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北京科技大学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操作系统北京科技大学(精选8篇)

操作系统北京科技大学 篇1

1、需求分析

根据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综合测评评分细则以及广大同学计算综合测评的经历,该系统的功能需求为:

1、用户只要根据列出的得分项进行选择,以及少量的数据输入就可以计算出自己的2、综合测评成绩。用户将自己计算好并核对过的综合测评成绩上传,为防止恶意用户随意修改合法

用户的成绩,成绩上传前必须进行用户合法性的验证,合法用户方能将自己的综

合测评成绩上传至服务器端的数据库。同时,合法用户也可以随时修改自己的密

码。

3、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查询:

1)输入学号,就可以精确得到该位同学的综合测评的得分、排名等情况。

2)询所有学生的综合测评得分情况,并按学号顺序排列显示。

3)查询业务学习成绩大于等于或小于某一值的所有学生的综合测评得分情况,并按业务学习成绩从高到低排列显示。

4)查询综合测评成绩大于等于或小于某一值的所有学生的综合测评得分情况,并按综合测评成绩从高到低排列显示。

5)查询业务学习成绩大于或小于某一值且综合测评成绩大于等于或小于某一值的所有学生的综合测评得分情况,并按学号的顺序排列显示。

4、用户可以查看全班同学的业务学习成绩及综合测评成绩各个得分段的比例,更好

地了解班级的综合测评情况。

模块功能说明

1、政治素质

该模块能够将所有的政治素质方面的得分项列出来,供用户选择自己的得分情况,然后计算出政治素质的得分。法纪观念、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劳动实践、奖惩得分与政治素质模块的功能相似,都是计算各自的得分,所以在此不一一阐述。

2、政治思想素质

该模块则将政治素质、法纪观念、学习态度、品德修养、劳动实践、奖惩分各个模块组合,以整体的方式显示给用户,并能将各个小模块的得分情况相加,得出政治思想素质的实际得分(100分制)及总得分(实际得分×20%)

3、业务学习得分该模块能够处理用户输入各门课程的得分情况,计算业务学习实际得分(100分制,业务学习实际得分=各门课程的学分成绩总和÷各门课程学分总和+公共选修课的成绩)及总得分(业务学习实际得分×60%)。

4、智能素质得分

该模块则将科研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师范生技能、文艺活动能力各个小模块的得分相加得到智能素质的实际得分(100分制)及总得分(实际得分×10%)。

5、体育素质得分

该模块能够处理用户体育课成绩的输入,计算体育素质的实际得分(体育课成绩×60% + 课外体育活动成绩)及总得分(实际得分×10%)。

5、精确查询

该模块能够接受用户输入学号,查询该同学综合测评的相关情况。

7、模糊查询

该模块能够接受用户的输入,根据用户的需要,以业务学习得分和综合测评得分为条件进行查询。

8、综合测评成绩比例显示

该模块能够根据全部上传的综合测评,统计总人数,某一分数段的人数,然后按比例图显示给用户。

9、综合测评成绩上传

该模块能够验证用户的合法性并将合法用户计算出的综合测评得分情况上传至服务器端的数据库上,作为留档材料,也作为成绩核对的依据。

10、用户密码修改

该模块能够验证用户的合法性并能实现合法用户对自己密码的修改

操作系统北京科技大学 篇2

基于上述目标, 大学生科技创新应该在一个完善的系统中运行, 这个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学校、企业四个主体密切合作、协调互动的综合创新群体。因此,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可以以自然界生态系统为模型, 四个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形成稳定、良性、高效的系统。这种生态系统可以看作是一种环境, 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提出的“泡菜理论”以及南开大学老校长母国光所说的“办大学就是办一种氛围”, 就说明大学的环境对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需要一个环境, 这个环境应该是包括人文环境、科研环境、学术环境、实践环境、制度环境等在内的生态系统[2] 。高校要致力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 着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生态环境。

一、制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的因素

(一) 缺乏完善的科技创新系统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学校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对此都有着基本的认识, 然而, 这种认识往往停留在表面, 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是将大学生科技创新仅仅视为一项学生活动而已。学校各部门以及学生本身在认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问题上没有统一思想, 各类保障机制不健全, 没有形成由内生动力推动发展的健全系统, 所有这些都制约着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全面开展。

(二) 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薄弱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 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小开始的就是“被动学习”, 不习惯更不敢向书本权威知识挑战, 进入大学后, 很难把握专业学习和科技创新的平衡。因此大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崇尚意识与大胆开展科技创新实践行动的意识仍然很弱。

(三) 传统的大学生评价体系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

传统的大学生评价体系、奖学金评定标准及免试研究生考核体系的核心是考试成绩, 科技创新所占比例很小。特别是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但没有获得荣誉的同学, 在各项评比中更是不占优势, 因此很难有效地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去。

二、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及可行性方法

(一) 大学生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在自然界, 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依据环境信息从环境中取得它生活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以建造自身, 同时, 也不断排出某些物质归还环境, 并对环境起改造作用。生物与生物, 生物与环境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 它们通过能量、物质、信息相互连接构成一个整体, 这个整体就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是生物群落, 正是通过其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相互作用构成食物链、食物网的网络结构, 才使得由绿色植物固定的来自非生物环境, 物质和能量能不断地从一个生物转移到另一个生物, 最终又回到环境中, 形成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 同时还存在系统关系网络上的一系列的信息交换。任何生态系统都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完成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过程, 以维系系统的稳定和繁荣。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应该以自然界生态系统为模型, 理顺教师、学生、学校、企业四者之间的关系并创建“能量”流动渠道, 使得四个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形成稳定、良性、高效的系统, 这就是大学生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教师、学生、学校、企业四大主体通过创新活动、服务指导、制度保障、成果转化四大主要渠道支撑起大学生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网络。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正是因为各主体之间的“储能”和“产出”渠道不畅通, 各主体之间联系散乱, 难以有效运转起来。

(二) 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可行性方法

1.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

(1) 完善“导师制”, 本科生新生入学后, 每一位学生配备指导教师,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参加校内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学习方法、职业规划等方面提供指导, 并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 提供必要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 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研究潜质。指导教师队伍可以通过学校企业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构建。

(2) 组建专业俱乐部、兴趣沙龙, 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科技活动, 并由学生组成的科技协会负责协调管理。俱乐部和兴趣沙龙除由指导老师进行日常指导外, 可以聘请企业专家参与指导。俱乐部的日常管理完全由学生自己负责, 使学生在俱乐部中不仅提升科技开发等专业技能, 还可以锻炼其组织、协调、管理能力。

(3) 构建SRTP (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平台, 建设学生创新实验室、科研专用工作室、校内研发基地等平台, 每个项目有指导老师参与, 为学生的SRTP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学校与学生、学校与老师之间。

(1) 学校要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目标中, 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衡量教育教学工作效绩的一个重要指标, 并把科技创新教育纳入学生综合培养方案, 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将科技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科技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 将科技创新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始终, 重视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素养和科学精神并重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 要融专业教育和科技创新教育于一体。

(2)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配套机制, 并实施制度建设创新。制订例如《大学生科技活动远景规划》、《大学生科技活动管理办法》、《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奖励办法》、《大学生创新学分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为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3) 学校要为大学生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科技创新资金和物资。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需要一定的场所、设备和经费, 学校应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 这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得以开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3.企业与学校、企业与学生之间。

(1) 开设“企业家讲坛”, 邀请国内著名企业和跨国企业高管和专家来学校开设讲座, 为学生传授创新理念和管理经验、介绍企业和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拓宽学生的视野, 了解企业对人才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

(2) 学校和企业双导师共同参与指导学生的企业实习, 对每个学生, 校企双导师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实习方案, 并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制定运作文件, 以制度规范管理, 使企业实习体系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强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锻炼。

(3) 企业在校内与学校共建研究开发基地, 设立大学生实训项目, 项目的设计、论证和实施均按照企业模式由学生自主进行, 企业优秀业务骨干全程指导和考察项目进行情况, 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获得企业的奖励, 企业可以将实训成果直接应用与生产, 还可以将这些学生纳入新进人才的计划中, 获得共赢。

摘要:当前制约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缺乏完善的科技创新系统;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薄弱;传统的评价体系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根据生态系统理论, 大学科技创新活动必须理顺教师、学生、学校、企业四者之间的关系, 形成稳定、良性、高效的生态系统。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丁笑生, 何云龙, 段志强.浅谈如何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 2010, (1) :5.

操作系统北京科技大学 篇3

【关 键 词】政治系统 科技系统 交集 共生关系 相悖关系

当今,大家对科学技术与政治的结合问题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笔者认为:“不论我们喜欢与否,都不得不承认科技发展的模式受到政府各种力量的深刻影响……政府作为征税者、投资者、消费者、科学研究的消费者、教育者的种种目的和行动,合起来就成为科学政策,不论它们是否被有意如此安排”。[1]科学技术与政治的结合不是一个存在不存在的问题,而是正视存在、并努力使它们和谐的问题。所以我的观点是:用文化的视角和系统的分析方法来看待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把政治与科学技术看成文化系统的两种要素,这两种文化要素自身又均是开放的系统,那么这两种文化要素系统就可以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交换的过程中两种系统出现了交集,随着各自的发展交集越来越大,并且更加合理。那么我们就必须知道使这两种系统出现交集的原因。

一、政治系统与科技系统的共生关系,即政治系统和科技系统的相互需要、相互支持的关系

1.科技系统需要政治系统

历史上的科技系统,曾经以个体小规模的基础性研究为基本特征。在这样的科技系统中,科研活动的主体通常由科学家个人或科学小组组成,由他们自行设定问题、独自执行、探索式解决。研究的目的和科研的选题常常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受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少。科学家科研活动中大多采用分析、归纳的研究方法,对实验设备的要求比较小,需要的研究经费相对较少。研究经费常有研究者自行筹募,或个人的资助。由于科学研究成果多为基础性研究,科研成果的实际作用不太明顯,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地位不高。这时的科技系统相对封闭,对政治系统的需求不迫切。

但到了19世纪末,随着科技系统的发展,出现了规模化的集团研究。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的地位越来越高,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科学技术已发展为一种社会事业,出现了第一批职业科学家,进而形成了科学家的特定集团——科学共同体。科学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建制,成为了一种社会力量。科学逐渐进入了大科学时代。

大科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投资强度大、多学科交叉、需要昂贵且复杂的实验设备和研究目标宏大。科学研究要么需要巨额投资建设、运行和维护大型研究设施的“工程式”大科学研究,如国际空间站计划、欧洲核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计划。要么需要跨学科合作的大规模、大尺度的前沿性科学研究项目,通常围绕一个总体研究目标由众多科学家有组织有分工有协作相对分散开展研究,如人类基因图谱研究、全球变化研究等。

(2)科研活动的目的即重视理论的研究,也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实际应用。以目标为导向,协作为特点,更多的考虑社会需求的研究形式,经费为国家、企业等资助等等。

(3)科研活动受社会范式的制约和影响较大。为了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现代科学研究总是要满足社会的需求。而社会也往往更倾向于资助那些能带来直接效益的研究。

(4)科学研究受目标的指引,使科学研究失去了自由竞争的空间。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总是受特定的科学目标的指引,科研协作和科研设施都是为这一特定的目标服务, 科学前进的方向直指这一目标。

这时的科技系统无论是在科学研究总的社会规模上,还是研究项目尺度上都是以前的科技系统所不能比拟的。科技系统中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大,单个的大科学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组织模式趋向由一国主持逐步向多国合作发展。这些特定和要求是单个的科技系统所无法满足的,它不得不在更广泛的领域寻求帮助。而政治系统在资源上的优势和组织人员、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是科技系统无法忽视和不能避免的选择。科技系统与政治系统的联姻是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内在要求。

2.政治系统需要科技系统

政治系统需要科技系统为系统的稳定发展提供基础性的支持,科学与政治的结合也是政治的迫切需要。正如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有关雷恩起草的皇家学会章程草案中强调的那样:“我们明白,再没有什么比提倡有用的技术和科学更能促进这样圆满的政治的实现了。通过周密的考察,我们发现有用的技术和科学是文明社会和自由政体的基础。”[2]而科技在社会生活毋庸置疑的实际作用,也是政治系统所不能忽视的。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最基础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而科技在军事、国防、国际政治的巨大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原子弹的应用效果和战略意义。二战时期苏美两国的太空战。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系统与政治系统的结合具有其必然性——这是由科学与政治之间内在的相互需要决定的。“这种结合使得科学的前途不仅仅只是科学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即科学的前途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形成正确的政治判断和取得执行这种判断的政治权利”[3]

二、政治系统与科技系统的相悖关系。

即相互的不协调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关系。

1.科技系统中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政治系统的相悖。集中体现在科技成果具有危害性的应用和科技与社会的道德伦理之间的矛盾上。前者例如。DDT的应用。开始在农业、军事、卫生医疗上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后来,因稳定高效特征导致农药残留,残留的农药进入生物体内逐渐富集后浓度增加产生毒性,结果是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动植物又受到了污染,大量动植物以及人类本身因此而死亡。1973年1月1日,美国正式禁止使用DDT,中国也于1983年正式禁止使用。而大规模杀伤武器及生化武器的开发应用更让人不寒而栗。比如二战时期细菌战、毒气战、原子弹的应用。

而科技与社会的道德伦理之间的矛盾也日渐显现。其中最突出的是人类的宗教信仰与科技的矛盾。当克隆人成为事实,人类对上帝的信仰又如何放置,人类的尊严又何在呢。而当科学家成为社会职业角色之后,科学已不再是单纯地探索自然奥秘的个人目的和唯一目的。它也成为了满足社会经济、政治等需要的一种工具,更直接地为科研活动的组织者(例如国家)和赞助者(例如企业)服务。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科学家从事科研活动的动机改变了。有一些人违背职业伦理道德甚至是社会伦理成为一些利益集团的智囊和利益的舆论维护者,有些人利用科学技术知识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我们不得不对科技在社会生活的应用行为进行规范。

2.政治系统的特定目的与科技系统中科研活动的相悖。首先,政治中的意识形态对科研活动过分干涉常常违背科学精神甚至达到“泛政治化”的程度。谈到政治必定有意识形态,更会有特定的政治目的,这些常常会干涉科研活动的独立性。科研的目的、选题、过程、成果都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干涉甚至是控制。比如在高端科学技术的保密就违背科学的普遍性原则。意识形态的渗透使价值中立的原则成为一种理想。这些状况已经不仅仅在技术领域,在科学理论领域也有存在。

其次,政治系统对科学家本身及其科研活动的自由度的限制。小科学时代,政治与科学的联系不紧密,科学家在科研活动中有很强的自由度,他们在科研活动中可以成为科学的王者。而在现代社会科学家就很难成为特定领域的无冕之王。这种现象最为科学家反感,也是他们呼吁科学保持独立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如何处理好科技与政治的结合问题

首先,在政治系统对科技系统的作用中坚决杜绝“泛政治化”现象。“泛政治化”倾向违背科学和理性的精神.。政治与科学是虽然是相互作用的,但两者不能混淆,更不能用政治的权利去对科学上纲上线。十年文革中国为“泛政治化”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正如毛寿龙先生所言:“……泛政治化’,往往过分扩大政治的空间,而挤占了经济、文化和学术等的发展空间。而当政治的空间被无限扩大之后,经济、文化和学术的发展空间,自然也就无限地缩小了。”政治系统要给予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中的最大限度的自主性,尊重科技工作者的研究和科学共同体的社会作用。但尊重科学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让其放任自流,科学研究若不被有效控制,则易误入歧途,科学成果被滥用。在今天多元化的社会中,虽然无法强迫科学家接受统一的道德价值标准,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民主和法制的渠道来实现社会伦理道德对科学的限制或导向作用,使科学在既不丧失其特有的批判理性同时,又不会偏离民主和法制的轨道,从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只有正确处理好科技系统与政治系统的交集问题,才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也才能更有利与政治秩序维护,进而增强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其次,科技系统在保持独立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政治系统。从而使科学在既不丧失其特有的批判理性的同时,又不会偏离民主和法制的轨道。在民主法制的基础上,使科研的活动及科研成果的应用中被有效的控制,从而实现科技系统作为一种文化要素与其它要素一起为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努力。

总之,科学发展到今天,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决定它不可能在回到以前的自由主义的状态。它与经济、政治等系统进行广泛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是必然的,它与政治系统出现交集是它们共生又相悖的内在关系决定的。它的发展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J.D.贝尔纳,陈体芳译,科学的社会功能[M].商务印书馆,1982:60-61

[2]D.贝尔纳,陈体芳译[M].科学的社会功能

[3]李正风.科学与政治的结合:必然性与复杂性[J].科学学研究,2000(6).

操作系统北京科技大学 篇4

绘制数据流程图:财务科根据上月工资清单和人事科送来的人员及工资变动表填写本月工资发放清单中的有关项目。总务科将扣款清单送交财务科,再由财务科按扣款清单将扣款数填入本月工资发放清单。最后计算出每位教职工的应发工资数,并填入工资发放清单,为工资发放人员发放工资作好准备。

一个工厂生产多种产品,每种产品要使用多种零件组装,一种零件可能安装在多种产品上,设计“产品和零件关系”的E-R图(要求写出实体的3个以上主要属性、实体间联系的类型),并将其转化为关系模型。

大学监控系统方案 篇5

一.系统概述

由于现在大学校园占地面积较大,给安全保卫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随着教育设施和场所安全防范要求的提高,学院决定改变以往保安人力巡查的手段,改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数字监控产品来完成校园内安全监控工作。

根据该大学实际情况和技术要求,在广泛比较国内外大型安全监控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专业经验,我们选择了以三星摄像设备、防暴快球、三星硬盘录像机、三星网络发送器、AB矩阵为主的前端设备和控制设备,为校区设计了一套体现了目前国内最高水平的高智能化程度的闭路电视监控系统,该套系统采用了多项高科技成果,可微机控制摄像枪切换,具有多种群切、序切、多媒体控制技术和图像显示与记录等功能。

该大学安全监控摄像机主要安装在学校的几个大门口、各个教学楼的重要出入口、办公楼的出入口和重要部位、图书馆的大门口及相关课室、宿舍区及饭堂的重要出入口、学校周边的一些重要位置。所产生的图像传输到电视监控中心,通过矩阵的控制在监视器上分别显示,并通过数字硬盘录像机根据需求对其进行录像。监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根据图像显示并通过键盘进行图像切换、跟踪监视,从而达到及时发现情况和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或在事后通过录像对事件进行排查以发现问题。同时,可按需求设置分控点,并按分控点的要求,将所有图像或部分图像分别传送到各分控点。分控点根据其职能要求,对图像进行监视以掌握现场情况。

通过闭路电视进行全天候电视监视,能够加强对校区的安全监视,提高整个校园园区的安全防盗和保安管理的条理性。全面提高学校的综合监视和管理水平,全面改善保安人员的工作条件,实现“全面监视,人半事倍”的目标和快速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并可更好的对校园进行管理;因为当保安人员忙于其它重要事务而无暇巡视时,又有另一只“眼睛”——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实时注视着整个校园的重要位置,对被监视场所的一举一动进行实时录像。

二.系统设计的优势与特点

该大学的安全防范系统应该具有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的特点。用三星的硬盘(SPR-4416P)主机进行实时数字录像。图像信号通过硬盘录像主机上的多目地址,图像信号可以经过压缩使用TCP/IP协议在局域网或在Internet上网络共享,可以在任何上网的地方,方便授权用户的计算机通过网络进行监控及控制。数字监控网络系统具有较高的可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监控中心通过AB矩阵与监视墙及数字硬盘录像机的良好配合,形成一个严密完善的监控体系。

三.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的监控功能

1、技术要求

根据该大学安全防范系统的要求,需要分部分对动态画面进行监控和录像。本系统设计的监控点为44个,现需安装前端摄像机的为32个点,余下的12个点只布线至点位,暂不安装设备。

闭路监控系统采用彩色电视监控系统。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由前端设备、传输线路、控制、显示与记录几部分构成。通常CCTV系统由以下部分组成: 产生图像的摄像机或成像装置(前端设备)

图像的传输与控制设备(传输设备)

图像的处理与显示装置(终端主控设备)

2、监控要求

各监视部位的视频信号通过视频电缆传送到控制室,接入硬盘录像机的输入端,通过编程可归类将不同区域的视频信号输出到显示器上进行自动定格监视(便于管理),在显示器上同时显示对应画面图像的摄像机编号。保安员若监视到某一部位可疑或想看到某一摄像机的图像,可在主控键盘上点击该部位的摄像机图标或编号,将其图像切换到大屏幕(液晶背投),并可进行手动录像。

由于SPR-4416P具有检测报警的功能,在夜间正常无人出现(如各主要出入口、电梯前室等)或平时少人出现时,可将摄像机设为检测报警状态,即在监视器上将这些部位的画面框定在一定范围,当有人出现画面发生变化时,SPR-4416P会发出声光报警信号,提醒保安员注意,同时自动进行录像。

四、系统详细说明

1、前端设备的构成

摄像部分的作用是把系统所监视的目标,即把被摄体的视频信号变成电信号,然后送入CCTV系统的传送分配部分进行传送。摄像部分的核心是摄像机,它是光电信号转换的主体设备,是整个CCTV系统的眼睛。摄像机的种类很多,不同的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选择不同的摄像机以及镜头等。根据甲方的要求和校区的特点监控区域设置如下表所示:

2、传输设备

传输分配部分的作用是将摄像机输出的视频(有时包括音频)信号馈送到监控中心机房或其他监控点。

在本CCTV传输系统中,视、音频信号和控制信号的传输方式有传统的模拟传输和数字化的宽带网络传输。

其主要包括下面几部分:

(1)视频信号的传输

视频信号采用视频传输方式,用75欧姆同轴电缆传输,当彩色闭路基带信号在6MHZ点的不平坦度和彩色闭路基带信号在5.5MHZ点的不平坦度大于3db时,增加电缆均衡器,当大于6db时增加电缆均衡放大器。因此统一采用多屏蔽网的同轴电缆单独把摄像机的信号直接传到监控室设备,距离在500米范围内采用SYV-75-5的同轴电缆,超过200米的范围时考虑加放大器,摄像机端与同轴电缆的连接采用压接专用的BNC头。距离超过500米范围采用SYV-75-7的同轴电缆,中间接视频放大器

(2)电源的传输

由于园区范围较大,监控点的位置又较为分散且距离较远,所以供电电源采用由现场供电模式。

(3)控制信号的传输

监控中心发出的485控制信号通过一条2*1.0的屏蔽双绞线传送到各个解码器,最远可达1200米。

(4)数字化视频文件的宽带网络传输

硬盘录像机可以接入校区宽带网络,将压缩后的视频信号通过校区宽带网络传输到校区的分控点,由分控点的管理人员进行远程视频监视。这就实现了自动运转功能。

3、控制部分

控制部分的作用是在中控室。机房通过有关设备对系统的硬盘录像机和PC分配电力供应。

整个安全防范系统的控制功能都在中央控制室的硬盘录像机和AB矩阵配合来实现,通过硬盘录像机可以控制匀速球(一体化摄像机+球罩)、录像、显示;视频信号的切换和周界报警系统进行联动,报警关联图像弹出在大屏幕上,并实时录像。管理人员通过键盘和鼠标在监视器的人机界面上控制硬盘录像机,可对所有设备的视频信号进行录像的显示回放。

4、图像的处理和显示

图像处理是指系统传输的图像信号进行切换、记录、重放、加工和复制等功能。显示部分是使用监视器进行图像重现,有时还采用投影电视来显示其图像信号。图像处理和显示设备主要有:

(1)显示器:把送来的摄像机的信号重现成图像,现场和录像图像可满屏、顺序切换,可以以1、4、9、10、16画面显示。各种显示功能由硬盘录像机实现,本系统由2台19寸彩色显示器。

(2)硬盘录像机:在进行监视的同时,可以根据需要定时记录监视目标的图像或数据,以便存档。硬盘录像机配置键盘和鼠标,管理人员可以进行各种显示方式和录像方式的选择和控制,并进行系统参数调整。本系统采用2台三星硬盘录像机(SPR-4416)。

(3)AB矩阵+监视墙:对送来32路图像进行控制和切换,可定义在某个监视器上轮切某几路的视频图像。本系统共采用1台AB32路入8路出的视频矩阵(AB80-50VD32-8),21寸三星彩色监视器6台(SMC-212H)。

5、监控系统防雷设计说明

根据《电力设备过电压保护设计技术规程》中的规定,将年平均雷暴日超过40天的地区称为多雷区,而超过90天作为强雷区,多雷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应予以重点的防护。广东省内绝大多数地区的雷暴日达到80天以上。针对于某个具体的建筑而言,其受到雷电直接击中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据国外的一个统计资料表述可能性为百万分之一。而现代电子设备较为集中地带的防雷主要是针对于感应雷的防范,根据统计数据表明,中山地区的雷暴日平均达到90天,属于强雷区,因此对于防雷不能带有任何的侥幸心理。

雷电流的时间虽然短暂,但它巨大的破坏性是目前人类还无法控制的,现阶段通过人力主动化解雷电的危害,还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通过努力被动地将雷击的能量给予阻挡并将它泄放入大地,以避免所带来的灾害。

针对该大学的情况,我们对5个室外匀速球(一体化摄像机+球罩)和宿舍区的室外固定摄像机提供一套经济实用的防雷解决方案。

弱电系统除了遭受直击、传导雷以外。由于弱电系统系统设备的工作电压较低,系统浪涌的破坏效果因而被放大,感应雷的破坏性因而也变的更为突出。

防雷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所以依据等电位连接的原则,应该将设备所有引出线路对某一个基点作等电位连接,安装了电源防雷器的系统必须要配套信号系统的雷击保护措施,才能真正起到系统的雷击保护效果。我们用下图描述电源防雷和信息防雷缺一不可的因素:只有当A、B、C三点等电位时,图中的元件 1,2,3 才不会被击穿,当仅有AC之间的等电位连接时(即安装电源防雷器),AB或BC之间的元件1,3可能会被击穿。所以在这里我们在提供室外摄像机的防雷保护时提供了综合防护的解决方案,如室外匀速球的视频线、电源线及控制线的输入端串接一个ASP监控专用的三合一防雷器,在室外固定摄像机的视频线、电源线的输入端串接一个ASP监控专用的二合一防雷器。所有监控专用防雷器通过接地电缆与就近的地网相连。

同时在管线铺设时,在电缆进入终端和前端设备前由PVC管改穿金属管埋地引入,但埋地长度不小于15米,在入户端将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同防雷接地装置紧密相连。

操作系统北京科技大学 篇6

一、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1.实时系统与分时系统的区别? 1)多路性。

1.实时信息处理系统也按分时原则为多个终端用户服务。2.实施控制系统的多路性则主要表现在系统周期地对多路现场信息进行采集,以及对多个对象或多个执行机构进行控制。3.分时系统中的多路性则与用户情况有关,时多时少。2)独立性

1.实时信息处理系统中的每个终端用户在向实时系统提出服务请求时,是彼此独立的操作,互不干扰。

2.实时控制系统中,对信息的采集和对象的控制也都是彼此互不干扰。

3)及时性

1.实时信息处理系统对实时性的要求与分时系统类似,都是以人所能接受的等待时间来确定的。

2.实时控制系统的及时性,则是以控制对象所要求的开始截至时间或完成截止时间来确定的。

4)交互性

1.实时信息处理系统中,人与系统的交互仅限于访问系统中某些特定的专用服务程序

2.分时系统可以向终端用户提供数据处理和资源共享服务。5)可靠性

1.分时系统和实时系统均要求系统可靠,实时系统比分时系统更可靠。

2.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1)处理机管理 1.进程同步:进程同步的主要任务是为多个进程(含线程)的运行进行协调(两种协调方式)a)进程互斥方式 b)进程同步方式

2.进程通信:进程通信的主要任务就是用来实现在相互合作的进程之间的信息交换。

3.调度:在传统的操作系统中,包括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两步 2)存储器管理

1.内存分配: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方式

2.内存保护:主要任务是确保没到用户程序都在自己的内存空间内运行,彼此互不干扰。

3.地址映射: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 4.内存扩充 3)设备管理

1.缓冲管理 2.设备分配 3.设备处理 4)文件管理

1.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其主要任务是为每个文件分配必要的外存空间,提高外存的利用率,并能有助于提高问价系统的存取速度.2.目录管理

3.文件读写管理与保护 5)操作系统与用户的接口

1.用户接口

a)联机用户接口 b)脱机用户接口 c)图形用户接口 2.程序接口

二、第二章进程管理 1.进程的特征:由于程序是不能参与并发执行的,为使其并发执行,应为之配置进程控制块 1)结构特征

1.由程序段,相关的数据段和进程控制块(PCB)三部分构成了进程实体。

2)动态性

1.进程的实质是进程实体的一次执行过程,因此,动态性是进程的最基本特征

2.动态性还表示在:“它由创建而产生,由调度而执行,由撤销而消亡”。

3)并发性

1.引入进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其进程实体能和其他进程实体并发执行;而程序是不能并发执行的。

4)独立性

1.独立性是指进程实体是一个能独立运行独立分配资源和独立接收调度的基本单位。

5)异步性

2.进程状态的转换过程(进程的三种状态)

1)就绪状态 2)执行状态

3)阻塞状态(等待状态或封锁状态)

4)转换过程:就绪态通过进程调度转换到执行态,执行态时间片完成后转换称就绪态,执行态通过I/O请求转换到阻塞态,阻塞态通过I/O完成达到就绪态。

3.引起进程挂起的原因

1)终端用户的请求:使正在执行的进程暂停执行。

2)父进程的请求:有时父进程希望挂起自己的某个子进程,以便于考察和修改子进程,或者协调个子进程间的活动。

3)负荷调节的需要:当实时系统中的工作负荷较重时,系统可挂起一些不重要的进程,以保证系统能正常运行

4)操作系统的需要:操作系统有时需要挂起某些进程,以便于检查运行中的资源使用情况。

4.进程同步机制应遵循的规则

1)空闲让进:当无进程处于临界区时,表明临界区处于空间状态,应允许一个请求进入临界区的进程立即进入自己的临界区,以有效的利用临界资源。

2)忙则等待:当临界区资源正在被访问时,其他试图进入临界区的进程必须等待,以保证对临界资源的互斥访问。

3)有限等待:对要求访问临界区资源的进程,应保证在有限时间内进入自己的临界区,以免陷入死等状态。

4)让权等待:当进程不能进入自己的临界区时,应立即释放处理机,以免陷入忙等状态。

5.进程和管程的区别

1)两者都定义了数据结构,但进程定义了私有数据结构PCB,管程定义的是公共数据结构,如消息队列等。

2)二者都存在对各自数据结构上的操作,进程是由顺序程序执行有关的操作,而管程主要是进行同步操作和初始化操作。

3)设置进程的目的是在于实现系统的并发性,而管程的设置则是解决共享资源的互斥使用问题。

4)管程是被动的工作方式,进程是主动的工作方式。5)进程之间能并发执行,管程则不能与其调用者并发

6)进程具有动态性,管程则是操作系统中的一个资源管理模块,以供进程调用。

6.进程和线程的区别

1)调度:线程作为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而进程作为资源拥有的基本单位。

2)并发性:在引入线程的操作系统中,不仅进程之间可以并发执行,而且在一个进程中的多个线程之间也可并发执行,使得操作系统具有更好的并发性,从而能更加有效的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率和系统的吞吐量。

3)拥有资源:进程可以拥有资源,是操作系统中拥有资源的一个基本单位,线程不拥有系统资源,但它可以访问其隶属进程的资源。4)系统开销:系统在创建或撤销进程时,付出的开销明显大于线程创建或撤销时的开销。

三、第三章处理机调度与死锁

1.三种处理机调度层次的基本功能

1)高级调度

1.作业调度:主要功能是根据作业控制块中的信息,审查系统能否满足用户作业的资源需求,按照一定的算法,从外存的后备队列那个选取作业调入内存,并为他们创建进程,分配必要的资源,将新创建的进程插入就绪队列准备执行。

2)低级调度:三个基本机制1.排队2.分派器3.上下文切换机制

1.保存处理机的现场信息 2.按某种算法选取进程 3.把处理器分配给进程

3)中级调度:引入中级调度的主要目的是为提高内存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

1.短作业优先算法的缺点

a)必须预知作业的运行时间 b)对长作业非常不利

c)在采用SJF算法时,人机无法实现交互

d)该调度算法完全未考虑作业的紧迫程度,故不能保证紧迫性作业能得到及时处理。

2.处理机调度算法的目标

a)处理机调度算法的共同目标 b)批处理系统的目标 c)分时系统的目标 d)实时系统的目标 3.实时调度的基本条件

a)提供必要的信息 i.ii.iii.iv.v.就绪时间

开始截止时间和完成截止时间 处理时间 资源要求 优先级

b)系统处理能力强 c)采用抢占式调度机制 d)具有快速切换机制 4.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

a)进程推进顺序不当引起死锁 i.进程推进顺序非法

b)互斥条件 c)请求和保持条件 d)不剥夺条件 e)环路等待条件 5.处理死锁的基本方法

a)预防死锁:通过设置某些限制条件去破坏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来预防死锁

b)避免死锁:在资源的动态分配过程中,用某种方法去防止系统进入不安全状态,从而避免死锁。c)检测死锁 d)解除死锁

四、第四章存储器管理

1.程序的装入和链接方式

1)绝对装入方式 2)可重定位装入方式 3)动态运行时装入方式 4)静态链接方式 5)装入运行时动态链接 6)时动态链接

2.说明四种分区分配算法的基本原理

1)首次适应算法:FF算法要求空闲分区链以地址递增的次序链接。2)循环首次适应算法:NF是由FF算法演变而成,在为进程分配内存空间时不再是每次都从链首开始查找,而是从上次找到的空闲分区的下一个空闲分区开始查找,直至找到一个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从中划出一块与请求大小相等的内存空间分配给作业。

3)最佳适应算法:NF算法要求将所有的空闲分区按其容量从小到大的顺序形成一空闲分区链,这样第一次找到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区必然是最佳的。

4)最坏适应算法:WF算法查找效率高,该算法要求将所有的空闲分区按其容量以从小到大的顺序形成一空闲分区链,查找时只要看第一个分区能否满足作业的要求。

3.基本分页存储管理方式的地址变换过程

1)基本的地址变换机构 2)具有块表的地址的变换机构 4.为什么要引入分段存储管理方式

1)方便编程 2)信息共享 3)信息保护 4)动态增长 5)动态链接

5.基本分段存储管理方式的地址变换过程(PPT96)6.分页存储管理方式和分段存储管理方式的区别

1)页是信息的物理单位,分页是为实现离散分配方式,以消减内存的外零头,提高内存的利用率。段是信息的逻辑单位,分段是为了能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要。

2)页的大小固定且由系统决定,而段的长度不固定由用户所编写的程序所确定。

3)分页的作业地址空间是一维的,即单一的线性地址空间。而分段的作业地址空间则是二维的。

五、第五章虚拟存储器

1.局部性原理及其论点

1)程序执行时,除少部分的转移和过程调用之外,在大多数情况下然是顺序执行的

2)程序将在一段时间内都局限在这些过程的范围内运行

3)程序中存在许多循环结构,这些虽然只由少数指令构成,但是它们将多次执行

4)程序中还包括许多对数据结构的处理 2.物理块的分配策略

1)固定分配局部置换:基于进程的类型,为每个进程分配一定数目的物理块,在整个运行期间都不再改变。

2)可变分配全局置换:凡是产生缺页的进程,都将获得新的物理块。3)可变分配局部置换:为每一个进程分配一定数目的物理块,但当某进程发现缺页时,只允许从该进程在内存的页面中选出一页换出,这样就不影响其他进程的运行。

3.物理块的分配算法

1)平均分配算法:将系统中所有可供分配的物理块平均分配给各个进程。

2)按比例分配算法 3)考虑优先权的分配算法

1.一部分按比例的分配给个进程

2.另一部分则根据个进程的优先权,适当的增加其响应份额后,分配给个进程。

4.产生抖动的原因 1)同时在系统中运行的程序太多,由此分配给每一个进程的物理块太少,不能满足进程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致使每个进程在运行时频繁的出现缺页,必须请求系统将所缺之页调入内存。

六、第六章输入输出系统

1.说明设备和控制器之间的三种信号线

1)数据信号线:这类信号线用于在设备和设备控制器之间传送数据信号。

2)控制信号线:这是作为由设备控制器向I/O设备发送控制信号时的通路。

3)状态信号线:这类信号线用于传送指示设备当前状态的信号。2.中断处理程序的处理过程

1)测定是否有未响应的中断信号。2)保护被中断进程的CPU环境。3)转入相应的设备处理程序。4)中断处理

5)回复CPU现场并退出中断。3.SPOOLING系统的特点

1)提高了I/O速度

2)将独占设备改造为共享设备 3)实现了虚拟设备功能 4.为什么要引入缓冲区

1)缓和CPU和I/O设备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

2)减少对CPU的中断频率,放宽CPU中断响应时间的限制

3)提高CPU和I/O设备之间的并行性,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和设备的利用率。

七、第七章文件管理

1.最基本的文件操作

1)创建文件 2)删除文件 3)读文件 4)写文件 5)截断文件

6)设置文件的读写位置 7)文件的打开和关闭操作 2.文件系统对目录管理的要求

操作系统北京科技大学 篇7

桌面“云”系统的发展现状和优势

桌面虚拟化技术, 是一种基于服务器的计算模型, 并且借用了传统的瘦客户端的模型, 让管理员与用户能够同时获得两种方式的优点:将所有桌面虚拟机在数据中心进行托管并统一管理;同时用户能够获得完整PC的使用体验。形象地说, 我们可以通过任何设备, 不限时间、不限地点地访问网络上属于我们个人的桌面系统。

桌面“云”系统是可以通过瘦客户端或者其他任何与网络相连的终端设备 (如笔记本、手机、平板电脑等) 来访问跨平台应用程序的一种应用系统。简单地说, 桌面“云”系统的原理就是将桌面从后端发送到前端。前端泛指终端使用者及其所使用的任何终端设备, 前端显示桌面的内容, 接受使用者输入的信息, 再把这些信息发送到后端处理, 后端主要指数据中心、计算中心等核心设施, 通常包括服务器、存储器、网络系统、安全系统等;它以基建为导向, 更讲求以基础建设为中心, 重在集群、容错、灾备、服务器整合等解决方案的完善。

桌面“云”系统分为通用桌面云和高端桌面云。通用桌面云处理通用应用, 面向办公、通用任务;高端桌面云通常需要显卡、GPU的支持, 涉及2D、3D设计软件, 大量高清HD、SHD视频功能应用等。

桌面“云”系统改变了过去分散、独立的桌面系统环境, 通过集中部署, IT人员在数据中心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管理维护工作。采用桌面“云”系统, 可实现一种崭新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实现所有学校内的信息化应用、电脑桌面、存储资源统一分配、回收、调拨、使用, 实现真正规范化校园IT管理。虚拟桌面的实现将大大方便教师的教学工作, 桌面“云”系统的终端比传统电脑提供更长的使用寿命, 同时也将终端耗电量减少10倍, 实现真正安全、绿色的校园网教学办公环境。高可靠的云计算架构, 将大大减少因为终端设备出现故障对教学的影响, 同时还能为所有教师保护桌面数据的安全, 实现集中备份、集中防毒以及移动教学。

北京理工大学附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需求

北京理工大学附中建于1950年, 1980年被认定为海淀区重点中学, 2003年成为北京市示范高中校。学校以创造优质教育, 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办学理念, 多年来形成了“人文奠基, 理工见长”的特色, 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信息技术普及、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 硬件设备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 软件系统也越来越复杂。我们发现传统桌面架构存在一些难以改变的局限性, 每台PC机上都要安装众多的软件, 无法集中管理, 维护中需要大量的重复劳动。同时, 大量数据存储在本地, 而PC机的稳定性、可靠性又不够高, 没有安全保障, 硬件老化、损坏、病毒、数据安全、软件兼容性和系统升级、稳定性等问题逐渐突出。另外, 由于每位教师的使用需求、使用习惯、了解IT知识的程度都不同, 所以出现的问题也都不尽相同。由于个人桌面系统的应用众多, 造成整个网络系统的维护难度和成本越来越大, 维护效率却难以提高。如何用有限的人力解决更多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实现学校信息化资源的整合, 实现集中化管理, 降低维护管理难度和信息化建设应用成本, 促进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领导、教师, 尤其是信息中心的教师们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桌面“云”系统在北京理工大学附中的应用实践和探索

桌面“云”系统在北京理工大学附中的部署情况

北京理工大学附中从2010年就开始进行各种桌面虚拟化系统的小范围试用, 2012年10月, 学校以瘦客户机为客户端, 采用Citrix Xen Desktop为一线教师部署了200个虚拟桌面, 教师通过个人账号进行身份认证后即可登录到自己的虚拟桌面, 进行与传统PC机一样的电脑操作, 而登录媒介却不必再拘泥于原来的个人台式机或笔记本, 教师可以在任何地点、使用任何一台终端设备, 甚至是智能手机都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个人虚拟桌面的使用, 解决了数据携带、软件版本、系统应用兼容性等各类问题。为了给教师们带来最好的用户体验, 经过实践总结, 学校在部署方式上采用了Citrix的一种新的应用模式:PVD混合模式, 将教师的虚拟桌面切成两部分, 一部分由学校信息中心统一管理维护, 如平台部署、常用软件的统一安装、系统补丁升级和杀毒软件病毒库的统一更新等, 另一部分则由教师自主管理,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 安装各种软件和应用。这样, 学校在实现集中管理、统一维护的同时, 授予了教师较大的终端权限, 保证了教师的个性化应用需求。

桌面“云”系统给学校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好处

桌面“云”系统的使用, 让教师摆脱了过去相对沉重的笔记本电脑和由于设备、平台差异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问题。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和使用反馈, 证实了很多授课教师已经通过桌面“云”系统开始体验云计算的教学方式, 并实际体会到了云计算带来的便利。通过我们的实践总结, 学校应用桌面“云”系统带来的好处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使用便捷性大幅提高, 真正实现了移动办公和移动教学。教师无论是在办公室、班级教室还是在家中, 都能够通过不同终端随时远程接入自己的虚拟桌面, 实现上网、教学、办公桌面环境的统一。接入方式也实现了多样化, 任意客户端包括台式机、笔记本电脑、瘦客户机或者平板电脑和手机等。无论是苹果系统还是安卓系统, 都能很方便地登录, 实现跨硬件、跨系统使用。例如, 在一节语文课上, 教师通过i Pad登录到自己的虚拟桌面, 在苹果设备上实现全部Windows操作, 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直接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

(2) 明显改善了教师的办公环境。采用瘦客户机替代普通PC机, 体积小巧、节省空间, 且无风扇、低功耗、低发热量, 为教师提供了宽敞无噪音的办公环境, 同时还节约了大量能源。

(3) 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瘦客户机无硬盘, 不存储数据, 教师离开时只要锁定屏幕, 即使设备失窃也不会有任何数据损失。同时, 数据存放在云端也就是核心机房的服务器端, 有专人管理维护, 统一对所有教师电脑集中防毒, 批量系统补丁, 软件升级, 统一数据备份, 大幅降低故障率, 数据安全性远大于PC机。

(4) 实现信息化资源的整合和灵活配置, 降低信息化建设和使用成本。针对教师的不同需求, 可以为其分配个性化的系统配置和不同的操作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 当给教师分配的系统配置 (如CPU、内存、硬盘容量) 满足不了其新的应用需求时, 可以在服务器端为其直接升级而不用更改客户端的任何硬件。过去, 教师下班后办公室的PC机就只能闲置, 而现在教师无论在哪儿, 即使是出差到外地都可以通过网络登录自己的虚拟桌面, 无需来回搬运, 相当于一人配备了多台电脑, 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5) 大幅提高了电脑的维护效率。教师虚拟桌面的系统升级、软件安装等维护管理工作通过集中部署和分发就能远程实现, 即使出现个人桌面系统崩溃等极端情况, 也只需几分钟就能恢复, 大大降低了网管教师的工作强度, 提高了工作效率。

桌面“云”系统应用中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措施

任何一种新事物的应用, 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桌面“云”系统的应用也不例外。桌面“云”系统首先在企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然后才移植到教育信息化领域, 应用于教育教学。由于应用环境的变化, 学校在应用桌面“云”系统之初, 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些困难, 比如, 企业对桌面“云”系统的应用需求相对简单, 员工只能通过终端使用系统提供的规定软件, 不能自主对虚拟桌面进行任何系统操作。由于学校情况相对复杂, 且工作特殊, 不同教师对软件的需求不一样, 因此, 教师需要拥有和原来PC机相同的完全权限, 方便其自主安装各种需要的软件, 造成服务器端管理难度的大幅增加。另外, 部署初期, 部分办公室的网络稳定性不够, 导致教师们短暂的欣喜后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还有, 教师对桌面“云”系统缺乏了解, 对虚拟桌面的特点认识不足, 导致推广效果不太理想。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采用了以下措施, 很好地解决了遇到的各种困难。

(1) 加强桌面“云”系统的使用培训, 特别是针对教师在应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的培训, 使教师不断转变观念, 对虚拟桌面技术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引导教师针对其特点扬长避短, 在使用中更好地发挥桌面“云”系统的优势。

(2) 改造学校现有校园网络, 提高网络的稳定性。桌面“云”系统完全依赖于网络, 网络不稳定或者出现各种故障, 都会影响到桌面“云”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 针对学校现有网络中存在的问题, 不断进行有计划的升级改造, 包括硬件配置和软件部署等, 不断提高网络的稳定性, 为大家提供一个安全高效的网络环境。

(3) 调整桌面“云”系统的应用模式。桌面“云”系统的部署包括池、专有、池PVD、流PVD等多种模式, 学校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应用人员选择合适的模式。

(4) 加强技术支持。为了及时解决桌面“云”系统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要求供应商提供长时间的技术人员现场服务支持。

桌面“云”系统在北京理工大学附中的应用展望

目前, 桌面“云”系统在北京理工大学附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 下一阶段, 学校将进一步稳定、完善现有桌面“云”系统, 结合校园一卡通系统的推广, 为教师配备一张带有U盘的校园卡, 内置登录虚拟桌面的批处理程序 (无需手工身份认证操作) , 通过刷卡或插入U盘登录虚拟桌面, 进一步方便教师的使用。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云”计算技术的深化应用, 逐步实现应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服务器虚拟化等。

北京奥运信息系统完成80% 篇8

侯杰瑞表示,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奥运会的信息系统与以往奥运会相比,会更加复杂,并且一些全新的系统也会首次应用到奥运会上。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评论员信息系统(CIS)将会扩展到覆盖全部38个运动比赛分项中的28个。远程评论员信息系统也将首次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使用,即使国外评论员不在北京奥运会比赛现场,而是在自己的国家,也可以通过远程评论员信息系统,在第一时间获得北京奥运会相关比赛的各种信息。

此外,无线INFO系统将会在北京各个奥运场馆中使用,各国的运动员、教练员、官员和注册媒体记者,都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来访问奥运会INFO2008系统。

上一篇:五邑大学2014年形势与政策课网上测试下一篇:21.《与朱元思书》导学案(附答案)