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新农村

2025-0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设社会新农村(精选8篇)

建设社会新农村 篇1

教学目的:深刻了解和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

教学提示:可适当引用教学参考之内容;

教学时间:1.5小时。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首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个美好的时代福音。但要从理论上把社会主义新农村说清,在实践上做好,都不容易。要真正贯彻中央精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理论问题上必须弄清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我国总体上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一些主要发展指标均表明我国已进入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一是人均GDp。200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二是产业结构。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3%,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1%和36%。非农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力量,以信息和重化工为代表的产业,已取代了传统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三是就业结构。2005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4%,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23%和33%。非农产业已取代农业成为我国劳动力就业的主体。四是城镇化水平。2004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41.8%,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正处于工农和城乡关系调整的转折时期,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村发展支持的条件。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机遇。第一是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2005年,国家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大关。财政实力的增强,表明我国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第二是中央的支农惠农力度逐渐加大。第三是加快农村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第四是农村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综合以上四点,说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财政的增长已经初步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乡村能力的现实基础上提出来的。另一方面,面对日益扩大的城乡差别和更加突出的“三农”问题,人们普遍要求改变农村公共设施和公共事业落后面貌,实现城乡和谐与协调发展;要求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让农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央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事业的号召。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非常明确,内容非常全面,“十一五”规划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描绘出了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生产发展为新农村各方面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各方面发展的最终目的,乡风文明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支持,村容整洁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管理民主为新农村的各方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轨道顺利推进。

(一)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前提,只有生产发展,才能为建设新农村、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否则,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

(二)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让农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逐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差距不大的公共服务。

(三)乡风文明——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乡风文明,就是要不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重建农村精神家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

(四)村容整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村容整洁,就是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脏乱差的状况,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打造拥有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风尚、新秩序的农村新面貌,使农村成为人们享有幸福感的美好家园。这是建设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五)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管理民主,就是要在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这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

建设社会新农村 篇2

一、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概念及产生的社会背景

社区一词源于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 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尼引入中国。社区是指一定地域内, 按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社区体育是指在这一区域范围内, 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 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 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 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 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农村社区体育”是一个特指的概念, 即:居民以自然行政村落为主要体育健身范围的区域社会, 是村落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自发的或偶有组织进行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 带有一定的地方色彩与民间色彩。农村社区产生的社会背景大致包括: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民物质文明的保障刺激了对精神文明的需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良性转变;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产业机构的调整, 保障了广大农民充足的余暇时间参与文体活动;不断完善的法制、法规建设将为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党中央关注“三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序幕的拉开, 向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发展吹响了新号角。

二、目前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61%左右, 然而由于农民体育意识淡薄,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基础差、数量少, 体育活动缺少组织和指导, 农村体育一直是我国群众体育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农民中存在体质差、疾病多, 造成我国体育人口比例失调、全民健身活动难以推动, 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农民的生活质量的改善。

(一) 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体育健身意识淡薄。

据“2002”年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对全国371个定点村的调查, 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 受到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 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农村体育人口为0.63亿, 只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13%, 与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多数农民的体育意识淡薄, 受教育程度低和生活条件差是造成农民体育意识淡薄的最直接原因。

(二) 农村体育场地器材匮乏, 严重困扰着农村体育活动。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目前我国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 农村群众体育投入严重不足。据调查数据显示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全国体育场馆资源。据对甘肃省部分建成新农村实地考察中发现, “只见崭新砖瓦房, 不见健身运动场”的现象较为突出, 农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 制约着成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应纳入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 你为农村和农民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三) 政府管理松散, 缺乏体育健身组织和指导, 基层管理体制的缺失和体育组织的不健全。

广大农村的社区体育组织机构不完善、管理系统不合理, 使农村社区体育处于一种随意状态。政府不能发挥农村群众体育工作的职能, 加之缺乏专业的管理和健身指导员在农村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农民的体育活动得不到很好的组织和引导, 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未能进入广大农民生活空间。政府职能、社区体育人才, 限制了新农村社区体育的作为。

(四) 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在初级阶段, 农民体质状况堪忧。

现阶段,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在初步形成阶段, 广大农村由于缺乏体育锻炼和不良生活卫生习惯, 造成身体素质不高而发病率高, 因病致穷不仅是农民贫穷的重要原因, 而且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06年3月29日, 在国家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介绍了我国农民体质的现状:对全国成年人群体质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男性农民平均优秀率为10.7%, 不合格率17.2%, 而城市体力劳动者优秀率达16.1%, 不合格率仅11.6%。另外, 女性农民的优秀率更低, 仅为8.4%, 不合格率达21.2%[3]。

三、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契机, 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新体系

当前“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 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党和政府适时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来改变农村落后、农民贫穷、农业脆弱的现状。“十一五”时期是加速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时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处在发展农村经济与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并重的新时期, 建立新农村不仅指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必须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重点, 包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新体系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 政府科学管理、农民积极参与, 加大对农

村体育宣传, 指导新农村社区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政府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以人为本, 从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物质文化条件, 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 认识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性。把新农村社区体育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展现社会风貌的窗口, 把全民健身活动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政府工作。同时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形成健身、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使体育活动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一种习惯, 加大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宣传, 将科学的健身理念树立在广大农民思维之中。从根本上提升农民健康意识, 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新型体育观。

(二) 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为农民健身活动提供场所。

发展农村社区体育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工作是解决农村群众体育场地器材匮乏问题。根据2005年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 甘肃省现有体育场地21, 900个, 乡村一级体育场地设施仅占8%左右。各级政府要重视体育设施建设, 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 努力按照国家规定标准配置农村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同时要大力挖掘和盘活现有社会体育资源, 采取体育产业化、社会化方式、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设施, 才能实现“共驻、共建、共享”, 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以此突破资金和场地的“瓶颈”。因地制宜开辟乡村天然体育健身场地, 发挥学校体育的辐射作用体育设施资源上的明显优势, 实现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与新农村社区体育资源共享, 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和农民健身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三)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体育组织, 培

养社区体育骨干力量, 加强对农村体育工作的有效组织。开展农村社区体育活动, 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社区体育组织。“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龙头, 村民委员会为基础, 农民体协为纽带。”各级体育部门要依托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 加快农村社区体育组织的建设, 同时, 由于农村社区居民众多、人员分散, 需求多样化, 仅靠乡、镇、社区极少数体育专职人员开展活动是不现实的, 农村学校中的体育教师可以成为动员组织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宣传体育科学知识、传授体育技能、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锻炼的体育骨干, 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区域性体育发展的社会网络, 加强对农村社区体育活动, 组织农民进行体育锻炼并分类进行指导, 提高农民体育锻炼的水平和效果。

(四) 切合农村实际开拓农村社区体育活动内容, 努力丰富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内容。

农村体育有强烈而明显的乡土文化气息, 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普遍的观赏性和悠久的传承性。发掘本地民间体育资源, 如南方的划船、游泳, 北方的滑雪、滑冰, 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项目骑马、摔跤;以及各地皆宜的民间武术、荡秋千、登山、放风筝等受年龄限制少, 相对易于开展的项目;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如太极拳剑、秧歌、木兰系列、长拳等简易项目以及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养生导引功, 作为农忙或闲暇时的运动项目;还可以通过地方文艺如民间乐队等文化娱乐项目吸引、聚集农民。把传统民间体育与现代体育有机结合起来, 结合当地习俗, 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 增强体育活动的娱乐性, 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四、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等各个方面, 而农村社区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一种新的活动模式, 正在成为大众健身娱乐的重要基地,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之一,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的可靠保证, 对农村居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方面会产生良好的效应, 无疑对促进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既能够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 又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丰富农民的社会文化生活及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从而有利于建设“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吴玉华, 王丽良.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农民健身活动[J].农业考古, 2006, 3

[2].王程, 孙庆祝.农村体育不能承受之轻[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6

[3].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答记者问[J/OL]ht-tp://WWW.Xinhua.orq/zhibo/20060329/zhibo.htm

[4].侯广斌, 周新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体育建设的对策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 2007, 10

[5].李静, 张彩霞等.农村社区体育现状及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

[6].石生泰.充分发挥体育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党的建设, 2006, 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3

A村2000年、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统计表

1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A村2000年、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归纳A村致富的秘诀。

◆小记者们还在村委会办公室看到了该村村委会2009年工作要点:A建立扶贫基金,加大扶贫力度。B举办4次农业技术知识讲座。C投资20万元,修建一座土地庙。D推行村务公开,定期公布财务账目……

2请运用所学知识,对A村村委会2009年工作要点予以评析。

◆村委会主任在接受小记者采访时强调:“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我们将在打造未来农民新形象方面大做文章。”

3你认为未来的农民应具备哪些素质?

参考答案:

1①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②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一部分农民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③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④重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①工作要点A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②工作要点B有利于农民掌握更多的农业技术,有利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③工作要点c是对封建迷信活动的一种支持,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④工作要点D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调研 篇4

(一)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全镇有308国道,济青高速,济青铁路穿镇而过,各村至少有一条通村公路,全镇50%以上村间街道已水泥硬化;人畜饮水工程还亟待改善,水利设施破毁严重。固定电话、电视卫星接收设备,闭路电视、移动电话信号履盖全镇。

(二)农村相关惠民政策有效落实:符合政策的老、弱、病、残等丧失劳动能力的城镇、农村部分人员,通过民政部门给予每人每月发放低保金、大米等解决了温饱问题。2009年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以上。多年努力,教育通过了“两基”验收,学校的素质教育不断得到提高,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在村民重视后代教育同时,农村生育观念逐年转变。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2008年,村“两委”换届后,全镇22个村村两委组织健全,各村党支部狠抓自身建设成一支思想政治过硬、作风扎实、群众信服的干部队伍,坚持按照“五个好”来把党组织建设好,始终坚持“五村、两规范”的要求,大胆谋划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领群众早日致富路子。但个别村仍村组织主要领导之间仍存在一定矛盾。

二、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经调查表明,制约全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以及影响农村稳定和持续发展的因

素依然很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许多的新问题和情况亟待解决。

(一)群众的思想意识落后。群众的科学发展意识不高,“靠天吃饭”的思想严重,迷信思想没完全消除,创业干劲不足,有能力的富裕农户帮扶奉献精神不高,对政府存在依赖性强,法制意识淡薄,对政策理解不透,居半知半解群众较多,执意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妊娠期躲避现象尚有少数发生。

(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程度低,农民生活水平参差不齐,经营科技含量不够高,产业结构还比较单一,特色产业和生态产品太少,规模还不大,全镇群众大多数还以传统粮食种植为主要收入,增收路子窄,增收难度大。

(三)交通特别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土地承包到户后,水利设施没有得到及时维修,再加上人为破坏严重,各村人畜饮水、抗旱井许多需重新维修,新打,灌溉渠道也需大量维修或重建。部分村居住分散,一条通村路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一半以上的村间街道也未硬化。

(四)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技能低。在思想上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创新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稍有文化的村民绝大部分外出务工,青壮劳动力素质剧降,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接受新事物、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受到阻碍,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党员老龄化现象严重,无法起到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且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年青村民基本是常年外出务工,培养新的年青入党积极分子和有作为的农村后备干部工作难度加大;二是干部创新意识不强,部分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停留于行政式,思想僵化,工作被动;三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大多农村干部文化素质偏低,又疏于学习,对发展农村经济能力不强;四是农村干部待遇仍然偏低,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今后主要任务:

在认真分析以上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镇镇情和各村村情,要促进我镇新农村建设上举步伐,必须破解制约镇村经济发展瓶颈,提高生产力,拓宽农民增收路子,改善基础设施,千方百计提高群众素质,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此,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思路和“当年启动、三年见效、五年变样”的目标,将新农村建设分阶段有序推进。

(一)突出农民增收,加快经济全面发展。

加大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致富本领,提高农民素质,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力度,使80%的农户参加过实用技术培训,每户农民掌握1门以上的实用技术。

三是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建立健全科技服务网络,完善农业服务中心的服务、信息共享、科技资料供应的功能,充分发挥农村“八大员”作用,建立乡级远程科技培训系统,90%的村通远程科技培训点,95%的大户通电脑宽带网络。建立包括流通在内的各类特色农产品协会,80%的农户有参加各类协会,协会成为农业产业化和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载体。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实施“沃土工程”,测土配肥,增加土地肥力,提高粮食单产,85%的耕地实现耕种收机械化,60%的农产品有一定的科技含量。

四是狠抓招商引资,强化项目带动。积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五是借助我镇人文资源,发展旅游事业。提高旅游品位,带动我镇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镇财政和农民收入。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加快中心村的规划编制。编制要科学、有特色、重实效。

二是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切实加强耕地保护,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利水电改造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商品粮基地等项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改善农村旧环境,展示农村新面貌。

一是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开展“整治村镇卫生、优化人居环境”主题活动,实施“一建三清四改”(建沼气池,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厨、改圈)工程,治理脏乱差,优化人居环境

二是改善农村综合治理环境。完善综治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平安乡镇创建工作,建立各种防控体系,健全群众矛盾调处机制,历史遗留矛盾逐年解决,越级上访、重复上访、集体上访和重大群体性事件明显减少,农村安定稳定和谐。村民知法懂法,违法现象逐年下降。安全生产和道路交通事故全面减少

三是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活动。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文明示范户”、“文明示范村”、“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孝敬公婆好媳妇”等评定活动;抓移风易俗,自觉执行火化,红白喜事从简,不赌博不打架斗殴,倡导文明新风尚;开展诚信创建活动,普及农村信用小额贷款。

四是加快农村文化体育建设。完善乡文化中心站的运作,健全村级文化俱乐部、“三校”、户代表议事室、多功能室(政策知情室、村民议政室、宣传教育室、文化娱乐室)、电影放映点、体育健身点的建设。

五是健全农村商业便民服务网络。鼓励供销合作社、邮政系统和其他商贸企业,逐步延伸网络到各自然村设置代销站、点,为群众提供质优价廉、安全放心便捷的生产生活资料、农资、报刊书籍及各类便民代办服务,使群众足不出户享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商业网络带来的便捷和服务。

六是优化居住生态环境。实施绿化工程,保护田园风光,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绿化;亮化村落,新建新村建设工程要配套路灯,村庄主干道力争安装路灯;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农户门前无杂物堆放,家中干净明亮整洁。

(四)抓基层打基础,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以“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活动为载体,实施“六健全一深化”,建立健全民主选举制度、民主议事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民主评议制度、民主理财制度、党内民主集中制度,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和农村工作机制创新。

一是加强班子建设。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镇村两级党组织要实现 “五个好”的目标要求,建设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继续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党员继续实行“党员底线管理”,对干部实行群众评议制度;“两委”班子做到工作规范化、村务工作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

二是规范村务财务公开。完善村帐乡托管、委托招投标制度,大力推行“户代表会议制度”和重大村务决策群众听证制度,村务财务按要求公开到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篇5

农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地方,在农民的家乡搞利民富民的新农村建设,当然离不开农民作为主体的参与,不能不征求农民的意见,不能不尊重农民的意愿。农民对自己的家乡最熟悉,只有农民最清楚自己最需要什么、建设新农村自己有多大能力、有多少钱、能办多少事。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以人为本,从与农民联系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事情入手,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事业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否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出新型农民,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得失。因此,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必要前提和必备条件。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培养、造就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才能使农民从思想上、行动上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人和主力军,才能不断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素质的建设者,大大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6

一、基本情况

大河镇辖20个村,106个社,面积128.4平方公里,总户数全镇7956户(其中农业户数5956户,21676人)。又耕地面积亩,田亩,地亩。

二、指导思想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大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围绕省委 “五新一好”的建设目标,以科学规划为基础,以现代农业发展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农村全面小康为目标,着力建设美丽富饶新农村,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三、规划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党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始终坚持把农民群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深入宣传发动,引导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把政府的主张变成老百姓自己的意愿,切实解决农民一家一户解决不了、解决不好的事。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原则。根据地理位臵、区位优势、村情村貌,因地制宜,分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公益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分户落实农户建设,做到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三是坚持整合项目、连片开发的原则。坚持以镇为单元,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整合国家相关政策和涉农项目,连片整村实施新农村建设,打破区域界限,强化区域联动,着力构建新型村落村庄。

四是坚持竞争立项、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竞争立项与计划安排相结合,建立“自上而下”的宣传发动机制和“自下而上”的申报审批机制,对条件成熟、经济条件较好、群众积极性高的村优先启动、集中打造,辐射带动全镇新农村建设。

四、建设步骤

按照省市县委统一部署,我镇新农村建设时间为3年(即2020年至2022年),建设20个村,5956户,按照83%的农户建成新型村落村庄的要求,全镇4322户农户建成新型村落民居。具体分四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20年。启动建设大河片6个村,白院片1个村,1832户农户建成新型村落民居。其中,永坪寺村460户,鱼皇观村320户,郑家沟村363户,观音寺村431户,佛石坝村331,大营坝村129户,莲花石村179户。

第二阶段:2021年。启动建设大河片3个村,白院片3个

村,1421户农户建成新型村落居民。其中,孙家山村312户,灯油坪村279户,太平山村370户,东华山村76户,青坪村141户,仙龙庵村243户。

第三阶段:2022年。启动建设大河片2个村,白院片5个村,1069户农户建成新型村落居民。其中,观光山村227户,李家岩村144户,天平山村177户,牟尼寺村88户,园峰村159户,青云村176户,三元包村98户。

五、建设重点

1、加强民居建设。按照“三打破三提高”的总体要求,坚持“宜改则改、宜建则建”和“因地制宜、适度集中”的原则,以打造川北民居特色的居民点为目标,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为载体,以农村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风貌改造为抓手,加快建设农民适度集中居住、空间布局合理、具有典型川北农耕文明的新型村落村庄。努力实现“三建四通五改六化”目标,即:建沼气、建入户路、建庭园,通水、通电、通电话、通闭路,改房、改厨、改厕、改圈、改陋习,道路网络化、饮水安全化、能源沼气化、环境清洁化、风貌民俗化、室内现代化。

2、培育特色产业。坚持突出“特色”,打好“生态牌”,加快土地有序流转,强力推进黄羊、金银花、核桃、富硒茶、翡翠米等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巴山生态鸡、生猪等养殖业,强化示范片产业支撑;加快建设正直农业科技产业园建

设,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大力推行“金融保障、企业保险、龙头保护、专合保证”农业发展四方共保机制,着力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3、改善基础设施。坚持示范片规划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项目就配套到哪里,整合叠加涉农项目,构建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机制,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示范片的道路、水利、农电、通讯、沼气等基础设施,着力解决“行路难、饮水难“问题。

4、延伸公共服务。合理布局乡村两级教学网点,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逗硬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健全贫困救助、医疗救助等制度,切实解决“上学难、看病难”问题;充分依托阳光工程、品牌工程、就业培训工程等项目,切实加强农民

培训,不断提高农民致富能力;有力有序推进农村改革,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六、资金概算及来源

1、资金概算。每个村约需建设资金3000万元,重点包括四部分: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00万(道路100万元,水利

及其它100万元);二是村落民居建设投入2400万元(每个村60%的农户建成新型村落民居,需投入2000万元,风貌改造400万元);三是产业发展投入350万(每户1万元);四是公共服务设施投入50万,包括村小学、村“两委”活动阵地、卫生室等。全镇20个村建成新农村共需资金6亿元。

2、资金来源。一是整合项目投入亿元(每年整合涉农项目8000万元);二是群众自主投入亿元;三是财政安排投入1.2亿元(每年投入1000万元)。四是金融信贷投入10.5亿元(每个村投入200万元)。五是业主及社会资金投入21亿元。

七、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县上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示范片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核定人员编制,安排专项经费,全面加强新农村建设组织领导。实行县级领导和部门挂联帮扶制度,建立健全县、乡、村责任体系,切实做到一个新农村示范村有“一个县级领导挂联、一个县级部门帮扶、一个乡镇领导挂帅、一个得力村级班子落实”,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切实加大投入。采取“农户自投为主、项目集中投入、政府以奖代补、社会积极帮扶”的办法,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建设实效。一是整合项目投入,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的原则,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农发水保、以工代赈、土地整理、通达通畅、扶贪重点村等建设项目,统筹安排,打捆使用,集中投向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二是群众自主投入,用好用活“一事一议”,采取村民自治的办法引导农民自主投入,自主建设,自主管理。三是财政安排投入,进一步优化财政支持结构,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预算内固定资产优先投向示范片农业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探索完善转包、入股、互换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土地宅基地帐上找补“双挂钩”机制,利用旧宅基地和土地整理新增面积核算资金,对农户建房投入进行适当补助。四是金融信贷投入,继续搞好金融服务三农试点工作,协调信用、农行等金融部门,进一步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五是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农村致富能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业主和专业大户,带资带项目到示范片投资兴业。

建设社会新农村 篇7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呼吁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加强

农村建设一直落后于城市的建设,这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条件的制约。市场经济的特征、属性是主要因素,同时政府对农村方面的经济管理职能的“缺位”也加速了农村的落后。农村要发展就要求进一步强化其经济管理职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1.1 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途径,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谐社会是要求社会中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和谐相处的社会,提出不管城市居民还是农村群众都能共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可由于历史因素影响,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业发展仍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这些更使农村经济落后于城市地区的发展,城乡间差距日益呈现扩大化趋势。这其中原因有市场经济调节机制的“失灵”,此外政府职能的“缺失”也使得农村经济难以发展,农民增产增收难以保障,农村的庞大消费市场难以启动,也限制了和谐社会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1.2 农村广阔市场需要政府有效经济管理职能的发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广阔市场的大部分农产品基本放开,要素市场不断推进,使农业从根本上摆脱了长期存在的农产品短缺的困扰。但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也存在缺陷,因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往往处于弱势,市场机制有时难以发挥作用,致使农村中如农产品的价格大幅波动,产品运营体制落后等。这就迫切需要政府经济职能的“补进”,弥补市场失灵。农业市场中如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交易的秩序,信息的通畅流通需要政府的维护;重要农产品如粮食、棉花等的生产运销等需要政府的有效调控。

1.3 农村公共物品投资的严重短缺急需政府的调控

市场经济是资源有效配置的方式,但在农村中受环境条件的制约,使得市场机制出现“失灵”。同时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和牺牲农村发展城市的战略政策,致使城乡差别逐步扩大。当前农村的“上学难”、“看病难”问题突出,部分农村至今未通电、通路、通水。这些公共物品的严重短缺严重制约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和潜力。确立政府在农村公共物品提供中的主要投资者定位,加大财政的转移力度,对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 新农村建设中,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创新思路

目前,我国农村建设中面临着大量矛盾和困境。农村落后的经济发展急需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发挥。针对当前新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所遇到的问题,应从多方面强化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发挥。

2.1 转变政府管理理念

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对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主要的管理方式仍沿用传统的行政手段,而缺乏必要的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思想引导。所以新农村建设急需政府经济管理理念的转变。一是要树立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上,市场运行的主体是企业和社会,政府主要是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主要是为农村的经济实体加强指导和扶持,为农村提供完善的基础公共物品,而农村的经济发展与生产运行则交由市场主体或村民自己完成。其次,要切实确立农民的主体作用观念。各级政府要清醒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为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政策,其主体是农民。这就要求了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强力度培训新型农民,增强农民市场意识,创造农村和谐发展环境。

2.2 加强农村中良好公共物品的提供

市场机制在农村中的运作失灵,要求政府的介入,公共物品的属性难以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则决定了政府的提供主体地位。前面分析了在建设新农村中,大量公共物品的缺乏,如道路交通、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提供不足都影响了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新农村中“生产发展”是建设的途径,而生产要发展则应具备良好的生产条件基础。农村中的各项基础设施应明确政府的提供主体地位,以政府作为建设主体,保障农村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并注意合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其供给效率。同时政府应有效提供其他的公共服务,这其中包括为广大农村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促进农村组织的发展,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及良好的金融服务工作等。

2.3 抓好基层政府廉洁高效服务体制建设

政府的行政体制建设如何直接决定着其经济职能的发挥程度。基层政府廉洁高效体制建设包括:一方面,作好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基层政府要总揽市场经济大局,从实际出发,制定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思路,包括长期、中期、近期发展规划。另一方面,加强建立精简、统一、效能的基层政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及农业税的取消等政策,加速了基层政府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这也要求基层政府整合职能,精简机构,改革财政运行体制,建设精简统一效能的政府体制。

2.4 加强完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建设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也已经由过去的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逐步转向为从事宏观调控,组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监督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来。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建设,应从几方面进行。一是建立良好的农村市场秩序。维护市场稳定,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是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首要责任。这就要根据农村商品消费特点,加大农村集市的监督检查力度,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根据农村季节性特点,适时组织专项执法检查,尤其要加大对分散在城乡结合部和村镇的各类批发市场、个体商贩、小加工坊的监管力度,切实维护好农村市场秩序。二是抓好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基层政府应切实搞好行政环境建设。以良好的服务环境、法制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社会诚信环境等软环境,大力营造“亲商、安商、尊商、富商”的氛围,着力建设法制透明、设施齐全、政策开明、秩序良好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

3 广西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政府经济职能的相关思考

广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一定的优势和不足方面。优势方面,作为民族地区,是中央财政转移的重点区域,同时也享有多种的优惠政策。不足方面,广西的农村基础甚为薄弱,还有近100万人口还处于温饱线以下,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加强广西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政府的经济职能上进行分析,应体现在宏观制度设计、中观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建设和微观农村基础公共物品提供及农民主体培养方面。

3.1 在宏观的经济制度设计上

广西作为后发展的民族自治区,因历史因素,使得其在农村建设中历史欠帐较多,基础也甚为薄弱。在政府职能的制度设计上则一是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财政的阳光重点惠及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建设状况。二是完善户籍制度,取消城乡二元分割壁垒,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划分,促进农民的自由迁徙和合理流动。三是完善土地制度。应进一步明确土地的权属划分,加强耕地的保护和耕地种植收益的合法取得,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四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广西提出了在2008年实现覆盖全部农村人口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这是好的方向,还可进一步探索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困生活补助,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等。

3.2 中观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建设

环境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广西可在软硬两方面上加强农村经济环境建设。从统一全区市场的高度,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打破地区市场封锁,加速农产品的市场流通,同时建设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效廉洁的政府体制和行政运行模式,以广西2007年实施的机关作风与行政效能建设和城乡清洁工程为契机,打造公正透明,秩序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并充分利用好广西各地资源优势作用,实行工业与农业相结合办法,要用办工业商业的理念办农业,借鉴工业市场营销理念安排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树立农业车间观念,把农业纳入工业生产系列,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推进农业市场化和农产品品牌化。

3.3 微观上农村公共物品的提供和农民主体的培养

广西的发展基础较为薄弱,许多村庄还没有实行“三通”(通路、通水、通电),各级政府则应在这类公共物品的提供上确立主体地位,解决农民最基本、最直接、最关切、最急需问题,加强对农村的道路交通、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的提供。对农民这一主体上,在全社会建立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全面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农民尽快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本文在分析新农村建设呼吁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基础上,对加强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创新进行了分析思考,同时结合广西新农村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政府经济职能,广西

参考文献

[1]郑万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作用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7(,8).

[2]闫宇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阶段政府经济职能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

[3]程传兴.正确发挥政府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6(,6).

[4]井西晓.浅谈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6,(4).

建设社会新农村 篇8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保障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1-0051-03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薄弱环节,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胜利的有力保障。对此,我们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从建立完善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入手,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

1.社会保障是一项基本权利,彰显着公平

社会保障建设涉及到社会公平,讲究和追求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体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公平不但反映在市场经济框架下的运行秩序,还应包括支撑市场经济体系的法人、自然人的公平。在市场经济社会,社会保障应是法定的基本保障,所有公民都应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农民是我国人口的最大部分,农村和农业问题是国家最大最严重的问题,建立包括农民在内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国家的积极行为,在社会转型时期,政府为公民提供社会保障不应“缺位”。

2.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社会保障是社会化生产的产物,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经济社会制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市场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条件。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农村部分的延伸与深化,其实质是将农村进行现代化改造,使农民自主创业,使农业实现产业化、集约化并走向市场,使农村劳动力进行社会化的分工,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符合和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之与整个经济社会制度相匹配。

3.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加快解决三农问题

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别太大,且在中国贫富差距呈阶梯式拉开,正是在这种国情下,产生了中国现阶段日趋严峻的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民养老问题、医疗问题、最低生活保障问题日趋严重。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趋向”重要论断,明确了新形势下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指明了通过城乡统筹支持农业、农村发展与村镇建设的方向,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首先,增加农民收入是核心;其次,减少农民开支(减轻农民负担)是重点;再次,降低农民的风险是关键、是保障。降低农民风险最根本、最有效的做法是给农民国民待遇、提高农民的政治地位、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4.健全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降低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有关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从1 000美元向3 000美元迈进时,往往是产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格局重新调整、利益矛盾不断增加、收入加速分化的时期,也可以说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改革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改革本身是经济利益在全社会的重新分配过程,改革蕴涵着社会风险并形成对社会成员的压力。显然,弱势群体对社会风险的承受能力较低,当这些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受到威胁时,贫困就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可能转化为政治问题,演化为严重的社会矛盾。从本质上说,社会保障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节器”,社会和谐发展的“减震器”,实现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平衡器”。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利于改善农村弱势群体和贫困群体的生活,减轻家庭负担、增加农民福利,促进社会和谐,缓和社会矛盾,降低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目标。

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严重缺位

城乡二元化的格局,使城乡社会保障出现巨大反差。社会保障的基础是“大数法则”,即用恒定的大数来保障突发的小数。参与保障的人数越多,承受风险的能力就越强。在我国,与二元经济结构相适应,建立了呈明显二元化特征的社会保障体系,即在城市,建立了面向企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农村,则实行家庭保障与集体救助相结合而以前者为主的保障制度,尚未在农村建立作为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制度。从社会保障费的支出看,占全国人口80%左右的农民的社会保障费支出只占总数的11%,而占人口20%的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费支出却占总数的80%;从覆盖面看,城镇已达91%,而农村只有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及部分集体企业的工作者享受国家的退休金、医疗、工伤、住房、粮食、副食等补贴,而数量众多的农民基本上处于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他们大部分实行家庭养老的方式,享受国家救济的只是极少数“五保”老人。这种长期存在的二元社会保障格局,不仅导致了城乡差别的扩大,亦使我国社会结构转型更加困难。当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且发展很不平衡

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是很小的。不仅如此,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各地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同时,大部分乡镇企业和私有企业以及有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国有企业、城乡集体企业、三资企业对农村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基本上是空白的。

2.社会保障能力差

社会保障包括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两大系统,而资金保障在两大系统中具有关键的作用。资金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保障资金不足。主要是因为国家财政的投入与市场物价上涨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状况不相适应。近年来,国家增加了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但是其增加的速度远远低于物价上涨的速度。

3.保障管理分散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是城乡分割,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条块之间既无统一的管理机构,也无统一的管理办法。从管理机构上看,部分地区将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农村职工的社会保障统筹归劳动部门管理,医疗保障归卫生部门和劳动者所在单位或乡村集体共同管理,农村养老和优抚救济归民政部门管理,一些地方的乡村或乡镇企业也制定了社会保障办法和规定,有的地方人民保险公司也搞了保险,妇联、组织部门、卫生部门、教育部门联合办各种保险,形成“多龙治水”的管理格局。由于这些部门所处的地位和利益关系不同,在社会保障的管理和决策上经常发生矛盾。这样使本来已经够乱的管理体制更加混乱。

4.保险基金管理缺乏法律保障,难以保值增值

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尚未确立,社会保障尚未立法,更没有形成法律体系,使农村社会保障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致使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约束,资金使用存在风险大,无法解决保值增值的问题。有的将社会保障基金借给企业周转使用,有的用来搞投资、炒股票,更有甚者利用职权贪污盗窃,致使基金大量流失,严重影响基金正常运转。

三、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促进新农村建设

1.扩大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

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服务五个方面的内容。但从当前的情况看,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和愿望是实现“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因而,在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建设中,应重点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

(1)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所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中最低层次的保障,是一种直接消灭绝对贫困现象的重要举措,是政府为农民设立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因此,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重中之重,必须尽快启动与实施。首先是科学确定保障标准,其次是合理筹集保障基金,同时还要正确界定保障对象。

(2)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关研究表明,要建立一项储备积累的养老保险制度,并使它发挥应有的功能,一般需要20~30年时间,这时我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期。因此,当前必须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是:“十一五”期间,重点做好富裕型农村和失地农民以及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工作,力争到2010年使参保人口占农村应保人口的50%左右;争取在2020年基本建立起覆盖范围比较广泛、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保障方式多层次、资金来源多元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社会化等比较健全的制度体系。

(3)建设农村医疗保险制度。正确选择合作医疗的形式及内容。应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意愿,选择乡办乡管、村办乡管、乡村联办、村办村管等多种农村合作医疗形式,逐步形成以村合作医疗组织为基础、乡(镇)合作医疗组织为重点,一定范围(如大病及康复医疗合作)的县(市)联合的多级合作医疗组织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合作医疗筹资机构。合作医疗资金的筹集要按照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政策予以支持的办法进行。强化管理与监督,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2.扩大筹资渠道,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多元化

在资金筹集上建立多种形式筹措社保资金,建立国家、地方和个人三位一体的投资结构。农村社会保障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民参保三方,但国家要明确三方的合理投资分配比例。要广开融资渠道,可考虑将土地补偿费、土地使用费、农业税、农业产业化经营所得的合理部分纳入法定的农村社会保障基金渠道。根据我国农村集体积累和农民个人收入不高,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特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不仅不能照搬国外做法,也不能照搬国内城市的做法。

3.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机构,统一管理农村社会保障事业

农村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我国是新事物。社会保障要明确主管部门,加强政府的调控和监管。在宏观管理上,要实行统一管理和规范,消除“多龙治水”、条块分割的状态,由政府设置权威机构组成社会保障委员会领导管理。在中央层面,可以考虑在国务院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委员会,农村社会保障领导机构作为其下设的一个分支机构,负责编制全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规划和实施办法,起草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和法规,制定农村社会保障规章和政策,指导、监督、检查农村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管理、经营和发放,策划保障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在地方层面(尤其是县级政府),应当按照社会保障行政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的原则,分别设立社会保障管理委员会、社会保障事业管理中心、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进而形成统一管理、分工协作、有效制衡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在具体执行上,要依靠基层政权组织及群众性管理组织,分级分类负责各地区的具体社会保障事务的管理、执行、监督?熏努力建成分工协作的社会化、法制化的社会保障网络。

4.加快农村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依法规范农村社会保障工作

社会保障立法既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法律形式,又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可靠基础和依据。纵观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现为法制健全,立法完备。我国农村传统的和现行的保障方式主要是依据国家的相关政策组织实施的,缺乏法律的刚性规定。为了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尽快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必须制定、出台一系列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相关法律法规,以调节因农村社会保障而引起的各种社会关系。这些关系依据其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以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及工伤保险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险关系,以救灾和扶贫为重点的社会救济关系,以五保供养和残疾人照顾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关系,以及以复员军人安置、伤残军人、军烈属为重点的优待抚恤关系。农村社会保障立法要充分考虑上述各项原则,并对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保障项目和标准、保障金筹集和发放、保障金的保值增值和监督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形成法治化、规范化、高效化的社会保障运行管理体制,以便于实际操作。

上一篇:干部纪律作风对照材料下一篇:社会主义思想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