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美学考研真题
专业 方向
01001-中1J1-国古国代文学 学 0101J1-02-专国门史 学
010
1J1-
03-中国
国古学
代史 010
1J1-
04-中国
国哲学
学科目一 科目二
科目三
101-思想201英语一或202俄
631-政治语或203日语或240
古代
理论 德语或241法语
汉语
基础 101-思想201英语一或202俄632-政治语或203日语或240
中国
理论 德语或241法语
历史
综合 101-思想201英语一或202俄
632-政治语或203日语或240
中国
理论 德语或241法语
历史
综合 101-思想201英语一或202俄
631-政治语或203日语或240
古代
理论
德语或241法语
汉语
基础
科复试目笔试四 科目
847-国国学
学综
专合,题 外语 国学-综-
合,外语 国学-综- 合,外语 847-国国学学综专合,题
外语 备注
科目四含中国古代文学
史、中国哲学史。推免
生学制为2年
推免生学制为2年 推免生学制为2年
人大法学考研宪法与行政法专业真题(91—09)
1991年(中国宪法研究方向)
一、名词解释
1、国家结构
2、比例代表制
3、一元君主制
4、庇护权
5、宪法监督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民主集中制
8、三权分立
9、公民、国家、人民
二、填空
1、我国爱国统一战线包括()者、()者和()者。
2、中央军委对()和()负责。
3、我国的经济特区目前有()。
4、法国现行宪法是()年通过的。
5、世界上最早的宪法是()国的宪法。
三、判断题
1、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本质必然是一个,即无产阶级专政。()
第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我国选举规定,县级以下人民代表的选举实行举手表决。()
4、我国国家元首的职权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行使的。()
5、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是指自满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
四、选择填空
1、我国的审计机关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对()负责。
①本级人民政府②上一级审计机关③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①国家机关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③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3、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等方面全面发展。①德育、智育、体育②德、智、体③品德、智力、体质
4、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①四年②三年③二年
5、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并有权罢免本级()。①人民代表大会代表②人大常委会③人大常委会的组成人员
五、论述题
1、试述我国1982年宪法的主要特点。
2、试述我国游行、示威法的基本内容。
1992年(宪法方向)
一、为什么“三权分立”制度不适用我国?
二、宪法规范有什么特点?
第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三、我国哪些国家机关实行合议制?哪些国家机关实行首长负责制?为什么?
四、我国为什么提出“一国两制”方针?有什么好处?
五、马克思主义人权的概念与资产阶级人权概念有什么不同?
1993年(中国宪法方向)
一、何谓宪法性文件?何谓宪法解释?何谓宪法惯例?你对这些概念在我国的实践中有什么看法?
二、我国如何监督宪法实施?西方国家通常如何监督宪法实施?
三、试分析我国宪法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你对于有关这方面的全过程有什么评论?
1994年
一、名词解释
1、人民民主专政
2、人民代表大会制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特别行政区制度
5、总理负责制
二、简答
1、自1954年迄今,我国宪法经历了几次修改?最近这次修改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我国现行宪法中有哪些保障宪法的法律措施?
第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3、国体与政体的相互关系如何?
4、我国现行行政区划如何?
5、美国联邦政府三机关之间是如何制约的?
三、论述
1、我国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论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我国国家机构中的表现。
1995年
一、名词解释
1、人民代表大会制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特别行政区
4、地方性法规
5、比例代表制
二、简答
1、试述宪法的法律特征。
2、试述宪法规范的特点。
3、试述违宪审查制度中美国型与德国型的基本区别。
4、试述现行宪法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设的主要表现。
5、试述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三、论述
论宪法与人权的关系。
第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1996年
一、名词解释
1、宪法结构
2、魏玛宪法
3、基本法律
4、罢免权
5、言论负责权 二简答题
1、试述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相互关系。
2、试述我国选举法关于预选制的规定及其意义。
3、宪法解释有哪些分类?
4、试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利益调整功能。
5、我国的国务院总理负责制有哪些特点?
三、论述
试述宪法规范的稳定性与适应性的相互关系。
1997年
一、名词解释
1、国家制度
2、宪法惯例
3、国家结构
第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4、选举单位
5、半总统制
二、简答题
1、试述宪法的地位。
2、试述宪法产生的思想文化条件。
3、宪法修改有哪些方式。
4、试述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5、试述特别行政区与一般行政区的共性和特性。
三、论述题
论宪法与港澳基本法的关系。
1998年
一、名词解释
1、宪法解释
2、宪法结构
3、国家行为
4、政治自由
5、倒阁权
二、简答题
1、试述宪法序言的法律效力。
2、试述宪法规范的逻辑结构。
3、试比较民族自治地方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第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4、试述我国宪法对公民财产权的保障。
5、试比较总统制国家和议会内阁制国家行政与立法的关系。
三、论述
论宪法与依法治国。
1999年(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一、名词解释
1、特别行政区
2、人民代表言论免责权
3、地方性法规
4、宪法惯例
5、地域代表制
二、简答题
1、我国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及宪法规定的国家宗教政策的主要内容。
2、全国人大专门委会员的性质和任务。
3、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人员构成特点。
4、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
5、不成文宪法的特点及构成。
三、论述
论宪法监督制度。
2000年(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第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一、名词解释
1、宪法解释
2、宪法委员会
3、差额选举
4、具体行政行为
5、行政补偿
二、简答题
1、试述我国1999年宪法修正案的主要内容。
2、试述受教育权的主要特征和内容。
3、试述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权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题
1、试结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香港基本法的解释谈谈基本法解释权的分配。
2、试述宪法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治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
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罢免权
2、立法权
3、宪法关系
4、行政复议
5、行政强制
二、简答题
第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1、简述宪法与宪政的关系。
2、简述宪法解释权与宪法修改权的关系。
3、简述平等权的内涵。
4、简述美国总统选举的基本程序。
5、简述宪法与行政的联系和区别。
三、论述题
论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
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试题
一、名词解释
1、立宪主义
2、出版自由
3、宪法诉讼
4、行政征收
5、行政裁决
二、简答题
1、宪法规范的结构及种类。
2、全国人大专门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
3、港澳基本法的保障体制。
4、抽象行政行为的复议审查程序。
5、西方国家规范表达自由的基本原则。
三、论述题
第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山东人陈晓琪冒用同学齐玉苓的姓名上学并参加工作,遂引发诉讼: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8月13日就此案作出批复:“陈晓琪等以侵犯姓名权的手段,侵犯了齐玉苓依据宪法规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造成了具体的损害后果,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根据该批复对此案作出了终审判决。有人认为,此判“违反了我国宪法”。
请就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及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该判决审理依据的适用发表看法。
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民族自治权
2、表达自由
3、看守内阁
4、行政优益权
5、行政行为的确定力
二、简答
1、简述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违宪审查的程序。
2、简述近代宪法产生以来在内容上发展的基本标志。
3、简述议会制下一会与内阁的相互关系。
4、简述行政程序的基本制度。
三、论述
1、论制宪权与立法权的关系。
第 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2、论行政听政的意义。
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立宪主义
2、宪法判例
3、住宅安全权
4、财产权
5、即时强制
6、行政立法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宪法制定权的界限。
2、简述美国宪法分权与制衡原则的表现。
3、简述宪法解释的基本功能。
4、简述宪法修改的限制。
5、简述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
三、论述(共70分)
1、论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救济。(40分)
2、论行政行为的效力。(30分)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第 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1、宪政
2、司法审查
3、生命权
4、宪法关系
5、行政补偿
二、简答(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我国宪法修正案关于私有财产权保护的主要内容。2、简述我国法院依法独立审判原则的基本内涵。3、简述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和义务。4、简述行政执法的基本程序。
三、论述(共70分)
1、论我国现行宪法修改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40分)2、论我国行政许可设定的范围及其意义。(30分)
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宪法变迁 2、合宪性推定原则 3、结社自由 4、通讯自由 5、行政裁决
第 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1、简述宪法规范变动的基本形式。
2、简述法律保留原则的基本含义及我国法律保留的基本内容。3、简述港澳基本法的保障机制。4、简述比例原则的基本含义。
三、论述(共70分)
1、试从宪法的角度分析有关禁乞的规定。(40分)2、试分析我国关于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制度。(30分)
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宪法与行政法考研试题
一、名词
规范宪法
穷尽法律救济原则
行政合同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
社会保障权行政强制执行
二、简答
1.违宪与违法的联系与区别? 2.行政相对人参与权的内容? 3.制宪权的界限? 4.宪法与条约的关系
三、论述
第 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1.用宪法学原理分析收容遣送制度? 2.试析政府信赖利益保护原则?
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试题
一、名词解释:
弹劾
行政指导
选举委员会
行政追偿
二、简答题
1、教育权的性质。
2、行政诉讼起诉期限制度。
3、行政裁决种类。
4、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
三、论述题
1、论行政参与。
2、论社会权和社会建设的关系。
2009年宪法与行政法
一、名词 1.政教分离 2.表达自由 3.税收法定原则 4.行政裁量权 5.行政事实行为
第 页
共
页
考研集训营,为考生服务,为学员引路!
6.宪法判例
二、简答
1.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2.宪法监督的专门机关监督机制。3.行政相对人程序性权利。
4.我国法院在行政案件中对规范性法律文件的适用。
三、论述
1.论自由权和社会权的联系与区别。2.论述政府信息公开与公民知情权的保障。
第 页
共
页
2.计算某条件分布为二元正态分布
3.半道证明依概率收敛,剩下半道我记不清了
4.利用统计思想证明下面一个积分,被积函数我记不清了,积分最后是dx1dx2...dxn,我觉得这是这次最恶心的一道题,无从下手,大家可以上网找找类似的5.写出广义似然比检验量,并利用此检验量检验下面的假设,一道假设检验的题,检验内容不难,关键是要知道广义似然比检验量是什么
6.统计决策中的风险函数和损失函数是什么,剩下半道好像还有点贝叶斯的什么函数我记不太清了
7.最大似然估计和贝叶斯后验估计的区别和联系
8.写出列联表检验全部过程
由于各个专业的专业课不同,而且不同的学校的专业课指定书籍和考试风格也不相同。我报考人大经济学看的书是:(1)<<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第四版,人大版,包括宏观和微观)。高老书逻辑很清晰。体系很明确。这不得不承认。周围很多考其他学校的人也是这么说的,特别适合考研用。(2)<<政治经济学>>(宋涛,人大版,第七版)。(3)<<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等,高教版)。可以把专业课的政治经济学和政治结合起来的。两者的交叉处很多,这样两者就都复习了,并且还可以相互补充。这几本书,我翻来覆去看了估计不下10遍,熟悉了课本,我还收集了大量资料。通过细心整理,认真复习,我觉得收获非常大。
人大的专业课重论述,不是很注重计算。它前面是4道简答60分,然后是两道计算30分,最后是三道论述共60分。所以计算占的分数比较小。在以前,计算纯粹是送分题,都是考产量论,成本论那些简单的计算,宏观都是考IS-LM的计算,都很简单。但是现在考的计算还是挺难的。出题方式较以前有明显的改变。我觉得这是人大出题方式的转变。
关于人大的专业课,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它的专业课重复率很高。认真分析人大的专业课真题不难发现:我们考试的题目大约50%的题以前是考过的,而且已经考了多次。例如,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自动稳定器和挤出效应以及市场失灵,以前都考了很多遍。所以有些人声称只要把真题多看几遍就是了,不过我认为这样太过冒险,至少我不敢这样做。我觉得教材才是本,真题是重要的补充。当然现在处于考试的冲刺阶段,可以对照真题分析重点,以及常考题目。
此外,在考试之前,我建议大家还是拿两套真题来按照规定的考试时间做一做,虽然只有九道题,但是随便一道题都可以写上满满的一页,考场上的时间真的很紧,如果提前不练习一下恐怕真正考试的时候会在时间分配上出现问题。本人在考试时,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我在前面的论述题上花了太多时间写得太多了,加上计算题本以为是像以前那样送分的会很快做完,结果卡得不行了,耽搁了一些时间,到最后还有45分钟时,后面三道论述题还没有做,当时我非常紧张,很多想写的东西都没有时间写上去,字写得也就可想而知了。鉴于这一点,我希望大家能好好计划一下自己的做题时间,以免到时候太仓促。
至于报班的问题,我比较推荐凯程教育,集训营的学习气氛很好,我喜欢,有高三的感觉。
内容来源:凯程考研集训营
第一个问题,关于选专业。
我选专业是因为兴趣。因为人大法学院的风格一向比较尊重法律规范和法律文本,解释主义的立场是所有政法院校里面坚持得最好的。有人可能特别佩服动不动就能批判法律不完善、批判体制不合理,动不动就建议修改法律的学者;但我却对这种态度持有不同的意见,我更加倾向于解释的立场。日本刑法至今一百多年了,也没有过大的变动,原因在于日本刑法的解释做得特别好。我觉得法律需要被信仰,法律的权威不能靠动不动就批判它来维护。人大法理学还有一位老师专门研究过法律解释的操作分析。
13年人大法理学其实是有点扎堆的现象的,高分很多,这就告诉大家选专业的时候最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来,不要刻意选择一些偏冷门的专业。要不是人大法理学今年因为要成立基础法国家研究基地而扩招的话,法理学的复试竞争都可能达到1:2。兴趣最重要,无论考哪个专业,把初试分数考高点,390以上,估计考什么专业都不会被刷(有点废话,但初试分数真的很重要)。
第二个问题,司考和考研是否可以并重。
这个问题要看个人的学习习惯和考试能力。告诉大家一个信息,法理学今年第一名403是过了司法考试的,排在我前面一名的382分司考也是考过了的,都是应届。这两位都来自实力很强的政法院校(中南和西政)。我没考司考。也有司考过了但考研还差一点点的。就我现在的情况来说,要是司考过了的话,现在就轻松多了,特别爽。
第三个问题,关于复习。
政治就不说了,政治靠得是觉悟,我觉悟不高,所以只考了74分,这个分数还是有点低的;建议报个什么辅导机构的冲刺班试试,强化、基础那些班就算了。英语还可以,我英语的复习方法就是真题,我把1995年以后的真题至少都做了两遍以上,还翻译了一遍;单词不是我的重点,没花多少时间,一是因为我大二的时候把刘毅词汇5000背完了,经常复习,有一定的基础,二是真题练得比较扎实,至少真题里面出现过的单词,我都记住了。没专门背过英语的什么东西。写作的复习也很马虎,但我写作的基础还可以。此外,英语的复习需要经得起打击,我10月底(保研失败后)做2010年的真题,阅读错了13个。那种绝望,你是体会不到的!当时在图书馆六楼,跳楼的心都有了。立马把何凯文的视频听了一遍,把04年到09年的真题做第三遍。11年、12年、以及我参加考试的13年,都只错了2个。记住一句话:英语这种全国性考试,技巧远远大于实力,要学会去找技巧。推荐何凯文的冲刺班。
第四个问题,专业课的复习。
这个问题我没发言权。教材的重要性就不要说了。买了一些资料,花了3千多大洋。遗憾的是,这些资料只起到了心理安慰的作用,看得都不多。就我个人的意见来讲,条件允许的话,买一套背诵版的资料作为后期背诵的的依据要方便点,因为直接背教材还是有点压力,买一套背诵版的资料能省一些时间,当然,即使买了背诵版的资料,也不能忘了教材才是根本。
应一个研友的要求,我把理论法学的三个论述题回忆性地写了一遍,当ta参考,在这里贴出来,请方家指正。
法理学论述题:论述社会主义法对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答:
法是一种一般性的调整规则,是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法律规则是社会调整规则的一种,法本身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法所建构起来的秩序社会本身是一种和谐的社会,至少在法的目的层面、法律制度的理想层面是为了和谐社会而存在的。社会主义法除了具有法的一般特征之外,还具有社会主义的特色。社会主义法有着更加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体现着更加广泛的利益。社会主义法是作为法的内容的“理”与作为法的形式的“力”的结合,理是基本的,力是必要的。社会主义法与和谐社会具有密切的协调性,社会主义法体现着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对社会主义法有着更高的依赖。
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来的执政理念。作为一种社会治理的理想和指南,它集中体现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容上。和谐社会的构建对法制有着内在的要求,与社会主义法的运作休戚相关。社会主义法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挥社会主义法对民主法治的促进作用。社会主义民主有着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需要社会主义法来弥补其本身的缺陷,防止出现多数人的暴政;法治的前提是有良好的法制,社会主义法是法治的前提和保障,树立社会主义法的权威是法治的根本保障。
二是发挥社会主义法对公平正义的促进与维护作用。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的价值目标之一,社会主义法要以公平正义为价值目标和出发点,依法促进公平、维护正义。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作用,才能充分保证和谐社会的有序运行。
三是发挥社会主义法在社会活力方面的保障作用。社会主义法能够进行制度的建构,使人的才能得以发挥、人的创造力得以实现、人的愿望得以尊重等,进而实现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社会活力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社会主义法需要充分保障和实现社会活力,最终实现人的解放。
四是发挥社会主义法在社会秩序方面的构建作用,实现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法通过对社会多元利益的分配与安排,对权利的确认与救济,确认法律责任及其不利负担以及奖励等方式构建安定的社会秩序,实现和谐的社会运作。
五是发挥社会主义法对环境的保护作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环境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对人类行为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法在本质上要求人与自然相处,实现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保障人的环境享受权益。
法制史论述题: 论述西汉时期的文景刑罚制度改革。
法制史完全是书上的原话,我基本上背的是书本上的,尽量把细节写好一点,比如第一次由数量多少变为多少等等。
套路就是:
1.背景介绍;(劳动力减少、文帝本身的执政反思„„)
2.内容,两次;
3.意义与历史地位;
宪法学简题答 :简述我国人民代表的罢免制度。
答:
人民代表的罢免是指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罢免的制度。
一、法律依据:根据我国宪法第77条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受原选举单位的监督。原选举单位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罢免本单位选出的代表。这是我国宪法关于全国人大代表的规定,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的罢免在代表法中亦有相似的规定
二、理论依据:人民代表的罢免是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延伸——罢免权的体现。所谓罢免权是指罢免已通过选举产生的特定代表的权利。它是选举人或者原选举单位对代表实行的最严厉的手段之一,是选举权的一种延伸或者展开形态。
三、程序操作:人大代表的罢免,应当由原选举单位提出罢免案或者由选民联名提出,罢免案的具体操作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
四、实践应用:人大代表的罢免在我国还未曾有过实践运用。我们需要加强对人大代表罢免立法规定的解释与实践操作工作。
论述: 论我国宪法文本“人权条款”的含义和意义。
【这个题目我当时没答完,因为没时间了。含义我就写了一句话:这是国家责任;意义只写了五点,也记不大清楚了。现在重新答一次】
答:
我国1982年宪法在2004年进行了修订,其中最重要的是把第33条增加一款: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宪法第33条第三款。这就是我国人权条款的规定。
一、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含义,是指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国家的义务和责任,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必须符合人权的价值追求和取向,人权是检验国家权力行使的手段之一,也是考量国家权力合法性、考量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标准。【我当时只答到了这里,后面的是我现在的补充】
所谓尊重人权是指把尊重人的权利作为人权实践的基础,尊重人权就在于尊重人的自由、平等、财产权利、言论自由、信仰自由等自然权利,尊重个体的权利,除非可以增进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否则即使为了是集体、国家的利益,也不得侵害个人的权利;尊重人权的核心在于尊重人的尊严,让每个人的生活都在平等、互爱的环境中相互尊重,人格相互独立;个人有批评政府的权利。
所谓保障人权是指国家需要通过制度的建构保障人权的享有和实现。国家需要建立人权的保障运行机制,使得人权能够得到法律的文明规定、人权的侵害能够得到国家的救济;除了制度保障之外,还需要对人权进行物质上的保障,国家要给需要的人群提供物质的保障,为人权保障机构或者制度的运行提供财力人力的支持等等。国家保障人权的核心在于抑制政府公权力对个人权利的侵害,政府的权力是人民权利的一部分,一个侵害公民权利的政府不是个合法的政府。
二、意义
1.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执政党和政府执政理念的重大进步。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对人权的认识经历过一个转变的过程,传统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权不能具有统一性,如犯罪分子等敌对分子就不能享有广泛或者普遍的人权。改革开放以来,人权的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2004年宪法修正案人权条款的规定宣告了社会主义国家人权的普遍性,这是符合国际潮流的,是我国执政党理念的根本转变。
2.国家需要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宪法的新修正内容,表明在我国之前的人权实践中还存在不尊重和没有保障人权的情况,新增条款的规定,使得我国人权实践与人权保护进入有一个新的阶段和时代
3.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一种国家义务,对其他部分法的制定修改起着很重要的规范作用。如我国最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就把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了修正案中就是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一种国家义务的体现。
„„
我当时写了五点。现在想不出来了,字数也差不多了,够了。
我是二战,报考的是财政金融学院的金融工程专业(学硕)。第一年分数差了一些,只有数学考了146分,其他三门都不行,尤其是专业课,才考了85分,还没过线。虽然工作有很好的offer,但最后还是毅然决定二战。就这样开始了苦逼的二战生活,最后结果出乎意料的好,虽然数学没有第一年考得好,其他三门都涨了很多分,当然可能我在专业课上下了很多功夫,最后专业课考了123分,总成绩达到了405分,金融工程专业初试第一,听说也是整个财政金融学院的初试最高分(只是听说财院就一个400分以上的,具体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总结这两年的经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吃苦,能坚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想考上是没问题的。我第一年的时候就常常睡到中午12点多,经常拿着手机看小说,结果考砸了。所以我吸取教训,第二年就天天七点多起床,白天看书的时候也不看小说了,手机就直接放在床上,从不带到自习室里,晚上10点图书馆关门后,回去洗漱完接着看到12点,几乎天天如此,一周也就休息半天。重中之重是吃苦耐劳,但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必不可少,下面我就具体说说每一门我是怎么复习的。先说一下我的复习时间安排,我是早上8:00-11:30数学,11:30-12:30机动(就是感觉今天哪一门看不完了就多看一点),下午2:00-5:30专业课,晚上6:30-9:00英语,剩下的时间全看政治。这个时间安排每个人都不一样,具体就看自己的习惯,争取让自己看每一门时都有很高的效率就行。
一、政治
政治想要考的好,不在于你做了多少题,最重要的是你把大纲看了多少遍。我第一年大纲就看了2、3遍,结果就考了60多一点,而我同学把大纲看了7遍,题目其实也没做太多,结果他考了80分,这就足以说明问题。所以第二年我刚开始时就多看大纲,把大纲看熟之后,再去做题目简直是得心应手。
政治一般9月初开始复习,我一共看了5遍大纲,然后又买了风中劲草,把冲刺背诵核心考点看了3遍(风中劲草包括冲刺背诵核心考点,也就是简化版的大纲还有配套核心考题也就是选择题,包括答案一共三本书)。选择题的书买了肖秀荣的1000题,风中劲草的选择题,然后又把第一年买的任汝芬的序列二做了一遍。最好是在把大纲看了两遍后再去做题目,那样效果好一些,还可以检验自己哪些知识点没记住。当做完第一本选择题时再去看大纲和风中劲草,然后再去做第二本,然后再去看大纲。基本上这个时候也快到冲刺了,先把自己的选择题的书看第二遍,重点是看自己的错题,然后就可以买模拟卷做了,我基本上是把市面上所有能买到的模拟卷都做了,然后又买了田维彬的书,包括冲刺重点热点全析,分析题深度预测10题,这两个都是在最后看的,基本上就光背这两个了,大纲这时候也不看了,反正已经很熟了。考前就把自己之前做得模拟卷的错题看了一遍,再背背肖秀荣的最后四套,就上考场了。
买的书:高教社出版的政治大纲解析(红宝书),风中劲草全套,肖秀荣1000题,田维彬的冲刺重点热点全析和分析题深度预测10题,最后是市面上全部的冲刺模拟卷(好一点的也就是肖秀荣的最后四套,其他的也就一般般)。
二、英语
英语总结起来也就一句话:天天背单词,积极做阅读,最后准备作文经典句式。说起来是挺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先说天天背单词就有很多人做不好,我买了新东方的乱序版考研单词,然后天天拿着它背,每天都背一点,背的方法是今天背一单元,第二天会把前一天的单词再背一遍然后再看今天的。
阅读的话,也就是买张剑的那本黄皮书,然后天天做个几篇,当找到感觉以后就试着做几套真题,当然在第一年的时候会发现做真题那真是惨不忍睹,所以做阅读的时候要找方法,找技巧。很多人都在头疼该怎么去找方法和技巧,推荐大家一本非常好的书:丁晓钟老师的《真题超精解》。这本书上针对考研真题讲了非常多有用的技巧,我知道它的时候其实已经快考试了,但我就看了那点时间就感觉受益匪浅,今年我的英语阅读就错了3个。我考完对答案的时候就特别庆幸我看了丁晓钟的书,所以强烈推荐。他还有一本书叫《外刊超精读》,我有个同学就把这两本都买了,他先是天天读《外刊超精读》,然后再看《真题超精解》,结果他的英语从第一年的54分到今年的77分。
新题型和完形填空,多做做就好,完形不能强求,能错得少一点就阿弥陀佛吧。其实英语重点就是阅读和作文,这两个做好了,英语就能考的很好,而作文这个真心是看每个人的英语基础,英语好的人作文肯定会写的很好,但像我这样英语不好的人,写的作文其实还是高中生的水平,所以我就多收集一些经典句式,多背一点,多模仿,虽然不要求能拿多高的分,但至少也不会因为作文而拉分。买的书:新东方考研词汇(乱序版),张剑的阅读和真题解析,丁晓钟的真题超精解,星火的考研英语作文万能组合,张剑的模拟卷。
时间安排:7月—8月
英语阅读,每天两篇;背单词
9月—11月
每周做一套历年真题,推荐搭配丁晓钟的书;英语阅读;背单词
11月—12月 新题型;完形填空;收集作文经典句式,每周写一篇作文;英语真题第2、3遍;背单词
1月1日—考前
背作文经典句式,每天坚持做阅读,背单词
三、数学
数学可能比较看个人的数学基础,我数学一直比较好,所以第一年数学就考了146分,本想今年至少不会比第一年差,结果还没第一年考得好,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过度自信,认为自己这一门很好然后就不怎么重视,以防马失前蹄啊。我在这就说一下我第一年的复习经验吧。刚开始时先把数学书看完,主要是同济第六版,浙大的概率论,线代的随便找一本,然后7、8月份主要看李永乐的复习全书,第一遍会比较慢,而且你会发现大部分你都不会,就会感觉好难,但当你看到第二遍或者第三遍时你就会明显感到大部分题都会做了。所以数学主要就是多看几遍复习全书,争取把复习全书上的所有题型都掌握。当然对于数学基础不好的同学,可以针对真题的题型重点看,因为考研数学大题,只要你总结一下就能看出规律,他每年都考那么几个题型,你只要把这些题型都掌握好,大题就没问题了,当然对于前面的小题,还是要看复习全书,争取把重要的知识点都掌握了。最后是能把复习全书看到3遍,然后再做真题,检验自己的水平。考前再把重要的公式背背,这个特别重要,尤其是概率论,概率论里有很多公式,考研出的题很多就是如果你一个公式忘了整个题都做不出来,到时候你会后悔死。
买的书:李永乐的复习全书,400题,660题,李永乐的历年真题解析(陈文灯的模拟题不错,建议基础不好的同学买来做做)。
时间安排: 7月之前
数学教材看完,做教材的课后习题
7月—8月
李永乐数学复习全书第1遍
9月—9月20日
660题
9月21日—10月底
李永乐数学复习全书第2遍,开始做真题
11月—12月
400题,真题,李永乐数学复习全书第3遍
1月1日—考前
看重点题型,错题以及背重要公式
四、专业课
802真的很难考,因为最近这两年它一直在变,不像11年之前那样都是文字论述,重点也只有那么几个。从2012年开始,计算题的比重加大,论述开始逐渐减少,13年干脆连政经都有计算题了;而且人大也逐渐的抛弃了高鸿业的初级宏微观,宏观开始向曼昆的中级宏观靠拢,而微观则更多地偏向于尼克尔森的高级微观。所以当我12年刚拿到专业课试卷的时候直接就懵了,因为跟之前准备的完全不是一个风格,所以在第二年的时候,我也就这些改变做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准备,我的专业课才能从85分升至123分。
先说马政经,资本主义部分要看宋涛的书,社会主义部分要看逄锦聚的书。备考马政经其实很简单,把书看熟了之后,自己把重点总结下来,资本主义部分就那么些重点,把每个重点以问题的形式总结出来,然后自己根据书本还有圣才的资料写出答案,照着答案背,然后考试碰到了就直接写答案,只有你事先准备好答案,考试时不用思考直接下笔,3小时才足够你答完专业课,不然时间根本不够。社会主义部分也一样,其实就两个重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平与效率也就是分配制度,今年就考到了分配制度,而去年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人大通常会反复考这两个。我今年就是这样整理出40多道题,结果考试全考到了,我同学考的是政治经济学专业,她去复试之前把我的笔记拿去看了,结果复试笔试考的还是我笔记上的那些题,当时她复试完后高兴死了。现在再说说马政经的计算题,通过同学,我得到了一份人大政经的计算题,又因为我感觉考试随着计算题的增多,政经也可能考计算题,所以就仔细地做了两遍,没想到今年还真考了,结果考的基本上算是原题,就改了改数字,加了一个通货膨胀贬值的条件,其他都一样,当时就很顺利地就把这道题给做出来了。微观经济学现在其实主要都是考计算题了,当然论述题也有,我们不能因为它在减少而忽视它,因为专业课的每一题都在十分以上。论述题主要还是高鸿业书上的重点,也就是往年考试的重点,计算题则主要是尼克尔森的那本《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也涉及到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这两本书现在都很重要。我在去年7、8月份,把高鸿业的宏微观,范里安的微观,曼昆的宏观各看了5遍,之后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专门做计算题,尼克尔森的课后习题每一题我都做了,而且做了两遍,然后我又做了平新乔的《微观经济学十八讲》课后习题,当然是选做,主要是跟尼克尔森书上重复的知识点,我又做了圣才的范里安名校考研真题详解中的计算题,还有其他我能找到的微观的计算题。
11、12月份,我主要整理出了重点的文字论述题还有一些重要的计算题,最后备考的时候就拿着笔记看,基本就不看书了。在这里非常推荐大家看看平新乔的《微观经济学十八讲》,上面的很多题都很不错,今年微观的前两道计算题都能在这本书上面找到类似的题。但这本书的内容太多太杂,需要选择性的去看去做,这个只能大家自己把握了。
因为我宏观微观基本上都是一起看的,所以时间安排上大致都一样。因为有第一年的基础,我在暑假时就把高鸿业和曼昆的宏观看的滚瓜烂熟,然后就是重点攻克曼昆书上的课后习题,也是把每一题都做了2、3遍。
11、12月份,把高鸿业宏观的重点以及各种流派分歧的题整理出来,之后又看了几遍曼昆的宏观和笔记就上考场了。其实大家总结一下人大的历年真题,就能看出来,宏观的计算题全部都是曼昆书上的原题,今年更是连论述题都是曼昆书上的内容,可想而知,曼昆的中级宏观是多么的重要。整体来说,专业课要想考好,先要把这些书全部看透,然后针对文字论述部分,整理出重点,而计算题要多做,微观要多做尼克尔森和平新乔书上的课后习题,今年微观的第1、2两道计算题全是这两本书上的。关于第3道计算题,因为我做的计算题实在太多,我做到了一模一样的类型,就是运用一般的拉格朗日乘数法解不出来,只能通过考虑两个厂商的边际成本的方法来做,但具体是哪本书上的我记不太清楚了。宏观的计算题则只要看曼昆书上的课后习题就足够了。总而言之一句话:要挑出重点,有针对性地看,计算题则多做。买的书:宋涛和逄锦聚的政治经济学,高鸿业的宏微观,尼克尔森的《微观经济理论—基本原理与扩展》,范里安的《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平新乔的《微观经济学十八讲》,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吴易风的《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与思潮》
时间安排:8月底之前
两本政经2遍,高鸿业的宏微观,范里安微观,曼昆宏观各5遍
9月
尼克尔森微观包括课后习题
10月—11月10日
平新乔十八讲包括课后习题;范里安名校考研真题详解上面的计算题;政经的计算题;曼昆的课后习题
11月11日—12月底 整理笔记,整理出来后背诵2遍;看重点计算题
1月1日—考前
模拟考场做历年真题;看曼昆和尼克尔森的课后习题;笔记
Two years ago. Rupert Murdochs daughter, spoke at the unsettling dearth of integrity across so many of our collapsed, she argued, because of a collective acceptance that the mechanismin society should be profit and the market we the people who create the society we want, not profit.
Driving her point home, she continuedIts increasingly absence of purpose,of a moral language with in government, could become one of the most dangerous goals for capitalism and freedom. This same absence of moral purpose was wounding companies, such as International, she thought, making it more likely that it would fore had with widespread illegal telephone hacking.
As the hacking trial concludes-finding guilty one ex-editor of the News of the World, Andy Coulson, for conspiring to hack phones, and finding the predecessor, Rebekah Brooks, innocent of the same charge-the wide dearth of integrity still stands. Journalists are known to have hacked the phones of up to 5,500 people. This is hacking on an industrial scale, as was acknowledged by Glenn Mulcaire, the man hired by the News of the World in to be the point person for phone hacking. Others await trial. This long story still unfolds.
In many respects, the dearth of moral purpose frames not only the fact of such widespread phone hacking but the terms on which the trial took place. One of the astonishing revelations was how little Rebekah Brooks knew of what went on in her newsroom, how little she thought to ask and the fact that she never inquired how the stories arrived. The core of her successful defence was that she knew nothing.
In todays world, it has become normal that well-paid executives should not be accountable for what happens in the organizations that they run. Perhaps we should not be so surprised. For a generation, the collective doctrine has been that the sorting mechanism of society should be profit. The words that have mattered are efficiency, flexibility, shareholder value, business-friendly, wealth generation, sales, impact and, in newspapers, circulation. Words degraded to the margin have been justice, fairness, tolerance, proportionality and accountability.
The purpose of editing the News of the World was not to promote reader understanding, to be fair in what was written or to betray any common humanity. It was to ruin lives in the quest for circulation and impact. Ms Brooks may or may not have had suspicions about how her journalists got their stories, but she asked no questions, gave no instructions-nor received traceable, recorded answers.
36. Accordign to the first two graphs, Elisabeth was upset by
(A)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current sorting mechanism.
(B) companies financial loss due to immoral practices
(C) governmental ineffectiveness on moral issues.
(D) the wide misuse of integrity among institutions.
37.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graph 3 that
(A) Glenn Mulcaire may deny phone hacking as a crime.
(B) more journalists may be found guilty of phone hacking.
(C) Andy Coulson should be held innocent of the charge.
(D) phone hacking will be accepted on certain occasions.
38.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Rebekah Brookss defence
(A) revealed a cunning personality.
(B) centered on trivial issues.
(C) was hardly convincing.
(D) was part of a conspiracy.
39.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current collective doctrine shows
(A) generally distorted values.
(B) unfair wealth distribution.
(C) a marginalized lifestyle.
(D) a rigid moral code.
40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suggested in the last graph?
(A) The quality of writings is of primary importance.
(B) Common humanity is central to news reporting.
(C) Moral awareness matters in editing a newspaper.
(D) Journalists need stricter industrial regulations.
36. A the consequences of the current sorting mechanism
37. Bmore journalists may be found guilty of phone hacking
38. C was hardly convincing
39. A generally distorted values
40. C moral awareness matters in editing a newspaper
Part B
In the following text, some sentences have been removed. For Questions 41-45, choose the most suitable one from the list A- G to fit into each of numbered blanks. There are two extra choices, which do not fit in any of the blanks. Mark your answers on ANSWER SHEET. (10 points)
How does your reading proceed? Clearly you try to comprehend, in the sense of identifying meanings for individual words and working ou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drawing on your implicit knowledge of English grammar.(41) You begin to infer a context for the text, for instance, by making decisions about what kind of speech event is involved.Who is making the utterance, to whom, when and where.
The ways of reading indicated here are without doubt kinds of comprehension. But they show comprehension to consist not just of passive assimilation but of active engagement in inference and problem-solving. You infer information you feel the writer has invited you to grasp by presenting you with specific evidence and clues.(42)
Conceived in this way, comprehension will not follow exactly the same track for each reader. What is in question is not the retrieval of an absolute, fixed or true meaning that can be read off and checked for accuracy, or some timeless relation of the text to theworld.(43)
Such background material inevitably reflects who we are. (44)
This doesnt, however, make interpretation merely relative or even pointless. Precisely because readers from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places and social experiences produce different but overlapping readings of the same words on the page-including for texts that engage with fundamental human concerns-debates about texts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discussion of beliefs and values.
How we read a given text also depends to some extent on our particular interest in reading it.(45)Such dimensions of reading suggest-as others introduced later in the book will also do-that we bring an implicit(often unacknowledged)agenda to any act of reading. It doesnt then necessarily follow that one kind of reading is fuller, more advanced or more worthwhile than another. Ideally, different minds of reading inform each other, and act as useful reference points for and counterbalances to one another. Together, they make up the reading component of your overall literacy, or relationship to your surrounding textual environment.
[A] Are we studying that text and trying to respond in a way that fulfills the requirement of a given course? Reading it simply for pleasure? Skimming it for information? Ways of reading on a train or in bed are likely to differ considerably from reading in a seminar room.
[B] Factors such as the place and period in which we are reading, our gender, ethnicity, age and social class will encourage us towards certain interpretations but at the same time obscure or even close off others.
[C] If you are unfamiliar with words or idioms, you guess at their meaning, using clues presented in the context.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y will become relevant later, you make a mental note of discourse entities as well as possible links between them.
[D] In effect, you try to reconstruct the likely meanings or effects that any given sentence, image or reference might have had: These might be the ones the author intended.
[E] You make further inferences, for instance, about how the text may be significant to you, or about its validity-inferences that form the basis of a personal response for which the author will inevitably be far less responsible.
[F] In plays, novels and narrative poems, characters speak as constructs created by the author, not necessarily as mouthpieces for the authors own thoughts.
[G] Rather, we ascribe meanings to texts on the basi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what we might call textual and contextual material:between kinds of organization or patterning we perceive in a texts formal structures(so especially its language structures) and various kinds of background, social knowledge, belief and attitude that we bring to the text.
【人大美学考研真题】推荐阅读:
人大民商法考研真题03-10
人大社会学真题11-15
人大金融考研难度分析07-21
人大考研国际商务09-08
人大企管考研经验01-06
人大档案学考研经验02-22
2024年人大政治经济学考研经验10-30
音乐美学思想06-04
美学教育07-04
电影美学风格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