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是个技术活儿(精选7篇)
导语:在BEI面谈时,要求应聘者分享自己过去一年内的一个成功事件,有一些应聘者语言表达啰嗦,条理不清,用大量时间描述当时事件的背景和来龙 去脉,而对于整个事件中采取的行为和结果却少有涉及,这使得面试官难以判断应聘者在该事件中的作用及行为表现。
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以下简称“BEI”),主要通过人过去的行为推测其未来的表现。也正是基于这一特点,如今BEI在企业招聘选拔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如 何在面试过程中通过运用BEI,鉴别不同类型的应聘者,为企业招募到最适合的人选,不仅是一项基本工作,更是一个技术活。
滔滔不绝型
至于成功事件,我想想啊……好像倒是有一件的,不过这个不知道该不该算啊……事情过去好久了,这个事情是这样的,我记得当时我们公司正准备 开展一个 项目,很缺人手,我那时还在其他部门,后来领导找我谈话准备调我过去,我那时对这个项目不了解,只是零星听说了一些情况,说找我去,我那个时 候在当时的部 门正在做产品研发…… 在BEI面谈时,要求应聘者分享自己过去一年内的一个成 功事件,有一些应聘者语言表达啰嗦,条理不清,用大量时间描述当时事件的背景和来龙去脉,而对于整个事件中采取的行为和结果却少有涉及,这使 得面试官难 以判断应聘者在该事件中的作用及行为表现。面对这类应聘者,面试官应及时打断,把话题引到重点内容上去。可用的方式可以是:“你不用有顾虑,根据你回忆的 信息讲就行了。”“刚才您说到有个项目,能跟我们说说是什么样的项目吗?”“领导找你谈话,希望你能过去,是希望你介入后解决什么问题吗?”
张冠李戴型
在进行BEI面谈时,会要求应聘者讲述自己的工作经历、成功事件,但受到求职动机的影响,有一些应聘者在被问到具体的行为事件时,特别是可 能会暴露 自己的不足时,不可避免地会将他人的或团队的行为事件转移到自己身上或加入自己的描述,以此模糊行为主体的相关信息,蒙蔽面试官。
在拜访这个客户前,我们事先做了很多准备,比如关于客户的资料,分析他们的需求,也预设了许多对方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准备好这些后,我们就 出发了。当时拜访的情况和我们预想的差不多,他们对这方面确实有一定需求,但就是觉得我们的报价有点高。客户对于这一点一直咬得很紧。我们经过商量 后,也想出了一 些变通措施,比如增加一些增值服务等等,可是客户那边还是不松口,而且当时还拿出我们竞争对手的情况来牵制我们,后来我们想了很多办法,经过 几轮谈判后,还是把这个客户拿下了。
这类应聘者在描述事件情境时,最常用的语句是“我们……,我们……”应聘者在描述整个事件时,用的主语都是“我们”,而面试官从以上信息中 无法了解 到应聘者本人在跟踪客户、和客户进行销售谈判时采取了什么行为、达到了什么样的结果,这样也就无法对应聘者的销售能力进行判断了。这个时候,面试官应该进 行提问,帮助应聘者一起澄清他在这个事件中承担的角色及所起的作用。比如:“在这个拜访客户的过程中,你的角色是什么?你做了哪些工作?这些 工作对最后拿 下这个客户有哪些作用?”等等。总而言之,应该将应聘者的行为表现从销售团队中“剥离”出来,然后进行独立考察。
还有一些应聘者属于“打肿脸充胖子”型,他们通常会将别人的故事套用在自己身上,但却经不起推敲。比如,项目执行人员,他清楚项目执行的方 案、流程,也参与了其中的一些环节,在描述时会夸大信息,将自己包装成故事里的项目
经理,事实上他只是一名项目执行人员而已。因此,面试官又必须挖掘一些事件本身的细节信息,如项目背景、技术思路、执行流程、人员安排等,还可以问 一下哪些人参与了项目、结项后领导和同事的评价等等。在这些细节问题之下,说谎者难免会出现一些漏洞,回答问题时经不起推敲。此外,还可以通 过观察应聘者 非言语行为来辅助判断应聘者信息的真实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撒谎时总是伴随着不自然的非言语行为,如面部表情僵硬、脸色苍白、身体动作突 然减少、假 笑、眼球不必要地快速移动、回避目光正视,等等。当应聘者脸上出现这些异常“信号”,面试官就要注意了。
夸夸其谈型
在我的提议下,我和另外两位同学组织了一个爱心小分队,由我担任组长。经过一段时间地努力,我们吸收了一些学生会员,还和几家名企取得联 系,共同为灾区捐赠急需的物资和生活用品。这个工作真的非常有意义。
在校招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大学生,为了使自己的简历增色,编造一些根本没有的经历,或用半真半假的信息迷惑面试官。比如以上的例子,乍一 听,有些面 试官会觉得这个大学生不仅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还具有良好的组织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但是在面试官进一步追问后,我们发现事实相反。比如: “这个队伍现在 有多少人?”“你们和哪家公司联系了?给灾区捐赠了多少物资?”在几次追问后,应聘者就露馅了。实际上,他和两位同学在网上看到了有这样的捐 赠活动,为了 给简历贴金,就虚拟了这样一个信息。而所谓的捐赠物资,也就是他们在学校组织的捐款活动里捐了几块钱而已。如果应聘者描述的是亲身经历的真实 事件,就会经 得起面试官的刨根问底。如果是谎言,应聘者不可能事先将所有细节都设想好,在追问之下就无所遁形,即便应聘者临时编造,在内容的合理性上也容 易产生纰漏。主观能动型
BEI面谈的应用前提是,获得应聘者过去的行为表现信息,以此推测其将来的行为,但是,在面谈中如何获取这些行为信息呢?我们在面谈时,常 常会遇到 应聘者讲述很多自己的观点、意愿或工作理论,这类信息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容易迷惑面试官,让面试官觉得这类求职者符合岗位的要求,但事实上 “能说”和“会 做”存在很大差别。请看这个例子:
当时客户要求非常苛刻,要求我们一个月内交货,我们当时正缺人手,比较紧急,我觉得一个好的领导,这个时候就应该敢于承担压力,勇于决策,制订一个 方案,然后调动相关资源共同去完成这个项目。这个时候我们压力还是蛮大的……但是如果说这个压力是对工作有意义的话,那我肯定要坚持去做的。我认为首先就 是要做计划,有一定的系统思路,保持一定的工作节奏……
在这段话中,有三类信息是对行为信息的替换。一是观点类信息,例如“我认为……”、“我觉得……”,典型的有:“我认为作为一个管理人员,应该要敢 于拍板。”这类回答使自己看起来符合岗位要求,但是如果面试官让其举例说明自己敢于拍板或决策的事例时,应聘者却很难以实际行为说明。二是理论性信息,常见情形是 应聘者大谈大道理,例如:“一名好的销售人员,应该是有激情的,对待客户热忱,善于开拓市场,带动团队实现业绩。”这些信息只能说明他对销售 岗位的认识 度,而未必能说明他就是一个好的销售管理者。因此,面对这类情况,还需要进一步追问参与事件的细节。第三类则是意愿性信息代替行为性信息,例 如:“如果这 样做对工作有利,我一定会跟大家分享。”而实际上,应聘者是否会有这样的行为表现呢?这就未必了。
第一课:选择适合的险种,让你的保险赢在起点
起重机是一个庞大的机械设备,保险公司为其开发了种类繁多的保险产品。作为起重机所有者,除了选择全国性的大型保险公司进行投保,合理选择险种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合理投保不仅能节省保费,更能避免在理赔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车损险投保指数:☆☆☆☆☆
车损险是起重机保险的基础险种,不投保车损险是不能投保其他险种的,因此,车损险是起重机投保的必选项目。
起重机扩展险投保指数:☆☆☆☆☆
起重机事故绝大多数都是在吊装作业过程中发生的,只有投保了起重机扩展险才能对吊装过程中发生的作业事故申索赔偿。投保起重机扩展险的保费只是车损险的10%,例如一台起重机的车损险保费为1万元,投保人再交1 000元的保费就可以保证设备在作业中发生的损失得到全额赔付。在实际应用中这1 000元的作用往往远大于1万元车损险的作用,但很多投保人不知道这其中的重要性,付出高额保费,却得不到理赔。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保险公司不愿承保起重机扩展险,在投保前应先向保险公司提前咨询。
第三者责任险投保指数:☆☆☆☆
涉及到第三者责任险的保额问题,我认为保额应当在50万~100万元之间。第三者责任险包括对第三者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我们最关心的是对他人造成的人身伤亡,根据现行法律对人身伤亡的赔偿,不同地区有不同规定,但是50万~100万元的保额已经足够。
不计免赔投保指数:☆
关于不计免赔,我认为没必要投保。保险公司在新车投保时要对车辆车价上浮10%,而起重机不同于普通车辆,没有车辆购置税,所以不存在上浮10%的问题。在这里,我要提醒起重机投保人,如果保险公司要在车价基础上上浮10%,投保人应该提供原始购车发票,以发票价格投保,并说明起重机产品不同于有购置税的普通车辆这一情况。
玻璃险投保指数:☆
玻璃价值不高,如因此与保险公司进行理赔程序,不仅繁琐耗时,而且会影响下一年保费上浮,对起重机所有者得不偿失。
盗抢险投保指数:☆
起重机作为生产工具大部分时间处于使用状态,而且驾驶起重机需要特定技能,因此很少发生盗抢。大多数车主都有比较可靠的设备停放区,现在的起重机产品也开始应用GPS等追踪功能,因此不推荐投保盗抢险。
自燃险投保指数:☆
起重机很少发生自燃,不建议投保。
第二课:报案的重要性:一句话定乾坤
报案,发生在签订保险合同之后,进入理赔程序之前,于是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环节,只要按照合同履行就好。但恰恰是这个看似简单的环节,往往是整个理赔过程定性的关键所在。
举一个形象的例子,盗窃和抢劫是性质不同的两种犯罪,盗窃100万元往往都没有抢劫几块钱后果严重,这就是定性的重要性。保险的报案也是如此,如果报案时就被定性为投保人自己的责任,以后再想获得全额赔付就非常难了。
报案电话可能只有几句话或者十几个字,但是其中的技巧非常重要。这里所说的报案的技巧并不是教人们掩盖事实,而是在语言可控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为自己争取主动权。
比如:一台汽车起重机在施工中对他人造成了身体上的伤害,如果当事人报案时说:“我在你们那儿投保的起重机把我叔叔碰伤了。”那么,按照保险合同的条款,投保人亲属不属于理赔范围,这一事故就无法获得保险公司的赔付。大家都知道,工程机械租赁公司很多都是家族企业,亲戚朋友既是个人关系,也是公司中的一员,之后再向保险公司解释这个“叔叔”也是企业的员工已经来不及了,报案记录已经为这次事故定性。但是如果当事人最初就说:“我投保的起重机在施工中碰伤了一名员工。”这时,保险公司就必须按照合同进入理赔程序,按照具体情况对这台起重机造成的损失进行赔付。
两个身份,两种说法,虽然只有几个字的差别,却会造成完全不同的结果。因此,投保人在签订保险合同时一定要记清其中的条款,发生事故时要头脑冷静,报案时知道怎么说对自己有利,第一时间为自己争取主动权,以获取合同规定下的最大权益。
第三课:弱势不是注定的,我们还有法律的武器
保险公司作为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第一准则,因此,当其接到报案后,第一反应是怎么不赔,第二反应是怎么少赔,第三反应是怎么拖赔。按照这一思路,保险公司会在各个环节中为自己争取利益。
在这场拉锯战中,个体投保者无疑处于弱势地位,而且起重机对于租赁企业来说是主体盈利工具,需要分秒必争地投入运营,很多人因为“拖不起”、“嫌麻烦”而放弃索赔。殊不知,保险公司的很多做法是明显违反法律规定的,如果当事人了解法律,能够指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保险公司就会自知理亏、做出让步。
在起重机投保中,投保者遇到最多的就是拖赔。保险公司利用部门间的推诿、手续办理中的障碍增加用户的索赔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逃避理赔。然而,《保险法》中的时限条款明确规定了保险公司需要在一定期限内办理理赔,如果遭遇拖延,可以提起诉讼,这种有明确法律依据的官司是稳赢的,不仅能挽回损失,而且能获得补偿。
2009年,我所在公司的一台起重机在吊装物体时主臂折弯,造成近5万元的损失,这明显是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事故,但保险公司却玩起了文字游戏,以保险合同规定主臂“断裂”致使的事故才能理赔,主臂折弯并非断开,以此为由拒赔。数次交涉无果,于是我们只好将保险公司告上了法院,最终法院完全支持了我们的诉讼请求。
在整个保险及理赔的过程中,类似这种情况的环节还有很多,如果忽视法律的保障,投保人就将陷入持续让步的境地,但是只要略加习读相关法律条款,法律就会成为维权道路上的制胜武器。
李永生,辽宁省葫芦岛市万事帮吊运公司总经理,被人们笑称为“中国的唐吉诃德”。多年来,在起重机理赔方面遇到的各种争议和问题让李永生感受到利益光环下的冷漠。此后,出于对保险公司的失望,他决定用自己的力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从此,他开始钻研相关法律条文,广读书籍,逐渐掌握了与保险公司博弈的武器。在李永生数次与保险公司对簿公堂中,打赢了所有官司。事实证明,合理投保能避免风险,合理维权则能挽回损失。
对于理赔中一些常用到的法律法规,李永生提到,大家可以特别关注一下《合同法》第39、40、41条,《保险法》第17、19、23、24、30条。此外,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保险法百问》和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的《选择最适合你的保险》,也是值得大家一读的好书。
李永生说:“法律是把双刃剑,你不会用它,它就有可能伤你。”在起重机租赁的经营中,他手握“万事帮”和“万帮”两个辽宁省著名商标,其目标是在不久的将来打造一个全国驰名商标,并以此为基础为全国的起重机用户提供保险服务,集合众人的力量共同争取合法权益。
若您有起重机保险理赔方面的烦恼、困惑,或者有好的想法和建议,可以与《工程机械与维修》编辑部或李永生本人联系,我们希望起重机从业者能够合理投保、规范理赔。
李永生个人邮箱:
电视剧《走向共和》的第一场戏,拍李鸿章吃鲈鱼,刀、勺、签子、长柄细叉……一整套的工具看得人眼花缭乱。淡水鱼鲜而多刺,乃人生之恨,所以需要诸多工具辅助。海鱼多承受高压,主刺粗壮,杂刺少而易食,食用时如果也拿出这样一套工具来,难免会落下东施效颦之笑名。
吃货也要刀不离身
身为一个刀客,要刀不离身。作为一个吃货,有几种武器也是行走海鲜江湖不可或缺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牡蛎刀,柄长而刃短,圆润光洁,厚重敦实,用来撬开生蚝的外壳,易如反掌。海鲜刀,刀柄纤细,刀锋狭长,用来生取贝肉极为方便,只需稍稍撬开贝壳,刀刃贴合贝壳内壁用刀尖划开肌腱即可。如果你是一个生食爱好者,一把上好的刺身刀是必不可少的:味觉敏锐的人可选陶瓷刀,轻盈锐利且没有金属味;舍得投入的人可以挑一把日本产的柳刃刀,木柄或塑料柄,刀身细长,宛如柳叶——一把好的柳刃刀有吹毛断刃之效,锋利无匹。切生鱼片时要牢记两点:第一,一刀到底,没有回头刀;第二点最重要:千万别切着手。
要论器具之精巧,还得算食蟹时所用的“蟹八件”,一整套工具包括剔凳、腰圆锤、长柄斧、长柄叉、圆头剪、镊子、钎子、小匙,分别有垫、敲、劈、叉、剪、夹、剔、盛等多种功能。考究的蟹八件以白银制成,精致美观,巧夺天工。一锅热气腾腾的螃蟹端上桌后,吃客把蟹放在剔凳上,用圆头剪刀逐一剪下两只大螯和八只蟹脚,将腰圆锤对着蟹壳四周轻轻敲打一圈,再以长柄斧劈开背壳和肚脐,之后拿钎、镊、叉、锤,或剔或夹或叉或敲,取出金黄油亮的蟹黄和雪白鲜嫩的蟹肉,一件件工具轮番上场,各司其职,便似合奏一区婉约动听的交响乐。
史料记载,最早的吃蟹工具由明代人漕书发明,仅有锤、刀、钳三种。从明代至民国初年,吃蟹并非固定为八件,蟹四件、六件、八件、十件、十二件都有。传说发展到鼎盛时期最多的一套吃蟹工具竟多达六十四件,未知真假。
古时文人雅士举行蟹宴,不仅仅是吃螯剔肉,解馋饕食,而是品蟹、饮酒、赏菊、吟诗,为金秋时节的风流之事。如今吃蟹的传统延续下来,餐桌上却早已难觅蟹八件的身影了——据说用这些工具拆完一只螃蟹至少得半个小时,谁又有这份闲情雅致?最多持一只粗陋的蟹钳,用以对付壳坚骨硬的石夹红。
吃海鲜的禁忌
海鲜不易吃还在于有各种禁忌。虽然对许多人来说,愈是禁忌,愈是刺激,可美味诚可贵,健康价更高,基本的常识还是稍作了解为好。
喜食刺身的人要记住一个原则:并非所有的活鱼都可以拿来生吃,只能吃深海的,而且要生长在温带或寒带之中,靠近热带的鱼都不能吃。老饕蔡澜更有忠告:切不可食用三文鱼刺身,因为这种鱼的鱼肉颜色一直保持鲜艳,即使腐坏了也不变,又闻不出异味,很是危险。日本的上等寿司铺中,绝对不会卖三文鱼刺身,偶有出售的,也多卖给外国人,也证明这是一家不可信的铺子。
看过电影《双食记》的人应该还记得,吃海鲜的同时如果进食大量水果的话,可能会导致砷中毒。因为从理论上讲,海产品中的五价砷元素和水果中的维生素C发生化学反应,会转变为可怕的三价砷——也就是传说中的砒霜。但是像电影中所描述的,吃了一盘虾几个橘子就能中毒而死,未免儿戏,有专业人士认为,只有一次性吃掉40个苹果(或30个梨子,或10个橙子)的时候,才叫“大量摄入维生素C”,所以除非你对水果有种强烈到变态的爱恋,否则只是吃一片果盘里的西瓜什么的,并不会让你像吴镇宇的角色那样死于非命。只是也别太不当回事,因为水果中的鞣酸会与海鲜中的钙结合形成难溶的钙,对胃肠道形成刺激,甚至会引起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安全起见,还是餐后两小时再吃水果为妙。
为最大化地保留其鲜美滋味,海鲜的烹饪方式多为清蒸、白灼等,但一定记住,只有高度新鲜的的食材才适合这样做,冰鲜的就免了。海鲜与肉类不同,它们体内有大量耐低温的细菌,且蛋白质分解迅速,如在冰箱里放置多时,食材含菌量增大不说,蛋白质也会部分变性,产生胺类物质,从鲜度、口感和安全性上讲,都不宜再以清蒸、白灼的方式烹调,高温烹炒或煎炸是比较合适的做法。如果是贝类,必须趁其新鲜吃掉,一旦死掉,便不可再吃,否则后患无穷。
吃海鲜最重要、也是我最不愿提起的一则禁忌是:不宜配啤酒!以下几行字是我流着泪敲出来的:海鲜,尤其是贝类,嘌呤含量极高,远高于普通鱼类和虾类。啤酒呢,不但嘌呤多,其所含酒精还抑制尿酸由肾脏排泄,一瓶啤酒可使尿酸升高一倍,使患痛风的风险大增。二者亲密合作,狼狈为奸,推波助澜,极大地催生了痛风的发病概率。
青岛作为著名的海鲜之港,啤酒之都,曾被康有为盛赞:“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车,中国第一。”另有一则数据,青岛痛风的发病率在2%左右,同样是中国第一,这当然是拜海鲜啤酒所赐。有专家建议:海鲜最健康的拍档是苏打水。我试过,好似范冰冰配王宝强,完全不搭。作为一个对海鲜和啤酒爱之入髓的青岛土著,我的切身体验是:除非你已罹患痛风之症,否则只要不经常,不过量,是没有问题的。
上帝造出了海鲜,人类发明了啤酒,却又让它们如牛郎织女永隔一江水,彼此渴望,不能相会,未免残忍。我们就偶行善举,小心翼翼地做一天七月七的鹊桥吧。
事后一想,其实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换个时间说,效果大不一样。只是时机不对,让简单的事变严重了。
所以:告状绝对是个技术活儿。
刘敏对这点体会太深刻了:一天,她从单位回到家,本就有些疲劳,没想到刚进门,婆婆就开始迎过来告状:这孩子没法管了,在路上疯跑,把胡椒粉弄了一地……刘敏本没有做声。可是婆婆又开始说管教的事,唠叨个没完,孩子这时也开始反抗接话,刘敏气不打一处来,劈头盖脸一顿骂,好心情丢失全无。
所以:“告状”绝对要选对时机。
万万不能选择的时间:
下班回来的那一刻
因为下班人都很疲累,加之上班不定遇到什么不开心窝火的事,在单位本就无法排遣,正郁闷。选择这个时机告状肯定是撞到枪口上,很可能是小事变大,雪上加霜,弄得一家人鸡犬不宁。本来是教育孩子的事,结果激化为夫妻矛盾,大家心里都憋着气:一点都不体贴,我上班这么辛苦,一回来就听到人告状,你干什么去了,什么事都等着我回,烦不烦啊,谁爱管谁管去。于是,一个说话不当的时机搞成了一个家庭事件,一晚上谁也不快活,事情也没解决。真是得不偿失。
饭桌上
很多父母喜欢在餐桌上告孩子的状:今天阿毛的老师打电话了,说他作业没做完。昨天你签字的,怎么不认真看?于是,对方的火药味上来了:还让不让人吃饭了?一顿饭也不安宁。本是一个吃饭时间,不好的事弄得胃口也不好,于是,餐桌上开始训孩子,最后是阿毛赌气不吃了,夫妻怒目叹气,父子新的战斗开始……
孩子正在做作业时
孩子正认真做作业时,你突然就拎出他今天的错误跟孩子他爸讲,没准他爸一声吼,打断孩子正在做的作业,一通批评,让他做作业的心情化为零:这还学不学了,干脆都别做了,大家就僵着吧。再怎么着都要等他把今天的作业弄完,再告状行不?选对时机才是聪明的家长,咱学着沉得住气点,好不?
孩子正兴高采烈讲学校的事
我不知有些家长有没有这样的体验:通常孩子正兴高采烈跟父母聊学校的事,正在兴头上,你突然就告诉孩子他爸:“老师打电话说他最近成绩下降,家长得盯紧点。”于是,他爸又开始焦虑了,说:“就是因为你整天想别的事,无心学习,精力分散了,我说对了吧,成绩掉下了。”于是可想而知,孩子该有多扫兴,你知道扫兴的心情吧,就是你兴致勃勃地跟别人讲一个事,别人却打着哈欠,岔开讲别的事,那么,孩子以后还会跟你讲心里话?父母怎么这么无趣?选个平静的时候,好吗?
最佳时机
大家都吃完饭洗澡后,比较放松的时刻,你可以不当着孩子的面,跟爱人聊聊他的“罪行”,两个人商量对策,记着,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摆出问题,这样心平气和地谈问题,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告状。
中国古代有几千年的帝王史,在那年月,很多人都惦记着能见着皇帝,好沾些浩荡皇恩什么的,倘能陪王伴驾,整天围着皇帝转,那简直就是光宗耀祖,要烧高香了。
可是伴君如伴虎。皇帝权力实在太大,脾性又实在太难捉摸,一旦弄不好可是不得了。
一般而言,离着皇上远关系会差些,挨着近关系会好些。可也得分什么人,就有这么一路人,光闻名没见面,皇上天天惦记着念叨着,等真见着了,却怎么瞅怎么别扭。
比如西汉的贾谊,那是要文采有文采,要见识有见识。汉文帝整天贾谊长贾谊短,把他的名字挂在嘴边念叨。可说来也怪,这贾谊每次被召见都没好事,官不但没怎么升,还越当越窝囊,好不容易等到了与皇上夜间小客厅密谈,结果人家皇上居然让他给讲鬼故事,偌大一才子这下失望到骨头里,愣是年纪轻轻就给憋屈死了。
还有个叫李德林的,是南北朝北齐人,文采好,政治头脑强,还有军事才能,当初远在北齐当官,还是北周大臣的杨坚就对他赞赏不已,一心想收为己用。等北周灭了北齐,他更是着意笼络,结果李德林在杨坚登基坐殿、当上隋文帝的政变中立下汗马功劳,后来还帮杨坚出主意灭掉了江南的陈国。杨坚曾许愿一统天下后把李德林打扮成菩萨金身,让全中国的人都羡慕。可就这么一位大功臣、大才子,真成了近臣后居然10年不调级不涨工资,最后还被找了个“公务员非法经商”的茬外放了。
他们的运气固然不好,可还不算最糟的。想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曾喟叹自己不能收韩非做臣子,可人家韩非真的跳槽过来,却被他给下狱弄死了。
皇帝不但是天底下第一号好猜疑、好自以为是的人,而且还是天底下最贪心的人,巴不得好东西都归他自己,人才当然也不例外。所以贾谊、韩非、李德林这样的人,在外地甚至外国呆着,他们是早也惦记晚也惦记:这人咋就不跟我呢?真要跟了他,这猜疑就来了:你厉害,你有学问,那我搁哪儿?这是一;你这么大本事,今天能帮我,明天保不齐能害我,这是二。有这么两条憋在肠子肚子里,诸位才子能混得好才怪呢。
苏东坡曾经说,贾谊混不好,是因为跟周勃、陈平这些有功大臣没搞好公关,让人家给使了绊子。这话不对,如果皇上心里没坎,别人再上眼药也没用不是?再说了,周勃自己后来都让汉文帝给送进大牢劳动改造了好些日子,贾谊跟周勃公关,周勃爽了,皇上怕是更火了:你们俩一文一武这琢磨啥呢?准没好事吧!
再来看一个公关危机处理得当的例子——司马相如。这位大才子同样有过类似李德林的遭遇:先被汉武帝误以为古人,喟叹“我怎么没这么个人才”,等真的应聘了又处处不受待见。人家司马相如这弯子转得就是快,先自请外调,既免是非,又混表现,等调回来又搞了份“泰山封禅”的文化标志性提案,哄得汉武帝颠颠的,最后弄了个高级退休待遇。你看,这远了挂心,近了糟心,说白了就是不能惹了皇帝老儿这颗私心而已,明白了这一点,为人处世可就容易多了。
当皇帝忽然降你职时
如果你本来是业务骨干、未来之星,上面对你赏识器重、信任有加,忽然有那么一天,你被毫无征兆地、恶狠狠地扔在了冷板凳上而且不给任何解释,你会如何反应?委屈?不服?愤怒?这当然都是应该的,但在发泄这些情绪之前,你得先冷静下来想一想,这究竟是怎么档子事。
评书、戏文里那个足智多谋的徐茂公,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李绩,就曾碰上过这样一次既莫名其妙又倒霉透顶的事。唐太宗晚年,屡立战功的他本已做到副总理级别(同中书门下,三品),却突然被贬为叠州都督,这级别降得可不是一级两级。这李绩接到调令怎么着?人家眼珠一转便琢磨出了滋味,立即卷了个小包袱背了上路,连回家收拾行李都顾不上。没过几天唐太宗病死,继位的唐高宗立马把他调回来,不但官复原职,不久还升了官。
当年吕布向曹操讨官,曹操说养吕布就像养鹰,不能喂太饱,太饱了就不咬人了。他说这话,是为了麻痹、糊弄吕布,不是真心,但道理却并不错。
有些脑筋好使的皇帝就会在晚年故意让这样的人吃瘪,等自己百年之后,儿子即位再往回一提拔,这吃瘪的主儿准得感激小皇帝,还不指哪就打哪?北齐开国君主高欢临死前曾告诉儿子高澄,能平定国内叛乱的人才叫慕容绍宗,自己故意一直不提拔,好让儿子卖这个乖,收买这人出死力。
明白了吧?有时候被皇帝无故降职并不一定是坏事。原因不明的升官千万别接,原因不明的降职千万别躲,管他县长、乡长,哪怕村长,都先接着再说。
如果不接后果会怎样?还是听听在李绩下放事件中唐太宗父子背后是怎么咬的耳朵吧。唐太宗对儿子说,李绩这个人很厉害,但你跟他没交情,怕是指挥不动。我现在故意找茬降他的职,如果他服从命令,我死了你提拔他当宰相。倘若他嘟嘟囔囔满嘴牢骚怪话,你立即把他脑袋砍了。
真被砍了脑袋的不是没有,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西汉大将周亚夫有一次赴汉景帝的宴,汉景帝故意不给他设置座位,也没给他拿杯盘筷子。周亚夫当时脸上就挂不住了,开口向皇帝要。等席一散,汉景帝就把脸一沉:这家伙一点委屈都受不了,我活着还凑合管束,我一死,小皇帝还能管得住他吗?杀!
至于撤职是福是祸,怎么才能一下子琢磨出究竟来呢?其实简单得很,第一,能使出这招的皇帝一准是个厉害主儿,而且还得是个久经阅历的老狐狸;第二,这老狐狸眼看快不行了,正急着给接班人铺平道路;第三,你够尺寸、够分量,倘不过是个普通干部,贬你官的又是刘禅、正德那样的皇上,你就别痴心妄想否极泰来了。
如果皇帝让你打小报告
如果皇帝突然对你神神秘秘地说,从今往后你可以不经过正常渠道,而像地下工作者单线联系那样,直接给他递小报告,向他汇报一切你想汇报的事。你乍听之下,会有怎样的反应?
你也许会想,太好了,这可是我露脸的时候了,皇上这是没拿我当外人,从今往后,我得多长几对耳朵,多生几双眼睛!那就错了。
清朝雍正年间,广东代理省长(署理巡抚)傅泰就是这么一位。他当这代理省长没半年,已经连着通过“地下单线联系”给雍正递了好几份小报告,最多时一天竟递过3份,把周围的几个同事,像军区司令(提督)王绍绪、法院院长(按察使)楼俨、副省长(布政使)王士俊等从工作缺点到作风问题,从疑似贪污到思想动态,揭发了个体无完肤。把这些人都折腾得差不多了,这傅泰踏踏实实坐在办公室里等着皇上嘉奖、提升,结果怎么着?等了半个月,等来皇帝一张调令,把他就地免职,回北京重新分配工作。不仅如此,在干部评价上写得明白,他“才能平庸,不适合担负省级领导职务”。
一个皇帝但凡到了喜欢搞单线联络、好听小报告的地步,他就绝不会只有一条单线,只听一面之词。对你而言,能看到的就是跟皇帝那一条线,可对皇帝而言,手里攥着的却是成百上千条线织成的一张网。
你千万要相信一个事实:首先,如果皇帝亲口说你是他的心腹,但别跟其他人讲,那么这句话他一定跟不下三百个人讲过;其次,如果你对跟皇帝直接联系兴趣浓厚,禁不起诱惑,那么千万别指望那二百九十九个同僚会比你觉悟高,会禁得起诱惑。你以为你是皇帝的耳目,正奉旨监视别人?还是先扫一扫周围吧,保不齐有多少同样的耳目正虎视眈眈地盯着你!知道傅泰怎么撤职的吗?他在小报告里褒贬的那些同僚,每个人都接受了和他一模一样的“特殊任务”,而且打出的小报告比他更稳、更准、更狠。不撤他撤谁?
在皇帝眼里,你们都是他的普通棋子,什么单线,什么特殊,都是逗你玩,千万别太当真,别做出些扭曲人格、损人不利己的事。小报告那玩意,可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易燃易爆物品。
有些事不能太积极
曾经有人总结给皇帝打工的要点,说出“功莫大于勤王”的话来。这话其实只对了一半:勤王固然是大功——皇上有麻烦才要人去“勤”,你不怕自己惹上麻烦,去给皇上解了麻烦,这功劳自然小不了。但还有比勤王回报更大的投资项目:拥护一个新皇帝。
本来人家就是个看着别人当皇帝却只能眼馋的主儿,被你不轻不重拉上这么一把,忽然自己变成了皇帝,要什么有什么,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这心里多美?皇帝心里要是美了,你这开国元勋的好处能少得了吗?但是千万记住了,高回报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弄不好要出大问题的。
话说北周皇帝宇文赞得了急病,临死前找亲信大臣刘昉托孤。这刘昉便是个想得高回报的主儿,见皇太子不过是个几岁的娃娃,就打起了抄近道的点子,去游说皇后的父亲杨坚篡权。这杨坚心里一万个乐意,可这毕竟是掉脑袋的事,脸上不能不绷一下。刘昉急了,来了句“你快点干,你再不干俺自己干了”,连激励带帮衬,结果硬是把这杨坚给推到了隋朝开国皇帝的宝座上。这功劳大不大?可就这么一位大功臣,杨坚还没正式当皇帝就开始跟他拉开距离,当了皇帝不久又给他办了个谋反的罪名杀掉。算起来,刘昉只得到前后不过六年的富贵。
别说杨坚这样的能干皇帝,碰上刘昉这种一眼可以看穿的投机分子,就是昏皇帝碰上老实头,这种高回报投资同样风险不小。
就在杨坚当皇帝第二年,南方陈朝宣帝病重,儿子陈叔陵在病床前造反,砍伤了太子陈叔宝,正要继续行凶,却被弟弟陈叔坚及时制止,并最终平息了叛乱,扶哥哥陈叔宝继承了皇位。这陈叔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皇帝,陈叔坚不但是自己的亲兄弟,还保住了自己的皇位和性命,照理这回报不小吧?可他先把弟弟提拔到司空的职位上坐冷板凳,最后干脆让弟弟提前离退休回家养老(那时陈叔宝才35岁,他弟弟陈叔坚这休退得的确够早的)。陈叔坚肯定觉得冤,可要依着我说,他就庆幸吧,换了杨坚那样的皇帝他命早没了——你又能抓贼又能调兵,还跟我是同一个皇帝老子生的,今天你是帮了我,改天你若是帮自己一把,我怎么办?
为何新一年刚开始就要讨论包装的问题?
因为包装可不是一件小事,事关你的品牌战略和战略落地。
大多数品牌在关注产品,强调的是做出超越竞争对手的产品,而包装作为建立品牌的要素常常被忽略。包装本身承载着信息,表达着这个品牌的各个优点,包装的形状和构成,都可以成为重要的视觉要素。
企业对包装的忽略比比皆是,包装设计常常被委托给生产专家们,他们关注效率、成本和实用性。
但是,对于多数企业来说,如果你无法使你的产品看起来不同,那么你可以让你的产品包装看起来不一样。
启动新品牌的包装策略
我们看看创意性的包装如何帮助企业建立一个主导品牌,亨氏番茄酱就是一个好例子。它独特的八边形玻璃瓶能被大多数消费者立刻识别出来。这种八边形瓶子几乎与可口可乐的曲线瓶一样有名。每个高端白台布餐厅都会在餐桌上用亨氏番茄酱,很少有其他食品品牌能有如此待遇。
再看看另一个例子。多年前,汉斯公司(Hanes Corporation)推出恒适品牌,成为领先的连裤袜品牌。但恒适品牌只在百货商场出售,公司想在超市和大卖场推出第二个品牌。启动一个新品牌是一项艰难的运作,特别是在新品频出的超市渠道里。
汉斯公司给第二个品牌选择的名字非常好——L’eggs,在英语里这简直是超市出售的连裤袜的完美名字。包装(也就是视觉锤)更令人叹为观止——塑料蛋型的包装是个夺人眼球的视觉锤。
L’eggs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美国最畅销的连裤袜品牌。但显然塑料蛋的包装成本太高,后来,L’eggs的塑料包装换成了硬纸包装。
这并不是一个糟糕的想法。
在一些品类中,用异常昂贵的包装来推出新品牌是有意义的,然后,在这个品牌成功之后,退回到传统包装,以保持品牌合理的价格。
另一个每年都会出现大量新品牌的品类是饮料。最近一个成功的新饮料品牌是维他命水(Vitaminwater)。它取得的成功使可口可乐公司在2007年以41亿美元现金收购了维他命水和Smartwater的生产商Glaceau,这是可口可乐迄今最大的收购案。
维他命水的瓶子也许是最醒目的饮料包装瓶子了。它们让我想起药店货架上的一排排处方药,而这正是“维他命”饮料的概念。
维他命水这个品牌是否值41亿美元另当别论,但你不得不赞许这个品牌的视觉锤。
什么时候包装要“与自己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维他命水的瓶子设计得像一瓶维他命,但如果你不是率先进入这个市场的,那么这样做完全就是错误的。
该怎么做?如果你不是新品类中的第一个,你就要将瓶子设计成看起来不属于这个品类的产品瓶子。
拿伏特加来说,它是最古老的一种酒。且不说那些来自俄罗斯的伏特加品牌,一些波兰的伏特加品牌甚至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之前。将它们和来自瑞典的绝对伏特加(Absolut)比较会发现,绝对伏特加直到1979年春天才推向市场,简直就是个小婴儿。
尽管绝对伏特加起步很晚,但它的瓶子却成为全球最著名的视觉锤之一。它不但没有被设计成一个伏特加瓶子,相反,它的设计看起来更像药店里的药瓶子。
早期看到这个包装的广告代理商N.W. Ayer给出的第一个反馈就是如此:“它看起来就像一个药瓶子。”“你卖不出这个东西的,或许你可以试试卖给医生。”
最后,业务转到了TBWA广告公司手里,并且使绝对伏特加瓶子成为长期的广告之星。
最终,这个“看起来像药瓶子”的绝对伏特加,成为美国市场上进口伏特加的第一品牌,全球十大最畅销蒸馏酒品牌之一。《广告时代》将其“瓶子”广告誉为20世纪最好的100个广告之一(排名第七)。
大公司被什么误导?
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新的视觉锤是由刚刚起步的公司,而非大公司创造出来的?
IBM、施乐、惠普、通用电气、威瑞森、英特尔、诺基亚、丰田、思科、甲骨文和AT&T等等,这些大公司的视觉锤创新在哪里?
如果一个大公司拥有视觉锤,你会发现,这常常可以追溯到之前的几代。像奔驰的三角星,劳力士的表带和金宝汤的罐子。大公司在视觉锤上的创造力出了什么问题?
问题在于,大公司通常会在作重大营销决定之前进行广泛的调研。而调研结果通常显示,消费者并不喜欢太与众不同的视觉锤。
“我们花了6.5万美元做调研,结果并不乐观。”原本计划将绝对伏特加进口到美国市场的一家美国公司总裁米歇尔·鲁克斯曾这样说,“调研结果显示,这个瓶子在货架上不显眼,名字也和伏特加没什么关系,而且瑞典也不是一个以生产伏特加闻名的国家。”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在调研时,消费者常选择“更好”的东西,而不是“不同”的东西。但从营销战略上来说,真正有效的不是“更好”,而是“不同”。
在营销实战中,更有甚者,为了作出不同,如果瓶子上没有“不同”的机会,甚至可以用不同的杯子来进行视觉锤创新——这是时代啤酒(Stella Artois)1999年刚进入美国市场时所采用的战略。不同于一般啤酒的塑料杯,它给酒吧提供特制的金色高脚杯和贩卖时代啤酒时特殊的礼仪培训,啤酒要保持在36-38华氏度之间,泡沫要用勺子刮掉。
由于它独特的杯子视觉锤和饮用礼仪,时代啤酒销量大增。这个品牌进入全美销售网络,最终从酒吧进入超市和其他零售终端。一些时代啤酒的罐子上甚至画上了它独特的杯子。
如今,时代啤酒是美国市场上十大进口啤酒品牌之一。
视觉锤怎样与语言钉联手?
对时代啤酒这个案例来说,它缺少的是语言钉子。其目前的定位“完美自有价值”,并不容易被记住,也缺少区隔性。
许多品牌拥有有力的视觉锤,但语言钉子的力量很虚弱。
问题在于,视觉锤的力量一部分基于它的冲击力,因而随着时间推移,当人们见惯之后,视觉锤会失去部分的营销效力。而语言钉子则相反,不同于视觉锤,语言钉子随着时间累积会变得更可信。
你第一次听到耐克的口号“只管去做”(Just do it)时,你可能会想:嗯,这是什么意思?但最后,“只管去做”不再是一条标语而已,它成为年轻一代人的战斗口号,越多的人认同个口号,这个口号就越有力。
在使用一则口号之前,营销人犯的主要错误就是去测试这个口号。但消费者的第一反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听到这个口号50甚至100次之后是什么反应。
但是你怎么能提前知道他们的感受呢?一条有用的经验法则是要确保视觉与钉子紧密关联。
营销就像做木工活儿,你的锤子有多好并不关键,你必须不断锤打钉子,才能使品牌取得成功。
(本文译者系里斯伙伴(中国)营销战略咨询公司总经理)
女儿有个好朋友,她妈妈很会教育孩子。我们有时周末会一起出去玩。某个星期一,她见到我说:“昨天上午跟你们孩子玩得挺好,下午不知为什么,她就发脾气了,也不知什么原因。”
我笑了,因为我太了解这种情形了:“我猜,问题不在你身上。”我知道她一定什么都做得很好,“没别的,就是因为她只跟你一个人在一起,待久了,就会闹。你以后约人来家里玩,或者带她去亲友家,一有他人的参与,就好了。”
估计这种情况妈妈们都不陌生。有时,我们一个人带孩子时,我们什么都做得很好、很对,但孩子就是别扭,他自己都说不出来为什么。我总结,这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你是一个人在战斗。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分析有两个主要原因。在心理学上,关于自我,有个“前台”“后台”的说法。通俗地说,就是我们在人前表现出一种自我,在私下里表现出另一种自我。妈妈带孩子,如果妈妈跟孩子单独在一起待久了,那妈妈跟孩子就都是在后台了,就是说,你和孩子之间没有外人都是自己人。
有时我们看孩子跟爸爸、跟奶奶或者跟家里的阿姨玩得挺乐呵,等到转过来跟妈妈玩时,事就多了,各种不舒服、各种烦都来了,我们深感委屈不解—— 自己是最辛苦的一个,凭什么这么对待我啊!其实,不是孩子欺负你,只是因为他没把你当外人,他从“前台”回到了“后台”。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必焦虑了—— 这正是妈妈和外人的区别!
另外,如果妈妈和孩子单独待久了,小孩的自我界线就模糊了,他和妈妈快要混成一个人了。这也会让他不开心,为什么呢?因为他好不容易才从没有自我的婴儿成长出来啊,他需要感受到自我,他需要感受到自己在长大。同时,他当然也明白妈妈跟他是两个人,这样妈妈自然就成了他推卸责任、倾倒情绪垃圾的好靶子。
所以,当孩子莫名地不开心时,如果你越哄他逗他,效果越糟糕,那么走出去吧,见见新鲜的人,或者请人来家里。如果你的确找不到其他人来参与的话,比较好的办法就是用平和的情绪跟孩子拉开一些距离,有界限、有你我之分。
当你跟他保持距离时,他的自我的界线就清晰了。他没有谁可以去发泄抱怨了,他就有机会自己调整好自己,然后,以完整的自我出现,重新跟你寻求沟通。
与他人连接给孩子更多的爱
另一个原因是,孩子的确可以从更多的人身上汲取到心灵的力量。前几天一位家长跟我说,说孩子近来变得非常敏感,总是担心这担心那的,家长都想带她看心理医生了。她说家里唯一的变化就是老人回老家了。我建议她带孩子多接触人。这位妈妈说,的确这阵子没怎么带她跟别人玩。第二天她跟我说,她跟孩子讲,要请老师吃饭,包括那位对她曾经有些凶的老师,孩子一听当时就乐了,那种开心的笑是好久没有的了,似乎心里一下子多云转晴。
我这样给她建议,是因为她的事让我想起,我女儿前几天还在回想长假的日子。其实我们没去任何地方玩,但是那几天有两拨亲戚从外地来看我父亲,孩子都参加了聚会。
她回想时,提到的就是“见了好多亲戚”!那几天舅舅也回来了,孩子跟爸爸和奶奶也单独出去玩了几次,我又带她去跟朋友聚会……总之,那是“人情能量大补”的几天!我在这里的亲友不多,平时难得有这样的机会,所以孩子留恋至今。
过去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不在国外生养孩子,我说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国内有更多的家人。现在我也不打算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带她出国上学,也是因为觉得孩子跟老人、跟其他家人间的这种亲情纽带很珍贵,不忍心割断,觉得这种亲情能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能量,是什么教育也无法相匹敌的。
当然也不一定要是亲属才能跟孩子有这种连接,如果亲戚很少的话,那么其他熟人也都可以—— 邻居、同事、好友、小区里的服务人员、小超市的人……都可以。我女儿上幼儿园之前每天在小区转悠,跟回收废品的两位阿姨、保洁阿姨、姥姥的朋友们,甚至保安叔叔都混得很熟。
每次孩子跟不同的人有积极友好的接触,这都是在给孩子补充爱的能量,都会滋养他的心灵,这些储备会帮助他快乐成长。所以,养育孩子,我们不应该是一个人在战斗。
成为育儿团队里的一员
我们要做的不是牺牲自己的一切,把自己的全部能量都给孩子,而是搞好家庭关系、搞好周围的人际关系,给孩子打造更广阔、更丰富的能量加油站。作为父母,我们协调关系、净化情绪、营造积极氛围。我们把人情环境搞好了,就可以放手让孩子在里面畅游。
我跟女儿的小朋友们都很熟,经常逗得他们缠着我玩。上周末我们在淘气堡遇见的女孩被我逗得哈哈笑,然后把我拉进去,拉着我的手跟我讲这讲那。我相信那天我给她补充一些能量了。我们每个大人其实都可以是别人的育儿团队里的一员。
或者换句话说,是我们所有的家长共同组成了一个无比庞大的育儿团队!我们互相支持、互相加油,我们的孩子现在和将来也都注定要互相支持、互相加油!
总之,为人父母者从对自己孩子的爱出发,就应该有这种全局观,有团队意识。把“我”的界线不断拓展、扩大,直至最后淡化,这是人生幸福之本!所以请牢记:无论此刻、还是未来,你永远都不是一座孤岛,你永远都不是独自一人!
【追问是个技术活儿】推荐阅读:
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追问10-14
读 追问 有感范文06-22
关于追问读后感集06-02
追问在小学数学课堂中06-13
对生命工厂的伦理追问09-20
生命的追问读后感作文06-17
在课堂教学中追问技巧07-21
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09-21
软件技术前沿技术报告07-15
1.2高中信息技术教案信息技术 及其发展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