或者储存方式、设施。

(二)工厂、仓库的周边防护距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

(三)有符合生产或者储存需要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四)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

(五)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家标准要求的其他条件。第五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从事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或者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活动的人员,必须接受由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部门,对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知识、专业技术、职业卫生防护和应急救援知识的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方可上岗作业。对新员工进行“三级”安全教育培训;对转岗、复工的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及安全技能培训。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等安全生产宣传活动,开展班组安全竞赛活动,组织员工学习本单位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第六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制度管理:

(一)制订和实施企业安全生产中长期规划、教育、培训、宣传等计划和专项整治工作方案。

(二)建立并实施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安全培训教育、劳动防护用品(具)和保健品发放、安全生产会议、安全投 入保障、安全作业、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设施(设备)、检维修、仓库(罐区)、剧毒化学品安全(有剧毒品的)、特种作业人员、防火(防爆、防尘、防毒)消防、禁火(禁烟)、职业卫生、安全检查和隐患整改、事故管理(调查处理)、安全生产奖惩、易制毒安全管理等制度(生产易制毒化学品的企业)、开具提货单前的资质查验制度、装载前的车辆安全状况查验、装载过程中的操作制度、车辆出厂前的安全核准、车辆出厂前登记等制度。

可以单独建立,也可以将其内容合并到相关上述制度中去(在制度名称和内容两方面予以体现)的制度:风险评价程序或指导书、重大危险源(有重大危险源的企业)、识别和获取(使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监视和测量设备、关键装置(重点部位)安全、生产设施安全拆除和报废、危险化学品储存出入库、承包商、供应商、变更、生产作业场所危害因素检测、绩效考核等制度。

(三)建立健全动火作业、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破土作业、临时用电作业、高处作业、盲板抽堵作业、设备检修作业、起重作业、施工作业、断路作业等特种作业证制度,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并切实实施,配备相应的气体分析仪器。

(四)制定并实施岗位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在相应岗位粘贴。

(五)生产经营场所有多个承包、承租单位的,应与承包、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职责。

(六)建立安全生产台帐。包括安全生产例会、职工安全教育、劳动防护用品采购发放、危险源登记、安全生产检查、事故处理、事故隐患整改、安全生产奖惩、安全生产技术项目管理登记、特种作业人员登记、班组安全生产达标活动登记、特种设备管理登记、外来施工队伍管理登记和其他安全生产台帐。

第七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安全管理:

(一)保证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按规定提取安全生产专项经费,安排劳动防护用品、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等经费。

(二)新建、改建、扩建危化品建设项目,根据危化品建设项目分类,应取得设立前的安全审查意见书、安全设施设计审查意见书、安全设施竣工验收意见书和试生产备案。

(三)建设工程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审核、验收合格。

(四)危化品单位要建设事故状态下的“清净下水”设备。

(五)与周边建(构)筑物防火距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消防车通道畅通;消防水源充足;作业场所安全疏散通道、楼梯、安全出口、消防安全标志设置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按规定要求配置消防设施、器材且保持应急状态。

(六)对重点部位和重大危险源实施有效监控,重大危险源涉及的压力、温度、液位、泄漏报警等要有远传和连续记录,液化气体、剧毒液体等重点储罐要设置紧急切断装置,定期检查重大危险源相关压力容器及附件。

(七)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负责人、技术负责人中至少有一人具有国民教育化工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有 3年以上化工行业从业经历。

(八)危险工艺的生产装置要实现安全自动化控制。工艺复杂的大型联合装置,除安装安全自动控制系统外,还应安装安全联锁和紧急停车系统;工艺简单的单一装置,在完善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超限联锁报警装置、可燃有毒气体报警装置、配齐安全阀、防爆膜等紧急泄压装置外,还应安装紧急停车系统。

(九)特种设备按规定进行使用登记,特种设备及安全附件定期检测检验,在用特种设备及安全附件均在有效期内。

(十)电气设备选用布置和临时电线架设符合电气规程标准。配电室安全工具齐备且定期检验合格。

(十一)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设施、设备,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十二)安全设备必须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并定期检测,保证正常运转。维护、保养、检测应作好记录,并由有关人员签字、存档。

(十三)电气接地、防雷设施定期进行检测,并合格(防雷防静电设施按规定每年检测一次,爆炸危险环境的防雷装置每半年检测一次)。

(十四)作业场所粉尘、有毒有害气体、噪声等符合有关标准规范。

(十五)人员密集场所选址、建(构)筑物、疏散设施、内装修、电气防火等符合消防技术标准要求。

(十六)禁止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及设 备。

(十七)内、外部安全距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规范要求。

(十八)生产场所建(构)筑物结构、材质等方面符合有关标准规范要求。

(十九)各种安全设施应有专人负责管理,安全设施应编入检修计划,定期检修。安全设施不得随意拆除、挪用或弃置不用,因检修拆除的,检修完毕后应立即复原。

(二十)有毒有害作业场所,应按规定设置警示标志、报警装置、冲洗设施、防护急救器具专柜,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定期检查和记录。

(二十一)危险化学品生产工艺管道漆色标记明显,流向清晰,管道完好,无严重腐蚀,无泄漏,防静电积聚措施可靠。

(二十二)建筑施工现场设置围栏且与生活区域分离。(二十三)生产、储存场所危化品存放量符合有关标准要求。(二十四)作业及施工场所氧气、乙炔等危化品气瓶储放合理。

(二十五)在危险化学品槽车充装环节,使用万向充装管道系统代替充装软管,禁止使用软管充装液氯、液氨、液化石油气、液化天然气等液化危险化学品。

(二十六)易燃易爆场所、存在较大危险因素的有关设施、设备要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检维修、施工、吊装等作业现场,应设置警示标志、警戒区域。第八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隐患治理:

(一)建立隐患排查工作机制,确立各级各部门隐患排查治理和监控职责。

(二)建立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使用制度。设立隐患治理专项资金。所提取安全费用重点用于隐患治理。

(三)建立隐患定期排查制度。定期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排查事故隐患。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对查出的一般事故隐患立即组织整改。

(四)建立重大隐患整改报告制度。对查出的重大隐患,制定整改方案、落实整改资金、明确整改期限、指定专人负责、采取监控及应急措施,并及时向安全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报告。对政府挂牌督办需要停产停业治理的重大隐患应及时治理。在治理完成后应对治理结果进行安全评估。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向安全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提出恢复生产的书面申请,经安全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方可恢复生产经营。

(五)建立事故隐患报告和举报奖励制度。对发现、排除和举报事故隐患的有功人员应给予物质奖励和表彰。

(六)建立隐患排查治理统计分析和报送制度。每季、每年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表应由主要负责人签字,并按规定向安监部门和有关部门报送书面统计分析表。

(七)按规定定期进行安全评价。

(八)拆除的容器、设备和管道内仍存有危险化学品的,先清洗干净,验收合格后方可报废。

第九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事故管理:

(一)建立事故台帐。内容包括事故时间、类别、经过、救援过程、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情况、事故处理情况等内容。

(二)事故发生后,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三)按“四不放过”原则分析事故原因,吸取事故教训,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

第十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急管理:

(一)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在主要负责人领导下,设置或明确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配备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二)编制应急预案。根据《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和企业实际编制,要求实用、有针对性,预案覆盖企业所有的危险目标和部位。

(三)加强预案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变动情况,应急预案演练情况,以及企业作业条件、设备状况、产品品种、人员、技术、外部环境等的变化情况,及时评估和补充修订完善预案。企业应急预案按照“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报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备案,并告知相关单位。建立与地方政府和关联单位应急联动机制。

(四)开展预案演练。组织开展预案演练。加强对演练情况的总结分析,不断改进应急管理工作。针对生产事故易发环节,每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单位级预案演练,每季开展一次车间级演练,每月开展岗位应急演练。

(五)应急队伍建设。大中型企业建立专、兼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小型高危企业没有建立专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的,要指定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并与专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队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安全生产关键岗位的职工要掌握应急处置方法。

(六)应急物资、器材、装备保障。制定应急保障方案。落实物资、器材、装备储备。做到数量充足、品种齐全、品质可靠、取用方便。

第十一条 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和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与下列场所、区域的距离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

(一)居民区、商业中心、公园等人口密集区域。

(二)学校、医院、影剧院、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

(三)供水水源、水厂及水源保护区。

(四)车站、码头(按照国家规定,经批准,专门从事危险化学品装卸作业的除外)、机场以及公路、铁路、水路交通干线、地铁风亭及出入口。

(五)基本农田保护区、畜牧区、渔业水域和种子、种畜、水产苗种生产基地。

(六)河流、湖泊、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

(七)军事禁区、军事管理区。

(八)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予以保护的其他区域。已建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装置和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储存设施不符合规定的,由安监部门监督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顿;需要转产、停产、搬迁、关闭的,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重大危险源是指生产、运输、使用、储存危险化学品或者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第十二条 危险化学品必须储存在专用仓库、专用场地或者专用储存室(以下统称专用仓库)内,储存方式、方法与储存数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并由专人管理。

危险化学品出入库,必须进行核查登记。库存危险化学品应当定期检查。剧毒化学品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必须在专用仓库内单独存放,实行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制度。储存单位应当将储存剧毒化学品以及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地点以及管理人员的情况,报公安部门和安监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对本单位的生产、存储装置每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并将《安全评价报告》报公安部门、安监部门备案。生产、存储、使用其他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的生产、存储装置两年进行一次安全评价。安全评价报告应当对生产、存储装置存在的安全问题提出整改方案。安全评价 中发现生产、存储装置存在现实危险的,应当立即停止使用,予以更换或者修复,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第十四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在生产、存储和使用场所设置通讯、监控、报警装置,并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处于正常适用状态。

第十五条 危险化学品单位转产、停产、停业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处置危险化学品的生产或者储存设备、库存产品及生产原料,不得留有事故隐患。处置方案应当报市安监部门、环保部门、公安部门备案。市安监部门对处置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公众上交的危险化学品,由公安部门接收。公安部门接收的危险化学品和其他有关部门收缴的危险化学品,交由环境保护部门认定的专业单位处理。

第十七条 剧毒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销售剧毒化学品,应当记录购买单位的名称、地址和购买人员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及所购剧毒化学品的品名、数量、用途。记录应当至少保存1年。

剧毒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每天核对剧毒化学品的销售情况;发现被盗、丢失、误售等情况时,必须立即向公安部门报告。

生产企业应每个月向公安部门报剧毒化学品销售流向登记;经营企业应在申请领取《剧毒化学品购买凭证》时,应将上一次购买的剧毒化学品经营销售流向登记上报原发证的公安部门备查。

第十八条 购买剧毒化学品,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生产、科研、医疗等单位经常使用剧毒化学品的,应当向市公安部门申请领取购买凭证,凭购买凭证购买。

(二)单位临时需要购买剧毒化学品的,应当凭本单位出具的证明(注明品名、数量、用途)向市公安部门申请领取准购证,凭准购证购买。

(三)个人不得购买农药、灭鼠药、灭虫药以外的剧毒化学品。

剧毒化学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不得向个人或者无购买凭证、准购证的单位销售剧毒化学品。剧毒化学品购买凭证、准购证不得伪造、变造、买卖、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不得使用作废的剧毒化学品购买凭证、准购证。

第十九条 对废弃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处置,按照国家《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主题词:综治 危险化学品

安全管理 办法 通知

中共青岛市委政法委办公室 2009年7月20日印

(共印70份)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

重庆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篇6

各行政村、乡直各单位:

为了贯彻县委关于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的决策部署,经乡党委、乡政府研究决定,将“八力乡社会治安综合委员会”更名为“八力乡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并对职责任务和委员单位进行相应调整。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乡综治委职责任务

八力乡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简称“乡综治委”)是乡党委、乡政府的协调机构,负责协调、指导各行政村、乡直各单位贯彻落实市、县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策部署,重点协调、推动涉及多个部门的社会管理主要事项的解决;对各行政村、乡直各单位开展社会管理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总结推广各行政村、乡直各单位开展社会管理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强对社会管理有重大问题的研究,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政策措施建议;协调、指导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办理乡党委、乡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乡综治委成员单位

乡社会综合治理委员会成员单位为:八力乡政府、八力-1-

司法所、八力派出所、八力学区、八力畜牧站、八力计生站。

三、组成人员名单

主任:景金荣乡党委书记

副主任:蒲新强乡长

史育新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委员:张刘平派出所所长

白田海司法所所长

张永平计生办主任

韩永勤综治专干

董黎明八力学区校长

乔伟强武装部部长

张玉文综治办专职副主任

冉想军综治专干

四、乡综治委工作机构

乡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

乡综治委下设办公室(简称“乡综治办”)作为常设办事机构。

主任:史育新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副主任:张玉文综治办专职副主任

成员:韩永勤综治专干

冉想军综治专干

2012年4月5日

重庆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篇7

一、落实责任制, 做到“谁主管, 谁负责”

“谁主管, 谁负责”是党中央提出并一再强调的综合治理的重要原则。就是以各级党政领导为“龙头”, 层层签订安全稳定责任书, 以公安、保卫队伍为骨干, 以各部门、各单位密切协作、相互配合为依托, 以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为基础, 全社会整体动员, 齐抓共管, 搞好社会治安的运作机制。每个单位的党政领导必须增强“为官一任, 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感, 充分发挥本部门、本系统的职能作用, 真正抓好本系统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 承担起预防、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整体责任。同时, “管好自己的人, 看好自己的门, 办好自己的事”, 切实加强内部人员的思想教育和各项安全防范工作。组织和依靠广大师生员工, 综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 在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善等方面狠下工夫, 加强同其他部门的协同配合, 为高校的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作出贡献。

二、加强信息工作, 做好治理决策

信息工作是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程的结构、运动状态、实际效应的表征, 在学校治安综合治理中是一个急需加强的问题。学校治安综合治理的决策, 一方面要根据国家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总要求, 另一方面要根据学校治安状况的客观实际。正确的决策来源于正确的判断, 而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全面的、大量的、系统的真实信息。加强治安信息, 首先是各级领导和干部要牢固树立信息观念, 积极主动开辟信息渠道, 获取信息资源。其次, 强化信息反馈系统, 提高处置水平和预测能力, 是增强动态治安防范, 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维护治安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多年工作实践证明, 只有对信息及时掌握, 特别是深层次的信息掌握, 做到及时防范和处置, 才能取得工作上的主动权。因此, 要重视信息工作, 把加强信息工作作为维护政治稳定、治安安定的前提条件。

三、调解民间纠纷, 促进安定团结

调解民间纠纷是指:一定组织机构对人们之间的矛盾或磨擦, 进行调节、控制、排解的活动。它可以解决矛盾, 调处纠纷, 支持正确行为, 管束错误言行, 协调关系, 促进人们的和睦亲善, 维护社会主义团结、友爱、平等合作的关系, 从而稳定治安, 保障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调解工作, 实质上是全校师生员工人人参与的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 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组织部分。具有广泛、灵活、及时、方便、适用等特点。因此, 应当引起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 除了学校、保卫部门对于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轻微的当事人依法进行的调解处理外, 还有其他纠纷,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隔阂需要进行调解。要处理好这些纠纷、矛盾, 学校要建立调解委员会, 各部门要成立调解小组, 使之网络化, 发挥调解组织的作用和功能, 有效地调整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纠纷, 推动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发展, 促进学校的安定团结。

四、开展普法教育, 增强师生的法制观念

普及法律常识, 开展法制教育, 是学校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开展普法教育, 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 增强法制观念, 调节人们的行为。法制教育既能治标, 更能治本。因此, 各类高校应当认真开展法制教育, 把普及法律知识作为治安综合治理的基础性措施抓好, 抓到实处, 真正使人人都能懂得法律, 使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不违法、犯法, 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

开展普法教育, 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 可根据不同对象, 采用多种形式: (1) 把法律常识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严格要求, 认真考核。 (2) 教职工尤其是领导干部, 要带头学法, 提高依法办事的意识, 增强依法治校的能力。 (3) 法制宣传教育要及时抓好敢于同犯罪分子做斗争的见义勇为典型事迹。要大力表彰, 弘扬正气, 在校园内树立自我保护、自我防范、勇于斗争的典型。 (4) 结合实际案例,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和各种宣传媒介、开展形象化法制宣传。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学校党政领导和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宣传、教务部门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

五、建立健全群防群治体系, 确保长治久安

防治违法犯罪, 强化治安综合治理, 并不是公安、保卫部门所能包办的事, 需强调广大师生和家属的共同参与。群防群治, 是我国社会治安的独创和优势, 其核心是以广大的师生为主体, 预防和治理违法犯罪, 维护学校安全, 是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群众路线。

群防群治的主要任务是:传递情报信息, 防护区域或单位安全, 调解纠纷, 解决内部矛盾, 保护生命财产安全, 开展法制宣传, 进行社会帮教, 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维护学校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群防群治, 主要是加强社会控制, 全方位的防范。最基本的形式有: (1) 区域防范。如宿舍区、办公区、教学区等区域的守楼护院工作, 都要建立健全治安责任制, 谁主管, 谁负责。 (2) 巡逻防范。校卫队巡逻队应实行点、面、线相结合。 (3) 重点部位的控制。不仅要有专人负责, 还应配置必要的高科技报警设施。 (4) 健全治安承包责任制。从领导到各级部门, 逐级承包, 定期检查, 严格考核、评比, 奖罚分明, 实行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 (5) 表彰先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竞赛活动, 评选和表彰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和治安积极分子。

高校治安综合治理是一项涉及高校改革、稳定、发展的系统工作, 是群众性、广泛性极强的工作, 只有全校上下齐抓共管, 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 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 遵循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规律, 加强校园治安综治工作, 高校才会安全、稳定, 才会给全校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科研、生活环境, 人人争当高校卫士, 确保高等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地持续发展。

重庆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篇8

企业要想发展,首先必须具备安定的社会秩序和良好的经营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解决目前社会治安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党中央总结历史经验提出的正确方针。那么,如何加强企业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呢?下面谈一点我的粗浅看法。

1 加强领导,突出组织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核心作用

加强党的领导,是我们党在现实生活的地位所决定的,加强党的领导也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加强领导。

我们公司党委和公司行政为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指示精神,建立健全了领导体制,充实加强了办事机制,并明确规定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层层签定了责任状等,这些都是加强领导的具体体现。但是,一些单位由于对此抓得不实,或者在具体工作中有的党组织末能起到领导核心作用,因而出现了不应出现的问题,发生了不应发生的案件,为此近几年我公司对多个单位进行了否决。反之,一些单位切实加强了领导,党组织确实起到了领导核心作用,并抓得卓有成效,企业呈现出祥和稳定的局面,为此近几年我公司对水暖电讯公司等8个单位进行了表彰。也就是说,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是关键,各级党政领导要从思想上、组织上、工作上加强对综合治理的领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项措施的落实。

2 加强部门负责,突出“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我们企业中的各部门,指的是党、政、工、团、保卫、信访等有关部门。这些部门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特别是保卫部门,是企业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主要部门,是惩治违法犯罪,维护治安的专门机关。根据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工作需要,保卫部门应当结合企业的现实适当调整工作重点,加强基层治安保卫基础工作,在加大打击力度的同时,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精力来加强企业的治安防范,确实做到“看住我的地界,保我一方平安”。

如水暖电讯公司原开关厂前几年,由于多方原因,该厂欠工人工资达10个月之久,引起该厂职工的强烈不满,在个别人的煽动下,一部分职工即将停工闹事,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及时、不妥善,就将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面对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该公司主要领导立即深入到职工群众之中进行调查研究,疏导协调,一方面查找拖欠职工工资的原因,一方面想千方设百计尽力补发职工工资,解决燃眉之急。工会主要领导密切配合,深入到群众中促膝谈心,动之以表,晓之以理,喻之以义,对生活确困难的职工给予了相应的补助。团委等组织也积极主动地参与做青年职工的思想工作,保卫科对这起事端的性质进行了分析,用法律依据和有关案例,对职工进行帮助教育。通过方方面面的工作,缓解了职工的不满情绪,增进了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使其能够理解企业的难处,从而增强了职工为企业解困振兴做贡献的主人翁责任感。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由于该公司的主管领导能够高度负责,各个部门能够各负其责,因此得到了令人欣慰的结局。

一句话,在综合治理工作中,部门负责确实得到了加强,“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确实得到落实,那么企业就能防患于未然,就能使坏事变成好事,就能化消极为积极。

3 加强群众参与,突出基层基础工作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庞大的系统网络工程,它需要广大的职工群众积极参与,热情投入才能完成。否则,就不能称之为“综合治理”。近年来,在我们企业中,个别领导干部为人民的观念弱化,群众观念淡化,致使出现干群关系紧张,鱼水分离等问题,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带来很多麻烦,造成很大阻力。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倡领导干部奉公守法、清政廉洁,在各项工作及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当好表率,为职工群众办实事,做群众的贴心人,取得其信任和支持,使其积极参与综合治理工作,这样企业的治安才能明显好转。纵观近几年发生在我们企业中的各类典型案件,哪起案件没有职工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能够得以顺利地侦破和妥善处理?换言之,哪个单位的职工群众积极参与综合治理了,其各类案件的发案率就明显降低。也就是说,群众的支持和积极参与,是做好当前企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基本保证之一。同时,在此基础上还要努力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各项组织机构,加强治保组织,民调组织,民兵治安联防队等组织的建设。加强对基层一线单位的临时工、自用工等外来人员,以及特种行业的管理,对要害部位,重点人员要确定专人负责、分工包干、实行专项管理,并建立必要的档卡薄册,做到底数清楚、责任明确、任务落实,从而突出了基层的基础工作。

4 加强认识,突出三结合

所谓加强认识就是要充分认识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企业中的特殊重要性。综合治理是解决企业治安的根本出路,是为企业发展经济创造稳定、良好的秩序和环境的重要保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企业中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形式和途径,是密切党群关系及干群关系的迫切需要。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意义是多方面的,对此,各级领导,各级组织,各个部门必须要有清醒地认识,并且在具体工作中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结合:

4.1 综合治理要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企业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为此企业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宏伟计划,我们公司近几年来制定了一系列的奋斗目标,我们的综合治理工作一定要适应实现这些奋斗目标的需要,为实现这些奋斗目标创造一个稳定的生产工作秩序和良好的经营环境。因此在具体工作中,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来加强综合治理工作。

4.2 综合治理要与党建工作结合起来: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各级党的组织要起到领导核心的作用,凡综合治理有成效的单位,其党组织的建设工作一定是无可非议;凡是党建工作抓得扎实的单位,其综合治理工作必然有显著成效,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就能使社会治安明显好转。我们公司实施的考廉工程及加强党支部建设等,就足以证明了这一点。近年来,针对我公司的现实情况,公司党委提出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等有力地促进了综合治理工作。特别是近几年实施考廉工程,严肃处理了多名处级干部和多名科级干部,净化了党的组织,教育了广大党员干部,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使党风明显好转,并有力地促进了我局的综合治理工作,得到了上级综治部门的肯定。

4.3 综合治理要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加强企业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减少各类案件的发生,其根本在于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这就是我们平时经常提起的精神文明。

近几年来,我公司普遍开展了精神文明达标活动。开展评选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文明标兵等一系列活动,大力表彰了在精神文明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同时,开展了法制宣传,普法教育等活动,提高了各级干部依法治企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了广大职工的遵纪守法意识,从而大大减少了治安、刑事等案件的发生,为矿区的稳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的重要意义,不容忽视。

重庆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篇9

(2007年3月1日)

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为进一步发挥调解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努力提高化解矛盾纠纷的有效率,为构建和谐太原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现根据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就全市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紧密配合的大调解工作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立大调解工作机制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调解是解决矛盾纠纷的基本手段。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纠纷大部分要靠调解来解决。仅我市每年经各种调解机构、组织调解的纠纷就达数万件。调解工作的重要性日益被社会认可和重视。特别是在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重要内容的今天,调解以说服教育、规劝疏导的方法,使纠纷当事人在互谅互让、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化干戈为玉帛,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精神,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成为和谐社会中应该强化的解决矛盾纠纷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调解工作的基本格局是: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及社会道德,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对民间纠纷当事人进行调解,所形成的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在行政机关主持下,对涉及行政管理行为的矛盾纠纷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所形成的调解协议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在人民法院,主持下,对参加诉讼活动的当事人进行调解,所形成的调解协议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这三大调解被分别称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是我国调解

工作的主要形式,并作为相对独立的工作体系,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调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矛盾纠纷和涉法案件逐年增加,矛盾纠纷呈现出主体多元化、范围扩大化、形式多样化、内容复杂化等新特征,重大疑难性、易激化、突发性矛盾纠纷呈明显上升趋势,矛盾纠纷调处难度明显加大,成为困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变化了的新形势,对调解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仅仅依靠过去传统的调解机构和组织之间彼此独立的工作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对调解工作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革。建立大调解工作机制,就是使调解工作的主体在调解具体矛盾纠纷过程中由过去的一个机构或组织承担,变为由多个机构或组织共同参与,协同作战;调解矛盾纠纷的范围由过去只调解某一类矛盾纠纷,扩大到调解公民与公民、公民与法人、法人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与义务的各种纠纷;调解网络由过去的自成体系,变为整个社会调解机构组织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之间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协同作战、运行有序的工作体系,建立既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关系。通过这种机制的建立,加大对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加快对矛盾纠纷的调处进程和节奏,加强对矛盾纠纷的有效监控,使矛盾纠纷能尽快尽早地得到解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大调解工作机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统领,以化解矛盾纠纷为目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调解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强化调解工作意识,提高调解工作效率,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努力建立化解矛盾纠纷的新型体制和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大局、积极创新,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高度,着力解决机制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重点问题,勇于开拓,大胆实践,强力推进;坚持优势互补、密切合作,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的基础上,积极联合各方调解力量,形成合力,化解纠纷;坚持资源共享、效率优先,充分利用各方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功口大对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提高化解矛盾纠纷的有效率。

(三)目标任务

建立由党委政府领导,政法综治协调,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以人民调解为基础,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紧密结合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使大调解工作组织网络更加完善,队伍素质明显增强,运行机制科学规范,工作效率不断提高,努力实现“三下降,三提高,三不出,三防止”的工作目标,即:民转刑案件下降,民事诉讼案件下降,涉法涉诉信访案件下降;人民调解成功率提高,民事诉讼案件调解率提高,行政投诉案件调解率提高;做到一般纠纷不出村(居),大纠纷不出街道、乡镇,疑难纠纷不出县(市、区);防止恶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防止恶性民转刑案件的发生,防止集体进省赴京上访案件发生。

三、加强调解工作的基础建设

(一)巩固和健全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

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街道、乡镇、村(社区)要全部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因撤乡并镇、社区(村)整合、村(居)委换届等原因没有及时建立或调整调解委员会的,要在这次机制建立过程中,建立完善起来。人数较多的企事业单位(包括民营企业)要积极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已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要结合本单位人员变动等情况及时对调委会成员进行调整,确保调委会组织健全,人员齐备,充满活力。要充实人民调解员队伍,积极吸纳符合条件的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法官、检察官、警官及律师、法律工作者等社会志愿者参加到调解组织中来。要规范人民调解工作,推行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六统一”,努力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要结合街道、乡镇、村(社区)矛盾纠纷特点和调解工作实际,在调委会下可设“148”调解小分队、“夕阳红”调解小分队、“巾帼”调解小分队等具有本街道、乡镇、村(社区)特色的调解组织,活跃基层人民调解工作。

(二)积极发展区域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

区域性、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调处跨地区、专业性矛盾纠纷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应给予大办扶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性、行业性矛盾纠纷大量涌现,因农民进城务工引发的欠薪工伤纠纷;因城市建设引发的拆迁征地纠纷、因企业改制引发的安置补偿纠纷以及学生伤害事故、医疗事故、交通事故等引发的纠纷频频发生,成为当前矛盾纠纷多发领域。为切实加强区域性、行业性矛盾纠纷的调处,各县(市、区)司法局要支持、指导县

(市、区)有关部门组建行业性、专业性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如劳动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房屋拆迁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交通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学生伤害事故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市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本部门、本系统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条件具备的,也可成立市一级有关部门的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要积极鼓励大型集贸市场、开发区等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并将目前我市已成立的一些区域性、行业性调解中心,规范到人民调解委员会中来。

(三)大力加强行政调解工作

各级行政机关要适应当前形势的要求,带头把调解作为解决矛盾纠纷的重要手段,要善于运用调解的方式,依法及时、合情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要贯彻“当调则调、调裁结合、解决问题”的原则,强化行政调解工作。对已经发生的行政争议,要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在不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争取调解处理,增进有关当事人与行政机关之间的互相理解和信任。在对行政争议做出裁决之前,要积极为当事人自行和解创造条件。

乡镇、街道要确定3—5人组成行政调解工作小组,负责承办本乡镇、街道行政部门的调解工作,可与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合署办公。

县(市、区)各行政机关都要确定3—5人组成调解工作小组,负责本单位行政管理范围内的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

市级各行政部门都要确定有关处室负责本部门行政管理范围内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并指导县(市、区)对口部门的行政调解工作。

(四)稳步推进司法调解工作

人民法院要进一步加强诉讼调解工作,推行重调息讼制度,把调解贯穿整个民商事审判的全过程。要按照合法自愿的原则,结合司法调解工作实际,强化诉讼调解功能,规范诉讼调解行为。要不断挖掘、整理和推广诉讼调解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当事人尽可能选择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做好当事人息讼工作。要积极探索实行庭前调解、特邀调解员参与调解和诉讼内委托调解的方法构:建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要对可以经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解决的纠纷,在立案前劝导引导当手人接受人民调解组织或行政机关的调解,除民商事案件外,要积极做好刑事自诉案件、情节轻微的刑事案件、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民事部分的调解及执行和解工作,提高调解结案率。对群体性的行政诉讼要增强用协商、调解的办法解决行政争议的意识,努力用调解的手段加以解决。

四、建立调解工作的协调联动机制

(一)纠纷案件受理移交

人民调解组织、行政机关、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时,应对所要受理的案件进行分析、分类。适合本单位、组织调解的,应及时受理调解;适合其他机构、组织调解的,要及时移交其他机构、组织调解;适合邀请有关人员参与调解的,应及时邀请有关人员参与调解。

人民调解组织接到应由人民法院、行政机关调解的案件时,应就案件的性质、类型等向当事人进行说明,并对当事人就如何向司法、行政部门提起诉讼(投诉)做出指引,同时要将该案件的有关情况及时通报纠纷当事人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法庭)或有关行政机关,并对该案件进行跟踪。

人民法院、行政机关接到适合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案件时,工作人员应首先询问是否已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未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应主动劝导当事人接受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基础上,将案件移交人民调解委员会。已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并签有人民调解协议的,要对所签协议进行审核,如协议确属合法,应予以支持。

对人民调解组织、行政机关、人民法院移交的案件,各有关机构和组织应及时受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移送单位。

(二)调解人员交叉参与

人民法院、行政机关应推荐法官,和行政机关公务员为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员,参与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工作。

人民调解组织在调处矛盾纠纷时,对涉及重要敏感事项、疑难案件的纠纷,可及时邀请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员参与调解。

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员应每月至少有1天到本辖区人民调解组织进行业务指导,培训人民调解员,做好安排人民调解员旁听法庭审判等工作。

县(市、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基层人民法庭法官应为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员。

县(市、区)直属行政部门要选拔30名左右熟悉法律、善于做调解工作的公务员为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员,并由县(市、区)司法局审核。

人民调解组织应以乡镇、街道为单位,每乡镇、街道选拔3—5名人民调解员为特邀调解员,参与法院、行政机关认为有必要参与调解的案件。其中符合条件的可通过法定程序任命为人民陪审员。

人民法院、行政机关要充分利用特邀调解员熟悉基层情况等特点,邀请特邀调解员参与有关司法、行政案件的调解,发挥特邀调解员的作用。

(三)纠纷信息互相通报

人民调解组织、行政机关、人民法院应及时互报有关纠纷案件的受理、调处情况。要对本机构、组织所受理的涉及其他机构、组织调解内容的纠纷及调处进程、结果及时书面告知相关的机构和组织。特别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对本组织受理调处的有可能上升为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案件,要随时进行报告,对受理的突发性、易激化矛盾纠纷,应先口头告知,待局势控制后,再上报书面材料。对重大、敏感的行政争议,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与调解的机关和组织要及时互通情况,有效配合。

对互报的信息,有关调解机构和组织要及时进行分析,对有可能参与调解的纠纷,要随时掌握动态,做好必要的准备。

(四)基层快速联合调处

街道、乡镇要成立由综治办牵头、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信访办参加的快速反应联动调解工作队,加强对突发性、易激化、群体性矛盾纠纷、集体上访事件的处理。联动调解工作队由综治办协调,一旦有纠纷案件发生,联动调解工作队要以最快速度赶赴现场,调处矛盾。

联动调解工作队要坚持一方受案、联合行动的原则,无论哪个部门接到紧急报案,都要及时与综治办联系,联合采取行动。

(五)律师定点进驻社区

全市律师要以对社会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参与到社区调解工作中来。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创新型城市做出更大的贡献。

市、区两级管理的律师事务所要在区司法局统一组织下进入社区,每个社区要有1—2名律师进驻。律师进驻社区要积极协助调委会调解矛盾纠纷,帮助解决有关法律问题,并通过设立每周接待日活动等形式,定期到社区解答群众咨询,开展法律宣传,培训人民调解员,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同时,社区调委会要积极为律师在本辖区开展业务创造条件。律师调处的矛盾纠纷,其当事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可折抵律师办理的法律援助案件。

五、加强领导,为建立大调解工作机制提供可靠保障

(一)切实把大调解工作摆上重要位置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建立大调解机制工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把建立大调解机制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摆上议事日程。要定期就大调解工作听取汇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研究对策,指导工作。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确保建立大调解机制工作任务的落实。市、县(市、区)两级要成立大调解工作领导组。领导组组长为党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副组长为政府分管副职和办公厅(室)、人民法院、司法局、信访局、法制办领导,成员为参加大调解工作重点单位领导。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大调解工作的综合协调、监督检查。办公室主任一般由同级综治办主任担任,日常工作由司法行政机关承担。乡镇、街道成立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分管政法工作的副书记,成员为公安派出所所长、司法所长、法庭庭长、综治办主任、信访办主任以及其他参加大调解工作的重点单位派出机构的领导。市、县(市、区)两级大调解工作办公室和街道、乡镇大调解工作领导组要建立例会制度,及时交流情况,研究解决协调联动中存在的问题,会商重大疑难纠纷的调处工作。例会一般情况市一级每季度一次,区县一级每月一次,街道、乡镇一级每周一次。

(二)加强对大调解工作的检查考核

要建立健全考评奖励机制,加大对大调解工作的检查考核力度。要把大调解工作列入综合治理检查考核内容,明确单位一把手为大调解工作第一责任人。要每年对大调解工作进行总结考评,对在大调解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因组织领导不力,工作推诿扯皮,任务不能落实,影响大调解机制建立的,要逐级追究责任,直至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

(三)落实大调解工作各项经费及其他保障措施

上一篇:中班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下一篇:5.4青年节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