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校区规划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北航校区规划

北航校区规划 篇1

太原大学是由太原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所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实现“科教兴市”战略,太原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太原市汾东新区进行太原大学新校区建设,建成一所“环境优美、文明和谐、设施先进、特色鲜明、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现代化高水平综合类本科大学。

新校区按全日制在校生25 000人规模进行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55.9ha,建筑总面积约为52hm2,预计投资约12亿元。该项目经过国际规划方案投标,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中标并实施,现已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正在进行建筑单体的设计工作。

二、规划特色

太原大学新校区建设是太原大学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工程。规划强调校园功能和交通的合理组织,注重反映山西地理气候特征和基地地形条件,充分挖掘三晋文化及太原城市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内涵,将校园融入到城市环境之中,创造具有鲜明地域气候特征和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人文空间和自然景观。

规划中采用了圈层式的布局结构和功能分区,中间以方形的“城廓”构筑中央教学区,环绕体育休闲区“绿环”,周边布置学生宿舍、教工宿舍、实验实训等各个功能组团,既保证了各功能组团的明确分区,互不干扰,又能通过绿化廊道空间使师生活动保持在舒适的步行联系范围内。

教学区通过“城廓”式的四方城形式隐喻传统山西古城的建筑形式风格,构筑具有浓烈地方气候特点和文化特色的教学空间。城廓中心围合校园核心的绿化广场,形成中心感明确、厚重典雅的静态书院空间,体现学术气氛浓厚的传统校园空间意象,并满足群体仪式性活动的需要。标志性建筑公共教学楼结合曲水景观布置于广场中央,成为广场的统率,突显校园空间的文化意境。“城廓”西北角打开,向北延伸出一个环境优美、气氛安逸的西湖景区,供师生课余休憩及交往,既打破了传统方院过于封闭的空间感,同时也对城市开放优化教育园区城市景观,形成的多层次户外交流场所,图书馆及图文信息中心规划于临近西入口大门的西湖景区,环境优美清幽,成为太原大学最具特色的滨水景观。

校园最具特色的“绿环”绿带围绕在教学核心区之外,实训实验、学生生活组团外环区之内,是学生课余活动的主体空间。考虑学生的活动特点,“绿环”提供的是与方院空间所区别的动态活动场地,与静态的方院空间相互补充,满足学生休憩游玩的需求。“绿环”内除绿化外适当穿插部分体育场地,结合树木、草坡等人造绿化景观要素,通过校园空间组织,以及流线交通安排,共同形成独特的“体育公园”式的园林环境。

三、建筑特色

浅析铜仁学院川硐新校区规划设计 篇2

建设单位:贵州省铜仁学院

方案设计: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师:李宏图

建设地点:铜仁川硐区

设计时间:2010年

用地面积:43.7公顷

总建筑面积:163400平方米

2规划篇

学院用地呈不规则梯形,四周均被城市道路围合,西邻河流,东抵青山,北高南低,高差约20米,局部沟槽深约35米,且地下水系丰富。

规划充分尊重自然山水特点,建筑布局依山就势,形成高低错落的台地景观,减少土方开挖量同时将校园融入山水绿林之中。

项目从总体规划到单体设计一直以景观为先,布局采用南北向景观轴统领全校,与校外城市绿轴相呼应,同时考虑到地形因素,南北轴向少布置建筑,留出景观视廊,建筑沿轴线两侧布置,强化学院内部的绿地景观轴。

以图书馆为核心,将会堂、水面围合集散广场,形成整个学院的核心景观区和公共空间。将规划区内蜿蜒曲折的景观水系为纽带,采用分级筑坝的原理,形成高低错落的景观水系,将学校各个功能区域有机的串联在一起,再以小桥、小瀑、亭台楼阁点缀其间,组成丰富多彩的滨水空间,使整个校园构成一幅绿意盎然的山水画卷。

采用顺应中轴和水系的两套方格网体系,通过对其交叉重叠,组合形成整体校园空间肌理。

学院功能分区明确,主要分为四个分区:教学实验区、体育运动区、预留发展区、生活服务区。教学、运动和生活呈三角状态,相互联系便捷,流线合理。

学院设有五个出入口,南向为主要礼仪出入口,与职院保持接口;北入口,与教师新村接近,同时设有主要车辆出入口;学生出入口设在西侧,靠近生活区。

考虑到校园内人流较大,校园内车行道路以环形结合枝状路网布局,内部中心区为人行道路交通系统,减少人车相互干扰。道路弯曲以减缓车速,保证校园安全。

学院半径400米,步行南北约10分针,距离适中,内环以步行组织为脉络,形成滨水步道、林荫道、广场、绿地游路等一体化和多层次的步行系统,强调安全性、易达性、舒适性和连续性。

景观设计主要思路为控制不同节点,结合山水大环境,通过建筑、场地、水体,构成南入口——行政广场——中心广场——教学组团——北入口,一个层层上升的纵深系列,以确定校园节点空间形态的基本格局。

核心节点位于校园的中心区,是校园的集散部位。作为校园的步行中心区和景观核心区,设置广场绿地和图书馆,以强化核心节点的景观地位。校园的入口部位为门户节点,也设有集中绿地、入口广场,配合地标构筑物。学院内水体较多,蜿蜒曲折,跨河的几处桥头绿地作为滨水节点,是反映山水风光的最佳视域,沿滨水节点设置广场绿地、休息亭和艺术长廊,营造浪漫、幽静、温馨的气氛。

3单体设计篇

3.1图书馆

作为校园内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集中体现了校园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

图书馆建筑设计从铜仁“梵净山蘑菇石”中得到启示,寓意“书山”。简洁的立面造型,简约纯净的形体体现了图书馆在这个特殊位置所應表现的特殊气质。建筑极具雕塑感,造型的力度与工艺的精巧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视觉的震撼。简洁的体块结合,虚实干净利落的衔接使建筑具有强烈的气势,精美的格棚结构,精巧的幕墙工艺以及大量现代高技派为基础的技术细部,使建筑更加精致,它们使建筑在继承了传统厚重敦实的基础上,同时给建筑带来全新的造型与空间感受。

图书馆中央是一个透明的玻璃中庭,线形排列的板状建筑体座落在一个坚实的基座上,在这个基座中设有多个公共及半公共共享功能空间,采光中庭创造了光线良好的休憩区域, 图书馆采用简洁明晰的设计手法,为学校树立起一个具有强有力外观形象感的标志性建筑。

利用场地高差,合理安排人流动线,以大台阶衔接中心广场,成为即可观景,也是景观的交流、休息空间。

图书馆建筑设计反映了图书馆的发展潮流,对原有的以纸本信息为基础的图书馆进行扩展和补充,为整个学校提供了信息、技术及语言资源方面的设施。

图书馆以开架阅览为主,采用一站式管理,平面方正,柱网规则,空间完整。

3.2教学楼群

位于校区北部,由文科楼、理科楼、公共教学楼及各系行政办公组成。建筑寓意连绵起伏的山峦,顺应地形平行布局,建筑屋面错落有致,形成独具一格的山地建筑特征。采用低技术的工艺,运用常规而简单的钢筋混凝土,以低碳,环保的理念建设绿色校园。校园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更是思想交流的场所,将各教学建筑组成院落,提供师生交流的空间,并利用水系,水与教学楼穿叉交织,形成人工与自然,建筑与山水相互共生,协调共存的景象,营造出一个舒适美好的校园环境,使治学的严谨性与轻松愉快地求学环境相得益彰。

建筑采用各系办公与教学相互连接的平面布局,系行政相对独立,又便于联系教学区。为统筹教室资源,集中一栋楼为公共教学楼,将合班教室,阶梯教室集中管理。

4思考篇

通过对环境、地形的深入分析,设计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以“自然为本”,虽多次形成踏勘,但每次均有不同的体会,充分利用好自然资源是山地建筑的切入点:如将大体量的教学楼顺等高线安排,而需要较大平整的运动场地,则选择在相对平缓的地块上,体量较小的建筑则自由灵活的随地形布置;以及设置架空、吊脚、台地来合理利用地形。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以艺术的原创,提升校园的文化层面,通过对“山”、“石”的提炼,赋予建筑内涵,引领山地建筑地域文化,营造富有特色和具有创新的校园。

山地建筑的设计必须尊重自然,以景观为先,让建筑成为配角,将校园放在山水大环境内,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信在青山绿水环抱,呼吸者大自然清新空气的校园内工作学习,定会给每个莘莘学子带来人生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

总平面图

总体鸟瞰图

教学楼

新校区规划设计说明书 篇3

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985”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学校“十二五”期间改革发展的中心目标是完成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到2015年,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管理水平等主要办学指标在国际公认的评价体系中达到研究型大学的水平,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对行业发展有重要引导作用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由于历史原因,学校现由3个校区组成,但总体占地面积仅812亩,办学空间狭小和三址办学的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学校的事业发展。在中央领导及教育部、北京市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我校在昌平区南口镇征地1964亩建设新校区,建设规模为90.3万平方米。

一、项目概况

北京化工大学新校区位于昌平区南口镇东北部,处于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边缘。项目用地东部为北京警察学院、北京大学昌平校区,北部为虎峪风景区,西南部隔八达岭高速与南口镇中心区相对,西北部为军都山山脉。

新校区将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模式实施。一期建设周期从2013年至2017年,征地、建设部分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和教学楼、实验室、体育设施等34万平方米用房;二期建设周期从2018年至2020年,建设部分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和30万平方米用房;三期建设周期从2021年至2025年,建设科研及实验中试等用房26万平方米。

新校区总用地规模1309609平方米,其中可建设用地103374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共1062600平方米,其中地上903000平方米,地下159600平方米,建筑密度22.5%,绿化率40%,容积率0.88。园区总停车数3612辆,其中地下停车3412辆,地上停车200辆,自行 车停车位15000个。

二、设计理念

通过研究和分析,设计单位最终提出了“一片院子,两个园子,三条廊子”的概念,创造一个办学理念与校内景物交相融合的美丽校园。

1.“一片院子”

学生可以在校园内的任何场所进行学习,学生在教室、实验室内的学习时间只占学生总体学习时间的不到五分之一。学习和休息环境的多样化,可以激发思维的交融和创新。当今,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来源于交叉学科的研究。北京化工大学是一所多科性的大学,学生可以从不同专业的老师和同学那里获取其他领域的知识。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强化了这种交流场所的存在,将公共空间分散到每个单体建筑所围合的内院,创造更人性化的校园环境,让不同院系的学生有机会一起激发学科交融的创新。

2.“两个园子”

我们要建设成为国内独特的校园,以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师生,学校的景点和建筑将会印成明信片广为流传,而昌平新校区也必将继承化工大学优秀的传统和文化,并为学校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公园是校园的重要景观,它将学校的精神理念和周围景色合二为一,在点缀整体空间的同时为师生提供了放松休闲的场所。通过对校内公园的建设与打造,新校区优良的生活品质将会辅助师生的工作学习,先进的运动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舒适的交往空间将会帮助这些现在和未来的科学家、专业人士们成为国际舞台上更加全面和有创造力的精英。入口三个弧形建筑形成的序列称之为“天工之门”,它以谦虚的姿态、包容的态度,来向社会展示学校。设计通过将学校较为成熟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校园生态环境的建设,将整个校园的建设与维护纳入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打造主要轴线上的景观公园,成为中国校 区建设的典范。

3.“三条廊子”

体育馆、公共实验楼和第一教学楼围成校前区的“天工之门”,从这里到图书馆前面的“宏德广场”形成了一条的礼仪通廊;景观通廊串联起师生的生活区,二者将山坡和水渠生态优化,与自然互动,提升师生的生活质量;八大院系组成的“博学之路”,创造了一系列院系间的交流空间和科研场所,是激发创新思维和探索活动的学术通廊。

三、规划布局

校园总体空间格局以南北向的礼仪通廊为主轴线,以宏德广场为核心,周边环绕多个重要的公共空间,是一个完整的空间序列,包括天工之门,礼仪通廊,宏德广场、图书馆、教学组团、行政中心等空间片断及节点,图书馆是该空间序列的焦点所在。

1.“礼仪通廊”

校园主入口经第一教学楼至图书馆的南北向空间形成严谨的礼仪通廊,象征着校园的庄重。校园核心区始于南面的“天工之门”,可以在此看到“礼仪通廊”两侧的教学科研楼以及图书馆在群山环抱下呈现的核心区姿态。“礼仪通廊”经过图书馆转而对景双峰山顶,体现了传统知识对自然的尊重,更能突出图书馆在学校中的地位,即图书馆是广集知识、传播文化的摇篮,是师生通往学术巅峰的坚实基础和有力后盾。整个校园沿“礼仪通廊”顺着山坡走势错落呈现,并与山水相融合。第一教学楼、行政楼和会议中心在“礼仪通廊”的西侧,相邻学生生活区。建筑通过与自然坡地间的互动,创造了独特的内院景观。实验楼和科研楼位于主轴线的东侧,同时也在中央绿地景观设臵通廊入口。图书馆位于校园最核心的位臵,从东西南三个校门进入时都能成为对景。

2.“景观通廊”

校园的西侧布臵了学生和教师的生活区,通过内院组织建筑和景 观的关系,并由一条贯穿“化育学园”的步行体系引向北边的马鞍山。防洪渠的河床向东移动,并在核心区一侧设臵校园核心水体景观。南侧地势最低处设臵水体处理设施,利用学校科研技术对校区内的中水、雨水、废水进行处理,再转化成为景观水。由北向南的“景观通廊”贯穿生活区,并连接核心区,既是生活和教学区的缓冲带,又最终和校园的整体景观体系交融在一起,形成景观脉络。景观廊道会成为学生喜爱的约会场所,并在暴雨期分担防洪渠的一部分任务。一系列的桥将会成为连接核心区域与宿舍区域的重要景观元素,并成为校园里独特的风景。临近“景观通廊”的是研究生公寓,临近西门区南侧的为本科生公寓,教师及留学生公寓则位于北侧的山坡下。所有公寓均有半围合的内院,内院串接了整个生活区,大的内院为开放空间活动区,小的内院为交流空间。西校门的公共绿地两侧布臵商业和服务设施,为师生们提供生活上的便利,也创造了师生交流休憩的场所。

3.“博学之路”

“博学之路”位于校园东侧,规划时将有废气排放的实验室布臵在下风向,避免对校园公共区域的污染。建筑都拥有内庭院,为师生提供交流场所。“博学之路”是将这些建筑彼此串联的步行道。弧形的道路连接入口和远处的山脉,也象征着科学研究是无止尽的探索。作为校园内重要的步行体系,在“博学之路”上,室外和室内都拥有可供休息和交流的公共空间,为广大师生提供激发灵感、交融思维的场所,意味着学校鼓励不同学科交融的探索。科研实验室面朝“博学之路”开放,和各个院系一起,将一定的展示面朝向这条连接校园主入口和创新中心的步行通廊。这种相对集中的布局也有利于未来不同院系规模的灵活变化。屋顶考虑对设备的遮挡,使整个屋顶形成连续的界面,强化校园的整体感。

礼仪通廊,景观通廊和学术通廊,这三大通廊互相交融,共同创造了一个充满吸引力的新校园。

四、功能分区

新校区校园大致分为四大功能区:

1.公共教学区:包括围绕中心广场集中布臵的公共教学楼组团、图书馆、教学实验区等,其中具有标志性的图书馆是核心区中的主角。教学楼、实验楼等分布在通廊两侧。

2.教育科研区:位于用地的东侧,八大学院成团成簇,围合出一条博学之路。

3.生活配套区:生活配套区分别为本科生宿舍、研究生宿舍、青年教师及留学生公寓,每个组团内布臵相应的食堂、生活设施。

4.体育活动区:主要的体育活动区分为两组,分别为南部的体育中心,包括体育场、体育馆,以及北部的体育场及球类运动场。学生宿舍区内则布臵了大量的小型运动设施,为同学们日常健身提供充足的设施和场地。

五、交通规划

结合新校区地块的空间特点,加强校区南北、东西不同功能地块的相互贯通,新校区的道路交通规划是以校区南侧的主入口进入,向东西两侧分支的校区主环路和东西向多条支路相结合的路网模式,创造便利的内外交通道路系统。

1.入口设臵

根据新校区的功能分区,以及周围市政规划路的条件,在校园核心区南侧面对南口化工南街和南涧路为校区主要出入口,校区东侧南口镇东一路设有一个人行出入口和一个车行出入口,校区西侧南口化工西路设有两个人行出入口和一个车行出入口。

2.车行道路

新校区车行道路以环状主干道为主,通过此主干道可车行到校区的每一幢建筑。主干道规划为城市型道路,红线宽17米,其中路面宽8米,两侧绿化带宽1.5米,人行道宽3米。校园支路4-8米不等,可满足消防车的通行。

3.人行系统

沿中轴线在教学及科研区内形成连续的步行和休闲活动区,并通过次要轴线与教学及科研建筑组团内部步行道路相联系。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及科研区之间结合自然环境和景观组织舒适便捷的步行系统。“博学之路”位于校区中轴线东侧,是校区主要步行道之一,道路两侧都有内庭院,可提供师生的交流场所。

4.停车场

新校区的机动车以地下停车为主,沿环路布臵地库出入口,并配臵适量的地面停车。地面停车在校区的主要出入口和大型公共建筑及运动场等附近集中布臵,以保证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正常的交通秩序。

六、绿地规划

新校区绿地规划采用了点(建筑组团内的庭院绿化)、线(道路两侧行道树绿化、沿泄洪渠两侧十米宽的林荫道)、面(广场绿化、体育场绿地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强调了生态型的绿色校园模式。

结合新校区的特点,利用了北侧山体的优美的绿地景观,同时也充分利用贯穿校区南北的泄洪渠,经对雨水的收集、中水的利用使此泄洪渠起到景观水系的作用。泄洪渠两侧十米宽的绿化带是连接南北校区绿化的纽带,对整个校区的绿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北侧山体绿化以保留原生树木形态为主,泄洪渠两侧绿化带采用种植常绿乔木及花圃、草坪,并沿园林步道设臵各种小型雕塑及休闲座椅等,使之成为教师学生喜爱的休闲约会场所。

建筑庭院内的绿化采用冬天落叶乔木,以利夏天遮阳和冬天采光。建筑周围适当种植常绿灌木和花圃、草坪以增添景观效果。

七、建筑设计理念(一期)1.第一教学楼

教学楼的设计概念的灵感源自校区总规划,即在校园入口处创造 出一个重要的入口空间。这一概念通过一系列有逻辑排布的教室得以实现,同时教室的设臵也满足了建筑的基本功能需求,创造出学生与教师自由交流的机会。两幢建筑在整体上形成了一种沿校园主轴对称的势态,但它们也有细微的差别,以回应不同的周边校园环境。两幢建筑分别位于中央台阶式庭院的两侧,从而在视觉和实际空间上形成了与草坪及图书馆的联系。位于中央广场前的大阶梯教室设有呼应地形的走廊流线。两部分建筑之间有高架透明连廊,其余的教室被分别布臵在两幢建筑中中央庭院的四周,同时在入口处均有高大透明的门厅空间。这些庭院以及中庭空间可以用来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聚集,同时也可以形成不同教室之间的交通空间。它充分遵循了校园总体规划中的“教室环境外学习”以及“交流的重要性”原则。

进入建筑的三个主入口分别出现在校园规划的重要的位臵上,在东北角靠近“探索之路”和教学实验室,以及在西北角邻近校园宿舍区和水景轴线,同时其中一个位于校园轴线上主广场的一角。第一教学楼的规模以及重要性使得其能够在校园内通过不同的入口进入。建筑的体量通过不同的立面强调了这一点,每个立面也考虑到了相应的从校园不同位臵望向教学楼的视觉效果。

2.第一实验楼

第一实验楼通过地面一层的透明性来激活两侧的立面。在四方庭院一侧,沿建筑的长向形成了一种有覆盖的退界,即骑楼。骑楼仅在建筑角部与东西向走廊交会处被打断。而面向“探索之路”一侧的立面设计则考虑到未来的“探索之路”东侧的研究楼。

教学实验楼在与校园总体规划概念保持一致的同时,也突出了其对于主要四方庭院以及“探索之路”的重要性。沿建筑周长布臵实验室的方式也定义了一对能够作为师生间重要交流场所的室外庭院空间。

建筑线型的体量布臵也加强了四方庭院和“探索之路”之间的东西向联系。这样的格局也形成了二期实验楼符合逻辑的选址,即在北 面进一步围合成庭院的空间。

实验楼在功能排布上遵循了清晰高效、按学科排布的布局方式,是当代学习和研究环境的集合体,并配备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支持研发,是兼顾各个学科的个性和学科间互相交叉互动的综合体,是一组注重强化室内外空间交流的建筑。

通过这样一个清晰的系统,一些重要的公共交流空间得以被嵌入在功能空间之中,比如在建筑主要入口,在长廊中间部分以及在不同院系空间交会处。这些空间将在形成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小组以及不同院系之间的交流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实验楼在面向四方庭院以及“探索之路”的两侧都形成了重要的立面。

3.图书馆

建筑立面的灵感来自书籍本身。在图书馆中,书籍堆叠的方式安排周密。有些书是“开放”的,而有些则是“封闭”的。通过对这个想法的三种不同表现手法,我们创建了一个活泼、可持续,同时隐含在校园总体规划中、尊重材料使用的立面。

使用灵感主题有两种策略:南立面是正式的,呼应从校园大门开始的主轴线的正式感;其他立面是非正式的,形成多元和愉悦。图书馆南立面加强校园主轴线的正式感,柱廊严谨的结构呼应窗户的衔接。图书馆的位臵按照总体规划精心安排,保持校园的连续性。

大景窗象征着我校欲在北京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远大愿景。中央聚会空间中,中庭体现学生能量,其中之一就是勇敢和希望。这个空间注入了丰富的合作体验,将校园的协同能量增强。虽然图书馆广场被看作是一个沉思的空间,但中庭却是充满活力的能源:一系列想法的迸发,分享学习。中庭通过大台阶将南北入口连接。中庭的“悬空间”为学生互动空间,可设演讲台和书吧。

图书馆内部的各种功能是独特、丰富而全面的。读者服务/公共空间、阅读、学习、检索和教学区、信息中心、研究区和工作区围绕 作为中央聚集空间的大型中庭,同时提供自然采光,以及可看到各种功能空间活动的视线。这些功能还通过一个高效的过街桥联系交通核心和自动扶梯。利用南北入口间5米的地形高差,巧妙地将台阶式梯座组织到建筑内,增加了大型公共活动类似露天剧场的室内空间。

4.体育馆

体育运动意味着激情与活力,能够引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馆是大学中重要的建筑之一。体育馆的设计灵感来自于运动中所蕴藏的能量。在常识中,体育馆将多样且独特的运动都汇集在同一个屋顶下,运动中所蕴藏的能量能够使体育馆成为一座代表着激情与活力的建筑。

北航校区规划 篇4

鸡蛋式规划模式:以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呈贡新校区规划为例

近几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多次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位置.那么,怎样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规划设计好一所高职院校,就成为摆在广大规划设计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了.

作 者:顾志宏 徐丽丽 张繁维 Gu Zhihong Xu Lili Zhang Fanwei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刊 名:建筑创作英文刊名:ARCHITECTURAL CREATION年,卷(期):2009“”(10)分类号:关键词:

北航校区规划 篇5

来源:基建处日期:2010-03-0

42010年1月27日上午9:00,沈阳药科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方案征集会在我校图书馆二楼会议室隆重召开,此次方案征集会共邀请了国内四家设计单位,分别是同济大学设计研究院、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我校参加会议的人员有副校长缪硕宁、校办主任李炜芳、监察审计室主任赵喜萍、基建处处长陶然和基建处的同志们。首先由缪校长致欢迎词,对各设计院的到来表示感谢,同时着重介绍了沈阳药科大学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学校的学科建设、师资配备、在校学生学习生活和后勤保障等自然情况,突出了新校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希望各设计研究院在时间紧、工作量大的情况下,自由发挥各自的想象空间和设计理念,创作出奇葩的作品。会议上基建处处长陶然着重讲解了规划设计任务书的相关内容和要求,并一同观看了沈北新区规划宣传资料片,演示了沈北新区给我校规划用地的红线图,最后确定3月15日各设计单位完成规划方案,通过学校聘请的专家组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一等奖奖金30万元,二等奖奖金25万元,三等奖20万元。会后各设计单位参观了我校校园和校史馆。下午我校陪同设计单位去学校规划用地现场勘察,勘察结束后进行规划设计方案答疑,对设计单位提出的各项疑问统一汇总,最后以书面的形式给予统一答复。

摘自哈工大新闻网:哈工大报讯(崔清华/文)日前,在建设规模为占地面积80公顷、总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的沈阳药科大学新校区规划设计方案招标中,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交的创作方案获得专家评审的一致青睐,荣获中标方案。据悉,该项目现已启动设计。

沈阳药科大学新校区位于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第四个新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沈阳沈北新区内,与其并称“全国独有两所药科大学”的中国药科大学也将在该区内建设新校区。因此,该项目得到了校方的高度重视,特邀请到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中船第九研究设计院以及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四家国内顶尖级设计机构倾力打造设计方案。其中,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在规划设计领域具有极高的实力,而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设计方——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也是以校园规划设计著称,其规划设计的校园项目已达200多个。

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竞争激烈的形势,我校建筑设计研究院方案创作组在梅洪元教授的带领下,以“动静中曲直相生,山水间草木育人”的设计理念和 “一带、两轴、四区”的规划结构突出重围、出奇制胜。“一带、两轴、四区”的规划结构,即:生态景观带贯穿校园,公共教学轴线、科研礼仪轴线交相呼应,教学区、科研区、生活区和体育活动区错落有致,并充分考虑到分期建设预留用地的集中完整性,力求打造学术氛围浓厚、人文关怀无处不在、理性思考中不乏感性关怀的校园环境。该规划结构得到了来自全国知名专家评审组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赞许。

浅议高职院校校区景观规划设计 篇6

职校的校园环境景观必须有一个长久的、切实可行的、反映地域和自身特点的总体规划。依据总体规划,突出主题,逐年丰富和美化建筑环境和园林环境,方能为师生真正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生态和谐、体现特色的校园环境,满足当代职业院校实践性课程的多功能要求。如何才能通过规划设计使环境目标与功能目标同时达到并且互相促进,现做具体探讨。

1校园概况

山西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占地面积224亩,地形南高北低,现有南北一条主干道,一条次干道,东西三条小道,现有建筑大多为矩形,呈规整形布局。整个校园已具有良好的普遍绿化基础,但由于近几年学校的升格与转型(由原中专转为现在的职业院校),加之对绿地系统总体规划的滞后,现有绿地难以满足学校学生多层次的需求。

2现状分析

整个校园景观环境存在一些不足:1)校园虽然绿意盎然,但更象一个综合性的苗圃,缺乏园林式的规划布局,缺乏职校的特色。2)园路和挡土墙设置单调,致使绿地分块较为凌乱,减少了集中绿地面积。3)整个校区缺少中心广场空间,缺少供师生游憩活动的憩读空间,更缺少供学生开展实践性课程的操作空间。4)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主题不突出,现有假山、花架、园林建筑等景观设施也比较陈旧。

3 校区整体规划

3.1 校区景观绿地规划

通过对整个校区的分析,将校区中的绿地根据其功能与作用,分为广场绿地、实习绿地、休闲绿地、防护绿地、健身绿地、楼间绿地、道路绿地七类。形成一种点、线、面相结合的景观绿地系统。

3.2 校区景观轴线规划

整个校区由纵横两条景观主轴线、多条景观次轴线将中心广场、各类景观绿地连接组合构成了“廊道—节点—斑块”的景观格局。

1)纵轴——通古达今。从学院南大门开始,经过现在办公楼、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至学院新综合大楼的轴线,是校园景观的纵向景观轴,主题为“通古达今”。整条轴线既深刻喻示了秉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关系,也充分体现了学院“以继承为基础,以发扬为先导”的办学方针和“传承文脉,再创辉煌”的历史使命。

2)横轴——融会贯通。起始于学院西大门的东西横轴,主题为“融会贯通”。该轴线宽10 m,中间由绿化带分隔,轴线两侧绿地以波浪形绿篱与高大乔木为主,在绿地中点置具有现代风格的抽象雕塑作品,充分表现“勤奋、博学、开放、探索”的现代学术精神,借以体现古今中外,融会贯通之寓意。

3.3 校区功能分区规划

从解决师生生活、学习、活动几方面出发,将全院分为科研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休闲活动区、职工生活区、体育活动区、生产实训区六个区。

4 校区景观特色

4.1 总体构思布局

校区根据布局特点及用地条件,在六大功能区中设计有:“一个中心广场,两条文化景观轴,三座自然山水园,四时植物景观,十二人文景点美”,简称“一场两轴三园四时十二景点”。

4.2 求索广场(一个中心广场)

位于校区综合大楼前,是一个人流集散广场,也是进入校园呈现给师生的首要景观。因此,设计以楼前中央圆形旱喷泉及两侧水幕为中心,以入口道路为主导,给师生一种开阔轻松的感觉;两侧辅以规则的放射形草坪图案、折线型色带,寓意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是知识的象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借以暗示学子要严守纪律,奋发图强,激发他们的求知探索精神。

4.3 三座自然山水园

1)静思园。位于现教学楼南部,是校区内相对较完整的集中绿地,是师生理想的游憩共享空间。

2)求实园。位于现办公楼南部,在现有的基础上,运用简洁明快的现代抽象式设计手法,将整个绿地划整为块,自然分隔成大小不同空间。

3)盆景园。位于生产实训区,全园利用自然小径分为博古架展区和陆地展区,分别展示各流派代表作品,并空出供学生亲自动手绑扎修剪等展台。

4.4 四时植物景观

植物设计要求遵循生态设计与生态造园的思想理念,体现人与自然的共存,注重保护和利用现有的景观资源。强调植物的造景功能和实用功能,以乔木为主,乔、灌、花、地被、藤本植物相结合,形成立体式配置结构;同时,还要注意常绿与落叶树种、速生与慢长树种、观叶观花与观果树种、地被植物与草坪等保持适当的比例。

春花、夏荫、秋实、冬景的四时景色轮回变化,揭示了宇宙万物生命的运动节律,校园绿地景观规划也要展示这一自然生命过程。结合绿地位置特点,分别规划了“杏林春暖、雨湖夏荫、道路秋染、松林冬翠”四时景观,这样,整个校区也就成了一座阴阳调和的四季风景园林。

5 设计后的启迪

5.1 分析该职业院校的特色,明确规划的主题

职业院校的特色明确后,规划方案的主题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如此次的规划主题,确定为融“山、水、庭、林”于一体,努力营造出“传承文脉、情境交融、和谐共荣”的林业职业院校独特的文化景观。

5.2 创建体现结构整体性的轴线系统

在组织建筑群与外部空间的时候,在融入自然的大原则下强调了轴线系统的运用,利用轴线将各个功能区块组织起来,加强了校园的整体性。轴线系统的运用使校园空间更为有序,也更为理性,同时也使校园各个功能组块很好地联系起来。

5.3 营造丰富的植物景观

如林业院校的特殊性要求所用植物种类要丰富,既要起到美观造景的作用,还要起到植物活标本的作用,供学生在学习植物、花卉、树木、苗圃、园栽等实践性课程时使用。

5.4 融入自然和人文设计要素

满足广大师生员工对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双重需求,创造人性化景观空间,同时协调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既满足不同分区功能的要求,又能体现特定环境的人文内涵和景观特色。

6 结语

高职院校的建设方兴未艾,营建一个生态和谐,风格独特的职业院校校园是大家的共同理想。能突出高职特色的校园景观设计远不止文中所谈到的这些内容,它需要做更多扎实的工作,需要更多的探讨与深入。

参考文献

[1]唐学山.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2]黄东兵.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任梦非.现代环境设计浅谈[J].中国园林,2004(3):60.

[4]陶郅.创造生态型的大学校园[J].中国园林,2002(5):51.

北航特色社团 篇7

北航微软技术俱乐部

北航微软技术俱乐部正式成立于2001年11月1日。自创建以来,秉承“开放包容,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普及计算机新知识,激发创造思维,发扬团队精神,锻炼会员能力为目标,通过组织形式丰富多彩的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为会员创造了开阔视野,接触 最新IT 技术的机会,向大家介绍世界知名企业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机制。俱乐部不定期将微软亚洲研究院提供的各种技术资料和技术刊物发放给会员,会员经常能够得到与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交流的机会。同时,俱乐部还向会员提供各种项目和组织各类软件开发大赛,使会员在项目小组和参赛团队的工作中充分体验团队协作精神。

作为全国30 余个微软技术俱乐部中的一员,北航微软技术俱乐部目前已经拥有包括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在内的近400 余名会员。他们主要来自软件工程、计算机、电 子通信、自动控制、管理工程甚至外语、人文等各个专业。这些年,我们做过的活动:2013 年7 月,携手微软中国,开辟Surface RT 销售的教育优惠渠道,成为俱乐部会 员特有福利。2013年4月11日,举办“科技改变未来”讲座,主讲人为微软公司资 深CEO 顾问——克瑞格• 蒙迪,嘉宾有微软亚洲研究院洪小文院长及我校怀进鹏校长。2012年12月19日,50 名会员参观微软亚洲研究院,聆听亚研院实习生项目介绍及 学长的经验。2012年3月,承办“编程之美”全国AI 邀请赛,最终有4000多位选手参赛,胜出的获奖者直接进入微软实习或工作。12 年来我们的成就:近百位同学通过微 软技术俱乐部的绿色通道,进入微软亚洲研究院开始了实习和工作的生涯。还有很多成 员进入IT 界顶尖公司工作。微软俱乐部的活动经历让非常多希望出国的会员受益,成功 拿到世界顶尖学府的offer。俱乐部的成员乐于互帮互助,无论是学习,还是日后的工作,甚至合伙创业。我们在这里,期待你的加入。

成立日期:2001 年11 月1 日;

支持力量:微软亚洲研究院,校团委;

面向对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

社团性质:是一个以学习微软技术、宣传微软文化为主,学习与研究微软管理的 多元化发展的综合型俱乐部。

我们的目标:“学习先进技术、体验多元文化、开阔创新思维、成就一流人才” 我们的口号:Play in Style!

航模协会

北航航模协会成立于1952 年建校初期,是北航历史最悠久的社团。协会以“享受飞行乐趣”为宗旨,现主要负责航模运动的普及,侧重无线电遥控模型操纵技术及简单制作。协会以航空模型相关活动作为载体,为众多航模爱好者了解航模,研究航模创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会员在实践中切实提高了动手能力,拓展了知识面,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航模协会科学边界社团的目的是揽集在科技创新上有特长或者独特想法 的同学,召集有一技之长的大神,实现技术的交流共通,给同学们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平台。众所周知一个优秀的项目是可能涵盖多个科技领域的。而每个人的精力有有限,很难做到样样精通。本社团的目标就是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一个动态的技术交流平台和科技类社团的领军社团。

小飞机协会

北航小飞机协会,隶属于校团委。自1984年成立以来, 我们积极开展了各类航模活动,并在计算机、电子、自控等方面都有涉足,为全校同学提供了一个用双手实现自己梦想的空间。同时,协会在社会活动中也毫不逊色,为学校赢得了的声誉。协会丰富多彩的活动,严格的纪律,使每一个成员都能体会到航模活动的乐趣。他们中不少人,在校“冯如杯”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等科技竞赛中有良好的表现。2004 年12 月,我协会获“北航2004 年 度十佳社团奖”,同时出任“北京高等学校学生社团联合会”16 个常务理事单位之一。

凌峰社

北航凌峰社成立于2001 年6 月22 日。社团原名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攀岩俱乐部”,后更名为“凌峰社”,是一个以暑期登山、科考、攀岩等户外活动为特色的北航的“明星社团”,其主要社员为本校的学生。以提高同学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丰富学校课 余生活为宗旨,以普及登山、科考、攀岩和野外穿越等户外运动为己任,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积极宣扬“在攀登中挑战极限,在行走中探索未知,在自然中完善自我”的社团理念。目前北航凌峰社注册社员有3000 余人,在校社员1000 余人。

北航凌峰社是一个以社团理念所主导的学生团体,组织的活动可谓丰富多彩。总的来说分为五大部分:日常训练与素质拓展、登山、科考、攀岩和野营穿越。从2005年开始社团每年将暑假期间组织大型登山队攀登雪山,目前北航凌峰登山队的最高高度是海拔7117米的念青唐古拉中央峰,是第四支登顶7000米级山峰的高校登山队;凌峰社开始组织科考队从2006年开始组建远赴西部等偏远地区进行实地科考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去体现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的关怀;此外,凌峰社攀岩队实力在首都高校也是名列前茅,攀岩队曾取得过全国男子业余攀岩赛冠军荣誉;凌峰社举行的野营穿越、探洞等小型户外活动在校内也是广受欢迎,平均两周左右就会举行一次,为普及户外运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在凌峰,你可以在晚上的日常训练与一群人一起挥洒汗水,锻炼体魄;也可以在岩壁上一步步向上攀爬,超越自我;还可以在周末 踏访名山大川、大漠草原,睡帐篷看星空。如果想体验更多,你能参加冬训,在远离尘世之地体验纯粹到极致的生活:白天在冰壁上 耗尽肌肉中的最后一丝力气,晚上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就能让你感到莫名的幸福,围在一起唱歌时的感觉是那样温馨感动;或许你愿意 在大学四年追寻一个雪山的梦,在强度极大的集训中完成自己不敢想的事情,在雪山的高原反应中面对前进与下撤的抉择;也许你更 想用自己所学去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科考队会是一个好的归宿,在一次次到凌晨的课题探讨中你会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与沟通能力,在与赞助商媒体的一个个电话中你会学会如何与这个社会打交道„

在这些过程中,你经历了感动于痛苦,得到了成长,更重要的是,收获了一群生死与共、志同道合的朋友。当你站在大四毕业的路口,看着晚会上以不同的形式来纪念我们的青春时,这时你会发现凌峰社是你大学生活中最珍贵的片段。北斗巡星会

北斗巡星会,全称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文爱好者北斗巡星会,简称北斗巡星会,英文名"StarRovers”,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 文爱好者自发组织的天文类、实践类非营利性学生社团。

北斗巡星会原名北航天文学会,成立于1997 年,2005 年更名为北斗巡星会。至今协会成立已经十六年了。十六年的艰辛,十六年的风雨,北斗巡星会从创会初始十几个人的小队伍发展成今日具有相当规模的社团,在会员的招收上也突破

了学校的界限,囊括了北京的大部分高校。协会自成立以来,坚持团结校内天文爱好者,通过活动,增长天文知识、丰富课余生活、开阔人生视野、满足对 未知世界了解的需求。协会立足天象观测与天文知识的学习,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会员的天文素养,在校园及全社会推动天文知 识的普及,争取为天文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北斗巡星会的活动丰富,形式灵活,传统的知识讲座,时尚的3D 天文电影,专业的野营观星,休闲的天文沙龙,浪漫的流星雨观 测活动,精彩的天文馆,天文台之旅„„给会员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天文学习交流平台。融趣味和知识于一体,正是协会的活动特色。在过去的一年里,协会组织了多次活动,大型活动与小规模活动相结合,野外观测和理论学习相结合,形式灵活,内容丰富。2009国 际天文年天文学100 小时活动,北斗巡星会作为国内第一个报名参加的天文社团,成功地在校内校外7 个地点开展通过望远镜观星的科普活动,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赞誉。北斗巡星会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提高。

北斗巡星会的出色活动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新浪,搜狐,网易,北京日报,法制报,CCTV 科教频道等都对北斗巡星会进行过 采访和报道。09年4月26日北斗人的身影出现在CCTV 十频道的《以镜观天400年》节目上。AIESEC

北航足球课总结 篇8

一个学期的足球课即将接近尾声,这个学期的足球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愉悦。石老师本身特别幽默,幽默的话语和各种夸张的肢体语言带给了课堂无数的欢声笑语,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课堂欢快却不失严格,在体育课纪律和教学质量方面,老师的要求还是相当严格,不得不说这样严格的课程纪律对我们的更好地学习足球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石老师的足球课最大的特点是注重体能训练。

对于足球初学者,体能确实是基础中的基础,没有好的体能,是无法坚持踢完90分的比赛。在技术水平一般的情况下,体能不足导致的技术动作水平下降势必将导致我们踢出让中国足球蒙羞的足球。现代足球除了讲求传控之外,局部围抢、快速的攻防转换都是现代足球的特点,而体能是这一切的基础。阿森纳的弗拉米尼活活跑死对手,多特蒙德平均每场比对手多出一个人的跑动距离,从个人到整体都凸显了体能对于球员和球队的重要性!而在石老师“有足球特色的人体工程课”和“有人体工程特色的足球课”的训练下,这学期我在体能方面确实有了很大提升,相信这样的基础能有利于我未来更好地踢球。

足球,需要技巧,需要耐力,需要团队的配合。石老师在课程设计上的安排,让我更感到足球是一项非常注重团队配合的运动。就像没有巴萨的中场三叉戟,梅西也孤掌难鸣。石老师的传接球训练不是一对一训练,而是4人跑动训练,一个人传球的质量和跑动的积极性将影响整个组训练的效率。比如说一个同学不负责任的传球,将导致一名同学疯狂地追球和其他两个同学的等待,又比如一个同学传球后消极跑动,那么下下个踢球同学会必须等到他跑到位才会传球。这种课程安排让我们感到了个人在一个小团队中的重要性,个人的懒惰和不负责任将对整个团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在团队中一个人要首先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另外这样的训练方式同时加强了跑动,进一步训练了我们的体能。

这个学期的主要学习内容集中在传接球,石老师非常强调各个技术动作的熟练掌握。并对我们在训练中出现的各种错误传接球动作耐心地进行示范和纠错,让我们在传球这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

北航校区规划 篇9

关键词:视频监控,大学校区,安全防范系统

1 引言

厦门大学翔安校区总办学规模拟为全日制学生30000人, 教职工5000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图书馆、公共教室、公共实验室、院系楼、科研平台、学生公寓、食堂、体育场馆等学生生活用房及其配套设施, 孔子学院总部南方基地等, 总建筑面积约1150000m2。

翔安校区建设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理念, 注重节水、节电、节材和环保设计, 注重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校方希望采用高新技术, 既能够体现校区的特点, 同时也要控制建筑造价。综合各方面的考虑, 拟建的校区大型监控系统选用了数字和模拟相结合的模式, 将模拟系统的价格优势和数字系统易于扩展、管理的优势结合起来, 突出了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办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环保理念。

2 需求分析

根据《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50348-2004) 和《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95-2007) 的要求, 厦门大学翔安校区监控系统采用开放模式, 由技防辅助人防, 达到了“以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监控目的。具体监控需求如下:

◆对校园内的主要公共活动场所、通道、电梯及重要部位和场所等进行24小时图像实时监视和有效记录、回放;

◆系统的画面显示支持任意编程, 支持自动或手动切换, 画面上显示摄像机的编号、部位、地址和时间、日期;

◆系统实时录像时间应达30天 (24小时/天) 以上, 记录的图像信息应包含图像编号/地址、记录时的时间和日期;

◆图像存储采用H.264压缩技术, 图像回放分辨率要满足D1画质质量要求 (720×576) ;

◆要求网络系统为每个点位的监控摄像机提供2Mbps的带宽;

◆记录方式可采用移动侦测技术, 在防范目标移动时可立即进入连续记录方式;

◆回放图像能辨别出防范目标的面部特征;

◆系统采用UPS电源给各视频监控设备供电;

◆各个单体建筑要预留一些端口, 便于邻近的室外广场摄像机的就近引入。

3 设计思想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以其形象、真实地反映监控对象的特点, 已经成为校园安保管理的重要技术工具, 因此从图像的采集、传输、存储到信息共享都需要做整体的考虑, 既要考虑到系统的先进性和未来功能扩展的可能性, 又要考虑系统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4 系统设计

4.1 网络结构

厦门大学翔安校区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包括校园运营网、校园办公网络系统、安保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以及广播、设备监控、消防报警系统等通信网络子系统, 这些网络系统将彼此物理隔离, 分别独立建设。

为保证系统适应技术的发展, 保持与技术发展同步, 翔安校区网络主干 (交换机) 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 百兆交换到桌面, 支持未来千兆到桌面的应用;建立安全有效的网络管理机制, 以保证网络运行的安全。

校园安保网络系统的核心是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监控系统采用基于专网组建的TCP/IP传输网络, 前端摄像机的视频信号通过视频编码器接入以太网, 传输到各监控分控中心和安保总中心机房。此时前端接入端口为单点以太网, 分配静态IP地址。系统的前端设备主要采用媒体视频编码器, 组网结构如图1所示。

由于扁平化网络架构与三层星型网络架构各有优缺点, 厦门大学翔安校区视频安防监控系统采用两者都能实施的光纤布线方式。

采用扁平化网络结构对核心设备的选择要求很高。由于项目规模大, 单体建筑多, 还要考虑核心设备是否有足够多的光纤接口板以及足够的背板带宽及包转换率。另外, 当采用扁平化网络架构时, 取消汇聚层设备, 接入层直接与核心层星型网络架构连接。

为保证视频分辨率能达到D1水平, 需要为每路视频监控点提供2Mbps的带宽。由于项目规模大, 视频监控的数量需求很庞大, 对网络带宽的需求很高, 本项目采用视频物理专网的网络形式。

4.2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结构

翔安校区的视频安防监控系统依托校园安保网络构建, 前端设计采用模拟摄像机覆盖整个翔安校区一期建设部分;将模拟摄像机接入位于各院系楼弱电竖井内的视频编码器;将其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通过交换机接入校园安保网络。系统的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

4.2.1 前端摄像机视频的接入及编码

根据工程特点, 在校园出入口、主干道路交叉口、景观广场、单体建筑各出入口和楼内走廊、各重要功能区、停车场出入口以及地下车库车行道等区域设置监控点。系统采用分区集中汇聚接入的方式, 即各院系单体建筑内的前端模拟摄像机的信号通过视频线水平传输到所处楼层弱电竖井, 室外的模拟摄像机接入邻近楼栋一层的弱电竖井;弱电竖井的设备机柜内部署网络接入层交换机、网络视频编码器等接入层设备。视频编码器提供高清晰的视音频编码和传输功能, 由编码器转换的网络视频数据流进入校园安保专用局域网, 经网络传输到中心接收主机及IP存储系统的管理服务器。

系统设计采用标清模拟摄像机来采集前端的视频信号, 此类摄像机最大的优势是技术成熟度高, 图像平滑性好。

针对各前端摄像机与网络系统对接点的视频编码器, 设计其图像压缩方式采用国际标准的MPEG-4编码算法, 使图像分辨率支持2CIF以上到D1标准, 为中心IP-SAN存储体系提供优质、清晰的图像源;使系统录制、存储下来的监控视频信息可满足高标准的安防事故查询使用的要求, 特别是在遇到紧急事件时, 可提供高清晰的图像供公安部门调查、分析。

4.2.2 传输网络及带宽

监控系统传输包括视频信号、控制信号及电源传输三大部分。由于本系统采用网络视频传输方式, 视频信号和控制信号将通过校园的视频网络与管理中心连接。

(1) 视频信号传输

整个系统的视频信号传输采用单模光纤配合同轴电缆的模式, 视频信号的衰减小, 抗干扰性强。网络视频服务器与前端监控摄像机之间采用SYV75-5同轴电缆传输, 网络视频服务器与管理中心之间采用单模光纤 (视频网络) 传输。

(2) 控制信号传输

控制信号传输针对不同区域选用相对应的传输介质。网络视频服务器与前端监控摄像机之间采用RVSP 2×1.0线缆传输, 网络视频服务器与管理中心之间采用单模光纤 (视频网络) 传输。

(3) 电源传输

翔安校区的占地面积较大, 电源的设计采用就近取电的方式。在各院系楼栋的汇聚机房设置不间断的UPS电源和配电箱, 为前端监控设备提供电源。汇聚机房至各层弱电竖井的配电箱采用BV3×4线缆作为电源主干, 各弱电竖井的电源箱至前端摄像机采用RVV 2×1.5线缆作为电源线。

(4) 网络带宽需求

前端摄像机采集图像后, 由设置在各院系楼栋的网络视频编码器进行A/D转换。根据对图像质量的要求, 将视频编码压缩为高带宽 (在2Mbps~4Mbps之间) 、高分辨率 (D1格式) 的视频媒体流;每台视频编码器每路网络视频数据流的传输带宽需求在2Mbps~4Mbps之间。

4.2.3 数据存储

监控图像的存储是监控重要的环节。系统所有的图像都能在电视墙上切换显示, 值班人员看到的是现场实时的画面, 而在画面循环切换的过程中, 大部分实时图像是看不到的;因此需要将实时的图像存储起来, 保证一旦出现情况可随时查看。

翔安校区的安保总中心设在主楼群5#楼一层的安保总机房。整个监控系统采用数字式的存储及其应用方式, 通过数字化的视频图像存储, 实现海量监视区域的图像并在线保存及重要图像资料的备份, 从而方便地实现图像的检索、查询、调阅、备份功能。同时, 系统支持由数字视频综合管理平台进行集中管理 (包括对整个系统中的IP-SAN设备进行统一注册管理, 监控IP存储资源的状态等) ;为方便日后的系统维护, 可由现有网管系统统一管理。

安保总中心系统中配置视频流媒体管理服务器、客户端工作站、SAN存储器以及一套综合安防集成管理平台。本工程配置1台中心管理服务器、1台视频流媒体服务器、1台客户端工作站和13台视频存储服务器, 分别进行数据管理与图像存储。

(1) 常见存储模式

①传统的DVR硬盘存储方案

DVR (硬盘录像机) 模式是目前小规模监控系统视频存储的主流方式。其数据的集中存储多采用在专用服务器上安装备份软件等方式, 进行基于网络的数据备份。DVR并非专业的存储产品, 在振动、散热、硬盘保护等方面均不成熟;但由于成本低, 适合用于对数据存放安全要求不高, 数据量少的小规模监控系统。这种方式难以实现视频图像的集中检索和查阅。

②DAS解决方案

DAS是通过硬盘录像机或服务器直接连接磁盘阵列柜实现存储的模式, 是一种较早的存储技术, 其扩展性无法满足大规模监控系统产生的海量数据的存储需要 (DAS模式在保证存储系统性能的前提下, 一般1台服务器至多只能连接2台阵列) , 且无法实现存储资源的共享。

③NAS解决方案

NAS (网络附属存储) 模式由NAS设备提供统一的存储空间, 是基于“文件级”的存储方式。NAS模式只能以“文件”为单位, 且通过至少两次文件格式转换才完成数据的读写, 这对访问效率和应用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④FC-SAN解决方案

SAN是服务器后端连接存储区域网的架构, 是基于“数据块级”的存储方式。FC-SAN采用的网络协议为光纤通道协议。FC作为一个强调效率但缺乏管理功能的协议, 兼容性、可管理性远低于IP。

⑤IP-SAN解决方案

服务器后端的存储局域网是基于“数据块级”的存储方式, 采用的存储网协议为IP。其优越的性能和良好的扩展性使其成为下一代存储技术发展的代表和方向。

对比以上常见存储模式不难发现, IP-SAN数字图像存储体系采用分布式部署的方式, 通过在各院系和监控中心设置存储主机, 可实现各院系的本地在线存储和监控中心的备份存储, 同时也可满足项目分布式设置、集中式管理模式的实际需要。翔安校区的存储体系采用了标准IP-SAN存储技术。该体系主要由存储服务器和存储阵列组成, 通过IP网络将数字视频信号存储在磁盘阵列中, 其结构如图3所示。

(2) 存储容量配置

根据对本工程安防监控系统需求的分析, 本系统对图像记录资源的可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系统的网络编码器和传输、管理体系等均采用D1格式的视频编码技术, 以满足系统整体视频图像的模数转换、监视还原等应用要求。

D1格式视频的存储码流在768kbps~2Mbps之间, 不同的压缩码流对应的硬盘占用量不一, 按最高值2Mbps来计算, 每路图像的月存储容量 (30天连续录像) 为:

系统共有1417路图像, 故总容量为:

因此, 考虑到需预留15%~20%的硬盘冗余空间, 如为每台视频服务器配置60TB的存储磁盘阵列, 整个项目共配置17套这样的阵列。

4.2.4 中心监控显示

视频监控系统与人防的结合点在于中心对各现场监视图像进行显示与回放, 中心值班人员通过对中心监视器、屏幕墙上的现场图像监看和针对有可疑情况的地点、部位等的图像录制资料的调用回放, 即可实时了解现场所发生的情况, 对于突发性的、隐患性的安全因素进行及时排查、处理。这也是视频监控体系作为安防体系重点配置的一项内容。

系统在中心配置8台四路数字视频解码器, 将来自前端的数字视频信号还原为模拟信号, 利用模拟监视器 (电视墙) 来显示所有的图像;每路解码器对应1台监视器。监控中心配置30台46寸LED拼接屏单元, 组成3×10的液晶拼接墙结构, 实现对前端画面的监看。

5 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5.1 摄像机供电

前端摄像机电源要求为12V~24V DC, 功耗要求为10W~100W。翔安校区占地面积大, 地域广, 摄像机的分布范围广而分散。如果由安保总机房集中供电, 一方面电压损失大, 难以满足摄像机的工作要求, 另一方面室外供电电缆造价高, 施工难度大。因此, 系统设计采用局部集中供电的方式, 即在各院系楼的一层弱电竖井设置1台5k VA的UPS电源主机和配电柜, 为集中到该院系楼的摄像机供电 (供电范围为300m) , 保证电压损失在±10%以内, 以满足摄像机对电压的要求。

5.2 摄像机防雷

气象信息数据统计显示, 厦门市属于雷暴高发区。当雷电直击到安防系统区域的建筑物避雷带时, 由于直击雷入地电流很大, 雷电引下线附近会出现极强的电磁场, 使得电源线、视频线以及各种信号传输线上出现较高的感应电压。高空中的雷云相互放电时, 产生的雷电电磁脉冲也会使电源线、视频线以及各种信号传输线上出现较高的感应电压。对雷电所引起雷电感应过电压的防范, 主要做好等电位接地, 并且在各个防雷区内为电源线、视频线、信号线安装感应过电压的防护器。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项:

(1) 防雷装置

在前端接线箱分别为电源线路、视频信号线路、控制信号线路安装电源防雷模块、视频信号电涌保护器、RS485信号电涌保护器, 防止线路出现入侵的雷击过电压。

(2) 等电位连接

为了防止地电位反击, 对于摄像机电源PE线、设备的机壳、防雷器的接地, 使用6mm2的导线进行与接地体的可靠连接, 实现等电位连接, 保证接地良好。

(3) 线路屏蔽

为了防止直击雷沿室外监控立杆的金属杆体泄流时, 对内部线路造成影响, 需对内部的信号和电源线进行屏蔽处理。具体做法是在线路上套上金属软管予以屏蔽, 并对金属软管的下端与等电位连接带进行可靠连接。

(4) 立杆的防雷接地

采用标准的防雷措施对安装室外摄像机的金属立杆进行处理。

6 结束语

上一篇:副总经理辞职申请下一篇:高一地理试题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