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教学反思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教学反思(共5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教学反思 篇1

2、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不能割裂的,所以我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来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加深对雨果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认识。

3、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文道统一,结合文本的实际我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们知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少年强,则中国强!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教学反思 篇2

1、知识性目标:

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的知识;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

2、技能性目标:

进行速读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性目标:

进行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二、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1、快速阅读,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读完课文,要求学生看得快,记得准,教师三分钟后就课文具体内容提问了十个问题。

2、展示有关圆明园的幻灯片以及一些网上下载的其他有关图片,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个感性的认知。

3、小组讨论探究:你能够体会到从这看似平凡的信中折射出的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6~11段,然后小组讨论探究,最后教师小结。

4、布置课后作业:学过全文,请你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的感受。

三、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与高效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与新课改的精神,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3、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重点环节,以点带面。

4、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的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教学反思 篇3

Translation: Letter to Captain Butler on Anglo-French Troops Expedition to China(Victor Hugo/Cheng Zenghou– translator to Chinese)(assembled by: alexcwlin;reviewed by: Adam Lam)先生: “To Captain Butler--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

You ask my opinion, Sir, about the China expedition.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You consider this expedition to be honourable and glorious, and you have the kindness to attach some consideration to my feelings;according to you, the China expedition, carried out jointly under the flags of Queen Victoria and the Emperor Napoleon, is a glory to be shared between France and England, and you wish to know how much approval I feel I can give to this English and French victory.--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Since you wish to know my opinion, here it is:--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There was, in a corner of the world, a wonder of the world;this wonder was called the Summer Palace.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Art has two principles, the Idea, which produces European art, and the Chimera, which produces oriental art.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The Summer Palace was to chimerical art what the Parthenon is to ideal art.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All that can be begotten of the imagination of an almost extra-human people was there.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It was not a single, unique work like the Parthenon.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It was a kind of enormous model of the chimera, if the chimera can have a model.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Imagine some inexpressible construction, something like a lunar building, and you will have the Summer Palace.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Build a dream with marble, jade, bronze and porcelain, frame it with cedar wood, cover it with precious stones, drape it with silk, make it here a sanctuary, there a harem, elsewhere a citadel, put gods there, and monsters, varnish it, enamel it, gild it, paint it, have architects who are poets build the thousand and one dreams of th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 add gardens, basins, gushing water and foam, swans, ibis, peacocks, suppose in a word a sort of dazzling cavern of human fantasy with the face of a temple and palace, such was this building.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The slow work of generations had been necessary to create it.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 This edifice, as enormous as a city, had been built by the centuries, for whom? 为了各国人民。For the peoples.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For the work of time belongs to man.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Artists, poets and philosophers knew the Summer Palace;Voltaire talks of it.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People spoke of the Parthenon in Greece, the pyramids in Egypt, the Coliseum in Rome, Notre-Dame in Paris, the Summer Palace in the Orient.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If people did not see it they imagined it.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It was a kind of tremendous unknown masterpiece, glimpsed from the distance in a kind of twilight, like a silhouette of the civilization of Asia on the horizon of the civilization of Europe.--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This wonder has disappeared.--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One day two bandits entered the Summer Palace.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One plundered, the other burned.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Victory can be a thieving woman, or so it seems.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The devastation of the Summer Palace was accomplished by the two victors acting jointly.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额尔金父子是著名的英国殖民主义者。小额尔金曾任英国驻加拿大总督,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之一。老额尔金曾任外交官员,参加毁坏希腊雅典巴特农神庙的行动,并掠走该神庙的精美大理石雕像。)的名字有关,Mixed up in all this is the name of Elgin, which inevitably calls to mind the Parthenon.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What was done to the Parthenon was done to the Summer Palace, more thoroughly and better, so that nothing of it should be left.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All the treasures of all our cathedrals put together could not equal this formidable and splendid museum of the Orient.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

It contained not only masterpieces of art, but masses of jewelry.丰功伟绩!收获巨大!What a great exploit, what a windfall!

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One of the two victors filled his pockets;when the other saw this he filled his coffers.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And back they came to Europe, arm in arm, laughing away.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Such is the story of the two bandits.--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We Europeans are the civilized ones, and for us the Chinese are the barbarians.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This is what civilization has done to barbarism.--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Before history, one of the two bandits will be called France;the other will be called England.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But I protest, and I thank you for giving me the opportunity!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

the crimes of those who lead are not the fault of those who are led;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Governments are sometimes bandits, peoples never.--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The French empire has pocketed half of this victory, and today with a kind of proprietorial naivety it displays the splendid bric-a-brac of the Summer Palace.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I hope that a day will come when France, delivered and cleansed, will return this booty to despoiled China.--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Meanwhile, there is a theft and two thieves.I take note.--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This, Sir, is how much approval I give to the China expedition.”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Hauteville House, 25 November, 1861--附注: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教学反思 篇4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二)能力目标:

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三)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重点难点:

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三、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四、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五、教学媒体:投影仪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1856年至1860年的第二次鸦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了我国北京,对我国的艺术瑰宝圆明园进行了大肆的劫掠,并且焚烧了圆明园。在这件事之后,英法联军统帅之一巴特勒上尉就这次远征征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意见。雨果会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呢?

出示目标:(投影仪)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2、联军远征中国历史资料简单交流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战争。1860年10月攻占北京,焚毁并掠夺圆明园。

3、检查字词

赃(zāng)物 箱箧(qiè) 制裁(cái ) 给(jǐ)予 恍(huǎng)若

琉(liú)璃(lí) 珐(fà)琅(láng) 眼花缭(liáo)乱 惊骇(hài)

晨曦(xī) 瞥(piē)见 劫(jié)掠

4、解词:

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的来的财物。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三)整体感知:

教师投影思考题,并放课文录音,学生听读思考

(1)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两大部分。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a、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b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表示巨大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3)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明确】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四)合作探究:

默读课文

(1)雨果用哪些词语称呼、评价圆明园?

明确:“世界奇迹”(总称)“巨大的典范”“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恍若月宫的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洲文明的剪影”

(2)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反语来谴责,如“更彻底”“更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全部赞誉”

使用反语的作用是讽刺。

(五)重点研读:

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教学反思 篇5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作者在流放根西岛时候所写的文章,1984年2月26日第一次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题目为《文明与野蛮》,后选入人教版教材战争主题单元,与《荷花淀》等文章放在一起。此次统编版教材将本文放在议论文单元作为精读篇目来处理。从教材的编写定位来看,教学设计必须围绕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来展开。本文侧重用铺排去表达赞美,用反语表达讽刺,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从写作背景来看,圆明园激起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强思考在当下仍有现实意义。因此,从教材分析的角度来看,本文宜引导学生由语言入手去体味文章中表达的观点与蕴含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单元,本篇文章是第二篇精读文章。学生初次明白论点、论据等文体知识。需要进一步指导论证思路,同时也要进一步对“站在何种立场提出观点”做出指导。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在历史课上有所接触,因此对圆明园的被劫掠破坏并不陌生,但是要想达成情感共鸣,必须构筑细节——圆明园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它是如何建造的,它又应该被如何看待……唯有如此,才能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

三、教学目标

1.描述想象中的圆明园并与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对比,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

2.通过探究作者赞美圆明园的目的,理清思路,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3.通过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足够高的高度与立场上表达观点。

四、教学重点

品味作者运用铺排所表达的赞美之情;发现并归纳作者美丑对照原则的表达方式。

五、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批评远征中国的原因,认识作者的人道主义立场,学习站在立场上表达观点。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近圆明园

教师引导:出示圆明园残破图片,请同学用词语或者句子描绘画面中圆明园的被毁现状。

学生活动:(示例)一颗陨落的东方明珠,一朵凋零的艺术奇葩,也是一道民族心灵的伤痕。

教师引导:

课件出示相关提示:

1.圆明园是世界园林建筑史上的巅峰之作,被欧洲人称为“万园之园”“东方凡尔赛宫”。

2.圆明园是康熙至咸丰六代皇帝151年,集中举国人力、物力、财力和智慧兴修的。

3.法国军医阿尔芒·吕西感慨道:“我为我看到的东西所震惊,现在,《一千零一夜》对我来说,完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两天中,我在珍宝财富中徜徉!”根据提示,发挥想象,你脑海中没有焚毁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的?用一句话或一组句子描绘未焚毁的圆明园。

学生活动:学生凭借想象与经验描述自己想象的圆明园。

(二)品读圆明园

教师引导:雨果也没有见过圆明园,他想象中的圆明园是怎样的?阅读课文一到三自然段,摘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活动:摘读本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出喜欢的原因。说一说在作者描写的语言中有哪些发现,总结出一些自己发现的语言规律。

教师引导:铺陈与排比用在一起,叫铺排。意指将一连串内容相关的景、事、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几段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这种重复中有变化、变化中有重复的章法,无形中使文章产生一种整体的节奏感,并在回旋反复中使文章感情得到强化,主题更加突出。

(三)诗化圆明园

教师引导:

采用缩写、改写已有语句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引导我们体会语言的精彩,请同学们把自己刚刚所读的铺排语句改写成一首关于圆明园的诗歌,可描写也可抒情。如果愿意自己借用文中语句进行创作也可以。

学生活动:创作诗歌。(学生诗歌示例)

圆明园

玉石、青铜、瓷器、雪松,

构筑了一个民族的梦想。

神像、异兽、琉璃、珐琅,

装饰了帝王永恒的愿望。

一座座花园,

一方方水池,

一眼眼喷泉,

成群的孔雀,纷飞的天鹅

最终不过是一炬成灰的火光。

第二课时

(一)朗诵导入

学生活动:朗诵改编或写作的诗歌,简述自己的写作目的。

(二)探究目的

教师引导:与自己的写作目的相比,雨果赞美圆明园的目的何在?

学生活动:讨论雨果赞美圆明园的缘由——回应巴特勒上尉的提问,越美好,越可惜,从而形成巨大的反差。

教师小结:富有感情的描写、抒情可以和直接的议论一样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态度。

教师引导:除了描述之外,作者还采用哪种反差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发现反语修辞得出结论——越表扬,越讽刺。品读反语讽刺。

教师引导:“真实”产生于两种典型:即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的结合。“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即“美丑对照”原则。

学生活动:发现并归纳出本文的对比魅力。

赞美圆明园——越美好,越可惜。

谴责侵略者——越表扬,越讽刺。

(三)反思运用

教师引导:雨果对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为什么持反对的立场和讽刺的态度?

学生活动:文中寻找雨果持讽刺态度的原因。

“岁月所创造的一切属于是属于人类的”——人类高度。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也永远不会是强盗”——人民立场。

教师引导:只有站在足够的高度上才能俯瞰事情的全貌,只有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出示课件补充书籍《九三年》故事梗概。请同学评价郭文放走朗德纳克伯爵的做法。

学生活动:辩论并评价同伴发言时所处的高度和所站的立场。

(四)总结收获

教师引导:关于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本文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活动:总结本文获得的启示。

1.通过富有感情的描写去评价。2.站在一定高度与立场上进行评价。

七、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表达观点的方式 评价观点的要素

铺排 越美好越可惜 人类高度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上一篇:可爱的小猫咪动物作文下一篇:建筑工程监理工作分析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