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运动的日记(推荐11篇)
课上,周老师给我们看了两幅图,问:“图片上哪些东西在动?”同学们纷纷举手,但他们只回答了明显会动的物体,例如:人,车子,自行车等等。我举起手来。
“周老师,还有空气、水、树叶,它们都在动。”我兴致勃勃地说。
“哈哈~”全班同学听了我的回答哄堂大笑。
“没错,这些东西都是在动的,但我们在图上看不清。”幸亏周老师帮我“打气”。
“邱愉然,你透视眼啊,这些东西都能看出会动。”
“还有,还有……”我凝视这图片,想想还有哪些东西在动,忽然像发现新大陆一般,悄悄地跟身旁的吴欣桦说:“还有那个小男孩的心脏一直在跳动。”吴欣桦咧着嘴乐了……
“下面我再来问大家两个问题,人坐在电梯里,是人在动还是电梯在动?”周老师说笑着问,“邱愉然,你来回答。”
“人和电梯都在动。”我信心满满,心想:“坐电梯的时候不在动吗?你的手颤抖一纳米,不也是动吗?你的脉搏……”正想入非非的时候,周老师宣布正确答案:“应该是电梯在动。”我有些疑惑。
“下面请听题,火车在开动时,列车上有一个人在行走,此时另一个人站在火车外面往火车里面看,看到的那个人在动吗?”
我脑筋急速运转,接口说:“站在火车外的那个人看到火车里的人不在运动,因为火车和人是同时运动的。只能看到火车在动,看不到人在动。”
“现在,你明白了刚才的那道题吗?”
病态的强制观念作祟
出生在得克萨斯州的露易丝,常年食用脂肪含量惊人的墨西哥烹饪和用砂糖渍透的美国食物等。十几岁的时候,露易丝就有一个绰号——小胖墩。她那肥嘟嘟的身体常常成为同龄孩子们嘲笑的话柄。大家有时将她戏谑为“相扑选手”。透过露易丝的T恤衫,甚至可以看到她那圈圈堆肉。像露易丝这样的少女还很多,尽管她们都还未成年,但一个个看上去却像怀孕了的准妈妈。常年食用由墨西哥烹饪与美国食物混合构成的食品究竟会给孩子们造成多大的灾难,甚至连真正做母亲的也一无所知。
成长到青春期时,露易丝意识到身材对一个女孩儿的重要性,于是就下定决心开始减肥。她拒绝一切含砂糖、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用白开水抵挡各种爽口饮料的诱惑,并且每天坚持8千米的跑步锻炼。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17岁时,168厘米高的露易丝成功拥有了47千克的超级苗条的魔鬼身材。
到现在,露易丝仍一直通过拒食的方式,试图使自己持之以恒地保留住“瘦型人”的形象。然而,长久下来,露易丝的拒食症已无法治愈了。由于人体生存最基本的营养物质得不到满足,免疫力就会下降、百病缠身。如果继续拒食,她将面临的就不单单是减肥问题,而是健康与生存问题!露易丝并不是梦想着有朝一日成为芭蕾舞女演员,抑或模特儿;她更不是出身在富裕家境中的白人女性。而她竟成为一名狂热的拒食症者,这实质上是一种病态的强制观念在作祟。
爱美之心推波助澜
很多像露易丝这样的患者之所以会产生拒食症,且无法挣脱,一个根本的原因是由于人们的陈腐观念和旧规陋习在兴风作浪。
拒食症作为一种疾病,早在19世纪后半叶就被确认了下来,至上世纪70年代,拒食症已发展成“人类身边的病”。模特儿那如同柳枝一样的苗条纤细的窈窕身材,瞬间成为全球爱美女性的追求与目标。
尽管这一社会潮流的兴起,很快便招致了很多女权主义者的猛烈抨击。但“爱美”之心最终战胜了一切舆论和压力,与“纤细苗条”相关的畅销书瞬间风靡美国,苗条身材的人更是成为被各类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与新宠。很多女性为了能拥有“万人迷”的好身材,不惜尝试一切办法,包括拒食,很快,在各国形成了一支支强大的“减肥军团”。
从某种意义上讲,拒食症其实就是一种“虚荣病”。英国曾对此做了一项舆论调查,认为“拒食症患者也并不都希望得这种病”的人,占整个被调查人员的1/3。当代美国,仅拒食症的患者中,女性就有1 000万人,男性100万人,其中一大半为白人。人们甚至以为,拒食症是白人妇女的专有疾病。但一份由官方公布的病案曾表明,拒食症也已蔓延至男性和有色人种群体,医生的诊断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
坐落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威斯莱教徒大学的心理学家姆阿教授在进行了详尽调查后指出,患拒食症的黑人少女前来医院接受治疗的很少,但这并不等于这部分患者不存在。
拒食症患者的人数也一直呈急剧上升的态势。一份与拒食症相关的研究报告显示,30年来,美国整个拒食症患者群体中,15~19岁的少女占总量的比率明显递增。无疑,媒体所不遗余力宣扬的苗条的模特儿身材,以及偏执的审美价值观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被调查的患者中,其心理状态各种各样、稀奇古怪,专家们对其做进一步追究,挖掘出了许多更为复杂的深层次原因。
文化、宗教潜移默化
露易丝女士就是在其生存的家庭及其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得了拒食症。诸多研究表明,在美国,体形的胖瘦并不太受是否出身于文化家庭影响,而很大程度上,是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接受病态的审美价值观。
拒食症与宗教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4世纪的修女们为了证明自己是意大利锡耶纳画派的圣卡特里纳的忠实信徒,而采取极端绝食,最终以饿死为荣。《选择饥饿》的作者这样记述道:为了将自己培育成一名肉体上愈瘦细愈好看,且高度重视肉体形象的完美信徒,我的拒食症疾患一直在恶化……
拒食症与宗教的修行一脉相承、彼此兼容的事例枚不胜举。在患有拒食症的患者出版的书中,都记载着“通过不吃饭或实施禁欲来弘扬自己的存在和无限高尚的感觉”这样的字眼。绝食和限制饮食等等的苦行僧行为,都很容易演绎成病态状况,最终酿成悲剧。
科学减肥之法是运动
近年来,肥胖问题日趋严峻,这不只是存在于成年人这一类人群中,通过调查发现,在过去的几年里,校园里的“小胖墩”明显呈上升趋势。
教育部曾对全国中小学生进行体质监测,结果显示,城市学校的男生中有一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超体重和肥胖的学生分别占1 2.22%和1 1.22%。
肥胖在给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的同时,也使得他们各种疾病缠身: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等等。体重的一路飙升,以及这些随之而来的疾病,使得人们不得不萌发减肥的念头。
为了甩掉身上的多余的肥肉,他们尝试各种减肥法,如饮食减肥、药物减肥、手术减肥、运动减肥,甚至节食减肥。任何事物都存在正反两面性,都应量力而行、适可而止,而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很多人选择了拒绝进食,一段时间后,欣喜地看到体重真的减少了1~2千克,可这只不过是个“小小的暂时胜利”。长此以往,它就会变成向你的健康发起挑战,身体也会频繁地亮起红灯。
拒食减肥是最残忍,也是最不人道的自虐行为。
其实,在众多减肥方法中,最有效、最健康的当属运动减肥。跑步、游泳、爬山、散步、跳绳,以及各种球类运动都是不错的选择。在帮你减少体重的同时,还能健美形体,更重要的是,对身体以及心理的各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遗传;竞技能力;发育;运动员选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3-02
一、遗传与运动员选材
1、竞技能力的遗传及其规律
无论是身体形态、机能还是素质等,绝大多数都受多基因控制。竞技能力的遗传和变异有以下特征:
(1)相关性
现代遗传学认为:基因形状控制的多效性。促使基因和性状之间纵横相关,它们之间既能相互促进、又能相互制约。在选材工作中,只有对运动员竞技能力作出综合的评价,才能比较准确反映出各种遗传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2)阶段性
由于遗传有显性遗传和隐形遗传之分,遗传性状往往需要再生长发育的特定阶段上才表现出来。
2、运动能力的遗传度
人类各种性状的表现均是基因和遗传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大多数性状(如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等)均不同程度地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异。所以,为了评估遗传和环境对某一个特定性状所起作用的相对比重,就要计算这个性状的遗传度。遗传度是指某一个特定性状在总的变异中,有多大比例决定于遗传,有多大比例决定于环境因素,对于运动员选材有较高的指导作用。
二、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选材特性
1、身体形态
身高是各项目选拔运动员的一个重要指标,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在选拔体能主导类项群时,身高是重要指标。
在运动实践中,还应当重视肢体长度,比如下肢长度H(髂嵴点)来反应下半身的总长度,下肢长A(髂前上棘点)来反应大腿摆动起来的最高点,如果A点与H点高度相等或越接近的话,那么下肢动作幅度越大;反之,如果A点明显低于H点,常会表现大腿与臀部在运动过程中不能协调摆动,且送髋动作比较困难,下肢运动幅度也会受到影响。
2、生理机能
生理机能是运动员体能形成的重要条件,也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神经、循环、呼吸等系统机能水平的评价和预测也是选拔运动员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神经系统在生命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其机能的强弱常常用大脑皮层细胞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来表示。强度是指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和这种能力所能达到的极限承受程度;均衡性是指皮层细胞兴奋和抑制过程对比是否平衡;灵活性是指神经过程转变难易程度或速度的快慢。神经系统对于形成良好的动作技能十分重要,也是选拔运动员必须考虑的重要特征。
循环系统会影响人体运动能力,同样也是运动员形成良好体能的基础。如最大心率、运动后心率恢复速度、血压、心输出量、心搏量等,是选材的重点。
呼吸系统的机能是完成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会直接影响有氧和无氧能力的增长,并最终影响运动能力。通常选用的指标有肺活量、最大吸氧量等。
3、身体素质:身体形态、生理机能是身体素质的物质基础,而身体素质是生理机能的外在表现。
力量素质与肌肉系统有密切的关系,是身体素质的基础。因此在选材中不必过分强调青少年运动员绝对肌力的大小。
速度素质的遗传度较高,主要与神经系统的反应性、灵敏性以及肌纤维类型等有关。有研究表明:儿童少年60米跑的步频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因此,在选材中,要尽量选拔那些高步频的青少年从事竞速项目。
耐力素质反应人体长时间持续工作和抵抗疲劳的能力,与人体循环、呼吸、肌肉和神经系统等技能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三大身体素质中,只有力量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科学训练提高幅度较大,其次为耐力,最难改变的是速度,速度素质在青春期发育后,仅仅有5%左右的可能性能够在后天训练中得以提高。
4、技能
技能是指完成技术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影响运动技术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身体形态特征、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感知觉能力等。从生理学角度分析,运动技术的形成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巩固,中枢神经对肌肉系统之间暂时性神经联系的建立对学习和完成技术动作至关重要,由此可见,人体解剖和生理特征对运动员完成技术动作十分重要,在选拔青少年运动员时,应该特别重视考察候选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和生理机能。
5、心理
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取决于其竞技表现,而竞技表现取决于运动员现实的竞技水平,即赛前的体能、技战术和心理状态;比如著名的“克拉克”现象,即优秀选手在大赛中发挥失常,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与遗传有关系,因此心理选材必不可少。
三、运动员发育程度的鉴别
1、骨龄
骨龄是根据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与数量,骨骺与骨干愈合的时间、程度来判断骨骺的发育程度,是目前鉴别发育程度最为准确的方法。
骨龄在运动员选材中主要用于发育类型的判定。分为早熟(骨龄大于实际年龄1岁以上者)、正常发育(骨龄与实际年龄的差值在±1之间者)和晚熟(骨龄小于实际年龄1岁以上者),三个不同发育类型的儿童少年在形态、机能、智力和心理方面都有各自生长发育和成熟规律。不同运动项目均对发育类型有不同的要求。
2、第二性征
青春期是儿童少年形态、机能、素质和心理活动发生突变的重要时期,其经历了生长水平的突增、性发育等重要阶段。其中性发育是青春其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的出现预示着少年机体内部激素水平发生明显的改变。
发育类型有9种,早发育(发育高潮持续时间缩短型、正常型、延长型),正常发育(发育高潮持续时间缩短型、正常型、延长型)和晚发育(发育高潮持续时间缩短型、正常型、延长型)。
听到了这些声音,你一定会以为这是音乐课吧!
不,不是的,这是五年级同学在上科学课呢!
这堂科学课的任务是研究摆的摆动与什么有关。上课前,我们已提前准备好了实验材料。王老师先将实验方法传授给大家,大家听完后,都跃跃欲试。当王老师发令开始之后,八个组的同学们便热火朝天地做了起来。
我们小组也分工明确,不甘示弱。小郦同学拿着秒表,随时准备开始计时;小胡同学手持水笔,准备随时记录;我的任务是控制摆的摆动开始与节奏;小王组长则是指挥全局。
“开始!”随着组长一声令下,我立刻放开双手,摆犹如一个小精灵,轻快地有节奏地摆了起来。我们的目标是让摆在十五秒内自由来回摆动。不料,我们忽略了一个细节,我们没有人扶着棉线,导致摆锤掉了下来。
屡试屡败,屡败屡战。结合前几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我们将所有的器具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和加工,再重新开始新一轮的实验。这一次,由组长轻轻地握住长棉线,由于不能很用力,组长所有的手臂力量都是虚的,她的额头上很快就沁出了细密的汗珠,但她始终纹丝不动,保持起初的动作。更新的战术让我们避免了前几次的“事故”,经过我们四个人的齐心协力,这次实验相当成功。
为了验证实验结果,我们反复做了三次实验,并得出一个结论: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与摆重和摆幅无关。
20XX年4月11日,我们学校迎来了第33届运动会。早在老师公布运动会将在4月11日举行之前,同学们就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终于,千盼万盼,开运动会的日子到了。
星期四上午8:30,运动会开幕式正式开始。首先上场的是庄严的国旗方阵,四位高年级的同学一人牵着国旗的一角,昂首挺胸的迈着正步往前走,随后紧跟着是会徽方阵,这枚会徽可是我们学校的一位同学自己设计的哦。接下来就是鼓号队了,我可是其中的一员呢。只见我们穿着整齐的服装,精神抖擞地作好了准备,指挥举起了指挥杆,我们赶紧敲起鼓来,“咚哒啦,咚哒啦……”我边敲边想,万一横队走不整齐,动作不标准怎么办?可想着想着,我们已经走完操场一圈了,队伍丝毫没有乱,同学们对我们的表演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接下来便是七十二个班展现各色异国风情了,他们有的举着各个国家的国旗,有的身上裹着床单,头上戴着五颜六色的假发,有趣极了,有些一年级的小朋友有模有样的跳着骑马舞,稚嫩的样子很是可爱。最后便是学校各个社团的表演,有空竹社团,跆拳道社团,啦啦操社团等等,他们的表演精彩极了,同学们看的眼都不眨一下。
剩下的时间,便是各类体育项目的比赛,希望我们班的运动员们在比赛中赛出风格,赛出水平,为班级争光!
一大早,同学们早早的来到了学校。参加比赛的运动员们换好了运动服,在背后粘上了号码牌,大家都摩拳擦掌的等待着比赛的开始。
比赛的项目有跳高、实心球、跑步等。跳高比赛是在学校的体育馆进行的。大家按出场顺序一个个的进行比赛。比赛非常的激烈,选手们不停地往上面增加高度。场内不时传来激动的呐喊声和欢笑声。热闹极了。最后高度增加到了1.15米,我们班的郑坤出场了,只见他压压腿做好了跳高的准备姿势,眼里充满了自信的眼神。只听裁判一声哨响,他像箭一样跑了出去,左脚用力一蹬,右脚往右一跃,左脚跟着往右一迈,一下子就跃了过去。完美的完成了这次跳高,一旁的同学们为他鼓掌加油。最后郑坤同学得到跳高的第一名的好成绩。实心球比赛在操场上举行,我们班的赵恬恬代表班级参加比赛。只见她用力一投,实心球在天空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落在了远远的草地上,最后经过几轮激烈的.比赛后,赵恬恬拿到了比赛的第一名。
后面最精彩的比赛当然是跑步了。下午举行了800米的比赛。运动员们都整装待发,准备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运动员们按顺序来到了跑道上,做好了准备。裁判把信号枪一举,“砰”的一声,运动员像脱缰的野马冲了出去。跑道边的同学们不停地高喊“加油,加油!”大家你追我赶,第一圈,第二圈,第三圈,运动员们开始出现体力不支的情况。个个气喘吁吁,面红耳斥。但谁都不想放弃这次比赛。我们在跑道边大声地喊:“坚持住,坚持就是胜利。”运动员们听了,个个都咬牙坚持着。到了第四圈,跑在第四名的同学突然发力,超过了第二名。场下的同学们都惊讶不已。纷纷给他掌声鼓励。最终这位运动员也拿到了不错的成绩。时间过得很快,接下来还比赛了其他项目,同学们个个都很卖力,都想为自己的班级争取拿到好成绩。我们班的同学也拿到了很多金牌,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一、加强身体形态方面的科学选材
由于栏高和栏间距离都是固定的因素, 所以就决定了跨栏运动员的身高和体重都有一定的要求。在选拔青少年儿童时, 就应该挑选那些较同龄人平均身高高的人来做跨栏运动员。我国优秀运动员一般的身高指标定为:男子1.85米±3厘米, 女子1.70米±3厘米。那么在初级选材阶段时, 就要看运动员父母及主要亲属家族的身高情况。因为形态指标的遗传度明确表示, 身高男子遗传度是75%, 女子是92%, 坐高男子的遗传度是85%, 女子85%, 臂长男子的遗传度是80%, 女子是87%, 腿长男子的遗传度是77%, 女子是92%, 足长男子的遗传度是82%, 女子是82%。可以这么说, 长度变化主要是先天因素, 围度变化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
当然还可以从发育情况, 从骨龄的分析情况来预测身高, 男性一般20周岁, 女性一般18周岁, 基本上生长发育成熟, 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是呈波浪性和阶段性以及不均衡性、统一性。第一次生长发育高峰2~3岁;第二次生长高峰出现在男13~14岁、女孩是11~12岁, 作为田径跨栏运动员, 这个阶段的选材最为重要。田径开始运动训练阶段的最佳年龄是11~13岁。身体形态生长发育的顺序, 在母体内是头大尾小, 先长头, 后长尾, 出生后是向心生长, 下肢脚最快, 12~13岁基本固定, 14岁达到了成人的98%, 所以说我们在选材时可以用脚来预测少年儿童未来的身高。
根据跨栏项目的特点, 需要选择那些虎背熊腰、背厚、臀窄而上提的运动员, 它可以间接地反映腰部肌肉力量水平, 另外, 上下肢的比例, 下肢要稍长, 下肢长对步长和步频有积极的影响, 大小腿的比例, 小腿偏长, 大腿偏短, 具有这种大小腿比例的运动员最适宜跨栏这个项目的运动训练。因为在跑的支撑阶段, 身体重心高且前移速度快的人能获得较大的步长, 跨栏时, 后腿更能缩短半径, 加快过栏的速度。当然在选材时要严格注意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 注重跟腱长、踝围细的人, 踝关节力量就强, 要选择那些跟腱清晰、脚薄趾短、脚弓高的人。所以说跨栏运动员的脚和腿的要求是:踝细、脚短、趾短、腿长、小腿长、跟腱长。
二、加强生理机能方面的科学选材
发育程度就是人实际发育过程, 即人的生物年龄。如何来检查发育程度, 看被选择者的骨龄;看测试者的性特征出现的程序, 青春期发育高潮到来的特征 (男13、女11岁出现拇指骨骨化中心;乳房开始发育;第一出现乳节) 。性特征有早有晚, 正常发育有三种:1) 发育期高潮持续时间缩短, 成才率仅为14.8%;2) 发育期高潮持续时间正常, 成才率为18.5%;3) 发育期高潮持续时间延长, 成才率为51.9%。所以说发育期高潮持续时间延长的人, 他们的可塑性就增大, 能力表现较晚。只有四个生活年龄跨过四个骨龄年龄者持续时间延长, 才是优秀的跨栏运动人才。还要看身高的变化, 发育延长看身高, 缩短型发育一年猛增, 一年猛降, 此型不利于跨栏运动的发展, 正常发育的为四年, 只有延长型发育比较平稳, 这是最宝贵、最适合的人选。
心肺功能, 血液在心血管中沿着一定的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为血液循环, 心脏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而肺功能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所以说它们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新陈代谢和供血问题, 是我们进行大运动量的基础, 这是非常重要的。1) 进行心肺透视;2) 脉搏:10~14岁每分钟70~90次, 15岁以上每分钟为70次, 当然我们选择的对象应该都比这些数据低;3) 肺活量:要根据运动员的年龄、体重来决定, 越大越好。
神经系统, 它是人体主要机能调节系统, 人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有机体, 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不是孤立的,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同时, 人体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 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体内的各种功能, 这就需要对体内各种功能不断地作出迅速而完善的调节, 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系统主要是神经系统。所以我们在神经系统方面应该是:1) 选择爆发力强、反应快的人, 但是反应快的人不一定爆发力强, 二者要综合起来才行;2) 选择完成动作协调的人, 通过做动作看是否紧张等;3) 比赛的观察, 看临场表现, 了解心理因素情况;4) 可以试一试他们的理解能力的好坏以及判断能力。
三、加强运动素质方面的科学选材
运动素质包括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协调性等, 它们是运动成绩表现的基础, 运动素质水平越高, 越有利于专项成绩的提高。
跨栏跑是短距离比赛, 包括110米栏、100米栏、400米栏, 那么400米平跑成绩的好坏是阻碍跨栏优异成绩的第一条件。也就是说, 保持相当快的速度是很重要的。速度的能力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反应速度是指听到发令枪响后快速动作的能力;动作速度就是肌肉收缩的速度, 它与肌肉的构造因素有关;位移速度是在速度中起决定性作用的, 它是由加速能力和最大速度构成。跑是周期性运动, 从脚着地到最后蹬离地面, 分为支撑期和腾空期, 周而复始的运动。选材时, 除了要抓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 还要测试起跑30米、60米、100米的速度, 以此来了解少年儿童的速度情况。
肌肉的力量和爆发力, 肌肉的力量是最大肌肉力的强度。在一定的时间内, 当肌肉快速收缩时, 就称之为爆发力。跑需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发挥力量、爆发力和速度力量, 与运动的起始有关;最大的肌肉力量与速度有关, 加速时对最大力量成分要求较高, 在达到最高速度时对力量成分要求较低。
国际田径联合会官方网站2006年8月8日宣布:中国的刘翔成为7月份世界最佳男运动员, 这也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获此荣誉, 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刘翔已经“跨越”了田径有色眼镜。此前, 许多所谓的田径专家都有这样的观点, 黄种人缺乏爆发力, 不可能在田径短距离项目上有好的成绩。结果, 刘翔拿到了奥运会冠军, 并且打破了该项目的世界纪录, 这也粉碎了那些人的有色眼镜。所以我们在选材时要测定他们的弹跳力量, 如立定跳远和立定十级跳成绩。
柔韧性和灵敏性是跨栏运动员不可缺少的, 速度好的短跑选手未必能成为好的跨栏运动员, 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柔韧性。为了尽量擦栏而过, 腿要前后打开, 起跨腿从侧方向前, 都需髋关节的柔韧性。柔韧性不是静止状态的柔软度, 而是与能动性相伴的柔软度, 所以不单单是关节的灵活性, 而是带有力量性, 并能大幅度进行运动的柔韧性。所以在选择跨栏运动员时, 除了让运动员做摆腿、踢腿、劈叉、桥等动作以外, 还要注意关节和韧带的柔韧性、灵活性。
耐力又分为一般耐力和局部耐力, 一般耐力又称为有氧运动能力, 即在运动中进行有氧代谢的能力。在400米长跑中还常要吸取12%~15%的氧气, 那么400米栏所需要的量就会更高些, 短距离跨栏基本上是有氧运动状态。但是有氧能力对直接运动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疲劳的迅速消除。局部耐力也算为肌肉耐力, 跨栏比赛时不仅仅是跑, 而且还需要连续准确地跨越10个栏架, 跨栏运动员必须具备超过400米运动员的良好肌肉耐力。所以我们在选材时要注意他们的肌肉耐力状况。
当然, 除上述之外, 还要注重运动员的协调能力的好坏, 这会直接影响运动员掌握跨栏技术的能力。放松、平衡、时机等无论哪一个方面都有调节肌群的作用, 在运动过程中, 有效地将其协调起来, 这是非常重要的, 它是制约运动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所以在选择跨栏运动员时, 加强观察该运动员做各种专门练习的协调能力如何。
四、加强心理素质方面的科学选材
在跨栏项目的选材中应该选拔那些毅力强、注意力集中、理解能力强、想象力丰富、内心稳定、善于控制自己、勇敢机智、具有创造性的少年儿童运动员。要注意于跨栏专项心理素质强的心理选拔。
综上所述, 在对少年儿童进行科学选材时要结合跨栏跑的特征需要, 合理地评价少儿的形态、机能、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 要注意掌握生长发育的规律, 注意遗传因素在形态、机能、素质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合理掌握评价选材的尺度。经验选材与科学选材相结合。要和科研部门配合, 用科学的方法, 对不同年龄、不同训练水平的运动员的运动能力进行综合的分析, 作出评价, 对他们的潜在能力作出科学的预测, 找出可能达到的高度, 朝这个方面去发展, 就一定会把我们的体育事业搞上去。
摘要:随着当前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跨栏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 作为从事跨栏训练的教练员应清楚地认识到, 如何在早期加强对跨栏运动员的科学选材, 是能否出成绩的关键。从刘翔的成功不难发现科学选材的重要性, 科学选材应该从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田径教学,跨栏运动员,科学选材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2]刘建国.田径运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3]体育心理学编写组.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关键词:百年翻译运动;阿拉伯文明;欧洲中世纪科学著作翻译;文艺复兴运动;中国近代科学著作翻译运动;科学信息传播;科学信息本体结构
中图分类号:G239.19;G301;G304;G321.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4.030
在创建数字平台和互联网络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平台时,笔者探讨了科学研究中的科学信息传播的机理和机制,发现科学信息载体是科学信息本体结构(OSSI)。
驱动科学信息本体结构运行的机理是科学优先权结构起点效应,机制是OSSI在科学信息驱动模块(SIDM)作用下的科学信息发布模块(SI-IM)和科学信息生成模块(SICM)的参量联构。其联构形式之一是面向科学信息传播的科学信息本体结构(MOSSIODSI)。
为验证面向科学信息传播的科学信息本体结构(MOSSIODSI)的存在,笔者考察了影响世界发展历程的三次大规模科学著作翻译运动。
一、百年翻译运动与阿拉伯文明
公元6世纪的阿拉伯半岛,贵族统治造成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氏族部落之间的连年混战,罗马帝国、埃塞俄比亚、伊朗的相继入侵,导致要求统一,抵御入侵,保护商路的呼声日益高涨。穆罕默德(Mohammed,570—632年)于公元610年创立伊斯兰教,622年建立神权国家,开始统一阿拉伯半岛,至750年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诞生,一个横跨欧、亚、非大陆的阿拉伯帝国(622—1258年)横空出世。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使得以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标志之一的阿拉伯文明进入一个全新发展时代。这一时代分成前后相联的两个时期:第一时期——翻译、引进和介绍时期;第二时期——吸收创新时期。
830年哈里法麦蒙(al-Ma'mum 786—833年)在巴格达创办了一个综合性学术机构——“智慧宫”,内设翻译馆,重金聘请东西方翻译家,将收集到的希腊、罗马、波斯、印度和叙利亚的古籍译为阿拉伯文。在这里,阿拉伯先贤们挖掘、考证、勘误、增补和注释了古希腊和世界各地的数百种哲学和科学著作的原本和抄本,通过整理、校斟和收藏,将古希腊和世界各地的科学文化遗产从断送殆尽的境遇中拯救了回来,以国家体制的形式,组织了大规模的世界各地域文献翻译工作。
最先译出的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紧随其后的是印度数学家婆罗摩笈多的著作《婆罗摩历算书》。不久,亚里士多德、柏拉图、阿基米德、托勒密等人的著作相继译出,据统计,其数量超过干部。
阿拉伯在翻译古希腊和世界各地学术著作的同时,还在智慧宫创办了天文台,开办了天学和医学学校,培养了大批的科学人才。经过百年翻译运动和教育培养,阿拉伯人全盘继承和吸收了古希腊科学的思辨方法,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全面的创新和提高,在数学、天文学、医药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等学科领域继往开来,不断进取,获得了辉煌成就,涌现出数百部流芳百世的精典科学著作,从而将人类科学文明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由以上史实我们可以看到,在阿拉伯帝国时期,通过对于古希腊和世界各地文明的翻译、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的大规模研究,阿拉伯的科学文明产生了质的飞跃。
二、阿拉伯科学著作翻译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西欧中古时期(公元476—1640年),政教合一,基督教神学占据统治地位。在教会的统治下,欧洲社会的极端分层,造成了经济发展严重滞障同,社会显得凋敝与破败,人们开始变得生活无着。西班牙此时正处于阿拉伯统治之下,经济繁荣,科学发达,这引起了欧洲社会贤达阶层的关注。来自法国、德国与英国的求学者开始聚集到穆斯林统治下的西班牙科尔多瓦、塞维利亚与格拉纳达等地的高等学府,如饥似渴地向穆斯林学者学习科学,就连英国国王乔治二世也不例外。他们开始有意识地将阿拉伯科学著作通过翻译介绍给欧洲,最初把阿拉伯科学著作系统地翻译成拉丁语的是非洲人康斯坦太因(Constantine 1020—1087年)。他从1060年开始在蒙特·卡西诺斯修道院(Monte Cassino)工作,直到1087年去世。由于他的工作,拉丁语国家开始吸收阿拉伯科学成果。
公元1196年,东征的十字军攻陷托莱多城,在该城发现了大量阿拉伯文的古希腊著作。在教会统治下已经不知道自己来自何处的欧洲人突然发现他们传说中的祖先竟是如此伟大,居然早在1000千多年前就拥有了如此伟大的思想,表述这些思想的著作不仅被异教徒翻译成为阿拉伯文字,而且帮助阿拉伯人创造了如此富足的财富。于是就在托莱多城开办翻译学校,吸引大批欧洲学者来校学习,开始着手对上述著作进行翻译。最终,在托莱多被译成拉丁语的穆斯林科学著作多达数百部。
由阿拉伯文到拉丁文科学著作的翻译工作,在西班牙最为活跃。自1125年到1280年有一系列的翻译家针对许多题目孜孜不倦地工作着。由于他们的工作,我们才得到亚里斯多德、托勒密、欧几里得和医学家阿维森纳与阿维罗伊以及阿拉伯天文学家与数学家的著作,还有一大堆占星术书籍,以及不少的炼金术的书籍。这些翻译成拉丁文传人中世纪欧洲的阿拉伯科学著作(如奠基现代代数的《算术和代数论著》,奠基现代天文学的《天文论著》,等等)对欧洲科学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阿拉伯帝国的科学著作通过翻译进入中世纪的欧洲,直接从根本上冲击了教会的神学统治基础。这种冲击的核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科学教育将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牛津大学的第一所学院成立于1264年,到了1400年,欧洲境内的大学超过了50所。在这些大学中,通过翻译和研学由阿拉伯人保存的古希腊、古罗马的文献,教育和辩论的风气得以助长。例如,利用希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和非基督教的自由思想,与经院哲学对立;利用罗马法关于产权和契约信贷的原则,为新兴的资产者的利益辩护;利用古代文学艺术中的现实主义成分,与来生观念作斗争。为了引经据典地与宗教神学统治进行明争暗斗,欧洲中世纪的先贤更加努力搜求古典作品的抄本。薄伽丘是这项工作的杰出者,他曾清理过许多意大利古老寺院的藏书。到15世纪,许多古籍已被收集起来。研究希腊时代的文化,蔚为学术界之风尚,这种风尚敲响了教会时代的丧钟。
其二,新的科学研究方法撼动了教会神学统
治的理论基础。阿拉伯科学发展的核心价值有二,一是全面创新了实验观测方法,二是开创性地提出了数学理论。
在科学认识论方面,罗杰尔·培根(Roger Bacon,1214—1292年)曾经长时期在托莱多留学与从事科学翻译工作,由此他开始关注实验方法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价值,探索获取真理的道路,从而吹响了探索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号角。
通过继承阿拉伯天文学理论、物理学理论、地理学理论和数学理论,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开普勒基于第谷的观测数据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伽利略发明了观测天象的天文望远镜,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的地理大发现,证实了地圆学说。这些重大科学成果导致了托勒密地心说理论被根本否定,使得建立于其基础之上的神学教义不可避免地遭到质疑,教会统治的根基被撼动了,从此,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拉开了大幕,近代科学的发展以江河奔腾之势,一泻千里,不可阻挡!
由以上史实我们可以看到,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人类对于先进文化的敬仰,阿拉伯科学文明成为欧洲先贤学习的对象。十字军东侵,发现了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遗存,从而导致了新的一轮大规模科学著作翻译运动,建立在这次翻译运动基础之上的学习、继承、研究和开创,导致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近代科学发展来到了,人类科学文明出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三、西方科学著作翻译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
1551年10月,天主教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Francis Xavier,1506—1552年)由海路到达广州,随后数十年间,大批西方传教士纷至沓来。他们在带来教义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个别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局限性的士大夫开始通过翻译西文著作,学习并介绍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徐光启(1562—1633)就是这项工作的开创者,他与传教士利玛窦(Mattco Ricci 1552—1610年)合译了《几何原本》的前6卷,还参与编译了地理学专著《泰西水法》。与徐光启同时代的李之藻(1565—1630年)与利玛窦合作编译的《同文算指》是中国编译西方数学的最早著作。徐光启、李之藻和利玛窦是中国翻译西方科学著作的奠基者。根据统计,利玛窦翻译150余种西方书籍,其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翻译著作有《几何原本》、《同文算指》、《名理探》、《穷理学》,等等。
大规模将西方文明介绍到中国的先锋人物是林则徐(1785—1850年)和魏源(1794—1857年)。林则徐到达广州后,他又将会英语的华侨、澳门教会学校学生招为幕僚,翻译《澳门新闻纸》、《新加坡新闻纸》;1839年6月17日在虎门接见了美国传教士卑治文(CalvinStuart Brice),表示想得到地图、地理书和其他外文书,特别提到想得到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所编《华英字典》;他令人将曾任东印度公司长驻广州“大班”的德庇时(SirJohnFrancis Davis)所著的《中国人》译成中文,名为《华事夷言》(1836年在英国出版);1839年7月组织了对瑞士法学家滑达尔(Emericide Vattel)的国际法著作《各国律例》的翻译;1839年底,林则徐又开始组织翻译英国人慕瑞(HughMurray)1836年在伦敦出版的《世界地理大全》,译名为《四洲志》。林则徐罢官之时曾嘱托魏源续修此志,魏源则据林所主持译编的《四洲志》参以历史志及两人记录,辑为《海国图志》50卷(后扩为100卷)。该著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之路作了探索,提出了“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等引导近代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观点。
1840年鸦片战争举国震撼,清朝统治者在与西方军队的较量中充分认识到先进装备的极端重要性,开始办工厂,制军备,兴商业,这些都与引进科学技术密不可分。“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共识,因而出现了大规模翻译西方科学著作的运动,这其中的首要工作是兴办译书机构。
在官办译书机构中,京师同文馆担负着培养翻译人才之重任,翻译出版西方图书多针对教学,因而其译书范围仅在物理、化学、天文算学、国际法等方面,且多为入门读物。据统计,在1862—1902年的40年间该馆译书近30部(包括未译完和未出版在内)。江南制造局1868年开设翻译处,翻译西方科技书籍,1871年开始出版图书。翻译处是甲午战争前中国最大的译书机构,据《上海制造局各种图书总目》所载,该处共译图书163部,另附刊32部,所涉门类有工程、算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矿学等23种。
在洋办译书机构中,广学会(1887—1919年)译著出版的图书涉及宗教、法律、政治、教育、实业、天文、地理、理化等领域,共计书刊400余种,其图书在戊戌时期极为流行。墨海书馆译印了《几何原本》(后九卷)、《格致西学提要》、《光论》、《植物学》、《谈天》、《代数学》、《代微积拾级》、《重学》等9部,为中国现代科学的发蒙提供了最初的教材。据统计,广学会、墨海书馆和益智书会翻译、编著的科学图书和科学教科书多达300余种。
甲午战争使国人认识到仅凭坚兵利器不可能达到强兵富国卫民之目的,先进的政治制度更为重要,因而对西方人文社科理论的研究受到重视,维新派提出译书应“以政学为主,而次以艺学”。马建忠提出《拟设翻译书院议》(1894年),建议西学西书的翻译应集中在:一是有关各国的时政,如各国议会文件、外交信件、新议条款;二是官吏必备之参考书籍;三是外国学校的教科书。王韬主张“师其所能,夺其所恃”,为传播西方科学不遗余力,其主要译著是《格致西学提要》和《普法战纪》。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进化简史》、《法意》、《名学》、《名学浅说》等八大译著。
1899年出版的《东西学书录》,收录中国自1840年以来出版的译著共39类568种。1904年出版的《译书经眼录》,收录1900—1904年间出版的主要译著共25类533种。其中,有一批翻译著作,例如,《辩学启蒙》、《几何原本》、《群学肄言》、《原富》、《海国图志》,等等,对于中国近代的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和重要的影响。
由以上史实我们可以看到,明末清初的中国,由于士大夫对于先进文化的敬仰,欧洲先进文化成为了学习的对象,但这种学习是自发的,零散的,受限的。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中华民族开始反醒,开始寄希望于洋务运动,从而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大规模的科学著作翻译运动;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的失败,中华民族开始思考国家的政制,从而导致这个大规模的科学翻译运动扩展到更加广泛的领域,从而导致了一场更加全面,更加空前
的大规模科学著作翻译运动,并推翻了科举制度,创办了新式教育,将德先生和赛先生请进了中国,推翻帝制,开创共和,掀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历程。
从时空尺度上观察,科学文明的发展在客观上存在跨地域传播的历史轨迹,而且这种跨地域传播引发了在学习和吸收已有科学文明及在社会形态改造之后产生全新的科学文明。
从技术尺度考察科学文明跨地域传播的历史轨迹,可以发现存在一种科学信息本体结构参量结构。笔者认为,这为面向科学信息传播的科学信息本体结构(MOSSIODSI)的存在提供了证据。
[参考文献]
[1]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M].李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宋子良.理论科技史[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3]中国大百科全书(光盘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4]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中古部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5]林举岱,陈崇武,艾周昌.世界近代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6]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王汉熙,胡树华,周祖德.科学著作翻译推动近代中国科学发展[J].出版科学,2006(4)—48-50.
[8]km9618.魏源[DB/OL].(2009-01-17)[2009-05-18].http://baike.baidu.com/view/13953.htm.
[9]王炳庆,陈名实.广学会的出版事业及对近代文化教育的影响[J].教育评论,2007(6):123-125.
[10]钱中兵.墨海书馆与近代中国科技传播[J].大众科技,2005(12):106-107.
[11]卢红飚.墨海书馆与近代中国西学传播[J].福州师专学报,2000,20(1):56-59.
[12]方华文.益智书会[DB/OL](2008-08-18)[2009-05-18].http://baike.baidu.oom/view/1801822.htm.
[13]王扬宗.清末益智书会统一科技术语工作述评[J].中国科技史料,1991,12(2):9-19.
[14]马建忠[DB/OL].维基百科,(2009-05-18)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9%AC%E5%BB%BA%E5%BF%AO.
[15]Rgjkc.王韬[DB/OL].百度百科,(2008-12-11)[2009-05-18].http://baike.baidu.com/view/43439.htm.
刺激好玩的运动会过几天马上就要举行了。但是老师说:“明天先比赛拔河。”我们班里的同学都很高兴,当然我也高兴,我也是拔河队其中的一员。
第二天早上,我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老师和我们说:“比赛马上开始了,晚到的同学马上把书包放好,出来排队。”我们大家跟着老师来到了比赛的现场。
裁判老师说:“四(11)班和四(10)班的拔河比赛马上就要开始,请各队做好准备。”听到这句话,操场上立刻鸦雀无声,同学们个个瞪着大眼睛,凝神屏气的注视着那根粗大的麻绳。
过了一会,裁判老师手一辉,大喊到“开始”。我们两个班的队员都使出了全力,一会儿麻绳偏向这边,一会儿麻绳又偏向那边,两边队员使劲地争得你死我活,都成了棋逢对手了,但是由于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太骄傲了,放松了警惕。结果第一场比赛我们败给了四(10)班。
可能是因为上场比赛输了,我们班的同学有些已经泄气了,老师和我们班的其他同学都给我们打气说::“加油,四(11)班,加油!”第二场比赛开始了,这一盘的规律则和上次不一样,前面我们占了上风,可惜就差一点,我们就赢了,但是最后四(10)班两场都赢了,老师和我们说:“没关系,下次再加把劲。”
运动会举行了两天,终于,在第二天上午我盼望已久的200米决赛开始了。经过了前一天激烈的预赛,我以小组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决赛。但我依然不能松懈,因为这次是强者之间的对决。
广播响起200米开始检录的声音,我的心情更加激动。我迅速地穿上数字3的号码布,然后上了跑道。参加决赛的一共有四人,大家似乎都很有信心夺得冠军,我也不甘示弱。只听“砰——”的一声枪响,跑步开始了!我粗壮的大腿和轻巧的小腿,开始进入战斗状态,高速运转着,用惊人的速度领先其他选手。我轻松地越过了第一个弯道,然而到第二个弯道时,一、二赛道位于内圈对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追赶了上来。这时我感到了一丝紧张和疲惫,速度也开始下降。我来到了我们班的方阵,同学们都在一旁为我加油呐喊,即使我已经落后了,这声音依旧不减。这热烈的喊声鼓励了我,我开始加快速度向前冲刺,在第三、四个弯道时,以绝对的优势,把对手甩在了后面。当终点线出现在我眼前时,我望着那条白色的线,心想:胜利就在面前,大家都为我加油,我一定不能落后。于是,我用尽全身的力气,再次加速。最终,我以全年级第一名的好成绩赢得了比赛。
中图分类号:G88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科学选材对提升柔道项目的成材率及训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作者长期训练实践通过遗传、身体素质、身体形态、心理等方面论述了柔道科学选材的主要内容及注意事项为训练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柔道 科学选材 选材指标
柔道项目是一项集摔法和地面技术于一体的格斗术。男、女柔道分别在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和1992年第25届奥运会上被列为比赛项目。近年来我国柔道项目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屡次在国际比赛中取得佳绩。随着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广大基层教练科学选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柔道项目选材已从简单的直观和经验判断,逐步转变到依靠符合项目内在规律的科学器材和手段选材。科学选材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将结合本人训练实践浅析柔道项目运动员的科学选材,为训练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一、柔道项目的特点
柔道项目是两名选手通过身体接触,在比赛规则允许范围内,以对抗手段完成专项技术动作得分的项目。柔道项目是一个集力量、速度、耐力、柔韧于一身的竞技项目。男女比赛的时间是五分钟和四分钟,从生理学角度分析柔道项目属于无氧供能为主的比赛项目。这就要求柔道运动员应该具有良好的糖酵解能力同时能够在高乳酸堆积的情况下表现出良好的肌肉耐力。可以毫不夸张的讲力量是柔道的基础,速度是柔道的灵魂,耐力是柔道的保障。
二、柔道项目的科学选材
(一)遗传与柔道选材
中国有句俗语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不无道理的,这是广大劳动人民粗浅的遗传意识。运动能力是能够遗传的,在运动实践中已经有大量表现。优秀运动员的后代中涌现出运动天才的概率要高于常人。对于人类的这种特性,我们应在选材实践中加以利用。但我们不能依此就片面的认为父母具有良好的运动能力子孙就一定会具有同样的优秀能力。在选材实践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主要形态学指标的遗传度,柔道项目应特别关注上肢长度、肩宽、手长、手宽、跟腱长度、前臂围度等与发展专项能力密切相关的指标;2.生理指标的遗传度,例如血红蛋白指标的高低、血清睾酮素水平、立定跳远的能力等等;3.心智特征的遗传度,柔道项目选材应特别注重意志的坚韧、运动冲动、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等心智特征的判断。
(二)身体素质与柔道选材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是一个人运动能力的综合体现。身体素质的测评在柔道选材中占有重要地位,选材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力量、速度、耐力三项指标的筛选。1.力量素质,力量素质是柔道项目的基础。柔道项目对这三方面均有较高的要求,如条件允许我们可以在等速肌力测试装置上得到这三方面的准确数据;2.速度素质是柔道项目的灵魂,比赛中速度素质往往会起到决定胜负的作用。在选材实践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简洁实用的方法测定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如利用直尺下落实验测定运动员的反应速度,30米、60米冲刺测定运动员的冲刺能力等;3.耐力素质,耐力素质是柔道项目的保障,尤其是在高乳酸堆积的情况下做出专项动作的能力在比赛中显得尤为重要。若条件允许可以使用经典的wingate测试运动员无氧能力,若设施设备部允许,常用的测试手段有400米、800米冲刺跑。有氧能力虽然不属于柔道项目的专项耐力,但良好的有氧代谢能力会对发展专项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教练员可通过测试12分钟跑的距离通过公式VO2max(ml/kg.min)=35.97*距离(里)-11.29推算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相对值从而判断运动员的有氧能力。
(三)身体形态与柔道选材
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生长发育水平、技能水平和竞技能力,不同项目由于专项特点不同对身体形态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身体形态影响着日后专项运动能力的发展,因此身体形态选材是柔道项目选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讲,优秀的柔道运动员要求身材匀称、上下肢较长、指距大等较长的肢体可以有效的在比赛中掌控与对手的接触距离,便于控制比赛节奏。同时较长的上肢可以在进攻中便于抓握对手。下肢较长虽不利于中心稳定性,但更有利于扩大移动距离和活动范围。因此在选材中应注意下肢不宜过短,应更倾向于下肢稍长但粗壮有力的运动员。另外在选材中应主要考察运动员的发育成熟度及骨骼发育情况。可通过拍摄骨龄X光片及相应部位的X光片加以甄别。尤其要主要筛查骨关节具有损伤史的运动员。
(四)心理素质与柔道选材
柔道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会直接影响到比赛的结果,比赛双方体能、技术实力相近的情况下,心理素质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保证运动员在比赛中充分发挥既有的体能和技战术实力,甚至会超长发挥。所以要求柔道运动员不仅能承受高强度的运动负荷,而且能适应复杂的训练和竞赛环境,应付对手千变万化的攻防技术,消除紧张情绪,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因此心理素质也是选材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素质。
心理素质的筛查可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利用教练员已有的经验对运动员进行观察评价。同时还可通过可靠性较高的心理调查问卷进行筛查。
三、小结
总之,柔道运动员的科学选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选材实践中只有很好的整合遗传、身体素质、身体形态、心理等各方面因素,全面分析运动员的优劣势才能真正筛选出适合柔道专项能力发展的有人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 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杨红梅.少年轻量级柔道运动员的选材[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2(2).
[3] 李国安.柔道运动员的科学选材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6).
【科学课运动的日记】推荐阅读:
奇妙的科学四年级日记450字10-29
科学养蚕日记03-01
运动人体科学考研试题01-23
三年级科学养蚕日记02-05
青少年运动员科学选材03-07
浙教版七下科学机械运动教案05-26
四年级科学下册一切都在运动中教案02-23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力与运动教学设计11-30
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实验报告07-07
一堂有趣的科学课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