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2024-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老师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精选14篇)

老师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1

第一、一节课要有一个明确、具体、恰当的教学目标,要准确把握重难点。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阅读教学参考书,明确课标,查阅大量的资料,真正吃透教材,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

第二、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要能很好的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服务。同时教学内容要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第三、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习题化,习题梯度化。围绕教学目标精心编题,不做机械重复的训练,最大限度的发挥每道题的作用。正所谓教师下题海,学生泛轻舟。

第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获得知识。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

第五、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教师要把握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努力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情境,搭建平台。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加强指导。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任务是什么。(即要讨论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对交流时的发言顺序和发言的方法及倾听要做出及时的指导。另外,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情的关键时机,教师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及生成。这一切都决定了教师下一步的教。

第六、重视对学生的评价。目前我们所采用的加分机制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正面的积极的评价。但是仅仅依靠加分是不行的,当学生进步或有好的表现时,我们由衷的表扬和鼓励或许会更有效。这就要求我们时刻把爱放在心中,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和点滴进步。并且能用恰当得体的评价语言把它传递给学生。

老师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2

论。这时教师首先表扬了他敢于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然后从更高更远的角度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个问题,令学生心悦诚服。这位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鼓励,从此他对政治课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并经常提出一些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探索精神得到了发展。

(2)设疑引思。设疑引思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很大作用。“疑”是激发思维的起点,“疑”是激发思维的动力。教师应针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巧妙地提出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是学生没能提出而又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一般是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具有思考的价值,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升华。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还应注意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例如在讲《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中选举权的意义时,设置的情境是:前两年,在我们当地的村主任选举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某些候选人为了能够入选,便提出,如哪位村民投他一票,即可获得5元的报酬。有些村民认为这有利可图。从长久的眼光来看,你认为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问题提出来后,学生们置身于思考探究的气氛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答案进行评议、争论,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归纳、总结,显示参考答案。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见解与答案内容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由衷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

三、重视小结,激发热情

课堂小结是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收尾阶段,是教师富有艺术性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完善、精要的“小结”,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热情。

在新课改实施以来,一些新的教学理念被我们逐步接受,历史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这一理念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在全球化、多极化、多元化的社会中,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的共识。每个学生以后都要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多种不同的生存发展问题,学习不应仅是在学校中,而应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学习不只是听教师讲或看书,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人都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现代社会的文盲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会自主学习,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需要。

所谓的自主学习理论集中体现在学生个体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自觉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我调控学习进程,自主评价反思学习结果,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美国著名的自主学习理论专家齐莫曼教授认为:“当学生在认知、动机、行为三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其学习就是自主的,有效的。”而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和理解历史,再到对历史进行思考,对过去的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从而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认识历史和现实的过程。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通过各种方法,既能积累一定的知识,又能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能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并逐渐形成关注现实、关注人

(1)优化教师“结束语”。好的结束语可以达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走出课堂,它要求精粹而又便于记忆,概括教学内容的要领,形成新的学习动机。比如在讲完《公民在婚姻关系中的权利》结婚的条件后笔者做了如下的小结:年龄到,青年男女开心笑;你情我愿入新房,亲上加亲要提防。精粹而便于记亿,使学生终身难忘。

(2)让学生作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上完一课内容之后,让学生对课堂的知识要点和讲授内容思考几分钟,然后指定一名或几名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准老师”,作简要的复述。这种做法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由“老师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效果。

(3)联系社会热点,学以致用。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对时事政治课的学习不能单纯为记忆而记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理解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如在讲到《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意义时,教师提出:在报纸上、电视上我们看到,伊拉克被笼罩在美国人的炮火之下,请你想一想,那里的老百姓的人身安全有没有保障?我们该怎么做?有的学生说我们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举行大规模的游行抗议活动,出力或出钱出物。由于事例大多数从学生身边、电视和报纸上获得,学生非常感兴趣。

总之,改革课堂教学的结构可以转变师生的教学观念与学习方法,使教师更能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势,也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的同时,学会求知,使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

类发展的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一个好的课程设置。我们的学校教育包括历史教育受传统文化中重名利、重权威等功利思想的影响,师道尊严盛行,在教育价值观上,把能否培养出“当官的”、“出名的”学生作为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顺从、听话、老实一直被看成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志。这直接导致我国很多的中学生自信心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性非常薄弱,同时导致了在历史课程设计上缺乏人文关怀,内容脱离现实。在历史课程中有一些许多中学生往往不可能实现的远大的理想、目标。在历史教材的编制上,遍布的是时间、地点、人物,历史课也总是把现成的原因、结果、影响直接告诉学生,很少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如此种种都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要有一个好的环境和好的课程支持。

在历史课程的设置上,新课程要从各个方面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以此来进行历史课程的设置。如学生和社会的关系,历史课程的设置要更面向现实、面向生活,通过历史课程的设计,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具备各种能迅速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能迅速融入社会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同时在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上,要能妥善处理好思想性与科学性、观点与材料、理论与实际、知识与技能的广度和深度的关系,以及历史教训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创设一个好的环境和好的课程设置,给学生一个平台,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其次,要转变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一些历史教师认为上课就是讲历史,往往整堂课历史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有接受的份。历史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要把自己定位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历史知识的各个发展历程等。今后更多的历史教学方式应是:观看影视资料、运用计算机课件、网络查询、网上讨论、实地考察、自由阅读与讨论交流,这样学习历史会变得轻松、有趣和高效。而在这个自由而轻松的环境中,学生也会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自主选择、自主设计、自主参与各种类型的教学和学习活动,去探索历史的奥妙。这也就能自然而然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笔者在中学一线从事了十多年的历史教学,经历了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历史教学模式到如今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更强调师生合作、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感受到了历史教学方式日渐发生的变革。比如在上《新航路的开辟》,讲到四个航海家在开辟新航路时,十年前我上课是直接按照地图把航线讲了一遍,或者上课时带一个地球仪让学生来讲。但现在我上课,先布置好任务让学生回家上网查资料,上课时让学生扮演航海家来演示航海的经过,特别要表演出航行所经历的艰难险阻。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不仅能提高学习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形成一种开放的意识和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可以说历史课改的大部分精神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

当然,最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心理学角度看,高中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随着心理能力的成熟,高中生已能对外部世界和自己内部世界产生较清晰和较深入的认识。所以以前的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录音机”式的历史学习方法可以说完全把学生推到了喜欢历史课的对立面去了。对学生来说要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自己对自己应有全面的了解:“对学历史课程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有没有学历史的意识?你的历史学习所欠缺的有哪些方面?”等等。然后学生逐渐去主动选择知识,去理解知识,去建构知识,去习得新知识。而通过这一自主学习过程学生的各项能力也会提高。

如在学《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迁》这一课时,在笔者的布置下,学生回家对自己的祖父母和父母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查了资料。在正式上课时,几个学生居然能分别穿着祖父母、父母的衣服表演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代人们的婚礼和一天简单的衣食住行。这种学习方式既让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更使学生在写作、表演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当时我开玩笑对一个男生说:“你可以去参加‘加油,好男儿’比赛了。”结果原本比较害羞的他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校园十大主持人”比赛,并取得第四名。尽管名次并不十分理想,但我相信历史课程的学习已对他以后的成长产生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促使学生能自主学习,还要改革传统的对学生评价方式。传统的评价方法,过分强调评价对学生的选拔功能,忽视对学生发展的促进、激励功能;过分关注结果评价,忽视对过程的客观评价。这种评价方式非常不利于形成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改革把评价观念的转变作为重要的改革目标,确立发展性评价观,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发展性评价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通过评价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性评价的价值追求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其中基础性发展目标是人所应有的基本素质,体现了教育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精神。发展性评价非常注重过程的评价,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要经历一个过程。这种评价既重视学生的现在,也考虑到学生的过去,更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性评价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都参与到评价中来,特别是自我评价能够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总之,要使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能真正得到贯彻,必须要多方面努力,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成为真正能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面对挑战具有优秀竞争力的21世纪的公民。

参考文献

[1]石鸥.结构的力量——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理解和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

[2]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新课改学习心得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启发;改革

新课程所反映的课程共建文化要求重新对教师进行角色定位,重新诠释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师从一个传统意义的“塑造型教育①”的灵魂工程师变为一名实施“服务型教育”的组织者。

教师首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型教育”的工作者,这种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十个字:平等、理解、宽容、爱心、共勉。老师实施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激励和帮助学生成人、成才、成功。记得一位初中数学老师,班里100%的人都怕她,尽管她从不打人,但是她说的每一句话就像“圣旨”一样管用,现在想来,应该是她好的授课方式吸引了我们,我们由衷的敬佩她而并非怕她,这也充分证明了一名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性。

现代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我上本科时的一位李老师说在新大附中有一位英语老师,教出的学生的平均成绩都在90分以上,学生都喜欢她的英语课,这对我们很多英语老师来说是一个神话。我曾经很努力的工作,每天早去晚回的拼搏在教育岗位上,学生也就能拿到70多的平均分。我很好奇这位老师是怎样工作的,但李老师说那位老师很少听写,但一听写学生都可以拿满分,她也不上多余的课,但是她的每堂课都有一个出彩的地方,比如她教单词,shampoo这个单词,对学生来说不是一下就能记住,她交给学生的方法是用语言诠释出来:她爱我吹泡泡。非常的形象,我在班里实验了一下,果真效果很好。

新课程改革要求一学生为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我对所教的两个班进行了一堂语法课的教学比较。一(9)班运用的教师灌输法,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一(10)班则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各项活动中,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整个学习过程都是积极主动的。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现成的知识,还有语言运用的能力,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

总之,让我们共同努力,争取使我们的高中英语教學创造一个新的高度。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4

徐幔

短短的三天时间,听了几位课改专家的精彩讲座和几位专家教师的网上交流,对我这个初次接触课改的新手来说,收获甚大。同时,我也感受到做一名新课改指引下的历史教师难,而做一名新课标要求下的合格历史教师更难。但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发展来看,课改是必须的,只有改,才能为历史学科本身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作为一名在高中历史教育一线的老师,结合这几天培训,就高中历史教学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新的历史课标,赋予的时代要求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面向全体学生,重新整合了历史知识体系,淡化处理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和概念。精选内容,删减了一些偏、旧的知识,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质疑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新理念、新标准指导下编写的“人民教育版”历史新教材,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来构建新的历史教科书体系,大幅度减少了知识点,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课文内容多样,具有选择性,鼓励学生从多种途径解决历史问题。针对新教材对知识点不作过多、过细的要求,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的特点。这无形中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改变,过去“一言堂”的观念,要求建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新课程目标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教师要结束简单的灌输、解疑答惑,把自己变为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要结束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听”的课堂情景,真正展现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学互教的充满活力的学习场面,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学习方式上要把“被动学习接受”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发现学习”,普遍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总之,新课改使得学生的胆子大了,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了,使要他们变得特别活跃,更有积极性,更有创造性,力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二、在新课标要求下如何打造自己历史教学

课改新课标要求教与学方面完全有别于传统教学观,这一点给我的直观感觉,我们历史教学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造:

(一)树立五个方面的观念

第一是“以人为本”的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树立起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因学而教”,因学生、因学习、因新的学习方法而教。因此,在教育中在实施尊重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学生成功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引导学生质疑、思考、调查、探究、评价、完善。

第二是课程观念。树立新的课程观,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教的材料。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在课堂上交流研讨。所以,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的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

第三是发展观念。人的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其努力的方向:通过教学活动使全部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能发展;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使学生有能力可持续发展;对学生学习要特别注意激励教育,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保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运用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第四是交往观念。新课改把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主张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双主体论)。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等观点,不仅在理论上又突破,而且实践上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第五是开放观念。新的课程结构突破了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我们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现实、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首先,教育目标的开放性。即教育目标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

其次,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力求构筑开放的教学内容体系。在这方面应该拓宽教学内容的来源与范围,联系生活实际、现代科技的新发展、新成果,体现鲜明的时代感;展示教材内容与广阔的信息资源的有效联系,贯通课内外,同时,问题设计,习题设计具有开放性,允许有不同答案和解决方向。

最后,教学空间的开放性。坚持由课内到课外,由校内到校外,学科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渗透。

(二)着力培养五种意识

第一,课程标准、新教材意识。

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改精神,把握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研究新高考,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区别不同阶段,决定教学内容的深广度,选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即为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奠定基础。

第二,目标意识。

目标包括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教案上要出示,指导备课;学习目标——课堂上要展示,引起共鸣。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有共性,也有区别。共性指统一的基本要求,区别在于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有不同的标准。理论和实践证明,目标对教学的交往互动起引导、调控作用;能促使产生师生心理同步效应。

第三,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实现目的,所以,学生意识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之一。为此,我们要:坚持激励性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爱学、乐学、会学、善学;创设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中观察、思考、交流、讨论、评价、完善;重视交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种渠道,进行有意义的交流;突出能力培养,紧扣教学内容,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第四,课堂结构意识。

认真吸取成功的教改经验,针对学科特点,积极探讨构建高效低耗的教学结构,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措施。对照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成功的经验,目前可倡导以下几点:

1.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练习(主动学习)。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先练后讲(尝试教学);整体入手,综合设计(整体教学)。3.强化引入、课堂小结;强化过程,自学探究

第五,有效训练意识

训练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任何课型均要体现讲、练结合。要坚持多种形式进行训练,特别重视思维训练,训练要规范、重过程、重方法。训练之后,要强化反馈评价,做到练、评、改结合。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5

20xx年的春天,由中国教师报主导的课改顺应时代潮流,已经进入到了第三代。第三代课改的核心要义是从改变教学的意义走向改变教育的意义,从研究课堂走向研究教室,从课堂教学走向自主学习,从知识传承走向知识创新。

“路漫漫其修远兮”,课改途中疑难多,困惑多。一路走来我们很辛苦。然而付出就有回报。在学习和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走进安徽铜都双语学校进行观摩、学习,在体验式培训中接触了最新观念。学校组织的每周一次的听、评课、研讨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互相学习的平台,也指导着我们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我们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新课堂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每一位教师在这场改革中都需要重新认识、重新定位,走进新的角色,改进自己的教学。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老师们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去探索寻找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一年多的栉风沐雨,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四环20字”课堂模式,即: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评价、总结提升。

新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以前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直接参与者,教师应称其为“导学教师”。讲课应该称其为“课堂学习”“指导学习”。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依照导学案自学,找出学习困惑,围绕困惑对学、群学、寻求帮助。以小组为单位小展示,根据小展示进行大展示(全班展示);学生归位,整理学案,整理纠错本。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要进行“三查”即查自学的进度和效果,查小展示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对子查,让每一位学生都过关。

我们教师观念、方式的转变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的能动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得到张扬、提升,才能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的人。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被看成本次课程课改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作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势,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课堂改革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该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由过去被动学习的客体地位转变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如今,通过课堂改革,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方法也改变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学生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学习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了,变得爱学习,更爱展示。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社会将如何生存”,这是美国商界一名人士的感叹!这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会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学习。高效课堂教学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

新课改学习心得 篇6

朱长安 2012.12.21

这一学期,高一年级全面启动“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对它的内涵、总体要求、具体的教学要求、课堂步骤都做了了解。其特征都是在高效上下功夫,都离不开以下几点:

一、学生的全面参与

目前我的课课堂上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参与意识不高,回答问题时翻来覆去就是那个人。这时老师如何组织,引导,参与,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学习时,老师要深入到到各个小组,认真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适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这样老师就能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如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时,就要及时地加以引导,提出明确要求,让他们能够顺利参与到学习中。在巡视中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进行综合、归纳同学的意见,如何代表小组进行集体交流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耐心细致的指导,或示范表述,或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还要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认真补充、修改学案,特别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随时极好笔记,这样学生在展示时有底气,积极参与,大胆发言。这些经验都是我应该学习做到的。

二、小组长的作用

我的课堂是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刚开学时我对小组长的任务并没有特别交代,全靠自觉,所以就显得比较松散,没有目的性。后来开始重视小组长的作用,不定时的召开小组长会议,交代小组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各个组长严格要求自己,老师要求每个同学必须做到的事情组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同时交代组长需要做的工作是什么。不但要认真完成我交给的任务,同时要以自己积极的态度带动每位组员,促使本组每个组员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三、学案导学法

导学案是“271高效课堂”的根,课堂要高效,要使课堂真正成为“知识的超市”,必须使用导学案。导学案不同于教案,教案重在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而导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编写的一种学习方案,从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考虑,帮助并促进他们自学。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力求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主人地位上来。导学案是师生共用、共同参与、良好互动的载体,再加上多媒体的使用,使得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

四、老师的责任心

老师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7

一、老师教育理念的断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在教学内容、教学安排、教学目标等各个方面都与传统的教育模式有了明显的差别。在给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留下了广阔的自主创新的空间的同时, 也对众多的教育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新课程的教育与以前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的情况下, 要着重关注当前学生的素质教育, 注重学生个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各个学科知识相互交叉, 各个学科思路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对数学教学工作者的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另一方面, 由于实践和理论的缺乏, 课改后的老师对于新的教学理念理解还不够透彻, 甚至是出现了差错, 一部分老师不能适应这种教学改革后的教学方式, 还是循规蹈矩地按照原来的教学模式教育学生, 使得课堂气氛很呆板, 死气沉沉, 毫无生机, 还有一部分老师是敢于尝试新课改的教学方式, 随意更改新课改的教学内容, 与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一味地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 其实, 表面上是活跃课堂气氛, 但是学生的心思可能不在课堂上, 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为中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过于看重学生的应试成绩, 形成了“以高分论英雄”的思维方式。为此, 教师应该逐步消除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向学生展示一个活泼的数学老师形象。

二、教学内容选择的缺陷

新课程从原来的教育体系的“面向个体”向“面向大众”的方向转变。关注的是大众教学, 不再拘泥于小众教学, 新课程删除了原来教材上偏难、偏繁的内容, 增加了数学中应用性强、灵活性多的实际问题, 而且更多的是贴近现实生活、且极具挑战性的内容。这不仅让大多数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脱出来, 而且让学生提高了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体系中, 新课程提高了同学参与数学活动的能力, 强调了数学活动的重要性, 其内容的呈现与传统的教材并不相同, 主要是以情境—模型—解释—应用的模式展开教学。

三、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每个学生学习能力不同, 不同的人学习兴趣不同, 能力也就不同,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 想要每个学生能力相同时不可能的。所以, 教师在面对不同学生的时候, 对待每个学生应该要有不同的标准, 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很被动, 在课堂上也不主动配合老师, 学习也不自觉, 缺少监督, 学生积极性不高, 缺乏学习的自信, 整天无事可做, 缺乏竞争意识, 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此, 对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另外一方面, 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合理地学习, 制订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计划, 比如, 上午6:00起床, 6:30吃完早餐, 晨读前30分钟可以先读语文、背诵古诗, 接下来的晨读时间可以自己自由安排, 下午5:00放学后, 5:30开始做老师安排的功课, 晚上8:00—9:00学习数学和英语, 9:30睡觉, 并在睡觉之前在头脑中回忆今天所学的知识, 明早照常起床, 这样就可以每天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尽量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进而让他们更喜爱数学, 使他们有信心去学习数学。

教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践行者, 担当着传播新教育理念、新教育思想的重任, 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让学生充分体现到数学的价值, 教育者要让学生学好数学, 势必要积极进行教育的创新, 让学生在认同中学习, 在快乐中进步。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老师的教学理念发生很大的改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往往更加注重老师在整个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对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初中数学老师的教学也面临严峻的考验, 新课改的新理念改变了老师从传统教育模式中“独奏者”的角色, 逐渐过渡为“伴奏者”的角色, 学生则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方向转变。

关键词:教学理念,新课改,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刘小辉, 王黎莹.初中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分析[J].新课程研究 (下旬刊) , 2009 (02) .

新课改下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篇8

一、比较重视“语言知识”,注重对学生“学策”培养

1多用模仿,少用语法

新教材使用任务型教学,知识技能要求较高,生词量较大,我在教时很少使用语法分析,重视模仿,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和第六单元要求学生完成“问路’’和‘指路’’任务的学习材料中就包含了表示方向和方位的词及短语,如”near,nextto,across from,between,onthefight/left,intheneighborhood,”等,也包含了“turn right”等动词短语及问路使用的“Where's …”或“Istherea……near?”等问句,还含有指路用的祈使句“Go along/straight”等,学生在完成任务时,将语言进行模仿,套用,然后在活动中完成任务,对于文中出现的复杂的句子,如“Nexttothehotelis a small housewith aninteresting garden”等,我只要求学生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即可,没有必要分析其语法结构,以免把原本简单的杂化,增加学生学习负担,从而导致教学的失败。

2重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学习策略的培养,学习策略可分为五类:认知的、人际关系的、语言的、情感的和创造的,每类学习策略又可分为对应完成不同任务的若干策略,《新目标》教材中许多任务的设计正是为了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其学习策略。《新目标》教材中每册都有两个复习单元,每个复习单元都有按要求将单词归类的任务,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主的分类学习策略。教材还设计了许多Pairwork,Group work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策略,学生既能巩固本单元内容,又培养其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的情感策略,学生就学得轻松有趣。

二、不断摸索,创新教学方法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类在不断进化,英语的教学方法也要不断深化和发展。我在教学过程中,也作了很多摸索,现介绍如下:

(1)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我打破常规,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小组按问题进行问答,对话,作到人人动口。然后每小组选出代表就各小组的不同论题进行表演。别的学生可随时纠正补充。这样组与组,人与人之间对比看哪位同学、哪个小组的表演内容丰富、正确,这样对话、交流,既练了对话、听力,又增加了知识。

(2)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还曾经组织进行了每人一个谜语或一首我喜爱的名言,或给父母(老师)讲一句知心话,给朋友的赠言,祝词或说句心里话的活动。我要求他们自己讲,自己说或自己找材料。同时,我还为学生找了大量的材料,供他们挑选学习。

这次活动进行时,同学积极踊跃,情绪高涨背诵名言,或是同朋友说句知心话……这样,每人一句到几句,每班四十多个学生就有四十多句或到更多。那么每位学生则可听到四十多句,学四十多句。这样既学习了英语,练习了口语表达,又提高了修养、陶冶了情操。

(3)此外我在课堂上,有时用很少时间的谜语、歌曲、诗歌等作点缀,用以活跃课堂气氛,开阔视野,丰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扩大知识面。

新课改学习体会 篇9

东港市新城区八棵树小学 潘忠孝

根据教育部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2017年9月开始,小学一年级将增设科学课,并将其作为基础性课程。为此9月27日进修学校专门请来了专家国红梅老师就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为东港市全体科学教师做内容解读。

与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新课程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

1、体现核心素养要求。

2、以“大概念”统领内容标准。

3、以学习进阶的思想进行分段设计。

4、技术与工程内容进入课标,成为独立的学习领域。

5、恢复一二年级单独开设科学课程。

6、适当精简课程内容容量,降低课程内容难度。

关于新课标的几个数字:四大领域(物质、生命、地球与宇宙、技术与工程)18个主要概念(物质领域6个、生命领域6个、地球与宇宙领域3个、技术与工程领域3个)75个学习内容(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融入其中)分布在三个学段的内容中。

反观我们当前科学课堂教学现状,主要问题有:(1)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单一。虽然部分学校已经配置了科学课有关的仪器,但是大多数课堂教学仍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现有的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新课程无法整合,课堂上合作、探究做的很少,直接影响新课程课堂教学效率。(2)新教材留给师生很大的空间,教师要依据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拓展教材,或根据自己积累的知识去设计活动完成教学目标由于目前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太少,所以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扩展与此有关的信息量,尽量充实一节课的知识含量。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打造高效的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呢?我做了以下思考:

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探究学习的意识

一年级学生学习《科学》,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教材有非 1

常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勇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把课堂变成让学生真正参与的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针对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来的,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再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做够,动口说够,动口问够,动脑想够,动眼看够,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合作交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个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的孩子,一个乐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乃至科学的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二、尽心挖掘教材深度并设计实验项目,引导学生把实验做深做透

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和网络信息的推广,学生的知识面广了,好奇的童稚心理,成功获知的喜悦,让学生更喜欢让想象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从书本中不难获取知识,但在结合生活实际的某些方面时,生活阅历就显得贫乏。教师精心设计实验项目,让学生收集实验材料和动手实践,无疑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一个最佳的途径。教师的任务使把学生的“见”变成“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深度,并留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后还有余音缭绕的感觉,并产生获取新知的欲望。

三、创造探究性和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想创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做到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要创设平等和谐的探究环境。教师要倡导课堂教学民主、和谐、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心交给学生,与学生做到融合,是科学探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教师要拉近与学生的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经常面带微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蹲下来和学生交谈等激励的动作来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心理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或需要,巧妙地利用课堂上出现的情况变化,注重与学生的情 2

感交流,增强心理融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2)要激活学生的内趋力。在教学中,教学环节要一环紧扣一环,抓住了学生对好奇心,成功创设探究的情景,使学生有一种验证预测的迫切感,把探究变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要,体现科学探究的自主性。(3)要有开放的课堂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环节设计要有大幅度的开放性,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进入探究状态,进行充分的探究;只有开放的幅度大,学生才可能少受教师的判断刺激。在探究中教师要预想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达到探究的有序,而不凌乱。因此,备课要细,课前向学生调查。一般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都有根源,教师要善于疏导或对症下药,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

英语新课改学习心得体会精选 篇10

一、进一步加深对《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的领悟

新《标准》颁布以来,我曾经进行系统地学习过,可以说每学习一次都对它有一次重新的再认识。通过本次学习,我进一步了解了英语课程改革过程中的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若干问题。

那么没有反思就没有改进和提高。作为我个人,我觉得我还需要通过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自已的英语专业水平。进而不断的提高课堂的教育质量和效果。 我还了解《标准》修订的指导思想,原则和要点。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获娶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二、如何运用《新课标》指导教育教学活动

学习了新课标后,如何更好地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成为英语教学的重心所在。在学习中,具体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

(一)、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二)、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三)、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四)、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五)、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六)、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的渠道。

另外,要把学习策略列为英语课程目标之一:

1、使用学习策略能够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2、发展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相互促进

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于良好的教学非常重要。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让他们多说多做,培养兴趣,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公平的对待没一个学生,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

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我们应做到: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三、学习《标准》后的感悟

通过这次学习,以后我要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初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掌握《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教学与评价的要求等。综合各方面,我感觉到教师应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以学生为主体;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的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学习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教学策略,研究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文化知识,通过英语课程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只有不断地和时代共同发展进步,了解新一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与学生进行沟通和教育。

老师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模式;趣味性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从初中的液化凝华,到高中的经典小车实验,无不和生活紧密联系。并且同时在新课改中,加大了物理实验的比例,所以,不光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更加深入地切身体会到了物理所带来的和生活相关联的实用性和无穷魅力。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好学生占主体地位,整个课堂教学进展都应该以学生为基础,从而进一步展开。下面,我们就从新课改给高中物理教学带来的新能量展开讨论。

一、新旧课程碰面

1.新旧课程的简单对照

新课改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和以前的旧课程相比较,新课改一改往日的教材难、知识繁多、内容比较偏、学生课业负担大等弊端,以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跟得上老师的进度为基础,重新选择编排了教程,删减一些多余、烦琐但却实际效用不大的内容,罗列出清晰的课程目标,让学生和老师对于教学任务一目了然,更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起自己的学习目标系统,以此可以明确自己的学习计划。

2.新课改的特色

新课改以提倡从生活学物理,悟物理为口号,全面地加大了生活和物理生活和知识的联系,尽可能地使学科和生活不脱节。这样做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物理的好处以及实用性,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学生所熟知的牛顿和苹果的故事,引出牛顿三大定律。提示学生物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也存在着物理,开启学生学习物理的新思维。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和生活的微妙奇妙的关系。

3.以培养学习能力为主

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物理实验为重点。在实验中,支持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物理世界的神秘,激发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研究问题。并且同时,提示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尽量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做物理实验的时候感悟到生活和物理的巨大联系。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去尝试,鼓励学生在做实验时犯错并且在适当的时间予以指导,培养学生敢想敢做的能力。并且在做实验时,适当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动脑、去学习。

二、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1.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从孔圣人提出因材施教起,经过几千年的历史验证,我们在叹服圣人的伟大时,更加受到了良多的益处。我们都知道,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因为每个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角度不同,并且他们的思維方式也都不相同,这就使得同一个问题会出现不同的答案。学生对于同一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相同。如果不实行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这就会使得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整体的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教师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同时,将使得课堂的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2.探索式的教学模式

教师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和教师合

作的重要性。在课堂中,只有学生和教师一起探索,抓住“提问—互动”的教学方式,才能使得整个教学课堂活跃起来。首先,学生应该充分地发挥课堂主人的地位,积极地参与进整个教学过程,并且同时,教师应该以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精神为出发点,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在学生表现良好的地方适时进行鼓励,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感,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同时,教师应该注意提问的方式,应该以疑问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寻找自己理解下的答案,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提出一些晦涩难懂的问题,然后进行讲解。

3.趣味性在课堂中的作用

兴趣对于一个人学习一样东西的重要性,想必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所以要想让新课改下的高中学生学习好物理,最有用最实际的教学方法便是使学生爱上物理。比如,学生在学习简单的共振现象时,教师可以以幽默风趣的话语举例说,我们教师的人如果齐刷刷地开始跺脚,那么,我们的整个教学楼可能由于共振现象而倒塌,而我们有可能也会成为名人。这样,简单的话语不光传递了知识,更激起了学生的兴趣。

新课改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运而生,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能量,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性也更加凸现出来,物理对于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乘着新课改的大帆船,为了适应新的需求我们将高中物理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为培养新一代的接班人做出最大的努力,让整个高中物理教学显现智慧之风。

参考文献:

[1]俞艳.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困境及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王伟.范例教学结合“非常规”物理实验的高中物理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新课改理念下的学习方式 篇12

所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 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作用,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培养能力与情感体验的交往、沟通, 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 教与学相互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优化学习方式, 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形成和谐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 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 以产生教学共振,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是从内容入手,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发自内心地“要学、想学、会学、坚持学”, 是体现学生主体能动性的一种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方法教给学生, 凡是学生能读的就让学生读, 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说, 凡是学生能写的就让学生去写, 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去做, 凡是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解答, 凡是学生能想的就让学生想, 凡是学生能总结的就让学生总结, 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读书时间、练习时间、思考时间、思考空间、想象空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和组织者。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实现目标, 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一般四人一个小组, 定好小组长, 明确共同的任务和个人承担的职责, 每个同学都要说出自己的见解, 小组中同学轮流发言, 与其他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但也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学生合作学习时, 教师要从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去, 巡视各小组的合作情况, 充当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参与学生的讨论, 仔细观察, 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 提高小组学习交流的实效性。合作学习结束以后, 教师展示结果, 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让学生反馈合作学习的信息, 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指导。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个人与小组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相交往沟通, 互相竞争, 使得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不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离不开独立学习这个前提, 遇到难题时, 首先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当一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这个问题时, 才考虑寻求帮助, 与人合作。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 长此以往, 学生将丧失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将难以适应社会。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 首先应给学生充分的独立学习的时间, 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形成“统一”意见后, 再到全班进行交流, 再次形成“统一”意见, 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三、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 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猜想质疑、相互交流等探究性活动, 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学, 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 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情感体验和创新思维。开展探究性学习, 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中学课改中的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探究性学习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而非结果。它强调尽可能地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知识的发现、形成、应用和发展过程, 学生通过这个过程, 理解生活中数学问题是怎样转化为数学模型的, 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 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取的。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可以是:概念的教学, 定理、法则的发现, 例题的学习和拓展, 问题中的变化规律,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外活动等。

四、互动学习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

1. 明确学习的目的。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学什么, 为什么要学, 要掌握到什么程度。

2. 围绕目标互动。以旧知识导出新知识, 或在情境中导出新知识, 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通过看课本, 尝试练习, 质疑释疑, 讨论交流, 教师的点拨等环节, 真正掌握书本上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

3. 加强情感教育、人文教育, 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到学生中去, 不应该居高临下地站在三尺讲台上。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 教师要真正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 激发课堂气氛, 设计优质的教案, 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新课改个人学习体会 篇13

新课程改革从2001年开始实施,几年来的实践结果,已经被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几家欢喜几家愁,新课改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我无法评论这个结果。当我们一次次地接受着课改专家们的培训,我确实吸收了很多新鲜的课程理念和思想。但同时,这也让我不断地反思,这些理念和标准要如何才能落到实处?对于我们毕节现阶段的教育情况,到底应该朝哪个方向去努力,才能实实在在地推动我们教育的发展?

我主要谈一下新课程改革理念与我们现阶段毕节教育现状之间的矛盾。众所周知,新课改实施比较成功的主要是发达地区和城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些地方的教育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有的甚至正逐步与国际接轨,跟他们的经济发达程度是密不可分的。他们拥有一流的教育教学设备,学校的硬件设施完备齐全,平均人数是40个学生的小班教学,这些条件和新课程理念是和谐统一的。而我们呢?全国出名的贫困地区,学校的硬件设备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每个班80多个同学塞得黑压压一片,具体落实新课改的时候这些就是巨大的阻力和困难。

新课改的指导思想是自主、合作、探究,我们的具体困难在哪里呢?比如,我上生物的,班上80多学生,每个人的能力都不一样,让学生自主学习,就会存在多极分化,对那些能力偏中下的同学,还要老师讲解,所以15分钟讲30分钟练这样的模式,不实际。对于合作,我们的学生很多都是来自农村,很多都是留守孩子,性格相当的内向,让他们合作学习的时候,总是自己低着头看书。对于探究式教学,一个客观的制约条件就是课时安排。每周只有两节课,高二就要会考,教学内容都很难如期完成,加上我们学生探究能力弱、消耗时间长,那些探究活动哪有时间安排?我同学在武汉上课,高一一周加周六补课6节生物课,还有晚自习,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试想哪一种条件好?本来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很多过程和方法必须通过实验让学生去尝试和获取,但现实条件限制了实验教学,一是没有时间,二是没有空间。再者,我们的课改开始晚,现在我们所教的高中生,都是小学和初中没有接触过新课改的群体,他们的学习习惯是从小就开始的,基础教育环环相扣,十几年的学习方式,要在高中突然来改变,谈何容易?所以,当我们的教育部门在煞费苦心地向发达城市课改成功的学校学习的时候,当我们在聆听发达地区课改专家们成功经验的时候,我想更应该思考的不是如何生搬硬套,而是什么才是适合我们毕节教育的方式。我们的教育确实太落后,确实要改革,但是要从什么地方开始改,要朝什么方向改,要改成什么样子,为什么不能发展有毕节特色的教育?这些更值得大家的关注和思考。

当然,我并不是说新课改在毕节不可行,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更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提几个意见,希望可以和大家共勉。第一,不必追求形式。现在有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新课改就是分组讨论动手做。只要有这些元素,就实现新课改了。于是有的老师把心思花在形式上,课堂很热闹,看似很生动,但是学生真正能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却不尽如人意。我个人感觉,这些理念就像是武功秘籍,有秘籍就有招式,但光有招式其实只是花拳绣腿,真正的武林高手都是无招胜有招,只有意而无形。所以,我们要适当地放弃这些课堂的“热闹”,用心去打造有深度的课堂。比如,有选择性地让学生讨论,有些知识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获得,而有些东西必须由老师来讲解和点拨,哪些才是适合用来讨论的呢?老师筛选过的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学生可以发挥想象的空间、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回答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还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一味地让学生讨论,会助长学生的依赖心理,什么问题自己都拿不定主意,不能够独立思考,遇到什么问题都要找同学商量,长此以往,对学生反而无益。第二,不急于求成。就我们现状,只能慢慢来,先逐步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逐步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意识,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逐步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能力,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无论什么改革都需要时间来推动和检验,尤其是经济落后区域,需要的时间可能会更长,我们要做好长期摸索的准备,不断地尝试和总结。比如,我们班级人数众多,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和教学设备限制的问题,学生不能进行很多实验探究,那我们可以尝试建立生物学习兴趣小组,鼓励和帮助一部分具有极强兴趣爱好的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植物鉴定以及标本制作等活动,通过学生去影响学生,相互的带动,慢慢地把生活变成课堂,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都可以去发现和思考问题,逐步地进步和提高。第三,加强老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每个老师的一点领悟加起来就可能推动我们整体的进步。当我们想着如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时候,其实我们又可曾做好了表率?没有形成群体,没有拧成一股绳,每个人的力没有往一处使,效果当然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加强学校里各学科组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科组内人员感情的培养,集思广益,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教师暑期新课改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14

今天暑期的时候,我认真参与了教育局组织的新课改培训,教育技术培训,素质教育讨论活动,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与深深的理论引领,在一次次的感悟中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拓宽了学习的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下面谈谈我对本次学习的心得。

一、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展现教师人格魅力

教师素有“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之美誉。在对灵魂塑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表率,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全社会文明的楷模。为此,教师要时刻谨记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那么,如何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履行教育义务的传统美德,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激励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了解学生和关心学生,是热爱学生的起点。教师仅仅把功课教好是不够的,还要多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一生着想,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全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因势利导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热爱学生还要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师要有民主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允许学生独立思考,切不可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评价学生的行为,和善平等地对待学生,绝不能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而对学生采用体罚、讽刺、挖苦等侮辱人格的做法。当学生进步时,教师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辞;当学生犯错或退步时,教师也不要任自己的批评侮辱之话泛滥。多一点微笑,多一点赞美,多一点信任,你会得到更多的回报。

2、热爱祖国,爱岗敬业

热爱祖国,献身教育事业,是教师道德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教育大发展的今天,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不计较个人得失,发扬“红烛”精神,甘做“人梯”,安于“粉笔生涯”,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怀,献身教育,鞠躬尽瘁。相反,如果教师不热爱自己的事业,“身在曹营心在汉”,必定不能把工作做好。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凡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给学生树立好榜样;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事情,自己本身坚决不做,以免给学生留下坏的影响。教师要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言行来教育和感化学生。

诚实正直,勤奋好学,礼貌待人,是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具体体现。如果教师缺乏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远大的理想,其教育必定失败。教师要教育学生勤奋刻苦,好学进去,自己必须勤奋好学,广学博览,精益求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用文雅和亲切的语言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教育学生。

二、用学习引领自身专业成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老化速度大大加快,学习就成了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终身学习,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自我提升的需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教师要善于从教育实践中汲取能量和资源;善于在任何时间向任何人学习,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分享知识;善于和同事交流,扩大视野,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教师终身学习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要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教师就要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拥有自主学习、自我学习的观点。因为终身学习已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只有主动去掌握新概念,学习新理念,研究新问题,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才会使自己重视终身受益

教育是全社会的大事,但重任主要落在教师身上。时代在变,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变,教师必须认清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的教育需要。

首先要加强政治思想方面的学习。我国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教师首先要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正确的教育观可以造就人才,错误的教育思想则会摧残人才。教师的政治取向、道德素质、教育观、世界观和人身观对学生起直接影响作用。

其次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课程走向综合化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我身为一名中青年教师,又奋斗在课程改革实验的最前沿,更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无论是教育家,还是中外名师,他们都具备较深的文化底蕴,这与经常学习是分不开的。随着课改如火如荼的展开,我们教师要有一种强烈的资源意识,克服“一支粉笔教下去,一本教案讲过来”的人生惰性,自觉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和知识结构,以便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知识的更新换代让我们的学生接触了更多的新生事物,广阔的课内课外学习资源为他们知识的积累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我们在学校学习的那点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传授了。要想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不学习怎么可以,怎么能胜任更多的教育教学工作?生活是一个广阔的学习的课堂,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所不了解的,为了使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只有加紧学习的步伐!一个优秀教师应该抓紧一切时间增加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和学生共同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改革,当今的形势向每一位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在师一日,便不可荒废半日。通过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增长自身的才干,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积极地投人到课程改革之中,认真学习钻研,不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改变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现把一年来的实验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一年级《摸一摸 画一画》一课,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色彩、点、线条、肌理等造型语言。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弯曲的线条,要求学生想象感觉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感觉像小河,有的说感觉像小路,有的说感觉像山间飘浮的云,还有的说像妈妈做饭飘出的香味,这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想象去练习,不少学生画出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有创造性的生动的画面。这样为学生提供了独立的思考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同时教师对那些积极参与抽象造型游戏的学生以鼓励和评价。例如: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的画法很有创造力等。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同时也让学生参与评价,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在评价和被评价中树立自信心。

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 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三、团结协作,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将如何生存。”美国商界某知名人士的这一感叹,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练习,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在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如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唯我独尊。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如上《花地毯》一课,我把全班分成六个组,每组有一组长,要求全组学生合作绘制花地毯,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评比,选出好的作品拼贴在一张大纸上,形成一张大的花地毯,最后各小组再把自己组的作品贴在一张更大的纸上,这样全班学生作品自然在黑板前形成更大的地毯,组合壮观,色彩鲜艳,达到了很强的视觉效果。全班同学眼前为之一亮,学生不由得在一起讨论,老师适时小结。这样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从而热情高涨,一节课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

四、让学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 的莫过于玩了,我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如教《会转的玩具》一课时,我让同桌两人分别站到课桌两头吹动刚做好的风轮,和前后桌比一比,谁的风轮转得快,为什么?学生很快发现,风轮越圆,转得越快。于是检查起自己的风轮,看看是否要改进。同时,他们发现,风的大小与吹风的位置和风轮的转速也有着极大的关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五、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学习彼此的长处

在新课程“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欣赏可以是组织学生看展览,也可以是同学的优秀作业的相互观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欣赏同学的优秀作业更有价值。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同学更胜于模仿老师。这是因为他们的水平接近,更易于模仿。在课堂中巧妙地安排一些欣赏,让他们一起讨论、评价,取长补短,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欣赏可以是课前的,也可以是课后的。我更多的是在课堂中间组织学生观摩,因为这样可以学习到别人的绘制过程和技巧,利于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的实践进行调整,从而取百家之长,酿自家特酿。这对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极有意义的。

总之,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2014最新心得体会范文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一败再败后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一蹶不振。这种现象在现行高中数学教学中较为普遍,在进入新课程改革后尤其严重,家长、学生相当苦恼。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高中教材间梯度过大

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层面,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运算,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的定义不全,如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初中教材对不少数学定理没有严格论证,或用公理形式给出而回避了证明,不等式的许多性质就是这样处理的;初中教材坡度较缓,直观性强,对每一个概念都配备了足够的例题和习题。而高中教材一开始就是集合、映射等近现代数学知识,紧接着就是函数,而且很多是抽象函数,注重逻辑思维和分析理解,学生学起来相当困难,立体几何对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又较高。教材概念多、符号多,定义严格,论证要求高。此外,内容也多,特别是新教材,跟以往相比增大了容量,还压缩了课时,每节课容量远大于初中。这些都是高一学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客观原因。

二、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尽管课程改革在初中阶段已进行了两年,但是受中考升学指标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初中的数学仍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学习时间(包含晚自习)都由教师全程包办,学生有很强的依据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为没有合理的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不了解,课上忙于记笔记,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课后忙于应付作业,甚至是通过背诵解题步骤或常见题目的解题结果来获取考试的好分数,而是不首先消化所学内容。一句话,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得较被动。而高中则不然,特别是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高中数学布置的课堂作业并不多,课后大量时间主要是留给学生消化吸引当天功课,完成相关练习,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针对性的调整补充,而许多学生在这方面能力较差,还像初中那样,以为课堂作业完成上交就万事大吉,这当然与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出入较大,效果也可想而知。

三、学生不能适应课程整合的要求

新课改的重要特点就是特别强调了课程整合,数学加强了与计算机、物理、化学等诸多学科的横向联系,特别是大量增加了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题目,涉及日常生活、天文体育等诸多领域,如潮汐问题、垒球问题等,对学生的知识面要求较高,不少学生搞不懂题意,无从入手。学生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不强也是新课标推进的瓶颈之一。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平时教学调研,认为课采取一些切实可行做法。

1.注重搞好初、高中之间的教学衔接。

高中数学教师要多研究初中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把握好难易度,做好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转换,注意循序渐进,切不可在学生刚进入高中就来下马威,一棍子打懵,让学生丧失信心。特别是新教材已注意到这个问题,降低了难度,拓宽了知识面,不能再依照以往的方法组织教学,加大学生的负担。笔者在教学中根据新课程特点,结合了多媒体教学,指导学生从初中知识开始来研究函数,注重分析,逐步过渡,从学生接受情况看,效果还不错。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希看、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学习课改心得体会

一、平等对话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的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居高临下地问,学生规规矩矩地听,小心翼翼地学。当学生平等、互尊的情感得到满足时,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才会主动探究,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使教学“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转载渭水学子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胁”,让学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这个过程不再是应该使学生处于一种心理放松、精力集中状态,思维活跃,敢想敢问,敢说敢做。

一、给学生机会。比如在教学《世纪宝鼎》一课时,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朋友介绍世纪宝鼎。学生也以游客的身份提出问题。通过这样的学习,不仅考查了学生收集的资料,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而且变老师枯燥的讲解为学生自主地我想说,我能演。再通过读书,进一步了解世纪宝鼎。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使师生、生生、生文对话达到融合,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学习。再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发散学生思维。想想说说如果是你,会设计什么样的铁路。学生说出很多S型、T型、直线等等。追问詹天佑为什么用了“人”字形线路呢?进一步分析人字形线路的优点。平等对话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把自己想说的,能说的都说出来,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二、虚心请教。教师不是万能之人。作为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都要学习,不管是谁,只要会就能成为别人的老师。给学生以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平等对话。老师参与学生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话。学会合作,增强自信。

二、创设情境

探究性学习的起始点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置一些问题的情境,利用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点燃学生探究问题的灵感和热情。比如:教学《向往奥运》一课时,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给奥运冠军的一封信》让学生大胆想象,把我们对奥运的向往,对奥运冠军的崇敬表达出来。由此体会体育冠军的来之不易,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展示成果

评价探究结果,具有共享学习成果,激励后继学习的意义。由于学生在探究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对探究的成果也进行了小范围交流讨论,对探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质疑,对来自各方的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探究的问题有了较全面、深刻、独特的见解,他们内心有着想展示思维成果的渴望与冲动,他们想在展示成果中展现自我。因此,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汇报探究成果,以便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都能从探究阅读中获得收益。善于表演的同学,可将文中的精彩片断改编成小品,举行书中人物化妆扮演会;心思细腻,不善言辞的同学可写探究报告,心得体会;善于辞令的同学可进行辩论,以展示思想。如:在学习《詹天佑》时,学生通过读课文,对詹天佑开凿隧道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不细致。此时,让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品读相关段落。然后通过动手画一画,自己讲解理解其含义。再如学习“人”字形线路的行车方法。我没有通过课件直接演示,而是自己堆了个“人”字形线路,让学生根据理解行车。学生通过演示,直观的理解了行车方法并发出了对詹天佑的赞叹。

上一篇: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下一篇:让我来试试初一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