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农民运动会教学设计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热闹的农民运动会教学设计(精选16篇)

热闹的农民运动会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农民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感受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

2、通过设计比赛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动脑能力。

3、发现农村里的新鲜事,体会农村的发展与进步。

学生准备:

1、调查了解乡村经常开展那些活动。搜集并了解有关运动会的信息资料。

2、调查了解乡村里的新鲜事,搜集有关资料。

教师准备:农民运动会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农民运动会的精彩图片,导入新课。

二、设计会徽和吉祥物

1、展示第三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会徽和吉祥物。

2、自主交流,说说或猜猜它们有什么含义?

3、指名说说,教师适当介绍。

4、让学生分组自由设计会徽和吉祥物。

5、分组展示作品,并说出设计理由。

三、设计比赛项目

1、交流、展示搜集了解到的有关运动会的信息或资料图片。(奥运会、全运会、大学生运动会或有关各种运动会的会徽、会歌、吉祥物、会旗等)

2、说说农民运动会上有哪些比赛项目?有什么样的独特奖品?(如果不了解可以猜一猜。)

3、请你为农民运动会设计一些独特有趣的比赛项目,说来让大家听听。

4、学生分组讨论、设计。

5、小组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同学们设计的比赛项目真有趣,你还可以组织身边的人开展一些这样的活动。

四、活动延伸——办乡村故事报。

1、教师建议让学生课外分组出一期乡村故事报,并进行展评。

热闹的农民运动会教学设计 篇2

在这春末夏初的四月里,我们沐浴着和煦的阳光,迎着温暖的春风,迎来了我校一年一度的春季田径运动会。

上午八点整,随着校长宣布运动会正式开始,各方阵和代表队依次入场。国旗队、校旗队和彩旗队走在最前面,军乐队、腰鼓队紧随其后,接着是各班代表队,他们精神抖擞,昂首挺胸,排着整齐的队伍,舞动着手中的道具,大踏步从主席台前走过,展示出少年儿童特有的朝气与活力。开幕式表演中,演员们优美的舞姿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他们的表演给整个运动会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九点整,比赛正式开始。首先是男子60米短跑,运动员们镇定自若地走到起跑线,弯弯腰,压压腿。一声“预备——”运动员一齐蹲下,一腿前屈,一腿后蹬,眼睛注视前方,全神贯注地等待着号令……“砰!”发令枪一响,运动员们一跃而起,像离弦的箭向前冲去。观众挥舞着手中的彩旗、花束,呐喊助威声此起彼伏。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女子1500米鸣锣开战。一圈、两圈、三圈……被观众看好的56号依然不超前,紧紧咬住一直跑在最前面的108号,场外的观众都着急起来……最后一圈,56号突然发力加速,眨眼间就反超了上去,抢到了第一的位置。又有几名运动员超了上来,108号被落在了最后,尽管如此,她依然拼命加速,该班拉拉队的喊声更是震耳欲聋……

再看那田赛场上的竞争也很激烈,投掷运动员挥舞着手臂,创造了一项项新成绩;跳高运动员一声呐喊,腾空而起像展翅的雄鹰,不断刷新着校纪录……

比赛一直持续到下午四点,才圆满地完成各项赛事,顺利地降下帷幕。这次运动会,不仅锻炼了我们的身体,推动了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且培养了我们坚韧的毅力,促进我们健康成长。

小学语文教学的热闹与朴素 篇3

“朴朴实实教语文”“静心学语文”成了老师们共同的期待!那么提倡朴实是否就一定要与多媒体、多元评价、小组合作、趣味朗读等说再见了呢;是否就只能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贯串始终了呢。朴实和多媒体、多元评价、小组合作等并不抵触,只要用得合理,用得适度,不但不会使课堂失色,反而会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我觉得真正的朴实应该是这样的:

一、朴素而有味

课改初期的语文课堂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并非是一无是处,毫无可取之处。因为语文学习需要情境,而情境的创设,仅靠讲解、分析、讨论,是很难奏效的,需要多种手段来营造、来激发。再者,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也不适应完完全全的朴实。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有趣的游戏活动,喜欢图像画面,把这些元素引入课堂,可以让课堂更富有魅力。

例如,学习爷爷这个词语,不仅要让孩子知道词义。更应该让孩子知道爷爷是有形象的,让孩子说说或写写有关爷爷的故事,并让孩子回家后给爷爷捶捶背或听爷爷讲讲故事。这些看似华而不实的,与文本毫无关系的活动,却能让孩子深刻地认识爷爷,走进爷爷,同时也会不由自主的爱上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只有在这样让孩子感兴趣的语文课堂上,才能让孩子有更多的收获。

但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能只取其形而舍其神,为了把课上得热闹非凡,谋划一些靓点来装扮课堂,为了生成而作秀,而缺少了求真务实的过程,只是为了表演而表演,为了活动而活动,要让活动有效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朴实而厚重

一提到“朴实”,很多老师的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抵制多媒体。因为采用了多媒体,引进了大量的图片、视屏,大大的提高了课堂的容量,让课堂变的直观而厚重,所以在很多课堂上,多媒体开始泛滥了。一节课课始欣赏图片,课中欣赏图片,课末再欣赏图片,40分钟的课堂时间,真正静心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除此之外,对多媒体的反思,也是因为很多时候多媒体的运用起到了事倍功半的作用。

多媒体利用视、听、说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直观视野,充实直观内容,强化直观效果,丰富感知材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诗文所描绘的意境,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环境。

在教《望庐山瀑布》一诗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到庐山的美、瀑布的美,可运用色彩鲜艳的简笔画配诗,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情境,然后引导学生“紧扣字词赏意境”,从而进入这首诗所表现的青山陡峭、烟雾缭绕、急流飞泻、气势磅礴的情境。

之后播放录像:瀑布从陡峭的峰顶喷泻而下,水流湍急,如滚滚长河般奔腾不息,犹如一条巨大、耀眼的白练悬挂于苍翠青山之间,它以千军万马之势飞泻而下,咆哮着,怒吼着,发出震耳欲聋的轰然巨响。这样,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进行体验,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情感油然而生,进而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那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

热闹的运动会 篇4

同学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庄严地看着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缓缓上升。顿时,操场上沸腾起来,像炸来了锅一样。瞧!这边的运动员们站在起跑线上,像准备开战的勇士,只听“呯!”一声,运动员们像离弦的箭一样,使出了吃奶的力气飞奔向终点;看!那边的运动员像一只凶猛的狮子,越过了跳高杆。

转眼间,轮到我上场了。我的第一个项目是垒球,我激动地站到线后,拿起一只带有白灰的垒球,“开始!”口令一响。我猛地一下将垒球掷了出去。“哇,哇……”旁边的人叫了起来。只见我的垒球像个顽皮的孩子在空中游玩,这时,我好想自己有特意功能,像孙悟空那样,把垒球往前面再吹一吹……“好远呀!”随着别人的赞叹声,我的垒球落地了。

接着我又去参加了女子100米,成绩也不错。看着这热闹非凡的现场,我十分激动。

热闹的运动会作文 篇5

“加油!努力!五二班必胜……”一阵阵激烈无比、热闹非凡的助威声传入耳中,4×100米女子接力跑比赛开始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第4棒的交接了。呀!董蕊芯快坚持不住了,速度越来越慢,额头上的汗珠滚滚而下,原来的遥遥领先已变成了远远落后。我们大声喊:“董蕊芯,坚持住,快把接力棒传给李祖涵……”一瞬间,李祖涵拿稳了接力棒,飞快地追赶着向前三名选手。我们拉拉队燃起了希望之火,开始了激烈的斗争:“五二班加油!五二班加油!五一班漏油!五一班漏油!……”突然我们的目光一齐投向了李祖涵身上,许多人惊讶地小声数着:“第三名,第二名,第一名。”李祖涵不愧是咱们班的飞毛腿、体育健将,一下就把第一名给抢回来了。我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一边相扔拥欢呼,一边向五一班做出鄙视的手势。

热闹的运动会还在进行着,虽然这次4×100米女子接力跑比赛拿了个第一名,但是我们不能骄傲,要争取在其他项目上再拿几个第一名。

热闹的田径运动会作文 篇6

x月xx日,我们在学校的大操场举行了田径运动会。当时的场面可热闹了,同学们心里可兴奋了。

一开始,操场上走着国旗队,彩旗队,这些旗迎风飘扬。接着一到六年级的方阵神采奕奕地走来,操场上响起阵阵掌声。然后书记致词,致完词,书记就拉响了发令抢,一阵如雷打般的.响声。我对旁边的同学说:“我快要吓出心脏病来了。”

运动会正式开始了,欢声笑语已飘满整个校园上空了。跳远项目开始了,我就是这个项目的一员,裁判员说了,每人跳两次,跑到白线时跳进啥坑,我们每个都拼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有的人跳的很近,也有的人摔进沙坑了,还有的人直接跑进沙坑了,跳远项目就结束了。接着我又参加的短跑50米的比赛,4人一小组,到我那组时,我竭尽全力跑,我们那组正好有个实力派,结果我不敌,跑了个第二名。

热闹的农民运动会教学设计 篇7

关键词:农民运动 国民党 民族革命 国民革命

中国分类号:K26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4)01-49-55

一、国民革命背景下的农民运动

国民革命”一词最早由孙中山、汪精卫等人在同盟会时代提出,意思是革命不再是英雄的革命,国民全体均负有革命的责任。孙中山等人观念中的“国民”指普通民众,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四民”内涵基本等同,国民革命”即指民众革命,并无更深刻的理论内涵。二十年代,陈独秀运用列宁的民族革命理论对“国民革命”概念加以改造。列宁认为,在落后国家和殖民地国家,“任何民族运动都只能是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因为落后国家的主要居民群众是农民,而农民是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关系的体现者”,无产阶级政党要在实际上支持农民运动,并联合资产阶级共同推动民族革命运动。陈独秀还在《造国论》中提出“国民革命”的概念,他认为:“要组织真正的国民军”以“创造真正的中华民国”,这个国民军“应该由全国被压迫的各阶级爱国者而不为私利私图的有力分子集合起来号召全国各阶级觉悟的大群众组织而成”,革命应该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National Revolution)”。

国民党于“一大”后举起国民革命的旗帜,在中央设立工人、农民、青年等部,组织发动国民运动。但此时的“国民革命”已非孙中山当初所讲的空泛概念,乃是中共和苏俄顾问所提倡的民族革命,其外壳虽为“国民革命”,魂却是民族革命理论。国民革命一词中的“国民”指的是依阶级属性或团体属性划分的工人、农民、商民、青年,属于被定义为被压迫对象的民众,而地主等被定义为统治阶级的民众则被排除在国民运动之外。根据民族革命理论,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农民是民族革命的最重要参与者,革命党必须充分支持农民运动,引导农民参加革命。孙中山虽未明确将国民革命与民族革命划上等号,但从国民党“一大”《宣言》可以看出,国民党接受了苏联顾问的建议,认识到农民和工人是国民革命的基础力量,看到了“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盖无可疑者”。国民党农民运动领袖廖仲恺也认为,国民革命之主要分子为国民,国民中最多者莫如农民,故国民革命之唯一要件为须得农民大多数了解与集中本党旗帜之下。

北伐前,国民党在国民革命的框架下组织发起农民运动。它要求农民、工人参加国民党,相与为之不断之努力,以促国民革命之进行。同时,国民党承诺将代表农工阶级的利益,反抗帝国主义与军阀,反抗不利于农夫、工人之特殊阶级,以谋农夫、工人之解放,对于农夫、工人之运动,以全力助其开展,辅助其经济组织,使日趋于发达。

二、北伐前国民党的广东农民运动政策

国民党试图在全国发起农民运动,但实际上,农民运动的开展主要局限于广东国民党统治地区,在其他地区,农民运动大都停留在宣传阶段。广东农民运动的发展面临着一个特殊难题,国民党既是革命党又是执政党,而这两重身份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紧张和冲突。作为国民革命党,为唤起农民阶级参与国民革命,国民党必须代表他们的利益要求,推动农民运动发展,进行社会革命,最终将农村政权由士绅手中转移到农民手中。但客观环境却决定了国民党在推动农民运动发展时必须慎之又慎。当时,广东乡村的统治阶级具有强大的武力和经济实力,并在国民党、革命政府和军队中拥有支持者,商团亦常与之携手对抗农会,广东革命政权并不稳固。为了稳定政权,国民党必须让农民运动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内,以免激起士绅和地主阶级的反弹而危及革命政府的安全。因此,在发动广东农民运动时,国民党采取了渐进式推进策略,主要表现为:

(一)以和平的方法解决土地问题。国民党“一大”宣言阐释民生主义时提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植荒徼,以均地方”,实现方法是“由国家规定土地法,土地使用法,土地征收法,及地价税法。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这种方案在当时广东的政治、财政状况下不具备可操作性,至多只能作为统一全国后的土地改革方案。用这种脱离实际的方案来解决土地问题,却反映了国民党领袖的深层顾虑。鲍罗廷回忆说,当他“试图以更现实更具体的形式提出土地问题时”,他“第一次遭到了孙(中山)本人的反对”,孙中山强调土地改革是必要的,但即便政府颁布法令也无法贯彻执行,如果没有先把农民组织起来,豪绅会勾结军阀并且发动农民起来反对政府。

(二)尽可能在不遭致地主反抗的前提下推进农民运动,逐步地掌握农村政权,实现农民运动目标。孙中山认为,推进农民运动唯一合适的途径是,在整个广东建立农民协会,从而建立反对地主的强大工具”。他指出,在组织农民协会的形势下,进行任何反对地主的宣传都是策略性的错误,因为那样做会使地主在农民之前组织起来”。廖仲恺也认为“在组织农民协会时期不应进行任何公开反对地主的宣传”,他以广宁农会与地主的冲突为例子说明,不但政府官员站在豪绅一边,豪绅们还把一部分农民吸引到自己一边,政府要派遣相当数量的军队才能平息暴乱。1924年7月,孙中山在对农民党员联欢会训词时强调,回去乡村之后,第一步奋斗的功夫,是要大家联络,结成真团体。大家做到第一步的工夫,有了好团体之后,才可以做第二步的工夫。第二步的工夫是甚么呢?就是为农民争利益。但是第一步工夫,如果没有做好,决不能够乱说,就要做第二步工夫,如果先不联络团体,便要去争利益,就象俗话说未学行先学走,一定是有祸害的,以后田主、商人等,更要压制你们。为了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协会,大元帅大本营颁布了农民协会组织章程,广东省长训令各县长保护农民协会,在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农民运动干部。

(三)强调农民运动的国民革命属性,引导其将斗争目标转向国民革命。廖仲恺在给第一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学员授课时指出,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造成中国农民贫穷的根源,今日之农民运动,其根本原因为国际问题,国民革命问题,非只为对付地主之内部问题,劝告学员“此后再三注意”。廖仲恺此说是有的放矢。国民党“一大”后,南海、顺德、广宁、花县等地陆续成立农民协会和农团军,它们把注意力集中在阶级斗争上,成立甫初就进行了减租、拒交捐税等斗争,与地主民团爆发了激烈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部分地方官员甚至也站到士绅地主一边。革命政府往往需要耗费很大的兵力才能平定地主武装,全省的军事部署和政治统治大受影响。廖仲恺在演说中强调农民运动根本原因为国际问题,是希望农讲所学员眼光看得更远,引导农民运动由纯粹的阶级斗争转变为国民革命运动,缓和阶级斗争,稳定广东,进而协助国民党进行统一广东和全国的斗争。

三、统一广东前各方对农民运动的态度

按照国民党中央设计的渐进式农民运动路线,农会应该在力量强大之后再向地主、士绅提出利益要求,这样才能确保农民运动取得胜利。然而,农民运动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可能完全遵循国民党领袖设计的渐进式路线前行,不少农会成立不久就迫不及待地开展了斗争。《广东省第二次农民代表大会报告》称,许多地方组织协会的动机,都是为着反抗民团压迫起见,以为协会一成立,组织了农军,便马上可以将民团的枪械收缴,因此往往发生了纠纷。中共广东区委在《广东农民运动报告》中也说,许多农民协会成立的动机,在夺取乡村政权,所以农会成立,马上就同民团冲突。

农会的斗争,在政治方面主要是“同民团争斗,反抗土豪劣绅,同土匪争斗,同防军的纠纷,同贪官污吏争斗”。经济方面主要是“反抗苛捐,业佃纠纷,借贷问题,土地问题,争公款,减租运动”。经济方面的斗争最多的是减租抗捐运动。1924年11月广宁举行的减租斗争是广东农运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系统的减租运动,随后花县、惠阳、海陆丰等地也进行了减租运动。各地还将矛头指向了政府税收征收机关及捐税承包商,清远、阳江爆发了抵抗糖捐运动,一些地方还发生了反对煤油专卖的暴动。在番禺、顺德、东莞、中山等沙田地区,农会领导了反对民团抽收苛捐杂税的斗争。东莞霄边、锦夏等乡农民,成功抵制了虎门要塞司令廖湘芸和联团抽收的三十余种苛捐。

农会的斗争遭到了民团和地主武装的镇压。民团是“农民在政治上所受痛苦最残酷,最切肤,而且为农民运动之最大障碍”。民团的兴盛始于晚清,晚清以还,广东社会动荡,匪患成灾,各地为保卫地方安全陆续兴办民团。民团的经费来自地方公产公款或征收田亩附加捐、团局捐等捐税,名义上是地方公共自卫组织,但实际上大都操纵在士绅地主手中,成为他们压榨农民、牟取私利的工具。宝安县西路联团局抽收人头税,无论贫富老幼,每丁每年抽银六毫,一年搜刮的收入达10万元。东莞怀德乡乡团局除抽收田亩捐、田租捐外,还苛抽猪捐、猪肉捐、鸡鸭捐、薯芋捐等二十余种杂捐,每年收入数万元。古应芬在呈孙中山的文中痛斥香山县“劣绅沙棍假借自筹自卫之名,行其侵蚀压制之实,私擅抽收捕费每年达六十余万元,除各自卫团长、短兵吞饷而外,悉为自卫局长朋分净尽,而沙匪充斥,农固已出血汗之资,乃至不遑宁处。农民协会成立后,农会成员脱离民团,拒绝向民团缴纳捐税,触犯了办理民团的士绅的利益,因而首先遭到了来自民团的镇压,广东农民运动开始“不过两三个月的时期,便看见民团摧残农会之事件发生”。在农民的减租斗争中,由于士绅与地主利益相关,民团也大都站到了地主一方,与农会为敌。除民团外,一些地方的地主也相互联络,组织团体对抗农会。广宁县第一、二、五、六、七、八区的地主成立“业主维持会”,联合应对农民的减租要求,招收武装,购买枪弹,以武力压制农民协会的斗争。

随着农民运动的发展壮大,反动势力亦与时增加,农村中冲突事件,到处皆有。广宁、花县、东莞、宝安、顺德、番禺诸县,尤为剧烈”。据阮啸仙在《广东省农民一年来之奋斗报告大纲》记录,1926年全省农民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农民协会与民团、地主、土匪、土豪劣绅的冲突影响较大的就达20余起,其中广宁、高要的几次冲突中,政府数次派遣大部军队才勉强制服地主武装,迫使地主与农民协会协商解决事件。1926年5月以后,各地反动势力,在此两三月来,最为高涨,农村中流血惨事,几无地无之,最著者如三水游击队及民团摧残农会;花县团匪之焚掠劫杀,毁十数农村;淡水奸商,勾结土匪,劫杀农会职员。其余郁南、广宁、封川、德庆、乐昌、惠阳、高要、顺德、中山、海康等县,无地不有摧残农会压迫农民之反动行为。

面对农村中的阶级冲突,国民党中央、省政府、县政府、军队,因宗旨立场不同,态度分化明显。广东革命政权完全巩固以前,左派的主张占据上风,且农民运动有力地支持了统一战争,国民党中央和革命政府对农民运动大体持积极态度,而各地县长几乎都不愿或不敢旗帜鲜明地保护农会,部分落后军队则甚至与农会武装发生直接冲突。各方态度分述如下:

(一)国民党中央和广东革命政府的态度

国民党中央和革命政府的态度在广东统一前后有所变化,统一前抱积极的态度,而统一后则有所顾虑。

1924年,革命政府两次发布宣言支持农民运动。在第一次宣言中,谴责“乡绅之把持乡政,为富不仁者之重利盘剥,贪官污吏之横征暴敛,盗贼土匪之焚杀掳掠”,赋予农民协会从乡绅手中接管乡村政权的权利。同年,针对“豪绅仇视摧残”农会、捣掠会所,地方官吏及驻防军警,有时亦竟漠无所视,甚至有与劣绅土豪互相勾连,戕贼农民,因缘为利以自肥的现象,又发出第二次宣言,警告“服务于政府之军人、官吏”须“遵奉党纲保卫农民利益”,否则“褫夺官职,永不叙用”。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长多由国民党左派或者共产党员担任,派往各地组织农民运动的农民部特派员如澎湃、阮啸仙等人均为共产党员,因此,在各地出现民团、地主武装攻击农会时,农民部能够代表农民利益,请求政府派遣军队保护农民。在广宁、高要农民斗争中,革命政府均派兵攻打地主武装。

但另一方面,由于执政地位不牢,政府工作重心放在统一广东和全国的军事斗争上,以维持政权为第一目标,没有决心贯彻自己颁布的农民运动政策。国民党中央和广东革命政府并未为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实质性举措,没有颁布法令或采取行政措施逼迫士绅地主减免租捐。农民斗争最大的敌人是民团,革命政府在对农民的第一次宣言中赋予农会解除民团武装的权力,国民党省党部第一次代表大会提案中也曾提出“应由本党政府命令取消民团”,但事实上,国民党及革命政府不但没有决心取消民团,反而为筹购械费用而允许民团向广东兵工厂购买武器。在解决农民与地主武装的冲突时,政府往往抱持平息冲突的态度,压迫地主民团向农会稍作让步,力主双方妥协和解,没有彻底解决问题的决心。以持续时间最长、斗争最激烈的广宁减租运动为例,在军队介入、农军牺牲11人的情况下,也只是以“收缴最反动的一部份地主武装,开和平会议,减租成功”告终。中共四大《对于农民运动之决议案》批评“国民党领袖们在南方对于农民的错误政策”,指责“他们只想利用农民,并不实际保障农民的政治上经济上的利益”,国民党在军事区域里要农民赞助自己,他们组织农民协会,要求农民为民族解放运动而牺牲,可是他们并不强逼大地主对农民让步,而且不去保障农民的政治权利,甚至于军人或土豪鱼肉农民危害他们的生活的时候,国民党领袖们都不能帮助农民。

(二)县政府态度

在历次农民斗争中,各县县长的态度最受诟病。国民党省党部第一次代表大会有提案称:农民在政治上所受痛苦,除了民团之外,就是本党政府治下之驻防军队与地方官吏,他们“不奉行本党党纲,不遵守本党纪律,到处都是勾结土匪、劣绅,以压迫农民,摧残农会,本党农民运动所得之结果,几乎为若辈摧陷殆尽”。该提案列举各县县长的劣迹,痛斥广宁县长蔡鹤鹏、李绮庵、顺德县长邓雄、花县县长谭声永、宝安县长钟思治、梁树熊等勾结土豪劣绅摧残农会镇压农民斗争,指责中山县长卢家驹、番禺县长罗邦、东莞县长梁楚女等对防军和土豪劣绅攻击农会、屠杀农民的行为无动于衷。提案人显然为农运工作者,因而不免带有感情色彩,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在地主、民团攻击农民协会时,各县县长基本都没有站在农民一边,履行其保护农民协会的职责。主要原因是,多数县长是防区驻军和地主士绅的利益代理人,对执行革命政府提倡农民运动的政策态度消极。鲍罗廷指出,多数县长是“在1925年8月24日发生主要政变以前由在广东掌握政权的各派军阀安插的”,有的甚至从清朝起就已担任县知事,就其意识形态和社会地位来说是站在豪绅一边的。政变后,为了维持地方政权稳定,仍然保留了多数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县长。此外,由于士绅地主力量强大,为寻求其合作,县级政府即便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公开支持农民斗争。广宁县长蔡鹤鹏是个例子。蔡就任前,省长廖仲恺告诫他要保护农民,但减租运动发生后他却连言语上都不敢触犯土豪劣绅,在向请愿群众讲话时畏畏缩缩,唯恐开罪土豪劣绅。

(三)军队的态度

军队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受国民党左派和中共党员影响的军队,如黄埔学生军暨党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等,另一部分是占绝大多数的滇军、桂军、粤军、湘军等其他军队。前者能够积极支持农民斗争,后者对农民运动持消极态度,部分粤军军官甚至兼任民团团长,直接参与镇压农会斗争。鲍罗廷批评粤军总司令许崇智“一会儿在暗地里同农会作对,一会儿公开反对农会”,在广东农民与豪绅之间发生的战争中,他和他的军队始终站在豪绅一边。继许崇智之后担任广东省军事部部长的李济深对农民斗争同样持消极态度,1926年广州附近的民团袭击农会,烧毁了12个村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派军队镇压民团,李济深以不知道谁对谁错为由拒绝执行。中共广东区委对李济深对待农民运动的态度相当不满,指责他“所说的话完全是代表地主的”,关于农民的事他的态度比任何人坚决。被视为最落后的粤军李福林军,更是在其驻扎地番禺、南海、顺德等县多次攻击农会。军队上层消极对待农民运动意在换取士绅地主政治上的支持,鲍罗廷指出许崇智是“试图通过反对农会,通过他的军队援助豪绅”来建立他与豪绅之间的联系,李福林则本来就是同农村豪绅结合在一起。军队中下层厌恶农民运动,主要是因为农民协会同土豪劣绅、民团、地主的斗争给他们带来了额外的负担,还有部分防军“不大理农会,有时还很恨农会”,是因为“防军抽捐时,农会往往指示农民起来反抗他的缘故”。

四、统一广东后国民党中央的态度转变

1925年底至1926年初,国民革命军统一东江流域、南路地区,国民党第一次在广东全省执政。农民运动的发展一度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在统一广东的历次重大斗争中,无役而不有农民参加,中山、广宁、惠阳、海陆丰、五华、宝安、顺德、高要、普宁等县农民,直接或间接,作反帝国主义运动,协助革命政府,镇压反动势力,防御土匪,尤随处表现农民与革命政府合作之精神。随着革命政府统治区域的扩大,农民协会也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掌权的国民党左派曾采取以武力保护农民使之免遭豪绅掠夺的措施,让鲍罗廷一度对左派接受“国民革命运动只有通过进行土地革命才能取得胜利”的观点抱有希望。但就在这时候,国民党中央对农民运动的态度却开始发生改变。国民党左派在广东统一后,满足了他们自己的利益,生出忽视农民运动的倾向,国民党右派因为农民运动同他们的实际利益冲突,仇视农会,散布种种谣言影响国民党左派对于农民运动在动摇的状态中”。1926年3月20日“中山舰事件”发生后,国民党中派掌握了政权,中共广东区委发现,国民党领袖对于工农运动的态度变坏了。就是所谓左派的领袖也是如此。

广东农民运动对巩固政权的利用价值降低,是导致国民党左派和中派态度转变的主要原因。广东区委指出,因国民政府既已统一广东,正从事筹备北伐,所以只需要湖南、江西各省北伐道上的农运,不再将要广东方面的农运来使农民帮助,当然要讨厌农运。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激烈的农民斗争则被国民党视为动摇统治的不利因素。一方面,农民为争取自身利益与地主、士绅进行的斗争动摇了地方秩序,迫使政府投入军队稳定局势,分散了政府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农民斗争的矛头也指向了政府,农会提出的废除苛捐杂税、惩办贪官污吏等要求,在执政者看来不免有挑战政府权威的意味。为筹措北伐军费,国民政府非但不能减免捐税,反而需要以发行新债券等方式开拓收人来源,这些新增的负担最终也落到农民头上。农民的利益与国民党的需求之间出现了分歧,国民党希望农民牺牲自我服从北伐,但领导农民运动的中共党员却坚持“一方面要帮助左派,同时也要为民众利益奋斗”,不能“因为帮助左派及[对]整个的国民党让步的原故,就袒护国民党及国民政府违背民众利益的举动,我们皆站在民众利益的观点上,公开积极的批评他”。

是否还要继续推动农民运动?这是国民党中央的两难抉择。停止支持农民运动,放任地主士绅、地方官吏、落后军人摧残农民,则不但意味着放弃国民革命路线,而且可能会迫使农民和农民运动者转而反抗国民党政府。继续推动农民运动,则要将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注意力从北伐转移到政治改革和农村土地关系改革上。1926年2月,鲍罗廷在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使团会议上表示:农民交纳的地租和捐税占劳动成果的65%,这是农民斗争的根本动力,只要农民组织起来了“并感觉到政府在支持他们,至少不镇压他们,我们就未必能迫使共产党人,而共产党人就未必能迫使农民放弃过早的行动(按,指发动对地主豪绅的战争)”。如果继续组织农民,就“意味着必然发生内战(按,指广东农民与地主豪绅之间的战争)”,因此,要么是放弃组织农民,并说还不到时候,我们应当从事国民革命运动;要么是组织农民,那就要明确地对自己说:我们准备进行土地改革。”然而,选择进行土地改革对国民党而言同样绝非易事,国民党阶级成分复杂,包括中央领导层在内的党员中“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豪绅思想意识、官吏思想意识和各种各样的思想意识”,还没有清除妨碍实行土地关系改革的各种思想意识”。

在积极与消沉之间,国民党选择了后者。国民党中央忽视农民运动,省政府不再出面帮助农会,原先一些愿意协助农会发展的地方政府也消沉了,更多的县长则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转而攻击农会。罗绮园注意到,现在各县的县长,没有一个没有一天不攻击农会,与从前的情形很不同了;从前各县县长虽然不帮助农会,但也没有明目张胆地攻击农会。现在他们是很显著的向农会进攻,并且各县一致,好似他们曾经在一块儿开过大会,彼此约定好了要取一致的政略一样”。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就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誓师北伐,国民党的注意力完全转向了北伐。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是,在8月19日召开的广东省农民委员会执委会扩大全会上,没有一名国民党员参加,国民党中央及农民部部长都不重视会议,只致了形式主义的贺词。

热闹的运动会小学作文 篇8

运动会真热闹,小吃摊贩通通有,有热狗、汽水、绵花糖,好吃好喝通通在这里。

运动会真热闹,有刺激的拔河比赛,拔来拔去真刺激,拔过来拔过去大家看了好开心。

运动会真热闹,颁奖时我很紧张,但是叫到我的名字时我非常高兴,希望下次还有一个美好的运动会。

篇八:热闹的运动会  阳光照白云飘,运动会真热闹!有吃有喝有得玩,快乐的我蹦蹦跳!

好玩的趣味竞赛叫我心旷神怡,刺激的赛跑叫我心惊胆跳!跑道上个个杀气腾腾,个个都是飞毛腿,但是冠军宝座唯我独尊!

趣味竞赛来游戏,同学们的加油,老师们的鼓励,撑竿跳,鞋子掉,逗得全班哈哈笑!但大家都尽心尽力,不怕漏气!

百米来赛跑,个个选手训练有素,胜不骄,败不馁,第一名或吊车尾下次可以再接再厉,谁也不准笑谁!

拔河选手,气贯长虹,力拔山河,三天三夜比不玩,比赛宣布“平手”,真是皆大欢喜!

热闹的运动会三年级作文 篇9

开幕式上真热闹!有精彩的“武术操”和“旭日东升”,表演的同学们都穿了武术服,颜色各不相同,有的穿白色的,还有的穿蓝色的。

比赛过程真热闹!跑道上,百米赛跑的同学们争先恐后。一会儿,这个人在前面,一会儿,那个人在前面,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啊!沙地里,跳远的同学们也不差劲。每个人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们,这个人跳得远,那个人比他跳得还远。篮球场上,同学们个个都很团结,每位同学都希望自己的团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足球场上的同学们也不甘示弱。一会儿,球在这里,一会儿,球在那里……不分上下。

颁奖典礼上真热闹!运动员们个个脸上都笑开了花,因为这是他们用自己努力与汗水换来的。

“热闹”的语文课还要热闹多久? 篇10

语文课上的是七年级的《蜀鄙二僧》。这篇文言文,讲的是一个蜀地两个僧人的故事,告诉人们世上事说难就难说易就易,关键是要行动。

课是这样上的:

第一环节,学生齐读课文(学生明显读错了,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一句中的“语”,yù学生读成了yǔ,老师没纠正,老师应该预设等会儿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个错误)、读注释,让学生背课文、讨论易读错的字音。我就纳闷了,齐读一遍学生就能背了,有几个人有这本事?学生们讨论一下,易读错的字每个学生就能读准了?还有更厉害的在后头,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通读课文的活动还就上课开始时的这一次,除此就是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展示交流评价。

第二环节,学生展示。8个学习小组每组派一名自我感觉好的学生到白板上抄下一句原话,然后开始翻译。难道学生读一遍注释就能翻译全文了?为什么学生笔译只两句,其他的句子不去尝试翻译,而让学生成了课堂上的“看客”呢?然后是小组互评,老师也不重点指出某些文言词汇的特殊用法,如“西蜀之去南海”一句中“之”字的用法。不管译得怎样,评得怎样,“给点掌声”是教师时不时要说的,因此课堂上也是掌声不断,不过谁都能发觉到,学生整齐划一的掌声中透露出的不是收获知识的喜悦,而是虚与委蛇的热闹。

第三个环节,微课“‘之字的用法”。一篇文言文就这样学完了。

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课在不少的学校已经成为常态课。特别是那些观摩课、示范课,老师如果不分个组、不让学生上台展示、不让学生互相评价,就会被扣上“不符合新课标要求”“没有新课改理念”等高帽子,还会受到批判,甚至会被判为不合格的课。更有甚者,教师导课几分钟、学生自学几分钟、集体展示几分钟、学生互评几分钟,学生在课堂上发言什么,对话要多少次等等,在不少的地方都有严苛的规定,似乎不这样就不能显示某校或某地推行新课改的决心。君不见,各种模式满天飞吗?一种模式真能包打天下?能用来上语文课,还能用来上数学课,还能用来上化学课,真值得怀疑。“课改”推动者的脑子是不是太幼稚了?

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老师,听了这些课后甚是担心。语文课再这么上下去,连基本的“双基”都不能得到保障,何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的任务就得在课堂上解决,语文课就得要教“实”语文:给学生丰富的语文知识积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给学生充分的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知识、训练能力、习得方法,而不是进行其他的非语文的学习活动。

高效的课堂应该在语文课上解决课本内容,课外给学生广泛的阅读而不是充分的预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有充分预习的课堂算不上高效的课堂,甚至可以说是低效的课堂。光有展示而没有思维碰撞的课堂是虚伪的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应是语文课堂的一部分,是自然融入到语文课堂中的,而不是游离于语文学习之外。语文课首先是语文的,其次才是自主、合作、探究的。

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在乎的是课堂的形式还是课堂的内容?“自主、合作、探究”的价值在哪里?语文课的价值在哪里?“自主、合作、探究”是新时期课程改革的理念,不要什么都往我们的语文课堂这个筐里装。钱理群先生把这一问题看得很准:“一种理念与倡导一旦成为时髦,变成一个时尚的品牌的时候就可能会变形、变质。”这种变形、变质怪不得老师,一线的老师也是被动的。这要归结于教育管理,这方面的官员扮演着一种教育专制者的角色,这是不是一种权利的异化呢?商业对教育的浸染也十分严重,全然不顾语文教学的科学规律。

教育的问题要教育人来解决,语文的问题要语文人解决,语文人还是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语文人还是要有学科的职业坚守,语文课堂还是要回归文本,诵读仍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形式。“去蔽,语文课改必须承受之重”,现在的语文到了“去蔽”“纠偏”的紧要关头,还语文本真的面目,建真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①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②钱理群:《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华东师大出版社。

热闹的运动会小学生日记 篇11

快看,近了近了,昆阳一小女子组4×100米的最后一名女生就要冲过终点了,扬起的灰尘还没落下,她虽然已流下了豆大的汗珠,但还拼尽全力奔跑,一眨眼,她冲过了终点,获得了阵阵掌声。

一场热闹的运动会作文500字 篇12

20**,我们迎来了期盼已久的第十一届的校运动会。学校操场上热闹非凡,运动员们个个精神抖擞,主席台上站满老师及学校领导,观看台上坐满了家长和同学们。

运动会的项目真多:有纤球、垒球、跑步、跳远、跳高、拔河、接力赛很多很多……

运动会开始了,在跑道上,只听“砰”的一声a88枪88a响,运动员们个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胜负难分,就像一群小狮子在跑道上奔驰。有的家长在看台上喊:加油!加油!帮他们呐喊助威…

跑步结束后,接下来就是跳远项目了。小运动员们个个表现都不错 哇!有的还破了记录呢,。老师真为他高兴!不过,有个别成绩差点的同学就忍不住难过起来。同学,不哭,下次再努力!

一项又一项的比赛过去了。终于轮到我出场了。我的心情激动万分!我报的项目是200米。

站在跑道上,突然觉得空气都凝固了 只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只听“啪”的.一声,我便飞奔着往终点冲去。不一会儿,其他参赛队员已经冲到我前面,我使劲全力拼命想超过,不到最后决不放弃!可到了终点后,我的成绩并不好,可我并不觉得遗憾 因为我已经尽力了。不过以后有机会,我还会参加类似项目的,我会加倍努力的!

一个人的热闹 篇13

摔了茶壶本来是败兴的事,自个儿要赔自个儿茶壶却把败兴掉转了一个方向:一个人的伤心两个人分担了——新凤霞要赔新凤霞。这么一来,新凤霞就给自个儿创造了一个热爱生活的小热闹。

我觉得,能把一个自己变成两个、三个乃至一百个、一万个自己的人原是最懂孤独之妙的。孤独可能需要一个人呆着,像葛丽泰·嘉宝,平生最大乐事就是一个人呆着。想必她是体味到,当心灵背对着人类的时候,要比在水银灯照耀下自如和丰富得多。又如海明威讥讽那些乐于成帮搭伙以壮声威的劣质文人,说他们凑在一起仿佛是狼,个别的抽出来看看不过是狗。海明威的言词固然尖刻,但他的内心确有一种独立面对世界的傲岸气概。

孤独并非人人能有或人人配有的。孤独不仅仅是一个人呆着,孤独是强者的一种勇气,孤独是热爱生命的一种激情,孤独是灵魂背对着凡俗的诸种诱惑与上苍、与万物的诚挚交流,孤独是想象力最丰沛的泉眼。而海明威的孤独则能创造出震惊世界的热闹。

热闹运动会作文 篇14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正是举行运动会的大好时节。山清水秀,晴空万里,正是放飞希望的最佳时候,希望小学第99届运动会正式开幕了。

咦!哪里传来的欢呼声?原来操场上的篮球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瞧,三一班的李小英接过篮球,突破重重阻拦,快速往三分线跑去,只见他使出浑身力气,纵身一跃,将球投了出去,球进了,顿时,场上的掌声和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加油!加油!”,一阵阵整齐的呐喊助威声从操场的左边传过来,原来是红队和蓝队在进行紧张激烈的乒乓球双打比赛,双方实力相当,打得难解难分,一时半会很难决出胜负来。选手们个个紧绷着神经,注意力高度集中,担心出现失误,场上的气氛越来越紧张,越来越沉闷,感觉都快要透不过气来了似的!

一声响亮的口哨声划破了天空的宁静,大家转移目光,看操场的正中央,原来是在刚刚结束的游泳比赛中,二一班得了冠军,队长正在领奖台上领奖呢!

“啪”的一声清脆的枪声传来,原来是操场上正在举行三年级男生跑步比赛呢!枪声一响,选手们便如箭一般往终点跑去,跑得满头大汗,眼看着三二班的李明同学就要胜利了,就在这时,突然杀出一匹黑马,三一班的李刚同学奋起直追,不断超越自己前面的选手,并最终超过了李明同学,率先到达终点,夺得了第一名。

热闹欢腾田径运动会作文 篇15

老师突然朝我们招手:“初二的到这边来准备!”我想终于可以开始了。赶紧跑吧,跑完了便能不再受这寒冷,跑完了便能消失,静静地结束这一切。

枪在离我最近的位置,“啪”的一阵响,见到身边的人都冲了出去,便也撒开了跑。我不知道自己有多滑稽,却能感觉到耳边嗡嗡作响。从跨开第一步时,我就已看不清身边的一切——都是模模糊糊的。

极快,忘了上午只跑了一半却已气喘吁吁的事。不知道此事赛道上有几个人,兴许那时我是最后的,可我却不知道,那时我未想过这些繁琐的细小的事,即使在冷风中已有半小时。

半圈,体力并没有因为一开始的快速而到达极限。我甚至是感到如此的轻松。我知道,此时此刻,跑道上的我们是主角。过的两个转弯处,都有为我加油的声音。之前便想过,尽管对他们说:你们要给我加油啊!可我仍旧认为我不会听到。现在却能听到我的名字,后面跟着:“加油啊!”

一圈,跑到边上看的人是如此的多。以前的同学可能看到了我,却默默的不做声,兴许是怕被我现在的老师听到加油声,然后让师长认为我结交了一些狐朋狗友,或者是和别的班的人勾三搭四。又可能是他们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对这一天所发生的事都不曾关心,他们在风中跳着,穿的不多,像我之前一样,生怕感冒。我本不记得是跑了一圈,但我知道很多人都在我前面。耳边还是有加油声。我将翘起的衣袖放下,虽是在跑,却两臂赤裸还会觉得冷。我未想过我会是最后一名。即使以前八百米跑了五分钟,即使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运动会,即使朋友们知道后都露出惊讶的神情,我都未曾想过,我会垫底。

我本就不愿如此轻易的认输和放弃,因为这样我才能活到现在。有人说,参加运动会的都是成绩差的,可能的确是这样,但并不完全正确。参加运动会的理由不会仅仅是因为成绩不好,想将心力暂时的着重于体育,还有别的原因的。不需要别人去理解,自己理解自己就可以了。没有人能比自己更了解自己。自己想做什么,做什么是对自己真正有好处的,只有自己知道,只有自己能做。

一圈半。以为会体力不支,却还在跑。或许此时,整个人已经不是我。还能跑么?我嘴角露出一丝微笑。已有人用手捂着胃,却还在跑着,我用余光瞥见她脸上写的是痛苦。能感受到身旁一人讶异的目光,她一定在怀疑自己的眼睛,她竟看到我在笑!仅是淡淡的,微笑。自己此时却能感到快乐。原来跑步并不是什么难事。每天早晨跑5分钟,十五天,慢跑四百米就不再气喘吁吁。

还剩五十米。我张开了嘴,大口呼气起来。最后是该冲刺了,有人在陪我跑,因为有声音一直在耳边说:“要冲刺了!快跑啊!……xxx加油!”超过了一个人,前面的人离我不远,不顾自己此时的形象如何,我拼命的跑了。

到终点的那一刻,我只听到体育老师响亮的声音:“800!”那是我的号码,不知道自己是第几名。停了下来,头嗡嗡作响,大概大脑里面所有的细胞都被振散了。眼前漆黑,同学为我披上衣服,扶着我……

莲桥的热闹 篇16

几乎成了现代中国受教育者对于﹁美文﹂概念的代名词。

清华园里何处是荷塘,

是每一个清华园的游客最想知道的答案。

“你等会好好看啊,回去作文题目就有素材了。”一个中年妇女一手拿着地图,一手拉着一个戴眼镜的中学生。

“你看,这就是朱自清写荷花的地方。”一个挂着培训班胸牌的企业老板向周围人介绍着。

清华园有两处荷塘,一处是工字厅后的“水木清华”,一处是围绕着近春园遗址的池塘。大抵偷懒的人见到水木清华一处,便乘兴而归,殊不知近春园的荷塘方是心中的秘境。近春园原是熙春园的中心地带,咸丰年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殃及此园,残垣断壁,被称为“荒岛”。1927年朱自清住在荒岛之西的“西院”,心绪不宁而夜游。朱自清说他走的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时候,是阴森森的,怕人得很。我们尚且不知朱先生来此处是寻寂寞还是寻热闹。真正的寂寞者,心中怕是起不了什么波澜的,就如同鲁迅笔下的魏连殳,在祖母葬礼上,亲戚们七嘴八舌,只道一声“都可以的”。寂寞者是被一种巨大的情绪——或悲伤,或思念——闭塞了耳目,蛙鸣蝉叫是听不出来的。寂寞者大抵是绝了生活的希望的,或是感到彻底无聊的人,因而对于外物的刺激总是冷冷的。

朱先生一路上虽是一个人,但却热闹得很。蛙鸣蝉叫,月光如洗是一场大戏的开场,风吹涟漪倒有些《聊斋》里狐仙花魁出场的意思。果不其然,那些荒岛周围池塘的蓮花,摇摇摆摆,婀娜袅袅,朱先生竟看出了羞涩之情。再看去便见着“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清香扑鼻的幽幽之感,让朱先生听见了远处的歌声。在这环岛的池塘里,朱先生见了那些吟吟浅笑,小心提着裙子的采莲娇娘。想是当年柳永见着东南形胜,写下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朱先生在煞人的北方的一弯池水里见着了江南。朱先生推门回家,“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虽不是一个人,倒比刚才的散步更加寂寞了。

这般清华园的秘境,本不足为外人道也,可惜朱先生还是做了武陵渔人,诱得全国的青年们纷至沓来,拼命在清华园里去寻这一晚的热闹。1979年,清华决定彻底改造“荒岛”。如今岛上有“荷塘月色亭”、纪念吴晗的“晗亭”等。要从近春路进入“荒岛”,可有两座桥供选择。西北隅有一座汉白玉拱桥,东南隅有一座短桥,称为“莲桥”。相比起拱桥的高高在上,莲桥一面直伸向池边,显得更为“接地气”。当年朱先生遥望那些池中的美人而不可得,今日游人只需沿莲桥而下,便可与荷塘有一番亲密接触。若是希望远观而不亵玩的游客,只需到莲桥的另一侧,便可凭阑观荷。

这座特别的莲桥自不是近春园的皇家遗物,而是清华自己的产物。1994年,清华园为了征集莲桥的设计方案,举办了首届结构设计大赛,当时土木工程系设计的一等奖作品最终成为如今的方案。有意思的是,这座莲桥是由1974至1980届校友捐资建立,而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荷塘月色》进入教材,开始被全国人民所熟知,成为新中国所有中学生幻想的秘境。1996年,莲桥终于落成,寄托着校友们的美好祝愿:“碧波荷花托莲桥,满园桃李园丁浇;莲果凝聚学子心,架桥铺路报母校。”有人说莲桥也可以被理解为“连桥”,它当然连接的不仅仅是荒岛与岸边,而是连接着清华园的历史与当今。

如今莲桥已成为“荷塘月色”的一部分,1994年的结构设计大赛如今已办了20届,成为清华大学的新传统。这个由“莲桥”开创的赛事,往往是清华园大设计师们最初的作品。莲桥的生命,一面联系着荷塘月色的婉约和历史,一面联系着无数座伟大的桥梁楼宇。

今日之莲桥恐是清华园最热闹的地方,游客们熙熙攘攘,大声招呼着彼此的同伴快去抢个好位置。但无论是朱先生的热闹,还是新传统的热闹,都很难轻易寻到,它们或藏在发黄的文稿里,或藏在成堆的设计纸里,人们是要花些心思才可寻地找了。不然,即便到了莲桥,热闹也都是他们的,自己却什么都没有。

上一篇:机车车载设备管理下一篇:环保及水保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