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恩县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精选3篇)
宣恩县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
宣恩县地处鄂西南山区,是云贵高原东北延伸部,常年水稻种植面积1hm2左右,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水稻面积呈逐年减少,20水稻种植面积8 932hm2,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3.80%,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40.74%,属纯中稻种植区.近20年来水稻重大迁飞性害虫稻纵卷叶螟大发生频率达71.43%.特别是年稻纵卷叶螟在全县大暴发,累计发生面积达1.97万hm2次,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20.72%,比2008年多1.06万hm2次,是继大发生以来的又一个特大发生年份.
作 者:李文奎 蒋祥胜 郑昌以 李龙伟 作者单位:湖北省宣恩县植物保护站,宣恩,445500刊 名:湖北植保英文刊名:HUBEI PLANT PROTECTION年,卷(期):“”(2)分类号:S435.112+1关键词:
1 发生情况
在贵池区一年通常发生4代稻纵卷叶螟,常以2、3代最为严重,个别年份4代在双晚上发生情况也较重。2015年,1代成虫迁入时间始于5月中下旬,危害体现在6月上中旬,1代发生情况较轻;通常情况下,2代成虫高峰期为6月上中旬,幼虫高峰期在7月上中旬为害早稻,中等发生;7月中下旬是3代成虫高峰期,8月上中旬为幼虫期,对一季稻、早栽双晚大田危害较为严重,发生程度中等偏重;到了8月中旬至9月上旬的时候,4代成虫开始南迁,至9月中上旬时为幼虫期,对迟双晚稻田的危害很轻[1,2]。
2 发生特点
2.1 发生期早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全区稻纵卷叶螟发生较早,相比于2014年,田间四(2)代蛾主峰量早15 d左右发生,自6月21—23日田间出现1个小蛾峰,但全区分布不均匀,平均蛾量1 005头/hm2,局部田块最高蛾量达3 900头/hm2,6月30日稻纵卷叶螟幼虫量4.7头/百丛,卵量51粒/百丛,虫、卵量高于近5年均值,以致2015年稻纵卷叶螟对水稻的为害总体中等发生,部分偏重发生。
2.2 局部发生量大
根据2015年数据显示,四(2)代蛾主峰于6月29日出现,其蛾量为5 700头/hm2,7月21日出现了五(3)代蛾主峰,蛾量高达7 575头/hm2,预计六(4)代蛾主峰将在8月30日至9月2日出现,其蛾量为900头/hm2。
2.3 发生面积广,为害重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广泛,全县17个乡镇(包括丘陵区、平畈地区以及中低山区)均有不同程度受害。并且危害较为严重,全年累积发生面积达1万hm2,其中,四(2)代发生面积1 333.33 hm2(轻度发生),五(3)代发生面积8 000 hm2(重度发生),六(4)代发生偏轻。
3 发生原因
3.1 虫源迁入
稻纵卷叶螟具有迁飞习性,大量的虫源迁入,6月2日始见稻纵卷叶螟蛾,6月29日达到一个高峰,平均蛾量5 700头/hm2。7月21日达到高峰,平均蛾量5 850头/hm2。
3.2 食料条件良好
生长嫩绿的水稻更易发生稻纵卷叶螟,说明该虫害具备较强的趋嫩绿性。尤其是氮肥施用过迟、过量条件下引起徒长的稻田,其叶片宽软偏嫩、后期恋青,为成虫产卵创造了有利条件,并有利于幼虫结苞,导致为害较重。
3.3 防治力度不足
采用对路农药配合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法可以实现稻纵卷叶螟的有效防治,然而,由于农药产品存在多、杂、乱等问题,很容易让农民错误地选择农药品种,导致出现用药不对路的问题。加之不法商贩唯利是图,销售假冒伪劣农药产品,除此之外,由于部分农民没有科学合理用药,导致用药不及时、药量不合理等问题,造成防治效果大打折扣[3,4]。
3.4 种植品种复杂
目前,贵池区的水稻种植表现为品种多元化,除老品种系列、优质常规稻系列之外,还有优质杂交稻系列。正是品种多元化导致出现了早、中、晚、双晚稻等类型并存现象,加之农民播种的随意性,进而使得水稻生育期各不相同,以致从5月中旬到8月下旬,处于分蘖、孕穗、抽穗期的生长嫩绿随时可见,为稻纵卷叶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繁殖环境,尤其是优质稻的大面积推广,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寄主,大大增加了该病害的发生概率。
4 防治对策
4.1 农业防治
在水稻的品种选择方面,尽量择优选择抗虫性强的品种,并注意清洁稻田周边环境,破坏稻纵卷叶螟生存环境,同时,应当注重推广科学施肥技术。
4.2 生物防治
所谓生物防治通常指利用天敌对害虫进行制约,在贵池区存在较多种类的稻纵卷叶螟天敌,如螟蛉绒茧蜂、稻螟赤眼蜂、螟蛉瘤姬蜂,以及青蛙、蜘蛛等捕食性天敌。
4.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通常具有对环境污染较小、对天敌影响较小的优点,在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方面可兼顾,以推广频振式杀虫灯为主。
4.4 化学防治
建议选用低毒、高效的药剂进行有效防治,如推荐使用毒死蜱、甲维盐、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康宽)、丙溴磷等药剂,并在3龄以前用药防效好,3龄期后加大用药量,防治指标为低龄幼虫100头/百丛。
5 结语
为了做好稻纵卷叶螟的有效防治工作,除了应当对发生特点、发生原因做深入研究分析外,还应当加强农技推广力度,不断地提升信息化预警水平,达到科学预防、有效治理的效果,实现水稻增产、稳产目的,最终提升综合社会效益。
摘要:在贵池区1年通常发生4代稻纵卷叶螟,常以2、3代最为严重,个别年份4代在双晚上发生情况也较重。现主要阐述稻纵卷叶螟2015年在贵池区发生情况,根据贵池区2012—2015年稻纵卷叶螟的调查资料,分析2015年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的原因是大量迁入的虫源、优质而丰富的食料、化学农药施用不当、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及农田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方面,且提出了稻纵卷叶螟防治对策。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发生原因,防治对策,安徽池州,贵池区,2015年
参考文献
[1]丁锦华,苏建亚.农业昆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59-160.
[2]韦桥现,廖世纯,黎柳锋,等.5种生物农药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J].南方农业学报,2011(8):913-915.
[3]齐国君,秦冉冉,肖满开,等.安徽安庆混作稻区稻纵卷叶螟第三、四代发生规律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08(5):69-74.
1 发生规律
据近年来观察发现, 该虫抗寒力较弱, 在平果县越冬极少或不能越冬, 每年3月中下旬从东南亚地区迁入, 成为初始虫源。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 随着气温逐步回升, 降雨频繁, 开始出现第1代蛾峰, 其数量比较少, 早稻秧苗受危害极小;到4月中下旬至5月中旬, 大田分蘖期, 出现第2代蛾峰, 量较少, 危害不大;到5月下旬至6月中旬, 由于受夏季台风影响, 雨量充沛, 稻纵卷叶螟从东南亚一带大量迁入, 加上第2代残存虫源共同影响, 将会出现第3代蛾峰, 此时早稻生长正处于拔节圆秆抽穗期, 叶片嫩绿软披茂盛, 十分有利于该虫生存发展, 对早稻生长造成很大危害;到6月下旬至7月中旬, 出现第4代蛾峰, 早稻已进入成熟期, 不受影响, 大部分螟蛾转入田边沟边杂草栖息繁殖, 少部分转入晚稻秧田产卵为害;到8月中下旬, 大气层活跃, 以多风及连续降雨天气为主, 有利于外地虫源迁入, 出现第5代蛾峰, 数量比较多, 此时正是晚稻大田分蘖盛期, 禾苗嫩绿, 危害比较严重;到9月中下旬, 晚稻生长至拔节圆秆抽穗期, 出现第6代蛾峰, 这时若受台风影响, 仍有大量外地虫源迁入, 严重危害晚稻生产;10月中下旬后, 出现第7代蛾峰, 数量比较少, 这时晚稻已进入灌浆蜡熟期, 叶片硬老枯黄, 不利其生存繁殖[1]。2006—2014年稻纵卷叶螟主害代成虫迁入峰 (表1) 。
从表1可以看出, 平果县稻纵卷叶螟第3、6代危害时段分别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9月上旬至9月中旬的早、晚水稻生长期, 随着每年台风及降雨量的变化, 其峰日蛾量也有所变化, 但主峰期仍然徘徊在此时间段内。据统计资料表明, 稻纵卷叶螟在水稻生长上发生的数量、规模与当年的气候环境有密切关系, 尤其是遇上台风多雨的天气, 会发生世代重叠现象。比如2008年早稻, 由于受台风多雨影响, 该虫从东南亚地区大量迁入, 在平果县早稻生长上出现大爆发, 从5月初至6月上旬, 有5次迁入峰次, 成虫密度最高达969 225头/hm2, 平均132 480头/hm2;最高卵量29 800粒/百丛, 平均9 031粒/百丛;幼虫密度最高7 400头/百丛, 平均4 100头/百丛;个别漏防治田块受危害形成的白叶率达95.8%。为此, 采取了长效药与短效药相结合施用, 起到既防稻纵卷叶螟亦可防钻心虫的作用。
2 生活习性
稻纵卷叶螟有很强的趋绿性, 一遇惊动即起, 但飞翔能力比较弱。夜晚出来活动、交配, 有明显的趋光性。产卵有趋嫩绿习性。一般每雌产卵40~70粒;卵多单产, 也有2~5粒产于一起, 初孵幼虫大部分钻到心叶取食出现半透明小白点。进入2龄后, 则爬上嫩叶尖吐丝将叶尖卷成小苞, 藏在叶内取食叶肉, 受害处出现白斑, 3龄后食量加大进入暴食期, 晚间出来转苞危害。孕穗后期可钻入穗苞取食。幼虫一生食叶5~6片, 多达9~10片, 食量随虫龄增加而增大, 1~3龄食叶量仅在10%以内, 幼虫老熟多数离开老虫苞, 在稻丛基部黄叶及无效分蘖嫩叶上结满茧化蛹。
3 影响因素
一是气候。在外界条件为22~28℃、多雨潮湿的条件下稻纵卷叶螟的孵化率较高, 成活率也高。二是栽培制度。平果县每年3月气温在22℃以上时, 稻纵卷叶螟开始从东南亚一带迁入, 首先在旱作地及沟边杂草栖息, 到4—5月早稻田处于分蘖期时, 大量成虫迁飞到嫩绿的稻株产卵。三是天敌减少。赤眼蜂、寄生蝇、大腿峰、青蛙、蜘蛛等可捕食稻纵卷叶螟的蛹、幼虫、成虫。但是目前大量使用化学农药, 造成大量天敌被杀死。
4 防治技术
一是农业防治。选择抗虫能力强的水稻品种, 科学配方施肥, 使水稻健壮发育, 防止徒长贪青迟熟。选择适当时间合理灌水, 可有效杀死虫蛹[1,2,3]。二是生物防治。目前, 已经发现的稻纵卷叶螟的天敌超过40种, 如人工释放赤眼蜂, 在该虫产卵始盛至高峰期, 分期分批释放, 每次放45万~60万头/hm2, 间隔3 d放1次, 连续放蜂3次, 施用细菌性农药如杀螟杆菌、青虫菌等都可以起到生物防治、生态防控效果[4,5,6,7]。三是物理防治。在稻田安装佳多频振灯能有效防控水稻主要害虫, 其成本为化学防治成本24.5%, 可按1 hm2设置1展频振式杀虫灯来诱杀稻虫卷叶螟成虫。四是化学防治。根据平果县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 实施监测1、4代, 控制2、5、7代, 专治3、6代的用药策略[3]。一般适期在1~2龄幼虫高峰期, 粳稻30~40头/百丛, 杂交籼稻40~50头/百丛, 田间卷叶率1%~2%用药防治[8,9]。
参考文献
[1]陈信火.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 :200, 202.
[2]胡冠麟.颍上县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1 (15) :147, 149.
[3]王宏臣, 王守国, 付中顺, 等.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2008 (20) :86-87.
[4]韦伟, 陈景成.频振式杀虫灯在水稻生产的应用效果初报[J].广西植保, 2003 (S1) :9-13.
[5]杨成山, 朱景妤, 袁江.景东县烟叶种植病虫害的预测与防治[J].吉林农业, 2010 (5) :34.
[6]赵海英.信阳市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新特点及防治技术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 2008.
[7]苏永元, 仇桂珍.水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22) :169.
[8]郑传高, 王成玉.几种药剂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的药效试验[J].湖北植保, 2010 (2) :50.
【宣恩县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及防控对策】推荐阅读: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