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4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精选7篇)

2024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 篇1

一、单项选择题

1.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B.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C.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D.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

【答案】A。解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所有教育活动的开展都要以这两个要素为前提。

2.()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A.备课

B.课外辅导

C.布置作业

D.考试

【答案】B。解析:略。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答案】C。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4.下列不属于课堂纪律类型的选项是()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自我促成的纪律

D.学生促成的纪律

【答案】D。解析:课堂纪律一般分为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和自我促成的纪律。

5.孔子的教育著作是()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中庸》

【答案】B。解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6.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

A.个别教学

B.复式教学

C.特朗普制

D.设计教学法

【答案】A。解析: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个别教学和现场教学两种。

7.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

A.学年总结和学期总结

B.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C.班级总结和教学总结

D.学习总结和活动总结

【答案】B。解析:班主任工作总结,是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局作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进行质的评议和量的估计。一般分为两类,即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一般在学期学年末进行。

8.灵感现象是()的结果。

A.直觉思维

B.综合思维

C.聚合思维

D.分析思维

【答案】A。解析: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整体及其本质直接领悟的思维活动,它表现在对事物及其关系的敏锐、迅速地识别和整体地把握。灵感现象就是直觉思维的结果。

9.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

A.时代性

B.经济性

C.强制性

D.创新性

【答案】C。解析: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制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故它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10.“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体现了()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B。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直观性原则。考生需注意区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与直观性原则的内涵。

11.信息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

A.思维

B.想象

C.注意

D.复述

【答案】D。解析:如果通过内部言语形式默默地复述,可以使即将消失的微弱信息重新强化,变得清晰、稳定,再经精细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中加以保持。那些未经复述的信息或超容量的信息则随时间的流逝而自然衰退被遗忘。因此,复述是使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12.当一个人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时,拒绝相信此事,以减少心灵上的痛苦。这是防御机制中的()

A.压抑

B.否认

C.文饰

D.代偿

【答案】B。解析: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似乎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以此减少心灵上的痛苦。这种自我防御机制称为否认。

13.“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这句话体现了()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社会化

D.实质教育论

【答案】B。解析:题干的描述出自涂尔干,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14.“儿童中心主义”违背了()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答案】D。解析: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要围绕儿童转,这违背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5.在限定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观念,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A.灵活性

B.独创性

C.发散性

D.流畅性

【答案】D。解析: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

16.人格的()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A.独特性

B.稳定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答案】C。解析:人格的整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17.下列关于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学科中心课程论包括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B.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格莱,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的代表人物是赫钦斯

C.永恒主义教育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答案】C。解析:要素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的与进步主义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思想流派,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

18.德育过程中经常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这说明()

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答案】D。解析:略。

19.分析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属于问题解决的()阶段。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验证假设

【答案】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问题解决的理解问题(明确问题)的阶段,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20.心理评估的对象是()

A.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B.学生的异常心理

C.学生的异常行为

D.学生的心理状态

【答案】A。解析:心理评估是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二、辨析题

1.讲授法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注入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式则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如果一位教师能够用启发式的思想去使用讲授法,那么题干的结论就是不成立的。因此,不能单纯地说某一种方法是注入式还是启发式的,这取决于教师是怎么使用这种方法的。

2.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

【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知觉的理解性与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4.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转化过程。

【答案】这种锐法是不正确的。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它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是品德建立的开端。认同即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规范,并试图与之保持一致。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社会规范及其价值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此时,稳定的品德形成。

三、简答题

1.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参考答案】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有哪些?

【参考答案】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主要有:(1)了解和研究学生;(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6)建立学生档案;(7)操行评定;(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9)个别教育工作;(10)班会活动的组织;(11)偶发事件的处理。

3.简述一般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参考答案】

一般人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健全;(4)人格统一;(5)人际关系和谐;(6)与社会协调一致;(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4.简述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参考答案】

对学习材料的复习,从时间分配上来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分散复习(即每次时间短、次数多),一种是集中复习(即每次时间长、次数少)。研究表明,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散复习可降低疲劳感,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分散复习,而不要等到考前集中算“总账”。

(1)复习要及时;

(2)识记与尝试回忆交替进行;

(3)复习过程要尽量多样化;

(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5)注意用脑卫生。

四、材料分析题

1.韩国人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通过设置“道德训练教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仅礼节教育方面就具体包括:

(1)个人生活礼节,如坐、立、走的姿势,与人谈话时的语调、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

(2)家庭生活礼节,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

(3)学校生活礼节,如对老师、前辈、同窗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告别礼;

(4)社会生活的礼节,如在社会交往中的鞠躬礼、举手礼、注目礼、对拜礼以及各种称谓;

(5)国家生活礼节,如国旗、国歌的礼节等。

谈谈阅读这段材料之后,你认为对我国如何抓好中小学生道德行为教育有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韩国养成教育的做法应给予肯定,德育要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2)品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3)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知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求我国加强对学生德育行为的训练,注重运用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知行统一。

(4)材料给我们的启示如下:进行德育应从日常行为规范抓起,从实际出发,要重视训练和强化。这样才不会导致德育与实际的脱节。

2.李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的最大特点就是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 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

请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

(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

(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韦纳归因理论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1)不正确。他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这样他就对自己的行为不用负责,因此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甚至会越来越差。

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2024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 篇2

体育教师作为教师大家庭的一员,既有着教师这个职业的共性,同时由于体育这门特殊的课程体育教师同其他科目的教师相比其自身又存在着很多特点。

1 . 1 体育教师职业拥有十分明显的教育性

体育教师作为教师的一员肩负着教授学生体育技能和体育文化的职责,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和示范都会对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甚至学生的个人意志和思想品德带来深远的影响,因而说体育教师职业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教育性。

1 . 2 体育教师工作的广泛性

现代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师既要完成体育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又肩负着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一个学校的体育教师往往要承担多个班级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管理学校的早操和课间操等活动,以及学校的各种体育竞赛。正式因为这种多方面的工作决定了体育教师职业拥有着广泛性的特点。

1. 3 示范性

体育教学的开始始于体育教师的体育技能示范,学生通过跟随体育教师的动作示范来初步学习体育技能。可以说言传身教是对体育教师这个职业最贴切的诠释,往往我们根据一个学生的投篮动作,就可以猜到这个学生的体育老师是学校的哪一位。因此,体育教师的示范性也是对已一个体育教师而言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1 . 4 体育教学的全面性

我国体育课程的设置都是经过专家的科学设置,体育教师通过体育教学活动不但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体育技能,了解体育文化,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活动中涉及到很多需要学生合作参与的活动,这就需要学生的紧密配合,通过这种配合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此外体育训练有时十分的辛苦,通过汗水也能培养学生的毅力,从而养成不惧怕困难的个人品质。

1 . 5 脑力和体力的结合

一般的教学活动是单纯的脑力活动,但是对于体育教学而言体育活动尤为重要。我们的体育教师既要让学生学到体育技巧,灵活运用各种体育技能,同时由于体育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又必须进行大量的运动。因而说体育教师是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的结合。

2 体育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体育教育也必须进行不断的改革,摆脱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而进一步提升我国的体育教育水平。

2 . 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课改”要求教学以学生为本,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建构主义的教师观也告诉我们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支持者。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我国的课堂中,往往教师成为了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完全主导了整个教学活动。学生只是被动的跟随教师的安排。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体育教学而言也是如此,我们的体育教师不能完全控制教学活动,而是去组织教学活动。体育教师是在带领学生学习而非命令学生学习。笔者经过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于体育教师的印象是严厉的。这就说明我们现在很多的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还存在着问题。由于学生先天的原因,学生间的体育素质参差不齐,我们的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更多的去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我们的教师应该鼓励他们通过不断的联系解决问题,而不是忽视他们,从而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为学生着想。

2 . 2 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

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最直接的体现,只有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真正优秀的学生,才是将来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体育作为“德、智、体”中的一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的体育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牢牢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我们体育教师不但要搞好体育教学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学习到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还有让学生了解到体育文化。体育和音乐一样是一门不分国界和种族的艺术,也是人类交往的一个重要工具。再者,我们的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毅力和个人品质。体育不仅能够强壮学生的体魄,更能够强壮学生的魄力和个人素质。学生在体育训练中能够忍受肢体的痛苦,也就可能在其他学习中,以及生活中,将来的工作中能够面对各种挑战和挫折。这就是一个体育教师的伟大之处。

3 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

对于教师而言拥有完备的知识能力结构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体育教师也是如此。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 . 1 普通的基础知识

体育教师和其他教师一样需要很多的基础知识,例如,政治、计算机、音乐、医学等等。这些基础知识影响着一个教师的发展潜力。也是体育教师提高各项能力的基础。

3 . 2 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

第一,体育教师应当掌握一些基本的人体解剖学、保健学、运动力学等知识,对着这些知识我们的体育教师都应该广泛的进行涉猎,做到宽广的知识面。

第二,我们体育教师应当掌握一些转向运动理论知识和技术。对于这类知识我们的体育教师一定要进行深钻研,不但要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还要能够得到自己的见解。

第三,我们的体育教师还应该掌握一些应用学科理论,例如,统计学、计算机技术等等。在这些方面我们的体育教师要及时了解新技术,通过计算机等新科技来辅助自己的体育教学,从而做到事半功倍。

3 . 3 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

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在一些运动中存在发生意外的可能性,近些年来体育课堂学生受到伤害的案例屡见不鲜,我们的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组织着一定要具备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安全是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由于不同的学生在体育素质上的差异,我们的体育教师在安排体育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量力而行。这就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师充分的了解学生的个人情况,因此我们体育教师需要和学生、班主任以及家长进行紧密的沟通。此外,我们体育教师应当掌握基本的急救技术,一旦发生意外,我们的体育教师一定要在第一时间采取最果断、最有效的急救措施,从而把对学生的伤害降到最小。还要防范于未然是最有效的方法,我们的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把意外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3 . 4 高尚的道德修养

高尚的师德成为体育教师最基本的素养,要有强烈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在一些地方由于有个别师德败坏,道德修养极差的教师给教育工作者抹黑,他们不热爱教育事业,没有责任感,对学生冷漠、缺乏热情,不仅在肉体上对学生进行伤害,更有一些对学生进行精神上的伤害,给学生弱小的身心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而给别人的印象体育教师是对学生进行体罚最严重的,在许多会议上只要一谈到有关内容就会特别提到体育教师,也许就是一部分人使体育教师都成了暴力教师。所以,《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颁布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体罚、侮辱学生事件的发生,但要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高尚的师德,特别作为体育教师师德素养的培养应该是教师个人修养最重要的一部分。在体育教学中我们的体育教师一定要做到严格按照教学的相关规定,严禁对学生进行体罚和其他性质的伤害。此外,高尚的道德修养也是教育学生最好的工具,我们体育教师通过自己的道德修养从而感染到每一个学生,把这种正能量传递给他们,这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3 . 5 强健的体魄是体育教师基本素养

体育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给人一个强健的体魄,这也是社会对体育教育最直接的期待,希望学生通过接受体育教育达到强身健体。因而我们的体育教师必须成为这方面的典范,我们的体育教师一定要注意锻炼身体和保证身体的健康。一些体育教师抽烟喝酒,这不但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被学生看到还会对学生造成极为不好的影响。我们的体育教师不仅仅是教授给学生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让我们的下学生从小意识到身体强健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一个身体积弱的民族是不可能成为强盛的民族的。

4 结语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体育教师也是如此,体育教师只有拥有现代的教育理念和完备的知识结构才能够真正做好这个传播者的工作。

摘要:体育是“德、智、体”中的关键一环,体育教师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体育教师的特点,研究现代体育教育理念和体育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希望能够给广大的体育教育工作者一些启发,从而提高我国的体育教学效果。

2024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 篇3

【关键词】研究型 ;幼儿教师 ;知识; 能力

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是保证师资队伍的质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两个文件要求学前教育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的规律。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更是明确要求教师“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因此,对幼儿教师而言,“研究”并非是教师分外工作, 而是国家规定的幼儿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研究型幼儿教师才是符合未来时代需要的幼儿教师。

然而,我国目前对“研究型”幼儿教师知识和能力的讨论目前还并不完善[1],这可能是由于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总体素质偏低。我国二、三线城市的幼儿教师乃至农村的幼儿园教师普遍学历不高[2],因此妄谈“研究型”似乎很可笑。然而,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幼儿园教师师资培训的力度不断增大,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是必然趋势。对于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而言,研究能力是不容忽视的能力,而“研究型”幼儿教师也将会成为各幼儿园的核心骨干力量。那么,一名研究型幼儿教师究竟应该具备哪些知识与能力呢?

一、研究型幼儿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1.丰富的通识性知识

作为一名研究型幼儿教师,首先要有广博的通知性知识,例如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中国教育基本情况、一定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等。

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幼儿教师从更广阔的视角、更客观的立场去看待学前教育。研究型的幼儿教师一定不能做“井底之蛙”,只在幼教界言幼教,而应该跳出自己所在的圈子,从更广阔的世界反观学前教育。

想要成为研究型幼儿教师,老师还需要掌握中国教育的基本情况,例如发展的历史、政策走向、现实现状等。只有掌握了这些情况,才能更客观、更公正地看待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想要做研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现今的研究和以往不同,需要研究者能够使用一定的现代技术手段,例如运用数据库查阅文献、利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等。这些信息技术知识可以帮助幼儿教师更轻松、更快捷地开展研究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2.幼儿发展的知识

学前教育这个学科尽管发展的时间不长,可是它有着丰厚的学科基础,其中最重要、最科学的基础学科就是心理学,尤其是发展心理学。作为一名研究型的幼儿教师,必须要深入掌握幼儿发展的相关知识,才能够使自己的“研究”有基础、有底子,才能够使自己的研究遵循科学的道路前行。

作为一名研究型幼儿园教师,需要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以及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策略与方法;知道幼儿在发展水平、速度与优势领域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知道幼儿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适宜的对策,知道有特殊需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与方法。除此之外,还能够了解关于幼儿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3.幼儿保育的知识

幼儿园有着保育和教育的双重任务,保育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幼儿各方面的成长均在保育工作中得以体现。因此,对于研究型幼儿教师来说,保育工作是很好的研究机会,很好的研究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对幼儿保育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幼儿教师需要熟悉一日生活安排、了解幼儿的身体发育特点,了解幼儿常见的疾病和意外事故,知道影响幼儿生长发育的因素,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保育和班级管理的知识与方法,熟知幼儿园的安全应急预案,掌握意外事故和危险情况下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

4.幼儿教育的知识

研究型幼儿教师首先是一名教师,教育幼儿是其本职工作,因此要牢牢掌握幼儿教育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其核心是准确地掌握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特点与基本知识,熟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五大领域的教育目标及教育方法,熟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核心理念、各年龄幼儿发展的目标及教育策略,掌握幼儿保教和幼小衔接的有关知识与基本方法。

二、研究型幼儿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1.保育的能力

不论是做为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还是研究型幼儿教师,均需要首先合理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并将教育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科学照料幼儿日常生活,指导和协助保育员做好班级常规保育和卫生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并知道如何及时处理幼儿的常见事故。

2.教育的能力

(1)创设精神环境的能力。良好的精神环境是教育价值得以体现的重要保证。研究型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并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为教育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其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旦没有了班级常规的保障,教育教学活动也一定是杂乱无章的,因而教师还需要建立班级的秩序与规则,创设有利于幼儿成长、学习和游戏的环境。

(2)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经验型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喜欢过度依赖现成的教材和教案,“照着”优秀的教案去实施自己的教学。但研究型幼儿教师则要求更多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育,尊重每个幼儿不同的认知、行为、情感和需求,视教学活动为动态、生成的过程,能够随着教学情况变化创造性进行活动方案的设计。

(3)组织幼儿游戏的能力。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研究型的幼儿教师同样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游戏的能力。首先,研究型幼儿教师需要为幼儿创设符合兴趣需要、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的游戏条件;其次,要能够充分利用与合理设计游戏活动空间,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支持、引发和促进幼儿的游戏。同时,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伙伴和材料,支持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游戏。

3.良好的沟通与反思能力

研究型的幼儿教师要善于沟通,包括与幼儿的沟通、与同事和集体的沟通、与家长和社区机构的沟通等。要求教师学会倾听幼儿,能与其他教师和教师群体友好合作,能争取家长和社区机构的理解、支持和参与。

对于一名研究型幼儿教师来说,反思与发展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只有善于反思,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与业务能力。研究型幼儿教师需要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总之,在强调人性化教育和注重教师专业成长的今天,沟通与反思的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素养中不可缺少的要求。

4.研究的能力

对于“研究型”幼儿教师来说,研究者是其必备的角色和身份。首先需要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能够从看似平常的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其次要具备收集资料的能力,研究型的幼儿教师需要知道应该从哪里收集可靠的资料,以及如何得到这些资料;第三,研究型的幼儿教师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数据收集的方法,例如观察、访谈、作品分析、行动研究法等在幼儿园一线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第四,研究型的幼儿教师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数据分析的方法,如作品分析的方法、观察数据的处理等;最后,研究型幼儿教师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研究报告撰写能力,以及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建议的能力。

总之,一名幼儿教师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才能够保证自己不断进步和发展,成为一名优秀的、起引领作用的研究型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彭兵.研究型幼儿教师特质及培养机制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5.

[2]田杰.农村幼儿教师研究综述——基于近三十年我国期刊论文的分析[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9.

作者简介:

曹思敏(1985.2~),性别:女,籍贯:河南省漯河市,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2024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 篇4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指的是()A.广义的教育现象 B.狭义的教育现象

C.既是广义的教育现象又是狭义的教育现象 D.教育的作用

2.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

A.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 B.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 C.揭示教育规律 D.分析教育现象 3.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4.()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A.个体身心发展 B.个体心理发展 C.个体身心变化 D.个体心理变化

5.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

A.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C.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从个人出发 D.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 6.()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

A.壬寅学制 B.壬戌学制 C.癸卯学制 D.戊辰学制

7.课程的过程模式的提出者是()A.皮亚杰 B.布鲁纳 C.斯腾豪斯 D.卢梭

8.下列德育方法选择合理的是()A.政治法纪教育主要以强制灌输方法进行 B.采取罚款的方式解决班级卫生问题 C.中学生德育可更多采用说理教育法

D.为了维护绝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权利,教师可以将破坏课堂纪律的同学赶出教室

9.某教师在讲授课文《春》时,用多媒体播放江南水乡的春景,为学生创设真实、具体、生动的场景。其使用的教学方法是()A.演示教学法 B.实验教学法 C.欣赏教学法 D.情境教学法 10.最早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罗杰斯 D.布鲁纳

11.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由()三个层次构成。A.学习领域、课表、模块 B.学习领域、科目、模块 C.学习领域、科目、课表 D.课表、科目、模块 12.智力的核心成分是()A.创造能力 B.思维力 C.观察力 D.记忆力

13.儿童在写作业遇到困难时,常说:“我要学习解放军叔叔”,从而有力量和信心把作业坚持写下去,直到成功。这体现了自我防御机制中的()A.升华 B.补偿 C.幽默 D.认同

14.成绩目标模式的学生倾向于选择()

①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②简单的任务

③极难的任务

④模糊不清的任务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雪地中难辨兔”是由()引起的。A.刺激物的强度 B.刺激新奇 C.刺激的对比 D.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16.在归因理论中,身心状况属于()的因素。A.不稳定、内在、不可控 B.稳定、外在、可控 C.不稳定、内在、可控 D.稳定、外在、不可控

17.根据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学生闻老师呵斥而畏惧,见试卷获满分而欣慰”属于()A.信号学习B.刺激—反应学习C.连锁学习D.言语联结学习

18.有的学生学习时必须找到一个绝对安静的场所。这属于()A.努力管理策略 B.环境管理策略 C.时间管理策略 D.元认知管理策略

19.动作结构方面,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是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阶段的表现。A.操作定向 B.操作整合 C.操作熟练 D.操作模仿

20.群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就是()A.群体凝聚力 B.课堂气氛 C.群体规范 D.学校人际关系 21.微格教学最典型的特点是()A.训练单元小 B.反馈快速准确

C.有老教师规范指导 D.对教学过程录像并分析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德育方法是实现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3.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不可能同时存在。

4.一个概念的内涵越丰富,信息量越大,它所能包含的外延就越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2.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3.简述维持课堂纪律的策略。

4.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某教师在教文言文《强项令》时,提了一个问题:“课文题目中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课文的注释,马上回答是“硬脖子”的意思。为了让学生对比古今词义的区别,教师又追问:“‘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一下子把学生问懵了,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局面,教师接连问了几个学生都没有答出来。课后,教师进行了认真的教学反思。第二天给另一个班上课时,该教师及时改变了提问策略。在学生找出“强项”在课文中的意思之后,教师请学生们思考:“请问你们都有什么强项?”一个学生答道:“我的强项是打乒乓球。”教师接着问:“那么,你所用的‘强项’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想了想说:“是‘长处’的意思。”于是,教师再次请大家思考:“‘强项’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词义有什么差别?”学生们纷纷举手并给出正确的答案。

请运用教学原则相关知识对此材料进行分析。

2.一位专家到一所中学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她浏览了一下课本,向学生问道:“假如你在地下挖一个几百米深的坑,坑底比上面是热还是冷呢?”没有学生能够回答。这时,教师对专家说:“我确信他们是知道的。”于是教师向学生问道:“地球的内核是什么样的状态?”“地球内核是火热的熔岩!”同学们齐声回答。

为什么原本有意义的知识,学生只能如此死记硬背?请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对此现象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属于广义的教育现象。2.C【解析】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3.A【解析】略。

4.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5.B【解析】略。

6.B【解析】“壬戌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7.C【解析】针对目标模式过分强调预期行为结果即“目标”,而忽视“过程”的缺陷,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提出了“过程模式”。8.C【解析】略。

9.D【解析】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个有关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掌握知识,发展创造力。题干中,教师为学生播放江南水乡的春景来讲授《春》的内容,运用的方法就是情境教学法。10.A【解析】略。11.B【解析】略。

12.B【解析】智力也即智能,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

13.D【解析】认同是指无意识中取他人(一般是自己敬爱和尊崇的人)之长归为已有,作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去表达,借以排解焦虑与适应的一种防御手段。

14.B【解析】成绩目标取向的学生倾向于选择防御性策略,选择极易成功或很难成功的任务。15.C【解析】白色的兔子在白色的雪地上难以分辨出来是因为两者的颜色相同,刺激的对比不强烈。

16.A【解析】身心状况是内在的、不稳定的,同时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所以也是不可控的。

17.A【解析】信号学习是指学习者对某种信号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弥散性的反应。18.B【解析】略。

19.C【解析】题干所述是操作熟练阶段动作的特点。

20.A【解析】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21.A【解析】略。

二、辨析题

1.(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2)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它是实现德育任务,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

2.(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2)教育目的是最高层次的概念,它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都要依据教育目的制定。培养目标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是三者中最低层次的概念,更为具体,微观到每堂课甚至是每个知识内容,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日积月累地得以实现,就会渐次达到培养目标,以致教育目的。

3.(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则称为倒摄抑制。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可以同时存在,系列材料的中间部分会受到双重抑制。

4.(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每一个概念都包括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其中,内涵代表概念能够反映的事物的本质特征。内涵和外延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概念的内涵越丰富,信息量越大,反而所能包含的外延就越少。反之,一个概念的内涵越抽象越概括,其所拥有的外延也就越丰富。

三、简答题(答案要点)

1.(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特点;(3)每节课的重点、难点;(4)学生年龄特征;(5)教学时间、设备、条件;(6)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具体、综合地考虑各种相关因素,进行权衡取舍。

2.(1)教育培养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3.(1)建立有效的课堂规则;(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3)树立教师权威;(4)做好课堂监控;(5)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4.(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和心理辅导的活动课;(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3)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4)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5)小组辅导。

四、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1)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材料中这位教师在第一堂课中提出的问题:“‘强项’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出现了课堂“冷场”的局面,这是由于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而在教学反思后的第二堂课上,学生们能够紧跟问题思考,最后“纷纷举手并给出正确的答案”,这说明学生们的积极性被成功地调动起来,证明教师的启发有了效果。

(2)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①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②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地进行教学。材料中,第一堂课中教师的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学生的回应,正是因为他直接把难题摆了出来,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导致的;改进后的第二堂课中,教师先问了容易的问题,学生们做出回答之后再一步步地引导到目标问题。这样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们自然而然就理解了教师的问题。(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有:①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教师在第一堂课中的问题没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正是因为“强项”这个词被单独拿出来直接让学生解释,学生无法联系已有的经验。而到了第二堂课,教师先问了“你们都有什么强项?”当学生说出了自己的强项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刚才说的“强项”是什么意思。这成功地让学生将理论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因此他们很快就明白了这个词的现代意义,接下来也就可以与课文原意对比了,这节课最终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1)材料中专家问学生坑底比上面是热还是冷时,没有学生能够回答。但是,当教师换了一种提问方式,问地球的内核是什么样的状态时,同学们却能齐声回答出正确答案。这种现象表明,学生的学习是机械学习而非意义学习。学生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而没有以符号为代表将新观念与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因此,当学生在面对专家提出的问题时,不能正确回答出。

(2)①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从客观条件来看,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具有逻辑意义。教材一般符合此要求。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2024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 篇5

(十一)《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山香)

(满分1 50分 时间1 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2 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苏联凯洛夫主编的,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系统研究教育问题。总结苏联20世纪20~30年代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对我国有着广泛影响的教育专著是()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教育学》 D【解析】略;

2.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常考)A.社会生产力 B.文化 C.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D.科学技术

A【解析】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是决定教育性质的直接因素,社会生产力是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3.在教育研究中,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是()A.调查研究法 B.访谈法 C.历史研究法 D.实验研究法

C【解析】历史研究法是以系统方式收集、整理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史料,诠释理解史料及事件关系的方法。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B【解析】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所以,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在奴隶社会里,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5.根据我国2006年修订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的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白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由()A.地市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B.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C.乡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D.镇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B【解析】根据我国2006年修订并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一章第七条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由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6.在中学阶段开设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属于()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社会课程 A【解析】略。

7.编写教材(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C.课程标准 D.课程说明

C【解析】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8.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倡导的“三中心”是()A.儿童、教材、活动 B.教师、活动、经验 C.儿童、活动、经验 D.教师、经验、教材

C【解析】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了“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9.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借助的是()A.生产经验 B.生活经验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D【解析】略。

10.明确提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赞科夫 B【解析】赫尔巴特在两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思想。1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易错)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C.品德评价法 D.情感陶冶法

A【解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12.杨柳被教室窗外的小鸟所吸引,不能专心听讲。这属于()A.注意的分配 B.注意的广度 C.注意的分散 D.注意的转移

C【解析】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它使我们不能清晰地认识事物。杨柳被教室窗外的小鸟吸引而不能专心听讲,属于分心,即注意的分散。

13.王老师在讲“果实”这个概念时,列举了苹果、花生等可食果实的例子,也列举了棉籽、橡树籽等不可食果实的例子。这种教学方法称为()A.变式 B.范式 C.原型 D.演绎

A【解析】变式,就是变换使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属性,使本质属性保持不变而非本质属性或有或无,以便突出本质属性。

14.“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主要用于训练学生的哪一种思维()A.直觉思维 B.发散思维 C.动作思维 D.集中思维

B【解析】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15.某中学一次数学考试中,陈鹏是唯一获得满分的学生。当老师宣布考试成绩时,陈鹏内心非常高兴,但他却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这反映了青少年情绪发展具有()A.稳定性 B.持久性 C.掩饰性 D.短暂性

C【解析】陈鹏的情绪和外部表现不一致,反映出其情绪的掩饰性。16.肖晓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易接受新事物,兴趣广泛,注意力容易转移。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多血质 B.胆汁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A【解析】多血质的人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为特征。

17.某生近期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活动减少、容易自我否定,甚至产生自杀念头。他的主要问题是()A.焦虑 B.强迫 C.抑郁 D.恐怖

C【解析】该生的表现与抑郁症的症状相符。

18.心理辅导老师通过帮助李晓明建立焦虑等级,让他想象引起焦虑的情境,进行放松训练,从而缓解他的考试焦虑。这种心理辅导的方法是()A.强化法 B.系统脱敏法

C.理性一情绪疗法 D.来访者中心疗法

B【解析】系统脱敏法包括以下步骤:(l)进行全身放松训练;(2)建立焦虑刺激等级表;(3)焦虑刺激与松弛活动相配合。

19.学生能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同时将这些观点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说明其品德发展达到()(易错)A.服从阶段 B.依从阶段 C.认同阶段 D.内化阶段

D【解析】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社会规范及其价值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20.学生兴趣小组的纪律主要属于()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任务促成的纪律 D.自我促成的纪律

B【解析】集体促成的纪律即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学生受同伴群体的影响,以同辈群体的集体要求和价值判断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学生兴趣小组属于非正式群体,其纪律是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属于集体促成的纪律)21.李老师坚信自己能教好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很高的热情。这主要反映了他具有较高的教学()A.认知能力 B.监控能力 C.操作能力 D.效能感

D【解析】教学效能感一般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结果的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教师效能感分为两个部分: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影响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22.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教育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动物界是不存在教育现象的。尽管在动物界,尤其是在高等动物界的代与代之间也存在类似于人类的“教育”或“教”与“学”的现象,但是这两种表面类似的现象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界相比,最大的区别在其社会性上。人类的教育需要不是直接产生于生物本能,而是产生于社会延续与发展的需要。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动物界没有教育。

23.知识的多少与能力的高低成正比。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多了,能力并不一定高。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知识的多少与才能的高低并不等同,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并不相同,智力并不完全是随着知识的掌握而自然发展起来的。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这两个教学任务统一在同一个教学活动之中,统一在同一个认识主体的认识活动之中;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因此,知识的多少与能力的高低并不是成正比的。

24.学习迁移是学习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它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学习迁移可能对学习起促进作用(正迁移),也可能起阻碍作用(负迁移),还可能不起作用(零迁移)。

25.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易错)

(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比如,中学生由于道德意志薄弱,可能会出现“明知故犯”的现象,这就是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不一致的现象。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

(1)课程计划的含义: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计划的内容: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程开设顺序)、课时分配(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其中,开设哪些科目(课程设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和首要问题。

27.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运用说服教育法有哪些要求?

(1)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28.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迈克卡等人认为,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以及资源管理策略三种。(1)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它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分为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学业求助策略。

29.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分别是:(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 1.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 11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6)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30.我就英语《cock&clock》这篇材料进行了认真备课,对上好这节课充满了信心。当我给学生板书单词“cock(公鸡)”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班上一个男孩突然站了起来,恶作剧式地怪声怪气地向我问道:“老师,有没有母鸡啊?”全班立刻哄然大笑……当时我窘迫极了,作为一个新教师,从未遇到这种情况,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生气归生气,但我并未表现出来,经过短暂的思考,我有了主意……我沉思地看着这个学生,继续对全班同学清晰地说:“同学们,在英语中,同样有cock(公鸡),也有hen(母鸡)和chicken(小鸡)”,说着,将母鸡、小鸡的单词板书下来。这种做法,同学们感到意外,但他们很安静。我接着说道:“这位提问的同学能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来,我要表扬你,但同时还要批评你,一是发言不举手,二是说话怪声怪气3同学们,你们知道说话的语气对表达词义的作用吗?”我又给同学们举出了几个同样的词语因语气不同可能会表达不同词义的实例。接下来的课非常顺利,同学们屏神静气地听讲,连那位顽皮的男孩子也安静地坐着,不好意思地看着我,仿佛是在向我道歉。

问题:

材料中的“我”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试加以分析。

(1)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该老师既将备课知识系统地传授给了学生,还对课堂上学生的“刁难”进行了灵活处理,对该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体现了思想性(教育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该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

(3)该教师善于利用提问的方式,将词语语气使用的知识通过启发性教学原则很好地体现了出来。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1.学生张琼进入青春期后,非常关注自己的相貌。但她认为自己长相难看,不被人喜爱。看到同学聚在一块咯咯地笑,她就认为她们在笑话自己;在寝室里,若听到同学在谈论某某长得漂亮,会以为是在影射自己;上课未被老师点名发言,也会认为老师嫌自己难看不愿意点自己……所有这一切致使她郁郁寡欢,不愿意与同学沟通交流,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问题:

请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张琼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

(1)青春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等心理素质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这一特殊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由于生理、心理方面疾风骤雨式的千变万化,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2)材料中张琼的典型心理问题是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常常把别人无意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作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她自我意识强烈,自尊的要求迫切,产生了强烈的不安、焦虑和恐惧,造成神经过敏、多疑,最终严重影响自己的学习成绩。

2024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 篇6

―、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天净沙•秋思》中,关于“夕阳”一词在古诗词中渲染意境、表达情感的作用,下列诗词

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A.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B.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C.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E!照高林)D.王绩《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2.教授《蜡烛》后,教师准备推荐以战争为背景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小说,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A.茹志鹃《百合花》

B.张承志《黑骏马》

C.海明威《丧钟为谁而鸣》

D.鲍•瓦西里耶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3.教授《醉翁亭记》时,一位老师这样结束“作者到底在乐什么?请仔细找一找,画出相关的句子,并说说自

己的理解”,对这样的设计意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理解重难点 C.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B.筛选关键信息 D.训练口语表达)4.学完鲁迅的《孔乙己》后,同学们对鲁迅的作品很感兴趣,希望老师推荐一些文章,以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

解,下列不适合的一项是()

A.《白光》 B.《祝福》 C•《伤逝》 D.《在酒楼上》 5.教师以“若敌泛舟顺流,舳舻千里,星奔电迈,俄然行至„„”一句中的“星”“电”为例,引导学生了解词类活用现象,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相同的是()。A.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B.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C.那些东邻西舍听得哭声,都来观看 ..

D.凭着一张借书证,他蚕食鲸吞了一座图书 ..6.教师课堂布置学生搜集资料一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依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以下正确的是()。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②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A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④六出飞花人户时挫看青竹变琼枝.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D.②④③①

7.在教学崔颢的《黄鹤楼》时,教师举例帮助理解“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句话所表达的游子 的悲苦心情,下列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A.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B.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C.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綿无绝期)D.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下面是一位教师关于作文教学的看法。

魏书生曾说:“学生对批改作文的积极性很高,大部分学生对同学写的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关

注教师的批语的程度。”为此,必须教给学生批改作文的方法。我认为魏书生的批改方法值得借鉴:一是

最基本的部分,包括格式是否正确、卷面是否整洁、错别字几个、有几处病句、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

二是实质性部分,包括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看文章的选材是否妥帖、看文章结构是否合理、看表达方式是否准确、看语言是否简练流畅深刻。这样的批语就像批判地鉴赏一幅“艺术品”,让学生更多地发现别人作文的闪光点。

对上述做法分析不正确的是()

.A.相互批改,贯穿一个“赏”字

B.作文批改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C.学生不容易吸收别人的长处,对于别人的缺点、短处学生不会引以为戒

D.学生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既可欣赏到不同学生的作文,又可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9.阅读下面一位教师关于课下作业的一个案例,按照要求答题。

一次,我正在布置作业:“每首诗背诵并默写5遍。”就听有个同学小声说:“都会默写了,还让写!”我没说话就下课了。但这件事引起了我的反思,在班会上,我说出了 “教师怎样留作业”的问题,经过商讨,同学们一致同意:常规性的作业应该写,但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决定多写或少写,其他时间可以做自己更感兴趣的事。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不同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写作业成了他们自己愿意做的一件乐事,再也不是苦差事了。对上述案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师应该对学生现在的学习基础、智力水平、能力高低、兴趣、特长等有一个准确的评价

B.学生在完成学校统一要求并达到基本培养规格的同时,要扩充某方面的知识和发展某方面的能力,以优化已有的知识 C.教师在实践中要不断修正和调整学习目标

D.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作业,应按时按质完成,不能违背教师的意愿 10.下列对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中,“学会倾听”理解正确的是()。

A.恰当运用语音、语体和态势语 B.能够对提出的话语及时作出应答 C.能够感知不同个体发出的声音 D.耐心专注,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11.口语交际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示了以下句子,请选出语言表达最得体的一项()。A.郑咏向别人介绍说:“王老师知识渊博,上起课来旁征博引,生动易懂,精彩极了。” B.营业员:“你太胖了,这件衣服不适合你。”

C.李明不小心踩了方华一脚,李明马上表歉意。方华说:“没关系,这次就算了,你下次注意。” D. 小明说:“老师,我的作业本你怎么还不发给我?”

12.在我国常用的俗语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有与其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相对应,下列对应不恰当的一项 是()

A.刨根问底——打破沙锅问到底

C.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

.B.双管齐下——眉毛胡子一把抓 D.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

13.—位教师在教授《苏州园林》一课时,不但用多媒体播放了苏州园林的景观,让学生结合课文谈了一下各

自的感受,还要求学生在课下收集一些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或图片以便活动课上做展览。对于这种教学 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多媒体的形式播放风光片,使学习者有亲临其境的感受,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 B.观看图片后让学生谈感受,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C.课堂内外相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D.这种教学方法既发挥了教师的主体作用,也兼顾了学生对课文的独特感受

14.阅读李煜《相见欢》的教学案例(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在这堂课中,因为放手让学生去做,所以也就出现了出人意料的亮点》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一个学生 突然问起“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中“锁”的意思,本无准备的我在这时灵机一动,何不将问题再还给 学生呢?针对这个字的意思,有的同学根据文意猜测,有的根据经验理解,众说纷纭,一下子就使课堂气 氛活跃了起来,经过讨论,很快得到了解决。接着,与本词有关的问题纷纷被学生提取出来并自行解决,课堂过程相当顺利。

对上述观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B.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要转换其角色。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

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C.本案例中的师生互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D.把问题还给学生,体现了教师缺乏主导性

15.根据下面的教学实录,回答问题。

一位教师在教授《安塞腰鼓》时,有个环节是请学生看一段视频,谈观看视频后对“安塞腰鼓”的印象 和感觉。期间,学生陆续谈了感受,教师把学生的答案一一都写到了黑板上:野气、热烈奔放、轰轰烈烈、整齐、雄壮、壮观、原始的、素的、来自大自然的„„(期间,教师还提醒学生“我们同学有这么好的智慧,要把同学的智慧记在笔记本上,集中到我们的脑海中去”)对以上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学生说、教师写,显示了教师对学生观点的尊重和重视

B.在大家集体贡献智慧的过程中“学习共同体”的氛围就产生了,这能有效地带领学生进入比较好的学习状态

C.这一环节只是为了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重视,对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D.在进行板书时,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表达结果,而不是一味地书写教师本人设计和本人认为正确的答

案,值得大力提倡

二、教学设计题(65分)

下面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的课文,阅读相关材料,完成16〜18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苻落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单元导语

爱国思乡之情,人所共有。这一组以爱国与思乡为主题的诗歌,蕴涵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情感,感动了无数读者。吟诵并欣赏这些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学习新诗,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炼的诗歌语言。

16.这首诗歌有怎样的艺术特色?(10分)

17.为这篇文章设计两个导入语(20分)

18.请选择一个主要教学环节(导入环节除外),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25分)

三.案例分析题(40分)

以下是《乡愁》的教学实录片断,阅读后回答问题。

同学们分组讨论:诗歌当中有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

师: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讨论的结果。

生1: “小小的”“窄窄的”这两个形容词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衬出农烈的思乡 之情。

师: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生2: “邮票” “船票”“坟墓”“海峡”,这组意象是乡愁这一抽象情绪的具体对应物,具体生动。生3 : “小时候„„而现在”,这些表示时间的诗,既写出了诗人的经历,又体现出了诗人情感的.步步 增强P

师:把握住了诗歌的内在联系。

生4: “这头”“那头”,这两个表示方位的词语,用空间上的隔离来表示诗人产生的乡愁。

师: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通过对局部语言的品味,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练含蓄、富有感 染力,如深了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让我们大家从整体上再去犮现、总结诗歌的新奇美,,生〗:这首诗意象独特,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邮票”等前三个意象是铺垫,末节抒发了爱国主义深情、生2:诗歌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来组构全篇,层层深入,及至最后,集中抒发了诗人思念大陆的强烈感情, 构思精巧。

生3 :全诗都采用“乡愁是•„.•”的句式,既写出了乡愁,又分清了层次脉络。

师:《乡愁》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丽的恋歌,我们在感受诗人这种真挚的情感之余,何不来尝试一下,模 仿“乡愁是„„”这一句式来写一写乡愁?

生1: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生2: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的童话。生3 :乡愁是远行时母亲久久的伫望。生4:乡愁是故乡的天空中放飞的风筝。

师:同学们,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让我们期盼大陆和台湾的统一早日来到。

19.该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哪些要求?试简要分析。(20分)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20 ~ 21题。

① 在我家老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古老的小水井。这口井是什么时候修成的,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了。只有井口那些被井绳磨出的一道道深深的映痕,记载着它的年龄。② 井水很清很清。我小时候,夏天和秋天的傍晚,常和妹妹到井台上来乘凉。我们狄在井圈上,疾病地往井里看,一颗一颗地数映在井水里的闪亮的星星。我一面数,一面心里想:啊,这些星星,它们有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

③ 井水很甜很甜。我们平常吃的,都是这井里的水。用它来浇菜,那更是极好的水。妈妈浇菜的时候,常常带着我们:“快,拎水去!”妈妈一吩咐,你就能立刻听到我和妹妹在井台边打水时的嬉笑声。

④ 收大萝卜啦!妈妈从地里把大萝卜拔出来,我和妹妹就把大萝卜抱到井台边,检上水来,把大萝卜一个个冲洗得干干净净。白白胖胖的大萝卜,顶着碧绿的缨子,真是可爱极了!

.⑤ 夏天,井水很凉很凉。有一次,六月里,山里的表叔给我们带来了一小筐新摘下来的红李子。妈接 过手,马上把那一小筐李子交给我说:“快去,把它吊在井里!”我找了一根长绳子,一头系住了小筐,把它吊进了井水里,另一头,便捆在井旁的大树上。

⑥ 吃过晚饭,妈妈让我把李子从井水里提上来,拿到院子里,大家一起吃。被冰凉的井水浸泡过的新鲜的红李子,咬在嘴里叉香又甜,还有一股清香!那可口的味道呀,我真是一辈子也忘不了!

⑦ 那时候我常常想,现在我也常想:那口井是谁开掘的呢?他们以自己的劳动,给后代带来了多少甜美和欢乐!

20.第②④⑥段各有一处重复啰嗦的,找出来并改正。(10分)(1)

(2)

(3)

21.指出第③④段在选材上存在的主要毛病。(10分)

参考答案

试卷一

一. 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B 5.D 6.C 7.C 8.C 9.D 10.D 11.A 12.B 13.D 14.D 15.C 二.教学设计题

16.(1)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微凉”“冷”“滑ilT “细”“软” “蘸”等等..,不仅可以真切地看到它的形状、颜色..而且可以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这种虚拟,强烈地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挚的情感。

(2)这首诗有着较为特别的押韵方式。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3)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并不回避直接抒发和对事物进行直接评价的陈述方法,但思想情感的表达,主要还是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运用幻觉和虚拟是创作这首诗的主要手法。

(4)这首诗歌有别于其他抗战期间的号角诗。诗人自己也说:“诗是一种呑呑吐吐的东西,动机在表现自己跟隐藏自己之间。”

17.导入一:大家所了解的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也许仅是书写着温婉惆张的“雨巷诗人”(投射补充一节前期代表作《雨巷》)。但抗日战争的炮火却震动了诗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戴望舒走出了自我惆张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走向了战场。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监狱的铁窗可以禁铟他的躯体,却禁铟不了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我用残损的手掌》就是这种爱国情的抒发。

导入二: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土地的誓言》吗?还记得我们看过的日本侵略我领土、屠杀我人民的惨不忍 睹的画面吗,如果大家忘却了,就请再看一遍(多媒体显示画面),对我们每个中国人来说那是一段屈辱 的历史,亿万中国人被魔掌蹂躏,大好河山被铁蹄践踏,中国人民开始了不屈的抗争,“雨巷诗人”戴望舒 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潮流中,不久,他被捕入狱,受尽了非人的折磨。

18.教学实施方案要具备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分析其中一个主要教学环节(导入环节除外)即可。下 面就以“讨论解惑”环节为例:

(1)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如何理解?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让它去摸索心 目中的祖国地图。“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烬” “血” “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

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 有着共同的命运。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家乡”,这里的景色 曾是那么美丽迷人。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如同身临其 境地回到了家乡。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并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去感 受它们的特点: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苦水。在感情色彩上,这几行诗是忧郁的,冷 色调的,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的感情。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诗人的思绪在祖国大地上驰骋,所到 之处,留下的都是国土被侵略者践踏的印象。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手掌”终于摸到了“ 一角依然完整”的土

地,那里是没有被践踏的解放区。从这里开始,诗人的情绪不再低沉,变得明朗、积极。他没有亲身经历 过解放区的生活,但感情上无比向往。这是他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是诗中第二次出现“我用残存的手掌”字样是强调。因爱国而受到敌人迫害的“我”,在这块温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这两个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唤起了人的生命中最亲切的感动。“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直抒胸臆,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本体和喻体的共同特点是能给中国的大地带来光明和苏醒。“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诗在高尤的调手中结束,作者道出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予了热切的希望。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我用残损的手掌》在想象中展开诗的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 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y,如“微凉”“冷”“滑出” “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 索上。因而我们读起来不觉芜杂。

(3)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 对比。

前半部分,是作者想象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风景 如画的“家乡”,如今被侵略者强占,作者在诗句中流露出忧愤。诗人的情绪还投射到更多的对应物上。以下出现的一系列词语,如长白山雪冷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恨 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 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亲的抒怀。在前半部分里,作者运用了今普对比的手法(即“江 南的水田”一句),加重了情绪的渲染。

后半部分,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 “明朗”“蓬勃生春”,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用的是“爱”“希望” “太阳”“春”等词 语。“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两个比喻,是用水深火热的沦陷区反衬解放区——那里是将要实现民 族复兴、诞生“永恒的中国”的地方。

这首诗前后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 来的热切盼望。

(4)讨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①“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明喻,以情侣关系与母子关系的比喻,把诗人对“这一角”的温柔感情 抒发得细致动人。

②“不像牲口 一样活,蝼蚁一样死”是明喻,很形象地描绘出能够把握自己命运和生活。③“堤上繁花锦幛”是明喻,用“繁花锦幛”来形容家乡百花盛开的美好图景。④“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借喻,用“广大的土地”借喻整个中国。

⑤“那里是太阳,是春”是暗喻,用“太阳和春天”来比喻解放区的欣欣向荣与勃勃生机。⑥“无形的手掌”是隐喻,用来比喻诗人的思想、联想、心理和情感。

.(5)分别说明诗中运用暗示、烘托、对照手法的语句有何表达作用。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

“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暗示那里人民在侵略者的騷扰下无法安居乐业的痛苦处境。全诗运用对照手法,沦陷区的今昔对比,沦陷区与解放区的对照,鲜明地表现出诗人的爱憎感情。

诗歌史上,戴望舒在探索新诗的音乐性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叶圣陶曾称赞他的成名作《雨巷》,说它为新诗的音节开辟了 一个新的纪元。这首《我用残损的手掌》,语言更加口语化,押韵灵活错

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请说出这首诗用韵的特点。这首诗有着较为特别的押韵方式。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例如从第5行开

始,押韵的字依次是“乡一棒一芳一凉”“骨一出”“草一蒿”“悴一水”“山一暗”“抚一乳”“掌一望” “活一国”。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三.案例分析题

19.《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 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 趣”。“诗以一字为工。”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这一 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个人的见解,又有集体的智慧,各抒己见,互相交 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品析,简单描述想象到的画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 力。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发现这首诗的新奇之处。学生入情后,在阅读过程中不断 有新发现,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先去发现,然后说出依据,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学生的即兴写诗,是让他们借助这种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是他们 积累的学习语文的宝贵财富。当学生的生活体验被引发时,学生的情感就会自然地抒发出来,而不是刻 意地模仿。这个练习的目的不在于他们能说出多么富有韵味的诗句,而是在于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的 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在这样开放的课堂中,教师要时时认识到,对学生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这对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往往能起 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时候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生知 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这样学生才可以自主理解, 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展,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充满个性。

20.(1)“我一面数,一面心里想”改为“我一面数,一面想”。

(2)“妈妈从曰圭里把大萝卜拔出来,我和妹妹就把大萝卜抱到井台边,拎上水来,把大萝卜一个个冲洗得干干净净”改为“妈妈从畦里把大萝卜拔出来,我和妹妹就把它们抱到井台边,拎上水来,把它们一个个冲洗得干干净净”。

(3)“咬在嘴里又香又甜,还有一股清香”改为“咬在嘴里又香又甜,还有一股清凉”。

2024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 篇7

正如兹南尼基 (Znaniecki) 所说:“每个人无论承担何种社会角色都必须具备正常担任该角色必不可少的知识。”显而易见, 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有多种来源。比如, 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 同事间的日常交流等这些都属于在职期间的经验, 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那么哪些来源是主要来源呢?在已有的研究中, 范良火的研究较为系统、深入。他将问题聚焦于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 通过对芝加哥地区中学数学教师的研究发现:教师教学知识的最主要的来源是“自身教学经验与教学反思”和“同事间的日常交流”;在职培训和有组织的专业活动是比较重要的来源。近年来, 在国内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大多发现自身的“自身教学经验与教学反思”和“同事间的日常交流”是重要来源。比如, 赵冬臣, 马云鹏等所做的关于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来源的调查与分析研究表明“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与“自学课外书刊”是非常重要的来源。已有研究对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但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研究的空间。首先, 已有的研究仅限于教学知识领域。其次,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 当今世界已是信息时代, 网络早已走进千家万户, 变得越来越普及, 因此, 笔者认为“网络资源”也应列入教师专业知识来源之一, 这是以往研究所不曾有的。

借鉴已有对教学知识来源的分类, 同时结合时代的发展和我国的教育实际, 本研究将专业知识来源分为13类。本研究调查的问题是: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的最重要的来源是哪个或哪几个?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评价等级从“非常有用”到“没有用”共5级, 要求调查对象做出唯一选择。调查对象为初中英语教师。采用随即抽样的方法在济阳、寿光、张店三县级市分别选取3所中学, 以这些学校的英语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60份, 100%回收, 剔除回答不认真和缺失值过多的问卷, 有效问卷共50份, 占回收问卷的83%。

三、研究结果

1、各来源对英语学科知识发展的作用。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有94%的老师认为网络资源对英语学科知识的发展有用。各来源对英语学科知识发展的有用性 (有用性程度包括“非常有用”, “比较有用”和“一般有用”三级) 从高到低依次为:教育见习实习, 93%;在职专业培训和阅读专业书刊, 88%;教学观摩活动和自身的教学经验及反思, 87%;英语专业课与和同事的日常交流, 82%;职前培训, 69%;微格教学, 68%;教育类课程与入职后的学历补偿教育, 62%;英语教学法, 56%。其中自身教学经验及反思、教学观摩活动及网络资源的“非常有用性”占到50%以上, 其次在职专业培训占到44%。

2、对各来源对英语课程知识发展的作用。

各来源对英语课程知识发展的有用性从高到低为 (鉴于篇幅所限省略各种来源所占的百分比) :自身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观摩活动、网络资源, 英语专业课、与同事的日常交流, 教育见习实习, 专业书刊的阅读、英语教学法课, 教育类课程, 在职培训、职前培训微格教学, 入职后的学历补偿教育.其中网络资源、英语专业课、教学观摩活动“非常有用性”为50%以上, 其次为自身教学经验及反思, 37%。

3、对教育理论知识发展的作用。

各来源对教育理论发展的有用性依次为:专业书刊的、网络资源, 教育见习和实习、在职专业培训、教育类课程, 教学观摩活动, 英语教学法, 职前培训, 与同事的日常交流, 自身教学经验及反思, 英语专业课, 微格教学、入职后的学历补偿教育。其中教育见习和实习, 网络资源, 自身教学经验反思的“非常有用性”为56%, 44%, 31%。

4、对英语教学法知识的作用。

各来源对英语教学法知识的有用性依次为:自身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观摩活动、教育见习实习, 与同事的交流、专业书刊的阅读, 在职专业培训、网络资源, 教育类课程、英语教学法课, 微格教学, 职前培训, 英语专业课、入职后的学历补偿教育.其中非常有用性居前3位的是:与同事的交流, 50%;网络资源, 44%;自身教学经验反思, 38%。

四、总结

基于以上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归纳出以下结论:1、就英语教师的四种专业知识整体而言, 自身教学经验反思、网络资源是非常重要来源;2、教学观摩活动是英语课程、学科、教学法知识的非常重要来源, 是教育理论知识的比较重要来源;3、专业书刊的阅读是教育理论知识的非常重要来源, 是英语课程、学科、教学法知识比较重要来源;4、教育见习实习是四种专业知识的比较重要来源;5、与同事的日常交流是英语教学法知识的非常重要来源, 是英语课程、学科知识的比较重要来源, 是教育理论知识的一般重要来源。

五、讨论

1、自身教学经验及反思、网络资源重要性。

本研究表明, 自身教学经验反思与网络资源是非常重要来源, 网络资源被列入教师专业知识的来源在以往的研究中是没有的, 本研究的初次尝试证明了其是英语教师专业知识的非常重要来源。“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项目组所做调查有近一半的受调查教师喜欢在课余时间上网, 通常会浏览一些综合类网站, 有50%以上的教师表示最喜欢浏览的教育类网站。这与本研究的结论一致, 这可能是因为近年来网络、电脑的普及, 以及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当然这一归因还有待检验。

2、专业书刊重要性。

本研究表明专业书刊的阅读是教育理论知识的非常重要来源, 是英语课程、学科、教学法知识比较重要来源, 这一结论与“全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调查”项目组所做的调查结论吻合, “调查发现, 教师工作之余有着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 其中以读书、看报为教师最喜爱的休闲方式, 约有63.5%的人喜欢在课余时间看报、读书, 又有69.7%的教师平时翻看的专业书籍属于教辅类材料, 但也有超过六成的教师会阅读所教学科著作, 44.9%的教师会阅读教育教学理论著作。”

六、建议

1、在职教师积极、主动地总结教学经验, 同时不断地加以反思, 善于反思勤于反思;充分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 经常阅读专业期刊, 加强与同事的交流与讨论。

2、学校采取措施为教师各项活动的展开创造有利的条件。比如为教师购买专业的书刊报纸, 定期组织教师去其他优秀的教学基地进行教学观摩活动, 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等等。

3、师范生重视并积极参加教育见习实习活动, 充分发挥教育见习实习对教师专业知识的促进作用, 同时在平常的学习中重视英语专业课的学习, 掌握扎实过硬的英语专业知识, 为将来走向岗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Znaniecki F.1965.The Social Role of the Man of Knowledge[M].New York:Octagon Books, Inc.

[2]范良火.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赵冬臣, 马云鹏, 韩继伟, 宋祥.中学英语教师专业知识来源调查与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 2009, (6) .

[4]Elbaz F.1981.The Teacher’s “practical Knowledge”:Report of a case study[J].Curriculum Inquiry, 11, 1.

[5]Shulman, L.S.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J].Harvard Education Review, 1987, (1) :122.

[6]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上一篇:生产厂家承诺书下一篇: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范围及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