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盐复习说课稿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酸碱盐复习说课稿(共12篇)

酸碱盐复习说课稿 篇1

首先我要感谢各位评委老师,谢谢你们,希望你们对我的课提出宝贵的意见。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酸碱盐复习——酸碱盐化学性质》。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 教材及中考分析

酸碱盐部分的知识因其知识点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紧密而成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难点,而和酸碱盐有关的考题又在中考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中考题中有不少题型是利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如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与开放性题、信息题型的知识区域,考查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与方法,实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主要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能够正确区分酸碱盐

2.复习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联系

3.复习复分解反应,金属盐溶液的置换反应发生的条件。

4会解共存鉴别题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总结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学习方法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表达与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的过程和乐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创新的科学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利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对物质进行鉴别、讨论离子共存问题。

四、教学方法选择

为达成以上教学目标,准备采用包括问题和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归纳法等过程式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式”和“讨论式探究”的.复习法, 学生在做酸碱盐的题目时,不懂得自觉利用酸碱盐的性质规律分析题目,或者做出来也不清楚自己思考的过程。 所以这节酸碱盐的复习课首先让学生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出发总结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旨在帮助学生梳理酸碱盐部分的.知识点,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例题分析,动手实验引导学生在解题时能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应用在解题中,如:物质的鉴别、离子的共存问题。

五、教学过程设计

围绕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编排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提问,实验习题,在练习、讨论探究中让学生复习酸碱盐的知识的同时,能力和思维得到提高,科学素养得到升华。

引入课题:

利用氢氧化钠遇酚酞变红的实验现象 营造春天延边地区金达莱花开的教学情景,由酸碱遇指示剂变色的知识点引入课题。

2.复习旧知,梳理脉络

课件演示习题回忆所学的酸碱盐知识,将各物质类别进行分类整理。培养学生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能力。并组织学生讨论,找出能相互反应的并写出方程式,再进一步深入拓展归纳整理酸碱盐之间反应规律。总结完善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学以致用,体验成功

复习常见离子反应,利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哪些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共存的问题,跟进组织学生动手实验鉴别题,应用酸碱盐的化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学习基本知识点是为了应用,培养学生自觉应用知识点解题的意识。

六、总结评价与反思

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自我总结回顾,不但要弄明白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清楚?通过展示板书设计进行反思回顾,整理归纳,并通过精选的练习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会将知识点和具体题目结合在一起,将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讨、自主总结、自主实验,学生就不会乏味,而且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多方面都得到提高。 教学反思本节课由于探究、讨论整理的环节偏多,所以课堂节奏的调控需要深入思考,需要在课堂上灵活地处理和把握,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酸碱盐复习说课稿 篇2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凸现以学生为主体, 借用古诗中涉及的三个代表物 (CaO、Ca (OH) 2、CaCO3) 引出三种类型的物质及相对应物质的类型;再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点按其内在的联系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整理, 将其连成线织成网, 从而形成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结构 (如图1所示) ;接着再通过逐步深化的习题组展开学生活动, 加强系统规律的应用, 训练学生有序解决一般性应用问题、综合性应用问题和新情境下的创新性问题, 以此达到掌握规律和提高解决各层次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性

古诗欣赏同学们, 还记得明代诗人于谦写的《石灰吟》吗?

(师生共同声情并茂地朗诵:“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教师简单分析诗人以石灰作比喻, 表达了自己高尚的爱国情操。

思考你们知道吗?在这首诗中还蕴含三个化学变化, 请找出这三个变化, 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学生对诗中蕴含的三个原理很感兴趣, 相互交流)

设计分析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而是进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 就会带来疲倦, 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 是很难有效地吸取知识的。”到了初三下半学期, 学生大部分时间处于中考备战的复习阶段, 复习时间长了, 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会下降, 学习的效率会下降。为此, 笔者巧妙地选用了《石灰吟》这首诗引入, 创设情境, 先声夺人, 从一开始就吊起了学生复习的胃口, 唤起了学生复习的主动性, 并为后面的复习埋下了伏笔。实践证明, 当后面复习到让学生自我构建编织酸碱盐知识网的过程时, 学生热情高, 乐于动脑、动手。

2. 放开手, 让学生自主建构, 形成网络, 落实“双基”

追问在这三个化学方程式中, 涉及含有钙元素的三种化合物: (1) 把它们罗列出来, 分别说出它们的俗称。 (2) 它们之间能否相互转化?若能, 用短线表示出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3) 请分别说出它们分别所属的物质类别。 (4) 说出与这三种类别相对应的物质。

(学生交流、汇报)

思考你能应用酸碱盐的知识找出这几种物质相互存在的反应规律吗?

(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构建酸碱盐的知识网络图、学生汇报知识网络图、师生共同点评)

追问在这些反应规律中属于复分解反应类型的有哪些, 属于置换反应类型的有哪些?

(学生归纳总结) :复分解反应7个, 置换反应2个。

思考这些反应有没有条件限制?反应条件是什么?

(学生归纳总结、互相补充) :有沉淀、气体、水生成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活动性排在氢前面的金属才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活动性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其后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设计分析我们不妨试想一下, 如果我们像传统方法那样, 把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反应条件一条条比较详细地罗列出来, 学生将苦不堪言, 教师也不轻松。在归纳知识的过程中, 笔者没有过多地指导和总结, 而是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自我学习、总结规律方法的空间, 放开手, 让学生从“一个”到“一类”, 从“表象”到“本质”, 体验规律的形成和知识的系统化。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思”和“悟”, 才能有效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广延性。

3. 放开手, 让学生自主活动, 应用知识, 提高能力

复习课中知识的落实、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习题的练习, 好的习题能够巩固强化复习的内容。因此笔者对习题进行了精心的选择、设计与整合, 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并采用活动的形式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

学生活动一走迷宫

“探险队员”——盐酸, 不小心走进了化学迷宫 (如图2所示) , 不知怎样走出来, 因为迷宫中有许多“吃人的野兽” (即能与盐酸发生反应的物质) , 盐酸必须避开它, 否则就无法通过。请你帮助它走出迷宫 (请用图2中物质前的序号连接起来表示所走的路线) 。

设计分析以往巩固应用“酸碱盐反应条件规律”的做法是:设计几组典型的化学反应来判断该反应是否能进行, 如不能反应请说明理由。虽然知识“到位”了, 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 但仍缺乏对所学知识灵活应用能力的培养, 做这样的练习只能是增加学生的负担, 使学生感到既无趣又繁重。为此笔者选择了2005年玉林市的这道中考题, 旨在通过“走迷宫”的游戏活动, 再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活动中, 不知不觉地应用、掌握知识, 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主动, 同时又能体味到成功带来的乐趣。

学生活动二小组竞赛、比比谁的方法多

实验室里现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 分别是石灰水和稀硫酸, 你能设计出几种实验方案鉴别出这两种溶液?若改成石灰水和氢氧化钠, 又如何鉴别?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各种方案、互相评价)

设计分析通过一组简单的开放性问题, 再一次让学生唱主角。

学生活动三有关NaOH与CO2的一系列的问题探究

查阅资料:NaOH变质生成Na2CO3;Na2CO3溶液的pH>7。某兴趣小组围绕一瓶NaOH固体是否变质展开了探究活动, 请你也一起参与。

问题一小红同学选用酚酞试液检验NaOH是否变质。你认为她能否成功?请说明理由。

问题二小明同学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 滴加某种试剂, 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 由此证明NaOH已经变质了。你认为他所加的试剂可能是什么?你还能设计出其他方案吗?请说出你的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

问题三小林同学欲证明变质的固体中是否尚存NaOH, 设计了如下方案 (见表1) , 你明白他的方案吗?请你把其补充完整。

问题四小张同学在学习中发现:通常检验CO2用饱和石灰水, 吸收CO2用浓NaOH溶液。他设计了如图3所示 (在体积相同盛满CO2的两集气瓶中, 分别加入等体积的饱和石灰水和浓NaOH溶液) 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请你描述出他所能看到的实验现象, 并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问题五另一位同学小李通过计算发现, 等质量的Ca (OH) 2和NaOH吸收CO2的质量:Ca (OH) 2大于NaOH。因此, 他认为通常吸收CO2应该用饱和石灰水。小李同学的想法对吗?请你来评价。

(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酸碱盐复习说课稿 篇3

[关键词] 松花蛋 载体 复习课 酸碱盐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20 0083

一、问题的提出

复习课的开放度较大,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较高的要求。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新授课有具体的教材做载体,而复习课没有,完全靠教师自己去思考和挖掘。如果只是知识点的重复再现,外加题海战术,不仅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也让教师感觉疲惫不堪,而且这样复习的效果往往也不够理想。

酸碱盐的内容一直都是初中化学的重难点所在,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此分化得更为严重。如何上好这节复习课,值得化学教师认真探讨。以下是笔者就此所做的思考及实践案例。

二、教学设计

1.复习目标的制定

每节复习课复习目标的设立尤为重要。首先从教师的角度,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与环境的合理组合和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其次,从学生的角度,在教学过程的开始时,明确告诉学生课堂复习目标,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期待和达到目标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根据《化学课程标准》、教材,笔者制定了如下复习目标。

(1)掌握常见碱的制法、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2)认识常见的有关酸碱盐的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3)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掌握CO2-3、Cl-、Ca2+离子的检验方法。

(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学习化学的价值。

(5)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复习情境的设立

情境的创设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线索,激发学生的兴趣,制造知识冲突,提高参与热情,促进学生自主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多样的,最好从物质的应用角度出发,体现“让学生学习真实、有用的化学”理念。基于这样的想法。笔者以“松花蛋中的化学”作为本课的教学情境。

三、教学过程

总体来说,设计思路是:通过三个活动组织教学,做到讲练结合,小组成员合作讨论,提出各自疑难,倾听同伴讲解或教师点拨,重组知识结构,将分享、讨论、研究的知识以及思维方法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网络。

环节一:松花蛋制作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分析。

观看“松花蛋的制作”视频后,要求学生回忆视频中提到的物质,在学案中写出它们的化学式及物质类别。然后通过PPT图片重现,公布正确答案,由学生自我批改订正。这样的形式,还考查了学生的记忆力和专注力,大部分学生很感兴趣,虽然没有以比赛的形式出现,可是学生自然而然地以一种比赛的心态来对待。

紧接着,提问这些物质混合在一起会发生哪些化学反应。笔者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基本类型,要求其他同学在学案上完成。然后请另一位同学上黑板批改,指出错误、讲解、订正。最后,请同学们结合今天酸碱盐的复习主题,归纳出相关知识点,建构出一个尚“不完整”的知识网络图。整个过程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笔者只是在最后强调只有部分金属氧化物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碱。

【教学反思】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笔者注意到的一个细节问题,对笔者个人很有启发,现与大家分享。最初我的学案设计是:

请写出原料中物质的化学式以及类别。

笔者只是简单地留下空白,没想到这样的设计让一些学生无从下手,也跟着笔者“空白”起来。第二次的设计中,笔者增加表格和举例:

请写出原料中物质的化学式以及类别。

经过这样的修改后,这题留空的情况就没有了。教师总是希望课中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实这样小小的细节就是一种无形的帮助。

环节二:酸碱盐知识及应用分析。

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和酸碱盐的知识有关?请你举例说明。若能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请写出来。

在这一活动中,笔者限时4分钟,要求小组讨论,选出一位同学负责记录,然后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答案,说出和酸碱盐有关的知识点,补充活动一中尚“不完整”的知识网络图。

【设计意图】

首先希望学生通过活动一的示范,举一反三,自己找出在生产生活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学会利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生产中遇见的问题,真正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学习化学的价值,完成从“知识为本”转向“观念构建 ”。其次,笔者希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展示、竞赛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环节三:松花蛋制作中变化实质分析。

活动内容:松花蛋的一种加工工艺的主要原料配方为:鸭蛋10kg、水10kg、生石灰1.2kg、纯碱0.53kg、食盐0.35kg。加工时,将纯碱、食盐加入容器中,加沸水溶解,再慢慢加入生石灰充分反应,冷却后得到料液,再加入鸭蛋浸渍。试猜想:原料充分混合后所得溶液(浸出液)中一定和可能含有的离子有哪些?并设计实验检验。

猜想:一定含有的离子_______;

可能含有的离子_______。

选择其中一种离子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使学生能够建立物质微粒性认识,能从微观角度认识一些现象、事实,形成对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认识。

【设计意图】

微粒观不只是记住“一切物质都是由相应的微粒构成的;物质的微粒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等这些结论,也不可能单以结论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它是内隐于知识体系中并随知识层次推进而深化的一种观念。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微粒观的教学。

观念是化学知识的深层次凝聚物,是无形的,它不可以通过浅层次的思维活动和单一的学习方式来获得,只能是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背景,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在自己的头脑中沉淀下来的一种思维成果。笔者希望这一活动的设计呼应开头松花蛋的制作,让学生换个角度微眼看世界。

在这一块的设计中,最好能增加验证的演示实验,这样可以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有更强的直观感受,帮助他们记忆和理解。

四、课后反思

怎样才能上好初三化学复习课?

让我们认真地对待每一节复习课,在预设情境中重现“知识点”;在主题探究中完善“知识链”;在交流、讨论中明晰“知识难点”;在问题解决中感悟“知识价值”,走出复习课的尴尬境地,向高效课堂更进一步。

教育和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共同活动。这一活动的实施过程,犹如一场演出,教师处在导演兼演员的角色地位。复习课教学给予教师以更加充分自由创造的天地,教师可以向艺术家一样,以独特的方式、才能,进行艺术性、创造性的劳动。每一次教学的成功,不是原有程式的简单重复,教师的劳动也许比艺术家的劳动更复杂、要求更高。只有课堂教学达到艺术的境界,教师和学生才能够真正的享受其中。

《酸碱盐复习》教学设计 篇4

一日三餐,我们离不开食盐;改良土壤酸性,少不了熟石灰;化学实验,常用到酸,碱,盐。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酸碱盐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环节

问题情境一:【学习方式:先自主思考,再全班交流】

实验室桌面上放有:①铁钉、②铜丝、③稀盐酸、④氧化铜、⑤氢氧化钠溶液、⑥稀硫酸、⑦碳酸钠溶液、⑧石灰石、⑨酚酞溶液、⑩氧化铁、⑾石蕊溶液、⑿石灰水。实验老师让小华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指示剂进行分类整理。(溶液按溶质进行归类;混合物按主要成分进行归类)

请你也来试着进行一次整理。(填序号)

单质:;氧化物:;酸:;

碱:;盐:;指示剂:。

问题情境二:【学习方式:先组内讨论,再组间交流,后概括性质】

小华同学发现桌上有两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溶液,回想起应该是稀硫酸和石灰水,她想给这两瓶溶液贴上标签,请你帮助她,取用什么试剂采取什么方法可以把两瓶溶液区分开呢?【学生讨论解决方法】

方法一:;

酸碱指示剂说课稿 篇5

[过渡]有一位很有名的化学家,名叫波义耳,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里,发现了酸碱指示剂。

[放影]紫罗兰花遇酸变红(玻义耳的发现)

玻义耳头像,录音,滚动字幕。

酸碱指示剂是由英国著名化学家、近代化学的奠基人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le,1627~1691)发现的。他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一束紫罗兰花瓣上,过了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罗兰花瓣变成了红色。科学家们往往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看到这一现象,玻义耳陷入了沉思……

[板书]一、酸碱指示剂的发现

同学们,我们追寻科学家的足迹,也来思考一下,这会让我们产生哪些联想呢?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3~4人]

[问]有了这些想法后,我们还想做哪些实验?

[学生回答]

[引导]1、其它的酸能否使紫罗兰变红?

2、其它的花遇酸能否发生颜色变化?

3、这些花遇到碱性溶液会有什么变化?

[讲解]同学们很棒!波义耳当时也是这么想的,验证这一想法的基本手段是实验,他通过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酸碱指示剂。

[过渡]生活中很多植物的花、叶、果皮都可以作为酸碱指示剂,同学们想试一试吗?

怎样提取植物的汁液做指示剂呢?请同学看一段录像。

[播放录像]

[板书]二、自制酸碱指示剂

[介绍]课桌上摆放的.仪器、药品,明确操作内容。

[学生活动]下面请每组选一名同学具体操作,其它同学协助,自选一种花或叶制作酸碱指示剂。

[投影]友情提示:请同学们注意:1、操作要规范,植物的花或叶捣几下后,倒入酒精研磨。

2、过滤时纱布要打开,铺在烧杯口上。

3、自制的指示剂只滴在试管架左边的三只试管中。

4、振荡时要注意安全。

[投影]思考与讨论:你们组选择的花或叶能作为酸碱指示剂吗?为什么?

闪烁(从变色情况、颜色的区分度、试剂的稳定性等方面分析)

[组织讨论]每组自已均等选一名代表作发言准备。

[表达与交流]3~5组 安排一组效果好的、一组效果不理想的,一组与别的组选择同一种花的。

[评价]同学们都做得很好!

[过渡]科学家们通过反复实验,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最后选择了两、三种指示:如石蕊、酚酞等。

[再次激趣]小魔术:白纸变红字“奇妙化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问]同学们谁能揭开魔术的秘密?

[实验]向小烧杯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2~3滴酸酞试液,变红色。

[问]猜想一下,酚酞遇到别的碱性溶液会有什么变化?

[引导]请你作一个大胆的推理,酚酞遇碱性溶液会有什么变化规律?

[归纳板书]三、酸碱指示剂的显色规律:

酚酞遇碱变红色

[过渡]酚酞遇酸会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实验]向盛有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振荡,观察颜色变化。

[投影]友情提示:请注意滴管的持拿方法,别把药品滴在了手上!

[指名回答]请你向同学们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归纳板书]酚酞遇酸不变色

[投影]酚酞遇酸、碱的变色规律

[自主探究]石蕊遇到酸、碱溶液会有什么颜色变化呢?

[指导]取2~3滴紫色的石蕊试液分别滴加到右边的两只试管中。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动手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指名回答]出示学生自己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小组对照结果是否相同。

[学生板书]归纳变色规律:石蕊遇酸变红,遇碱变蓝

[问]从实验现象分析是指示剂改变了颜色?还是溶液中的酸、碱改变了颜色?

[学生讨论]回答

[分析讨论]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很多植物的花叶都可以作酸碱指示剂,科学家们为什么只选择了石蕊和酚酞少数的几种作为酸碱指示剂呢?

[组织讨论]表达与交流

[过渡]酸碱指示剂在化学实验中有何呢?下面我们完成一道练习:

[投影]家庭里通常有两种洗洁精:厨房洗洁精、厕所洗洁精,一种呈酸性,另一种呈碱性。现有两瓶这两种洗洁精的溶液,请你通过实验鉴别它们。

[学生回答]不同方法的操作、现象、结论。

[教师评价]

[反思]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

酸碱盐-教案设计 篇6

一、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

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二、物质的颜色

1、固体(多为白色)

黑色CuOC粉MnO2Fe3O4

紫黑色KMnO4

红色CuFe2O3

红褐色Fe(OH)3

蓝色Cu(OH)2 CuSO45H2O

绿色Cu2(OH)2CO3

2、溶液(多为无色)浅绿色溶液(亚铁盐溶液)FeCl2 溶液、FeSO4

溶液、Fe(NO3)2

溶液黄色溶液(铁盐溶液)FeCl3

溶液、Fe2(SO4)3

溶液、Fe(NO3)3

溶液蓝色溶液(铜盐溶液)CuCl2

溶液、CuSO4

溶液、Cu(NO3)2

溶液蓝绿色溶液-CuCl2

溶液(较浓)

三、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总结 篇7

小冬在自制酸碱指示剂的探究活动中记录如下。根据下判断,不能做指示剂的是( )

解析:根据酸碱指示剂的概念,在酸、碱和中性溶液中呈现不同的颜色,以颜色区别酸、碱和盐的溶液,A、C、D三个答案中均出现了不同的颜色,只有B是颜色没有改变,故选B

答案:B

二、考查盐酸与硫酸的特性

下列物质放在敞口容器中一段时间后,质量明显减少的是( )

A. 浓硫酸 B. 浓盐酸 C. 氢氧化钠 D. 氯化钠

解析:由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放在敞口溶器中质量减小,氢氧化钠遇水潮解,而浓硫酸可以吸水,所以这两种物质放在敞口容器中质量增加,氯化钠放在敞口容器中质量不会改变,故正确的答案为B。

答案:B

三、考查酸的化学性质

向氧化铜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微热,反应后过滤,向溶液中插入锌片,有气泡产生。则以下判断不正确的是( )

A.不溶物中一定含有铁 B.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

C.不溶物中一定含有铜 D.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

解析:由题意可知,向滤液中加入锌片,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液中含有硫酸,故不溶物中不能含有铁粉。题中发生的反应有 Fe+H2SO4=FeSO4+H2↑,CuO + H2SO4=CuSO4 + H2O,Fe+CuSO4=FeSO4 + Cu,所以滤液中有H2SO4、FeSO4,可能还有CuSO4,不溶物中有Cu。

答案:A

四、考查碱的特性及用途

有下列四种实验设计及操作,实验过程中其现象不足以说明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的是

解析:A、C、D中NaOH浓溶液与CO2气体反应都会产生较明显的现象,A中蛋被吞入瓶中,C中气球会鼓起,D中塑料瓶会变瘪,只有B中试管内液面在取下橡皮塞后会上升,但CO2能溶于水,CO2与水反应也会产生类似的实验现象,因而B不足以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故正确答案为B。

初中酸碱盐知识点总结 篇8

(1)金属单质 + 酸 --- 盐 + 氢气 (置换反应)

1. 锌和稀硫酸Zn + H2SO4 = ZnSO4 + H2↑ (最常用)

(实验室制H2用的金属有Zn,Fe,Mg,Al,酸有稀H2SO4和稀HCl )

(2)金属单质 + 盐(溶液) --- 另一种金属 + 另一种盐

2.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3. 铝和硝酸银溶液反应: Al+ 3AgNO3 = Al(NO3)3 + 3Ag

(3)碱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 +酸 --- 盐 + 水

4.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5. 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CaO + 2HCl = CaCl2 + H2O

(4)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碱 -------- 盐 + 水

6.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2NaOH + CO2 = Na2CO3 + H2O

7.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Ca(OH)2 + CO2 = CaCO3 ↓+ H2O

(5)酸 + 碱 -------- 盐 + 水 (中和反应)

8.盐酸和烧碱反应:HCl + NaOH = NaCl +H2O

9.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10.氢氧

(6)酸 + 盐 -------- 另一种酸 + 另一种盐

11.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实验室制CO2)

12.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

13.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 + BaCl2 = BaSO4 ↓+ 2HCl

(7)碱 + 盐 --- 另一种碱 + 另一种盐

14.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15.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CuSO4 + Ba(OH)2 = BaSO4↓+ Cu(OH)2↓

(8)盐 + 盐 --- 两种新盐

16.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NaCl + AgNO3 = AgCl↓ + NaNO3

17.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

复分解反应必须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生成才能发生,且生成物的元素化合价不变。

+1价:HClO ;NaClO;Ca(ClO)2.

+5价:HClO3 ;KClO3.

《乘法口诀与复习》说课稿 篇9

一、教师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环境、氛围。

学生从不同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都表现的十分明显。学生在发现的结果中加深了对数的理解,同时较好的复习了乘法口诀。

二、可以看出教师教学观念的某些转变。

练习课的复习性质好象不需要探究,只是反复训练的过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根据乘法口诀对一个两位数外部与内部环境进行某些研究,同时还有一个思维顺序问题。动手操作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主要策略,在本节课也有较好的体现。

三、课堂教学的结构追求简明、清晰;过程体现丰富和互动。

口诀复习~应用解决问题~讨论和交流,建立初步的数学思维,把练习寓于一定的探究性活动中,是这节课在结构和过程上最主要的特点和优点。

初中化学酸碱盐知识点总结 篇10

一、电离方程式

H2SO4=2H++SO42-

NaOH=Na++OH-

Al2(SO4)3=2Al3++3SO42-

二、物质的俗称和主要成分

生石灰——CaO

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

石灰石、大理石——CaCO3

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

纯碱、口碱——Na2CO3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胆矾、蓝矾——CuSO4.5H2O

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氨水——NH3.H2O

三、金属活动性

1、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Cu Hg Ag Pt Au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金属在水溶液(酸溶液或盐溶液)中就越容易失电子而变成离子,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3、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排在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里的氢(元素)。

(2)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K、Ca、Na除外)。

四、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如果不读出括号中的字,是不是一个较好记忆的顺口溜?)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八个常见的沉淀物: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碳酸钡、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

3、四个微溶物: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4、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所谓的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

五、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后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即有不在溶液中存在或在水溶液中不易电离的物质)

(1)不溶性碱只能与酸性发生中和反应

(2)不溶性盐,只有碳酸盐能与酸反应

(3)KNO3、NaNO3、AgNO3、BaSO4不能做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

六、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的测定

1、指示剂———溶液的酸碱性紫色的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无色的酚酞试液只遇碱溶液变红注:不溶性碱与指示剂无作用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特例: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2、pH值———溶液的酸碱度pH>7溶液为酸性(越小酸性越强)pH=7溶液为中性pH<7溶液为碱性(越大碱性越强)

七、离子的检验

Cl-(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氯离子。

SO4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溶液,如果生成不溶于硝酸(或盐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含硫酸根离子。

CO32-

(1)(固体或溶液)———在被测物质中加入稀酸溶液,如果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物质中含碳酸根离子。

(2)(在溶液中)———在被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或硝酸银溶液,如果产生能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且同时生成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原被测溶液中含碳酸根离子。

注:

1、在鉴别Cl-和SO42-时,用氯化钡溶液,不要用硝酸银溶液,这是因为硫酸银为微溶性物质,使鉴别现象不明显。

2、在一未知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被测液中可能含银离子也可能含硫酸根离子。

八、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无挥发性。粘稠的油状液体。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九、酸与碱的通性

1、酸的通性

(1)酸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色。

(2)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2、碱的通性

(1)碱溶液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并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某些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十、盐的性质

(1)某些盐能与较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新的盐和金属

(2)某些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酸

(3)某些盐能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的盐和新的碱

二次函数复习说课稿 篇11

整节课的学习,看得出徐教师准备的比较充分,清楚知道学生应该,理解什么,掌握什么,学会什么。徐老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有效的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徐老师是让学生“体会知识”,而不是“教学生知识”,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下是我的一些肯定与不同意见及一些不成熟建议。

内容1、(1)肯定意见: 徐老师在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讲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而是用幻灯片给出:

“例1 请研究函数y=x2-5x+6的图象与性质,尽可能写出结论。”

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二次函数的有关性质,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学生自己积极的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变的更积极,更主动。体现出徐老师知道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知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所以说从徐老师这点的想法、做法上看是成功的。

(2)不同意见:但是,如果说这样的做法徐老师已经有这样的观念了的话,我认为徐老师的做法不够彻底,下面是徐老师操作过程的摘记:

“师:(出示例题后不到1分钟)想到3种以上的同学请举手;

师:(出示例题后不到1.5分钟)想到5种以上的同学请举手;”

我说的不够彻底就是让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我们虽然知道让学生思考的重要性,也这样做了,我们就要收到一定的效果。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考虑,放手让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我们要知道我们的对象应该是大多数学生,使大多数的学生有充分的思考时间。

(3)我的建议:给出题目时让学生思考时间3—5分钟。

内容2、(1)肯定意见:上课摘录:

“师:(叫一学生)说说你的得出的结果;

生:(1)a﹥0,开口向上……;

(2)Δ﹥0,在轴上有两个交点……;

…………”

徐老师给出结论时是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自己的想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符合人的自然规律,要知道无论是谁都是对自己的东西最感兴趣的,也就是对“我的”最感兴趣,它的最里面一层是我的思想、我的爱好、我的健康、我所要表达的一切,接下去是我的父母、我的班级学校、我的国家……。一个具体的例子:“当你看到一张有你集体照,你首先会看谁呢?这是不容质疑的。”也可以用一个图去表示:

所以说徐老师抓住了学生的人的固有特性,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表达出“我的答案、想法”,使学生的思维变的积极,使课堂气氛变的积极,

使学生的思维从中得到很好的锻炼。从这点来说徐老师这节是成功的。

(2)不同意见:个上面我们谈到这样做符合人固有的本性是很成功的,但我认为在操作上可以改进一下。徐老师开始的时候都是叫学生个人来完成,后面几

个问题干脆让学生一起来回答,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不能让学生感觉到这是“我的答案”,感觉不到同学、老师那肯定的眼光,长此以往课堂的气氛会低迷,学生的思维会变的懒惰。因为的思考的答案可能会得不到肯定,我思考也没用。渐渐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削弱,与我们老师的`初衷、教改的意图相违背。可以这样说,徐老师这节课有突出学生的“我的……”,但没有完全突出最里面的一层“我的思想、别人对我的看法”。

(3)我的建议:每次都让学生站来回答问题,给予他及时的肯定与鼓励,使学生在肯定中变的积极,在肯定中变的自信,在肯定中得到进步。

内容3、我的一些不成熟看法:

1、或许徐老师在内容上的量处理方面更能使学生容易接受一点,我认为可以分为两节课来完成,内容1:“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有关性质”,内容2:“怎样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或许徐老师在语言上可以简练一些,使学生感到我们的老师的语言不是罗嗦。使我们的学生在我们的语言中感觉到学习的乐趣、领受知识、训练思维。

比的认识复习课说课稿 篇12

裕展寄宿制小学

一、说教材

《比的认识》这一单元是安排在北师大版 让我感到最满意的是孩子们在课堂上发言非常积极,绝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了回答问题的机会,都获得了表现的机会,都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鼓励,大大得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说在题目的设计中,开放性试题不够;还有就是因教学内容太多,在时间把控方面欠佳等等。还有一些不足,是我没有想到的,也请其他听课的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上一篇:党代会与人代会区别下一篇:室外雨污管网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