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编写方案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编写方案(推荐12篇)

“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编写方案 篇1

(一)教材编写目的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古典诗文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我们确立以古诗文诵读为突破口,实施“亲近古诗文经典”工程,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目的,让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古诗文熏染学生的灵魂,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品性灵气。

(二)教材编写原则

1.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原则。教材的内容选择反映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既要体现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又要突出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教学真正达到文与道的统一。

2.创新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教材的编撰结构与教学方式,体现学生的学习实践,使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其创新潜能和实践潜能均能达到良好的培养和挖掘。

3.知识性、趣味性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教材编撰的形式,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趣味性。将知识性童趣化,寓教与乐之中,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4.课内外结合的原则。教材编撰的板块体例,体现课内外结合的特点,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互为渗透。课内习得的知识通过课外实践物化为学生的运用能力与良好习惯。

(三)教材编写结构及内容

教材编写的结构力求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一到六年级,每年级分上、下两册。每册有20课时。每周一课时。

我们的校本教材主要由《弟子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论语》等内容组成。以“经典诗文”“现代美文”“课外阅读书目”三个板块呈现,其中“经典诗文”包括古诗和《弟子规》《论语》的节选内容。全套书按照六个年级为单位,每年级分成上下两册教材。(每年级两册,共12本。)

(四)教材编写特点

1、趣味性: 教材表达形式,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力求图文并茂,从感官视觉上能吸引学生,达到趣味昂然的效果。

2、可读性:教材内容上,选择通俗易懂、短小精练的名诗佳作为主。让学生吟诵和积累古诗文较为方便。同时,易于理解和运用。

3、针对性:教材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4、实践性:教材中要凸现教育实践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诵读的目的在于感悟、体验和运用,学以之用,方能体现实效。

(五)编写机构

学校组成由校长担任组长的编写小组进行编写。主编:高文芹 副主编: 编写小组成员: 排版与美术设计:

(六)编写工作流程

1、第一步制定方案。

2、第二步完成资料与图片的搜集。

3、第三步进行资料分配及编写分工。

4、第四步交初稿。

5、第五步审核稿件。

“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编写方案 篇2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近几年, 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实训基地的建设如火如荼, 劳动技能的培训有了保障, 但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现在的中职生尤其是90后学生, 往往心性浮躁、缺乏耐心, 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育, 慢慢地这个群体将心灵干涸, 人性丧失, 成为垮掉的一代。如果能让学生的心安定下来, 端正态度, 树立信心, 把握好学习时机, 他们就会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提高中职生的文化素养, 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我们认为, 中职学校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让他们从经典诗文中汲取精华, 滋养身心, 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汉武帝开了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的历史先河, 此后经典学习代代相传。1942年, 朱自清曾在《经典常谈》的《序》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 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项目。”所以, 学习古代经典, 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而且是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塑造精神、造就永不言败的优秀人才的必由之路。

河南省焦作市教育局推行的新课堂教育实验, 倡导“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堂教育实验就是要创设环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心,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实现“新课堂教育实验方案”中提出的教育目标尤其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我们拟编写一本校本教材《中华古代经典诵读》, 把经典诵读引入课堂。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理论意义:新课堂教育实验,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着力点。职业教育在通过实训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 还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接引文化脉络, 增强文化自信, 培育健康良好的心态、情感与品行。开发语文校本教材, 是为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实现新课改提出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实践意义:本课题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操作性,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对中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有很大帮助。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 经典诵读是传承民族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朱自清先生指出:“经典训练的目的不在实用, 而在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从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抓起。学生在经典诵读中吸收文化营养, 积淀文化底蕴, 历练文化眼光, 提高文化品位, 步入文化情境, 体验文化情怀, 丰富文化阅历, 感受文化韵味。这样, 民族文化的生生不息、绵亘久长乃至发扬广大才会有希望, 有保障。

2. 经典诵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

朱光潜先生有言:“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 我能了解的很少, 可是熟读成诵, 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来, 还拉一点腔调, 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 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 当时虽不甚了了, 现在回忆起来, 不断地有新领悟, 其中意味确是深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发现, 诵读经典对于提高学生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口语表达和作文能力等多种能力和人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3. 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研究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关键。

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10年的时间, 2700多课时, 用来学本国语文, 却是大多数不过关, 岂非咄咄怪事?长期以来, 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过于关注教师“怎么教”, 也就是过于关注教学方法的研究, 而对于教师“教什么”, 也就是更加关键的教学内容的研究、建设, 却一直处于茫然、模糊的状态, 从而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因此, 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研究才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关键。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基本思路:1.准备阶段。确定明确的目标, 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2.调查阶段。制定两种问卷调查表, 一是编写调查表, 二是使用调查表;在实施调查后, 进行数据分析, 形成调查报告。3.实施阶段。收集资料, 确定校本教材的基本内容, 进而研究编写体例和内容, 完成校本教材的编写。4.总结阶段。校对、审定校本教材内容, 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分析探究法。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是编写一本校本教材《中华古代经典诵读》;在此基础上, 研究如何编写和如何使用《中华古代经典诵读》, 最终形成研究报告。

六、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1. 研究如何编写《中华古代经典诵读》。

中华古代文化经典多而杂, 本着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 结合学生实际, 我们确立了以下四个编写原则:

(1) 循序渐进原则。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读本内容应该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编排, 让学生读有所序, 在诵读过程中逐渐提高。

(2) 针对性原则。在职业高中就读的学生, 文化基础较差, 能熟练运用的词汇较少, 因此读本内容的选择、注音、解释就必须针对学生水平, 诗文内容要易于理解, 注解内容力求通俗易懂。

(3) 动态性原则。社会不断发展, 学生不断进步, 诵读文本也不能一成不变, 随着我们对经典研究的深入, 补充更新文本内容将成为恒久的任务。

(4) 数量适度原则。中华古代经典浩如烟海, 不可能让学生全数尽读。因此要精挑细选, 篇目数量适度。

基于以上原则, 我们精选了古代蒙学教材中的《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作为学生明德修身的必要读物, 又遴选了《关雎》《山居秋暝》等100首古典诗词作为学生诵读的基本内容。

编选五种蒙学教材, 是因为《三字经》用点多, 知识性强, 文笔自然流畅, 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更主要的是体现了儒家的教育思想——首重礼仪孝悌, 端正思想, 知识传授则在其次。《弟子规》三字一句, 合辙押韵, 朗朗上口, 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是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朱子家训》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 精辟地阐明了为人修身治家之道。《增广贤文》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 几乎无所不包;另外编写时删去不少消极宿命的语句, 便于学生领悟其精髓。《千字文》包含了天文、地理、历史、人伦道德等方面的常识, 文笔优美, 辞藻华丽, 对于学生“博闻强识”很有帮助。

在编选古典诗词时, 我们本着“汇集各个时代、不同诗人、风格多样的名篇佳作”的原则, 优中选优, 好中选好, 遴选出100首经典诗词, 让学生在《饮酒》中品味陶渊明的人生境界, 在《春望》中感受杜甫的忧国情怀, 和刘禹锡同游陋室, 与辛弃疾共度元宵。这些经典中, 有积极向上的精神, 有睿智的处事哲学, 无不洋溢着人文关怀、人性光辉。

教材共包含六个单元:一是《三字经》;二是《千字文》;三是《弟子规》;四是《增广贤文》 (节选) ;五是《朱子家训》;六是古典诗词。每一篇作品包含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 原文、译文对照阅读; (2) 注释; (3) 作者简介; (4) 作品简析; (5) 名句积累。

2. 研究如何使用《中华古代经典诵读》。

有了校本教材后, 我们进一步探究如何引导中职生使用教材和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具体阐述如下:

首先, 立足文本, 指导诵读方法。

古诗文的诵读必须打破沉闷无趣的气氛, 改变一成不变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学习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一是直面经典真心接触, 熟读成诵。古诗文教学中, 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应让学生直面经典, 与诗词“真心接触”, 自己感悟, 自己体会。让学生多读, 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诵读, 也可低唱慢吟诵读, 还可“不求甚解”诵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陶冶情操。

二是纵横联系, 不断积累, 加深感悟。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掌握方法, 使学生学有所得, 能“举一而反三, 闻一而知十。”将一首古诗词, 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 以形成一个知识模块。如诵读贺知章的《咏柳》时, 引导学生诵读其他有关“春”的名诗,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杜牧的《清明》, 白居易的《忆江南》等, 把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诵读中横向对比感悟效果。

三是加强诵读, 引导想象, 融情入境。古诗文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 意趣无穷。教师须独具匠心, 启发学生调动记忆, 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造, 从而感受有声有色的丰富内涵。如诵读王维的《山居秋暝》, 我们通过文本中的“作品简析”帮助学生融情入境:薄暮时分, 山雨初霁, 幽静闲适, 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 一尘不染, 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 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流淌在青石板上, 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 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 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此时自然美与心境美完全融为一体, 创造出如水月般明净的纯美诗境。

四是自主理解, 多元解读, 回味无穷。一首好诗,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如诵读郑板桥的《竹石》时, 有人看到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有人赞美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有人感悟竹子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 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茁壮生长。

如果只是一味地诵读, 恐怕要不了多久学生就会觉得乏味、厌倦。如果开展多样化的诵读活动, 如朗读比赛、默写比赛、收集同题材的诗歌比赛等, 势必会提高学生诵读热情和兴趣, 将古代经典诵读活动长期开展下去,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 提高文化素养。

七、下一步研究方向

我们下一步将努力做到:1.对选文的分析再深入、具体、精辟、准确一些, 力求做到每一篇选文既切合学生实际又反映作品特色。2.增加一些古代经典散文, 如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

摘要:本研究报告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选题的意义和价值、理论依据、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其中主要成果包括研究如何编写和如何使用《中华古代经典诵读》;编写《中华古代经典诵读》时, 我们精选了《三字经》《弟子规》等五种古代蒙学教材作为学生明德修身的必要读物, 又遴选了《关雎》《山居秋暝》等100首古典诗词作为诵读的基本内容。

“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编写方案 篇3

从2002年开始接触并尝试使用多个版本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读本,到2007年6月我校校本课程教材《中国文化经典诵读》修订后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再版,成为广西小学界首套正式出版的中国文化经典诵读的校本课程教材,并于2007年秋季期起免费发放给全校三千多学生使用,已经走过了五年多的历程。回首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探索、实施的整个过程,我们欣喜与忧虑并存,期待与反思同在。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中,我校主要采用了按照斯基尔贝克的程序,即先分析情境,然后依据情境分析的结果拟订适切的目标,同时建构适切的课程方案,最后进行解释、交付实施,并进行追踪与方案的重建,付诸于实施,具体操作如下: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境分析

就国家法律许可的范围而言,我国的校本课程主要集中在课外活动这一领域。早在2003年,我校就已经在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中,就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进行了调查,主要方式是访谈、座谈及问卷,其情境分析如下:

1从大的方面来说,近百年来的语文教育最大的悲哀就在于不断被异化,儿童已经陷入了与民族文化根基断层的危险之中。让学生通过诵读传统经典里的精美篇章,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担负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重任。

2从学生的层面来看,当下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缺失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共同面临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加强语言积累、积攒文化财富,由经典的智慧、先哲的风范陶铸学生的优美人格,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和语文双素养的良好途径,也是对当今教育的重要补充。

3从教师的层面来看,其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师有了发挥专业才干的场所,教师由此反思课程、研究学生、发现自己,从而提升专业形象、促进专业发展;其二,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自觉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夯实自己的人文底蕴。

二、我校校本课程的目标确定

1一般目标(宗旨)

通过诵读中国文化经典,培养学生对诵读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浓厚兴趣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责任心。

通过诵读中国文化经典,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丰厚博大,借助经典诵读,规范学生行为,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修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诵读积累一理解重点一适度运用”中国文化经典,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夯实学生的人文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特殊目标(课程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浩如烟海,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开发利用好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汲取五千年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把握好“趣味性实效性指导性衔接性”的选文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精选就显得异常重要。

内容由浅入深,有全选,也有节选的。上册精选的内容浅显易懂、琅琅上口,有助于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规范行为,如《弟子规》、《三字经》、《朱子家训》篇幅过长则精选了其中一部分,中册对《大学》《中庸》做了全文的选用,对长达二十篇的《论语》只精选了《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和《述而第七》三章,《孟子》精选了《梁惠王章句上》,而下册则录入了有着博大深邃思想的《老子》全文及《周易系辞》。

文体由单一到多样。上册的文体主要以韵文、五言七言绝句及少量《诗经》篇目为主,中册增加了词、曲和古散文,而下册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赋、辞令及长诗等多种文体。

各朝代的作品逐渐丰厚。上册选文除韵文外,基本以唐代的五言七言绝句为主,而中下册的古诗除唐代之外涉及到了宋元清等朝代。

内容设置适度且具弹性。教材按照年段分为上中下三册,每册教材平均62页码,供学生两年内使用,每个学期的内容平均15页码,最多没有超过18页码。在内容的设置上适度合理,基本符合诵读课的教学要求,而且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诵读的进度,选择本年级本学期之外的内容进行自我诵读或亲子共读,弹性地使用教材,更好地发挥教材的资源能量。

教材筛选掉了我校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里已经出现过的古诗,但由于我校目前正值使用两个版本教材的交替阶段。所以难免出现与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个别重复的现象。

三、我校校本课程的主要操作方法

1把握教材的使用策略是关键

经过五年多在校本课程教材实施过程中积累经验,我们对学生学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补充拓展的需求,有了一个比较适度的把握。小学生的课业压力,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督导,家校配合的力度等,都直接影响课程的有效实施。因为教材的操作策略直接影响到教材使用的实效性,所以我们确定“诵读积累一理解重点一适度运用”作为教材的使用策略,即精选经典中的重点诗文句子,在学生广泛诵读背诵的基础上,围绕精选诗句进行多形式多途径的强化,让学生基本理解大意,并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在口头及书面进行适当的应用。

从现有的三册教材中精选出的重点诗文句子承载了了太多的内涵和期望,我们把精选出来的句子以“经典伴我成长”为主题,分每个年级以每周一句的形式呈现,通过各种途径对全校师生进行普及性的强化,使诵读经典在有限的时间里能抓住要点,牢记重点。1)以经典名句作为全校语文课堂的师生约定用语,增添语文课的语文味。我们用经典名句替代传统课堂上教师常规管理用语,如“一二三”——“三二一”,“请坐好”——“我坐好”等,改为“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等。2)将“经典伴我成长”精选语句印成适合学生携带的口袋书,免费提供给每个学生,供学生强化记忆诵读积累之用。3)作为每周周一全校集会的互动对诵的内容,在每周全校集会上由大队委领诵,全校师生对诵;4)作为校门口电子屏幕上出示的内容。每天轮番滚动播放,供师生出入校门驻足观看记诵。5)作为中国移动家校通发送给家长的信息,定期向广大家长传送。6)作为各班每周必须上墙的内容,每天课前课内必诵,并由教师对句子意思做适当解释,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在日常口语交际及习作中进行适当运用。(见校本教材“经典伴我成长”精选语句)

2保证课程的教学时间是前提

确定了实施方案及使用策略,设置了课程目标,那么保证课程的教学时间就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根据《广西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规定与要求,地方与学校课程为低年段每周六节、中高年段每周三节(见下表),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设置低年段每周一节诵读课、中高年段每两周一节诵读课,规定每周周五午读20分钟的时间必须诵读经典的内容,并要求各教学班严格执行。

按每学期18周上课时间算,低年段可以保证18课时的教学时间,中高年段可以保证9课时的教学时间,另外每学期还有六个小时的集体诵读时间,这样无疑加大了保障课程实施的力度。

3构建特色教学模式是重点

教师是校本课程的主力军,他们的专业水平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根基。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博大精深,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高专业水平方面光依靠“自我造血”是明显不够的;因此,我们借助高校的学术力量,尝试与玉林师院中文系开展“强强联手+学术支持”的合作,有效地运用了专家咨询法、系统培训法、案例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多种实验方法,探索中国文化经典诵读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形成特色鲜明具有生命力的校本课程操作体系。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机构。由我校课程研发团队与玉林师院中文系相关的技术力量共同组成领导机构,院方派出一位以上系领导负责指导协调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方向性问题和操作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派出两位以上副教授(或教授)具体指导课程的实施及开展情况;我校主要负责活动总策划,由院方团队有关人员审议后提出实施建议。

(2)审定教材。由系方学术研究方向为十三经的教授对我们教材初步选定的篇目所涉文本的真实性和精确性进行考证及修正,并多次筛选审定作为教材重中之重的“经典伴我成长”精选语句,在教材编写中全程审定把关。

(3)培训教师。结合校本培训,系方定期派教授到我校进行讲学,在双方均对活动意义达成共识的前提下,讲学内容宏观涉及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个框架体系,微观乃至教材的具体篇目,如《论语》之《学而》、《为政》、《述而》,《诗经》之《关雎》、《硕鼠》、《无衣》等,对我校语文教师提高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给以极大的技术支持。

(4)共进课堂。让小学生在诵读课堂上汲取中国文化的精华,让小学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让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尝试教学实践,互利多赢,促成了我们构建“强强联手,特色诵读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根据我校的要求,系方由学生自愿申请、经班级筛选,挑选出48名大学三年级的优秀学生,深入到我校每一个教学班辅助教学。中文专业的大学生与我校任课教师共同确定教学进度,设计教学方案,拟定教学重点,执教经典诵读课,成为了我校校本课程实施中的一大亮点。

两位不同身份的教师联手执教诵读课,既分工又协作。我校的教师侧重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趣味诵读,在学生基本理解精选词句的基础上,按年段要求做口头和书面运用的适度引导。系方大学生则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侧重课前就教学内容,如作品所涉及的背景、作者、典故、释义等,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考证确认,并围绕本节课的精选词句,编排成一些小故事、小歌舞、小品、快板或笑话等表现形式,深入浅出地对教学重点进行直观演绎,强化诵读重点。这样的合作,使得经典诵读课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具有生动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系方教授定期地听课指导,加强了该教学操作模式的实效性。

我校教师“组织诵读,适度引导”与大学生“专业考证,直观演绎”。初步构成了我校特色的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的操作模式。

4营造氛围活动渗透是基础

作为桂东南的中国名校,我校秉承百年办学思想,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具有较为深厚的人文底蕴。桂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孔庙就坐落在我校校园内,以儒家文化熏陶、渲染出我校校园文化的显性样式,给予一代又一代古定学子人文精神的支撑。

基于这样的先天条件,我们在创设校园文化的隐形样式、营造诵读氛围上是这样做的:1)在大成殿的四周建起经典文化长廊,从《论语》、《朱子家训》、《三字经》、《诗经》、《陋室铭》等篇目中精选出千古名句,陪伴着学生成长的每一天,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有关图片不断激励学生诵读的积极性。2)各班对教室的布置做到既有班级特色又凸显中国文化传统,按学校要求在学习园地设置“经典伴我成长”每周一句和“经典诵读小能手”的专版,还有的班级在教室悬挂孔子画像,增强经典诵读气氛。3)借助媒体的支持,大力推进校本课程的实施。《广西教育》《玉林日报》多次报道我校课程实施的情况,玉林电视台对我校诵读课程的实施进行专访,在“新闻视线”栏目里播出。4)社区、家长的参与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利用临街的优势,使家长除了通过家校通接收每周经典语句的信息来了解诵读进程之外,还可以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观看学校的电子屏幕参与诵读活动。校本课程“中国文化经典诵读”的开发和实施,赢得了较为扎实的群众基础。我们还利用好社区家长资源。将有这方面特长的人士吸纳到我校校本课程研发智囊团里,让他们为课程实施献计献策。5)在学校集会上增加“经典伴我成长”名句对诵,掀起年级与年级、班级与班级之间诵读的竞赛热潮。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项长效性的工作,坚持诵读经典不是一件易事,与现代的童话、卡通、漫画相比,它是枯燥的。所以我们狠下功夫,通过开展各项活动来增加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1)校本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多次邀请台湾中华渊源文化交流学会理事长做讲座做交流,台大及台湾东南技术学院的教授也多次莅临讲学。2)每个学期我校都组织学生表演由教材内容编排的节目,或歌舞,或小品,或相声,或唱诵等,以班或年级为单位进行展演,增强学生参与经典诵读的自豪感。3)根据教学进度,班级每月一次。年级每学期一次,举办“诵读经典小能手”评比活动,已经成为了我校常规性的工作。4)每学期结合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纪念活动,由各班开展各种形式的古诗词吟颂活动。5)组织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积累一些奋发进取、立志爱国的诗句,进行收集、分类、交流,选出自己欣赏的诗句作为座右铭“以诗铭志”。6)高年级各班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一些如“我最喜爱的一位诗人”、“我最喜爱的一首(篇)古诗(文)”等讨论活动,并采用办手抄报的形式,引导学生写出对诗人精神境界的认识和鉴赏评价,从而增长见识,提高写作能力。7)在中高年级举办“经典名句运用”习作大赛,逐步实现对精选名句由积累理解到适度运用的目标。

5,完善评价机制是动力

激励竞争,正确应用评价机制是课程实施的不竭动力。1)以年级为单位设计经典诵读评价表,统一印发使用;2)各年级开展评比诵读经典小能手、评比班级小诗人、举办赛诗会等活动;3)设立家校联系卡,提倡亲子共读,经常与家长及时沟通、交流孩子诵读经典后的变化和孩子在家诵读经典的情况;4)学校将组织部分校级诵读小能手参加海峡两岸中国文化经典诵读的交流活动。

6课程实施诊断反思是促进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时期挑战的一种回应。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不断地反思是对我校今后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有力促进:1)教师的课程意识尚需进一步强化,课程素养尚待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尚显不足;2)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不断为课程的科学、完善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3)期待各级课程专家给以更大的技术支持;4)建设可以共享的地区课程资源体系,是我校更远大的努力目标。

《趣味数学》校本教材编写方案 篇4

榆林市第十五小学 编写组

一、编写目的:

创建校本课程是落实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凸显学校办学个性,充分联络师生生活经验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保障。为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我校教育资源优势,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学校决定开设校本课程《趣味数学》,并编制相关校本教材。《趣味数学》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思维,用数学的思考去发现数学、运用数学,从而发展心智、热爱数学,促使学校加快课改的进程,力创品牌学校。

二、编写原则:

1、主题性原则:内容主题鲜明,本教材分为“数学游戏”和“数学趣题”两部分。

2、科学性原则:内容要科学合理,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语言文字要规范,编排要合理。

3、趣味性原则:教材内容要生动有趣,图文并茂,要根据不同年段的孩子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进行编排,让学生喜闻乐见。

4、操作性原则:教材要有可操作性,要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

三、任务分工:

成立校本教材编写小组,由组长和每位成员分工完成教材的编撰。具体分工如下:

组长:万媛媛,负责教材整体编制与审定。

副组长:郭艳艳,协助组长完成教材体例与整体设计,协调教材各部分编撰工作。

成员:罗慧娟、王宁宁、朱文慧,具体负责一年级“趣味知识”编撰。

刘艳、万媛媛、郭艳艳,具体负责二年级“趣味知识”编撰。

四、编写要求:

1、根据学校现有实际,本次先尝试编撰供一、二两个年级全年(2014-2015学年)试用的《趣味数学》,根据试用情况征求修改意见、总结经验后,再于后年暑期集中进行一二年级教材修订与其它年级教材编撰工作。

2、教材原则上不少于20课,计划按每周一课时执行。

3、在编写教材的同时,收集相关的图片、声音、视频等资料作为教学辅导之用。

4、文本格式要求(统一使用word进行编辑):

(1)大标题:小二号、宋体、加粗、居中。一级标题:三号、楷体、加粗。二级标题:小三号、楷体、加粗。三级标题:四号、楷体、加粗。正文:四号、宋体、首行缩进两格。一般情况下不要超过三级标题。其余各项均用word的默认设置。

(2)标题番号使用规则,整个教材的番号使用要统一,顺序是:一

(一)1(1)①。

5、所编教材提交形式必须是电子文档,某些特殊内容(如插图、绘画、手工作品等)可采用其他形式。

五、编辑步骤及时间安排:

1、宣传动员,作好准备。(2月下旬)

2、3月6日前完成编写方案计划。

3、编写组集中讨论确定教材具体内容和教材标题,并对编写工作进行分工。(3月11日)

4、分组收集整理资料,编写教材样本稿,交学校会审。(4月22日)

5、编写教材初稿,汇总、编辑、打印初稿。(4月28日-4月30日)

中华诗文经典教材编写方案 篇5

诵读校本教材编写实施方案

一、教材编写意义

为了促进我校经典诵读工程,激发师生参与诵读活动的热情,增加学生了解经典诗文的方式,丰富学生古诗词的相关知识,培养更多学生的诵读兴趣,使这项活动更具规范性系统化,学校决定编写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二、教材编写小组

低年级:肖改娥(责任人)马爱芳 温群乐

中年级:聂启武(责任人)刘春玲 左丽霞 崔琳琳 刘慧芬 高年级:韩胜娟(责任人)田川芳 岳鲜艳 王 腾 王素梅

三、教材的结构与内容

教材的编写继续遵照我校多年来诵读宗旨,低年级重在激趣,高年级重在赏析积累。在结构上力争循序渐进,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记忆特点,难易适度。在内容上力求收录中华诗词里的经典名篇,同时也要考虑文章的思想性,应以积极、向上、乐观、爱国等的主题精神为主,以便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材拟分为上、中、下三册。其中一、二年级为上册,三、四年级为中册、五、六年级为下册。每册收录诵读篇目100篇

四、教材编写内容:

1、一年级经典诵读内容编排主要由“三百千弟”(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三百千弟的诵读主要完成识字和启蒙的任务。(原文大字,原文全注音,目的在节省诵读的目力,提高注意力,方便诵读)

2、中高年级经典诵读教材内容,收录诵读篇目100篇,每册教材确立5个版块。写景篇,爱国篇,孝亲篇,劝学篇,励志篇,每个版块有诗、词、文组成,五、编写要求:

1、“三百千弟”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编一些图文并茂、和原文相关的故事配上,以增加学生阅读趣味,也进一步帮助理解原文。

2、中高年级教材要对原文以及一些句子的进行必要的释义和解读,并注意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配以精美插图和插页,使其有生动有趣的看图会意效果,让学生一见钟情,心领神会,爱不释手。

3、各小组负责人负责文字校对、封面设计、协调处理编写工作中的其他问题。

4、整本书的前面写有序言,介绍该诵读本的编写目的、意义和原因以及编排特点和思路。并提出该书的诵读要求和希望;推荐怎样读这部经典的一些方法和步骤。

六、具体分工

李德斌:审核教材编写实施方案、督查编写进度、定稿。

各组长:负责编写各小组编写进度、定稿、插图及其他问题。

七、时间安排

1、学习讨论《教材编写实施方案》组长分工(1.24—1.25)

2、各册诵读篇目资料的搜集:(1.26—1.31)

3、文字组稿(2.1—2.6)

4、初审文字稿(2.6—2.7)

5、改稿、校稿(2.14—2.16)

6、文字定稿、版面设计(2.17—2.18)

校本教材编写后记 篇6

青海省湟源县日月学创办于1969年,日月中学是一所少数民族学校、是青海省民族团结学校,是青海省文明单位。

办学39年来,学校本着“勤学、创新、敬业、爱生”的校训,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和谐成长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注重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出了一个以技能教育提高办学质量、以办学质量提升科技水平的良性发展模式。学校制订了具有校本特色的科技教育实施目标。实施以教科研为抓手,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载体的策略,在环境建设中体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在科技活动中拓展、在德育活动中延伸,使整个校园氤氲着浓厚的科技教育氛围。特别是模型类活动,更是从精英教育走向普及,又在普及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成为我校科技特色的亮点和品牌。

本书就是学校多年来在科技教育中体现校本化规划和课程化实施的一个缩影。书中所收录的科技教育内容,虽然可能比较拙朴和稚嫩,却实实在在凝聚着我校教师的智慧和情感、执着和努力。我们力求通过模型制作这一载体,让更多的孩子喜欢动脑、动手,对周遭科学现象产生关注和探究的兴趣,从而有更多的科技类人文阅读和实践操作的空间。体现我校科技教育目标——“播种科学精神,探索科学奥秘”。

科学的海洋是广阔无边的。本书所呈现的,只是海边那几颗比较光洁的小石子而已。而真理的海洋,仍一望无垠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需要孩子们不断地去追寻。

谨以此书献给成长中的孩子们。

对编写出版校本教材的一些思考 篇7

一、校本教材编写的原则

1.体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特色

校本课程的开设突出学校特色与传统,每个学校由于办学历史、环境、师资及管理方式的不同,必然会形成各自的传统。基于此,校本教材的编写应继承和发扬学校的光荣传统,体现学校特色。比如一些企业子校,高校附属学校,他们都有自己的传统特色, 在校本教材的编写方面可以体现这一特色,多向这些方面侧重。

2.注重与课题研究的紧密结合

校本教材的编写并不是盲目的、随意的,而应通过精心设计方案,扎扎实实、反复论证才行。要注重与课题研究的紧密结合,做到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比如,很多学校老师会参与一些教材的编写及一些课题的研究,这是个非常好的基础。校本教材的编写以课题研究为依托,编写目标明确,操作符合规范,再加上有专家指导和理论支撑,就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3.深入教学一线进行调研

校本教材的编写要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因此,对教师和学生的深入了解是编写好校本教材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编写校本教材的相关人员首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材,他们目前的认知水平,对不同课程的喜好程度等;其次要深入教师,了解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中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等。深入的、合理的调研,是编写校本教材的重要前提。

4.注重教师作用的发挥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教师对已有课程的领会和实施情况,也取决于对新开发课程的领会和实施情况。教师既是校本教材的实施者,也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

5.坚持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

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开发校本课程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为此,校本教材的编写,要立足学生的主体发展,做到目标设置多样性、内容选择自主性、课程评价灵活性。

二、校本教材开发的内容

1.基础性校本教材

所谓基础性校本教材是与国家课程范围大体一致,由学科基础知识、学科学习策略课程构成的教材。前者可以是国家课程内容的更新(改编、新编和拓编),比如趣味化学、生活中的数学;后者又包括通用学习策略(注意、记忆、组织学习、精加工学习、元认知学习等策略)和学科学习策略(应用题解题策略、课外阅读策略、快速作文策略等)。

2.丰富性校本教材

这是指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教材,主要是适应各专业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开发有助于未来就业的各类兴趣特长的相关教材。内容设计上,有关健身方面的教材如武术、足球、体操等;围绕学校德育和基于培养学生良好人格、文化育人等目标开发相关特色课程, 这些课程内容也可以形成校本教材;怡情方面包括音乐、美术、插花、集邮、茶道等,还要结合学生特点,围绕学校各类综合实践活动,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相关的课程。

3.发展性校本教材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开发创造潜能的教材。包括两类:(1)加深学科知识深度,重视学科知识前沿性,如数学、信息技术技能竞赛、物理奥赛训练,材料科学、国防航空、空间技术等专题研修;(2)重在培养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课程,如科技发明、创造技能培养。

三、开发校本教材的方式

1.教师自主开发

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开发模式。包括教师个人开发、教师小组合作开发两种。基本模式为:教材初稿完成—学生意见反馈—教师自我反馈—二次修改—教材实施与评价—教材完善提高。

2.学校组织开发

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开发模式。一般由学校领导牵头,组织骨干教师参加。最初可以是教师首先提出开发设想,领导吸纳后形成开发意见,然后组织骨干教师集体开发;也可以是学校领导首先提出开发意见,骨干教师具体制订开发方案。

3.校际联合开发

这是校际间相互合作的开发模式。其联合前提是:办学思想接近,区域跨度小,资源可互补。联合方式:互补整合式,先各自单独开发,然后相互交流、互补整合。形式可以有两种:流线作业式,彼此开发校本课程计划中的某些部分,然后整合,共享成果;合并交叉式,联合单位人员合并在一起组成不同的开发小组,分担不同的开发任务,最终形成的校本教材在各学校之间都具有适用性。

四、校本教材出版的注意事项

1.书稿内容的完整性

书稿要达到出版要求,必须要组织规范、结构规范、格式规范。最基本的是要有书名、前言、目录、内文,这些内容达到一定的字数。如果是丛书,注意丛书的书名的统一性,整套书的书名不要差异太大。整本书内容的体例要统一完整,能够体现系统性、知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不能随意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栏目,各个章节的栏目不能相差太大。

2.注意校本教材著作权问题

校本教材的编写要高度重视著作权问题。如果教师在校本教材中引用他人图片或文章等,需要取得著作权使用许可(授权),首先应将自己的需求明确告知原著作权人,在征得作者许可的情况下,根据相关的要求给他人支付稿酬,同时表明转载的出处,以示对原作者著作权的尊重。

3.选择合适的出版社

选择的出版社要具备图书出版资质,具有行业教材出版、发行基础。为保障图书质量,出版社的编辑会对书稿进行编辑、校对、排版设计等,保证教材的灵活性、美观性和准确性,使其在内容和质量上达到出版要求。

编写校本教材心得体会张凯 篇8

张凯 2009.6 学校校本教材的编写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总结了一下,主要有如下收获和体会:

一、编写校本教材时,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和要求,应该体现出综合、实践、活动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和内容的开展形式、要求丰富多样的特点。校本教材应该以活动方案设计为主,相关知识和素材介绍、推荐为辅。

二、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和要求,校本教材应该围绕:怎么引导和组织学生选择主题、内容,怎么设计活动展开方案,怎么分工合作进行材料收集和社会实践、调查,怎么分析和总结有关材料,怎样交流和展示自己的收获和成果。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喜欢而也想开展与我们所选择相同(甚至不同)主题内容的老师和同学也能借鉴、参考。

三、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教材,主题要明确,教材名称要新颖、琅琅上口;要建立相应的目录、明确几个基本的(活动形式与要求)板块,例如:我知道或我要介绍(进行基本知识和情况的交流学习)、我们的发现或者我是小博士(信息和材料的收集与分析、社会观察和实践活动)、我们的认识和成果或者我的饿小舞台(总结和展示活动开展的情况、成果)……

四、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教材,要有一简明、清晰的,能够体现基本教学、活动内容的知识与形式体系、展开思路;知识的交流要循序渐进,实践的活动要易行可达;要努力做到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交流和评析活动的体会与成果。比如,我在编写中,有讲到永康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剪纸艺术,在安排完基本理论知识后,通过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简单的艺术品的环节,让学生自己了解有关的知识,体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形成自己独特的体会。这样不但思路清楚,而且学生活动起来也会觉得很开心,在不知不觉的活动中学到知识。

五、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教材,要预设学习、实践、成果体现的目标和开展的基本规范、要求,如除了相应知识内容的提供和介绍外,还应该增加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要求(收集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对已有知识和信息进行认识、分析,进行相关的社会调查,开展小组或者同学间的讨论),也可预设邀请专家、行家进行的讲座,收看相关影视材料,以及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等。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总结》 篇9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解读传承经典诗文,也就意味着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这些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也就意味着在孩子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了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了中国灵魂、拥有了民族品格。我校开发了校本课程《经典诗文诵读》,并全面实施教学。现将我校诵读活动总结如下:

一、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二、落实活动方案

与日常教学相结合。除安排的校本课外,每周四下午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师生集体共读经典,共赏美文,共写佳句,进行经典吟诵、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学习游戏活动,为经典诵读拓展更宽的道路。

与学校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每晌上课前10分钟,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生全员参与。选一名普通话及朗诵较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每周末语文教师将本周所吟诵的古诗文进行简单的讲解赏析,或进行诵读指导。

三、活动收获与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2、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了解的历史事件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四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4、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颂的多了,运用道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孩子在读经典中养德行、学做人,引领他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END

“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编写方案 篇10

一、校本教材的内涵

1. 校本教材不一定是一所学校自编的教材。

它是相对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而言的, 校本教材可以是几所学校共同使用的教材。校本教材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 好的校本教材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道德素质很有帮助。但是怎么定位校本教材?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校本教材是由本校教师组织编写的, 供本校师生教学时使用的教材。这种定义将影响校本教材的存在和使用价值。校本教材、地方教材和国家教材构成我国教材体系, 这是从教材使用的范围来界定的。国家统编教材一般在全国范围内中职学校共同使用, 地方教材是在某一省或某一市范围内使用的教材, 校本教材的使用范围一般是一个区域内 (市或县) 性质相同、培养任务相同、学生发展状况相似的一所或几所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教材。三者的使用范围不同, 但校本教材在内容上是统编教材的完善和补充。

2. 校本教材的编写者不一定是本校教师。

校本教材由谁来编, 不是判断是否是校本教材的尺度。判断是否是校本教材应该满足下列条件:第一, 教材是某一地方仅供一所或几所学校内部使用的;第二, 校本教材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或专业特色的;第三, 校本教材不能取代国家统编教材, 是统编教材的补充。那些通用性很强的教材既使由本校教师编写, 也不应划归校本教材范围之内。

3. 校本教材不能取代统编规划教材。

一些学校在使用校本教材时, 由于受到学时的限制, 只好大幅度减少统编教材的课时, 增加校本教材的授课时间, 还有个别学校干脆砍掉国家统编教材, 由校本教材取而代之。客观上讲, 现在的校本教材良莠不齐, 无法取代统编教材。那些不使用统编教材的学校, 我认为是无法完成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既然校本教材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又不能取代统编教材, 那么, 在教材使用学时上, 必须有个界定。我个人的观点是:国家统编教材占总学时的70—80%, 校本教材占总学时的20—30%, 也就是, 国家在《课程标准》里给校本教材留足20%—30%的学时。这样, 合理的时间分配, 校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按照20—30%的学时安排教学内容, 防止校本教材长篇大论, 减少校本教材和国家统编教材争学时的现象发生。这样就保证了统编教材的授课时间。

二、校本教材存在的必要性

1. 统编教材的“通用性”不能满足企业对员工的“个性要求”。

现行的中职学校规划教材, 已经完全脱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束缚, 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其理论框架、案例分析都具有很强的“职教特色”。但是, 由于规划教材覆盖的全国各类中职学校, 反映所有岗位的劳动者的德育素质要求, 因此, 国家课程的内容首先要考虑学科领域, 并以科学知识为核心, 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学术水平。这就客观地忽视了中职学校学生思想素质的差异性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国家课程很难照顾到学校的特色, 以及不同企业对员工的特殊要求。

2. 统编教材不能及时把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纳入教材中。

国家课程开发周期长、稳定性强, 一个版本的教材往往使用十几年。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受各种思潮的影响, 人们的思想变化非常迅速, 形成形形色色的世界观、人生观, 学生多元化的思想问题不断演变。国家课程在研究这些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时, 由于教材的稳定性, 规划教材在理论研究和采取措施上明显滞后。校本教材的灵活性就弥补了这一缺陷。

3. 统编教材“难、繁、偏、旧”现象严重, 不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

中职学生的厌学心理很重, 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低, 学生的注意品质、意志品质发展滞后于同龄人。因此, 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 学习能力较低。初中毕业生到中职学校读书时, 本身就抱着不愿学习文化课的目的来的。另外, 由于学生的基础差, 国家统编教材难度大, 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在这种客观条件下, 学生去啃那些高深莫测的知识, 根本不感兴趣, 无法完成教育教学目标。“难、繁、偏、旧”的教材知识体系既不利于学生发展, 又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三、校本教材编写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国家统编教材的局限性, 给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机会。校本教材由于灵活, 能及时吸纳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是“学生最需要的知识, 学生能学会的知识”, 因陋就简此, 校本教材内容实用性强, 难度较低, 学生能够掌握。可见, 校本教的编写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校本教材使用过程中, 我们发现校本教材在编写上存在很多共性问题。

1. 抄袭现象严重。

很多校本教材编写时没有《校本课程标准》的指导和规范, 由于编写校本教材时间短, 为了保证下一个学期的投入使用, 编写校本教材一般只有一个学期的时间。在短时间内, 编者完成编写任务, 编写者往往东拼西凑, 加之编者水平有限, 不得不大幅度抄袭其它教材的内容或别人的研究成果, 这样, 一本校本教材成了“联合国”, 校本教材质量没法保证。

2. 教师的能力还不适合编写校本教材。

大多数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教育教学任务很重, 在工作期间又很少接受继续教育培训, 社会实践经验也不丰富。学校组织德育课教师编写校本教材时, 他们觉得难度很大, 很无助。教师们既缺乏理论高度, 又缺少教材编写能力, 编出来的教材语法错误多, 文字错误多, 标点符号错误多。他们只好把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进行梳理, 编入教材。从这个角度讲, 一般学校的德育教师还没有能力胜任编写校本教材的任务, 学校也没有为教师编写校本教材提供应有保证。

3. 校本教材印刷费用较高。

校本教材使用周期短, 一般校本教材只供本校师生使用, 因此, 印刷数量较少, 这样, 册均费用相对较高。这从一个侧面又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有些校本教材为了节省印刷费, 找一些小印刷厂印刷, 印刷质量不高。

4. 校本教材和统编教材争学时现象严重。

校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最重要的是校本教材与统编教材争课时的问题。国家对中职学校德育课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必须按照《教学标准》规定开足课程。中职学校学生在校期间为二年, 有的甚至缩短为一年半, 在这短的时间里, 完成统编教材的内容已实属不易, 再讲校本教材, 在学时上不够用, 为了解决校本教材和统编教材课时上的矛盾, 有的学校只好舍弃统编教材, 使用校本教材。用校本教材代替国家统编教材, 不符合国家规定, 也将大大降低教学质量。

四、提高校本教材质量方法

校本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上既然不是一人一校的事, 那么在编写校本教材时, 就应该调动一切有利的因素, 各种因素齐心协力, 开发出一本弥补国家统编教材不足, 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教材。

1. 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校本教材编写中发挥领导作用。

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德育水平有其明显的地域性, 这是由于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地域文化教育形成的。一个县区, 甚至一个地级城市, 中职学校数量并不多, 学校管理有其共性。因此, 校本教材可以供一个学校使用, 也可以供几个学校共同使用。从这个角度讲, 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在校本教材编写中发挥领导作用, 协调有关学校或专业人士,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共同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教材。

2. 教育专家、教研专业人士主动承担开发校本教材的重任。

各市、县区教研部门都有相关专业的专职教研员, 相对来讲, 他们的知识面、专业能力、视野等更适合开发的校本教材。教研员应主动承担责任, 发挥自身优势, 有计划地编制校本教材, 防止学校开发教材时的盲目性。

3. 行业专业人士发挥校本教材开发中的作用。

校本教材的开发, 最好由教师、教研员、学者及行业中的专业人士成立校本教材编写委员会, 共同开发校本教材, 教师有熟悉学生的现状的优势, 教研员和学者有专业特长的优势, 行业专业人士有了解企业需求的优势。三方共同合作开发的教材, 才可能是最有行业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4. 用市、县级地方教材取代校本教材。

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有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 由市、县级两级部门组织编写的地方教材, 取代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 更有现实意义。这就避免了一个地区各中职学校为了显示本校特色, 都去开发校本德育教材的局面, 使学校的人力、物力都造成极大的浪费。

总之, 开发校本教材是可行的, 但开发和使用校本教材要慎重,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在开发校本教材工作中发挥职能作用, 另一方面要对各类学校开发校本教材和使用校本教材情况进行监管, 确保国家《课程标准》的实施,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建阁等.魏书生教育管理思想理论与实践.2006.10.

[2]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03.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工作计划 篇11

2011--2012年度下学期

天桥岭镇第一小学张晓红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我要积极探索经典诵读、古诗词吟诵教学模式,寻找更适合学生学习经典作品、古诗词的途径,带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同时达到开发学生的记忆力和智力、打好语文基础的目的,不断积淀文化底蕴。

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过程中,我要牢牢把握学校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激励相结合、总结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使诵读活动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悄然熏陶感染着学生的心灵。

1、开展“五个一“经典诵读活动

充分利用每天早晨10分钟晨读时间进行诵读。每周诵读一首(篇)古诗词;每周上一节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每月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籍(教导处年初提供各年级读书目录);每年组织开展一次“诗词之最”“读书大王”和“书香班级”评选活动。既激发学生学古诗词的兴趣,又使古诗词教学形式得到有益的扩展和延伸。

2、以活动为载体,激发诵读兴趣

经典诗文言简意赅,易读易背但并非很好理解。因此,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通过课内课外组织丰富的活动、竞赛来激发诵读兴趣。

我将以《中华古诗词诵读》中的125首诗词为内容在学生中开展古诗朗读、背诵和古诗文知识竞赛。班级自行组织初赛,选拔代表参加年级比赛,评出个人奖和团体奖。

利用传统节日开展活动,如清明节、中秋节来临时,我要让学生收集相关的古诗文,开展赛诗会及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获得知识,启迪智慧。

将古典诗文与书法学科整合,开展以古典诗文为内容的书法比赛,将古典诗文融入到书法教学中,既提高学生的书法技艺,又使学生受到古诗文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3、校本课程教学中的一点做法。

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我校每周开设一节经典诵读课,作为专任教师的我在诵读课中的设计要做到三点:

一是接受传统教育中的诵读原则:“素读”为主。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作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这种做法成年人很难做到,但小学生却毫不费力。南怀谨先生说: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只有一个,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书,更要高声朗诵,读得多了,自然懂得语言和文字的音韵。

二是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寓教于乐。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差,不喜欢死板板地读,我就要给三字经、弟子规配上动感的图片和动听的歌谣,让孩子们边看边读,边看边唱,就这样在一看,一唱中轻松地背诵了下来。除此以外,我还要通过游戏、故事、绘画等形式激起孩子们探索的愿望,提高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在愉悦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要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如杜甫的《绝句》不仅是描写春色的好诗,更是一幅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春色图。教学时,我让学生给诗配画。在课堂上,我故意让学生教我画画,帮我选颜色。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无意之中就感悟了这首诗的很多语言特色,以及景色的层次感。在绘画、赏画中,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把浓浓的诗情画意,在学生的想象展翅飞翔,生命活力尽情释放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编写方案 篇12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那些流传了成百上千年的经典著作、诗词曲赋、文学名著、名言佳句,如灿烂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柳斌说过:“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应试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从全国范围来看,诵读经典已渐成风气,2002年4月,中华孔子学会成立了国学启蒙馆,召开了全国首届国学启蒙研讨会。全国少工委、共青团中央、文化部等有关下属机构也加入了经典导读的系列推广行列。据相关统计,到目前为止,北京、天津、南京、上海、深圳等二十多个城市已经成立了经典导读中心,全国加入经典诵读行列的儿童有120多万。

为了给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关键时期的孩子们,播下最好的种子,撒下最好的养料,为孩子们打下做人的底子,使孩子终生受益,我们觉得开展经典诵读工程势在必行。因此,2007年9月我校承接了山东省实验课题《阅读中外经典

享受读书乐趣》,正式开始以经典诵读为校本内容的书香校园建设工程。近两年以来来,我们有效创设经典诵读校园氛围,编写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组织全校师生诵读经典,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受到了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实验取得了初步可喜的成绩,现把我们的做法汇报如下:

一、积极营造浓郁的经典诵读氛围

优化阅读环境,让生活弥漫书香气息是我们的追求。我们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点,并将文化建设的视角投向家庭与社区,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优良的阅读环境。

1、精心建设校园文化。

两年以来,我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上着力打造以经典诵读为特色的文化内涵。景点体现书香雅致韵味。我们以经典诵读为主题展示了历朝历代的经典诗篇、经典名句。学校在校园西侧布置了《三字经》诵读墙,在教学楼的门厅里、走廊的墙壁上悬挂经典古诗词、教育格言,在教室里张贴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这些字画、名言成了不会说话的老师,它们有的揭示阅读的意义,有的阐述读书的方法……此外,我们精心布置学校、班级的每一快墙报,在各班墙报上开辟了“书苑飘香,经典诵读”的栏目,有“新书介绍”“教你一招”“优秀读后感”等,并及时更新。可以说“书苑飘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也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浸润在浓浓的经典氛围之中,耳濡目染,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2、用心引导家庭文化。

学校以发告家长书、编印家校小报、开家长会、家访、邀请家长参与学校读书活动等形式,利用一切与家长接触的机会,将学校营造书香校园的信息带给家庭。让家长感受学校的书香文化,继而为创造家庭阅读文化打下基础。学校还定期举办家庭亲子阅读比赛、家庭小书屋评比,倡导父母与孩子在诵读经典及阅读中共同成长,有效地引导家庭文化的建设及学习型家庭的创建。

二、精心确定经典诵读教材

文学经典浩如烟海,除《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的课题实验推荐用书外,学校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反复研讨,根据不同年级的阅读理解能力,分别选取了不同的经典诵读内容。这些内容力求体现儿童经典诵读的特点,以适合儿童吟诵的韵语、韵文与诗词为主,辅以儒学《论语》及《增广贤文》;突出诵读的连贯性、连续性。以少讲多读、熟读成诵为原则。注意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区别,注意诗、词、曲、文的有机整合。

一年级选取了古诗40首和《百家姓》为内容,二年级选取了古诗40首和《三字经》为内容;3--6年级均安排了40首古诗、8首宋词、2首元曲(每学期一半),另外分别配有经典古文:三年级《弟子规》、四年级《千字文》、五年级《论语》和六年级《增广贤文》。这样一来,使各个年级都有基本固定的读本。在点上保证有书可读,在线上又遵循了发展性的规律,在面上又兼顾了多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博采众长。

为使经典诵读活动科学有序的开展,学校还组织编写了经典诵读校本培训用书《相约经典》,从诵读方案、诵读序列、经典美文、教师案例、学生感悟五个方面对经典诵读活动给予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另外,学校组织教师精心选择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经典名著,分不同的层次向学生推荐,引导学生多读经典、名著、益智故事等。在分阶段实施校本教材《相约经典》规定的篇目的同时,推荐中国四大名著简读本,推荐杨红樱、曹文轩、秦文君等优秀儿童文学家的作品让孩子们阅读。

三、扎实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1、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新的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市已经全面铺开,新课程改革为我们的经典诵读工程也带来了契机。因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另外,对课程的管理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经典诵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综合性学习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内容,解决目前在这个方面存在的学习内容问题,是符合新课程的开放性的基本理念。“经典诵读”要想比较深入的研究与开发,它必须作为校本课程提出,纳入校本课程体系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使经典诵读落到实处。因此我们从地方课程中每周设置一节经典诵读课,利用学校校本教材和地方教材(低年级《古诗文诵读》、中高年级《国学启蒙》)上好每一节经典阅读课。课型可以是诵读指导、感悟交流、新书推荐、名篇赏析,力求形式多样,活泼有趣。

2、指导经典诵读的方法。

低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经典,在自主学习上还是存在困难的,因此,低中年级我们运用了快乐诵读法,教师领读、配音朗读,让学生随时随处诵诗句,轻轻松松读经典。有些诗词以吟唱的方法,有些内容以欣赏图画的方法,也有的以欣赏卡通动画的方法,这些方法改变了经典刻板的面容,让学生感到亲切有趣。有的班级采用“从头再来”法,每天先把学过的内容集体诵读一遍,再学新的内容,环环相扣,一天一得。也有的班级先听后读,既提高听力,提高诵读质量,也可做到劳逸结合、动静结合。高年级采用多形式诵读,将诵读活动与书法、绘画、表演融为一体。学校专门设计了古诗配画、经典改写、积累卡等用纸,让学生用多种形式尽情抒发自己对经典的多元感悟,读在其中,乐在其中,使诵读活动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3、建立班级图书角,拓展阅读空间。

学校为各班统一配备书柜,并根据年级特点,配发了人手一本的精美图书,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并积极开展班级图书交流活动。现在各班人均图书达5册,图书角里的图书全天向学生开放,各班均安排有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管理和借阅登记,真正做到图书环绕学生左右,学生随手可得想要图书,课间饭后,学生可以在教室、可以在阅览室看自己喜欢的书籍。开卷有益,一本本书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知识之窗”,也使学生真正和书交上了朋友。课间、午休的时候,这里便是孩子读书的乐园,他们有的端坐在书桌旁,有的干脆席地而坐,有的三五成群一起看着自己喜欢的书籍。这里由学生自己管理,真正成为了学生的乐园和学校校园环境建设的亮点之一。

4、多时间段的诵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为了保证“经典诵读”活动扎实、高效的开展,学校开辟了专门的诵读时间。1)早晨到校及时读,早晨学生到校,即开始诵读。2)课前准备快乐读。各班语文课前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诵读古诗文1分钟,让学生坚持每周吟诵古诗不少于2首,鼓励多多益善。内容依据学校下发的古诗文诵读篇目。3)“经典午餐”抄录读。每个学生自备一个经典抄录本(由班级统一配备的硬皮本),每天中午抄录古诗一首或美文一段(注明时间),要求字迹工整,抄诵结合。鼓励书画结合,形式创新。4)“经典周五”充分读。周五下午,各班自行安排一定时间用于对经典诵读进行辅导和抽查。

5、加强经典诵读的研究。

做好一项工作的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观念的转变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在开展经典诵读工程这项工作时,我们始终把教师的培训工作摆在首要位置。一方面,我们课题组成员在日常的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围绕课题进行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有效的途径、手段和策略;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开展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研究,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每学期,组织有关实验教师执教题研究课,课题组成员人人参与了听课、研讨的全过程。每人都撰写了经典阅读教学反思录,为课题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四、努力探索有效的评价办法

1、举办“读书节”、“班级文化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也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每学期学校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活动,如“古诗文朗读比赛”、“诵读报告会”“小小读书沙龙”、“读书知识竞赛”“家庭星级小书屋评比”“小博士故事会”等。而平时以班级为单位的系列活动,则基本上每周都要举行。以活动促学生诵读,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诵读积极性。

2、开展小小读书郎经典诵读考级活动。为了保障诵读效果,避免走过场,学校对诵读活动进行了质量监控,开设经典诵读个人考级平台,学生人手一本《经典诵读考级手册》,制定了考级的标准。低年级每学期诵读古诗文21首,中、高年级每学期诵读古诗文26首并达到相应的阅读量,就可以获得相应年级段的诵读章。学生诵读得越多,诵读奖章的级别越高(每年级各三级)。低年级重在背诵,中、高年级背诵和书面测试相结合,激励学生自我挑战。同时,我们要求各班级把“经典诵读考级”活动与期末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队员”结合起来,这样,经典诵读活动就不仅仅是读书的过程,也是立德的过程,也是精神成长的过程。

五、倡导“亲子共读”,延伸诵读时空

学校注意发挥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经典诵读的时空向家庭、向校外延伸。一段时间以来,家长成为我校书香行动有力的支持者、宣传者和直接参与者,使经典诵读成为学生和家长的自觉行动。我们通过发告家长书、开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提出了“打造书香底蕴,构建和谐家庭”的建议,具体有以下几点:

1、父母和孩子共阅读。父母要成为读书的主体,成为和孩子一起阅读的学友,成为孩子读书的引领者。每当夜晚来临或闲暇假日,和孩子共同读书,书籍的芳香弥漫着清秀的庭院,家庭弥漫着温馨的氛围。这随之而来的必将是知识的增长、精神的滋润,也是实实在在地引领孩子远离浮躁、奔向前程的实际行动。

2、开辟家庭“小书屋”,让书籍成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中外经典读物占领家庭的书柜。站在书柜前,一家人就站到了大师的身边,就站到了时代的前沿。父母和孩子的诵读,积淀着家庭的人文底蕴。

3、制作阅读档案袋。让读书成为家常的话题。把书中的所见、所得、所感搬到桌上来,形成家庭读书“沙龙”,奏出一支美好的“书香交响曲”。家长引导孩子边读边写,并把日记、读书笔记、作文以及网络下载、报刊剪辑的资料等分类整合,家长与孩子一同制作“经典阅读档案袋”,作为孩子成长的记录。

我校开展的经典诵读实验,让我们深深感到,引导学生诵读经典确确实实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启迪他们的智慧、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使他们少一些浮躁,多一份恬静;也使他们气质不凡、谈吐尔雅、出口成章。另外结合着说与写,深化了对经典美文意境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素养。

2008年6月11日,我校成功举办了滕州市小学经典诵读现场会,市局有关领导和全市100多名骨干教师参加了会议。会上,我们提供了一场精彩的师生素养展示,2000多名学生集体诵读了《弟子规》、《千字文》、《论语》和《增广贤文》等,孩子们熟练地充满感情地背诵,赢得现场代表的阵阵掌声;《歌伴舞——明月几时有》将苏东坡的超凡脱俗,超旷飘逸的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诵读舞蹈——竹枝词》在优美、欢快的音乐背景之下,配以舞蹈,朗诵,使人加深了对词的理解,身临其境,如醉如痴;……会后,市教育局韩韩局长对我们经典诵读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滕州电视台连续播放了我们的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有的家长还吐露了这样的心声:“与其让电视广告词填满孩子的小脑袋,还不如让他吸纳传统文化经典。”

当然,在实践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

1、要有适合不同年段学生的合适的诵读内容,作为校本课程,还必须有校本课程指导纲要和科学的评价标准。而这些,目前我们还不具备。

2、古诗文指导的形式如何切实有效?课堂教学怎样指导,跟各个学科如何有效结合与渗透?这些目前还是研究的薄弱地带。

今后,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探索,从而使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形成体系,形成合力,收获实效。

1、与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育人应以德为本。把经典诵读与学校德育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是一项迫切的任务。诵读经典可以修身养性,格言警句会激励学生成为有教养的人。学校少先队将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与圣贤对话,领会做人的道理。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性情的陶冶、精神的激励。

2、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我们把经典诵读活动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校本教研之中,语文学科着重研究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使经典诵读有情、有韵、有味,追求量的积累和读的质量,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依托诵读经典,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积淀学生人文素养。音乐学科利用音乐课对学生进行经典诵唱,利用唱的形式表现经典作品;美术学科也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组织学生用书画的形式再现经典,解读经典。

我校开展经典诵读的实验虽然还不到两年的时间,但我们深深感到读书对于净化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和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有着巨大作用。

如今,只要踏进书院小学大门,你就会被满面而来的浓浓书香所陶醉。书籍就是粮食,知识就是力量。每天清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会传出琅琅的读书声;每到课间,在悠扬清脆的音乐声中,师生共同沉浸在书中,那一本本书,就像那一条条清澈的小溪,在师生的心田里滋润流淌。

上一篇:届毕业生给高一新生的建议演讲稿下一篇:学业水平测试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