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工作目标(共8篇)
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一流的管理,作为服务行业,商业银行除了出售自己的有形产品外,还要出售无形产品——服务,银行的各项经营目标需要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来实现。做好银行服务工作、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不仅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法定义务,也是培育客户忠诚度、提升银行声誉、增强综合竞争实力的需要,更是银行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
以客户为中心。做好银行服务工作、取得客户的信任,很多人认为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过硬的专业素质是基础;细心、耐心、热心是关键。我认为,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仅有上述条件还不够,银行服务贵在“深入人心”,既要将服务的理念牢固树立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又要深入到客户内心世界中,真正把握客户的需求,而不是仅做表面文章。我们经常提出要“用心服务”,讲的就是我们要贴近客户的思想,正确地理解客户的需求,客户没想到的我们要提前想到,用真心实意换取客户长期的理解和信任。
比如引导员的进门招呼,柜台人员的微笑和礼貌用语;对于VIP客人,则更多的要考虑如何为其缩短等待时间、节约交易成本和个性化服务及增值服务问题。为客户服务除了及时、准确、到位之外,还要能激发客户需求。
要求服务要“深入人心”,并不是说我们要四面出击,全面开花,恨不得把客户的事情全包了,而是要求我们给客户提供服务时必须考虑成本效益原则,要计算成本,要有成本概念,我们绝不能做赔本的买卖,必须有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成本高的服务必须要有高的回报,这是市场规律的必然要求。另外,时时处处把客户放在心中,要求我们不能忘记风险,在服务过程中,要严格把握适度原则,服务流程、手段一定要依法合规,防止过头服务,否则会砸了我们工商银行服务的牌子。
银行在实施优质文明服务的过程中应该严格的依靠管理制度。这包括岗位规范、着装统一、仪表举止、文明用语、电话用语等
第一、主动服务、整体服务的观念。
第一, 对事业要有良心。校长, 虽然称不上什么“官”, 但是却肩负着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 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校园就是校长的阵地, 一位校长守住了这块阵地, 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 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把校园打造成了一个精神的高地、一个知识的殿堂、一个美好的家园, 那么, 也就实现了人生的最大价值。校长是职位、是荣誉、更是责任, 因此, 我们每一位校长都要珍惜自己的职位, 珍惜自己的事业, 珍惜自己的荣誉;要对得起学生, 对得起老师, 对得起广大人民群众;要发自内心敬业, 勤勤恳恳工作, 凭良心做事, 全心全意地做教育;要时时刻刻注意自身的形象, 为学生、教师做出杰出的榜样。学生看老师, 老师看校长, 校长看局长, 局长的形象不属于自己, 而属于整个埇桥教育;同样, 校长的形象也不仅代表校长自身, 更代表整个学校。我们每一位校长, 都要像珍惜家人、珍惜自己生命一样, 珍惜来之不易的职位, 珍惜自己崇高而神圣的事业。要常怀感恩之心, 不愧对祖国与人民的重托, 不愧对自己的良心。
第二, 对同志要有爱心。我们的学校负责人, 一定要关心部下, 带好同志。普通教师需要校长的关心爱护。我们很多教师工作很辛苦, 生活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但是他们工作却很努力, 不怕困难, 不怕吃苦, 不怕受累。校长关爱他们, 是对他们成绩的肯定, 是对他们情感的激励, 是对他们价值的尊重。校长关爱教师, 不仅仅是对教师本人好, 而且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关心教师, 教师才会支持校长的工作, 才会支持学校的教育事业, 才会心甘情愿地想干事, 才会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每个人都要生活, 都有老人和孩子, 校长关心教师一点点, 教师就会记住校长一辈子。学校的管理错综复杂, 要将各种关系捋顺, 要将潜在的问题处理好, 要将各类矛盾处理掉, 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有爱心。对于工作中的许多问题, 对于学校中的每一位教师, 当你想不通的时候, 都要用爱心去面对、去包容, 去理解。爱能应对一切, 有了爱心, 你就会把这个世界看得很透, 就会对名与利看得很淡, 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和谐, 变得美好。人要达到这个境界, 需要自身的修炼, 校长要主动提高自身素质, 锤炼自己的爱心与包容之心。晚清重臣曾国藩曾说过:“为官者要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在他的手下, 全国各地数千精英, 为其出谋划策, 积极效力, 也成就了李鸿章、左宗棠等一代名臣, 原因就在于曾国藩的包容力, 在于他对下属的耐心, 对下属的宽容, 对下属的理解, 对下属的信任, 对下属的关心, 对下属的爱护, 可以说是我们校长学习的榜样。
第三, 对自己要有狠心。校长对教师要有爱心, 对自己则要有狠心。所谓狠心, 一是要肯吃苦, 校长勇于吃苦, 是对教师的言传身教, 是对教师的无声引领, 是对教师的有效激励。校长吃得了苦, 才有资格让教师吃苦, 才能带动别人吃苦, 才能集团队的力量, 融集体的智慧, 凝心聚力, 共谋学校发展。二是要甘于清贫。教育是神圣的职业, 也是清贫的职业。校长是学校的引领者, 应当有立志成长为教育家的理想与决心。因而需要耐得住寂寞, 守得住清贫, 要执著于清灯黄卷, 坐得了冷板凳, 不断地完善自己, 提高自己, 丰富自己。三是要严格自律, 管住自己的口, 管住自己的手, 管住自己的心。不该拿的不拿, 不该吃的不吃, 不该要的不要。校长只有时刻约束自己、限制自己、要求自己, 才能保证自己光明磊落, 才能保证自己清正廉洁, 才能保证今后不出事。所以对自己的狠心, 亦是对自己的爱护, 是珍惜事业、珍惜自己的重要内涵。
二、以新思维开创新局面
第一, 要真正以人为本。教育的本质是管理人、解脱人、塑造人、影响人, 因而需要以人为本。教师与医生不一样, 教育与治病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病人出现了毛病, 医生对症下药, 一针见效。而教育却是慢工夫, 不能急功近利, 不能一蹴而就, 更不能有半点形式主义。每一个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精神个体, 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意识、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精神世界。教师的教育只能是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影响, 而不能硬性地灌输与压制。教师要想改变学生, 引领学生积极向上, 就需要对学生实施无声的影响, 教师经常性的影响, 也许就可能由量变到质变, 让学生产生根本性的转变。“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教师眼中要有学生, 要关注学生, 了解学生, 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我们有的教师, 课堂上滔滔不绝, 只顾自己的讲授, 而不顾学生的学习, 甚至有的学生课上睡大觉也不理睬。还有的教师, 课堂上要求学生身子直挺, 注意听讲, 却不讲究授课的艺术, 没有关注学生愿不愿意听, 听得有没有兴趣, 完全无视学生的学, 而只顾自己的讲。这些现象, 正是教师没有践行“以人为本”的体现, 也是教师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20多年前我在师范学校教书之时, 学生们都喜欢听我的物理课, 就像喜欢体育课一般, 下午两点钟, 学生都早早地到教室等候。原因就在于我善于体察学生, 肯于关注学生, 时刻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愿望摆在第一位。为了能让自己的课吸引学生, 上课的前一晚, 我都会付出极大的努力, 广泛搜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 如, 上牛顿第一定律之时, 我会将牛顿的生平、简历、故事, 甚至牛顿一辈子为什么没有结婚这样的趣闻强制自己牢记。之所以做这些, 就是要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堂上的旁征博引, 让学生想听、愿听、肯听, 而且下课后还会主动拓展学习。我这个教师的作用, 就是给学生一个引线, 将学生带进自主学习的园地。与其说我教学成功, 倒不如说我将学生摆在了第一位, 真正地做到了“以生为本”, 我们的学校管理者, 我们的普通教师, 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如此, 才能将课程改革深入推进, 才能将素质教育目标有效落实。
第二, 要强化团队精神。团队精神很重要, 它代表着一种气势, 一种境界, 一种上进心。如果校长能够将教师团结起来, 齐心聚力, 那么我们的教育工作则无往而不胜, 而这样的校长也是最潇洒、最高超、最智慧的。强化团队精神首先要充分认识每一位员工的重要性。每一个人都很重要, 学校管理者要正视学校的每一位员工,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虽然他们不可能尽善尽美, 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是他们终究有自己的优点, 有自己的优势。校长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势, 发现他们的能力, 发掘他们的潜力, 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与鼓励, 包容他们的缺点与不足。其次, 强化团队精神要用好人, 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让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 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能。最后, 强化团队精神要放好权, 校长要不惜权, 敢放权, 相信下属, 相信中层班子, 相信普通教师, 宏观调控、整体把握, 而非事无巨细、样样过问。校长只有肯放权, 才能激励团队精神, 调动团队每一个人积极主动工作, 才能集中团队智慧, 实现学校工作的全面突破。
第三, 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 体现了学校的内涵与生命。2010年我到美国考察, 参观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四所世界级顶尖名校, 深深地感受到了校园文化的深厚魅力。在哈佛大学, 我没有看到气派的门楼, 没有看到硕大的校牌, 更没有看到漫天的标语。校园是开放式的, 通过狭长的小道都可进入, 没有正门, 也没有门卫岗哨。但是当步入校园的那一刻, 一种历史的积淀、文化的气息、优雅的气质随即包围了我。校园很安静, 每一位学生举止也很文明, 特别是图书馆, 无论是本校的学生, 还是社区的居民都在静静地看书, 学校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地方, 而且成了社区居民精神的高地。这就是校园文化的魅力所在, 自然而不造作, 博大而不浮躁, 深厚而不肤浅, 以无形之状, 与学校的生命融为一体。相比我们的一些校园, 提及校园文化, 就是悬挂标语, 高呼口号, 不乏形式主义, 也不乏急功近利。有些学校, 门卫岗哨, 戒备森严, 步入其中, 感受到的只是压抑而非快乐, 这样的校园何谈文化?因而, 对于校园文化,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要站在更高的视域、更深的层次、更远的规划上, 思考校园的文化建设, 将校园文化建设向深度、高度、厚度推进。
三、以新目标寻求新突破
人生苦短, 精华部分就那么一点点, 因而我们要用有限的时光、有限的权力做最好的事、最实在的事、最有价值的事。目标是方向、是引领、是动力、也是干好工作与事业的基础性保障。我们校长, 要在有限的职业生涯中取得一定的成绩, 就需要有明确的目标, 以新目标寻求工作与事业的新突破。
第一, 目标要切合实际。每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 不可能处于同一发展水平与层次之上。因此, 目标的设定也要因校而异, 紧密地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从校园硬性条件、外部环境、师资力量、发展潜力等多方因素考虑, 力求适合校情, 适当超前, 经过努力能够实现。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发展目标, 只能是空想, 对工作无益, 也不能起到促进工作的作用。
第二, 目标要突出特色。对于校长而言, 一年干好两件像样的事, 就了不起了, 干好一件事就不愧对自己。因而, 学校的发展目标绝不能贪大求全, 要目标专一, 一年解决一个问题, 一年实现一个目标, 稳步推进, 层层提升。要选准自己的特色, 树立自己的品牌, 闪现自己的亮点, 选准学校发展的着力点与突破口。
尊敬的先生:
我收到了您的来信。您打算从事物理学、数学研究的热情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然而,我必须对您坦诚地说,我绝不赞成您的态度。您非常清楚,我们的衣食住行都得益于别人的工作;对于这些,我们必须要诚心诚意地回报,并不是以满足于自己愿望的工作来回报,而是要以如人们通常所说的服务于他们来回报。不然的话,不管我们的生活需求多么小,我们也是寄生虫。而当前在您的国家尤其如此,因为那里正当起步的经济奋斗时期,急需受过教育的人努力为之工作。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而另一方面,您应该具备另方面的本领,本可以自由选择去做适合自己的工作。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获得有价值的成果的机会,哪怕是对于非常有天赋的人来说,也是极小的。所以,极有可能是这样:当您最富有创造性的年华过去以后,您只会感到沮丧和懊恼。
您现在的出路只有一条:把您大部分的时间用于那些较符合实际的事,例如您可以去当教师或者从事其他适合于您的工作,可用剩余的空暇去从事研究。唯其如此,您才会无论如何也能过上正常人的比较安静的生活,哪怕这其中就是得不到缪斯之神的特殊关爱也不算要紧,至少也能改变您眼前的各种现状。(见中华书局版《智慧宝典》)
从爱因斯坦这封对就业看法的回信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生,尤其是职业生涯是非常短暂的,这就需要你在极有限的时间里,尽早确立一个适合的目标,并且为之积极努力。如果置本身的基本生存条件于不顾,一味地要“走自己的路”,那其实是非常冒险的。自己的未来能适合哪些行业,哪种职业,在哪些职位上能够更好地发挥优势。这实际上是与个人的性格、兴趣、能力以及价值观都具有很大的关联。只有充分认识并挖掘自己的潜能,找到并抓住机会突破自己,才能出人头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并活出真正的自我。
事实上,一个人的人生是否充实,就看你是不是能在自己既定的目标下,获得认可和成功。而如果随波逐流,被动的选择,只会让你深感内心失落而前途渺茫,就如同现在许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他们虽然相信通过培训和教育可以让“鸵鸟”学会上树,但最终还是觉得选择“松鼠”方是最佳。
在今天,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几个基本的经济观念,而其中一个就是“核心优势”,即所谓“一个人与别人比较起来,其真正的优势到底是什么。也就是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到底有什么潜能,至少应明了自己的兴趣何在”。假如不只有一个优势,多核心就是无核心,那么只能降低自己的优势。谚语有云:“不要同时去追逐两只兔子。”韩国围棋大师吴清源就曾手书“不搏二兔”的条幅送给中国棋手聂卫平,借此委婉地告诫他不要分散自己的精力。
另外,就是还有不少人常常把别人的期待当成自己的目标。但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别人的期待如何美好,它也永远不属于你。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最长远最持久的快乐是来自于你自我价值的体现。
张爱玲曾说过:出名要趁早。依我看来,孩子应趁早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才是至理。因为在人生中,只有不断思索自己的人生方向,明确目标,才能更真实地看到自己的特点,寻找到适合自己长期发展的路径。这对于即将步入高校深造的每位学子而言,尤为重要。
1. 马云:不能统一人的思想,但可以统一人的目标,千万不要相信你能统一人的思想,那是不可能的。30%的人永远不可能相信你,不要让你的同事为你干活,而让他们为我们的共同目标干活。团结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要比团结在一个人周围容易的多。
2. The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to have a great aim , and the determination to attain it、人生重要的事情就是确定一个伟大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 歌德
3. 到河岸是我们的目标,这是人人看清的事情。难的是如何搭桥,如何造船,或者学会游泳。在根本不会游泳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除了泛起一阵泡沫和带来滑稽的悲壮以外,什么结果也没有。
4. 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这是多么壮丽的事业,这个目标有多么伟大! 圣西门
5. 美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完备的东西,它包括了自然的不可企及的神秘目标。 罗布里奇斯
6. 任何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爱也罢,追求也罢,目标必须明确。 林海鑫
7. 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谐的人际关系,勤奋求实的态度,崇高的道德情操,矢志不移的追求目标。
8. 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希望你不要用年龄和其他东西去束缚自己。年龄不是界限,除非你自己拿去为难自己。人生需要规划,但是意外总是会到,与其强求某事某地达到某个目标,不如顺其自然。当然不是说听天由命,而是听从心的方向,去做到最好。
9. 人生之要事在于确立伟大的目标与实现这目标的决心。
10. 科学的永恒性就在于坚持不懈地寻求之中,科学就其容量而言,是不枯竭的,就其目标而言,是永远不可企及的。 卡冯伯尔
11. 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量源泉之一,也是成功的利器之一。没有它,天才会在矛盾无定的迷径中徒劳无功。
12.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致力于一个自己认为伟大的目标。 萧伯纳
13. 漫无目标的糊口就像出海飞行而没有指南针。
14. 对真正的成功者来说,不论他的生存条件如何,都不会自我磨灭自身潜藏的智能,不会自贬可能达到的人生高度。他会锲而不舍地去克服一切困难,发掘自身才能的最佳生长点,扬长避短地、踏踏实实地朝着人生的最高目标坚定地前进!
15. 空虚无聊的时候就读书,但一定得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和计划,
16. 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易卜生
17. 人的命运是像云彩一样只能随风漂流,还是说云彩它自己选择了方向,我现在还不是很清楚。但无论是那种情况,它们都可能漂流往同一个方向,但如果选择了后者的话,人就会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段努力,拥有这种想法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日向宁次
18. 这些年,我已逐渐学会接受,接受意外,接受变节,接受误解,接受努力了却得不到回报,接受世界的残忍和人性的残缺。但这不代表我妥协,我还会去努力,去爱,去为遥不可及的一切付出心血。不患得患失,不怕翻脸,不惯着任何人,亦不做亏心事。朝着这个目标前行。因为,我还相信梦想,相信奇迹。
19. 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伟大的事业不是靠力气速度和身体的敏捷完成的,而是靠性格意志和知识的力量完成的。
20. 我的目标很简单,就是把宇宙整个明白 它为何如此,它为何存在。
21. 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作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 歌德
22. 天上人间被查,猫扑网友反响强烈:最失望:人生一下子失去了奋斗目标!最理智:免费打广告呢!最纳闷:这些pol、ic经常来光顾,怎么今天都装不认识了最义愤:天上人间都查,还有王法吗?最无厘头:一直以为它事业单位。最忧国忧民:又下岗这么多人最令人信服:上海世博会缺人了北女南调。
23. 所谓团队,指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状态下,团队的成员都必须互相帮助、互相商量,彼此给予对方支持,然后一起努力去达成共同的目标。
24. 做人像水,做事像山。做人尽量往低处走,让着别人,遇见利益和名声尽可能往下退,给自己留下做大的余地。做事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和目标,像山一样挺立在那儿,才能把事做好。
25. 你与你的目标之间,无论有怎样遥远的距离,都不要担心,而是把你的精神集中在短短的距离上。 一个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应当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且目标不妨定高些。
26. 社会和自然的区别就在于,社会是有一定道德目标的。 赫胥黎
27. 人生的奋斗目标决定你将成为怎样的人。
28. 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成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 歌德
29.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爱因斯坦
30. 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 巴斯德
31.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
一位父亲和儿子在前进的路上比谁走的路更直,一个着眼前方的目标,走得快而直;一个低头注视脚下的每一步,走得慢而弯。细细想来,人生之路亦是如此,着眼远方目标稳步前行,必有事半功倍之效;迷失目标,只顾眼前,常吞徒劳无功之果。
目标指出了每个人一生的奋斗方向。古往今来,成大事的人往往在很早就会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秦始皇把统一天下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司马迁把著明主、贤君、贵臣、死义之士存于史册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马克思把为人类而工作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周恩来把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些人的成功虽然有各种原因,但是人生目标的很早确立,是他们成功的必要条件。
而当前因没有目标而碌碌无为的人比比皆是。甚至一些名人也因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样样通,样样松”。目标的设立,能为人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它可以使人向目标直线前进,而不会绕进不必要的弯路。每年高考填报志愿时考生的迷茫,便常常是没有明确目标的表现。而目标的缺失,常常使他们困惑,甚至因选错了院校与专业的而悔恨终生。目标的确定,则可以使人坚定地向预定的人生方向大步前进。
目标的确立给人前进的动力。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明确的目标,给人以克服艰难的力量,促使人披荆斩棘,阔步前进。勾践以匡扶越国为目标,这使他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用尽所有精力,最终击败吴国;钱学森以报效祖国为目标,这使他年轻时刻苦学习,在美时纵使回国受阻,但他仍不断努力,百折不挠,终于回到祖国。致力两弹一星,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生之路的艰难不可避免,而坚定的目标则能坚定人前进的信念,给人强大的动力,使人克服艰难险阻,得以走向远方。
目标的确立让人心无旁骛。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的诱惑和选择,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就会陷入“搏二兔”的尴尬而一事无成。居里夫人在科学界享有极高声誉,但她却没有受外界的干扰,将自己的精力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对放射性现象的研究目标之中,最终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明确的目标,使人不为外物所干扰,心无旁骛,稳步前行,唯有如此,方能攀上事业的高峰。
人生的目标,作用远不止这些。当今社会的急功近利,碎片化的生活方式,都是没有目标的具体体现。一个人若丧失目标,那么他将庸碌一生;一个民族若丧失了的目标,那么她便丧失了腾飞的基础。目标的确立,在当今快速变革着的中国社会之中尤为重要。
一、社会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统一
麦格雷戈的“Y理论”认为, 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不存在根本性的冲突, 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员工会自觉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3]长期以来, 人们在把握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存有误区, 犯了重社会“整体”轻成员“个体”, 只见“社会”不见“人”的错误。人们习惯于抽象地谈论社会、社会关系和社会规律, 单方面强调人是历史的产物, 却忘记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始终是把人作为社会历史的本体基础, 是以人为本的。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就强调过:“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明确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 就是国家、社会。”因此, 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 社会目标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 它决定和制约着个人目标, 而个人目标是社会目标的具体体现。在我国现阶段, 社会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原则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促进人的和谐全面发展, 即“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4]
但“四有”是个内涵丰富的概念, 蕴含多层次的境界, 并不等于就是共产主义一种境界。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不相同, 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表现在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生活工作小环境的差异, 如所在地区、家庭状况、工作单位、人际关系等的差异;还表现在个体性征的差异, 如性格、气质、需要、兴趣、动机、能力等的差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还有思想觉悟上的差异, 如政治观念、理想信念、道德素质、宗教信仰等的差异。这种情况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目标在不同人的身上的具体体现不同。不能不顾对象思想的先进或落后, 在工作中搞一刀切。
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目标要求应该体现工作对象的差异性,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根据对象的差异性对症下药,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5]如对共产党员和非党员, 对领导干部与普通群众, 目标要求有先进性和广泛性的区别, 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前者应高标准严要求, 而对后者就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着重做解疑释惑、统一思想的工作。就像邓小平所要求的那样:“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 仍然不能不承认个人在成长过住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 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予区别对待, 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6]
二、政治目标与人文目标相统一
政治目标是人得以健康发展的方向和灵魂, 人文目标是人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 由于“左”的思想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曾一度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 且被抬到了“高于一切、冲击一切”的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通过拨乱反正, 正本清源, 党中央正确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置于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地位, 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推进改革开放和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 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以为从此就可以不讲“政治”了。名义上, 他们是在做思想政治教育, 可实际上, 他们可以回避政治问题, 不再理直气壮地强调政治观问题, 甚至降低原则性要求、抛弃政治立场去迎合工作对象。他们不懂得政治性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定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 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 为改革、发展、稳定这个全党全国的大局服务的。[5]思想政治教育不讲政治, 就好比行医不讲治病救人, 教师不讲传道授业解惑一样, 失去了存在的本质依据。
“提升人的精神品位, 构建人的精神家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目标。[7]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证明, 经济增长与物质丰盈的确能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 但物质生活的丰裕并不等于精神生活的进步, 也不能自然而然地带来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对此, 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作过深刻的剖析。如, 海德格尔就曾在描绘了物性过分扩张导致人性匮乏与生存危机的图景后指出, 在把自我对象化为客体的经济活动中, 人被异化为物, 与物一起沦为商品, 从而丧失了自身的存在。[8]马尔库塞也认为, 现代经济、政治、科学、文艺、哲学和日常生活已丧失了它们原有的丰富性, 致使人成了“单面人”, 精神危机和感觉异化日趋严重。[9]当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精神与心灵也经历着如同社会大变革一般的强烈震撼与冲击, 人们以往恪守和坚持的价值、理想、信仰等受到严峻的考验, 社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道德困惑、理想迷失、信仰危机现象。有的学者尖刻地指出:“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需要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支撑, 需要在变动不定的世界里寻求到一个安定的精神家园。”[10]的确,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思想政治教育正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丰富和提升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江泽民曾多次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 做群众的工作, 涉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等领域, 也就是人的精神生活。”[11]事实上,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性本来就具有精神动力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价值导向系统, 正是通过社会引导的方式来启发人们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考的, 从而帮助人们解放思想困惑与矛盾, 疏导情绪, 维护心理平衡, 更好地把握人生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超越“物”的束缚, 寻求到人生的终极目标和真正的精神归宿。
三、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时间维度和发展阶段上划分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两者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近期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在较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目标, 具有现实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人们思想行为的发展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是远期目标的基础。[1]对于个人来说, 近期目标就是要解决受教育者面临的种种思想困惑。比如在大学阶段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才与做人、治学与恋爱等关系, 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远期目标是经过相当长时间的持续努力才能实现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战略性, 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人们的思想行为有着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 从根本上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近期目标的性质和方向。对于个人来说, 思想政治教育的远期目标就是引导受教育者树立远大志向, 实现个人一生的发展目标, 使受教育者成长为高度社会化的、具有社会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素质, 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在教育目标设置上, 统筹兼顾远期性要求和近期性要求, 让近期目标符合远期目标, 遵循共同价值, 只有这样, 才能提升发展的层次, 体现发展的价值。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活动形式的实施起着制约和指导作用。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置要以人的主体性要求和个性差异为出发点, 做到社会目标与个人目标、政治目标与人文目标、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的“三个相统一”。
一、高中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中生自身身心的发展是由他们的遗传条件和所处的环境条件、教育条件决定的。遗传条件决定着他们身心发展的可能性,环境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着他们身心发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条件起着主导作用。教育改变着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情感。
高中历史课程要想促使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情感发生正向变化,首先要研究高中生自身的需求。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组成,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新课程要研究高中生成长过程中这些方面的需要。
其次,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人类的认知规律来看,不论哪个阶段的学习,兴趣都是最基本的动力之一。若高中历史课程创设的学习情境是高中生们普遍感兴趣的,那么高中生就会自然而然的积极参与,反之,则会产生厌烦的情趣。高中历史新课程目标要力求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内容的选择、问题的设置、教学活动的建议、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学生发展需要是多方面的,知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认知策略等方面都需要发展。仅从知识方面来看,自然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等方面的知识都是知识的组成部分。我们力求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但又不可能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齐头并进。这就需要我们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必须结合学生个体或集体的兴趣,培养有特色的人才。
二、社会发展的需求
人类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代代的新人接替,而教育正是把社会与个人特别是新生一代联系起来的重要桥梁和中间环节。教育把人类长期以来以来积累起来的经验,从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经过认真的选择,传递给下一代,通过引导下一代掌握经验、促使他们的身心发展达成社会性的“遗传”,并有所创新,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不是对立的,而是和谐一致的。因为,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是一个完整、和谐的统一体。课程目标要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的发展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明确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给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使每个人的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既符合教育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人道主义的使命,又符合应成为任何教育政策指导原则的公正的需要,也符合既尊重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又尊重传统和文化多样化的内涵发展的真正需要。”“为了与其整个使命相适应,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求知,既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处,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一些活动中进行合作;最后是学会做人,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当然,这四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一个整体,因为它们之间有许多连接、交叉和交流点。”②
三、高中历史学科特有的价值及其教育功能的发挥
既然以高中历史学科进行教育,那就要考虑到高中历史学科特有的价值及其教育功能。
高中历史的价值与社会功能,传统意义上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积极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
1.政治功能。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资治、借鉴、垂训治乱兴衰,把握历史、认识国情,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标准体系,用正确的历史观点、方法分析考察社会政治问题。
2.经济功能。社会经济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高中历史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历史经验,在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塑造适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3.文化功能。高中历史教育是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历史知识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他科学尤其是人文学科的基础,也是公民文化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这些价值和功能反映出传统高中历史课程是以社会为中心的,即便是促进学生身心多方面协调发展,也是从培养学生历史感、民族自豪感,学习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方面考虑的。
世纪之交,我国的课程改革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中的学生发展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有智力的片面發展;是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一个“模式”的发展;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的当前发展。③
教育思想的转变,必然带来历史课程价值和功能的转变。历史课程功能必须由以社会为中心转变到以社会发展需要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相统一上面来,在引导学生的个性朝向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的同时,还应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实现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的统一。这就要求高中历史课程从枯燥无味变成生动有趣;从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变成与学生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密切相联;从注重“专业知识”转向注重“通识知识”;从关注历史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性需求。
在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中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从学生学习历史的全过程和学生人格发展的视角确立并提出目标要求,而不是像以往“思想教育”那样主要站在教育工作者的立场提出目标要求。二是课程目标的确立要有全面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更应当重视透过历史的学习开发学生持续发展的潜力,促进其人格的不断完善。三是目标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即针对时代的需求和教育的实际,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学生学习历史的全过程包括几个重要环节:学习动机的确立;历史知识的积累;对历史的体验与感受;相关能力的培养;对历史线索、历史规律的概括与总结;对相关历史知识、方法和理论的运用。那么关注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就要从学生学习历史的视角去提出目标要求,而不是从老师、从专家的视角去提出目标要求。
由于学生、社会、学科这三个因素是交互起作用的,对任何一个单一因素的研究结果都不足以成为高中历史课程目标的唯一来源。“课程目标的本真是建立在学生、社会、知识三因素整合的基础上的。相反,课程目标的确立如果只考虑其中的某一两个因素,或对三因素关系处理不得当,就会导致课程目标的失真。”④课程实践证明,“无论忽视哪一个要素,或者偏重哪一个要素,都会使学校课程失去平衡,以至不能完整地全面地实现教育的培养目标。”⑤课程史上出现过的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学科中心课程就是这类典型的例子,它们基本上都以失败而告终。
参考文献:
①[美]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姚良方译,瞿葆奎校,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②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③参见上海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教委研究室:《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④刘启迪:《课程目标:构成、研制与实现》,《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8期
⑤吕达:《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第357页
2013年考研已尘埃落定。在这数百万的考研大军中,我们无从知道到底有多少自考生,但可以肯定的是,水涨船高。近年来,自考生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已成为考研队伍中一支值得关注的力量。在百万考研大军的茫茫人海中,自考生的位置何在?处境如何?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群体?这些,都是我们不该忽略的问题。
一、自考生的现实与梦境
自学考试制度是根据我国宪法关于“鼓励自学成才”的规定建立的,是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国民教育序列与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三足鼎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了自考毕业生待遇与普通高等学校同类毕业生相同,自学考试文凭与普通高等教育文凭具有同等的效力。同时,自考考生凭自考单科合格证书或学历证书,也能进入国外大学攻读学位,目前认可的国家已经达到23个,其中澳大利亚、英国的高等学府都承认中国的自学考试。
可以说,自考在我国应该有着很高的地位,这是有着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的。然而,自学考试特殊的教育方式使自考生“与生俱来”地受到许多不公的待遇。在学校,伴随他们的是统招生的鄙视,甚至被某些人认为是“已经被社会淘汰了一次的人”,只是学校挣钱的工具;走进社会,他们遇到的是单位的不屑,“我们只要普高生”,挡住了多少胸有大志的自考生的就业之路!甚至最公开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他们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在自考生的求学就业之路上,他们遇到了多少冷漠,看到了多少白眼,他们所遭受的歧视和不公,除了一声叹息,又能向何人说?名为“天之骄子”,实是“二等公民”,他们痛苦,他们呐喊,“这是为什么?”难道自考生天生就是庸才吗?难道他们就一定素质低下吗?
当然不是!事实上,自考生有的仅是几分之差而无缘普通高校,有的是因家庭困难才无奈选择了教育成本相对低廉的自学考试。他们同样青春激扬,同样胸怀锦绣,却不得不面对更多的坎坷与困难,他们只是期望得到本来就应该属于他们的平等和机会。他们,同样期待着!
二、自考生考研的原因
全国有多少自考生考研,我们无从得知。但据北京市自考办的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11月至2004年6月,到该处办理报考研究生相关手续的考生共计360人,2001年53人,2002年161人,2003年因“非典”影响有所减少,为145人,但2004年又上升到205人,总体呈上升趋势。而这些只是还没有取得毕业证书的自考生,更多没有统计到的是已经取得毕业证书不需到自考办办理手续的自考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全国考研的自考生人数绝对不容忽视。
本文由青岛大学自考本科整理发布
青岛大学自考本科http:///
高校连续的扩招,就业严峻的形势,使得考研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很多自考生也自主或不自主地被席卷而入。经历了太多的磨难,遭受了太多的不公,他们无比执着。为了弥补没有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遗憾,为了享受纯真快乐的校园生活,为了摆脱来自四方的歧视,为了抹去压抑已久的阴影,为了过上体面的生活,为了美好的明天,为了梦想的实现,他们热血澎湃,毅然投身于考研的滚滚浪潮之中,坚持着圆梦考研的不懈追求!
三、自考生考研的相关政策
自考生考研,其报考政策如何呢?相信这是每一个有志于考研的自考生的第一个问题。按国家有关规定,自考学历与普通高校学历完全等价,但是由于高校招生拥有很大的自主权,所以不同学校对自考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如不少学校要求自考生必须拥有本科毕业证,还有些学校要求自考生必须拿到大学英语四级证书等。又因为自考生的个人情况千差万别,所以报名前一定要认真看清院校的招生简章,分析自己的条件是否符合。最好与招生单位取得联系,多向招生单位咨询。
自考生考研分两种情况:本科毕业和专科毕业。自考本科毕业生不论是否已取得学位,都能报考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而专科毕业生必须工作两年后才有资格报考研究生,有的学校还在此条件的基础上加上必须通过自考本科主干课程的规定,还有的学校规定部分专业不招收大专毕业生。具体报考情况,考生应提前向拟报考的高等院校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咨询。
四、自考生考研的优劣势分析
1.优势
虽然自考生在一定程度上遭受着不平等的待遇,但长期以来自学考试严格的质量,还是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自学考试灵活开放的体制,教考分离的考核方式,宽进严出的毕业途径,使得许多自考生一次次碰壁,一点点进步,他们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他们自信、自强、自立,“千锤百炼还坚韧,任而东西南北风”,养成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这种能力和品质是各类成功人士必须具备的共同特征,也是自考生考研成功的有力保证。
许多自考生往往有过工作经历,考研能带给他们以最实际看得见的利益,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在经过或多或少的工作实践后,他们对知识有了比其他考研群体更为深刻的认识。他们所学到的书本知识化为了活的知识,对于知识本身也有了更深的体会。他们学习目标也就变得更为明确与具体,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更能“有的放矢”地学习。相对于没有社会经验的应届生来说,较之于专职的“考研专业户”来说,其考研的成功率可能更高。
2.劣势
本文由青岛大学自考本科整理发布
青岛大学自考本科http:///
然而,现实中的自考生在考研过程中,仍然要面对许多普高生不用考虑的问题。毕竟相对于普高生而言,他们的教育质量不高,专业功底较薄,“软件”上的差距几乎成了他们考研成败的决定因素。
另外,虽然自考生的身份已经得到了绝大多数高校的认可,政策上的瓶颈已经打破。但一些规定的不合理还是给自考生们带来了一些麻烦,比如报名,每年考研报名是在11月初,而高教自考毕业证的办理每年只有两次,6月和12月各有一次,12月才能办理的学生就不能以本科生的身份考试。知道吗?就这样,只因为晚了一个月,只因为一纸毕业证书,剥夺了多少自考生报考名校改写自己人生的机会!许多人只得因为这不合理的制度再等一年,再忍受一年的煎熬!虽然这样仍然可以以同等学力的身份报考,但是,机会会走近他们吗?众多高校都要求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过1~3篇学术论文的条件,不要说自考生们,就是那些普通高校的高材生又有几个能够做到呢?那些追求自学成才的同等学力的自考生们,在克服了经济、心理上的重重障碍后,却又不得不面对这一几乎不可逾越的障碍。为什么那么苛求他们,不能多给他们一个机会呢?
虽然,对于每个考生来说,考研都既意味着希望与机遇,也暗含着挑战与困难,但来自高校的明显或隐潜的歧视,又使自考生们面临那么大的风险,承受那么大的压力!
五、关于备考的几点建议
在考研大军中,每年都有许多自考生考入名校学习,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但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是共同的规则:
1.目标明确,避免盲从
2003年全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是79万,2004年,这一数字上升到94万,而2007年猛增到170万,虽然反映了全国大学扩招及就业压力增大的趋势,但很多人是盲目报考,随波逐流。
一个笑话:“考研为什么?”“为了找女朋友。”“找女朋友干什么?”“娶妻。”“娶妻干什么?”“生儿。”“生儿干什么?”“放羊。”“放羊干什么?”“攒钱。”“攒钱干什么?”“上学。”“上学干什么?”“考研。”
只是希望,我们的自考生们,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认真地判断形势,回归理性!
2.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
漫漫考研路,是个拼心志、拼毅力的长跑,不仅是对考生们掌握知识的考查,更是对他们心理素质的考验过程。与其他群体相比,自考生应该发挥前文所述的自学能力和坚韧品质优势,从“海绵”中挤时间,克服知识差距,将知识的学习和心理的成熟结合起来。许多考研成功的同学都认为,尤其在备考的后期,心态决定成败。拥有了平和的心态,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乐在其中,才能笑到最后。
本文由青岛大学自考本科整理发布
青岛大学自考本科http:///
3.加强动力,提高效率
考研路上,没有强大的动力是很容易“抛锚”的。倦怠之时,不妨勾画一下美好的明天,可以设想一下伟大前程,从而不断增添新的动力。学习上要注意提高效率,挑选精良资料,不被市场上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各种教辅资料迷惑。要精简高效,增强信心,做到有重点地复习,有针对性地复习,少而精地复习。
4.克服信息不对称,多渠道获取正确信息
当今社会,信息充斥各个领域。在考研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优势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尽可能多了解和占有信息。各院校历年的招生人数及报考人数,复试分数线及复试题型题目,录取分数线及录取比例,都是每个考生应该了解的信息。要多方面开拓获取信息的渠道,上网查询,登陆论坛,咨询过来人,参加辅导班,都是可以采用的方法。
六、考上之后的注意事项
仅举一例:据某高校研招办反馈的信息,在研究生录取工作中,有的自考毕业生个人持自考档案办理调档事宜,而这种做法是违反招生录取工作中的档案管理工作规定的,会给学校及考生本人都带来很多麻烦,甚至影响考生的录取。
因此提醒自考毕业生,在办理完毕业手续领取毕业证书的同时,还会拿到毕业证书及学籍档案材料原件(含自考毕业生登记表、审定表),半年后获得学士学位的考生还会有一份学位审定表,一定要将这些档案材料存放到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没有正式工作单位的,存放到户籍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或城镇街道办事处或农村的村民委员会,然后复印一份档案并加盖上述单位公章,以备通过初试进入复试时审定资格时交验,切忌自己保管档案材料。在录取研究生时,各高校会自行出具调档函调取档案,考生切勿自行持档案交于学校,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不良后果。
七、写在最后
谨以一句话赠给正在准备考研和即将准备考研的自考生们: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本文由青岛大学自考本科整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