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的古诗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张九龄的古诗(精选9篇)

张九龄的古诗 篇1

张九龄这个名字不简单,是由父母原创、禅宗的祖师爷六祖慧能润色而成。那他的.古诗大家记得多少呢?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晨坐斋中偶而成咏》

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

孤顶乍修耸,微云复相续。

人兹赏地偏,鸟亦爱林旭。

结念凭幽远,抚躬曷羁束。

仰霄谢逸翰,临路嗟疲足。

徂岁方暌携,归心亟踯躅。

休闲倘有素,岂负南山曲。

《呈耿广州》

惟昔迁乐土,迨今已重世。

阴庆荷先德,素风惭后裔。

唯益梓桑恭,岂禀山川丽。

于时初自勉,揆己无兼济。

瘠土资劳力,良书启蒙蔽。

一探石室文,再擢金门第。

既起南宫草,复掌西掖制。

过举及小人,便蕃在中岁。

《敕赐宁王池宴》

贤王有池馆,明主赐春游。

淑气林间发,恩光水上浮。

徒惭和鼎地,终谢巨川舟。

皇泽空如此,轻生莫可酬。

《酬宋使君见诒》

陟邻初禀训,献策幸逢时。

朝列且云忝,君恩复若兹。

庭闱际海曲,轺传荷天慈。

顾己欢乌鸟,闻君泣素丝。

才明应主召,福善岂神欺。

但愿白心在,终然涅不淄。

《酬宋使君见赠之作》

时来不自意,宿昔谬枢衡。

翊圣负明主,妨贤愧友生。

罢归犹右职,待罪尚南荆。

政有留棠旧,风因继组成。

高轩问疾苦,烝庶荷仁明。

衰废时所薄,只言僚故情。

《春江晚景》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祗自得,佳气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奉和圣制度潼关口号》

嶙嶙故城垒,荒凉空戍楼。

在德不在险,方知王道休。

《奉和圣制过王濬墓》

汉王思钜鹿,晋将在弘农。

入蜀举长算,平吴成大功。

与浑虽不协,归皓实为雄。

孤绩沦千载,流名感圣衷。

万乘度荒陇,一顾凛生风。

古节犹不弃,今人争效忠。

《奉和圣制经函谷关作》

函谷虽云险,黄河已复清。

圣心无所隔,空此置关城。

《奉和圣制经河上公庙》

昔者河边叟,谁知隐与仙。

姓名终不识,章句此空传。

迹为坐忘晦,言犹强着诠。

精灵竟何所,祠宇独依然。

道在纡眷眷,风行动睿篇。

张九龄:盛世功业梦 篇2

几乎来不及做任何思考,张九龄就听命火速北上。其时玄宗移驾东都洛阳,从张九龄的家乡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到洛阳有四千一百四十二里,途中多需跋山涉水。张九龄日夜兼程,二十多天后与玄宗相见。

从青年时代就深怀佐国梦想的张九龄自然很清楚,在三十多年的宦海沉浮后,而今他终于遇到了一个可以施展平生抱负的好机会,可依照他崇奉的古礼,拜相诏书显然来得不是很合时机,他向玄宗请求,希望能在丁忧期满后再到长安上任。

玄宗直截了当地拒绝了张九龄的请求,对他说,现在正是国家急需用人之时,不需拘泥于礼法,请他立即斩断哀思,开始处理政务。(唐玄宗,《答张九龄让起复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批》)

玄宗的说法并不能平息张九龄内心的冲突,带着一丝不安,张九龄赴任宰相一职。这个职务非常有利于张九龄实现他的文治梦想,但是数年后,张九龄将会发现,在是否应在丁忧期满后再上任这个问题上,玄宗和他的不一致正是表现了两个人的不同,那就是玄宗并没有像他一样真正把儒家学说作为立身经世的最高准则。

但毕竟是玄宗给了张九龄实现功业梦的机遇,在本朝开国的近百年里,朝政一直由关陇士族牢牢地掌控着,玄宗的即位改变了这种状况,一大批庶族士子通过科举大批地进入中枢。在张九龄之前,宋璟、刘幽求、苏頲、张说等人先后拜相,他们和张九龄一样,都是进士出身,玄宗与他们合力开创了开元之治,使唐朝迎来盛世。

科举造就的不仅仅是一个庞大的人才群体,也在大幅度地改变着文官集团的运转模式,塑造着文官集团的整体性格,这种影响在开元时期初现端倪,并将在后来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持续不断地表现出来。

入仕

公元702年,25岁的张九龄得中进士。后来,他又两次参加朝廷为选拔精英人才而在科举中设置的特科考试,均以才鉴得显。

因为生在岭南,又出身于寒庶,即便是在贵显以后,张九龄仍会自称为“岭海孤贱”,即偏远地区的寒微之人。对科举这样一个不依门第、论才取士的制度,张九龄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多年以后,当他执掌相权,他还对这个制度再做调整,使其在朝廷的人才选拔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初入仕途的张九龄正逢上唐室的多事之秋,先是武后掌权,接着是中宗太子重俊作乱被杀,继而是安乐公主与韦后合谋毒死中宗,然后又是玄宗在继位初期与太平公主的争斗。不同的政治集团走马灯似的轮换,众多士人也因之成为多变的政局和残酷的政治迫害的牺牲品,一套新的用人机制也慢慢形成。

早在武后还没有建周代唐时,她在选拔人才上,就表现出了和太宗、高宗完全不同的方式。在唐初武德一朝的12位宰相中,除了刘文静外,其余全是士族出身;在贞观一朝,寒门出身的宰相也仅占宰相总数的三分之一。在选拔人才的原则上,唐初崇尚的是“立功”和“立事”,所谓“立功”,主要指的是开国功勋,“立事”则指的是“尤明时务”“长于吏道”,以文学见进的,在唐初寥寥无几。武后掌权后,开始大刀阔斧地改变这一局面,“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

选官原则的变化使得科举的地位快速提升,众多的寒庶士子,通过科举这条平等的途径,纷纷以文识进入仕途。进士科尤受重视,成为无数士子梦想中的求进捷径,关陇集团的士族在权力中枢快速退却,代之以大批的以文学特见拔擢之人,社会风气一时为之大变。对此,陈寅恪在他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说,“武周之代李唐,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

在众多凭科举入仕的士人当中,张九龄无疑是极有代表性的一个,他不仅是庶族出身,还出生在当时尚被视为蛮荒之地的岭南。从大环境而言,当时的岭南在文化方面,要远远落后于中原,但对于张九龄而言,他幸运地出生在了一个诗书传家的家庭。张氏的祖辈本非岭南人,一直到张九龄的曾祖,才因官落籍于韶州曲江,张九龄的祖父和父亲,也都曾担任县令等地方官员,虽然职位不高,但都极为崇尚诗礼传家之儒风,这使张九龄在幼年时代就受到了严正纯和的良好家教。张九龄的从叔张弘雅还于高宗显庆四年,在明经科科举及第,成为初唐时期岭南地区屈指可数的几位科举及第者之一。

唐人既视岭南为落后地区,岭南也由此成为朝廷贬谪官员的目的地,但对于张九龄的成长而言,这却是一件极具正面作用的事情。大批文人学士南迁到岭南,给岭南士子带来了中原文化和文风的影响。张九龄十三岁那年,仿效当时流行的风气,投书于广州刺史王方庆,希望获取关注。王方庆乃北周文学家王褒之曾孙,是当时一位学识淹博的儒者,他在看了张九龄的文章后,大为赞赏,认为“此子必能致远”。十余年后,当时文儒集团的领袖人物张说被贬岭南,途经韶州,张九龄以文章面呈,又得张说之厚遇,不仅仅如此,面对这个自己极为欣赏的年轻人,张说还与之通谱系,结为“本家”。张九龄得中进士后,张说入朝为相,力荐张九龄之才干。

科举制度肇始于隋,成于唐初,到唐玄宗时,科举考试成为了所有入仕途径中最受推崇的一条,科举出身者大量进入中高级官吏的行列,进士科更一跃而成为制造上层官僚的最重要而性能稳定的机器。《新唐书•选举志》载:“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由中央国学和地方学校选拔出来的为“生徒”,自行报名参加州县一级考试通过后获取入京考试资格的,称为“乡贡”。在唐初,“生徒”在科举中占有明显的优势,但到了玄宗时期,“乡贡”的人数激增,超过了“生徒”,成为大势所趋。相对而言,“乡贡”对门第的要求不高,面向的是更广泛的阶层和人群。“生徒”和“乡贡”两者地位的变化,表明科举正向越来越多的寒门庶族敞开大门。

功业

玄宗还是太子时,就开始关注张九龄的才干,那时玄宗为了准备登基后的施政措施,就选官制度肆滥、府兵制败坏等弊政策问文士:如何改革选官之法?如何改变军事制度?如何实现“安人”“重谷”?张九龄在对策中说,君主应“正其本”“循良择人”,就会找到合适的人才;在武备上,应做到有备无患,居安思危;在安定社会方面,应注意选择能者为吏,则民得其利,天下安定。这些回答都得到了玄宗的赏识。

从开元六年起,经受了历练的张九龄开始进入仕途上的顺利时期,先是诏拜左补阙,继转礼部员外郎、司勋员外郎,后又转翰林供奉,再加中书舍人。翰林供奉一职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由于其担负为皇帝起草文件之职,而备受时人重视,被视为“异日入相之阶”。

在唐初沿袭隋制建立的科举制度,也在此时走向了全盛时期。如果说,以往科举的作用还仅仅是一个选人制度的话,那么,在经过玄宗的改革后,科举制度进一步变为了用人制度。开元年间,国家正式从制度上把科举考试延伸到了吏部对官员的选拔中,通过把录取者下放为县令等基层岗位观察表现,吏部再决定如何唯才是用。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士子,开始成为文官集团的主要依靠力量。从宰相到地方官员,众多的“寒士”以文学进用,他们不仅支持着庞大的国家机器的运转,同时也造就了一个新的阶层。陈寅恪在他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把这个阶层称为“近世新族”“新兴阶级”,与以往的士族政治不同,这个新阶层不讲求出身,而是以“文治”考量个人的才干,同时以儒家的经世理想作为共同的精神纽带。后来的中国把这个群体称为“士绅”,他们无论在实际政治上,还是在道德理想上,都成为中国社会的核心力量。

张九龄在任宰相后,又对科举制度作了大幅调整,把考功郎掌贡举改为礼部职掌,此举对提高科举录取者的地位和身份,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作为科举的受益者和新兴的文官集团的领袖,张九龄不遗余力地全力维系文人政治的局面。

无数的寒门士子,因为张九龄执政的重文取向而备受激发,他们希望能像张九龄一样,能通过科举以文章见用,出将入相,辅佐王化,实现“致君尧舜上”的治世理想。

王维等人先后追随张九龄并得到提携,张九龄的经历使他们相信“圣主诏天下,贤人不得遗。”“明时无弃才。”孟浩然甚至直接投书给张九龄说,他“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迫切地希望有机会一展宏图。

对于玄宗的知遇之恩,张九龄一直心怀感激,他相信自己遇到了一个“不世出”的明君,使他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建功立业的机会,他的经历也鼓舞着众多士子,而此时的唐朝,也正迎来开国后最为强盛的时刻,自然而然地,张九龄给出的“人生理想图式”成为天下士子仿效的对象,如李白就坦露自己的功名意识为:“一生欲报主,百代思亲荣。”诗人陶翰亦有同感:“人生志气立,所贵功业昌。”他们一个个意气风发,与友人互相勉励,“各自务功业,当须激深衷。”(岑参,《送王著作赴淮西幕府》)

“开元中前期文人政治格局的初步形成也是盛唐诗人产生远大抱负的一个重要契机”,学者杜晓勤在其著作《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一书中论述说,开元年间的寒门士子跳出了长期以来甘做文学侍臣的理想模式,因为文人政治的实现而变得格调高远、志向宏大,“朝野上下整个庶族阶层普遍表现出高昂的政治热情、强烈的功名意识,就是‘文人政治’格局对诗人心态正面的影响。”

罢归

在武后和中宗时期,虽然有众多寒门士子经由科举进入权力中枢,但受高压政治的影响,君臣关系经常处在一种紧张、不稳定的状态之中,玄宗的即位使朝臣们看到了重建理想君臣关系的契机,如吴兢做《贞观政要》,就津津乐道于贞观朝“君臣合德”之事,意在为玄宗提供一个范本。玄宗也正如众人之愿,在即位后和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重臣连续保持了稳定的关系,这不仅使得寒门士子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也使得整个社会表现出积极乐观,刚健进取的人文氛围。可是,在玄宗的晚年,这种情况开始转变,政局随之急转直下。

当玄宗欲废太子时,尚古礼的张九龄力言古人重嫡长之义。李林甫讥嘲说,张九龄这是“拘古义,失大体。”开元二十四年,玄宗欲重用李林甫推荐的牛仙客为相,张九龄又谏止,认为牛仙客“不知书”,不宜受重用,结果又引发玄宗的不快。

晚年的玄宗,失去了往日励精图治的决心,他开始沉迷于逸乐,而不知道他曾经重视的才鉴之士,正在李林甫的排挤下一一离开。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相。

离开长安后,张九龄担任了荆州刺史,政治上的挫折大大影响了他的心境,长安政局的急转直下更是使他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无奈的他只得托物言志,寄辞草树:“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

在三十多年的宦海沉浮中,张九龄曾一度向往道家的生活方式,早在开元四年时,他也经历过一次贬谪,那时他仿效陶渊明,过了一段“邀欢逐放草”的悠闲生活,但不久后,他便又开始怀念在长安的功业。被贬荆州后,在人生最后的几年里,张九龄开始认真地反思自己的人生追求,他觉得,像他这样的士人之所以运乖命舛,都在于对“吾道”、也就是理想的追求太过执着了,如果能保持道家的生活态度,随顺自然,也就不会受到那么多苦恼的折磨了。

看起来,晚年的张九龄进入了另外一套哲学体系,“道家贵至柔,儒生何固穷。始终行一意,无乃过愚公。”他写诗说,“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并劝导人们,“虽然经济日,无忘幽栖时。”

失意的张九龄从道家的学说中获取安慰,他曾用心维持的“文人政治”格局,则在他被贬谪后迅速消退。李林甫、杨国忠相继用事,朝中文士纷纷被排挤出长安,连接不断的打击,激起中下层文士的愤懑情绪,盛唐诗坛多了悲壮、慷慨之音。

在长安,张九龄的离职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开元之治转向了天宝之乱。

当初安禄山入朝奏事,甚为骄横,张九龄观察后认为,安禄山为“乱幽州者”。后来安禄山率军讨伐奚、契丹,恃勇轻进导致败绩,依律当斩,张九龄请玄宗速斩之,以绝后患,玄宗不听。天宝十四年,安禄山果反,玄宗仓皇出逃。

张九龄的诗《感遇》 篇3

感遇: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的样子。华,同“花”,花朵。

林栖者:生活在山林之中的人,这里指隐士。

坐:因而。

本心:天性。

美人:喻指理想中的同道者。

池潢: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

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本作三株树。见《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国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

“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金丸,弹弓的子弹。

“美服”句:身着华美的服装应担心别人指责。

“高明”句:官位显要会遭到鬼神的厌恶。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冥冥:高远的天空。

“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伊:语助词。岁寒心:意即耐寒的特性。

荐:进奉意。

树:种植意。

“汉上”二句:用《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游女,在外游玩的姑娘。思:句尾助词,无实义。

“欲寄”句:是说想托飞鸟将信捎去。古人认为雁可传书。

“冥冥”二句:冥冥,天空。耿耿,不安。徒空。缄,默。这是说仰望天空,不见飞鸟,只好不安地默忆那位游女而已。

“紫兰”四句:秀,开花。蹊,小路。空蹊:犹空谷。皓露,白露。幽色,指幽谷中兰花的颜色。何极,没有穷尽。这是说紫兰逢秋,芬芳将歇,使人感叹无穷。

“白云”句:白云,比喻小人。陆贾《新语·慎微》:“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南山,比喻君王。《汉书·杨恽传》:“田彼南山。”张晏注:“山高而在阳,人君之象也。”

张九龄的诗歌作品 篇4

张九龄的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那么,张九龄有哪些作品呢?

张九龄的`诗歌

1、《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晨坐斋中偶而成咏》

寒露洁秋空,遥山纷在瞩。

孤顶乍修耸,微云复相续。

人兹赏地偏,鸟亦爱林旭。

结念凭幽远,抚躬曷羁束。

仰霄谢逸翰,临路嗟疲足。

徂岁方暌携,归心亟踯躅。

休闲倘有素,岂负南山曲。

3、《呈耿广州》

惟昔迁乐土,迨今已重世。

阴庆荷先德,素风惭后裔。

唯益梓桑恭,岂禀山川丽。

于时初自勉,揆己无兼济。

瘠土资劳力,良书启蒙蔽。

一探石室文,再擢金门第。

既起南宫草,复掌西掖制。

过举及小人,便蕃在中岁。

4、《敕赐宁王池宴》

贤王有池馆,明主赐春游。

淑气林间发,恩光水上浮。

徒惭和鼎地,终谢巨川舟。

皇泽空如此,轻生莫可酬。

5、《酬宋使君见诒》

陟邻初禀训,献策幸逢时。

朝列且云忝,君恩复若兹。

庭闱际海曲,轺传荷天慈。

顾己欢乌鸟,闻君泣素丝。

才明应主召,福善岂神欺。

但愿白心在,终然涅不淄。

6、《酬宋使君见赠之作》

时来不自意,宿昔谬枢衡。

翊圣负明主,妨贤愧友生。

罢归犹右职,待罪尚南荆。

政有留棠旧,风因继组成。

高轩问疾苦,烝庶荷仁明。

衰废时所薄,只言僚故情。

7、《春江晚景》

江林多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祗自得,佳气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馀花满客船。

8、《奉和圣制度潼关口号》

嶙嶙故城垒,荒凉空戍楼。

在德不在险,方知王道休。

9、《奉和圣制过王濬墓》

汉王思钜鹿,晋将在弘农。

入蜀举长算,平吴成大功。

与浑虽不协,归皓实为雄。

孤绩沦千载,流名感圣衷。

万乘度荒陇,一顾凛生风。

古节犹不弃,今人争效忠。

10、《奉和圣制经函谷关作》

函谷虽云险,黄河已复清。

圣心无所隔,空此置关城。

11、《奉和圣制经河上公庙》

昔者河边叟,谁知隐与仙。

姓名终不识,章句此空传。

迹为坐忘晦,言犹强着诠。

精灵竟何所,祠宇独依然。

道在纡眷眷,风行动睿篇。

从兹化天下,清净复何先。

12、《奉和圣制经孔子旧宅》

孔门太山下,不见登封时。

徒有先王法,今为明主思。

恩加万乘幸,礼致一牢祠。

旧宅千年外,光华空在兹。

13、《和崔黄门寓直夜听蝉之作》

蝉嘶玉树枝,向夕惠风吹。

幸入连宵听,应缘饮露知。

思深秋欲近,声静夜相宜。

不是黄金饰,清香徒尔为。

14、《和崔尚书喜雨》

积阳虽有晦,经月未为灾。

上念人天重,先祈云汉回。

仁心及草木,号令起风雷。

照烂阴霞止,交纷瑞雨来。

三辰破黍稷,四达屏氛埃。

池溜因忝满,林芳为洒开。

听中声滴沥,望处影徘徊。

惠泽成丰岁,昌言发上才。

15、《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

秦帝始求仙,骊山何遽卜。

中年既无效,兹地所宜复。

徒役如雷奔,珍怪亦云蓄。

黔首无寄命,赭衣相追逐。

人怨神亦怒,身死宗遂覆。

土崩失天下,龙斗入函谷。

国为项籍屠,君同华元戮。

始掘既由楚,终焚乃因牧。

张九龄生平: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他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二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可以说,他是张说之后又一个既有权位又受人钦慕的文坛宗匠。有《曲江集》。

张九龄的诗文创作在精神上和张说有一脉相承之处。他高度评价张说以王霸之气充实诗文,在他的诗里,也不时可以读到“中览霸王说,上徼明主恩”(《酬王履震游园林见贻》),“弱岁读群史,抗迹追古人。被褐有怀玉,佩印从负薪”(《叙怀二首》之一)之类的句子。

但是,和张说的诗歌重在讴歌功业抱负不同,张九龄的诗歌更多地表现在穷达进退中保持高洁操守的人格理想。在遭李林甫排挤罢相后,这种态度尤其鲜明。他一方面希望切入社会政治,追求经国之大业和不朽之盛举,另一方面又力图持超越态度,把“仕”和“隐”这一对矛盾和谐地统一起来,不愿为追求功业而屈己媚世。这种进退裕如的生活追求,在当时是很有代表性的,其中包涵以主动姿态设计自我人生道路的欲望。而功名事业和自由人生,也正是盛唐诗的两条主要轨迹。

在艺术表现上,张九龄的诗歌不像张说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兴寄为主,显得委婉蕴藉。例如他的《感遇》十二首,均以芳草美人的意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所信守的高尚品格。

诗歌成就:

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写出了不少留存后世的名诗,并对岭南诗派的开创起了启迪作用。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二十卷传世。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为诗坛前辈张说所激赏。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唐玄宗三哭张九龄的名人故事 篇5

张九龄上京科考及第那年正好是太子李隆基准备登基做皇帝那年(公元713年)。李隆基在东宫亲自策问张九龄,九龄应试作策论三篇,深得李隆基赏识,乃即授为朝廷谏官左拾遗(相当于现在的国家主席最高参谋了)。从此以后张九龄就一直在玄宗身边辅政。九龄为政献策出谋一切都从国家和国民的利益出发,时时处处为玄宗把关政审。这样一来必然会得罪那些奸臣奸相,招人妒忌和排斥。特别是杨贵妃受宠后,唐玄宗为贵妃艳色着了迷,越来越喜欢听奉承话,越来越疏于朝政,对张九龄的逆耳忠言就觉得生厌了。

在张九龄五十九岁那年(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因连续发生四件事,唐玄宗与张九龄闹翻了。

第一件事是唐玄宗要为安禄山(节度使)赏功加官,张九龄不但坚决反对,还奏请皇帝非杀安禄山不可,直言安禄山不但有罪,还有反相,有劣迹,不杀必有后患。但唐玄宗偏信了杨贵妃(因安禄山认了杨贵妃做干娘),坚持已见不纳忠言。

第二件事是唐玄宗要拜牛仙客为尚书(宰相职)征求张九龄意见,九龄对玄宗说:“万万不可。”牛仙客本来是河湟一个小小的使典官,有点小勇而已,是一个粗鲁的人,连基本的礼教都没有,拜这样的人为尚书,岂不有羞朝廷吗?可惜玄宗又不听,还是拜牛仙客做了尚书。

第三件事是玄宗要拜李林甫为宰相,又来问九龄,九龄更是深感不安,对玄宗直言:“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

第四件事是李隆基五十大寿,称为“千秋节”。满朝官员都以金银珠宝,大担小担厚礼来祝贺,惟有张九龄两手空空来庆寿,从胸中抽出一本奏章献上。玄宗一看就很不自在。不过玄宗还是强装笑脸接过去。这本奏章就是那名垂千古的《千秋金鉴录》,是向皇帝进言如何治国安邦的金言玉语。

刚巧,皇帝大寿之后不久又添皇子。玄宗为这皇子行满月酒,众官都纷纷抱过皇子举过头顶三次,以示皇子的尊贵,以后要为人上人的。惟独张九龄,抱过婴儿往裤裆下过了三次,并当着百官的面前预言说:“此厮生相不善,日后必有患害。”虽然这皇子长大后果然坏得要死而被父皇赐杀了。但在当时,九龄此举毕竟大为扫兴,故令玄宗要下决心赶张九龄出宫。

不过玄宗还捉不住真凭实据,不敢贸然对这位辅助自己二十几年的老臣下驱逐令。张九龄即以重阳节要回广东祭祖为借口向皇帝告假回乡,实际上是走为上策了。

临走时,张九龄敬赠玄宗三件“礼品”:一把伞、一把秤、一只米升。

玄宗七天七夜也想不明白张九龄送这三件小玩意是什么用意,无奈,玄宗只好诏九龄上朝,要张九龄说出这三件小礼物的`含义才能钦准回乡。

张九龄说:“伞是用来遮风挡雨的。陛下平日当然用不着去扬伞,但天有不测风云,假如真有这么一天需要陛下亲自掌伞,它会为您挡风雨、解忧愁。称是用来秤东西的,陛下也可能终生用不着自己亲自去称物件。但九龄走后,如果陛下思念起来又想见见臣、聊聊天,可以到广东韶州府寒舍一叙。如九龄不在韶州府,就以此米升量水称重,每逢见到有两江交汇,就各量一升水秤一秤,择重者而上,终可到臣私宅。”

九龄离开朝廷回家不到两年,几个奸相就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弄得满朝不宁。玄宗果然思念起张九龄来,就遣使到广东请张九龄回朝复相。使者拿出皇帝的圣旨请九龄回朝执相。九龄托年老体弱已不能胜任而好言谢辞。玄宗为此而后悔莫及,竟然伤心而哭。

仅仅过了一年,张九龄这位贤相就病故在韶州府的私宅里。玄宗获悉后痛哭不止,几乎晕过去。

十五年后的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奸臣安禄山果然起兵谋反。安禄山是胡族人,原是边境一个小军官,在奸相李林甫提携下一步步往上爬,开始当上平卢(今辽宁朝阳)节度使,从此他就有了机会靠近皇帝了。张九龄这位忠臣贤相一走,杨贵妃的流氓胞兄杨国忠接任了宰相。安禄山此时已权大兵重,指挥十五万步兵、骑兵向河北平原进发。安禄山没有受到任何阻拦很快就攻进了长安城。最后皇城大门打开了,唐玄宗才知道安禄山真的要来拿性命了,就拖着杨贵妃从龙床上滚下来。此时正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不但找不到人帮他们抬轿子了,连个打伞的人也没有了,他才突然想起张九龄送给他那把雨伞,立即叫杨贵妃将那雨伞取来。唐玄宗带着雨伞好不容易逃出皇宫。

唐玄宗在陈玄礼、高力士等将领和禁卫兵的保护下,终于带着杨贵妃及一批皇子皇孙逃出长安,走了三天山路来到一个叫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西)的地方。这时唐玄宗才松了一口气,身边的将士又发动兵变,对唐玄宗大发牢骚,纷纷埋怨皇上昏庸不听当年张九龄的忠告才招致今日的狼狈下场。周围兵士大嚷起来:“不杀奸相杨国忠,我们就不走了!”杨国忠听闻兵士要杀他,就慌里慌张想逃跑,几个士兵立即追上去,一刀就将他的头砍了下来。玄宗为之大吃一惊,但将士们继续吵吵嚷嚷。玄宗就问将军陈玄礼,兵士为什么还平静不下来。陈将军说:“杨国忠既然被杀了,贵妃就不能留下来了。唐玄宗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为了李氏王朝能东山再起,他只好叫高力士将贵妃带到一个地方去勒死她。

杨国忠死,玄宗并不可惜,但贵妃也被杀了,就等于夺了仓皇魂魄了,他六神无主地终日长吁短叹,愁眉不展。这时他又突然想起张九龄送给他那把雨伞时不是曾经说过,这把雨伞不但可以挡风雨,还可以解忧愁吗?九龄呀,你真是神机妙算啊!确是天有不测之风云,做皇帝也有要亲自扬伞的一朝。于是玄宗又拿出那把雨伞来以此作为对九龄的一种追思。当他将伞张开时,竟然发现伞柄上刻有一行字:“一扬天下乱”。

从张九龄之文章论其“大手笔” 篇6

关键词:张九龄 文章 大手笔

现存文献中直接称张九龄为“大手笔”的记载较少,唐代文学史中关于张九龄的“大手笔”之称也仅以“其文、赋有一定成就,是继燕、许二公之后的朝廷大手笔”而一语带过。学界历来认为张说之文胜于诗,张九龄之诗胜于文,对张九龄文质兼胜的诗歌研究居多,对其文关注较少。但是,纵观张九龄的文章,不难发现其承继了张说的范式风格,也极具“大手笔”风范。本文拟梳理张九龄之文在内容题材、创作风格、艺术魅力等方面的特征,阐明张九龄是继张说之后,在初唐渐盛时期引领盛唐气象的“大手笔”。

“大手笔”之称最早见于《晋书·王珣传》,经历代延伸发展,其内涵主要包括三方面:其一指文章体式,可分为朝廷诏令、碑志以及“记功称伐”的碑文。无论是发布政令还是记功传德,“大手笔”因要施之于庙堂,须文辞稳健;又因题材意义重大,立意高远,境界相应雄浑开阔。其二指工于辞令,长于朝廷文诰的专职撰写者。其三还可指文章作者的才华雄厚,文笔雍容雄阔。

张九龄撰写的“大手笔”文章主要是指视野宏阔、笃实切要、上书言政的敕文、状表、碑志、祭文等。其各类文章现存261篇,其中应制公文213篇,其他散文48篇。作为“大手笔”,其倡导文质并重的理论主张,文章构思精密、剪裁得当,以浑融自然、雄壮宏丽、深湛博大的风格反映开元盛世的恢宏气象。纪昀评论日:“九龄守正嫉邪,以道匡弼,称开元贤相。而文章高雅,亦不在燕、许诸人下……文笔宏博典实,有垂绅正笏气象,亦具见大雅之遗。”玄宗曾赞曰:“张九龄文章,自有唐名公皆弗如也。朕终身师之,不得其一二,此人真文场之元帅也。”可见张九龄之文深厚的艺术功力及深远的影响。

敕书是皇帝用以谕勉公卿、警策众臣的诏书,涉及内容都为朝廷政事,对于实际撰制者来说,便是代拟王言。因此撰写者除具备出色的文笔外,还要有充分领会旨意、熟知治国方略的本领。《曲江集》中敕书数量最多,涉及内容最广“颂”、“赞”文章数量较少,张九龄的公文可以说多为发布王言。作为一代文宗,在“代拟王言”的撰制上,已形成简练劲健、收放自如的风格。《敕突骑施毗伽可汗书》一文长达八百字,词句精当,对毗伽可汗提出严正警告:“我国守信如天,终不欺物。谓天无信,物自无知”,(本文所引章句皆出自董诰著《全唐文》中华书局1982年版)使人感受到理气充直、义正辞严的冲击力。《敕吐蕃赞普书(四)》一文,思维缜密、文辞畅达、笔锋犀利,申明朝廷意图张弛有度、恩威并举。

另外,《敕处分十道朝集使》之一中曰“善必知主,恶亦有由”;《敕新罗王金兴光书》中曰“君子为邦,动必由礼”;《敕河西节度牛仙客书》中曰“时不可火,兵贵从权”等,这些语句劲健精炼、宛若珠玑,读来气势磅礴,铿锵有力,极具感染力。除此之外,张九龄撰写的内容丰实、极具思想的敕书,可使学界在《两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之外,更翔实地了解到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进程及影响,从文史价值上来看,也可称“大手笔”。

张九龄参与国事谋议决策,撰写了许多言事议政的章疏状表和严谨细密的策书,不仅内容广泛,且在指陈时弊、筹划大计等方面常不避利害而勇陈先见之明。“《进金鉴录表》和《金鉴录》本文,以朴素的语言,讲寻常的道理;用骈散兼行的文体,借古鉴今的经验教训,娓娓谆淳,显示出政治家的卓识和风度。”《上姚令公书》、《上封事书》、《论教皇太子状》等,逻辑严密、论证有力、见解深刻,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曲江集》中收集碑志和祭文近三十篇。就祭文而言,有公祭的《祭洪州城隍神文》和《祭舜庙文》;有代撰的《为王司马祭妻父文》、《为吏部侍郎祭故人文》、《为王司马祭甄都督文》等;也有发自内心的哀悼,如《祭张燕公文》、《祭故李常侍文》和《追赠祭文》等。以《祭洪州城隍神文》为例:张九龄任洪州刺史时,当地遭遇洪灾,在《祭洪州城隍神文》中云:“谷者,人之所以为命。人者,神之所以为祀。祀可不以为利,义不可不福。阖境山川,能致云雨。”其忠于职守、为民祈福之情溢于言表。《为王司马祭妻父文》叙述了王司马岳丈生前所遭受的盛衰之变,并从王司马的遭遇中引出伤感之辞,蕴含同情理解之情,失意人悼不幸人,倍显其哀,由此也体现了张九龄洞明世态、善解人意的特质。

张九龄所撰写的序文涉及内容广泛,文学色彩最浓。《岁除陪王司马登薛公逍遥台序》是一篇触景生情、借古喻今之作。先引出所登临地点,再展开遥想,失意人薛道衡当年登临此地的情形呈现,最后写今日登临的王司马不遇于时的种种情怀:“湘水遗风,怀屈原而可作。况登高能赋,得无述焉?”。紧扣题旨加以生发,叙议结合,描写生动,并能“以个人性灵入文词中”。《陪王司马宴王少府东阁序》写官场失意之人宴饮于王少府东阁的情形,以理性分析及历史比照,劝解众人要效法圣贤养和以待时的处世之道。如此沉稳持重、淡然远视的手笔,是其文赢得“大雅之遗”赞誉的原因之一。

《景龙观山亭集送密县高赞府序》、《送幽州王长史赴军序》等赠送宴集等序文也都体现了“随事以序其实”的特点,紧扣题旨加以生发,描写生动,并能“以个人性灵入文词中,遂开韩柳古文风气之先”。《狮子赞序》、《鹰鹘图赞序》是歌颂孤高独立的猛禽猛兽形象的赞序,从客观事物中提炼本质予以概括评价,且能不拘泥一事一物,凡古今中外的典章文物皆可为文,文笔宏博典雅。

张九龄的“大手笔”不仅体现在撰制了数量众多的实用性文章,最重要的是所呈现的格调恢弘、典雅富赡的风格,庄重整饬、骈散交融的文法技巧以及情真意切、据实而发的感情色彩等,展现其艺术魅力,传达格调雄浑、清新刚健的气息,为其赢得“大手笔”之美誉。

张九龄之文沿袭张说,“运散体之气于骈体之中”,将散文素简流畅、浑融自然的语言与骈文精巧的对偶所致的华丽文采相结合,以错落有致之语撰写气韵畅达之文,很少用典,尽去浮词,不以文害意,推动唐文的健康发展。

《韦司马别业集序》中云:“背原面川,前峙太一;清渠修竹,左并宜春;山霭下连,溪气中绝;此皆节公之有也。”以简洁朴素之语言寻常之事,骈散结合,娓娓道来。《上姚令公书》中曰:“任人当才,为政大体,与之共理,无出此途。而曩之用才,非无知人之鉴,其所以失,溺在缘情之举。”理直情真,骈散结合,一气呵成。《荔枝赋》摹写荔枝形状和果实之丰美,遣词精美,蕴含深意。其序以荔枝喻人,指出对人才之认识如识荔枝之品性,须切入了解才是。用词工整,骈散并行,读来气畅韵达且平实自然。

张九龄之文如同其诗歌,“情真”为可贵之处。《曲江集》收录的《敕金城公主书》凡三篇,虽是奉敕之作,却流淌着真挚情感。金城公主原是雍王之女,以中宗养女身分许嫁吐蕃赞普,旨在修好唐番关系,在吐蕃生活了整三十年,张九龄受命写信慰问是有其政治目的的,但敕书在恳切的牵念中道出对公主的勉励与期望,很少程式化的官方语言,如同充满关爱之情的家书,语言平易畅达,风格朴素真挚,亲切感人。

从张九龄的状表中也可见识其刚直不阿、坦诚磊落的性格特质。《荆州谢上表》为张九龄被贬荆州后向玄宗呈递的一道谢恩表文,抒写对玄宗的满腔忠忱与无辜被贬的悲愤:“人有痛者,必呼于父母。臣今孤苦,不乞哀于圣君,岂蒙恶声遂衔冤以没代?”披肝沥胆,大胆申辩因“周子谅事件”牵连被贬的冤屈,坦陈自己磊落处世却遭小人乘隙诋毁的境遇,名为谢恩,实为申诉,是历代朝士谢恩状表中最见情性的一篇。《请诛安禄山疏》、《劾牛仙客疏》的文字简畅、语气斩绝、态度鲜明,表现其率真坦荡、直言敢谏的性格。

《曲江集》中的祭文和序记都写得情致感人,如《祭张燕公》《祭故李常侍》等。张说是九龄得以升迁发展的最重要的提携者,张说的逝世令其悲恸无比,《祭张燕公文》就是一曲情发于中、感人至深的挽歌。在祭文中,把对恩公的感激景仰之情及无尽悲恸化作绵绵哀思:“人亡令则,国失良相。学坠司南,文殒宗匠。惟国华之见夺,何天道之弗谅?”文辞精辟,哀恸之情呼之欲出。祭文书就不久,九龄又为其撰制了墓志铭并序,开始以朝廷讣告的形式,将一代文宗张说逝世的消息沉痛地告之国人,文笔庄重肃穆,接着交待举国齐哀,再详述其才气个性、不平凡的一生,突出张说对盛世文明的贡献及提高文儒地位的历史功绩。

张九龄最有见解及特色的是其上书论政的文字,在这类文章中,不再炫辞耀藻,而是针对现实直抒胸臆,是对张说文风的一种继承。《上封事书》是讲县令刺史任命问题的,刺史县令是民生之本,却多非其任,徒有其名,朝廷选官劳民伤财,揭露当时的弊政,此书言辞恳切、全无虚饰、指陈时弊,表达了深沉的政治远虑。

张九龄生平 篇7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他为张说所奖掖和拔擢,张说去世后,他又于开元二十二年辅佐玄宗为宰相。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犹觉得可惜(见《八哀诗》)。

可以说,他是张说之后又一个既有权位又受人钦慕的文坛宗匠。有《曲江集》。

张九龄的诗文创作在精神上和张说有一脉相承之处。他高度评价张说以王霸之气充实诗文,在他的诗里,也不时可以读到“中览霸王说,上徼明主恩”(《酬王履震游园林见贻》),“弱岁读群史,抗迹追古人。被褐有怀玉,佩印从负薪”(《叙怀二首》之一)之类的句子。

但是,和张说的诗歌重在讴歌功业抱负不同,张九龄的诗歌更多地表现在穷达进退中保持高洁操守的人格理想。在遭李林甫排挤罢相后,这种态度尤其鲜明。他一方面希望切入社会政治,追求经国之大业和不朽之盛举,另一方面又力图持超越态度,把“仕”和“隐”这一对矛盾和谐地统一起来,不愿为追求功业而屈己媚世。这种进退裕如的生活追求,在当时是很有代表性的,其中包涵以主动姿态设计自我人生道路的欲望。而功名事业和自由人生,也正是盛唐诗的两条主要轨迹。

在艺术表现上,张九龄的诗歌不像张说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兴寄为主,显得委婉蕴藉。例如他的《感遇》十二首,均以芳草美人的意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所信守的高尚品格。

其一云: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以芬芳的兰、桂喻贤者不随俗、不求悦于人的内美。其七咏橘,在屈原《橘颂》赞美独立不迁之人格的喻意中,又增之以用世济人的衷怀,立意更见丰厚。组诗之八、之九又以美人托喻:“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用来抒写恋阙之心和矢志不渝的操守。这些诗篇受楚辞的影响较多,但情辞委婉,在古典传统上,可以说是兼有“风”、“骚”的情韵。

张九龄夙好山水清赏,喜表现风清月朗的江山与孤高清莹的襟怀的契合。他在艺术上着意追求“言象会自泯,意色聊自宣”(《题画山水障》),即重在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理想,这就使他的一些写景诗突破了前人多注重极貌写物、工于形似的表现手法,而在主客观的交融中大力加强抒情意味。

他写月夜的诗,情韵最为隽永,如《西江夜行》: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些诗中所展现的澄澈柔美的夜景,处处渗透着婉约深长的情思,分不清哪是景语,哪是情语,诗里的`物色和意兴已经浑然一体了。胡应麟说:“曲江诸作,含清拔于绮绘之中,寓神俊于庄严之内。”(《诗薮》)又说“张子寿首创清澹之派”(同上),认为他下开孟浩然、王维等一路的诗风。这是十分中肯的。

张九龄从小聪敏善文。武曌长安二年(7)擢进士,最初担任调校书郎,于7应“道侔伊吕科”举,中高第。为宰相张说举荐,数年中官累迁。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迁中书令。张九龄为相正直贤明,不避利害,敢于谏言,曾劾安禄山野心,提醒玄宗注意。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秋八月,玄宗生日,群臣皆献珍罕,独张九龄上事鉴十章以伸讽谏,号“千秋金鉴录”,帝甚嘉美。(后世张姓族人更以“金鉴堂”为堂号)。奖励后进,曾提拔王维为右拾遗,卢象为左补阙。由于李林甫等人的排挤,改任尚书右丞相,开元二十五年(737年)被贬为荆州长史,召孟浩然于幕府。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在家乡曲江病逝,享年62岁。

张九龄介绍

张九龄是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开国功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母丧夺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因此,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卒谥号“文献 张九龄,名九龄,字子寿。九,在古汉语中可泛指多数,也与“久”通用;龄,年龄、年岁。“九龄”的意思为“长命百岁”之意,体现了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这种愿望也反映在其字“子寿”中,寿,长寿也。

张九龄年谱 篇8

张九龄墓, 位于韶关市北郊罗源洞山麓。张九龄是唐玄宗开元年间丞相,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回乡扫墓,因病逝世于其家中,享年63岁,被谥为“文献公”。开元东南方二十九年葬。

张九龄家族墓地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前面是张文献公祠,祠堂后山约120米处是张九龄及其妻卢氏、弟张九皋、九章的墓冢,是广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大墓。张九龄为砖室结构,坐北面南,平面呈“古”字形,分墓室、甬道、耳室三部分。墓室为主体建筑,成四角攒尖式顶,长7.98米,宽4.8米,高5.35米,四壁及甬道均有侍女蟠桃园等壁画,是广东境内最早出土的、绝无仅有的唐代壁画。墓前神道原有石座像分立于两旁,今有唐岭南节度使、著名书法家徐浩撰写的《神道碑》和杜甫作诗的《故右仆射相国张九公龄诗碑》。墓下有飨堂。今飨堂内还保存著明清以来的碑刻。1960年7月,经文物管事委员会愈墓。

张九龄感遇其三 篇9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其二】

幽人归独卧,滞虑洗孤清。

持此谢高鸟,因之传远情。

日夕怀空意,人谁感至精?

飞沉理自隔,何所慰吾诚?

【其四】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其五】

吴越数千里,梦寐今夕见。

形骸非我亲,衾枕即乡县。

化蝶犹不识,川鱼安可羡。

海上有仙山,归期觉神变。

【其六】

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

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

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

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

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其七】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其八】

永日徒离忧,临风怀蹇修。

美人何处所,孤客空悠悠。

青鸟跂不至,朱鳖谁云浮。

夜分起踯躅,时逝曷淹留。

【其九】

抱影吟中夜,谁闻此叹息。

美人适异方,庭树含幽色。

白云愁不见,沧海飞无翼。

凤凰一朝来,竹花斯可食。

【其十】

汉上有游女,求思安可得。

袖中一札书,欲寄双飞翼。

冥冥愁不见,耿耿徒缄忆。

紫兰秀空蹊,皓露夺幽色。

馨香岁欲晚,感叹情何极。

白云在南山,日暮长太息。

【其十一】

我有异乡忆,宛在云溶溶。

凭此目不觏,要之心所钟。

但欲附高鸟,安敢攀飞龙。

至精无感遇,悲惋填心胸。

归来扣寂寞,人愿天岂从?

【其十二】

闭门迹群化,凭林结所思。

啸叹此寒木,畴昔乃芳蕤。

朝阳凤安在,日暮蝉独悲。

浩思极中夜,深嗟欲待谁。

所怀诚已矣,既往不可追。

鼎食非吾事,云仙尝我期。

胡越方杳杳,车马何迟迟。

上一篇:资产管理公司工作报告下一篇:公司个人工会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