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致富 远教平台帮助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民增收致富 远教平台帮助(推荐3篇)

农民增收致富 远教平台帮助 篇1

凤泉区大块镇陈堡村大学生村干部-张进旺

从小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我,看着父辈们长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我就梦想着如何让这片生我养我的黄土地“生金长银”。

2008年考入大学生村干部行列中,远程教育工作成为我们一项重要的工作,工作之余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学习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管理,后来到处参观考察,2002年我从外地引进一种经济作物——芦笋。经过努力,试种获得了成功,第一年就实现了亩收入5000余元。在我的带动下,截至目前,陈堡村的芦笋种植面积已达30余亩。2006年我又到商丘、辉县、新乡县等地进行参观考察,组织10余户在村西北角建起了双孢菇的高效种植园。通过协调成立了陈堡村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岗顶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为提高种植技术,远程教育平台成为了我们社员的“远教专家”。我们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中心是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之所想、所需。在与群众的接触中,我认识到,在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实行30多年后的今天,农民群众对土地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土地不再是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更多的收入来源是经商或从事二、三产业,土地收入从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总来源的极少部分。不妨算一笔账,一个农民打工一个月收入1000元,一年收入近10000元,而在目前人均土地仅有0.6亩的情况下一个农民一年的土地净收入不超过1000元。如何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更大效益,让农民的土地收入获取更大值成为了我心中的一个目标。

此后,我在工作中更加关注学习国家出台的各项“三农”政策和惠农政策。近几年国家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通过远程教育平台有关课件学习,我认识到依照“三个集中”即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集中促成农村特色产业集中,进而促进农民就业集中的原则,以实现农业的科学化、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是降低农业投入增加土地收益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发展二、三产业繁荣农村市场经济的一条良策。同时,我也认识到现代高效农业需要具备四个条件即土地、资金、技术和销售,为了创造这四个条件,我在2009年的“三秋”工作中,积极协助村两委推进我村的土地流转工作并获得了试点成功。在村民一组的土地流转中,我以全村最高价格580元/亩承包了45亩土地。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村两委在了解我的思路之后,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办理了小额贷款。为了解决技术问题,我先后到陕西杨凌、开封、许昌、漯河、辉县等地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同时,通过各级领导帮助,我联系到了国家科技部及河南科技学院的蔬菜专家和技术人员。在产品销售发面,我深入新乡、郑州等农产品市场调查,积极联系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销售商,提前了解掌握市场销售信息。

创业过程中,远程教育平台给我很大的帮助,2009-2010年冬小麦受到天气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远教节目《农事早知道》中,详细讲解了排除影响的知方法技术。通过科学管理和辛勤努力,40亩冬小麦亩产仍达到了987斤,喜获丰收。2010年秋,我所种植的蔬菜已经全部出售,单亩

土地单季产值达3000余元,为了进一步提高单位土地收益和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2010年4月,我带领10余户农民成立绿叶蔬菜专业合作社。目前,我正在积极与有关专家联系,开始进行大田蔬菜高效种植实验。如果通过努力获得了成功,我所种植的作物单亩年产值将达到4000元以上,这一结果将极大地影响到我村群众对现代高效农业和农业科技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作用的认识,进而也将对我村土地流转和农业种植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一定的影响。

农民增收致富 远教平台帮助 篇2

近年来, 壶关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省、市转型跨越发展要求, 立足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结构实际, 选准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着力点, 摸准产业发展的关键点, 找准农民增收致富的增长点, 下大力气构筑农民增收致富的六大平台。

1 户均3亩高产田

为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民的种粮收入, 切实保障全县粮食安全, 壶关县农委组织实施了20万亩高产优质玉米种植项目, 并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首先是认真落实国家各项粮食补贴政策;其次是想方设法争取国家及省、市农业项目, 攻单产, 促总产。目前全县实施的主要农业项目有粮食高产创建、旱作农业科技推广地膜覆盖、玉米丰产方地膜覆盖及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新增粮食生产能力、中低产田改造、有机质提升等;再次是大力实施高密度栽培, 选用优良品种, 实施先进技术。通过高密度栽培, 每亩地种植密度达到4 000株以上, 目前选用的新品种主要是郑单958、先玉335、大丰26号、福盛园52号、福盛园55号、晋单77号、润民8号、蜀龙18号等;另外还对参加玉米、小麦保险的农户实施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 玉米每亩补贴1.82元, 小麦每亩补贴1.5元。“十二五”末, 全县玉米单产力争达到650kg以上, 实现人均增收700元的目标。

2 户均1亩蔬菜园

壶关县的蔬菜种植主要是以旱地西红柿为主, 经过20多年的摸索和推广, 旱地西红柿种植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熟练掌握的一项种植技术。为实现户均1亩蔬菜园的目标, 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一是集中组织种菜农民参观学习, 加强科技培训, 引进国内外优势品种。县农委多次组织全县种植示范户及有种植意愿的农民朋友到壶关县集店乡乌集头村、龙泉镇清流村、店上镇绍良村、百尺镇韩庄村和树掌镇马家庄村参观学习, 还远赴山东青岛、寿光, 长子方兴科技示范园参观取经。同时还特别注重引进新技术、新品种, 县农委还与总部设在山东青岛的荷兰瑞克斯旺 (中国) 种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 邀请该公司雷金龙经理到店上、百尺、龙泉、集店等乡镇进行集中讲课培训, 并引进世界级顶尖蔬菜种子在龙泉镇西街村、百尺镇韩庄村、西牢村、店上镇寨里村进行试种。二是积极参加各种宣传促销活动, 不断扩大销售渠道, 解决种植户的后顾之忧。通过连续多年在CCTV-7台做免费销售广告, 踊跃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展销周、农博会, 壶关旱地西红柿的优良品质已经誉满三晋、享誉全国。三是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县委书记李全心在2012年年初召开的全县三级干部大会上承诺, 2012年重点对集中连片50亩以上或一个村种植100亩以上的旱地西红柿种植户给予每亩补贴100元种苗款, 此项惠民政策必将进一步激发全县农民种植旱地西红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11年全县种植3万亩旱地西红柿, 平均亩产达到了7 500kg, 亩均收入6 000元, 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600元。到“十二五”末, 力争实现户均1亩西红柿, 全县人均增收1 500元的目标。

3 户均1座设施棚

壶关县的设施蔬菜建设主要是以生贵式移动大棚和日光温室大棚为主。山西要实施设施蔬菜“百万棚行动计划”, 壶关县也不甘落后, 县委、县政府下决心实施优质农产品供应 (菜篮子) 基地建设补助工程, 为新建集中连片30亩以上的日光温室大棚每亩补助6 000元, 50亩以上的生贵式大棚每亩补助1 500元。壶关的生贵式移动大棚每亩年均纯收入10 000元左右, 日光温室蔬菜大棚每亩年均纯收入20 000元左右。特别是2011年以来实施的“千棚十区”食用菌种植项目, 可以说代表着全县农业发展的方向和前景, 已被市委田喜荣书记誉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方向性工程。2012年在龙泉镇三家村、小山南、宋堡、四家池四个村完成“千棚十区”建设任务, 进而向“百村万棚”目标迈进, 1亩食用菌大棚年均纯收入近4万元。到“十二五”末, 全县计划建设8 000亩生贵式大棚, 2 000亩日光温室蔬菜大棚, 10 000亩食用菌种植大棚,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增加2 000元。

4 户均3亩经济林

壶关的经济林主要以核桃、山楂等干果经济林为主, 集中分布于五龙山、石坡、树掌、桥上、鹅屋等山区、半山区乡镇, 到2015年, 全县干果经济林种植面积将达到18万亩, 单此一项可实现人均增收500元。

5 户均百头 (只) 畜和禽

近年来, 壶关县紧紧抓住被省政府确定为山西省生猪养殖基地县的契机, 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园场经济, 加上2011年山西大象农牧集团落户壶关, 为壶关农民通过规模化养殖实现增收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实现户均百头 (只) 畜和禽的目标, 可增加农民收入500元。

6 户均一个务工人

专业合作社帮助农民致富 篇3

王峰黄花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5月,是一家集优质黄花菜生产及系列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该专业合作社依靠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建立示范基地、育苗基地200余亩,直接带动200多户农民栽植黄花菜2000多亩,亩收入达2000多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社员+基地”的经营模式,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优质服务,产品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装箱、统一销售、统一商标、统一价格,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合作社还建了办公用房、加工车间、库房、晾晒场等设施,并购进了日加工10吨黄花菜集蒸、烫、烘干为一体的生产线一套,并与大同市黄花菜总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梁村创锐苹果专业合作社的苹果园中硕果累累,合作社理事长李鹏鹏介绍说,他们的合作社组建于2006年,现有社员126户,农艺师3人,苹果园2000余亩。合作社致力于引进优质苹果品种,加强果园管理,推广富硒苹果生产新技术。由于合作社统一采购生产资料,降低了生产成本;统一产品销售,保障了产品价格,改变了过去一家一户经营、单枪匹马闯市场的现象,合作社社员收入普遍高于非社员农民的收入。

尧王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位于张庄乡涧头村,该合作社2009年3月成立以来,重点发展双孢菇生产,合作社由开始时的6名社员、种植双孢菇6组,发展到目前的18名社员、种植双孢菇40多组,种植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合作社积极为村民提供菌种、技术和管理经验,年采摘鲜菇200吨,销售收入100多万元,户均收入5万多元,效益十分可观,激发了种植户的积极性。

目前,张庄乡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2家,社员1100余户。合作社在菜、果、畜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为农民提供优质的中介服务,对农民免费进行技术培训和提供信息服务,组织农民参加农副产品洽谈会,使农民开阔了视野,掌握了信息,社员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县平均水平。

上一篇:移动通信技术行业下一篇:残疾人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