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南飞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雁南飞(通用9篇)

雁南飞 篇1

女儿这一问触动了我的心弦。是啊, 我们整天奔波在城市间, 淹没在人海中, 有多少时间静下心来去看看头顶的天空和飞鸟。

小时候, 家住苏北乡村, 秋天, 我会在放学后和伙伴们不走大路, 专抄小道, 溜田埂, 跨小沟, 横穿高粱地。我们常常看到一群群的雁阵。他们灰黑的脊背驮着蓝天白云, 如楫的双翅煽动金风玉露, 一只衔接一只, 一群簇拥一群, 宁静而安详地飘过天空。我往往痴痴地驻目良久, 直至一个个黑点最后消失在视野中。那群雁南飞的壮观景象给我的童年以无限的遐思和诗意的熏陶。

童年的生活虽然艰苦, 但每一天都充满期盼, 兴味盎然:粘知了, 钩鳝鱼, 烤地瓜, 捅蜂窝, 嚼甜秸, 挖芋头……春天来了, 折一根青青芦苇, 用镰刀雕个口哨, 一路狂奔, 一路吹着不成调的歌谣。夏天一到, 荷花就开, 采片荷叶, 扣在头上, 光着黝黑的脊背, 三五成群地在树荫下滚玻璃球, 玩热了, 就扑到河里“捉工兵”。中秋一过, 香了桂花, 红了石榴, 不管男娃女娃手不离瓜果, 不管女娃男娃一身瓜果香。大雪纷飞时节, 就在温暖的牛屋、马棚围着火盆听老人们讲古……

那时候的我们是“野生的”, 而现在的孩子则是……

如今, 孩子出门看到的是林立高楼, 如潮车流, 回家玩的是电脑游戏, 芭比娃娃;开口肯德基, 闭口麦当劳:现代十足, 洋味十足。我们是否想过把孩子带到麦地稻田, 让他们分清五谷?我们是否想过把孩子带到溪口河边, 让他们静听鱼儿吐泡?我们是否想过把孩子带到柳树下, 田埂上, 聆听鸟语声, 品味稻花香, 仰看高天上流云, 俯视清溪中游鱼, 让孩子尽情地撒欢?造物主赐给的大自然, 竟被硬生生地隔离在孩子的生命之外, 这到底是我们的疏忽、无奈、愚昧, 还是“残忍”?

过多的关爱和呵护磨灭了孩子的灵性和野性。

本该自由成长的孩子, 成了家庭圈养的“宠物”。

也许我们经常把孩子带到“公园”“湿地”“园林”去感受自然, 然而我认为, 如果仅仅满足于此, 实在是对孩子天性的一种蔑视和亵渎——人离真正的自然太远了。

初中课本上有一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是一篇让几代人产生强烈精神共振的美文。稍有文墨的人也许对鲁迅的其它文章敬而远之, 而对这篇文章却永远挥之不去。“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还有那“长吟的鸣蝉, 伏在菜花上的肥胖的黄蜂, 从草间直窜向云霄的叫天子”, 这些孩子眼中奇异的美景就是他们的精神伊甸园, 以至于成年以后重温此文, 还会唤起对那段时光的美好回忆与无限嗟叹。如今我在教学中, 看到学生们捧着课本读到这段文字时, 竟是面无表情, 木讷平淡, 看不到期盼已久的欣喜与唏嘘。我不禁感到一阵隐痛, 孩子们, 你们的“百草园”呢?是谁藏起了你们的“百草园”?

玩是孩子的天性, 天性是“天”定的规律。

践踏个性, “天”理不容!

雁南飞 篇2

自古以来,经济差距是吸引山东人“闯关东”的基本动因。直到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还比山东省高出2/3。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以其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成为改革开放的首批获益省份之一,经济增长迅速,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省,由此导致了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的完全反转,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但“雁南飞”现象并不具有代表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方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滚滚的“民工潮”(如右图所示)。今天,我们在享受人口迁移带来的便利和益处之时,也在承受人口迁移带来的对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冲击。让我们从两个视角来看待这些问题。

一是从人口迁移主体的视角看待人口迁移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数量日渐庞大,2003年已超过1.4亿,高于全国总人口的10%。老张就是其中的一员,5年前他由安徽农村来到青岛,主要从事个体的铝合金加工。老张一家流动的方向是从内地省份到沿海地区,也体现了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流向。

老张为什么要迁移?无疑,经济因素起着首要的作用。5年前他在安徽老家从事农业生产,一年下来只能挣个千把块,遇到淮河旱涝灾害,甚至颗粒无收。他有两个孩子在读书,家里还要盖房,听外出打工的同乡说一个月就能挣上千元时,他毅然决定离开家乡,带着妻儿最后在山东青岛落脚。现在,他们一家的月收入接近2 000元。因此,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原因。其次是政策因素。我国经济的地区差异早就存在,但只有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入城镇落户的政策以后,像老张一样的大批农民才有可能流动到沿海地区的城市。再次,两地生存环境的差异也是促使老张进行迁移的动力。老张的老家人多地少,靠瘠薄的土地难以生存,再加上当地旱涝灾害频发,生存环境较差,促使他考虑向外迁移。我们把这些促使人口外迁的力量称为“推力”。青岛地处沿海,城市规模大,经济不断发展,能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收入多,因此能吸引较多的人员迁入。我们把这种吸引外来人员迁入的力量称为“拉力”。

这种人口迁移对老张有什么影响呢?一是收入提高了,现在老张还每月邮寄200元给安徽老家;二是从事的职业改变了,老张学会了一技之长,由从事第一产业变成了从事第二产业;三是身份改变了,由农民变成了“新市民”。但老张的迁移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是住房问题。由于收入有限,老张一家仍旧租住在廉价的住房中,在新的居住地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是多么遥不可及。二是与当地文化融合问题。由于收入、语言、生活习惯等差异,老张一家与青岛当地人之间存在一道鸿沟,很难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去。三是老张子女的教育问题,他们存在着边缘化危险。简易的民工子弟学校其教学质量很难与正规的公办学校相比,而公办学校即使向他们开放,也还存在支付不起高额学费的问题。

二是从社会视角看待人口迁移问题。

从老张的老家安徽农村看,人口迁出有利于缓解当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对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积极的作用。另外,与老张一样,迁出人口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汇款汇至当地,有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老张长期居住在沿海地区,一定程度上受到沿海发达地区思想、文化的影响,老张再把这种影响带给安徽农村。但是,像老张这样身强力壮的劳动力大量流失,对当地的经济也产生了不利影响。如农村劳动力缺乏,影响了粮食的播种和收获;由于缺乏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许多投资者只能望而却步。

老张等的迁移对迁入地青岛来说,大大推动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方便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主要表现有:(1) 带来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降低了生产成本。(2) 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服务,方便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在春节期间,当大批外来人员返乡后,许多青岛的市民突然感觉连买个包子、理个发都很困难。(3) 促进了文化交流,青岛人也了解了很多外来文化。(4) 促进了当地商业的繁荣。据统计,青岛的迁入人口超过100万,这些人口人均消费量虽不多,但每年消费的总量大。

老张每年要返回安徽老家一次,在春节期间回家过节。因此,在春节前后,形成特有的“民工潮”现象和“春运”问题。春运期间,全国的客运发生量超过人均1次。由于铁路具有安全、快捷、全天候、经济实惠等优点,坐火车回家过年成为民工返乡的最佳选择,使春运成为铁路客运的高峰期。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铁路运输供给大大滞后于运输需求,春运最突出、最集中地反映了运输供求的尖锐矛盾。自1987年以来,每年春节前后,火车站售票窗口前总是排成长龙,候车大厅中人山人海,旅客列车里拥挤不堪,主要铁路干线上的列车平均超员率达100%,有的超员率甚至达200%。

思考题:

一、 选择题

1. (2007年山东文综卷)下图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四个省份的有关人口数据统计分析图。读图判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省份依次是()

A. 辽宁、江苏、湖北、贵州

B. 贵州、湖北、江苏、辽宁

C. 江苏、辽宁、贵州、湖北

D. 湖北、江苏、辽宁、贵州

(2006年江苏卷)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回答2~3题(双选)。

2. 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

A. 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B. 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C. 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D. 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3. 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A. 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

B. 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C. 增加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

D. 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二、 综合题

4. 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近年我国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年全国流动人口已超过1.2亿。读图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2001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

A. 从人口稠密地区流向地广人稀地区

B. 从城市流向乡村

C. 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较发达地区

D. 从东部地区流向西部地区

(2) 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和直接结果。

(3) 美国历史上的四次国内人口迁移,哪一次与中国现阶段人口迁移影响因素最相似?

参考答案

1. A 2. BC 3. CD

4. (1) C

(2) 主要原因:人口流入地区的经济收入要高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就业机会要多于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的生活环境要优于人口流出地区。直接结果:弥补了人口流入地区劳动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缓解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就业压力;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与人口流出地区的经济社会交流;促进了人口流入地区的文化交流。

雁南飞散文 篇3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一个思念的季节。绿叶无悔,扑向那大地,是为了报答泥土芬芳的哺育,也是归根的情意。

漂泊的游子,也有常回家看看的心绪。因为在那里,凝结了许多儿时的回忆和故事。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最是思念的时候,望着头顶的天花板,随着飘悠的意念,慢慢地进入了家乡的思绪。

家乡的一峰一峦一山一水,一石一木一沟一壑,无不透着一股秀气,举目望处,郁郁葱葱,满眼皆美。唯独这“最美”二字实在让我难以作答。我怕因了我一时的浅薄而错判和误解了家乡的最美。我不喜欢那种装腔作势的深奥,以及自鸣得意的无聊,因此也就只好把这个问题在自己内心的深处搁置。正因为这份搁置,我也重新地搁置了我自己,经年而持久,宁静而致远。

儿时一些零乱、顽皮而幼稚的记忆大都已随梦遗失,剩下的就只是一些断断续续的、星星点点的章节,已经不起岁月的涤荡推敲,更不用说是用钢筋混凝土的思维来审视家乡的黄土结构了。

我只好重新虔诚的扒在石壁边上,山峰顶上俯视,用一种精雕细刻和朝气蓬勃的心情,具体而抽象的放飞悠远的思绪,去作一次华丽的歌吟,去作一次恒久的守候。

家乡的秋季,是一个搁置思考和放逐灵魂的好去处。

扼守秋天,与家乡的山、水、林、石、峰、洞、谷安静对晤,心灵便生出一种自行其是的自由和傲然,从而拉长了家乡的情思,在细雨疏桐间,在一叶劲秋间抒发家乡的极度生命张力。峰回路转,路转峰回,山各有异,千秋凭在,自有高度,一山一水,一凸一凹,各有深度,一种亿万年间不加雕琢的自然深度,在此展现的活灵活现。

在这种自然深度里,让自己的灵魂和家乡相互融合,便能极尽所致的体味领略这遗落在亿万年间的秋韵了。于是用手摸用脚登用眼看用耳听用嘴尝,用心体会用全身的血液和神经度量的也就是这家乡的秋了。站在山头,尽情地张开乌黑的瞳孔去极力捕捉家乡的影子,看那层林尽染的壮美、秋日黄昏的辉煌、千仞绝壁的艰险。听林涛翻涌的澎湃、秋风低诉的呢喃、大雁南归的呼唤。

其中,数这秋风最让人不舍,它总喜欢狂欢而来呼啸而去,环绕于身前左右,随着在身后让峭壁把那不带一丝烟火和尘埃的干净裁剪得更加有棱有角,铿然作声。也可以张开你干涩的口唇,顺手采摘一个熟透的苹果,将其果肉放进嘴里,任香甜一直滑入你的心里,来滋润你久已干涸的心湖。

唯有这秋天,家乡才如一湖平静而清澈的水,恰如其分,不造作不夸张不飘渺不空洞,殷实明净辽远深邃。这里体现的是一种不加粉饰的厚度,是一种增之一分则嫌浓减之一分则嫌淡的恰当,是人与自然的完全交融吻合渗透统一。

更是这秋天,家乡完成了对人类和自然的一次诚实记述、平正展现,剔除掉那种狂放热烈,便都归之于宁静淡泊。

远离了那些辽远的茫然和体面,在这秋风秋雨的淡淡哀愁里,一个人静静享受着生命的孤独和寂寞,便是一次放逐自己人性的绝好机缘,即便是愁,也是一种极致,一种壮观,一种绝美,一种蓄意的奔放,一种深刻着人生的意义。

这人生的意义正在于自然,只有取其本真,琢其精髓,自然沉淀,才能从容享受,荣辱不惊,淡泊于自然,融汇于自然,任何造作都会有悖于自然,有悖于绝美。

然而,我想,这秋天在于家乡,便是一本精致的书了,一杯馥郁的茶了,供你品味,永不落俗套,不时的充盈或遗落于你的脚下、身边和秋天的心情里。

遐思里,已分辨不出眼前的景,眼前的路,甚至于日和夜,也无须分辨山在何处,身在何处,归在何处,只须知道这一片富庶丰盈的秋,家乡的唯美风情。

广东雁南飞导游词 篇4

梅县雁南飞飞茶田有限公司地处广东省梅县雁洋镇,总占地面积450公顷,雁南飞茶田把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融茶叶、水果的生产、生态公益林改造、园林绿化和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旅游度假村,并先后荣获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国青年文明号、省农业龙头企业、省林业龙头企业等二十多荣誉称号。

雁南飞茶田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标准化种植的茶田,以珍爱自然、融于自然的生态为理念和“精益求精”“人文文怀”的企业文化,树立了“雁南飞”名牌精品。赏心悦目的自然环境和园林艺术、气势雄伟的围龙大酒店、华贵典雅的围龙食府、多功能会议厅、古朴的桥溪民俗村等完整的旅游及商务配套设施,温馨宜人的服务,让游客在青山绿水之间品尝制作精致的美味付佳肴和醇厚甘香的雁南飞系列茗茶。寄情山水,传承文明,为海内外游客提供一个完美的绿色的文化艺术之旅.

梅州市雁南飞导游词 篇5

学院校本部校园占地面积1188亩,校舍建筑面积30.6万平方米。学院有教职工100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85人。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1000多人。已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体,有4个二级学院、17个系、4个教学部,36个本专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八大门类。学院始终把质量作为立校之本,毕业生的就业率每年都在94%以上。

学院具有鲜明的侨乡和客家文化特色,自办学以来,一直得到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至目前为止,海内外乡贤为学院共捐资6000多万元。学院还与国内外许多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均有著名大学的专家、教授来校作访问学者,研究客家文化和讲学。学院从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先后有来自美国、日本、阿根廷、泰国、印尼等国的学生来校学习。学院校园环境优美,是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2、华侨之乡

梅州是广东省的重点侨乡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目前梅州旅外侨胞达336万人,约占全国侨胞总数的1/10,相当于梅州现有人口500万的69%。其中,梅县、梅江区、大埔、蕉岭、丰顺等华侨较多,主要分布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梅州华侨当年何以背井离乡、别妻离子、远涉重洋到异国他乡去谋生呢?其

5 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是政治原因。梅州人长期以来,为躲避战乱和逃避统治者的压迫,从南宋开始,在清朝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到1927年国民党叛变革命等政治斗争中,都有大批人迁居国外;二是生活所迫。梅州原是穷乡僻壤,山多田少,人多地少,粮食不能自足,碰上灾年,就有不少人背井离乡,出走南洋,另谋生路。他们大多定居在东南亚各国。有一些人辗转迁徙,足迹遍及美、非、欧各洲。 多年来,华侨虽然身居海外,却时刻思念着祖国和家乡,具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从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到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旅居海外的华侨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梅州各地,处处可见海外侨胞对家乡的“赤子之心”项目工程。很多路名、桥名、校名、楼名都是以华侨名字命名的,如彬芳大道、宪梓大道,德龙桥、秀兰桥,家炳中学、进光中学等等。仅以华侨对梅州文化教育的贡献来看,解放前,每个县都有华侨捐资建的各类中学和小学。解放后,更有田家炳、曾宪梓等爱国华侨,为梅州的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在梅州的最高学府嘉应学院,每一栋大楼,都记载了华侨对教育事业的支持。海外华侨在积极支持梅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大力投资家乡建设,建桥修路,发展各种产业,为梅州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梅州,有很多中西合璧的建筑,成为梅州独特而具有欣赏价值的人文景观,如万秋楼、联芳楼、南华又庐等,既是侨乡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具有吸引价值的民居旅游景观。

3、足球之乡

梅州是著名的足球之乡,足球运动的普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是亚洲球王李惠堂、国家著名足球教练曾雪麟的故乡。在足球界,有种说法为“北有足球之城(大连)、南有足球之乡(梅州)”。1956年国家体委授予梅县“足球之乡”称号,1964年国家确定梅县为全国足球运动10个重点县之一, “足球之乡”因而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1873年,外国传教士将近代足球技术介绍到五华。梅县现代足球运动起源于19。从此,足球运动在梅州城乡蓬勃发展,成为山区人民群众最为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在这里,出了名扬世界的“亚洲球王”李惠堂。新中国成立以来,梅州先后为国家和13个省、市输送了足球运动员和教练员270多名,

6 其中有中国国家队主教练、队员35人,包括曾雪麟、蔡锦标、杨宁、王惠良、张小文、池明华、郭亿军、谢育新、伍文兵、吴伟英等。在征战雅典奥运会的中国女子足球队里,就有一位来自我市五华县的优秀球员———钟金玉。

“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这是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流传的一句话。到现在,有关李惠堂的不少传奇故事,还在梅州大地广为流传。李惠堂和足球,已经成为梅州闪亮的“名片”。李惠堂是五华锡坑人,1934年,第十届远东运动会上荣获“亚洲球王”称号。1976年,在联邦德国一家权威性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李惠堂同贝利(巴西)、马修斯(英格兰)、斯蒂法诺(西班牙)、普斯卡士(匈牙利)一起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一代球王的风采,至今名扬世界。

近年来,梅州社会各行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开发性农业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拥有“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山歌之乡”等美誉。

五、世界客都

梅州,被誉为“世界客都”。自明、清以来,随着客家文化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梅州作为客家“大本营”的中心地位日渐形成,如同赣州作为客家摇篮,汀州被视为客家祖地一样,梅州作为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地和最大聚居地,其世界客都地位已逐渐被世界所认可。

梅州,拥有独特的客家话、客家名人、客家妇女、客家民居、客家美食、客家山歌等文化使“客都”充满魅力,而正在扩建中的叶帅纪念馆、黄遵宪纪念公园,建设中的客家民俗博物馆和东山文化教育基地等“三馆一基地”重点文化工程,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客都”地位。

1、客家人

领雁工程论文 篇6

一、设置疑问制造认知冲突

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所提问题的目标指向过分明确,则学生的思维就很顺利,结果来得太容易反而降低了思维的活跃程度,留给学生思维空间太小。我们不妨改变这种模式,设置出一些疑问,从而激发他们的认知冲突。如在教学商不变规律时我则让学生从“被除数÷除数=商”出发,先举个例子说明:只改变被除数,商是改变的;只改变除数,商也是改变的,但是有一种情况商是不会变的,然后教师追问:这是一种什么情况?其中被除数和除数变化有什么规律?从而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这样学生的思维有冲突,但无拘束。并主动解决这个疑问,从而获得正确的结论,以提高思维能力。

其次,设置认知冲突是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参与欲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而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源泉,也是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学习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先出示12个大小相同的1cm2小正方形,摆一个大长方形,有几种摆法?然后提问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你能验证吗?通过这样设计,层层深入,不断设置认知冲突,是学生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欲望。

二、加强动手操作制造认知冲突

小学生每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总是从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新教材突出操作的优势,尽可能为学生设计和提供丰富的、易于接受的感性材料,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感知认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我准备了6根小棒分别是5厘米,8厘米,10厘米,15厘米,18厘米,20厘米,请学生来摆,结果有的能摆成三角形,有的不能摆成三角形。为什么呢?学生产生疑惑,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动手实验,终于发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取感知认识,在操作过程中产生一些数学认知冲突,这样的认知冲突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又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使得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更加具体化,学生对概念表象的感知就会越清晰,印象也越深刻,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着极大地推动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多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使学生的形象感知,为概念的归纳概括提供表象支撑。

三、引发猜想来制造认知冲突

35、早雁杜牧 篇7

中心思想:教材P184【提示】4-5,倒数1-4行 写作特色:托物言志,比兴象征 重点掌握的词语:

历年考题

(2007、7,单选14)《早雁》的主要抒情方法是(B)A.借举止抒情 C.借比喻抒情

B.借典故抒情 D.借象征抒情

(2007、10,单选14)杜牧《早雁》尾联“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的主要情感内容是(C)A.对入侵者的谴责 C.对边民的宽慰(D)

A.《蒹葭》 B.《陌上桑》 C.《饮酒》(其五)

D.《早雁》

(2008、7,单选14)下列《早雁》诗句中,暗示朝廷对边民漠不关心的是(C)A.金河秋半虏弦开

B.云外惊飞四散哀 B.对皇帝的讽谏 D.对时局的忧虑

(2008、4,单选14)下列作品,属于托物言志的是C.仙掌月明孤影过 D.岂逐春风一一回

(2008、10,单选14)《早雁》中,用来暗示统治者腐败无能、冷漠无情的景象是(C)A.金河弦开,大雁惊飞 B.仙掌月明,长门灯暗 C.胡骑纷纷,春风难逐 D.潇湘人少,水多菰米(2009、1,单选13)《早雁》中,“仙掌月明”句所用的典故是(B)A.汉武帝将陈皇后打入冷宫

B.汉武帝铸铜仙人承接甘露 C.唐玄宗时制作霓裳羽衣曲

D.唐玄宗遣道士寻觅杨玉环

(2009、4,单选14)下列诗篇中,托物言志,表达忧国忧民心情的咏物之作是(D)(08年考过)A.《蒹葭》

B.《陌上桑》

C.《秋兴八首》(其一)D.《早雁》

(2009、10,单选14)下列诗篇中,属于七言律诗的是(C)

A.《行路难》(其一)B.《长恨歌》 C.《早雁》

D.《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2010、4,单选13)杜牧《早雁》中,暗示逃难民众有家难归的诗句是(C)A.云外惊飞四散哀

B.长门灯暗数声来 C.岂逐春风一一回 A.七言古诗 C.七言律诗

《咏湖中雁》鉴赏 篇8

作者:沈约

原文:

白水满春塘,旅雁每迥翔。

唼流牵弱藻,敛翮带馀霜。

群浮动轻浪,单泛逐孤光。

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

刷羽同摇漾,一举还故乡。

鉴赏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较难确定,清吴淇认为可能作于齐粱替革之际,但缺少确凿有力的证据。《礼记·月令》:“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鸿雁来。”春天到了,江南湖中的群雁飞举,振翅往北,准备还回故乡。

“白水满春塘,旅雁每逥翔。”起手即点题。“白水”,极清澈之水。此二句点化刘桢《杂诗》“方塘含白水,中有凫与雁”而成。次句于“雁”字上着一“旅”字,言此湖不过是雁之逆旅,雁只是逆旅之过客而已,为结句“还故乡”铺垫。“逥翔”,回旋盘翔;“逥翔”前下一“每”字,言每当春水满池,从北方来此过冬的群雁就要起飞盘舞,年年如此,无一年例外。一“每”字,加大了时间的跨度。

“唼流”以下六句,用极细腻的笔触勾勒湖中群雁的神态。“唼流”,雁入水觅食貌,宋玉《九辩》:“凫雁皆唼夫梁藻,风愈飘翔而高举。”“弱藻”,柔嫩的水草。“唼流牵弱藻”,湖雁觅食水流,以至牵动柔弱的藻类,真是刻画得至细至微。谢灵运《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云:“季秋边朔苦,旅雁违霜雪。”季秋北雁南飞,为的是避朔风霜雪。冰雪消融,春日和暖,当他们振翮准备北飞之时,仿佛还感到毛羽上仍残留着旧年的余霜;也正是这余霜,触动了旅雁的乡思之情,因为这余霜毕竟是北方带来的呀!“余霜”一语,颇为曲妙!“群浮动轻浪,单泛逐孤光。”上句,群雁悠闲自在漂浮水面,随着轻浪晃动。下句,日照平湖,泛泛有光,单雁浮行追逐远光中的俦侣。“动”,群雁为轻浪所动,写出悠悠然之状;“逐”,单雁主动追逐,带有一种顽皮劲儿。这两句,不着一“湖”字,而“兼湖并出,神至之笔”(《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三)。“唼流”句湖水,“群浮”两句湖面,“悬飞竟不下,乱起未成行”两句湖空,层次极分明,具有明显的立体感。谭元春说:“‘群浮’、‘单泛’、‘悬飞’、‘乱起’,尽湖雁多寡、上下、迟疾、斜整之状,可作一湖雁图”(《古诗归》卷十三)。结二句“刷羽同摇漾,一举还故乡”,篇末点明作意。刷羽,以喙整理羽毛。“摇漾”,李善注:“飞貌”。群雁刷羽同飞,以期一举北返故乡。照应开头所言“旅雁”。

我国古代咏物诗源远流长,何焯说:“园葵(按:即汉乐府《长歌行》,首句为“青青园中葵”)、湖雁(即此诗),咏物之祖”(《义门读书记》卷四十七)。就时间而言,早于沈约的文人咏物诗有的是,何推此诗为祖,当于成就而言。咏物诗或有寄托,或无寄托,或虽有寄托但幽隐难明。王褒《咏雁》云:“河长犹可涉,河阔故难飞。霜多声转急,风疏行屡稀。园池若可至,不复怯虞机。”抒写其流落北方、盼望南归之情甚明。吴淇《六朝选诗定论》认为此诗有寄托,他说,梁武帝“及将受禅,休文盖有不安于心者,故寓意于咏雁。首句满塘只是白水,雁尚未集其中,‘迥翔’谓齐梁之间诸人未知所择:有从梁而得禄者,如‘唼流’句;有不从而中伤者,如‘敛翮’句;有党附而随波逐流者,如‘群浮’句,有孤立而无与者,如‘单泛’句”;结二句则有“自欲隐而兼招隐之意”。这样的分析不能说没有丝毫道理,但总感难于圆通,或使人终有“隔一层”之憾。《古诗归》锺、谭着眼于该诗的体物方面,较有见地。这首诗的精妙处,在于诗人用轻灵之笔,写出湖中许许多多雁,湖面、湖空,参参差差,错错落落,唼、牵、敛、带、浮、动、泛、逐、悬、乱、起、刷、摇漾、举、还,各种各样的动作,诸多的神态,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而写来似一点也不费力,不露雕琢之迹,刻画精细而不流于纤弱,“咏物之祖”,或可当之。

作者介绍

沈约(441~5),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史学成就

在沈约之前,已经有人开始撰写南朝刘宋皇朝时期的历史了。最早撰写刘宋国史的是何承天。他在宋文帝时以著作郎身份,起草了宋史的纪、传和《天文》、《律历》、《五行》等志,其中人物列传只写到宋武帝时期的一些功臣。后来,又有山谦之、苏宝生等相继续作宋史,但都中途而废。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年),徐爰负责修撰宋史。他在前人撰述的`基础上,写成国史六十五卷,上起东晋末年,下迄大明时期。所有这些,都为沈约撰《宋书》提供了文献资料。沈约接受撰写宋史的任务,是在南齐永明五年(487年)的春天。他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即在第二年二月,就首先撰成《宋书》纪、传七十卷。起于东晋安帝义熙之初,终于宋顺帝升明三年(479年),记东晋末年及刘宋一代史事。这是沈约撰写《宋书》的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宋书》八志三十卷的撰成。从《宋书》志避梁武帝父亲和梁武帝本人的讳来看,它的撰成,很可能是在梁武帝时期。沈约撰《宋书》的经过大致如此。

《宋书》在反映时代特点方面是很突出的。比如《宋书》的传,与以前正史相比,就有几个值得注意的特点。第一,创立家传的形式。以前史书列传所记人物,一般不附记传主后人之传,而《宋书》则改变此例,开以子、孙之传附父、祖之传的先声。故《宋书》所记人物,多为门阀地主,而且把门阀士族所重视的家传也引入正史了。如《宋书》卷四十二《刘穆之传》,后面就附有“长子虑之”、“虑之子邕”、“穆之中子式之”、“式之子瑀、“穆之少子贞之”、“穆之女婿蔡佑”等人的传;卷七十七《沈庆之传》,后面附有“子文叔”、“庆之弟劭之”、“庆之见子僧荣”、“僧荣子怀明”、“庆之从弟法系”等传。这种家传式的列传,在《宋书》里是不少的。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地主居于统治地位,社会风气崇尚门第、家族史和谱系之学在史学上的反映。第二,创《索虏传》以记北魏史事,正如北齐人魏收撰《魏书》以《岛夷传》记南朝史事一样。这是南北分裂的政治局面在史学上的一种特殊的反映。第三,在类传中增立《孝义传》,提倡“孝行”、“孝廉”。这是魏晋统治者鼓吹“以孝治天下”的遗风。

《宋书》的志,也很有特色。一是八志多从三国讲起,有的更追述到东汉,表明作者极重视典章制度的沿革流变。这是中国史学的一个优良的传统。八志之首有一篇《志序》,概述志的源流和《宋书》志的缘起,也讲到志的撰述之不易,所谓“渊流浩漫,非孤学所尽;足蹇途遥,岂短策能运”。梁朝江淹说过:“修史之难,无出于志。”他的这句话被后来的史家一再引用,说明中国古代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都有一种共同的感受。《宋书》的《志序》是一篇不可不读的好文章。二是《宋书》的《礼志》和《乐志》分别占了五卷和四卷,几乎占了整个志的篇幅的三分之一,这在以前的正史中也是不曾有的。东晋南朝门阀士族十分讲究礼法。《宋书·王弘传》记王弘说:“弘明敏有思致,既以民望所宗,造次必存礼法,凡动止施为,及书翰仪体,后人皆依仿之,谓为‘王太保家法’。”有的史书还说;“弘每日对千客,可不犯一人讳。”真不愧是门阀土族讲究“礼法”的楷模。《宋书》重视礼志、乐志,洽是这种社会风气的反映。三是《宋书·州郡志》详尽地记述了东晋以来北方人口南迁及侨置郡县的具体情况,是一篇反映人口变动和区域建置变动的重要文献。《州郡志》序说;“地理参差,其详难举,实由名号骤易,境土屡分,或一郡一县,割成四五,四五之中,亟有离合,千回百改,巧历不算,寻校推求,未易精悉。”当时社会的动荡于此可见一斑。四是创立《符瑞志》,从远古到刘宋,历举许多神怪荒诞之事,宣扬“有受命之符,天人之应”。因而它的糟粕就更多一些。不过,它也讲到一些自然现象,如果用今天的科学眼光来看待的话,也不是完全没有价值的。在沈约同时和沈约以后,还有一些人撰写过刘宋皇朝时期的历史,但都失传了。因此,《宋书》的价值就越发显得重要了。

除《宋书》外,沈约还著有《晋书》一百一十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

但是,沈约在南朝的刘宋、萧齐和萧梁都曾任重官,所以在为齐武帝撰《宋书》时,曾经因为武帝曾在宋朝皇帝任官职而避讳了很多从宋孝武帝到宋明帝时期的史实。民国史学家蔡东藩曾认为《宋书》讳莫如深。

文学成就

诗文

沈约诗文兼备。当时的许多重要诏诰都是出自于他的手笔,在齐梁间的文坛上负有重望。《南史》称:“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笔,约兼而有之,然不能过也。”钟嵘《诗品》将沈约的诗作定为中品,评道: “梁左光禄沈约。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详其文体,察其馀论,固知公约鲍明远也。所以不闲于经纶,而长于清怨。永明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之。约于时谢朓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级故微,故约称独步。虽文不至其工丽,亦一时之选也。见重闾里,诵咏成音。嵘谓约所著既多,今翦除淫杂,收其精要,允为中品之第矣。故当词密於范,意浅於江也。”

在“永明体”诗人中,沈约占有重要地位。钟嵘以“长于清怨”概括沈约诗歌的风格。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他的山水诗和离别哀伤诗之中。

与同时代的“二谢”等人相比,沈约的山水诗并不算多,但也同样具有清新之气,不过其中又往往透露出一种哀怨感伤的情调。如《登玄畅楼》诗:“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中有陵风榭,回望川之阴。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云生岭乍黑,日下溪半阴。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写景清新而又自然流畅,尤其是对于景物变化的捕捉与描摹,使得诗歌境界具有一种动态之势。诗人以登高临眺之所见来烘托“离群客”的孤独形象,从而将眼前之景同“归心”融为一处。又如其《秋晨羁怨望海思归》诗:“分空临澥雾,披远望沧流。八桂暖如画,三桑眇若浮。烟极希丹水,月远望青丘。”全诗境界阔大高远,给读者展示出天水一色、烟波浩淼的海天景色。结合诗题来看,海天的空旷辽远,正反衬出“羁怨”之情与“思归”之念。此类诗歌在齐梁山水诗中,亦不失为上乘之作。此外,像“日映青丘岛,尘起邯郸陆。江移林岸微,岩深烟岫复”(《循役朱方道路》);“山嶂远重叠,竹树近蒙笼。开襟濯寒水,解带临清风”(《游沈道士馆》);“长枝萌紫叶,清源泛绿苔。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泛永康江》)等描写山水的诗句,皆令人耳目一新。

沈约的离别诗也同样有“清怨”的特点,如最为后人所称道的《别范安成》:“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尔同衰暮,非复别离时。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将少年时的分别同如今暮年时的分别相对比,已经蕴含了深沉浓郁的感伤之情;末二句又用战国时张敏和高惠的典故(见《文选》李善注引《韩非子》),更加重了黯然离别的色彩。全诗语言浅显平易,但情感表达得真挚、深沉而又委婉,在艺术技巧上具有独创性。沈德潜评此诗:“一片真气流出,句句转,字字厚,去‘十九首’不远。”(《古诗源》卷十二)沈约的悼亡怀旧之诗,“清怨” 的色彩更加突出,如《悼亡诗》:“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诗的前半以大自然的永恒来反衬人生易逝、一去不返的悲哀;后半将悲伤的情感同凄凉的环境融为一处,情状交现,悲怆靡加。除离别哀伤之作外,沈约的抒怀之作如《登高望春》、《古意》、《伤春》、《秋夜》以及乐府诗《临高台》、《有所思》、《夜夜曲》等,在沈约集中皆为上乘之作,而且也都具有“清怨” 的风格特征。

四声八病说

领雁工程培训总结 篇9

仙岩镇百兴小学相鹏栋

从上虞师范学校毕业到现在,已任教小学数学近7年了,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我非常渴望能得到名师的引领,渴望能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享受教育的幸福。虽然我经历的培训也不少,可惟独这次嵊州市“领雁工程”的培训历时两个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的培训分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两个阶段。在杭州的理论学习可概括为理论联系实际:我们聆听了许多教育专家的报告,听了很多不同风格的名师、同伴给我们上的示范课、交流课,讲座加听课,理论加实际,每一天我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回嵊后的实践学习可用理论指导实践来形容:我们每个学员在市区学校的名优教师中找到了一位导师,在全程跟随并参与导师的日常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在聆听同伴上交流课的过程中;在导师再三给我们修改教案、指导我们上示范课的过程中,使我一次次的体会到杭州理论学习的指导作用,通过实践学习,我也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领雁工程”骨干教师培训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

一、专家报告,思想的冲击。

教师是培训的主体,无论何种方式的培训,只有深入教师心灵,激活教师的内在需求,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在这次培训的理论学习过程中,我聆听了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大学教授、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管理的专家、名师等所作的近二十场精彩的报告。报告的内容涉及教学工作和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这些教授专

家的精彩分析,让我们的思想站在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不仅使我们对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形势,对中国教育的发展现状,有了一个冷静客观的分析;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些分析,我们认识到了实施素质教育,开展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在这一关系民族振兴大计的教育改革大潮中,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以及担负的责任;一些教学方法的新理念、新成果,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通过一个个案例的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展示在我们的眼前,给人莫大的启迪,并深深地在我们心中扎下了根,所有学员都受益匪浅,大家都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二、名师引导,能力的提升。

在理论学习期间,更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听到了杭州市学军小学的省级教坛新秀袁晓萍老师、文三街教育集团的省级教坛新秀陶敏青老师、福建省教学名师叶育新老师的几节随堂课,名师的指导课,使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充满魅力、充满活力,充满数学味的智慧课堂,我们受益匪浅啊!

实践学习阶段,我和培训班同一小组的组员一起到育英小学学习。进修学校给我指派了绍兴市学科带头人、育英小学教导主任王南军老师作为我的指导教师,王南军老师亲切和蔼,除了认真为我们上示范课外,还经常和我们一起探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教学中,王老师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他的热心鼓励帮助我。一起探讨教学中的困惑,解答教学中的疑难,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等等,在教学之路上指引我前进的方向,帮助我扫除困惑和彷徨!

作为一个年轻教师,自己也一直为如何弥补匮乏的教育教学理论;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益;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搞好教学工作;如何取得好的教学成绩而犯难;„„而让我特别自豪、欣喜的是我有这么一位能干的师傅。在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实践小组的3人一起深入解读文本,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诊断、磨课、不断反思,不断提高。最后,我们组每人都上了一堂精彩的公开课,每一节课不仅有上课者本人的心血,还融入了我们全组学员及导师的思想。这些课的成功应该说是我们全组学员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信心也更强了。

三、同行切磋,经验的收获。

此外,这次培训还有一个很大的收获:我认识了一大批来自全市各地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可以这样说,这些老师都已经用经验的双脚走出了一段路,有些教师还收获了丰硕成果,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是这次培训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互相之间的切磋、学习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思维的交锋在碰撞的瞬间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一个思想加上另一个思想就等与两个思想!一个思维结合另一个思维就产生更高层次的思维,这个 “1+1=2”、“1+1>2”的简单道理,让我们所有参加活动的受训者受益非浅。这是我们今后工作的一大笔财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会有更多的交流与联系,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为农村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校长在六一表彰会上讲话稿下一篇:读《林清玄散文集》有感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