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识字7》课堂实录(精选7篇)
一、写课题,入新课:
师:孩子们,汉字王国是个充满奥秘的世界,就让我们走进《识字7》,开启我们的发现之旅。请伸出手指,一起来书写课题。(师生共写课题)一起读——《识字7》。
二、认部首,学字音:
师:刚刚你们在预习的时候读了例文,看了图表,有什么发现呀? 生:第一列都是“示”字旁。
师:请你看清楚,哪些字是“示”字旁? 生:右边的都是“示”字旁。
师:右边吗?再仔细看看。哪些字是“衣”字旁? 师:归类法学习效果好!请你读读这些词。生读词。
师:字音都读准了!请坐。还有谁来读读这些词? 生再读。
师:咬字真清晰!还有谁来读读。生第三次读。
师:一起读一读!
师:孩子们,请仔细读一读每列最后一个字:仙,衫„„有什么发现? 生:都是前鼻音,而且都是第一声。
师:嗯,这是你的发现。还有什么发现? 生:它们的韵母都是an。
师:对,这是韵脚,有了韵脚就能读出节奏和语感。听老师边打节奏边读。(老师边击掌边读,一个词击一次掌)你自己试一遍。
师:(学生自练的过程中)注意,每读完三个词,停顿一个节拍,喘口气,再读。
师:谁来读?
师:节奏感真强!现在增加难度,去掉拼音,挑战一下!生朗读,师纠正:“祝”是翘舌音,再来一次!师纠正读音“神话”“衬衫”,要求学生再读一次。师:咬字真清晰!那这些生字呢?请你读。生朗读。
师:都读准了!你也来读一读。齐读。
三、辨部首,解字义
师:看来,词语生字都会读了!来比一比图表,有什么发现? 生:“衣”字旁比“示”字旁多一个点。师:仔细看看,是多一点吗? 生:多一撇。
师:对,真是好眼力!比较法学习效率高。还有什么发现?横着比一比。生:我发现横着看后一个写法都比前一个简单点。师:这是你的发现。还有什么发现啊?仔细看一看。生:“示”字旁的撇朝下,而“衣”字旁的撇朝左。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瞧,这是帝神之形,古人根据他的形象造出了“示”字,“示”就表示神的意思,随着文字的发展,渐渐地变成了今天常用的楷体。“示”做偏旁使用的时候,又变成了示字旁。猜一猜,示字旁的字与什么有关?
生:和神仙,神话有关。
师:你太会学习了!那衣字旁的字又与什么有关?不急,我们看完。(和学“示”字旁一样看部首的演变过程)
生齐:与衣服有关。孩子们,今后如果我们分辨不清该用哪一个部首的时候,我们就从意思上思考思考。如果这个字与神仙、神话有关,就用示字旁,如果和衣服有关,就用衣字旁。
四、说词义,写生字
师:刚刚我们发现,衣字旁比示字旁多了短撇,但我们在书写的时候常常会漏掉。我们一起来想想,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短撇。
师:衣服的衣有一短撇,所以衣字旁也有短撇。真是好方法。还有谁来说一下,和衣服联系起来。
生:衣服有两个袖子„„
师接话:哦,这一点一撇就像衣服的两个袖子,如果衣服少了一个袖子,那该多奇怪呀!这样,我们就能记住这一短撇了。我们继续看一看这两个偏旁的笔画变化。先来看示字旁,我们来写一写。
师边板演边讲解:点在横末按斜通,横短撇长稍上扬,竖要垂露不能长,末点靠竖紧连上。继续看一看衣字旁,可以伸出小手一起书空。
师边板演边讲解:衣字旁的前三笔与示字旁相同,撇点呼应要紧凑。
师:孩子们,我们在读文章时每个细节都不能忽视。看一看插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第一幅图是神话里的,第二幅图是祝福的,第三幅图是我们的祖先。师:你真是太会学习了!看图理解词语方法妙!请小朋友们拿出笔来,将左边的三幅图与词语连一连。
出示连好线的PPT,师:来,核对一下。一样的请举手。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呀? 生:我知道“嫦娥”。师:“嫦娥”是神话人物,那神话故事呢?
根据学生不连贯的只言片语的叙述,老师总结:你讲的是《后羿射日》。生:我知道的神话故事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师:一口气说了两个,好。你来说。(继续传话筒)生:我知道《二月二龙抬头》。
师:这不是神话故事,这是这里的习俗。神话故事还知道什么?(传话筒继续)
生:我知道《牛郎织女》。
师:对,孩子们的知识可真丰富。来说“祝福”,你们在什么时候,给谁送去祝福呀?
生:给长辈送祝福。师:什么时候送的? 生自己补充:过节的时候。
师:请你把他说完整:我在什么时候给谁送去祝福。生1:我在过节的时候给长辈送去祝福。生2:我在母亲节的时候给妈妈送去祝福。师:妈妈收到你的祝福肯定很开心。那今天我想请同学们给在座的老师送去祝福,可以吗?
生1:祝所有老师身体健康,越来越漂亮。生2:祝所有的老师工作顺利,心想事成。
师:真是个美好的祝福。这个“福”字我们中国人可喜欢了。瞧,“福到了”(PPT出示各个有“福”的喜庆场面)。多么喜庆祥和呀!
师:怎样写好这个“福”字呢? 生:示字旁要在竖中线的左边写。
师:你关注到了一些细节。我们观字先观整体,先整体看一看这个字的字形和结构。
生:这个字是左右结构的,示字旁要写得窄,示字旁旁边的“口”和“田”要写得胖一点。
师:左窄右宽。还有哪些关键笔画需要注意呢? 生1:示字旁要加一点。
师:这个提醒很重要。你实际上想说的是不要加什么? 生1补充:不要加一撇。
生2:右边的“田”的一竖要竖在竖中线。师:位置也很重要。
生3:右边那个“口”的竖不能在竖中线上,但是要贴近竖中线。师:嗯。我们一起写一写这个“福”字。
师边板演边讲解:示部竖窄在左边,横短口扁田稍宽。请小朋友们翻开纸将“福”字描一个写一个。练字先练姿,头正肩平身直足安!另外提醒大家,最好一次完成,不涂不擦。生写字师巡视。
五、善评价,练好字
师:孩子们,我们写字时讲究一看二写三比照。瞧,这位小朋友在写完第一个“福”字后,和字帖进行了比照,发现自己的这一横写得太长,口字又写得太瘦,于是他在第二次书写 这个“福”字时注意到了这些。瞧,第二个“福”字写得多好看呀,请小朋友们也学着他的样子将自己写的字比照一下,然后在后面的田字格里再写一遍。争取一遍比一遍写得好。
(师挑选了一份学生的作业纸,在投影上讲评,然后请同学们再写,学会比照,争取进步。)
生写字师继续巡视。
师又挑一份作业,在投影上展评:我们来看这位小朋友写的字,来评一评。可以说说优点,也可以提提建议。
生:他第二次写得很好看,很到位,左窄右宽。
师:哦,他的字有进步。我们根据上面的评价标准来评。正确,得两颗星;端正,得两颗星;字整洁一颗星;字有进步,再得一颗星。这位同学一共得了六颗星,掌声表扬一下!
师:孩子们,我们学过的示字旁还有哪些字呀? 生1:我们学过的示字旁还有衬衫的“衬”。师:示字旁!再想一会儿,等会找你说。生2:有祖先的“祖”,神话的“神”。生3:祝福的“祝”。
师:对,这些都是示字旁,那学过的衣字旁的字有哪些呢? 生1:衬衫的“衬”,裙子的“裙”,裤子的“裤”和衬衫的“衫”。师:都是这课新学的字。还有吗? 生2:还有袜子的“袜”,被子的“被”。
师:老师将这些词加上生词一起来归归类(出示衣字旁和示字旁的字)。常用的衣字旁字还有很多,请同学们打开字典用部首查字法查一查。注意,是衣字旁的字。谁查到了来说一说。
生1:初级的“初”,补充的“补”。生2:袖子的“袖”,裤衩的“衩”。
师:同学们,老师将这些生字做成了词语卡片装进了智慧袋里,放进了你的抽屉里,课后请你用它继续学习,好吗?
师:一起读读这几个生字(裙,裤,衬,衫)。怎样写好这四个字呢?请仔细观察。
生1:都是左窄右宽。师:你很会读帖。
生2:不能把衣字旁的撇丢掉了。师:这个提醒太重要了。
生3:要保证每个字写出来是一个正方形。师:我们来看一看“衫”字的写法。
生1:先写衣字旁,再写三撇,把这三撇的起笔对齐。师:你真是太会观察了。生2:那三撇一撇比一撇长。
师:看哪一笔最长?最后一长撇要穿插到撇的下方去。我们也来写一写。伸出小手一起书空。
师边讲解边板演:衣部瘦窄在左边,三撇起笔基本保持在一条竖线上,前面两撇稍短,最后长撇要穿插。请小朋友们打开练习单,将“衫”字描一个,写一个。,比照以后再写一个。写字做到三个“一”,一尺一寸一拳头。“衫”字写完后,将另外三个字再描一个写一个。
师:都写完的根据评价标准评一评,在下面打上五角星。师巡视,并请同学为同桌评星。
六、当堂测,展学果
师:音乐响起来了,快乐的六一即将到来,读一读,然后在作业单上填一填。写完后认真核对一下。
一、抓课题, 理解“丰碑”基本含义
师:刚才录像播放的是红军过雪山时的情景。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也是讲一支红军队伍在过雪山时发生的感人故事, 一齐读课题——— (生读:丰碑)
师:什么是“丰碑”?
生:丰碑就是高大的石碑。
师: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丰碑?
生:天安门广场上有这样的丰碑。
师:看到这样的丰碑, 你会想到谁?
生:我会想到为新中国成立而牺牲的烈士们。
生:我会想起在抗震中牺牲的消防战士。
……
师:对, 这些人都为国家作出了伟大的功绩, 所以我们立碑纪念他们。让我们带着敬佩的语气再读题目。
(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出发。教师在课前播放红军长征爬雪山的艰难情景, 把学生带回那艰难的岁月, 拉近了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距离, 为学生走近人物内心作了一个情感铺垫。“看到丰碑你会想到谁”这一问题的抛出, 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 同样可以缩短学生与文本所呈现年代的距离。)
二、抓“二愣”, 体会“将军”情感变化
师:一开始这位将军知道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吗?
生:不知道。
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 用横线画出描写将军的语句。 (生画)
师:老师已经把描写将军的语句打在大屏幕上了, 自己读一读, 并想一想将军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前后有什么变化?
生:将军的神态发生了变化。知道前“他红着眼睛, 像一头发怒的豹子, 样子十分可怕”, 知道后“他的眼睛湿润了”。
生:可见将军的心情发生了变化, 知道前是生气的, 知道“他就是军需处长”后是感动了。
师:将军为什么生气?为什么感动?
……
师:以为军需处长失职而生气, 知道他尽忠职守而感动。
师:前后心情发生了变化, 但有一个神情却没变。看谁能发现?
生:“愣”。
出示:
将军愣了一下, 什么话也没说, 快步朝前走去。将军愣住了, 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师:自由读这两句话, 同样是“愣”, 有什么不同?
生:愣的时间不同, 一个是愣了一下, 一个是愣住了。
师:你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读)
师:愣的时间有长短, 愣时的心理也不一样。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愣”, 请默读1、2自然段, 此时将军会想些什么?
生:环境如此恶劣,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师:战士们面临的严峻的考验是什么?
生: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 可能吃不上饭, 可能睡雪窝, 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 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师引读, 生接读课文第2自然段)
师:正担忧着, 就听说有人冻死了, 将军赶快前往, 看见这位冻僵的老战士, 竟然只穿着一件单薄破旧的衣服, 将军非常生气。
(学生齐读课文第8、9、10自然段)
师:当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时, 将军又愣住了, 此时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感到很意外, 因为没想到冻死的竟然是军需处长。
生:将军感到自责, 刚才不该没弄清事情真相就生气。
师: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 队伍也停止前进的脚步, 大家都默默地注视着这位被冻僵的军需处长。
(出示课文第7自然段)
师:文中的将军是怎么说, 怎么做的呢?
生:将军什么话也没说, 而是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师: (出示第12自然段) 是啊, 此时将军的心头, 是百感交集, 但更多的是敬佩。他什么也没说, 而是把所有的感情都融入到这个庄严而又崇高的军礼中。
(生配乐读课文第12自然段)
师:此时将军的心头, 是百感交集, 但更多的是充满信心。他什么话也没说, 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坚信——— (生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呢?)
(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 从整体出发, 再去注意语言的细节, 语言学习会变得容易。于是在找出所有描写将军的语句后, 让学生根据“这时候, 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这句话, 来比较将军知道前、后什么发生了变化, 抓住将军神态的描写, 整体感知将军的情感由生气变为感动。接着又在异中求同———两个“愣”;又在同中求异, 引导学生理解“愣了一下”和“愣住了”的区别;同时了解将军作出这一反应的背景, 感受到将军从担忧到自信, 从生气到内疚到崇敬的复杂心情变化。
抓住两个“愣”, 就是抓住了将军前后情感心理变化这一主线, 辐射全文, 让学生既体会了行军的艰难, 又体会了军需处长丰碑般的形象, 真可谓承前启后, 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抓“二火”, 感受“处长”高大形象
师:同学们, 如果你就是掌管军队棉衣棉袄的军需处长, 成百上千件棉衣从你的手里分发出去, 为什么你就不给自己留一件呢?
生:我已经老了, 他们还年轻, 革命需要他们。
师:为了多保存一份革命的力量。
生:天气这么冷, 我怎能看着年轻的战士挨冻呀?
师:心里装着全是战士, 唯独没有自己。
生:这是一支装备很差的军队, 即使把棉衣都发了, 也不是每个战士都能有一件棉衣的。
师:是啊, 如果我留下这件棉衣, 就意味着———
生:有一位战士拿不到这件棉衣。
师:我们都知道, 在这样的冰天雪地中, 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云中山里, 有了这件棉衣和没有这件棉衣意味着什么?
生:有棉衣就可能存活下去, 而没有棉衣就必死无疑。
师:是生与死的区别, 可军需处长怎么做?
生:他还是让出了棉衣。
生: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师:让出棉衣就意味着让出了生命。他自己只穿了件单薄破旧的衣服。谁来读一读这段的最后一句?
(第7自然段的教学是本课的一个重点。我们分“质疑, 走进内心”和“写话, 激发感动”这两个板块。当看到一个只穿着单薄破旧衣服的、神态却镇定安详的冻僵的军需处长时, 你一定有什么想问军需处长?学生会抓住描写神态和外貌的词质疑:“为什么军需处长不给自己留下件棉衣呢?为什么军需处长的神态会如此镇定安详呢?”通过对“单薄破旧”“贴”字的体会, 换位思考, 走进军需处长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生体会到军需处长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士, 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是一个尽忠职守、舍己为人的人。)
师:军需处长, 为什么你面临死神, 还如此镇定、安详呢?什么叫镇定安详?
生:很沉着, 安然。
师:文中怎样具体描写军需处长的镇定安详?
生: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 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 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师:请你们自己读一读这句话, 军需处长坐下来抽烟时看见了什么, 会想些什么?
生:军需处长看着红军战士穿着棉衣, 大踏步地从他面前走过, 感到十分欣慰。
师:所以神态如此镇定安详。
师:让我们锁定军需处长生命中的最后一刻, 他面对恶劣的环境就没有一点求生的欲望吗?
生:他独自一人与死神作斗争。
师:你从哪个词读懂的?
生:旱烟的火已经被雪打灭, 可他还夹着, 还想向战友借火, 说明他想活下去。
师 (点红两个“火”字) :“火已被雪打灭”意味着生命即将结束;“又像在向战友借火”, 可见他还想借火取得温暖, 极力地与死亡作斗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除了想到战士, 还会想到谁?
生:他还会想到家里的老母亲。
生:他还会想到自己的妻子儿女。
师:是啊, 处长是平平凡凡的人, 他也有妻子儿女, 有白发苍苍的老母亲, 他们在家等着他回来。他也想活下来, 可是寒冷的云中山还是无情地吞没了他。
师:让我们把军需处长最后的一刻印在我们脑海里。 (生读神态这一句)
师:读出了一份坚强, 一份悲壮。一齐读。 (生齐读)
师: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平凡又伟大的战士。
(“整体决定成败, 细节决定精彩!”这个片段的教学让我们体会到了军需处长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他高高在上, 让我们不得不举头仰望他。可他也是一位极其普通的人, 我们可以从两个“火”字体会到。他生命中最后一刻的描写让我们浮想联翩……可现实是残酷的, “火已被雪打灭”, 意味着死神正悄悄向他走来, 但他并没有向死神屈服, 他“左手微微向前伸着, 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借火, 借温暖, 希望生命能延续下去。这种求生的欲望是一个人的本能, 因为他也是一位平凡的人。抓住两个“火”这一细节, 让军需处长的人物形象变得高大丰满、触手可及、呼之欲出。)
师:同学们, 假如你就是军队中的一员, 也许你就是那位小战士, 军需处长硬是把最后一件棉衣塞给了你, 也许你就是刚才那位没有分清事情真相就大发雷霆的将军, 此时此刻, 望着眼前这位冻僵的老战士, 一定有千言万语在你的心头涌动。请拿起笔, 把你想对军需处长说的话写下来。
生:在这天寒地冻的雪山, 有棉衣和没有棉衣是生和死的区别, 当时我没有棉衣, 身子瑟瑟发抖。你看见了, 就硬是把棉衣塞给了我。我穿上棉衣暖暖的, 可你却只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我真后悔当初接过你的棉衣, 我会永存你用生命换来的棉衣。
师:穿着军需处长用生命换来的棉衣, 你一定要活着走出雪山。
生:军需处长, 刚才我错怪你了, 我向你道歉。只要我活着一天, 就一定会把军队带出雪山, 不辜负你的期望, 在这里, 我向你致敬!你安息吧!
师:你读懂了将军的一份内疚, 一份自信。
生:军需处长, 你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 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你默默地一个人与死神做斗争。你不会白白牺牲的, 胜利一定属于我们红军, 胜利一定属于我们中华民族!
师:化悲痛为力量。
生:在这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的雪山中, 你给我们发棉衣。你知道这些棉衣根本不够我们几千号人穿。你也明明知道没有棉衣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可你还是把棉衣让给了战士。处长, 难道你就不想再见见你的儿子吗?难道你就不想你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吗?难道你不想见一见中国解放时欢庆的时刻吗?
师:怎能不想他们呢?我也是一位平凡的人啊!
师: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一齐读这段话。 (配乐读)
(在“质疑, 走进人物内心”这个环节, 通过换位思考, 军需处长高大的形象已矗立在学生的心头。这里通过想象写话, 让学生把心中对军需处长的感动、敬佩、悲伤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正因为军需处长的伟大是从平凡中走来, 所以学生的写话才不会唱高调、才不会空洞。学生的心语从内心有感而发, 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来, 从学生点点感悟中生发, 真情流露, 感人至深, 把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四、抓二“问”, 瞻仰“丰碑”高大形象
师:刚才将军还在担忧———
生 (一齐读) :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
师:而此时他却坚信———
生 (一齐读)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
师:是谁使他有了180度的大转变?是什么使他把重重的担忧化作了满满的自信?
生:是军需处长改变了他。
生:是军需处长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精神改变了他。
师:是无数像军需处长这样的红军战士给了他信心。
师:是啊, 刚才我们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描写, 走进了军需处长丰富的内心世界, 体会了将军复杂的心情变化。将军的生气因为谁?
生 (一齐说) :军需处长。
师:将军敬佩又是因为谁?
生 (一齐说) :军需处长。
师:使他由担忧化为自信的还是———
生 (一齐说) :军需处长。
师:所以文中对将军的描写使得军需处长的形象更加高大, 更加丰满。让我们再一次瞻仰这座晶莹的丰碑。 (音乐)
师读:将军愣住了, 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
(生读课文第7自然段)
师读:他深深吸了一口气, 缓缓地举起右手, 举到齐眉处, 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生读课文第13自然段)
师:这位军需处长就这样永远地长眠于雪山之中。他的战友能走出雪山、走向胜利吗?是军需处长的丰碑般的形象指引着他们———勇往直前, 让我们听听战士们那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
(生读课文第14自然段)
师:那沉重而又坚定的脚步声似乎在告诉人们—— (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
师:军需处长、将军、战士,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 告诉人们——— (生齐读: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
师: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 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鼓舞了战士, 激励了后人。文中的将军和千千万万的战士也何尝不是一座座丰碑呀?同学们, 在战争年代中, 有多少像军需处长这样的红军战士, 他们用自己的身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灵魂铸就了一座座丰碑!
[关键词]识字教学 兴趣 引情入境 演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9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低年级课本大量的、抽象的归类识字也是教学的难点,因为单调的识字是枯燥乏味的。具体、形象的事物更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因此,教师在识字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营造识字教学的良好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识字,乐于识字。
那么,如何让识字教学的课堂充满情趣呢?下面,我就以二年级下册“识字六”一课为例谈一谈识字课堂中的情趣教学。
一、引情入境,充分调动学习兴趣
抽象的文字,“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厌学,学习效率低下。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在导入环节要创设具体形象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二年级下册“识字六”一课时,首先,我说:“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动物,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森林动物园去看看。”接着,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幅森林动物图片,学生兴奋极了。“快来和你喜欢的动物打个招呼吧。”充满人情味的招呼,让学生知道这些动物的名称,也拉近了他们与动物的情感距离。就这样,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课程的学习。
二、兴趣盎然,主动识字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前的情感导入已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这个神奇动物世界的浓厚兴趣,学生有了强烈的识字欲望,想和这些汉字交朋友。这时,教师就抓住良机引导学生图文结合地学习12个词语。具体步骤如下:
1.自由读韵文,要求读准动物名称,声音响亮。
2.检查读韵文,正音。
①分组读,每组一行。
②开火车读词。
③指名读,相机认读生字,给“狮”正音。
④去掉拼音由小组长在组内检查读。
⑤看着词卡读一读。
3.熟练诵读韵文。
4.指导朗读,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突出不同动物的特点和喜爱动物的感情,体现韵律美。
在以上的教学环节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生字的字音,整体感知整篇韵文。在学生意犹未尽时,我趁热打铁进行巩固。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直观事物很感兴趣。鉴于此,我设计了“挂门牌”的游戏,让学生把写有动物名称的词卡分别贴在相应的动物图片上,读出自己对动物的喜爱或害怕。一个学生拿着写有“老虎”的词卡,声音颤抖地读出了这个词,将它挂在老虎图片上撒腿就跑。学生在环境中认词识字,词语与图像一一对应,把抽象的词和形象的事物整合在一起。名称与实物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在这样的识字教学中,学生脑海里有形,脸上有情,口中有声,让一个个静止的生字活起来,赋予生字勃勃生机。
三、激情演绎,拓宽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能主动进行探索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识字教学也不例外,有了这种主观能动性,识字教学就不要局限于课本本身,要不失时机地向外拓展延伸。二年级下册“识字六”,12个词串都是动物名称,动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他们喜欢模仿,喜欢展现自我。
于是,我设计了“森林动物大聚会”这样一个环节。课前,师生动手把动物画下来(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做动物头饰,制作相应的动物名称词语卡片。学生纷纷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头饰戴上,将对应的词语卡片贴在胸前。我先提出要求:(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出场亮相;(2)介绍“自己”,如生活习性、身体特征等。一只“狮子”迫不及待地出场,他挺着胸晃动着肩膀,用低沉的声音说:“大家好,我是一头乱发的万兽之王,在森林里,我是老大,我喜欢吃肉。”话音刚落,“仙鹤”迈着T台步走来了,满脸骄傲地说:“我全身洁白,头上顶着颗红宝石,像仙女一样高雅。当危险迫近时,我还能腾空飞翔。”“大象”上台时摔倒了,大家纷纷上前搀扶,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一定要爱护它们!”
介绍动物,这又是一次情境的渲染,学生的感情又一次升温。看着学生声情并茂地演绎,我感受到学生的思维活了,文字丰满了,通过实践体验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好的识字课堂不仅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还要使学生乐于识字,善于识字,它是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
总之,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使枯燥的识字教学成为培养学生探索的热土。
教师 王爱贤 年级 二年级 学校 北马小学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师:“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在这一天,人们都要种树,这是为了绿化环境,美化我们的生活。这不,连调皮的小猴子也来种树了。(出示图画,板书:猴子种树。)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想知道什么问题呢?
生:猴子是怎么种树的?
生:猴子种的是什么树?
生:猴子为什么要种树?
生:猴子种成了没有?
师:接下来,我们打开书,学习第12课,看看能否从文中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感知语言。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从文中圈出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同学们读课文,找生字,读生字。)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些生字?(出示生字课件。)
(分组检查生字读音,全班订正。)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真好。声音响亮,读得又正确。那么,同学们愿意把课文再读得正确、流利些吗?
生:愿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学生读课文,思考。)
师:课文读完了,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生:讲了一只猴子种树的故事。
师:那他种成树了吗?
生:最后,他什么树也没种成。
师;他为什么什么树也没种成呢?
生:他听了别人的话,一次又一次的把快要成活的果树拔掉,结果什么树也没种成。
师:对。如果我们把刚才说的内容完整的说一遍,就是故事的内容了。谁愿意来试试把故事说完整?
生:课文讲一只猴子听了别人的话后,一次又一次的把快要成活的果树拔掉,结果什么树也没种成。
师:你说的太棒了。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感悟语言的魅力。
(师指名学生读猴子与乌鸦的对话内容,然后出示课件。)
师:猴子为什么要拔掉梨树,改种杏树呢?
生:因为乌鸦说“梨五杏四”,梨树要五年才能结果,杏树四年就能结果了。
师:对。乌鸦说的“猴哥,猴哥”应该怎么读?
生:应该读的短促,读得快些。
师:这表现了乌鸦什么样的心情?
生:表现了乌鸦急切的心情。
师:乌鸦说的两个问句又表现了什么,该怎么读呢?
生:表现了乌鸦对猴子的行为不理解,应该读出疑问的语气。
师:猴子是怎么做的?该怎么读?
生:也应该读的快些。
生:因为猴子没有思考,就把梨树拔掉了,应该读得急促些。
师:大家说得非常正确。猴子不假思索就这样做了,所以要读的急促些。我们来读一读试试吧!
(生练习朗读猴子与乌鸦的对话。)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是太棒了。我相信接下来的问题肯定也难不住大家。(出示课件)
师:请大家按照这上面的要求读课文,画一画,想一想。
(学生自学。)
师:现在,哪位同学为大家读读你画的句子?
生:(读麻雀说的话)
生:(读杜鹃说的话)
师:你们回答的很正确。那么,谁知道猴子拔掉杏树,改种桃树的原因?
生:因为猴子听麻雀说杏四桃三,桃树三年就可以结果了,所以他就改种桃树了。
师:对。那么,他为什么又拔掉桃树,改种樱桃树了呢?
生:因为猴子后来听杜鹃说桃三樱二,樱桃树两年后就可以结果子了,他就拔掉了桃树,种上了樱桃树。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谁愿意给大家读读麻雀、杜鹃说的话,怎样才能读好呢?
(生自由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教师指名读,再评。)
师:这只猴子到最后怎样?
生:什么树也没种成。(惋惜、遗憾)
师:接下来,我们交流讨论这两个问题。(出示课件)猴子为什么到头来什么树也没种成?
生:因为他一次又一次把种下的果树拔掉了。
生:因为他听了乌鸦、麻雀、杜鹃说的话后,就把果树拔掉了。
生:因为他听别人一说,就把果树拔掉了,没有自己去想想。
师:对,他想都没想,就把果树拔掉了。那你认为猴子应该怎样做呢?
生:要动脑子想想再去做。
生:不能光听别人说,要有主见。
生:可以多种几棵果树,比如种梨树,再种一棵杏树,再种一棵桃树、樱桃树,这样就可以吃到很多果子了,不用把种下的果树拔掉。
师:你的想法真好。
师:请同学们分组把课文分角色朗读一遍,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表演。
(学生分组朗读,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师: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不能像猴子那样,做事要动脑筋。
生:做事要有主见,不能光听别人说。
生:做事要有目标,要坚持不懈。
生:我还学会了谚语“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
生:我会读生字。
生:我能把生字写端正。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你们真棒。老师很高兴你们学到这么多。这节课就到这吧,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1、会写“盘缠、硬”,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
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南辕北辙的故事录象、生字、对话的课件等。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不少寓言故事吧,谁能说说你都读了哪些?
生1:我读过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
生2:我读过龟兔赛跑。
生3:我读过南辕北辙。
师:看来,大家真是读了很多,更可贵的是你们还把这些故事都积累在大脑这座智慧宝库中。你们知道吗,寓言在我国已经有3千多年的发展史了。(师用惊叹的口气说)。听到这,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到太意外了,我还以为只有几百年呢。
生:真没想到,它在我们国家已经有这么长时间的历史了,太了不起了。
师:是啊,你也为我们国家有这么历史悠久的文化感到自豪了吧。
师:寓言最初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一个个深刻的道理。我听到刚才有个同学说读过南辕北辙,还有谁读过这个故事?
多数学生举手。
师:我现在仅请一个同学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谁愿意来?
请一名学生上台讲故事。
师对学生的表现做适当的评价并面向全体学生说:我们大家愿不愿意跟着老师再来了解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呢?
生:愿意。
师:好,让我们齐刷刷的打开语文书吧。注意在读故事的时候,把你遇到的不理解的字和词勾出来,一会儿我们共同交流。
生自由朗读故事。教师巡视。
师:谁有问题?
生:我不理解“盘缠”这个词。
师请其他学生当小老师帮助理解这个词。
生:我不懂“把式”。
其他学生也不理解,教师及时引导:把式在这个故事中指的是赶车的人,文中说“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这个好把式是什么意思?
生:好车夫。
师:还有字词方面的问题吗?
生:没有。
师:那我可要考考你们了。(出示“辕和辙”的生字卡片。)谁认识这两个字?
生齐读。师将字卡贴在黑板上。
师:观察字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带车字旁,都跟车有关。
师:真聪明。老师这有两幅图,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辕和辙。(教师出示辕和辙的课件。)
师:当车往南走时,辕就会指向南方,(板书:南)。而当车往北走的时候,车辙就会伸向北方。(板书:北)。此时完成课题的书写。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了“盘缠”这个词,这两个字和另外的一个“硬”字,我们这节课还要来写一写。先观察它们,是什么结构?
指名回答。
师:来,请伸出食指,我们一起写一写。先写盘,它是上下结构,上面的舟占田字格的中上部位。底下的皿字底写的扁一些,这样整个字看起来就稳重了。缠的左边的绞丝写的窄一些,又边别写成厘米的厘。硬字可以这样记:比石头更硬。
师请学生端端正正的在田字格纸中书写。巡视过程中,教师对写字姿势及习惯好的孩子进行表扬,以暗示其他孩子。
师:第一遍读课文就为我们理解课文扫清了文字的障碍,现在,再让我们仔细的读读课文,想一想,我们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话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指名回答。(故事的最后一段话)
师:我们先来读读这段话中的第一句话。
课件出示故事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
学生自由读,并根据这句话谈读出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师:也就是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贴楚国的图片)谁能帮我贴出马车行走的方向?指名贴马车图。
师问大家:贴的对吗:是不是相反?
生:是(师在两幅图的下面板书:相反)
教师继续问:再读读这句话,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2:坐车人很固执。很愚蠢。
师: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还硬要这样做,他真的这样愚蠢吗?他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呢?
生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
师指名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坐车人与朋友的3段对话。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学生边读边想。
师请两名同学现场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师:多么固执的坐车人,他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当生出现两种答案:能和不能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
学生分组辩论。
课件出示: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带的盘缠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国。学生齐读。
教师对辩论进行小结:古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忽视了自己所走的方向与目的地相反,因此,无论他的条件多好,也只能离目的地越来越远。此时,你面对如此愚蠢的坐车人,你想说些什么?
生:还是听听别人的劝告吧。
生:你的方向错了,条件再好,也到不了啊。
师:早在23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看看?
师生一同欣赏故事《南辕北辙》,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师: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其实,别说在2300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见过的《南辕北辙》现象。师提出当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南辕北辙》现象,(抄袭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瑞安市外国语学校 戴雅丽
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认为: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是的,时代在变,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也要发生变化,不能还是像以前那样,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旧篇章就要彻底翻过去,迎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篇章,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时代接班人。
此次的考核课的课文是《识字7》,选自一年级下册“好孩子,好品质”这个单元。接下来我将与大家分享在此次准备考核课的过程中的收获。
一、课外资源,拓展课堂的宽度
其实,在《识字3》和《识字7》都是对子,但是在内容上还是有区别的,《识字3》是把几组意思相对的词语组合在一起,但是《识字7》是把几组意思相反的词语组合在一起。通过《识字3》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对对子的初步了解,因此在《识字7》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所提升。
在一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仗工整、语言优美的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适当了解一些对联和对子(对偶句子)的知识,不仅可以锻炼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还能陶冶他们的
情操,增强他们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由此我才会想到,看看有什么内容是和课文比较贴近的,有一次翻看学校课程丛书《畅读新经典》的时候,有了意外的发现,在四级背诵材料中正好有《对韵歌》的材料,虽然我们现在只要完成二级背诵材料,但是在看过内容之后,我觉得,虽然其中有很多学生不认识的字,但是这不会成为学生诵读的障碍,毕竟孩子们都已经学会查字典了,而且诵读《对韵歌》,还可以帮助孩子们识字,而且通过课前的5分钟诵读,拓展孩子们学习的宽度,不仅仅只是学《识字7》这篇课文,还把相类似的内容加以学习,很好地利用了此次学习的契机。
二、同课异构,挖掘课文的深度
此次考核课,我和林岚都选择了《识字7》这篇课文,出发点是为了结合两个人的智慧充分挖掘课文的深度。首先,我们先自主备课,然后针对两份教学设计讨论其中的异同点,如果哪些地方能够达成共识,我们就会采用相同的方式,但是就算是一样的设计,通过课堂呈现出来的,肯定也会有不同的效果,毕竟每位老师的上课风格是不同的,如果哪些地方无法统一意见,我们选择保留自己的个性,通过这样的讨论,我们都教材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其实我举个例子,相信大家会更清晰。1.教学目标的制定
刚开始我们的教学目标都是比较简单、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和教参上没有太大区别:
(1)会认“虚、骄、赢”等9个生字,会写“冷、淡、热”3个
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几组意思相反的词语;(3)有主动对对子的兴趣和积累对子的愿望。后来我们通过讨论,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
(1)会认“虚、骄、赢”等9个生字,会用“热情、称赞”造句,会写“冷、淡、热”3个字,了解“冷、淡、热”3个字,了解“左窄右宽、相互穿插、上下对正”的书写特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几对意思相反的词,如“是、非,热情、冷淡,诚实、虚伪”等,并会背诵课文。
(3)有主动对对子的兴趣和积累对子的愿望。
通过前后目标的比较,你就能明显地感觉到,后面的目标制定得更详细,可操作性更强。2.教学环节的实施
猜字谜的环节,总共有4个字谜,内容如下:(1)桥旁“木”去“马”来换。
(骄)(2)老虎“几”去“业”来换。
(虚)(3)两个先生坐在宝贝上。
(赞)
(4)五个好兄弟,亡、口、月、贝、凡,团结在一起,比赛不会输。
(赢)
第一种实施方式是这样的,一个字谜一个字谜的出现,教师读一个,学生猜一个,第二种实施方式,将四个字谜同时出现,先让同桌两个人相互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两种方式的呈现,出来的效果
是不同的,第一种,就显得浪费时间,跟高效课堂是背道而驰的,第二种,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完成的,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到二年级下册的三册课本中, 每单元的第一课都是集中识字, 以朗朗上口的词语、儿歌、韵文、谚语等形式呈现。这次执教的《识字二》是第二次集中识字。“练书法”“画图画”等12个词语展示了小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通过读词语、想画面, 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识记生字, 一定会感到亲切、有趣。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援会认“棋、弹”等11个生字。会写8个字。认识并学写新部首“戈”, 感受汉字书写中穿插带来的紧凑美。
2援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积累词语, 感悟动词的运用准确。
3援感受课余生活的多彩与乐趣, 学习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表达。
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以下教学理念。
一、识字教学要找准起点
我们生活在母语的文化氛围中, 学生识字的途径很多, 许多生字可能早就认识了。如果还是一厢情愿地把要认识的字逐一呈现, 就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费时低效。
为了找准学生识字的起点, 我在课堂上设置了“火眼金睛辨真假”的环节, 区别哪些是“真”生字, 哪些是“假”生字, 以确定教学的重点。课堂时间有限, 我们所做的抽样不能代表全部。为了不遗漏“真”生字, 需要给全体学生一个补充表达的权利:谁发现哪个字不认识就对老师摇摇头。这样既帮助教师发现识字教学的重点、难点, 又保护了儿童的自尊心。
二、识字教学宜活泼生动
教学中应抓住儿童的年龄特点, 设计活泼生动的识字游戏, 比如“当孙悟空”“摘苹果”, 变换不同的形式, 比如把生字编成短文, 放在语言环境中复习巩固等, 让识字教学变得趣味盎然。
学生的识字量是各不相同的。“真”生字中有的字对一些学生来说又是“假”生字, 让这些学生陪着一起学习, 他们很难耐心地坚持一节课, 甚至会影响课堂秩序。因此, 明确“真”生字后, 让学生自学, 请认识的学生当小老师, 能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认识这些字的学生对于来自同伴的指点, 往往听得更专心。这样分层教学, 让每个学生都各得其所。
三、识字教学与生活联系
生活交际使每个学生的大脑中都有许多的实词音节积累, 我们要帮助学生建立实词音节与汉字字形间的联系。既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又将他们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天地, 培养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意识。
四、写字教学指导求精
本课要求书写的8个生字中, 6个都是左右结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 已经基本掌握了左右结构的字一般是左窄右宽这一规律。而书写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是结构松散, 不紧凑。因此, 本课的写字指导应抓住汉字书写穿插避让的规律精细指导, 并在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一过程中, 让学生体会到相互谦让、和谐共融的思想,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教学过程】
一、摸学情, 定重点, 初识生字新朋友
师:看, 这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11个字。 (课件出示本课要认识的生字) 这里面可能有你不认识的“真”生字, 也可能有你早就认识了的“假”生字, 那我们来做孙悟空, 火眼金睛辨真假!哪个孙悟空来读一读?
师: (指名读) 孙悟空1号, 孙悟空2号, 孙悟空3号。徒儿们仔细看啊!
(孙悟空1号读生字, “航”字读错了。)
师:老师还没有教, 你就认识了10个生字, 太了不起了!
(孙悟空2号读生字, “模”字读错了。)
师:真棒!又一个识字的小明星!
(孙悟空3号读生字, 11个字全部都读对了。)
师:你们三个是怎么认识这么多字的?愿意把经验分享给大家吗?
孙悟空1号:我家里有中国象棋, 我就认识了“棋”字。
孙悟空2号:我喜欢读课外书, 所以就认识了很多字。
孙悟空3号:我每天都要弹钢琴, 我家的琴谱上有“钢琴”两个字。
师:看来, 读书、留心观察, 都是帮助我们识字的好方法。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三位。
(把真正的生字“航”“模”字卡贴在黑板上)
【点评:采用“火眼金睛辨真假”的游戏, 帮助教师摸清了学情, 确定了真正的教学重点, 做到了以学定教。让学生当孙悟空, 也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 其他的9个字中还有不认识的吗?我们再来看一遍, 大家在心里念, 遇到不会的就对老师摇摇头。
(教师抽卡片, 观察学生的反应, 没有人摇头。)
师:都认识了, 开火车读。 (生开火车读)
师: (师指着“航”“模”两个字卡) 原来它们俩才是真正的生字啊。老师先不教, 知道为什么吗?
生:老师是想让我们自己学会吧。
师:对!那准备怎么学呢?
生:拼拼音, 课本上的小苹果里有拼音。
生:给它组个词。
师:同学们各有各的妙招, 那就开始吧。
(生自学生字)
师:哪位同学愿意当小老师?教读音啊, 组词啊, 字形啊, 都可以。
生:我来教第一个字:航, 舟字旁加点, 横, 撇, 横折钩, 就是航。跟我读, 航。
(生跟读)
生:我会给“航”字组词:航模、航行。
生:我也会。航空母舰、航天员。
师:中国第一位飞上太空的女航天员就是我们河南的———
生:刘洋。
师:第二个字谁来教?
生:“木”加“莫”就是“模”, 模型、模特。
生:它还可以读m俨, 一模一样。
(师相机板书:m佼模型模特;m俨一模一样。生齐读。)
师:好, 这两个生字已经成为我们的新朋友了, 识字和认人一样, 见面多了就熟悉了。让我们到课文中去见见它们吧。
【点评:重视学法引导, 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二、读课文, 频见面, 生字变成老朋友
师:课文很短, 12个词语, 自己读一读, 认不准的再看看拼音。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读?
(一生读)
师:字音读得很准确, 如果能不拖音就更好了。读词语时把一个词语的字读在一起, 词与词之间停顿一下, 听老师读。
(师范读。生自由练读。)
师:请你再来读一读。
(生再读课文)
师:对, 就这样读。
师:你们也能读得很好!同桌之间互相读。读对了, 就伸出大拇指称赞他说“你真棒”。
(同桌之间互读)
师:谁得到了同桌的大拇指请举手。 (生举手) 你们真棒!这两位同学都得到了对方的称赞, 我请他俩给大家读课文, 交替读。
(同桌交替读, 男女生比赛读, 全班齐读。)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次你还会吗?先自己练练。
(课件出示)
() 书法 () 图画
() 象棋
() 钢琴 () 二胡
() 京戏
() 花草 () 鸽子
() 金鱼
() 航模 () 电脑
() 天气
师:谁来填?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填上的第一个字都是表示什么的?
生:表示动作的。
师:真会动脑!好, 老师和大家合作读书。我说后面的, 你们说表示动作的词。
师:书法。
生:练书法。
师:这里还有一些小朋友, (课件出示“放风筝、踢毽子、打篮球、堆雪人”的图片) 他们在干什么?你会仿照这些词语的格式说一说吗?
(生每说出一个, 师就贴出一个词语卡。)
师:请大家齐读这四个词语。
(生齐读)
师:同学们, 这些词语描述了我们的课余生活, 走出课堂有这么多的事情可以做, 这样的生活怎么样?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吗?
生:丰富多彩、幸福……
师:你会用这样的句式说话吗?
师: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生小组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同学们的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啊!有的练书法, 有的弹钢琴, 还有的做航模。
生:同学们的生活多么快乐啊!有的下象棋, 有的打篮球, 还有的放风筝。
(引导学生体会动词使用的准确, 进行积累和运用。)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完整。现在再来看刚才这些真正的生字, 孙悟空1号, 孙悟空2号, 还请你们读。
孙悟空1号:航、模。
孙悟空2号:航、模。
师:看, 见面多了, 它们就成为我们的老朋友了。我们一起再来叫叫它们的名字吧!
生:航、模。
【点评:认字如同认人, 学生在识字材料中和生字多次见面, 完成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
三、小游戏, 巧巩固, 生字成为真朋友
师:看我带来了什么?
生: (惊喜地) 苹果。
(课件出示一棵苹果树, 树上有1号、2号、3号三个苹果。)
师:苹果背后分别藏着难度不等的词句, 里面有我们学习的11个生字。你想摘下哪一个?
生:我要摘最大的!
师:自信又勇敢! (出示3号苹果背后的句子)
我有一个幸 (x佻ng) 福 (f俨) 的家。爷爷70多岁, 胡子都白了。晚上, 他看戏, 奶奶在一边喂小狗。爸爸妈妈下五子棋。姐姐弹了一会儿电子琴, 就去写钢笔字了。我给小白鸽喂完食, 就拿出航天飞机模型 (x侏ng) 玩了起来。
师:这一题难度最大, 你有1分钟的准备时间, 大家也自由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完全正确, 100分, 最大的苹果奖给你!掌声!
生:哇——— (全班学生沸腾了)
师:下一位, 谁来挑战? (生纷纷举手) 请你来。
生:我选2号苹果。
(师出示2号苹果背后的句子, 生读。)
“姐姐, 别弹钢琴了, 陪我做游戏好吗?”
“不行啊, 我还要再弹半个小时, 你先去喂喂鸽子、玩玩航模, 不是都可以吗?”
师:读得真好!当个小老师领读一遍。 (奖励稍大的苹果)
(生领读)
师:没得挑喽, 最后一个苹果, 谁来挑战?请你来。
生: (读) 围棋、跳棋、唱戏、戏曲、航行、航空、琴声、弹琴、钢铁、钢刀、弹力、弹弓、养花、喂养。
师:100分!尤其提出表扬的是“弹力、弹弓”读得很准确! (奖励小苹果)
师:那这4个词语谁知道怎么读? (出示词语卡片:子弹、弹药、弹性、弹跳。)
生:子弹、弹药、弹性、弹跳。
师: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师:这些生字挪到哪里都会读, 看来它们是我们的真朋友了!
【点评: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识字。】
四、教穿插, 指导练, 仔细观察写美观
师:读累了, 我们来写写字吧。看生字表, 一共要写8个字, 发现前6个字的共同点了吗?
生:它们都是左右结构。
生:它们都是左窄右宽。
师:真会观察, 既然都知道, 王老师就不讲了。这6个字我教两点, 看谁听得最专心。
师:首先教新部首“戈字部”。 (出示) 这就是戈, 古代的一种武器。聪明的中国人根据一只大手握着戈的样子创造了“戈”字 (课件演示“戈”字的演变) 。跟老师一起书空:横, 斜钩, 撇, 点。
(生书空)
【点评:新部首“戈”的教学, 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不仅加深了对汉字的深入理解, 也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有趣。】
师:第二点最重要, 讲汉字书写中的穿插。以“戏”字为例。 (课件演示“又”字和“戈”字组成“戏”字)
师: (把“又”“戈”两个字直接凑在一起) 这个字怎么样?
生:这个字不好看, 太胖了。
生:这个字错了, “又”的捺要变成点。
师:对呀, 捺变成点了, 腾出地方给谁用呢?
生:“戈”的一撇要用。
师:是的, “戈”的一撇伸到“又”的捺下面, 这样显得多紧凑啊!这就是穿插。 (师范写, 生书空。)
师:其他字中有没有穿插的笔画呢?研究研究吧。
(生观察)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棋”字的木字旁捺变成点, “棋”的一横穿插到点的下面。
师:你表达得多完整, 多清楚啊!
生:我发现“胡”字的“古”写得小一些, “月”的一撇穿插到“口”的下面。
师:很会观察。
生:我发现“观”字“又”的一捺变成点, “见”的一撇穿插到捺的下面。
师:好极了!我把大家发现的穿插笔画用红笔标出来, 大家在写的时候要格外注意, 不要把字写分家哦!
(生练习写前六个字, 师巡视指导。)
【点评:对汉字书写中避让穿插的点拨, 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写字不紧凑的问题, 提高了学生的书写技能。】
师:还有两个上下结构的字 (出示:琴养) , 仔细看, “琴”字是由三部分构成:上面两个“王”, 下面一个“今”。王老师编了个儿歌, 看谁一遍就能学会———“两个大王, 今天比赛弹钢琴”。
师:什么时候比赛?
生:今天。
师: (边说边写) 第一个大王抬起腿来, 给第二个大王让让地方, 懂得礼让值得称赞。
师:“养”字上面有三横, 要写得宽窄均匀。撇捺要舒展, 下面是一撇, 一竖。在田字格里描一个, 写两个。
(生练写)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同学的字。 (展示) 你们看他的字写得多漂亮啊!注意了穿插, 每个字都很紧凑。掌声送给我们班的小书法家!
师:同桌互相欣赏一下, 告诉他哪个字写得漂亮, 哪个字怎样改一下会更漂亮。同桌互相评价指导后, 把对方指正的字再写一遍。下课。
【二年级下册《识字7》课堂实录】推荐阅读:
二年级语文下册 识字7教案 苏教版07-16
雷雨 课堂教学实录(人教版二年级下册)07-19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找规律》课堂教学实录06-06
六年级语文下册复习二教学实录10-24
《孔乙己》课堂教学实录 (九年级下册)09-24
S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翠鸟》课堂实录06-26
二年级下册《识字六》教学设计苏教版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