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论洛克读书笔记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政府论洛克读书笔记(精选4篇)

政府论洛克读书笔记 篇1

一、政府权力的来源

在《政府论》这一本书中对前或非国家状态中的个人权利进行考证, 这是洛克权力理论的逻辑起点。假如要以个人权利为基础对政府权力提出一定的限制, 那么就必须明确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要追溯政治权力的起源, 并且对前或非国家状态中的个人权利的形态和状况加以考察, 对个人权利的起源、特征、内容等加以发掘和论证, 于是便有了自然法、自然状态等概念。首先他论述了个人权利的起源。他认为, 权利来自自然本性。自然本性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规定。因此, 凭藉自然本性而享有, 也就是人之作为人的资格而享有的权利, 自然或本性规定人应享有什么, 人之为人就应享有什么。我们明确了个人权利来自自然法, 所以就明确了个人的权利是与生俱来的。洛克认为平等、生命、自由和财产是个人的自然权利, 每个人都享有, 不可被任何人或者组织侵犯, 一旦被侵犯就有权反抗。“谁使人流血, 亦必使他流血”, 在洛克这里, 自卫和反抗被置于非常突出的位置上。由此可见个人权利是天赋的, 它先于国家权力。接着洛克又认为自然状态是一种前或非国家状态, 即非政治社会状态。自然法统治着自然状态。个人在这样的社会中自然自由, 自然状态是一种非常完备的自由状态, 即使没有国家政府, 也没有实在法, 人类也能在自然法的调节和规范下, 依据理性过着有秩序的、有节制的生活, 整个社会依旧能发展。于是这便赋予了由个人组成的市民社会以前政治社会和国家的生命和身份。然后他从自然状态、自然权利等概念出发, 深入地分析了政府权力的形成过程。在此洛克主张, 最初人类社会处在自然状态中, 在那里, 人们靠自然法行为, 不受任意权力约束。也就是说人们处于自由自然的状态。但是洛克还认为自然状态有许多的缺陷和不足:第一个缺陷是, 缺少一种法律来有效地规范人们的行为。第二个缺陷是它缺乏一个非常公正的裁判者来依据法律做公正的判决, 维持社会良好的秩序;第三个缺陷是缺少一个公共权力来支持正确判决。为了克服这些缺陷, 为了能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 人们纷纷订立契约, 主动地放弃自己的一部分自然权利, 并把它转交给他们中间被指定的人, 依照一致同意的规定来行事。这样, 国家就成立了。这便是国家形成的过程及其原因。也就是洛克所说的:“这就是立法和行政权力的原始权利和这两者之所以产生的缘由, 政府和社会的起源也在于此”。

洛克认为个人权利的让渡或权力的来源一般包括如下原则:第一, 个人只交出了处罚和裁判权, 并非一切的自然权利。这是由于财产权利和自由权利是人们在订立契约的时候不能任意放弃、也不能任意转让的权利。第二, 政府权力的起源在于人民的同意, 并且同意必需是正式的承诺和契约, 而不可能是推定, 甚至就连父母也不能代表其子女的意见, 所以征服不可能真正地被视为一种国家起源的方式;第三, 权力被交于共同体的大多数, 而不是少数;第四, 被授予权力的人也是契约的一方, 必须接受契约的限制, 并且要依据委托行使权力。总而言之, 人们过让给政府的那些权力仅仅是“自然法所给予他的那种保护自己和其余人类的权力”, 而不是专断的权力。人民权利的让渡是政府权力的来源, 实现人民权利的手段是赋予政府权力的实质, 政府只是人民的代理者和保护者, 因而, 它必然是一种有限的权力。

二、政府权力的目的是生命、财产、自由等个人权利的保障

其中, 洛克政治思想的核心和归宿是财产权。也就是说财产权是洛克思想的核心。在此, 洛克首先对政治权力进行了界定, 即认为政治权力“就是为了规定和保护财产而制定法律的权利, 判处死刑和一切较轻处分的权利, 以及使用共同体的力量来执行这些法律和保卫国家不受外来侵害的权利;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公众的福利。”他认为, 国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权利, 国家权力的限度是由于个人权利的不可取消性。即是说由于跟人权利的不可剥夺性, 国家权力具有一定的限制。接着他指出, 最重要的个人权利是财产权, 财产权是所有权利的核心, 而作为个人权利的保护者的国家必须把保护个人的财产权作为自己的天职。但是他是怎样得出这些结论的呢?第一, 他用劳动价值理论为财产权作了深入的辩护, 洛克把个人的财产权利推崇到神圣以致不可侵犯的地位, 把它作为人的基本权利。洛克主张, 土地和其中的一切, 都应该归人类所共有, 但必须得借助某种拨归私用的方式, 才能为人类所用。而这种有效的途径只能是劳动。他还指出, 财产权不仅是属于人的权利, 而且是其他个人权利的基础。他主张生命权和自由权都是为保障财产权而设置的。也就是财产权是生命权、自由权的基础。人们只有拥有了财产权才是拥有了最基本的自由。由此, 洛克得出政府的“重大的和主要的目的”是保护财产。如果人们的财产被侵犯就等于说是人们的自由和生命被侵犯, 那么被侵犯的人们将与之处于战争状态, 并有权将其杀害。他还着重强调未经本人同意, 最高权力不能除去任何人的财产的任何部分。同理, 任何国家的最高权力或立法权不能任意处分人民的产业。也就是说除非有法律规定, 国家不得使用最高权力剥夺人们的任何财产。第二, 洛克主张只有取得人民的同意才能征课赋税, 也即是指征课赋税的前提是基于人们的同意。众所周知, 任何政府得以保存的基础是税收。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但是, 政府的赋税权力决不是以政府对财产权的某种占有为基础的, 而应该成为人们为了维护自身权利自愿付费的公共权力。第三, 洛克主张当财产权受到侵犯的时候, 人民有权解散政府, 重新组织和建立立法机关。人们就是为了保护各自的财产权才决定成立政府, 也就是说政府的成立是基于财产权的保护。政府一旦侵犯了人民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的时候, 政府就没必要存在了。可见, 政府的目的是保护人民的财产权这一理论从根本上形成了政府权力扩展的边界或底线, 或者说对政府权力提出了一定的限制, 政府权力的行使必须控制在为公众的福利服务的范围之内, 只要一超出这个范围, 人民就有权罢免旧政府, 建立权力受到限制的政府, 即有限政府。

三、政府权力的运行:法治和分权

历史表明国家权力既可以保护个人权利也可以侵害个人权利。这是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基于此, 历史上人们陆续提出一些方法来约束权力, 洛克在《政府论》的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章等章节着重论述了有关权力结构安排的理论。对国家权力的限制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规定立法权的源泉和范围。他认为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是国家的三种权力, 其中国家的最高权力是立法权, 这最高权力来源于人民的让渡, 代表民意, 因此它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不是并且也不可能是专断的和独裁的。另外洛克对立法权还做了其他三方面的规定, 即“立法或者最高权力机关不可揽有权力, 以临时的专断命令来执行统治并且必须以颁布过的经常有效的法律, 并由有资格的著名法官来执行司法和判断臣民的权利。最高权利未经本人同意不能取去任何人的财产的任何部分”。上述论述明确否定了“人治”, 肯定了“法治”。也就是说国家必须按照法律规定行使职权。此外洛克认为国家最高权力来源于人民, 这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不管他是不是彻底的人民主权论者。

第二, 洛克的分权制衡思想。洛克认为国家的三种权力中, 立法权和执行权必须由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执行权和对外权虽确有区别, 但两种权力几乎总是联结在一起的。这一思想尽管在《政府论》中占了很小的篇幅, 但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政论家认为孟德斯鸿的三权分立学说渊源于洛克或受其启发。第三, 国家权力的统属。他在文中指明, 虽然最高权力是立法权, 但当人民发现立法行为与他们所委托的内容和要求相抵触时, 人民仍然拥有权力来罢免和更换立法机关, 另外权力重新回到人们手中, 而人们可以再次把它授予他们认为对他们的安全有保障的人。可见, 最高权力其实质是属于人民的。这也是洛克思想中最革命的部分。

由此可见, 在洛克的《政府论》中已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有关“有限政府”理论的基本框架。在洛克的思想中, 给予了个人、社会及其政府以各自不同的权力和活动空间, 它们之间相互不可侵犯、相互不可代替、取代, 而政府不可越权是维持三者之间和谐关系的关键。也就是说, 要想处理好个人、社会和政府的关系, 至关重要的是政府权力有限, 并且不越权。这就表明迫切需要一个有限政府。政府权力来自于个人权利的让予, 所以其权力应该是有限的。那么无限政府是什么呢?无限政府是在还未确立个人独立、个人自由等权利基础上而建立的政府, 它体现为一种专制制度;有限政府是在确立个人独立和自由权基础上而建立的政府, 它表现为一种民主制度。有限政府与无限政府根本的区别在权力结构上。很显然, 有限政府是洛克政治权力理论的逻辑结论和现实归宿。有限政府利用其内部的分权与制衡机制来进行在政治安排, 按照法治原则, 达到政府权力的自我约束, 以防政府内部的过度集权和专断。有限政府只是为了社会成员服务而存在, 而保护个人的生命、自由、财产不受侵犯是政府的基本目标;政府的活动范围被严格的限制, 保障社会成员的自我发展;经过社会成员同意或选择法律和制度, 并以实现个人权利和创造社会的公众福利最大化为目的。这种理论, 已成为世界各国建立有限政府、加强宪政建设的基础;这种理论也给我国宪政建设提供了一些启示。当然, 洛克的宪法思想也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我们借鉴时必须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参考文献

[1]刘军宁.市场与宪政[M].北京三联书店, 1995年11月.

[2] (英) 洛克 (著) .叶启芳, 瞿菊农 (译) .政府论 (下篇) [M].商务印书馆, 1964年版.

[3] (法) 孟德斯鸠 (著) .张雁深 (译) .论法的精神 (上册)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4]李伯超.洛克〈政府论〉宪政思想述评[J].求索, 2005.2.

政府论洛克读书笔记 篇2

关键词:扎科特 拉斯莱特 光荣革命

英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洛克的名著《政府论》可是说是历史政治学的经典,对于《政府论》的研究发现,可以肯定的是,洛克在1689年《政府论》初版出版时对其进行了修改,正像他在前言中所暗示的一样。数百年来,研究者几乎没有怀疑《政府论》上下篇之间的前后关系,即《上篇》先于《下篇》写就。直到英国学者拉斯莱特对此提出了疑问。他认为《政府论两篇》是不同时期完成的作品,并且《下篇》先于《上篇》成书。首先,拉斯莱特对洛克的藏书记录、笔记、书中的注释以及他所参考的书的版本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早在1679年,洛克就开始写一本论政府的著作,其直接的主题是反驳菲儿默,这就是《政府论下篇》,但是由于1680年菲儿默的《论父权制》出版,并引起轰动,此时《下篇》已接近完成,洛克决定把《上篇》也写出来,因为《下篇》的答复不够充分,没有包含他这时视为必要的逐字逐句的批驳。其次,拉斯莱特对《政府论两篇》的文本与逻辑关系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洛克在补充了《上篇》之后,很可能对《下篇》作了修订和改动,甚至可能大量重写,这对于分析两篇的写作顺序带来了一定困难。但是,拉斯莱特仍坚定不移地认为《上篇》是写于《下篇》之后的。“他(洛克)的所有立场都在《上篇》作了交代,可是当他提到它们时,却不得不让我们到《下篇》去寻找。……无法否认,从逻辑上说,《下篇》先于《上篇》,因为它的作者在写作《下篇》时,根本没有机会引用《上篇》。”

对拉斯莱特的见解,笔者是存有疑问的,依据笔者对《政府论》文本的初步考察,拉斯莱特还不能使我信服他的观点。疑问主要在于笔者对上下篇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拉斯莱特的观点有出入,笔者认为拉斯莱特认为的《下篇》先于《上篇》的逻辑关系并非那么证据确凿。遗憾的是笔者无法考察洛克的图书收藏和笔记,故而笔者的质疑无法是全面的。

拉斯莱特认为洛克先写了《下篇》,这表现在《下篇》中无法引用《上篇》的观点。笔者认为这首先是由上下篇的特点决定的,《上篇》的实质内容不多,仅仅是对父权制的批判,洛克不厌其烦地逐条逐句引用圣经反驳菲儿默的观点,而《下篇》实际上是对政治权利的一次再分配,洛克不再求助于圣经的权威,转而以理性为依据阐述其理论,这种差别决定了《下篇》与《上篇》之间的鸿沟。其次,在《下篇》第一章,洛克已将《上篇》内容归结为四点,作为《下篇》论述的前提。正是洛克在《上篇》里的细致而缜密、令人信服的观点为他在《下篇》另起炉灶消除了后顾之忧,可以说,《上篇》是《下篇》理论前提。实际上,《下篇》并非完全没有引用《上篇》,《下篇》的依据——理性——是在《上篇》提出来的,“理性把一个人提高到差不多与天使相等的地位,当一个人抛开了他的理性时,他的杂乱的心灵可以使他堕落到比野兽还要远为残暴。人类的思想比恒河的沙还多,比海洋还要宽阔,假使没有理性这个在航行中指示方向的唯一的星辰和罗盘来导引,幻想和情感定会将他带入许许多多奇怪的路途。”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洛克在《下篇》中直接提到了“而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导着有意遵从理性的全人类”,而没有对“理性”再做解释。

拉斯莱特引用《政府论》中的一些“参见说明”,指出这些“参见说明”全都见于《上篇》,由此来说明洛克在写这些句子时想必对自己整部著作的内容已经十分清楚了。拉斯莱特发现了三处需要“参见说明”的地方。第一处在第66节,在論及对生父的职责时,提到“究竟这种职责是什么,我们在应讲到它时再加以考察”,这里说的“讲到它的地方”在《下篇》的第六章“论父权”。第二处在第87节,该处正论及一个人如何将特定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财产时没有展开论述,而注明“他或任何其他的人怎样能够这样做,将在别的地方说明”,这个说明见于《下篇》第五章“论财产”。第三处在第100节,作者直接写到:“在考察父权的性质时,这点将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关于这一点请读者参阅本书第二卷。”仍然将说明放在了《下篇》第六章。笔者以为,拉斯莱特的这种解释有欠稳妥,似乎不足以说明问题。一方面,鉴于《政府论》两篇的相对独立性,洛克将这三处说明放在《下篇》论述是必要的,《上篇》的目的是反驳菲儿默的父权制,而对“父权”和“财产”的阐释是《下篇》主题论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逻辑上将这两点放入下篇是合情合理的。另一方面,拉斯莱特提到“从这些句子的上下文看,它们也不太像是后来的篡入”。这一点就更容易解释了,正如拉斯莱特自己在他的书中多次强调的,洛克是一个极其细心的人,所以他在动笔时想必心中已有全书的轮廓,故将对这些问题的详细阐述放在《下篇》,在完成全书之后,回过头来在《上篇》相关处再作提示,而使这些地方的上下文显得语义连贯对洛克来说并不困难。

综上所述,笔者对拉斯莱特所持的《下篇》先于《上篇》写成的观点持反对态度。当然,上述理由仅是笔者基于对《政府论》文本和拉斯莱特先生的作品的粗浅理解作出的,自知有流于肤浅之虞,实在不值一哂。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上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49页

[2][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6页

[3][英]约翰·洛克.政府论上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6页

政府论洛克读书笔记 篇3

爱尔维修

关于洛克的《教育漫话》。《教育漫话》原为洛克与其友人爱德华·葛拉克讨论教育问题的通信。洛克曾先后担任过沙夫茨别利伯爵和爱德华·葛拉克的家庭教师,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这为洛克绅士教育理论的提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688年后,为了帮助英国上流社会家庭用“最容易,最简捷”的方法培养绅士,洛克将这些信札加以整理,于1693年公开出版了《教育漫话》一书。

洛克的教育思想既有反封建的进步性,又有一定的妥协性和保守性。

他反对封建的旧教育,从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的需要出发,提出了一套全新的绅士教育思想,旨在培养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这和封建的、宗教的教育相比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

他主张对儿童进行德、智、体三方面的教育,使之全面和谐地发展。为此他安排了大量的课程内容,并突出了实用知识的地位。他详细论述了各种教学方法,其中不少观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至今仍不过时。

但是,洛克教育思想中的保守性也是十分明显的。

洛克为劳动人民的子女设计了一种与绅士教育截然不同的劳动教育,主张为贫穷儿童设立劳动学校,使他们自食其力,同时也为其以后的劳动生涯奠定基础。他的整个绅士教育理论都是围绕着如何培养资产阶级的上层人物而展开的,他的教育目的和内容也都是为了迎合上层社会的需要,这给他的教育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

尽管如此,洛克在教育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他的许多观点被后来的教育家们所接受,在欧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教育名著《教育漫话》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

《教育漫话》一书,集中反映了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体系,是洛克教育思想的最集中的表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所表述的教育思想是在概括并总结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在英国业已形成的绅士教育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较之宗教色彩十分浓厚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富有时代感和实际意义,更能适合当时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对绅士培养的要求,因此,《教育漫话》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的一个重大贡献,即是提出了一个包容体育、德育、智育在内的教育体系。洛克对体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当时那种把人的身体视作囚禁灵魂的囹圄,因而无视身体健康,反对体力锻炼的经院主义教育统治之下,洛克的体育思想无异于石破惊天,令人耳目一新。

洛克成为第一个提出了精密的体育理论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在德育方面,洛克强调道德教育要及早实践,对儿童要及早管教,强调以道德教育统领其它各育,强调德育的生活化和道德规范的 ——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

践履,强调道德教育的自律和由外在他律向儿童内在自律的转化,所有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智育方面,洛克重视通过学问和知识的学习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思惟能力,后来出现的所谓 “ 形式教育 ” 与 “ 实质教育 ” 之争,明显受到了洛克思想的影响。洛克强调智育的实际效用,反对空疏无用坐谈玄远的经院教育思想。在教学方法上,洛克提出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由易到难,注意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充分表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对人的尊重。内容简介

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洛克的《教育漫话》,集中反映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观。本书以“绅士教育”为主题,分为体育保健、道德教育、智育(包括学问、知识和技能)三个部分,阐明了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有理性、有德行、有才干的绅士或者有开拓精神的事业家。

本书于1693年问世后,成为欧美乃至世界文化、教育的瑰宝,数百年来被许多人奉为办学的圭臬乃至“宪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人。

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如下一些教育思想: 洛克帮助葛拉克教育子女所写的书信,经友人请求,改为论文形式,1693年发表,就是《教育漫话》。这本书主要讨论绅士应该具备哪些品质以及从小到大的养育方法。

(一)教育的作用、目的和途径

在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上,洛克坚持“白板论”,认为儿童的天性就像没有痕迹的白板或柔软的蜡块,教育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涂写和塑造。

虽然他也承认有一些凭借着天赋的才力和体质做出伟大事业的人,但他认为这类人为数极少,就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的发展决不是由先天秉赋所决定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有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极小,小到几1乎觉察不出,都有极重大极长久的影响。”

使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不仅是父母的责任,而且对于国家的幸福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的幸福与繁荣也靠儿童具有良好的教育”。

良好的教育便是使儿童成长为绅士,教育的目的便是培养绅士。

什么是绅士?绅士必须是“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才”,必须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等四种品质,“绅士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合乎他的地位的举止;同时要能按照自己的身份,使自己成为国内著名的和有益国家的一个人物”。

1洛克:《教育漫话》(《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一),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4页

一言以蔽之,绅士必须具备上层社会的思想和行为举止;具有经营工商业的知识技能和机敏自信;具有清晰的理智和坚强的意志等多种个性品质,勤奋勇敢,足智多谋;在与人交接上,进退得宜,举止适度,仪态高雅,通晓世故,善于处理公私事务。所以,培养绅士即是要培养既能满足个人幸福生活需要,又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资产阶级事业家。绅士的教育目的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新人培养规格的要求。

在绅士培养的途径上,洛克坚决主张绅士的培养决不能通过学校教育,而只能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来进行。

当时上层子弟所就读的文法学校是古典主义的,只教授一些希腊文和拉丁文方面的知识,而不注重治事处世的胆识和方法的训练,不注重道德、礼仪和谦顺行为的培养,因而是不实用的。文法学校中的众多学生良莠不齐,其家庭习惯和父母的人品也非常复杂,小绅士在此“日与顽童为伍,斗骗欺诈,无所不学”,就会与之同流合污,不仅不能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且会使性格变得粗鲁、乖戾,不仅不能养德,而且反遭败德之害。

文法学校学生人数众多,教师难以进行个别的细致考察,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而且,小绅士在外也容易在与没有教养、没有德行的下贱仆人的经常接触中学到粗鄙的“言词、诡计与恶习。”

所以,洛克主张有条件的家庭都应聘请优秀的导师,对儿童进行个别教育。“导师较之学校里的任何人必定更能使他的儿子举止优雅、思想坚定,同时又能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合2适的,而且学习也更容易,成熟也更迅速。”。这种观点一方面符合了资产阶级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又暴露了洛克轻视学校教育而重视家庭教育的保守思想。

(二)绅士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 体育、德育、智育及锻炼法

从其对绅士教育目的的理解出发,洛克将绅士教育的内容划分为体育、智育和德育三个方面,并把着眼于实际的锻炼法分别贯彻在三育之中。1. 体育。

体育在洛克的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视为一切教育的基础。在《教育漫话》中,洛克的第一句话就是:“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于人世幸福的一种简短而充分的描绘3”。他进一步指出,“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4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体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儿童具有强壮的体格,其标准是能吃苦耐劳。

洛克把一个绅士能否“忍耐劳苦”,“出人头地” 同身体强健与否直接联系起来。

怎样才算是 “强健的身体”?“身体强健的主要标准在能忍耐劳苦”,因此,洛克坚决反对上流社会对儿童的娇生惯养,主张身体锻炼自幼小开始。

23洛克:《教育漫话》(《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一),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70页 洛克:《教育漫话》(《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一),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4页 4洛克:《教育漫话》(《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一),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5页

洛克讨论孩子的健康问题不是从“医生对于有病的,身体脆弱的儿童应该怎么办”,而是父母对于原本健康的儿女,怎样在不借助药物的情况下去维护和改进它,他认为“绅士对于孩子不可娇生惯养,因为娇生惯养或多或少会使儿童的身体受到伤害,在这一方面它给父母们提出了很多的建议。

1、“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不可过暖。”他认为人的脸部裸露在外,之所以脚身体的其它部分不怕冷是由于习惯的缘故,孩子们的身体只要从小养成习惯,他们就什么都受得了的。

2、主张每天用冷水洗孩子的脚,鞋子不可太厚,要透得进水,让孩子的脚经常得到锻炼,以至最后能像穷苦孩子一样,即使赤脚走路,也不易得伤风,不会发生什么害处。

3、他认为儿童应“多过露天生活,即使在冬天,也应尽量少烤火。”多让孩子作户外运动,让他们经受风吹、雨淋、日晒,虽然这样不能把她养成美貌的男子,但可以把培养成一个游泳的人才。

4、他觉得女孩子的衣服松紧应合适,让女孩子的体态按“自然”认为最好的去发展。

5、在饮食方面他认为“应该极清淡,极简单”,用餐时应多吃面包,不吃肉或少吃肉,进餐的时间也应日日更换。他认为胃口大小都是由习惯所致,所以在饮食上要有节制,并认为“这种节制的精神无论在健康方面还是在事业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饮料只能用清淡的啤酒,而且只能在吃面包之后喝,万不可喝烈性饮料。

6、洛克认为“睡眠是儿童可以充分享受的,只有睡眠才能增进儿童的生长与健康”如果要限制他们的睡眠时间要在他们满七岁以后。

7、避免滥用药物也是很重要的,他认为用药物为儿童预防疾病是万万不可的。

从儿童很小的时候起,就应多注意户外活动,多注意呼吸新鲜空气。洛克说:“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冷水。”

洛克认为,应为儿童选择坚硬的卧床,以锻炼其身体,如果让儿童睡在羽绒被褥里,必会消融其体魄,这是“虚弱的原因,短命的先兆 ”。

由于洛克在医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又有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比较熟悉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以,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所表述的这些体育思想虽有失当之处,但总的说来是正确的,有一些可供借鉴的东西。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漫话》中,洛克并未提出有关学校体育的具体内容,这同他主张的儿童教育只能在家庭中进行的思想不无关系。

2.德育。

洛克把良好的道德品质视作绅士人格的灵魂,因此,在《教

育漫话》中,他给予绅士的道德教育以极大的注意。洛克认为:“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直接的德行……其余一切的考虑和成就都应该退避,都应该让它一步。”

在洛克看来,德行构成了绅士思想品质的核心:“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也感到喜悦,或者也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6在今生今世就都得不到幸福。”“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

因此,他认为,只有“把子弟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的和保险的办法”。

洛克指出,德行教育的培养首先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制力,使行动服从理智的指导。自我克制能力也是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

德行形成的关键在于以理性导引生活,以理智克制欲望:“一切道德与价值的重要原则及基础在于:一个人要能克制自己的欲

55在谈论了如何使儿童保持健壮而有活力之后,洛克认为“其次的主要问题是让精神保持正常,使它在一切洛克提出“一切德行和价值的伟大原则和基础在于: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能够不顾自己的爱场合都能体现出一个理性动物的高贵卓越”⑤。

好而纯粹遵从理性认为是最好的指导,虽然欲望倾向于另一个方向”⑥。我认为这是理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在儿童的精神最柔弱的时候,让他们遵从戒律、服从理性,让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应该要的什么是不应该要的,什么是应该去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去做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这样做。正如托马斯·亨利·拉格胥利指出的“或许教育的最大价值在于,它使你能去做那些你不得不做的事,只要那是你应该做的,不管你喜欢不喜欢”⑦。要让儿童慢慢认识理性,学习用理性来支配自己的行为,需要做到:

第一,满足儿童的自然需要,但是用什么,需要多少来满足,应该由父母来为儿童选择和安排。绝不能因为儿童哭闹着恳求,就给予他他想得到的东西。这样很容易增强儿童的占有欲。我国现在的独生子女的父母应该重视这一点,千万不要再将小孩子养成“小皇帝”“小公主”,否则将来他们怪罪的人就是对他们百依百顺的过分宠爱他们的父母及其他养育他们的人。我个人认为:在不给予满足的同时,应该告诉儿童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让他们懂得我们是出于善意的理性的,不是感情用事的。举个例子,我的小表妹在其他亲友那里只要通过哭闹能够得到绝大部分她想要的雪糕、巧克力、糖果,也能够拒绝她不喜欢的食物,如胡萝卜,米饭,鱼。但是来到我家后,我妈妈告诉她那些她拒绝的食物有利于她的生长和健康。然后,她每天都会多吃一点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也会慢慢地认识到什么是有利于他们的了。但是如果父母尽早给他们讲解其中的利害关系,他们应该就会早一点明白这些道理了。

第二,要教导儿童学会分享。“要让他们从经验中知道,最慷慨的人总是得到的最多,而且还能得到别人的敬重与称誉,这样他们很快就会去学着那样做”。现在我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在家中缺少伙伴,只有在幼儿园或者学校才能够接触到年龄相近的伙伴。所以我认为,父母和老师要教导他们学会分享,分享那些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比如:交换玩具来玩,分羹,分享有趣的事,一起解决痛苦的事。父母和老师应该鼓励儿童讲他们与伙伴们在一起的事情,及时夸奖他或伙伴的积极行为和想法,也要指出他们的错误给予一定的和善或者严厉的劝诫。

洛克关于德育教育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意见:1“教育上应当主义的一件大事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习惯;因此在这件事情上以及在其他所有事情上,如果你不愿意它继续下去日益发展,就不能使它成为习惯”要让儿童养成一些好的习惯!2处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假如你希望孩子敬畏你,你便应在他婴儿期打下印记;然而当他越来越接近成年时,你皆应该采取越来越亲近的方式去对待他

6洛克:《教育漫话》(《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一),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38页

望,要能不顾自己的倾向而纯粹顺从理性所认为最好的指导,虽则欲望是在指向另外一个方向”。在洛克看来,天赋的道德观念并不存在,只要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和幸福的行为即为善,反之则为恶。但是,人类有一种耽于眼前声色之乐的天性,这往往会导致放纵自我,流于贪婪,人欲横行,不思进取,忘记了长远的快乐和幸福,而这是为绅士的品格所不容的。

为此,洛克建议及早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幼儿的可塑性强,容易支配,是培养德行的好时期;因此,对儿童的教育就必须开始于对儿童的各种嗜欲的抵制,就必须及早培养儿童的理性精神和自我克制能力。为了达到使欲望服从理智的教育理想,就必须在儿童身上培植那种不“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不“违反公道”,“乐于赠予别人”和不“曲解事实”,“说话绝对要真实”等美德。在儿童心智混沌初开之时就要开始着手这一工作,要将理智和自我克制精神牢牢“打进他们的心里”。

“一个绅士的第二种美德是良好的礼仪”。除了德行以外,洛克认为绅士的第二种美德是良好的礼仪。礼仪训练之目的在于教会为人处世的秘诀,使人到处受欢迎和重视,从而增进人生的幸福。

因此,通晓事故,进退得当、举止文雅、娴于礼仪、气质温和等,这是一个有教养的绅士所必不可少的外在的和内在的品质。绅士礼仪首先表现在仪表堂堂、文质彬彬,见人脱帽退步致敬等具体行为方式上,进而要“容貌、声音、言词、动作、姿势以及整个外表的举止都要优雅有礼,…… 能够博得朋友的好评”,进而再做到“要按照各人的地位与身份保持敬重与距离”,最后形成懂得礼仪,懂得人情世故,高雅友善,思想刚毅,“举止更有丈夫气概”,“谈吐更能镇定自如”等绅士人格。

洛克指出,那些违反礼仪要求,言行粗野,对别人无端轻蔑视、揶揄、非难甚或故意刁难等等,都是没有礼貌的,都是与“最能使人喜爱的社交德行”毫不相容的。“有礼貌的人较之有用处的人更能得到别人的欢迎”。所以,洛克把礼仪看得比学问比知识重要得多,他甚至认为,对于未来的绅士来说,首要的品德就是礼仪,这是决定一个人有无价值的关键所在。

洛克指出,不良的礼仪有两种:忸怩羞怯;行为不检和傲慢。要克服这两种缺点,一是要有自信心,二是要尊重他人。社交中最忌粗暴、轻蔑、非难和刁难。一个有教养的、懂礼仪的人,就是言谈举止优雅大方,待人接物不卑不亢,与人相处自然、融洽的人。“凡是知道如何使得对方感到舒畅,而自己又不至于奴颜婢膝,降低身份的人,他就可以说是得到了处世的真诀,到处都7会受到欢迎与重视。”

在道德教育方法问题上,洛克提出了一些积极的乃至正确的意见。

洛克说:在整个教育工作中恐怕是最不容易见到,而又最难好好的遵守的,就是,儿童从刚能说话的时候起,左右便得有个谨慎、清醒、甚至聪明的人,他的责任在把儿童领上正轨,使他 7洛克:《教育漫话》(《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一),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46页。

们不去接近一切坏事,尤其是不受不良伙伴的熏染。以上所表达的期望,也许就是洛克对导师的要求标准了。

(1)及早实践。洛克说:“我觉得一切德行与美善的原则当然在于克制理智所不容许的欲望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和增进靠习惯:而使这种能力容易地、熟练地发挥,则靠及早实践。”洛克认为,要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仅靠死记硬背规则的办法,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应该利用一切机会,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机会,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指规则等)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因为“这种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因此,在儿童念虑初萌,刚省人事的时候,就应该严加管束,通过对道德规则的不断实践使之习惯于克制自己的欲望,习惯于遵循道德的要求。

(2)及早管教。洛克认为,对儿童不能采取放纵不管的溺爱态度,溺爱只会使儿童骄横纵欲,为所欲为,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儿童心智未开,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且可塑性很大,因此,从儿童小幼时就要早早加以管教,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需的。幼时养成儿童服从父母意志的习惯,那么,长大后自我克制能力的培养自然水到渠成。

管教儿童的关键在于使儿童懂得规矩,克制欲望。按照洛克对于人类天性的理解,欲望本身并不是恶的,但是,欲望一旦挣脱合理要求的规矩,欲望就变成罪恶,所以,克制欲望,并不是使儿童消除一切欲望,而是在于使其摒弃不合乎理性的要求,“我们人类在各种年龄阶段有各种不同的欲望,这不是我们的错处;我们的错处是在不能使得我们的欲望接受理智的规范与约束”。所以,一方面,作为家长和教师,决不可因儿童哭泣求闹而满足其不合理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应该将他们当儿童来看待,儿童终究是儿童,“他们应该作游戏,应该有玩具”,对于他们合理的要求是应该让他们满足的。

管教必须坚持宽严适度的原则。对儿童要求过严,事无巨细,使儿童终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儿童必然会精神抑郁,心情沮丧,意志消沉,形成懦怯的奴隶性格,这便背离了绅士教育的人格理想。

(3)榜样示范。在教育儿童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作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榜样所起到的吸引或阻止儿童去模仿的教育力量,比任何说教的作用都要大而深刻,要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其依从规则,不如根据榜样”,“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么能够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

所以,父母和教师必须重视榜样的重大教育作用。作为儿童的直接教育者,父母和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儿童的伴侣的影响和作用,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儿童如果常常和一些好伴侣在一起,定会受到好的影响,从而为教师的教育起一种辅助作用。另外,家中的仆人对儿童的影响也很大,因此,对仆人的选择也不可不慎。

(4)以理说服。良好的道德教育是培养有独立人格的绅士而

不是奴隶,因此,决不可以用权力或命令去强行制服儿童。人是有理性的动物,所以,“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无论什么应守的德行,应戒的过失,他们无不可以用理说服”,而且,在通常情况下,温和的据理劝说往往比运用权力和命令的效果要好得多。

对儿童进行说理时,要态度温和,举止镇定,不可气势汹汹,大声喝斥。说理要考虑儿童的理解能力,应用词明白,简单易懂,切忌“长篇大论的说教和富有哲学意味的辩难”。说理还可以与一些规则的提出相结合,以使儿童有章可循。但所订规则不宜过多,且应重在使规则成为人的行为习惯。

(5)奖惩得宜。奖励和惩罚是教育儿童的又一种方法。这一方法能否取得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奖惩能否各得其宜。奖励是必要的,但应重在精神奖励而非物质刺激。尊重、称誉、赞扬是一种很好的奖励,而那种用儿童心爱的东西,甘美的食物和漂亮的服饰来奖励儿童的做法,只会使儿童养成追逐物欲、奢侈、贪婪等心理品质,因而是错误的。在诸种奖励中,荣誉感是一种最有力量的奖励方式。儿童对称誉和赞扬是很敏感的,对儿童好的行为及时当众给以赞扬,就会使儿童更会尊重自己、约束自己,自觉地保持荣誉。

惩罚之于儿童,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因而应该尽量少用或不用。惩罚会产生许多副作用,往往会使儿童养成一种奴隶式的性格,不利于使儿童成为聪明、贤良和光明磊落的人。但是,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犯有“顽梗”或“反抗”过失的儿童,又必须予以鞭笞,必须鞭笞到使儿童“知道自己不该犯错,并且融化在真挚的悲悔里面,方才可以停止”。

洛克认为德育教育要注意以下一些细节。

1、洛克认为管束儿童时奖励与惩罚是应该被采用的,但是使用时应非常的小心,要使用得当。鞭挞是一种非常不好的惩罚方法,有许多弊端:①人类有耽嗜肤体的与现实的快乐,极力避免痛苦的倾向,鞭挞不但不能克服这种倾向,反而鼓励了它。②鞭挞会使父母或导师盼望儿童去做的事,反而遭到儿童厌恶。③“这种奴隶式的管教,所养成的也是一种奴隶式的脾气。”④鞭挞有可能治好儿童任性的毛病,但是也可能使儿童心情颓丧,这更危险。⑤鞭打和责骂都会降低父母在儿童心中的地位,减少儿童对父母的尊敬。

奖励的时候也应避免用儿童心爱的食物去讨儿童的欢心,因为这样等于鼓励他们的嗜欲,教导他们去奢侈、骄傲、贪婪。洛克认为奖惩儿童应在名誉和羞耻心方面下功夫,当儿童做错事的时候营遭受父母以及周围其他人的冷漠和不理会,当他的行为值得赞扬时,父母应该毫不吝啬地给予称誉,要儿童明白在他受人尊重或被人羞辱的时候,其他各种可爱的或可厌的事物会伴随而来,要让儿童有爱好名誉的欲望,这种欲望可以助长他们的德行。如果一定要用到鞭挞这种德行的时候,也要让他们知道鞭挞带来的羞耻和名誉上的损失是远比肤体之痛要重要得多的。父母在儿童犯小过时不轻易损害儿童的名誉,让他认为自己的名誉是很好的,是值得去维护的。所以对于儿童使其所有的,而不是儿童本

身所固有的过失,父母可不去惩罚。但是儿童出现顽梗或反抗的行为时,鞭挞可以作为一种给他们带来耻辱心的惩罚在适当的范围内使用,而且第一次使用时可以逐渐加重,知道完全克服儿童心理,树立父母的威信。

洛克认为而同时希望自己被认为是理性的动物,他们的这种欲望是应该被鼓励的,经常跟儿童说理,把儿童看成理性的动物,对待他们时“举止应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还是要镇定,要是他们觉得你的行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是必要的。”

2、至于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不可定许多规则让儿童去记,“儿童不是规则教得好的”,应该让他们多加练习,养成习惯,因为在没有形成习惯的情况下,按某些规则去做就显得矫揉造作,是一种丑陋的勉强的模仿。洛克认为榜样对儿童德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的来的,所以虽然家庭教育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会使儿童变得懦弱畏怯或者虚骄自负,并且不懂人情世故,而学校教育虽然可以使儿童获得胆量和生气,但是儿童也容易从他的伴侣那里学到鲁莽、诡计和粗暴。他认为因为德行比胆量和生气更重要,失去之后更不容易恢复,为了让儿童获得一点点自信就让它冒险去学校接受教育从而失去了德行是不值得的,他说:“要把子弟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的和保险的办法。”所以家庭教育比起学校教育更为可取。

3、洛克认为儿童是喜欢自由的,对于自愿去做的事情从来都是不惜力气的,这就是为什么游戏有时也很累,而儿童却甘愿去做。所以我们不应该把他该做的事情当成一种任务让他们去做,否则会使他们感到憎恶和厌倦,就算是儿童本来喜欢的游戏,在变成任务之后也会有同样的结果。应该抓住儿童任何兴致上的有利时机,让他们去做有益的事,避免他们养成慵懒的习惯,但是应该在甲件有益事情没有做厌之前,让他改做别件有益的事情,让他们在做有益的事情的时候总是留点余味。

4、儿童是喜欢控制和权力的,从两个方面的表现可以看出来,①儿童刚生下来不久就哭泣、使性、乖张、不高兴,为的是控制别人。②儿童喜欢把东西占为己有,他们觉得由此可以得到权力,可以随意处置物品,他们就很高兴。在教育儿童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对这种嗜好给予严厉的制止。

洛克认为儿童要求的事情绝对不能让他得到,父母要能分清儿童的需要是属于嗜好的需要还是自然的需要,比如儿童说:我饿了,我要吃烤肉。父母就绝不可以给他烤肉吃。饿了吃东西是他的自然需要,而吃烤肉是他嗜好的需要,父母可以给他面包看是绝对不可以给他烤肉。父母应该让儿童及早学会在“放任他们的嗜好之前,去问问理智,运用理智”

3.智育。

智育是洛克绅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学问对8于德行和智慧都有帮助,可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在洛克看来,德行是第一位的,智育居第二位。“学问是应该有的,8洛克:《教育漫话》(《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一),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51页。

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二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

在洛克看来,绅士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学问,因而,智育之于儿童是重要的。但是,学问同德行相比却居次要地位,德育必在智育之上。洛克说:“我想如果有人不知道把一个有德行的 …… 人看得比一个大学者更加无限可贵,你也会觉得他是一个大傻瓜的。我不只是觉得对心地良好的人说来,学问对于德行与智慧都有帮助;同时我也得承认,对心地不是这么良好的人说来,学问就徒然可以使得他们更加愚蠢,变成更坏的人”.这种“辅助”作用表现在学问和知识有助于发展理性,增长处理事务的能力,使儿童的聪明、智慧和才干本领都得到发展。所以,洛克坚决主张,智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借以发展儿童的各方面的能力,智育必须同实用性相结合,教师的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都教给学生,而在使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没有什么东西比良好的方法更能为学者清除道9路,帮助他前进,使他在做任何学问的时候做得这样容易……”

洛克对智育功能的理解是多方面的,智育既应有助于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应有助于绅士品格的形成,还要有助于对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知识的掌握,因此,洛克提出了一个范围广泛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包括:阅读、书写(写字)、绘画、外语(法语、拉丁语、希腊语等)、作文(写作)、神学、算术、几何、地理、天文、历史、伦理学、法律、逻辑、修辞学、年代学、自然哲学、速记等等。此外,还要学习舞蹈、音乐、击剑、骑马、各种手工技艺(画图、园艺、细木工、薰香、油饰、雕刻、铁铜银工、刻板、琢磨、安配宝石或者琢磨光学玻璃等)、商业计算,最后是出国旅行。

在教学方法上,洛克主张,教学必须注意启发儿童的求知欲望,重视发展儿童热爱求知的习惯。教师不仅应向学生讲明学习的重要意义,而且也应在教学中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从而使儿童认识到读书是一种光荣而又荣誉的事情,使儿童对读书饶有兴趣,产生轻快感和愉快感。另外,教材也应尽可能地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将学习寓于兴趣之中,这样,儿童才会把 “ 求学当成另外一种游戏或娱乐去追求”,从而“自己去要求学习。”

其次,要注意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儿童的好奇心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愿望,有了好奇心,儿童自然会渴望知识,主动去寻求真理,因此,对于儿童的好奇心,教师应予以引导鼓励。为了培养儿童的好奇心,使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师必须按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认真回答他们所提出的一切问题;必须当着儿童所敬仰的人的面赞扬他们求知的欲望,并鼓励年长的儿童将所学知识教给他们的弟弟妹妹;对问题的回答必须是真实的,全都应是“不可侵犯”的真理,等等。

再次,要注意培养和保持儿童的注意力,“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并且保持他的注意;一旦办到了这一点,他就可以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尽速前进了。” 为了达到 9洛克:《教育漫话》(《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一),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95页。

集中和保持儿童注意力的目的,要尽可能选一些有趣的故事,或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另外,教师应该使学生尽量懂得所学内容的用处,以便使儿童对学习能乐而为之。

最后,教学要由易到难,从简及繁,循序渐进,盈科而进。教学要从简易明白之处着手,一次教的分量不宜过多,对于年龄很小的儿童尤应如此。要等儿童完全掌握了所教的材料,才可以再教新的内容,“应该从心理所已具有的知识入手,进而探求那些与它相邻相关的知识,这样推演下去,使它从事物的最简单、最单纯的可分部分去达到它的目的 ”,这样,儿童的 “ 性情就可以开发,思想就可以进展 ”。“要从明白简易的地方开始,一次教的分量越少越好,要等他们完全掌握了所教的材料,才可10以再教那门科学里面的新材料。”

身体与精神

洛克忠告父母要在开始接受学术课程之前,小心地养成儿童11的身体“习惯”。许多学者评论说,由于洛克受过正规的医学训练,《教育漫话》开始于讨论儿童的身体需要,并不令人感到惊讶,这一看来简单的革新,已经被证明是洛克最持久的遗产之一12——西方的儿童养育手册仍然由食物和睡眠的话题所支配。洛克引用尤维纳利斯的讽刺诗集—“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康的心灵”,使父母们确信:应当首先注意孩子的健康。洛克坚信,儿童在年幼时应该习惯于艰苦的条件,例如年龄稍长时,就要适应寒冷的温度:“无论冬天或夏天(洛克所强调的重点),儿童都不应该穿戴得太多太暖和”,他认为,这是因为“身体能够忍耐从13一开始就习惯的任何事”。此外,为了预防儿童受凉感冒,洛克建议“每天要在冷水中洗脚”,而且鞋子要薄得容易渗漏,随14时都会进水(洛克所强调的重点)。洛克说,如果儿童习惯于穿潮湿的鞋子,一次突然的阵雨淋湿了鞋子,就不会使他们感冒。这些建议(无论赞成与否)广受欢迎,例如在18世纪中叶英格兰第一部畅销儿童书,纽伯瑞(John Newbery)的书中,就到处15可见。洛克还对从睡亚麻床到食物再到睡眠养生的话题,都提出了特别的忠告。德行与理智

洛克将大半部《教育漫话》用于解释如何向儿童灌输德行。他将德行定义为自我克制与理性的结合:“一个人能够克制他自己的愿望,牺牲他自己的倾向,完全遵循理智的指向,尽管欲望16倾向于其他的方向”。

未来的品德高尚的成人。将不仅能够进行自我克制,而且认 10洛克:《教育漫话》(《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一),傅任敢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80页。

识理性的轨道。洛克确信儿童在早期就能进行推理,父母们应当将他们作为理性生物来对待。

此外,他认为父母们首先应当努力培养子女一种理性思维的17习惯。

洛克不断强调习惯比规则更重要—儿童应该习惯于道德推理的内化,而不是记住一整套禁令。洛克忠告父母们将其子女视为理性生物,理解其正确的含义非常重要。最后,洛克希望儿童尽快、尽可能地长大成人。正如他在《教育漫话》中所说,“对世界唯一的保护是彻底地认识它,年轻的绅士应当按照他们能够18承受的程度逐渐进入,越早越好。”在《政府论》(1689)中,他主张 教育子女和代理他们是父母的责任,因为孩子们,尽管他们年轻时有能力进行推理,却不是一贯如此,经常是失去理智;这是父母的责任:教育子女成为理性的成人,使他们不必总是被19父母所束缚。学术课程

维基政府读书笔记 篇4

——《维基政府:运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政府管理能力》读书笔记内容梗概:

《维基政府:运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政府管理能力》一书中,贝丝·西蒙·诺维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为民主政治提供了一种彻底的重新思考。她通过讲述她创建美国联邦政府的第一个社会网络革新办法——同行专利审核计划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一种新型的参与民主和一个运转高效的政府。

传统的专利审核是秘密而且封闭的,审核员必须独自完成冗长而繁复的工作,而工作效果却也不见得好。贝丝·西蒙·诺维克倡导了一种新审核模式——同行专利审核,通过创建自选公民专家网络,将他们的知识和热情转变成一种可以被专利审核员轻松利用的形式,极大地提高了专利审核的效率与透明度。

《维基政府》为所有在数字化背景下探索如何促进民主参与的人们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建议。互联网具有于参与的特性建设一种运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政府管理能力,互联网告诉我们好的点子无处不在.告诉我们民众的声音和知识如何转化成有价值的结果并帮助创建更高效率、更加透明的政府,如何集合民众的集体智慧以创造更好、联系更紧密构民主社会。借用这种新模式可以创造政府内部以及政府、企业和个人联成一体的新的合作机会。通过技术手段对公民参与的鼓励、协调以及构建,可以使政府在解决今天复杂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方面变得既公开又高效。

阅读感想:

制式的公共管理模式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但是我国现在的政府,更多的还是专断的决策模式,政府和民众之间始终隔着一块磨砂玻璃,老百姓并不能清楚地了解和切实地参与决策的过程。但是政府想要有效的管理是不能把公众跟政府区隔开的,决策要起作用最起码要得到大多数公众得认可,有公民参与的决策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此外,政府要面对得问题是错踪复习且庞大的,单靠政府的力量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如果政府积极理解维基模式、努力建构维基思维,不但可以提升公共管理效率,而且也能破解旧有模式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催生的诸多治理难题。公民参与可以适当分担政府的工作,也让工作效率更高。

美国等国家出现的应用维基思维,是在公众参与、合作民主推进力度上走得更远的新模式。比如,“政策维基”,政府职能部门将决策意图和初始文本公布在网上,邀请辖区内所有公民特别是相关利益关联人士参与,每项条款都建立投票按钮,以最符合民意和操作操作条款组成最终的法律文本;再如,“公民评审团”,即以“丹麦共识会议”为代表的公民商讨模式,由抽签产生的小部分公民组成评审团对于复杂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的决策进行评议,其评议结果供该国国会表决参考。

公众参与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可以让公众了解管理,也更好地参与到为自己的服务中去。当今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共享的社会,政府也应当将政府信息共享,让公众得以了解和参与,让政

府工作变得可视化。可视化的好处就是有助于激发群体的社会凝聚力,不会让政府处在一个真空状态,而在政府内部共享的进一步也可以建立群体发言和交流方式,这样不仅能够加强交流成员和某项任务的联系,也更能强调一种群体意识。美国的《信息自由法》规定要向公众透露并公布美国政府控制的信息。虽说现在国内也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但我国名义上奉行阳光政务,实际上公民切实了解参与的并不多,政策决策过程公民完全不知道,每次大家得到的都是最后公布一个结果,所谓的公民监督根本是纸上谈兵,真正的公民参与更是遥不可及。调查显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还是不高,就算是在美国,政府举行的听证会公民是可以通过网上看到其整个过程的,纵使这样还是有超过八成的民众对政府不信任。

政府职能服务化是近年来政府职能转变的大方向,我国政府部门的职能正在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我国各级政府管理也开始涉及到这方面内容,甚至很多的各级官员也开始有意识的利用互联网这个阵地来为工作服务。而电子政务就是政府上下所一直力推的一项利用互联网来服务于工作的政策措施。电子政务的出现在是这一转变的体现,这一出现符合了公共服务的思想,但公共服务开展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政府的运作效率,电子政务的实施情况又如何?

然而,其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目前不论从政府工作人员还是公民来看,对与互联网的利用显然不够充分,一是政府网站好多都是空架子,实际东西没有多少公众只能从网站上看到政府的决策,其之前的种种过程并没有显示;二是公众的参与太散乱,除去针对性的投票外,大多数公民都只是在留言中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样的互联网运用显然对政府工作的提高没有多大作用。

正如信息技术使我们获得更多政府信息一样,它们也使公众的网上参与实践成为可能,也使参与方式的可能更多样话,而如若公共管理转变成公民参与合作的形式,想必情况会大有好转。

基于维基的政府知识管理对政府内部和外部都有可用之处。分部针对性的合作方式在政务内部的应用中主要解决组织内部的知识交流、消费和学习,从而促进新知识的产生,优化实践活动。它能够让政府内部工作人员通过针对性的入口找的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基于维基的政府知识管理对外的应用。维基在政务外部的应用为公众提供了一种针对性的知识发布平台,分类明确不杂乱,加强了用户与政府门户网站的互动体验,使政府能够快速而有分类地获取来自外部的知识与知识,辅助日常工作决策。最终有利于形成一个政府与民众双方交流、互动、合作的民主氛围,同时也加大了公众的政务参与热情。这样的模式可以使得政府的形象更加良好,公众和政府的联系更加密切,管理从专断渐渐转向合作。

上一篇:端午节话传统下一篇:供应链管理实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