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2024-12-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共8篇)

中学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篇1

课题名称:中学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课题的提出

目前学校的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教学没有丰富的教学收获,资源的贫乏和低效使用限制了教学收获的有效性,许多教学准备的不充分和计划的不科学造成教学的低效,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严重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教学没有顾及学生在学习中知识和能力以及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学设计严重束缚了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教师没能做好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促进者、启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只重“认知目标”的完成。以“考试”为中心,“题海战术”、“封闭式”管理,使学生厌倦了学习,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针对以上教学中的现实问题,需要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本课题的提出,就是基于有效教学的理念,以有效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在有效教学理论指导下,帮助教师发现或鉴别有效教学行为和低效甚至无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建立有效性教学的理念及其专业化发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研究,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高效化,从而大面积提高我校课堂教学质量。

(二)课题的界定

所谓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和促进了学生进步与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因此,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从教与学自身的属性揭示教学内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开展的活动;是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教学最优化、多元智能、有效教学等经典教育教学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均以创建和谐、高效、优质课堂教学为核心内容,从理论上为教师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其中,“建构主义理论”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里表征的过程,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教学最优化理论”则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而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的“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就是强调教学的效益。它更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四)国内外同一研究的成果

有效教学研究是国内外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从杜威到布卢姆,从斯金纳到加涅,都非常重视对有效性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又诞生了新的研究成果,如美国加里.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美国梅里尔.哈明著《教学的革命》,佩尔.蒂埃著《成功教学的策略—有效的教学实习指南》等。在国内,除叶澜、裴娣娜等教授对有效教学进行了长期研究以外,部分专家、学者对此也进行了深入地科学地研究。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吕渭源教授著《有效教学草纲》,陈厚德教授著《新概念—有效教学》,张庆林、杨东老师著《高效率教学》,他们无不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主要进行“推进有效教学,实施优质教育”的行动研究,其主要目的是: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研究有效教学策略,建构有效教学课堂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改革,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 ——注重教学环节的有效组织与落实。认真做好备、教、批、辅、靠等“五有效”的管理,突出有效性、互动性、全员性和差异性特征。明确有效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突出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研究,科学拟定教学计

划,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合理采用教学手段。面向全体学生,有序互动,积极引导,有效调控,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有效激活学生思维,训练“动脑又动手”的学习习惯,构建充满活力的有效课堂,积极探索学生有效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有效教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我校教学质量。

2、可以了解我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提高老师对有效课堂教学必要性的认识,提升教师的理念。

3、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本课题研究针对我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具体探讨教师应该掌握和运用的有效教学策略,探索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指导。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以现代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建构主义与师生互动为核心,关注学生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关注过程,关注教学效益,关注教学策略,从而形成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师必须引起、维护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以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1.调查和分析影响我校学科课堂教学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并更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树立新课程背景下课学教学的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目标教学意识,知识探究意识,情境建构意识,教学反馈矫正意识,当堂训练和检测意识。

2.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优化课堂训练,优化学生学习心理,优化学生学习习惯。

3.建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估标准。努力做到对课堂教学的评估多元化,促进课堂教学由“重教”向“重学”转化,从“形式”向“效果”转化;努力使评估手段客观、准确、科学,真正成为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甚至高效性的有效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是要通过系统地采集和分析信息,构建新的课堂模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对于本课题,我们拟从建立体系和结构框架的维度,采用因素分析方法,分别从教学过程与教学组织、教学结构与教学要素、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等范畴去研究和把握课堂教学,进而去构建融合新理念、新行为、新变化的新课堂。

具体研究内容是:

1、当前各学科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分析及改进策略。

2、有效教学新模式和评价体系研究(有效性教学中教学任务与教学模式的研究、教学过程与教学组织的研究、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研究、教师行为的研究、学生行为的研究、教学评价的研究、教学环境的研究、教学反思的研究);

3、高效优质课堂新授课、复习课、综合实践课的研究;

4、学校的教学资源现状及改进策略。

四、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1、研究准备阶段(2011.4-2011.5)

调查我校课堂教学现状,分析课堂教学高效或低效的特征;根据调查结果确立课题,论证课题,完成课题研究方案,向上提交课题研究计划;组建课题科研小组,下达研究任务,组织业务培训。

2、实验研究阶段(2011.5-2011.6)

开展教研活动,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了解我校课堂教学实情,提出改进策略。召开研讨会、报告会,组织教师创新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收集、整理有效教学相关资料,完成高效优质课堂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讲评课的教学设计和案例汇编 编写、推出高效课堂教学典型案例,完成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库的建设。考察学习交流,收集资料信息,完成有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阶段实验报告。

3.成果总结阶段(2011.7-2011.10)

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论文、完成专著;召开课题验收鉴定会,汇报课题研究成果;根据情况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研究国内外新的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转变教育思想。

2、调查研究法。(1)调查教师的心理状况、现有思想和学生个性,发现问题;(2)调查、总结、推广教师在有效性教学方面创造的成功的新经验、新方法;(3)调查有效性教学实施后的学生个性状况,为个性化教育提供实例依据,并反馈、调整有效性教学的实际操作。

3、行动研究法。定期开展专题研究及教研活动,力求用最新教育理论,解决有效性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边实践边总结边研究,及时反馈、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法。这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4、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一些成功教学课例的研究,吸收新课程有效性教学设计的成功经验,总结有效性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的规律。

5、经验总结法:主要是对其自身从事课题研究的活动过程加以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从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其次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积累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概括,深入、全面而又系统

地揭示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找出可以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五、研究成果的展现

1.论文:研究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

中学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篇2

1. 学案导学模式相关理论概述

所谓的学案, 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严格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教育主体, 从学生层面出发, 科学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案设计过程中, 重点需要全面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活动, 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提供有力依据。学案不但能够对学生进行指导, 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复习材料。教案与学案教学模式存在本质差别, 教案主要是以教导为主, 学案主要以导学、指导为主。学案导学指的是以学案为载体的导学模式, 以学生为核心, 以教师为主体,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合作, 进而完成整个课堂教学工作。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与传统教案教学模式存在本质区别, 主要体现在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是中职学生学好各课目的重要保障。

2. 中职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模式运用的必要性

(1) 以学生为教学核心的教学模式, 是中职数学教学的核心保障

传统的中职数学教学模式, 主要是以教师为核心, 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听讲, 这种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 显然无法满足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基础需求, 进而影响和制约到最终的教育教学成果。数学课程对于中职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作为中职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因此, 需要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思维和教学理念, 建立以学生为核心的学案导学模式, 充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 最终达到提升中职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2)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中职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 中职教育体系的日益革新, 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 学案导学模式已然成为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学方法, 是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保障, 也是中职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终需求。研究发现, 中职数学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模式, 有利于数学课程教学成效的大幅提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满足。

3. 中职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模式有效应用策略

(1) 明确教学内容、目标, 科学设置问题情境

对于中职数学教学而言, 其教学内容和目标至关重要, 直接决定中职数学课程教育教学最终成效。因此, 必须首先明确中职数学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例如, 在学习函数章节内容时, 教师要首先对函数进行准确定义, 然后对函数中各符号含义、意义进行逐一讲解。通过对函数中各符号含义、意义进行深入、系统、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有利于事物之间具体关联形态的科学表述;其次, 中职数学教师需要根据课本知识和教学大纲, 进行相关问题情境模式的科学构建, 以此来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将所学理论知识系统总结, 找出潜在的规律, 进而达到最终学习目的。

(2) 加大组织引导力度, 合理构建分组模式

中职数学教学中运用学案导学模式, 教师需要加大组织引导力度, 合理构建分组模式,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当集中讲解结束之后, 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对本堂课程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得出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可以给予单独指导, 也可以将所有分组讨论结果综合起来, 找出典型问题, 进行重点分析。分组讨论作为学案导学模式中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 通过课堂分组讨论, 不但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归纳, 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习、探索、积极主动性的提高, 最终能够达到提升中职数学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3) 科学指导, 增强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积极探索创新水平, 同时, 通过导学, 能够摆脱传统课堂教学死板模式, 突出课堂教学工作的多元化和多样性特征。导学作为一门艺术, 必须进行科学设计、专业设置, 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模式, 来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比如, 在学习并集过程中, 假设某班级艺术小组有5人, 体育小组有3人, 其中, 有两人不但在艺术小组, 而且在体育小组, 那么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显然不是8人, 而是6人。教师需要向学生讲解并集的加法算法。如此一来, 不但能够满足学生学习并集数学课程内容的基础需求, 而且有利于学生自学、探索知识能力的提升。此外, 教师必须给予一定的情境创设和问题引导, 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引导方式, 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彻底解决学生学习数学课程的棘手问题, 达到中职数学教学的终极目的。

综上所述,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 意义深远而重大。通过有效运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不但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框架体系的构建, 而且有利于中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可以说,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一种新型化教学模式, 也是中职数学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因此, 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 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学案导学模式的有效运用力度, 从而为新课改工作全面、顺利完成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许关荣.中职学校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4)

[2]王东群.“教学做合一”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育, 2014 (35)

中学随机数学课程的研究型教学 篇3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中学数学随机数学多媒体技术

1 引言

中学生正处于海量吸取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的重要阶段。抽象思维[1]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中学生经过初步学习,已经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利用理论知识、事实材料进行分析总结,提高自身的抽象认识结论,但这些抽象思维还不成熟,结论还不完善,需要形象的感性认识来支撑。而在数学类课程的学习中,这就要求教师能要适应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开展适当的以问题导向的研究型教学引导,让中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学习的过程是为了解决这个导向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环节,从而对中学生抽象思维体系进行良好的训练,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与科研精神。

2 随机数学的特点

随机数学[2]是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的一个数学分支,涉及概率、统计、随机过程、随机运筹等。中学阶段主要讲的是概率与统计初步部分。与随机数学相对的是确定性数学,这是中学生在此前一直学习的内容。在无可争议的确定性数学思维惯性之下,学生需要转变到不确定的思维方式,这是随机数学的特点,也是随机数学课程教学中的重点。现实中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游戏,都有着明显的随机性,都有必然的一面与偶然的一面,确定性的数学在处理随机问题时有诸多的限制。通过随机数学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频率的稳定性,知道在大量的随机的现象中所体现出的必然的客观规律,这就是统计规律性。学会恰当地描述随机化的语言,如一定,必然,可能,以一定的概率发生等等。也要让学生理解到,类似棋牌、彩票、体育比赛的挑边等娱乐活动中,正是因为有了随机性不确定性,才使生活变得丰富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去学习掌握这门学科的兴趣和动力。

3 中学数学课程的特点

中学数学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事物因果关系的把握和认知,作为随机数学的概率统计课程是中数数学的一个重要部分[3]。随机数学是揭示偶然世界规律性的科学,与其他数学不同,它研究的是随机现象,掌握不确定性的思想,达到对偶然世界本质的把握。概率统计是非常有特色的数学分支,一方面,其从产生和发展过程都有着耐人寻味、引人入胜的情节,为激发学生认知动因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它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概率统计学科有着特有的术语,这为学生认识数学的科学推断性产生着思维上的偏差。中学概率统计中特有的数学思想主要有随机思想、统计调查思想、统计描述思想、统计推断思想等。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学会数据的表示与数据信息的传递,能敏锐地感知大众媒体公布的数据调查中的数据信息。在课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体会到概率统计的作用,引导其投入到学习中来以理解概率统计的内容和方法。

由于概率统计是很容易主观上出错的学科领域,良好的概率直觉需要在学习中修正培养。其次,由于概率统计是随机数学学科,随机现象统计规律性需要进行大量重复试验,从数据中表现其客观规律。这些训练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引入多媒体教学,就是要应用媒体手段,在较少的学习时间内,生动地、高效率地展现客观现象的发展过程,形成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情境,培养学生的统计学思维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创设积极思维的情境,引导中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 研究型教学方法

4.1研究型教学的实质

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仅使得学生停留在书本表层的内容,不能有效地提升其认知高度。研究型教学[4]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基础知识为背景,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中学生经过多年的初等数学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随机数学阶段有很多与生活相关的背景素材,如古典概率,频率与概率的关系,期望的平均值意义,都可以引导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而加以引导求解。用问题惯穿整过教学过程,以问题为学习的主轴。教学从提出问题引入新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最后教学提出课后的思考问题,以问题结束整个知识段落的学习。

研究型教学对促进中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教学探究活动都与各种形式的问题有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中学生不但能学习到所需要的知识,还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思维能力的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以问题导向式的研究型教学方法应用于中学生的随机数学教育,特别是要发展其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

4.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计算机技术广泛普及于生日常生活与科学研究的今天,计算机技术与教育领域的不断接合使得新兴的教育教学技术得以大量涌现[5]。在中学概率统计的研究型教学课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设计问题提出的场景,引导学生的主动思维。多媒体演示教学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师生的互动,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学概率统计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表现形式主要三个方面。

一是多媒体数据的表达。中学概率统计的一个重要的认知要求就是使学生对抽样数据正确理解和表达。一张精心编制的数据表,其表达的信息远远超过相同大小的纯文字描述。通过多媒体方便地展示这些数据表达,学生学会读表,读数据,更要学会表达数据,学会编写统计数据表,如何分列分项地总结表达这些数据。统计图分直条图、圆形图、线形图、直方图、多边图、累积多边图等,是用来表达统计指标与被说明的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图形。统计图可以把大量数据的有关统计特征,比如大小,相依,趋势变化等,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如统计班上同学在一年12个月的生日分布图,可以发现生日分布的规律。因此,在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教学中,注重介绍统计表和统计图的特点,让学生理解其涵义,良好地掌握它们的表达和正确使用这些数据表达方式。

二是随机模拟。随机数学中有大量的随机数学模型和试验,如抛硬币判断频率与概率的一致性,掷骰子分析等可能性,独立性抽样方法,随机游走,幸运彩票,抓阄结果与先后顺序,高尔顿钉板试验的中心化等等。如果仅用语言描述,难以对其概率值的正确地理解,难以形象地展现随机动态的特征。在随机抽样的认识上,如随机样本的期望部分,中位数与算术平均值之间的差异需要实际样本的展示。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这些试验都只能由教师语言描述,既不形象也不直观,学生将信将疑。而借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可以在计算机中实现随机现象的动态变化,可以进行大量的随机试验以获得其稳定的统计特征。在多媒体演示课上,随机试验的运行速度可控,慢到学生可以仔细观察,快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出现大样本统计规律,观察到极限的特征。

三是现场计算。由于研究型教学需要实时的反馈计算,因而多媒体技术在随机数学学科的科学计算以突显统计学规律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比如正态分布的概率分位点值计算,传统的方法需要查表,既慢又不精確。而用计算机可以随时方便精确地计算出任意概率点上的分位点。又如统计中对于平均指标的计算是统计学教学的重点,可以在计算机中产生不同的分布随机数,再比较这些抽样平均摸指标的参数的意义。在分析指标间的相依关系中,可以方便地从散点图分析样本的关系,应用计算机作出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回归直线的参数估计,还可以对样本值进行微调方便地作出灵敏度分。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所不能的,对学生的认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3 多媒体研究型教学效果

在中学随机数学的研究型教学课程中,通过问题导向,恰当地运用计算机手段,课堂教学更为直观生动,内容更为丰富。提高了学生学习随机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显著。

首先,多媒体教学改善讲授方法,提高课堂學习效率。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采用提出问题,探索解决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最终的归纳结论和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向学生揭示思维过程并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软件程序来实现概率统计中的计算结果和模拟结果,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耗时耗力的板书,而以简洁的形式将运算过程与结果展现给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其次,多媒体教学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学科不能够象人文、艺术学科那样形象、生动,尤其是对求知能力尚处于开发阶段的中学生而言,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凸显教学的表现形式,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培养和创新能力。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生对学习复杂概率统计知识的主动性。

4.4经验与教训

在应用多媒体教学进行研究型教学过程中,也显现出一些值得注意和需要改进的问题。

首先,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的内容。设计多媒体教学内容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精心选择多媒体内容和设计表现方式,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同时,有选择地进行多媒体教学内容,不放弃部分传统的理论讲授和习题评价,将理论教学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

其次,把握好多媒体教学的节奏进程。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常常使用演示型课件,演示速度快,传播信息量大,加快了教学过程。但在多媒体教学的节奏上,容易忽略学生的理解过程,忽略教育本身基本功训练,从而演示过快。超过了一般学生的接受能力,欲速则不达。课堂教学速度快慢有度,将多媒体信息量大的优势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相结合。

最后,多媒体教学过程要做好师生互动。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与学是双方个体的一个交互的过程,师与生也都是活动的主体。由于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使用中,信息量大,教师演示速度也快,往往容易忽略的就是师生间的交流。而多媒体的实质是辅助的教学工具,仅是为了给教学提供更加逼真的表现效果和感知空间,而不能省略一问一答的教学精精髓。

5 结论

在中学随机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研究型的教学尝试。虽然研究型的教学模式当前在高等教育类学科中较为成熟,中学生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问题在有趣的动态演示环境中加以讲述,提高了课时的利用率,提升了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保国,. 学困生数学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10,(29).

[2]张朝凤,周巧姝,李毅然,. 关于提高《随机数学》教学效果的教学策略分析[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8).

[3]李永霞,. 论新课标下中学概率的教学[J]. 科技信息,2009,(23).

[4]陈秀荣,汤家骏,张晖,吴敏,. 研究型教学模式教育实验设计方案[J]. 教育与现代化,2007,(2).

中学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篇4

2011年11月承担本课题研究以来,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不断摸索和实践下,目前本课题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为了及时反思前一阶段的工作、进一步明确下一阶段的工作重心和任务,现将前面进行的探索研究作以下总结:

一、研究已经取得的进展

1、更加清晰了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实验之初,由于定位的模糊,导致我们的研究走了一些弯路,我们在“改进实验,制作课件” 上花了很多时间,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受时间、技术水平的制约,完全靠我们自己创新来改进实验、设计实验实现起来费时、费力,比较困难,课题组通过商议,决定适当采用“拿来主义”,只要能提高实验课的有效性的所有实验,我们既可借鉴别人设计好的实验,也积极自己创新、改进实验,并取得了一些成就。

另外,在第一阶段我们研究的内容过多,每个成员研究一个相对独立的子课题,由于课题组成员时间和精力有限,每个人研究的能力不同,使有些内容研究很困难,所以又对研究内容略加以调整,大家共同研究所有内容,使研究的方向和目标更加清晰。

2、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过去,部分老教师认为讲实验比做实验节省时间,嫌做实验太麻烦,通过每周备课组大家共同的研究,他们认识到实验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现在所有教师都积极上实验课,老师们能做实验绝不讲实验,甚至一些练习题中出现的实验都通过实验来演示后,再分析讲解,还增加、改进了不少实验。

2、通过第一阶段对学生分组实验课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初步的结论:认为对于程度好的学生用“明确目的----预习实验----讨论注意事项----学生动手实验----师生共讨出现的问题----反思总结”方法较好,但对于程度差得学生用“预习---教师演示讲解注意事项及操作步骤---学生动手实验---反思出现的问题”效果更好。通过中期的实践和研究,并在多个班级实践后,我们得出另一个上学生分组实验课效果较好方式:“明确目的---预习实验----由学生演示----其他学生指出不足、纠正错误---学生分组动手实验-----师生总结注意事项”,以后做分组实验还需继续实践和研究。

3、整理了绪言、分子的基本性质、燃烧与灭火、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等内容的实验设计。

如:本课题组成员---杨克新的《关于燃烧与灭火的实验设计》

实验

1、实验步骤:分别将玻璃棒和小木棍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实验现象:玻璃棒不能燃烧,小木棍能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条件之一:可燃物。

实验

2、实验步骤:分别将足量红磷和白磷放在两支试管里,然后将两支试管放在盛有开水的烧杯里。

实验现象:红磷不燃烧,白磷能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条件之二: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

实验

3、实验步骤:将一支试管倒扣在开水里的白磷上方。实验现象:白磷燃烧。

实验结论:燃烧条件之三: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

4、实验步骤:迅速用塞子将实验2中盛有白磷的试管塞住。实验现象:白磷熄灭。

实验结论:灭火的方法之一:隔绝空气。

实验

5、实验步骤:分别点燃两支火柴,用嘴吹一支,用书煽一支。实验现象:两支火柴熄灭。

实验结论:灭火的方法之二:把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4、整理了部分用动画代替有毒气体的实验或抽象内容,直观形象。如:以下内容截取自贺兰四中课题研究成员——马向吉 《多媒体教学与化学实验探讨》

有些化学反应实验,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按常规演示难以完成或实现,但借助计算机进行模拟演示,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模拟有毒、有害物质的实验,减少污染。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试验,在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试验时易造成一氧化碳泄露而发生中毒,为保证实验现象逼真和安全,利用可见模拟演示也能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2)模拟液氮的冷冻作用。对液氮、液氧等物质的用途,学生大多数未见过,只是靠死记硬背它们的用途,缺乏感性认识,用多媒体计算机可形象、逼真地表现出每一种用途的原理,对于各个环节也可以反复演示或局部放大。

(3)模拟化学反应过程。模拟化学反应过程,使学生看到分子被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例如,水通电电解水试验,从分子和原子角度上去分析这一化学变化的实质,与其让老师大讲特讲,还不如利用多媒体课件动画给学生演示水通电发生化学 2 变化的实质,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演示,直观地通过直观感觉得知:水分子先分成氧原子和氢原子,每两个氧原子重新结合构成一个氧分子、每两个氢原子重新结合构成一个氢分子。学生通过观看不仅知道了化学变化的实质,也懂得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种类一定变而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一定不变。

多媒体不能完全代替化学实验操作,只能作为化学实验的补充和延伸,计算机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它是为教学服务的,是辅助教学。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仍是从属地位,所以不能用多媒体完全代替化学实验操作,只能作为化学实验的补充和延伸。

5、研究了一些创新实验,并取得一些奖项,课题组成员马向吉老师设计的《浓硫酸溶于水放热》获自治区级一等奖和国家级二等奖,刘继斌老师设计的《高温煅烧石灰石的绿色演示》获自治区级二等奖,杨克新老师设计的《多功能实验演示器区》获自治区级二等奖,李彦老师设计的《证明“分子间有间隔”的简单实验》获自治区级三等奖。贾淑玲老师设计的《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获自治区级三等奖。

6、指导学生自制教具,并参加上级部门开展的实验竞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刘继斌老师指导的《自制净水器》获自治区级三等奖,刘继斌老师指导的《酸雨模拟实验》获自治区级一等奖,马向吉老师指导的《水电解器》获自治区级二等奖,李彦老师指导的《固液不加热型气体发生装置》获自治区级三等奖。

7、课题组成员实验光盘课也获得了一些奖项:李彦老师的光盘课《制取氧气》获银川市二等奖,马向吉老师的光盘课《燃烧与灭火》获银川市二等奖,刘继斌老师的光盘课《二氧化碳的性质》获银川市三等奖。出现的问题

1、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知识较贫乏,电脑的使用水平有限。我们在备课组会上讨论的实验方案,教师在实际上课时也已用这样的方法上了,但许多实验都有图,用图表示更直观,教师用电脑不会画图,用文字叙述又过于简单,阻碍了我们归纳的内容的上传。我们会请教信息技术教师较好画图的方法并能尽快熟练。

2.课题组成员教师由于担任毕业班教学,工作压力大,工作任务重,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不高;备课组会上研究的较深入,但交来的归纳材料过于简单,有应付差事的表现。下一阶段研究中设法调动成员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使研究的工作更扎实,做好整理、总结工作。

3、由于学校人事调动,导致课题组成员有所改变;最初研究内容还包括如何指导学生做一些学生家庭小实验,以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现认为研究内容太多,无法顾及,将这一内容去掉。我已在实施方案里将人员变动及内容变动加以修改。

三、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

1、深化课题研究。

对课题研究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明确每一阶段研究什么,注意材料的积累,使本课题能继续深入研究,争取有一些有关课题的论文能获奖。方案进行修改,更细化子课题及每一阶段要研究的内容,使课题实施方案更有计划性。

2、继续学习,提高电脑使用水平及理论水平,为课题研究的整理归纳奠定基础。

3、按照上下册的内容,将我们好的实验设计,实验改进归纳成册,可作为校本教材,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有关实验的各种比赛并取得较好成绩;好的实验动画积累做成光盘。积极指导学生参加自制教具及科技创新大赛争取获奖。

中学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篇5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本文在理解“什么是有效教学”,“如何评价教学的有效性”的基础上,结合中学数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联系,中学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方法。”但是,由于受到学生年龄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还不是很高,“满堂灌”也逐渐被“满堂问”代替,有的课堂气氛不活跃,缺乏师生互动;有的课堂虽然很热闹,却缺乏思维的深度参与。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不仅是课改关注的热点,也是每个数学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在新课改背景下,现在所提倡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以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的关系。教师要看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教导,创造一种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真挚的爱生之情去换取学生对教师的好感,与学生之间产生情感交流,营造一种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快乐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兴趣是学生主动接受知识的动力,让学生在心情愉快、趣味盎然的环境中学习,不仅可以优化其心理品质,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可以增强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探寻各种教学方式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1.问题激趣法;

新颖、富有启发性,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往往会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垂径定理的推论”时,笔者向学生提出了如何求“历史古迹赵州桥的桥拱半径”这一问题,由于问题比较实际且贴近我们的生活,学生探究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了,接下来新知识的引入与讲解自然简单多了。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实用激趣法;

数学的实用性常被学生忽视,教师在教学时应重视展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现实世界的中介和工具。例如:函数概念的学习,可以从出租车的车费与行

驶路程,等候时间,起步价之间的关系谈起,以启发学生从数学角度分析探索,验证并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而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3.美学激趣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性地引导学生感知数学公式、式子等对象中的对称、和谐、统一、简洁给人带来美的视觉效应。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异和美妙,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向往数学。比如在学到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两圆相切、反比例函数图象等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欣赏和领悟这些能给人以美的感受的东西,以激起其学习兴趣。

4.动态激趣;

在一堂关于《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公开课上,笔者在预设教案时,设计了让个别学生摸一摸盒子里的物体,说出它的特征,其余同学根据他的描述猜猜是什么立体图形。教师并没有考虑到学生可能无法较清晰地说出具体特征。这时摸的同学不知道怎么说,下面的学生很着急,有些学生坐不住了,开始发问“它能不能滚动?”“有没有平平的面?”„„然后笔者顺水推舟,抓住机会调整教案。学生兴趣盎然的问答,活跃的思维成了课堂的亮点。

三、少教多悟,留足参与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目标限定的范围内,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多种参与的机会和个性发展的自由空间,把讲课时间压下来,增加学生课堂参与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主学习、思考、说话、记笔记,对重要的问题去自主学习,多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力。

此外,提高学生数学课堂的参与程度还可以采取其它一些策略。比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小组内学生能有更好地、平等地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发展;再如:把竞争引入课堂“策略”——竞争能满足学生好强、好奇、好胜、动口、动手的个性,广泛调动学生参与意识,促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四、促进自主学习的策略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一种互动,它以数学教材为基础,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只有当教材、教学方法符合学生“学的规律”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数学学习的特点;

数学具有严谨的逻辑性,数学教材通常是以演绎法系统展开的,学习它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学生学习时要思考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

由于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理论学科,而且数学中采用了形式化和符号化的语言。因此,数学学习更需要积极思考、深入理解,需要较强的抽象括能力。

“数学学习与其说是学习数学知识,倒不如说是一种培养数学思维的活动”。所以,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

更为重要。

2.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

数学知识不能拷贝、转移。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这就是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它对指导数学教学存在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1)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数学认知能力基础上的建构活动,而不是对数学知识的直接翻版。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特点,理解同一数学知识的方位、程度上也存在差异。这一切都决定了数学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每个学生背景不同,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以便更好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强调打好数学基础的重要性。

正如王梓坤先生所说的,“不论是学习数学或研究数学,都必须循序渐进,每前进一步都必须立脚稳固,这是数学方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他科学也要循序渐进,不过数学尤为如此。前头没有弄懂,切勿前进。有如登塔,只有一步一步上,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当然,循序渐进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上升的一个过程。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不同方位的理解,又要及时地把学生的学习切入关键。

(3)给学生以适度的指导。

由于受认知发展能力的限制,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需要教师的指导。但随着教学水平的发展和学生学习的慢慢深入,教师应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独立的学习,减少指导,增加学习中自主探索的成分。所谓“学”的真谛在于“悟”,教的秘决在于“度”,就是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针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多样性和差异性,进行适当地指导,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

中学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篇6

琼海市大路中学 陈磊 2010年3月

摘要:物理课堂教学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环节,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提高整个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提高物理课堂中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要求“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有效的课堂教学体现在学生的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当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研究学生学习规律;又关注老师怎样引导、怎样帮助学生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形成对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能力、整理和改组能力。近几年我初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自己创立的教学法,经过一年的努力,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使我的物理教学有了质的提高,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提高物理课堂中有效教学: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1、用科学史实创设情境。

可以用一些科学史料中的典型事例来创设情境。例如讲长度测量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来创设情境;讲浮沉条件可 以引用“郑和三下西洋”的事例创设情境。这种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创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积极进行思维,为课堂教学开了一个好头。

2、用生活中耳熟能详的现象创设情境

可以用学生所熟悉的现象来创设情境。例如讲“压强”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想一个问题,人坐在板凳和沙发上,两种情况下,舒服程度一样吗?从而提出本课要讨论的问题──压强。学生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同时还培养学生“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基础上来理解物理知识”的习惯。

二、创设适合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情境

1、如在讲《惯性》时引入一个故事:话说有一油田突然失火,情况万分紧急!有人迅速报警。各路消防车陆续赶到,但由于火势太大,消防队员无法靠近,火势一时无法扑灭。正在这时,大家听到远处传来了汽车的轰鸣声。只见一辆旧消防车疾驶而来,该车几乎没有减速就直奔火源中心冲去,车上队员急忙下车救火,火舌很快被扑灭。油田老板激动的握住该队队长的手说不出话来。记者急忙采访队长并兴奋地说:“油田老板已经许诺,哪支消防队首先灭火,将奖励一大批钱”。请问:“你们得到钱后,第一件想做的事是什么?”队长愤愤地说:“我们首先要换掉车上那个失灵的刹车片!”同学们听后大笑不已。老师马上提问:“你们为什么笑?”并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讲的惯性。”通过创设情境,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接下来课进行得很顺利。

2、用演示实验创设情境

可以用适当的演示实验来创设情境。例如在讲汽化和液化一节课时,一开始做以下一个实验。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水加热,让学生观察时提出以下问题: 水沸腾前、后出现的气泡,体积有什么变化? 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呢? 如果撤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吗? 学生们边看演示,边思考问题,很自然地创设了问题情境。由此而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体过程,还是在局部环节上,都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使刺激有新颖性,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为课堂教学实施和探究活动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点,使学生进入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合作探究,活跃课堂气氛

科学探究是学生参与式的学习活动,科学探究要渗透在教学各个环节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渴望,使学生体验探究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

1.实验课教学中探究。

实验课中,应先提示学生如何作好实验计划的制定和安排,自由设计实验,选择好必要的器材,注意科学的实验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对实验的不同的方案进行评估、交流、取长补短,比如“研究浮力 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探究的结论,先让学生独立地假设、猜想,让学生充分的想象,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等方法进行猜想。有的同学提出“物体所受的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密度有关”这一猜想,学生们有一致的共鸣,于是抓住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探究方案,此时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空前高涨,通过讨论确定运用控制变量法,在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的条件下,物体的密度不同,研究所受的浮力是否相同,简略步骤:用弹簧测力计称出铁块和铝块在空气中的重力,然后使铁块和铝块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根据两次示数求出浮力,然后进行比较。通过以上实验的探究,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了阿基米德原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2.习题课教学中的探究。

习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解题技巧,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辨析的探究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如:“日常生活中许多常见的物品可以用来做物理小实验,现有玻璃杯、铅笔、白纸、玻璃和水,从中选用器材可以作哪些实验?要求:至少设计二个实验,并简要写出实验方法,步骤及原理。”学生根据上述要求进行一系列实验的设计和训练,设计出许多种实验方案,每个方案都闪烁着创造思维的火花,充分体现了“以培养能力为主,以发展学生为本”,注 4 重考查学生活学活用的知识,多思少算的思考能力这一中考命题导向。

四,习题设计,体验收获的喜悦

1、从教学目标上讲,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在设计习题时,首先要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情况进行目标定位,然后设计、选择题目。要注意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和可行性,但求循序渐进,拾级而上,不求贪多求快,一步到位。

2、从习题设计上讲,要精编精选,不要搞题海战术习题很多,有题海之称。一节课只有40min,要提高效率,习题的质量是关键。备一节习题课,随便找几个题目很容易。要精心设计,精编精选并优化组合,则非下苦功夫不可。

3、从教学策略上讲,要重视过程分析,不要只重求得结果。在进行习题教学时,习题的巩固知识功能和培养能力功能都是在解题过程体现的,所以解题过程是重要的。

4、从教学方法上讲,要群言堂,不要一言堂。

教师讲,学生听,就是一言堂。群言堂,就是让大家说话,让每个学生说话。教师把“一言堂”变为“群言堂”是习题课教法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在群言堂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局外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正实现了多向交流。在群言堂的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不同观点的碰撞,不同思路的启发,凝固的知识被激活了,解题的过程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解决问题的能 5 力提高了,学好物理的信心增强了,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变成了激动人心的智力活动。

五、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要把握好频度和坡度。例如: 把一冰块放在0℃的水中,外界的温度也为0℃,问:冰和水的质量哪个发生了变化?我设置以下的问题:(1)水和冰的温度各为多少?(2)水凝固和冰溶化的条件是什么?(3)热传递的条件是什么?如此设计问题的前提,要求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诊断,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以使问题能和学生独特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在把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各小问题的坡度,要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分解的理由,并能自然地把各个阶段的解决策略串联起来而得到原问题的解决,否则就是教师把知识“嚼碎”“喂”给学生,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是没有帮助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有效教学,以学生的探究为主,以学生得益多少为评价标准,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没有现成的教法和学法,需要我们广大的物理教师共同的探讨和研究。让学生“动”起来,让物理课“活”起来,让物理知识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解决生活难题的武器,是每个物理教师追求的永恒目标。

参考文献:

1、史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新课程》2009年1期。

2、陈洪平《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江南时报》

3、方明霞《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创设探究》,《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中学数学学案教学的研究与展望 篇7

2011年,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修订稿) 》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为了真正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中心的地位, 教师要像乐队指挥、球队教练那样, 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热情, 让他们真正地参与活动过程。为此, 许多数学教育研究者深入教学一线, 开展学案教学改革, 真正解决教与学的矛盾。

一、数学学案相关概念的梳理界定

通过期刊网检索和相关资料查询, 目前国内外相关数学学案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数学学案内涵的界定, 二是数学学案设计原则的分析, 三是数学学案构成要素的思考, 四是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五是数学学案教学类型的案例分析, 六是数学学案教学效果的实验研究。

1. 数学学案的内涵

(1) 学案的含义

许多专家学者对学案一词给出了自己的界定, 虽然所使用的文字不尽相同, 但对学案内涵的理解基本一致。学者们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学案是教师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 遵循教学原理和教育规律创编的供学生自学、探究、研讨、练习、梳理、总结的文字资料。学案, 是教师在充分调查了解学情、大纲、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从学习者的角度为学生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导学材料。学案是指由教师集体在广泛调研学生的学习现状、研究学生建构自主学习的诸种因素及可能性的前提下, 集思广益, 精心编写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辅助材料。简言之, 学案即学习材料。

学案是相对教案而言的, 它是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由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设计的或在教师指导下为学生设计的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和发展学习能力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使用的学习方案。学案, 是教师在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在二度消化教材与分析学情的基础上,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知识经验, 并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 把学习的内容、目标、要求和学习方法等要素有机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之中而编写的一个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方案。简言之, 学案即学习方案。

由此可见, 学案的内涵是丰富的、多层面的, 无论学案是一种学习材料, 或是一种学习方案, 亦或是一种学习案例, 它都是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 其内涵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 学案是教材的深度理解与加工器。学案不仅反映教师对教材的理解, 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储备, 所以它是对教材进行的深度加工。其二, 学案是教师的教学方向与指挥棒。虽然学生接受知识的认知过程决定了学案知识的呈现方式, 但也离不开教师的总指挥, 教师要有计划地调控教学方向。其三, 学案是学生的学习向导与路线图。学生按照学案规定的路线开展学习, 在学案层层递进的引导下, 寻求知识养成的捷径。

(2) 学案与教案的区别

《百科全书大词典》、《教育大词典》等工具性书籍并未给“学案”以确切的定义, 实际上, “学案”一词是在教学实践中, 逐渐由“教案”衍生而来的。有的学者认为“教案”突出“教”, 侧重“学会”;而“学案”突出“学”, 侧重于“会学”。有的学者认为教案是“封闭”的, 是教师为完成某一教学任务而编写的教学方案;而学案是“开放”的, 是学生如何学习的剧本, 主要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有的学者从设计理念、角度和针对性出发, 认为教案的使用者是教师个人, 为学生提供的是一种接受知识的“跑道”;学案的使用者是学生, 是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 为学生学习提供一种自主发展的“通道”[3]。

笔者认为, 教案与学案的主要差异有以下三点: (1) 教学理念不同。教案往往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 而学案的教学理念更为自主、开放和创造。 (2) 使用主体不同。教案的使用主体是教师, 而学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使用的导学方案。 (3) 教学环节不同。教案环节的设置以教师构思为主, 主要应用于课堂授课环节;学案环节的设置以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为出发点, 同时体现在教学各个环节。实际上, 讨论教案与学案的不同, 并非要割裂两者, 或区分伯仲, “存异”是为了“求同”, 教案与学案不可避免存在许多共性与交叉点。不管使用教案还是学案, 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2. 数学学案的原则

基于对学案内涵的理解, 专家学者们对学案设计的原则提出如下观点 (详见表1) 。

学者们对学案的每一种原则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都是学案教学实践经验的提炼, 充分反映了学案在教学中的作用。每种学案原则可能也适用于其他一些教学模式。笔者认为, 学案设计所需遵循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四点:

(1) 学案的导向性

学案有明确的指向性, 引导学生积极融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学案学习目标、内容、问题的一一展开, 不仅是教师教学思路的引导性呈现, 更是学生在知识不同学习阶段有可能面临的一些问题, 学案层层递进的导向性特征明显。

(2) 学案的探究性

学案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循序渐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案的编写就是教师智慧的结晶, 是教师对教学探究的成果;学案操作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进行探究, 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学案如何与其他教辅资料、课后作业配套使用, 也是需要探究的问题。

(3) 学案的灵动性

教师教无定法, 但学生学有可依;教师机动灵活, 且学生灵感闪烁。学案在学习内容上是开放的, 同一个知识点可以有不同的学案呈现方式;学生学习学案的方法也是灵动的, 可以将学案单独作为教材使用, 或作为课前预习的资料, 或作为练习题皆可, 一切都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而定;学案不仅在课堂上使用, 在课前、课后的其他时间也可以使用。

(4) 学案的发展性

在学案的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学生在使用学案进行主动、操作性学习的同时, 不仅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 数学学案的构成要素

学者们在编制数学学案时, 对学案的构成要素即结构进行了如下探讨。有学者从“学案”的内容出发, 认为学案应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法指导、师生互动的设计、梯度训练题、推荐作业七个部分。有学者从学案的内涵出发, 认为一份完整的学案应包含学习课题、内容分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法指导、学习过程、达标测评与资源链接。有学者认为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法指导、自学检测、问题讨论、基础训练、能力训练、学习小结、推荐作业。

思考数学学案的构成要素, 不仅能够为学案编制提供编写框架, 而且能够更好地设计数学学案的内容。笔者认为, 无论哪种结构的数学学案, 它都立足于两类要素, 一是教师“导”的要素。包括:数学思想的提炼、数学能力的洞察、数学交流的培养、数学评价的养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和数学相关背景知识的梳理等。二是学生“探”的要素。包括:数学知识的嵌入和理解、数学活动的参与和领悟、数学问题的解决和迁移, 以及数学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所有这些要素融合于一体, 并得到有机调控, 才能真正发挥学案的完整性、有效性。

二、数学学案教学的模式

在了解学案内涵的同时, 我们也对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进行理论溯源, 发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马赫穆托夫的“问题教学法”、鲁姆的“掌握学习法”、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等都为学案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弗莱雷的“提问教学法”、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等都启发数学学案的教学交流对话的主体转向学生, 重视让每位学生自发投入学案学习。

许多教学理论都给学案教学以很大的启发, 建立在这些理论基础上的数学学案教学模式都充分践行着教与学相统一的理念。

有学者认为, 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数学学案教学模式可以总结为四个基本阶段:导向、导学、导练、升华阶段。有学者从高中数学学案教学实际出发, 提出学案课堂教学模式为:问题探索、讨论交流、揭示本质、知识整理、巩固练习。有学者认为, 数学学案教学模式包括三个基本环节:依案自学、讨论创新、总结检测。

综上, 每种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有国内外许多科学合理的理论作为基础。学案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凸显学生主体性发展等。数学学案教学同样遵循教师教学原则和学生认知规律, 实现以学为中心, 以教为主导的和谐发展。

三、中学数学学案的教学类型

对于数学学案教学类型的研究, 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根据学案“题型”进行分类, 另一种是根据学案“课型”来分类。根据学案题目类型, 可以分为填空式、选择式、表格式、问题式、习题式、辩误式、例题式。实际上, 在一份学案中往往涉及到几种题型的相互组合。所以,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学案类型入手来进行案例分析。

例如:“数学概念课”的学案设计需关注新概念与原有概念的联系, 并建立概念与实际情境的联系, 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分类, 弄清概念的外延;“命题定理课”学案设计需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感受到命题、定理学习的必要性, 并能够通过尝试、猜测、验证等活动, 探究定理的形成过程, 学会用定理解决其他数学问题;“公式法则课”学案设计要让学生能推导法则, 能举例说明公式法则的意义, 能判断使用公式法则的时机, 并会利用公式进行正确的计算, 同时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 并由此体会和感悟数学思想;“解题课”学案设计要为学生提供能应用相应数学知识解决的一些生活实际问题, 并能体会此种解题方法是一类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让学生通过解题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专题复习课”学案设计要让学生掌握运用数学思想解决一类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 并发现此类问题中的不确定因素, 正确利用数学方法解决某类问题。

四、中学数学学案的教学效果

数学学案不同课型的教学设计, 究竟能够给数学教学带来怎样的实效呢?为此, 我国许多学校都开展了学案教学的实验研究, 不仅有各个实验班的点上的研究, 还有各个实验学校甚至是一类学校层面的研究, 实验研究着眼于学生发展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使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浙江金华一中1997年首次在全国提出“学案教学法”;2008年, 乌丹三中制定了“示案自学、分组讨论、点拨引导、达标训练、反馈小结”五步走的学案教学方案。另外, 还有苏州唯亭学校、北京第一七一中学、潍坊中学、浮桥中学等都以初中、高中不同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数学学案教学的实验研究, 结果均证明了数学学案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数学学案教学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价值体现。

1. 有助于转变和发展学生数学学习方式

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适用, 充分发挥了教师“导”的功能, 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思考中讨论、在交流中感悟, 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发展。

2. 有利于完善和优化教师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学案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也能够引导教师积极探索, 完善和优化学案教学方法。

3. 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数学学科学案教学和学习理论

就当前数学教学实际而言, 发展数学学科学案教学、学习理论, 对我们进一步掌握学案的内涵、作用、学生能力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五、数学学案教学研究的方向展望

综合以上各个层面的研究, 我们发现, 专家学者们对数学学案的研究涉及面相当广泛, 但更多的是实验的组织与成果论述, 在调查与实证研究方面仍有许多困惑与不足。笔者认为, 未来的研究工作应以数学学案教学为主线, 将理论线 (内涵、原则、模式等) , 实验线 (问卷、实验、访谈等) , 教材线 (案例、方案、体系等) 三位一体进行整合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系统思考、有效整合数学学案教学的内涵与教学模式

研究数学学案教学的内涵, 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研究不仅着眼于数学中哪些内容适合学案教学, 研究“外显”的解题活动类型的数学学案, 也关注“内隐”的创造性思维建构类型的学案, 如数感、空间想象、问题解决等。

数学学案教学的模式科学合理、动态发展。虽然学案教学模式的实施和课堂操作程序各有不同, 但都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它是由无数个数学教学和学习环节构成, 主旨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称为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 同时称为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所以, 我们的研究应充分体现课改理念的学案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数学学案教学方法等。

2. 量化研究、质性探究数学学案教学与学生知识养成、能力发展的关系

目前, 对于数学学案教学的调查研究多集中于一个学校的几个班级, 样本较小, 且研究结果没有得到深入细致的分析, 对于数学学案教学的质性化研究也几乎没有。因此, 需要积极开展学生数学知识理解层面的量化研究, 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层面的质性研究。

开展量化研究, 探究学案教学模式下, 学生数学三大知识领域: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掌握程度。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确定问卷内容, 以网络调研的方式进行, 不仅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而且可以自动生成数据库数据, 按照所需调研的内容进行遴选和统计。

开展质性研究, 聚焦学生八大能力维度:数感、符号感、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 不同的能力维度有各自的类型和层次。以解答题为主设计问卷内容, 以质性探究的形式展开调研, 制定评价标准, 划定知识层次、能力维度, 通过学生的回答评价其学习能力。

3. 探究、剖析数学学案教学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在数学学案教学中需重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研究如何整合数学学案教学与学习。基于学案教学理念, 教师教学行为的构成, 教学信念、教学环境、教学态度的变化研究;学生年级、性别、数学成绩等因素与学案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以及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与学案教学的关系, 相互作用研究等。这一研究有助于寻求促进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学案教学策略和方法。

4. 编制、使用数学学案教材

中学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篇8

关键词:文言文;图像;言语

文言文也叫古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它是在古代汉语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简洁、典雅的书面语体,有着独具特色的古朴之美——文美、韵美、意美、境美。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学习对象的心理规律和学习资料的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架构有效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古文。如何让高年级文言文教学走出教与学的低谷,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巧用图像,降低陌生感

文言文的语言习惯与现代文有所区别,枯燥地运用已知的注释串讲,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显然不易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相反会觉得干瘪乏味。对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毕竟是一种陌生的课文,“之、乎、者、也”晦涩难懂,又不好读,所以小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时,教师要营造学习古文的氛围。如,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课伊出示《伯牙鼓琴图》,在古色古香的图画中,我款款介绍子期和伯牙:“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你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一身长袍、达官贵族打扮的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而这位凝神听琴的,却是青布包头、两截布衫、劳苦大众的穿着,他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声、色、画加上教师的深情叙述,消除了年代的隔膜,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浓厚的古文学习磁场。

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配上合适的图像,能够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图像中把握课文的内涵,无需老师做过多繁琐的讲解,真正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深刻。

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是能读懂文言文。在学生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要适当增加他们的阅读量,让他们运用已掌握的方法、知识去阅读,在阅读中加深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反过来又作用于阅读。这个互相促进的过程,既是巩固知识的过程,更是使知识达到迁移、能力得到锻炼的过程。例如,教学《杨氏之子》这篇课文时,我向学生推荐《世说新语》中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让学生自读,能背诵更好。通过这样的练习,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完《两小儿辩日》,我组织学生进行改写练习,或者课本剧表演。学生写作兴趣高涨。

我发现在学生的眼中文言文再也不是深奥、乏味的“之乎者也”。学生充分地将文言文课文内化为自己的灵动文字。这样既巩固了对课文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三、古文新写,习得言语

近几年,文言作文是考场作文中的稀有品。2001年南京考生以文言文写成《赤兔之死》,赢得满堂喝彩,成为当年高考作文的扛鼎之作。2003年北京学生也用文言写成的《转折》满分作文。小学高年级安排文言文课文为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做铺垫。笔者认为,除了加强文言文的阅读量外,适当的文言文仿写练习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强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文言文简洁、凝练、富有想象力。写作浅易的文言文是学生个性的一种体现。如何写好浅易的文言作文,我认为仿写古文经典不失为一个好的练兵场。

我上古文《伯牙绝弦》,在学到:“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时,我让学生进行一个仿写,即仿照前面的句式,让学生写一写: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_______,________!”交流时,学生这样写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徐徐兮若春风!”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圆月!”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不仅掌握了语言的规律并学会了运用,而且在仿写的过程中向我们展示了伯牙鼓琴的绚烂乐章。这样的仿写,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促进了文本的理解,而且学生对古白话文有了更多的认识,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内容,与现代文阅读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重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采取多彩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地学习古诗词,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和智慧。

参考文献:

上一篇:会计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下一篇:护士产房实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