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消耗(通用8篇)
一、问题的提出
内燃机车节油工作是铁路运输企业成本节支最重要的工作。油脂费用的支出占机务段总成本的90 %左右。也占到铁路运输企业日常材料成本的70%以上,内燃机车节油工作是机务部门成本节支降耗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河南煤化集团永煤公司铁运处目前拥有 DF10D型的内燃机车 7台,轨道车2台,2008年全年共消耗燃油 1500吨左右,月均130吨。机车燃油消耗成本占铁运公司总材料成本的 70%左右,成为永煤公司铁运处最大的材料成本投入,有效降低燃油消耗就成为降低材料成本的重点工作。
二、影响机车燃油消耗率的因素分析与对策
1.机车运行编排方面的影响
永煤公司铁运处自营铁路总里程117公里,担负着永煤公司永城本部 4对矿井的煤炭外运任务,其中集配站 1座、装车站 4座,还有三个车站布局分散,固定交路短,机车运用基本为调、小方式;同时受国铁给车的影响以及选煤厂装车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行车组织很难实现按照运行图行车,为无运行图无计划行车,机车周转率低,有火停留时间长,燃油的无功消耗占总消耗量的比重大。显然,不合理的机车运用方式是燃油无功消耗的根源。
对策:(1)加强行车调度与国铁计划调度的密切联系,由原来的无计划行车逐步向阶段性计划过渡,直至实现按运行图行车。(2)增强铁运处生产调度员和集配站调度员的业务能力,完善行车组织方式,合理调配和使用机车,减少列车待发时间和单机走行时间,提高机车利用率,减少无功消耗。(3)减少机车库内待班及装车站等装的有火停留时间。入段机车一律停机待班,等装机车预计停留超过半小时以上的必须停机。
2.机车自身质量完好状态的影响与节油对策
1 项目背景
塔中西部试采有26口试采井,采用燃油发电提供电力保障的有24口井,年发电成本达3 744万元,消耗柴油达2 736 t,开发成本大,能源消耗高。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节约能源,立足生产实际开展了试采发电节能攻关专项工作,通过调整生产组织方式,完善电网布局,优化电力供应方式,达到增效节支、节能降耗的目的。
2 措施及效果
2.1 利用油田伴生气发电替代燃油发电
对于介质硫化氢含量低于100×10-6的试采井站,采用油田伴生气进行自行发电,从而替代燃油发电。主要生产流程是将单井闪蒸气直接引至分液罐,对湿气进行简单气液分离,再进入燃气发电机组的过滤系统,然后进入机组发电。该方法在西部试采实施了3口井,年节约发电费用288万元,减少柴油消耗342 t,减少天然气放空3.6×104 m3。
2.2 采用脱硫燃气发电替代燃油发电
针对介质硫化氢含量在100×10-6~4 000×10-6的含硫试采井站,采取脱硫燃气发电替代燃油发电的方法。主要生产流程是将单井闪蒸气引至分液罐,对湿气进行简单气液分离,再进入燃气脱硫塔,进行干法脱硫后,燃气进入机组进行发电;同时脱硫后的燃气也可为加热炉和生活提供气源。该方法在西部试采实施了2口井,年节约发电费用120万元,减少柴油消耗228 t,减少天然气放空2.4×104m3。
2.3 完善周边燃料气管网,实现燃气发电
利用西部试采已建燃料气干线以及各单井燃料气支线,通过伴生气回收装置将天然气进行脱硫脱水后,进入管网向用气点提供气源;利用其途经区域的闲置管线和调压设备将天然气引至井场,为发电和加热炉提供气源。已实施6口井,年节约发电费用298万元,减少柴油消耗415 t。
2.4 依托已建电网完善电力线路,实现电网供电
为了满足试采开发和后期生产管理的需要,依托西部试采110 kV和35 kV电网建设,优化完善试采单井电力线路架设,实现国家电网供电,进一步降低油气田开发成本,节约资源。提出了对24口试采单井进行单井电力线路的建设,累计架设35kV电力线路85 km,既满足了目前试采单井发电需求,同时也为下一步滚动开发、新井投产提供了电力接入点。该项目正在实施中,预计投资1 806万元,建成后将减少现场发电值班人员48人,年节约发电成本2 556万元,减少燃油消耗2 976 t。
3 结语
【关键词】内燃机;燃油消耗;对策
1.内燃机节油概述
内燃机是使用相当广泛的动力装置,即使节约百分之一的燃料也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降低内燃机的燃油消耗量一直是内燃机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也吸引了不少企业投入技术和资金,进行节油产品的开发。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节油产品,常用较原内燃机节油的百分比来进行广告宣传和产品推销。从理论上说,内燃机的节油率指标应当是对内燃机在采用节能措施前后的一系列负荷特性的外包廓线(称鱼钩曲线)进行评价,即比较同一功率下的最佳(最低)燃油消耗率数值,由于这方法的试验工作量大,通常做法是取发动机的外特性和常用转速的负荷特性,在发动机试验台架上作对比试验,求出对比试验前后燃油消耗率的变化率。为使对比试验结果具有可比性,在评价某一产品的节油效果时,应该按照有关国标的规定,严格控制对比试验过程中相关参数如大气条件、发动机条件、运转条件等的变动。问题在于,如何根据对比试验数据计算节油率。目前常用的方法,是逐点计算法,即逐点计算发动机对比试验后的燃油消耗率相对于对比试验前燃油消耗率的变化率,求出所有试验点的平均值,作为平均节油率的数值。
2.影响燃油消耗率的因素分析控制措施
内燃机周转率低,有火停留时间长,燃油的无功消耗占总消耗量的比重大。显然,不合理的运用方式是燃油无功消耗的根源。内燃机质量对燃油消耗也非常大,运行状态良好的内燃机是降低燃油单耗的基础。影响内燃机油耗的因素中, 内燃机供油系统、进气系统、冷却系统、燃油喷射控制系统、柴油机增压系统、柴油机运转工况等都会对机车输出功率和油耗产生直接的影响。下面将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
2.1供油系统的影响与节油对策
燃油供应系统中,喷油泵及喷油器的质量,直接决定柴油机燃烧状态。喷油泵流量不符合规定、喷油器雾化不良,是造成燃烧不良的主要原因。
喷油泵压力不够,喷油器检修不好或检修不及时会造成柴油雾化不良,燃烧不干净,将产生大量的燃油滴漏浪费。这些滴漏的燃油不但造成浪费,而且还会在柴油机燃烧部位产生大量的积碳,影响柴油机和增压器工作的效率,进一步降低了柴油机的输出功率,增加了燃油的消耗。可见对喷油器检修的及时性对节约燃油有重要的意义。
节油对策:经常对喷油泵、喷油器实施状态检测,利用压力波检测仪等先进仪器,经常检测能及时发现运行状态不好的喷油泵、喷油器,及时检修。对喷油器针阀偶件、弹簧、支座板等实行寿命管理,中修或30万km予以更新。尽可能使用长效喷油器。
2.2柴油机冷却系统的影响和节油对策
柴油机冷却系统对于节油显得更为间接,更不容易引起检修部门的重视。有关试验表明,增压空气温度每降低10℃,柴油机功率可提高 2%-3%;如果柴油机功率不变,可使燃油消耗率降低11.5%。冷却系统中中冷器堵塞、叶片倾倒等因素会导致空气的流通阻力加大,柴油机空气进气量不足,冷却效果等主要指标降低,影响柴油机正常燃烧,造成柴油机冒黑烟、功率下降、排气总管红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发生的同时,都会使柴油机功率下降, 内燃机寿命缩短,燃油消耗增大。
节油对策:利用增压器中冷器检测仪,对中冷器的进气压力、温度,出口压力、温度、中冷水温等项指标进行适时检测,当水温高于规定值时,对散热系统进行检查修理,对中冷器的性能进行评价,发现不良及时进行检修和更换;制定低温水温度控制标准;对内燃机散热单节进行透光检查,发现不透光现象及时检修或更换。
2.3柴油机增压系统的影响与节油控制措施
柴油机增压系统是提高柴油机功率、改善柴油机经济性的有效途径。增压器工作状态的好坏,对柴油机的工作质量影响很大。增压器增压压力能否保证在科学合理的压力水平,保障柴油机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对于柴油机的油耗影响较大。
建议:装备增压压力表,持续监测增压压力,发现压力不良时应该及时拆下更换;采用增压器检测仪,对增压器进行适时检测,检测不良时及时拆下检修或者更换。
2.4柴油机进气系统
柴油机进气系统对于油耗的降低也非常关键。增加进气量能够促进柴油更加充分的燃烧,增加柴油机的工作效率和燃烧效率,从而达到节油的效果。空气滤清器堵塞,会大大减少空气进气量,也会产生燃油的浪费。现场检查发现,很多内燃机空滤器堵塞严重。
2.5柴油机控制系统的影响与节油对策
柴油机控制系统的使用实践中,微机控制比油马达控制节油效果非常明显,微机控制不仅可以使控制系统集中、简化,还有明显的节油效果。
节油对策:装备微机控制系统来操控内燃机,这样能够比油马达控制取得明显的节油效果。加强对微机控制系统的管理,出现问题及时调整和检修,确保内燃机良好运转。
2.6使用人员的操控水平的影响
使用人员不同的操纵方法将导致不同的燃油消耗,熟悉内燃机性能,准确掌握内燃机运行规律,操纵平稳,燃油消耗就少。反之,燃油消耗就会增加,单耗上升。
3.研究提高内燃机制造的关键技术及优化设计
近几年我国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内燃机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走上了健康的发展之路,但在关键技术还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所以在关键技术上要加大科技投入,重点扶持油泵、油嘴、增压器等关键零部件产业。充分利用电子控制,共轨系统等高新技术来改进内燃机及燃烧系统,解决整机开发及匹配技术。如柴油机燃油、进乞及燃烧系统的匹配与优化技术。有计划的改进内燃机的制造工艺及材质问题,提高内燃机的质量,增加利用效率,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4.结束语
内燃机节油工作是企业成本节支最重要的工作。油脂费用的支出占总成本的90%左右。也占到企业日常材料成本的70%以上,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造成内燃机运用成本的增加,提高柴油机燃烧效率,降低燃油消耗,是成本节支最重要的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同时也是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最大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世芳.内燃机车柴油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
它吸收了两种成本方法的优点,是一种先进的成本方法。
本文重点介绍了资源消耗会计的基本概念及其原理,期望能对我国的成本管理方法改进有所裨益。
关键词:资源消耗会计;作业成本法;德国成本会计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学者发现作业成本法的推行不容乐观。
根据Bain咨询公司近来所做的调查表明,在美国实行过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曾多达60%,但坚持下来的只有20%。
这意味着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大部分企业放弃了这个先进的成本方法。
IMA的另一项调查也表明,在145位答卷者中,只有30位说他们还在使用作业成本法。
起,美国管理会计协会发现德国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沿用了40多年,其在德语企业中应用很广。
美国管理会计协会主席怀特也在国内大力推广德国的成本方法。
同时,有些学者将德国成本与作业成本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成本方法――资源消耗会计(RCA)。
资源消耗会计是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引入德国成本会计对成本中心的理念,对资源成本性质进行划分,将资源分配到各作业和资源结集点中并最终归入产品的分配方法。
它是将德国成本会计与作业成本法相结合的一种尝试。
二、资源消耗会计的基本概念
RCA涉及的概念有:资源与资源消耗、计量基础与资源结集点、成本性态。
1、资源与资源消耗。
在RCA下,资源是一个广义概念,资源消耗是指部门之间成本(价值)的转移。
例如,用货币购入的劳动力(工人工资、职员薪酬、福利待遇),员工接受报酬提供相应的劳动:购入的劳动对象(库存材料)、劳动手段(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按期摊入成本的价值(折旧)和转入成本的材料费用;企业的维修车间所发生的一切工、料、费用等都是资源。
可见,RCA根据因果关系并以资源为焦点进行成本归属,即依据资源向成本对象分配成本,它与ABC有明显的不同。
ABC主要解决间接费用的分配问题,RCA则是用ABC的方法把德国GPK的优点结合进来,解决资源消耗,即价值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外一个部门,故称“资源消耗会计”。
在RCA的认识上,某种资源是因为对其他资源提供效用而存在的。
此时,基于RCA的资源结集点包含所有的资源,据此的相关成本需要面向资源进行归属计算,全面反映基于成本分配的操作成本,努力体现因果关系。
RCA作为从资源角度分析并管理ABC的一种新的描述方法,在明确资源消费是成本发生的根源这一事实的基础上,需要兼顾ABC的收益。
RCA要求在资源与作业之间进行分配,协调和整合分配机制,通过相关技术与方法的共用,提高资源与资源消耗之间以及资源与作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进而增强ABC的功能。
2、资源结集点。
资源消耗会计引进了德国成本会计中成本中心的理念,资源结集点就相当于美国管理会计中称为“成本中心”的一个单位。
这个单位发生的所有资源的耗费都在此结集。
结集后的产出数量称为资源产出量。
与传统的管理会计和作业成本法不同,资源结集点可以是、也可以不是一个行政单位,通常这个单位会小于一个行政单位。
RCA继承了德国成本会计的计算框架,其资源结集点与GPK中的成本中心定义差不多,但RCA中的资源结集点可分为初级成本结集点和二级成本结集点。
初级成本结集点是直接从事生产产品或提供可销售劳务的单位,与“基本生产”的单位相仿。
但初级成本结集还包括直接为可销售的产品或劳务提供服务的部门。
因此,除了生产部门以外,还包括销售、发运和顾客服务部门;为基本生产单位或为其他二级成本结集点服务的单位,称为二级成本结集点,与“辅助生产”的单位相仿。
3、计量基础的设计。
计量基础是指对成本分配采用的计量方式,它意味着RCA在各资源结集点采用了可计量的手段,从而使资源消耗的各关联方通过金额单位体现出来,明确了资源的消耗与成本分配(消费的价值)的因果关系,实现了评价手段的定量化,为人们理解有关资源消耗与成本分配的关系提供了首尾一贯的观察视角。
4、成本的性态。
RCA对成本的本质从两个层面上进行了定义:(1)对于最初拥有的成本是否为固有性质的成本,需要结合资源消耗模式进行判断。
成本依据战略与组织的选择,决定了其在发生时点是固定的还是比例的;(2)事实上,对于比例成本具有的潜在特性,从资源消耗时点上看可能会发生变化。
按比例供给的资源,尽管是作为固定费用处理的,但是在相应的形态上具有消费的特性。
根据成本的忡质,可以将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初级费用。
直接成本是指本单位直接发生的成本,如材料、工资、福利费和折旧费。
与直接成本相对应的是转入成本,是由于消耗了二级成本结集点所产出的资源而发生的成本。
初级费用是反映一项成本费用固有的成本性质,与“成本费用要素”相似,与“总账科目’相同。
与此相对应的是二级费用要素,反映由于资源的消耗而改变了的性质。
如工资、福利、折旧和维修都是总账科目,属于初级费用要素。
但人力资源部门或供电部门消耗了这些初级费用要素,其产出就不再是原有的资源了,产出的称为二级费用要素。
三、资源消耗会计的基本原理
在RCA框架中,主要是基于计量的成本分配。
资源消耗会计根据数量加以核算,并按每一资源单位进行评价。
因此,这些成本从资源结集点向成本对象(如作业、项目、产品、顾客等)进行分配,在这种处理方式下,RCA注重成本性质的分析,并为实现利益目标而致力于剩余,闲置生产能力的管理。
资源消耗会计的基本原理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1、对所有资源结集点的产能进行定量化处理。
一个资源结集点通常是由与货币和数量表示的各资源要素组成的,这些资源要素是与其产出相联系的全部产能。
一个部门可能包括一个或多个以数量计量的资源结集点,比如生产部门的资源结集点的产出量通常用机器小时和人工小时表示;另一种部门可能其产出不能用数量表示。
这些成本中心分配到其他成本中心的成本就不具有因果关系或者不能有效地分配或者两者都有。
比如,管理部门的成本,这些成本就应该作为公司层面的成本计入利润表。
2、对资源剩余闲置产能进行管理。
对于企业来说,现有的条件下不可能达到完全的供需平衡,企业的管理者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公司的生产怎样才能在尽量少的利用剩余资源的前提下满足未来对产品的需求?而RCA就会告诉我们剩余资源到底在哪,它有多少。
因此,管理决策者可以通过改变产品和资源的预算选择其产能。
在最后的分析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剩余闲置资源的管理对财务的作用。
3、资源结集点的相互关系。
预算时,最重要的就是对在公司内部的次级资源结集点中
资源的预计。
供应部门产出的数量是根据接受部门消耗的数量决定的,然后再根据标准的单位成本计算总成本。
4、被投入资源的成本,确认其在当初所具有的固有性质以及在消耗时点上的成本性质的变化。
资源结集点分为初级资源结集点和次级资源结集点,次级资源结集点主要归集其他资源结集点分配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也许,RCA中最让人感兴趣的就是成本的性态了。
资源成本的计量是与资源结集点的产出密切相关的。
第一次成本由初级资源结集点归集,其直接反映了资源最初的固定和变动的特征。
随着消耗数量的变动,消耗资源的成本资源结集点的成本性态也在发生变化。
总而言之,资源成本的固定或变动的性态是会随着资源结集点的消耗而改变的。
5、依据计量基准开展成本计算,将所有的关联成本进行归集计算。
RCA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建立以数量为基础的计量结构。
资源要素是通过资源结集点分配到作业或直接分配到产品对象的,RCA就是对资源要素成本的分配进行计量的。
图1表示了RCA的成本模型。
这个模型表达了资源成本流动的路线及资源之间相互的关系。
所有资源结集点之间的数量关系都是在预算过程中定义的。
例如,像劳力、机器这样的次级资源结集点中的成本需要归集到产品资源结集点中的,此时计算产品资源结集点的成本就是根据该部门预算消耗的资源产出量来进行计算的。
换句话说,产品资源结集点的产出中包括了次级资源结集点产出的数量。
这些资源之间的关系随后会用于销售的预算以平衡收益率,并影响到最终的预算结果。
资源管理包括资源结集点及其产出。
RCA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资源结集点中的成本不仅分配到成本对象而且也分配给其他的资源结集点。
资源结集点的产出可用来预计标准成本,计算实际产品成本和用于收益率的分析。
并不是所有资源结集点的成本都可归入到产品成本中的,有的则是直接计入利润表(如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
RCA把作业成本法与资源管理相结合,通过这种方式为预计和实际的成本对象把一些管理费用归集到标准成本中。
与作业有关的管理费用是一种标准的成本,它是通过耗费其他资源结集点的产出获得的。
接着我们便可以根据ABC的驱动成本计算出每个作业的产品成本。
6、基于多元收益性目标的层面,仅局限于集中计算和吸收固定费,而不对产品/顾客的全部成本进行集中计算和归集。
企业中的成本有些是能通过因果关系进入产品成本的,而有些则不行。
例如,作业和一些资源结集点可以直接把成本归入到产品,但像管理费用则需直接计入到利润表而不能归入产品成本。
通过这样的处理,我们可以正确地将真正与产品相关的成本进行归集。
那些与产品无关以及剩余/闲置成本则直接计入到利润表。
7、在操作层面,不仅战术层次,且在战略层面也支持资源的管理和经营决策。
资源消耗会计可以从不同层面对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
在对象层面,成本中心的产能可以通过货币和数量进行预测;在战术层面,为了避免成本出现死螺旋现象,企业可以相应地做出决策;在战略层面,可以为产品是否进入或退出市场等问题提供更多的相关信息。
四、资源消耗会计的计算步骤
第一步:与德国成本会计一样,首先需要区分不同的成本类型,比如劳动力、原材料和折旧等。
每个成本类型也要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并且这种划分会随着中心成本而分配。
这里的变动成本依然是与产出量相关的。
第二步:将资源分配到各资源库或作业。
由于二级资源库和二级作业属于辅助生产的单位,因此经过资源分配以后,在二级资源库之间、二级资源库与作业之间也可能发生价值之间的转移。
然后,经过价值转移后的二级资源库和二级作业会把成本分配到一级资源库和以及作业。
在分配过程中,成本需要始终保持固定和变动两部分。
对于与资源库产出量无关的划为固定成本并单独计算。
第三步:将一级资源库和一级作业中的成本分配到产品。
一、发动机技术对燃油消耗的影响分析
(一)气缸压力对燃油的消耗影响分析
气缸压力数值如果在规定的范围之内那么发动机中的燃油在燃烧上就比较完全,动力也非常大。若是气缸的压力在规定的数值之下,从实践的结果上就能够看到,燃油的消耗无形中就会增加大约20%以上,对气缸压力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气门间隙。用车之前需要对气门杆以及气门的导管进行多方面的检查,主要查看是否存在磨损,气门关闭不严以及排气能否产生漏气等等现象,若是存在就要做出及时的调整。
(二)配气相位对燃油消耗的影响分析
要想让进气和排气都非常顺畅,就需要对发动机进行使用上的延长,对排气方法进行完善,每一个发动机在配气相位方面都有自己的规定,配气的相位若是存在漏洞那么在发动机配气的过程中就会导致功率的下降,增加耗油量,汽车噪音也提升。车辆经过长时间的使用之后,气门的间隙也会变得更大,气门开启的时间大大的缩短,造成的现象是进气不够充足,排气也不够彻底,在凸轮轴的齿轮上以及分电器的转动驱动齿轮上因为使用使用时间比较长出现了松动的情况,点火的时间和顺序也发生了变化,这些现象都会让发动机的功率出现下降的情况,进而导致耗油量的增加,因此要进行更加及时的调整。
(三)供油系统的质量对燃油消耗的影响分析
汽车的化油器在油平面的高度上要进行调整,检查视孔的中心,若是油的平面比较高,或者平面非常低,那么就非常有可能出现耗油量增加的情况。量孔在化油器上属于计量的关键性零件,要求加工也非常精密。在汽油中如果存在一些杂质,即使是一些微粒也会对汽车量孔产生磨损,让量孔的表面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流量提升,耗油量增加。若是在发现孔中,流量超过了定值,也需要进行更换。化油器的密封性一定要有所保持,若是装配过程中出现了螺纹松动或者是损坏的情况,密封性受到影响,耗油量增加[1]。
二、底盘技术情况对燃油消耗的影响分析
(一)制动鼓和制动蹄片的间隙问题
在制动鼓和制动蹄片之间有一定的缝隙,这个缝隙就需要进行有效的调整,若是间隙比较小,那么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就会因为摩擦的存在让发动机的功率出现耗损,以此增加了油量,不仅如此,制动鼓也可能出现发热的情况,对汽车的安全行驶产生负面的影响。另外,如果间隙非常大,那么制动的性能就会存在确实,汽车根本不能正常的行驶,一定要提前减速才能制动,耗油量增加。
(二)汽车前轮定位对油耗的影响分析
前轮定位主要包含几项内容,分别是前轮前束、前轮外倾以及主销内倾和主销后倾。汽车的前轮定位主要是想让汽车能够更加自然的保持稳定的行驶状态,在转向的过程中能够进行自动的回正,此种方式主要是能够减轻驾驶员的疲劳感,还能让轮胎之间的摩擦力度减少。若是前轮的定位失去了标准,那么就会直接造成方向盘的漂移,行驶过程中速度如果比较快,非常容易出现前轮跳的那个的情况,整个车身置于不安全的状态下,滚动滑行,行驶的阻力也增加,耗油量提升[2]。
(三)轮毂对油耗的影响分析
轮毂轴承的松紧状态对油耗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轮毂轴承非常紧,那么就会让车轮在行驶的过程中增加摩擦力,燃油量增加。如果比较送,车轮就可能产生歪斜,让车身失去平衡力,制动也出现咬合的情况,行驶安全遭受威胁。
三、汽车装配调整技术研究
汽车的装配操作能够降低耗油量,装配好的发动机一定要达到以下几点要求,首先,供油系统的接头零件不能出现松动的情况,不能产生漏油的问题。其次,汽油要有过滤器,还有机油过滤器等等,油环垫部分密封性更高,泵油的压力适当。在化油器的内部保持清洁,浮子室油面在高度上也要符合规定,每一中油量孔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若是发动机的工作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下,蓄电池的电量需要保持充足,这样能够让发动机的点火系统释放出更多火花。分电器的断电间隙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并且保持内外部的清洁性,做好提前点火的工作,如果上述每一部分工作不能很好的进行都会对发动机产生影响,进而增加油耗量[3]
在汽车底盘位置上进行调整主要是把底盘的每一个部分轴承以及油封进行松紧度的调整,前轮的定位要准确,车架不能产生变形,悬架的情况也要更加突出,轮胎气压的正堂以及制动器不发生咬合,每一个能够运动的部位需要润滑剂的支撑。底盘的每一个零件都不能有发热和异常的情况出现,若是出现及时处理,否则齿轮和轴承的运动部件就会产生阻力,让部件转动的过程中遇到阻力,运转速率也下降,增加耗损,也增加了汽车前行的阻力,进而引发油耗的问题[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汽车技术状况与燃油消耗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最后提出问题的解决措施。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须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对汽车的燃油问题进行多方面的研究,节省燃油不仅仅是汽车成本的节约,更是建立节能环保型社会的需要,希望本文所论述的相关问题能够对汽车燃油的节约起到一定的积极性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耀南,孟步敏,申永鹏等.燃油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关键技术综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4,17(27):4629-4639.
[2]范群林,吴花平,邵云飞等.中国汽车产业燃油经济性标准与诱导性技术创新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17(9):136-143.
[3]黄刚.汽车燃油直喷技术简介[J].科技风,2014,25(19):54-54.
本标准的4.1、4.2 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 16780—2007《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本标准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提出。
本标准有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0)、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材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北京工业大学、中建材(合肥)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刘继开、狄东仁、陶从喜、肖秋菊、丁奇生、王学敏、兰明章、包玮、萧瑛。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 ——GB/T 16780—1997; ——GB 16780—2007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通用硅酸盐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简称能耗)限额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能耗统计及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通用硅酸盐水泥生产企业能耗的计算、考核,以及对新建项目的能耗控制。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75—2007 通用硅酸盐水泥 GB/T 213 煤的发热量测定方法 GB/T 384 石油产品热值测定法 GB/T 2589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 12497 三相异步电动机经济运行 GB/T 13462 电力变压器经济运行
GB/T 13469 离心泵、混流泵、轴流泵和旋涡泵系统经济运行 GB/T 13470 通风机系统经济运行 GB/T 17954 工业锅炉经济运行
GB 18613 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T 19065 电加热锅炉系统经济运行
GB 19153 容积式空气压缩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19761 通风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19762 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 20052 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T 21372 硅酸盐水泥熟料 GB/T 23331 能源管理体系
要求
GB/T 24851—2010 建筑材料行业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 GB/T 26281 水泥回转窑热平衡、热效率、综合能耗计算方法 GB/T 26282 水泥回转窑热平衡测定方法
GB/T 27977—2011 水泥生产电能能效测试及计算方法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熟料综合煤耗 the comprehensive standard coal consumption of clinker 在统计期内生产每吨熟料的燃料消耗则算成标准煤,包括烘干原燃材料和烧成熟料消耗的燃料。
3.2 可比熟料综合能耗 the comparable comprehensive standard coal consumption of clinker 熟料综合标准煤耗安熟料28d 抗压强度等级修正到52.5 等级及海拔高度统一修正后所得的标准煤耗。
3.3 熟料综合电耗 the comprehensive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of clinker 在统计期内生产每吨熟料,包括熟料生产各过程的电耗和生产熟料辅助过程的电耗。3.4 可比熟料综合电耗 the comparable comprehensive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of clinker 熟料综合电耗按熟料28d 抗压强度等级修正到52.5 等级及还把高度统一修正后所得的综合电耗。
3.5 可比熟料综合能耗 the comparable comprehensive energy consumption of clinker 在统计期内生产每吨熟料消耗的各种能源按熟料28d 抗压强度等级修正到52.5 等级及海拔高度统一修正后折算成标准煤所得的综合能耗。
3.6 水泥综合电耗 the comprehensive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of cement 在统计期内生产每吨水泥的综合电力消耗,包括水泥生产各过程的电耗和生产水泥的辅助过程电耗(包括厂内线路损失以及车间办公室、仓库的照明灯消耗)。
3.7 可比水泥综合电耗 the comprehensive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of cement 水泥综合电耗按水泥28d 抗压强度等级修正到出厂为42.5 等级及海拔高度统一修正后所得的综合电耗。
3.8 可比水泥综合能耗 the comparable comprehensive energy consumption of cement 在统计期内生产每吨水泥消耗的各种能源,按熟料28d 抗压强度等级修正到32.5 等级、海拔高度、水泥28d 抗压强度等级修正到出厂为42.5 等级统一修正后并折算成表尊没所得的综合能耗。技术要求
4.1 现有水泥企业水泥单位产品能耗限定值
现有水泥熟料和水泥生产企业的单位产品能耗限定值指标包括综合能耗、综合电耗等5项,其值应符合表1的规定。
4.2 新建水泥企业水泥单位产品能耗准入值
新建水泥生产企业额单位产品能耗准入值指标包括综合能耗和综合电耗等5项,其值应符合表2的规定
4.3 水泥企业水泥单位产品能耗先进值 水泥生产企业应通过节能技术改造和加强节能管理来达到表3中的能耗先进值。
4.4 水泥企业水泥单位产品分布能耗限额参见附录B。能耗统计及计算方法
5.1 统计范围
5.1.1 燃料的统计范围
5.1.1.1 熟料综合煤耗统计范围
从原燃材料计入生产厂区开始,到水泥熟料出厂的整个熟料生产过程消耗的燃料量,包括烘干原燃材料和烧成熟料消耗的燃料。如果水泥企业采用替代燃料,应单独统计替代燃料消耗量,但替代燃料不包含在熟料综合煤耗范围内。
注:废弃物种类见财税[2008]156 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中附件2的规定和财税[2009]163 号《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补充的通知》中的规定。
5.1.1.2 水泥综合能耗中标准煤耗统计范围
从原燃材料进入生产厂区开始,到水泥出厂的整个水泥生产过程消耗的燃料量,包括烘干原燃材料和水泥混合材以及烧成熟料消耗的燃料。如果水泥企业采用替代燃料,应单独统计替代燃料消耗量,但替代燃料不包含在水泥综合煤耗范围内。
5.1.2 电耗的统计范围
5.1.2.1 熟料综合电耗统计范围
从原燃材料计入生产厂区开始,到水泥熟料出厂的整个熟料生产过程消耗的电量,不包括用于基建、技改等项目建设消耗的电量。采用废弃物作为替代燃料和替代原料时,处理废弃物消耗的电量应单独统计,并且不包含在熟料综合电耗范围内。
5.1.2.2 水泥综合电耗统计范围
从原燃材料进入生产厂区开始,到水泥出厂的整个水泥生产过程消耗的电量,不包括用于基建、技改等项目建设消耗的电量。采用废弃物作为替代原料、替代燃料和水泥混合材时,处理废弃物消耗的电量应单独统计,并且不包含在水泥综合电耗范围内。
5.1.2.3 水泥粉磨企业综合电耗统计范围
从水泥熟料、石膏、和混合材等进入生产厂区到水泥出场的整个水泥生产过程消耗的电量。5.2 统计方法
5.2.1 燃料统计方法
在统计期内水泥企业定期统计用于原燃材料、水泥混合材和烧成熟料的原煤用量,以及点火用油或用气量。采用废弃物作为替代原料时,烘干废弃物消耗的燃料用量单独统计。采用废弃物作为水泥混合材是,其烘干所消耗的燃料量也应单独统计。同时统计所消耗染料对应的收到基低位发热量。
烧成系统废弃用于余热电站发电时,应统计余热电站发电量及余热电站自用电量。采用烧成系统废气进行原、燃料烘干以外的其他余热利用时,应对余热利用进口和出口热量及余热利用系统的散热损失进行定期检测。检测和计算参考GB/T 26282和GB/T 26281 的规定进行。
5.3 计算方法
5.3.1 可比熟料综合煤耗 5.3.1.1 熟料综合煤耗
熟料综合煤耗按式(1)计算:
eclPCQnet,arQBMQCL
式中:
ecl
——熟料综合煤耗,单位为千克标准煤每吨(kgce/t);
Pc
——统计期内用于烘干原燃材料和烧成熟料的入窑与入分解炉的实物煤总量,单位为千克(kg);
Qnet,ar
——统计期内实物煤的加权平均低位发热量,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QBM
——每千克标准煤发热量,见GB/T 2589,单位为千焦每千克(kJ/kg); PCL
——统计期内的熟料总产量,单位为吨(t)。
燃料发热量:固体燃料发热量按GB/T 213 的规定测定,液体燃料发热量按GB/T 384的规定测定;企业无法直接测定燃料发热量时,按GB/T 26282 的规定计算。5.3.1.2 余热发电折算标准煤量
余热发电折算标准煤量按式(2)计算:
ehc0.1229(qheq0)PCL
式中:
ehc
——统计期内余热发电折算的单位熟料标准煤量,单位为千克标准煤每吨(kgce/t); 0.1229 ——每千瓦时电力折合的标准煤量,单位为千克标准煤每千瓦时[kgce/(kW·h)]; qhe
——统计期内余热电站总发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q0
——统计期内余热电站自用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5.3.1.3 余热利用热量折算标准煤量
余热利用热量折算标准煤量按式(3)计算:
ehuHHI(HHEHHD)
QBMPCL式中:
ehu
——统计期内余热利用的热量折算的单位熟料标准煤量,单位为千克标准煤每吨(hgce/t);
HHI
——统计期内余热利用进口总热量,单位为千焦(kJ); HHE
——统计期内余热利用出口热量,单位为千焦(kJ);
HHD
——统计期内余热利用系统的散热损失总量,单位为千焦(kJ)。5.3.1.4 熟料强度等级修正系数
熟料强度等级修正系数按式(4)计算:
a52.5 Aa ——熟料强度等级修正系数;
A ——统计期内熟料平均28d 抗压强度,按附录A的规定计算,单位为兆帕(MPa); 52.5 ——统计期内熟料平均卡压强度修正到52.5MPa。5.3.1.5 海拔修正系数
水泥企业所在地海拔高度超多1000m 时进行海拔修正,海拔修正系数按式(5)计算:
KPH P0式中:
K ——海拔修正系数;
P0
——海平面环境大气压,101325帕(Pa); PH
——当地环境大气压,单位为帕(Pa)。5.3.1.6 可比熟料综合煤耗
可比熟料综合煤耗按式(6)计算:
ekclaK(ecleheehuefc)
式中:
ekcl
——可比熟料综合煤耗,单位为千克每吨(kg/t);
efc
——处理废弃物消耗的燃料折算到每吨熟料的标准煤耗,单位为千克标准煤每吨(kgce/t),如果没有处理废弃物,按0考虑。5.3.2 可比熟料综合电耗
可比熟料综合电耗按式(7)计算:
QKCLaKQCL
QKCL
——可比熟料综合电耗,单位为千瓦时每吨(kW·h/t); QCL
——统计期内熟料综合电耗,单位为千瓦时每吨(kW·h/t)。5.3.3 可比熟料综合能耗
可比熟料综合能耗按式(8)计算:
ECLekcl0.1229QKCL
式中:
ECL
——可比熟料综合能耗,单位为千克标准煤每吨(kgce/t)。5.3.4 可比水泥综合电耗 5.3.4.1 水泥综合电耗
水泥综合电耗按式(9)计算:
QSqfmQCLpclqmpmqgpgqfzPC
式中:
Qs
——水泥综合电耗,单位为千瓦时每吨(kW·h/t);
qfm
——统计期内水泥粉磨及包装过程耗电量,单位为为千瓦时(kW·h); pcl
——统计期内熟料消耗量,单位为吨(t);
qm
——统计期内每吨混合材预处理平均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每吨(kW·h/t); pm
——统计期内混合材消耗量,单位为吨(t);
qg
——统计期内每吨石膏平均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每吨(kW·h/t); pg
——统计期内石膏消耗量,单位为吨(t);
qfz
——统计期内应分摊的辅助用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PC
——统计期内水泥总产量,单位为吨(t)。
当企业全部采用外购熟料生产水泥时,式(9)中外购熟料的QCL按零计算;当企业外购部分熟料生产水泥是,式(9)中外购熟料的QCL按65kW·h/t统一计算。5.3.4.2 水泥强度等级修正系数
水泥强度等级修正系数按式(10)计算:
d442.5 B式中:
d ——水泥强度等级修正系数
B ——统计期内水泥加权平均强度,单位为兆帕(MPa); 42.5 ——统计期内水泥平均强度修正到42.5MPa。5.3.4.3 可比水泥综合电耗
可比水泥综合电耗按式(11)计算:
QKSdKQS
式中:
QKS
——可比水泥综合电耗,单位为千瓦时每吨(kW·h/t)。5.3.5 可比水泥综合能耗
可比水泥综合能耗按式(12)计算:
EKSekclgeh0.1229QKS
Eks
——可比水泥综合能耗,单位为千克每吨(kg/t); g ——统计期内水泥企业水泥中熟料平均配比,%;
eh
——统计期内烘干水泥混合材所消耗燃料折算的单位水泥标准煤量,单位为千克每吨(kg/t)。
当企业全部采用外购熟料生产水泥时,式(12)中ekcl按零计算。
当企业外购部分熟料生产水泥时,是(12)中ekcl可采用本企业可比熟料综合电耗数据。5.3.6 统计期内企业生产两种以上不用强度等级的水泥时,应根据不用强度等级的可比水泥综合电耗和水泥产量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计算可比水泥综合电耗和可比水泥综合能耗。5.3.7 企业有多条生产线是,按生产线分别计算能耗,公用部分的电耗按产能分摊到各条生产线。节能管理与措施
6.1 节能基础管理
6.1.1 企业应按照GB/T 23331 规定的要求建立能源管理体系。
6.1.2 企业应定期对生产中单位产品消耗的燃料量和用电量进行考核,并把考核指标分解落实到各基层部门,建立用能责任制度。
6.1.3 企业应按要求建立能耗统计体系,建立能耗测试数据、能耗计算和结果的未见档案,并对文件进行受控管理。
6.1.4 企业应根据GB/T 24851—2010 的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并建立能源计量管理制度。6.1.5 企业应根据生产线运行情况定期按照GB/T 26282 和GB/T 26284 规定的方法对水泥回转窑系统的热平衡和热效率进行测试和计算,并按照GB/T 27977—2011 规定的方法对水泥和熟料生产过程中的电能能效进行测试和计算。
6.2 节能技术管理
6.2.1 耗能设备
6.2.1.1 企业应使电动机系统、泵系统、通风机系统、电力变压器、工业锅炉、电加热锅炉等通用耗能设备符合GB/T 12497、GB/T 13469、GB/T 13462、GB/T 17954和GB/T 19065等相关的用能产品经济运行标准要求。
6.2.1.2 新建及改扩建企业所用的中小型三相异步电机、容积式空气压缩机、通风机、清水离心泵、三相配电变压器等通用耗能设备应达到GB 18613、GB 19153、GB 19761、GB 19762、GB 20052 等相应耗能设备能效标准中节能评价值的要求。
6.2.2 生产过程
1、种植花木:在家中阳台种植一些花草,用来美化环境、赏心悦目。而20分钟的园艺工作,就能燃烧100卡热量,一举两得的好差事。
2、上楼梯:只要7分钟,就可以消耗100卡,还可以锻炼心肺功能的哦!
3、下楼梯:只要14分钟,就可以消耗100卡热量。
4、拖拖地板、擦擦窗户、栽种花木等等居家活动,可以让身体有适当的活动,又能消耗热量且不会太累。另外走楼梯代替搭电梯;路程较短时,以走路代替搭车,都是可以在生活中落实的“运动”。轻松消耗100卡热量
5、准备三餐:别再抱怨家人不帮忙准备三餐了,洗、切、煮、炒、蒸,只要39分钟,就又少了100卡。
6、拖地:拖地只要20分钟的时间,便能消耗100卡热量。
7、扫地:用得时间也不必很多,只要25分钟,就能消耗100卡哦!
8、逛街:不论是否买了东西,逛个33分钟,就能达成消耗100卡的目标。
9、扫地15分钟约消耗60卡路里热量;手洗衣服1小时约消耗190卡路里热量;烫衣服45分钟约消耗180卡路里热量……
柴油车在这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必然受到道路环境、气候、海拔等因素的影响, 燃油的消耗量明显增大, 柴油车的燃油经济性显著降低。
1. 不同海拔燃油消耗量的试验研究
1.1 试验车型相关情况
试验车型为东风EQ1118GA载重车, 2004年9月出厂, 试验前总行驶里程约11万公里, 燃油使用-35号轻柴油, 机油使用CD 15W-40柴油机油。2009年3月至6月, 在川藏线始阳至昌都区间进行行车试验, 动用车辆八台, 往返两趟, 总行驶里程39836公里。
1.2 里程表校正
行车试验以前, 以其中一台车行驶一段已知距离, 将该车的里程表与实际行驶距离进行校正, 确保其里程表读数的准确性。
1.3 绘制里程海拔关系图
行车试验中, 平均每五公里记录一次该车的里程表读数, 并记录同时刻海拔表读数, 试验结束后比对相关里程资料进一步修正里程数据, 最后根据里程读数和海拔读数, 首次绘制出四川始阳至西藏昌都区间里程海拔关系图, 见图1。
1.4 实时燃料消耗量测定
为测定油箱中油量的实时数据, 使用了苏州易辰电子系统有限公司提供的FCMS03-车用节油管理系统。该系统由两个传感器和一个数据处理存储模块组成。第一个传感器为里程传感器, 接在汽车的软轴上, 作为测量里程之用;另一个传感器为油量传感器, 由一根内含可变电阻的金属杆外套一个泡沫浮子, 代替了原来汽车油箱的油量传感器。两个传感器与数据处理存储模块连接, 标定以后, 试验中每三分钟系统自动记录一次油量和里程数据。最终测得34255组油量和里程数据, 图2为部分数据库截图。
从数据库截图 (图2) 中, 可以看到, 油量数据有所波动, 这是因为川藏线部分路况差, 而且凹凸不平, 造成汽车颠簸, 以及汽车加、减速等原因, 导致汽车油箱内燃油液面晃动, 因而采集到数据有波动现象。鉴于此, FCMS03-车用节油管理系统数据处理模块以三分钟为一个周期, 取平均油量, 使误差大大减小, 测得数据近似于真实油量数据。
1.5 油料消耗数据分析
根据图1和里程油量数据库数据对各海拔百公里油耗进行分析。以分析一台车进藏满载在海拔2000米的百公里油耗为例, 在图1上查海拔2000米处, 在曲线上取得三个点, 分别是304.1、324.1和391.8, 即车辆行驶到304.1公里、324.1公里和391.8公里时所处海拔为2000米, 再对比里程油量数据库, 取得三个里程点前后各25公里的油量数据, 进而可计算得到三个点各前后50公里的平均百公里油耗, 即作为海拔2000米三个点进藏满载时的百公里油耗, 取平均值。车辆出藏空载的油耗数据同法可得。再以同样方法求得其他七台车的油耗数据, 最后对八台车取平均值 (因仪器故障, 最后只取得七台数据) , 即为东风EQ1118GA载重车在海拔2000米时的平均百公里油耗。其他海拔点以同样方法取得平均百公里油耗数据 (表1) 。
最终得到不同海拔油耗数据 (表2) 。
从以上试验数据可以看出, 柴油消耗量受海拔的影响显著。随着海拔的升高, 柴油机的燃油消耗量明显增大, 且增大的趋势加剧, 如从1000米到2000米, 油耗增加了7.31升, 但从2000米到3000米, 油耗增加了12.66升。
注:海拔为0时的平均百公里油耗为标准条件下数据
2. 海拔影响油耗的因素及分析
2.1 气温
海拔每升高100米, 气温下降0.5℃~0.6℃。高原昼夜温差较大, 特别夜间和早晨温度较低。低温时柴油粘度增加, 流动性变差, 雾化不良容易使燃油的燃烧过程恶化, 柴油机冷起动时需要克服的起动阻力增大, 起动后升温时间长, 柴油机的油耗明显增大 (表3) 。
并且在低温条件下, 柴油机油的黏度也随温度下降而增大, 流动性变差, 机械摩擦阻力增大, 发动机启动困难, 甚至产生烧瓦抱轴等事故, 也直接增加了燃油的消耗量。
2.2 气压
据相关资料显示, 海拔每升高1000m, 大气压力下降9%, 空气密度下降6%~10%, 含氧量下降9%。当汽车在5000m的高原上行驶时, 大气压力只有0.0533MPa左右。如供油量不变, 则混合气变浓, 燃烧不完全, 发动机功率下降 (表4) , 导致油耗量增加, 对环境污染加剧。
由于气压降低, 导致空气量减少, 使得压缩终了的压力及温度降低, 发动机着火延迟期增加, 致使发动机启动困难。而且, 气压降低后, 燃油挥发性提高, 汽车行驶过程中容易发生气阻和蒸发损失等现象, 这些因素也使燃油消耗量增大。
2.3 道路状况
以东风EQ1118GA载重车为试验车型, 分别在昆明和贵阳进行行车试验, 测得贵阳地区平均百公里油耗为26L, 而在昆明地区测得数据为百公里油耗为19L, 虽然贵阳平均海拔 (1071米) 低于昆明平均海拔 (1891米) , 但是油耗却较高, 分析其原因为:贵阳地区地势起伏较大, 既有高原山地和丘陵, 又有盆地和河谷、台地;而昆明地区在滇池盆地平原北部, 地势平坦, 起伏较小。因此, 由于贵阳地区道路坡道、弯道较多, 车辆长时间以低档速行驶, 致使油耗明显增大。
另外, 高海拔地区积雪、暗冰路段较多, 车辆因压实积雪, 或者为了增加防滑能力而装防滑链时, 行驶阻力显著增大, 汽车发动机油耗也增大。
3. 降低因海拔升高燃油消耗量增大的对策
3.1 正确选用柴油和柴油机油
鉴于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 部分地区夜间温度甚至降至零下20度以下, 应选用低温性较好的燃油和多级柴油机油, 如-35号轻柴油、CD 10W-40柴油机油等。正确选用和使用防冻液, 严格按要求调和防冻液比例。
3.2 避免汽车长时间低温运行
高海拔地区低温启动时, 应预热发动机与进气歧管, 建议使用启动燃料和安装预热启动装置。启动后不要猛踩油门, 待温度达到40℃~50℃时方可低档起步。按要求, 正确使用水箱百叶窗, 使节温器正常工作, 车辆运行中使冷却水水温保持在80℃~90℃。
3.3 使用增压涡轮装置
【燃油消耗】推荐阅读:
燃油补贴信息06-01
燃油使用安全措施09-26
燃油加油机检定规程12-27
能源消耗管理制度10-24
公共能源消耗分析报告11-06
交通运输能源消耗论文01-10
一天消耗多少卡路里02-02
火电厂降低燃煤消耗的措施04-01
股份公司材料消耗工艺定额的管理规 定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