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言

2024-12-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典名言(精选10篇)

古典名言 篇1

2)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书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4) 吃一堑,长一智。——古谚语

5)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6) 静以修身,检以养德。

7)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明代谚语

8)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9)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10)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11)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12) 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

13)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宋·罗大京

14)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15)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16)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

17)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刘向

18)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增广贤文》

19)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

古典名言警句 篇2

2)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3)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4)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戎登程口占示家人》

5)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6)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7)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8)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9)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0)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11)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12)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明,彭大翼

13)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14)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15) 业精于勤,荒于嬉。

16)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17)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18)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9)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典名言佳句 篇3

2)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易经

3)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4)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5)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

6)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旧唐书

7) 路漫漫其修远今,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8) 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尚书》

9)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10)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1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12)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13)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1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

15)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16)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

17)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18)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1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古典哲理名言名句 篇4

2. 快乐应该是美德的伴侣。——巴尔德斯

3. 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白居易

4. 年轻时谋求,到老年就充实。 ——歌德

5. 青年人的眼睛里燃烧着火焰,老年人的眼睛里放射出光芒。——韦尔连

6. 真正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正是要由青年担负。——列宁

7. 如果人是乐观的,一切都有抵抗,一切都能抵抗,一切都会增强抵抗力。——瞿秋白

8.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杨万里

9. 快乐不在于事情,而在于我们自己。——理查德·瓦格纳

古典励志勤学名言典故 篇5

2)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3)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4)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6)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7)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8)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9)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10)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1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

13)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14)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15)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16)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17)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鲁迅

古典名言 篇6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为何可理解成“思”呢?其实,这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修辞手法——双关语。在古汉语中,运用双关语的诗词歌赋很多,古汉语中双关语这种修辞手法有其的运用特点和一些规律。

一、古汉语中双关语的表现形式

双关语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具体地说,就是利用词语同音或多义等条件,有意使一个语句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的是甲义,实际上说的是乙义,类似我们平时所说的一箭双雕、指桑骂槐。

双关语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语义双关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如“骑驴看唱本——走着瞧”,这里不再详述。在古汉语中的双关一般表现为谐音双关。所谓谐音双关,是指利用一个词音同或音近而兼顾两种不同事物,言此指彼的修辞手法。谐音双关是民歌极喜运用的方法,最早见于《诗经》,并大多与比、兴兼用。如《有梅》:“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有梅,顷筐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此诗反映了女子感叹韶光易逝、盼望有人早日托媒求婚之情。“梅”谐“媒”,同时又以梅子不断减少喻青春将逝,实为谐音而兼比喻。

在古汉语中,谐音双关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音形皆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词,音形皆同,只是表达的意思不同而已。例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之《春歌》云:“自从别欢后,叹音不绝响。黄檗向春生,苦心随日长。”这里的“苦心”音形相同,而要表达的意思不同,表面上说的是树的苦心在天天生长,其实表达的是人的苦心在天天增长。将女孩子幽怨、思念、痛苦的心情表露无遗。

(二)音同形不同的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双关的表层词与要表示的深层词只是音同而字形不同,这种情形在古汉语中出现得最多。如:

1、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古时西南地区民歌最为发达,男女的结合,往往通过歌唱来实现。在恋爱时,更是用唱歌来表情达意。作者在诗中利用“晴”与“情”同音构成双关,寓意男女之间绵绵的情意。

2、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始欲识郞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里的丝、悟都是谐音双关,“丝”谐“思”,犹言织妇对自己心仪的情人的思念;“悟”谐“误”,指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耽误了一段本应美好和悦的爱情。

3、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悠然”是“油燃”的谐音,寓意纵然明灯高照,但没有情人相伴,也是徒劳枉然;“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

(三)隐语谐音双关。

这种谐音的深层含义是指一种不能明言的事件或人物命运等。如:

1、《红楼梦》第五回:“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诗中的“林”中挂的“玉带”,“雪”里埋的金簪,加上前面两句诗,暗示了林黛玉、薛宝钗的命运。

2、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里的“匹”,以织丝不成匹段隐喻情人不成匹配,佳偶不能天成,永远成为人生的憾事。如泣如诉,动人心魄,令人油然生出怜惜、感慨之情。

二、深刻理解古汉语中双关语的现实意义

掌握并深刻理解好古汉语中双关语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特点和规律,对于学好古汉语,理解古汉语的博大精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可以深刻理解古汉语精妙的.遣词造句的艺术魅力。

在古汉语、古诗词特别是古民歌之中,大量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运用谐音双关来隐晦而又贴切地表达反抗压迫、反抗旧礼教、追求爱情的朴素思想,既生动又活泼,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如晋代乐府民歌《子夜歌(其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简单的一个丝(思)字就比较隐晦地表达了织妇对情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其遣词造句的艺术魅力可见一斑。又如,《乐府诗集》之《西洲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这里的“莲子”、“莲心”都是谐音双关,“莲子”谐“怜子”,即爱你,隐喻爱情的纯洁;“莲心”谐“怜心”,即爱怜之心,隐喻怜爱之深透,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语言婉转动人,呈现出成熟的艺术技巧。

(二)可以深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艺术的需要,古汉语通过谐音双关能起到一种隐语的作用。如《史记·淮阴侯列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中“背”即暗示韩信将起兵造反。如果不知道这个“背”字是双关语,就不能深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又如,由于历史的原因,古人在表达爱情时,往往不明说,而是通过双关语的手法隐晦地表达。如李李商隐的诗歌《无题》就属于这种情况,通过春蚕吐丝(“丝”与“思”谐音双关)、蜡炬燃烧,来表达失恋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渴望,将男女之间至死不渝的思念、爱慕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

(三)可以深刻理解古汉语丰富的表现力和想象力。

古汉语特别是古诗词,利用谐音双关能达到丰富艺术表现效果的作用。如刘禹锡《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字,通过自然界的天气之“晴”,寓意人间男欢女爱之“情”,联想丰富,意境超然,言简意远,妙不可言。

(四)可以提高中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正确理解古汉语中双关语的含义,既能使学生在阅读古汉语时挖掘句子的深层内涵,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亦能在平时的说话和写作中起到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功效,大大提高中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比如,我们在表达一个人才疏学浅时,就可以这样描述:“他读书不多,墨水太少。”“墨水”这个词就是双关语,暗指学历或知识水平低,达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古典诗词里面使用双关的例子很多,其中有一些很有代表性。

一、“芙蓉”和“夫容”,“莲”和“怜”,“藕”和“偶”谐音双关

这种双关在南朝民歌吴歌中频繁出现。例如:

“高山种芙蓉,复经黄檗坞。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子夜歌》)“思欢久,不爱独枝莲,只惜同心藕。”(《读曲歌》)芙蓉即莲花,本是大自然的一种植物,藕是荷花的根茎,这两个例子利用“芙蓉”谐音“夫容”,“莲”谐音“怜”,“藕”谐音“偶”而构成双关,含蓄地表达出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二、“丝”和“思”谐音双关

李商隐在《无题》一诗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与“思”双关,意即只要有一息尚存,痴情不改,实指坚贞的爱情。“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南朝民歌《作蚕丝》)此诗也巧妙地运用双关隐语,表达了劳动妇女对爱情的渴求和执著。

三、“柳”和“留”谐音双关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柳”者,“留”也。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李白听着远处的笛声,不由自主地陷入了乡思。又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既是写景,又暗寓“留”之意,显示作者对朋友的留恋之情。

四、“期”和“棋”谐音双关

《子夜歌(其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期”是“棋”的谐音,寓意“欢别”之后不知何时才能相见,真如一盘下不完的棋。其凄美、哀怨之情跃然纸上,入木三分。唐代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二首》里有:“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长行是古代博弈之一种,“围棋”谐音“违期”,“莫围棋”即“莫违期”,用得巧妙,寓意深刻。

五、“匹”语义双关“布匹”和“匹偶”

中西古典园林教案 篇7

庆云一中

孟繁华

2011年3月

中西古典园林

一、学情分析:

因为本课的内容与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联系较为密切,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或多或少的接触过,可能有少数的学生曾经去某个园林旅游过,即便没有去的同学也到过本地的小型公园,所以本课和现实结合讲解,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鉴赏中西古典园林,用比较的方法了解中西园林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手法,提高对古典园林艺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中西自然观的不同,在园林艺术的鉴赏过程中窥见他们背后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的差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重点学习中国私家园林的造园思想和造园手法,深切体会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主要知识点:

1、中国园林艺术的主要特点。

2、中西园林艺术手法的基本区别。

3、了解中国园林的一二件作品。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中西园林的形式特点及造园观念,理解“天然图画”与“人力穿凿”的含义,提高对祖国优秀园林艺术传统的理解。

2、难点:领会中西古典园林艺术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文化的差异。

(四)教学方法:利用图片、课件等各种媒体,通过讲解,引领学生欣赏、思考、感悟、享受。

(五)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欣赏几幅学生所熟悉的本地园林图片。

这些图片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但是你平时的时候可能没有仔细的品味过。

所以吗,美的东西我们可一定要仔细品味呀!下面我们一起步入中西古典园林园林,去感受它们如画的美景。(板书:中国古典园林)

(二)讲授新课 :(总35分钟)

根据开始展示的图片,请同学思考、回答:园林由哪些元素组成?用几个词、几句话描述一下你眼中的园林。

生答。师总结:(1分钟)什么是园林?(2分钟)(板书)生根据课本回答,师补充。

1、中国古典园林(总23分钟)(板书)

中国的园林很多,而且园林艺术的文化底蕴也很深厚。

提问:同学们能列举一些中国古典园林吗?

生答,师补充。有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香山公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网师园等,这些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伴随课件展示。)(1分钟)

⑴ 皇家园林:(总9分钟)(板书)

课件展示并讲解颐和园,伴有师生互动。(侧重)(6分钟)

要求学生总结,皇家园林的特点:宏大而华丽的皇家气魄,所谓“移天缩地在君怀”。(1分钟)

⑵ 私家园林:(总17分钟,重点。)(板书)

课件展示并讲解留园(简略)(5分钟)

课件展示并讲解拙政园(侧重)同时要求学生感受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7分钟)提问:请同学们分析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2分钟)魏晋以来,文人追求隐居、田园的生活,从繁华中挣脱出来,寄情山水,也正是因为向往“寂无城市喧,渺有江湖意”的生活,江南宅院多由士大夫阶层参与甚至独立设计,崇尚自然,再现山水。到了明代,有很多园艺师本身就是画家出身,受他们影响下的园林艺术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可谓“优雅画境家山林,丰富玲珑别洞天。”

中国的艺术都讲究“境”,诗有诗“境”、画有画“境”、曲有曲“境”····这个“境”便是“意境”。园林艺术作为各种艺术的综合体,“意境”尤为重要,它可以看作是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而这个最高境界又是精神的寄托和理想的家园。

启发学生总结私家园林的特点。师适当的补充。(3分钟)

私家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中的精华。由于面积较小,私家园林建筑具有独到的布局特点。a、b、c、d、因地制宜、灵活多变、以小见大、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造园手法。

师法自然山水的形象,尽量不露人工的痕迹,又能体现出自然山水神韵的造园思想。设计精巧的建筑有着 “画龙点睛”之笔,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境界。

内涵丰富——营造有文化品味的审美意境:如拙政园(中国私家园林之最)与谁同坐轩、留听阁。

以上是本课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下面继续欣赏西方古典园林,希望通过对比,大家能够对中国古典园林有更深刻的认识。

⑴文艺复兴的意大利(2分钟)课件展示。师作简单介绍。

⑵古典主义的法国(4分钟)

a、造园思想:自然美不是最美的,必须经过人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b、造园手法和艺术特点:

课件展示。师作简单介绍。

请同学们思考:与中国造园手法相比较,西方园林主要有哪些特点? 生答,老师补充。(1分钟)

(三)小结:(2分钟)

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亭阁临水、曲廊古木,人工与天工浑然一体;法国和意大利的古典园林,林木丰茂、径直坛正,是秩序井然的人造园林图画。

(四)作业:(1分钟)

结合本课内容,给我们新校园或我们周围的环境提一点建设性意见。讨论与探究:

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你是园林设计者,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造型要素实现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想?

古典音乐欣赏 篇8

约翰•施特劳斯

系 班别:

学号:

姓名:

约翰•施特劳斯

------《蓝色多瑙河》

约翰•施特劳斯(德语:Johann Strauss,1825-1899),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他自幼酷爱音乐,7岁便开始创作圆舞曲,一生写了四百多首乐曲,包括圆舞曲、进行曲以及其他音乐体裁的乐曲,其中以《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叙曲》《春之声》等曲最为著名。这些作品优美动听、充满生活气息,反映了人民群众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他由此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与父亲同名,两人都以创作圆舞曲而闻名于世。为区别起见,人们在它们的名字 面分别加上“老”、“小”二字。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为舞曲之父”。

1866年奥地利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沉闷的情绪之中,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为了摆脱这种情绪,小约翰接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的委托,为他的合唱队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1867年2月9日,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因为当时的维也纳在普

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直到1868年2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同年,小约翰在巴黎万国博览会上亲自指挥该曲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仅仅几个月之后,这部作品就得以在美国公演。顷刻间,这首圆舞曲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后来竟成为小约翰最重要的代表作品。直至今日,这首乐曲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在每年元旦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作为传统在新年前夜午夜时分刚过的时候演奏。

关于蓝色多瑙河的创作,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小约

翰·施特劳斯回家时换下一件脏衬衣。他的妻子发现这件衬衣的衣袖上写满了五线谱。她知道这是丈夫灵感突现时记录下来的,便将这件衬衣放在一边。几分钟以后回来,她正想把它交给丈夫,却发现这件衬衣不翼而飞。原来,在她离开的瞬间,洗衣妇把它连同其他脏衣服一起拿走了。她不知道洗衣妇的居所,就坐着车子到处寻找,奔波了半天,也没有下落。在她陷于绝望的时刻,幸好一位酒店里的老妇人把她领到那洗衣妇的小屋。她猛冲进去,见洗衣妇正要把那件衬衣丢入盛满肥皂水的桶里。她急忙抓住洗衣妇的手臂,抢过了那件脏衣,挽救了衣袖上的珍贵乐谱,这正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的不朽名作——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也许是因为对蓝色的情有独钟,初次听到《蓝色多瑙河》我就在想那一定是一片透明的蓝,一片平和的蓝,一片神秘的蓝,于是我的心里便更多了一分对《蓝色多瑙河》的喜爱与好奇。

当有幸对她进一步了解的时候,我才知道那现实中的多瑙河居然与我想象的有天差地别。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得意之作,亦是一首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风格的管弦乐作品。施特劳斯因多去旅行演出,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且被誉为“圆舞曲之王”。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爱憧憬的色彩,这种色彩和现实中我们所感受到的也许有所不同。就像蓝色多瑙河,现实当中,也就是施特劳斯看到的多瑙河并不是蓝色的,恰恰相反当时的多瑙河在人们看来是混浊昏暗的,并且经常洪水泛滥,正是这种可怕的颜色深深的留在了他的记忆中。施特劳斯把《蓝色多瑙河》幻化成灿烂的音符,谱写出的他心目中真正憧憬的多瑙河,蓝色晶莹地犹如博大的母爱般透彻心扉。

作品的主体是五首小圆舞曲地连缀,前有小序曲,后有结束部。小序曲 中小提琴拉出轻微的颤音开始,微微泛起波浪的多瑙河在蓝色的序幕中拉开。之后的五首小圆舞曲都有两个主题思想,轻快的节奏,明朗的旋律,似乎呈现出多瑙河时而活泼充满生气,时而健美蓬勃向上,时而典雅高贵大方,时而优美楚楚动人,时而乐观热情洋溢„„最后,乐曲在欢腾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1867年施特劳斯首次征服巴黎,《蓝色多瑙河》从那里流向世界各地,施特劳斯与他的多瑙河辉煌至今。奥地利的著名音乐学家普拉维这样说:维也纳人甚至开始热爱他们那条曾经可憎又可怕的多瑙河了,正是因为施特劳斯,人们愿意把多瑙河从心里看成蓝色。

一首乐曲可以迅速将一条河流的形象和色彩改变,这是上帝都不具有的力量,但确实是音乐的力量,也是施特劳斯的力量。

中式古典婚礼特色 篇9

详情咨询:www.86china.tv

传统的中式婚礼看上去十分朴素,典雅。如果现在婚礼能举办一个中式的,看上去又那么的让人怀念。

花轿是中式婚礼当中必不可少也是核心的部分,一般这种花轿分为四个人抬得和八个人抬得两种,一个花轿队伍有十几人甚至几十人那么多,看上去十分壮观。

现在的花轿已经不多了,所以如果要举行此种形式的婚礼,一定要提前预定。在一些婚庆公司可以提供这类服务。要选在公园里或是避开交通要道的场所,给自己的花轿留有充分空间,因为颠花轿的场面会引来大批观光者,造成交通堵塞。新人的服装为长袍马褂,或凤冠霞帔。在伴娘的伴随下,新娘蒙红盖头,新郎手持的大红绸牵着新娘,慢慢地登上花车,到达花轿位置之后,新人改乘坐花轿。

www.86china.tv

古典婚礼提示:

1.如果新郎和新娘的家相聚较远,花轿可以放置在离饭店比较近的地方

2.要做就做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式婚礼,什么道具、服装以及其他物品尽量做到中式,切忌中式中夹杂着西式,不伦不类。

3.请一位专业的中式婚礼主持人,因为本身中式婚礼就比较复杂,讲究也很多,很多主持人根本就不懂这方面的习俗,所以说还是请一个经常主持中式婚礼并且懂得习俗的人才行。

中式婚礼之必备道具

花轿:花轿作为传统婚礼的核心部分是从南宋开始流行的。它分四人抬、八人抬两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有钱人家娶亲为五乘轿,花轿三乘,娶亲去的路上女迎亲者坐一乘,其余二乘由压轿男童坐;迎亲回来时新娘、迎亲、送亲者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蓝轿,用蓝呢子围盖,上面插铜顶,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

旗锣伞扇:它位于迎亲队伍之中、花矫之前,可令整个迎亲仪式热闹、壮观。

鞭炮:迎亲礼车在行进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凤冠霞帔:嫁女儿的人家无论贫富对嫁衣都是十分的讲究。内穿红袄,足登绣履,腰系流苏飘带,下着一条绣花彩裙,头戴用绒球、明珠、玉石丝坠等装饰物连缀编织成的“凤冠”,再往肩上披一条绣有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霞帔”。

盖头:古时新娘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

马鞍:“鞍”与“安”同音,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放于洞房的门槛上,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当新娘前脚迈入门槛,后脚抬起还没有落下的时候,这时由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人把马鞍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马不配双鞍”的意思。

火盆:它是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迈过去,寓意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

天地桌:多置于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镜子、算盘和秤,称为“六证”。意思是:可知家里粮食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坏、容颜怎样、帐目清否、东西轻重等。民间常有只有“三媒(媒人)六证”俱全,才表示新婚合理合法的说法。等到吉时举行的结婚典礼,就俗称为“拜天地”,由司仪主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

秤秆:入洞房后,新郎用秤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

花烛:在婚礼仪式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内。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彩饰,故称为“花烛”。

中式婚礼之必备要素

1、红色桌布让你的婚宴餐桌看起来更加喜庆。

2、共同点燃代表爱情的红烛则把婚礼引向高潮。

3、带着凤冠霞佩的新人泥偶给婚礼带来活泼的气氛。

4、运用一些红色的浆果作为点缀使宴会的布置更有层次感。

5、红玫瑰当然是中式婚礼上首选的鲜花。

6、一个用鲜花装点的迎接牌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7、不论你选择什么样的婚礼蛋糕,不要忘记在桌面上洒满红色花瓣,这能让婚礼的气氛统一。

8、在重要宾客的面前放置小桌花是让来宾感到你们诚意的好方法。

古典音乐赏析 篇10

“乐圣”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为我们表现出了个人的抗争。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完成于1805年,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部编号为67的交响曲,又称《命运交响曲》,这是因为作者对他的学生辛得勒提到这个乐曲的开头四音符时,说过“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而得名。“命运”这个主题是指当时德国社会令人窒息的封建势力,贝多芬号召人们起来和“命运”抗争,激励人们同封建势力搏斗。这是

一首壮丽的充满英雄气概的篇章,它反映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人们欲以斗争赢得自由,希望摆脱苦难,走向光明的坚强意志和决心,表达了作者“通过斗争,获得胜利”的光辉思想。“命运交响曲”自公诸于世后,一直鼓舞着人们进行各种斗争的勇气,至今深受广大人们的喜爱。

肖邦c小调练习曲《革命》表现了个人理想。练习曲从不协调的属九

和弦开始,引出了一连串汹涌澎湃的十六分音符。音乐出现得十分突然,因此,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它好像是肖邦内心感情的总爆发接着,左右手同时并进,两道音流奔腾不羁,犹如千军万马、好浩浩荡荡。突然间高音部出现了一个刚毅的曲调,它清澈、明亮,好像是冲锋陷阵的角号。这段音乐除了表现肖邦内心的愤慨和焦虑之外,还包含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它仿佛是愤怒中的抗争,痛苦中的挣扎。音乐在展开中,越来越趋向紧张,一系列的转调和变化音把全曲推向高潮。练习曲的高潮处是一个胜利凯旋的形象,它仿佛是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的片刻幻想,但又不是诗情画意的遐想,而是对华沙起义爆发一瞬间的回忆。在接近结尾的时候,音乐由强到弱,出现了一个悲伤的音调。它象哭泣,悲悲切切;又象诉说,发自肺腑。然而它的背景仍然是起伏汹涌的澜涛。这肺腑是肖邦对整个命运的哀哭。乐曲的结尾又回复到自豪、刚毅的形象。音乐在很强的力度下,从高音向低音冲击,并且左、右手八度同奏,气势逼人。最后,在特强的力度下,奏出了大调的主和弦,它象征着肖邦内心的满腔仇恨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念。

音乐是流动的诗歌,它是用耳来倾听的美文。人类社会发展至今,音乐始终是我们离不开的精神食粮。每一部音乐作品自然而然的流露出原作者的情感,但音乐不止表达情感,音乐还能表现文化,历史,伦理道德

我喜欢古典音乐。特别喜欢肖邦的《幻想即兴曲》,第1次听我就立刻被这激腾飞越的曲调所征服。奔放激荡的曲调,溢满绚丽斑斓的色彩,深深触动我的灵魂,心像是打着旋飞荡,高歌,狂舞,如有一双洁白翅膀,我想展开双翅,在碧蓝的天空自由自在飞翔。爱,沐浴在这样感人的音调中,如炽热的火焰更加缤纷绚烂,光彩照人,宁愿在辉煌中粉身碎骨,随风而去。颗粒状的音符飞溅,如天使在跳舞。喷涌般的激情,恰似,汹涌澎湃的大海,一泻千里的江水,气势磅礴的瀑布。心有多深,溶的下这样荡气回肠起伏跌宕的天籁之音和燃烧的热情,心太小,盛不下,唯有思绪翻滚,跳荡,沸腾。梦中,这辉宏的曲调也早已将魂魄吞没。

上一篇:2024秋师德师风心得体会下一篇:小学XX学年少先队大队委竞选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