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规范心得(精选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自己的为人处事、治学态度、行为习惯甚至于服饰仪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处在严格的监督之下,都会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师爱,如何更完美的将自己的爱融合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当中,从而使自己成长成为师德优秀的教师呢,对此我是这样想的。
1、谦虚好学,刻苦钻研。记得刚毕业工作时,对教育不熟悉,教学经验近乎于零,我把虚心向别人学习、向前人学习,向老教师学习作为自己奋飞的起点。通过学习老教师的工作经验和敬业精神,来丰富自己的认识、知识及才能。同时我常静坐独思己过,剖析自己的不足,以加以改进。刻苦钻研,并做到精益求精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是师德责任感的体现。自己在教学中的教学技巧、能力和知识水平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自己在学生集体中的威信。总之,不要让学生怀疑自己的学问。但是,如果学生的怀疑涉及到教师的道德方面,那教师的地位更为不幸了。
2、宽容、善待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和学生一起去感受和体验。尊重他的人格与自尊心,同情他,支持他,鼓励他,引导他和帮助他。去体验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及泄气的心情,去感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这样教师就不会因一时的冲动或失误,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伤害。我们知道,在任何班级中,学生总有好、中、差之分,有些教师对好学生则尊重、偏爱,对差生则嫌弃、厌恶。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伤害了后进生的自尊心这一敏感的角落,轻者,使这些学生越发失去自信,产生自卑,不求上进;重者,则会使这些学生对教师产生怨恨和抵触造成师生间的矛盾。
3、宽容的内心是爱,爱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不论他的表现是好还是差。善待学生是以心对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大凡有卓识的教育家,优秀的老师都积极主张教师在教学中不要盛气凌人地训斥,辱骂学生,而要善于激励学生、唤醒学生、鼓舞学生,其中最重要的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一位当代的知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这是切断后进生源的重要手段。”
平日我是这样做的:
1、检点自己日常教育行为,坚持做好“三不”。不挖苦学生。当学生做错事时,我耐心开导,不挖苦、不训斥,不拿大话威胁恐吓。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如有的学生因作业没写好,或没有按我的要求去做的,我不是像有的老师那样让学生写上十遍、二十遍,而是单独找他谈话,帮他找出原因。不心罚。“心罚”即对学生内在心理和精神的惩罚,它是与体罚相对应而言的。比如,有的教师说学生“生来就不是读书的料,还有脸往这儿坐。”“灌铅的脑袋!”“死榆木疙瘩!”……这种心罚侮辱了学生的人格,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伤害他们的情感,损伤了他们为人的尊严。大家想想,学生真的遇上这样的老师日子该多难过。所以,我会尽力爱护学生。维护其自尊心,尽量避免对学生造成伤害。
2、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在平时的生活中,我率先垂范,言传身,在课外,做学生的朋友,心心相印,开诚布公。平时多跟每个学生一一谈心,与他们做知心朋友,从中了解他们的优点、缺点、爱好和困难等。
3、个别学生,个别对待。对一些调皮的学生,简单的诉责、批评是不可取的,我会用爱去感化他们,采取个别谈心和细心观察的办法,从中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作为转化他们的“起步点”。通过对调皮的学生多进行表扬,使这些学教育的本质凝成一个字,那就是爱。我爱我的学生,当然就会用我炙热的爱心去面对他们。这是我的职责,也是我所应努力追求的一种境界。所以,我将全身去爱我的学生,并且将爱转化为我教书育人的实际行动。我必将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化作无声的细雨,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学生精神上的尘埃。
道德是指由一定经济关系决定的, 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伦理习惯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 表现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学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 是同人们教育活动的发展直接相联系的, 它对形成教师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理想, 形成教师特有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传统起重要作用。它是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品德的总和, 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接待人接物, 处理问题, 做好工作, 为社会尽职尽责;它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 是调整教师与教师, 教师与学生, 教师与学校领导, 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 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作为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 教师的职业道德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以及教师队伍建设关注的焦点。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高校承担着不同于中小学校的特殊教育使命, 高校教师的道德要求也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责任和义务。这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新的职业要求, 例如, 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要积极参与教学科研, 同时还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 国家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各级部门的重视。对照两个不同类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当前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 所有教师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我们也必须清晰认识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与中小学教师相比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 分析如下:
1.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中小学的重点侧重于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 因此老师对于师德的理解和教育的基本功掌握扎实。但对于高校, 本身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就过于注重教师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的提高, 而忽视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训, 无形中助长了部分教师重业务轻政治、重科研轻教学。多数高校教师热衷于科研仅是为了评职称所用, 而不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甚至有的高校教师为了评上职称出现请人代笔, 一稿多发等学术不良行为。所以近年来学术浮躁、学位造假令人忧虑, 特别是粗制滥造已经成为高校的通病:例如, 几个教师一两个星期就编成一本书、有的老师一年发表十几篇文章等。这些现象严重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 更严重阻碍了学术的前沿发展。
2.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信念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相对中小学教师接受四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师德专业培训而言, 高校中的大部分人刚从学校毕业就很快走上讲台。他们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太快, 没有受过专门系统的师德培训, 阅历浅、经验不丰富、抗干扰能力和辨别能力较弱。正因为这些条件的不成熟, 部分高校教师的价值本位往往容易发生偏离, 把教与学变成买卖关系, 不顾社会效益, 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开始热衷于第二职业, 重科研轻教学。还有的老师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 备课不认真、上课无激情、教学方法单调、或照本宣科、或泛泛而谈、没有开拓和创新意识, 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甚者, 个别教师经不起物质的诱惑, 对学生不公正, 为一己之利泄题、阅人情卷、送人情分, 在学生中造成极坏影响, 有损师德师风。
3.高校教师爱生敬业精神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对于学生年龄偏小的中小学, 老师更多注重的是“育人”, 关爱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对于高校教师很多只注重于业务知识的传授, 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有的教师片面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教书、思想教育工作是学生辅导员的事, 与自己无关;有的教师本身上课就自由散漫, 迟到早退;有的教师仪表不整, 举止粗俗, 在学生心目中造成不良的印象;个别青年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 观点偏激, 在讲台上任意发泄不满情绪;还有的教师经常用语言和行为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正是因为这部分高校教师教育服务意识淡薄, 缺乏爱岗敬业精神, 忽视学生的崇高理想和自我价值认同感, 导致师生距离感越来越强烈, 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 长此以往将对大学生自尊自强自爱精神的培育产生负面效应。
现今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诸多师德问题直接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 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揭示其原因来源于两大方面:一是四大成长因素差异;二是三大成长困惑影响。
三、高校教师成长因素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1.发展观的差异
中小学教师的成功是通过所带学生的成功而表现出来的协同发展, 并且目标清晰, 途径明确。但高校教师的发展观是建构在个人发展之上, 其成功评定的标准不是依靠每个学生的成长来体现。
2.教育背景的差异
中小学教师几乎百分之百都接受过专门的师范教育, 具有教师教育背景。但是高校教师大概1/3的人接受过短期的师范教育, 尤其在综合类院校或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里这种情况很普遍。正由于高校教师缺乏针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的统一培训, 所以他们的教育效能感、自我评价水平、职业倦怠感等都比中小学教师相对较低。
3.发展路径的差异
中小学老师的发展路径遵循着整体和个人共同成长的路径, 他们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外部驱动, 所采用的措施是多元化的形式:例如, 听课制、教研活动制、家长和学生共同评价制等;而高校教师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内发型, 采取的措施单一化, 主要通过个人总结和年终考核相结合方式促进教师成长。
4.成长倾向的差异
高校教师的发展是以科研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重心, 主要是希望自己成为研究教学型教师, 工作的重点在于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教学能力次之。而中小学教师主要以教育教学工作为重心, 他们是希望自己成为教学研究型教师, 教书育人是重中之重, 兼具提高科研能力。
四、高校教师成长困惑与中小学教师之比较
1.成长标准的困惑
中小学教师评价指标具体详细:例如, 中高考升学率、各级评优课、考试通过或优秀率等。相对而言, 目前针对高校教师的评价界限模糊, 并且欠缺一个相对客观、可以量化的系统, 只是笼统地以教学督导评估、发表论文或参加课题的数量与质量等来作为考核重点, 学生对老师授课水平的评价往往次之。
2.成长条件的困惑
在实施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中, 大多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及方法的职业培训, 同时采用优秀教师和年青教师建立的师徒制、教研室的共同备课制、公开课形式的观摩教学制等;而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主要依靠个人的成长, 没有系统理论的培训, 尤其对于青年教师上岗任教后所面临的教育心理不成熟和教学技能缺乏的两难问题, 学校或院系缺乏相应的正确引导, 因此就出现一个教法、一个教态长期沿用的状况, 长此以往必然导致本科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
3.成长适应性困惑
正常高校教师的培养程序是从助教开始, 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辅助教学的工作, 加强对教学规律与方法的了解与掌握, 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但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虽然教师学历的逐年提升使其最低始于讲师, 但是他们并不具有相应的教育理论水平, 无形中增加其焦虑感和无助感, 教学效果因此降低。中小学教师的成长相比而言是一条稳中求进的道路, 他们具备绝对的知识优势和教材教法共同研究的优势, 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成长适应困扰。
五、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的主要途径与方法
基于对上述高校教师成长差异和困惑的分析, 我们认为促进高校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提高们的职业道德修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教育理念提升
首先,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科学的自我发展观是建立在正确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之上的师生共同发展。因此, 高校教师应该把成功定义为个人成功和教师共同成功的结合。其次, 要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高校师德教育牢固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再者, 高校教师要建立协同发展观, 只有把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协调发展, 才能为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创造条件。最后, 高校需建立教师定期政治学习制度, 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帮助其调整心理并将安贫乐教作为最基本的素质, 将廉洁从教作为其根本贯彻始终, 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专业工作者和促进社会风气净化的传导者功能。
2.知识结构优化
作为高校教师承担的首要角色是知识传播者, 其次是对学生将来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引导者, 最后才是科研人员的角色。为了完成这些使命和职责, 教师自身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资源储备, 必须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 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例如,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深入挖掘专业知识内涵, 掌握过硬的本领, 认真备课授课评课, 将与之相关的前沿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在科研活动中, 教师必须尊重学术、不抄袭剽窃、不弄虚作假, 不粗制滥造, 力求学有所得、劳有所获, 做出可喜的项目成果。另外, 当教学或科研出现死角或冲突的时候, 更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攻坚克难, 不虚置国家社会资源。
3.标准导向明确
高校的教学管理机构对于教师考核评价标准、教育教学能力标准等的制定和完善有助于教师理清自己的工作思路, 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 强化教育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例如, 高校要建立常规的检查制度和评价系统, 一旦发现教师在教学或育人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应当即时纠正和解决, 对于那些爱岗敬业、坚守本职、为人师表的优秀教师, 每年评选出职业道德标兵, 并将其先进事迹向全校推广并给予职称评审和继续聘任的优先权;而对于那些教育教学水平低下、人品低劣的教师, 坚决清除教师队伍予以淘汰。只有通过教师自身严于律己的要求和高校相关部门严格的监督和检查, 才能有效地预防师德缺失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才能不断优化和提高高校教师整体道德素质并使其保持一定的高水平。
4.有利条件保证
政策和制度是高校教师成长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织保障。促使高校教师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必须在政策和制度方面进行规范。例如, 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开展教师思想道德与教育理论职中培训、各级优秀教师培养选拔制度、校内 (外) 或国内 (外) 学术交流、教研室活动制、教学反思制等。规范高校教师发展的方向, 逐步提高其科学文化和教育理论水平, 发扬其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精益求精、实事求是的精神, 促使更多的高校教师掌握高超的教书技艺;提升专业知识素养和开拓创新品质;思想上从敬业、爱业转向乐业、守业。
5.优秀人才流动
正常的人才流动, 有助于激励高校教师自我成长的动机, 推动高校教师队伍的优化组合, 避免长期困扰影响其成长的近亲繁殖倾向。在合理有序的流动中, 应将教师的个人评价和他人推荐相结合, 特别要以教师职业理想、思想品德状况作为重点考察内容。
明确高校教师应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 对加强高等学校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一方面, 高校教师的发展关系着我国高层次人力资源的发展, 而这部分人正是国家未来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栋梁;另一方面,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高低决定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 也决定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成败。因此, 新时代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特征及现状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 分析其背后产生的原因, 提出完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新途径与具体措施, 多个维度着手注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省”反思, 促使他们对自我师德作出客观的评价, 精进提高。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刘春节.新世纪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构建[J].大连干部学刊, 2007, 23 (3) .
[3]饶咬成, 刘吉成, 饶丹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特点、现状与重建[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9 (2) .
[4]王芳.当代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下滑的原因分析及其应对策略[J].煤炭高等教育, 2011, 29 (3) .
一、中小学教师隐性流动的成因及现状
中小学教师隐性流动的主要形式是搞有偿家教和在校外培训机构兼职,其兴盛的历史并不久远。20多年前,极少有人去请家教。后来,由于升学考试竞争空前激烈,随着国民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为孩子请家教或送子女参加培训。目前,学生参加课外补习涵盖成绩好、中、差三个层次,已成为学生中的“主流群体”。由此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在家教和培训市场中,处于卖方市场即提供家教服务的主要有在职中小学教师、在校大学生、社会培训机构。教师由于对考试信息及走向、出题思路更加了解,因而更受欢迎。因此,自从社会上有了家教需求,就有教师参与的身影。据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2008年7月7日发布的一项对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哈尔滨等几大城市的一项电话调查,尽管在暑假,仍有近60%的老师选择给学生补课。时至今日,这种现象非但没有消退,反而是补课之风日盛一日。
二、中小学教师隐性流动的负面效应
在职中小学教师隐性流动,满足了学生提高成绩的社会需求。对教师自身而言,既能因提高学生成绩而获得声誉,又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因而在职教师参与面有不断扩大之势,而本应作为“主业”的教书育人工作事实上已越来越沦为“副业”。其实,深入探究教师隐性流动的负面效应,还远不止此,具体而言,约有以下几端。
1.加重学生负担,磨灭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
当前,家教和培训已成为很多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周一至周五的每天晚上,周六一整天,周日上午——这是很多孩子每周的补课时间表。即使在寒暑假,这种连轴转的补习也很普遍。据报载,2009年暑假,5岁的武汉女孩王君怡(化名)的父母花了1.5万元一口气给她报了12个兴趣班。到当年“十一”,因为不堪重负,她经常用头、手撞墙,父母不得不到医院给幼小的她作心理治疗,但孩子心灵的创伤是短期内难以修复的。这种例子绝非个案。调查显示,武汉市4~14岁的小孩近半数以上参加各种培训。
这种不注重劳逸结合的“填鸭式”高强度补习,会对学生成长造成诸多不利影响。首先,占用了学生大量休息娱乐时间,加重了本来已经很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疲于奔命。其次,最为关键的是泯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心智的开启、健康成长成才,不是仅靠书本知识的学习就能完成的。满负荷的上课,只让学习不让玩,会增加学生的心理、生理负担和精神压力,时间长了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直至弃学。再次,会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影响其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和发挥。由于想着有家教和补习,有些学生课前不再预习;课上注意力不集中,不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后也懒得复习和钻研,而是依赖家教和补习完成家庭作业了事。如果听任家教和补习泛滥,学生会逐渐丧失学习主动性,更多学生变成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所以,表面上,有偿家教和补习提高了学生成绩,实际上却是以学生付出更多的金钱和时间成本,甚至以消磨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天性、泯灭其学习主动性、减低学习效率为代价的,会给学生终身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不利于教师集体建设,造成家教与学校教育间的冲突,影响教育成效
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和兼职,会给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造成不利影响。首先,破坏了学校正常的管理秩序。由于有家教和兼职的“高收入”,一些教师对学校的奖惩激励根本不屑一顾,使学校教师队伍的管理难度加大。其次,不利于学校教师集体的形成。纵容老师搞有偿家教和兼职,一方面会严重挫伤一心扑在学校教育上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诱发教师间滋生攀比心态,争相开设家教班;另一方面容易在不同科目教师间由于实际收入差距而产生心理失衡。一些数学、外语等热门学科的教师都有条件搞家教,而政治、体育等科教师则少有人问津。这就难以形成积极的教师共同体,使更多的教师“隐性怠工”。
更严重的是,家教和培训可能导致与学校教育间的冲突。如为了保证教学效果,课外补习一般都会在课后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本来有限,课外补习已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学生还有相当数量的学校常规作业需要完成,难免顾此失彼。另外,现在家教和培训并不总是学生上完新课后的巩固、补习、拓展、拔高。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和班级,学习基础、学习进度难以一致。为方便授课,一些家教和培训机构往往还上新授课。这容易打乱学校教师正常的班级教学节奏。比如,老师布置学生预习,学生这一课已在家教或培训班上过,导致独立预习无法落实。课堂上新课,教师要启发诱导,进行设问,并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决定和调整上课进度,可是参加过补习的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就能答出正确答案,不仅这些学生的思维训练难以落到实处,更重要的是教师根据学生答问情况所了解学情的信息失真,而据此调整上课进度,无疑会影响班上其他学生的学习节奏。而且,对于参加补习的学生而言,由于补习时间有限,且一般不是最佳的学习时间诸如晚上、周末,方式单一(难以做实验和开展实践学习),学生所学知识难免一知半解,但学生自以为学过,在自己学校教师授课时学得又不十分投入和认真,导致学生两边学习都没达到目的。而且教师家教和补习盛行后,会使课外补习逐步成为提高学生成绩的主要途径。
3.分散教师精力,影响常规课堂教学质量,败坏社会风气
由于家教学生额外付费,迫使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到课外,平时上课就难以全身心投入,势必降低课堂教学质量。其深层次的弊端还在于,它容易滋长“以教谋私”的行为,影响教风。为了招徕更多“生意”,让更多学生“自愿”,一些教师会利用在课堂上“厚此薄彼”等形式,动员、暗示、甚至强迫学生接受家教。在课堂上,参加家教的学生会获得更多回答问题、参与活动及个别指导的机会,而请不起家教的学生会因为与教师接触沟通机会减少而被疏离。时长日久,学习会很吃力,甚至逐步沦为后进生。更有甚者,一些教师还在课堂教学时“偷工减料”,将教学内容“讲一半留一半”,人为地降低常规教学质量,以制造家教和正常教学质量的反差。这实质上变相剥夺了孩子的平等受教育权,导致由纳税人供养的公共教育资源向部分学生倾斜。对不参加补课的学生而言,是非常不公的。
教师这种利用公共资源人为设租行为,将传统纯洁的师生关系异化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丧失教师的职业道德底线,亵渎教师崇高的职业形象。而教师对社会风气的引导功能更不可小觑。教师这些不职业的行为易让学生幼小的心灵过早地被打上“金钱万能”的烙印,让尚未进入社会分工的孩子们体验到人格扭曲和社会不公。这对其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健康成长必然会产生不良影响,社会风气也会由此败坏不堪。
三、规范中小学教师隐性流动的对策
目前,教师隐性流动屡禁不止且愈演愈烈,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诟病,规范势在必行。
1.明确教师教育公务职员身份,立法禁止教师隐性流动
从国际上看,在教师被定为公务员的国家如日本、韩国等,一般不允许教师兼职,教师也基本上没有兼职家教现象。而没有定为公务员的国家,则允许教师兼职家教。《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公务员不得参与营利性活动。有偿家教和兼职属“营利性活动”,应依法禁止。我国教师身份没有明确界定为公务员,将之界定为专业技术人员。所以,从法理上讲,明确教师公务职员身份,将之纳入公务员管理序列,是解决教师有偿家教和兼职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考虑到教师与公务员的实际差异,可修订《教师法》,明确教师为“教育公务职员”。作为同为国家财政供养的教师,确认其公务职员身份,社会成本并不太高。教师既然有了公务职员身份,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有了保障,就要在享受国家待遇的同时无偿进行专业服务。否则,可以辞职做全职家教。
而对教师有偿家教的惩治,目前主要依照教育部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各省颁布的《义务教育条例》,前者仅停留在道德约束层次,后者仅是地方教育部门的行政规定,都没有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约束力有限,查禁效果也很不理想。另外,社会各界对禁止教师有偿家教的争议很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法规中并没有明确的禁止条款。因此,应借鉴韩国立法禁止教师兼职的经验,修订《教师法》,将“公职教师不得从事有偿家教和兼职”写入其中,并规定好处罚细则。
那么,在目前家教和培训市场仍有巨大现实需求的形势下,禁止教师家教和兼职后留下的真空由谁来填补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改进学校教育、规范社会培训来解决。
2.加强师德建设,改进学校教育
中小学教师隐性流动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教育内部的问题。因此,必须从规范教育内部机制,完善教育自身入手来解决。
(1)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有偿家教和兼职要真正杜绝,关键还靠教师职业自律。因此,道德提倡应该放在首位。一方面,引导教师讲求职业道德,加强行业自律,恪尽职守;另一方面,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师德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家教和兼职一票否决制,并与绩效工资挂钩等。
(2)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家教和补习从根本上讲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家教市场如此兴盛,折射了目前学校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禁止教师家教和兼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根本。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利用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引领,让教师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从根源上给补习降温。
(3)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填补禁止教师家教的空间
不可否认,在社会客观上对教师家教和培训有现实需求的形势下,严禁教师家教,也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如何在“禁”和“满足社会需求”之间寻求最佳契合点,是禁止教师家教和兼职必须考虑的问题。笔者认为,可充分发挥教师的资源优势,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填补禁止教师家教的空间。即学生在每日课余时间内,学校教师组织成立各种以项目为单位的特长兴趣小组(队),如各种文艺队、运动队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同时,也可成立各科学习培优和补差兴趣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成绩自由选择参加。为了防止这一活动变异为学校变相组织补课,一方面,严禁向学生收取任何补课费,教育局拨专款支付教师加班费;另一方面,学生组织必须打破班级甚至年级界限,学生完全以兴趣为原点集合在一起。教育局将这些活动作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考核的重要指标,学期初,要求学校每学期将开展活动的计划情况上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学期中,定期派人到校督查和指导;学期末,进行考核验收。并畅通举报渠道,受理和迅即处理学生和家长的举报,加强社会监督。
(4)改革考试制度,取缔违规招考
培训市场的兴盛,“分数”需求是一个不可小觑的重要原因。而培训是争取高分的方式之一。由此造成有偿家教供需两旺,违规难禁。限制教师有偿家教和兼职,还应从中高考招录制度改革入手,变以“分”量才为“多元化”量才,破除“分数崇拜”,考试以能力和素质考核为主,实现考录方式多元化。同时,制止全民奥数、作文竞赛等现象泛滥,废除以学科竞赛成绩、考级证书作为标准的招录及保送制度,特别是严格取缔一些义务教育段的名校与培训机构结成利益联盟,将参加培训与新生录取机会挂钩,或学校委托培训机构组织招生考试的违规招考行为,给课外培训降温。让花钱补课并不能为学生带来多少好处,从根源上逐步淡化补课现象。
3.规范培训市场,保障学生权益
培训已经发展成一个不容小视的新兴产业。由于产业入门门槛低,机构鱼龙混杂,队伍良莠不齐,收费标准混乱、服务规范以及管理标准缺失,教学质量管理和监督长期处于真空状态,使处于弱势地位学生的合法权益往往缺乏应有的保障,甚至还埋下种种安全隐患。
因此,对培训市场进行整治和规范迫在眉睫。笔者认为,首先,应推行培训机构注册登记认证制度。要求所有培训机构必须先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取得营业执照,保证从事家教和培训的企业和个人依法照章纳税,防止税收流失。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培训机构的业务管理和监督。第一,各地(县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出台培训机构认证标准。包括培训师资、场地、注册资金、课程等都必须达到一定要求。第二,各培训机构一律到教育行政部门登记,符合标准,颁发执业许可证,并实行资质年审制度。年审合格,才允许招生;否则,依法取缔。第三,教师须持证上岗。提供培训服务的教师必须到教育部门进行统一考核、登记,合格者颁发教师合格证,避免师资鱼龙混杂,保证培训质量。第四,各地(以省为单位)出台培训机构评级体系及收费指导标准,引导培训机构不断升级,防止乱收费。第五,明确培训纠纷处理机构和处理办法。第六,畅通举报渠道,加强社会监督。
参考文献
[1] 孟令熙.在职学习型教师隐性流失.复旦教育论坛,2004(5).
[2] 梅芳燕,等.规范教师有偿家教势在必行.光明日报,2009-10-27(10).
[3] 胡敏.童话大王郑渊洁.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武汉晨报,2009-12-21(21).
[4] 汪文汉.“灵格风”关门风波及武汉.武汉晨报,2009-10-30(9).
——茶店子小学
张照坤
总有朋友和我戏说:“你们当老师的是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哟。”而在我看来教师不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却是责任最重的职业,国家把民族复兴的希望寄托于教育,家长把孩子的发展寄托于教育,孩子把对未来的期盼寄托于教育。教师,总是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从08年地震的“范跑跑”事件到2013年海南校长带小学生开房事件,近年各种“**门”事件的曝光总是一次又一次将教师舆论推向风口浪尖,也拷问着每一个同胞的职业道德。而作为一名新教师初入职场半年,我亦深刻反思着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
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作为一名新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技能上还有诸多的欠缺,“第二天的课怎么上?上哪些内容?教学环节如何设计?怎样才能将孩子们讲懂突破教学重难点?” 等等变成为每天日思夜想的问题。绞尽脑汁想出的各种方法在一群熊孩子面前瘦小甚微,以学生为本,亲和育人,“蜜糖加炮弹”总算是稍微Hold住了点一帮屁娃娃,每一次用心的备课也总算是换来了孩子们一点点的进步,悄悄的为孩子们的小小进步而欢欣鼓舞,或许这就是“成就着学生的成就,幸福着学生的幸福”。在平凡艰辛的岗位中苦中有乐、乐在其中、乐此不疲,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耐心的关注每一个孩子、积极精进地去拓展学习,或许这就是勇担职责、传承师德了吧!
近期在浏览母校西南大学网页时,偶然读到学校某院院长写的“给教师的十条建议”,其中几条真的是说到自己内心深处去了,借此也摘录几条与大家分享。
“第一条:水平不行态度补,态度不行情感补;科研不行教学补,教学不行管理补。
第二条:尊重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情系自己所投身的事业。
第四条:以生为本,亲和育人,微笑服务。
第五条:强化责任意识,讲究教育良心。
第六条:树立良好师德形象,无愧于人民教师的称号。
第七条:课堂显功底,课前花功夫,功夫与功底同在。
第八条:成就着学生的成就,幸福着学生的幸福,教师今天的成就,关乎着学生明天的幸福。
第十条:只有永远当好学生,才能永远当好先生,要以先进的理念与思想观念影响学生。”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准则,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水平为重点,引导全系教职工自觉围绕全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要求,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育人环境,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努力造就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和教师群体。
法的观念,真正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明白自己应承担的义务,并合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校组织了全体老师一齐学习了《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等。透过此次学习,老师们较为准确地理解了《教师法》的精神实质,明确了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权利和义务,改变了“教师不学教师法,难免迷途象牙塔,受害不知为哪般,困扰不知错在哪”教学工作中,必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为依据,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依法享有“教育教学、学术活动、管理学生、获得劳动
报酬、民主管理、进修培训”等权利,并自觉履行“遵纪守法、履行聘约、教育学生、关爱学生、制止侵害、自我提高”等义务。《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专门法律,它具体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指导思想、保护资料、保护工作的原则,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予以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方法与资料,以及各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法律职责,是一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基本法。它的颁布和实施,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视和关怀,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优化少年儿童成长环境带给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未成年人处于身心发育的特殊阶段,决定了其始终处于一种被抚养、被监护、被教育、被保护的地位。在生活中,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常常受到监护人、教师及其他成年人的侵犯,严重伤害了未成年人的人格和自尊心。如:在一些学校里,侵犯学生权利、伤害学生自尊心的现象时有发生,或多或少存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如有时罚站,有时一个学生违纪全班同学挨批,优待尖子生,有时对后进生态度粗劣等.这些做法不仅仅违背了有关法律的规定,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教师要全面准确地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杜绝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其他
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忙还要透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就应让他们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的潜力,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则十分必要。
未成年人是人类的期望,国家、民族的未来。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予以特殊保护,做好他们的培养教育工作,是一项具有战略性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承担着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培养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神圣义务。因此,我们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法制的基本知识,不断增强教育法制观念,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正确的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断增强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意识和潜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通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理解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并将自觉用新《规范》来要求自己的言行,做新时期师德楷模。
一、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一定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学生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你对教育的执着、认真,你的这份热情会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学生,让他们多对学习投入一份认真,同时老师也会多赢得学生的一份尊重。只有当教师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时,才可能默默奉献、甘为人梯,这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价值所在。
二、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典范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总是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模仿在行动上。教师的人格影响,不公对学生在校起作用,甚至以后在社会上还会长时间起作用。所以,教师要处处为人师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作出表率
三、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一定要有爱心。
《专业标准》开门见山指出:“《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三基本一依据”,鲜明地确立了《专业标准》的基础性与重要性。
一、“基本理念”的排序凸显生本与师德
《专业标准》的第一部分“基本理念”共有四条,分别是“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从排序上看,《专业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摆在了首位,体现教育的“目中有人”,尊重小学生的权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关注教育对象的成长需求,将小学生学习状态的主动、高昂,身心状态的健康、快乐视为教育教学的首要目标。要达成这样的教育教学效益,教师自身要做到“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目中有人”的教育,需要的是“心中有德”的教师,教师应恪守小学教师的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规范,把塑造学生健康向上、阳光朝气的人格作为育人的关键,要视班级里的每一位小学生都“如同己出”,呵护、引领、指导,作表率、深爱生,以崇高的师德浇注小学生健全的人格。“理念一”是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理念二”便是达成终极目标的必要条件。
崇高的师德为小学教师的职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高尚师德的炳照下,发展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成为了必然。因此,“理念三”提出“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能力是需要发展的,当你停滞不前时,教师同伴已经在前行,此时停滞的你等于是在倒退。教育教学是需要与时代同步发展的,想依靠固有固着的那些专业知识与专业水平来应对发展中的小学生,显然是不合拍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想法更无法适应教育教学形势的发展,小学教师不能固步自封,唯有立足实践,坚持反思中改进与提高,才有望让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与专业能力与时俱进不落伍。除了实践反思这一途径外,更关键的是要吸纳与学习。知识更新迅猛,今天不学,明天就会跟不上知识发展的脚步,因此,“理念四”承接能力发展的需求,直指“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要求小学教师要有国际视野,不只局限在自己所从事的学科,要博观约取,夯实自身的文化底蕴,要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要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学习。譬如,向优秀的名师学习,向书籍学习,向具有优秀文化内涵的网站学习,向身边的教师同伴学习,常怀一颗谦逊的学习之心,博采众长,方能愈来愈知不足。小学教师就应该具有书卷气,会学习、常学习,时时散发出书香的魅力,成为小学生学习的垂范。总之一句话,学习要成为小学教师职业生活的优美姿态。
四条“基本理念”打造了这样一位合格的小学教师形象——他(她)发自肺腑地爱小学生,真正地懂并尊重小学生,时时处处做小学生的爱与善良的表率,立足教育教学实践,能常教常新,能够艺术地点燃小学生的求知激情,与书为伴,锐意进取,视野开阔,专业发展后劲十足。
二、“基本内容”的条款呈现精细与全面
《专业标准》的第二部分“基本内容”分三维度十三领域五十八条款。分别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出发,涵盖了“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十三个领域。在各个领域后,又细化成五十八条“基本要求”,最多的是“组织与实施”领域,共有八条细化、具体的基本要求,最少的三个条款,其余领域一般都是四五个条款。
细读这些“基本内容”,它与“基本理念”一脉相承。“专业理念与师德”是首要必备条件,一位小学教师只有萌生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的真心,才会在这颗真心的推动下,将小学教育这份职业耕耘成终身挚爱的事业,才会不断地保鲜自我的职业理想,爱岗敬业方有可能成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因为爱小学教育,所以才会心系小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断地调整并优化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不断地加强个人的修为。这些作为全是在发自内心的师德修养的观照下展开的,正所谓“理念指导行为”。
知识不等同于能力,但知识绝对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因此,“基本内容”将“专业知识”摆在了第二维度。小学教师施教的对象是小学生,所以必须对小学生的发展规律了然于胸,必须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这是小学教师的专业性与独特性的体现。其次应该熟稔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知识,掌握教育教学知识,拥有比较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设计知识。这些知识主要依靠学得,未入岗的教师在院校求学期间,就应该将主要精力安放在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对已入岗的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还需要不断地学习、吸纳,让自己已有的专业知识努力跟上形势发展的步伐,不断地完善、充实自我的小学教师“专业知识”。这是小学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
知识只有经过内化与实践,才有望转化为能力。因此,“基本内容”将“专业能力”定位第三维度。专业知识进入教育教学实践,不可能实现百分百的能力转换,这还要依靠小学教师的实践体验、用心领悟与锻炼提高。小学教师当得好不好,受不受小学生的欢迎,关键取决于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动态发展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课堂,于是,《专业标准》在“组织与实施”领域列出了八项要求,内容分别为——师生关系良好、教学情境创设适宜、调动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发挥主体性、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说写当小学生表率、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关注思想与良好行为的培养等。
由此可见,《专业标准》在“基本内容”的呈现上体现了精细化与全面性的特点。在五十八条的基本要求中,笔者认为有这么几个新内容要引起小学教师的高度关注。
1. 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是小学教师的首当职责。
在条款中,有关学生安全的描述有——“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将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小学生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小学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要高度重视小学生的生命安全,知政策、明法律、晓规律、讲策略、会应对。这是《专业标准》对小学教师在安全方面的新规范,也是应对当前一些不法分子将犯罪的魔爪伸向弱势群体——孩童的现实需要。这就昭示着小学教师在校内外都要高度重视小学生的生命安全,要将自护自救等知识、策略、方法等教给小学生。小学教师不仅自己要会应对,还要倾满腔的责任感来做好这项工作,将安全教育的弦时时刻刻都绷得紧紧的。同时,在危难关头,小学教师要做好小学生的守护神,将小学生的群体生命看作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在任何危机情况下,都不能脱离小学生,当“逃兵”。
2. 关爱、尊重、信任是小学教师职业词典中的三大关键词。
“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尊重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小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引导小学生体验学习乐趣,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等等。这五条内容点击了小学教师职业的三大关键词“关爱、尊重、信任”。
关爱是目标,尊重和信任是“两翼”,是基础。爱小学生就要从真心尊重和信任小学生做起。小学生与小学教师一样拥有平等的人格与尊严,小学生来到学校与小学教师结成了师生关系,小学教师就应摈弃“师道尊严”的架子,用平视的目光看待每一位小学生,充分地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小学生,不以分数论成败,而是以培养小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为重点,首先要帮助每一位小学生“成人”。只有小学教师真诚地尊重与信任孩子,才能产生教育的“反作用力”,小学生才会真心地喜欢小学教师,并喜欢上小学教师所教学的课程。
3. 扩充了小学教师沟通与合作能力的外延。
《专业标准》对小学教师“沟通与合作”的外延进行了拓宽,不仅包括小学教师与小学生的沟通能力,还包括小学教师与教育教学同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包含了小学教师与家长及社区的沟通与合作。这对小学教师的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还要能“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同时“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发展”,还要“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这也体现了家、校、社一体化,共育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时代需求。能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这是小学教师必须练就的“吃饭本事”,能与教师同伴沟通合作,是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需求”,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要求小学教师不以“告状”为唯一诉求,而是以一位专业工作者的视角,寻求家长的共同合作,共商教育的新途径,目标共同指向小学生的有效教育。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要增强自己与不同家长进行沟通的能力。同时,还要求小学教师拥有社会大视野,积极寻求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合作互助,共同促进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真正做到“在校当好学生,在家当好孩子,在社区当好公民”。
4. 强化了小学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要求。
小学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心智发展的开启者,因此,小学教师的知识来源应该是鲜活的,不能凝固僵化。为此,《专业标准》从“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等方面对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具体细致的要求。小学教师要成为“T型专业人”——有较为广博的通识性知识,有艺术方面的“细胞”,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能较为“时尚”地紧跟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同时,在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方面,要能往“专、精、深”方向发展,不固化自我的知识,要“海纳百川”不断“刷新”自我的知识界面。在不断丰实自我的专业知识同时,致力于专业能力的提升,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有愿景、有规划,要能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探索与研究,不满足于原先驾轻就熟的“教育教学套路”,要乐于创新,乐于进取,让教育教学的每一天都充满新鲜感。
三、“实施建议”的层次分明充满期待
“实施建议”共有四段话,分别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小学、小学教师提出了言简意赅的建议。该“实施建议”对小学教师群体拥有了热切的期待——发挥《专业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严把小学教师的入口关,实行聘任与退出机制;师范院校加强小学教育学科与专业建设,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小学强化校本研修,健全绩效管理机制;小学教师要增强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敢于创新,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专业标准》对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小学教育的小学教师而言,是一份新规范,彰显着这份职业的专业性与挑战性。特别是已经在小学教育岗位上工作的小学教师,逐条对照自我如今的状态,到底这五十八条的“基本要求”你能达标几条?对照标准,也许今天的我们还有许多不足,但我们要以“谦卑而不自卑”的心态来对待这份《专业标准》。“谦卑”就是要谦恭地学习《专业标准》,从中查短,制定相应的“补短时间表”,通过学习来“内增素质,外塑形象”;“不自卑”就是不妄自菲薄,认为自己还有不少条款不达标,整天提心吊胆——想被“退出”。大可不必这样,既然我们已经从事了这份职业,我们有基础,我们有经验,我们不愚钝,有《专业标准》的提醒,只要我们立足岗位,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向网络、向书籍、向优秀教师同伴、向教育经典学习,敢于不断地“否定自我”,不断地“突破自我”,每一天都能让自己进步一点点,相信只要我们每位小学教师都全力以赴地发展自我,假以时日,形成不断进取的良好态势后,在岗在职的每一位小学教师就都有望达成《专业标准》的期待,成为一位新时期合格的小学教师。
师德师风篇
忠诚教育乐奉献,执行路线不动摇。
政治学习要积极,遵法守纪做模范。
树立正确教育观,身正学高做示范。
热爱祖国不媚外,人格国格是底线。
工作态度须端正,严肃认真搞教学。
激发学生求知欲,讲究方法少灌输。
知识学法都要重,自学能力需培养。
尊重个性严要求,关注特点重发展。
钻研教材勤备课,学习新知常充电。
课堂气氛要融洽,训练思维要质量。
精心指导细批改,纠偏勘误要及时。
学习效果及时查,查漏补缺把好关。
上课下课要按时,课堂教学组织好。
规定时间完任务,讲究时效不拖堂。
对待学生要公平,一视同仁不偏向。
备讲批辅有计划,合理安排轻负担。
师生关系篇
关心学生是天职,不良表现不迁就。
温情理解有爱心,严格管理出高徒。
融洽关系重情感,宽严有度不粗暴。
师生关系要纯洁,不良风气要抵制。
同事关系篇
相互尊重易协作,心胸开阔不妒忌。
互相学习要真诚,取长补短共提高。
谦虚好学高姿态,塑造灵魂做表率。
待人处事要平等,不卑不亢心胸阔。
上下级关系篇
服从安排守校纪,顾全大局谋全局。
个人私事放在后,集体荣誉排首位。
意见相左想整体,误会隔阂早化解。
理解支持换角度,配合默契效果好。
家校关系篇
乐助家长解忧难,齐心协力同育人。
加强联系信息通,有的放矢效果好。
理解家长勤沟通,校外表现要知晓。
尊重差异谋良策,防微纠偏需趁早。
教师修养篇
稳重大方有涵养,粗俗无礼要不得。
真诚温和显胸怀,轻浮呆板损形象。
是非曲直应明确,客观真理要坚持。
正视错误早改正,洁身自好不做假。
仪表端庄语言美,板书整洁内容精。
热情耐心做解答,鼓励学生勤思考。
着装朴实树形象,整洁协调显精神。
审美庄重不老气,搭配得体形象好。
语言素质篇
教学语言普通话,方言土语要避免。
语法规范且热情,批评严肃不吵闹。
文明语言教师用,引导学生讲文明。
用词准确意完整,表达清楚不含糊。
言语简洁少重复,逻辑思路要清晰。
推理论证要严密,上下连贯条理清。
表达有序言成理,自相矛盾要不得。
言语规范是起点,语言优美显魅力。
合作学习篇
小组合作好方法,组建小组是关键。
四到六人成一组,投票产生小组长。
成员角色轮流做,合理分工任务明。
学习活动勤记录,每周汇总比高下。
学前预习有策略,读划写记和练思。
了解学生备课始,导学设计问题化。
内容标准与时间,目标期望五项定。
自主合作与展示,问题生成是关键。
智慧教学问题始,合作探究小组化。
展示过程要评价,问题训练有梯度。
提升环节重反思,生进师退看时机。
关注问题与后进,激励评价要落实。
课后评价有侧重,整理反思是重点。
知识结构要理清,变化规律须掌握。
学习过程细回顾,知识模块勤归纳。
学科文件装成册,教育学生常翻阅。
作业评价篇
评价旨在促发展,精批细改有作为。
批改符号常替换,启发思考树信心。
评价指标因人异,关注进步常鼓励。
评价语言要准确,沟通需要情和爱。
考试常规篇
考前复习查漏缺,知识结构细梳理。
考风考纪严把关,舞弊作假不宽容。
客观公正促学风,有益有效是底线。
診断测试查学情,试题质量是关键。
评卷过程不松懈,评分标准要详细。
流水作业细分工,宽严适度集中阅。
试卷讲评及时做,卷面分析要客观。
关注态度看效果,成绩波动找原因。
集体备课篇
集体智慧同备课,时间地点要确定。
提前定好主备人,个人集体相结合。
教材教法共研讨,疑难问题有预见。
标准进度要一致,作业检测要相同。
提前一周写个案,建议设想早准备。
备课会上先小结,遗留问题大家谈。
交流教学得与失,反思过程与方法。
教学计划要对照,下周计划好制定。
主备发言大家听,共同修订新学案。
预习展示和反馈,巩固拓展有预设。
确定重点齐剖析,集思广益话效益。
讨论修改和补充,学情不同考虑到。
二次备课要做好,个性设计挺重要。
班级学情各不同,统一学案个性化。
修订学案实用化,过程方法要统筹。
调整修改依学情,重点难点有不同。
考虑层次和梯度,预设活动开放性。
教学风格有差异,新知呈现各不同。
启发思维有方法,问题设置情景化。
【中小学教师规范心得】推荐阅读:
谈谈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心得06-05
中小学教师礼仪规范07-10
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会12-20
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思想总结07-27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题及答案10-12
学习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体会07-10
中小学教师研修心得05-31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心得07-02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心得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