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改革问题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养老金改革问题(精选8篇)

养老金改革问题 篇1

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养老保险制度通过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在制度的统一上有了长足的进展,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基金,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支付,维护了社会稳定和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有:

1、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养老保险制度长期以来主要覆盖国有企业,而目前国企的就业人数正在逐步减少,非国有企业的就业人数却增加很快。无论从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免除非国有企业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考虑,还是从非国有企业就业人员年龄较轻,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有助于减轻国有企业乃至国家的养老负担考虑,都必须要求尽快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参加养老保险具体政策和工作措施,尽早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的“广覆盖”目标。

2、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增加抵御风险能力。目前,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范围主要是以县级为主,层次过低,社会保险制度固有的社会共济性受到制约,分散风险的功能也大大减弱。在统一养老保险制度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取消县级统筹以至地市统筹和行业统筹,最后过渡到省级统筹。但提高统筹层次所涉及的利益格局和权益关系复杂,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制定积极慎重的政策措施。近期内,尤其要重点解决在省级统筹范围内,如何尽快统一缴费率、统一养老金待遇,以及如何通过补充保险的形式,缓解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和收入水平差异所引发的地区乃至行业之间养老金待遇扭曲的问题,进而在事实上而不只是在形式上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

3、有效解决合理费率基础上的养老基金征缴手段问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按时足额缴费,是至今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之一。一部分经营困难的国有企业,拖欠养老保险费的现象严重;一些“三资”企业和其他非国有企业拒交养老金的事情时有发生,仅靠行政手段征集基金,其效能日渐低下。为了保证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转和基金调剂的客观要求以及适应统筹层次提高的需要,应当在合理确定并尽可能统一的费率基础上,保证《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有效实施,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赋予社保费征缴单位以合法的强制手段,来提高基金的征缴率,保证基金来源的稳定可靠。

4、科学合理限定“转制成本”的必要范围和支付补偿办法。在新的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派生“转制成本”或“隐性债务”。如果不是由政府而是由养老保险基金来负担这种历史欠帐,就有可能造成各地养老保险制度从费率界定、基金征缴到营运监管的规则不一,机理不全,约束软化。目前一些地区用养老保险基金来承担各种支付养老金以外的社会职能,正是这种情形的反映。因此,除必须切实加强基金管理外,还必须严格界定“转制成本”和养老基金的支出范围,并寻求有效的历史债务补偿办法,确保制度安全。

5、积极发展补充养老保险事业,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为了健全和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应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大力发展补充养老保险,改善老年人的退休生活。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积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补充保险,如企业补充保险、职工互助保险、个人储蓄保险及商业保险等形式,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既体现市场效率原则,又为国家减轻负担,保证制度安全创造有利条件。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与根源

产生养老保险制度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养老保险基金供给方面的原因,又有养老金需求方面的原因;既有制度设计层面的原因,又有具体操作层面的原因;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同时还有一些其他特殊原因。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1、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目标与制度运行机制之间的不适应。“统帐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其设计初衷是通过个人账户基金以及社会统筹基金的积累(或部分积累),预防老年化高峰到来时的养老保险基金支付危机。但由于历史债务未曾补偿,新收缴的养老基金绝大部分要用于支付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每年积累的基金大约为数十亿元至100亿元左右,而历史上留下的基金缺口大约在2万亿-3万亿元左右,按照目前的积累规模,大约需要近二三百年时间。世界银行在极为严格的制度前提下所作的乐观估计也需要100年左右。因此不难想象,由制度设计目标与制度运行机制的不适应所派生的预筹积累和现收现付两种运行机制并存,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的诸多矛盾与问题。

2、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前提与现实经济条件之间的矛盾。这种部分预筹积累式的养老保险制度,需要养老保险费的缴费率在较长时期内必须高于其实际支付需要,方能使制度向设计的目标迈进;需要具备较高的资金归集、投资营运、金融管理能力的基金机构,以实现养老基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需要完备健全的资本市场和稳定有序的宏观经济秩序,使日益积累起来的基金得以安全顺利地进入回报率较高的产业部门;还需要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和健全社会监督机制。但我国目前正处在体制转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国企职工年龄老化,养老和医疗负担以及失业、再就业负担加重,同时作为资本稀缺的发展中国家需要降低劳动成本以吸引外资。加之金融体制改革还相对滞后,资本市场处于初创阶段,宏观经济变数相对较多,行政管理和社会监督能力也还比较薄弱,对长期积累式资本还缺乏安全有效的保值增值渠道和手段。从长期看,预筹积累模式给予社会保障部门的工作压力及要求是前所未有的。

3、分散风险的初衷与风险因素加大的现实矛盾。“统帐结合”的制度模式尤其是个人账户的设置,是为了分散老年社会来临时的养老风险。但现实中,社保机构为了保证支付而挪用个人账户基金,从而形成“空帐”风险。况且,即使个人账户做到实帐积累,也只有其按照银行利率计息的增值率完全与职工工资增长率同步时,才能实现或达到制度本身所设计的目标替代率。数十年间两者能否吻合不得而知,这又无疑加大了制度运行的风险。在今后几十年的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的剧烈变革时期,宏观经济风险始终是存在的。这些都是社会保障部门所应当努力规避的风险。

4、均衡负担的现实需求与“马太效应”机制的内在冲突。退休养老从企业或单位福利转变为社会保险,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要均衡单位乃至地区之间的养老负担。但目前积累起来的养老保险基金,主要集中在一些人口构成相对年轻、经济相对发达、职工个人收入相对较高的地区,相反而那些老工业基地、职工年龄构成相对老化的地区,养老基金的积累就不多,甚至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结果越是老工业基地、职工年龄老化、结构调整负担较重的地区,越是要提高养老保险费的收缴率以应付日益增长的养老金支付压力,而越是新兴城市或产业、职工年轻、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地区,反倒可以维持一个较为适当的养老保险费筹资比例。尽管可以通过实行省级统筹来缓解这一矛盾,但由于个人账户所强化了的与个人利益直接相关的地区利益格局,省级范围内统一费率、待遇和有效调剂资金等,仍然是十分艰难而又必须尽力解决和实现的。

5、制度统一原则与利益分化机制之间的矛盾。实行“统帐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即使在省级统筹之后,个人账户也通常建在地市一级,由市级社保机构向投保者个人负责。在这种情况下,省级社保机构要调剂资金将极为困难。因为:第一,养老金有所结余的地市,其基金积累数额以个人账户的形式对象化在职工个人名下。第二,一个地区养老基金的盈余与亏欠,影响因素很多,除了与养老负担相关外,还涉及当地缴费基数的准确程度、缴费率的测定、覆盖范围的大小、征缴率的高低以及养老金替代水平等诸多因素,其间的任何随机行为都有可能改变养老保险基金的盈亏状况。第三,养老金余额调节办法,还会使地区因余额上缴、缺口地区等待下拨资金而产生消极因素,导致基金收缴率下降。积极化解这些矛盾,无疑是社会保障部门的艰巨任务。

三、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出路与对策

面对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保证制度的长期运行,促进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采取如下措施:

1、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根据我国《宪法》规定,所有劳动者都有享受社会保障制度的权利。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包括的范围除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部分事业单位外,还有部分事业单位、集体企业、外资企业以及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的从业人员游离在养老保险之外;还有大部分政府公务人员也没有真正进入养老保险范围;占全国总人口80%的农村人口的老年保障问题也尚待解决。从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和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要研究制订出恰当的养老保险范围、项目、费率、水平等符合国情的养老保险办法,根据权利和义务相对等以及强制性的原则,调动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这样可以把扩大部分归集的养老保险基金,用于弥补当前的养老基金缺口,从而增强养老保险基金的支撑能力。

2、继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防范和化解养老保险制度的各种风险因素。作为长期运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其面临的经常性风险主要有:基金来源状况及财务机制中的不确定因素,其中主要是企业能否按时足额缴费;目前运行中社会统筹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的“混帐”管理所造成的基本养老金收支状况模糊形态;离退休费用对个人账户基金的长期性透支;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所承担的额外社会负担的增加,如提前退休;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风险。

为了防范和化解制度中遇到的各种风险因素,社会保障部门应当高度重视,主动应对,完善制度。主要有:赋予社会保险费征缴单位以严格、权威的征缴职责,强化征缴手段,提高养老基金的收缴率;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与监督,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改进养老保险制度,按科学、合理原则测定养老保险费率;在保证长期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减少和避免长期透支个人账户;严格、科学制定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年龄和缴费年限条件,根据社会发展状况,适时提高退休年龄;迅速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和预警机制。

3、可采取变现部分国有资产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和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等财政手段,增辟补充增大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新渠道。变现部分国有资产来补充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有两方面的理由,即在过去实行计划经济时期,长期实行低工资政策,职工的工资收入中没有包括各种补偿劳动力需要的社会保险费用,社保费进入企业利润中全部上缴给了国家,国家又将其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变成了国有的固定资产,使社保费凝结在国有资产中。另一方面,随着体制转轨、经济转型,政府的投资要逐渐退出竞争性领域,减持国有股、中小型企业拍卖、国有土地转让等也为补充养老基金提供了现实条件。这样不仅补充了基金缺口,解决了养老金的供求矛盾,而且还体现了国家对举办养老保险事业应尽的政府责任。

按理论和国际经验,转制成本和养老保险的一些债务应由政府承担,才有利于制度的健康发展。通过财政手段主要包括:(1)、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拨入补充养老保险基金;(2)、新的税收来源,可考虑开征面向社会高收入阶层的税种,为开征遗产税、利息税等,所得收入全部直接划入基金;(3)、发行长期(偿还期为10年以上)的有关社会保障特种国债;(4)、可以考虑发行社会保障彩票筹集养老基金。

4、开辟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新渠道。在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甚至更具体的政策组合都比较清晰后,改革成败的关键无疑取决于改革的管理体制是否有效,尤其是能否确保基金被有效地使用、保值、增值。根据国际经验,保险基金投资比例一般为:公司股票60%,公司的债券17%,政府债券6%,短期贷款3%,抵押贷款11%,房地产3%。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可采取多种投资方式,甚至学习智利的经验,把基金交由多家非政府部门进行经营并引入竞争机制,可以委托给符合营运条件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基金会、保险公司等机构进行保值增值营运。

5、积极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为有利于分散保险责任,适应人口老年化快速(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发展的需要,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离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政府鼓励实施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职工互助性补充保险、商业人寿保险以及家庭养老等形式的补充养老保险,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

养老金改革问题 篇2

一、养老金制度与人口老龄化

(一) 养老金制度的含义

养老金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金制度是国家为保障特定公民在退休或丧失劳动能力之后能够维持正常生活水平而实行的一种退休养老的福利制度。养老金制度往往是一个以上养老金计划的组合。养老金制度对于保障这些公民退休后的基本生活需要, 做到“老有所养”, 解除公民对养老送终的顾虑和担心、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减缓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的矛盾有重要意义。

(二) 人口老龄化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的发展, 人均寿命不断增长, 人口老龄化正成为一种世界趋势。根据联合国2002年的统计, 全球老龄人口总数已达6.29亿, 平均每10个人中就有1位60岁或60岁以上的老人;到2050年, 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总数将近20亿, 占总人口21%, 并将超过14岁以下儿童人口的总数。到2004年底, 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 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解决老年人口的生活保障问题, 是中国的难题也是世界的难题。如何完善养老金制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中国养老金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养老金制度不断深入, 对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中国养老金制度仍然有待发展。养老保险覆盖率不足、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不高、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都亟待解决。

(一) 养老保险覆盖率不足

近年来, 在不断的努力之下, 中国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在不断提高。但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较, 还是远远不够的。美国和日本的养老保险覆盖率分别为95%和100%, 英国和北欧一些福利国家更是实行普享制的全民保险。而中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人员覆盖率为26.92%, 老年人覆盖率为25, 08%。截至2007年末, 2.935亿城镇就业人口中, 基本养老保险金覆盖1.518亿人, 覆盖率仅51.73%。而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水平就更低。在农村的老年人中, 抽样调查表明享受退休金待遇的仅5%, 其中95%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乃至全部保障只能依赖于家庭与土地。中国养老保险的覆盖率是比较低的。

(二) 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不高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务院就要求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 之后在不同时期均要求提高养老金的统筹层次, 但截至2008年底, 全国只有13个省份实现了省级统筹, 很多地方还停留在地级甚至县级统筹。一些城市成立了独立的社会保障局, 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社会保险具体业务的运行。一些城市成立了包括各社会保险业务部门组成的社会保障管理委员会, 负责政策制定。有的在保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社会保障局, 有的在劳动局下设立社会保障局管理具体事务。大部分城市仍然由劳动局及其下设的社会保障局负责社会保险管理事物。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多种名称不同层级, 反映了中国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不一, 统筹度不高。

(三)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缓慢:

中国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老年人口, 其中75%在农村。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低, 养老金领取标准低。截至2007年, 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5 171万, 仅占农村人口的7.11%。2007年末, 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人均保障水平不到800元, 不足城镇人均水平的22%。另外,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中国进城务工者已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200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1.14亿人。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对农民工的覆盖率很低, 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养老保险。而且由于转续等问题, 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大量农民工退保。近年来, 中国城乡差距加大, 其中养老保险事业发展的差距尤其明显。

三、中国养老金制度的改革

(一) 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

党的“十二五”规划明确表示, 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层、多层次可持续方针, 加快推进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进一步做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实现跨省可接续,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 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 积极稳妥推进养老基金投资运营, 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当然, 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的差别是巨大的, 这种差距不是短时期内可以改变的现实国情。这决定了至少在中国现阶段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高度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只能在统一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推进城乡有别、地区有别的发展模式。

(二) 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

中国现行社会保险管理体制, 已经难以适应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统一、高效、科学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 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极其必要。中国应组建统一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 实行统一的制度、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管理。在各级政府设立统一的社会保障部门或实体性的社会保障委员会, 作为政府对社会保险实施统一领导的最高行政机构。当然, 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需要一个过程, 所以要实现从分散、混乱的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到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统一管理的新体制的过度, 需要采取渐进的方式分阶段推进。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 基本养老保险应逐步实行全国统筹。

(三) 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中国应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新型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相配套, 制度法律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社会化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规定, 国家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 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 按月领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 养老保障的任务越来越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指出, 2011年以后的三十年里, 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到2030年, 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 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到2050年, 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中国老龄化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诸多层面带来的冲击空前强烈。而与此同时, 中国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上还存在着严重不足。面对人口的老龄化趋势, 养老金制度的建设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

摘要:首先论述了养老金制度的含义与人口老龄化问题, 之后分析了中国养老金制度在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养老保险覆盖率不足、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不高以及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缓慢, 最后探讨了中国养老金制度在以上相关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养老金制度,问题,改革

参考文献

[1]黄德鸿, 姜永宏.扩大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的几个问题[J].中国工业经济, 2000, (2) .

[2]王晓军.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地区差异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 2005, (2) .

养老金改革问题 篇3

关键词:养老金制度现状对策

我国是世界上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危机的国家之一,政府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原有的养老金制度有很多弊端,已无法应付人口老龄化的到来,需要不断深化对养老金制度的改革。

一、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现状

(一)“统账结合”的企业基本社会养老制度名不副实,存在较大的隐性债务

所谓“统账结合”是指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国务院在1997年颁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实现统一了各地“统账结合”实施方案、缴费比例和管理办法。“统账结合”虽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在全国推广,但并未能够真正落实。原因在于转轨后,统筹基金的当期支付出现大量缺口。从养老保险改革角度看来,城镇职工分为三种:改革前退休的职工为“老人”;改革前参加工作而在改革后退休的为“中人”;在改革后参加工作的为“新人”。“老人”和“中人”在改革前并没有私人积累,但是未来仍要支付他们的养老费用,这就意味着国家对这部分人负有“隐性债务”。但金额巨大,国家财政很难一次性地拿出这么多资金来补偿对“老人”和“中人”的隐性债务。据世界银行的一项估算,从2001年至2075年,这一缺口将有9万亿元之巨。隐性债务的存在,增加了统筹基金的支付压力。

(二)养老保障体系三大支柱中的企业年金发展缓慢

目前国际上普遍实行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制,即三大支柱包含了即收即付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制度和个人自愿储蓄制度。我国社会养老金制度改革的方案也仿照国际上实行的三支柱式的养老保险体制,在1991年的6月份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规定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和经营状况比较好的企业可以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国务院于2000年12月第一次在其颁布的《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中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改称为“企业年金”。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基本框架也随着劳动保障部门在2003年12月《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的颁布初步形成,是中国全面推行企业年金制度开始的标志。我国到2010年末已有3.7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计划,覆盖的职工人数为1334万人,企业年金规模已达2809亿元。

但目前中国企业年金规模占GDP的比重一直是在1%以下浮动,2010年的数值只有0.71%。并且,企业年金总体的资产规模的增长速度在近两年始终呈现下降态势,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产业、地区、企业间企业年金资产规模的增速相差很大,极不均衡。新兴产业发展整体呈现快于传统产业,沿海地区快于内陆地区,国有制企业好于其他非公有制企业的特性。

2.企业年金制度内部的治理结构中监督和制衡机制的不完善。大部分的企业年金缺少托管机制这一块,因此,导致年金基金的使用权、所有权和监督权三权不能相互独立和相互制衡,年金资产的安全性难以得到保证。

3.由于多种组织运行模式的并存,使年金基金的管理处于一种无序和不规范状态。现行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企业自行管理、社保机构经办、保险公司管理三种。

(三)养老金投资渠道过于狭窄,难以实现保值增值

“统账”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是我国现行的养老金的主要模式。当中的“统”即社会统筹采用的是即收即付式的筹资模式,很难有保值增值性,使养老金也难有任何的积累,“账”则是指个人账户,它主要采用的是基金积累式的筹资模式,它是企业对于处在在职期间的职工,为他们建立一个专门的延迟支付的养老保险基金,这种基金是从其退休时开始支付的,一直到其死亡,有较强的保值增值性。而企业年金,主要采用的筹资模式就是个人账户,一般企业年金会进入金融市场进行投资营运管理,通常都是以基金会组织的形式进入。最后一个层次的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则是投保人自愿投保,由商业保险公司实行。可见,在我国现行养老保险体系中,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个人账户基金在职工的工作期间及退休后的长时间之内均具有保值增值的需要。

而在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占养老保险的80%,养老金替代率很高,基本养老金中社会统筹部分是现收现付制,因此,无法进行保值增值,而个人账户部分采用的是基金积累制,这一部分基金是可以保值增值的,现在国际上很多国家对个人账户基金采用市场化运营的方式,如智利采用完全积累基金制,把基金交给性质为私营公司的养老基金保险公司来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也给养老基金带来了相当大的回报和收益。但我国现在不仅个人账户基本属于“空账”运行,而且对基本养老金部分的投资限制很严,自1991年起,國务院严格限制养老基金的投资方向,限定其只能用于存银行和买国债这两种方法。

国务院在1993年中颁布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规定》中:规定在确保正常开支六个月的各项离退休费用的需要且留足必备的资金以待周转之后,各级社保机构对结余的养老保险基金,可动用部分结余的基金来增值。有两种保值增值的方式,其一是购买国库券和国有银行发行债券;其二是资金由国有银行、国家信托投资公司代理进行放款。

然而,这些都没有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从银行存款可以看出,在1985-1995年期间,一年期定期整存整取加权利率低于当年通货膨胀率的有7年,保值都谈不上,别说是增值了。再看国债,国家债券品种少,收益率一般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约一个百分点,但由于二级市场的不完善反而不如存银行有吸引力。

(四)养老金存在投资监管问题

由于我国社保基金投资资本市场刚刚起步,监管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在我国存在着统筹基金结余、个人账户基金结余、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和企业年金等社会保障基金的形式。目前,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由劳动保障部门进行监管,全国社保基金在财政部和劳动保障部及有关部门的监督下主要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进行监管、企业年金还处于多头监管之下。

二是监管的主要目标还处于保值阶段。目前,对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对其他种类的基金监管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如仅仅允许个人账户基金投资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最近刚刚允许进行少量的协议存款。社会统筹基金的结余只允许投资银行存款和购买国债。对企业年金还没有很明确的监管措施。虽然这些相对较为严格的监管措施对于保证基金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但随着基金逐渐投资于资本市场,显然还局限于这样的监管是不够的。

三是监管的手段还主要依靠行政性手段。目前,主要通过进行限制性的规定,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监管,对基金投资运作机构的直接监管还比较多。

二、改革和深化我国养老保障体系

(一)对财政支出结构等进行调整来弥补隐性债务

除了财政补助养老保险基金外,我国政府在财政方面还应当采用多种途径筹资来弥补隐性债务。

一是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调整,使更多的资金能用于基本养老保险。自从我国的财政预算把基本养老保险进行了费改税并纳入后,养老保险的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至约10%。过去主要用于经济建设的支出,然而经济改革地不断深化,经济建设的支出在逐渐地债务化,政府机构的精简改革后行政管理费用也会压缩一些,还可从其他开支中腾出一些用于基本养老保险。

二是通过创造新的税收来源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扩大资金来源。可以开征新税种或附加税值来扩大资金来源。例如开征个人所得税附加、特种消费行为税等。

三是政府可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发行特种国债筹资。例如借鉴智利等国的经验发行特种国债来部分弥补隐性债务。

(二)发展完善企业年金制度

一是实行积极财税政策,提高建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政府在税收方面还存着很大的支持空间,通过各种给予企业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来推动企业年金的发展。因此,要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首先规范政府的税收优惠政策尤为必要,即税收优惠方面的政策法律亟待完善;其次,政府对有企业年金的企业提供必要降低税率等的优惠政策。此外,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对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职工,应当规定其享有相应的税收优惠权利。

二是规范企业年金的管理制度,使监督管理体系实现系统化,保证企业年金的安全。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企業年金管理形式是独立的企业年金基金会。一般由一个或几个地区的多个企业发起基金会,并且基金会本身与发起的企业完全相互独立,这样就避免了发起企业干预年金基金的管理运作的可能性。而且在运行费用上,由多个企业联合组建会得到大大降低,也有利于基金的规模化运作。因此,这样的独立的企业年金基金会应是我国借鉴的主要管理模式,由基金会来主要负责投资管理企业年金。在监督方面,政府应着力建立和不断地完善监管体系,使其系统化,可以贯穿到企业年金的设立、运行等各个环节。应把企业自身管理以及社会保险机构的年金资金转移到所发起的企业年金基金会,然后将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的权利委托给具备基金投资经验的金融和保险机构等,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投资公司等。

(三)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多元化投资

多元化的基金投资和管理模式是实现基金投资的有效途径。多元化的投资主要包括投资工具的多元化、投资对象的多元化以及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三者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这种多元化投资模式对化解投资风险,实现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此,2011年第九届《财经》年会上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提到,养老金和住房公积金可以学习社保基金,投资到股市中以获取收益。在其《改善资本市场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健康成长》中再次提出养老金入市。所以鼓励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增加对资本市场的投资比重,积极推动养老金、住房公积金等长期资金入市等是十分有必要的。

(四)完善养老金投资运营的监管体制

基金监管的基本思想应该是由行政性的直接监管向以经济、法律手段间接监管为主,也就是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市场运作、政府监管”转变,逐步建立起法律健全、职责明确、精干高效的监管制度。

结合中国实际,选择适合的监管模式,并尽快理顺监管体制。目前,我国的监管模式被称为积极监管的监管模式,其实质实际上是严格型监管。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十分发达,基金运作机构还缺乏投资经验,在一定时期是必要的。但随着基金投资资本市场的力度不断加大,资本市场也将逐渐成熟,对基金投资运作机构的行为也将逐渐规范,应逐步过渡到审慎性的监管模式,对投资运作机构不要进行直接的干预,不要对投资范围和投资比例进行限制。而主要是采取对其资格的认定及事后监管上,这样才能提高基金的运作效率。

参考文献:

1.邓子基.关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几点认识[J].财经论从,2002(1).

2.赵建国.多元化投资:实现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DB/OL].万方数据网,2000(9).

3.苏涛.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研究——产业经济学视角的探索[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法国养老金改革 篇4

法国工人举行示威游行,抗议政府延长退休年限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5月22日,数十万法国工人举行罢工及游行示威,抗议总统萨科齐提出的将退休年限推迟一年的改革方案。受到此次活动的影响,当天法国的部分城市铁路停运,一些航空、邮局及电讯服务也受到波及。不过,誓“把改革进行到底”的萨科齐却预言,今后法国民众也许会把他与英国的撒切尔夫人相提并论。

***数十万人游行抗议改革方案

综合美英媒体报道,法国政府计划将职工可以享受全额养老金的工作年限由目前的40年加至41年,并将削减公务员的数量,此举引发了许多民众的不满。

法国工会组织希望政府撤回退休计划改革方案,但政府坚称国民平均寿命延长和国家财政拮据,有必要增加可获退休保障的工作年限。5月22日,在该国5个主要工会的组织下,数十万工人参加了包括首都巴黎在内的153个城镇举行的游行示威活动,工会方面宣称参加活动的人数达到75万,不过官方统计数字远没有那么多。

受到罢工及游行的影响,法国大约一半的铁路被迫停止运行,港口城市加来的航运也被中断,不过巴黎及里昂的公共交通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两地的国际航班也没有被延迟或取消。

工会组织希望,22日的一系列游行示威活动能够促使政府改变有关养老金的政策并制定新的改革方案。

***萨科齐决心加快改革进程

法国退休制度规定,职工在工作期间,须定期向政府缴纳退休分摊金,退休后方可从政府领取退休金。法国从2003年8月开始实施的退休法规定,从2008年起,政府公务员、国有企业员工缴纳分摊金的年限将与私营企业职工一致,即从37.5年延长至40年。不过此前不久,法国政府再次将养老金缴纳年限由40年调高至41年,此举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

法国总统萨科齐4月24日晚在总统府接受法国5家电视台的联合直播采访时表示,目前国际经济形势严峻,法国更需要加快改革速度。他认为,近20年来世界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法国“没有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以往历届总统没有能够进行必要的改革。他就任总统以来,政府推出了50多项改革措施,涉及经济、社会、教育、就业等众多领域,他希望在剩下的4年任期内完成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的目标,让法国继续成为国际舞台上“让法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大国。

据法国《费加罗报》报道,萨科齐对于新的改革方案踌躇满志,并曾经向一名顾问表示,也许今后有一天法国人民会说他所做出的改革与英国的撒切尔夫人一样多。

美媒称法国坚持推进养老金改革对欧元区至关重要

《华尔街日报》表示,法国的养老金改革仅仅把退休年龄从60岁延至62岁,是一个相当温和的措施,加上经济已复苏,即使放弃这一改革近期也不会对法国财政造成严重影响。但在经历数十年一再违背财政承诺后,能否坚持养老金改革对法国的财政信誉具有重要意义。自1976年以来,法国解决财政赤字问题的5次重大努力均告失败。目前法国养老金赤字已占GDP的1.8%,其长期信誉取决于能否说服投资者相信其将在2018年平衡养老金收支。特别是,法国的AAA评级对欧元区的信用也极为重要。在4400亿欧元的欧洲金融稳定机制中,法国所占比重超过20%。如果法国不能解决养老金赤字问题,希腊、爱尔兰等深陷困境的成员国也不会有解决这一问题的动力,到2060年,欧洲养老金成本将占到GDP的30%。而且,养老金改革失败也会使人质疑欧洲推行结构改革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承诺的可信度。

法国:反对退休制度改革罢工继续举行

新华网巴黎10月15日电(记者尚栩)法国12日再度爆发全国性跨行业大罢工,以抗议政府期望推行的退休制度改革。这场示威活动已经持续了数日,包括大量中学生在内的年轻人已逐渐成为游行队伍中的“主力”。

据法国媒体报道,截至15日,反对退休制度改革的罢工活动还在继续,铁路和公共交通运输仍然受到不小影响。除此之外,不少教师也在继续罢工,导致全法数百所中学停课,数千名中学生在法国多座城市也举行了游行示威活动。

法国内政部15日傍晚发布消息说,当天,由于学生游行队伍中混入了一些闹事分子,所以发生了数起抢砸案件和与警务人员的摩擦事件,警方逮捕了264名闹事者,另有10多名警员受伤,其中1人伤势严重。

法国政府提出的退休制度改革法案包括两大主要内容,即将最低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至62岁,将可领取全部养老金的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至67岁。这一法案草案今年9月已在法国国民议会(议会下院)获得初审通过,而参议院(议会上院)也于本月8日和11日分别通过

了相关条款。

法退休改革引发全国大罢工 萨科齐压力骤增

中新网10月18日电 综合外电报道,法国养老金改革引发的抗议浪潮17日仍在持续并显现出激化的迹象。总统萨科齐面临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17日晚间,法国的货车司机也加入抗议示威阵营。工会称,他们将封锁重要的道路。由于炼油厂持续受到罢工影响,本周三,法国全国的加油站库存可能告罄。

法国工会宣称全国共有300万人参加了16日的示威游行,而法内政部则称有82万人上街游行。工会计划于本周二再次举行示威集会。

在过去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法国人一直在举行抗议游行和罢工。示威和罢工严重影响了法国交通、医院和学校的正常运行。

20日,法国参议院将就退休年龄提高至62岁的议案进行表决。萨科奇政府希望通过这一改革控制养老金资金短缺的局面,以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

  养老金面面观:法国退休金改革遭重重阻力

法国政府计划已久的退休制度改革,于9月7日提交国民议会首读讨论。当天全国三百万人走上街头示威抗议。工会决定9月23日再次发动示威抗议,但官方改革立场坚定。反对派对愤怒的民众表示支持,希望借机争取更多选票。与此同时,国内有关论战仍在持续。

事业单位养老金改革方案 篇5

事业单位养老改革的具体方向早已确定――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将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改革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破除养老保险“双轨制”,同时建立体现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职业年金制度。

虽然从去年3月人社部就启动了养老保险顶层设计,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是顶层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直到现在仍然没有见到具体的方案。

此次《条例》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要参加社会保险,又一次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将”了一军。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谁来为这项总费率高达44%的养老保险改革“埋单”是政策制定中的一个难点。

养老金改革问题 篇6

焦凯平昨天表示,有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还需要经过相关会议的审议,目前还没有确定公布的时间,有关内容也还待定,但对于“改革的大方向和基本内容已基本确定”的说法,焦凯平昨天并没有否认。

目前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主要由“单位缴费”与“个人缴费”共同组成,目前全国各地单位缴费的标准并不一样,上海的“单位缴费”比例为工资的22%,焦凯平表示,上海的“单位缴费”水平在全国各省、直辖市级水平中处于最高。

焦凯平表示,在有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出台后的一定时间内,各地“单位缴费”的比例,仍然根据各地区情况分别制定,

但“未来的大方向肯定是全国实行统一的单位缴费标准”,焦凯平称。

焦凯平指出,目前全国的养老保险账户规模统一为本人缴费工资的11%,其中个人缴费8%,其余3%由“单位缴费”的部分资金划转。今后养老保险账户中的个人账户将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单位缴费”不再划入个人账户。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关人士透露,原先“单位缴费”进入个人账户的3个百分点,今后将划入“社会统筹”,以减少我国养老金收支缺口。据悉,随着中国老龄化的加剧,在退休人员逐年递增的情况下,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以每年1000亿元的规模增加。《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透露,到“十五”末期,这一数字将达到8000多亿元。

对于职工个人账户比例降低,是否会降低企业职工养老待遇的疑问,焦凯平昨天解释,企业职工的利益并不会因此减少,企业职工的养老待遇并不单一由账户资金解决,职工养老保险账户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包括基础资金、账户资金以及过渡资金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绝对不会影响职工应有的待遇。(肖莉)

养老金改革问题 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一、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理论基础

1. 国家干预的养老保险理论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爆发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激烈, 传统的经济理论无法提出有效的措施帮助资本主义国家摆脱困境, 在此形势下, 许多学者把摆脱经济、政治危机的举措和“福利国家”联系在一起。国家干预主义主张扩大政府职能, 由国家对社会经济进行控制和干预。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其中提出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他认为如果仅仅依靠市场自行调节很难恢复经济, 所以主张政府要积极干预经济。

2. 公平与效率的养老保险理论

经济学角度的公平包含机会均等和收入均等两个层次。机会均等认为, 个人或者企业进入市场, 要有相同的起点, 并且平等竞争。收入均等通过分配和再分配使每个人生活水平相当, 但这种绝对的平等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实现的。效率分为资源配置效率和非资源配置效率, 资源配置效率指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使用;非资源配置效率指在一定市场条件下, 通过经济单位内部成员共同努力或管理水平的提高, 使现有资源产量提高或实现更高的效用。公平与效率都是养老保障追求的目标, 真正的公平是有效率的公平, 如果财富分配不公, 经济制度会面临严重的动力问题, 效率也只是空谈。养老保险的公平与效率理论就是为实现在一个有效的经济体系中增进平等。

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 我国开始启动企业养老保险改革, 目前, 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了统一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而作为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却相对滞后, 且发展缓慢, 其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已很难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形势, 其改革势在必行。

1993年, 我国开始启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选择在江西、山西、福建、山东、上海等省市进行试点, 但最终没能形成全国统一的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费用支出不断提高, 财政负担加剧, 加之社会舆论对“双轨制”的不满,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再次被推向了全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风口浪尖。2008年3月, 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 决定在山西省、浙江省、广东省、上海市、重庆市进行改革试点, 2009年1月28日,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颁布。

三、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重要意义

1. 促进公平与效率的结合, 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公平与效率的协调, 是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的核心理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我国一直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原则。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是国家在把握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及其在分配中的矛盾前提下进行的改革, 既体现了保护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存的权利, 又体现激励他们积极工作的原则, 实行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权利与义务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养老保险制度中, 这一关系显而易见, 劳动者只有在未丧失劳动能力前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 为社会发展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在退出劳动领域后才能享受社会给予的权利。而当权利与义务不等时, 势必会影响参保人参与这项保障的积极性, 使养老保险制度无法继续。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正是体现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应得的权利, 而积极参与社会保险, 缴纳养老保险基金也是他们应尽的义务。

2. 促进广覆盖的养老保险制度进程, 切实惠及全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 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 是推动城乡全覆盖的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一步, 有助于加快养老保险全国范围衔接、权衡不同工作性质人群退休养老的需求差异等问题的解决,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符合建立和谐社会的政策需求, 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稳定, 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3. 促进人力资源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可携带性差, 与其他养老保险制度难以衔接等情况不利于我国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往往, 从事业单位到企业的人员以前未缴费工龄视同缴费, 但视同缴费只是视同缴费年限, 而没有基金积累, 在退休时享受的待遇会明显下降;从企业到事业单位的人员养老保险出现双重管理问题。这些都使制约了人才在企事业单位间的有效流动, 使人力资源不能合理配置。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等改革相配套, 使养老保险制度能够有效衔接, 解决了人才流动的后顾之忧, 使人力资源能够合理配置, 能够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孙光德, 董克用.社会保险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养老金改革问题 篇8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问题剖析;改革建议

1.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

1.1基金抗风险能力

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基金是社保基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管好、用好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十几年来,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基金管理方面尚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法律、法规不统一,统筹层次低,基金结余少,抗风险能力差。再加上近几年来部分事业单位改制,机关事业单位严把用人关,退休人员又逐年增加等原因,机关事业单位缴费人员逐年下降。在职缴费人员与离退休人员供养比例严重失调,造成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原因则是现行制度自身矛盾和缺陷所致。当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总体上来说仍处于试点探索阶段,现在谈论基金支付风险似乎为时过早。然而,目前很多地方的支付风险在多年不断沉淀后已日益凸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举步维艰,进退两难,已经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1.2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待遇的差距

当前,由于养老金计发方式的不同,企业和事业、机关单位人均离退休费的差距,平均每年分别以5.4%和6.8%的速度在扩大,而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在改革前后获得的待遇完全不一样,按照测算,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将使得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和退休前工资的比值)从80~90%下降到50%左右。事业单位的养老改革,又没有与公务员系统和企业职工养老机制改革联动,使得三者存在对接难度。这也是试点推进缓慢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养老机制向企业靠拢,则不应把事业单位的养老标准拉低,而应把企业的标准提高。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和公务员人均离退休费的差距,1990年,企业单位年人均离退休费为1664元,事业单位和机关分别是1889元和2006元,后者比前者分别高出13.5%和20.6%。而到了2010年,企业单位人均离退休费为14400 元,事业单位和机关分别约19200元和30000元,高出的比例分别为133%和208%,已经成为社会分配有失公平正义的一个突出矛盾。

1.3缴费比例高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员的特殊性,在职人员和离退休的比例基本上是2:1,为使当年基金做到基本平衡,提高缴费比例是一种有效的途径,缴费比例在附近地区中还不算高,但已经达到38%,有些地方早已超过40%,由于缴费比例高,给一些单位缴费带来困难。

1.4缴费和享受待遇不对等

保险制度是实施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参保对象的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是基本要求,而我国目前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就存在着缴纳保费和享受待遇相脱节,机关事业单位必然参加保险,单位和个人缴纳一定的保费,但离退休人员的待遇仍由工龄、职务等因素决定。单位和个人的缴费不成比例,个人缴了养老保险金,并计入个人账户,但和退休待遇不联动。早在1992年,原人事部就曾下发《人事部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在云南、江苏、福建、山东、辽宁、山西等省开始局部试点。以云南省为例,单位和个人缴费比例均为工资总额的2%,和退休人员的待遇相关甚远,改革以失败告终。

1.5参保意识薄弱,缺乏法律依据

机关事业单位自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来,国家迄今为止尚未出台统一的法律法规,各级经办机构只是执行本地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导致出现各地政策上的多样性和不配套性,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甚至出现凡是组织人事部门和财政部门重视的,当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就进展得好,反之,就会停滞不前。如有的地方实行全员统筹,有的地方只是机关事业单位合同工以及财政补贴或者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人员参保,这种制度上的不规范性,导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在制度建设方面明显落后于企业养老保险。

2.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建议

2.1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法制建设的步伐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必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需求相适应,市场经济社会是法制社会,所以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必须由国家依法实施。考虑到我国地缘辽阔,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全国性普法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可由各省先制定行政性法规,等条件成熟后再制定有关法律。

2.2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必须由财政兜底

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大多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着赤字,而到目前为止,没有文件明确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基金赤字由财政弥补,因此必须定性明确财政兜底的职能当期赤字当期弥补,为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明确缴费比例的上限

部分地方为了减少当前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赤字,增大了缴费比例,高的已达45%左右,几乎是企业保险缴费比例的2倍,随着保险基金赤字的进一步增加,调高比例已成为弥补基金赤字的有效途径,必须对这种现象加以制止,明确规定缴费比例的范围。

2.4加强基金管理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要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挤占、挪用,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基金的检查和监督,发现苗头要及时纠正,对挤占、挪用基金的问题要及时查处,确保基金的安全,无风险,最大可能做到保值增值。

2.5制度改革和完善要坚持不降低待遇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其他保险制度相比,有它的特殊性,因此完善机关事业保险制度必须在原有已形成的制度基础上加以提高,坚持制度建立后原有的工作人员待遇的不降低,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杜绝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现象发生,同时在制度建立过程中要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借鉴企业保险的成功经验,做实个人账户,保护参保人员的利益不受损失。

2.6建立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通道,便于参保人数正常流动

逐步创造条件,使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在全国范围内转移,有利于参保人员正常流动,转保险关系,转个人账户,不转移统筹基金,使参保人员调动工作时养老保险利益不受损失。

2.7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

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在机关事业单位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在一定的比例內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稳定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队伍,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发展。

2.8实行社会化管理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保险要逐步推行社会化发放,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素质较高,退休后纳入社区管理,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发挥他们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为和谐社区作奉献。

综上所述,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关系到中国几千多万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障权利的实现问题,当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程滞后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发展的瓶颈,只有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这一事业单位改革的“减震器”的作用,才能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蔡向东.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刍议[J].当代经济研究,2009,(1).

[2]魏洪军,侯涛.加快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山东劳动保障,2008,4.

[3]杨晓芸,张力.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思考.生产力研究,2008,9.

[4]粱存新,王立宝.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金社会化发放探讨.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4.

上一篇:预防青少年犯罪教案下一篇:数学组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