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落花生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观课议课落花生(精选10篇)

观课议课落花生 篇1

“听、说、读、写”组织起来是一个人读文的综合素养。杜梅老师前两天执教的《落花生》一文较好地落实了这一学习方法。

一、读文议文,感悟文意。

整堂课教师能通过读、评、议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意。如课文的4-10自然段,老师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读之前先请学生探讨文中那个角色应该怎么读?学生们经过深思后纷纷举手认为父亲应该读得深沉、稳重,“我”应该读得活泼、稚气。教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要这样读?”学生从每个人说的话语、图上的表情、当时的时代背景等多个角度对人物进行了分析,阐述的有理有据,对文意把握得也相当到位。

二、能结合重点词语,体会文意。

在本文的教学中,杜老师能结合重点词语的分析进行教学,如:居然、印等词语,因为地荒,因为没有精心耕作,没有料到能丰收,所以用居然。但这里分析的不够深入,如果能进一步引出花生潜在的品质——好种易活就更好了。为什么说“印”在我身上呢?老师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袋,孩子们从许地山的笔名“落花生”进一步体会到父亲的话对我的影响之大。

三、能借助小练笔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

本节课老师特意留出了15分钟的时间让孩子们直抒胸怀。小练笔的设计符合五年级学生的特点,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两种练笔方式,从孩子们当堂交上来的练笔中能看出这节课老师语言文字美的引导确实很到位,学生的活动受到老师言、行、举、止包括情绪的影响,老师的激情影响感染到了学生,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感悟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四、本节课的缺陷是没有问题的生成,从一开始“居然”这个词语欠缺的分析、到课文插图的利用、资料袋的一笔带过、还有最后“印”的挖掘还有文中“父亲居然来了”等问题应该由谁来提出等能看出教师培养学生探究意识较冷漠。

观课议课落花生 篇2

一、目的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提倡观课议课、以学论教,以此共振教学思维,并将其视作转化教育教学理念的一种行动。通过实践,我们发现,首先,观课议课改变教师单纯接受专家、教研员的观点和意见这一状态,教师从被动执行者的角色转换为参与者,共同思考教学活动中的真实问题,分享彼此的思考成果和智慧。其次,观课议课、以学论教致力于改变教师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主张通过可以观察的教与学的行为,发现教学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教学效果,揭示教育理念,强调在观课议课中发现经验,并对自身过去经验进行反思,实现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提升。再次,观课议课通过碰撞对话实现突破和创新,从而不断发现自己、改造自己、成就自己。最后,观课议课、以学论教,决定课堂教学进程并不只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也是学生的学习进程:判断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与帮助有多大。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是观课议课的核心,坚持以学的方式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效果。

二、过程

1. 预告

明确主题。确定观课议课主题后,参与者心里有数,“观”和“议”就可以预先研究和准备。观课过程中,大家就能有所选择,把该观察的东西观察得仔细一点。如导入、过渡与小结的艺术,教学情境的创设,重点、难点的把握,课堂提问的艺术,课堂评价的艺术,教学方法与多媒体的利用,课堂纪律控制与偶发事件处理等。沟通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上课教师的上课取向,获得共同的观课议课话题。观课议课活动也可以组织学习相关理论。这样,一方面为上课教师的反思提供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也为参与观课议课的教师提供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视点,让观课议课的教师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分析课例,避免分析研究在低水平上重复。

2. 观课

课堂观察。“我在他人的课堂中得到了什么?”这才是课堂观察最为根本的目的。观察他人的课堂,鼓励他人是非常重要的,但最终还是要服务于自己的课堂。观课时应注意四个方面内容:第一,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对象是教师和学生;第二,推断执教教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判断执教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需要思考效果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第三,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该怎么处理;第四,要思考,在议课时,“我”需要交流什么。

观课教师要选取合适的观察位置,把观课的凳子从教室后边移到前边、中间,深入学生中间,观课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学生自主探索阶段,或在小组内合作交流之时,或在学生做课内练习之时,教师可以站起来,看看学生们在做什么,了解学生的认知思维,合作意识,性格特征,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看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否正确,引导是否得当,组织是否有效,看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兴趣、主动。观课的目的是发现教学中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充分体现“以学定教”的理念,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要观察对象。

在鲜活的课堂中,有些细节转瞬即逝,过去的不可能再“回放”。在观课过程中,教师要集中注意力及时捕捉课堂信息,关注教学小细节,做好观课议课记录工作。若忽略某些细节,感知就会出现断裂,影响对问题的深入研究。

观课中要重视捕捉与生成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而要生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教师的观课议课能力是一个考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还是需要提高综合素养,需要在长期的观课议课实践中“修炼一双观课的眼睛”。

3. 执教者的课后反思

执教者根据教学预设、教学生成进行反思。

4. 议课

观后议课。议课是对课程教学某些问题和现象的“议”。可以课前预先确定主题或在观课中发现和生成问题,两者也可以兼顾。

首先是对观课中发现和生成的优势或问题展开平等对话。即参与者把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与看法进行平等交流,找出优势与差异,再围绕主题就优势和差异展开讨论,进行“优势形成”与“病理”的深度分析、商榷,找出其他教师与主题相关的优势做法并进行交流,引发思维共振,最后提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供教师自主选择。事实上,商榷过程应是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过程。

其次要从联系的角度议课。即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状态与教的方式和状态的联系、教学行为与教学理念的联系、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联系、实际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的联系、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的联系等等,从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的核心环节入手,反思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设计,追求更好的学习效果。议课要议出更多的教学可能性。教学具有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没有唯一、最好,只有多样、更好。议课既要认识已经发生的课堂事件只是一种可能,更要关注探讨新的和潜在的发展可能性。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的改进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更多的发展可能以及实现这些可能的条件和限制。议课的过程,是参与者不断拓宽视野,不断开阔思路的过程。

三、收获

观课者通过他人真实课堂的观察,还可以映射出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优点与缺点;观课者的课堂教学理念有可能来自于阅读与观察,更多时候来自于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感悟与体验。

观课议课、以学论教之后可以从中选择、借鉴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课例实践,也可以针对观课议课中新的问题和困惑,选择相关内容深入学习,促使自己不断提升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经过多次观课议课、以学论教的研修活动,变听人评课为观课议课,使观课议课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四、反思

“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 篇3

一、词语的更新换代,并不只是换了个形式,语言的递进,其实是思想的演进

先说由“听课”到“观课”的变化。观实际上就是观察,宋代哲学家邵雍在《观物篇》中说:“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就是说,为什么叫“观”?就是因为在观的过程中,第一需要用眼睛去看,从而发现事物的形状、性质。除了用眼睛去看,用感观去观察之外,更重要的是以心观物,将心比心去理解别人、体谅别人,而以理观物见物之性是告诉我们要开动脑筋,好好想想,就可以看到事物的规律。由此可见,“观”不排除“听”。“观”一方面是运用多种感官和一定的观察工具,有效地收集和整理课堂信息;另一方面是运用心灵和理性的力量感悟、体验和分析,以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

再说由“评课”到“议课”的变化。“评”表示评价、评判,“议”在这里则表示商议之意。如果说评课着重在强调课“好不好”,那么议课则更强调课有没有价值,给人以什么启示。一提到评课,许多教师马上投降,这事还是请某某专家来评判吧。对于上课者,听到要评课了,往往心里直犯怵,似乎在接受最后的宣判。议课,是大家一起来商议,是众议,是一起来讨论如何将这堂课进行得更好,更能提高课堂效率。上课者怀着感激的心情,等待大家的帮助,虚心接受大家的意见。另外,议课主张以学论教,实施有效教学,所以,议课需要从学生学习的状况入手:“我们注意到学生……不知道你怎么看?”“我们注意到学生……对此:我们有这样的看法……”是常见的话语结构,“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办”是将对话引向深入的关键。

二、献课教师与观课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观课议课的理念下,平等对话是基础,在观课议课中,我们应该为所有参与者营造一种平等对话的环境和氛围,让大家能够面对课堂上的现象和事件进行共同的询问与探讨,从而促进做课教师进行反思和改进,更重要的是促进参与的每一位老师理解教学、改进教学。这样参与者就不是置身事外,而是“同在共行”。那什么是同在共行呢?“同在”就是不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而是设身处地站在另外一方的立场将心比心地同情对方、理解对方;议课的任务不是追求单一的权威改进的建议,而是讨论和揭示教学活动中更多的发展可能。因此,遇到和授课者不同的观点时,不妨想想:你做的是煮鸡蛋,而别人做的是煎鸡蛋,原料相同,做法不同而已。有了这种心态,那么议课者也是参与者。在双方共同的智力参与中获得解决课堂问题的有效方法,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譬如食用鸡蛋,那就是使参与者在单一的传统的煮鸡蛋的食用方式基础上,再多了解煎、炸、炒、蒸等可能的方法。认识和了解煎、炸、炒、蒸的方法,不是否定煮鸡蛋的方法、丢弃煮鸡蛋的方法,只是多提供了一些选择,以满足加工者的不同特点,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要。而在评课过程中,授课者与评课者之间是一种评价与被评价的关系,二者有主客体之分。

三、关注点不同

很多学校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的流程大致如下:教研组长通知大家听课;听课结束,上课教师说课;老师各自发表一通意见评课;时间差不多了,教研組长就再叫某老师下一次上课。

如果我们向参与者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一般会有这样的对话:

问:教研活动之前知道要讨论和研究什么问题吗?做课教师希望大家进入课堂重点观察什么?观课教师是否就重点目标进行了重点观察?恐怕大家都会说不知道。

这是很多学校听课评课的常态:海阔天空、泛泛而谈,这是导致现有听课评课活动效益不高的另外一个原因。而观课议课是一种有主题的教学研究活动,一般而言,应该是先确定研究主题,然后选课,进而确定做课教师。做课教师围绕主题备课,上课过程中,参与教师进行重点观察,从而使大家在观课过程中有明确的目标;上课结束后,围绕相应的主题、结合课堂上观察到的现象集中探讨、深入对话,以获得对主题的理解,这就是观课议课活动的“教研目标”。

四、做课取向不同

听课评课适用于大规模的公开课、优质课等展示型做课,需献课者充分显示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因此,要花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观课议课则主张,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的功能,以发展性的取向献课,直面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犹如铅笔与毛笔,各有各的表现力,各有各的使用场所。评课主要适用于需要对课堂教学做出评价、分出等级的时候。与“听课评课”比较,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性、普遍性、一线老师参与,这既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观课议课体会 篇4

当阳市窑湾小学

叶明友

以往评课婆婆太多,献课者苦累不说,评课时只能听喝,一肚子委屈向谁诉说。听听网上同行怎么唠嗑:‚‘我工作时就怕领导听课评课——就跟挑刺似的。’、‘我看你不顺眼就听你的课’、‘我们这里听课一般就是要整人’、‘就是找你的碴’、‘在很多学校,领导就是天,她说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你一辈子都翻不了身。’‛这样的教研氛围,教育改革怎能高奏凯歌?相信所有教师都作过公开课,无论是作为有待提高的年轻教师,还是具有示范意义的资深教师,公开课似乎就是尽己所能地展示自己的最高水平。为此,历经几轮试讲,反复打磨教案,精心捧出成果。而听课老师呢,事先对该课一无所知,临时坐进课堂。一堂课观摩下来,首先要对该老师的教学情况依项打分。若有评课的要求,则聚集老师来评论一番,视该老师情况而定,或者给予其高度肯定,或者以毁誉参半,或者以‚仅供参考,很不成熟‛的旗子下提出批评意见。上课的老师一律是谦虚的,谦虚之后,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不是万不得已,就决不再开课了。

观课议课的春风来啦,‚观‛是选取案例,‚议‛是对选取案例的讨论和分析。‚观课议课‛的主题可以预先研究和准备。在观课的过程中,大家就能有所选择地,把该观察的东西观察得仔细一点。为了避免预定的问题和现象在课堂观察时扑空,预先确定的主题就要有一定的普遍性。因为课堂教学发展变化具有不确定性,所以还应该承认主题生成,鼓励老师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堂,研究课堂,并把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与大家分享。

‚议课‛和以往‚评课‛的最大区别有两点:一是‚议课‛者并不完全是从旁观者的立场来评论上课教师,而是把自己融入课堂教学中去,以执教教师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二是‚议课‛者与执教者是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交流,是‚议论‛式的而不是‚评判‛式的。所以,这种方式不但适用于有专家参与的指导性议课,也适用于校本教研中的教师互相观课的同伴交流。‚议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上课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并提升实践经验,对课堂上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探讨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办法。观课时必须做到:第一,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包括学生。第二,我需要推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需要判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需要思考效果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第三,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该怎么处理。第四,要思考:在议课时,我需要交流什么。别人让你看了他的课,你有了思考和进步,感谢当然是应该的,但感谢的方式不是嘴上说,而是拿出行动——真诚地交流对对方有价值、有帮助的意见,帮助对方成长和进步。在具体话语结构上,大家比较普遍地接受‚假如你来教……‛‚假如我来教……‛

今后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议课‛的实践探索:

一、对于课堂教学中成功的亮点,请上课老师叙述自己的设计意图,在课堂教学的一刹那的想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在教学时怎样想到采用这种策略的,过去是否遇到过类似情况,是怎样处理的。然后由观课老师们议论,这样做‚得‛到了什么,是否‚失‛去了什么?大家对执教老师的方法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意见的建议。从而起到了提升实践经验的作用。

二、对于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如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教师讲解中的存在的问题,师生交流中‚卡‛住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有新颖的想法但思维还不完备,老师却轻易地否决了学生的想法——这是比较严重的问题),请执教者谈自己当时的想法,所采取处理方法的依据,反思可能导致的正反两方面的后果,及今后如果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将如何处理。观课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这一问题的产生及处理结果作出初步的判断,与上课老师一起协商,形成解决类似课堂问题的设想或方案。观课议课它虽然不是什么灵丹妙药,包治百病,但可以激活教师的反思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观课议课学习心得 篇5

认真学习了《观课议课的准备》这一节的内容之后,让自己思考了很久的是其中的一项:观课议课的参与人员。

专家讲:参与人员可以有专家、领导、家长、老师、学生……,那么要精简的话,首先是简家长,其次是简领导、简专家、简学生,最后剩下观课议课的主体――教师。而这个主体中同学科(甚至同年级)老师人多共同语言多,可以参与观课议课。象我们这种小特科的教师还是渴望跨学科观课议课的。首先,我们小科教师为数少,参与的人员与课程都比较少,学习的机会就比较少了。其次,我认为共同语言多有利于深入研究,不同语言多却有利于开阔视野,取长补短,除了具体教学内容,毕竟学科间还有很多可以互相启发和借鉴的东西。其它学科的教学风格、教学模式我还是都可以拿来借鉴的。所以我也真诚的希望学校不要将语、数等大学科搞成学科式教研,而把我们小科教师拒之门外。

“如果只有我一个人,怎么办?只要不坠青云之志,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观察、反思、改进,“人人可以为尧舜”!”同意此观点,但我会很寂寞、很无助。

观课议课作业题 篇6

答:因为①对课进行鉴定并非没有价值,但它最适用的对象和范围只是对课分出等第的赛课,分出等第来,评的使命也就完成了。而平常的教研活动并非为了分出等第,而是为了研究,为了改进。基于研究和改进的目的,更有效的方式是“议”。从“评”到“议”是从鉴定过去的批评性和封闭性转化为面向未来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②“评”的危险在于课不仅仅是课,它是开课教师的心血,课里有开课教师的梦想和期望,课被评判意味着心血被评判,理想、信念、追求被评判,日常教学生活被评判。对一节课的否定,可以看成开课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被否定,它可能导致这位老师今后的成长进步被否定。面对这样的风险,当然,我们可以只用“欣赏宽容的目光”,只说好话,只说鼓励的话,但这样的好话又不能起到教学研究的真正作用,不能达到帮助参与者改变的真正目的。在两难的处境面前,尽管我们“如履薄冰”,但也难免“心头充满愧疚、后悔和难过”的时候。

③不能简单地“评”,还在于课堂具有“模糊不清”性。比鉴定古董更加困难的是,教学具有更加丰富多样的复杂性和发展变化的可能性。佐藤学说:“在某种立场看是完满的实践,在另一种立场看来往往是全盘否定的。这样,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导致了绝望的„不确定性‟。”课堂教学是一个永远也难以猜透的谜,我们只能不断接近,只能说“可能这样更好,更理想”,永远也无法说“我读懂了课堂,教学就是这样的,就应该这样办”。因此,在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面前,我们都必须抱有“我们未必了解别人”、“我们未必正确”、“即使我们正确,正确的方法也未必一种”的谦逊。从这种意义上,我们都缺乏评定和裁决的资格。

专题二 准备观课议课

1、为什么要提倡“进行有主题的教学研究”?

答:①在主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学习、思考,调动了教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激活了教师内在的研究潜能,提高教师的研究意识、科研能力。通过一个教研主题,将一校(片区)全学科教师联系在一起,实现促进学校整体教师素质提高的目的。

②有了主题,教师承当的任务、研究的方向明确,就要加强自己的学习,查找资料,阅读书报,教师之间就得相互借鉴、交流,教师就自然的走向了专业化成长的道路。

③主题研究针对性强,它针对的是教师在平常教学活动中的困惑或疑难,容易引发教师探索,能启发大家思考,激发集体智慧;缩小了以往教研活动弄虚作假的空间,消除了表演、作秀的现象。注意要精心策划,设计好教师们在活动中的参与点。

④由于主题教研将全学科教师联合起来,便于教师之间合作、探究,容易形成良好的教研风气、学术氛围,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作用能得到发挥。

⑤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有了明确的主题,避免了随意性、盲目性,逐渐向科学有序方向发展,使校本研究形成系列化,有利于优化教学工作,打破了以前教研的单一形式,使教研活动丰富多彩。⑥主题教研,为教师的成长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校际教师的研讨、交流、有了共同的话题,有利于优势互补,改建教研活动形式,提高教研水平,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⑦主题教研活动,是将教研、科研自然结合的一种方式。利用科研的形式,装进教研的内容。按着科研的流程完成教研的任务,形成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科研的良好发展态势。

总之,主题教研,提高最快的是老师,受益最大的是学生,提升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2、观课前让做课教师做观课说明有何意义?课前说明应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观课前通过做课教师做观课说明,可以使观课教师了解做课教师的目的,在课前听取观课说明就是一种了解的途径和方式。

课前说明应该包括三方面:

①介绍教学背景(包括学习基础、学生状况、特殊学生、目标任务与分解等),以增进观课者对课堂情况的了解,增进对本课教学基础和后续发展的理解。

②在议课主题下介绍本课的教学设想和将要展开的主要的教学活动,提示重点观察的现象和时机。

③要介绍自己不同常规的教学创新,以避免参与者带着约定俗成的观念和想法来观察和研究课堂。这不仅体现了观课者对授课教师的尊重,而且有利于克服授课教师迎合听课教师口味和习惯的做法,促进教师更加大胆地尝试教学创新。专题三 有效观课

1、观课时为什么要“坐到学生身边去”?

答:因为“到同学身边去”是观课议课的一个基本要求。“到同学身边去”的主要作用当然是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附带的作用则是帮助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对授课教师的教学实施配合、进行帮助。这种参与,有利于培养参与者彼此的合作精神。了解学生另外的方法是请学生提供课堂教学的信息,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建议。

2、“站在做课教师的角度想一想”与议课效果有何关系?

答:①在平等对话的关系中议课

明确观课议课的目标是营造平等对话的议课环境和氛围的前提。议课不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而是面向未来谋发展和思改进的。基于发展的目的,议课的对象不是上课的人,而是课堂上的现象和事件。

②议课从倾听开始

表达是一种实现,是一种创造,我们通过表达来实证自己;而倾听是一种接纳,是一种关怀,我们通过倾听来成就表达者,帮助表达者实现自己。在观课议课中,我们主张多用问号。一方面,是探索和发现,是促进思想,是展开对话,是彼此启发;另一方面,表达了愿意倾听的态度,同时也传递着关爱和理解。倾听不是做做样子,而是专注于对方的话语,适时做出回应,不仅认真倾听对方所说的话,还要努力去理解对方话语中隐含的意思,主动地去探询。

③基于发现而议课 在议课中认识教学实践的不合理性:观课议课的基本原则是保护教师的自尊心。另一方面,又要促进彼此发展,在共同成长中改进教学。从问题入手议课,有利于提高观课议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专题四 有效议课

1、你如何认识和理解议课中的“倾听 理解 成全”?

答:我认为,当一个人的表达不被倾听或没有人倾听时,活着比死亡更难受;表达是一种实现,倾听时一种关怀。人是需要表达的,表达是人的基本生存和生活方式,失去了表达,可能导致生存与生活意义的迷失,因为表达的不仅仅是思想,而且是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这样,剥夺表达就是对参与者人生意义和价值的蔑视,而提供表达则为他人提供实现和实证的机会,是成就别人。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提倡议课从倾听开始:倾听是一种接纳,是一种关怀,我们需要通过倾听来成就表达者,帮助表达者实现自己。要传递关爱和理解,倾听就不是做做样子,而是专注于对方的话语,适时做出回应,不仅认真倾听对方所说的话,还要努力去理解对方话语中隐含的意思,这样,议课中的倾听就不是被动的听,而是主动的探询和发现。

2、为什么议课时要“在„最近可能区‟建议”?

答:我认为,相对最佳的方法既是最切合实际的方法,又是在现有实际情况下最有效的方法,这是教学改进的“最近可能区”,在需要建议的时候,议课可以在“最近可能区”里建议。在“最近可能区”建议的议课策略,借鉴了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最近可能区”的教学思想。其核心是立足实践的实际,给需要建议的老师“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这就是建议时“看人说话”,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工作实际,比如有的是新老师,教学常规还很不熟悉,课堂纪律可能是有效教学的最大拦路虎;有的老师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在于师生关系处理方面;有的教师则可能在教材分析和处理方面;另外的教师的主要目标又是教学创新和特色形成。显然,对新任教师提出教学创新的建议可能会使他无所适从;而对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如果议课的建议集中在课堂常规和教学管理,则可能被授课教师嗤之以鼻……“最近可能区”建议既针对现有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使建议既立足实际,又使建议走在实际的教学实践前面。

另外,“最近可能区”不仅指教师水平和能力的“最近可能区”,也指其它外在条件的“最近可能区”。比如在农村,在缺乏信息技术条件的情况下,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就可能遭到参与者白眼。在包班教学,工作时间压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要求教师运用在任何一个环节花太多的时间都不现实。因此,在提出增加教师工作时间的任务——“做加法”之前,应该先帮助教师思考那些东西可以减下来——“做减法”。

专题五 观课议课与教师专业成长

1、观课议课中的“慈心”和“慧眼”指的是什么?

答:作为教师,我们既要有“慈心”,又要有“慧眼”。有慈心首先是爱自己之心,爱自己,栽培自己,做一个幸福的科研型教师;其次是有一颗爱学生之心,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慈心生出慧眼,用心教育学生,用教育假设——教育实践——教育效果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得到关于自己,关于学生,关于教,关于学,关于教材等方面的新的认识,并改进教育实践,以谋求更理想的效果。

努力修炼慈心和慧眼,一定会成为一个幸福而优秀的科研型教师。

2、观课议课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管理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改进课堂需要改进教师,发展课堂需要发展教师。观课议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我认为观课议课对于教师专业成长促进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

①要成立观课议课小组,明确教师的分工;

②要集中注意力及时捕捉课堂信息,不能有拖拉懒散作风;

③教师要选取课堂观察的优势位置,能关注课堂中的全体学生,细致观察教师教学的每一个细节;

④议课活动中要深入联系实际,对照文本建构理论依据;关注学生,注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关心教师,对主讲教师要以学习、帮扶的角度切入,从教学目的、过程、方法、能力等方面提高教师的艺术水平;其五要善于促进自我反思,寻找各种教学可能性,激活课堂亮点,让教师的智慧与学生的智慧碰出火花,构建高效课堂。

观课议课落花生 篇7

一、正确把握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内涵

观课是指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搜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同时,通过感悟、体验和分析,以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议课以研究为取向,鼓励授课教师大胆尝试探索,强调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对话,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研究者和行动者[1]。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来收集相关信息,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课堂要素之间的关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学自由的一种研修活动。这种方式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其基本价值在于通过明确或改进课堂要素之间的关系来丰富教育教学理论和改进教育教学实践。观课议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其方法将不断改进,其效果也将不断提升。

二、合理设计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流程

观课议课的方法流程有很多,如何更科学更合理地设计观课议课的流程是观课议课教学评价是否能更好地引领教学实践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层面完善了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流程,具体阐述如下。

(一)课前三了解———充分做好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准备

1. 了解观察主题

在教研活动开展前,我们会针对教学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提炼教学进程中需共同探讨并能全员参与的话题;有中心主题又可以进行分解,容易细化实践又可观可议的主题,确定为观察主题予以公布。既明确了观课任务,又提高了观课针对性。

2. 了解教学思想

为了更好地让观课者理解课堂教学思路与意图,有效地进行议课分析,在课堂教学展示前我们会让执教教师与观课者关于以下三方面问题进行简短的沟通说明,以便于观课者了解执教教师的教学思想。

(1)阐述教学背景,包括本课教材结构分析与重点难点、学生学情和学习状态等,以增进观课者对课堂情况的了解,增进对本课教学基础和后续发展的理解。

(2)介绍教学预设,包括本课的教学设想和将要展开的主要教学活动,以及要重点解决的课堂问题,提示重点观察的现象和时机。

(3)交流教学创新,主要分享本课异于常规的教学创新,以避免观课者带着固化的观念来观察课堂,并促使执教者放弃迎合观课者口味的习惯教法。

3. 了解班内学生

观课议课的教学评价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但为避免给学生带来压力,观课者应提前进教室,通过与落座周围的学生聊天,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舒缓学生可能的紧张和压力,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以平常心、自然的方式参与学习,观课者在观课中才能收集到更加真实和有价值的信息。

(二)课中三行动———无缝切换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视角

1. 行动之一:选择

我们选择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重难点处理等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现象作为观课视角,以课程理念、理论素养、教学价值为支撑,设计了“学生的学习状态”观课量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观课量表、“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观课量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观课量表和“重难点处理”观课量表等5个100分制的观课量表。这些观课量表的价值意义大小取决于其信度与效度,这些观课量表的设计遵循了两个标准,即信度标准和效度标准。在测量学上,信度和效度只具有统计学意义。课堂观察的信度是指在同一观察点上,观察和测量的一致性、稳定性、普遍性。课堂观察的效度是指观察结果与观察的教学特性的符合程度。高效度是课堂观察的重要特性。课堂观察若无效度,无论具有其他任何优点,都无法发挥其真正的功能。因此,课堂观察必须首先评价其效度。

5个观课量表又分为基本观课量表和备用观课量表。其中,“学生的学习状态”观课量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观课量表为基本观课量表。这两个观课量表虽然观课维度和观察点有所区别,但体现的都是“学为中心”,因此,使用时,观课教师只需选择其中一个就可以了。另外的“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观课量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观课量表和“重难点处理”观课量表为备用观课量表,根据教研活动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使用。(因版面限制,这里只呈现“学生的学习状态”观课量表,见表1,其他观课量表详见浙江教学月刊社网站www.jxyk.com“资料下载”中的“原文选登”)

2. 行动之二:记录

所谓“观”,就是综合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耳听八方、眼观六路地观察课堂中每一个相关主题的教学场景。而记录作为呈现观课信息最直接的手段,成为观课过程中的中心任务。常态下,课堂记录主要有两种方式:定量记录和定性记录。根据课堂观察量表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的类目中的行为进行记录统计。在此基础上,以非数字的形式呈现观察的内容,作为定性记录,包括描述(从空间、时间、环境、行动者、活动、目标、感情等角度描述)、叙述(对观察到的事件和行为做详细真实的文字记录)、图式记录(用位置、环境图的形式直接呈现相关信息)、技术记录(使用录音、录像、照片等形式对所需研究的行为事件做现场的永久性记录)[2]。

因此,为提升教学评价效果,我们要求观课教师有机结合两种记录办法,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参照观课量表中的参数指标记录真实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活动,真正做到观有所察。

3. 行动之三:提炼

作为观课议课教学评价活动中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一方面,观课教师需对观课信息进行总结梳理,另一方面,还需结合教学实际,分析观课信息,提炼切合主题的教学困惑和教学故事,思考解决困惑的对策以及教学改进的策略,为议课环节做好准备。

(三)课后三修正———大力提升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功效

议课是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关键部分。观课是教学评价的基础,是为了发现问题;而议课是教学评价的提升,是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议课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学评价的成败。为了确保议课的有效推进,我们修正了议课环节中的三大重心,大大提升了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功效。

1. 修正议课立场

传统意义上的评课,评课者更多的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旁观者,甚至是高高在上的评判者。而对于议课中的立场,我们主张“同在共行”。“同在”就是观课者要融入其中,设身处地,站在执教者的立场思考问题。“共行”就是无论作为执教者还是议课者,不置身事外,都在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中,共同开展研究,共同解决问题,实现共同进步。[3]我们建议观课者在议课时多使用“假如我来教……”的话语结构,这样既尊重了执教者,又为所有教学评价的参与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思路。

2. 修正议课对象

受传统的“以教评教”思想的影响,教师们不但在听课时只关注教师行为,在评课时也依然只聚焦在执教教师身上。对此,我们提出了“就事论事”原则,修正议课对象为课堂中的现象和事件,而不是执教者个人。我们要求教师们对提炼所得的课堂现象和事件进行分析和讨论,其目的虽然也是为了促进执教者反思和改进,但更多更重要的却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功效,帮助每一位参与者理解和改进教学。

3. 修正议课流程

传统的教研活动中,满是彬彬有礼的“称颂者”和夸夸其谈的“仲裁者”,却鲜见掷地有声的“谏言者”,更遑论胸有成竹的“实践者”!这样的教研活动不但降低了吸引力,更是丧失了生命力。鉴于此,我们修正了简单对话式的议课流程,而改为:观课者描述观课困惑或教学疑难问题→执教者答疑,阐明意图和教学思考→观课者反馈看法→参与者共同分析教学问题,达成解决问题的共识→主持者总结教研成果,布置教学改进任务。这样的一个流程设计不但把教师观课议课的重心转移到了关注教学疑难问题上,而且由于最终讨论了疑难问题的解决办法并落实到教学一线的行为改进上,使得教研活动的教学评价达到了真正为教学服务的功效。

三、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注意事项

(一)观课议课教学评价须始终坚持“以学论教”的思想

在“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核心理念引领下,观课议课和听课评课最大的差别在于听课评课是以关注教师的教为主,而观课议课却强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关注的焦点。“到学生身边去”成为观课议课教学评价的一个基本要求,要求教师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状态、学习效果来观察、映射、反思和总结教师的教,通过以学论教,实现有效教学。

(二)观课议课教学评价须始终坚持“平等对话”的方式

平等对话是提升教学评价质量的基础和保障。只有消除执教教师和观课教师之间的主客之分,既能够在观课时转换角色,假设自己是执教教师来观察课堂、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又能够在议课时营造和谐交流、共同探讨的氛围,以主人翁的态度来阐述问题、分享设计、出谋划策,才能让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真正抛开顾虑,畅所欲言,才能使教研活动真正达到群策群力解决教学疑难问题的功效。

(三)观课议课教学评价须始终坚持“改进教学”的目的

毋庸置疑,教研活动开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提升教学效度。如果一个教研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大家只是和和稀泥,唱唱赞歌,走走过场,既未能发现课堂故事和问题,也未能提炼一线教学中的共性问题,更不能创设平台让大家分析讨论生成教研成果为改进教学行为服务的话,就缺失了存在的必要性。

观课议课教学评价打破了“不想在同行面前暴露自身弱点,不愿工作时被他人指手画脚,不希望有人干涉自己教学”的“私下默契”的学校教研活动状态,它致力于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来评价教师的“教”,帮助、指导教师打造高效课堂,力求课堂教学方式的最优化,教学效率的最大化。观课议课的教学评价转变了教师对教学方式的认识,形成了同伴互助、共同提升的意识;转变了教师对常规教研活动的看法,形成了着力解决实际课堂教学问题的务实氛围;转变了教师对校内培训的片面认识,形成了教学业务技能、经验交流共同分享机制。观课议课更让教师真切感悟到了“观课即上课,议课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教研氛围,激发了他们主动参与的意愿。

摘要:观课议课的教学评价,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来评价教师的“教”,帮助、指导教师打造高效课堂,力求课堂教学方式的最优化,教学效率的最大化。观课议课的教学评价转变了教师对教学方式的认识,对教研活动的看法,对校本培训的狭隘认识。

关键词:观课议课,教研活动,教学评价

参考文献

[1]江涛.让教师在“观课议课”中成长[J].师资建设,2011(5):53.

[2]崔允漷,郑东辉.课堂观察20问答[J].当代教育科学,2007(24):1.

观课议课落花生 篇8

【关键词】 观课 议课 校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 G6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9-009-01

0

观课是教师或研究者凭借眼耳、手、脑等自身的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直接地(也有间接地)从课堂情景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教育教学的方法。

说到观课,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观课,怎么观课。观课怎样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不是流于形式呢?

观课一般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只做旁观者,不做主动参与者,没有从思想上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不是有“备”而听,而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局外人,观课就仿佛看一场与自己并不相关的演出。二是只做批评家,不做审美者,更不做帮助者,问题提了一箩筐,却不给出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只做盲从者,而不做引路人。把观课当作一项任务,而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

有效观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需要思考“假如我来教,我该怎么教?”这种思考使观课者不做旁观者,而是置身其中。对“假如我来教,我该怎么教”进行思考,一方面是让自己在观课中真正有收获,有改变,使观察和研究一节课的过程成为自己学习这节课、准备这节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可以防止自己在议课时信口开河,使自己关于教学改进的意见建立在可以操作、可以转变为实践行为的基础上,从而使议课能够真实地对教学实践产生影响。二是,在观察老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时,必须思考授课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这种思考使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讨论不是就行为而行为,而是行为和理念统一,理论和实践统一。

事实上,观课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研究,只有确定了研究的方向,观课者才能够让自己深入到问题的核心,并努力解决问题。课堂不仅是学生成长的舞台,同时也是教师成长的平台。学校的发展要依靠教师,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造就有高水平的教学质量,这个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从教师成长的角度出发,对新教师而言,“听”其是否入门,“听”其重难点是否得以突破;听有研究能力的教师的课,就要看她(他)对教材的创造性处理等等。

议课通常是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作切实中肯的分析与评价,并且以“改进和发展”为主要取向,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议”的过程就应当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展开对话,平等交流的过程。

关于议课,包含内容太多了。但是对于教学中,随之而来的议课却往往只流于形式,有的是在设计好的表格上打个分,草草了事;有的是表扬为主,做好好先生;还有的是被动发言,敷衍了事……这些现象在我们的议课中可能很多人都碰上过。试想一想,这样议课还有什么意义呢?

观课议课是听课评课基础上的发展和延续,是教学新形势新发展的需要,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平等和谐对待教师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有效开展观课议课,我主要谈谈以下几点意见:

以学论教。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学生的学来反映、考察教师的教。把观课焦点从教师转移到学生,把重心从关注教学活动转移到关注学习状态,从关注教育过程转移到关注课堂情境。

直面问题。直面问题既是观课议课取得实效的前提,又是推进工作的困难所在。在具体操作上,最核心的是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强烈动机,培养教师的自我批判和反思精神,使教师能始终对自己教学“不满意”并立志改进。

平等对话。观课议课以参与者既平等又对立的关系为基础。这种关系不是自我省略与自我删除,对话者必须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同时,又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同情地理解对方的行为和处境,在对话中看到他人,并保障他人发表意见的权利,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理解他人的立场和观点。

听课评课是校本教研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平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渗透、方法的运用、策略的拓展,都可以通过观摩案例来获得,可以说是教师发展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有效观课议课可以促进教师成长。

我们的老师的确很忙,但是,再忙也不能忘了观课议课。学校的工作重点可能有侧重,但是,观课议课应该是永恒不变的主旋律。教师研究课堂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认识课堂,而是为了改进课堂,为了实现更高的课堂效益。让观课议课成为我们的教学风气!要提高观课和议课活动的质量,教师尽可能掌握其方法,在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学、不同方式的教研活动中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做好校本教研,从教研活动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观课议课而言,我们还有太多的探索空间,它要求我们当教师的必须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以最佳的姿态迎接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自己赢得教育改革的春天。

[ 参 考 文 献 ]

[1]陈大伟《怎样观课议课》(2006.四川教育出版社).

[2]陈瑶《课堂观察指导》(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

[3]李彦福《备课说课观课议课与教学反思》(2007.广西人民出版社).

观课议课心得体会 篇9

一、师生共读,为“独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1、教师的读

教师首先应是一位乐读的人,读教育理论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读经典美文丰富自己的内涵;研读课程标准及教材,准确把握每节课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教师还应是一位善读的人,能读出文章的内涵与外延,更要善于将读书的方法经验梳理概括以便授之于学生。

2、学生的读

读是“独学”的最基本的途径,李智民老师对学生“我能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读书时,要不断提高要求,培养学生会读书、善读书,进而爱读书,形成终身受用的自学能力。

二、学生主体,促进“独学”出成效

学生不是产品,不可以用模具来进行规模生产,他们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个体,只有让他们真正的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自己的阅读、观察、思考、操作、表达等一系列活动,才能形成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尹娜老师的课堂思路清晰,一步一步的随着学生的认知需求通过观察、抽象出三角形的数学图形,再画三角形、进而去读一读知晓定义,深刻理解,明晰特征,辅以及时恰当的检测活动,一直把学生放在构建知识的主体位置,很值得我们学习。

观课议课《夜莺的歌声》评课稿 篇10

《夜莺的歌声》评课稿

又是一个好日子,我有幸 走入张辉老师的课堂。-----《夜莺的歌声》是一个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跌荡起伏的战争故事,来自教材本身的刺激已足够调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这一堂课柯老师找到切入口和训练点,使其浑然天成般地不破坏教材原有的滋味,且在教师组织、引导和调控下感受成功,迸发智慧。

新课标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中强调“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并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完成这些学习任务,既要考虑学习的条件和方法,还应安排好学习过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

对于《夜莺的歌声》这样情节复杂、环环相扣的长文,梳理得越清楚通盘考虑得越谨密,重难点解决起来就越简单。教学环节新颖,勾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和思考欲望,从而整体把握周密而深刻,至此,我把教学重点引向品读、研读和美读上,让学生透过人物言行,在朗读感悟中凸显和活化人物形象。

听了张老师的课,我感受很深,整堂课从整体入手,到重点感悟,然后再回到整体的思路,先让学生自学,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到重点词句品味含着的意思,然后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总结学习。从目标的明确到方法的总结,不那么生硬;生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都比较有效,实现了文本与拓展的结合,这也正是我一直在思考、尝试、反思的几点,能在课堂上得以实现,这是刘老师的成功之处。

然而不足之处同样存在,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小夜莺的形象时,由于对学生的信任度不够,没有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说,而以老师的总结代替了,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再次,整堂课上老师对学生回答问题评价过少、鼓励不多。

上一篇:爱岗敬业演讲稿精选500字下一篇:创新思维能力内涵及特点、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