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共10篇)
活动目标
了解辩论的有关常识。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资料来阐释自己观点的能力。
在辩论、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活动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在辩论、交流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活动课时 7课时。活动设想
现在许多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个性,但却不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辩论往往被学生误解为争辩、争论,而忽略了其对个人风度、知识积累、语言机智、文学修养等综合素养的要求。基于此,本次综合性学习将努力使学生对辩论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辩论的真谛是“真理越辩越明”,辩论之美在于修养之高、知识之厚、人格之美。
所列活动项目中,任选一项。拟通过分组收集资料,围绕辩题分组讨论,双方正式比赛,赛后双方互评,学生共评达到上述目的。活动准备
赛前分组:广泛征求学生意见,选好学生感兴趣辩题,以个人倾向分组,教 师协调。
教师指导:帮助两组学生各自选出四人充当辩手,其余同学协同收集、整理
资料,形成观点。教师可针对辩题,分别给两组同学讲解其有利及不足之处。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校内外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家中藏书、网络等。提倡学生资源共享,合作学习,可向学生推荐《狮城舌战》《唇枪舌战》等书籍和音像资料。
组内热身:由各组再选四名同学作陪练选手,模拟对手,进行演练。演练结
束,本组同学帮助选手总结提高。提交成果:各组在辩论比赛前各交一份由全组共同协作而成,代表全组对该论题观点的文章。活动过程
(设计辩论赛现场,学生主席一名,位居中央;正反双方各四名选手,分列两边;邀请的评委同学及老师坐下方第一排;各组组员分坐对应下方)闪亮登场
主席宣布活动开始,介绍辩题及评委,双方选手上场,各用一句精彩自我介绍语开场。一语中的正反方按由正到反的顺序各推选一名选手陈述本方观点,将该组同学对辩题的理解作详细阐述。(每人时间限2分钟)你谈我问双方阐述观点结束后,由下面两组同学针对选手发言,结合辩题向对方辩手发问。辩手对问题作出回答,不得回避(问题各提3个)。口若悬河 正反方按由正方到反方的顺序,各派一名选手对本方所持观点进行论述。针锋相对
正反两方在听完彼此的论述后,各自再派一名选手针对对方的疏漏,予以反驳。本组成员可共同协商、讨论。唇枪舌剑
正方两方由反方开始,围绕辩题进行自由辩论。主席同学在双方处于跑题阶段时,可进行引导。教师在此作好引导工作。一锤定音
双方针对对方所持观点及阐述,结合本方对该辩题理解,派一名同学进行总结发言。他山之石
在评判团商议评判结果之时,两组成员分别结合准备的资料及对方本次比赛表现,提出意见及建议,达到“真理越辩越明”,共同提高的效果。评委点评
教师作为评委代表公布奖项:冠军队伍,最佳口才奖,最佳风度奖,最佳睿智奖,最佳博学奖。
针对双方表现,结合活动目标对双方场上队员,场下组员的表现进行点评,着重从个人修养、口头表达,思维角度进行评析。成果交流。
双方交换赛前提交的文章。互相学习,找到自身不足,以便提高。. 活动小结
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应该积极提倡。
2.“综合性学习”教学要求
“综合性学习”板块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 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建议作为准绳, 按照自己对每一个综合性学习专题的理解以及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极具个性的教学设计, 所以“综合性学习”板块的教学设计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二、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专题《让世界充满爱》, 首先题目中的“爱”是关键词, 但是这个专题的研究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孤立地谈“爱”, 这“爱”是有“世界”二字来加以修饰的。在教学时, 抽象的“爱”和宽泛的“世界”如何界定, 就成为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如何处理好这两点, 将成为这个专题教学成败的关键。
(1) “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爱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1) 有专属性的一类, 如亲情之爱、男女之爱、朋友之爱, 等等。 (2) 博大的爱, 如爱国、爱自然、爱人民, 等等。前者是爱的基础, 而后者是以前者作为基础的升华。
(2) “世界“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 从一般人的理解来看, “世界”也可以有宽、窄概念之分。“世界”窄的概念可以指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环境, 宽的概念可以指宇宙、全球。
(3) 教材设计有三个活动, 任选一项开展:a.关爱每个伙伴, b.同在一片蓝天下, c.人人都献出一份爱。通过对教材上所给予的活动进行分析, 我对这个综合性学习专题中的“爱“和“世界”的范围有了明确的概念。编者设计这个专题的目的, 是让初二年级学生对“爱”的概念理解由浅入深, 从专属性的爱上升到一种博爱, 让他们学会如何关爱和帮助身边的陌生人, 从而懂得更深层次爱的内涵。
三、学生情况分析
这次授课针对的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相对独立的感悟、分析和判断能力, 对爱的理解有他们独特的方式, 教师的单纯说教式教学已经不能从本质上打动他们的心, 只有寻找贴近他们生活现实的事例来对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进行唤醒和挖掘, 逐步进行情感上的深层引导,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确立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仔细分析、研究后, 确定了下面的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 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 从而懂得爱的深层内涵, 陶冶自己的情操。
(2) 培养学生搜集、组织材料, 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教学重、难点
(1) 爱是什么?爱的体现是什么?
(2) 怎样唤起学生对陌生人 (弱势群体) 的关爱之情?如何表达这种爱?
五、课前准备
首先, 我让科代表和班委组织同学分组, 本着自愿的原则, 人数尽可能均衡, 分为三个大组:a.关爱身边的伙伴;b.同在一片蓝天下;c.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以小组为单位, 搜集体现爱心、同情心、互帮互助的文章、故事。然后各组组员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 选出最令大家感动的一篇故事, 推荐一名代表课堂发言, 发言代表尽量做到能够对故事内容进行复述, 并能说出故事之所以令人感动的原因。其次, 我从班上挑选出几名交际、口语表达、书面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 让他们利用周末的时间, 拿着相机到贵阳的街头去捕捉令他们难忘的画面, 对相关的人进行采访, 写出详细的采访记录。再次, 我精心筛选资料和素材, 按照对“爱”的诠释由浅入深的顺序编排, 把它们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间
(1) 街头采访、收集学习素材的时间:两星期。
(2) 课堂教学时间:一课时。
七、教学流程设计
1.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课题
2. 课题展开
3. 结束活动
八、教学反思
这次教学活动加强了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增强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德育教育。通过这次教学活动, 学生们把目光投向了社会的弱势群体, 也投向了班级里的同学, 学生们的心灵得到净化, 得到洗涤, 得到升华, 再也不是鄙夷与傲慢, 代之以慈善和关心, 人的那种善良的秉性回归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1.
一、背起行囊走四方
⒈祖国的西部以其美丽和神秘而令人神往,但身为学生不可能都去一一亲历旅游,为了丰富同学们暑假生活,某旅行社准备组织一次中学生游西部夏令营活动,请你完成下列准备工作。⑴请你为这次活动确定一个主题。(不超过15字)答:领略西部风情,感受祖国巨变。
⑵围绕你所确定的主题,设计活动方案的主要环节。
答:划分活动小组、确定旅行路线、了解民风民俗、旅行中注意事项。
⑶为确保旅行文明安全,老师在同学中开展一次模拟旅游。你觉得应该从那几个方面模拟旅游?
答:一是如何与导游沟通,二是游客应该怎么样做才是文明安全的。
⒉红色旅游对青少年了解革命历史,增长革命斗争知识,学习革命斗争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培育年轻一代的时代精神十分重要。清明节期间学校政教处决定举行为期三天的红色旅游活动,根据你参加的见闻完成下列题目。(1)你对身边的红色旅游资源有哪些了解,请你推荐1——2个供政教处选择,并简述理由。答:依据学生生活的地域而定。
⑵在红色旅游景区,你遇到一位抗日老战士,你希望他能向大家讲解关于红色旅游景区的故事,你应该怎么说?
答:老爷爷,您好!我是××中学的学生,我们想请您介绍一下这个景区发生的革命故事,好吗?
⑶在一座烈士纪念碑正面,有一位游客正要用小刀刻字,你想制止,这时怎么说才得体? 答:叔叔,您好!请您不要在烈士纪念碑上刻字,一方面反映了我们后人对先辈的不敬重,另一方面有损这里的环境,您说是吗?
⑷旅游快结束了,景区管理处要求每位游客在“游客签字薄”写下自己的感言。(50字以内)你的感言是:答:红色旅游让我们不忘过去,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为祖国创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⑸赖宁雕像自上世纪90年代落户山西太原东仓巷后,就成为这里一道红色人文风景,20年来,和附近居民朝夕相处。2011年5月,雕像无声无息地消失了。2011年8月10日太原市民得知因太原市环境整治,赖宁雕像“联系了很多公园和学校,但都被对方拒绝了,找不到愿意接收赖宁雕像的场所”而被放置到偏僻山村,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请你就此事谈谈自己的感想。(不超过60字)
答:正当全国开展红色旅游的时候,发生这样的事让人难以接受,虽然现在规定不得安排中小学生参加抢险救灾,但赖宁得精神是不能丢得,应该把赖宁雕像安放在学校或公园。
⒊唱红歌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开展的如火如荼展开,唤起了人们对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怀念,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和谐社会的热情。由CCTV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红歌会,放歌井冈山”赛歌活动于2012年“五一”小黄金周在井冈山激情演绎。
(1)下列标志是中华红歌会的标志,用自己的语言描叙这个标志的内容和含义。
答:本会徽主要是由“中”字变形而来,图案由麦克风、红稠带、五星组成,含义:像一个穿着舞鞋,踏着舞步的舞者,营造出了一种和谐、优雅的气氛。
⑵假如你是活动的热心参与者,请你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或给参赛选手发送一条鼓劲助威的短信。(每条不超过20字)
答。你唱,我唱,大家唱,红歌伴我们成长!
⑶你班上将举办“唱红歌”动员会,如果你是主持人,请说一段简短的开场白。
答: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浩瀚苍穹、蔚蓝天空,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历史与文明,蔚蓝天空、浩瀚苍穹,造就了炎黄万代人的勤劳和善良,在这一片晴朗辽阔的蓝天下,我们天中人奋发图强、吟咏歌唱,在这一片晴朗辽阔的蓝天下,我们天中人继往开来、自由翱翔,今天,我们明德、博学、同求索,明天,我们开拓、进取、共成材,以人为本,成就人生,志在神州!不怕吃苦,敢为人先,丹心长留!让我们用书声共同敞开一扇心灵之窗,放飞希望,去寻觅我们的理想!让我们用歌声共同挽起友爱的臂膀,让明天来倾听我们爱心旋律的唱响!让我们敞开心扉,释放激情,唱响红色经典!让我们纵情放歌,歌唱祖国,抒发时代豪情!八(2班)“唱红歌•读经典”展示活动现在开始!
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唱红歌活动的看法。
答:一是红歌能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二是红歌能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三是红歌能使人们得到艺术的享受。青少年不但需要流行歌曲,还需要红色歌曲;不但要看《哈里波特》,更要看《闪闪的红星》。还可以发扬革命传统,传承中国文化。
二、古诗苑漫步•
⒈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纷呈,卷帙浩繁。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共同接受一次美的洗礼。【编辑古诗词】
⑴拟定一份编辑的基本的思路。(按着内容、体裁、流派、朝代等编辑在一起)⑵唐宋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的巅峰时期,“唐宋八大家”更是群星中最为璀璨的大师,请你列出你最喜欢的一位唐宋诗人,并写出其代表作中名句。
答:我喜欢欧阳修,他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易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叙事既得委婉之妙,又简括有法;议论纡徐有致,却富有内在的逻辑力量。章法结构既能曲折变化而又十分严密。《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欣赏古诗词】
⑴我国古诗的韵律很强,适合演唱,因此当代很多作曲家十分青睐古诗的谱曲,请你列出一首推荐给同学。
答:由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由李尤演唱的《月满西楼》(李清照的《一剪梅》。)
⑵我国古诗的哲理性是其他国家诗歌不具备的,选一句你喜欢的名诗名句作简要赏析。答:陆游的《过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赏析,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吟诵古诗词】
⑴学习小组一致推举担任“古诗词吟诵会”主持人,你准备用怎样得开场白来调动同学们的热情? 答:同学们,大家好!许多诗句会像阳光一样照亮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震撼,为之鼓舞,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我们漫步古诗天地,展示我们的风采,“古诗词吟诵会”现在开始——
⑵语文老师安排你为“古诗词吟诵会”拟定评分标准,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平分? 答:从读音、语调、表情、背景音乐与意境的配合等方面评分。
2.(2011年浙江省余姚市)为迎接建党90周年,班级开展一次以“党啊,亲爱的妈妈”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准备工作,完成下列任务。(1)阅读下面三则歌词材料,你得出什么结论? 材料一: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
材料二:妈妈哟妈妈亲爱的妈妈/你用那甘甜的乳汁把我喂养大/扶我学走路,教我学说话/唱着夜曲伴我入眠/心中时常把我牵挂/妈妈哟妈妈亲爱的妈妈/你的品德多么朴实无华/妈妈哟妈妈亲爱的妈妈/你激励我走上革命生涯/亲爱的妈妈„„
材科三:翻阅青史,五千年铸就个华夏/春潮秋雨,大江南北开遍鲜花/母亲大地历经多少风雨磨/今朝奋发点燃了东方的朝霞/四海一心奔涌我黄河子孙/那灿烂五星凝聚着坚韧不拔/我们党走过了九十年的风雨历程/为民族解放事业昭示着天下/富民强国,人民安居乐业/带领各族人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答:结论出自材料均可。示例:①人民把党比作母亲,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②党为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③党正确带领各族人民走向复兴之路。④党是我们的引路人。
(2)今年2月9日起至6月13日,新华社将陆续播发173位“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班级准备组织一次“说英雄,见行动”的主题班会,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有文采的“开场白”。(60字左右)答:九十载岁月峥嵘,九十载风雨历程,九十载成就辉煌。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让我们缅怀革命先驱,学习英雄事迹,勤奋学习,做一个有用之才。(九十周年和“说英雄,见行动”的主题,语言有文采,言之有理即可)
(3)班级准备编写一本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为主题的颂甬城英雄宣传手册。请你为这本手册拟一个书名,并设计2个编写栏目(不得照抄示例)。(2分)①书名:《》
示例:英模显风采 ②请你设计2个栏目。你设计的栏目是:
答:①示例一:岁月峥嵘(语言简洁,有概括力,符合颂英雄的要求即可)②示例:危难显本色事迹感人心精神照千古英雄展才华(符合颂英雄的要求即可)。
三、到民间采风去 ⒈亲爱的同学,你在《到民间采风去》的综合性学习中,一定会被家乡的山山水水、民俗风情所陶醉,也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新发现吧!
⑴走进家乡名胜古迹:假如在这次活动中你被选为“走进家乡名胜古迹”活动小组的组长,要带领全组同学编一本反映家乡风光的读本,你计划怎样完成这个任务?
①请写出你们小组的主要活动过程,并给这个读本拟一个新颖、恰当的书名。读本书名:《家乡风貌》或《学子眼里的家乡》。②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搜集家乡名胜古迹的信息(包含文字、图片以及影像资料)。第二环节:整理并分类搜集的信息。第三环节:编辑家乡风光读本。
⑵介绍家乡特产:在活动中,你一定品尝了不少家乡特产,那么,请你介绍一种自己最喜爱的家乡特产,并给它拟一条广告词,让它走出家乡,名扬天下。特产名称:(结合学生所在生活地域而定)广告词:(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基本反映特产特征)
⑶探寻家乡节日风俗:假如你是“探寻家乡节日风俗”活动小组的成员,在展示课上,以家乡端午节为例,展示你组探寻的收获。
有关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端午食粽、佩香囊、悬艾叶菖蒲、悬钟馗像、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等。
有关端午节的故事: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I sometimes go to the beach.How often do you eat vegetables?
Every day.Most of the students do homework every day.III.Teaching importance and diffcult(教学重难点):
Talk about how often you do things.IV.Teaching ways(教学方法):
Revision, Learning, Practice and Reading.V.Teaching tools(教学工具):
Tape-recorder and Lattern.V.Teaching time(教学时间):
Six periods VI.Teaching procedure(教学过程):
The first period I.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Knowledge objects
Name of activities.Aderbs of frequency.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I often go to the movies.2.Ability objects
Writing skill.Listening skill.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3.Moral object
Keep a diary every day in English.II.Teaching Key Points
Watching TV, reading, shoping
Skateboarding, exercising III.Teaching Difficulties
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Hardly, ever, never
What does she do on weekends?
She often goes to the movies.IV.Teaching Methods
Discover method.Listening and writing methods;Pairwork.V.Teaching Aids
A tape recorder.Large monthly calendar showing the days of the week.A projector VI.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Greet the class
T: I’ll introduce myself first.I’ll be your English teacher this term.Do you like English? I hope we’ll get along very well.I’m not only your teacher, but can be your friends.We’ll be happy together.Now let’s begin.This class we’ll learn Unit1.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Please open books at page1.Step 2 Section A 1a
First look at the picture.Ask a few students to say what they see in the thought bubbles.Each though bubble shows something a person does on weekends.Then mae each activity.Ask students to repeat each one.One girl is shopping.Another girl is reading.This boy is watching TV.These girls are skateboarding.Point out the sample answer.Then ask students to list all the activities in the thought bubbles If they don’t know to write the activities, use bilingual dictionaries.Then ask the students who finishes first to write the answers on the board.Check the answers on the board and ask students to correct their own activities.Step 3
Display a large calendar that shows the days of the week.Tell students Saturday and Sunday are the weekend.Ask students to repeat Weekend.Then show three new words.How often 多久一次
Hardly adv.几乎不;几乎没有
Ever adv 曾;曾经
Step 4 1c Pairwork
First ask two students to read the sample in speech bubbles.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weekends?
I often go to the movies.Now work with a partner.Make your own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people in the picture.For example.Step 5 Summary
This class we’ve learnt some names of activities: watching TV, reading, skateboarding, exercising, shopping.And we also leant some adverbs of frequency: always, usually, often, sometimes, hardly, ever, never.Step 6 Homework
Now homework: keep a weekend dairy showing what you do on weekend.You can write down they do from the time you get up until you go to sleep.Step 7 Blackboard Design
Unit 1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
Watching TV
reading
Skateboarding
exercising
Shopping
What does she usually do on weekends?
第一单元
阅读
新闻两则 2 芦花荡 孙犁
蜡烛
西蒙诺夫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5 亲爱的爸爸妈妈 聂华苓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第二单元
阅读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背影
朱自清
台阶
李森祥 9 老王
杨绛 10 信客
余秋雨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让世界充满爱
第三单元
阅读
中国石拱桥 茅以升
桥之美
吴冠中 13 苏州园林 叶圣陶
故宫博物院
黄传惕 15 说“屏”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说不尽的桥
第四单元
阅读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帧 17 奇妙的克隆
谈家帧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生物入侵者
梅涛 20 你一定会听见的 桂文亚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走上辩论台
第五单元
阅读 21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短文两篇 刘禹锡周敦颐 23 核舟记 魏学洢
大道之行也 《礼记》 25 杜甫诗三首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莲文化的魅力
第六单元
阅读
三峡 郦道元
短文两篇 陶弘景 苏轼 28 观潮
周密 29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30 诗四首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怎样搜集资料
课外古诗词背诵
长歌行
野望
早寒江上有怀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黄鹤楼
送友人
秋词
鲁山山行
浣溪沙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骆驼祥子》: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附录
欣赏王羲之书法
汉语词类表(虚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文目录
阅读
第一单元
1、藤野先生(鲁迅)
2、我的母亲(胡适)
3、我的第一本书(牛汉)
4、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5、再塑生命(海伦·凯勒)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
第二单元
6、雪(鲁迅)
7、雷电颂(郭沫若)
8、短文两篇(巴金)日
月
9、海燕(高尔基)
10、组歌(节选)(纪伯伦)浪之歌
雨之歌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寻觅春天的踪迹
第三单元
11、敬畏自然(严春友)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罗刚)
13、旅鼠之谜(位梦华)
14、大雁归来(利奥波德)
15、喂——出来(星期一)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科海泛舟
第四单元
16、云南的歌会(沈从文)
17、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18、吆喝(萧乾)
19、春酒(琦君)
20、俗世奇人(冯骥才)刷子李 泥人张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到民间采风去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马说(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29、满井游记(袁宏道)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背起行囊走四方
课外古诗词:
赠从弟(其二)(刘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无题(李商隐)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登飞来峰(王安石)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名著导读: 《西游记》
《海底两万里》 《名人传》 附录:
【知识与能力】能说出故宫博物院的大致布局和结构特点,可以运用总分结合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本文的写作思路,体会本文重点突出,详略的得当的写作方法,形成描写复杂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文学习,学生获得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说出故宫的布局特点和行文思路。
【教学难点】掌握事物说明文空间顺序的写作特点,并体会故宫的建筑美。
三、教学方法
游览参观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故宫博物院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学生平时在影视作品中对故宫的印象,增强本课的带入感。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提问引导:
1.文中是首先写了故宫哪些宫殿呢?
2.这几座宫殿的顺序是怎样的?
伴随这两个问题的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找出文章描写宫殿的句子,从中发现文章的书写顺序:“中轴线”“南向北”。
(三)深入研读
在大致了解故宫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导游”带我们去看看故宫为大家讲解课文中提到的这些宫殿,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故宫结构,同时很好的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1.教师继续引导发问:“如果你去故宫你会选择那些宫殿去参观呢?”
明确:太和殿。
2.大家为什么想去这个地方参观呢?
明确:发现文中主要写的事物。引出详略得当的写法。在描写这样一个复杂事物的时候,如果面面俱到那么肯定是无法写出亮点来抓住读者眼球的。体现了作者在写作时的重点突出。板书:详略得当。
3.范读:
(1)“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2)“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
3.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此时是站在什么角度去写故宫的呢?
明确:作者是在远处和近处去描写的。
教师总结概括:作者是站在远处整体的总写,从近处上详细的分写,将事物的整体和局部充分的展示于读者的面前。板书:总分结合。
(四)拓展延伸
作者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想象一下如果你在景山上会看到哪些景象并谈谈你的感受。
(五)小结作业
1.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1)字词的音义;(2)病句的修改;(3)课内古诗文的默写;(4)理解性的默写(主要是教材要求背诵的,含现代文);(5)课外的十首古诗;(6)课外名言名句的积累。
2.阅读理解:(1)课内语段阅读理解;(2)课内文言文阅读;(3)课外短文或片断阅读理解;(4)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
3.名著阅读:主要针对教材出现的三部名著进行复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4.习作:根据题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二、复习范围
1.八年级上册教材:生字词;第五、六单元的文言文;课本附录的十首古诗;教材附录的三部名著解读。
2.练习册:古诗文专题;期末测试(一)(二);精读课文的练习(达标体验、能力提升)。
3.现代文阅读:以记叙文和说明文为主。
三、复习安排
1.单元与综合练习结合,分工到人,适时训练,落实本单元的学习重点、难点;
2.分题型进行单项训练,主要是三大块:
(1)积累运用,此项内容注意印发一些资料,补充学生的积累,如名言警句、名句阅读。探究、改错再做专项训练,针对学生薄弱环节进行指导,减少失分。
(2)阅读理解,课内现代文和文言文的阅读语段,注重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的训练、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审题,落实一个“规范性”。
(3)作文指导以记叙文体为主,针对学生写作中不会具体描写,只会概括叙述的空洞弊病,加强训练,充分利用课堂进行片段训练,分写人、写事、写景三类进行训练,同时在课堂上将一些优秀作文作为典型进行分析,让学生边写边学,掌握得更加透彻。
四、课时安排
两周的期末考试复习周,每班每周一共有5节语文课,每班一共有10节语文复习课,具体的复习课时安排如下:
课时
具体复习内容
1
字词的积累,古诗文的默写,课外十首古诗,课外名言名句积累
2
修改病句的专项训练
3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
4
第六单元的文言文
5
古诗文专题练习评讲
6
记叙文、说明文阅读理解练习评讲
7
名著阅读以及练习评讲
8
作文训练
9
作文训练
10
练习册期末测试(一)(二)评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如何刻画人物的形象。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课文重点:
理解课文如何细致刻画人物形象;学会善待他人。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
2、画出你对课文感悟最深的地方,并写上评语。
3、利用网络,查找有关极“左”思潮在中国泛滥的资料,了解课文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文章以“我”和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展开的,主要反映了人物“善良”的性格特征。
教学设计:
1、导入:请同学们注意看文中的这副脸部特写,你从这张脸上读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饱经沧桑、吃尽人间疾苦、凄凉、痛苦等。
(过渡)同学们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联想是丰富的,那么作者写的是这些内容吗?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课文。
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学生识读。
伛 攥 惶 恐 滞 笨 塌 败 荒 僻 骷 髅
(2)学生交流查找到的资料,交流对极“左”思潮的了解。
3、整体感知课文。
提出问题:学生阅读课文,谈谈文章中哪些方面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这里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充分感受语言,感悟课文的情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线索、事件、文章的剪裁、语言风格、人物个性这些方面去感悟。
接着,在充分阅读思考之后,学生分小组交流探讨。
最后,让学生代表发言。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用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以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a、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b、文中写了“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件事?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
c、哪件事详写,哪件事略写?为什么?
d、文中人物哪个方面最使你感动?
教师小结:文章以“我”和老王之间的交往为线索,记叙了“我”与老王之间的四件事,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我”和老王都是普通的人,但是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尤其老王,在卑微的身份下,却隐藏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文中详写了老王给“我”送鸡蛋和油这件事。从这件事中,更见老王的善良,和他身上的知恩图报的高尚品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体会课文如何细致的刻画人物形象,从老王至善的本性中,去学会善待他人。
教学设计:
1、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了文章,知道了文章记叙的是两个善良的人之间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断。也知道课文详写的是第四件事:老王在临死前送鸡蛋和油给“我”。这节课我们主要就是学习这一部分。
(过渡)我们首先分析老王的生活境况。
2、精读课文
一、学生精读课文。
思考:老王的生活境况怎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老王是生活中的不幸者。生活窘迫,孤苦伶仃,居住条件很差,眼睛又不好。当时的社会对他不够关心。
(过渡)但就是这样一个不幸者,需要别人关心的人,却在自己最艰难的时候,心里想的却是去帮助别人。我们下面就去学习第四件事,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二、研读第四件事。
学生齐读:从“有一天,我在家听到大门”直到“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思考: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的性格、描写的方法、细节的描写等方面去思考。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阅读、思考和讨论。
教师小结:老王在死前,还给我送鸡蛋和油,可见他的善良。文章从动作、语言、神态等几个方面去描写老王,通过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刻画老王。通过我的眼睛和心理活动,从侧面烘托出老王行动的艰难。
三、质疑探讨。
1、学生研读这一部分有疑问的可以提出,共同探讨。
学生发问举例:
a、老王这么对待我的原因是什么?
b、怎么理解文中80页的这段话?(“他赶忙止住我说”直到“站着等我”)
c、怎么理解“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这句话?
d、怎么理解“强笑”这一词?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人物的善良,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就可以了。
2、教师小结: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他们。我们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以善良对待善良。
3、拓展延伸
问题:那么,我们周围是否有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应该怎样去帮助他们?
可以引导学生从关注班级入手,进而关注社会。
4、总结全文
(一)、让学生再谈谈学习课文后的收获。
2、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说()客 枭()鸟 痴()迷
心有余jì()叱zhà()风云 油光可jiàn()
3、按课文默写(4分)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像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低低的,轻轻的,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你的积累中肯定有许多描写大自然壮美景色的诗句,请默写出两句来。(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知道下列作品的作者吗?请写在横线上。(2分)
A.《堂吉诃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盲厨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骆驼样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条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请仿照这段话的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描写秋天校园的某种树或其它景物。(3分)
7、下列句段属于哪一种描写,其作用是什么?(4分)
①太阳落山了,琥珀色的晚霞渐渐从天边退去。远处,庙里的钟声在薄暮中响起来。羊儿咩咩地叫着,由放羊的孩子赶着回圈了;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去了。(《挖荠菜》)
这段属于__________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拿起刮刀、木片轻轻滑过软和的黏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还有那里……还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下。他走回去,把台架转过来,含糊地吐着奇异的喉音。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蹙着。他捏好小块的黏土,粘在像身上,刮开一些。(《罗丹的启示》)
这段属于________________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50分)
(一)阅读《曹刿论战》,回答问题。(11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判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选文为我们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曹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9、解释文中带点的字:(2分)
间:__________________ 虽:__________________
牺牲:__________________ 狱:__________________
10、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完整意思:(3分)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曹刿请求进见庄公时,他的同乡反对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1分)
12、毛泽东同志曾对本文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取信于民”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_______________”时,追击敌军选择在“_________”之时。(3分)
(二)阅读《藤野先生》(节选),回答问题。(16分)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3、揣摩一下文中加点的“偏”字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14、选文中有一处插叙,插叙的内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5、选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感情。(4分)
16、下面两句话分别刻画了谁的怎样的形象?(4分)
①“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②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17、文中深深刺痛“我”民族自尊心的一件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我”对国民精神痛心疾首、对民族前途忧虑深重的一种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23分)
__________________
①一天,有个年轻人来到微软分公司求职。金发碧眼的洋总经理抱歉地告诉他,公司目前人员已满。可年轻人用并不娴熟的英语解释说,事先没有联系,贸然打扰,希望可以得到一次面试的机会,洋总经理见他态度诚恳,目光坚定,心想莫非他是个可用之才?便笑着说:“好吧,那今天就破例给你一次机会!”
②但面试的结果使洋总经理很失望。他觉得这是他任职微软以来经历过的最糟糕的一次面试!年轻人的学历和编程知识都与微软的要求相差甚远,致使面试几次陷入gān gà 局面。洋总经理摇摇头,委婉地说:“要知道微软公司人才huìcuì,从高级管理者到专业技术人员,都堪称业界精英,微软的大门不是能够轻易叩开的。”没想到年轻人镇静地说:“对不起,我今天的表现是因为对于编程知识没有准备充分,能不能……”洋总经理认为这是爱面子的年轻人找的托辞,便随口说道:“那好,我给你两个星期的时间,等你准备好了再来面试。”
③回去后,年轻人去图书馆借了计算机编程专业的书籍,然后足不出户,昼夜苦读,两周后又去见洋总经理。洋总经理没有想到他真会再次前来面试,心想还是应该兑现当初的承诺。这次,年轻人的表现有了很大进步,对洋总经理提出的一些专业问题已基本能回答。洋总经理想,年轻人在两周时间里能有如此进步确实不易,但以他目前的水平仍然很难胜任软件工程师的职务。于是,洋总经理建议性地问道:“不知你对微软的其他岗位是否感兴趣,比如销售部门?”年轻人听后愉快地接受了建议,并且请求重新学习,一周后再来。对于销售一窍不通的他又去书店买了一些营销方面的书籍,埋头苦读起来。
④年轻人充满自信地接受了第三次面试。但洋总经理却无奈地摇摇头。只掌握了一些营销皮毛知识的年轻人再次受挫。望着屡次受挫的年轻人,洋总经理遗憾地说:“年轻人,虽然你很努力,但是微软的大门的确很难叩开,我很抱歉!”年轻人回答说:“我还很年轻,对于不懂的东西有足够的时间的精力去学习。我会加倍努力,请相信我的表现会令您满意的。再给我一次机会吧!”年轻人的执著精神令洋总经理很是意外,洋总经理沉默良久,意味深长地点点头,再一次笑了。他幽默地说:“那我就多给你几次机会吧!”
⑤结果,年轻人在微软面试了五次,前后总共用去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而洋总经理给予一个普通中国小伙子五次机会也是破天荒的。
⑥在第五次面试时,没等年轻人开口,洋总经理便当众宣布说:“今天你不必回答任何问题,因为你已成为微软的一员了。第三次面试我就已经认定了。”年轻人疑惑不解,在场的人无不愕然。洋总经理解释说:“这位年轻人接受新东西的速度非常快,是有发展潜质的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心理素质好,乐观积极,五次面试都没有退缩;而且他还勇于尝试,敢于挑战,能创造机遇并抓住机遇,具有强者的素质。微软不仅需要有知识和技能的员工,还需要像他这样有勇气和毅力的人。微软的希望就在这样的年轻人的身上!”
18、请根据上文语境及拼音,写出汉字。(2分)
gān g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uiìcu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为什么洋总经理认为这是他任职以来所经历过的“最糟糕”的一次面试?(用原文回答)(3分)
20、第②段中洋总经理拒绝年轻人的话的确很委婉“微软的大门不是能够轻易打开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1、结合语境揣摩。(6分)
A、第②段中“洋总经理笑着说“那好,我给你两个星期的时间,等准备好了再来面试”时心理是怎样想的?
B、第④段中洋总经理“再一次笑了”,井幽默地说“那我就多给你几次机会吧”,这时的心境又是怎样的?
22、从第⑧段洋总经理的话中归纳出年轻人被录用的几个条件。(3分)
23、通过阅读思考,你认为洋总经理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24、根据文章的内容,请给本文加个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三、写作实践(50分)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 透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板图,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时抓住事物本质特征,通过观察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透镜的作用及特殊光线的作图,对学生进行色彩美和线条美的教育.
2.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对光的作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手电筒.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
[生甲]什么叫透镜?
[生乙]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镜片一样吗?若不一样,它们由什么透镜组成?
[生丙]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
[师]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二、进行新课教学
[探究]什么叫凸透镜(convexlens)?什么叫凹透镜(concave lens)?
[师]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生]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
[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
[生甲]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
[生乙]透镜可以分为两类.
[生丙]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
[生丁]另一类是两面往里凹,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
[生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 lens).
[生己]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 lens).
[师]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一)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lens),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 lens).(板书)
[师]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常用到,我们桌子上放着帮助人们矫正视力,保护眼睛的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是什么透镜(lens)?
[生甲]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生乙]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师]学生们判断的很对,看投影,看看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
图3.1—2 主光轴和光心是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 |
[生甲]图中甲是凸透镜.
[生乙]图中是凹透镜的是乙图.
再看(课本板图3.1—2所示),这是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想想做做]
[师]同学们现在从透镜盒中拿出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有什么变化?
[生甲]有亮点.
[师]亮点是怎么形成的?
[生甲]“亮点”亮说明它的光进入我们眼睛中的多.
[生乙]太阳光通过凸透镜都聚到亮点上.
[师]他们分析的特别好,咱们为他们鼓掌!现在,让光斑变得最小,最亮.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这说明了什么?
[生甲]用凹透镜无论如何移动,都得不到很小、很亮的光斑.
[生乙]亮点是光会聚的.
[生丙]凹透镜不能使光会聚.
[生丁]凸透镜能使太阳光会聚.
[生戊]凹透镜不能使太阳光会聚.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这些现象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不同的作用.但是由于我们观察不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为了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
做法一: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做法二:将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瓶中放置点燃的香头,在上面要放凸透镜或凹透镜,这就形成一个“烟室”,用手电筒对准透镜照射,适当调节手电筒和透镜的距离,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看到通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通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
做法三:用激光演示器将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到经过凸透镜的光相互靠拢,经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
[师]同学们刚才设计的方法都很好,也可行,我们来拍手表示祝贺.
(二)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板书)
[师]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看投影(课本图3.1—4所示),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focas),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ocallength).用“f”字母表示.(课本图3.1—5所示)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动手动脑学物理]
1.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出光屏上有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如图A、B是两个直径相同的凸透镜,它们的焦距分别是3 cm和5 cm,按照实际尺寸画出平行光经过它们之后的径迹,哪个凸透镜使光偏折得更多些?
学生们作图,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师]同学们都很认真,现在从图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图A偏折得厉害,图B偏折得不厉害.
[生乙]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
[生丙]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3.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什么位置?试试看,你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实际利用了前面学过的什么原理?先猜测一下.
[生甲]把小灯泡放在大于一倍焦距之外.
[生乙]把小灯泡放在一倍焦距之内.
[生丙]把小灯泡放在焦点处.
[师]学生们都猜想,想不想知道你猜得是否正确,那么我们通过实验来证实,并说出理由.
方法(1):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外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的光没变为平行光.
方法(2):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内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的光没变为平行光.
方法(3):用激光演示器从焦点射向凸透镜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变为平行光.
[师]通过实验得出什么结论?它利用了什么?
[生甲]经过焦点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变成平行光.
[生乙]这是利用了前面学过的光路是可逆的知识.
[生丁]光通过凸透镜两侧表面发生折射.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平行于主光轴的光通过凸透镜要会聚到焦点处,那么,焦点处射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就会平行于主光轴出来.
三、知识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四、布置作业
P57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到作业本上.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与实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学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
●教学方法
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景.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到美的享受和启迪.这就需要照相机,你们想了解它吗?我们通过观察走近它,认识它.
二、新课教学
[生甲]我很想知道照相机为什么能照像?
[生乙]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
[生丙]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生丁]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能照全景和不是全景的像?
[生戊]为什么像片中景物比实物小?
[生己]有时拍出的像很白,有时拍出的很暗,这是怎么回事?
[生庚]为什么我们常用的照相机叫傻瓜相机?
[师]这些问题通过对照相机的观察和我让你们收集的资料,看看能否得出结论.
[生甲]照相机前面镜头是凸透镜.
[生乙]想拍全景离景远点,想拍人大点离人近点.
[生丁]光线强拍出的像发白,光线弱拍出的暗.
[生戊]照相机由镜头、机箱、调焦环、光圈、胶片等组成.
[生己]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一个像,这个像冲洗出来就是照片.
[生庚]怎么落在胶片上?是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师]大家准备的资料很全,也很好.我们知道了照相机的构造.要想了解它的使用方法,下节课我们再说.想不想做一个,如何做?
学生们兴趣很浓、相互讨论、研究方案.
[想想做做]
方案一:用两个粗细相近的长方形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在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纸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
方案二:用硬纸板圈成两个直径大小相近的,长约15 cm的圆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够套入另一个,在直径较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屏幕.把较小的圆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内,这样模拟照相机就做成了.
[师]这两个方案都很好,也可行,现在我们按照方案制作好后,对准某个人或物体,拉动纸窗改变透镜和屏幕之间的距离,能观察到什么?
[生甲]看到一个缩小的、倒立的清晰的像.
[师]大家做的很认真,观察的也仔细,现在看投影.
|
(一)照相机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到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板书)
[师]教学中常用到投影仪,现在观察它的结构,想想使用它有什么优点?
[学生们分组观察,教师指导,看投影课本图3.2—4,介绍结构]
[生甲]投影仪由灯泡、投影片、镜头、平面镜、屏幕组成.
[演示]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正放),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像,再把反光镜安上,把图案打到屏幕上.
[师]仔细观察,得出结论,并说出使用投影仪的优点.
[生甲]天花板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生乙]用平面镜使像反射到屏幕上.
[生丙]投影仪可以把文字直接书写在透明胶片上,使用方便.
[生丁]实物投影仪能直接投影实物.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回答得也很好.我们鼓掌进行勉励.
[师]在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个仪器,它叫幻灯机,观察实物和挂图了解它的构造和能成的像.
[生甲]幻灯机由镜头、画片框、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机箱等构成.
[生乙]幻灯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生丙]反光镜是凹镜.
[生丁]光源发出的光经反光镜和聚光镜作用后集中射向幻灯片.
[生戊]幻灯片倒插,在屏幕上才有正立、放大的像.
[生己]幻灯机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生庚]幻灯机成的像与投影仪一致,都是倒立、放大的像.
[生辛]幻灯机有专用幻灯片.
[师]投影仪和幻灯机都能成倒立、放大的像,但投影仪能放映大画面的幻灯片,也可以投射直接书写在透明胶片上的文字,或实物,使用方便.
(二)投影仪(幻灯机)
投影仪(幻灯机)上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板书)
[师]我们桌子上放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也是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现在用它看书上的字.
[生甲]放大镜能使书上的字放大,字是正立的.
[生乙]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生丙]放大镜成像和照相机、投影仪不同,故大镜成像是正立的,投影仪和照相机成像是倒立的.
[生丁]刚开始移动放大镜,离书越远,字越大,到了一定距离以后,字变模糊.
[生戊]伸直胳膊拿着放大镜看外面的景物是倒立和缩小的.
[生己]放大镜成的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一侧.
[生庚]放大镜成的像打不到屏幕上.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
(三)放大镜
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板书)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制作和观察了解了如下内容: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3.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四、布置作业
P59动手动脑学物理.
[动手动脑学物理答案]
1.手持一个凸透镜在窗户和室内的白墙之间移动,移到某个位置时,窗框外的景物能在墙上形成一个清晰、缩小、倒立的像.
2.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时,有两个位置可以在墙上得到所画图案的清晰的像.离灯泡较近的位置,像是放大的;离灯泡较远的位置,像是缩小的,所成的像都是倒立的.
3.在透明的玻璃板或塑料片上滴一滴水,这样就做成了水滴放大镜,用它观察课本,看课本上的字,字就被放大了.
五、板书设计
(一)照相机
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二)投影仪(幻灯机)
投影仪(幻灯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三)放大镜
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教学反思:
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3.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
4.通过照相机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拍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并且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的像,所成的像比物体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供大家观看,这就说明所成的像比物体大,是倒立的;放大镜能把小小的物体放大,使我们看清楚它们,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你们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想了解什么?
[生甲]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
[生乙]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
[生丙]什么情况下用光屏能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
[生丁]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
[师]同学们提出这么多问题,说明同学们认真思考了,这样非常好,既然提出问题,我们就要解决它.现在,我们就根据上节学的知识大胆猜测,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解决.
二、新课教学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生甲]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上胶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大,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生乙]照相时底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比投影仪的屏幕到凸透镜的距离小,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生丁]照相机中镜头的凸透镜比投影仪镜头小,看来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
[生戊]照相机和投影仪的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放大镜的像与物体在同侧.这说明像成倒立和正立与像和物在同侧还是两侧有关系.
[生己]放大镜要看清物体,离物体的距离一般要比照相机、投影仪中凸透镜离物体的距离小,说明物体成正立、倒立的像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师]同学们猜想得很好.现在逐一讨论看看有没有哪个能排除掉.
[生甲]像是放大还是缩小与凸透镜的大小有关,可以排除.因为有的放大镜直径比照相机镜头直径小,也能成放大像,再有摄影师拿大焦距的镜头比投影的镜头大,成的像还是缩小的,所以可以排除掉.
[师]他说的很好.我们鼓掌表示鼓励.现在我们设计实验来验证上面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们讨论,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做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20 cm之间),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生甲]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着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的距离,这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生乙]也可以让凸透镜离灯光5m以外,找亮点,测定出凸透镜的焦距.
[师]好,现在测凸透镜的焦距.
学生们测出焦距,开始进行探究实验.
方案一:
①把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把数据记录成表.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测出,将数据记录成表.
⑤当蜡烛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没有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像的正倒,填入表格.
方案二:
①把透镜放在桌子中央,把蜡烛、光屏放在其两侧,刻度尺放在桌子上,如课本图3.3—2所示.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③移动蜡烛,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把数据记入表格.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等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将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数据记入表格.
⑤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拿去光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正立还是倒立的填入表格.
[师]同学们的方案都可行,现在用桌子上的仪器进行实验,并记下结果,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们在认真做实验,教师巡回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教师组织讨论、提问、进行总结]
[生甲]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生乙]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是倒立的,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等于2倍焦距.
[生丙]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
[生丁]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成像.
[生戊]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上不成像,像与蜡烛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
[生己]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
[生庚]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光屏上得 不到.
[师]同学们把规律都总结出来,总结得非常好,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
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板书)
[生甲]什么叫实像?什么叫虚像?
[师]同学们能不能从我们实验中得出呢?
[生甲]光屏上得到的是实像,得不到的是虚像.
[生乙]光屏上承接的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
[生丙]虚像不能用光屏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看投影.
二、虚像和实像(板书)
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叫做实像.
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成的像叫虚像.
[想想议议]
[师]我们知道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之后,请你们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学生们仔细分析、思考、相互讨论.
[生甲]物体在1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的实像.
[生乙]物体在1倍焦距内时,成正立的虚像.
[生丙]照相机和投影仪能在光屏上成实像,放大镜成的像在光屏上得不到,但眼睛能看到成虚像.
[生丁]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成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成实像.
[师]我们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是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像的,能说出它们的原理吗?
[生甲]照相机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生乙]投影仪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生丙]放大镜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师]我们知道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想进一步了解它们吗?我们从上节课知道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卷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我们今天又知道,被拍照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远远大于焦距才能在胶卷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照相机中的调焦环、光圈、快门,它们有什么用处?
下面看挂图和实物,还有你们的资料说出它们的作用.
[生甲]照相机中调焦环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调焦环上刻着数字,表示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
[生乙]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光圈可以开大或缩小,光圈环上刻有光圈数.
[生戊]快门是用来控制曝光时间的,曝光时间可以从快门上的数字知道.
[生丁]现代的照相机可以根据光的强弱来自动调节光圈和快门,得到曝光适度的相片,还能自动测量景物到相机的距离,进行自动调焦.这样高度自动化的相机用起来很方便,即使缺乏摄影经验的人也能照出清晰的相片.所以人们戏称为“傻瓜相机”.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看来在下面做了不少工作,我很高兴,那么投影仪的构造呢?看挂图,根据你们收集的资料说出它的构造及作用.
[生甲]投影仪的构造主要有: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投影片(相当于物体)、屏幕(相当于光屏)、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等部分.
[生乙]光源是用来照亮投影片的.
[生丙]聚光镜是由两块螺纹透镜组成,这两块螺纹透镜是用来增大聚光面积,增加投影片的亮度.
[生丁]反光镜是平面镜,作用是把射向投影片的光反射到屏幕上.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现在我们分组亲自动手来使用照相机拍照和使用投影仪放大胶片.
[学生们很活跃,积极主动的做,教师巡回指导]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以下内容;
1.照相机的原理
u>2f f
2.投影仪的原理
f2f 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的原理
u
四、布置作业
P62 动手动脑学物理.
[动手动脑学物理参考答案]
1.玻璃瓶相当于一个柱面透镜,根据物体与凸透镜距离小于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离凸透镜越远,像越大.当铅笔由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移动时,透过玻璃瓶会看到铅笔头逐渐变大,而形状不变.到某一位置时,根据物体与凸透镜距离大于一倍焦距,成倒立的像,铅笔尖也会突然改变方向.
相同:都能反映出凸透镜成的像与物距有关.
不同:玻璃瓶是一个柱面凸透镜,它的焦距比较短.
2.“傻瓜相机”也有快门和光圈,只不过它们都安装在机身里面.傻瓜相机内部增加了一些电子、机械设备,可以根据光线的明暗程度自动调整光圈、快门,不需要人工调节,傻瓜相机也能自动聚焦,不需要手动调焦.
五、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与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
●教学难点
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挂图、眼睛模型、投影仪、球、书、石块、冰块、盐水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用手摸这些东西(球、书、石块、冰块、盐水杯等),每摸一样,说出这是什么?
教师在教室里走动,拿着不同东西,让学生们摸.
[师]为什么不用眼睛,用手摸也能知道某一物体的形状、大小、凉热等特点?
[生]因为我们有触觉、味觉、视觉、嗅觉、听觉,能摸出来是触觉的作用.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对,其实这些东西的特点,除了用手摸,用眼睛一下就看出来了.眼睛是一个既复杂又奇妙的器官,它帮助我们认识身外的世界.判断物体的大小、距离、质感、颜色及长、宽等.你们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吗?上节课我布置收集关于眼睛的资料,来说给大家听.
二、新课教学
[放投影片,课本图3.4—1,眼球的结构,让同学们通过挂图和投影片讲叙]
[生甲]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近似球体.此外,还有一些附属结构.
[生乙]眼球由角膜、晶状体、瞳孔、虹膜、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组成.
[生丙]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生丁]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作用,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生戊]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师]大家鼓掌,对他们精彩的讲解进行鼓励,谁还有不明的问题,请提出来.
[生甲]眼睛的睫毛、眼皮不属于眼球的构造,属于什么?
[生乙]眼睛睫状体起什么作用?
[生丙]眼睛中瞳孔起什么作用?
[生丁]视网膜起什么作用?
[生戊]既然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么物体能成什么样的像?
[师]请从你们收集到的资料中来解决这些问题.
[生甲]眼球的附属结构:有使眼球运动的肌肉,保护眼球的眼睑、睫毛、结膜、泪器.
[生乙]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生丙]眼睛瞳孔的作用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若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室外环境下,由于我们的眼睛不用太多光线来观看物体.瞳孔会自动收缩;相反,在漆黑的环境下,由于我们需要更多的光线来看物体,瞳孔便会自动扩张,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
[生丁]眼睛中视网膜的作用是把物体成的像的光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通往大脑的神经把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到达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生戊]光线由物体射入眼球,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的折射,然后到达视网膜形成倒像,但我们看见的物体都是直立的物像,是因为受生活经验的影响.
[师]大家回答的非常好,说明在课下做了不少工作,说明准备得很充分,我们的眼睛就是这样:光线由我们所观看的物体发出,经过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再由角膜及晶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再会聚在视网膜上(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一)眼睛(板书)
主要构造:
我们的眼睛实在了不起,我们不需要像摄影师那样,要考虑到环境的光暗或物体距离,我们的眼睛会自动作出调节,只要眼睛各部分运作正常,每一次我们均可“摄”取一张美丽动人的“相片”.
有些人单靠自身眼睛的调节已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如何 处理?
[生甲]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生乙]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生丙]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太凸,折光能力太强,致使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还未到达视网膜就已聚成一点,而当光线到达视网膜时又都分散开,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生丁]远视眼是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或者晶状体太扁,折光能力太弱,致使近处射来的平行光线到达视网膜时,还没有聚成一点,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师]那么怎么矫正近视眼和远视眼,看投影.(课本图3.4—3、图3.4—4)
[生甲]远视眼镜是凸透镜,是利用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的特点,在眼睛前放一个凸透镜,就能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生乙]近视眼镜是凹透镜,使入射的平行光线经过凹透镜发散后再射入眼睛.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还有什么问题?请继续提问.
[生甲]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
[生乙]老花眼是怎么形成的?
[生丙]怎么预防近视眼?
[生丁]眼镜的度数是怎么来的?
[生戊]什么是假性近视?什么是真性近视?
[师]请同学们根据搜集的资料,找出答案.
[生甲]形成近视眼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是形成学生近视眼的主要因素.
[生乙]儿童、青少年眼睛中的晶状体弹性强,睫状体的调节能力大,但是如果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书本放得离眼太近,或采光、照明条件不好,或持续用眼的时间过长,都会使睫状体内的肌肉持续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大,久而久之,一旦看远方物体时,睫状体内的肌肉就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假性近视.
[生丁]发生假性近视以后,如仍不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会造成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复正常,就会变成真性近视.
[生戊]预防近视要做到:①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眼与书的距离约33 cm.②看书一小时后休息,要远眺几分钟.③要认真做眼睛保健操.④不要在直射强光下看书.⑤不在光暗的地方看书.⑥不躺卧着看书.⑦不在走路时看书.
[生己]老花眼产生的原因是由于老年人的晶状体弹性变差,调节能力减弱的缘故.是生理性变化引起的,看远物不需要晶状体的调节,但在看近物时,需要配戴凸透镜.
[生庚]透镜焦距f的长短标志着折光本领的大小.焦距越短,折光本领越大,通常把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用Φ表示,即
Φ=
如果远视很严重,所戴花镜(凸透镜)的折光本领应该大一些,透镜焦度就要大一些,平时说的眼镜片的度数,就是镜片的透镜焦度乘100的值.例如:100度远视镜片的透镜焦度是1 m-1,它的焦距是1 m.
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是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是负数.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了,但如何预防?如何矫正?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从无穷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远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平行光的会聚点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
三、小结
1.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主要由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角膜及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组成.
2.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3.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四、布置作业
P64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
P65科学世界①②.
[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参考答案]
1.甲图平行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于焦点,是正确的.
过焦点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应成为平行光,而乙图的光线向外发散,是错误的.
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应发散,而丙图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向主光轴靠近成为平行光.
丁图的光线通过凹透镜后发散,是错误的.
2.近视镜片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远视镜片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度数深的眼镜镜面弯曲得较多,度数浅的眼睛镜片相对较平.
3.让学生们各自测出自己眼睛的近点并且相互比较,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的近点是不同的.近视眼的明视距离相对正常眼要短,而远视眼的明视距离相对正常眼要长.
4.+300度是远视镜片,-200度是近视镜片.焦度是3 m-1,焦距是3 m,眼镜度数越深,说明眼镜镜片焦距越短.
五、板书设计
近视眼:凹透镜
远视眼:凸透镜
教学反思:
第五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
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显微镜、望远镜、放大镜、挂图、火柴盒、无色透明塑料膜、水、烧杯、滴管、装片(植物).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我们在白纸上画一个小箭头,用两个火柴盒压住,在它上面放一块无色透明的塑料膜,用滴管从烧杯中吸上一些水,小心地把一个小水滴滴在塑料膜上,观察到什么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让学生们调整水滴跟桌面的距离,或滴管改变水滴的直径]
[生甲]观察到一个正立、放大的箭头.
[生乙]观察到一个倒立、放大的箭头.
[生丙]从实验中可得出小水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生丁]改变水滴跟桌面的距离可得到正立放大的箭头和倒立放大的箭头.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说明大家观察很认真,那么如何能放大的更大?
学生们再一次调整或借用其他仪器尝试.
[生甲]从水滴看到一个和原来方向相反放大的箭头.再用一只放大镜来观察水滴.当放大镜移到一定位置,看到一个清晰的和原来方向相反的被放得很大的箭头.
[学生们对这个结果很迷惘]
[师]看投影,在胶片上我画了个很小很小的三角形,经过投影仪,在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像,现在通过放大镜,再看看.
[生甲]看到比原来三角形大好几倍的三角形.
[学生们走出困惑,情绪高涨]
[师]人眼观察物体的细微结构时,分辨本领是有限的.把物体移近些,可以看得清楚些,借用放大镜可以看得更清楚些,但对于太细微的结构,如生物的细胞,移得再近,用放大镜也是看不清楚的.我们从实验中可看出用两个凸透镜可以放得更大.利用这个原理就制成了显微镜,想了解它吗?想了解什么?
二、新课教学
[生甲]显微镜的构造?
[生乙]显微镜的原理是什么?
[生丙]如何使用显微镜?
结合课本图3.5—1投影.让学生讲解.
[生甲]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生乙]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
[生丙]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生丁]反光镜可旋转,能使反射光线从下方照射到被观察的物体上,增大物体的亮度.
[生戊]载物台用来放置被观察的物体,载物台中央有一圆孔,反射镜反射的光线从下方穿过圆孔,照射在被观察物体上.
[生己]物体通过物镜成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作为目镜的“物体”,通过目镜成放大的虚像.
[生庚]显微镜使物体经过两次放大,使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体能看到.
[生辛]物镜使物体成放大、实像,物距在二倍焦距和焦距之间;目镜使物体成放大、虚像,物距在焦距之内.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显微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目镜的放大倍数.
一、显微镜(板书)
原理:物镜 f
目镜 u
[师]现在我们使用显微镜观察装片,先用眼观察,再用显微镜观察.
[学生们观察、教师指导,使学生观察到清晰的像]
[师]约4前在荷兰的一个小镇上,一个磨眼镜片的手艺人不经意地透过一前一后放置的两个镜片去看远处的景物时,发现这些景物近了许多,大约16,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知道了这件事,他在研究之后,用两个凸透镜做成了一台望远镜.他后来不断改进,用自己的望远镜第一次发现了天上的银河并不是一片连续发光的云,而是由许多的星星组成的.他发现月亮表面并不是平坦的.而是有许多高低不同的环形山;发现了太阳黑子,看到了土星周围有一圈光环.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有四颗卫星绕着木星转,很神奇是吗?想了 解吧.
[生甲]望远镜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生乙]为什么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会感到物体被放大?
[生丙]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原理是一样的吗?
[生丁]望远镜的种类有哪些?
[师]看投影课本图3.5—2,仔细观察分析的结论.
[生甲]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
[生乙]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
[生丙]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
[生丁]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生戊]我们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生己]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生庚]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都叫物镜和目镜,但有不同的地方,显微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像.作用是使物体进行一次放大.望远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像,作用是把远处的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拉近.目镜都起放大镜的作用.
[师]就同学们所讲,望远镜的物镜直径比我们眼睛的瞳孔大得多,这样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得所成的像更加明亮.这一点在观测天空中的暗星时非常重要.现代天文望远镜都是力求把物镜口径加大,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
二、望远镜(板书)
原理:物像:u>2f 倒立 缩小的像.
目镜:u
[生甲]望远镜有伽利略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哈勃太空望远镜.
[生乙]还有普通望远镜、军事望远镜、红外线望远镜.
[师]大家知道的真多,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生甲]我们见到的普通望远镜和军事望远镜都是双筒的,是双筒望远镜,它的两个镜筒都是拐了弯的.在拐弯处分别安装了两个“全反射棱镜”.这种设计一方面缩短了镜筒的长度,再者经过那两块棱镜的两次反射也能使本来倒立的像正立过来.
[生乙]望远镜观看的对象在远处,无法移近,要看清楚就要尽可能多地收集远处物体发来的光,观察宇宙中的星体时更是要这样.因此望远镜的物镜总是做得尽可能大,用玻璃不可能制成直径很大的透镜.因为大块玻璃质地不均匀,会导致透镜折光不好,使看到的像有扭曲,为了消除凸透镜成像的缺点,牛顿发明了反射望远镜.它的物镜不用凸透镜而用凹面反射镜,也使光在目镜焦点处成实像.
[生丙]在地面上用望远镜观察星空时,星体发来的光在穿过大气层的时候,要被吸收一些,还要受到不规则折射的影响,因此大大影响像的质量,为改进对星体的观察,1990年美国向太空发射了一台望远镜,叫哈勃太空望远镜.
三、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
显微镜构造:
①物镜 原理 f
②目镜 原理 放大镜作用
望远镜构造:
①物镜 原理 u>2f
②目镜 原理 放大镜作用
四、布置作业
P67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
[动手动脑学物理参考答案]
1.注意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做一下,但要注意安全,不要让烧热的玻璃珠碰到身体.
2.把放大倍数较大(焦距较短)的凸透镜放在靠近眼睛的位置时,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大了;两个放大镜位置对调以后,远处物体看上去变小了.为了使远处的物体看得更清楚,就要使物体放大,所以要用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如果两个放大镜焦距相同,就没有放大作用了.
五、板书设计
复习课 复习和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
2.了解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显微镜和望远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物和挂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通过探索凸透镜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研究,探索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眼睛、眼镜、显微镜、望远镜的教学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章知识体系的概括,提高学生整理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的学习,培养学生欣赏人物美、自然美的能力,更加热爱祖国,立志为科学献身.
2.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在光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凸透镜的应用.
●教学方法
归纳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投影片)并回答:
①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②什么叫焦点?什么叫焦距?
③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线各起什么作用?
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怎样的?
⑤照相机的构造及原理?
⑥投影仪的构造及原理?
⑦放大镜的原理?
⑧眼睛的成像原理?
⑨显微镜的光学原理?
⑩望远镜的光学原理?
二、知识网络(板书)
初中物理力学学习方法六大方面
1、细读书,多设问,培养自学能力
教材的阅读,主要包括课前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阅读。
(1)课前阅读,有的放矢.根据课本内容的不同,结合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如阅读“功”这一节,可列出如下提纲:①物理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它和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做工”有什么不同?②做功必须具备哪两个必要因素?有哪几种情况不做功?⑧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④功的单位是什么?通过阅读,对新课内容有一个粗略的了解,弄清知识点,找出重点、难点,作出标记,以便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突破,攻克难点。
(2)课堂阅读,就是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阅读,对于那些重点知识(概念、规律等)要边读边记.对于关键的宇、词、句、段落要用符号标志,只有抓住关健,才能深刻理解,也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知识.如阅读“重力的方向”时关键是“竖直”.阅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课文时,抓住“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和“总保持”.精读细抠,明确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在阅读时,若遇疑难,要反复推敲,为什么这样说,能不能那样说?为什么?弄清其原团究竟.
(3)课后阅读,结合课堂笔记,在阅读的基础上勤总结、归纳.新课结束或学完一章后,结合课堂笔记去阅读,及时复习归纳,把每节或每章的知识按“树结构”或以图表形式归纳,使零碎的知识逐步系统化、条理化.通过归纳,可以把学过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网,结成体.以便加深现解,使知识得到升华.
2、细观察,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习物理获得感性认识的源泉,也是学习物理学的重要手段.初中阶段主要观察物理现象和过程,观察实验仪器和装置及操作过程,观察物理图表、教师板书等.
(1)观察要有主次
如在观察水的沸腾时,要围绕下列问题观察:沸腾前气泡发生的位置、气泡大小、多少,温度计的读数怎样变化?沸腾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温度计的读敷是否有变化?停止沸腾时,温度是否变化?……
(2)观察要有步骤
复杂的物理现象,应按照一定的步骤,一步步地仔细观察.如在”研究液体的压迎”实验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首先要观察所使用的压强计,用手指挤压压强计盘上的橡皮膜,观察金属盒上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的高度差,压强越大,液面的高度差也越大.(2)将水倒人烧杯中,将压强计的金属盒放入水中,观察u形臂两边液面是否出现高度差,报据观察判断水的内部是否存在压强?(3)改变橡皮膜所对方向,再观察u形管两边的液面,根据观察判断水是否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其大小有什么关系?(4)保持金属盒所在的深度不变,使橡皮膜朝上、胡下、朝各个侧面,比较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有什么关系?(5)将金属盒放人不同深度,水的压强随深度增加怎样改变?(6)观察在同一深度清水的压强和盐水的压强是否相同?
(3)观察时要思考
如在引入“牛钡第一运动定律”前做有关演示时,当观察了同一高度处的小车从斜面上分别经过毛巾、棉布、木板表面时运动的距离越来越远后,要认真思考:小车在不同的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大小跟什么有关?当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受摩擦力很小时,运动的距离很大吗?当小车在光滑的平面上(无阻力)运动时,运动的距离将有多远?经过观察、思考、推理后,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3、勤实验,会操作,提高实验技能
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它对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实验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应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边学边实验和小实验.演示实验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通过演示实验可以通过分析物理现象,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在学生实验中,要接触实验器材,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严格按使用规则和程序亲自操作,作必要的记录,根据实验内容得出结论,呀袄做到手、眼、脑并用.通过实验,自己去“发现”规律,学到探索物理知识的方法。
4、多思考,细比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动力.在物理学习中,要结合结合教材中的“想想议议”,进行巧妙的设疑,多动脑积极思维,多质疑,多解疑,才能真正弄清物理概念、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并提高表述能力.如在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时,可先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认识到浸在液体里的物体不论是上浮的还是下沉的都受到浮力,接着思考以下几个思考题:(1)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为什么铁在水中下沉?木块能浮在水面上呢?(2)把同样重的铁块和木块同时放在水里又会怎样呢?(3)用钢铁制造的大块在轮船为什么又会浮在水面呢?
然后通过对放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的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的知识,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对教材上的各种结论,不仅要善于从正面提出问题,还要善于反向思考.如“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而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物体是不是都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呢?通过反向思考,有助于弄清结论成立的前提,并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知识本身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又有区别.如某些现象相似,但实质不一;某些物理量的测量方法相似,但所用的器材不同,等等.所以在学习中一定要积极思维,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找出异同和联系,掌握知识的本质.例如,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就可列表比较.质量和重力、压力和重力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等,都可以列表比较.通过比较,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同时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
5、善记忆,会记忆,提高记忆效益
为了使学到的知识牢固地铭刻,必须加强记忆.如图表记忆,顺口溜记忆,理解记忆,类比记忆,系统记忆,形象记忆等,这些巧记、妙记,都能缩短记忆周期,使知识信息贮存得牢固.如果能做到科学记忆,就可以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智慧的仓库”.在新的学习活动中,当需要某些知识时,则可随时取用,从而保证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思考的迅速进行.
(1)理解透彻,记得牢
理解是提高记忆质量的前提.对初中物理中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如“额定功率”、“实际功率”、“比热”等,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否则更易发生混乱.
(2)语言简炼,记得快
可将一些重要知识编成顺口溜,以帮助学生记忆.如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编成:“一物一线等值反向”;光的反射定律可编为:“三线同面,法线居中,哪来哪去,角度不变”;电路识别可编为:“简单电路四元件,源器线加电键,逐个顺次是串联,电路分叉属并联”.
(3)反复强化,记得准
对有些知识,需反复强化记忆.即凡涉及到该内容时就不断强化刚形成的条件联系,并及时运用、巩固,以加强记忆。
6、广训练,精练习,提高学习成绩
练习是掌握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练习包括课堂练习、作业练习、实验操作练习、单元练习及综合练习等,在练习时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点:
(1)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适量练习.既要有知识覆盖面,又要有适当的知识梯度。
(2)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探索解题的方法、思路和技巧,以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解题时要认真审题,抓住关键的词句和物理过程仔细分析,同时应反思解题过程,勇于修正错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效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推荐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音乐教案07-06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卷(完美)01-14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范文09-13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考点10-3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期末复习资料11-03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月考测试卷06-04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表默写版修改稿07-07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下册教案07-14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音乐教案09-29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学期《课程纲要》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