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和情人读后感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儿子和情人读后感(精选8篇)

儿子和情人读后感 篇1

——浅析母亲、儿子与情人的关系

在本学期的20世纪西方文学史课上,老师讲到了劳伦斯及其作品,这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带着对其作品的一些理解,我看了他的小说《儿子与情人》,说实话很吸引我。或许很多人都只知道这是一部经典的情色小说,对它都或多或少的敬而远之,我也差不多,至少不太敢拿着书在别人面前看。真正看过后,才知道自己之前对它的理解有多肤浅,可以说,它是我读的时间最短,但用情最长的一部作品。

小说中涉及到的“恋子情结”和“恋母情结”,大抵与劳伦斯的个人生活经历有关。正如劳伦斯曾对自己的情人说的这样——“你知道我一直爱着我的母亲。就像情人一样爱她,所以我总也无法爱你。”相似于劳伦斯父母及家庭情况,作品中写到出生相对优越受到良好教育的莫莱尔夫人爱上了一贫如洗文化水平低下却英俊潇洒的矿工莫莱尔,于是义无反顾地嫁给他。结婚后,生活的艰辛和文化的差异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莫莱尔夫人开始厌弃丈夫,把全部的爱倾注在孩子身上,希望他们能成长为出类拔萃的人才,摆脱掉他们父亲身为矿工的命运。由此产生了畸形的母爱。她深爱自己的大儿子威廉,对他寄托了尤其深的感情。威廉不负厚望,为伦敦律师当文书,成功挤入伦敦的上流社会,但为了挣钱劳累致死。威廉的死使莫莱尔夫人一蹶不振,而二儿子的重病使她从死者的悲痛中醒来,重新面对生者的世

界,因为小儿子亚瑟调皮捣蛋不听教导,莫莱尔夫人干脆把自己所有的注意力和期望转移到保罗身上。而保罗的恋情和婚姻大事也成为母亲最为关注的问题。

先说说莫莱尔夫人。性格决定命运,莫莱尔夫人和她丈夫个性上的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斗争的结局——莫莱尔夫人高傲、坚强、有着强烈的占有欲和支配欲;而莫莱尔先生虽然天性开朗、精力充沛、对社会充满激情,但性格中的弱点却注定了他的失败:在高高在上的妻子面前,他胆小怯弱,压抑自己的愤怒,无助地忍受着妻子的鄙视,只有在喝醉的时候才会以最强烈也最粗俗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满,但酒醒之后又对自己所作所为羞愧不已而遭致更强烈的鄙视。自始自终,他都无法正确的面对妻子。夫妻之间的不和对莫莱尔夫人来说并没有带来太大的精神上的折磨,因为她对丈夫彻底失去了信心,本来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大儿子死后,二儿子保罗就逐渐成了母亲唯一的精神港湾,也成了母亲发泄无名之火和内心痛苦的一个渠道。她爱儿子,恨铁不成钢,一个劲儿地鼓励、督促保罗成名成家,跻身于上流社会,为母亲争光争气;她也想方设法从精神上控制儿子,使他不移情他人,特别是别的女人,以便满足自己婚姻的缺憾。莫莱尔夫人这种在情感上对丈夫的爱的肌渴成为她的“恋子情结”产生的基础,她把儿子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和精神上爱恋的对象,沉溺于对儿子的情爱,并进而企图占有儿子的全部感情。这表现为她对儿子既爱又恨,既快活,甜蜜又焦虑,嫉妒的心态。在她眼中,儿子变成了她的情人。儿子已经成了母亲情感甚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失去情爱的莫莱尔夫人来说,她只有把儿子当作情人,她才能获得本能中对异性爱的渴望的替代性满足。而她实现这一需要的方式,就是把儿子当作情人。对于一位母亲而言,这显然是一种反常的心理表现。她不但要求儿子满足她作为母亲的情感需要,而且还要求儿子满足她作为女人和妻子的情感需要。这便是莫莱尔夫人的“恋子情结”。

于是我们必须提到“恋子情结”。其实,它并没有科学而标准的界定。所谓的“恋子情结”是由于母亲在自己的丈夫那里没有得到她所需要的关注和爱护时,将这种需求转移到了自己的儿子身上的一种心理和行为,而这种需求在儿子结婚之后尤为严重。因为儿子没结婚之前,她完全掌控着儿子,一旦结婚,儿子就被别的女人“抢”走了。这一定义,完全可以解释莫莱尔夫人对保罗的爱。其实这种“恋子情结”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很常见的:比如说早前我看到过这样一则消息:一对相恋两年的情侣,终于步入婚姻殿堂。但在两夫妻准备就寝的时候,男子的母亲几次闯入新房,表情非常怪异。看着心情不好的母亲,夫妻俩在新婚之夜只好陪着她坐到凌晨三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母亲时常会以各种借口,呆在儿子房间不想离开,阻挠夫妻俩休息。夫妻俩想让她与已退休的父亲单独住,并找个保姆,但母亲却跑到其儿子单位以死相逼。长此以往,婆媳关系开始紧张,经常因一些小事吵架,这让夹在中间的儿子痛苦万分。妻子说无法接受婆婆,一定要离婚。其实,这个案例也具有很大的普遍性。我记得高中时期学过《孔雀东南飞》,当时老师就给我们讲解,婆媳关系是一个一直很难解决的问题,而且它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这其中就涉及到家庭的生

活环境,以及婆婆的“恋子情结”。而焦仲卿的母亲则是古代“恋子情结”的典型代表人物,而且很多的文学作品中也涉及到了“恋子情结”,比如,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就是因此逼死了儿媳妇,巴金的《寒夜》在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上,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这种心理变异。近年来,由于是独生子女时代,“恋子情结”的现象也越来越多。

莫莱尔夫人这种带有强烈占有性质的爱,让儿子保罗感到窒息,于是就出现了他一有机会就设法逃脱的这一幕。而在短暂的逃离中,母亲那种无形的精神枷锁却又常常牵引着他,让他感到痛苦不已。在保罗看来,母亲的这种性变态让他心酸,惆怅,无所适从。因为在他心中,他把自己的母亲当作了自己的爱人,有了母亲,就无法去爱别的女人。他对母亲的依赖也逐渐演变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暗恋,把母亲作为选择女友的参照物——他不能容忍第一个女友,因为她完全不像母亲;他同样无法接受第二个女友,因为她太像母亲。对母亲的微妙感情成为他无法爱其他女人的直接原因,在母亲几乎是声嘶力竭地哀叹“我从来没有过一个丈夫”、一个“真正”的丈夫时,保罗禁不住深情地抚摸起母亲的头发,热吻起母亲的喉颈;在莫莱尔夫人因癌症将去之时,保罗安慰她、照顾她,仿佛对待生离死别的情人,不断喊着她“我的鸽子”、“我的小点心”、“我的爱”。这便是保罗的“恋母情结”。

我们不得不认识到“恋母情结”,如一个人的影子,时时追随,片刻不离,然而又不被人们所承认和发现。有“恋母情结”的男性在和女友或妻子的关系上往往不融洽,当听到女友或妻子说母亲的坏话,会达到无法忍受的程度,甚至自己也有种莫名其妙的罪恶感。为此,会常常与女友或妻子怄气,关系的裂痕会越来越大,最后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有“恋母情结”的男性,很可能是一个没有主见,缺乏进取精神的男性,因为这种男人非常害怕失去母亲的爱,所以一直是窥测着母亲的脸色,抑制自己的主张,专门为了讨好母亲的满意而生活着的,由于过于依附母亲,其思维方式和言谈举止都容易女性化。带着这种生活态度进入社会,也是一个懦弱的人,没有别人的指令,就不能行动,缺乏自主意识,精神容易慢性萎缩。同时,这种男性习惯于单方面获得,不懂得自己应主动地去为他人服务。一般来说,“恋母情结”严重的男子要么以母亲为标准来找对象要么干脆不找对象。读到这里,我们就完全可以理解保罗的情感和性格。其实,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比较普遍:有一个小伙子,到医院探望母亲时不但没给母亲带一点东西,反而竟把别人给母亲带去的点心和水果给吃光了,然后就倒在母亲的病床上呼噜呼噜地睡起觉来。在他心里,接受母亲的爱就等于爱母亲了。

总的说来,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边叙述情节,边解析人物心理,也许这就是他的独特之处。“恋母情结”、“肉与灵的冲突”贯彻始终,家庭的悲剧、自身的性格注定了结局与新生。是的,这是一个“恋子情结”与“恋母情结”的故事„„精神上的扭曲的占有控制,男人毁了女人,女人毁了儿子,儿子又毁了自己的女人。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并不仅仅是写母亲、儿子与情人的三角关系,更是描写十

儿子和情人读后感 篇2

一、有阶级差异的爱情

“莫瑞尔太太出生于一个古老而体面的市民家庭, 祖上曾与哈钦森上校共同作战, 世世代代都是虔诚的公理会教徒”。少女时期的她个性鲜明, 天性好奇, 接受能力很强, 而莫瑞尔只是一个贫穷的矿工。他们悬殊的阶级差异注定了他们的婚姻是不幸福的。当时葛楚德确觉得莫瑞尔是如此的吸引自己。“他那么的充满活力, 他太棒了, 从没有遇到谁能比得上他, 在她眼里身为矿工这种下层阶级的他似乎高尚起来”。在莫瑞尔看来没有人比葛楚德更迷人了。“葛楚德更是神秘的化身, 是奇妙的组合, 是一个地道的淑女”。在最原始的情感的冲击下他们互相倾心, 陷入爱河无法自拔, 最终他们结婚了, 起初的婚姻生活是幸福的, 这是肯定的。因为这是两个拥有爱情的年轻人的自愿结合, 可能会遇到来自女方父母的反对, 但是最终他们还是在一起了, 完全没有考虑到婚姻的现实和生活的冗杂。但这却是人们最喜闻乐见的事了, 两个不同阶级的年轻人为了真爱而不顾一切结合在一起, 这是多么的令人兴奋, 得益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免于封建牢笼的控制。他们过得很幸福的话会更加鼓舞人心, 但是这段婚姻与幸福渐行渐远。司汤达在《红与黑》中的话:“若是恋爱先于结婚, 婚后生活的烦恼, 准毁灭了婚前的爱情”。 (1) 婚后亲亲我我的蜜语已不能成为两人交流的纽带, 葛楚德需要与丈夫用心交流, 本不属于同一阶层没有共同的语言, 加之生活的烦恼, 让她愈发的感到不悦。连婚前丈夫那仅有的爱跳舞的有点现在都是那么令人讨厌。“葛楚德是一个清教徒, 和他父亲一样, 思想清高而古板”。她从内心理不愿意融入到矿区的生活, 从不与妇女们在街道攀谈, 不愿意改变自己, 一直保持着自己特有孤傲, 她试图去改变莫瑞尔, 但是矿工的身份决定了他无论从语言还是行为上都不会太讲究。“她努力迫使他明白自己的责任, 履行自己的义务。尽管她跟他天性殊异, 他只注重纯感官上的享受, 她却硬要他讲道德, 信宗教。”渐渐地他们开始厌恶躲避对方, 或许他们认为是对方变了, 变得和婚前是那么不同, 世人都会感叹人生若只如初见!爱情需要激情但不是一时的冲动, 一时的新鲜并不能为爱情画上句号, 更不要提婚姻。在《恋爱中的女人》中, 劳伦斯就借用厄秀拉的嘴表达:“婚姻是一种经验, 但也可能是经验的结束”。 (2) 葛楚德在婚前并没有意识到爱情是不能等同于婚姻的, 甚至婚姻是爱情经验的结束, 是一种新的经验的开始。然而“葛楚德继承了世世代代清教徒的高尚和道德感。这已经成为一种宗教本能。她因为爱他, 或者说爱过他, 在和他相处时她几乎成了一个狂热的信徒”, 她以对自己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丈夫, 这对他来说有点苛刻。同时“莫瑞尔仍旧蛮横专制, 还是一味好酒”, 他们之间似乎有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或许是阶级差异、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 种种不同使这段婚姻充满了阴霾。这是很糟糕的,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孩子们性格和他们对父亲的感情, 而这也直接影响着孩子们今后的爱情和婚姻生活。

二、残缺的爱

保罗出生的时候父母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 母亲并不是很期待这个孩子的到来。母亲对保罗的感情微妙而敏感, 并不像对威廉那么热情。加上父亲的酗酒、粗暴, 保罗变得很胆小敏感, 缺乏父爱使他更加依赖母亲, 而母亲在威廉去世后确实将对威廉的爱转移到保罗身上, 由过去的微妙转为全身心的投入。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使保罗受宠若惊。保罗和米莉安之间的柏拉图式的爱情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早已绝迹, 最终虽未修成正果, 但却值得人尊敬。他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点, 敏感、自尊心强、热衷于学习、虔诚的基督教徒, 相似的特点让他们互相注意对方而被对方吸引。米莉安在家里饱受男孩子的欺负, 而保罗身心也受到创伤, 两个受伤的心灵不断靠近, “在对自然界的东西具有一致看法而产生的情投意和中, 他们逐渐萌发了爱情。”但是米莉安憧憬的是令她神往的, 圣洁的境界。“这个女孩子内心充满罗曼蒂克的幻想”, 她鄙视肉体生活, 尽管她深深的爱恋着保罗, 但是宗教的影响使她严格自制, “她却不知为什么佯装不知, 她盼望他处于一种虔诚的状态, 她一面迫切地盼望着他能这样, 一面对他的激情也隐约有感, 她凝望着他, 心理十分不安”, 肉体的欲望对她就像是酷刑, 而对于保罗, 虽然对米莉安有很强烈的欲望但是他极力控制着自己。一方面, 米莉安是如此的圣洁他不愿去破坏这份美好, “可是他有些怕她, 怕对她产生那种男人对女人的欲望——这在他的心灵中被看作是一种耻辱。”另一方面, 由于母亲的阻碍, 他不愿母亲伤心。在母亲和米莉安这座天平上, 他更偏向母亲, 他自始至终都没能摆脱母亲的控制, 虽然他试图挣扎过要改变这种现状, 或者说是他不愿意完全摆脱他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他和米莉安的爱情一直都只是精神上的, 他不认为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恋人, 他所追求的是肉体与精神的统一, “在我们所有的关系中没有一点肉体的位置。我不是通过感觉同你交谈, 而是用精神来同你交流。这就是我们不能按常规相爱的原因。我们的爱不是正常的恋情。”这就注定他们之间柏拉图式的恋爱不会长久。保罗转而向克莱拉寻求肉欲, 克莱拉是一个成熟有魅力的女性, 她就好像母亲能给保罗带来温暖, 在和她的交往中克莱拉很镇定、傲慢, 不像米莉安总是很敏感、紧张, 好像随时会失去他, 总是仰视着他。倒是保罗屈就为克莱拉擦靴子来曲意逢迎, 仅仅是因为克莱拉使他满足, 可是当激情退却还剩下什么呢?他们之间只停留在肉体上缺乏精神的交流, 当新鲜过去, 靠什么来继续维持这段感情, 显然这种残缺的爱无法永恒, 但是保罗通过这两次的经历对待爱情会更加成熟。

三、靠金钱维持的爱

威廉和莉莉的感情不能称为真正的爱情, 在这段感情中威廉是个既可怜又可恨的人。威廉是个优秀的人, 在母亲的期望下努力地学习, 但莉莉却生性很物质, 很肤浅, 很虚荣。“她一辈子没看过一本书”, “威廉却看过很多书, 有一个聪明机灵的头脑”。但是威廉依然为了她努力赚钱满足她的需要直至工作劳累病死。虽然威廉自己很清楚他们之间这种靠金钱维持的爱不牢固, “如果我死了, 用不了三个月她就会把我抛到九霄云外”, 他为此苦恼过, 向母亲抱怨过女友的种种他深恶痛绝的行为, 可他依然无法离开他, 这也深深地折磨着可怜威廉。都说恋爱的人智商为零, 聪明的威廉也不例外, 或许在这个时候已经用不上智商了, 他只是在努力维持下去这段感情, 即使是靠金钱, 在外人看来他完全没有必要, 可他偏偏就这么做了, 没有听从母亲的劝告, 真是恨铁不成钢。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威廉似乎比保罗要成功, 最起码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能够在母亲那里坚持自己, 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男子汉。虽然《儿子与情人》中莉莉和威廉的爱情是建立在金钱之上的, 威廉抱怨莉莉会在他死后很快将她忘记, 事实也确实如此。然而当我们爱一个人的时候不是希望他永远开心幸福就够了吗?不应该让生者再为已逝者天天以累洗面, 忘记不是最好吗?让她开始自己新的生活。爱应该是不计结果的付出, 爱是不求回报的, 我们只要享受爱一个人的过程就已经很幸福了, 如果从一开始就再计算回报, 就变成了一种有价的投资。真正的爱是无价的, 真诚地去付出, 即使结果是不尽如人意的, 至少爱过, 体验过, 把那些美好的回应留在心底就是最好的财富。

《儿子与情人》为传统的爱情观注入了新的活力, 劳伦斯以其独特的视角阐释了爱情, 使我们对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爱是平等、真诚、无私。爱情和婚姻是人生的两门必修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体验, 在婚姻中我们都要适应自己身份的不断变化, 而爱情不会始终贯穿于婚姻的始末。就如刘庸的观点:“情人、夫妻、父母、老伴, 妹妹、姐姐、妈妈、女佣, 生理、生活、生育、生命, 这是多么微妙的婚姻变化。” (3)

注释

11 司汤达.《红与黑》.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年6月第一版。

22 D.H.劳伦斯.世界文学名著英汉对照全译精选《恋爱中的女人》, 王惠君, 王惠玲译.伊犁人民出版社, 2001.12。

儿子和情人读后感 篇3

千万富翁掀起离婚大战

现年42岁的谢祖云是浙江省箫山市人。1997年初,他与妻子张爱雨一起携10岁的儿子来到广东珠海市,办了一个模具厂。夫妻两人风里来雨里去,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办起了三家分厂,资产达千万元。

1999年4月的一个夜晚,谢祖云认识了夜总会服务员丁丽,并对她一见钟情。

从谢祖云对自己的态度看,丁丽知道这个千万富翁对自己动了心。和每月辛辛苦苦只赚千把块钱的丈夫比起来,她情感的天平迅速向谢祖云倾斜。

时年21岁的丁丽是河南省固始县人,长相俊俏,温柔妩媚。1999年3月8日,丁丽经人介绍,和同村青年陈亮结为夫妇。婚后仅仅3天,他们就一起来到珠海打工。丁丽在不夜天夜总会做服务员,陈亮则在建筑工地做小工。

夜总会环境复杂,陈亮放心不下,常常委婉地劝丁丽,但丁丽以自己除此之外并无特长反驳他。

认识了谢祖云之后,丁丽不再经常和陈亮相聚,而是把时间更多地用于和谢祖云幽会。为增加对他的吸引力,丁丽特意隐瞒了自己已婚的事实。不明就里的谢祖云对此感到欣喜若狂,一有时间就约她到外面吃喝玩乐。相识还不到一个月,两人就越过了道德的底线。之后,谢祖云租了一套房子,作为两人纵情欢娱的场所。而陈亮对妻子的婚外情一直蒙在鼓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谢祖云觉得年轻漂亮的丁丽和妻子比起来,不仅更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且肯为自己付出,他渐渐动了真感情。2000年2月丁丽怀孕时,谢祖云开心地说:“我又要做爸爸了?丽丽,你把孩子生下来,我离婚后就娶你!”听他这么说,毫无思想准备的丁丽急忙告诉丈夫,说自己前不久和他同房后怀孕了。陈亮惊喜不已,决定于9月底辞工,带妻子回老家待产。

临行前一天,丁丽挺着大肚子找到谢祖云,告诉他自己要回老家生孩子。谢祖云想让丁丽在珠海生产,可丁丽嗔怪道:“在这里谁照顾我?我得回家!”听她这么说,谢祖云只好同意,并说一定要亲自送她上车。丁丽慌了,忙说:“你生意那么忙,我自己去车站就行了。”说完,她还装作关心的样子说:“我不在你身边,要多注意休息,别太累了。”谢祖云感动不已,他拿出5000元钱交给丁丽:“这点钱你先拿着,多了不安全。孩子生下来,我再寄钱给你。要加强营养,早日回来。”就这样,丁丽的谎言骗过了两个男人。

11月底,丁丽在河南老家生下了一个男婴。趁丈夫不在身边,她打电话告诉谢祖云:“我生了个儿子!又白又胖,十斤重,很像你!”谢祖云听了非常高兴,当天就按丁丽留下的娘家地址寄来了两万元钱。他反复交待:“别心疼钱,要加强营养,别没奶水饿着孩子!我给儿子取了个名字,就叫小强,你看好不好?”

丁丽不好反对,她和丈夫及婆婆商量了一下,孩子的名字就定了下来。

小强满月后,陈亮返回珠海打工,留下丁丽在老家照顾孩子。为了方便和谢祖云联系,她索性抱着孩子回到了娘家。身在偏远的农村,丁丽十分怀念珠海的大都市生活,几乎天天打电话给谢祖云,大诉苦水:“现在老家的人都知道我为你生了个孩子,我该怎么办呀!”

谢祖云一边不断寄钱给她,一边安慰丁丽:“实在不行,你就带着小强来吧。有我在,还怕养不活你们娘儿俩?”

2001年4月,丁丽把襁褓中的孩子托付给婆婆照顾,只身返回珠海。

谢祖云闻讯前来接站。两人一见面,他问丁丽:“你怎么没把儿子带来,我好想抱抱他!”早已想好对策的丁丽回答道:“儿子还小,可能不适应南方的气候,你放心,我妈妈会好好照顾他的!”说着,她拿出儿子的照片问谢祖云:“你看看,像不像你?”

端详着儿子的照片,谢祖云兴奋不已,他对着照片亲个没够,连声说:“像,太像了!简直就是我的翻版!丽丽,你对我真是太好了!”

如果说以前谢祖云声称要娶丁丽只是随口说说,但数月不见之后的重逢却让他坚定了这个念头。2001年6月,谢祖云以感情不合为由,向妻子张爱雨提出离婚。张爱丽查出丈夫有婚外情的事实,谢祖云不得已放弃房产、大部分存款和三家工厂中的两家,两人离婚了。

千里迢迢“偷”回儿子

谢祖云离婚后,租了一套三居室暂住。他对丁丽说:“我把房子给了老婆,先在这里暂时住着,过段时间再买个大点的房子。”丁丽对此并不在意,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再瞒着谢祖云了。一次欢愉之后,丁丽小心翼翼地问:“祖云,有件事情我一直瞒着你,你听了别生气好吗?”见他点头同意,丁丽坦白了自己已婚的事实。

谢祖云忍不住咆哮起来:“你敢骗我!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从未见他发这么大脾气,丁丽委屈地哭了,她怯声说:“我还不是怕失去你,要是说了真话,你还会和我在一起吗?现在你都知道了,要是不爱我,就一拍两散好了……”谢祖云心乱不已,一夜无眠。

几天后,谢祖云拿出两万元钱告诉丁丽:“你抽时间回去办离婚手续吧,记住要把咱们的儿子要回来,哪怕多给他们一点钱!”

2001年8月,丁丽回到固始,向县人民法院递交了离婚诉讼。老实巴交的陈亮坚决要求孩子归自己抚养,丁丽急于离婚,只好同意。但她在电话里对谢祖云谎称:“我丈夫也想要孩子,非要五万元才同意给我们,怎么办?”谢祖云虽然觉得陈亮的要求有点过分,但为了孩子,他毫不犹豫地把三万元寄给了丁丽。

10月13日,固始县人民法院判决两人离婚,丁丽一次性付给陈亮抚养费14000元。判决生效后,丁丽当天就坐车返回珠海。她对谢祖云谎称:“现在孩子暂时在我父母那儿,再大些就把他带过来。”对此,谢祖云深信不疑,他每月交给丁丽500元至1000元要她寄回娘家,并经常对她说:“告诉你妈妈要买最好的奶粉,劣质奶粉对孩子发育不好!要不,你把他带过来好不好?我想见儿子!”丁丽对此只好推脱:“孩子太小,再过些时候吧。”听她这么说,谢祖云也就不再坚持。

丁丽感觉总有一天自己的谎言会被谢祖云识破,就偷偷打电话给陈亮,想把儿子要回来,但每次都被拒绝。陈亮以为她是牵挂孩子,就按丁丽的要求,安排家人每年给她寄几张孩子的照片。他丝毫没有想到,这为丁丽在谢祖云面前继续撒谎提供了便利。

而丁丽自己每天出入购物中心、美容院打发无聊时光,几乎每个月的开销都在万元以上。

丁丽并不知道此时的谢祖云已经面临困境。由于大部分产业都给了妻子,很多客户也断绝了业务往来,所以他的事业开始走下坡路。他开始限制丁丽大手大脚花钱,两人屡屡发生争吵。三年时间过去了,谢祖云多次想和丁丽分手,但想到还未谋面的儿子,他的心又软了。

2004年7月,因为思念从未谋面的儿子,也为了改善和丁丽的关系,谢祖云提出:“儿子已经该上幼儿园了,再把他放在农村,不利于将来的发展,我们把儿子接过来吧!”丁丽干脆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我不想再瞒你了,儿子被判给陈亮了,现在在他父母家里。我又一次骗了你,很对不起!但这是最后一次了,我们分手吧!”说完,她随手把陈亮家的地址写下来,交给谢祖云。

听到这个消息,谢祖云顿感天旋地转。他难以接受丁丽分手的要求——多年的付出之后,虽然她多次欺骗自己、无理取闹,但他还是觉得,随着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两个人的关系终有恢复如初的一天。让他更关心的是:儿子在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农村家庭里,他现在过得怎么样?“爷爷奶奶”会悉心照顾他吗?他不能没有妈妈啊!谢祖云顾不得生气,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把儿子要回来。

然而,还没等他想好要回儿子的办法,丁丽却突然于8月25日不辞而别。

9月15日,谢祖云好不容易从丁丽的一个好友处打听到,原来丁丽认识了一家房地产公司老总汪剑,已经随汪剑从珠海“转战”无锡。他当即赶到无锡,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丁丽。谢祖云拉住她的手请求:“跟我一起回珠海吧,我好好待你,一切重新开始!”然而,丁丽却说:“我已经陪了你好几年,为你生过孩子,我不欠你的,咱们结束了。”

提到孩子,谢祖云的眼前一亮:骨血相连,如果小强在自己身边,丁丽一定不忍离去!想到这里,他对小强的思念更加强烈了,4年里自己只是在照片上看过儿子的笑脸,还没有见过他一面!即使不能唤回丁丽的心,谢祖云也觉得,必须让亲生骨肉回到自己的怀抱!但是,走法律途径要回儿子,要打官司,自己哪有那么多时间?况且打官司要很长时间,到时候丁丽会不会再次失踪?他想把儿子偷回来。

谢祖云找到在洪泽模具厂附近开“摩的”的信阳市光山县人龚守兵和解利帮忙,2004年10月13日这两人将小强拐骗上了开往广州的列车,后在韶关下车,谢祖云亲自驾车前去接回孩子。

尴尬的结局

10月13日晚,小强的奶奶发现孩子不见了,急忙报案。被要求回来配合调查的丁丽供出谢祖云有重大嫌疑。

11月3日,谢祖云交代了自己拐骗小强的犯罪事实,警方成功解救了孩子。但谢祖云坚持认为:自己把亲儿子从老家带出来,犯了什么罪?

2005年3月28日,法院以拐骗儿童罪判处谢祖云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同时谢祖云赔偿陈亮10000元损失。

判决生效后,小强的身世和归属问题成了谢祖云和陈亮争执的焦点,这也给孩子带来了深深伤害。4月11日,陈亮带孩子去做了亲子鉴定。一个礼拜后,结果出来了,报告单上赫然写着:“陈亮和小强的DNA序列基本相符,陈亮99.99%是小强的生物学父亲。”完全排除了谢祖云是小强的亲生父亲的可能。得知这一消息,谢祖云尴尬万分,欲哭无泪。

幸福观点:

偷来的都不是自己的,这句话只说了偷的表面,而偷,不管偷盗,还是偷情,如果触犯法便是要负法律责任的,这是偷的后果。就像文中谢祖云一样,先是偷情,再是偷子,最后锒铛入狱,自食其果了。

儿子与情人600字读后感 篇4

尽管一般人不承认自己有这方面情节,但不可否认,我们儿时或多或少都经历了这样一个俄狄浦斯期,只是有人安全度过了,有人由于某些特定的原因未安全度过。英国著名文学家劳伦斯就是一个受俄狄浦斯情节困扰半生的人,他的自传式名著《儿子与情人》描写的就是一个青年在这样一种情节中苦苦挣扎的心理历程。

小说的主人公保罗出生于一个矿工家庭,父亲是一个粗俗、帅气的矿工,和许多矿工一样,他勤劳但脾气暴躁、酗酒,保罗的母亲出生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她爱读书,喜欢探讨宗教、哲学方面的问题,什么时候都像一个“贵妇人”。

这样的家庭不可能和谐,母亲从心底看不起父亲,她用冷淡在自己与丈夫之间筑了一道难以逾越的篱笆,而丈夫因为自卑变得愈发令人难以接近。母亲为孩子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氛围,而只要脾气暴躁的父亲一进来,屋里立刻便得沉默尴尬,父亲成了局外人,无奈之下,他只好往外界寻求安慰,常常大醉而归,打骂孩子,而他的这种表现更加深了他和妻子孩子之间的距离。

保罗是这个家的第三个孩子,他刚出生时母亲是不爱他的,甚至是恨他的,因为这时她和丈夫的关系正处于冰点,她在身怀六甲时还被丈夫赶出家门,差点冻死,为了孩子,她忍耐着活下去,这时的母亲是坚强而令人尊敬的。

母亲最大的愿望是孩子能长大成人,以分担自己过重的负担。因此长子是她心中最重要的人。当长子威廉在伦敦某到一份高薪的工作时,母亲感到非常骄傲。然而,威廉由于爱上了一个花钱如流水的女人,生活凄苦,精神抑郁,最后由于肺炎死在伦敦,母亲一下子就像老了十几岁,意志消沉,差点死去。幸亏这时的保罗也染上肺炎,母亲注意力一下子转移到次子身上,才意识到不能“光为死人伤心,却忘了活人了”。

母亲振作精神,全力照顾保罗,婚姻不幸的她认为丈夫不值得她爱,女儿安妮整天疯跑,小儿子没心没肺酷似父亲,因此母亲将全部的爱倾注在保罗身上。保罗长大后,腼腆、懂事,知道母亲生活不易,全身心想让母亲过上好日子。母亲很满足有这样好的儿子,保罗也很为自己的母亲骄傲。日积月累母亲的爱慢慢变成了一种占有欲,这让保罗无所适从。

保罗的初恋情人米丽亚姆是一个美丽、纯真的女孩,她崇尚那种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认为人不应当迷恋眼前的小事物,而应该有崇高的理想,她深深的爱着保罗,不管保罗怎么对她,她始终忍耐,并以一颗仁爱之心对待他。按说,这样的女孩,母亲应该满意才对,可恰恰相反,母亲恨极了米丽亚姆,因为她认识到,儿子与米丽亚姆是真正的心心相印,将来只怕自己在儿子心目中“连一丁点地方都没有了”。于是她对儿子说米丽亚姆“能把人的灵魂都吸干”,坚决反对儿子与她在一起。

保罗在母亲与情人之间挣扎,在情人那里待得晚了,回去受到母亲的责备,不忍母亲的伤心,于是百般折磨米丽亚姆,折磨过后又后悔,赶紧和好。回去再受责备时,他就会想起情人的可怜,于是又冷淡的对待母亲,而看到母亲可怜,转而又哄母亲开心,折磨情人。如此周而复始,保罗内心痛苦彷徨,他知道自己心理有问题,却又说不出是什么。

最后,保罗实在受不了这样的折磨,离开了米丽亚姆,在这场爱的较量中,母亲大获全胜。然而,保罗是一个年轻男人,终究会有人的七情六欲,年轻的有妇之夫克莱拉丰腴妩媚,保罗很快与她坠入情网。对于这段恋情,母亲开始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克莱拉“是个有妇之夫”。但当她见到克莱拉时,她却很快接受了克莱拉,并且产生了深深的同情。这不是母亲对儿子让了步,而是母亲意识到儿子不过是爱上了克莱拉的肉体,他很快就会厌烦她的。母亲知道他们俩不可能结婚,儿子也不会真正爱上克莱拉,这样自己在儿子心目中还是重要的。

保罗的热情很快褪去,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不可能总是灵肉分离,他厌倦了克莱拉,而克莱拉从与保罗的恋情中意识到,自己丈夫才是真正爱自己的人,于是回到丈夫身边。

年迈的母亲因为癌症离开了人世,留下保罗彷徨、孤独的生活着,但他也终于能够正常的爱了,高尚的米丽亚姆主动回到了他的身边,只是他内心还是迷惘的,母亲在他心里能退到一个正常的位置吗?作者没说,我们也难以猜测。

和儿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篇5

1、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人生的起点!自信的人更容易获得快乐,更容易取得成功。

2、培养孩子应对失败、困难的态度和能力。人的一生中不会一帆风顺,在人生的道路上会有许多的困难与挫折,遭遇困难如何应对,这是对一个人心理素质的最大挑战。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读后感 篇6

兰江小学

三(3)班

舒俊超

指导老师:黄惠玲

我和妈妈都非常喜欢看《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这本书,因为看了这本书能让我的内心感到幸福,快乐!

这本书中主要讲述的是一个中国典型的三口之家,八零后的父母——小头爸爸和围裙妈妈,一个调皮可爱的的大头儿子。他们生活在现代化的城市中,过着平凡并充满乐趣的生活。我最喜欢大头儿子了,小小年纪聪明、可爱又富有爱心,而且还很有主见。我也很喜欢小头爸爸,因为小头爸爸总能满足大头儿子的各种愿望和要求,和大头儿子完全就像一对好朋友,友好极了。还有我也喜欢围裙妈妈,虽然有时妈妈会对大头儿子生气发火,但是还是很爱很爱大头儿子的,围裙妈妈还会做很多好吃的,就像我的妈妈一样,又勤劳又善良,洗衣、做饭、做家务,样样都会做,我也很爱很爱我的妈妈。

《儿子与情人》中真正的受害者 篇7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他这样悲惨的处境?纵观整本小说很容易得出, 他与妻子失败的婚姻是最大诱因。后者在对其彻底失望之后, 把全部的爱与注意力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并成功地让他们成为了自己的“同盟”。

表面上, 是沃尔特不停地酗酒与暴躁脾气毁掉了自己的婚姻, 但实际上, 这场婚姻破裂是多方面造成的。

一.莫瑞尔夫妇间的阶级差异

毫无疑问, 阶级差异是导致他们分裂的最主要原因。

作为一位来自没落中产阶级家庭的淑女, 读过书的莫瑞尔太太与生俱来有种优越感。可以想像, 她所接受到的应该是典型的、鼓励脑力劳动、崇尚精神沟通的中产阶级教育。虽然在家庭糟糕经济状况、渐长的年龄和一时的冲动之下, 她嫁给了作为矿工的沃尔特, 但在内心深处格楚德从未放弃过自己对上层社会和生活方式的幻想。而在婚后, 她的丈夫, 一名从十岁就开始下井、根本没受过任何正统教育的矿工, 没能带给她这些。她每日的生活与理想渐行渐远, 没有聚会, 沙龙, 没有对于知识的追求, 或者任何关于政治或者宗教的激情迸发的探讨, 有的只是无尽的家务, 一个接一个出生的孩子、醉醺醺的丈夫、每况愈下的生活条件、日益紧缩的用度。

而沃尔特, 作为英国十九世纪末工业革命大背景下的底层中的一员, 似乎很安于自己的现状, 对妻子的梦想毫无兴趣。他所知的, 就是努力并热爱工作, 热爱生活, 知足常乐。出生在矿工家庭的他, 有着无产阶级特有的纯真和自给自足。对于现实, 莫瑞尔夫妇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 沃尔特大多数时候选择的是逃避, 而他这位来自不同阶级的妻子却时刻迫切地把现实推到他的面前, 期待甚至逼迫他去变成她心目中理想的丈夫。

由于对生活的期望和认识不同, 曾经吸引彼此的阶级差异在他们的婚姻生活当中成了最大的障碍。她的温文尔雅、美丽端庄和来自不同阶级世界的神秘感曾经是如此地吸引着他;而他与生俱来的活力、幽默和乐观也给她带来了完全不同以往的体验。但是随着甜蜜、新鲜感和激情的退去, 他们所持的本阶级特有思想让生活失去了和谐, 不可遏制地产生了碰撞。一个一心向上, 一心想改变, 而另外一个安于现状, 矛盾日益凸显。格楚德不满于丈夫可以成为什么样, 她要的是他应该努力做到最好。她想按自己的理想去改造他, 最终只失望地发现, 他缺乏感悟能力、粗俗、太随性。无论她多努力地去塑造他, 沃尔特永远还是那样, 永远都只是一个矿工。同时, 沃尔特也发现妻子正竭力让他去面对现实, 这使他不安与烦闷。而他渐渐选择用酒精来麻醉自己, 去消除压力。这样的日子迅速消磨掉了他们之间本就脆弱的感情, 留下的只是激烈的争吵, 打斗, 鄙视和最终的决裂。马克思强调意识斗争产生于阶级斗争。不可避免的阶级思想冲突给他们带来了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人生观等等的冲撞, 也给其婚姻打上了死结。

二.工业革命对于沃尔特的剥削

《儿子与情人》的小说背景是十九世纪末期, 不断加快的工业革命步伐导致了经济的繁荣和飞速发展, 但与此同时, 也改变着英国原有的经济结构。

众所周知, 工业革命的发生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恩格斯指出, 这场革命把社会分成了两个不同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整个社会就像一个机器, 日夜为统治阶级———资本主义在工作, 人性被弃之不顾, 紧张的生活处处压抑着人的所有情感, 一切变得以追求利益为最终目标。虽然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但同时, 这场革命也是以无数工人的牺牲作为前提的。比如沃尔特这样的矿工, 得到的永远小于付出。他天天呆在空气混浊, 潮湿和危险的矿井里, 像机器一样麻木地工作着, 得到的也只是很少的工资和日显下滑的身体状况。

曾经他也热爱生活, 爱跳舞和歌唱。但在不断的挣扎、剥削和压榨下, 所有对于生活的渴望和热情消失殆尽。与妻子日益恶化的关系, 孩子们的日渐疏离, 他选择酒精作为避风港。家人的漠不关心, 每日艰苦工作的折磨, 造成他的身心加速恶化与脾气的日益暴躁。

因此工业革命带给资本主义社会的突飞猛进, 是建立在像沃尔特这样无数的悲剧小人物上的。这场革命消磨了沃尔特对生活的热情, 遏制了他作为人的一切自然本性、毁掉了他的婚姻与家庭。

三.莫瑞尔家持续的经济问题

马克思一直强调经济因素对社会其它层面起着决定性作用。

入不敷出是造成莫瑞尔夫妇婚姻破裂的另一个原因。

小说中, 婚后的格楚德很快发现沃尔特是通过举债与自己成婚的。那一刻她那高傲的心固化成了岩石。他曾宣称是自己的房子原来也属于他的母亲。这无疑给她对于婚姻的期望抹上了一抹黑色。长子威廉出生后, 沃尔特渐渐由于他们关系的冷淡开始酗酒, 虽然他的工作量一直稳定着, 但收入却下滑了。夏季时更是度日如年, 一周30先令得用来支付房租、食物、医疗、酒钱等等。而沃尔特的豪饮也让他们的冬季过得捉襟见肘。为了钱, 他们争吵了无数次, 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那本就不牢固的感情基础被耗尽。

十九世纪末那场声势浩大的机械化工业革命浪潮中, 这个底层的矿工家庭就像暴风雨中孤立无援的小舟, 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发展的冲击。尽管作为一家劳动主力的沃尔特辛辛苦苦、勤勤恳恳地工作, 但是社会的不平等使他的收入不停减少, 无法承担起这个日益扩大的家庭。持续经济的紧张更加大了格楚德对丈夫的不满与绝望, 她无法理解丈夫的“不争气”, 无法体会在黑漆漆的井下沃尔特所经受的痛苦和艰辛, 她更加地疏离与怨恨他, 转而把自己的情感和抱负“折射”到儿子的身上, 而沃尔特渐渐陷入自暴自弃的酗酒中, 没有得到家庭温暖的他变得日益暴躁, 他们的婚姻关系也就此走到了尽头。

结语:

由此可见, 小说《儿子与情人》中, 莫瑞尔夫妇婚姻的破裂不能单单归咎于沃尔特的酗酒和对现实的逃避, 这场家庭悲剧源于家庭内部也源于十九世纪资本主义时代社会的各种不公和残酷。在小说的大部分特别是后半部, 很难找出关于沃尔特的只言片语, 这可以被当作其他家庭成员对他的主观忽略和劳伦斯的有意处理。他在小说中的“缺失”可以反映出他在这个家庭的可有可无。在这场家庭战争中, 表面弱小的格楚德是真正的胜利者, 她获得和霸占着了孩子们全部的爱, 尊敬和同情, 而沃尔特得到的只是鄙夷, 疏离和孤独。母亲和孩子们形成了一条无形的统一战线, 作为父亲的沃尔特被如同瘟疫一般地隔离开来, 被驱赶到阴暗寒冷的角落一个人自生自灭, 没有人过问过他工作是否辛苦、也没有人同情他遭受的不公。小说中畸形的母子关系源于莫瑞尔夫妇间时刻紧张的关系, 而导致这场失败婚姻的除了个人因素, 很大程度上源于阶级差异和资本主义工业化革命对于人性的摧残和对人精神自然健康发展的阻碍。尽管沃尔特·莫瑞尔嗜酒如命、粗俗、暴躁, 但作为无产阶级的他不应受到所有的谴责与责备, 我们应该对于这位遭到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无情剥削的受害者给予一定的同情和重新的评价。

参考文献

D.H.劳伦斯, Sons and Lovers西安:世界教育出版社, 2005

蒋炳贤, 《劳伦斯评论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纪惠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

王先霈, 《文学批评原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周黎阳, 试析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两性关系的异化,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Vol.21No.1P.128-145

郑莹, 沉默的瓦尔特·莫雷尔--D.H.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的叙事学阐释, 山西:山西大学2006

儿子和情人读后感 篇8

关键词:戴维·赫伯特·劳伦斯 《儿子与情人》;男权主义;悲剧

一、引言

《儿子与情人》是劳伦斯早期的成名作品,该小说以保罗的父母相识结合为开端,以母亲患癌症的凄凉逝世而告终,描写了主人公保罗不幸的家庭生活状态和坎坷的感情道路。小说中的三个主要女性莫莱尔夫人(保罗的母亲)、米莉安、克拉拉都与保罗有着肉体与灵魂复杂的感情纠葛。

二、莫莱尔夫人 米莉安 克拉拉

莫莱尔夫人是小说中最有代表意义的一个人物,她与其丈夫莫瑞尔只有肉体上的结合,没有灵魂上的沟通,她把内心对涌动爱情的渴望,都倾注到了自己儿子身上,心底里把儿子当成自己的爱人,在儿子身上寻找精神上的安慰,找到无法从丈夫那得到的爱情的感觉。而主人公保罗,也是在母亲这种爱的关怀下成长,日久生情,在心目中也早已把母亲当成了自己爱人。小说重要女性之一米莉安是保罗年轻时代的恋人,劳伦斯是这样描绘米莉安:这时门口突然出现一个围着脏围裙的姑娘,大约十四岁,脸颊黑里透红,美而飘洒,一对乌黑的眼睛,她看见陌生人时害羞疑惑,有些不高兴,消失不见了"(《儿子与情人》,张禹九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1]他们由于兴趣相投,有着共同爱好、聊天话题,接触日渐频繁,碰撞出爱情的火花。在外人眼里,他们应该是一对非常相配的恋人,但是可悲的是,米莉安是一個缺乏激情并且非常注重精神满足的人,其精神上对保罗的占有欲也像保罗母亲一样,都希望从精神上占保罗为己有,这也使得她与莫莱尔夫人成为了水火不相容的“情敌”,但最终年轻的米莉安还是败给了依赖血缘关系轻易占上风莫莱尔夫人的手下。另一位与保罗有着情感纠葛的人是一位叫克拉拉的女人,她是保罗的情人,克拉拉生活在社会底层,并且与丈夫分居,很短时间内就与保罗相好并发生性关系,保罗也从这位荡妇身上获取肉体上的满足,然而他们之间只是有着肉与灵分离的畸形的感情,只是一瞬即逝的不长久的结合,都只是各取所需,在精神上或者肉体上寻求自我的平衡状态[2]。

三、父权制的双重受害者

对该部自传体小说的研究,之前好多研究者都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恋母情结”上,但是随着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后人也已经意识到“恋母情结”一词已远远不能概括《儿子与情人》的丰富内涵。保罗的成长与小说中三个女人,保罗母亲莫瑞尔夫人,保罗恋人米丽安,保罗情人克拉拉有着紧密相关并且复杂的联系。小说中三个女人给保罗肉体、灵魂、精神三个层面套上了一个坚固的支架,用来支撑保罗心目中所追求完美人性,最终也使得他长大成为真正的一个男人。迪纳尔丁·思奈德在其作品《劳伦斯的觉悟:一个智者的传记文学》中也这样发表这样的观点:“事实上,保罗母亲,米丽安和克拉拉这三个女人,都使保罗觉得自己在被监禁。”所以当保罗已经厌倦并义无反顾地终结这三段畸形的恋情,走向未来时,这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残暴的、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男权主义者。小说中这三个主要女性,莫莱尔夫人、米莉安、克拉拉在某种程度上,都只是成为男权主义者受害者保罗走向成功的垫脚石罢了。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基本上都是悲剧性的,各有各的不幸之处,这三位女性更是男权主义下的受害者。

纵观小说,小说中的三名女性角色经历着双重性悲剧。第一重悲剧是在父权主义压迫下不幸的生活状态。在父权主义的生活背景下,女性只能是充当着母亲、家庭主妇的单调角色,在经济上完全依附于别人,完全没有追求自身幸福的自由,只能忍受不幸的婚姻带来的痛苦。她们自己的思想也被宗教思想和父权思想所禁锢,自我觉醒意思非常薄弱,甚至迷失自我。尽管这三位女性身上也有一些“新时代女性”特征,她们有想改变生活的意识和行动,但最终还是被现实打败,将希望寄托在造成她们痛苦的男性身上,终究还是没有摆脱父权制的束缚,“觉而未醒”或许是对她们最好的形容词。父权社会的背景下,始终是维护男性利益的,女性是不可能被完全解放出来的,当父权和女权相冲突时,女性又是再一次被伤害,这也就构成了女性的双重悲剧。

四、结语

保罗的母亲、米丽安、克拉拉、分别代表了主人公保罗的母爱、灵爱、性爱。莫瑞尔太太的母爱支撑着保罗的灵魂世界,米莉安的灵爱是保罗艺术灵感的源泉,而克拉拉的性爱则满足着保罗人性的基本生理需求,由此可见,三位女性的力量对于保罗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最终,在男权社会中,三位女性的命运还是悲剧性的,只能成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作为男性附属品,没有追求幸福的自由!即使均有着不甘于被命运摆布的意识,并有所反抗,然而局限于时代和自身也无法走出父权主义思想,在其与男性的上关系上屡犯错误,最终还是成为了沮丧、可悲的苦命人。

【参考文献】

[1]高万隆.婚恋*女权*小说:哈代与劳伦斯小说的主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可以改变人生的经典励志语录名言下一篇:初中教师教学的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