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对策(精选9篇)
学校是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主渠道,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对于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学校要不断加强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与沟通,定期进行家访,召开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充分认识留守儿童问题,最大限度地给予留守儿童以理解、帮助;还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情感交流,生活中让留守儿童体验到家的温暖。
学校要针对留守儿童制定有效的教育管理政策:学校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制定针对性强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定期针对留守儿童进行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生理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根据每一位儿童的身心发展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 增强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留守儿童档案可作为学校与孩子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联络的桥梁和纽带,构建学校、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多方多元互动的局面。
一方面加强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一些特别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及其监护人联系和沟通,真正形成临时监护人、学校和家长共同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体系,帮助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加大家访力度,对儿童出现的问题与监护人协商引导,纠正孩子行为习惯的偏差。不断加深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切实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受教育环境。
学校应积极营造平等、仁爱的校园氛围,建立教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互助小组,学习上相互帮助,生活上相互关心,精神上相互鼓励,使学校成为孩子学习、生活的乐园。最后,学校应树立一些自强不息的留守儿童为榜样,并宣传推广,鼓励留守儿童自强、自立、自尊,使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生活。要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引导留守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培养他们健全的体格和身心,增强他们对集体的融合度,解决他们在品德行为上的偏差和心理上障碍问题。应采取特别的措施,开设心理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着重培养其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及独立生活能力。各地学校开展各种活动为留守儿童树立正确价值观。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儿童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
学校要积极努力,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的条件,让他们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营造和谐大家庭的氛围,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可以使家庭教育缺失的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一、学校效能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学校效能的提升是学校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也是现代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些学校由以往重视教学和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发展到对学校领导、管理、组织文化和合作等诸多方面的关注[3]。根据1997年1月在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举行的“第十届学校效能及其改善”的国际研讨会中,可以发现学校效能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首先,在制度层面上,确保学校组织机构设置和政策制定的可行性。伴随学校自主权的拥有,需要学校校长和教师共同享有权力,优化组织结构,转变管理职能。在学校政策制定和制度完善中,需要学校成员的共同参与和商讨,让全体成员提出意见和建议,最终达成共识;其次,在观念层面上,注重促进学校成员间的协作精神,形成共同的远见和使命感,同时强调学习体的构建、成员间信任关系的确立,以及校长的领导力和对外部环境的调控等。也就是说,学校中全体教师要思想开放,共同学习和改进,形成共同的理想目标和高度的使命感,并且成员间互相信任,敢于尝试和创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较强的互动性。同时,要有学校管理者的有效组织和领导,以及与学校外部系统的有效沟通和良好关系的建立。以上主要从制度和观念两个层面探讨了学校效能的特征,显然,这些是组建学校高效能的软实力,在提升学校效能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另外,不难发现在物质层面上学校效能的特征还主要体现在基础教学条件的建设,诸如校舍建设、经费投入、技术支持、教师团队建设以及教师培训等方面。
影响学校效能的因素涉及学校内外诸多方面,就学校管理角度来看,学校效能受校长的领导力/学校管理者的素质以及学校培养目标和教学常规管理等方面的影响;从教学方面看,影响学校效能的因素主要包含学校组织文化氛围、教学方法、课程与教材、师资培训措施、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师生关系、课堂气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及学校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家校关系等;从质量角度看,学校效能还受学校对教学质量的重视、质量监控措施、教学条件、对学生的期望及有效学习时间等的制约。所以,随着现代学校的发展,如何有效提升学校效能,推动学校的长期发展,已成为当前学校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二、提升学校效能的对策及建议
基于对学校效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有效提升学校效能,消除其不利因素,学校自身在全面推动学校发展和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进程中,关键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树立学校持续发展的效能观,提高对学校发展的深度认识
学校要达到高效能,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就需要学校自身做好充分准备,积极获取和有效利用校内外资源,强化制度建设和组织管理。学校效能的提升应着眼于未来发展,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持续发展能力,既要满足学生当前的知识需要和社会期望,又要能对未来社会发展变化和需求做出判断和主动适应。与此同时,学校从自身的健康持续发展角度出发,也应重塑自身的独立品质,真正从自我情况、需要和可能性出发,从整体思路上为自己发展做出判断。在学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合理体现有效学校的特征,使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展现发展的持久力,并随着学校系统的复杂化,要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和内部系统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机会,快速做出反应,为学校发展添加新动力。
2.组建高效能的学校组织结构,增进组织内外的沟通与协调
良好的学校组织结构是提高学校教育活动效率,培育竞争优势的保证,也是提高各部门、各成员之间工作效率的基本前提。学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规模大小,有选择地组建便于沟通的组织结构系统,使上下级、各职能部门和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快捷和有效,通过学校组织各要素的互动来达到最终目标。合理高效的结构能保持学校内部关系间形成持久、稳定和有序的组织合力,使学校管理者获得对组织进行控制的必要权威和手段,增强学校成员协同地完成教育目标的可能性,并有力加强和改善学校内外信息的沟通。建立学校高效工作系统就是要优化组织管理结构,明确组织目标和任务,建设新型学校组织管理模式,使得整个学校组织体系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因而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效率和效益,保证学校组织管理的高效能。
3.重塑学校组织文化,创建良好的组织氛围
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支柱,要增强学校组织的活力,激发成员潜力,提高组织效能,就需要努力塑造和创建优秀的学校组织文化。学校组织文化能调整学校成员个人的目标,在大家互相认同的价值观之下,个体的教育活动方式和目标导向便能实现一体化,从而能够同心协力地完成组织预期目标,以提高学校效能。我们知道,有效的学校文化能增加成员的投入感并起到激励作用,使成员更加注重学校的发展,促使个人有突出表现。只有优秀的学校文化才能打造优秀的学校品牌,面对教育系统的复杂化,构建学校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学校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等方面。首先,着力改善校园环境,重建学校物质文化,让学校成为学生成长、探索求知和生活的乐园;其次,重塑管理者形象,加强学校制度文化,使其成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重要体现;最后,建设学校精神文化,引领学校发展方向,使学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学校焕发生机和活力。
4.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成员间的合作
学校组织的师资力量是学校高效能的重要保障。学校要依据自身办学特点及其教师的能力和发展特点,组建具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学校教师团队,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分配和组合。学校还需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机制,给予教师一定的专业自主权,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与协同教学,使教师能共同组织教学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要建立成员间良好的沟通方式,让学校中的全体成员都认清学校的现状和发展情况,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另外,要完善教师评价机制,使教师管理富有弹性。最后,学校还要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能为所有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使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将有助于学校未来发展。
5.发挥校长领导作用,增强办学自主性
学校各项管理活动都由校长领导组织成员,凭借一定的方式和风格,为实现学校组织目标而展开动态活动。杰出的学校领导者,应该是能为学校的发展方向提供愿景,并且给予下属成员工作的意义和使命感,通过行动导向来决策或解决学校面临的问题,把促进组织创立学校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要任务。由于环境和办学条件不同,学校组织应拥有高度办学自主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长的领导才能,协调校内外各种因素,进而提高学校效能。显然,这需要学校完善领导体制,促进校长的专业发展,切实提高校长的领导能力,因而影响下属在现有的技能、才智和技术条件下做出更高水平的成效。
6.注重学校与外部环境的互动,积极获取外部系统的支持
学校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就必不可少地要与外界发生联系,这贯穿于学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学校在办学中需要有物质条件和适宜环境作为基础,所以就离不开与当地社区的互动交流,并得到社区的支持。同时,学校又能为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推动社区的发展。与此同时,家长也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着教育孩子的任务,因此学校要加强家长学校的建设,促进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让家长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信息反馈和期望,从而对推动学校发展发挥作用。此外,学校还应处理好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协调与沟通,为学校发展提供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等。所以,提高学校效能就要充分发挥社区、家长的能动作用,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使各外部系统成员成为学校教育活动和教育决策的参与者和支持者。
三、结语
现代学校教育发展必须树立以学校、教师和学生发展为本的学校效能理念,伴随教育制度改革与发展,学校管理者更要注重加强学校建设,有效发挥学校内外系统的功能,着力促进学校发展,实现教育目标。学校效能的高低既是学校本身考虑的问题,又是一个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在当前教育资源严重不均的情况下,各学校之间还存在着明显差距,因此导致像疯狂择校、师资水平失衡等现象的出现,进而造成教育质量的下滑,使得部分学校无力自保,这就对学校发展提出了新的难题,所以,学校管理者更应通过实际行动最大限度争取优质教育资源。当然,这里也不排除存在教育部门对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应让所有教育机构都能获得发展机会,让各个学校共同承担教育任务,并以各自优势培养人才。正如南京教育部门近期推行的有关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方案,就从教师队伍配置方面来看,这一措施也不同程度地会促进地区教师的合理分配。显然,学校效能的衡量有多重指标,这给学校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全面考虑的空间,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去探寻学校发展之道。因此,对于提升学校效能,不同学校有着不同的关键因素,只有针对学校自身实际,寻找自身发展的关键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更有效地提高组织效能,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光春.学校效能研究新进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7(10):23-26.
[2]郑燕祥,姚霞.世纪初学校效能的新取向[J].教学与管理,2002(5):3-5.
关键词:农村学校;安全问题;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67-01
目前,农村学校的安全现状不容忽视。有调查分析,每年我国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有44人死于食物中毒、溺水、交通和其他安全事故,相当于一个教学班的人数。根据“海因里希事故致因法则”分析,按照死亡、重伤、轻伤事故的比例1∶29∶300来计算,我国中小学生校园伤亡的总数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据统计,农村学校学生的安全事故发生率是城市学校的数倍。目前,造成农村学校安全事件的主客观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国家、地方对安全投入不足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千差万别,一些贫困地方的教育经费投入有限,公用经费仅能够维持学校日常的维修、日常办公。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在校园安全硬件投入方面严重不足。有的学校校园环境条件较差,有的甚至没有围墙,既没有经费添置安防设备,也雇不起保安。农村寄宿制学校,往往住宿条件很差,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学校很少聘专职管理人员,安全工作多是由学校专职教师兼任。
二、社会环境复杂,存在安全隐患
1、学校周边地理环境复杂。近年来,农村学校学生数量急剧减少,国家和地方实行教育资源整合,很多农村中小学的被合并,学生不得不到离家距离较远中心校就读。农村地域广阔,山坡、河流、沟崖等等地理环境给学生的上下学的安全带来了诸多隐患。2、食品安全危害隐忧。由于社会监管不力,农村成为“三无”食品的重要倾销地,再加上食品安全意识的缺乏,家长和学生对“三无”食品意识的淡漠,“三无”食品充斥校园,农村中小学生成为了“三无”食品的主要受害者。3、校园环境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比如有的学校存在消防设施老化、电线老化、用电不规范,教学活动场所没有应急灯、安全通道指示灯等问题,对于发现的安全隐患也不能及时得到排查消除。
三、安全教育落不到实处
家庭和学校是普及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的主要阵地和场所。1、重成绩、轻安全。许多农村学校的安全教育流于形式长期缺席。目前,由于学校受升学等实际情况的制约,整个学校工作都是以追求升学率为中心。学校并没有把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中,安全教育基本上是走形式。很多学校仅仅把硬件安全作为安全教育的“第一要旨”,安全教育积极理解为安全管理。虽然制定了很多安全预案和安全措施,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没有在学生的课程和日常生活当中得到落实。在加上农村教师本人也没有参加过任何专门、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他们的安全知识储备也很有限。平时对学生的安全教育还停留在口头的宣传教育,仅限于叮咛,反复嘱托的简单教育方式。对于通过那些途径来实施安全教育,具体实施什么内容的安全教育,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教师们显得束手无策。每年上级部门的安全检查,也多是听报告看总结多,能实地督促检查的少。一些学校对上级安全工作检查时,紧张一阵子,忙于应付,过后一切依然如故,对已存在的问题在管理中并未有多大改善。2、父母对孩子缺乏足够关爱,漠视安全教育。在农村家庭中,学生家长自身的安全知识有限,安全意识并不高,虽然也会嘱咐学生注意安全,但具体如何做并不具体。还由于很多学生家长长期外出打工,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家庭中严重缺失。还有的家长错误地把安全事故的责任完全推向了学校,认为孩子在学校发生的一切安全事故都是学校的责任,而他的监护人则很少去关心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3、学生主动规避意识能力不足。一些学生缺乏安全意识,危险识别能力较差,擅自到有危险的水库、河流及其他水域游泳,造成意外溺水死亡。
四、主要对策
1、国家、社会要加大对农村学校安全的投入。2010年山西省实施的“校安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全省各地的办学条件,尤其是为保障农村师生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一些农村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教学场地、设备等方面还很落后,在一些有寄宿制的学校,学生的生活条件还很艰苦,国家还应该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让农村地区的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有困难购买和增加校车的学校,要进行必要的扶持,以确保学生乘车安全。
2、学校安全教育重在落实。开展安全教育是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也是应对当前社会复杂治安形势所必须的手段。首先学校不能挤占学生安全教育课的时间,不应当把学生的安全教育局限在某个纪念日或一两次的活动日,这样毫无系统性和深刻性。安全教育要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管理中,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教育当中。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禁止的,什么是可以做的,尤其是教会学生一些应变的方法,在遇到不同的危险情况下,采取不同的应急措施。
3、家庭、学校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重视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父母,要经常关心孩子,沟通感情,逢年过节回家探望孩子,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及时抚慰孩子情绪,积极正面引导教育,不能因为忙于工作而忽略了孩子。平时也要重视孩子的安全,多加以安全教育,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学校食堂是学生用膳的聚集地,食堂及饮食卫生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及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县各级政府及卫生、教育行政部门在学校食堂建设及食堂饮食卫生安全方面下了较大的力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效地防止了学生群体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但是,学校食堂由于基础条件差,资金投入不足,加上经营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存在较多的卫生安全隐患,经过近几年来的现场监督检查归纳,我县学校食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对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学校食堂认识不足。存在“两重两轻”现象,即重教学质量轻卫生管理,重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轻卫生基础设施投入,导致有的学校食堂陈旧破烂、面积狭小、功能布局不合理、缺间少室,工艺流程颠倒、设施简陋、交叉污染现象严重,难于保证饮食卫生安全。
2、卫生法制意识淡薄。学校食堂未取得有效卫生许可证违法从事饮食经营活动,从业人员未取得健康证上岗;学校在新建、扩建、改建食堂的选址,设计未经卫生监督部门预防性审查,致使食堂设计不合理,功能区分不明确,导致一些新建的食堂不符合卫生要求。
3、自身管理不够。食品采购把关不严,采购大宗食品时,未向生产厂家或批发商索取检验合格证等相关证件,未按要求建立食品购销台账,未与食品供应商签定安全责任协议书,有的加工使用“三无”产品及其他不符合卫生要求或标准的食品及原材料。
4、卫生意识差。食堂卫生状况不良,苍蝇、老鼠多,个人卫生习惯欠佳,操作不规范。
5、未经资质认可,随意把食堂承包给社会人员经营,给内部管理及卫生监督工作带来不便,尤其是涉及厨房改造、设施投入等出现学校与承包人互相扯皮现象,导致整改工作落不到实处。
二、对策
1、强化培训,提高认识。要有计划的组织校长,、分管学校、总务主任及食堂承包人进行卫生法律法规和相关卫生知识培训,使学校充分认识到做好学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真正把加快学校食堂达标建设,保证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政治责任抓感好学校经常性卫生安全管理工作。
2、增加投入、完善设施。学校要理顺和协调好与食堂投资商或承包经营人的关系,加大投入、增加厨房面积,调整功能布局,添置相应的卫生设施,彻底改变人流物流不分,流程颠倒,交叉污染的状况。
3、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联合进行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对各学校食堂存在的不同问题限期整改到位,对逾期整改达不到要求的由卫生监督部门依据《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给予卫生行政处罚。今后对各学校食堂在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从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必须报卫生监督机构审批。对厨房面积过小,功能间不够,餐厅面积与就餐人数不成比例的坚决不予审批。
4、要强化自身管理。各学校要指定专人员负责食堂卫生管理工作。
要求食品及原材料必须定点采购,建立台帐,做到有源头可查可追,对采购的粮油、肉及其肉制品、豆制品、调味品等大宗食品必须索取生产厂家的有效卫生许可证复印件并加盖单位公章,产品同批次卫生检验报告并加盖单位公章;对采购的生肉、生鸡等必须索取兽医检验合格证,并加盖医检疫章,对采购的各类蔬菜必须新鲜,禁止学校食堂采购“三无产品”过期变质食品和病死的动物肉。
宜城二中
张贤丽
管理问题作为影响学校办学水平和效益的重要因素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前学校管理面临的问题有哪些?我们又将如何去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就有关高中阶段学校管理中具体问题,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作了一些探索思考如下:。
1、唯“人情为本”,轻“以人为本”
人本管理强调对人的尊重及人际的和谐,然而有的学校领导和老师对“尊重”与“和谐”的理解却有失偏颇,认为尊重就是互留情面,和谐就是没有矛盾,为了体现管理的人性化,以“宽容”代替“处罚”,以“表扬”取代“批评”。不知不觉地把“尊重人”异化为“不得罪人”,工作上只讲感情,不谈原则,有求必应;对教师的缺点和错误,碍于情面,或只字不提、或轻描淡写;回避工作矛盾,凡事都可以放宽要求,甚至没有要求,讲究一团和气,事事留情面,处处给人情,“以人为本”演化成“以人情为本”;人人只当没有原则的老好人,表面上看,校园气氛宽松自由,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但实际上已将管理的内涵异化为无原则的“放任”,最终使学校纲不举、目不张,风气不正,学校工作变成一盘散沙。
2、唯“分数论英雄”,轻过程管理
过分强调最后学生考试的分数,按分数给教师排名次。名次靠前的则奖,靠后的则罚。教学结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关注,从而教学过程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性。我们即使谈到教育,也是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成绩展开的,好像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为了一个好的分数
3、唯物质奖励,轻精神奖励
有些学校的管理者,只关心教师的物质需求,而忽视教师的精神需要。具体表现在凡事都讲钱,无钱不做事,做事得有钱,过分给予物质奖励,物质奖励成了学校管理的万能钥匙。
4、唯“白加黑”拼时间,轻课堂高效
不少学校对上课时间抓的非常紧,作者曾在教室里看到学校的作息时间表,算了一下学生总的学习时间每天都在13个小时以上。即使在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学校还要规定老师到教室监督学生学习,实际上学生除了吃饭睡觉时间之外,都在教室学习,很少有自由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时间。这样做法的实际后果是,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效率降低,成绩难以提高。
要解决学校这些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水平,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办学宗旨,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对于学校管理中的诸多问题,改进的思路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学校领导要加强学习,提高学校管理的理论水平。
(1)学校领导要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素质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要求,明确学校的办学方向,树立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劳动后备力量的教育理念,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这个根本出发点来统筹安排学校的工作。
(2)学校领导要认真学习《学校管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等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掌握管理的基本规律和原则,使学校的管理措施和方法符合管理理论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请名优校长讲学,学习优秀管理者的管理经验和方法,提高理解和运用管理理论的能力。
(3)学校领导要研究教师心理,激发教师高层次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能够愉快地工作,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二)、依法治校,深入推进民主理校
教师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体,以师为本,实行民生管理是发扬教职工主人翁意识的基本途径,是统一大家思想、统一大家行动的重要方法。以师为本,实行民主管理,就要充分相信教师,依靠教师,让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各项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这样可以使领导与教职工处于平等地位,变上下沟通为平等沟通,变单向沟通为双向沟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还能增进了解,使人际关系的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更稳定持久地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1)民主决策制。学校以教代会作为民主管理的主阵地,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把关系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晋级评选、提干等热点问题,把学校的重大决策及干部的廉洁自律情况及时向师生和社会公开,坚持学校重大建设项目与购物项目由学校职工代表成立的领导小组参与决定,充分发挥教职工民主管理、民主参议、民主监督的作用。
(2)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学校成立了由教职工代表组成的“纪律督查小组”,依据学校出台的《关于增强组织纪律观念严肃工作纪律的十条规定》,对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情况和爱岗敬业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与评估坚持每学期由校长代表班子向教代会述职,接受教职工民主评议。实行民主评议领导干部,既维护了学校领导的中心地位,又促进了领导干部的群众观点和民主意识的增强。民主评议融洽了干群关系,对于领导班子的廉政建设,工作作风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强了领导干部的自律和他律。
(3)校务公开,阳光治校。为规范校务公开制度,学校设置了意见箱及举报电话,网站公开、书面公开等形式。通过校务公开制度,把学校的重大决策、教师聘任、财务收支、物品采购、基建项目、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教职工和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置于广大教职工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按照客观、公正、公平、择优的原则,集体研究决定,张榜公布,增强透明度。实行阳光作业,调动了广大教工职的积极性。(4)当好师生的“后勤部”。为教师创建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在地方财政困难,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多渠道筹措经费,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多年来,学校始终把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放在工作的首位,长期坚持党群联系制度。如果哪位教职工思想出现波动,生活和工作上遇到了难题,校领导能及时主动找其谈心,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解除后顾之忧。我们始终坚持尽心尽力地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最大程度地帮助老师们解除后顾之忧。一是一年一次组织教职工查体并逐人建立内容详实的健康档案,使老师们对自已的身体健康状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二是教师节、重阳节、新春佳节期间走访慰问离退休教师,日常则热诚探望、慰问生病或家庭特困教职工,并向每一名教职工赠送生日蛋糕、为每一对新婚夫妇发放“安家补贴”等,以随时送上学校的关心与问候。三是连年举办教职工子女素质教育拓展班和托管班,并设立教职工子女学习优秀奖,既教育鼓励了孩子,又减轻了家长负担。五是一年一度组建由副校长牵头的走访团队,深入贫困学生家庭走访慰问,并坚持实施以“减、免、助、奖”为主要内容的贫困生资助政策,设立贫困生助学岗,积极帮助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二中学子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三)、建立校长深入教学第一线的制度
从目前学校的状况来看,校长不兼课、不经常听课,远离教学第一线,对这一问题较普遍的回答是:①“校长忙,没有时间和精力备课、上课”;② “上级党政部门会议多、社会应酬多,没法兼课、听课”;③“现代学校管理,校长应做校长的事,不能像教 师那样钻课堂。”有许多校长的管理观念还停留在“经营型”上,“科研型”和“专家型”的校长还不多,对深入教学第一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为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式的需要,校长的管理观念必须转变,校长应积极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在此基础上,深入教学第一线,通过参与教学、听课、教学研讨活动等形式,深入教师和学生之中,了解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帮助师生解决教育教学的难题。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资料,然后才能正常决策和进行有效管理。通过深入教学第一线,学校领导以身垂范,能够极大地激发、调动一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对提高学校教学整体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用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引导
全面科学地评价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校管理工作,不以升学率和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促进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等单一指标来评价学生的做法,重综合评价。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要从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 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转变为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学校为了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我校制定了一整套科学、合理,严格、规范的教师评价体系和教学效果评估机制,主要包括:《宜城二中教师聘任办法》、《宜城二中教职工考核方案》、《宜城二中教学效果评估与奖励方案》、《宜城二中教学常规管理规程》和《宜城二中高考奖金分配方案》等。在评估过程中,学校专职评估小组深入课堂听课,深入学生了解学情,深入教师了解教情,这样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全面的了解,保证了评估的客观情、准确性、全面性。学校评价机制立足于教学过程,能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效果,使教学达到最优化的要求,而不是用拼时间和精力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刘纯武
2013.1
摘 要: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基本上都在推行校企合作,但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深度与现实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本文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校企合作 问题 对策
校企合作在国际上被称作“合作教育”,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教育部门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办学模式。教育部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的职业教育模式。从整体看,校企合作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准确理解和深刻领会校企合作、推进校企的深层次合作是广大职业教育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意义
1、校企合作是造就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力量。打造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离不开职业教育,离不开职业学校。当然,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聪明才智也要在企业这片广阔的天地中充分发挥。
2、校企合作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较好地统一起来
校企合作利用了学校与企业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突破了我国现行近乎完全在校内进行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与社会进行广泛交流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全面素质。
二、中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层面
校企合作受到国家、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职业教育法》、《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开展大规模的试点、试验,积极引导学校进行相关的校企合作,但具体的实施细则不够完善,缺少专门的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很多项目难于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协调。校企合作中的学校、企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校企合作中的土地、税收、资金等缺乏支持力度,影响校企合作的层次和深度。
(二)企业层面
企业的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一方面企业觉得培养技能人才是职业学校的事,希望政府来为职业教育买单,摊薄企业人才资源成本;第二在企业中开展教学活动,既要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又要完成教学任务,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由于中职学生技能偏低,毫无实践经验,在操作的过程中难免造成材料、机器设备的损失,又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第三学生到企业实习是学习的过程,在参与生产活动时存在着各种人身伤害风险,劳动伤害责任是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实习活动经常是超员安排工作岗位,而学生毕竟不是企业组织的成员,增加了人员管理的复杂性和工作量。鉴于以上原因,大多数企业对于中职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
(三)学校层面
1.缺乏与企业有效的的沟通合作
校企合作处于教育主管部门倡导、职业学校校自发的状态,中职学校对市场和企业不了解,与对方的沟通少之又少,很多学校没有做企业调查,对企业人才需求不够了解,只是单方面培养人才,教师去企业实践制度不规范,聘用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缺少政策支持,课程安排、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企业严重脱节,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
2.校企合作层面较浅
校企合作停留在浅层次。学校把校企合作工作仅仅看作解决学生实习实训的一种途径,少数学校的合作形式和内容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合作深度不够。学校对行业标准了解不够,企业对教学过程不熟悉,导致一些订单培养流于形式,停留在签订一份合作办班的协议上,在共同开发课程和共同进行教学上缺少实践。
三、应对措施
(一)政府应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政府引导和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政策、经费支持是企业持续参与校企合作的有力保障。要促进校企合作局面的根本改观,政府应主动介入, 统筹经费等资源和信息,为校企合作建立制度和桥梁,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制定实习生报酬管理办法,制定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办学的鼓励性政策。对于长期为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提供稳定的实训基地、师资、设备、技术支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或税费减免,促进校企合作办学。
(二)学校应深化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多种校企合作模式
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邀请企业优秀人员到学校讲学及兼职教师,并积极拓展在科研开发、共建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办学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根据实际,合理确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专业知识三者的比例关系,建立适应岗位的课程体系。教学主管部门要以“教学紧盯企业”的方针作为指导,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合理选用教材,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构建培养学生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达到校企合作的真正目标。
(三)企业需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一、当前主要的困境
1.生源少,学生对专业情况陌生。
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都是以初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本处于同一水平线,但由于受升学观念的影响,家长的选择顺序是:先普高后职中,先城市后农村。从而使留在本地读中职都是学生或是家长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的选择。农村中职校为了能保证达到规定的招生名额和入学率,往往每年在中考前就拉开了抢夺生源大战的序幕,预约录取,降低录取分数线,从而使入学门槛降低甚至是没有门槛,变成了“有生必进,逢生必录”,使生源质量不能保证,很多学生知识基础薄弱,道德素质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学校整体学习氛围不浓,打架、斗殴等违纪现象较多,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在对本校100名高一新生的随机调查中发现,在专业选择上,32%由家长选择,20%由老师选择,18%由自己选择,9%受周边选择的影响,21%是因为区域优势(与上海无锡等地联合办学)。在对专业的了解上,完全了解的为2%,有所了解的为13%,其余的85%根本不了解或是未想过要去了解。可以看出,学生入学很多都是由家长一手包办,而自己学什么,怎么学,学了以后做什么都不知道。
2.家长认识和管理不到位。
家长的教育缺失是学生形成不良习惯的主要原因。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现在进入社会不合适,在学校里玩几年再出去,孩子想上学就上,不想上学就帮着编理由请假,任由孩子玩闹;有的是认为孩子在学校就是让老师教育管理的,对孩子不管不问疏于教育;有的家长则只顾眼前利益,有合适的工作就让孩子辍学去上班,从而使每年的寒暑假都变成流生形成高峰期。这些思想都由家长传递给了自己的子女,从而使学生也没能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
3.周边依托薄弱,教育投入少。
由于地处农村,周边的工业资源有限,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流动性较大,无法提供企业内培训等服务。学生往往作为廉价劳动力在工厂一线实习或工作,多为机械性重复工作,职位上升空间不大,发展空间较小,使学生缺乏继续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并且很多时候学生感觉,上了学跟没有上学的一样,做同样的工作,拿相同的工资,都是从事最基础的一线操作工作,从而导致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失偏颇。同时,职业教育又是一个需要大投入的行业。资金不足,使很多农村职中的教学往往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差,进入企业后还需要重新学习操作技能。用人单位感叹没有好的职校生,而学生则感觉在校期间什么都没有学到。
二、改变现状的对策
1.专业设置灵活,依托区域优势。
根据企业乡镇的特色,加强特色人才的培养。现在很多乡镇都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如三厂常乐镇的现代农业园,三星叠石桥的绣品加工,海门的建筑业等等,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都已颇具规模,从业人员众多,在群众中拥有广泛基础和较大影响力。根据当地具体情况,灵活设置相应专业或课程,从而使学生具备相应的基础专业知识后,在进军相应领域时就掌握了先机,使入行和成功的几率变大。周边有环境,实习有场地,入行有人带,成功有范例,相信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会乐于选择中职校的。
2.加强就业导向,力求做专做精。
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就业期望高,实际收入低,就业持续性差的现状。针对这一情况,在平时的教育和就业指导中,就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电工高级技师为例,中职毕业取得中级电工证,考高级工需要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考技师再需5年,技师到高级技师再要3年。这12年是一个沉淀和积累的过程,在学校学到的内容有限,还需要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和总结,才能有所成长,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学生在从事相关工作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确定成长规划,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使自己稳步前进,而不会盲目跟风跳槽,随机更换职业,错失成为专业人才的良好时机。同时,紧跟政府发展规划,关注政策的动向,根据市场和企业有针对性地预先进行专业设置,适时调整专业及专业内容,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才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本途径。
3.加大宣传,灵活服务。
时代不断在进步,思想不断在变化,我们对于知识的认知也在不断被突破。因此要改变现有办学困境,提高在当地民众心目中的认知度,就必须要利用一切必要的手段加大宣传,树立“行行出状元”的正确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发展特色专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全面推进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一、目前德育状况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 对金钱和物质缺乏正确引导
当今社会是经济时代,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人们更多地关注于如何赚钱。部分家长急功近利,这样的孩子从小就处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环境,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思想意识受到了严重的腐蚀。在优越的生活中,他们过分讲究吃穿玩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也就伴随滋生。
2. 社会公德慢慢淡化
为我服务者有之,为己所图者有之,为别人作想者为数甚微。在公共场合自觉让座的少了,主动助残的人少了,总之社会的爱心少了。随着公德慢慢淡化,学生的公德意识也逐渐淡薄,以个人为中心、缺少爱心和同情心、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的现象越来越多,影响了心理的健康发展。
3. 社会不良之风日渐盛行
在社会环境多元化的背景下,滋生在各个领域的不正之风毒害着社会,侵害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比如黄赌毒、封建迷信活动、贪污腐败等不良风气直接影响了学生心理。学生成长时代鉴别是非的能力、自制力都较弱,容易经不住利诱而走上歧途。
4. 家庭教育走进误区
目前,部分家庭还坚持着“养儿不读书,官从何处来”的所谓古训,对孩子的成绩过问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关心少。孩子学习成绩稍不理想,家长就对孩子大加责骂。家庭关系逐渐紧张,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有的甚至自暴自弃,离家出走。
二、加强学校德育的基本对策
1. 更新学校德育内容,使其更具层次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1)对学校德育内容进行分类和分层,使之循序渐进、相互连接。一方面是对不同层次的个体采用不同的教育主题。中小学阶段主要进行道德教育,着重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和行为训练,引导学生进行道德选择。大学阶段主要通过开设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帮助学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把握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即使同一教育主题,根据人的认识发展不同阶段,其内容与形式应相互连接又有所不同。如爱国主义,小学讲故事,中学讲历史,大学讲理论,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符合教育对象的认识规律,也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
(2)加强道德规则的教育,改变以往那种“理想泛道,规则贫乏”的局面。学校德育内容存在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三个不同层次,每个层次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不同的规范功能。道德理想教育主要起激励作用,道德原则教育主要起指导作用,道德规则教育主要起约束作用。学校德育应提倡高尚的道德风尚,高举理想主义旗帜,把高标准和低起点结合起来,体现层次性和可操作性,要理论联系实际,让德育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
2. 优化德育形式,注重德育方法的多样化、个性化和有效化
(1)价值澄清法。它强调道德观或价值观不是靠灌输获得的,而是经过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澄清逐渐形成的。价值澄清法主要分为五个步骤:就某个道德问题或社会问题,列出多种发展可能或解决方案,以供选择;评估各种方案的利弊;做出理性选择;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并解释选择的理由;根据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
(2)道德认知发展法。主要是通过讲座讨论道德两难的问题,了解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情况,并将学生的道德认知提高到一个新层次。在教学上,采用道德两难困境的讨论,促使学生多方面考虑,提出解决的方法,并听取、参考其他同学的意见,以便和自己的想法相比较,然后做出选择。其特点是通过讨论刺激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提升道德认知层次,以增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活动教学法。该方法常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中,通过讲故事、做游戏、问题讨论、情景角色扮演等方式,把呆板的灌输变为学生的有趣参与,因而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教师本着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的原则,将课程所讲的相关德育内容与学生可接受的各种生活、故事、游戏结合起来,引发学生兴趣,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参与活动领悟所学习的内容,并从实际体验中受到教育。
(4)情景陶冶法。这是一种隐性的德育方法,表面上“无言、无形、无求”,但实际上却通过渗透,构成揭示各种道德内容的直观课程,且效果颇佳。如各级学校通过转变管理作风,推行民主治校;转变教风,强化教书育人;加强制度建设,树立文明的校风;建设美丽整洁的校园等。
翁源县附城中学王先卫
在新形势下,对于我们基层学校来说,党员的思想状况如何?党建工作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新时期学校党建工作有何对策?实现哪些方面的突破?这些是每个党务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在新时期里寻求学校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实现新突破,是摆在我们基层学校党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在工作中,我们感到党员教师队伍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当前基层学校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曾对我县七镇一场基层中小学校近几年来党建工作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从调查中获知,我县基层中小学校党建工作自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以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党员教师的素质有所提高,学校党组织的凝聚力有所增强,但是,在基层学校党建工作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并且有些问题比较严重。
(一)对党建工作不够重视。个别学校只是片面追求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的提高,对学校党员、教职工的政治学习,思想建设有所忽视,存在“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
(二)教学、科研工作与党务工作协调不够。党支部工作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来开展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须的。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开展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培养教育入党积极分子,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也是党组织的重要职责,也必须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处理好两者关系及如何使他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问题上,许多支部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三)发展党员步伐缓慢。不少学校支部在教职工中发展新党员的步伐过慢,发展数量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党员队伍的发展壮大。
(四)党员的男女比例悬殊。中小学校女教师所占比例较大,不少支部不够重视培养发展女性教师党员,女党员人数较少,造成男女党员比例失调。
(五)党组织阵地建设不够健全。个别学校由于办公场地及教室紧张,党支部经费严重不足,思想上不够重视等原因没有安排专门的党员活动室,党建的各项规章制度无法上墙,造成支部活动不能正常开展。
(六)支部设置不尽合理。农村小学单独组建支部比例较少,有的农村小学存在一无支部二无党员或校长不是党员的现象,党建工作存在空白地带。
1(七)党支部组织生活形式较为单调,理论学习深度不够。总体来讲支部组织生活形式还较为单一,主要局限在传达上级的文件精神、发展新党员上。个别党员对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自觉性不够,加之理论学习的形式还较为单一等原因,使得理论学习的深度不够,成效不甚显著。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八)离退休党员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较薄弱。部分离退休党员教师认为自己已经退休,不关心政治,过组织生活也不正常;有的党员教师离退休后随家人到外地生活,很少回到学校参加组织生活,但又觉得没有必要把组织关系转移到附近居住地党支部。
(九)上级党委对下级学校支部关心不够。存在个别镇党委对下级学校支部关心不够,对下级支部的党建工作缺少指导,造成个别学校支部组织机构不够健全。
(十)少数党员教师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大局意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二、加强基层学校党建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如何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把党员和广大教职工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上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办学水平,这是摆在学校党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加强学校的党建工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充分认识学校支部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学校支部工作的重要性,是做好支部工作的前提,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能否在学校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关系到我们党能否密切联系群众;关系到学校能否为党组织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关系到广大群众能否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关系到学校的中心工作能否顺利完成。
(二)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党组织要通过正确引导群众,积极开展群众性思想互动,从群众的智慧中提炼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实绩的最大化,努力开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三)要切实提高党支部生活的质量。提高支部生活质量的关键是创新,转变支部生活就是政治学习、传达文件、发展新党员的片面看法。其实,支部生活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提高党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研究和解决党员和群众共同关心的问题等。支部生活的形式也极其多样,如参观有意义的展览,到革命老区等地方接受传统教育,与其他支部联谊等。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组织生活,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要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积极稳妥做好党员的发展工作。一要发挥党支部政治思想教育的优势,积极开辟党的教育阵地,使广大教职工追求进步,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不断扩大党组织的队伍;二要加强培养和教育入党积极分子,促其尽快成熟。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既要禁止突击发展新党员,又要反对关门主义;三要注重培养发展女党员;四要避免党建盲点,保证所有农村小学都有党员,保证校长一般都是党员。
(五)要根据实际科学设置党组织,理清党组织的隶属关系。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有利于开展党的工作,有利于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原则,确定设置学校党组织,理顺党组织的领导关系;按照地域相邻,就近就便的原则,党总支下设党支部,方便党员参加组织生活
(六)要加强对离退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对离退休党员要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关心,引导他们过好基层学校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要求他们“管好自己的家,看好自己的人”,并力所能及地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科普活动,积
极发挥他们的“余热”,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三、基层学校党建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加强学校党组织班子建设。坚决破除论资排辈,任人为亲的用人观念,拓宽用人视野,采取多渠道、多形式选贤任能,把那些靠得住、有本事、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党员教师选进领导班子,把支部班子建设成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富有感召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坚强政治核心。加强党支部的自身建设,创造条件健全党员活动室,各种制度规范上墙,把活动室办成有电教、图书阅览室等功能齐全的活动室,使全体党员有一个温暖的家。多渠道筹措支部活动经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
(二)突出思想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学校党支部要重视抓好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教育。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把对党员的政治思想教育和管理纳入全体教师大会、年级教师会、科组教师会等活动中,对党员教师的常规教育管理做到点面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强化教育学习的经常性、针对性和时效性。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采用灵活的学习方法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积极构建“学习型”学校,努力提高广大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
(三)规范党员言行,着重制度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树立党组织的良好形象,必须在制度建设上狠下功夫,用党的纪律规范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言行。健全“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民主监督制度、节日活动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党员与青年结对子制度、党员干部与教师谈心制度等多项党建制度。通过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促进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使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
(四)求真务实,加强学校支部的组织和作风建设。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党支部书记是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全体党员都是党建工作的参与者和责任人,要取得党建的整体效果,必须全体党员共同参与,人人有责,把党建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量化分解到每位党员,从根本上增强党员、党员干部、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优势和功能。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加强党的建设,使党的建设渗透、融合到教育改革之中,防止出现党建工作和政务工作脱节,防止以教育教学等业务工作代替党建工作。
(五)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党员教师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要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必须树立良好的党员教师形象。首先要抓好宣传教育,利用每周的政治学习时间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增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践行“三个代表”的坚定性,树立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加强党员世界观改造,提高党性修养,培养党员自觉抵制各种消极思想的能力,保持共产党员高风亮节的政治本色。其次要抓好班子带动和典型示范作用。党员干部要争做师德师风建设的带头人,以自己的言行带动广大党员和教职工,以党风带教风,以党性铸师魂;以师德师风建设中的先进典型鼓励先进,努力营造尊重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校园氛围,进而带动校风学风全面建设。三要抓好机制建设,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要建立和完善管理激励机制,并将其作为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改革中去。
(六)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教职工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学校党组织要积极探索党务工作的新内容和新方法。在工作内容上,要做好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宣传贯彻,保证学校党组织正确的政治方向;关心了解学校的发展规划,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带领党员和教职工努力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关心教职工的生活,保障教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教师队伍的稳定。在工作方法和组织活动方式上,要找准党建工作切入点,把党建工作与团队工作、学校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开展灵活多样,优质有效的组织活动,增强党支部的向心力;充分发挥党支部思想政治的优势,做好师生的思想工作,保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全面执行,保证学校健康发展。
【学校对策】推荐阅读:
学校教学质量分析与对策11-05
农村学校教学质量分析及对策07-20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有效对策研究11-01
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10
高校学校篮球教学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11-28
试探民办学校教师的困惑与对策12-27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16
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的难点及对策研究09-10
学校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实施05-30
浅议影响农村学校党建的因素及改进对策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